这几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朱棣下令营建北京皇宫。第二件事情,就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来,带回来很多好东西,也在外邦树立起大明的国威。郑和回来没多久,就开始第二次下西洋。
第三件事情,就是在无影的协助下,锦衣卫终于把白莲教彻底铲除了。第四件事情,就是郑和开始第三次下西洋。第五件事情,就是修好了《永乐大典》。
永乐五年,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不过全书在永乐六年才抄写完毕。「来自度娘」
《永乐大典》是人工抄写完成的,并没有进行拓印,所以非常珍贵。《永乐大典》抄写完成后,就放在文渊阁,没有流传到民间,也就是说和文人学子们是无法翻阅的。
朱瞻基在那本金手指书上看到《永乐大典》在后世遗失,觉得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为了能让《永乐大典》遗传到后世,也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永乐大典》,朱瞻基提出刊印《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原书就有一万多册,想要全部刊印出来,是一件非常繁复的工程,当然花费的财力也非常巨大。朱瞻基提出刊印的时候,大臣们是反对的,但是朱瞻基坚持刊印。
朱瞻基觉得他皇爷爷修出这么伟大的一部书,如果只是搁置在文渊阁做摆饰,那就太可惜了。在他看来,修书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的看到,而不是为了摆在那里好看。虽然刊印的工程和工费都非常庞大,但是可以一点点的刊印,没必要一下子全部刊印出来。
朱棣觉得朱瞻基说的在理,就下旨刊印。因为工程和工费巨大,每年只刊印一部分。
刊印出来的一部分,大臣们可以借阅。如果大臣们想要自己拓印也是可以的,但是大臣们不能私自售卖拓印版的《永乐大典》。如果被发现有人私自售卖《永乐大典》,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永乐大典》的刊印版,朱瞻基还提议借给太学,让太学的学子们能翻阅到《永乐大典》。当然,太学也可以自己拓印《永乐大典》,但是不能卖给学子,只能借阅给学子。
学子们可以在太学里借阅《永乐大典》。如果学子们想要自己抄写或者拓印《永乐大典》也是可以的,但是同样不能私自售卖。
朱瞻基这么做,是为了让全天下的学子们或者们都能看到《永乐大典》。对于他这一措施,全天下的文人学子们非常感激他。?
要知道在古代,书可是非常珍贵的。那些世家藏了很多好书,但是绝不会轻易外借,只允许本族的人借阅,这就让很多文人学子们看不到好书。
在朱瞻基里珍藏着,而是让全天下的人。书,只有被了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如果它不能被,那它与那些摆在家里的古董花瓶有何区别。
朱棣一开始和大臣们一样觉得把《永乐大典》流传到民间并不是什么好事,毕竟在他们的观念里,好书就得好好藏着。后来,听朱瞻基说如果不把《永乐大典》流传到民间,日后要是《永乐大典》遗失了怎么办,又或者《永乐大典》出了意外毁掉怎么办。
如果有一天《永乐大典》真的出事,而民间却有《永乐大典》,届时《永乐大典》就不会失传。朱棣这么一听,觉得朱瞻基说的很对,于是同意让《永乐大典》流传到民间,让全天下的人都能。
多亏了朱瞻基这个提议,这才让《永乐大典》没有在后世失传,这当然是后话。
关于书籍失传这件事情上,朱瞻基觉得他还要做一些什么。他决定等他上位后,把世上的好书都收集起来,然后刊印一些副本。这些副本一部分流传到民间,另一部分就埋在地下书窖里珍藏。这样日后要是出了什么事情,后世的人还有机会把这些书挖掘出来,这样就不会遗失。
朱棣听了朱瞻基这个想法后觉得很好,下旨让人挖书窖,把之前为了修《永乐大典》收集到的书都放进书窖里,当然还有《永乐大典》。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因为战乱,不知道遗失了多少好书。为了能保证好书不被失传,必须这么做。
【第六件事情,就是朱棣派人南下北征。在永乐四年,朱棣派朱能南下,进入安南。安南大败,自从安南改名为交趾,并设立交趾布政司。
永乐八年,朱棣亲自北征,阿鲁台大败,归降大明。】-「来自度娘」
这几年,朱棣在忙着国家大事的时候,还不忘教导朱瞻基。
每年春耕,朱棣都会带着朱瞻基下田。不仅如此,为了让朱瞻基能更好地体验到的不易和民情,朱棣还让夏原吉带着朱瞻基去民间体察民情。
朱瞻基跟着夏原吉体验民情的时候,可是吃了不少苦,别的不说,他跟夏原吉吃过糠,还吃过草根。他们每去一个地方,当地的老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有很多地方的吃的就是糠。
夏原吉刚开始带着朱瞻基体验民情的时候,认为朱瞻基一定吃不了苦,会吵着闹着要回宫,结果却让他非常意外。皇孙殿下不仅不叫苦,还非常乐意地跟着他一起吃苦。
那一年,朱瞻基才八岁,跟着夏原吉去了很多地方,吃了很多苦,但是他没有任何怨言,相反他感受到他日后的责任会非常大。
在跟夏原吉体验民情的时候,朱瞻基把他所见所闻,还有所感全都记了下来。等回到京城后,他把他这一年记下来的内容整理了一番,然后写了一本书,名叫《民间见闻》。
朱棣下令大力刊印这本书,让全天下的人看到这本书。
这本书传到民间,掀起了很大的轰动。这让大臣们和文人学子们看到底层的不易,也让他们明白他们身上肩负着重任。
朱棣因为朱瞻基写了这本书,也亲自给朱瞻基写了一本书,名叫《务本之训》。
这两年,朱瞻基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跟着夏原吉继续体验民情。
夏原吉见皇孙殿下这么关心民情,自然乐意带他去体验。
在体验民情的时候,朱瞻基发现大明很多吃不饱饭,这让他越发想要郑和去美洲大陆,把土豆、红薯、玉米和花生等东西带回大明。
土豆和红薯好种,也容易高产。把它们带回大明,能解决老吃不饱饭的问题。
郑和在下西洋过程中,也一直在打听美洲大陆的事情。目前打听到一些消息,但是要想去美洲大陆的话,还得需要更多的消息。不仅如此,还得好好准备。
朱瞻基这几年也做了很多事情,除了跟夏原吉去民间体验,他亲自训练的童子军非常优秀。
他训练士兵的方法还被采用,用到各个军营训练。他的这一套训练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大明将士的战斗力。
每年万寿节的最后一天都会举办阅兵仪式,让外邦使者们看到了大明将士们的威严,也深深地被震撼到。正因为如此,这几年外邦变老实了不少。
朱瞻基在读书方面一向很聪明。他这几年写过很多文章,也写过很多诗词,得到了杨士奇他们一群学识渊博人士的肯定。他最有名的是他的画。他跟夏原吉体验民情的时候,还把他所见全部画了下来。每一画都非常震撼,被朱棣珍藏了在文渊阁。
在朝中和民间里,朱瞻基有着文武双全的名声。
如今朱瞻基已被册封为皇太孙,朱棣已经决定日后会带着他上战场。
朱高炽一直被人诟病,被武将们看不起,就是因为他没有在战场上立下过战功。朱棣不想宝贝孙子跟大儿子一样被人议论,决定让他日后上战场立功。
朱瞻基下了学来乾清宫找朱棣,见他皇爷爷阴沉着一张脸,忙关心地问道:“皇爷爷怎么了?”
“你看看。”朱棣把手中的密报递给朱瞻基看。
朱瞻基接过,认真地看了看。看完后,他的脸色也变得沉重起来。
朱棣问道:“你有什么想法?”
“阿鲁台归降我们大明后,瓦剌一直在变强,再过几年瓦剌就会成为我们大明的心头大患。”朱瞻基皱着眉头说,“虽说瓦剌现在还不成气候。”
“瓦剌人桀骜不驯又野心勃勃,等他强大,一定会挥师南下。”
朱瞻基一听他皇爷爷这么说,就猜到朱棣在想什么。
“皇爷爷,你想出征瓦剌?”说毕,他面上露出不太赞同的神色,“皇爷爷,现在出征瓦剌不是时候。”
“等瓦剌强大再出征就迟了。”
“但是瓦剌人奸险的很,再加上他们又会躲,要想出征他们可不容易。”朱瞻基想了一想说,“等他们强大再出征的确晚了,但是我们可以等他们再强大之前动手,歼灭他们的野心,让他们不敢再有入侵大明的想法。”
“你有什么想法?”
朱瞻基忽然坏笑起来:“我还真有一个想法……”说着,他凑到朱棣的耳边说了一番话。
朱棣听完后,满脸笑容地说道:“就按你说的办。”
说完这事,朱棣又跟朱瞻基说起其他的政事。
等到午时在,祖孙俩前去坤宁宫用午膳。
朱瞻基刚走进坤宁宫,团团和圆圆就朝他扑了过来。虽然永康公主是朱瞻基的小姑姑,但是却被朱瞻基当做妹妹一样疼爱。
永康公主也非常黏朱瞻基,每天见不到他这个侄子就会吵着闹着要他。至于圆圆这个妹妹,那就更黏朱瞻基这个哥哥了。
团团和圆圆差不多大,就一起养在徐皇后身边。
张明珍对于女儿养在徐皇后身边没有一点意见。她心里清楚,女儿跟永康公主在一起,日后徐皇后一定会给女儿安排一门好亲事。
“哥哥,外婆给你找到媳妇了。”圆圆软糯糯地说道,“哥哥,我是不是要有嫂子呢?”
“外婆给我找到媳妇呢?”朱瞻基一脸吃惊,随即看向徐皇后,“皇祖母,你知道吗?”
“你娘亲上午来跟我说过这事,说你外婆在民间找到一个非常聪慧的女孩子,长得也非常漂亮,性子也非常娴静,等你外婆调|教一段时日就带进宫让我看看。”
朱瞻基听到这话,心里有一股不祥的预感,外婆找到的女孩子该不会是孙氏吧?
他之前在那本金手指书上看到过有关孙氏的内容,就是她生下那个大冤种儿子。
如果真的是孙氏,他绝对不会娶。
“瞻基,你要是想见,皇祖母可以让你外婆立马就带那个女孩子进宫。”
朱瞻基连忙摇头:“不想见。”说毕,他又加了一句,“我一点也不想见。”
朱棣听到此事,却皱了皱眉头。徐皇后见他有些不满的样子,问道:“陛下,有何不妥吗?”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