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礼部尚书何广成正在跟正宁抱怨。
“陛下,国子监毕竟是我们礼部下属衙门,这么大的事,老臣却在事前没有听到一丝风声,这……不合适吧?”
不合适只是委婉的说法,被人当面问起,他这个礼部尚书却对所有官员培训之事,一问三不知时的心情,实在太过一言难尽了些。
吏部尚书最能理解何广成的心情,因为他也算是当事者之一。
就算今上登基后,经常会亲自出手安排官员的任免事宜,但是具体的任免程序,依旧需要由他们吏部负责。
结果皇上突然直接下令,让新晋、调职、升迁的官员,都需去国子监接受什么培训,被人问到面前,才发现他们吏部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陛下,老臣认为,既然国子监已改变原先的职责,今后将会负责为官吏做职前培训,继续留在礼部,就不太合适了,还请陛下发明旨,将国子监归入吏部属下。”
何广成再顾不上纠结于自己身为礼部老大,竟然不知道下属部门都在做些什么的事,直接对试图虎口夺食的吏部尚书怒目而视。
“昌济尚书好生无礼,国子监自古以来,都归属我礼部,哪有归入吏部的道理?”
吏部尚书邹昌济理直气壮的回道,“广成尚书应当明白今时不同往日的道理,以前是不合适,可是现在的国子监需要教授的学生,将是朝野上下的官员,官员的任免与考评,皆是我吏部的分内之事,岂能由你们礼部把持,此乃大不妥!”
两人现在已经完全忘了,他们最初只想知道那国子监到底在干什么,培训什么内容,顺便为蒙在鼓时的自己不平而已。
结果重点突然歪到国子监今后的归属权上,两人带着各自的手下,差点当朝大打出手,完全忘了最初的目的。
而本质上,他们所争的都是权势而已,正宁帝当然知道这群人的想法。
所以他任由双方引经据典的争了一段时间,等到双方在其他大臣的劝说下,情绪稍微冷静下来后,才开口道。
“国子监目前的情况有些特殊,暂由东宫直接管理,至于国子监将会为官员们培训的内容,朕认为,诸位卿家也很有必要学习一下,特意为大家都准备了一份,你们可以带回去用心研读一番。”
随着正宁帝的话音落下,随之就有内侍与宫女们端着摆着一摞摞新书的托盘进入殿内,逐一分发给众文武大臣。
之前忙着看礼部与吏部热闹的武将与王公勋贵们拿到书籍,都有些不明状况,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还有自己的份。
看到每人两本的书都分发到位后,正宁帝才满意地点点头。
“这是太子亲自组织人手,结合圣贤们的言行思想,所编撰出的两本书,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安官员行为准则,希望诸位爱卿都能定期上交各自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以及从书中所受到的启发。”
听到这话,朝堂上的王公大臣们都有些错愕,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活了大半辈子后,现在竟然要面临皇上为他们布置的作业。
可是捧着御赐的两本书,谁也不敢质疑什么,只能恭敬地应下。
礼部与吏部的官员们也顾不上再争国子监的归属权问题,心中都很迫切地想要知道书中到底写着什么内容。
回到御书房后,想起礼部和吏部还没弄清楚情况,就开始就国子监的归属权起争执,吵得不可开交的场景,摇头叹气道。
“这些人哪,真是让人不知怎么说,此前的国子监一团糟时,这些人因为不想出面得罪人,就能眼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视若无睹,不愿站出来处理,如今一发现国子监的地位变得今非昔比,就立刻跳出来了。”
何殊对此早就习以为常,见惯不怪地随口回道。
“他们都精明着呢,知道将要负责官员培训与考核任务的国子监,地位与影响力都会得到极大提升,吏部肯定想要将之掌握在自己手中,礼部哪怕是为了维护自家的颜面,也不会愿意看到国子监的管理权旁落,不过他们很快就会知道,焕然一新的国子监,不可能再交到他们手中。”
正宁帝随后些忧心忡忡地说道,“我们一定要再次加强安全防卫,真担心有些人在明面上斗不过我们,便在暗地里动手脚,咱们干得可都是挖他们墙角的事,这次肯定是连宗室都对我们有意见。”
何殊当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某些被惹急了的人,嘴里忠君爱国,背地里能干出怎样不忠不义地勾当,她老爹的担心不无道理。
“父皇考虑得是,儿臣肯定会安排下去,不会给那些人留下可乘之机。”
若说科举是挖了曾经的那些士族门阀的墙角,她如今所做的这些,相当于是在挖靠科举崛起的这批士绅大族这一群体的墙角,而且是连宗室在内。
在这些有钱有势,占据着大量土地的群体中,当然也存在一些宽仁之士。
那些愿意怜悯那些贫苦百姓,不残苛的剥削百姓,对他们的佃户宽仁大方,愿意让百姓生活得好些的人,就算百姓开智、变强,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真正会受到严重影响的是,将是那些仗着百姓为求得生存而变得麻木、任劳任怨,任其驱使的人。
而皇权与宗室所面临的更多地将是潜在危机,其实只要想开些,就能发现,朝代更迭才是正常现象。
与其怕老百姓变聪明、变富、变强后,会对皇权产生威胁,便重用、扶植那些权臣势力,最后失控,导致王朝覆灭。
还不如直接让百姓受利,少了‘中间商’赚差价,可以造福更多值得的人。
“至于宗室那边,父皇也不用担心,有意见就让他们出海,出海后,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选择留在大安,就要听我们的,不管我们做这一切的最后结果如何,都必须要做。”
随着瑞王已在慕府岛站稳脚跟,庆王等人顺利出海,大安也在外海多了一处地盘,何殊也懒得再遮遮掩掩。
只要不在明面上大张旗鼓地做,给人留下话柄,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道理,大家都懂。
看到上边发给了他们的两本书中内容后,不仅何广成与邹昌济,其他文武大臣也都明白了这其中的意义。
上边这是要给他们这些官员立规,从思想到言行方面彻底立规,不管是这是皇帝本人的手笔,还是真就只是太子的意思,他们都只能选择服从。
而且皇上在决定做这件事情时,完全没有与他们这些朝堂重臣商量的事实,所展现出来的强势态度,也无疑是在告诉他们,这件事没有可商量余地,他们只能接受。
即便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甚至关系到大安未来前程的大事。
可是任凭有些人领到书后,彻夜钻研,也找不出可以光明正大的驳斥书中内容的切入点。
因为正像皇上所言,书中从始至终都贯彻圣贤之言,举的也都是多年以来,一直受人推崇的案例,人家只是对那些内容进行重新诠释而已。
绝大多数人看到书中内容,可能都会表示推崇,甚至会感到热血沸腾,可是久经宦场的人,却能看出两本书所能产生的威力,书中所宣扬的那些思想,能让他们感受到巨大的潜在威胁。
何广成也是感受十分深刻的一位,因为他既是权臣,也是宗室,更清楚一旦书中所宣扬那些思想成为所有官员们必须奉行的主流思想,同时也成为大安读书人从小就需学习并接受的思想,可能会为大安的以后带来怎样的变化。
对于中底层老百而言,肯定是件好事,但是对于那些世家大族势力,乃至对皇族宗室而言,就未必是好事了。
皇帝、太子与皇族宗室对大安的统治权,将面临的威胁与压力最大,可这就是皇上的意思,也是太子的意思。
也就是说,他们宁愿冒着何氏皇权强大起来的百姓们颠覆的风险,也要推行强民、富民政策,也要实施全民教育,摒弃历朝历代的愚民、弱民政策。
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何广成不明白当今为何会有这种想法与魄力,也不知道现任皇帝与下一任继承者,将会把大安带到怎样的未来。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看完两本书中的内容后,连他这种历经无数大风大浪的宦场老手,心中也不免生出一些年少时曾有过的热血上涌之感。
尤其是对书中那句‘大安领土必须要保持统一与完整,所有胆敢侵犯大安疆域,试图破坏大安统一、和平、安定大局者,皆全民公敌、罪不容赦!’
书中内容让何广成这种人,都不免会受到影响,对于国子监迎来的首批官员们而言,看到书中的内容,听到教谕们的讲解,更是极受触动。
甚至可以说是有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所以他们都学得十分用心尽力。
接到这些反馈,何殊十分满意,这些还没来得及变成官场老油子的官员,都是火种,也是传承人。,.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