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4月,仁宗担忧山东、徐、淮等地闹饥荒,着急的召杨士奇草诏救荒。杨士奇不安道:得和户部、工部提前打招呼啊?


    仁宗:救人如救火,户部、工部一定会拖拖拉拉。


    诏书写好,直接盖章让执行。并对杨士奇说:现在可以对部臣们说了。


    这个故事非常鲜明的体现了,皇权的威能是如何递延到阁臣身上,而阁臣们又是如何凭借着这种亲密,拥有凌驾于六部之上的特权。】


    大家沉默了片刻。


    最先说话的,竟然是老朱:“也不能说错,本质上是胖大孙想要干某件事,于是让杨士奇代替他写几个字而已……&34;


    郁新上眼药:“可却跟在皇权背后,鬼鬼崇祟的绕过了六部一回。有了第一回,就


    有第二回。以后人引用此例,只会往有利于他们内阁的角度去阐述,抓着绕过这点不放。&34;


    他到底是六部,感到了狠狠的冒犯,于是狠狠的批判!


    【皇帝要找亲信,于是自己选阁臣,后来又从吏部那里抢了人事权,让阁臣自己推荐属臣。这里的属臣,指内阁下辖的小弟,制敕、诰敕两房中书舍人。一说是宣德时设立,一说是景泰时由陈循等推荐设立。


    up倾向于后者,因为宣德时内阁票拟还未成熟。而内阁中书们,干的大多就是阁臣以前在永乐时期的小秘活计。皇帝外包的外包了属于是。】


    朱樉摇头:“哎呀,这皇帝让你们写几个字,你们还嫌写字手累,又让别人替你写那几个字,万一别人也嫌手累,也要小小小秘,替他写几个字呢?&34;


    朱橚在那边掐指算到:“秘书的秘书的秘书的……秘书?一点都不秘啊!”


    【大家聊的还是敏感话题,小小秘们也被要求守口如瓶,要有较高的信任度。


    那皇帝想找亲近人当小秘,小秘们自然也想要找亲近人当小小秘。人事权落在内阁也就不稀奇了。


    ps:弘治曾要求阁臣自己写票拟文书,不要让别人代写。


    但阁老刘健认为,内阁的职责在于辅佐朝廷、“裁决”庶务,坚持要找小小秘代笔。


    这个小细节体现了,连票拟那个重要条条,都可以找小小秘语音转文字,且此时的内阁终于成为了一个辅


    助“决策”机构。


    内阁中书的出现,是内阁权力扩大化的重要标志。


    再回看当初建文帝把中书舍人直接划入翰林院的行为,就能更清楚的理解为什么说他手中的翰林院走的比朱棣远很多。】


    朱棣叹了口气,虽然他也是个喜欢找人商量,未来的自己在那靖难里,一大堆r卡还坚持开作战会议。


    但这不代表他听到这种机构成建制的出现时,心里会不咯噔。尤其是前面讲过好多回内阁后来变得很厉害。


    “愚蠢的皇帝找再多人商量也是没用的,跨出那么多步的大侄儿不也输给了孤独的我。明朝后来也是各种下坡路,这翰林院众人一起决策的制度也不见得好。”朱棣深思。


    大家:&34;……&34;


    你好凡。


    你好烦!


    【其实无论是内阁,还是内阁中书。


    它们身上都有着鲜明的对皇权的依赖。一直以来,受西方内阁制度的影响,光从字面意思上,很多友友们会下意识的认为内阁和皇权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实际上不是的。


    “亲密”、“信任”,这两个词是始终牢牢刻在内阁身上抹不去的原始烙印。这使得内阁天然的带有对皇权的谄媚。


    哪怕a阁老想要和皇帝对抗,b阁老也能悄咪咪的以个人意志向皇权示好,并借着皇权变大变强。】


    老朱恍然:“哦,党争怕不是和这个也有关系?”


    朱棣:&34;如此说来,其实内阁内部也不是一条心。&34;


    大家点点头:&34;嗯,是呀,如那杨士奇根本没有想到黄准嘛!&34;


    杨士奇:


    他突然发现,自己出现的频率是不是有点太高了。好像这福泽,隔个两三句,便要说下他。这泱泱大明,难道离了我就转不下去了?!都说三杨,另外两个根本就没有多少单独戏份啊?!


    他心中,竟渐渐涌起了悲愤之情。


    【罪惟录记录了很多三杨向王振示好,或试图在王振面前周旋,或救下王振的片段。他们并不是谄媚王振,是在谄媚王振背后的皇权。】


    一下子,大家的目光又齐刷刷集中到了杨士奇身上。杨士奇,当仁不让的c


    位啊!


    老朱都忍不住说:&34;之前说你们暖昧不清,我能理解,咋地还要到救了的地步?&34;杨士奇战战兢兢:&34;……罪惟录,靠谱吗?&34;


    本来满脸不认同的朱棣,竟嘎了一下:“……它抹黑我,讨厌我不错,但你们文臣内部,也要互相抹黑吗?它有什么理由这样做?&34;


    杨士奇默然。


    之前那李贤不还说我看别人去死,还以写墓志铭的方式调笑吗?真真面目可憎。搞不好,正是因为太子您的缘故,我就被深深恨上了.…


    【景泰时期,陈循等人借由和皇权的亲近,首度使内阁开始干预六部人选的任免。对六部的侵夺还引起了于谦等人的反抗。


    景泰规定:今后凡多官会议之事,内阁及六科十三道一同参议。阁臣对廷议的影响力也被扩大化了。


    ——仁宗时期,杨士奇等阁臣也参加廷议,但他们那时候对廷议的影响是和蹇义相同的,源自他们老臣的身份。到了景泰,更变为“内阁”。


    重新上位的堡宗感到了不舒服,天顺8年,他下旨禁止阁臣参与廷议。这种规定在长久的阁臣影响下显得如纸糊,阁老们照常参与廷议,照常成为大kol。】


    &34;这堡宗,倒是会玩弄些权术,”朱棣冷嗤,“可又有个屁用!&34;


    朱元璋道:“我记得,景泰让阁臣们本身的品阶也提高了。如果这种情形被继承了,剥夺阁臣的廷议权本就不太可能。他们身上挂着一品、二品或者六部尚书虚职,遇到大事,一定会被叫去廷议。&34;


    【到了嘉靖,大礼议后皇权大获全胜。随着皇权力量的暴涨,内阁力量也迎来了又一次高峰。张璁,嘉靖的最佳辩手,借着皇帝的信任,希望皇帝赋予内阁“择九卿”之权。嘉靖11年,吏部尚书王琼病逝,阁臣方献夫掌吏部事,迂回的获得了人事权。】老朱和朱棣怒从心头起,齐齐骂道:“这真是一个敢说一个敢做!”


    朱樉震惊:“我以为嘉靖的内阁大逃杀指的是他随意□□欺凌那群文臣,原来还是会给权力啊……?&34;


    老朱更生气了:“两个小孩打架只能互相把脸打青,兔朝和丑丑用快递互射,会打坏星星。这嘉靖定是在故意掌捏那些官员,让他们争先恐后的向自己示好,又互相攻讦,以此获得权力。好哇


    好哇,党争之祸必然因此加剧!&34;


    【内阁在此之前一直都是一个决策机构,而不具备行政能力。六部是直接对皇帝负责。内阁票拟→皇帝批红→内阁发出→六部执行。


    内阁举行廷议,形成某种决议→皇帝批红→内阁发出→六部执行。


    这是比较好的情况,不好的情况是皇帝和内阁不一,此时就会出现:


    内阁票拟→皇帝拒绝,皇帝下相反的命令→内阁坚持唱反调,使用“封还执奏”之权→皇帝再次拒绝→内阁再次反调→loop


    loop很多次后,皇帝下中旨→直接对接六部,小弟听我的→六部超大声回答:好哒。】


    茹瑞和郁新:&34;……&34;


    没有错,他们听见了也蠢蠢欲动,想要超大声回答:内阁滚远点呀!


    【可以政令很容易卡死在皇权-内阁这个bug里。


    要是皇帝彻底发疯了,就和你卡bug,内阁最后可能就只能在家里寂寞的更换不同的中书舍人,蹭大学士的名头搞点文化类的事干,就无所事事了。


    反倒是六部,在皇帝摆烂的情况下,因为具备行政权和低阶的决策权,可以在很长时间内自行运转。


    比如低级官员的考核、人事任免、断案、治水、收税、救荒。


    我们再看元朝的中书省,它直接下辖了六部。


    它还能通过截留奏本的方式,规避了皇权对他们的监视,然后肆意的把权力,慢慢的经由底层往上渗透、伸长、蔓延。


    这种真正的相权,拥有着皇帝不在家,我就是老大的自信。法律法规——祖制,让它就是那么自信。】


    听到了这里。


    老朱突然想到一件事情。“未来那摆宗……难道就是像上面这样故意卡bug,摆起来的?”


    “是的。”朱棣也想起来了,“那叶向高,不就频频打申请请求加人,但摆宗卡bug不去做,那些人就永远缺着,叶向高无能为力,只能继续打申请。属实是被他玩明白了!&34;


    【内阁没有自信。


    />


    它从没有取得过如“九卿”一般的合法地位。它始终是皇权的附属品。


    窃取皇权达到顶峰时,可以统辖六部。皇权对它失去兴趣时,它就变得暗淡。】


图片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