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61)
在也先还在懵逼的时候, 明军已经将瓦剌军杀了个片甲不留。
待两股瓦剌军势力汇合时,大明军也形成了前后夹击的形势。
张辅一边杀敌,一边遗憾地对朱勇道:“咱们却是来晚了!”
“为何这般说?”朱勇竟也抽空问到。
“陛下那边已经快收拾完了, 也先也快抓住了, 咱们要是不尽快把脱脱不花拿下, 这回怕要算是白来了!”
随着明军越战越勇, 而瓦剌军的有生力量在不断被消耗歼灭,也先想逃无路可逃,想打却面对十倍百倍于自己的明军,真的束手无策了。
见朱元璋杀了过来, 稍稍晃神的也先忙提起精神应对, 和朱元璋过了几招以后,也先突然发现, 这个皇帝,比想象中的还要能打!喜宁那太监真的骗了自己!
在如此大不利的形势下, 也先终于失去了斗志,在朱元璋的长*枪横在他脖子上时, 也先也终于忍不住将手中的武器丢在地上,双膝跪地, 缴械投降。
也先本以为朱元璋会杀了自己, 没想到他只是命人将自己绑了起来。
“你说, 你是朱元璋,是真的么?朱元璋不是死了几十年了么?”也先被大明军粗暴地拉了起来,想到此时被俘的境地,也先十分不服气, 十分不甘心,他因为那句“我朱元璋……”乱了心神, 所以败得惨烈。
可是冷静下来后,他觉得不可能,朱元璋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若他还活着,此时都一百多岁了,又怎么可能会有朱棣等其他皇帝?!
也先脑子里一片混乱,此时只想求一个答案。
周围的将士们,听到也先的话,也大吃一惊,什么?太*祖皇帝?这也先是被打傻了吗?太*祖皇帝怎可能这么年轻?
朱元璋单手扶长*枪,立于原地,以一种睥睨的姿势看着也先:“朕当然就是朱元璋!怎地?不服气?”
“可……可……”也先顿时瞠目结舌,这太违反他的固有认知了,朱元璋怎么可能在这里?!
一旁的将士们听到这话,比也先还震惊,皇帝竟然亲口说他是朱元璋?!难道皇帝因为打了胜仗而昏了头不成?
朱元璋知道,相对于让也先相信,更重要的是要让将士们相信。不说别的,这土木堡大捷之功,他就不想被不知情的人,扣到那又蠢又坏的玄孙身上。
于是朱元璋声音铿锵有力道:“因为天佑我大明,明我来此拯救大明江山!严格说起来,喜宁那阉贼并未骗你,真的蠢玄孙朱祁镇,就是个草包废物。宫中亦有异象表明,大明将惨败,国运也会被扭转。因此,老天将我送来,挽大明江山社稷于危难!也先,你输得不冤,要怪,就怪老天没站在你那边!”
也先顿时像被抽走了精气神一般,委顿了下去。
而一旁的将士们听完朱元璋的自述,虽仍旧觉得难以相信,可待他们再琢磨琢磨,也就慢慢地信了。
在俘获了也先和脱脱不花后,剩下的瓦剌残兵败将也立时投降,毫无战意。
明军便开始打扫战场。
此时,将士们除了暗暗交流,此次自己杀了多少敌,能领多少功,有没有机会弄个爵位之类的外,流传的最快的,就是皇帝亲口承认自己是太*祖皇帝一事,甚至还说了宫中出现异象,昭示国运!这也是太*祖皇帝变成如今皇帝的原因!
许多人本不信,可是从瓦剌俘虏口中,他们得知皇帝身边的太监喜宁,叛逃到了瓦剌,跟也先说宫中有天幕演示,此次也先将于土木堡大败明军,明军二十万人皆丧命于此,且瓦剌能连破数关,长驱南下,直取京师!
喜宁甚至还画出了行军舆图!
明军刚开始还不太愿意相信,直到有人竟然凭借着记忆,粗略地画出了这一带的舆图,甚至说出了行军路线与方向,大家才不得不信了。
没想到,太*祖英灵竟然真的降于本朝!这令众将士们又兴奋了一把,老天都如此帮大明,大明真是天命所归!
将士们忙着庆贺土木堡大捷,甚至齐声高赞朱元璋,朱元璋在军帐中听见了,虽笑了笑,却并没有想象中的狂喜。
此次与也先作战,属实算得上轻松,也先与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根本没法比,就这么一个人,竟然将朱祁镇打得落花流水,留下了土木堡之变这样的耻辱,朱元璋也是无语的。
“陛下,也先、脱脱不花等人,该如何处置?”
众将领因为也先等人的去留,也是好一番争议。
朱元璋没多想,直接道:“当然是带回京师,‘好好招待’了!”
“可是陛下,也先和脱脱不花等人,多次率兵攻袭大同、宣府等要塞,致使多处诸多将士身死、百姓流离失所,若不能杀了他们,给大家报仇,给蒙古势力一个教训,怕是难平众怒。”有人坚持要杀了也先才解气。
朱元璋突然笑了笑,反问:“诸位可知,为何天幕中也先为何善待被俘的朱祁镇,不曾当奴隶驱使,甚至后来直接将人送回来?又为何后来蒙古各势力之间,自己乱了起来?”
这众多将领,打仗还行,但是玩政治,还是差了一些,许多人一时之间还反应不过来。
朱元璋挥了挥手道:“诸位将这两个问题琢磨明白了,便能理解朕的做法了。眼下朕手头还有许多事要做,你们也先下去,整顿一下军中,过两日朕便要开拔回京师了。”
“是,陛下!”
瓦剌的两路主力都已经被消灭的差不多了,也先和脱脱不花又被俘虏,另外两路瓦剌军就不那么成气候了,也先的被俘也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士气,也就不需要朱元璋亲自征伐了。
上次朱元璋被天幕指着鼻子骂了一通,说他有六大毒政祸害大明,不仅导致大明失去与汉唐并举盛世的机会,更是影响到了几百年后的江山,朱元璋心中就一直存着这个事,想要尽快还朝去,解决掉这些问题。
将军中的军务梳理了一番后,朱元璋将剩下的事情交给张辅和朱勇两位国公,又命吴克忠吴克勤兄弟等其他将领,从旁辅佐两位主帅,明确了各将领职务后,又封赏了一番,朱元璋才带人踏上了回京师的路。
这一路,顺利地驰入居庸关后,没出几天便抵达京师。
朱元璋带着兵马回到京师时,百姓夹道欢迎。
之前城中有流言,说是天降异象,此次皇帝执意要御驾亲征的话,瓦剌必将大败明军,到时候作为全国首府的京师也岌岌可危。众人在惴惴不安中送走了皇帝出征,不料没出半个月,皇帝就凯旋了,甚至还把瓦剌人的首领给抓了回来,锁在囚笼中,一路就这么招摇着回到了京师。
百姓们除了劫后余生的喜悦外,又因为也先带着瓦剌军在北境边陲的作乱已经传到了京师,所以一路上都遭遇了不少的石头烂菜叶子之类的攻击。
百姓们一边扔东西还一边恶骂,要不是有兵卒把手,他们能把也先等人脱出去撕了。
等进了京师时,也先等人已经是狼狈不堪。
第62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62)
也先、脱脱不花等俘虏, 虽然不是第一次来京师,可是坐在囚车中,依旧能被京师的繁华与兴盛所震撼。
当初蒙元的首府, 大都也是在此城中。不过那时元对汉等其他族群实行高压政策, 特别是汉, 所以汉人并不能像此时的京师一般, 放心大胆地走在大街上,能安心开客栈开茶楼酒楼开绸缎铺子之类的。当年元大都的盛景,依旧在草原上流传着,常令草原人心生向往, 可是和眼前的京师比起来, 还是差了许多。
令也先意外的事,朱元璋虽将他和其他人都投入了大牢, 分开关押,却并未对他们用刑, 也没有进行拷问之类的。
只是,住的环境、送来的吃食, 令也先等人不敢恭维。
一看那馊饭馊菜,也先就怒了:“你们大明人就是这么待人的吗?竟然给吃这种猪狗都不吃的东西!”
狱卒用手中的刀敲了敲栏杆:“莫要吵闹!有你吃的就不错了, 还挑三拣四!”
也先还以为, 朱元璋没下杀手, 也没有严刑拷打,估计是拿自己还有用,特别是听说朱元璋想要肃清瓦剌等国安插在大明的内奸后,便闹得更加凶了:“你们大明皇帝总有求着我的时候, 我劝你识相点!不然见到皇帝要告你一状!说你虐待使臣!”
狱卒顿时就笑了:“你还在做什么春秋大梦呢?还使臣?这次,朝堂上的大人都上书说要杀了你呢!要用你的头给我们大明将士们祭奠!皇帝陛下虽把你保下来了, 可也交代了,不必对你们太好,吃食上不可太优越,免得你们总是惦记大明的好东西!”
也先顿时噎住,可不就是因为惦记大明的一切,想着来中原享福,才贼心不死的长长南下吗?没想到皇帝一下子看透了他们。
朱元璋回到皇宫后,第一件事就是封赏此次征战中表现突出的将士,还真封了不少爵位出去。
在爵位们封出去后,随后发了一道圣旨,命新出炉的各位侯爷伯爷之类的,先跟着礼部的人学一学,如何斯文一些,讲道理一些,各官员贵族又是如何管理后宅的,免得他们因为得了封赏,高兴得昏了头,在不懂规矩的情况下,又在外面闹笑话,让那些被夺了爵的人,看了笑话。
封赏一事,朱元璋特地办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庆功宴,将那些得到封赏的将士们都请到了宫中,点花名册似的赏。
为了使得庆功宴不那么无聊,还赏了一批就弄个节目助兴,可把将士们高兴得不行。
待到赏完后,从王振家中抄出来的家产,已经花销掉了不少了。
赏完前方打仗的将士,又赏在朝中兢兢业业搞后勤的文臣,正好从王振家中抄了不少字画古董器物出来,朱元璋自觉是个大老粗,看不太懂,老朱家也没什么懂艺术的细胞,赏给了大臣们,反而是宝剑赠英雄了。
文臣们也十分惊喜,没想到自己还能得赏赐,而且这次皇帝不是赏的黄白之物,而是投他们心头之好的书画等东西。
得了赏赐后,文武大臣们更加兴奋,对着朱元璋就是一通吹捧拍马屁,把他吹得比李世民还要厉害,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圣主,一边吹还要一边敬酒。
就在朱元璋感觉有点撑不住的时候,朱祁钰适时站出来道:“皇兄长途奔袭了半个月,又操办了此次庆功宴,必然是疲累了,今日若各位不嫌弃,便由本王代皇兄与各位喝尽兴,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郕王这么说了,大臣们也不好意思灌朱元璋了,朱元璋也趁机先告辞离开。
朱元璋说完自己的总结陈词,刚站起来,就感觉一阵耳鸣晕眩,又来了又来了,这种血液逆流的感觉。
在太监们的帮扶下,朱元璋匆匆回到侧殿,立马就躺下歇息。
待太监宫女们都下去后,朱元璋捂着头,心中有一个清晰的感觉:完成出征瓦剌后,自己能留在这副身体的时间不多了!可是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要改革科举,要发展打击海寇,要重整边疆军备,要重新改革户籍政策……他种下的恶种,他想亲自挖掉,可是他感觉自己时间恐怕不够用了!
朱元璋悲愤过后,转而想到,自己能来到这蠢玄孙的皮囊里,挽大明之颓势,救大明之国运,已然是老天开恩,不可奢求太多。既然自己做不到,那就让别人去做。
想到这里,朱元璋感觉恢复了许多后,命太监给朱祁钰传话,让他在前面散了后来找自己。
朱元璋没等多久,朱祁钰便带着一身酒气来了。
看到朱元璋歪倒在榻上,朱祁钰忙上前关切道:“皇兄,你是不是又晕厥了?”
朱元璋点头:“是啊,幸亏这行军打仗的半个多月里没犯,不然要耽误大事了。”
朱祁钰便觉得,这忧国忧民的心,确实是太*祖最好的佐证,心中忍不住生出许多担忧与孺慕之情来:“皇……皇祖祖要保重身体啊!”
朱元璋让他在榻前的脚踏上坐下,离自己近一些,才道:“你知道我是你太*祖了,便也能想到,我与这具身体不符,这常常晕厥的症状,便是昭示着我能处在这身体中的时间不长,所以今后,我要多多倚赖你了。”
朱祁钰不能地想拒绝,可是话刚到嘴边,就对上朱元璋那殷殷期盼的眼神,顿时觉得拒绝太*祖不仅残忍,而且不孝,便硬着头皮道:“一切听太*祖安排,太*祖爷爷您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朱元璋欣慰地点了点头:“今后,你与见深一齐,跟随我学习罢!天幕既然已指出大明劣处,我等便需要倾尽全力修正,不仅是要保我朱家江山,更是保我汉人的天下,保华夏民族的延续。我不想,也不能当罪人。”
天幕说几百年后的民族屈辱,朱祁钰也是从头听到尾,也不愿江山出现如此灾祸。朱元璋邀他一起修正,他便毫不犹豫地应了下来:“这是我们朱家子孙该做的。太*祖想让孙儿做什么,孙儿必当竭尽全力。”
定下了朱祁钰这个接棒人,朱元璋心里也略安稳了一些。
为了抓紧时间,将自己挖的坑都尽快填埋好,朱元璋将自己的起居全都搬到了前朝,自此不怎么踏进后宫了。
朱元璋在也先面前,亲口承认自己身份一事,也随着凯旋的将士们,传到了京师,京师为之震动,后宫也吓了一跳,孙太后前来试探,被朱元璋狠狠骂了几回,终于不敢来探头探脑了。
既然公开了身份,朱元璋也就不受什么孝道的束缚了,说起来,他这个老祖临世,该是孙太后这个重孙媳妇来孝敬他才是。
诸位嫔妃,也猜得到朱元璋不再来后宫的原因,作为老祖怎么可能下得了决心睡玄孙的女人?在之前她们还得担心,没有生养,等皇帝死了要被拉去殉葬。可现在皇帝已经废了殉葬制度,以后皇帝死了,宫中嫔妃就被养着,反正也费不了多少钱粮。所以许多人一下子歇了心思,反而安心躺平,享受这只发工资不用干活的好日子了。
而史官们,也兢兢业业将朱元璋穿进了朱祁镇的皮囊,并将大明国运扭转一事记了下来。如此一来,朱元璋重新临世,挽大明江山于歧路的传奇,成了官方史书中的历史,即便有人怀疑,这土木堡大捷的功劳,也落不到朱祁镇头上去了。
在朱元璋的督促下,各部开始为如何改科举、如何发展水师等等大事,开始烧脑细胞,努力建言献策。
第63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63)
因为担子重, 任务紧,时间又不够,朱元璋经常在乾清宫看折子看到半夜, 睡两三个时辰后, 又立马起床上朝。这和之前真正的朱祁镇临朝时, 态度完全不同。
朱祁钰见太*祖都如此努力, 也逐渐放下心中的担忧与芥蒂,尽可能地帮着朱元璋处理各种事务。没了孙太后的束缚与压制,朱祁钰感觉自由多了。
只是,看到朱元璋如此熬夜消耗, 十分担心他的身体, 便劝道:“太*祖爷爷,您还是要保重身体些啊!”
朱元璋揉揉眉心, 道:“你也知道,这身体本不是我的, 所以他的康健与否,与我关系不大, 更多的是时间一到,我就得走了。”
因此朱元璋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尽可能多做一些事。
他目光温和地看着朱祁钰, 道:“我多做一些事, 你和见深都能轻松一些。”
朱祁钰十分感动,还是劝道:“天幕说了,您能力卓越,之前犯的错, 只是因为太想为朱家子孙安排好一切。若是您这次依旧这样,岂不是会犯一样的错?”
朱元璋默然, 最近忙着重整军备的事,他好几次又差点犯了想一劳永逸的错误,“爷爷知道了,我会注意的。”
如此忙活了两三个月,处置了不少北境守边的将领,又取消掉了太监监军的权力,只是监军的事还是要有人去干的,皇帝需要一些耳目在军中。
这一日,处理掉手头的公务,朱元璋坐在椅子上,思索道:“总感觉忘了什么事,是什么呢?”
在脑中搜索了一番,都没想出来,于是朱元璋问了问一旁的朱祁钰,此时的朱祁钰在内阁忙活,与首辅担任一样的职责,这是让他能以最快的速度熟悉皇帝经手的事务的方法,也能让他与大臣们尽快熟悉起来,了解他们的脾性。
朱祁钰问了几个军备的问题,朱元璋都摇头不是,这些事他记在心里呢。
“那……可是也先的事?”朱祁钰的把握也不大。
本以为太*祖爷爷抓了也先来,是想要做什么,没想到赏完了将士们,他只是随意地打发也先、脱脱不花等人去干苦力活,跟个牛马似的拉车,还每天吃不饱,如今已深秋,天气寒冷了,也先等瓦剌人,也早就冻得开始直哆嗦了。
朱元璋一拍桌子:“就是这个事儿!”
朱祁钰有些无语,没想到也先这么大个身份的人,祖爷爷也能将他忘了。或许是真没把人家放眼里吧。
“如今天气寒冷了,再这样下去,他们不被冻死,也会去半条命,您的意思是……”
下面的人也摸不准皇帝的心思,不敢对也先等俘虏太好,又怕他们不小心没了命,搞得事情很难做。
朱元璋道:“待下了第一场雪,就把他们放回去吧!”
“啊?”朱祁钰也愣住了。
朱元璋笑了笑,问:“你最近可看了郭登等守将递回来的折子?”
朱祁钰回忆了一下,点头:“如今草原群龙无首,有些乱了。”
蒙古各势力都有自己的实力,都想当草原老大,而每个首领心中都有个光复蒙元的梦想,所以他们在草原上拼命卷,谁也不服谁,导致草原上势力各种分裂。
“如今他们的状态胶着了,把也先他们放回去,草原就又要起风波啦!”朱元璋笑呵呵地说,好像在点评一出戏很好看。
朱祁钰有些担忧道:“可也先回去了,不会是放虎归山么?”
朱元璋摆摆手:“蒙古人没咱们这么讲究正统和礼法,更看重实力。也先虽然之前统一了草原,成了太师,可是他打了败仗,还在咱们这儿做牛做马那么久,其他蒙古人哪里还会服他?而也先当惯了发号施令的人,怎甘心被新兴的势力驱使?”
所以也先不可能像天幕说的朱祁镇那样,儿戏般的政变,能让他又重新上位,这是朱元璋觉得十分遗憾的地方。
不过也先脱脱不花放回去,肯定要搞事的,到时候大明北境也就要安宁多了。
“这样,争取到了时间,篱笆扎得更稳了,狼就没那么容易进来了。”朱元璋做了结语。
朱祁钰点头,发自内心地佩服道:“祖爷爷真是顶级聪明,先前是孙儿浅薄了,还觉得应当杀了也先,能祭奠大明将士英灵,安抚无辜惨死百姓的亡魂。”
朱元璋靠在椅背上,整个人十分放松,说出来的话却重若千钧:“蒙古势力对中原做下的事,不是哪一个人的责任,也不是哪一个部落的责任,而是他们所有人的责任。就像种田般,你不能因为邻家的田地更肥沃,收获的粮食更多,就抢人家的田来种。祁钰啊,不仅是蒙古势力如此,天幕说的倭奴国,也是如此。将来他们对中华大地下手,并不是某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责任,而是全国都有责任!任何一个敢觊觎我们国土的东西,都应该狠狠还击!”
朱祁钰立马站起来作揖:“谨记祖爷爷的教训。”
朱元璋轻叹一口气,道:“如此还击,还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你知道是什么吗?”
朱祁钰思索了一番,不太确定道:“像太宗爷爷那样做?”
朱棣采用的是拉一派打一派的办法,谁弱就帮谁。
朱元璋露出欣慰的神情:“不错,跟在我身边两三个月,便有如此进步,真是不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生不出觊觎的心思来。除了我们大明要强大,同时也要让他们内部乱着,自己和自己争!”
内耗,就是消减实力最好的办法。
朱祁钰表示受教。
朱元璋想起朱棣,他以前还不知道,这个儿子还有如此大才,是他疏忽了。
放走也先的事,不管是朝中,还是民间,都有不少人不满,但因现在的皇帝是太*祖的英灵,倒是没让人闹起来。
朱元璋也没管这个事儿,除了忙着改革的各项事宜,还有一些日常的事,比如趁如今冬闲时,要征徭役修建水利,朱元璋命工部推举人才来负责此事。
朱祁钰却主动提起了徐珵:“此人懂星象,懂地理,却是个人才。”
“不可!此人在天幕中竟做出大逆不道之事,野心极大,不可重用!”立马就有人跳出来反对。
徐珵这人在早期还闷声不响的,谁能想到竟有胆子做出那种事,为自己搞了个从龙之功?
朱元璋摆手:“让朕见一见此人!”
徐珵在上次天幕时,被拉下去了,虽然天幕所说一事,他还未做过,但也从中看出了他的人品,于是许多人都对他避之不及,让他坐起了冷板凳。
这几个月,徐珵的日子真的不好过,突然被皇帝召见,他还有些惊疑不定,忐忑不安的来见皇帝。
朱元璋打量了他一番,没想到长得如此矮小瘦削,竟然是个胆大包天的。
“朕听说,你在水利上,有些才学?”
徐珵一听,就知道自己的机会在眼前了,忙伏身道:“回陛下,臣在这上面,确实有点不同于旁人的见解。”
朱元璋哦了一声,道:“此次就山东的沙湾河道,若是让你去处理,你会如何做?”
徐珵立马打起精神,开始给皇帝讲解自己的思路。
朱元璋听着,面上表情没什么变化,心中却是认同,没想到朱祁钰这玄孙,才能上不出色,但有些识人的本事。
徐珵说了许多,一直说到了口干舌燥了都不想停,因为他知道,此次是他的机会,他必须要抓住。
“好了,”朱元璋主动打断他的话,命人给他端了一杯茶来,“看得出,你也是有一些才学的。”
徐珵忙道:“陛下过奖了。”
“只是啊,你的脑子与才学,要用到正途。若能做下几个利国利民的工程,何愁不升迁,不被世人记住你的名字?总比遗臭万年要好啊!”
徐珵顿时感觉背后一凉,忙把身体伏得更低了:“臣不敢!臣绝不敢做出天幕中之事!”
朱元璋见敲打得差不多了,命他写个折子上来。
徐珵竭尽全力抓住机会,回去彻夜未眠,将自己对沙湾河治理一事写了出来,终于在朝中获得了一些认可,朱元璋就派他去治沙湾河。临走前,朱元璋对徐珵道:“朕这天下,还有无数大小河流湖泊,都需要人治理,徐爱卿,你责任颇重啊!”
“臣愿为陛下江山鞠躬尽瘁!”徐珵怀着一腔诚心,认真道。
朱元璋点头:“去吧!”
徐珵的事,也算是稍稍安了朝臣的心,只要不是真做了大逆不道的事,只要有才能,还是能得到重用的。
而这样的事,自然又被史官写到了正史中,朱元璋又被赞知人善任,宽宏大度。
一晃三年多过去,朱元璋越感觉到时间临近。不过经过三年多的治理,天幕提到的弊病,大多已修正,户籍政策在逐步放开,藩王们在朱元璋的铁腕之下,纷纷主动交出兵权与财权等,换来子孙后代可以安享富贵的权力。另外,朱元璋重新改革了皇家教育制度,皇子们按硬性规定,都要接受当代大儒们的教导。而藩王们的孩子,也有机会入京学习,若是学得好,一样能从政为官。
沿海也建立了专门的水师,船就是直接用郑和下西洋时的船,进行了改造,果然能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劈波斩浪。海寇们看到朝廷竟然是来真的,不少见势不对就直接跑了,也有头铁的,想和朝廷碰一碰,结果就是被打得疯狂逃窜,他们看得出,朝廷水师越来越厉害了。毕竟朱元璋是个天生会打仗的,根据水师的特点进行训练,战力自然提升极快。
至于倭奴国再来使臣,朱元璋与众臣都没好脸色,弄得使臣们颇为惶恐又担忧。
第64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64)
如朱元璋预料的那样, 在也先和脱脱不花回到草原后,草原各势力之间,斗争得更加厉害了, 已经完全没有心思南下掠夺。只有每年秋冬季时, 因为草原日子难过, 会有不同的小股势力南下抢劫。但随着边防军备的逐步完善, 蒙古人几乎占不到什么便宜,反而会损失不少人马。
不过一两年的功夫,大明又逐渐压制了蒙古势力,使得蒙古势力不得不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 甚至各势力之间还争着来大明觐见上供, 生怕来迟了,就得不到大明的重视。
至此, 再也无人质疑朱元璋当年将也先等人放归的事了。
“陛下英明!以现如今草原上的乱象局势,恐怕有五十年内不敢大规模南下了!”有人在朝中唱赞歌道。
引得其他臣子纷纷附和。
朱元璋笑纳了, 反正大臣们说的没错。
朱祁钰也真心实意地给太*祖爷爷夸赞了一番,待到散了朝, 只剩爷孙三人的时候,朱元璋靠着椅背问道:“你们二人, 是有什么别的想法吗?”
朱祁钰没有什么意外, 忙站起身行礼道:“禀皇祖祖, 孙儿前些时日,接了您的旨意,去巡视了大同、宣府等关隘要塞,各关隘情况, 孙儿已经写了折子给您。但孙儿有些想法,还想与皇祖祖商议一下。”
“哦?你说。”朱元璋一直鼓励朱祁钰和朱见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朱祁钰继续道:“孙儿询问了各关隘的将士们, 对蒙古人的看法,大多数人是恨的,恨他们来咱们大明烧杀抢掠。但是令孙儿意外的是,这恨意中,还夹杂着一些同情。据他们所说,草原人比咱们中原还要靠天吃饭,经常南下,也是因为生活过不下去了。圣贤书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若是吃不饱肚子,穿不暖,自然要为了求生存而干出杀人越货的勾当。”
朱元璋知道,朱祁钰性子比较柔软,心肠也软,听到这里,就大致知道他想说什么了。
“所以你有什么解决的法子吗?”
此处没有大臣在,只有朱元璋这个皇祖和还有些懵懂的侄子在身边,所以朱祁钰大着胆子道:“孙儿想以官府的名义开榷场,与蒙古人往来。若蒙古人,特别是无权无势的蒙古人,能有如此渠道从咱们换的盐、茶叶、布匹等物,相信许多人更愿意老老实实放牧,而不是跟着也先那样的野心家,四处征战了。”
朱元璋第一反应是不行,榷场这东西,宋朝搞的多,可是看看宋朝那怂样儿,不仅榷场被他国占便宜,还被人看不起。
不过,朱元璋也知道,宋的榷场搞成那样,也会因为宋实力不行,打仗太拉胯,如果狠揍辽国金国几顿,咬下几块肉来,相信辽和金等国就愿意老老实实做生意了。
咽下了直接否定的话语,朱元璋道:“你有如此设想,是十分好的,那你先写个折子出来,待你写好了,在早朝时拿出来与众大臣们商议一下。”
“好的,皇祖祖。”
朱祁钰刚拿出开设榷场的想法的时候,大臣们是极力反对的,怕走私啦,怕间谍啦,怕蒙古人像辽金那样占便宜啦……
朱祁钰差点就被那声势浩大的反对声给压过去了。他扭头看上首的朱元璋,却见朱元璋没有任何要解围的意思,朱祁钰就知道,皇祖祖这是要自己去争取话语权。若是他不能证明自己,以后当了皇帝,一样要被这些大臣钳制。
朱祁钰咬了咬牙,大声道:“诸位请先听本王一说!”
邝埜略作思忖,便也站出来道:“请先听郕王说一说对榷场一事的考量。”
又有于谦、王直、王佐等人声援后,其他人才歇了声,让朱祁钰说一下他的思路。
朱祁钰虽然性格绵软,但心思还算细腻,又因一腔仁慈之心,他的出发点便是站在大明,甚至是整个天下的角度去讲得,许多大臣刚开始还质疑,可是随着朱祁钰对缘由的解释,以及对榷场的设想,就渐渐地被他说服了。
坐在上首宝座上的朱元璋,看着朱祁钰有条有理地给大臣们分说自己的构想,眼中异彩连连、万分欣慰。不愧是他老朱家的子孙,教导了两年后,就逐渐自己上道了。
这个事儿不管成没成,对朱祁钰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朱祁钰说服了大臣们,朱元璋见大臣们由竭力反对,转而大部分支持,便道:“此事交由祁钰你去办,朕不会帮你分毫,朕只看你办事的结果。”
“是!陛下!”朱祁钰顿时感觉肩膀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不过朱元璋想的没错,榷场一事,进展并不十分顺利,好在朱祁钰有韧性,有耐心,硬是靠着自己一点一点啃,花了半年时间将多部门联动的榷场建立了起来。
待他完善此事,将榷场开营后第一月的情况面禀给朱元璋时,朱元璋看到的是一个黑瘦了不少的朱祁钰。
看到朱元璋时,朱祁钰也震惊了:“皇祖祖,你怎么收了那么多?”
此事的朱元璋,感觉自己像到了甲子之年似的,弱冠之年的精力与体魄,在这两三年的时间里飞速地消耗了下去。
朱元璋笑了笑,道:“大约是我逆天而行了,所以生机流失得特别快罢!你也瘦了许多!”
朱祁钰有些心酸:“孙儿瘦了,但是更壮实了。”
“看出来了。”朱元璋欣慰道。
让朱祁钰坐下了,朱元璋问:“我想将于谦擢升为首辅,你觉得如何?”
在土木堡大捷后,朱元璋便借机开了一次恩科,将朝堂的人事修整了一番。此时他又开始动许多人的位置,朱祁钰也猜到了,朱元璋是在为他铺路,顿时心中大恸:“皇祖祖,您要这么心急。”
朱元璋平和道:“不是我心急,是时间不等人,若是可以,我还想活个十年八年的,帮你和见深把这地基再打牢一些。”
朱祁钰再也忍不住了,扑倒在朱元璋的膝盖上,痛哭出声。
朱元璋轻轻抚了抚朱祁钰的头顶,无声地叹气,这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他不可能将一切安排得事无巨细,让子孙后辈安枕无忧,他只能搭个框架,让他们自己靠自己去了。
“榷场那边事定以后,科考的事便到了眼前,我还是想交给你去做。此次科考,是第一次放开了四书五经的范围,不知将是个什么情况。”朱元璋道。
土木堡大捷后第一次恩科的试卷,朝廷没有放开范围,但那时也放出了消息,以后科考的范围将会变大。但这范围不是一下子就能放开的,只得一步一步来,免得一些举子短时间内找不到其他版本的注解,乱了方寸,这样取不到优秀学子,反而违背了科考的目的。
朱祁钰收了眼泪,道:“孙儿领命。”
他知道,朱元璋以雷霆手段进行了改革,就是不想大明和他自己成为百年屈辱的源头,而朱祁钰作为接班人,是非常重要的一关,他若能在朱元璋离开后,保住他的改革成果,大明才有避免国运腰斩的可能,才有机会继续创造与汉唐比肩的盛世。
“于谦调任一事……罢了,我先将他外放两年,让他去体察一下民情,待他回来,也能告诉你,那些新政在民间施展得如何了。”朱元璋道。
这是把施恩的机会留给朱祁钰,朱祁钰心中更加又暖又酸的:“全凭皇祖祖安排。”
在感觉离开的时间临近时,朱元璋本想将朝中的人事好好调整一番,提拔一些年轻的人上来,不过想到朱祁钰上位后需要施恩的机会,他便将自己的意见秘密记录下来,放在自己枕头下。
待朱元璋感觉时间临近时,他准备了一杯毒酒,让人赐给了后宫的周贵妃。
朱见深乃周贵妃所生,朱元璋这三年多里冷眼看着,钱皇后还算安分守己,一直在太后跟前伺候,倒是这个周贵妃,仗着亲生儿子受朱元璋重视,时常借机想给朱见深灌输亲妈最爱他最为他好的想法,想让朱见深以后偏向她与娘家。说白了,就是想效仿孙太后,靠儿子上位。
这种野心家,朱元璋哪怕自己背上骂名,也要替两个孙儿摆平。
周贵妃被赐死一事,震动了后宫,也震动了前朝,朱见深想哭又不敢哭,朱祁钰将他揽进怀里安抚,心情复杂。
就在周贵妃死了没一个时辰,后宫又来报丧:“启禀陛下,孙太后她……薨了!”
孙太后这几年在后宫的位置比较尴尬,她名义上还是皇帝的母亲,可是现在是太*祖临世,她在皇帝面前根本没法摆架子,没办法和皇帝以母子相称。而且她一直盼望着,朱祁镇的魂还能归来,甚至尝试着散播皇帝是鬼怪的传言,直接被朱元璋给关了禁闭。
这次,周贵妃被赐死后,消息传到她耳朵里,直接被吓死了。因为她觉得,皇帝下一个要赐死的就是自己!
第65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65)
朱元璋听到这消息, 呵呵一笑:“既然胆子那么小,之前对朕的玄孙下手的时候,怎么就不怕了?”语气中, 满满是对这孙太后的鄙夷。
这话, 是朱元璋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直接说的, 所有人大气都不敢出一下。太*祖皇帝要骂重孙媳妇, 他们谁也没资格出来劝。
朱元璋内心对孙太后的“识趣”十分满意。自从将孙太后禁足在后宫,不准她对前朝的任何事置喙,便着人在孙太后的饮食中偷偷下药了。他本想着,吃了三年药的孙太后, 即便是不死, 也会病怏怏的,等朱祁钰上位, 也就没有能力和精力来对他做些什么了。
现在直接死了,倒是省了力气。
不过周贵妃和孙太后的丧事, 还没来得及办,这等小事, 朱元璋也不急着自己安排了,留给朱祁钰就好。
打发走了来报信的太监, 朱元璋拉着朱祁钰的手, 道:“这后宫的人, 除了钱皇后,其他人等,若是想要出宫的,便直接给些银钱放出宫去。愿意留下来的, 你便费些银钱养在偏殿,或者皇家庄子上也行。”
“是, 皇祖祖。”朱祁钰拉着朱见深,在朱元璋面前跪下听命。
“那些新政,该分多少步去做,是大家共同商议出来的,你只需要按照设想好的,一步一步做下去便是。众爱卿,在朕离开后,也要潜心辅佐祁钰和见深。”
文武百官忙齐齐跪下道:“臣领命!”
想到这可能是太*祖给大家下的最后一个令,顿时许多人都忍不住眼眶发红,冒出眼泪来。
朱元璋能看出大家的不舍,他也十分不舍,政务上,他还有许多割舍不下的事,但他知道,接下来的事也只能交给朱祁钰和大臣们去做了。
感觉到自己只有一盏茶的时间了,朱元璋想了想,道:“朕不知道,在朕离开后,朱祁镇那蠢东西还会不会回来,若是朕走了,这副躯体便了无生机,你们便按照帝王仪制安葬,除了不用活人殉葬外,其他一切按照祖制办事。若是……若是朕离开后,那蠢东西还敢回来,便将他关进大牢中!除非变成了尸体,不准再踏出大牢一步!”
众臣听了,都一惊,太*祖这是真嫌恶朱祁镇到了极点啊!
“你们可都听清了?”朱元璋拔高声音问道。
“是!陛下!”大臣们只得磕头道。
朱元璋声音突然变得有些阴沉:“若谁敢打将朱祁镇再放出来的主意,哪怕朱祁镇的脚没能踏出那大牢一步,作打算作计划的人,也直接给朕处死!连你也不例外,见深,你听清了么?”
所有人心一抖,知道太*祖这是防着朱见深打着孝道的名义,将朱祁镇放出来,太*祖这是一点希望都不给朱祁镇留啊!
朱见深是明显一抖,在朱元璋威严的眼神下,磕头道:“孙儿领旨。”
朱见深已跟着夫子学了好几年,如今又已经跟着大儒们学了几个月,对天幕所说的朱祁镇的作为,也知道其严重性。虽然心中十分不是滋味,朱元璋先杀他生母,如今又下严令囚死他的父亲,但朱见深已然懵懂明白,若要做好国君,便要明白“社稷为重,君为轻”,所谓皇家亲情,更加比不得江山稳固安全重要。
朱元璋说完这件事,再看了一眼跪在眼前的文武大臣,便感觉黑潮来得更凶猛更厉害了,忙一把拉住朱祁钰的手,低声道:“枕头里,有东西给你……”
说罢,他抓着朱祁钰的手突然一松,整个人都撅了过去。
朱祁钰愣了一会儿,悲痛地喊道:“皇祖祖!”
太医忙上前来,给皇帝把脉,又摸了摸脖子处的脉搏,最后轻轻摇了摇头。
群臣齐齐悲痛高呼:“恭送太*祖皇帝!”
朱祁钰跪在榻前,拉着皇帝的手,呜呜哭泣,后面有大臣提醒:“郕王殿下,陛下该准备入殓事宜了。”
朱祁钰摇头:“先处理太后和贵妃的丧事。至于皇祖祖,先让他在这塌上安睡几个时辰。”
众臣知道,朱祁钰十分不舍朱元璋,这三年多尊孙相处和乐的情形,大家都看在眼里,既然朱祁钰是太*祖皇帝早就定下的继承人,那他的话,便如圣旨,大家现在只能先听他的了。
朱祁钰带着朱见深守在榻前,朱祁钰对朱见深道:“皇叔在此守着,你先去跟太后与贵妃告个别吧。”
朱见深怎么也是长子长孙,周贵妃是他生母,孙太后也是他亲奶奶,他须得去送送。
待朱见深走后,朱祁钰便一人守在榻前。
如此过了三四个时辰,到了晚上的时候,朱祁钰就感觉到,本应僵硬的尸体,竟然有了起死回生的反应!还真让朱元璋猜到了!
很快,太医被传唤了过来,给朱祁镇把脉。虽然太医也觉得这起死回生一事,十分惊人,但他还是如实以告。
朱祁钰点头,心中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放了心,本来还觉得皇祖祖走之前留下如此决绝的遗言,有损他慈爱的形象,可如今朱祁镇真恢复了呼吸,朱祁钰又庆幸皇祖祖的缜密,给他省掉了不少麻烦。
朱祁镇醒来时,整个人是懵的:“朕睡了多久?”
“请慎言!您不可再自称朕了,如今的皇帝陛下是原先的郕王殿下!”
朱祁镇一惊,直接大喊道:“朱祁钰!你竟敢篡位?!大逆不道!”
朱祁钰还未说话,朱见深便直接道:“父亲,您想错了,皇叔并非篡位,是皇祖祖借您身体临世后,亲自将皇位传给皇叔的。”
见朱祁镇醒来问都不问,直接将亲弟弟打成篡位谋逆,朱见深对这个父亲十分失望。他一如既往的昏庸与自私,如此急着给皇叔定罪,过于低级了,属实不配坐皇位。
“见深,你——”
见朱祁镇对着亲儿子都如此凶狠,朱祁钰直接将朱见深拦在身后,语气淡漠道:“皇兄大可不必急着给朕定罪,事情为如何,满朝文武,全宫上下都知道。如今你刚苏醒,身体虚弱,便先在偏殿将养三日吧。”
除了有几分心软的成分,朱祁钰也有利用朱祁镇给自己塑造仁慈形象的计划。
于是朱祁镇被搬到了偏殿修养,没让去后宫是怕后宫人利用他做出什么事儿来。
待朱祁镇知道孙太后死了,周贵妃竟然被赐死了,而其他太监宫女朝臣又对他避之不及后,他就知道,自己确实没机会了。
孙太后和周贵妃的葬礼,朱祁钰交给礼部去办了,按照规矩来就行,但他亲自为朱元璋主持了葬礼,不仅全宫上下一片缟素,更令天下守孝三年,虽无遗体,但朱祁钰给皇祖祖立了衣冠冢,朝野上下都盛赞朱祁钰孝顺。
至于朱祁镇,休养了三天后,就被关进了大牢,因着朱元璋下了死命令,任何想放朱祁镇出来的,直接处死,以至于无人敢帮着他求情一句。
朱祁镇拖着如七十岁一般老朽的身体,被关进了大牢,日日夜夜被孤寂、老病、恐惧折磨。为了让他安生一些,朱祁钰特地派人将天幕所说的事,以及朱元璋对他的嫌恶说清楚了,免得他还抱有幻想。
处理掉这些事,朱祁钰正式登基为帝,按照朱元璋留下的手札,将于谦等能臣调回了京中,于谦一回来便担任首辅。而且于谦在被朱元璋外放时,就知道了皇帝的用意,因此这一两年,确实深入了民间,将新政实施情况一一调查,回来后给朱祁钰上了好大一本折子。
朱祁钰上手治国后,虽感觉有些吃力,但下面朝臣得用,自己又熟悉了政务之事,倒没出什么乱子,一切比想象的平顺许多。
待朱见济不可挽回地夭折后,朱祁钰知道有些事不可违逆,太*祖临世已经是上天仁善,不可再奢求过多,待朱见深十二岁时,便将他立为太子,时常带在身边指点教导。
朱祁钰去世后,朱见深以待父之礼,亲自为他扶灵送葬,而朱祁钰交给朱见深的,是一个昌盛富庶的大明。朱见深继位第三年,便亲自巡视大明水师,并定下了出兵讨伐倭奴国之事,未出两年,大明便将倭奴国各势力揍得满地找牙。意外之喜是,大明列岛上发现了储量极大的银矿,顿时纾解因白银不足,而导致的经济问题。
听到银矿的消息后,朱见深第一时间祭告先祖,特别是太*祖与朱祁钰:大明国运是真扭转了!
***
朱元璋重新睁开眼睛的时候,还有些恍惚,没想到他又回到了应天府的奉天殿。
一旁的太监见皇帝醒来,忙上前上了茶,又换了点心。
朱元璋揭开茶碗,望着那氤氲的雾气愣神了好一会儿,不知道朱祁钰和朱见深干得怎么样了,有没有将大明拉回正轨。
待茶渐渐转凉后,朱元璋一口灌下已经不再滚烫的茶水,下令道:“去传燕王来见朕!”
手下人一惊,忙去传令。
如今朱元璋的皇子大多已成年就藩,只是皇后和太子前后离世,诸位藩王也赶回了应天府来送葬。此时燕王还未离开应天府。
没多会儿,燕王朱棣就急匆匆赶来。
朱元璋看着伟岸魁梧的儿子,还有他那与自己如出一辙的宽厚圆脸,想起他创下的文武功勋,心中感到安慰不少。
朱棣一见到亲爹,就感觉亲爹看自己的眼神很不一般,只是他一时还琢磨不明白,这眼神是喜欢自己,还是厌弃自己?
还未等朱棣做好心理准备,便听到他亲爹道:“老四啊,此次来了,就先别走了,在应天府中住下吧!往后,就跟在朕的身边,帮朕处理一些事情吧。”
朱棣顿时大惊:“父皇——”
朱元璋手往下压了压,道:“标儿没了,朕心中难受,再加上朕老了,精力不济,有些事需要你帮忙,难道你不愿意?”
普普通通的家常话,在朱棣心中掀起惊天巨浪,不说父皇对他的态度转变,就是他那服老的说法,也令朱棣大为震惊。
而且,父皇这么说,难道意思是……让他继位?
朱棣不敢深想,头也埋得更低了。
朱元璋暗暗叹气,往日为了凸显太子的尊贵,对其他皇子的打压确实有点过了,导致这孩子一时半会回不过神来。
但是这事儿一时半会儿还急不来,所以朱元璋只能暗暗下决心。
随后,朱元璋又聊起家常,问:“你家老大,是不是到了纳妃的年纪了?”
朱棣恭敬道:“回父皇,王妃与儿臣商议过此事,但不着急,还有时间相看。”
朱棣还以为朱元璋想插手此事,没想到他只是略一点头:“是可以慢慢来选,须得选个知书达理、有些脑子的。”
他记得,朱高炽的皇后,也就是后人说的张太后,是个不错的,天幕也夸过的。
朱棣感觉不对劲,父皇不是一直不喜女子有太多想法的,今日怎突然变了说法?
和朱棣闲话了一下家常,朱元璋感觉有点尴尬,朱棣习惯了在他面前有一说一,决不多说,这让朱元璋感觉有点带不动,便交给了朱棣两件差事解了父子尴尬局面,顺便让他暂时留在应天府,不回封地了。
没多久,朱元璋便下令废殉葬制度,并开始着手削藩事宜。
这藩王是他亲自封出去的,要收回来,也比后来人名正言顺许多,再加上朱元璋积威深重,藩王们虽然舍不得手中的权力,却也不得不老老实实交出来。
朱元璋一系列的大动作,看得朱棣一愣一愣的,他知道朱元璋这是在给后继者铺路,但是他有点不敢想,父皇会把皇位传给他,毕竟他之前太看重太子一家了,对朱允炆这个皇长孙的重视,也超过其他所有儿子。
朱元璋可是发现了,朱棣脑子比朱祁钰好使太多,只是他无法像朱祁钰那样,全心信任自己,很多想法都不会说出来,所以朱元璋总是逼着他多吐一些想法。
这一日,朱元璋又把朱棣召唤过来,让他给自己打下手。
就在父子二人像往日一样,一人一桌椅埋头干活时,熟悉的雄浑壮阔乐声又在天上响起。
朱棣惊疑不定:“发生了何事?快来人!护驾!”
说着,他直接从桌子后一跃而起,拦在了朱元璋身前。
朱元璋见他第一反应是护着自己,心中惊喜又酸涩,“孩子莫怕,这是天幕出现了。”
朱棣一头雾水,依旧没收了他戒备的姿势:“天幕?”
朱元璋想了想,直接拉着他来到殿外,又命人备好茶水点心:“这天幕,我在梦中见过,受益良多。此番废殉葬、削藩、调整户籍制度、建水师等等,便是从梦中得到的教训与启发。”
朱棣愣愣地被拉着来到殿外,就看到半天天际都被一光屏占据,配合着雄壮的音乐,有始皇登基、有战场拼杀等影像一一闪过,看得朱棣直接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
看到朱棣这幅样子,朱元璋顿感得意,自己要带这儿子好好见见世面。
不一会儿,天幕中声音传来:【直播间的观众们大家好,今天讲述的是我们的《王朝的衰落:盘点各朝的不肖子孙,如何把祖宗基业带沟里》系列第二期,《南宋跑神完颜构:不爱忠臣爱奸佞,只因我对皇位爱得深沉》,和大家一起翻开宋朝这段沾满英雄屈辱血泪的历史,看看忠君与爱国的矛盾,会有多大,会如何撕裂一个国家,更深层次地追索,这个能和明朝叫门天子朱祁镇齐名的南宋皇帝赵构,冤杀□□的原因。如此,大家便能明白,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碰瓷《满江红》,蹭民族英雄的热度的。】
朱棣懵的:“什么是叫门天子,是大明的天子吗?”
而另一时空中,赵匡胤听到那熟悉的音乐时,还有些懵,待他听完天幕这一前奏时,才反应过来:他已不在自己的身体里,他成了天幕口中那个叫赵构的人!
听说赵构要和朱祁镇齐名,赵匡胤整个儿懵逼了:“我大宋也出了这等又蠢又自私的东西?”
第66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1)
嬴政听到外头雄浑的鼓乐声响起时, 便已快步来到殿外,听完这提要,忍不住问:“为何这后世的王朝, 都是如此不堪?”
刘彻自言自语:“既然是盘点各朝的败家子, 那必然都不是什么好货色。不知我大汉又出现了何人, 朕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 又葬于何人之手。”
李世民因听了上一期,知晓倭国竟然是给后世子孙,带来几乎绝种性灾难的国家,便将精力放在了要如何对付大唐周边如高句丽、倭国这类野心勃勃的邻居上。天幕的乐声一响起, 他便立马放下手中的笔, 来到了殿外。
听完这开篇之言,李世民思索:“偏用奸臣冤杀忠将?是想坐稳皇位?那此人想必比那叫门天子要有些脑子。”
玄烨听到天幕提到岳飞, 丝毫不觉得意外。先前天幕提到于谦,对于谦大加赞赏, 便猜到,这岳武穆的名声与在民间受到的崇敬, 比于谦还要高,天幕定要说起他。岳武穆的忠义, 玄烨自然十分欣赏, 只是站在满清皇帝的角度, 他对这样的汉人英雄,无法像其他帝王那般毫无芥蒂地欣赏赞扬。
赵匡胤脑子还乱着的时候,就听到天幕继续讲他大宋的事情。
【宋在咱们中华民族历史上,常与秦汉唐明这样朝代一同提起, 使得许多人误以为,宋与秦汉唐明一样, 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但站在广义的角度上来说,宋未曾收复幽云十六州,也没能收回西夏、大理等地方势力割据的政权,在南宋北宋期间,更有辽金与之对立。因此,要说起来,宋不能完全代表那个时代的名字,完整的应该称为“辽宋夏金”。】
【说起宋,许多人也不太喜欢,因为觉得太怂,甚至直呼其名为大怂朝,或者大送朝。这也不怪历史迷们,稍微了解历史的,都会知晓中原王朝,无论是汉人王朝还是少数民族政权的王朝,对外族势力一直是碾压性的存在,哪怕像汉末三国那样乱成一锅粥的时候①,亦或者是秦那样的短命王朝②,都有能人干将,将外族势力压的死死的。除开乱世,宋是少见的在中原政权稳定时期,还被北方游牧民族打得节节败退的王朝了。】
天幕仅仅开了个头,就让赵匡胤脸上的肉都抽了起来。大宋在历史上,竟然留下了此等名声。不仅他自己没能完成统一,甚至后世子孙,没一个做到的!真是气死他了!连隋朝那个短命王朝都不如!
赵匡胤心绪无法平静,忍不住有些自我怀疑了:难道是因为他得位不正,又待功臣不太好,所以才有此报应》
深吸了一口气后,赵匡胤努力让自己冷静冷静,天幕已然按照他的期望,开始讲宋朝之事,他须得好好听一听,努力救一救大宋。
【明朝虽有一个朱祁镇这样的灾难性皇帝,但其他皇帝还尚可,也算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宋朝皇帝可是一个赛一个会送。从宋太宗赵光义③开始,以“高粱河车神”一战成名后,后面的檀渊之盟、靖康之耻都显得丝般顺滑,仿佛滑跪是宋朝皇帝刻在骨子里的原装技能一般,哎,打不过我就跪,对面凶我就跑,反正就是不敢正面打回去。】
【如果说,朱祁镇大概是老天看不过眼,给大明的基因突变,那老赵家这软骨头的特质,应该是从赵光义开始传承的,那可真是比老朱家的大脸盘子基因还要稳当。主播每每回溯大宋的历史,就很痛心疾首,为什么宋太*祖赵匡胤就没防着他这个软蛋怂包弟弟一些?若是从赵匡胤一脉传下来,宋朝说不定是另一番光景呢!只可惜,等到赵光义一脉将宋朝的气数折腾的差不多了,皇位再传到赵匡胤后代手中时,南宋半死不活的吊着口气过了百年,终于亡于蒙古人之手。】
听到这里,赵匡胤脸已经黑了,整个人颤抖着几乎站立不住。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防着这个有兵权的,防着那个有兵权的,防来防去,是自己最信赖最亲厚的亲弟弟,朝自己下了黑手。
“赵炅!真是好大的胆子!”赵匡胤咬牙切齿。
身边侍者见皇帝抽抽了,还以为皇帝是听到天幕揭了老赵家的短,被指着鼻子骂了,才气得浑身发抖,忙端了椅子来给皇帝坐下,免得他气晕过去了。
赵匡胤气了一会儿,确实感觉自己有些上气不接下气了,赵构这副身子,羸羸弱弱的,就感觉不怎么稳当。在椅子上坐下后,他喘了几口气,感觉才缓过来了一些。
赵匡胤气闷,这赵构连朱祁镇都不如!至少,天幕没说朱祁镇是个病弱的,甚至在蒙古人手里熬过了一年,熬过了七八年的□□,还重新复辟了!这些事儿,赵构这副虚了的身体,怕是做不到的。
【要说赵光义这一脉一无是处,也并非如此,他们这一脉的天赋技能点歪了,没有点在搞政治和军事上,都点在了当皇帝不怎么需要的艺术天赋上。而且就像南唐后主李煜一般,越是当得凄惨、当得窝囊的皇帝,反而艺术水平越高。靖康耻被俘的徽钦二帝中,宋徽宗赵佶是书法字体“瘦金体”的创始人,且琴棋书画皆精通;而本次要主讲的皇帝宋高宗赵构,也是精通书法,擅长真、行、草书。若是他们不当皇帝,当个王爷,有全国顶尖资源,又能一门心思研究书画艺术,留在历史上的恐怕不是满身骂名,而是美名了,多美滋滋。】
【或许是因为皇帝的带头作用吧,宋朝也是历史上文化昌盛的时期,宋词与唐诗并列,更有唐宋八大家,宋朝就占了六席。宋朝时,也涌现了许多惊才绝艳的文化名人,他们的诗篇华章,化作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塑造着我们民族的性格,这点是无法否认的。有些扯远了,接下来咱们从靖康之变开始,说说大宋本来就虚的气数,是如何被生生耗得见了底的。】
赵匡胤苦笑,天幕夸秦汉唐都是强大统一之类的,到了宋,就只能夸夸文化,夸夸女性地位了。可是在宋之前,女性的地位就挺高,文化上,不说人才辈出的大唐,就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经史书籍,都是各朝读书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经典呢!
他总觉得,天幕这么说,有点在为宋朝挽尊的意思。
不过,赵匡胤觉得,天幕说得对,就如那大明的朱祁镇一般,绑一只猪放在皇位上坐着,都会比他干得好,因为猪不会偏听偏信,大宋也是,有些人就是不适合当皇帝!比如他那个又怂又胆大包天的弟弟!
对于赵光义会篡位夺权的事,赵匡胤一点怀疑都没有,他知道自己那个弟弟野心很大,只是不太能立得起来。让他去打外人,他怕是不敢,但是对自家人下手,他敢得很!说白了,就是个窝里横的性子。
想起天幕提到的南唐后主李煜,赵匡胤越加怀疑,这世上真有报应这回事。
第67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2)
朱元璋父子正坐在殿前, 身边已经上了茶和点心,父子二人未分尊卑,只相对而坐。
朱棣依旧觉得新鲜:“这天幕, 说辞新奇, 看法也颇为奇特。”
之前朱棣以为有刺客, 就毫不犹豫拦在自己身前的事, 令朱元璋心中十分感动,对朱棣更有了几分对朱祁钰那样的慈爱之心,道:“这天幕,大约是后世所做。她们那时仿若没了皇帝, 因而对帝王的品评, 辛辣独到。”
朱元璋是领教过了被骂得狗血喷头的滋味的,但他不得不承认, 天幕指出的地方,正是他所犯下的致命错误, 因此不仅在朱祁镇身体里时励精图治地改革,回到了自己身体里, 也毫不犹豫地推翻了,自己曾以为能让子孙后代永保江山的措施政策。
“哦?”朱棣顿时被勾起了好奇心, 其实他很想问问, 朱元璋是如何知道的, 只是他知道父皇的脾气,他愿意说会主动说,他没说便是不想说,所以识趣地没追问。
想起这些天, 朱元璋对朝政的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削藩手段的快准狠, 朱棣心中隐约有了猜测,怕是朱元璋也被天幕品评过,而且骂过他设藩王之类的举措。
“不知道天幕所说的,朱祁镇是何许人也,竟是和宋朝赵构一样的存在。”朱棣心忧道。
朱元璋没好气道:“还能是谁?是你的好重孙,我的好玄孙!”
朱棣愣住,他的重孙?可是现在朱高炽都还未成亲,孙子更是没影子,重孙更无处说起啊!但是他很快反应过来了,按照父皇这说话,帝位真的传给他了?但是他的重孙就像赵构那般软弱畏死?
朱棣一时之间,心情十分复杂,不知道该为自己能继位而高兴,还是为自己生出那样个重孙而忧虑。
【靖康之变,又被称为靖康之耻、靖康之祸,是指在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掠北宋都城汴京,掳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个皇帝。此事件标志着北宋的灭亡。除了皇帝,金人还掳走了赵氏皇族、后宫嫔妃、贵族公卿朝臣等三千余人,并各种能工巧匠上万名,整个都城的私库和公库,全部被劫掠一空,真可谓是:天街踏遍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北宋自开国以来一百六十多年的积累,就这样化作了金人铁蹄下的烟尘。】
【自此之后,宋人畏惧金人如虎,丢失的领土也再也没有收回来过,一直到元之后的明朝,这些被北方势力占据的地盘,才又重新回到了汉人手中。这对宋人来说,是国破家亡的耻辱,而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却是南北差点撕裂,再也无法弥合的痛苦。可以想象,字北宋丢失淮河以北的中原大面积国土,自此落入北方势力手中,南宋百多年没收回,接下来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两百多年时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汉人王朝,南北的汉人逐渐丢失共同的文化认可、血缘关系了。毕竟,清朝对汉人的文化洗髓伐经也才两百多年,就导致许多人自此丢了膝盖骨和脊梁骨,再也站不起来了。】
朱棣惊讶:“未曾想到,咱们大明南北统一还有如此功绩!”
天幕没说的潜台词,朱棣倒是感悟到了:若不是大明是一个南北统一的汉人王朝,接下来中原大地南北分裂会如何发展,还真不好说。
朱元璋默默点头,他们一心只想打蒙元,对蒙元防备深重,却忘了内部的分裂也需要去弥补。他突然深深地理解了,为什么儿子朱棣要将都城迁到京师,离北方那么近,不仅仅是因为天子要守住国门,防止蒙古人南下,也因为北方久失汉人统治,若朝廷不加以重视,北方对朝廷的归属之情无法提升,北边势力再打下来,南北可能再次分裂。
回想起于谦守京师时,发动的百姓帮忙运粮、守城,朱元璋心中十分触动:历史果然一脉相承,若非朱棣与后两任皇帝在北方的经营,京师一战结局会如何,还真不好说。
相对于朱元璋父子的感慨,赵匡胤只感觉自己像是被一刀捅了心脏,心都开始绞痛了起来,又感觉喘不上气了,难怪有南宋!丢失了北方领土的大宋,只剩下了南边了,可不就是南宋!叫南宋都是后世人给面子,叫残宋都不为过!真是气死了!
赵光义的后代真是孬种!孬死了!竟然皇帝都被人抓走了!想到朱祁镇被俘以后,竟然帮着蒙古人来叫城门,获得了叫门天子的称号,赵匡胤就感觉要疯了,这些孬种怕是比朱祁镇好不到哪里去!虽然古有越王勾践被俘后,为吴王夫差奴隶,但人家反杀回来了,所以他的忍辱负重成了卧薪尝胆,但赵匡胤不觉得,这些孬种有越王勾践的心气和胆识智慧!南宋能偏安南方百多年,都是走了大运了!
想到这些,赵匡胤突然觉得,后人厌恶宋朝也没毛病,叫宋作怂也没问题,因为说的都是真的!
因为是真的,所以赵匡胤快气死了!
“早知道,直接宰了赵光义了事,我大宋也不至于沦落至此!”赵匡胤牙齿都要咬碎了。
有了朱祁镇做先例,其他帝王对皇帝被俘这件事,不那么震惊了,嬴政露出嫌弃的表情:“为何一个两个的,都如此无能!”
刘彻捏着手中的酒碗,白眼要翻到天上去了:“匈奴凶残如斯,朕都把他们赶到草原深处去了,败家子们果然是败家子!全是废物!不仅拿不到对方的土地,连自己的国土都丢了!”
李世民抓着自己腰上的蹀躞,脸绷得紧紧的:“上次明朝是被俘了一个,这次竟然是一双?难道他们也如朕一般,将父皇尊为了太上皇?既然后继者能上位,必然得有些能耐手段,为何国家会孱弱至斯?”
玄烨听到大清被点了名,心中生出了不少愧疚来,大清当然是有目的的要断汉人文脉的,为的就是稳固统治。看来后世人不仅怨恨满清后的百年屈辱,也嫌恶大清对汉人的思想奴役清洗。他感觉,大清的名声怕是难救了。
【北宋落得如此地步,也是早有伏笔的。在此之前,宋和金是盟友,但实际上,盟友地位并不平等,宋的军事实力太弱,打谁都打不过,只能花钱保平安,给金交纳岁币。这和给小流氓混混交保护费有什么区别?你给小流氓保护费,小流氓会认为你是他的朋友么?他只会觉得你是人傻钱多的肥羊,需要的时候就会把你宰了。】
第68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3)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金国就是北宋自己亲自养大的中山狼,每年几十万的岁币,帮助金国国力飞快提升。对于金国来说, 北宋简直是最无私善良的养母, 用自己的血将它喂养长大。可惜国与国之间并不讲究这种恩情, 金国强大后, 打败了辽转身就立马对付宋。而宋因立国之初就冗官冗员的问题,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军队腐败,常年征战,导致宋在战场上占不到半分便宜。但众所周知, 战场上达不到的目的, 谈判桌上也肯定达不到。宋军战场上打不赢辽金,谈判桌上自然只能跟辽金两国低头。】
一句“战场上达不到的目的, 谈判桌上肯定也达不到”,引起了众帝王琢磨思索。
这句话虽不如那句“社稷为重, 君为轻”来的振聋发聩,但同样得到了诸位帝王的强烈认可。
嬴政想到伐六国的过程, 感觉这句话说到了自己的心上:“齐楚等六国,若非秦兵能征善战, 直接攻城略地, 甚至俘虏国君, 将他们都打服了,怎么可能得到他们的国土?”
刘彻补充道:“此道理,对匈奴亦合适,若非将匈奴打得损失惨重, 他们何尝不想南下?何尝不想放牧于天山下、河套中?”
李世民以军功起家,更体悟深刻, “因此,一支强大的威武之师,才是立国之基石,若不能令天下英雄豪杰臣服,便会像南北朝时期一般,皇帝换得比许多人的衣衫都换得勤。”
玄烨忍不住深思:难道到了大清末路是,以武起家的清,也打不过外来者么?回想起讲明朝时,天幕中一闪而过的坚船利炮的画面,玄烨心一颤,这大概是不用怀疑的事了,若非打不过人家,怎可能让那些蓝眼黄发的洋鬼子进了京,甚至打进了皇宫?
朱棣一边主动给朱元璋添茶,一边道:“这天幕所说之话语,虽为浅显,却颇具道理。”
朱元璋点头,道:“所以合该好好听一听。宋史我也读过,却未领悟出如此多的道理。回头,去国子监寻几个编撰之类的,再找几位大儒,将宋史重新修撰一番。”
为前朝修撰史书,是许多新朝代都会做的事。元朝所在时间甚短,又是外族王朝,修撰的宋史估计不怎么能看。如今听到天幕说起宋的事,只觉得宋史对外族的方式与态度,着实是教化后人的好例子,让他们知晓外族势力并不是那么好相与的,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朱棣也觉得,才听这天幕讲宋史一会儿,便觉得宋朝浑身是毛病,有太多过错值得后朝警醒了。
“这件事,若父皇愿意,便交由儿臣去安排?”朱棣主动揽活儿道。
朱元璋只微微点头:“你忙的过来也可以,若是没有那么多心力,可以交给你那些兄弟去做,也省得他们日日闲得发慌。”
削藩虽然是朱元璋亲自主导了,比朱棣干这个事儿要顺利得多,但尝过权力滋味的人,哪有那么容易轻易放弃?所以日渐势弱的王爷们,哪怕老子是朱元璋,也得找点麻烦发泄内心的不满。
朱棣应了好。
赵匡胤抹了抹脸,他却是没想到,这灭了北宋的金国,还是宋自己亲自养出来的,每年几十万岁币,不知道一年的赋税可足够缴纳岁币了没?若国家一年的收入,都白白送给了别人,不说修水利、赈灾等等用处,就是军队这个吞金兽,怕是也养不起了。没了钱,这军队也难怪日渐不行了,打仗出身的赵匡胤,可太明白武装训练好一支强大的军队,有多烧钱了,烧的全都是真金白银,不带一点虚的!
“冗官冗员,军队腐败……这就是宋不能打仗的原因么?”赵匡胤心里琢磨着,也忍不住嘀咕出了声。
【同样是被俘虏的皇帝,相对来说朱祁镇幸运太多了。虽然朱祁镇自己被俘,但也对对他还算以礼相待,未曾故意□□他,甚至还派人服侍他。因为也先还想用朱祁镇跟大明换好处,所以还尊着他是个皇帝。但宋钦宗和宋徽宗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金人以他们自己的习俗,命宋朝君臣等人穿上金人的衣服,袒露着上身披着羊皮,脖子上套着绳索,金人在前面牵着绳索,宋人跪在地上随着他们的牵引,绕着完颜阿骨打的庙宇转圈,作为祭拜仪式。这样的祭祀仪式中,宋人充当的就是“羊”的角色。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牵羊礼”。这样的侮辱,在金人的习俗中,是比汉人被人当狗还要屈辱的事。】
【“牵羊礼”中,不论男女都□□着上半身,男性略好一点,可宋徽宗和宋钦宗的皇后等女眷也被迫加入其中。如此羞耻的事情,令许多女性觉得难以接受,“牵羊礼”后,以宋钦宗的朱皇后为首的许多女眷因不堪受辱而自杀。自杀得早的女性,或许还是幸运的,因为那些忍辱负重活下来的,绝大多数沦为了金人的玩物。不管昔日是后宫的嫔妃公主,还是官吏家的夫人小姐,亦或者只是奴婢丫鬟的,到了金人手里,统统都被当做身下的东西。在历史上,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女性总比男性遭受更多的苦难,流下更多的血泪。】
“嘭!”地一声,嬴政砸了手中的酒樽,“窝囊!属实是窝囊!”
刘彻也没好到哪里去,直接拔剑砍掉了一个桌角:“汉人不该受此屈辱!如此无能,怎配当皇帝!”
想到后人以汉的国民自称,刘彻就感觉像是自己的子民被外族如此羞辱了一般,他恨不得自己能穿到宋朝去,好好修理金人一番!
李世民面沉如水,心中也是怒火一丛丛,虽然宋并非大唐江山,可他是从隋末乱世中杀出来的,也就想象得到,在大宋君臣都在金国受到如此侮辱时,底下的百姓将是如何凄惨。
李世民深吸了几口气,不行,这心里的怒火根本压不下去,他得想想办法,给后世留下一些法子,避免天幕说到的冗官冗员、军中腐败的问题,哪怕后世天下并非由李氏来坐,但他也看不得民不聊生的未来。
听到“牵羊礼”,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的脸色都不太好看,“这应当也是南宋末时,临安被蒙元占领后,陆秀夫要背着小皇帝跳海的缘故吧!哪怕死,也不要再遭受那样的屈辱了。”
朱棣点了点头,“所以儿臣也觉得,北境的势力咱们要万分小心,最好能有重量级人物去镇守。哪怕……儿臣是说,哪怕真到了那一步,君王应当与江山共存亡,而不是因贪生畏死,而被人如此折辱。宁死也不可丢汉人气节!”
第69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4)
朱元璋对朱棣露出赞赏的神色, 心中也十分宽慰,因为朱棣说的是他的心里话!登基后将都城迁到京师,做到了天子守国门, 就说明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
此时的朱棣, 比刚开始对着自己的父皇, 一板一眼地遵从着规矩, 说话举止不露半丝不对,缺少人味儿,现在已经愿意袒露一点心声,这让朱元璋老怀甚慰。
经历了朱祁镇那一遭, 朱元璋也看开了许多, 孙儿们能承欢膝下,享天伦之乐, 是一个帝王的福气。过于严苛冷落,才是有违人伦的。
“你说的很不错!”朱元璋赞道, “汉人的气节、精神、脊梁都不能丢。”
朱棣眼神微微闪动,父皇的夸奖, 让他心中微微漾起欢喜之感。
而听完“牵羊礼”的赵匡胤,火气刚涌上心头, 立马就感觉胸闷气短, 几乎要厥过去, 这身体状况属实太差了!
很快太监上前来,给他捋顺了一番,又端来温度适宜的温水,让他喝了下去。
赵匡胤揉了揉胸口, 好一会儿才喘匀过来。这赵构怎么如此文弱,赵匡胤回溯了一下赵构的记忆, 才知道这人的身体,是因为逃难才落下根子的。
赵匡胤吐了一口气,真他娘的气人。
揉着自己的胸口,赵匡胤也想起了天幕讲大明的时候,土木堡大败后,大明朝廷为何那样惶惶不安,许多大臣都提议要学宋朝南渡了。这金人对赵氏王朝的羞辱和折磨,确实令人胆寒心惊,落到外人手里,哪能讨得到什么好处?
想到于谦在京师保卫战的出色发挥,赵匡胤心头发苦:难道他的大宋就这么倒霉,没能天降个于谦那样的牛人来力挽狂澜,救江山于水火?
【除了“牵羊礼”,宋徽宗与宋钦宗分别被赐爵位“昏德公”和“重昏侯”,“昏德公”为二品郡公,“重昏侯”为三品郡侯,这是通过侮辱大宋的两个皇帝,来侮辱宋朝。而金人皇帝完颜晟虽然对赵氏皇族极尽羞辱,却让二人一直苟活着,就是想利用二人来跟宋朝换取好处。换做有点骨气的人,此时就应该自裁了。可两个皇帝不仅活着,还活得好好的。金人不仅没要他们的命,反而好吃好喝的伺候着,“重昏侯”和“昏德公”的封号虽然不好听,但是是真的爵位品级,是有供奉的,所以二人不仅有吃有喝,还有女人。】
【于是,宋徽宗赵佶在金国生活了九年,生下了6子8女共十四个孩子。可是,这些孩子都是他的么?《靖康稗史笺证》中说:“别有子女五人,具六年春生,非昏德胤。”意思是出现了一个月内宋徽宗一下子多了五个孩子的奇观,但这五个孩子不一定是宋徽宗的。这说明在金国期间,宋徽宗虽吃喝没问题,甚至有女人,但他的女人随时可以被金人奸*淫,甚至生下孩子也不奇怪。但宋徽宗为了苟活,对此屁都不敢放一个。而他的儿子宋钦宗,也生了四个孩子。这二人可真是贪生怕死的经典案例了。作为一个皇帝都被人如此羞辱,让宋人如何在金人面前抬得起头?让宋国如何有底气对抗金国?】
【宋徽宗病逝后,金人将他的尸体做成了灯油,宋钦宗也在金国熬了二十八年,依旧没等到宋打回汴京,将领土夺回去,接他回家。】
朱元璋愣了愣,忍不住想:“所以对比起来,朱祁镇真的太幸运了,只在瓦剌人手里呆了一年,要是再多待几年,说不定也得生出几个孩子来了。到时候瓦剌人还能拉着孩子,充着朱家正统血脉的身份来跟朱见深抢皇位,那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这么想着,朱元璋忍不住松了口气,那又蠢又自私的玄孙,好歹没犯下此等祸国殃民的错。
朱棣见朱元璋面色有异,问:“父皇可是生徽钦两帝的气了?”
这两皇帝真是给帝王团们丢人了,都耻于和这种人为伍吧?
朱元璋道:“我只是想着,这种贪生怕死之辈,倒是都活得挺长。”
宋徽宗赵佶被俘后活了九年,宋钦宗赵桓更是活了二2性事件年,而朱祁镇呢,瓦剌人手里待了一年,囚禁了七八年还好端端地,甚至能逃出来搞复辟。这种人才是最该死的!
朱棣有意让朱元璋高兴些,便说:“千年王八万年龟,会缩头的活得久不奇怪。”
朱元璋果然被朱棣逗乐了。
赵匡胤这时候已经麻了,有了明朝那个朱祁镇做先例,他也没想过这两人会有多能撑,会多有骨气,可是听到他们竟然在金人的手里,竟然还惦记着享乐,孩子生个不停,就气笑了:“别告诉我,到了金人手里,反而是他们的福窝了!”
赵匡胤越想还越觉得有可能,两人如此没脸没皮,估计对金人的羞辱并不会太在意,但在金人手里,二人不用为国政劳心劳力,不用担忧国家被灭,什么活儿都没有,想吃就吃想喝就喝,金人又摆明了要用两个人的命换好处,就不会杀他们。这样的日子他们岂不是乐不思蜀?
赵匡胤不敢深思了,越想越为赵家有这样的子孙而羞耻。
【靖康之役对宋朝的影响极大,除了造成了北宋的灭亡,直接导致君臣南渡,进入北宋时代外,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是对经济的冲击和毁灭性破坏。北宋时,各种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活动十分兴盛,这也是北宋一直对北方势力用钱买安稳的底气之一。纺织业、瓷器、冶炼、造纸印刷等多个行业有了空前的发展,所以北宋时期,民间的富裕程度可以说是超过唐朝时期的。但金人南下,烧杀抢掠,不仅抢走了极多的珍宝,杀了许多人,还掳走了许多技艺优秀的工匠,毁掉了不少技艺的传承,北宋的经济被大面积摧毁。】
【而这样的灭顶之灾,也促使民间许多人都往更加安定的南方迁移,于是大量财富和人口、技艺等都被带到了南方,经济重心也因此转移到了南方。这些也为南宋能存活一百多年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从靖难之役后,一直持续到现在的近千年时间里,北方的经济再也没有超过过南方。后来因海上贸易的兴盛,南方的港口条件也使得南方更适合经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算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了。】
朱棣很敏感地捕捉到了关键词:“近千年时间?”
朱元璋点头,在天幕说明朝时,就提到了几百年后,“因此我才说,这天幕是后世之人做的。至于目的……刚开始我以为是为了提醒咱们这些祖宗,后发现,天幕似乎并不是在对你我讲述历史,而是有另一方人在听。”
第70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5)
朱棣听到此, 顿时又震惊了。
自古以来,任何东西都是专供帝王,其他人是跟着沾光的, 现在这天幕竟是帝王在蹭着听?
“若是咱们能与这天幕后的人联系就好了。”朱棣道。
那样他就想问问, 大明后面如何了, 可有子子孙孙地传下去?后人又如何评说大明的?
朱元璋道:“能够通过天幕窥见一角, 已然是有悖天命的,若是还肖想与天幕联系,怕是会被老天发现,收回这一能耐呢!”
朱元璋在朱祁镇身体中时, 就能清晰地感受到一些力量对自己的压制, 所以他只能在朱祁镇身体里待三年多,还生生把朱祁镇的身体耗成了一个老头儿, 朱祁镇再回自己的身体,也活不了多久了。他的三年消耗的是朱祁镇身体内的精血, 朱元璋感悟到了,所以才如此敬畏。
朱棣不知这一茬, 只能应道:“父皇说的是,不可太贪心。”
朱元璋道:“待听完这天幕, 咱们父子好好聊聊我梦中所见所闻。”
朱元璋知道自己已过甲子, 时间也不多了, 许多事还要交代给朱棣去做,所以他必须将天幕所说的关于明朝的事都告诉朱棣,可之前担心朱棣不信,所以没开口, 此次见识过了天幕,想必朱棣容易接受多了。
赵匡胤也是没想到, 大宋如此羸弱,却发生了不少影响整个中华历史的大事。
“富而不强……大宋的问题在于,富而不强,若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是守不住手中的那些财富的!”虽然听到天幕说,在宋朝时,民间的财富要超过唐朝,赵匡胤却不觉得有多高兴,反而更加忧虑和害怕。手中有足够多的财富,却没有足够强大的武力,最后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赵匡胤陷入深深的反思:因为自己夺了许多人的兵权,所以宋朝武力衰弱么?也不对啊!若是兵权不收归中央,往后还有藩镇割据、节度使叛乱。军权收归中央是肯定没错的,那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
嬴政等帝王,对这经济的描述却十分感兴趣。
嬴政琢磨:“纺织、瓷器、冶炼不难明白,可造纸印刷是何东西?在后世民生基业中如此重要?”
刘彻也十分惊奇:“一个如此弱的王朝,竟如此能赚钱?本以为他们是没有钱币才养不起军队,不曾想还十分富庶?听天幕的意思,这手工业与商业活动,能提振经济,能赚到钱币?若是如此……若是如此,朕能养一支更强悍的威武之师,能将更大的版图纳入我大汉疆土!”
李世民也来了许多兴趣:“天幕先前说,大唐以强盛为历史巅峰王朝,这宋如此羸弱,竟然可以在民间藏富上胜过于我唐?难以置信。是如何做到的?发展手工业与商业么?”
虽然经济、手工业、商业等词对于帝王们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可中文是表意文字,只需理解每个字的意思,结合起来便能理解新词的七八分意思。这些人类巅峰的帝王们,不消多想,就很快领悟到了意思。
玄烨听到这一段,却是顿住。江南自古以来繁华,不想南方富庶超过北方,还是在北宋君臣南渡以后。而宋的富庶,却来自于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这让玄烨感觉从脚底板窜上来的凉气。大清在这件事上,又违逆了历史的发展!按照天幕的意思,这历史的发展,是不可抗的,若是违逆,怎么可能有好下场?
难怪、难怪清末如此不堪,难怪清后有百年屈辱,难怪后世人不待见大清……
【政治上北宋灭亡,建立南宋,经济上,重心南移,文化上呢,又极大地打击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气焰。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都会有印象,就是宋朝重文轻武十分严重,这不仅使得宋朝文化兴盛,同时也造成了宋在武力上的羸弱。当时的士大夫们,在朝堂上有着十分高的地位,从宋开始,皇帝不许杀朝臣,特别是谏臣,甚至有“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
【北宋百多年时间下来,士大夫们的傲气也养出来了。等到北宋国破家亡、士大夫们被迫屈居金人之下,被金人侮辱的时候,他们不敢反抗,因为打不过,他们的笔杆子在这个时候,派不上任何用场,他们学的经史子集,都比不上一把快刀来得锋利。于是他们要么悲愤而死,要么忍辱偷生。可心中的愤怒无法排解,于是抽刀向更弱者。士大夫们想要把在金人身上丢掉的骄傲,从更弱的女性身上找回来,于是从南宋开始,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压制就突然加强了。士大夫从刚开始的并不注重女子贞洁,开始提倡女子要守贞,甚至以死来明志。】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矮化和阉割,是一种比坑杀更可怕的存在,让一个民族开始内部分化,压力在内部释放。以至于到现在,许多人还以为,古代全都是男尊女卑的,全都是女子要守贞洁的。事实上,从秦汉一直到北宋,女性地位还没那么低,许多朝代对女性贞洁并不那么在意。甚至在秦汉时期,更喜欢二嫁的女人,因为生育过的二嫁女,证明了自己的生育能力没问题。明清时期的缠足、贞洁牌坊、程朱理学对女子的束缚等等,全都在南宋时期得到了发展。以至于到现在,都还存在流毒,杀女婴、买卖女性生孩子等现象,依旧屡见不鲜。】
嬴政皱眉:“人是如此重要,没有人,何来兵卒征伐、何来供养?为何要分男女?”
刘彻也摇头:“男女皆是朕的子民,女子主生养,没有女子,何来后人?这士大夫们,是想要动摇江山国本么?”
李世民也无语,谁说女子不行?女子除了主生养,亦有才能杰出之辈,“平阳昭公主,朕的姐妹便是比那群士大夫有骨气有能耐的女子!”
第71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6)
朱元璋则是有些面皮发红, 因为这些东西,就是在大明时发扬光大的,后面的清又学了大明。天幕在讲大明时, 便因女性地位一事骂过, 那时是因他规定了殉葬制度。
现如今, 他虽废除了殉葬一事, 可裹脚、贞洁牌坊等事,已经在民间流传开了。
幸好此时还不算晚,朱元璋轻咳了一声后,对朱棣道:“对这缠脚、贞洁牌坊等事, 咱们也要注意教化和禁止。”
虽然这事不像海禁那般, 几百年后造成了屈辱百年的历史,可天幕对此唾弃不已, 可见是对社会与国家造成了不小的不良影响的。
朱棣应下,心中琢磨着朱元璋的变化。
玄烨此时不得不承认, 虽不知天幕中说话的天女是何身份,但看得出她观历史分析事情的能力很强。此时的大清, 和南宋一般,因汉人士大夫阶层被外族势力压制, 因而十分想要找回他们的骄傲, 也对汉女十分严苛。南宋的缘由, 依旧能在清找到,可见这根由是切切实实的。
此时,玄烨忍不住想:那……天幕可会讲一讲大清?
赵匡胤面色沉沉,他想到的是:原来问题的根由, 在士大夫们身上?宋的重文轻武,是自他这儿开始的。他自觉得位不正, 所以十分防备手握军权的部下,收归兵权后仍不放心,怕有人效仿自己,便干脆倚重文臣,对武将进行适当打压。这一套是他创立大宋时,建立的官制的目的。
没想到,后来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了?因重文轻武,所以宋武力不行,导致辽金等国欺辱宋至此……
虽然天幕还没说,赵匡胤却已经开始觉得脸疼了,他终于体会到了朱元璋被天幕骂的时候的感觉。
【北宋灭亡的这段历史,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就像百年屈辱史一样,是血淋淋的教训。如今回首盘点这段史实,许多人会将土木堡之变的原因归结于,朱祁镇的昏庸无能和王振的擅权专政上一样,也会将靖康之难的原因,归结于宋徽宗和奸臣蔡京、童贯等人。这些人当然要为历史悲剧负一定的责任,但咱们更要追根溯源,从更深的地方找原因。而靖难之役的历史因素,又与后面南宋消极抗金、重用奸臣冤杀忠将的原因有一脉相承之处,所以到时候一起分析。】
这个时候赵匡胤才回过神来,是了,靖康之变还只是一个前奏,而天幕此次主讲的对象是赵构这个皇帝。才用靖难之役开了个头,就已经如此气人,赵匡胤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撑过后面的解说。
赵匡胤深深地叹了口气,闭了闭眼睛,不行,他不能只顾着生气,他还要挽救大宋的江山。天意让他成了这个赵构,他就要好好把握这一次的机会。
如此想着,赵匡胤的心气儿才顺了一些。
【靖康之难几乎将赵氏王朝的皇族一网打尽,可是作为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的弟弟,宋高宗赵构,因为正在去和金谈判的路上,受到了地方官员和百姓的劝告,没有这个时候返回汴京而躲过一劫,成为了皇族的漏网之鱼。有许多人觉得他是幸运,但也有人觉得他是筹谋已久,因为他却去与金谈判,却带上了他年幼的儿子,这说明赵构那时对情势有自己的判断,觉得金人肯定会南下灭宋。】
【宋徽宗与宋钦宗被金人俘虏,赵构自己也在金人中当过质子,后侥幸被换回来,由赵枢顶替了他当人质。赵构一直是极为有野心的人,北上与金和谈时,就说他自己梦见了哥哥宋钦宗将黄袍赐予他,而他自己也穿上了黄袍,后来靖难之役时,赵构在地方势力的帮助下,手中有一些兵马,但他一直在冷静旁观北宋都城被迫,二帝被俘,国破家亡时都没有想要领兵勤王,反而作壁上观。如果不是军队不赞同他南逃,他怕是早就跑了。】
【一直到首都被破城、皇帝被俘的噩耗传来,赵构便痛哭出声,手下人勤王,想让他坐上皇位主持大局,赵构却多次推辞,一直到最后被元祐皇后孟氏和众大臣推上皇位,才哭哭啼啼地上了位。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一举动很眼熟?没错,这一番做派,明明很像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那一出嘛:我不想当皇帝!我不想夺权的!是你们非要我上位的,我也没办法,我是被逼着当皇帝的!赵构虽不是太*祖赵匡胤的直系后代,但这白莲花的操作,却也学到了手了。】
赵匡胤:虽然周围很静,但耳光声就像惊雷一般炸响。
赵匡胤也是没想到,赵构这与朱祁镇一样无能的皇帝,竟然学了自己的做派?而且赵匡胤想象得到,以赵构那不聪明的脑子,哪怕是假意推辞,恐怕也做的漏洞百出,早就让人看穿了他的野心了。
赵匡胤再次捂脸:“真是赵家之耻!”
朱元璋也笑出了声:“这天幕,虽然常不敬帝王,话语极损,却时常能一针见血,直戳人痛处。你说,谁听到这番话,心中会最难受最羞耻?”
朱棣一下子就猜到了答案,但他还是故意猜错:“赵构?”
朱元璋果然略显得意道:“当然不是,是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想要当皇帝,却得位不正,什么黄袍加身,什么杯酒释兵权,都是冠冕堂皇的说辞,是用来遮羞的。李氏太宗虽因玄武门之变而被后世读书人诟病,但他皇帝做的好,所以大家依旧盛赞,可赵匡胤不同……”
朱元璋兴致勃勃地批判了一番赵匡胤的虚伪,最后道:“若是赵匡胤亲耳听见天幕骂他,必然气得不行!小人行径被揭穿,可不就是直接被打脸?”
说完,他正要端起茶碗喝一口,突然灵光一闪:自己因天幕讲明朝之事,所以去到了朱祁镇的身体里,才有了为明朝逆天改命的机会,这宋太*祖会不会也如自己一般呢?
想到这里,朱元璋整个人都愣住了。
第72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7)
朱元璋因自己上位是完全靠拼杀, 实在看不起赵匡胤的虚伪小人做法,但如果赵匡胤真成了赵构,他是否有挽救江山的能力呢?要知道, 南宋比正统年间的大明要弱多了, 特别是军事上;而金显然又比瓦剌等蒙古势力强悍得多。
这些问题, 当然是赵匡胤不会考虑的, 仗肯定是要打的,到时候就看怎么打了。
【赵构在登基为帝后,罢免了主战派李纲,任命黄潜善为左相, 汪伯彦为右相。既然主战派被免职, 这两人的立场就可以猜到了,他们是主和派。于是即便都城被破, 赵构自己被金人打得像狗一样狼狈逃窜,他也不想着反抗, 反而是继续求和。皇帝先降,前线的将士们又哪里会有斗志?建炎二年时, 留守东京的杜充为了拦截金人南下,竟然开决了黄河, 这和蒋校长为了拦住日本人, 不顾中国人性命而炸开花园口堤坝有什么区别?此举拦不住敌人, 却让无数普通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南宋将领的无能与狠毒,在这里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了。建炎三年,金人以和谈为借口,让赵构在扬州等着, 待金人杀到河南时,赵构和金人打交道多了, 知道和谈什么的都是假的,最终目的是要抓到他,所以他连和宰相商议都来不及,直接带着几个身边人跑路,一路跑到了杭州,才惊魂甫定地停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金军南下的消息传来时,赵构正在与后妃“办事”,突然听到这一消息,顿时像遭到了雷击一样,浑身抽搐,至此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失去了生育能力。】
【或许,赵构的“命根子”再也强硬不起来这件事,也标志着南宋自此对着外敌硬不起来了,失去了它应有的能力。不仅说明赵构绝嗣、赵光义一脉绝后,也说明南宋彻底失去了他们的尊严,对金只剩下摇尾求和。】
听到赵构失去能力,赵匡胤也像遭了雷击。整个人石化了,根据他自己的记忆,这些事已经发生了!说明他这具身体,已经不能人道!也难怪如此虚弱。
虽然这不是赵匡胤自己的身体,可是赵匡胤此时正在用,想到这副身体如此无用,如此……毫无尊严,赵匡胤难受得就像是自己的一身皮被剐了一层似的。男人的尊严,不仅在建功立业,也在床笫之间啊!
更何况,天幕可不是只对着他一人讲这事,还有其他人也在听,那就意味着,还有许多人已经听到了他再也硬不起来这件事……
朱棣已经目瞪口呆了:“此女真是……胆大包天……”
即便是知道后世没了皇帝,民风要开放许多,可是一个女子,这样当着许多人的面来谈论另一个男人行不行,实在是太大胆了吧?
朱元璋也听出了天幕的戏谑与嘲讽,显然即便是到了后世,□□之事也关乎到男人的尊严。至于天幕中明显是个女子,却对赵构不举一事大谈特谈,朱元璋在最初的不适与不快后,很快又恢复了,“她的见解,比许多朝臣都要鞭辟入里,都要辛辣狠毒。此时她虽是在嘲讽赵构,却是借此嘲讽整个南宋。你觉得,这其中的淫邪多一些,还是忧国多一些?”
朱棣一愣,讷讷道:“自然是忧国多一些。”
赵构能不能举,和一个近千年后的后人有什么关系?人家瞧不起赵构,只不过是因为南宋的软弱无能罢了。若是赵构不举,但他能带着南宋反攻金国,将失去的江山国土收回来,这天幕估计也会赞他一声大丈夫。
朱元璋道:“正是如此,天幕中的天女,显然心怀家国,心有丘壑,所谈之事,也从不园囿于一人一朝,时常从颇高的角度来理解与分析,可见此人心性。‘社稷为重,君为轻’,便是她的标准。”
“社稷为重,君为轻。”朱棣喃喃地念了几次,未曾想到,一个女子竟也有如此格局。
南乔的嘲讽,让嬴政稍稍解了一点气:“不举便是这皇帝合该有的结局!”
刘彻也顺了一点气:“哈哈哈哈……是也是也!这皇帝的窝囊样儿,与整个王朝别无二致!”
李世民觉得解气的同时,又有点担忧:“这赵光义听着就不像好人,天幕说软骨头的病,便是他传下来的,断了根对王朝来说未必不是坏事。不过,皇帝绝嗣,这皇位的争夺怕又是一番血雨腥风。”毕竟南宋一口气撑了一百多年。
这是玄烨第一次感觉得到了安慰,赵构不行,他自己很行啊,他子女都有二三十多个,和赵构那个绝嗣的东西比起来,真是要厉害太多。
帝王们觉得解气的同时,也像朱棣一样觉得天幕属实是大胆,竟能当众谈男人胯*下之事。
【说起来,不举对赵构本人来说,或许还有因祸得福的成分,他失去了那些世俗欲望后,反而高寿了,在历代帝王长寿榜中排到了第五,活到了八十一岁。虽然他没有当皇帝到八十一岁,可后期生活还算安稳,也算是荣华富贵地过了一生。能如此长寿,也跟赵构那小强一般的求生欲有关。逃到杭州后,吓破了胆的赵构,再次向金求和,并罢免了汪、黄二人,擢升了一些帮他逃命的人。】
【至此,可以看出赵构的一些特性,和朱祁镇是十分相似的,二人都十分惜命,都把自己的小命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因此可以靠不断卖国求和,来求得一线生机。朱祁镇为了苟活而充当瓦剌军前阵叫门,赵构为了活命,一边逃还一边求和,都是自私到了极点的人呢。另一方面,二人都有着不小的野心,赵构在宋钦宗在位时就想着趁乱上位,朱祁镇被囚禁了七八年后,还复辟,这两是真的又无能又爱玩。结果当然是带着国家连跪几把,不仅导致百姓遭殃,朝政也一团乱麻。】
天幕如此一说,帝王们感觉还真是,这两个皇帝的相似之处还真不少,都是贪生怕死胆小无能之辈,更重要的是自私,将自己甚至放置到了整个国家的前面,这怎么能行呢?
“社稷为重,君为轻。”帝王们心中同时想到了这句话。
可见,选择继承人,不仅是要学识能力出众,品性亦要能过关,如果是个自私自利的小人,家国怕是要毁在他们手里了。
一时之间,众帝王心态与想法都有了不小的变化。
第73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8)
因为天幕总拿朱祁镇和赵构一起说, 导致朱棣内心更加焦急了,很想知道自己这位后世孙,到底做了什么事, 竟然与南宋这位皇帝能相提并论, 当然最重要的是, 如何避免让这个人继承朱家的皇位?
朱元璋看得出朱棣的焦虑, 拍了拍他的手:“莫急莫急。”
朱棣也只能先按下心中的急躁与不安。
赵匡胤听到天幕将赵构与朱祁镇放在一起评说,心中哀叹,不仅是赵构本人不行,这情况也十分危急。只能说, 此时赵家无人了, 不对,赵光义一脉没人了。他自己这一脉, 应该还是在的。天幕说了,赵构绝嗣, 赵光义一脉死绝,说明赵构带着跑路的那个年幼的儿子也死了, 赵构又生不出来,北宋皇室又被一网打尽, 南宋要在赵家人手中延续一百多年, 那就要把皇位传到自己这一脉手里了。
这样分析一波, 赵匡胤厌恶憎恨赵光义一脉不干人事的同时,又有些隐隐的快感,赵光义虽为亲弟弟,却敢矫诏①继位, 这断子绝孙就是他不择手段的报应!
可是想到自己上位的方式,赵匡胤又有些心虚了, 赵光义有报应,那自己呢?
【南宋初属实是内忧外患,外有金人执着不懈地追杀,赵构要不断跑路逃命,好不容易停下来歇口气,朝中又有人发动叛乱,说赵构重用奸佞,赏罚不分,说白了就是因为事多钱少还风险大,所以有人要求升职加薪且开除同事。于是赵构下台一个月,让三岁的儿子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后,又反扑回来,重新当皇帝。这次叛乱和朱祁镇复辟一样,有些儿戏,但说明的问题很严重,那就是南宋朝廷内部的分裂与争权夺利十分严重。这就好比,外面失火了,火要烧过来了,一家人没想着齐心协力救火,反而内讧抢东西。】
【苗刘兵变后,赵构终于到达了最早的南渡目的地——江宁,并改名为建康府。到达建康以后,赵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使臣去跟金求和,甚至说可以退位不当皇帝,只当个藩属国。结果金的回应是完颜兀术率金军分三路南下,赵构再次吓尿了,又派人求和。赵构想苟命,可金人的目的就是他的狗命,此次挥师南下的目的就是活捉赵构,灭掉宋的政权。此时在金人的眼中,南宋这江山,已经是他们的囊中之物,而赵构也只会快被他们玩死的小老鼠,小老鼠卑躬屈膝求和,大猫会需要这样一个小弟么?大猫需要的是小老鼠的地盘。】
【此次金人南下,在宋金双方看来,结果都是毋庸置疑的,拿下南宋这个不稳定的小朝廷,对完颜兀术来说如同探囊取物。但也是这次,赵构发挥出了他优秀的逃命本领,在海陆上都秀出了他的蛇皮走位的优秀操作,结果还真让他在必死局中逃出了生天。金人七月南下,赵构从建康出发,海陆换乘逃命,一直到十二月不得不直接出海,甚至这一年的春节都是在逃亡中度过的。若是换做李煜,此时高低都得来几首《相见欢》《虞美人》之类的词,好让咱们一窥他当时的心情。赵构也确实忙着写东西,不过是忙着给金写求和小作文。可惜金国也厌烦了赵构这个抖M,没想到他在风雨中飘在海上的时候还不忘求和,于是写了国书骂了他一顿。】
听到赵构逃出生天时,嬴政握着的拳头便松了松,虽然极度憎恶这个毫无骨气与能耐的皇帝,但他毕竟是汉人政权,若他真死了或者被抓了,那就说明宋要真没了,广袤的土地就要落入外族敌手了。
刘彻的心情也很矛盾,看朱祁镇时,他只一门心思想朱祁镇死,因为朱祁镇死了,大明还有其他的继承者;但赵构如果死了,就标志着这个小朝廷要无了,汉人就要落入敌手了。从金人对赵氏王朝的羞辱来看,任何汉人落入他们手中都没好下场。他盼着这皇帝别死,更盼着他支棱起来,可是他支棱不了啊!
李世民对照着大唐疆域舆图,大致找到了建康等地,又看了看辽阔的海洋,感叹道:“这人别的不行,命确实大,在如此劣势的情况下仓皇逃命,还能活下来,也是有一点气运在的。”
玄烨也不得不佩服一下赵构与南宋的韧性,他看宋史,知道赵构这一路逃亡多艰辛,可情感上来说,他挺希望金人能捉到赵构的。
朱元璋啧啧称奇道:“虽常愤懑于赵构的胆小无能,但他这逃命的本事与运气,是历代所罕见的。”
朱棣点头:“正因他这一路逃窜,顺利活下来,才让南宋存在了百多年。或许真的是宋的气数未尽,所以才有老天保佑。”
朱元璋轻叹了一声:“虽南宋又续命了一百多年,但中原汉人还是难免落入外族之手的结局。”
蒙古势力飞速崛起,不仅灭了金,连带南宋也一波带走了。虽金与元是不同的势力,可对于汉人来说,都是外族强权,都是将汉人的血泪都要榨干净的东西,没什么很大的区别。
朱棣心中也难受,但还是强撑着安慰朱元璋道:“好歹,没让汉人直接落入外族手中两百多年,南方的汉人,还是将咱们祖宗的许多东西传承下来了。”
朱元璋一想,觉得也是,虽然天幕还未讲过明后的清,可是从为数不多的信息来看,清肯定存在了两百年以上,而清后就是百年屈辱。天幕曾说百年屈辱时许多中国人都变得麻木不仁,可不就是因外族长期统治控制的结果?
“南宋虽窝囊至极,却对我华夏一脉的延续,十分重要。”
格局打开了,思想提升了,对事情的看法就会不一样了。
“修撰宋史一时,还得尽快安排!”朱元璋对朱棣道。
朱棣也正有此意,爽快应道:“待儿臣听完此次天幕,便去安排!”
这段逃亡的历史,在赵匡胤脑子里还新鲜着呢!他稍稍回想一下,就能想起飘荡在海上时,外面风雨交加,船几乎要翻掉的情形;能想起坐下喝口茶,吃顿饭,就就有人来报哪里又被金人破城的消息……那种感觉一把刀架在脖子上,时刻都可能丢命的紧迫感、一闭眼就担心金人突然出现在床头的窒息感、感觉前路漫漫,寻不到方向的仓皇感,一下子就攫取住了赵匡胤的心。
赵匡胤虽有过类似的感觉,却从未这么强烈过,他知道,这是赵构被吓破了胆的感觉。任何人被死亡如影随形地追随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的。
赵匡胤抽回思绪,冷哼一声,道:“你就放心罢!我才不会像你一般,只知道低头逃命,谁也别想让我像老鼠一般仓皇失措!我一定要打回去的!”
很快那种窒息的情绪,就如潮水一般退却,赵匡胤恢复了清明一片。
赵匡胤握紧了拳头,虽然他对坐立不安吃睡不宁的赵构,产生了一些些同情,但依旧不妨碍他嫌弃这没用的后辈。金人竟然敢如此嚣张,他赵匡胤不让金人感受一下开国太*祖的气派,誓不为人!
【赵构就这么靠苟着,一直苟过了春节,苟到了二月,完颜兀术感觉自己抢了不少东西了,再加上是孤军深入,南宋部分将领依旧在顽强抵抗,所以他决定撤军。在撤军时,南宋名将韩世忠打出了著名的“黄天荡之战”,差点俘虏了完颜兀术。完颜兀术撤军后,赵构才心有余悸地回到了陆上,去到了绍兴,不敢回建康,估计是心理阴影很大。同时他改元为绍兴,重整了朝廷,加强了分区防守。也是这一年,赫赫有名的奸臣秦桧,从金人手中转投南宋,受到了赵构的万分赞赏,说他“朴忠过人”,意思是夸他朴实忠诚。后面事实证明,秦桧这厮不朴实也不忠诚。】
【主播个人以为,赵构如此欣赏秦桧,倒不是真的因为他觉得秦桧才智过人之类的,而是因为他投宋的时机非常巧妙,正是赵构被金人追击了大半年,身心都受到了不小的创伤的时候。赵构在这过程中大受打击,特别是精神上,估计已经对金人PTSD了。就在这时,秦桧突然从金人那边跑了过来,对赵构来说,这就是极大的肯定,是一种备受打击后,突然得到一个小小奖励和夸赞的抚慰,这让赵构有了自我安慰的理由:你看!只见有宋人投金的,这次确实从金投宋,说明什么?说明我大宋还很有希望!莫欺少年穷!】
帝王们一听,都觉得此种说法颇为有道理。
第74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9)
赵构虽然贵为皇帝, 但从徽宗时期起,宋人一直对金唯唯诺诺,这也是赵构精神上矮化的原因, 害怕金人这样的念头, 已经深刻刻入骨髓。虽贵为天子, 却被金人追得如丧家之犬一般, 也就形成了他对金人无法拔出的恐惧心理。此时秦桧这个跟过金人的人,突然来投靠,可不就让他心中得到了极大的抚慰?
赵匡胤回忆了一下,当时秦桧来投靠时, 那种狂喜的心情。赵构自己当时没多想, 但赵匡胤品了品,感觉天幕说的还挺对。
这天幕还真有些东西, 隔千年之远,还能猜到另一个人的心思。赵匡胤不知道, 后世有一门学科叫心理学呢。
【秦桧来到宋朝廷,升官确实很快, 前一年十一月回归,第二年八月就出任右相了。作为主和派, 秦桧是一力促成宋金和谈的, 提出了“南人归南, 北人归北”的提议。这句话看似各归各的,其实重点在于北人归北。金人自北方而下,一路烧杀抢掠,吓得许多北方的平民百姓, 早早就逃到了南方,靖康之难也是历史上第三次人口大迁徙, 可见有多少北方人到了南方,而南方人去北方的又有几个呢?根据趋利避害的本能,此时从南方去北方的人,当然十分少。说白了,秦桧这个提议,其实就是要把逃亡到南方的百姓送回北方,送到金人手里去。】
【而这些逃亡的百姓中,不少都是从当初富庶的汴京等大城镇逃来的,不仅有家资,不少人应该手上还有手艺,一路辗转逃到南方,都不知道有多少人家妻离子散,这要是再把他们送回去,落到金人手里,别说家资之类的保不住,人都要去为奴为婢,用血泪供养金人,不就是送他们去死么?秦桧难道不知道么?他自己就曾经在金人手底下做事,肯定看过不少落入金人手中汉人的惨状,他当然知道这是在做什么,知道真北人归北后,那些人会遭遇什么。秦桧这是要踩着万千百姓的性命,为自己求得苟活和富贵。对于同为汉人的同胞,他甚至比金人还要狠。这一开始,秦桧就暴露了他实际为金人走狗的本质】
赵匡胤顿时又攥紧了拳头,秦桧,好!很好!现在还在他手底下做事呢!赵匡胤恨不得立马把他抓过来,亲手剐了!
这样的人,赵构竟然也敢用,还授予丞相一职,可见他瞎到了什么地步。
赵匡胤转念想想,不对,天幕说赵构重用奸佞,是因为“爱皇位爱得深沉”,可见赵构眼睛并不瞎,他知道秦桧是什么样的人,但是他依旧重用,只能说明他与此等走狗的目的是一致的!他们的目的都是想靠出卖国家利益,来获得自己的安宁与富贵!
想明白这一层,赵匡胤顿时咬紧了牙关,天幕说的没错,赵构重用秦桧的行为,与朱祁镇替瓦剌军叫门的行径,根本没什么差别!卖*国还分谁卖得贵卖得贱吗?这行为就是下*贱!
朱元璋也想起了朱祁镇为了苟活,腆着脸做叫门天子的情形,心里顿时有些沉沉的。哪怕他已经打败了瓦剌人,并花费了三年多时间重理朝政了,可一想到朱祁镇干的那些事儿,就气不打一处来。
这事儿,他须得从源头上掐灭!
想到这里,朱元璋对朱棣道:“你家老大选太子妃的事儿,须得由朕过目。另外,他那身形,属实过于肥腻了,你回去后,将他带到军中小住,须得将一身肥腻去了。”
朱元璋和朱棣都有大脸盘子,但两人可不肥,也不知道朱高炽那身材随了谁。
朱棣知道这也明示着,朱元璋会让他继承皇位,忙站起身行礼道:“是,父皇。”
朱元璋随意摆手让他免礼,似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跟朱棣道:“往后,这些小孩儿,都得送到军中去练练,不仅得有副强壮的身板儿,也得知晓将士们的不易。”
对于朱元璋的想法,朱棣无有不应的。
嬴政此时都比赵构内心要心疼:“民为国力,若将民送予他人,国力从何而来?”
刘彻虽已麻木,但听到秦桧的建议,依旧忍不住破口大骂:“虽身为宋之重臣,心却向金人,此人该杀!该杀!”
李世民依旧站在舆图前,手在淮河秦岭一带划过:“北人归北?呵!真是该死!”他心中也生出了无限的杀意。
【秦桧的这个提议,被赵构给撅回去了,倒不是因为赵构多有觉悟,觉得不能让老百姓去送死,他是觉得‘朕是北人,该去哪里?’他赵构逃亡了好几年,为的就是不落到金人手里,秦桧这一句话就是要他回到汴京,回到金人控制的地区去呗,这让赵构如何接受?他是想求和没错,是愿意一次一次退让没错,但他最根本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小命和皇位啊,秦桧要把他送给金人,赵构当然气不打一处来。秦桧这属于是对上司的心思没揣摩准确,一下子踩中了老板的雷点,于是第二年八月,又被罢相,赵构还表示“终不复用”。当然,自己打脸这种事,相对于保住小命这种大事来说,赵构都是毛毛雨,若赵构真能践行自己这句话,也不会有后来令后人想起就痛彻心扉的冤案。】
【金人见一时半会拿不下宋,完颜兀术率兵亲征都没能抓住赵构,反而差点将自己折里面,于是他们改换对策,扶持另一个汉人政权来与南宋对立,这就是伪齐。金人在绍兴三年出使宋时,不仅要求宋将逃到南方的北方人送回去,还要求宋与伪齐划江而治。幸亏赵构还一丢丢脑子,知道金人这是在步步为营。他可以求和,可以给人送钱送各种财务,甚至可以送城送土地,但是若真将人送回去,还与伪齐划江而治,那么他倚靠的这半壁江山就会很快落入金人手中,到时候不仅是皇位,他自己的小命也保不住。绍兴四年,赵构终于硬气起来了,岳飞在他的提拔下开始崭露头角,不断从伪齐手中收回宋的国土,逐渐成为抗金中坚力量。】
见赵构没有接受秦桧的意见,众帝王都纷纷松了一口气,是个人都看得出,这“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提议,有多扯淡。
赵匡胤揉了揉胸口,刚刚憋着一口气,可让他胸前胀痛起来了。
这岳飞,赵匡胤倒是很有印象,在伐伪齐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对于这种会打仗的将才,赵匡胤天生具有好感,只是他感受到赵构对岳飞的强烈不喜。
赵匡胤愣了愣,思索了一番后,才明白赵构的想法,他厌恶岳飞的原因很简单,一是他不太听皇帝的命令,一心想打金人,导致金人时常责备于宋,这让被金人吓破了胆的赵构十分担忧;二是他确实会打仗,手下还有一支骁勇善战且十分得民心的岳家军,这让赵构觉得,岳飞衬得他很无能;三是岳飞一心想打败金人,将徽钦二帝迎回朝中,他们一回来,赵构极有可能要让出皇位。
第三点是最根本的原因,赵构一爱自己的小命,二爱自己的皇位,其他的一概不放在心上。
可即便是赵构十分不喜岳飞,却又不得不依靠岳飞,因为如果没有岳飞,没有岳家军的赫赫威名,金人只会更加频繁地攻宋,更加肆意地掳掠土地和人口,赵构屁股底下的皇位坐不稳不说,小命也可能不保。
所以赵构一直在和与战之间摇摆,对岳飞也是忽冷忽热。
赵匡胤嘶嘶地抽气,刚刚没时间想,还以为赵构手下只有奸臣,没有人可以用,所以一直忍让,现在才突然注意到,本期为“不爱忠将爱奸佞”,而且前面还有打出“黄天荡大捷”的韩世忠。可见赵构不是无人可用,而是赵构不想用!
赵匡胤之前还以为,大明运气比大宋要好,有于谦这样有骨气有谋略有能耐的臣子,打出京师保卫战,守住大明江山,现在看来,大宋运气也并不很差,将才不止一个。
说白了,赵构抓牌的手气并不烂,可是他牌技太烂,若是他好好打,打出王炸的结局也不是不可能。
听到岳飞,朱元璋与玄烨都心道:来了!
玄烨对于谦、岳飞这类的汉人英雄感情十分复杂,一方面欣赏他们的忠义与才华,另一方面,又叹息他们不是自己这一边的,所以爱恨交织。
朱元璋则是心中涌出一股粉丝听到偶像事迹的激动感,岳武穆的事迹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无论是说书人,还是各类话本小册子,与岳武穆相关的都卖得极好,十分受欢迎。民间也有不少人供奉岳武穆,希望他英灵安息的同时,也能庇佑中华大地安宁。
朱棣知道朱元璋十分敬重岳飞,不仅将他列为历代三十七名臣之一,还年年都祭拜,甚至以帝王之身跪拜,在宋史中,他还将岳飞的地位提到了仅次于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二位。
朱棣道:“听天幕的意思,后世之人依旧敬重爱戴岳将军。”
朱元璋眼眶微微湿润:“这是应当的!岳将军值得万万代子孙敬仰!”
作为反元的汉人,在民族大义上,朱元璋与岳飞达到了高度的精神共鸣。因为岳飞的事迹在民间流传,也激励了许多汉人对元朝的□□统治进行了反抗,朱元璋便是那备受鼓舞的一员。
岳武穆虽身死,但他的忠义之魂,永存世间!
第75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10)
嬴政、刘彻、李世民三人虽没听过岳飞的名号, 但听到天幕激动的语调,就知道这人估计也是个青史留名的大人物。只是,天幕说的冤案, 令他们三个心中又期待又担忧, 期待的是这位后世英才有何出彩的表现, 担忧的是, 冤案到底为何?
【岳飞,字鹏举,据说当岳母怀着他的时候,梦见有鹏鸟一飞冲天, 威势逼人, 于是给他取名为飞,鹏举应该也是来自岳母的这个梦。他不仅是南宋初十分重要的战略家、军事家、抗金将领, 也是书法家和诗人,可谓是文武兼备的天秀之才。他的一首《满江红》, 随时随地都能让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中国人心神激荡,热泪盈眶。所以当你看到相关的影视作品之类的, 你觉得感动和震动,甚至泪流满面, 最好想一想, 你是因为这个相关的衍生作品而感动, 还是因为岳飞的《满江红》而感动。】
说到这里,天幕上显示出了《满江红》全篇,更有一个中气十足的男声朗诵,将这首词中的不甘、怒火、渴望……等等一系列的情绪不断回流激荡, 最后汇聚成了对家国的热爱,雄壮的英雄之气喷薄而出, 感染每一个听到看到这首词的人。
嬴政虽不大看得懂天幕上的文字,却听得懂朗诵,只感觉胸中有一种意气在鼓动怂恿,恨不得立刻召来大将,与外敌死战一场。
刘彻无意识地放下了手中的杯盏,坐直了身体,眼神中闪烁着光芒,心中的感动令他忍不住一边笑一边流出眼泪:“好好好!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大丈夫意气当如是!太好了!太好了!”
刘彻觉得,这首词下阙的几句话,实实在在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就是要吃匈奴的肉,喝匈奴的血!让他们不敢再觊觎大汉疆土!不说那贺兰山,便是焉支山、天山……统统要收入大汉羽翼之下!
虽还未听到这位南宋将领的事迹,但刘彻已然对他万分喜欢。
李世民听着词,背在身后的手紧紧握成了拳头。除了词中抒发的雄心壮志与冲天的英雄气概,李世民还听出了作者的不甘与愤懑,“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这位岳将军心中的痛,李世民同为领兵打仗的人,对此等一心报国、全心为国而战的将领太喜爱了。听到他那些不甘心,李世民也同样觉得心中又怒又痛,恨不得能将他收到自己的麾下,命他为自己征战四方。
想到这里,李世民忍不住叹了口气,可惜了,这位是后世之人,不可能成为他朝中的一员的。想到天幕那些暗示性的话语,说明岳将军的结局不太好,李世民就觉得一阵难受。
听到《满江红》的朗诵,本已热泪盈眶的朱元璋,终于忍不住掏出帕子擦眼睛。
朱棣在一旁也红了眼眶,他对岳飞的感情不如朱元璋那么深,但朱元璋喜爱的英雄,做儿子的当然十分了解。天下爱国者谁不敬岳将军?朱棣也为岳飞的事动情。
于是父子二人相对落泪,若是让不知情的人见着了,还以为两个人怎么了。
“诵读得真好!”朱元璋擦完眼泪道,那诵读之人不能说将《满江红》的感情演绎出七八分,便已经是十分了不得的了。
朱棣也十分认同地点头。
赵匡胤的感受,比其他帝王要复杂得多得多,他万分欣赏岳飞这等有才能又有报国之志的将才,若是大宋开国时,手底下的人都像岳飞这般无私又厉害,他何必弄什么冠冕堂皇的“杯酒释兵权”来打压?岳飞这等纯臣良将,是多少帝王都梦寐以求的下属!
可是,赵匡胤回想起赵构对岳飞做的那些事,顿时浑身如油煎一般难受,赵构这厮配不上岳飞这样忠心的人!
如今正处在赵构的皮囊中,赵匡胤太明白赵构那些阴暗的心理了。相对于岳飞磊落的行事作风,和忧国忧民的大胸怀,赵构真是像阴沟里的老鼠一般,只知道贪生畏死、做一些小人行径!
赵匡胤也明白,岳飞越是显得光风霁月,赵构反而越恨他,恨他名声大,恨他在民间威望高,恨他衬托得赵构自己越发显得无耻。
岳飞一心只想收复失地报国,毫无造反之类的野心和私心,赵构反而更畏惧更担心。
赵匡胤紧紧握拳,赵构在秦桧等奸佞的吹风下,竟然已经对岳飞生出了杀心。幸好幸好,在他们还未来得及下手时,他来到了这具皮囊里。
天幕再开口时,所有人都能听到她声音中略微的哽咽:
【这首《满江红》,是一首极具爱国情怀的词,感染力十分强。而有些人不知是真正的出于学术研究,还是出于什么灭我中华文化的目的,竟然怀疑这首词不是岳飞所作。理由是‘踏破贺兰山缺’这句,岳飞从未打到过贺兰山去,所以与事实不符合,应该不是岳飞所作。也不知道提出怀疑的‘专家’是不是义务教育没完成,初高中学唐诗宋词时,便会有‘用典’‘借代’等手法,意思是通过历史上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想说的事。不仅是‘贺兰山’不在岳飞的征伐之路上,‘胡虏’和‘匈奴’也不是,胡虏指的是女真人,匈奴因在汉朝时频繁南下而成为历代文采华章中,对北方入侵势力的代称。贺兰山并非真的贺兰山,而是指代金人的统治,胡虏和匈奴也指的是金人,金人本身就是女真族,也是北方势力,这样的指代一点问题都没有。】
【如此出彩动人的爱国诗词,怎么就不能是岳飞写的?这首词不也百分百写出了岳飞抗金时的心态么?那些暗戳戳借学术名义来‘打假’的人,目的是什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在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证明,《满江红》非岳飞所作之前,本主播个人坚信这就是出自岳飞之手,也坚信岳飞代表的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爱国之心,代表着我们的爱国精神,也是忠义的化身,任何人都别想动摇这一点。】
听到有人竟然敢质疑,这首词不是岳飞所作,朱元璋一腔感动化作怒火,一巴掌狠狠地拍在桌子上,桌子上的茶碗顿时叮当跳起来,“何人竟敢如此卑劣!”
若不是不能穿越时空,朱元璋定要提着长*枪去捅死敢这么说的人。
朱棣忙安抚道:“父皇息怒!自古以来,天下民心民意也是战场,后世人必然也是遇上为求名利不择手段的人了。此等小人历朝历代都不缺,父皇要是与他们计较,岂不是计较不过来?”
朱元璋重重地哼了一声:“朕就是气他们敢怀疑岳武穆!”
第76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11)
这种拿岳飞开刀的人, 朱棣也没法为他们说话,更不想为他们说话,只能转而劝道:“但也有像天幕中天女这般, 为岳将军说话, 传颂他的事迹的人。而且听她的意思, 那时天下人大多是敬仰尊崇岳将军的。若是那些人更得势, 就不仅仅是怀疑岳将军的能力,更多的是抹黑泼脏水了,甚至会将秦桧捧为好人和忠臣……”
颠倒是非黑白,才是对英雄最大的不尊重。
朱元璋想了想, 觉得朱棣说的有道理, 心中的气才慢慢地消散了一些。
沉默了一会儿,朱元璋道:“修撰宋史时, 另要给岳将军著传,亦要鼓励民间戏曲、说书人等, 多多演岳将军的事,不可让民间与后人曲解了岳将军, 更不可给他泼脏水,坏他的气节名声!”
“是!父皇!”朱棣忙应道。
他又补充道:“不如, 将南宋‘中兴四将’皆著传?四大将军乃南宋初之砥柱, 有其他三位将军的事迹从旁佐证呼应, 想必更能显出岳将军事迹的真实性。”
朱元璋想了想,应允了此事。
玄烨听完天幕愤慨的话语,目露深思。岳武穆在民间的威望,别人不知, 他这个皇帝是十分清楚的。只是,金人和满人一样, 都是女真人,当初岳飞打得就是他满人的祖先,因此岳飞在南宋到明都是极为受官方重视,甚至都会祭拜的人,到了清朝,满人不好直接打压岳飞,便将另一位武圣关羽的地位提了上来,甚至和满族人的神放在一起祭祀供奉,除了确实是因为喜欢关羽的兄弟情谊和对主忠诚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冷落岳飞。
玄烨首次真有了头秃的感觉,依照天幕的意思,岳飞的威望根本打压不下去。
玄烨正思索着,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时,突然想到,百年屈辱时,中国人是如何打赢倭奴国和欧罗巴人的?在那种普民都麻木的情况下,要如何救亡图存?是不是也是岳飞的抗击精神,鼓舞和指引了他们?
想到这里,玄烨身上微微有点冒汗了,作为一代明君,他深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如果中华大地被外人占领,别说汉人,他们人数更少的满人,根本别想有生存空间。若遇外族强敌,满汉与其他族人,只能联合起来,而非内讧,那时便需要一个鲜明好理解的精神指导。
【说回宋金关系本身,在绍兴四年时,时运终于站到了南宋这边一回,金人南下时不仅遭遇了韩世忠、岳飞所率部的强烈抵抗,他们的后勤也出现了问题,再加上金太宗病重,金人的朝局不太稳,所以金人只能退兵,南宋再次得到喘息之机。前线有韩世忠、岳飞等人顶着,南宋朝廷就安稳了许多,而且他们一路打过去,直接将伪齐打没了,解决了一个心腹大患。看见没,赵构对伪齐政权是毫不留情的,所以前方岳飞等人怎么打他都没意见,但是一面对金人,他就怂了。】
【岳飞等人打完伪齐打金人,一直打到了绍兴七年,不仅解决了心腹大患,还打得金人节节败退,因北边收复的失地多了,缓冲带宽了,面对金人胆小如鼠的赵构,在右相张浚的劝说下,终于敢回自己当初定下的都城建康了。但这人一松懈,就容易飘了,赵构感觉能要自己小命的刀,离自己的脖子远了一些后,立马又开始了一系列骚操作,一个是重新启用秦桧为枢密使,另一个是再次向金求和。】
【大概是赵构觉得,专人办专事,之前部署韩世忠、岳飞等将领抗金的右相张浚,因淮西兵变而被罢免,胆小主和派的赵鼎再次被擢升为左相,秦桧也回来了,于是主和派再次占据了优势。可见南宋朝廷完全由赵构一手掌握,他怕金人直接攻打过来活捉自己时,就会提拔主战派;想要对金人摇尾乞怜时,就会提拔主和派,一切都是看他的心意。这是赵构和朱祁镇不同的地方。朱祁镇愚蠢到被人利用有了从龙之功,但赵构一直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在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来回摇摆。】
听到这里,赵匡胤拳头紧握、几乎咬碎牙齿,他这个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主题命中精髓之处“只因对皇位爱得深沉”,要不是想苟活着当皇帝,赵构这样反复横跳,只会让朝中大臣人心不稳,互相攻讦斗争,都想要自己一派占领优势!如此一来,朝中的资源和人力大多用在互相消耗上,而不是一致对外上了!
也不知道赵构是哪来的自信,觉得皇位就应该是他的。
从宋徽宗赵佶到宋钦宗赵桓,再到宋高宗赵构,父子三个没一个配得上赵家皇位!
赵匡胤都快被赵构这首鼠两端的操作气死了,还说朱祁镇普信,他赵构也一样普信!不,应该说赵光义一脉都普信!
此时的赵匡胤,真是恨不得将自己那个好弟弟拉过来,狠狠地在他身上撕下几块肉来。都怪他普信到要自己坐皇位!看看他的子孙后代都是什么垃圾!
赵匡胤气得头顶冒烟了,但没用,赵构就是如此气人的存在。
【主和派占了上风以后,赵构立马安排王伦出使金,名义上是要将死去的宋徽宗赵佶的遗体迎回来,实质上是为了求和。此次金人比先前确实要好说话许多,不仅归还了宋徽宗的遗体——毕竟死人也没什么用了嘛,答应废伪齐政权的皇帝刘豫,还将赵构的生母韦氏也还了回来,更重要的是归还了河南地,表示愿意议和。但这些的前提是,宋对金称臣并纳贡。这让赵构大喜,要知道上一次被金人追着打的时候,他求和还被金人用国书骂了一顿呢!赵构不仅不觉得金人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反而像舔狗终于舔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样,欣喜若狂,立马让王伦再次出使金,落实议和条款。】
【大概是有了议和做后盾,赵构终于心安了,在赵鼎和秦桧的支持下,还把都城迁到了临安,从此临安成为南宋正式的都城了。在得一夕安寝后,赵构便觉得安心做皇帝的日子要来了,但是他怕是没想到,金人之所以议和,不是因为他一心求和求安稳,而是因为韩世忠、岳飞等将领带人在前线将金人打得节节败退,让金人承受不住对打的损失,所以金人才退一步选择议和。若是金人南下掳掠不受任何阻拦,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你看看金人还议和不议和?】
嬴政听到这里,也忍不住冷哼道:“果然是软骨病!”一生刚直伟岸的始皇帝,十分厌恶此等软若蠕虫的小人。
刘彻也拍大腿惋惜:“在己方如此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应当狠狠地打呀!将这金人打回他们北方酷寒之地去!”
汉武帝一生都在想着拓展疆土,如今自己的疆土被占,他属实是心痛得如同割了他自己身上的肉。
李世民亦十分不屑赵构的做派:“哼!软弱小人,难堪帝王大任!”李世民想到了自己的儿子李治,也是个脾气软和的,不过他很快想明白,李治的软和与赵构的软弱不同,而这不能一概而论,两人放一起,有点辱自己的亲儿子了。
朱元璋因岳飞之事,万分记恨赵构,又见赵构对金摇尾乞怜,更加愤恨,狠骂道:“此等人,若落入我手中,必将他碎尸万段!”
第77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12)
这一刻的朱元璋杀气外漏, 让朱棣都忍不住冒冷汗,想要安抚一下朱元璋,张了张嘴, 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朱元璋最为恨此等外族势力对中原的入侵, 更恨对外族势力屈膝软骨的人!
不过, 朱棣扪心自问了一下, 若是赵构那样的人落到他手里,他自己也不想放过那个狗贼,所以朱元璋这么说,一点问题都没有。
思及此, 朱棣便歇了劝说的心思, 甚至直接道:“岳将军才是我族脊梁,赵构本应是人人得而诛之的胆小自私之辈, 不想天意弄人,让他出生在皇家, 还当了皇帝。”
“哼!若我朱家出了这等子孙,杀无赦!”
朱元璋一想到朱祁镇那些操作, 更觉得心梗。
玄烨即便是作为满人,也厌恶赵构, 此等小人, 属实为祸国殃民之辈。他读宋史, 知道这天幕说的简略,实际情况更为气人。不期然想到天幕上上次说的,打了胜仗还求和,不仅是他赵构如此, 还有他大清打的第一次中法战争。大清也有赵构这等子孙后辈么?
赵匡胤努力平复自己的心绪,这具身体颇为虚弱, 大约是逃命途中落下了不少病根,调养了好几年了,还没好全,所以他情绪波动一厉害,就会胸闷胀痛,甚至喘不上气来。若是一直放任自流,估计最后会憋闷而死,赵匡胤可不想死的这么窝囊。
既然来到了这里,面对了这样一堆烂摊子,他当然要收拾一下。赵构虽不是他自己的血脉,却也是赵家人,赵家人闯下的大祸,自己这位先祖弥补一番,也是应该的。否则,就这么离去,他不论做鬼还是做仙,都不得安宁的。
深呼吸了好几下之后,赵构招来内侍,“给吾取盘龙棍来!”
内侍一惊:“官家,您这是……”
赵家皇室重文轻武,自太*祖后,几乎没出现过善武的皇帝,赵构更是羸弱菜鸡,为何突然想要盘龙棍?
若是别的武器倒也罢了,盘龙棍可是太*祖最趁手的武器啊。
赵匡胤板起脸来,一瞪眼睛,浑身威势十分吓人,比赵构那厮不知道要强到哪里去了。内侍一惊,根本生不出别的想法,忙“扑通”跪下:“小的这就去给官家取来。”
说罢,磕了个头,便飞快地爬起来跑走了。
赵匡胤这才将注意力重新放到天幕上。
【说到打赢了仗还卑微求和的,赵构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皇帝,宋真宗赵恒,在对辽战争中应了,却依旧卑微签下“檀渊之盟”,赵构这也算是对老祖宗的依葫芦画瓢吧?所以主播说,老赵家这软骨病是基因里遗传的。要不是赵构绝嗣,这病指定还得继续遗传下去。没有发生战乱时它便是隐性基因,一到乱局,它就是显性基因了。说回赵构,在此等己方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赵构竟然主动求和,自然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正应了那句“臣等正欲战死,陛下何故先降?”可惜了那时候没有人懂心理学,不知道赵构对金的应激创伤很严重,你们就说,赵构对金的态度,像不像斯德哥尔摩症吧?主播个人估计,秦桧虽也一心卖国,但也不了解赵构的心理成因。秦桧那么做,只是因为‘身在南宋心在金’而已。】
【朝野反对,赵构就把反对的人撤职的撤职,罢免的罢免,求和一事最后直接由秦桧全权负责,形成了秦桧长期独相的局面。绍兴八年十月,金人使臣来宋议和,议和诏书中称南宋为“江南”,并用“招谕”一词,意思是,让赵构像刚刚被韩世忠岳飞消灭的伪齐刘豫一样,做金人的儿皇帝。金人的野心昭然若揭,这第一步南宋要是让步了,名义上认了自己是金人附庸的事,那么金人下一步就可以干涉南宋朝政,直接内部架空南宋王朝,让赵构成为一个傀儡皇帝了,最后别说韩世忠、岳飞等人能不能继续抗金,赵构是生是死都是金朝皇帝一句话的事。】
【赵构虽胆小懦弱,可人家不傻,而且他在金人手底下苟活这么久,也不是白活的,当然明白对方的意思。在赵构手里,什么都可以卖,就是自己的小命和皇位不能卖,所以他对此表示了反对。只是到了这一步,他还没有放弃求和的心思,虽然没有亲自跪接诏书,但是由秦桧代为跪接的。或许秦桧内心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一定程度上,他在金人眼中的地位,和南宋皇帝是一样的了,不是么?这不就是秦桧这种奸佞追求的权力富贵么?】
帝王们听到此处,都眉头大皱,可以想象,此时的南宋朝廷中,就只有赵构和秦桧二人唱求和双簧了,毕竟反对的人也没办法反对了呀。
“帝王权柄落入此等狗贼手中,属实是祸国殃民。”刘彻恨恨骂道。
一个朱祁镇还不够,又来一个赵构,都说明了皇位继承人的重要性,若没有风骨气节,哪怕承了皇位,也是糟蹋朝廷,糟蹋国家。
而赵构和朱祁镇又显然不同,朱祁镇是真的脑子不太行的样子,可赵构是精明过了头,偏生又畏惧金人如虎。
所有帝王都忍不住叹息,哪怕是朱元璋和玄烨这样的,知道南宋后续的,也因赵构的行事而愤懑不已,恨不得能撕开时间,直接去往几百年前的南宋,斩杀了赵构那贼人。
【此次所谓‘和谈’,其实是南宋单方面求和,诏书中的措辞称谓,不过是一番试探,想要看看赵构的底线在哪里,如果赵构接受了,金人能占大便宜,赵构不接受,金人也没什么损失。按照上次出使约好的,南宋对金称臣纳贡,而金人还人还地,在金人看来,伪齐占据的河南陕西等地,是“赐与”南宋。赵构大喜,觉得是自己占了便宜。】
【而且在这和谈期间,赵构也做了两手准备,命韩世忠等延边诸位将领,加强守备,以防止和谈发生变故。事实上,赵构的两手准备是对的,绍兴九年时,金人朝廷发生政变,一直反对和谈,反对将河南、陕西等地交还南宋的完颜宗弼上位,这种完颜宗弼感觉让南宋占了大便宜的和谈,当然也破裂了,不仅宋使金伦被扣押,赵构后来派过去的使臣也被扣押。金熙宗撕毁和议,金人立马大举挥兵南下,重新夺取河南、陕西等地。】
“果然是反复无常的小人,不可轻信。”刘彻又忍不住骂道,他就知道北方势力从不讲礼义廉耻。
李世民也皱眉:“如此一来,又苦了这一片的百姓了,本以为和谈后,能休养生息。上位者一翻脸,下面的百姓便要血流成河。”
李世民叹息了一会儿,转而又想到,北方势力大多草莽蛮横,哪里有为民着想的观念?在他们眼中,这中原万千百姓,便如两脚羊一般,流血漂橹又如何,反正死的是外人。
第78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13)
朱元璋也冷哼:“信谁不好, 信北方的势力?怕自己活的太舒服了吧?”
赵匡胤也忍不住为赵构的丢脸行径而捂脸,这些事,都还存在他的记忆中, 如今被天幕一提起来, 记忆便十分鲜活地浮现在了脑海中, 而赵构因金人突然反悔, 和谈破裂一事而万分懊恼愤怒担忧害怕等一系列情绪,也一股脑儿涌了出来。
赵匡胤几乎被这强烈的情绪淹没,狠狠吐了两口气,赵匡胤才道:“果真是胆小如鼠, 金人一翻脸, 他便整个人都要吓死了,哼!”
将那股情绪狠狠地压了下去以后, 赵匡胤感觉呼吸都舒畅了许多,胸口也没有那么闷痛了。
【金人南下, 再次轻易夺取了河南、陕西等地,但南宋军民也立马奋起反抗, 在这过程中,岳飞就取得了郾城大捷和颍昌大捷, 一直打到了距离北宋都城汴京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镇, 史称“朱仙镇大捷”, 是岳飞的封神之战,也是岳飞离收复旧国都、血洗靖康耻的梦想最近的一次,结果赵构命全线班师,意思是放弃好不容易打下来的疆土, 将胜利果实重新让给金人。】
天幕语气平平,仿若已经恢复了平静, 可从这种平淡的语调中,帝王们反而听出了一种绝望后的心死,赵匡胤和嬴政、刘彻、李世民顿感不妙,总觉得后面会有很不好的事情发生。
朱元璋和玄烨知道,不久之后,岳飞便会被构陷身死,那些卖国小人会踩着他的尸骨上位,便理解天幕说到这里,反而没有了那种波动的情绪。
【绍兴十一年,完颜宗弼再次对宋发动攻击,南宋将士奋起反抗,和金人打得有来有回,抗住了金人的攻打。而金人听到岳飞前来应援,于是干脆直接撤军。因为在“朱仙镇大捷”中,岳飞以五百骑兵打败金人十万大军,金人甚至传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话语,至此,可以看出岳飞与岳家军的声势与名气。岳飞领兵打仗厉害不厉害,不是别人决定的,也不是自夸的,而是敌人承认的。连金人都知道要避开岳飞与岳家军的锋芒,可见岳飞的军事才能,是得到了敌人的肯定的。】
【说到岳家军,许多人便以为,这是岳飞的私兵,但这个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宋朝时期,叫军名习惯性将某一大将麾下的大军以大将的姓来称呼,如同期的韩世忠的部下为韩家军、张俊的部下为张家军,许多人以此误认为岳飞想谋反,这是非常大的错误。岳家军之所以在一众南宋军队中脱颖而出,不仅仅是因为其打仗厉害,更因为其军纪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是他们的行为准则。古时候常有“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的说法,可见在一些老百姓心中,官兵可能是比强盗还要会盗抢更蛮横残忍的存在。岳家军如此不同的作风,更显得他们独树一帜,也是他们在民间获得极大的声望与支援的原因。】
【这样的军队,大家是否觉得很眼熟?没错,正如用鲜血和生命,为咱们开辟了崭新道路的革命先烈们,他们也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岳家军当时就是走的群众路线,和于谦在京师保卫战中一样,非常注意和民间力量合作,非常注意民心民意所向。这也是为何,岳家军虽为一支由招降部队组成的军队,战力却十分凶猛的原因。岳家军打仗,总能在民间获得极大的声援和助力。而岳家军的精神,一直代代相传,一直到南宋末年,抗击金蒙的时候,亦有许多将士是岳家军出身。】
听到这里,李世民最为激动,眼中异彩连连,作为带兵打仗出身的天子,他最能理解一支军队,要做到岳家军这般骁勇善战且军纪严明,难度实在是太大了。李世民自认在用兵上不输给谁,可是在治军和建军上,他未能建设出入岳家军一般的军纪军风。
这时的李世民,真恨不得能找到岳飞本人,和他面对面聊一聊,问问他是如何治军的。
嬴政陷入深思:军队还能是这样的吗?
秦国积攒六世,终于一统六国,在蓄兵养兵上,也颇有心得和手腕,可是看尽前面两三百年,环顾周遭七国,却从未有人如此带兵,从未有人将军队治理得如此严明。
刘彻手扶着酒碗,眯起了眼睛,他此生最爱将帅之才,卫青霍去病便是他最得意最倚重的将领,可冠军侯霍去病英年早逝,是刘彻心中的白月光也不为过。每当有将才出现,刘彻就忍不住想起霍去病,然后就忍不住拿来比一比。不得不说,刘彻感觉天下难能有人可比肩自己的冠军侯,可这位岳飞显得颇为不同,与冠军侯是截然不同的行事作风。
朱元璋犹如粉丝听到别人夸赞自家的偶像一般,心中升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不想后世也有如岳家军一般的军队,看来岳将军的英魂,与岳家军的精神,一直流传下去了!”
天幕的话语,也勾连起了赵匡胤脑海中的回忆,岳家军的名声,确实如天幕所说的那样,威望极高,名气极大,不仅在南宋朝中威名赫赫,连金人也畏之如虎。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话语,确实令赵匡胤心中有些不舒服,可他到底不是赵构那等贪生怕死又小肚鸡肠之辈,很快转念想到,在南宋这般江山飘摇之际,这样的精兵猛将,才是朝廷的底气,才是皇帝的倚靠。
可赵匡胤回忆赵构的心思,虽不意外赵构对岳飞起杀心,想要对岳飞下死手,但知道这人还是因为想跟金媾和,才觉得岳飞是绊脚石,想要杀了他,顿觉这人真是龌龊到了极点。
赵匡胤深深地叹了口气,天幕提到了于谦,赵匡胤就想起那句“社稷为重,君为轻”,若看明朝朱祁镇时,他可作壁上观,可如今成为赵构,他对这句话的感悟,便是深入到了骨髓。
赵构不以江山社稷为重,而以自己的小命与皇位为重,可不就是和朱祁镇一样自私小人?而岳飞此等忠将,才是真正做到了“社稷为重,君为轻”。岳飞一心北伐,一心收复失地,便是为江山社稷着想,如天幕所说,若是中华大地南北分裂过久,势必造成南北对立,越发难以融合统一。可赵构一心苟活,却连这种祖宗大业都可弃之不顾!
第79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14)
赵匡胤此时对赵构怨恨到了极点, 对弟弟赵光义也怨恨到了极点,先前憎恶怨恨,是因为弟弟抢了皇位这样的私人因素。现在的怨恨, 则更多的是来自于大义, 来自于对这一脉对江山、将家国的毫无责任心。
赵匡胤捏紧了拳头, 怒极反笑:赵光义你等着, 若我还能回去,定然要了你的狗命!什么金石之盟,我说是狗屁,它就是狗屁!
就在这时, 正好那内侍取了盘龙棍来, 正要呈给赵匡胤,不小心瞥见赵匡胤那阴翳至极的脸色, 顿时吓得胆一颤,直接膝盖一软, “嘭”地跪倒在地。幸亏他还有最有一丝本能,死死地托住了手中的托盘, 没让盘龙棍掉在地上。
“官……官家,盘……盘龙棍。”内侍哆哆嗦嗦地举高托盘, 头死死地埋了下去, 不敢再看赵匡胤的脸色。
赵匡胤收起了一脸愤怒, 瞥见那盘龙棍,顿时又眉头大皱,虽是盘龙棍,却做得十分精致华丽, 不仅手柄为玉质,雕花部分甚至包了金、镶嵌了宝石。与其说是武器, 不如说是一个摆件,一个装饰。
“这盘龙棍,如何杀敌?”赵匡胤声音威严道。
内侍心跳如鼓:“这……这是宫中用来摆设与把玩的,不是用来杀敌的。”
赵匡胤都气笑了:“摆设?把玩?吾的武器,便让尔等如此亵玩轻慢?”
谁不知道盘龙棍是他赵匡胤首创?他赵匡胤打天下的东西,竟然被做成了赏完的物件儿?难怪这宋越来越拉胯。
赵匡胤一肚子火气,但却也知道,这事儿和这小内侍没什么关系,发火也不该发到他身上,便道:“立刻给我再取真正可杀人的盘龙棍来!”
内侍忙收回手,磕头道:“是!官家!”飞快地爬起来后,忙一阵风似的跑去取新的盘龙棍了。
皇帝满身杀气,却没对他下手,甚至连罚都没罚,也不知道今天是撞了什么大运了。
赵匡胤握了握拳,指节顿时噼里啪啦爆响,好想杀个人出出气,若不是自己身在这赵构的皮囊里,定然先要把这东西大卸八块泄愤。
【接下来的绍兴十一年,因为浸透了忠将英魂的热血,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初,刘锜、张俊、杨沂中等将领,取得了不少对金战争的胜利,因为岳飞的驰援,金人也立马撤军。根据范同的建议,赵构召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回行在,并授予韩张二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并且夺兵权。然而,夺兵权只是第一步,他们的最终目的,是杀岳飞!】
赵匡胤被惊得手一抖,头上冒出了冷汗来,倒不是他听到要杀岳飞而惊恐,而是因为,他后知后觉意识到,赵构已然与秦桧、张俊等人开始密谋,要如何将谋反的罪名,扣到岳飞头上!
如今,他身处的便是绍兴十一年六月!
针对岳飞这位忠将的阴谋之网,已经密密麻麻即将编织完成,就像箭已经搭上了弓弦,弓也已经慢慢拉开,而瞄准的,正是依旧心心念念要回军中带兵打仗的岳飞!
朱棣正为岳飞的事揪心,却听见“咔嚓”一声,应声看过去,竟是朱元璋直接将手中的杯子捏碎了。
“父皇,您手还好吗?”朱棣忙问。
朱元璋松开手,茶杯碎瓷片全都掉地上,倒是没出现什么血迹,朱棣这才松了口气。
嬴政有拔剑的冲动,恨不能一剑给那赵构捅个对穿。
刘彻与李世民都哀叹不已,刚刚那种不详的预感成了现实,这狗皇帝竟然真的要冤杀岳飞。
玄烨唏嘘道:“岳武穆也算是生不逢时的英雄了。若在明君手下,定然是如秦叔宝苏定方等一般,位列名将篇了。”
【这时,秦桧此时也升任左相,再次成为赵构信任倚重的大臣,与赵构一起密谋杀岳飞。八月,赵构便罢去岳飞的枢密副使。因岳飞本人清正廉洁,且战功赫赫,没有可以下手的点。于是秦桧先指示手底下的爪牙、监察御史万俟卨①接二连三上书攻击岳飞,先利用舆论造势,紧接着,利用岳飞原上司、同为南宋名将的张俊对岳飞的嫉妒之心,让其唆使岳飞部下王贵、王俊,诬告岳飞的另一个部将张宪想占据襄阳发动兵变,从而帮已经被夺权的岳飞,夺回兵权。】
【在这里,大家有没有很熟悉的既视感,隔壁某国的已卸任总统,归隐田园后依旧被人从身边人身上找到空子下手,阴险小人的手段总是如此相似。把张宪拉下水以后,紧接着捏造了岳飞之子岳云给张宪写了信,一起密谋了这件事。既然岳云参与其中,作为‘既得利益者’和父亲的岳飞,当然也无法逃脱,于是,张宪、岳飞岳云父子被捕入狱,受尽酷刑。三人初入狱时,是由御史中丞何铸负责此案,何铸审问岳飞时,看到岳飞背上所刺“尽忠报国”四个大字,颇受震动,用心查了一番以后,确定岳飞无辜,据实上报给了秦桧。可秦桧的目的就是冤杀岳飞,于是秦桧再次任用爪牙万俟卨,万俟卨的方式与何铸完全不同,就是想要屈打成招,于是用了不少酷刑。】
【据传,岳飞父子曾遭遇秦桧的“披麻拷”酷刑。“披麻拷”的过程,便是将人打得皮开肉绽以后,再用布条粘上伤口,待干了粘牢了,再将布条撕下来,相当于活生生剥皮!面对这样的酷刑,岳飞抗住了。岳飞于绍兴十一年十月入狱,十二月便冤死于风波亭。而岳飞在牢中受尽酷刑拷打的同时,宋与金的媾和再次进行。此等画面,着实是讽刺又可怕,忠臣良将赴黄泉,昏君奸佞卖国欢!】
听到此,朱元璋这个岳飞忠实追随者已经泪流满面,作为帝王,当着儿子的面哭成泪人,属实没有君王威仪,失去了君王风范,可是他每每听到岳将军冤死的事,就控制不住情绪激动,更何况天幕还将秦桧如何算计岳飞的事,一步一步讲得那么清楚,甚至连披麻拷都说得详细,让他脑海中忍不住就浮现出岳将军伤痕累累的样子。
朱元璋抹了抹眼泪,正要扯两句有的没的给自己一个台阶下,结果看到朱棣也没好到哪里去。
朱元璋心中一暖,岳飞岳云为父子亦为并肩作战的同袍,他与朱棣,也是为父子为君臣,但也可以成为同为大明江山稳固而努力的同袍。
朱元璋见朱棣眼泪多,要为他擦一擦,朱棣吓一跳,哪敢真把眼泪抹到朱元璋的衣服上,赶紧自己用袖子擦了擦,一边露出又尴尬又生涩的笑容。
父亲亲手给自己擦眼泪,也是朱棣许久未体验过的温情了。
不仅朱元璋父子为岳将军流泪,嬴政也忍不住心痛惋惜,前有于谦,后有岳飞,为什么这些君王皇帝都不肯珍惜此等忠臣!为何总让这样的良臣难遇明主?!若是……若是让他们来自己大秦……嬴政都有些忍不住畅想,若有岳飞于谦这样的能臣干将,何愁四海不稳固,何愁天下不归顺于秦?!
第80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15)
虽秦始皇身边, 文有李斯、尉缭这样的谋士,武将有蒙恬蒙武等震慑四方的名将,可面对秦一统六国后, 各国各自为政后留下的一堆政治、经济、文化甚至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不相和的问题, 秦始皇深深期盼着自己手中能再多一些可用之人。
现在看后辈无能皇帝杀能臣忠臣, 嬴政顿觉心痛惋惜。赵构杀岳飞, 肯定不止杀了岳飞,还杀了岳云张宪等人,朱祁镇杀于谦,也不止杀于谦, 还杀了王文等其他肱骨大臣。如此良臣一死死一片, 能慧眼识人的君王谁看了不惋惜?
刘彻有点颓然地丢掉手中的剑,喃喃道:“为何事情总是这般?吾想留住冠军侯, 天却要将他收走!此等竖子不要岳飞,天却将人塞入赵构怀中!为何世事都不如人意, 即便吾贵为帝王也是如此?”
刘彻重新坐下喝酒,却觉得这酒苦苦的, 于是一边喝还一边叹气,叹自己的冠军侯短命, 也叹岳飞的冤死。
李世民听到岳飞冤死, 眼眶也忍不住有点发红, 他刚还说若能与岳将军相对而坐,就治军一事把酒言欢,将是美事一桩,虽然也只是想想, 没想到形式陡然急转,不到一年的时间, 昏君奸佞就用罗织的罪名,将那样一个战功赫赫、威望甚高的名将,就此陨落,还背了一身污泥。
“为何这等人,都能当皇帝,为何这等人都能在权倾朝野?”
玄烨虽早已经知道岳飞的下场,却还是忍不住唏嘘嗟叹,读宋史时,看到岳飞篇,次次都能被戳中心肺。正如天幕所说的,南宋绍兴十一年这一页,浸透了岳飞这一派的忠臣之血,因而在历史上显得那样突出和显眼,似乎是那鲜红的血迹在提醒每一个后世之人,岳飞之死,不仅会发生在南宋,还会发生在任何一个时代。
赵匡胤听完赵构秦桧一脉陷害岳飞的过程,脑中轰隆隆的,他一下子就回忆起了秦桧与赵构商议此事的情形,虽然才六月,计划却已差不多成型,最麻烦的事在于如何撺掇张俊,以及让王贵二人站出来指证岳飞。
赵匡胤感觉浑身有些发冷,他感觉得到,相对于朱祁镇,天幕或许更厌恶唾弃憎恨赵构。若让事态如此发展下去,让岳飞冤死,宋必将被后世唾骂千万年!这赵构虽不是他的子孙,上溯骂祖宗也骂不到他的身上,可这大宋是赵匡胤一手建立的,如何舍得让人肆意妄为后,宋一朝也跟着蒙上阴影,背上黑锅?
不行,他不能让岳飞冤死的事情发生。
正当赵匡胤脑子渐渐恢复清明时,刚刚被派去取盘龙棍的小内侍飞奔回来了,大约是小命保住了,所以这次跑的更快。
“官家!盘龙棍!”
赵匡胤打眼一瞧,这次的盘龙棍是木柄、铁头,看上去有些旧,却没什么使用痕迹。他伸过手,拿过盘龙棍,在手中颠了颠,份量有些轻了。不说那木柄有些使不上劲,就是铁的部分也不是精铁,所以不够沉手,有些轻飘飘的。
“你先退下吧!”赵匡胤道。
内侍刚退开几步,就看到赵匡胤站了起来,然后猛地用手中的盘龙棍,砸向了高脚案几,案几在这一击之下,“咔嚓”一声,案几四腿折断,桌面裂开,连带着桌上的茶壶杯碟叮叮当当砸了一地。
侍立在场的内侍们,全都浑身一寒,几乎瘫软在地,好似自己差点就成了棍下那张案几。
赵匡胤却不甚满意,若兵器沉手一些,若身子再强悍一些,有些肌肉,他能将这案几击打得粉碎!
但这一棍下去,确实纾解了一些心中的郁气,赵匡胤狠狠地吐了口气,才重新坐下。
令他意外的是,如此全身用力了一回,胸口竟然没有憋闷胀痛了,浑身的肌肉也并未感觉到十分酸痛。
手握盘龙棍,赵匡胤心中略安稳了一些,才能稳住情绪继续看天幕。
【岳飞冤死于大理寺的风波亭后,秦桧迫不及待地将“谋反”的罪名,对外宣称岳飞、岳云和张宪共同策划了谋反一事,岳飞之死便是伏法的象征。但岳飞爱国之心、抗金之切,为天下共睹,许多人都不信岳飞会谋反。名将韩世忠便十分为岳飞不平,直接当面质问秦桧:“岳飞抗金,何罪之有?岳飞谋反,证据何在?”面对血腥沙场杀出来的老将,杀气腾腾的质问,秦桧这等小人也胆寒心惊,连扯谎都扯不出来了,只能支支吾吾地回答:“飞子云与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意思是虽然没有十分确切的证据,但是这件事也许是有的!这就是耍无赖!】
【刑狱一事,本该以证据定罪,从事实说话,此时秦桧却仗着证伪几乎不可能,就瞎说岳飞可能会谋反!那主播是不是可以说,秦桧或许就是金人的奸细?是不是可以说,赵构或许不是赵佶亲生的?所以他根本没资格当皇帝?因为一句“莫须有”,直接让岳飞此等纯臣丧命,可见权力杀人有多快。正如韩世忠对此的回复:“‘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不仅天下人不服,咱们这些后人也不服。自此后,‘莫须有’一词臭名远扬,和秦桧一起,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嬴政深吸了一口气,不曾想这位岳将军之死,如此潦草。
刘彻都快绷不住了:“如此这般?莫须有?”
刘彻感觉自己算是开了眼界,不说他自己被人说穷兵黩武,便是被世人唾骂的暴秦,也不能如此简单潦草地冤杀一位大臣。所以自己背的骂名,还有秦被骂残暴的事,相比较起来是不是有点冤枉了?
李世民轻轻摇头,深知权力较量中,罗织罪名都是小事,权力想杀的人,定然会被杀,至于被杀的罪名,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说来说去,还是得看权力掌握在谁的手中。岳飞将军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遇上了狼狈为奸的赵构秦桧二人当权。
只是岳将军此等英雄豪杰,未能马革裹尸,战死疆场,反而死在了权力的纷争中,为奸佞小人的青云路当了垫脚石,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朱元璋父子虽已经收了眼泪,却依旧脸色沉得难看。虽后人给岳将军无上的哀荣与敬意,不仅修整坟茔、建立寺庙享香火,秦桧夫妇的像也跪在庙前和坟前,似是在忏悔。可大家理智上依旧明白,这只是没什么用的补救措施,依旧挽救不了岳飞被冤死的事实。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