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笔记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 46. 造船 始皇:涂涂抹抹(划掉)大触才是……
    【既然为始皇讲到了指南针,那就再多为始皇顺带着讲一点其他的吧。】


    嬴政不禁连连点头,天幕说的是!


    不愧是朕的好天幕!!


    请继续!!


    【首先郑和七下西洋这件事,我们要先了解下郑和——为什么会是郑和七次下西洋,而不是其他人呢?】


    【我们要知道的是,郑和他不止是个宦官,他还点亮了其他技能——即会打仗。】


    【说起明朝,大家肯定都会想起什么东厂西厂,锦衣卫什么的,因为这种制度,宦官专权的太多,但郑和有别于明朝其他同行宦官,人家在政治领域搞专权,他倒是在打仗的领域点亮了技能点。】


    等等......等等!


    朱元璋:锦衣卫就算了,东厂西厂是什么东西?!宦官专权太多?!


    朱棣:锦衣卫和东厂就算了,西厂又是什么时候弄出来的?!还有......宦官专权?!


    【在升任为内官太监之前,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为人有智略,知兵习战。


    后来跟随朱棣作战,在靖难之役中有功,于是才被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关于下西洋——前六次,郑和是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


    最后一次,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之后又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等等......再等等!!


    朱元璋:什么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是什么!!!


    朱元璋眼睛都瞪大了,看看天幕,又看看贴在朱标身边的朱棣,又不禁咬了咬牙。


    他是真的太想要一探究竟,搞清楚这些究竟都是什么跟什么,可天幕就是不继续往下说这些啊!


    【唔,既然说到郑和,说到明朝......


    关于靖难之役,还有那什么瓦剌留学生,叫门天子,土木堡战神等外号集于一身的明堡宗,还有与宋朝软蛋皇帝相比,明朝这些奇葩皇帝们,真的很有必要聊聊,毕竟明朝这些皇帝也是各有各的“拿得出手”......】


    朱元璋:“......”


    朱棣:“......”


    瓦剌留学生?叫门天子?土木堡战神等外号集于一身?明堡宗??


    奇葩皇帝们???


    宋朝是软蛋皇帝,明朝是奇葩皇帝???


    糟糕,呼吸有那么点困难和急促起来了......


    那什么“土木堡战神”的称号,对比宋朝那位赵光义“高粱河车神”的称号,一听就不是什么好的啊!!


    天幕,你说清楚——


    【不过这些暂且先放一边,我们继续往下说郑和。】


    不不——不!


    朱棣深深蹙眉,那明堡宗,到底是谁?和瓦剌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还有明朝的奇葩皇帝?又有多奇葩?


    他很想让天幕继续往下讲,但是没办法。


    【世界很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在发展文明的同时,外国也同样在发展文明。】


    【所以要出去的话,这首要的带队人选,最好是能打仗的。】


    【毕竟要是一言不合的话,还可以用武力解决不是?】


    汉朝未央宫。


    刘彻点头啊点头,可不是。


    然后视线就想往卫青和霍去病那边去瞟,又狠狠抑制住自己。


    不行!他的两位爱卿不能再更多劳累!


    可是美洲大陆啊,远航啊,好像要......


    找谁呢?


    李广??


    刘彻:“......”


    他才收了李广的兵权没几天,而且将军年纪不小了,就算有指南针可以指明方向,但是会不会老眼昏花看不清楚?


    刘彻不禁咂咂嘴,人才!他大汉也急需人才!


    看来这科举制要尽快去推进了!


    【郑和又懂军事,又为朱棣立过功,而且是坚定跟在朱棣身边的“死党”,所以朱棣当上皇帝后,要找个人去出使海外,遇到什么意外紧急情况还要能应付,那自然而然就想到郑和了。】


    【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这里有几种说法。】


    【其一就又要说到靖难之役。】


    【朱标因风寒病逝后,朱元璋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朱橚,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湘王朱柏因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而死,然后又“逼”得燕王朱棣不得不起兵造反,遂史称“靖难之役”。】


    【而朱棣在攻下帝都应天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在这场靖难之役中,便就此下落不明。】


    噌的一下,朱元璋又站了起来,脸色大变!!


    而不止是他,其他人也瞬间都变了脸色!


    标儿/大哥会因风寒而病逝?!


    五王削藩——


    举家而死!!


    靖难之役竟是如此?老四就是这样当上的皇帝?!


    这......这怎么会发展成这样?究竟为什么?!


    朱元璋左右来回转了两圈,想不通,想不通啊!


    而且尤其是......


    “标儿!!”


    老朱眼眶一下子通红,朝着长子扑过去,恨不得上下左右仔细看一遍!


    他的长子,怎么会因风寒病逝?!


    可这时候扑过去,早就没多少地方留给他。


    现下朱标已经被团团围住。


    马秀英,朱棣等四兄弟早就围到朱标身边,“上下其手”,弄得朱标那点诧异的心绪瞬间飘散,颇为哭笑不得。


    朱棣抱住朱标,吸了吸鼻子:“大哥,我没有......”


    他话音未尽,但朱标听出来未尽之言是何意,于是伸手摸了摸朱棣的头,表示他知道。


    一旁老五朱橚看到,挂着臊眉耷眼的表情挤开朱棣:“大哥......”


    我被你儿子削藩了......


    朱标瞬间了解,也立即伸手摸了摸朱橚的脑袋,以作安慰之意。


    老二老三想了想,好吧,天幕没说到他们。


    马秀英拉住朱标一只手,忧心忡忡开口道:“早知道标儿也身体有恙......之前在评论区留言,就该问此相关问题。”


    朱标倒是豁达笑了笑:“娘,这不是问题,还有机会不是吗。”


    马秀英也只得点头称是,心下仔细思量起来。


    另一边朱元璋背过身,抹了把眼睛,然后又转过来,大掌呼噜了一把朱标的脑袋,又呼噜了一把朱棣的脑袋。


    可是削藩削藩......他老朱家的儿子,当藩王不是为了被削藩啊!


    天幕那简短几句话,还不足以说明那“靖难之役”究其根本的始末缘由。


    朱元璋深深拧起眉,他需要更详细的解答才行。


    【关于靖难之役等,我们在这里就先笼统介绍一下,之后针对明朝的一些制度等,再结合实际详细给大家讲讲。】


    【毕竟要是按照我们的“假想”,现在秦朝是不是已经在着手更改秦律了?】


    【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一切都还在探索阶段,而秦朝之后的众王朝,尽管框架脱胎于秦朝,但在自身基础上也有许多发展和改变,所以之后我们可以给始皇“借鉴”一下那些发展改变的制度等。】


    【就以明朝为例,那些好的和坏的,那些利与弊,我们结合当时明朝实际发生的事情来分析讲解一下。】


    秦王宫。


    嬴政这个舒心啊。


    天幕,叫朕如何夸你?


    汉朝未央宫。


    刘彻又吃味儿了,不由得哼了一声。


    没关系!


    朕也是千古一帝,朕也听着呢!


    哼,没关系!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笑了笑,对左右大臣道:“看来我们是沾了始皇的福。”


    “毕竟对于那秦朝而言,要着手‘更正解决’的事情实在太多。”


    魏征语气有那么点“不服”:“反观我大唐倒是不必如秦朝那般。”


    李世民点了点魏征,笑着摇了摇头。


    【不过现在还是让我们再回到郑和这里——】


    【关于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起因是什么,其中之一就是说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而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朱允炆亡命海外,所以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就含有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用意。】


    【不过这种说法受到不少批评。


    明朝一位内阁首辅就认为——建文帝朱允炆为人“仁弱”,即使未死而窜入异域,也不会再对朱棣的皇位构成威胁。】


    【还有研究者指出,郑和下西洋次数多,时间长,朱棣的皇位在此过程中早已稳固下来,不可能历次都是为了寻访建文帝,此外,这种说法也缺乏可靠原始史料作为支撑,《明史》之中就此还有自相矛盾之处。】


    【但尽管如此,也不排除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个可能的动因。】


    明朝朱棣时期——


    听到这里,朱棣不禁挑了挑眉。


    察觉到似有所悟的目光后,他也仅是笑了一下,不置可否。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宣扬威德——】


    【如果说寻找建文帝下落的说法主要出于猜测,那么宣扬国威说则有原始史料根据。】


    【不过对于宣扬威德这一点,学界一直有很多种解读。】


    【其一,认为下西洋是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为了践行明朝的传统政治理念。


    并认为所谓“耀兵异域”的说法应该有所修正。】


    【其二则是认为——这从根本上是出于明成祖本人的好大喜功。


    即我国一直以天chao上国自居,所以欲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


    【其三,则是认为朱棣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非出于“夸多斗靡”,而是重在宣扬德化。】


    【反正大概就是表达出以下几点意思:


    我大明朝,很牛,很有钱,你们都要乖乖滴!】


    【与此同时,不仅要乖乖滴,不能惹事,还要给我贡献点稀罕的东西,要上贡的,懂吗!】


    朱棣:“......”


    此时此刻,他很想要捂脸。


    【除以上这两点说法外,还有一种说法——即为了军事目的。】


    【比如有认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而采取的行动,具体又包括想联络印度抗击帖木儿等说法。】


    【还有认为是避免张士诚旧部通倭的用意。】


    【帖木儿帝国是中亚河中地区的西察合台蒙古贵族——帖木儿建立的帝国。】


    【张士诚则是元末明初时期群雄割据势力之一。】


    【不过对于这两点说法,都采取怀疑和保留的态度。】


    【因为郑和下西洋开始时,帖木儿本人已经去世。


    其继承者则同明朝关系友好,加之该国已经开始分裂,按理来说,帖木儿帝国应该不会再对明朝西陲形成威胁。】


    【而为了避免张士诚旧部通倭——】


    【在明初的时候,对南粮北运采取海运方式。


    而到永乐年间,则先后改为海陆兼运和单行漕运。】


    【于是让不再负责运粮的海员参加郑和船队,可以有效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并避免他们铤而走险,勾结倭寇等等。】


    【但与此同时,从以上行为来看,这些应该只能作为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效果,而非其动因目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郑和下西洋,虽然所耗颇多,但相应的,收益和回馈也非常之可观。】


    秦王宫。


    嬴政点点头,就算没到那美洲大陆,到了别的地方,恐怕所得和收获也颇多。


    美洲大陆能有那些令人眼馋的作物,那保不准其他大陆没有别的不曾见过的东西。


    世界之大,世界之大啊。


    那外面的世界,何其广大,要探索的地方事物又何其多。


    嬴政光是想着,就不禁一阵激荡又急迫之感。


    可恨时间不够多!


    不过......嬴政突然间心思一动!


    ——除了海上贸易,之前观世界舆图,这陆路之间可也是连通的!


    海上贸易暂且不能轻易实现,可是陆地上的贸易!


    想到这里,嬴政不由得呼吸渐重起来。


    他之前怎么没想起来?思绪陷入了死胡同,还好现在想到!


    与此同时,就听天幕也开口道——


    【在我国古代,一般去西方做生意,有两种选择——】


    【毕竟那时候古人还不能坐飞机上天,所以嘛,想要出国去别处,那除了走路,就只能是下海。】


    【——即一共两条路,一条叫作陆上丝绸之路,一条叫作海上丝绸之路。】


    “嗯嗯??”


    刘彻瞬间睁大了眼睛:“后世......后世之人竟然能上天?!”


    众大臣也是一脸惊讶。


    那“肥鸡”是何物啊?


    究竟多肥的鸡能载着人飞上天?


    这也太神奇了吧!


    一时间,几乎历朝历代大多数人都注意到了天幕话中所说“fei/ji”,所以,究竟是怎么上天的?!坐什么上天的?!


    但他们注定没办法左右天幕,只能继续听下去——


    【在唐朝以前,其实国内更喜欢走陆上丝绸之路,毕竟限制条件较少。】


    【而且陆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比如我们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就很有名。】


    刘彻挑了挑眉,嗯哼,有名!不愧是他!


    【不过“张骞出使西域”就不细说了,毕竟重点也不是这个。】


    刘彻:“......”


    熟悉的感觉......每次都是对他“一带而过”!!


    【反正陆上丝绸之路的确很历史悠久,只是之前我们讲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也说过了——


    【于安史之乱之后,西北地区就不再受国家管控,于是就此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的辖制,等到了宋朝时期,那里甚至变成了西夏以及回鹘人的地盘。】


    刘彻不禁冷哼一声。


    每每想起这件事,都让他心塞又气愤!!


    唐朝李世民时期。


    再次听到“安史之乱”,李世民还是不由得叹了口气。


    不过上一次他收到了“李隆基”的回信,观其内容,已算是多有宽慰了。


    不过现下,这陆上丝绸之路可是完全行得通。


    但唐之后——


    【到宋朝时期,陆路走不通,那就走海路。】


    【而且别忘了宋朝时期的“一路向南”,这往南方偏移,可不就更靠近海岸了。】


    【哦,好嘛,看来“一路向南”还是有点用的。】


    赵匡胤:“......”


    熟悉的感觉......每次都是这种语气!


    【于是从宋朝开始,海上贸易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然后历经了北宋,南宋,元朝,历经了一代代商人的海上贸易,于是海上丝绸之路也就逐渐繁荣了起来。】


    【而到了明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自然就成了明朝人的首选航线。】


    【补个知识点——海上丝绸贸易在宋朝以前自然也有,只是到了宋朝之后,才开始在对外经济中逐渐占据主体地位。】


    【那么问题又来了呦——为什么到了明朝,会出现郑和下西洋这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其中一点当然是造船技术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有了足够长期的发展和积累!】


    “快,这里要更仔仔细细记下来!”


    嬴政立即又开口严肃嘱咐宫人。


    造船!秦朝需要改进造船技术!


    另一边,已经进入造纸局的墨家子田胜以及荆元二人也不禁“严阵以待”起来——


    造纸和雕版印刷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他们也想试试造船和改进船只!


    【能造出足以支撑长时间下海的好船,自然离不开一直以来,历经各朝各代改进的造船技术。】


    【正是因为经过了一代代人的努力,才使得造船技术也一次次的进步。】


    【所以我们讲一下船只的“进步”过程——】


    【首先就是桨和橹。】


    【桨诞生的时间比较早,它是船只前进的动力来源。】


    【毕竟你划船浪不起来的话,就必然要用到船桨了。】


    刘彻:“???”


    浪?什么叫浪不起来?


    【但是初期,有个问题,这船桨虽然能使小船动起来,可是一个人只有两只手,两只手最多也只能握两只船桨。】


    【而多加几个人到船上,手是多了,船桨也多了,动力也足了,但人也占地方不是。】


    【于是问题又来了,又什么办法能让一个人也能划得动力大一些?】


    【而且在划船的时候,桨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发挥作用——毕竟船桨只能作用于水里,出水之后就没动力使船前进了。】


    【然后到了西汉时期,人们在桨的基础上就作了改进,发明了一种装置——即所谓的“橹”。】


    【橹叶比桨更宽,放置在船尾,人可以通过绳子来调整方向,并带动水中的橹叶左右摇摆,给船只提供向前的动力。】


    【这个过程叫作摇橹。】


    【而且橹全程都在水里工作,动力比桨大得多,一个人差不多能顶三个人的活儿。】


    刘彻不禁将刚才那个疑问抛诸脑后,然后点点头。


    于汉朝而言,造船技术也尤为不发达,有待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橹的作用凸显出来,逐渐受到追捧。】


    【并且与桨相比,人们能靠船橹到达更远的地方了。】


    【这是人类在动力装置上的一次进步——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扩大了在水上的活动区域。】


    【而且橹在工匠们的手中也在不断升级换代。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用的就是橹的最新版本——即旋转橹,据说有点类似螺旋桨。】


    【顾名思义,就是靠动力装置旋转起来,使得推动水的动力变得更大也更省力。】


    旋转橹不可考,于是天幕之上出现了“螺旋桨”的简单构造图。


    但这也足够让无数人茅塞顿开!


    赶紧画下来!


    【说完了橹,再来说说“舵”——】


    【舵是调整方向用的,它的灵感和橹一样,依然来源于桨,毕竟一开始,桨也用于调整船的前进方向。】


    【比如划桨的时候,要是驾驶小船,就只用在船两侧调整方向即可,可若是驾驶大船,那船尾之处还要再加个小人才行,当然这也没什么,但是要出海的话,如果还是这样,那肯定是不够安全。】


    【于是人们根据桨的原理,继续改进,在东汉时期发明了舵。】


    【即把桨叶加大变成舵叶,然后固定在船尾,再由船上的人进行操控。】


    【只是在最一开始,舵叶全部在舵杆的一侧,要让它在水里转起来,那必然是很费劲的。】


    【不过这难不倒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到了宋朝时期,造船工匠们再一次对舵进行了升级改进,并且按照功能分成了以下几种——】


    【嗯,宋朝,毕竟一路向南,越来越靠海,这造船技术当然也难免得升级改造一番。】


    【间接影响很大嘛。】


    赵匡胤:“......”


    天幕!真的求求了!


    【好的,话再说回来——】


    【这几种按照功能改造的舵,主要分别是:


    其一,叫平衡舵,舵叶在舵杆的两侧,转动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其二,叫开孔舵,舵面上有很多小孔,转动时就可以减少水的阻力。


    其三,叫升降舵,可以根据水位深浅来调节舵的高度。】


    【综上——从桨到舵,再到各种类型和功能的舵,这可以说是古人在造船技术上,在转向装置上的一次进步。】


    天幕每讲一种改造舵的时候,其上画面就会放出相应的构造图,详细又清楚。


    真可谓是贴心极了。


    【好的,说完舵,让我们再来说说帆。】


    【古代的船只主要靠什么作为远洋航行的动力?】


    【除了桨,橹,舵,还有什么?】


    【你一定会说是“帆”吧。】


    【错!】


    【是风啦!】


    惯性思维,天幕先说了“帆”,于是李世民在听到其后天幕的问话后,竟下意识想的也是帆,结果......


    听到后面那句“风”,李世民不禁哑然失笑。


    天幕这可真是设了个陷阱啊,竟是顺着思路走了。


    不过也确实是风,有风,帆才能发挥作用。


    【风,也就是古代远洋航行的动力之一。】


    【利用不同方向的风,则可以推动船只前行,于是,这就有了帆。】


    【帆的原理,就是根据风吹来的方向调整角度,将风力分解之后,然后利用产生的向前的力,来推动船只。】


    【但是呢,帆,我们也通常说帆布,既然是布的话,那长期经历“风吹雨打”,自然是不抗造的。】


    【于是为了让帆能顶住风的摧残,以提供更强的动力,古时的人们在制帆的工艺上也费了不少劲,最后再次凭借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明了——“硬帆”。】


    【就是说,帆面每隔一段都有竹子撑住,这样的帆就会变得非常结实并且耐用。】


    【除此之外,船帆的材质也自然是有所改进,不过这就要靠丝织技术的进步了。】


    【比如船帆一般是用麻布,竹片,篾片,棉布,以及还有丝织品等制成的。】


    【不过宋代以前,棉花种植并不普遍,一直到南宋以后,由于棉花种植日渐推广以及棉纺织业的兴起和发展,棉布的使用日益普遍,棉布才逐渐成为船帆的制作材料。】


    【然后由此——于造船技术上,这又是古人在风力利用装置上的一次技术进步。】


    嬴政听得不禁连连点头,甚至自己也在桌案上尝试着“拼装”船只出来。


    涂涂抹抹,涂了又改,改了又加,从船桨,船橹,船舵,再到船帆。


    然后呢?还有什么吗?


    【动力技术的确是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毕竟船可是要装人的,那如果船漏水怎么办?】


    【好的,我们可以提前让上船的人留个遗嘱,以免出现意外。】


    嬴政:“......”


    刘彻:“......”


    李世民:“......”


    天幕别闹!


    【咳咳,正经说回来——】


    【要怎么让船只更加安全呢?】


    【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人想到了办法。】


    【比如说以前的船只,如果有一个地方漏水,那完蛋了,水流会直接无可阻挡的流遍整个地方,那船里的人估计得后悔没提前留下遗嘱了。】


    【于是为了不让没留下遗嘱成为遗憾,唐朝人就发明了“水密隔舱”。】


    【所谓的水密隔舱,就是将船只分割成很多个舱,而舱与舱之间互不相通。】


    【然后一个舱漏水,水不会再流进其他舱。


    而靠着其他舱的浮力,船只就可以该怎么走,就继续怎么走,只需要针对性的补一下漏水的地方就行了。】


    【像这种水密隔舱的设计,让船只漏水不再成为航行的致命危险。


    船也能因此而跑得更远,这是人类在航海安全方面的一次重大进步。】


    嬴政看着天幕之上画面点点头。


    然后又低下头,在桌案上新鲜出炉的纸张上加了几道“杠杠”。


    那几道杠杠竖在嬴政涂涂抹抹的船只上,着实有些......


    嬴政在心底暗咳一声,心想这纸张的质量还有待加强,墨色都晕染了。


    反正,一定不是他的问题。


    又看了看到最后四不像的船只,嬴政不禁悻悻然放下笔。


    不过到此,动力有了,安全性也有了,这船,可造起来了!!


    【除了上面这些,其实相关的,还有很多技术的发明,就比如我们这一期的主题——指南针。】


    【以及在一代代造船工匠的不断钻研和改进下,使得造船技术越来越先进,加上诸多其他因素,如外交关系,以及经济上的支持等,于是整体综合起来——这才有了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


    【关于造船,每个方面技术的进步,都会大大的推进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进步。】


    【还有社会的发展等,军事上的进步,人才的培养等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李世民认同点头,确实是如此。


    从古至今,都是不断进步的,所以后世才如此发达吗?


    可是想到此,李世民又皱了皱眉——


    他突然又想起了那艘巨轮。


    那艘巨轮!那样悠远低沉的嗡名声,竟不知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还有那样巨大的船只,远远超过现有船只的大小,如此巨大,难道只靠天幕说的这些就能办到?


    不,当然不可能!


    最起码那船帆就没有。


    所以究竟改变了什么,为什么没有船帆,就能使那么巨大的船只得以航行于海上?


    后世......究竟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越是想下去,李世民的心就不禁砰砰跳动起来,他觉得自己仿佛触及到了某种关键核心的存在。


    可是却完全摸不着头脑,不知该如何入手。


    到底是什么......又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


    无独有偶。


    冒出和李世民同样想法的人不少,毕竟当初巨轮那一幕是谁都见到过的。


    如今对比天幕给出的,已经是造船技术大大进步的船只,再想起之前的巨轮,竟还是没有任何可比之态。


    所以那巨轮,究竟又有何不同?


图片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