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笔记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 48. 海禁 朱元璋:好的,请叫我“背锅皇帝……
    海禁政策......


    朱棣皱了皱眉,海禁是他爹提出来的政策。


    这项政策的提出原因......朱棣叹息着摇了摇头。


    果然有利就有弊吗?


    可谁又能知道,放眼望去,那影响能如此之大......


    【海禁,说起明朝的海禁政策,就不得不提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八八......哦不,应该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朱八八是什么称号???


    【说是明太祖,其实朱元璋的谥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


    刘彻:“......”


    这朱八八的谥号可真是够长的。


    秦王宫。


    嬴政眯了眯眼睛,不由得和自己的“始皇”之称谓对比了一下,然后暗自点点头。


    他的虽简单明了,但讲究的就是一个“凸出”,无人能及。


    而且,这谥号之称——无非就是“子议父,臣议君”,如此而为,于他何用?他之功绩如何还用他人来评判。


    所以,甚无谓,朕弗取焉。


    明朝朱元璋时期。


    朱元璋轻咳一声,暗道这可和他没关系。


    嗯,没关系!


    【朱元璋曾言——“寸板不许下海,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从这句话不难看出,朱元璋实行海禁政策的部分用意。】


    【明朝在建立之初,确实仍面临许多问题。】


    【所以不得不说——其海禁政策的提出,和朱元璋时期的国内情况实属有着必然的联系。】


    【除此之外,这也和朱元璋的出身等原因密切相关。】


    “出身等原因?”


    李世民不禁有些诧异:“这和出身原因又有多大的密切联系?”


    【有句话形容朱元璋是:“开局一个碗,江山全靠打。”】


    刘彻也是不由得面露诧异:“开局一个碗?”


    一个碗的开局?江山全靠打?


    这朱元璋......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所有的开国皇帝之中,开创全新大一统国家的,总共才有两个“布衣出身”——】


    【一个是秦朝末年——有着“秦始皇基业继承人”称谓的汉高祖刘邦。】


    【一个就是以一己之力打下天下江山的大明高祖皇帝朱元璋。】


    秦王宫。


    嬴政不由得挑眉。


    ——秦始皇基业继承人??汉高祖刘邦?


    这刘邦......


    汉朝刘邦时期——


    刘邦不由得拍腿大笑,招呼旁边萧何:“乃公是‘始皇基业继承人’?”


    “这后世评说当真是有意思,不过说得也不算错,哈哈!”


    汉朝刘彻时期——


    刘彻:“......”


    高祖确实不凡,可“秦始皇基业继承人”?!


    哼!怎么显得他大汉是依托了秦朝一样!


    不过......刘彻摸了摸下巴,脸色纠结,好像可反驳的余地也不是太多?


    明朝朱元璋时期。


    朱元璋这时候可是笑开了。


    “大妹子,你听见了吗?”


    说完又朝向几个儿子:“你们几个,听见那天幕所说了吗?咱们可当真是‘开局一个碗’啊,太不容易了!”


    开局一个碗,江山全靠打。


    纵观历史,才有两个“布衣出身”,而他朱元璋占其一!!


    不得不说,朱元璋其实还是颇为自得的。


    但与此同时,于内心深处,那点因出身而带来的些许情绪,却也还是存在的。


    只是听天幕之言,后世之人看来还是很认同他老朱之能力的?哈哈。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不禁点头,布衣出身啊。


    以此之身份成为一代王朝的开国皇帝,那确实是值得说道说道。


    不过那“开局一个碗”又究竟是何解释?


    【其实若对比汉高祖刘邦,朱元璋与之甚至还存在着“差距”——】


    【最起码刘邦家人还有地可种,自己怎么说,在秦朝时期也算是一个小官。】


    【可朱元璋幼时贫穷,为地主放过牛,在元朝苛政统治下,当过和尚,当过叫花子,曾几何时,手中只有一个用来乞讨的碗,而且朱元璋当时面对的形势相当复杂——】


    【元朝灭宋之后,将近100年的残酷统治,几乎压弯了汉人的武力。】


    【而朱元璋要创立基业,恢复汉统,首先武力上就要击败号称是欧亚第一的黄金家族,以及蒙古勇士。】


    【他是孤身一人,全家几乎都死在了元朝的苛政之下,何其艰难。】


    【可以说,在决心对抗元朝统治之前,朱元璋一直在转型,但是从未脱过贫,先后从事多种职业,真是穷得非常稳定了,所以比起刘邦来,朱元璋的开局可不就是“一个碗”。】


    李世民:“......”


    他偏了偏头——


    “咳!”


    从未脱过贫,穷得非常稳定......天幕可真是......


    李世民摇了摇头,实在忍不住露出一丝笑意来。


    汉朝刘邦时期——


    刘邦倒是没忍着,还拍着萧何大笑起来。


    萧何:“......”


    不过笑过之后,刘邦倒是点点头,颇为认同天幕说的话——


    “这朱元璋,也实乃是英雄人物。”


    明朝朱元璋时期。


    妻儿聚在身边,可回想过往,朱元璋还是不由得叹息了一声,心底仍颇有些五味杂陈。


    而且他老朱先前可不就是穷过,饿过,真真是饿怕了。


    【不过朱元璋最初虽是如此,但也因此得到了许多历练。】


    【就是说,经历之丰富,技能之完备,很擅长在各行业之间迅速切换模式。】


    【于是当上皇帝后,朱元璋自然也能迅速具备“为帝创业”的最基本动能素质。】


    汉朝未央宫。


    刘彻若有所思点点头,是福是祸,谁又能说得清呢。


    【朱元璋究竟算不算千古一帝,这个颇有争议。】


    【但以此身份开局,确实只有一例。】


    【而且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所行政策确实也有于民有利的一面——】


    【在明朝之前,于元朝的统治下,老百姓可谓是忍受了多年的苛政及战乱,而朱元璋出身最底层,曾过过最苦的日子,所以对于老百姓遭受的苦难,他感同身受。】


    【当然,明朝建立之后,为了让大家不再跑去打仗,朱元璋也必然要实行有利于民的政策——】


    【比如给老百姓减税,重新分田地,恢复生产,减少兵役对百姓的负担等。】


    【同时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各项举措,都可谓是利弊尽显。


    总之,明朝的大部分政治举措,政策制度之始,及其后的延续发展等,朱元璋真的是要“负担”太多。】


    朱元璋:“......”


    老朱使劲挠了挠头,这“利弊尽显”......


    嗨,这叫咱怎么说啊。


    【其他诸多方面的各项举措先放一边,让我们再来回到海禁本身。】


    【知晓朱元璋的出身后,再来看看他当上皇帝之后的海禁举措——这其实源于朱元璋固有的“小农意识”。】


    【毕竟朱元璋是“开局一个碗”的出身,当过叫花子,可谓是历朝历代之中仅有的,出身赤贫的开国皇帝。】


    【所以你猜他这皇帝当得安心踏实,有底气吗?】


    【那底气肯定是有的,毕竟像朱元璋这样的开国皇帝,仅此一例,他合该骄傲,但肯定也是不安的,毕竟从无到有,从赤贫到坐拥天下,这底下的龙椅,他如何能继续坐得稳?】


    【如果宋朝能算是大一统国家,其实赵匡胤也勉强可以算是半个“布衣出身”,不过他倒不是打天下,而是占天下。】


    【就这样,赵匡胤还要“杯酒释兵权”,那朱元璋可不得多想想办法。】


    朱元璋再次:“......”


    虽然但是,真的要继续说下去吗......


    秦王宫。


    嬴政手指点在桌案上,对那些政治举措以及制度等很是感兴趣。


    希望天幕能好好说说。


    所以这朱元璋,为了维护统治,究竟都做了什么?


    【为了维护统治地位,朱元璋想的办法可太多了——】


    【其一就是,这当皇帝的职业病:总有刁民想害朕!】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如此,朱元璋更是如此。】


    【但是捏,赵匡胤他情商还是比较高的,所有有了“杯酒释兵权”,而朱八八......原名朱重八的朱元璋,可是最底层爬上来的,他都能做皇帝,那其他身份地位的人,自然也能。】


    【就比如那些跟他一起造反的兄弟们。】


    【要是像宋朝赵匡胤一样,哪天跟着他造反的那帮兄弟,也把他从皇帝座位上撸下来怎么办?】


    赵匡胤:“......”


    朱元璋:“......”


    老朱低咳几声,搓了把脸,罢了罢了,说就说吧。


    【于是朱元璋当机立断,将那些跟随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兄弟,也就是明朝的开国大臣们,基本上都给被砍了个干净。】


    【关于朱元璋屠戮功臣的轶事典故,最著名的就是“火烧庆功楼”,以及“胡蓝党案”。】


    明以前历朝历代众人:嘶......


    这一步步打下江山的人,就是狠啊。


    【火烧庆功楼。


    除刘伯温看穿朱元璋之意,跟随朱元璋离开庆功楼外,其余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胡蓝党案,这个要分开说。】


    【其中“胡”指的是胡惟庸,“蓝”指的是大将军蓝玉。】


    【朱元璋以蓝玉案为契机,不仅诛杀了蓝玉一门,连一些公侯在内,一律牵连,而且此为“明初四大案”之一,皆是明太祖朱元璋为消灭——认为对明朝统治有威胁的人,而由此所引发的著名四大屠杀案件。】


    明朝朱元璋时期。


    朱标震惊诧异地看向朱元璋:“爹?!”


    旁的不说,蓝玉是他太子妃的舅父,且素来与他关系甚好,到底因何事要被诛杀?


    “这......这......”


    朱元璋又想挠头了,现在蓝玉可还没死呢,谁知道他以什么理由诛杀的蓝玉。


    而且真要说起来,蓝玉可是他为标儿——


    【要真说起来,蓝玉之死,其实和朱标的早逝也有一定关系。】


    朱标皱了皱眉,嗯??


    朱元璋一拍大腿,嘿,他就知道!!


    可能他认为这蓝玉是“没用”了吧,哈。


    【朱标可谓是朱元璋的“掌上明珠”,他出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间,于酣战之中的朱元璋,在听到长子的出生之后,竟然高兴的跑到山上去题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所以自其出生,朱元璋始终都对朱标疼爱有加。】


    听到这里,朱标瞬间挠了挠脸,掌上明珠什么的......这天幕也太能用词了。


    倒是朱元璋听得乐呵乐呵的,还煞有其事点点头。


    “掌上明珠”?倒是真真贴切。


    【因这份喜爱和重视,所以朱标自小就被朱元璋当做接班人来培养。】


    【而朱标也确实威望极高,富有执政经验——】


    【朱标二十二岁时,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并且朱标不像朱元璋脾气火爆,他生于安乐,却无纨绔之习,忠厚,能尽心受教,对大臣老师也都十分恭敬。】


    【此外,朱标在做太子期间,看朱元璋杀人太狠,就曾建议施行“宽通平易之政”。】


    【所以有朱元璋做反比,朱标在朝中的拥戴程度可想而知。】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仅觉得没什么,反而还颇为自得的点点头。


    他家标儿,就是好,没得说啊。


    【洪武后期,蓝玉和朱标关系甚好,本来是朱元璋留下辅佐朱标的,可惜朱标早逝。】


    【之后朱元璋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子,可是朱允炆“仁弱”,蓝玉性格又居功自傲,显然不是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能镇得住的,于是朱标逝世不久,朱元璋就把蓝玉也屠戮了,可以说,朱标不死,蓝玉其实也不用死。】


    朱标不由得深深叹了口气。


    这么看来,他真要好好“保重”身体才行,毕竟后续影响太大。


    朱元璋和朱棣兄弟几人抓住朱标的手,恳切点头,是啊是啊,大哥!


    马秀英也是叹了口气,又在思量那养生保健之法。


    【当然,蓝玉一门尽皆被处死的原因,肯定是不可能这么就简单的——】


    【首先,蓝玉至少就犯了三大罪。】


    【第一,骄横跋扈,蓝玉屡次统帅大军作战,多次立功,当时朱元璋待他可谓是十分优厚,所以蓝玉渐渐骄傲自满,甚至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使得朱元璋曾多次责备他。】


    【第二,目无法纪,蓝玉的义子多达几百人,而因蓝玉的权势,蓝玉的家人不仅侵占民田,滥杀无辜,而且单蓝玉自身而言,也屡放厥词,自恃有功,专恣横暴,所为多不法,举止傲慢,无人臣礼,还认为朱元璋给他的封赏太低。】


    【第三,意图谋反,锦衣卫指挥使就曾找到蓝玉谋反的证据。】


    【另外蓝玉谋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姻亲叶升被诛,使得蓝玉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感觉。】


    【这大概是促成蓝玉谋反的最有利的证据。】


    【但说起来,虽然蓝玉谋反的动机还是很充分的,但蓝玉到最后也只是有谋反的“动机”,而没有转变成谋反的“事实”,因为朱元璋老谋深算,先发制人,于是蓝玉一党就只有被动挨打,束手待毙的份了。】


    朱元璋不由得冷哼一声,蓝玉!果真是想要谋反吗?!


    朱标也是抿了抿唇,不知该如何去言语。


    【不过话说回来,蓝玉也是挺矛盾的。】


    【因为据史料记载,蓝玉本人可是对朱标忠心耿耿,只可惜天不遂人愿,朱元璋的一切计划被无情打乱——太子早逝,皇孙年幼,于是朱标的武人集团班底,只能全部被屠戮干净,好为皇太孙铺路。】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概朱元璋也不曾想到,如果蓝玉不死,以蓝玉统领朝廷优势军力而言,在后期皇太孙朱允炆上位后,朱棣想要以燕地一藩之镇起兵,其实胜算是有些渺茫的。】


    【所以只能说,一切缘由皆有因果。】


    朱元璋不由得嘶了一声,搓了搓脑门。


    这可真是......


    啧,纠结啊。


    然后思考再三,不禁看向朱标——


    “若这蓝玉不死......”


    朱标会意,立即正色道:“爹您放心,孩儿自会约束好舅父。”


    “还有那些蓝家人。”


    朱元璋嗯了一声,拍了拍朱标的后背:“咱多想想天幕之前说的百姓。”


    “这是自然的,爹。”


    当下,两人之所以还想要多加宽恕蓝玉,不用过于言说,恐怕尽是想起了他们早夭的,真正的长子嫡孙——朱雄英。


    他们那不到八岁就过早夭折的孙子/儿子哎......


    但是现在才十岁不到的朱允炆......两人心中又是齐齐叹气,“仁弱”啊。


    朱标在心底摇了摇头,这皇太孙之位,恐怕与他这个儿子无缘了,更何况他之妻常氏还留下了次子允熥......只是他妻子常氏在生下允熥的当月便逝世,现在允熥......或许可接到他身边,又或是娘的身边亲自来抚养?


    如此思量着,冷不防旁边靠过来一个人影——


    朱棣哼哼着往朱标这里靠,不过倒是没说什么。


    毕竟比起旁的,还是大哥活着最重要!


    兄弟连心,朱标了然,暂时先抛却这些烦恼,笑着拍了拍朱棣后背。


    【火烧庆功楼事件是民间传说故事,对此事件未见史书记载。】


    【明初四大案,除了蓝玉案,胡惟庸案,还有“空印案”和“郭恒案”,这两案也先暂且放到在一边。】


    【因为这其中关于朱元璋为维护统治所做的事情,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宰相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与蓝玉案,这两案也可称“胡蓝之狱”。】


    【为什么这两案会并称去说?】


    【因为据《逆臣录》中的招供记录,许多人既参与了胡党的谋反,又参加了蓝玉党的谋逆活动。】


    【如前军都督杨春,他在早些年“因见胡丞相有权,就投门下,来往商量谋事”,后来胡党案发,他侥幸躲过,又积极参与到蓝玉的谋反活动之中,再如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等,均参与了两次谋逆活动。】


    【由此可见,胡、蓝两案实属关系密切。】


    至今还活着,被点到名字的众人:“......”


    朱元璋则呵呵了一声,心道,天幕说说其实也挺好的。


    呵呵,真挺好的。


    【好的,再说回宰相胡惟庸。】


    【对于宰相这个职位,其地位可以说是仅次于皇帝,位高权重,一言不合就可以把皇帝说到怀疑人生。】


    【比如历史上优秀的宰相都会努力约束皇帝,不让他太放纵自己。】


    【而要是如我们唐太宗李世民这样时常自省己身的皇帝,那就更有除了宰相外,也同样一言不合就把皇帝说到怀疑人生的大臣,对,说的就是魏征,可是遇到明主了吧,要不这口才真就无处发挥了。】


    唐朝李世民时期。


    魏征立即失笑着朝李世民拱了拱手。


    李世民同样如此,不禁无奈摇头失笑。


    但挥挥手,让魏征不要给他这样“感谢”,总让他有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感觉。


    【胡惟庸也是个当宰相的,但是吧,胡惟庸这人,他脑子倒是挺“秀”的——】


    【上面可是有皇帝在,结果胡惟庸竟还敢在朝廷里作威作福,栽培势力,结党营私。】


    【——胡惟庸总共做了七年丞相,任期内,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


    【比如对刘基刘伯温,其被解雇革去岁禄,告老还乡后,也依旧深受胡惟庸嫉恨——】


    【就因为刘伯温曾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话。】


    【于是后来刘伯温生病,胡惟庸虽派医生前去看望,但刘伯温在服药后不久便一命归西了。】


    【当然,排斥异己还不是胡惟庸案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胡惟庸案的主要症结在于——其为人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胡惟庸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这种行为,自然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以及皇权恐怕旁落的危机。】


    汉朝未央宫。


    刘彻啧了一声,就这等宰相,实属宰了都不为过。


    【于是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即公元1390年,朱元璋又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


    【在这之后,又以胡惟庸通倭以及通元之罪,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现在是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


    还活着的众人:“......”


    朱元璋:“......”


    他真的好想捂脸。


    这说说是也好,但是随之而来的“麻烦”也好多......


    【这里想说的重点不是胡惟庸死,也不是“胡狱”,而是胡惟庸死后,这还不是结束——】


    【比如在做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真的觉得好心累,于是他又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即砍掉宰相这个职位!】


    【还有就是,明朝建立不久之后,却发生了所谓胡惟庸“通倭叛国”的大案,这件大案的节点是胡惟庸暗中勾结倭寇,妄图推翻明政权自立为王,加上当时倭寇作为一种威胁明朝的外部势力,确实不容小觑......】


    【因这一时期,日本进入南北朝时期,许多日本浪人徘徊于我国沿海一带,从事海盗活动,频频袭扰明朝沿海地区。】


    【于是种种因素叠加起来——


    以及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最终下令“片板不得下海”政令,禁止老百姓私自出海。】


    秦王宫。


    嬴政等人不禁冷哼,倭寇......日本!!


    只要一想起先前那一幕幕展现的画面,嬴政就不禁满心愤怒,甚至暴怒!


    尤其是对那倭寇之国!当真是贼人!!!


    【宰相这职位没了,其后的演变发展,对明朝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不过这里还是暂且不说——】


    朱元璋心累点头,他懂,要讲海禁......


    【我们来继续讲明朝的海禁政策。】


    【从被朱元璋提出来后,一直是起起伏伏,也波折甚多。】


    【如明初的海禁政策,其主要目的是——朱元璋为防止自元朝起就侵扰东南的倭患,规定除官方认可的朝贡贸易,对民间私人海外贸易,以及倭寇等均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海禁政策。】


    【但是,这项政策其实并没有在根本上起到制止倭寇侵袭的作用,反而还严重影响了明朝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


    朱元璋:“......”


    哎,着实是有点子烦躁。


    【当时在明朝东南沿海的倭寇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日本真正的倭寇。】


    【而另一种则是沿海地区的走私商人。】


    【这些商人为了更好的走私和保护自己的商品,通常与真倭联合,或者假借倭寇的名义建立属于自己的海上武装,以此对抗明朝海军,这其中最著名的一支——当数五峰船主汪直。】


    【是的,海禁政策引起了民间的“反抗”。】


    汉朝未央宫。


    刘彻挑了挑眉,竟是引起了民间的反抗?


    那如此想来,这海禁究竟有多严啊?


    【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


    【洪武七年,即公元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当时我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


    【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于是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


    【洪武二十三年,即公元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


    【洪武二十七年,即公元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朱元璋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


    【洪武三十年,即公元1397,朱元璋再次发布命令,禁止明朝人下海通番。】


    嬴政:“......”


    刘彻:“......”


    李世民:“......”


    历朝历代诸人:“......”


    这一系列的海禁政策,未免太过“严厉”?


    难怪会引起民间反抗!


    【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还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


    【与此同时,明朝政府对参与买卖外国商品的居民也不放过。】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这可谓是一系列严峻又错误的法令政策了。】


    朱元璋:“......”


    他屁股挪了挪,竟颇有些坐不住。


    马秀英看着朱元璋额角冒汗的样,实属无奈的摇了摇头:“你可要好好认真的听着。”


    “哎,哎......”


    朱元璋摸了摸后脑勺,尴尬笑了两声,他这不在听着嘛。


    【本来嘛,实行海禁政策,朱元璋是期望由此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可结果呢,由于海禁政策所实施的直接对象是臣民,而不是海上的反明势力,于是朱元璋所下令的一系列海禁政策,不仅不能成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区激化了一些矛盾。】


    【——沿海地区的百姓们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从事渔业生产,或从事海上贸易,而朱元璋的“严交通外藩之禁”,几乎是堵绝了沿海地区百姓们的正常谋生之路。】


    【所以,海禁一开始就得不到切实的贯彻,而反复发布的海禁令,也说明了这一点。】


    【还有一些百姓就干脆参加了民间的对外贸易活动。】


    【——“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


    以及——“东南诸岛夷多我逃人佐寇”。】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禁紧抿着唇,真的错了?


    就......一点用也没有吗?


    【再说回汪直。】


    【汪直虽然是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海盗,但同时也是当时整个东亚地区最大的走私商人。】


    【其实他一直希望明朝能够取消海禁政策,允许民间参与海外贸易。】


    【而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汪直甚至主动帮助明朝剿灭海盗。】


    【但是他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明朝的认可,因为在明朝看来,以汪直为代表的走私商人依旧是明朝海防最大的威胁。】


    【所以说嘛,有句话叫“堵不如疏”,这使劲儿堵着还不行,有人帮忙,还要一直打压,连沿海地区百姓的正常谋生之路都几乎堵绝了,那百姓不反抗,说得过去吗?毕竟都要活不下去了。】


    【你拿了人家吃饭的家伙,你愿意啊?】


    【当初朱元璋当叫花子的时候,要是有人抢朱元璋的那只碗,还不得被他恨死。】


    【结果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倒是为了所谓的“海防”,直接抢了沿海众多民众的饭碗了。】


    朱元璋一下子站了起来,脸色被说得难看,但同时又很是难言。


    而所谓的难看,也不过是因为实在“无言以对”的难看——若是有人抢了他的饭碗,他必然不可能轻易放过!


    所以......所以若是换位思考......


    马秀英不由得叹了一声:“重八......”


    朱元璋也是一声叹息:“大妹子,咱大概是错了吧。”


    “有错就改。”


    马秀英握住朱元璋的手:“这有何难的。”


    朱元璋哎了一声,得到些许宽慰:“大妹子说的是。”


    【不过话说回来,嘉靖年间,因为汪直既无法完全剿灭福建以及广东的众多海盗,同时又无法约束自己的部下袭扰沿海之行径,于是最终造成了汪直与明朝之间的矛盾激化。】


    【是年三月,明朝派遣官军偷袭沥港汪直。】


    【之后汪直与明军交火失败,遂败走日本,其中双屿港与沥港相继被毁,使海商的海上贸易网络遭受重创。】


    【而为此,汪直开始联合各方海上势力,大举入寇东南沿海一带——当时“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这些地方同时告警!】


    【由此,因为这次海患自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年开始,于是也被称为“壬子之患”。】


    汉朝未央宫。


    刘彻啧啧两声,这因果缘由,可真是不太好说啊。


    【可以说,随着倭寇之患,明朝海禁政策愈加严格。】


    【从明初严厉的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到永乐后——洪熙到弘治年间海禁政策的再强化,再到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这些政策对明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嘉靖年间——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两个朝贡使团在宁波为入贡资格问题爆发了“争贡之役”,使很多无辜的明朝军民被杀或被掳,“浙中大震倭自是有轻中国心矣”。】


    【于是在此之后,明朝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并对日本“闭绝贡路”,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


    【是以,朝廷接受建议,封锁了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了海上交通。】


    【如此严厉的海禁政策下,遂导致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非法行经,于是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即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并出现了一些大的海上武装走私集团——如最大的,汪直的武装走私集团。】


    【虽然在嘉靖三十六年,即公元1557年,当时的浙江巡抚胡宗宪成功诱降了汪直,并在两年后将其正法,但这场倭乱并没有因为汪直的死而终结——】


    【因为明朝采用诱杀的方式,企图扑灭来自海上威胁的做法,无疑失去了走私商人对明朝的信任,于是导致东南海患愈加严重,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即公元1566年,在戚继光等将领的努力下,这场海患才最终得以扑灭。】


    “从嘉靖三十六年,到嘉靖四十五年......”


    朱元璋张了张嘴:“这......近乎十年啊。”


    而如此倭乱的发生还不是最初!


    海禁政策......竟是影响如此之大吗?!


    【其实若真算起来,这次的海患前后一共持续了十五年,波及了整个大明海疆,沿海地区的经济也由此遭到严重破坏。】


    朱元璋:“......”


    不止是想叹气,更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这样沉重的损失,使得明朝开始反思海禁政策是否有必要继续施行。】


    【于是这之后,朝堂之上开始掀起了一场关于是否开放海禁的争论,也就是所谓的“筹海之争”。】


    【有支持的,自然也有反对的。


    只是虽然反对开禁的声音一直都存在,但是随着明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禁显然已经迫在眉睫。】


    【嘉靖四十三年,即公元1564年,福建巡抚谭纶以回籍守制,上陈善后六事,遂指出——】


    【“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禁之而私通如故不若官明通之,而制之以法,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鱼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宜稍宽其法。”】


    【因此他请求朝廷允许有限度的开放海禁,这个主张在当时得到了明朝大部分官员的认可。】


    李世民不禁点头,倒是不错,堵不如疏。


    【其后,一直到隆庆年间,明朝政府再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


    【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明朝也由此出现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


    【——明朝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并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不过对日本的贸易仍在禁止之内,所有出海船只均不得前往日本,若私自前往,则处以“通倭”之罪。】


    秦王宫。


    嬴政也是不由得点头,后面对日本贸易的“禁止”规定非常之不错。


    就合该如此!


    【也由此,对于倭患这一困扰明朝多年的顽症,自隆庆开关之后,因为解决了倭寇出现的这一经济根源问题,于是东南沿海从此“倭渐不为患”。】


    【当然——其实隆庆初年的开关政策并不彻底,不过虽仍有诸多管理和限制,开放的月港也只是一处小港口......而且明朝依然通过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对海外贸易进行控制。】


    【如制定了非常苛刻的出海贸易规定——


    对出海商人的船只到货物,从时间到路程都有严格的规定,并要求官兵严加盘查,同时为了能更好的监督出海商人,不仅对商人们实行连坐制度,甚至规定了举报者的赏格,以及诬告者不受惩罚等。】


    【但是民间被压抑了两百年的商业活力,终于能够被释放出来。】


    【而且失去经济诉求的走私贸易也随之开始根绝,成效还是非常明显的。】


    【于是除倭患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消失之外,与此同时——史载隆庆初年,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所以显而易见,开关成效的确非常之明显。】


    【不过总的来说,“隆庆开关”虽然为明朝带来了很多方面的益处,但这次开关对于明朝而言,其实更多是一次带有实验性质的尝试而已,如果缺乏持续的政策支持与产业提升,势必无法继续下去。】


    【而且明朝在开关条件,以及规模上的诸多限制等,最终没能让这项良政得以推广到全国,使之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所以......其说到底,还是可惜的。”


    朱元璋摇了摇头,深深叹了口气。


    他哪里能想到,实行海禁政策,竟影响如此“深远”。


    所以这偌大的一个国家,是由此慢慢落后于西方的吗?


    【不得不说,明朝海禁政策的确是个历史教训,固步自封,拒绝与世界文化交流,终究是错误的决定。】


    【于国本身,以及潜移默化出现的负面影响,都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


    【单对明朝国内而言,都可见海禁政策对于明朝发展的限制和沉重严峻的影响,更何况是对外的整体发展而言。】


    是啊,明朝自身都是如此“受创”了,那再与世界发展对比,岂不是越发的落后掣肘?


    海禁,实属是不可施行之政策。


    尤其更不该如此严厉施行!


    明朝朱棣时期——


    永乐年间,朱棣对于海禁的想法倒是不如他爹那般严格,但听天幕之言至此,也算是深刻明白了海禁的“弊端”。


    与其带来的好处相比,这弊端更不可忽视!!


    所以海禁,当真是不可再继续施为。


    【好了,海禁政策对于明朝的影响就讲到这里。】


    【接下来,我们再来讲讲,“宰相”废除之后,于明朝之后又发生了何种演变影响。】


    【是滴,现代明朝影视剧经常出现的东厂西厂,锦衣卫什么的要来了。】


    【尤其是宦官专权带来的影响——其实往前倒倒,明朝著名的“土木堡事件”也与此脱不开干系。】


    朱元璋:“......???”


    所以......这难道又是他的罪过?!


图片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