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笔记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诗人盘点从解绑李杜开始 > 14、雨水(四)
    “所以这便是杜少陵能够称圣的理由么?”


    “诗圣诗圣,倒是恰如其分呐。”唐伯虎左手抚上额角,不轻不重地揉捏起来,为自己舒缓着酒醉后的头疼,“只是我从不曾设想过,这首《春夜喜雨》竟还能如此作解。”


    他一面低语,一面细细回味着方才听到的那一箩筐话。最终还是忍不住,再次望望天,腾出右手,接住一点飘然而至的雨滴。


    “春霖既然如此美好,为何只偏偏落不到我身上呢……”


    ……


    在此之前的二十二年里,文也好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如果真计较起来,只能勉强说是共情能力还差强人意。但再如何共情或感动,那都是私下里的情绪。父母的葬礼她都能撑着不掉眼泪,却不想某天,竟会在拍摄镜头前差点儿失态。


    或许是因为正主就在一旁看着吧。


    文也好将原因归结于此,随后定定神,不再纠结,继续转回正题。


    【说完诗歌,我们再来看一看诗人。】


    不知是不是因为提到了“诗人”,一直静坐在对面的杜甫慢慢起身,俨然一副径直向自己走来的架势。文也好不明所以,视线随他而动,扭头便见杜甫一手按在窗棂上,另一手正够向窗外,往回扣着被风吹动的窗户。


    文也好福至心灵:她不就正好坐在窗边嘛!


    怪道自己方才觉得脖子有些凉飕飕的,原来是窗户没扣严实。


    窗外风雨大作,雨点噼里啪啦地敲在墙壁上,见此处防守有了松懈,风一吹,雨便跟着飘进来了。一树梨花被打得有些垂头丧气,也赶着窗户被吹开的这条缝隙,悄无声息地探进书房,彷佛到家里来避避雨、喘口气儿似的。


    知道视频正在录制中,杜甫未发一言,替文也好掩上窗户后,又默默回了原位坐下。


    【此情此景,倒是叫我想起了唐伯虎的一首词。】


    文也好没有接着先前的话往下,反倒由这个小插曲生发开来,顺口吟了几句:


    【相较于上阕,这首词中,素来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当属下阕: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这样词作,他还从未见过,杜甫听得认真,正埋头细细琢磨着其中韵律。


    【古往今来,许多诗词大家都曾以《一剪梅》为题,写下无数传诵至今的名篇佳句。可唐寅的这首,依旧在众多同题词作中脱颖而出,备受推崇,可见其才思不凡。】


    【尤其是这最后一句,“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可谓是写尽相思之心,幽婉痴情。】


    文也好轻轻一叹,随后又笑:【但我却格外喜欢头一句。】


    【一则,“雨打梨花深闭门”之语格外适用于眼下,直接拿来改为“雨打梨花深闭窗”也无妨。俗是俗了些,但好赖是胜在应景嘛!】


    【二则,“孤负青春,虚负青春。”之句,可不就是在警醒我们,不能时时刻刻沉溺于儿女情长么?应当珍惜易逝韶光,莫要虚度青春年华。】


    说到这儿,文也好不禁莞尔。即便知道学界对于大多诗歌已有定论,可她总会在读诗的时候冒出许多新奇点子。小时候,但凡自己提出质疑,总会被老师以“课堂讨论”为由搪塞过去,只得被迫按照循规蹈矩的“标准答案”进行解读。譬如唐伯虎的这首《一剪梅》,最通俗的观点便是一首闺怨词。


    但所谓标准,就一定正确吗?


    何况,千人千解,诗歌又怎会有“标准答案”之说呢?


    文也好瞧着是个乖乖女,内心却异常大胆、爱尝新鲜。如今既然从义务教育阶段毕了业,便早早地将自己从那些标准的约束中解放出来。遑论这是在私人频道里分享视频,可不得好好畅所欲言一番?


    上一期,刚借着上元节提醒观众们要珍惜时间,这期又借机生发出对于青春年华的感慨。数次一多,她都要忍不住怀疑,自己莫非主业劝学,副业才是诗歌解析?


    “唔,让我想想……《一剪梅》,约莫是月前才做出来的词?”因着醉意朦胧,唐伯虎倒不曾纠结文也好究竟是从何处得知他新作不久的诗词。反而关注起了另一件事。


    “我先前写那句‘孤负青春’的时候,竟还有劝说旁人珍惜时间的感慨吗?”


    他揉揉眼,有几分迷惑。可听也好小姐如此解读,倒显得自己的用意又要深远了几分呢。


    这些都不打紧,唐伯虎没所谓地摇摇头。坐在外头吹风吹得久了,竟还有几分发寒,他得赶紧打算寻个去处才是要紧事。便借着转场间的停顿,摇摇晃晃地扶着墙垣起身。


    言归正传,文也好的记性不错,不曾因这点打岔就忘了前文,很快又回到了之前的话题上,继续介绍起诗人的生平。


    【对于杜甫,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在这里,我也无意于对诗圣不凡的一生多加赘述。但或许,在我们想当然地以为他就是那个饱经风霜的老杜的同时,还可以更加留心他年少时的风姿。】


    【在大众的普遍印象里,杜甫似乎一直都是以穷困潦倒的形象出现。住的房子呢,也只是再寻常不过、甚至于有些破烂的茅屋。好不容易盖起的屋子,结果被那东南西北风一裹,连屋顶儿都要吹没了,很是心酸。】


    即便面前就坐着杜甫,文也好依旧大大方方地讲了下去,并未刻意对他颠沛流离的后半生避而不谈。


    【但大家可不要忘了,杜甫毕竟姓杜。】


    打趣过一句,文也好正了神色,介绍起来:


    【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姓杜”并没有什么概念,一个姓氏而已,有什么稀奇?可是在唐朝呀,当时社会上正流行着一句话:“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它的意思也很直白,无非是说:那杜氏与韦氏是长安赫赫有名的大家族,族中人才济济,权势倾天。】


    【其实这句话呢,倒不是史书工笔的盖棺定论,顶多只能算流传于市井之间的俚语童谣。即便如此,这短短八个字所反映出的情状,仍然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所以可见,青少年时期的杜甫,家庭条件可谓是相当优越,生活总体而言也较为安稳富足。】


    听文也好提起自己的出身,杜甫倒是神色如常,并未因此生了什么自视甚高之心。


    【除去显赫门第,杜氏同样以诗书传家。便如我们曾经提到的,杜甫祖父杜审言便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这也解释了后来杜甫为何会无比自豪地在诗中提出:“诗是吾家事”。】


    【“写诗是我家祖传的一项事业”,这话或许任谁说来都难免张狂,可是在杜甫口中听到,是不是又意外地毫无违和感呢?毕竟,谁让人家是“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杜甫呢。】


    直到听到祖父之名,杜甫脸上的平静终于被打破,稍稍泛出些与有荣焉的自豪。


    【总有人觉得诗仙李白飘然不群,轮到诗圣杜甫便是苦大仇深。可身为富家公子、名门之后,杜甫早年同样过着相当恣意的生活。但凡读过《壮游》一诗,一定会让你们对他有所改观。】


    《壮游》一诗并不如其他诗篇知名,可文也好始终对其情有独钟,这次顺道借着视频介绍一回。


    【开篇一句,“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不禁让人想到杜甫丰富多姿的少年时光:观过公孙大娘剑器舞,听过李龟年歌唱,这又该是何等意气风发的小郎君呀!】


    【再长大一些,漫游吴越齐鲁,胸怀万千丘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是写于此时。而单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一句,亦可管中窥豹,遥想当年快意生活。】


    【闲暇时刻,少年杜甫会因嘴馋,爬树采枣;也会因为饱览河山壮丽,心生万丈豪情。有肆意潇洒的时候,更有轻松欢乐的时候。】


    【诸位请看,上述种种,哪里还有传统印象里的半分影子?】


    【所以,对于《春夜喜雨》,不应当只有赞颂适时而来的春雨这一种解释;对于杜甫,更不应只有颠沛流离或诗仙迷弟这一种印象。而我想,不仅仅是《春夜喜雨》、不仅仅是杜甫,无论是哪首诗歌、哪位诗人,都值得我们多面观察,反复揣摩,竭力避免困于成见,耽于片面。】


    文也好长长地抒了一口气,为今日的视频作结:


    【当然,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愿去了解,而是太过于熟悉,便理所应当地以为自己足够了解。也是因为过于熟悉,才不会想着再去深入了解。】


    【本期视频已近尾声,希望我的解读能为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在降水丰沛的雨水节气里,能解读这样一首带着春天独有的潮意与温暖的诗歌,无疑是一桩巧合与享受。】


    【那便祝愿所有看到这支视频的观众朋友们,都能带着这样喜不自禁的欢欣,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去吧!】


    【下一期,你又期待读到谁的诗作,听到谁的故事呢?】


    【如果你已经有心仪人选提名,还请通过留言或转发的方式告诉我。下期视频,很快再见!】


    直到按下了终止录制的按钮,文也好还沉浸在诗歌世界中,默默坐了片刻,才意犹未尽地挣脱出来。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正主在一旁监工的加持,今天坐在摄像头前,她的思路分外清晰,说得流畅不谈,甚至还在许多地方有感而发,滔滔不绝地谈了许多文稿上原本没有的内容。


    虽然时间或许比前两期都要超出一截,但她自己却觉得十分满意,甚至认为这堪称三期以来最好的一期。几乎可以一刀不剪,直接加上字幕和背景音乐就能上传投稿了。


    看到对面板板正正的坐姿,文也好起身,笑了一声,“这边已经结束了,你可以开口说话了。”


    杜甫点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随后便跟着她起身,“接下来还要做什么?”


    “接下来啊……”文也好顺手将视频保存、导出,因为对这一期的质量十分满意,便不打算花太多时间在后期工作上。见视频正在传输过程中,她转身拧开书房的门,“去吃饭。”


    “吃饭?可是……”杜甫有些迟疑地望了望天色,窗外漆黑一片,但他依照判断,迅速估摸出了时候,“这会儿应当已经过了酉时了吧?”


    “怎么?”文也好回头看他一眼,有些纳闷。


    “过午不食,这是杜家的规矩。”杜甫轻轻抵着下颌,解释道。


    也对,文也好忽然想起来,这位是古人来着。可又见杜甫身量瘦削,也不知是到了年纪的抽条,还是吃饭太少净饿出来的,她不免关心一句,“那你饿不饿?”


    “唔……”少年沉默了片刻,终是抵不过腹内饥饿,诚实地告诉她,“是有点儿。”


    实话实说,自进入这个时空以来,杜甫的生活作息便一直不大规律。


    “既是有这个规矩,我也不为难你。”文也好再度提步,率先走出书房,杜甫亦步亦趋地跟在身后,听她道:“若是想吃点儿什么呢,我便替你盛碗汤来,垫垫肚子,又不算破了规矩,如何?”


    杜甫觉得这个提议可行,便不再多说什么。


    文也好一个人生活惯了,很快便收拾出了一顿简单的晚饭。饭是录视频之前就煮起来的,排骨汤是早上出门前就炖在锅里的,这会儿加个热,便能端上桌。她看了眼冰箱,又现炒了一个青菜。


    没几分钟,两人就在饭桌上坐下了。


    浸在骨子里十几年的规矩,杜甫再如何饥饿,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动筷子。但他并没有拒绝文也好的心意,象征性地盛了点汤,便算是陪她共同吃过这一顿饭。


    何况,中国人心照不宣的规矩嘛,大事得在饭桌上说。


    “先前录视频的时候委屈你一直不能说话了,这会儿应该有一肚子的问题想问我吧?”文也好从厨房拿了勺子过来,递给杜甫,“要不你先来?”


    毕竟两个人此刻恐怕都有满腹疑问,总得分出个先后。可即便她明白杜甫是前辈先人,一对上眼前这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庞,实在让文也好很难摆脱自己的姐姐心态,于是便将先提问的次序让给了他。


    杜甫早早地打好了腹稿,这会儿得了答疑解惑的机会更无意推三阻四,就不再和她客气什么。


    他想了想,很快抛出第一个问题。


图片    www.jiubiji.com 旧笔记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