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天幕道:

    【霍去病,是一位少年将军,他上战场很早,成名也很早。】

    【元朔六年时,汉匈之间又爆发一场战争。在这一场战里,霍去病也参与了。这并不是他第一次上战场。但是在本场史书里称为漠南战役'的战争里——

    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斩杀敌人数目超过己方损失的数目。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1]

    【‘冠军候’的‘冠军’,是‘勇冠三军’的‘冠军’!】天幕说到这一处,也不由得慷慨激昂起来。

    岁寒生相信,不仅是他,他直播间的观众们也一定很激动!虽然他直播间的观众们不发弹幕,但是他岁寒生就是知道!没办法。

    这样的以少胜多之战,这样的大胜——不论放在哪里,都堪称奇迹!

    放眼看去,纵观历史上下,也没有几个人能有这样的战果。但凡能有这样的本事,早就成被人称作战神,受后人烧香供奉了。

    而这位汉代小将霍去病,赫然也在此列。甚至在众多受供奉的武将里,他也是年轻得可怕!

    秦。

    众人不约而同深吸一口凉气。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只需八百轻兵便直接杀穿了匈奴?!简直闻所未闻!但是,与此同时,众人陷入了沉思。

    既然会有人这样做了还成功了,那么这个做法便是可行的。同时也给他们这些人一个很好的示范。

    虽说是在后世,可没说他们这些前人,就不能借鉴一番吧。

    已经有武将见猎心喜,按照天幕所给出的条件,加上自己的推测,开始熟练地摆阵模拟战场起

    来。

    王翦摸了摸胡子,手在舆图上指指点点: "这做法确实并非不可能。关键是在‘快狠准’。"其余武将虚心求教。

    王翦也不藏私,他根据自己经验解释自己的看法:

    "‘快’,是因为所带骑兵数量少,所以无论是前进后退,亦或是停下扎营拔寨,都可以做到动作迅速。"

    说着他的手在匈奴那方点了点:

    “而‘准’则是因为——这霍将军是直奔这匈奴而去的。中间可能惊动了放哨,也可能没有。但是无论如何,这一番奇袭快速准确,直接打在匈奴的死穴上。

    所谓打蛇打七寸,正是如此。

    而这一番动作的前提,都是基于对方尚未完全反应过来。但凡没有把匈奴打得这样措手不及,也不会这样轻易成功。"说着,王翦叹了一声:

    “而‘狠’则是说霍将军此人了。”

    "观这霍将军行事丝毫不拖泥带水,实在果决。又这样年轻,难怪这样受器重。"“行兵打仗,有一位可以带兵深入敌军腹地的将军,既是我军之幸,亦是敌军的噩梦!”此话一出,众人不觉看向他。

    落地之时,连上位的始皇帝都不由为之侧目。

    按理说对方是后人了,还是灭秦之汉的后人,身为秦将,总会因此有些情绪的。

    可是王翦并没有以前辈之名压对方一头,甚至这些情绪也在对方的功绩面前一笑间随之消散了。甚至这样一位老将军,此刻对这位尚未谋面的小将军居然是以同辈相称。

    要知道上一个,这样让王翦将军这样尊敬的敌人,还是秦未一统六国前——赵国的李牧。那是个让匈奴年年南下打秋风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还让匈奴觉得他弱的狠人。

    后来,在匈奴再次来犯时,他以饵布阵,鼓励全民皆兵,又再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檐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2]

    而秦一统六国攻赵之时,也曾在李牧手中吃了苦头。

    秦国军队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斩杀十万士兵。赵王就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向秦军发动攻击,大败秦军,赶走秦军主将桓齣。这战之后,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三年以后,秦军进攻赵国的番吾,李牧反击并打败了秦军,又向南抵御韩、魏两国的军队。

    以一敌三。怎一个牛字了得!

    李牧守城非常强,又重视体恤士兵,非常得民心。那时候,攻打赵时,素来有“李牧在,赵国在”的声音流传。

    对于秦,那李牧就是块硬骨头。倘若李牧是秦将,那始皇帝可是会高兴得不得了。偏偏这样优秀的将领是在敌方。哪怕再欣赏,该下手还是要去下手的。

    如何搞定李牧,这便是如何攻赵的难题。

    最后,是从内部开始动手的。

    秦国给赵王身边的宠臣郭开送了很多金银财宝,让他施展反间计,造谣说李牧和司马尚要造反。赵王于是派赵葱和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不肯接受命令,赵王就派人在暗中抓捕李牧,将他斩首。而三个月以后,王翦趁机勐烈地攻打赵国,把赵葱的军队打得大败,并且杀了赵葱,活捉了赵王迁和他的大将颜聚。没了李牧过后,果然赵国很快灭。[3]

    李牧何其强啊。

    而在王翦心里,对方居然能和李牧比肩。众人不觉严肃起来。

    正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

    论打仗,他们肯定是没有王翦精通。虽说他们也惊诧这样的奇迹。可到底是怎么也没想到,居然连王翦将军对这霍去病,都有这样高的评价……

    众人回味这一套战术。

    不然看出,这对阵匈奴时, ‘快狠准’寥寥三字的难度。对霍去病来说,这又是何等的殊荣。倘若这后辈知道了,会开心得睡不着觉吧。

    众多武将不由有些酸。他们这一辈多是跟着王翦老将军打天下的,他们是王翦的兵,可是到今天之前,却也从未听过他这样夸过别人。

    哦,不对,还有同为将军的蒙恬。

    可这两个是相互欣赏,你夸我我也夸你。说不好,到底是不是带着礼貌的商业吹捧。这时那头的蒙恬将军也道:

    “轻兵上阵,游走敌方腹地,直捣黄龙,其中要求领兵的将士胆识、眼界、以及对战局的判断……哪一样是简单的!霍去病此人不可小觑!"

    他同样严肃。

    只能说庆幸这样的人才,在大秦一同六国期间并没有碰上。否则又会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行了,这两位大将都这般肯定,其他人还有什么怨气呢。只余一廖怅然。

    “十七岁的冠军侯。”

    有人轻叹。

    这样年轻的侯爵,这样高的赞誉,简直是闻所未闻。可一个现成的案例,又确确实实出现在众人眼前。众人说不出话来。

    而且这还确确实实是对方在战场上,实打实的拼杀出来的功绩。其中并无水分可言,战场之上的兵器不会长眼睛,会因为他是谁而就这么放过他。

    一旦上了战场,那就是生死有命,谁会认你的背景。

    战场,是最为考验人才的真实本事的。

    在这里,赢则生,输则死。

    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

    活下来的都是赢家。

    而霍去病,不仅赢下来了,还赢了个痛快!谁是霍去病?谁像霍去病?只有他,仅仅是他而已!

    汉。

    "好!好啊!"

    听天幕播报这傲人战绩,简直是把这群匈奴打得是落花流水!

    好啊!

    爽!这也太爽了!

    刘彻站起身,畅快地大笑了起来。

    大汉有此良将,我大汉之福啊!而这样的武将能在他手里,更是他刘彻的福气!他扬眉吐气,有种预感——离大汉洗刷耻辱的日子不远了!

    “都记下来了吗!”他扭头问群臣,又问了一句: “十七岁上战场,还自己挣了个‘冠军侯’回来,你们可服气?"

    什么服气不服气。

    这等碾压众人的战果,谁会不服气?刘彻这话表面是在问话,实际上是在炫耀。看,这就是朕的良将!

    而这个时候只需要恭维就好了。

    东方朔深谙此道。他眯着眼笑得非常真挚,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我大汉未来将得此良将,是我大汉之福啊!"

    这一通夸,他可是实打实诚心的。

    像这霍小将军这样的人物,几百年才能出一个吧。居然还在匈奴如此欺.我大汉之时出现,可不就是我大汉之福吗?

    此声一起。其他臣子不觉在心里大骂一声‘老狐狸’ '狡诈’!然后也跟着恭维起来。四面八方的夸赞把刘彻哄得嘴角快飞上天。

    他勉勉强强压抑了一下飞翘的唇角,故作矜持: “还早。也不知道这小将什么时候能横空出世。"

    原本只是感慨,可是说着说着,刘彻就开始寂寥了起来。

    与目前被匈奴压着打的惨烈现实对比,天幕描绘的未来简直是不要太美好!刘彻叹气,一想到这个他顿时愁眉苦脸茶饭不思了起来。朕的‘冠军侯'啊,今年到底出生了没?朕还要等几年啊。

    刘彻的目光不由投向一旁沉默的卫青。不管了。

    出了这直播就立刻去看看他小外甥。

    就算不是这未来的‘冠军侯’,但是他睹人思人,找个寄托总可以吧。都是叫霍去病呢。

    某·六岁·现在还不知名的霍小将军:???#不,不是,寄托是个什么鬼?##夭寿啦,陛下是疯了还是已经疯了##替身竟然是我自己#

    唐。

    秦王府里确实有不少武将齐聚。但是能像霍去病那样有丰厚功绩的,还那么年轻的,真的没有几个。在我大唐,估计也只有秦王李世民十七岁那年雁门关救驾,能比得上。

    那时还是隋炀帝时期。

    隋朝末年,突厥非常强大。

    隋大业十一年,七月,隋炀帝避暑于汾阳宫。八月初八,东突厥始毕可汗率几十万骑谋劫车驾。十二日,炀帝得报率随员驰入雁门郡城。突厥遂围雁门郡城。

    被围城时,隋军上下惊惧恐怖,拆毁民房用作守卫城池的材料。更艰险的是,城中有军、民十五万人,粮食仅够供应二十天。而此刻雁门郡所属的四十一座城池,突厥军队已经攻破其中的三十九

    座,只有雁门、惇县没有攻下。甚至突厥军队急攻雁门,箭都射到隋炀帝面前。

    当时炀帝大为恐惧,抱着小儿子赵王杨杲哭泣,目尽肿。

    救援军来之后,对围城也没什么办法。是尚且十六岁的少将李世民提议:在突厥人还不知道实情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疑兵之计。

    这是史书上有史以来记载李世民军事才能最早的地方。

    而结果可想。后隋援军大集,九月十五日,始毕乃撤军。二十日,炀帝离开雁门郡城。雁门之围解。

    雁门之围如愿解,少将李世民更是一战成名。

    [4]

    “这算什么?”对于麾下武将抬高自己,拿自己跟古时名将相比较,李世民哭笑不得, “我怎么比得上‘冠军侯’的神勇?"

    “殿下所言差矣。”尉迟敬德第一个不服。

    武将向来口直心快。能让一个纯粹的武将心服口服的,往往是另一个比自己更优秀的武将。他尉迟敬德可以说谁都不服,但是绝对是服气秦王的,不然也不会跟着他了。

    尉迟敬德道: "前朝之事也不知道过去多久了,反正在我尉迟敬德心里,秦王殿下第一!"李世民既感动于武将的信任和支持,又确实明白自己还有不足之处。他谦虚道: “就是在当下,我亦不及药师也。”这说的是李靖,李药师。

    殿下和李药师的水平大概是伯仲之间,但是李药师到底是比殿下大上几岁。若殿下都觉得自己不如李靖,那不是谁都不如李靖吗。众人一时默然。

    能比得过他们在座的这些武将已经很强了啊,不明白为什么秦王陛下觉得自己还是很弱。眼见其余武将捋起袖子也要上前议论一番。

    一直忙于抄录天幕之言的杜如晦刚抄完,忙起身打断: "殿下,天幕又变了。"

    这样谁比谁强的争论在秦王府经常上演,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武将们又哭又笑地抱成一团,中间夹着哭得最狠的秦王殿下。

    只不过此刻,因天幕提及的缘故,话里头多了个霍去病来。

    房玄龄仰头看着变化的天幕,上面还在说霍去病的功绩,可他捋了捋胡子,点头应和的同时不免有些怅然道, "只可惜霍去病这一生……尤为短暂。"

    无论哪个朝代,都是一将难求,名将更是难求啊。

    在汉武帝当时,在那压抑之下急需反击匈奴的当口,霍去病的存在和战绩更是尤为重要,只可惜啊……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5]冠军侯到底是没有活到那一天。

    汉武帝在位6年后,天上有“长星”出现,以为祥瑞,汉武帝于是改年号为“元光”。这霍去病的出现似乎正应着这“长星”。

    璀璨炫目,又短暂。

    【元狩四年春,即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及数万步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力求彻底歼灭匈奴主力,并组织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以保障作战。

    这场汉匈之间的漠北战役,是汉武帝向匈奴战略进攻的顶点,也是匈奴伊稚斜单于与毕其功于一役的决战。】[6]

    【在先前一系列的战争里,汉将匈奴驱逐回漠北,甚至逼迫匈奴进一步西迁。这连连的胜利使得汉在这一场战役里占据着优势。

    此时,匈奴那方:

    元朔五年,右贤王逃,其势力为卫青灭。元狩二年,单于因为二王作战不利,想要杀他们。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7]

    灭了这些匈奴的王,基本解除了长安的威胁。不会再有被匈奴虎视眈眈的紧迫感。匈奴这方到元狩四年的时候,只剩下伊稚斜单于本部却依旧保留有实力。】

    天幕变化出巨大的舆图来,左右上下一红一绿,红为匈奴,绿为汉。双色对比之下冲击视力,清晰明了,汉匈间的战况更是一目了然。

    “这、这是!”

    所有人激动地站起身来,盯着这副巨大的舆图目光灼灼。

    先前朝中曾流传过秦时边关的舆图,那图上信息之详细,罕见。可以说所有人都爱不释手。可是,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原图更是让人不舍得挪开眼睛!

    众目睽睽之下,天幕上布有‘右贤王’、 浑邪王’、 休屠王’的红色属地纷纷变成绿色。

    【在元朔六年的战争里,伊稚斜单于撤兵漠北的目的之一,是“诱罢汉兵,缴极而取之”。简单的来说,就是企图让‘白登之围’再次上演。可是,伊稚斜单于不料汉武帝却转攻河西,占领了河西走廊,这诱兵之计便因此落空。】

    天幕上,河西走廊处也变成绿色。

    “妙极!”

    时空中,有人抚掌而叹。

    为汉走的这一步叫好。

    河西走廊是中原与西部沟通的重要交通枢纽。以前常常是匈奴人守在此处打劫过往商贩。这下好了,匈奴人终日打鹰到底是被鹰啄了眼睛。

    控制了河西地区,把河西走廊这么一打通,对于汉这方来说,再打起来的话,那地理位置上就优越得多了。无论是士兵的输送还是物资的运输都要安全隐秘得多。不再在匈奴人眼下行事了。

    丢了河西走廊,可想而知匈奴那边是有多气愤!

    他们后退可不是为了把河西走廊拱手让人的!

    岁寒生同样开心,一说到匈奴急了急了,他就很开心。他点击ppt,开始演示这一场汉匈之战。

    “匈奴气急败坏。元狩三年春时匈奴袭掠右北平、定襄两郡,企图借以激怒汉武帝,诱使汉军北进,在漠北予以歼灭。

    而元狩四年时,汉武帝也出兵了。这场漠北大战一触即发!"

    舆图上出现了很多面旗子。在红绿两方交界处出现得尤为多。不难看出这也是在模拟两军对垒之时的战况。

    众人凝视天幕,正待天幕展现的战争轨迹,天幕上画面却忽的一转,定格在某天不知名的一夜里他与重臣殿内议论策略的一幕。

    【这一年里,武帝为了这一次大战做了很多的准备。他下诏实行币制改革,又令“初算缗钱”,实行盐铁专卖,这系列的举措都是以筹集战争所需要的大量物力和财力。

    同时,他与诸将商议对匈奴的作战方针。】

    【在这里UP主要提一个人。】

    唐。

    “赵信!定是赵信那厮!”

    尉迟敬德一拳砸在面前桌上,怒气控制不住地升腾而上。对于武将而言,最恨叛徒,也最恨那种临阵倒戈的叛徒。

    对于将帅来说,真是啪啪啪打脸。

    笑。

    “蛮夷就是蛮夷!妻儿尚在京城,他就娶了单于的姐姐,当了单于的姐夫,好不威风!”他冷

    所有武将都冷静不下来。

    就连向来冷静自持的秦琼,此刻也没忍住眉头紧蹙。“……汉时太缺人才了,战时人才更是紧缺,所以来者不拒。”

    房玄龄也叹气。

    赵信是什么人?一个匈奴人,受俘于汉后,有本事是一回事,可是作为俘虏,他竟然也坐得了汉的高官。这说明什么?

    —那时的汉太缺人才了。以至于招收时不拘一格,不论出生,只论能力。这招收人才的举措,既好,也不好。

    这不,隐患就来了

    果不其然,天幕很快便道:

    【那个人就是赵信。】

    【汉匈之战里,有很多匈奴人降了汉,但是同样的,也有许多汉臣降了匈奴。】

    【同样是元朔六年的那一场战,有个叫赵信的汉将降了匈奴。其实他原来也是匈奴降将,后来在汉时因为作战勇猛,在战争里脱颖而出,从而被提拔为将军。

    此次赵信被俘他受降。他的叛变给汉增加了麻烦。】[8]秦。

    听着‘赵信’的经历,众人皱眉。

    好半天他们还没从自己的思考里回过神,就听得上方一声冷哼: “这汉也太……连匈奴人也敢用!"

    还是俘虏!

    嬴政不屑。

    战败的俘虏,不杀已经是优待了,居然还敢在战场上用,是真的不怕他们反是吧!嬴政觉得他们脑子不好。

    汉。

    此时殿内的气氛很难说清。

    本该是将军们成名之战,可上方的帝王表情却古怪得要命。他板着张脸,不怒则威。

    刘彻该高兴吗?确实,我大汉打胜仗了,自然该高兴的。可是这喜悦,听见汉臣反叛的时候……顿时就消减了几分。

    汉吸收匈奴降将以攻打匈奴,同样的,匈奴也在挖汉的高官借以了解汉、攻打汉。

    这是该高兴的事吗?

    万籁俱静之下,正在此时,殿内传来“啪”的一声。

    众人不由侧目。

    原来是卫青一时不慎之下,不小心在换笔的时候将一支笔摔在脚下。

    这样的错误本不应该在卫青身上出现。

    因为出生之故,他向来谨慎寡言。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总能对这一切把握得很好。可是现在.…

    卫青凝视自己微微颤抖的指尖。虽然有心压抑自己的情绪,但是……原来他也会因此生气到这样的程度,在他还没注意的时候就这样影响自己。

    “陛下。”眼见上方的帝王因为这一声朝自己看来,卫青起身。卫青不会说漂亮话,但是他会军事。

    抬眼的刹那扫过帝王隐隐含怒的眉眼,卫青很快低下头,他沉声道: “天幕所说,右贤王已败。那此战,左贤王必输。"

    继而,卫青朗声道:

    “匈奴必败。”

    虽不知后事如何,但是以他敏锐的军事眼光不难看出这一点。这一战不仅是败,匈奴一定还是大败!

    他只需这样开口,便轻而易举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青年站在那里,目光冷静又沉着。

    这个总是跟在帝王身后、受到帝王信任的青年,众臣不是不熟。但是他的存在感实在不高,谁也想不通到底为什么帝王这样相信他。

    无奈之下,众人便将其中原因归于他姐姐卫子夫的缘故。毕竟姐姐在内廷里,又深受宠爱,不是没有枕头风的可能性。

    可到现在,但凡小觑他的,都要掂量一下自己。这位可是未来的大将军啊。

    众人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对方。

    虽然卫青面上还是像往常一般,常年都一副无什么表情的模样。可有相熟的知道卫青的作风,向来是不露声色将事情办得很好。

    小事是,大事是。

    由此可见一斑。不难看出这未来的大将军,在以后行军打仗的时候,也会是这幅模样。不动如山。

    果不其然,一听‘匈奴败了’。帝王的面色肉眼可见的和缓了下来。又看这说话的是他的大将军。

    刘彻脸色顿时恢复了平常模样。

    "……爱卿说得对。"

    “继续吧。”

    他仰头看着天幕。到底是我大汉崛起,又有什么好不甘心的呢。战争时这种事到底频繁。

    赢了就行!

    这么一想,顿时心情舒畅。

    天幕还在说。

    说着赵信,或者借此,不止在说赵信一人:

    【匈奴的单于对向匈奴投降的汉朝高官,向来重视。在这之前就有韩王信、卢绾、中行说的前人先例。】

    【而此次面对赵信,伊稚斜单于把他封为仅次于自己的王,并将自己的姐姐嫁给他做妻子,和他谋划侵扰汉朝。赵信让单于穿过沙漠向更北的地方迁移,来引诱汉军,伺其疲困而拦截他们,却不靠近汉朝的边塞。单于听从了他的策略。第二年,胡人的骑兵一万人进犯上谷,杀害了几百人。】

    【于是针对赵信的‘常以为汉兵不能度幕(漠)轻留,今大发卒,其势必得所欲。’这个观点,决定将计就计,利用这一点认知,从而将战争的天平倾斜向我方。最后,决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确定了一个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的作战方针。而这一切准备好之后,大军随后便出征!】

    【而从战后结果来看,这些战前的举措无疑是正确的。】

    刘彻在天幕说话时不自觉站起身来走进,又不知不觉间绕着天幕开始走起来。此刻听天幕将要说的话,他深吸一口气,几乎要等不及了。再不看看这场大战的战果,他要急死了。

    汉匈这些场战斗,一步步在递进。这一场到底打成了什么样,又怎么样的大胜!他毫不犹豫地先行大笑起来。他要迎接自己的胜利。

    岁寒生呼出一口气。

    卫霍是天生将星,也是汉武帝时期最明亮的两颗明珠,同时他们所在的时期也是大汉最强盛的时期。

    他自然愿意把这段历史说得更畅快些。

    岁寒生没忍住也对着屏幕露出一个傻乎乎的笑。没有一个华夏人提到这里,不开心的吧?

    纵是对自己脸的摄像头没开,观众们看不到他现在的表情。可是那又怎么样呢。岁寒生的声音激越,饱含热情,任谁都能从声音里听到他的开心:“此战一分为二。霍去病出代郡,卫青出定襄,兵分两路北进。

    而伊稚斜单于听说后,便将将辎重置于远处,派精锐部队在沙漠以北等候汉军。他们遇上的是卫青。

    卫青向匈奴发起冲击。伊稚斜单于也令万骑出动应战。最后结果在正面交战后,单于不敌单独逃跑了。汉军连夜追击也没有捉到,在追赶途中斩杀俘获了一万九千人,直到抵达阗颜山下赵信所筑的城后退回。”

    “而霍去病这边,行至几百里后与左贤王交战,汉军斩杀和俘虏了七万多人,左贤王和部将也都逃跑了。霍去病便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走到翰海边而撤回。"

    “历史上有‘封狼居胥’一说,表明报答国家之意。便是出自这里!”岁寒生朗声继续道: “此战之后,从此匈奴就远离汉地,沙漠以南再也没有匈奴的王庭。”

    “好!好啊!”

    刘彻已经高兴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匈奴之祸在他手里头解决了。还会有比这更高兴的事吗?

    以他的眼光,不难看出——纵是以后匈奴还会卷土重来,但是气焰也绝对不会像如今这样嚣张!在他手里,匈奴——以后再也不是什么祸患了!他刘彻对得起前面几位祖宗,也对得起这大汉江山!

    刘彻还没来得及想选哪个最近的日子祭祖,把这好消息先行传达给他的列位祖宗们,让他们在天好好也高兴一番。

    我老刘家,苦匈奴久矣!

    还没从兴奋的劲头出来,刘彻便听到天幕还在继续:【这个时期,是汉武帝执政之时的巅峰。】

    刘彻勉强收敛一下自己的情绪,眼光从殿内众人身上扫过。没有一个人敢抬头,仿佛无事发生。刘彻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

    这不挺好的吗。

    汉武帝稍放下心。除去匈奴的这些仗打起来,也就是没有那般刺激罢了。跟匈奴打,那可是为了洗刷我大汉耻辱,意义自然不一样。

    他还以为大汉要在他手里落寞了。

    吓了他一跳哈哈。

    刘彻侧耳细细听去,天幕居然还在夸他。刘彻:心里美滋滋

    【在历史上,汉武帝在位期间,创造了很多的‘第一’。诸如第一个使用年号;传统节日春节春节始于太初改历……

    在监察百官上,他首设刺史职位;

    盐铁官营,也是从汉武帝这里开始传承下来的。盐铁官营起源于春秋时期,但是却从武帝开始传承至今,这期间一直都没有断。

    选拔人才上,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

    【汉武帝是个明君,没有人否认。】

    什么意思什么意思!这后辈说话的口气怎么怪怪的。

    刘彻有点慌。

    刘彻有点心乱。

    刘彻心头有种不详的预感。

    后辈到底要说什么,朕怎么不是明君?

    为什么会有人否认?

    为什么要这么强调?

    正当他头脑风暴间,天幕后面的后辈还在继续。

    他缓缓道,声音沉重:

    【但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

    汉武帝是历史上第一个下‘罪己诏’的皇帝——】天幕声音低沉。

    罪、己、诏——

    如雷轰耳。

    这几个字传入耳中时,刘彻的脸色顿时煞白。他踉跄两步,几乎要支撑不住自己。

    “陛下——”

    旁边的东方朔大声地喊着过来,卫青也冲上前来,其余臣子也纷纷过来将他围住。这些嘈杂声音本应又吵又烦,刘彻却觉得它们始终跟自己隔一层。他沉在自己的思绪里。

    罪、己、诏。

    怎么会是罪己诏呢?

    他有些恍惚。

    他做得还不够吗?

    突然的一声哭嚎几乎是震碎了他的耳膜:

    “陛下——”

    “匈奴还没灭呢!”

    “您您您您——您就要……”这说话的人声音熟悉,腔调也熟悉。定是那东方朔老狐狸。

    可这家伙说话也不说全,间还有几声抽泣哽咽,哭得更是真情实感,活像他刘彻现在就要去见祖宗了一样。

    越是听着像真的,就越是听着窝火。

    更可恨的是,其余臣子也跟没有脑子一样,跟着大哭起来。

    东方朔边哭边问: “陛下,以后匈奴要怎么打?”

    刘彻不耐烦:怎么打怎么打,匈奴不就这么打吗!刘彻快要给他们哭得没脾气。好你个东方朔!还哭得最大声。

    刘彻气极反笑。但是又因为现在的这神情恍惚的状态,他现在挤个笑都不行。无奈之下,他只好在心里默默憋屈:他还没死呢!有什么好哭的!

    突然人中一疼,也不知道谁上前这一按,劲这么大。疼得刘彻是一个激灵,立即清醒了过来。他爬起身咬咬牙,正欲骂出声,可看底下臣子那一双双哭红的眼睛……忽然间是怎么也开不了0

    在群臣关切的目光里,刘彻别扭了一下,随后定了定神,咳了两声: “朕没事。”

    说着想起刚才的闹剧,他黑了下脸,威胁:

    “不准哭了!”

    哭得他脑袋都疼。

    “刚才天幕说到哪儿了?”缓过神来后,刘彻坐下揉了揉太阳穴, "呈上来。"人多,就是这点好。

    在你注意力不在的时候,总还有人替你盯着。不会像上次那样,两个人紧盯着,生怕错过一丁点。

    “罪己诏?!”

    秦。

    众皆哗然。

    居然会有帝王下达这种诏书。

    会有帝王认为自己错了吗?而且就这样呈现给天下人看。简直是闻所未闻。

    心思浮动间,上方的帝王冷哼了一声: “朕倒要瞧瞧,这所谓的第一个罪己诏,到底什么样子?"

    “这一切还要回到最初的问题:你想长生不老吗?”

    对于这个问题,岁寒生自问自答,缓声间给出了一个汉武帝的答案: “而毫无疑问,汉武帝是想的。"

    “汉武帝本身就十分的相信祥瑞、吉兆、灾祸征兆……那些。就连更换年号的时候,在位期间的十一个年号里,有三个都是因为这祥瑞而更换的。"

    “有个叫李少君的方士,天性就喜欢方术,善于猜测,说中人的一些隐私。”

    “他曾对皇帝说: 祭祀灶神就能招致神灵,招致神灵后朱砂就能化成黄金,黄金炼成后用这样的黄金铸造饮食器具,使用后就能益寿延年。延长寿命就能够见到东海蓬莱岛的仙人,见到蓬莱仙人后再举行封禅大典就能够长生不死了,黄帝就是这样做的。′"

    岁寒生嗤笑一声: “听起来真的是非常的荒谬。关键是汉武帝居然信了。他亲自祭祀灶神,并派方士去东海求访仙人,同时开始试着炼制黄金。”[10]

    他吐槽了一口: “我看的时候还以为自己在看野史。”

    说着叹了口气: “这种话也就骗骗古代有钱有闲的帝王了。估计这种话让我那刚上幼儿园的五岁表弟听到了,都会露出嫌弃的眼神。"

    天幕前:

    先前的·受害者一号·秦始皇:他沉默不语。

    毕竟派遣徐福海外寻仙问道是他干的。哪怕回来后把那群骗子方士们狠狠惩治了一顿,可是他觉得朝中大臣们现在看他的眼神都很奇怪。

    带着沉痛和怜爱?

    饶是嬴政一时也不明白其中原因。但是他那些臣子或许其他方面各有各的不靠谱,可是在求仙问道上上那是绝对的抵制。

    现在的·受害者二号·汉武帝:.…?

    什么鬼。这都什么啊!

    朕没做过啊!

    别冤枉朕!

    众臣投来那不可思议的目光更是仿佛在说:不会吧不会吧!陛下连五岁小儿都不如?

    他憋了憋,还没等这口气发泄出来,就又听天幕道:

    【后来李少君生病死去。汉武帝认为他是成仙而不是死去了,就让东莱郡属吏学习他的方术。访求蓬莱仙人也像始皇帝一样并没能成功,却引起沿海一带的燕、齐地区很多荒唐迂腐的方士效仿李少君,争相谈论神仙之事。】

    【啧啧,汉武帝开的好头啊。】

    天幕前的刘彻:

    我不是我没有别赖我!


图片    www.jiubiji.com 旧笔记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