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对中秋节不算特别看重,顶多只是与亲友登楼赏月。
不过玩月诗也是文人的经典命题作文,不仅在场的人会和诗,不少人还会给远在他乡亲朋好友寄诗,说些“我在这里看着月亮,心里想的全是你”之类的肉麻话。
诗人的感情大多都在诗里,甭管平时是不是有那么要好,写起诗来一定是深情的!
三娘也是挨个给亲朋好友写了信,还准备批发一批杏脯当做中秋礼送给长安的亲友。她这才新官上任呢,真要送什么贵重东西也不合适,只能来个礼轻情意重了。
李俅送了这么多蟹,三娘本想邀崔县令他们一起吃,但考虑到李俅的身份又作罢了。
李隆基曾明令禁止地方官员接触皇亲国戚,即使近几年已经不怎么追究了也不能心存侥幸。她与李俅他们好歹是从小玩到大的交情,要是演变成整个蓝田县衙都与东宫走得近就不美了。
李俅显然也是悄悄地来,没有让特意去告知崔县令等人。
翌日一早,几人就围坐在一起吃蟹肉粥,关中还真没多少这种吃法。寻常人要得到活蟹可不容易,连食材都拿不到,谈何吃出什么花样来。
几人还分吃了几只整蟹,余下那些给绕梁等人也尝了个鲜,只留着一小半养起来供三娘明儿过节赏月用。
吃饱喝足,三娘坐下边歇息边画起了图样。
她如今作画虽算不得多好,但胜在读书多、见识广,对自己想画的东西了然于胸,提起笔轻轻松松便能画完一幅。
甭管是什么时代,人们对美的热爱是压抑不住的。就拿文字来说,过去的人玩出的花样就不少,比如有名的“鸟虫书”就是篆书的艺术变体之一,顾名思义就是把许多笔画变化为鸟虫形态,大多使用在印玺和旗帜上,春秋战国时期便风靡一时,以此作为贵族的标识。
萧戡和李俅都好奇地凑过去看三娘作画,等三娘画成一幅后便知晓她在画什么了:她在画印章图案。
萧戡毫不客气地道:&34;这个好看,你给我也弄一个。&34;
李俅白他一眼,说道:“你一年半载都不写几次字,学人用什么印章?”
萧戡道:&34;不用就不能挂着吗?我现在还是蓝田县的不良帅来着,给我来个帅印!&34;三娘道:&34;这可不兴说,我这弄的是
私章,你要是说成帅印我可不敢给你了。&34;萧戡听后一点都不觉得自己说错话了,还美滋滋地道:“那就是有我的一份。”李俅悄悄瞪他一眼。
萧戡才不理他。
三娘道:&34;这估摸着得等过年才能弄成,所以我是准备拿来当年礼的,你们不用一直惦记着。&34;
她虽然开导了那位张婆婆,但对方说不定参加完婚宴后又一个人闷着,所以她准备给对方找点有新鲜感且有挑战性的事干。
她的亲朋好友那么多,每天给张婆婆一个新图样都不是问题!
还得告诉张婆婆这些私印都是将送到长安里那些响当当的人物手上、能叫她和她夫妻俩名字在县志上好好记上一笔的。
哪怕是为了她那位死去的玉雕师丈夫,张婆婆应该也会振作起来。倒也不是三娘看到个人就善心泛滥,而是她确实看上了对方的手艺。
这可是她正式领俸禄的第一年,怎么都给一直关爱着自己的亲朋好友送份心意满满的礼物!三娘说干就干,出城后便先把这些天攒下来的一批印章图纸拿去寻张婆婆。张婆婆听说自己有机会帮丈夫名扬长安,嘴唇抖了抖,拉着三娘的手问:&34;真的可以吗?&34;
三娘笑道:“当然可以。”
她从小接触的都是钟鸣鼎食之家,自己虽然不太看重什么珠玉珍玩,却也见识过不少名家雕刻的玉雕作品。
张婆婆这双手还真没比那些名家差多少,许多精妙的雕镂技巧更是看的人叹为观止。
听闻她丈夫当年是与人起了胡器才一辈子窝在村里没再去长安,否则他说不定早就是长安有名的玉雕大师了。
既然本事摆在这儿,三娘当然乐意帮上一把。张婆婆很快便认真地钻研起三娘带来的图纸。三娘起身告辞。
不想她才走出张婆婆家,就看见个肤白貌美的女孩儿笑意盈盈地朝她们走来。
三娘微讶。
这是那天的新娘子康丽娘!看得出康丽娘新婚的日子过得很美满,整个人看起来精神奕奕,步履更是快而稳。
她上前与三娘行了一礼:“见过少府。那天真是多亏了少府帮忙写诗,要不然我们的婚事可能没那么顺利。&34;
三娘笑道:“我可是吃了你们两顿酒食的,写首催妆诗
不算什么。”康丽娘心道这可太重要了,三娘的催妆诗可是直接让老秀才灰溜溜地跑了。
要是那老秀才厚着脸皮坐下来吃酒,谁知道他喝醉后会不会胡说八道?人一辈子兴许就这么一次嫁娶,康丽娘可不想因为这种人害得自己的大喜日子不够圆满。
只是这种话康丽娘却不能对外人说,只能感激不已地送三娘一行人到村口。
康丽娘可是新嫁娘,三娘没拉着人家说太久的话,挥别这位美貌姑娘翻身上马与郑莹她们到别处走访去。
李俅那日没过来,还是从三娘嘴里知道康丽娘与张猎户那段良缘。
&34;挺好的。&34;
李俅笑着说道。
只要世道太平,寻常百姓的生活其实挺好的,左邻右里都是相熟的人,娶妻嫁人也是看对眼了便能在一起。比起生在皇室之中,他们在这方面倒是多了几分自由。
李俅私下给三娘透了个信:&34;宫中那位姓武的近来可能要不好了,你尽量别出什么头,最好是低调行事。&34;
别看李隆基现在压根不去看武惠妃,武惠妃真要不在了他兴许又怀念起她的好来……至少得怀念十天八天吧。
短是短了点,但撞枪口上的可能性终归是有的。
自从幼时从兄长那里得知那个关于未来的“梦”,且许多事都已经——印证,李俅便不惮于以最大的恶意揣度自己这位祖父。
能避避风头就避避风头吧!
只要不会心存侥幸,应对起来就会更加自如。
三娘得了李俅的叮嘱,点着头说道:“你们也要小心。”她好歹是在蓝田县,他们可是在李隆基的眼皮底下。虽说他们这些年都是能不提李俨梦中之事就不提,可那样的事谁能不记在心里呢?
李俅随着三娘在蓝田县溜达了大半天,便骑着马儿从灞桥回了长安。
灞桥横在灞水之上,自古以来就是送别之地,李俅看着在风中徐徐摇荡着的柳枝,心中也莫名生出几分愁绪来。
年纪越长,这样的相聚兴许便越少了。
回到长安后李俅也没急着回东宫,而是先安排人去帮三娘送信和土产,叮嘱底下的人务必赶在中秋前把东西都送完。
等事情都安排完了,李俅才回去寻他兄长说
话。
李俨婚期将近,只是他们这种婚事压根不用自己做什么,所以反而格外清闲。
听弟弟说起三娘在蓝田县的种种安排,李俨说道:“阿晗虽然为人要强,心肠却是最软和的。”不管是对那对新婚夫妻、对那老吏的孙女还是对那丧夫的老妪,她都是尽可能地帮了自己能帮的忙。
而且三娘给予她们的不仅是同情或施舍,而是想办法让她们自己立起来。这只是开了个头而已。
她会做越来越多的事。
旁人当了县尉可能瞧不上这九品芝麻官,她却宛如鱼入大海般自在到不得了。李俨笑着对自己弟弟说道:“这样挺好。”
这样就挺好。
李俅也笑着回:&34;我也觉得挺好。&34;
有许多话即便是亲兄弟也不能相互言说的,个中滋味也只有他们自己知晓。
中秋当日,长安城中十分热闹,长安诗坛也十分热闹,一时间涌现了不少怀念亲友的诗、吟风颂月的诗。在这堆节假日特色文学之中,有几首诗显得十分扎眼……
大多以《谢郭少府寄杏脯》《答郭少府赠蓝田杏脯诗》为题。
内容大多都是这样的:你看这杏脯啊,又大又圆,贼拉好吃,我朋友郭少府送我的,我们的情谊真深厚啊真深厚。
不明真相的路人:?????
怎么回事?
这郭少府是谁啊?
为什么连李白这个御前红人都给她写诗?还有,这蓝田杏脯真的这么好吃吗?你们有必要夸得惊为天杏吗?我曲江杏脯不服!
还真有不少好事老饕闻风而动,特意跑去蓝田买杏脯吃。出了灞桥差不多就是蓝田县境内了,去一趟又不费劲。咱老饕最不怕的就是去各个犄角香旯找吃的!
蓝田县的百姓一时有点蒙,怎么他们平时辛辛苦苦出去兜售杏脯都没啥人搭理,这会儿却来了这么多人?
得知是因为他们郭少府给不少亲友送了杏脯当节礼、引得李白以及贺知章等人写诗纷纷夸赞,那些个被人登门求购杏脯的人家都惊住了。
他们这位少府不简单啊!
对于写诗夸杏脯这件事,李白自己是有话说的。
其实吧,蓝田杏脯虽然品质上佳,吃着很不
赖,但也远不至于让李白这么赞不绝口,毕竟他平时也不好这一口。
可是!
可是!
三娘在信里说她明年准备在蓝田县私下酿点杏花酒和杏子酒欻!
要是他不好好夸一夸三娘送来的杏脯,叫三娘觉得他不喜欢收到她的礼物,明年酿好的酒就不给他送了!
其实吧,什么酒不酒的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能辜负了朋友的心意!他只是真心喜欢这个杏脯而已,绝对不是想喝什么独家特酿的杏花酒和杏子酒。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