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唐太宗:李隆基这个败家子!

    诗歌不像小说一样有起承转合,如果碰不到合适的情境,就察觉不到其中真味。

    所以干百年来,诗歌稳稳坐在文学鄙视链的顶端。

    如果把中国文学比喻成繁星,那么诗歌就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

    那是语言的先锋,思维的载体。

    诗人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部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而普通人往往只会说一声卧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出,无数大唐的寒门弟子为之动容。

    杜甫居然宁愿冻死,也要让天下寒门人士有屋子住,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是何等的无私?

    一个人过得好的时候,希望别人也过得好,只能说他很善良。

    一个人如果过得不好,还希望别人过得好,那这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无私的圣人了。

    杜甫莫非是孔孟转世?!

    杜甫在文坛有名气,但是不高。大唐还是倾向于歌颂壮丽新世界的文章,比如张九龄、王维和李白等人的诗篇。

    这些读书人在此之前,没怎么听说过杜甫的名字。

    现在,他们看到了天幕里面的安史之乱。他们的心思变得敏感,他们的文风变得深沉,杜甫的诗歌正中他们的下怀。

    大唐缺一个杜甫这样的诗人,缺一个思想的标杆!

    杜甫的草堂就是桃源一样的存在啊!

    草堂虽然破旧,可它的精神高尚。

    “诗圣杜甫在哪儿?”

    很多人收拾行囊,包袱款款,想要亲眼见一见这位圣人,想要亲眼见一见那个桃源乡。

    那不是草堂,那是圣人的住所。他们要去见圣人,他们要找圣人学作诗。

    他们掀起了一场寻找杜甫的浪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数人为之潸然,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

    陶渊明望着天幕,心神激荡,满腔悲壮之情。

    有一说一,他听到诗圣的称号的时候,其实是不满的。华夏人敬天法祖,崇拜祖先,人活着的时候都没有死后那么受尊重。

    陶渊明可不觉得杜甫能厉害到超过屈原那些先人。再说了,他觉得自己写的诗也不差,怎么就被杜甫比下去了?

    现在,他却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含金量。

    陶渊明感慨道:"他被称为圣人,不无道理。"

    “怎么说?”村人好奇地问。

    陶渊明摇摇头,什么也没说。

    他自己一开始很想当官,后来看遍了污浊的官场,于是回老家种田,不为五斗米折腰。

    圣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既然改变不了这天下,那么就独善其身吧。

    可杜甫宁愿冻死,也要兼济天下,古往今来,谁能有这样的胸怀?

    他回到屋子里面,拿出来了菊花酒。

    去年秋天菊花篮放的时候,他采下菊花,把菊花和粮食一起拌匀。他平时都不怎么舍得喝,现在全拿出来了。

    陶渊明满饮一杯,颇觉畅快:“菊花性情高傲,即使是残菊也挺立不落,傲然怒放。那杜子美,正是菊中君子也!”

    在安史之乱后的世界中,年迈的杜甫刚从官府中走出,就被官吏拉住。

    官吏直接来了个川剧变脸,脸上挂满了微笑,因为用力过猛,显得有点讨好和谄媚:"杜大人,别走啊,来来来,喝酒嘛,下官这里有一壶好酒。"

    他恨不得穿越回去拍死自己,要知道这个古怪的老头居然是留名青史的诗圣,他一定不会那么冷漠,起码好言好语把他送出来。

    杜甫望着天幕,惊叹于自己神奇的遭遇,拄着拐杖,冷漠地摇头。他和祖父很像,是个狂傲不羁之人。

    他看不惯官吏这副作态,懒得和他周旋,摇头说道:“没什么好喝的,下官要去赴任了,告辞。"

    官吏头皮发麻,思来想去,说道:"在下知道你是为了那户人家的事情而忧心,这不是我能处理的事情,我把这件事情报给上官,好不好?"

    事情层层上报,杜甫被带到郭子仪身边。

    杜甫终于见到了这位自己敬佩的大将军,不卑不亢地说:"民为邦之本,如果这么征兵,迟早会生起大乱的。让这些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上战场,那不是去送死吗?"

    “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还有家人等他们回家。”

    “郭将军,这是下策中的下策,如果

    时局真的烂到这种地步,我是同意这么征发兵卒的,但是如果没有,那么还请从长计议。”

    其实,杜甫并不是普通的文人,他是有军事眼光的。他一直支持皇上重用郭子仪,并且希望军队直捣黄龙,这和李光弼的策略不谋而合。

    将军郭子仪面色肃然,要是从前,他才不会在打仗的时候听文人的意见,但这可是现在风头最盛的文人。

    那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军师都为之动容,来劝自己重用杜甫。

    与此同时,郭子仪看着军心不稳,也很发愁。

    自从天幕播放了《石壕吏》,军中一片哗然。

    从来都是男子戌边,石壕吏其实一开始也是要去抓老翁,最后是老妇人主动要顶替家人服役。要不是天幕,郭子仪还不知道军营里面什么时候抓来了这么多女人。

    郭子仪担心再这么闹下去,军队里会出现哗变,揉揉眉心,下了命令:"让这些被抓来的良家妇女归家。”

    杜甫长长松了口气,起码,那一家人有救了。

    郭子仪:  "你如果说要放其他人,比如那些还没有成丁的中男,那本将绝不同意。如今大唐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倘若城破,他们同样活不了。”

    杜甫叹气道:“在下知道。”

    郭子仪话锋一转:“不过多亏你上了天幕,本将也沾了光,被提了一嘴。即使放走了一半兵,这场仗应该也会比之前好打。”

    杜甫看了他一眼,什么也没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们都清楚地明白,大唐军队真正的敌人不是安庆绪等叛军,而是龙椅上复杂多疑的天子。

    敌在中央。

    郭子仪被天幕称为大唐名将,拯救大唐的一号功臣,风光无两,没有任何信息说他会造反。可想而知,皇上接下来会有多信任他,一百个鱼朝恩都阻挡不了他的路。

    郭子仪和天幕剧透的那样彻底攻破叛军,也是迟早的事情。

    【杜甫在成都草堂待了好几年,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可是很快,他的金大腿严武过世了,他再一次没了收入来源。

    古代男人要么当官,要么从商,要么去当苦力。杜甫有消渴症,这种病类似于糖尿病。这个病引发了无数疾病,比如眼病、头痛、肺病等等。

    他自然做不了苦力,也没门路经商。

    再加上,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人生过半,他不想死在外地,俗话说落叶归根,他想回到河南老家

    他于是带着家人,辗转多地,来到了夔州。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当官的朋友,受到了他的接济。杜甫买了一些果园,在这里耕种,这是他人生诗文创作的高峰期。】

    天幕出现新的画面,杜甫的演员在官员的府上看到了一个女子跳剑舞。

    她跳起舞来风云变色,那剑光仿佛是后羿在射日。

    杜甫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五十年前,那时候,年幼的他看到了大明星公孙大娘跳舞,至今历历在目,不能忘却。

    这个年轻女子跳的舞跟公孙大娘多像啊。

    杜甫没想到在这个地方还能见到类似的舞,忍不住问道:“你这舞从哪里学的?好生眼熟。”

    女子说道:“我是公孙大娘的弟子。”

    杜甫声音艰涩:“原来如此,那你师傅呢?”

    女子低着头,情绪不佳:"师傅已经仙去了。"

    他愣了愣,怅然不已,随后挥毫如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杜甫像是在怀念公孙大娘,又像是在怀念年轻的自己,又像是在怀念盛世大唐。

    【公孙大娘也是一位很传奇的人。

    据说,杜甫看了之后五十年念念不忘。书法家张旭看了剑舞之后顿悟,画家吴道子看完之后自己的技艺也突破了。

    她的舞蹈好像有什么神奇buff。

    她还是某款游戏公孙离的原型。据后人考证,公孙大娘应该死于安史之乱中。】

    天幕下,在安史之乱还没发生的世界中。

    女弟子叽叽喳喳:“这杜甫真会写诗啊,一舞动四方。师傅你也留名青史了,真好啊。”

    公孙大娘看着看着,眼前浮现水雾。

    无数人想看自己的舞蹈,观众如山。她当然没有注意过席间有一个小孩记下了自己的舞蹈。

    那孩子在五十年后,还念念不忘,用笔为自己传出千年的名声。

    女弟子望着满屏的“阿离”,满脑门问号,正想发问,结果便听见旁边传来微弱的抽泣声。

    “师傅,你哭什么?”

    公孙大娘眼眶微红:"我在那个时候都是埋讲十里的人了。他还记得我的名字的人了,他还记得我的名字。”可先跟好文

    尽在晋江文学城

    能有杜甫这样一个粉丝,是多少舞者梦寐以求的事情?

    很多人以为杜甫只会写现实主义的诗歌,实则不然,他浪漫起来不要命。

    这篇诗文堪称华丽,程度堪比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无数人惊艳不已,又心里难过。感慨世事变迁,沧海桑田。

    小时候意气风发的杜甫去看公孙大娘跳舞,五十年过去了,杜甫老了,公孙大娘也没了。

    武则天看得更为长远。

    武则天闭上眼睛,心神触动:“怪不得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从杜甫一个人,能看大唐的兴衰史。”

    “连公孙大娘这样的宫廷舞女都死于战乱之中,普通百姓还有什么活路呢?”

    年少的李隆基被她叫来身边,战战兢兢地服侍着,余光扫过旁边的藤条。他之前来的时候,武则天手边还没有这个藤条,现在却有了。

    这是为谁准备的,答案呼之欲出。

    李隆基连忙说道:"可能是公孙大娘时运不济,所以才沦落至此,天幕不是说了吗?郭子仪拯救了大唐,百姓过得惨了点,但也不会很差。”

    “等到唐军光复中原,一切都会回归本来的模样。”

    谁知紧接着,便听见天幕接下来的话,所有人的面色都变了。

    【在这之后,杜甫又辗转来到江南,遇见了大唐当红明星李龟年。

    李龟年曾经多风光,连王维都要给他写《相思》,现在却落魄不已,朝不保夕,无比怀念曾经的宫廷生活。

    杜甫又写下了那一首:“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很多后人以为这首诗是浪漫的诗,经常用来示爱,其实内核是毫无疑问的悲剧。

    公孙大娘和李龟年一样,都在乱世挣扎。】

    【有人说,杜甫很惨,其

    实惨的人多了,只是杜甫更值得被铭记。

    曾经生活优渥的宫廷乐师和舞师都落魄至此,普通百姓更不用说了。

    据记载,当时户部统计了全国人口,大唐监世的时候是五千多万,经过安史之乱只剩下一千多万。

    总共打了八年,减少了三千万人,人口大概减少了四分之三。*

    安史之乱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还是无数百姓的悲剧。】

    武则天瞠目结舌,一时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人口少了三,三千万?”

    “李隆基,这就是你说的不惨?”

    李隆基也哑口无言,没什么比人口更直观的数字了。一下子减少四分之三,这也太恐怖了。

    在此之前,安史之乱只是个冰冷的名词,现在所有人才知道背后是血淋淋的内战。

    武则天站起身来,拿起了藤条,如果不发泄,她担心自己会被气坏。

    李隆基,你该死啊!

    唐太宗李世民在听唐肃宗奇葩操作的时候,努力告诫自己不要生气,气坏身来无人替。

    他以为自己已经把最艰难的时候熬过了。

    谁曾想,接下来天幕就披露了人口问题。

    唐太宗李世民怔怔地望着天幕:"朕偶尔有疏忽,但几十年来也算兢兢业业,颁布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人口一直在增长。"

    “他这是一下子把大唐打回到开国的时候啊。”

    “什么贞观之治,什么开元盛世,好像都是一场镜花水月、无边幻梦。”

    他御驾亲征,扩大疆土,颁布政策,鼓励生育,一刻也不敢放松。

    谁曾想,一场安史之乱,不仅败光了李隆基的功绩,还把自己的功绩也败完了。

    他曾经觉得隋文帝杨坚生的儿子特别败家,结果他的子孙后代一点不差。

    李世民恍惚地想————败家子啊!

    他不像武则天一样幸运,能靠打李隆基来发泄心中的怒火。结果就是,满腔无名之火憋在心头,烧灼着五脏六腑。

    “陛下!陛下!”长孙皇后眼睁睁看着李世民摇摇欲坠,昏了过去。

    他深受消渴症的折磨,耳朵聋了,手拿不动笔,是个残废的老人。

    杜甫写下了那一首《登高》。

    重九时节,杜甫写下了九重悲。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几乎没有之一。

    无数人称它为古今七律第一。

    一经展示,无数人望之惊艳,但也迷惑不解。

    刘阿斗左看右看也找不到那么多悲痛在哪里,扭头看着诸葛亮,好奇地问:"明明都是在写景色,哪里有九重悲,相父你知道在哪儿吗?”

    诸葛亮对于七言律诗不太了解,毕竟这是后世发扬光大的,不过技巧只是外在,美是相通的。刚启蒙的孩子看到诗歌也会觉得美。

    诸葛亮若有所思:“那臣就献丑了。”

    “第一悲萧瑟之秋,第二悲他乡作客……第八杯抱病登台,第九杯多病缠身。”

    刘阿斗吸了吸凉气,无数心绪盘旋在心头,口拙不知道该怎么表述出来,化为一句:"——厉害!”

    果然是诗圣,能把无数心绪都塞进一首诗里,简直是炫技之作。

    刘阿斗想到此,又微微叹息:"相父,他厉害是厉害,可是他的诗太苦了,朕看着心里堵堵的,还是《长恨歌》,《滕王阁序》这些文章看着舒服,没那么苦兮兮的。"

    “相父,你喜欢杜甫吗?”

    刘阿斗平时也不爱看圣贤的文章。

    诸葛亮闻言,微微颔首:“诗要字字写,也要字字读。杜甫的诗字字带泪,句句泣血。陛下你不喜欢也正常。对你来说有些不合时宜。”

    刘阿斗被保护得很好,没怎么见过民生疾苦,还保留着那一份天真,很难喜欢看杜甫的文章。

    只有有一定阅历的人才能看得懂、才能真正欣赏。

    诸葛亮闭上眼睛,刘备,关羽,张飞……无数朋友都离他远去,只剩下自己还在坚守。

    他渴望的北伐希望渺茫。前些日子,他看见鬓边又生了很多白发。

    他也有九重悲啊,杜甫是翻版的自己啊!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只有了解诗歌的人才知道这首诗

    歌到底有多厉害。

    唐代诗人张籍最喜欢这首诗了,看到天幕盘点这首诗之后,激动得忘乎所以。

    他痴迷地望着天幕:“杜工部,我什么时候才能有你这样的文采呀?”

    他像是想到什么,掏出随身携带的蜂蜜,拿着小勺,挖了一口往嘴里送。

    朋友本来还没当回事,结果看着蜂蜜好像与众不同,好奇地说:“这是哪里产的蜂蜜啊?怎么还有这么多结晶,很好吃吗?我也要买一点。”

    “不是结晶。”唐代诗人张籍摇摇头。

    “那是什么东西?”朋友疑惑不已。

    唐代诗人张籍左看右看,见四周没人,跟做贼一样地说道:“这上面是纸灰。”

    朋友瞠目结舌:“啊?你吃这些东西做什么?”

    唐代诗人张籍笑着说道:“这可不是普通的纸灰,这是杜工部的纸灰烧成的。

    这东西进了肺腑之后,我的肺腑就被他的诗给洗过了,就能沾上他的文采了,说不定马上也要写出《登高》一样的诗文呢。”

    朋友:“……”

    唐代诗人张籍贼眉鼠眼地说:“单吃的话吃不下去,韵嗓子,得配蜂蜜吃,一次能吃一大勺。

    我一天吃三勺,定时定量。这是我的独门秘技,别人我不告诉他,你千万别跟别人说。”

    朋友:“……”

    谢谢,没人会想学的。

    朋友觉得太离谱了,结果没过多久,张籍就写出来了:"恨不相逢未嫁时。"

    朋友:“……”

    他有了一个危险的念头,现在吃还来得及吗?

    【杜甫这一生从《望岳》开始,从《登高》结束。

    年轻的他想爬上泰山,一览众山小。晚年多病的他登上高台,物理上一览众山小,但实际上什么也没得到。

    不知道他回忆起年少梦想的时候,该有多么怅然。

    很多人说,李白好像从未老去,杜甫好像从未年轻,杜甫的诗歌读来苦兮兮的,全是不停地倒苦水。

    可这些苦又何尝不是现实?

    不是说天真的人读不懂,而是经历过社会毒打的人,能更加理解杜甫的诗歌。

    白居易年少经历战乱,评价杜甫的诗歌:“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宋代诗人陈与义经历了靖康之变,方知杜甫诗的可贵:“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

    现代诗人郁达夫经历了战乱,写道:“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鲁迅曾经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杜甫处在黑暗中,提灯写着诗,站在光明里的人自然看不懂。

    杜甫也希望那些人永远不要懂。】

    弹幕里的观众显然不认可博主说的话。他们表示:谁还没被社会毒打过呢?谁不能欣赏杜甫的诗歌呢?

    一时间,弹幕里全是表白杜甫的声音。

    安史之乱后的世界中,杜甫的妻儿看着天幕,心中百感交集。

    他们活得窘迫,穷困潦倒。谁能想到峰回路转,杜甫死后居然变得那么出名,地位还那么高,还这么受人喜爱。

    杜甫一生只有一个妻子,没有妾。妻子陪他一起吃糖咽菜,一起逃亡,最后一起终老。

    妻子望着杜甫说道:“夫君的才华有目共睹,时间只会让美酒变得更加香醇,真好。”

    然而年迈的杜甫望着天幕,心酸,悲痛,惆怅等等情绪涌在心头。

    “可是那个人说得对,不要懂最好,不该懂的。”

    好像越痛苦的人越能欣赏他的诗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希望所有人都不要欣赏。

    天下太平,人们吃饱穿暖、开开心心最好了。

    不要听他这个糟老头子发牢骚。

    作者有话要说:

    杜甫这篇大概下一章结束,杂谈讲李杜cp的友谊,三次相遇,一生留恋。

    第62章 李商隐:大李杜关系这么好,我们小李

    【那杜甫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吗?杜甫知道自己的诗好吗?

    杜甫知道。

    晚年的他写下了:文章憎命达。

    他饱受苦难,可是还乐观,虽然他过得苦,但是他的文章因此写得更加好了,犹如苦难中绽放出来的花朵。

    晚年他察觉到了死亡的气息,迫切地想要回到家乡,可是沿途战乱频发,他只能带着家人到处辗转。

    这个病弱的老人以船为家,在岸上卖药。他碰见了李贺的父亲李晋肃。

    他们俩是八竿子才能打得着的超级远房亲戚。

    可杜甫很珍惜这一段亲情,当场认了这个亲戚,还给他写诗,依依不舍地送他去赴任。

    他很多弟妹以及朋友在战乱中失去消息,亦或者已经死了,能见到亲戚已经是极大的慰藉。

    后来有人发起叛乱,杜甫乘坐小船,逃亡湖南,想去投奔自己的舅父。但是当时发洪水,小船不得不停靠在岸边。

    他五天都没吃到东西。

    有人送来酒肉,杜甫吃完之后不久过世了。

    有人说他是撑死的,有人说他是病死的。

    伟大的诗人就这样死在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没有回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故乡。】

    视频播放到现在,已经有无数人喜欢上了杜甫,杜甫的粉丝群越发壮大。

    他们望着天幕中那个沧桑的老人到处辗转,不由潸然泪下。

    杜子美好惨啊!

    很多大唐人带着酒肉,想要去寻找杜甫,不能让杜甫饿着!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望着天幕,面色沉沉。

    他孙子未来居然过得这么惨,很可能是活活撑死的……

    他家里出了一个流芳千古的诗圣,他自然是高兴自豪的,可与此同时,他也是个祖父,家里的小辈活得这么凄凄惨惨,实在是让人揪心。

    杜甫的父亲杜闲有些恍恍惚,有一说一,他现在还没孩子,结果已经看到了好几十年后的事情,真神奇。

    紧接着,杜闲便被杜审言踹了一脚。

    杜闲委屈:“耶耶,你打我做什么?”

    杜闲哑口无言。

    杜审言谆谆教导:“从今天开始,好好为朝廷效力,往高处走。努力多赚点钱,留给他。即使发生安史之乱,家里也不至于败落成那副惨状。"

    杜闲忍不住吐槽:“……耶耶,我才是他父亲,他不孝敬我,我要努力赚钱孝敬他?”

    杜审言重重哼了一声:“那当然了。”

    杜闲怀疑人生,感觉自己的地位成了“弟”位:“凭什么啊?”

    “你要是能写诗写出诗圣的名头,我也孝敬你。”

    杜闲:“……”

    对不起,告辞。

    杜审言微微叹息,如今天幕剧透了历史,很多事情肯定不一样了,他孙子也未必会成为诗圣。

    可这样也好,已经苦过一次了,这一次就过得快乐一点吧。

    如今杜家还没有败落,他们这些做长辈的会保护好他的。

    古青青:【BBC出了一个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称杜甫为在苦难中谱写史诗的流浪者,称他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和但丁,而且认为他在某种意义上比莎士比亚更加伟大。

    当然这都是导演的一家之言,但杜甫享誉国外的事情是毋庸置疑的。

    相比于英国,杜甫对于朝鲜半岛这些汉语言文化圈的影响力更大。

    杜甫的《春望》在日本被收入教科书。

    曾经有日本媒体评选最受欢迎的汉诗,排行第一的就是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为什么那么喜欢呢?可能是岛国经历过战争吧。

    尽管人们常说诗歌是不能翻译的,但是杜甫的诗歌情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超越了语言的障碍。】

    弹幕都在表示与有荣焉!杜甫值得!

    可天幕下的古代人心情很复杂。

    汉武帝刘彻耳朵动了动,眯着双眼,敏锐地察觉到了异常的信息。

    “把舆图拿来!”

    其实古代中国并没有那么自大,至少在汉朝没有。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知道那边有非常庞大富裕的国家,比如安息和天竺。

    他难以想象的是,朝鲜半岛这些汉朝的领土居然脱离了出去。

    “乐浪郡、玄菟郡、临屯郡、真番郡……这些地方都丢了?那些后代的帝王是干什么吃的,还有岛国在哪里?”

    汉武帝眯着眼睛找了半天,视线来到倭奴国。

    曾经,他们派使者来到汉朝。

    汉武帝一看使者的身形,乐了,长得太矮小了吧,一副瘦巴巴的样子。于是赐予他们汉倭奴国王的印章,承认他们是汉朝的附属国。

    这个名称伤害性很大,侮辱性极强,那边的使者只能委屈巴巴地认了。

    汉武帝刘彻看不上那个小破岛,连打的想法都没有,结果未来居然成了强国?

    汉武帝刘彻耳边仿佛有警钟作响,他可以忍受安息天竺等远在天边的国家,毕竟他们打到大汉来太难了,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过各的,好得很。

    可这些小地方离大汉太近了,如果出了个强国,打到大汉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吗?

    汉武帝刘彻冷眼望着地图,卧榻之间,岂容他人鼾睡!

    时间来到唐朝,在唐朝的时候国民自信空前高涨,已经形成了天朝上国的意识。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个叫大唐,一个叫其他国家。

    反正都得向大唐称臣纳贡!

    武则天打完李隆基,气不打一处来,结果又听到了不好的消息,眉头紧锁。

    汉武帝刘彻还需要猜日本到底在哪里,武则天已经反应过来了。

    千年时间里面,岛国一直对汉武帝赐下来的名字很不满,试图改名。他们觉得岛国在汉朝东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要叫日本。

    武则天承认了这个名字。

    武则天面沉如水,那个穷乡僻壤的小地方未来居然这么有影响力?

    她扭头望向东边,目光锐利,和汉武帝的想法不谋而合。

    古青青说完了杜甫的一生,语气放松下来。她剪视频只是个兼职,主业是游戏直播,主播当然不能闷头打游戏,得活跃气氛。

    她所以习惯了跟观众侃大山,在做视频的时候也不例外。

    【李杜优劣论是一个千年话题。

    博主为什么要把李杜并称呢?肯定有人要问了,是怕惹了杜甫的粉丝吗?

    不不不不不,博主不怕得罪哪个粉丝。

    据博主观察,李杜的唯粉更多,中立粉少。

    博主这样理中客的行为会惹怒两边的唯粉,不仅不会得到两边的称赞,还会被两边共同开喷。只有为数不多的中立粉会支持博主的选择。

    博主在排名次的时候,觉得他们两个分不出来,像是左右手,砍掉哪个都不行。一边这么想,一边就这么做了。

    我之前后台收到了一条私信,有观众说:“李白必须当第一,因为大家都把他们称为李杜了,李白排在前面,所以李白更厉害,不然为什么不叫杜李?"

    大部分中晚唐和大宋的文人听见这句话,一定会说放屁。

    第一,他们更加喜欢和推崇杜甫。

    第二,知不知道什么叫做并称规则?

    古代并称有一条规则就是尽量符合声律——平上去入。

    这个东西是古汉语的声调,平分为阴平和阳平,对应现代汉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上对应第三声,去对应第四,入声已经差不多消失了。*

    上面这段看不懂也没关系,可以简单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声调。

    李是第三声,杜是第四声,这样讲起来不拗口,更加符合口语习惯。

    比如元白,刘白,瑜亮,韩柳。

    能说元稹和刘禹锡比白居易厉害,周瑜比诸葛亮厉害,韩愈比柳宗元更厉害吗?】

    天幕此话一出,无数人心头升起无限好奇。尤其是唐宋之前的年代,李白还没出生,他们根本没听说过李白的名字。

    曹植:  “李白是谁?居然还有人和诗圣并称?圣人不就是最厉害的了吗?”

    曹操看完视频,已经成了杜甫的粉,冷哼着说:“让我看看那小子的诗文,如果比不上的话,呵呵。”

    “元白……哈哈哈。”元稹笑逐颜开:“乐天,原来不仅是李杜并称,我们俩在文坛上也有并称。”

    白居易也很高兴,他是真把元稹当知己:“千年之后,还有人常常将我们一起提起,真是一桩美事。”

    他们一想到后人探寻他们的友谊,就感觉无比快乐。

    好像他们没有死去,友谊从未消失。

    结果这时两人便看见了弹幕。

    弹幕:(一提到元白,那我就不困了,

    磕死我了,磕死我了。)

    弹幕:(元白cp是真的!有没有大大产文啊。)

    两人笑容渐渐消失。虽然不太懂他们在说什么,但直觉有点怪。

    好半天之后,元模灵光一闪,说:"不会是我想的那种意思吧?说我们有断袖之风?"

    原来这个并称不仅被用在文坛上,还被用在古怪的地方?

    白居易吸了吸凉气,虽然他们俩关系确实好,但没有到断袖之风的地步啊。

    他对男人没有兴趣啊。

    元稹脸也绿了,两个好兄弟互相看了对方一眼,赶紧移开眼神,拉远了和对方的距离。

    一定是他们想多了,后人不会这么可怕的!

    周瑜一整个无语住了,他以前对诸葛亮

    观感还好,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可是看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后,难免带上了点情绪。

    诸葛亮抢走了他的功劳啊!

    现在天幕告诉他,经常有人把他们并称。

    周瑜揉揉眉心,他太难了!

    年轻的杜甫可能是最高兴的人,没想到他有一天能跟前辈并称。

    紧接着,天幕继续播放。

    古青青:【那么接下来就讲一讲李白跟杜甫的渊源吧。

    杜甫这个人打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七岁就能咏凤凰,自然跟同龄人玩不到一块去。他更加喜欢跟年长者交流,他们的阅历跟知识比同龄人多多了。

    年轻的杜甫第一次考试失败之后,没当回事,到处游玩,还写下了《望岳》。

    时间来到744年,杜甫遇到了可以称为理想型的年长者————李白。】

    【虽然很多人说杜甫从未年轻,李白从未老去,可事实上,李白比杜甫要大十一岁。

    李白得罪权贵,刚刚被赐金放还,正处在人生失意的时候。

    李白是个享誉全国的大明星,杜甫则是个初出茅庐的菜鸟。

    可李白并不嫌弃杜甫,因为杜甫和他意气相投,还很有钱,诗文水平也很好。尤其是《望岳》那首诗,李白也击节称赞。

    艺术家的心灵都是相通的。两人一拍即合,玩在了一起。

    闻一多先生曾说:“李白与杜甫见面是太阳和

    月亮碰了头”,“我们四干年的历史里,除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了"。

    李白和杜甫登高望远,酒楼畅饮,骑马打猎,追鹰逐鹿,尽情享受人生。

    不久,他们互相都有事,所以依依不舍地分开。并且相约秋天去梁宋接着玩。

    在那个车马很慢的时代,鸽了对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他们俩都没当鸽子。

    两人如约来到梁宋,找仙人,找仙草,炼仙丹。这个时候,另一位诗人高适也加入了他们。

    他们晚上睡觉盖同一床毯子,白天手拉着手一起游玩,基情四射。

    后来,他们因为各自有事分开了。】

    天幕下,高适瞠目结舌:"太阳和月亮的相遇,孔子和老子的会面?这也太夸张了吧。"

    “是啊,夸张了。太白兄,你觉得夸张吗?”可事实上,杜甫微微扬起下巴,笑容快咧到耳根了,那得意的劲头根本藏不住。

    后来的文人真会夸。

    没错,他跟李白的相遇就是史诗级相遇!

    李白望着天幕,捏着酒杯,唇角上扬。

    不得不说,看后人探寻自己跟杜甫的感情这件事还挺有意思的。

    李白笑了笑,看了杜甫一眼:"我和子美相遇,犹如高山流水觅知音,虽然说法夸张了些,但是深得我意啊。”

    杜甫一听,身后不存在的尾巴翘得老高,高兴得不行。

    两人的气氛和谐,仿佛下一秒就要冒泡泡了。

    高适望着这幅场景,陷入沉默,明明他们三个人是一起玩的,他跟李杜二人关系也不错,怎么后人只夸他们俩?

    他感觉自己不应该在这里,而应该在其他地方。

    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他却不配有姓名。

    【745年,也就是他们初遇后的第二年,杜甫来到齐鲁。

    李白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马不停蹄来找他相会。

    两人游玩了一段时间,就此分别。

    临行的时候,李白给杜甫写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可能李白也想到了,交通这么差,此后一别,就很难相见了。

    后来,李白也很怀念杜甫,给杜甫寄了诗。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觉得杜甫走后,他的酒喝的都不香了,他的心跟着汶水一样向南流去,去追随他的朋友杜甫。

    很多人说李白看不上杜甫、杜甫对李白只是单相思。其实不然,李白的诗太走心了。李白给别人的印象都是洒脱不羁,结果在给杜甫的诗文中显露出了脆弱感和易碎感。

    他不必强撑坚强,可以把身上脆弱的一部分袒露给自己的好朋友杜甫。】

    天幕下,年轻的杜甫很高兴,李白未来居然给他写了这么多诗啊!

    他高兴之余又有点烦恼,可想而知,之后他会收到许多李白的诗了,得找个什么地方放起来呢?

    然而紧接着天幕就说:【李白给杜甫写的诗不多,就这几首。】

    【可杜甫写的诗太多了。

    《赠李白》——太白兄,我想你了。

    《梦李白二首》——太白兄,我昨晚做梦梦到你了。

    《春日忆李白》————春天了,好想李白啊。

    《冬日有怀李白》————冬天了,还是好想李白。】

    【杜甫给李白写了十多首诗,比李白多多了。】

    【很多人因此觉得杜甫是舔狗,其实不然,李白的诗遗失了很多,未必只有两三首。】

    杜甫微微睁大眼睛,什么意思,就这么少?

    杜甫立刻给李白斟酒:“太白兄,喝点酒吧。”

    高适好奇地问:“你这是做什么?”

    杜甫意有所指:“最好的诗都在酒里,可不能只有两三首啊。”

    李白含笑说道:“天幕不都说了遗失了很多吗?未必只有两三首啊。”

    “那我以后要给你编诗集,这样遗失的就少了。”杜甫下了决心,贪心地说:“你写个两三百首,即使遗失,也会剩下许多。”

    李白:“……”

    这是要累死他嘛!

    大唐交际花李白把杜甫看成好朋友,但他的好朋友太多了。他也不会因为杜甫在未来那么出名而

    变得谄媚。

    他正想拒绝的时候,突然间,听到了天幕说的话。

    【李白晚年陷入了□□,银铛入狱。他向曾经的老朋友求情,希望他放自己一马。

    老朋友已经当了高官,只要开口就能救他,可他视而不见。

    李白的朋友大部分都离他远去。

    可杜甫却为李白求情,积极探寻李白的消息。

    "不贝李牛久,佯狂真可京,世人皆欲杀,吾意冲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雲洒一杯,个见字王人,许狂真可我。但人自动乐,吾急狂同才。敬德诗十首,就等酒一杯。

    杜甫是李白的粉丝,但是个冷静理智的粉丝,他看透了李白的一生。他希望李白改一改这种性格,这样也许就不会半生飘零了。】

    天幕下,李白眨了眨眼睛,什么?他未来居然会因为风波银铛入狱?

    到底是什么风波,天幕没有讲清楚。

    没想到那些酒肉朋友都离自己远去,杜甫还是支持自己。

    他深深看了杜甫一眼,旋即含笑说道:“笔墨伺候。”

    杜甫还沉浸在天幕说的事情中无法自拔:“拿笔墨做什么?你要写诗吗?”

    李白甩甩袖子,给自己斟酒,气度从容不迫,一副洒脱不霸的模样:"两三百首写不了,给你再写一首,可还满意?”

    "满意,太满意了!"杜甫笑逐颜开。已经有一首了,两三百首还远吗?

    他想出现在李白诗篇的每一页。

    高适也惊叹于杜甫对朋友的真诚,虽然天幕没有说清楚,但可想而知李白卷入的事情有多严重。

    杜甫这个朋友可以交啊!

    他有些不满:"天幕说李白和那个老朋友求情,结果人家不愿意帮忙,如果太白兄是冤枉的话,完全可以救一救啊,这人太过分了。

    如果知道他是谁,太白兄以后就不要跟他交往了。”

    李白满饮一杯,毫不在意:"飞蓬各自远,不救也是有道理的。"

    他知道自己很多朋友都是酒肉朋友。他们遇到大难各自飞,也能接受。

    他只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真心朋友而感到高兴。

    高适

    还是愤愤不平,此时他还不知道这个人就是他自己。

    李商隐也非常尊敬杜甫,他很多诗歌技巧就是从杜甫那里学的。

    所以天幕在播出杜甫视频的时候,他尤为激动。

    “李白参与了叛乱,杜工部都愿意支持他,这是何等的高义啊!”

    李商隐说着说着,感慨万千:"李杜他们既是大才又是知己,把他们并称,再合适不过了,实在是文坛佳话。"

    妻子好奇地问:“对了,天幕之前不是说你跟杜牧也被称为小李杜吗?你们俩关系怎么样?”

    李商隐灵光乍现,想起来了这回事:“我们俩关系不错啊,我还给他写了好几首诗呢,不知道为什么他一首都不回我,不行,我得再写一首,催一催他。”

    “大李杜都是如此好的知己,我们小李杜也不能落下。”

    杜牧,我想跟你做朋友!

    李商隐浮想联翩,后人会不会也把他们的相遇成为太阳和月亮的相遇呢?

    不久之后,杜牧收到诗,挑剔地看了一眼。

    李商隐曾经把杜牧跟诗写的好的奸相相比,一点不懂夸人的技巧,很难让人觉得不是故意的。

    果不其然,这首诗同样如此。

    李商隐夸杜牧写的诗和宋之问一样华丽。

    宋之问诗写的好,但也是出了名的奸臣。

    杜牧冷哼一声,把这首诗给丢了,没有任何想回诗的想法。

    他们小李杜这辈子都不会成为大李杜这样的朋友。

    他感慨,唉,他的情商可比杜甫,可李商隐的脑子一点不如李白啊!

    第63章 后续加新视频

    古青青:【李白和杜甫的相遇不仅是太阳和月亮的相遇。国外也有一场类似的相遇——莫扎特和贝多芬的相遇。同样是艺术天才,同样差了十几岁。】

    【余光中先生曾经说,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有人补上了后半句,杜甫眉头一皱,补全了半个乱世!】*

    【仙是天上仙,圣是人间圣。诗仙和诗圣无论少了哪一个,大唐的夜空都将黯然失色。】

    唐代诗人韩愈闭上眼睛,默默揣度:"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眉头一皱,补上半个盛世……虽然都是大白话,但确实是这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很快,古青青继续说道:【唐诗被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盛唐涌现了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孟浩然等等著名诗人。

    在文学史上,盛唐是哪年结束的呢?

    答案是杜甫之死。李白比杜甫早死几年。

    随着杜甫的死,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结束了。】

    弹幕:(没有结束!小学生都会背杜甫的诗!几亿人都在读他的诗!)

    (知道江西学派的一祖三宗吗?祖就是杜甫,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杜甫就是前者。后辈定当铭记。)

    (老杜一生都想继往圣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惜报国无门。不过没关系,会有人继承他的想法。薪火相传!青史交错!)

    (先生千古!)

    (先生千古!)

    年迈的杜甫望着那些弹幕,抿着干涩的嘴唇,眼前浮现水雾,喃喃低语。

    他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东西,难以置信似地开口。

    “他们还在读我的诗……”

    “还是几亿人……”

    他闭上眼睛,酸涩的感觉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豪情壮志,重重地拄了一下拐杖。

    “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的好啊,你们去做吧!”

    那些网友并不知道自己的留言被杜甫看见了,如果知道,想必会震惊和狂喜。

    在这一刻,他们仿佛隔着时空交流。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杜甫的五言,七律,古

    体……都写得特别好,堪称六边形战士,对后世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

    悠悠我心版本唐宋十大诗人之一,杜甫实至名归。】

    紧接着,声音消散,天幕消失,碧蓝如洗的天空只剩下一行水墨组成的大字。

    【下一段视频将在五天后播放。】

    视频已经放完,但人们久久回不过来神。

    没有人能拒绝忧国忧民的诗圣。

    无论是他的诗文,还是高尚的人格,都在人们的脑海中打上了深深的印记,让人再也没有办法忘却。

    很多人争相抄录杜甫的诗文,一时间,纸的价格飙升。

    年轻的学子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抄录下来,当做座右铭来勉励自己。

    有志之士则抄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兼济天下"的初心。

    每个世界的杜甫都成了大明星。

    隔日,年迈的杜甫打开草堂的木门,便看到门口堆着小山一样的茅草。

    他有些迷茫,是他开门的姿势不对吗?怎么门口堆着这么多东西?

    这时,他刚才看见茅草后面还有几个村民。

    为首的村民搓了搓粗糙的手,战战兢兢地说:"杜翁,家里的小孩前些日子抱走了你家的茅草,逼得你写了诗,我不知道这回事啊。这不,看见神仙放的天幕之后,马上给你送过来了。他年纪小,不是故意的,你多担待一下。"

    以前,杜甫只是一个落魄老翁。谁知道他是个留名青史的人物呢?

    古人大多迷信,杜甫被天幕点名之后,身份立马都不一样了,好像能跟神仙搭上关系。村民们难免有点敬畏,立马把草送回来了。

    村民还嫌不够,把自家小孩拎了出来,当场打屁股:"叫你偷陆翁的东西!皮痒了是不是!还不快认错!”

    一时间,熊孩子们暴哭。嚎啕尖叫声不绝于耳。

    “行了,别打孩子了,打坏了怎么办?”

    杜甫有点看不过去:“东西还回来就行,不过这些草太多了,你应该还加了吧?老朽只需要原来的就行。剩下的你都拿回去,我不要。”

    村民:“哎哟,小孩顽劣,给你家搞了那

    么大的麻烦,那不得补偿一下吗?”

    “不用补偿了,只要归还原来的就足矣。”

    村民见他不收,只好将多余的茅草抱起来,终于说出了今天的来意:"对了,陆翁,我家老二也到了启蒙的时候,你能教他写那个什么短诗吗?拜师礼不是问题。”

    其他村民也纷纷点头,表示想给小孩拜师,毕竟这位师傅可是未来的诗圣。如果孩子能当他的徒弟,怎么着也得在史书中记一笔,那全家可发达了。

    杜甫摇摇头,——婉拒了。

    村民们觉得杜甫看不上他们孩子,只好悻悻回家。

    事实上,杜甫确实看不上。

    杜甫回到家中,对妻子说:“孔子说有教无类,可那群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性格顽劣得很,年轻的时候可以带他们,现在半个身子都埋进士里了,哪有时间扳正他们的性子?"

    妻子了然:“是啊,而且我们要出蜀回老宅了,教不了他们。”

    杜甫颔首:“不过他们提醒我了,收几个天资聪颖、心思纯正的徒弟也不错。一来,传承衣钵,

    办必阅读书一米价贴家用。

    他之前看到弹幕里说了江西诗派,这个诗派认他为祖宗。可他都没教过他们一天,全靠这些小辈自己摸索,这个祖宗当得有点不称职。

    他也想得趁自己这把老骨头还能动,多为国家培养出几个诗词歌赋样精通的栋梁之材。

    再说了,如果有徒弟的话,他的诗文应该会被妥善保存,后世的人就能看到了。

    他给李白写得可不止十几首诗,结果只流传了十几首,剩下的都消失在战火之中,一腔心血付诸东流。

    妻子好奇地问:“不入朝为官了吗?”

    杜甫望着长安:“朝廷不需要文官,缺少的是势如破竹的武将,有郭子仪将军已经足矣。在下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杜甫放出要收徒弟的消息,可谓是天下震动。如今他可是全天下最炙手可热的文人,谁不想成为他的徒弟呢?

    连唐肃宗都派了皇子来,想跟杜甫学诗。

    杜甫陷入一种甜蜜的麻烦,全天下的人都想跟他学写诗,好苗子太多了,他都有点挑花眼了。

    五天之后,人们掰着手指,数着时间,翘首以盼。

    算算时间,接下来是揭晓最后一位诗人的时候了!

    虽然天幕没有指出这个人是谁,但是很多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古青青在说杜甫的时候经常提起李白,那最后一人到底是谁,简直呼之欲出。

    曹操作为唐朝之前的朝代人,并不知道李白杜甫,看过视频之后已经喜欢上了杜甫。

    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太对他这个“大汉忠臣”的胃口了。

    曹操以一种审视的态度望着天幕:“让我瞧瞧这小子写的到底怎么样。”

    不仅是曹操,很多人都对李白生出无限好奇之心。

    杜甫的调子实在起得太高了,每一篇拿出来都是千古名篇,他们很好奇李杜里面的李到底有多厉害,才能和诗圣并称李杜。

    在无数人期盼的眼神中,视频终于开始播放。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熟悉的古青青没有说话,只放了一段视频。

    天子特意在湖心设宴。

    湖面澄澈如镜,荡漾着烟波塔影,众人都在期盼某位人的到来,连天子都四下张望,心情显然不平静。

    终于,一位男子骑马来到湖边。

    这男子身着白衣面孔,腰间佩剑。风姿舒展,飘飘欲仙,一身气质令人心折。

    不过脸颊微红,有些醉醺醺的样子,说不出来的闲适。

    一般画舫仿佛早有预料,停在男子面前。侍从探头出来,请他上船前往宴会。

    “李大人,天子召你写诗。”

    天幕下,很多年轻男子暗暗记下了他的打扮,日后他们也要这样上街。

    白衣游侠,洒脱不羁,太俊俏潇洒了。

    无数年轻女子目光匆热,眼神寸步不离地追随着他,当真英俊也!

    他们在心中给这人下了定义——天子都要请他来作诗,看来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啊。

    谁知紧接着,他们的下巴都快掉到了地上。

    因为那男子一点也不像个循规蹈矩的人———

    他根本没把天子放在眼里!

    男子一副醉态,狂傲不羁地说:“天子召我?不去!”

    侍从迷茫,难以置信似的说:“李大人,你大胆,

    你敢抗旨不遵?”

    男子丝毫没有被吓到的样子,畅快地笑着:"在下乃是酒中之仙,哪能说去就去!"

    与此同时,天幕荡出波澜,水墨组成文字。

    杜甫的诗句浮现在天空之中,令人见之忘俗。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壮美的大唐,狂傲的诗人,绝妙的诗词,构成了一幅惊艳的画卷,夺走了所有人的眼球。

    观众的眼中只剩下那个白衣剑侠,他好像能轻而易举夺走所有人的目光,连天子在他面前也要黯然失色。

    在此之前,他们几乎从没有看过如此有傲骨的人!

    他们一边说他不敬尊上,却又一边情不自禁被他吸引。

    因为不得不承认,这个人活成了他们梦想的样子。

    “狂、狂士!”

    “酒中仙?真是个妙人!”

    第64章 小孩子:李白的诗真好背呀。

    【这是杜甫给李白写的诗歌。】

    【十大诗人第一名,李白!】

    天子邀请此人上船,但此人不上。他自称是酒中仙,端端一副狂士模样,那潇洒劲令人心折。

    无数不认识李白的人心生向往,被勾起了好奇心。

    不仅是诗圣,连天子都喜好他的诗文,他写的诗文该有多好啊?

    好想知道他的诗写得到底有多好,才能收获这么多仰慕者!

    李白忠粉苏轼抚着自己的胡须,眼睛满意地民起来:“我就知道是他,毫无意外!除了他,又有谁能被称为诗仙呢?光是那一首《望庐山瀑布》,就笔落天外,至今见之忘俗。"

    弟弟苏辙说道:“听说徐凝写了一首《庐山瀑布》,他觉得自己能和李白一争高下!”

    苏轼:“??”

    他紧皱眉头,刚想开骂,又觉得不妥:"他这么自信,应该是写得很好。给我看看写得怎么样。"

    苏辙凭借记忆在纸上写了一遍,递给了苏轼。

    苏轼带着浓浓的探究之心看了起来,以为自己能看到什么惊世名作,结果平庸无奇。

    苏大喷子左怼王安石,右怼司马光,从来没怕过谁,毫不留情地想开喷。

    徐凝怎么这么普通,又这么自信?

    他怒不可遏地拿来笔墨写了一首《戏徐凝瀑布诗》,用来回怼对方。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垃圾,都是垃圾!

    乾隆望着天幕,唇角上扬:"朕就说吧,这最后一个人肯定是李白啊。"

    和珅笑着说:“陛下算无遗策,臣等佩服。”

    他们都是古代人,又没有电视,哪里见过精心制作的电视剧素材?虽然他们清楚天幕中的李白只是后世的演员、并不是真正的李白,但也有了深深的代入感。

    乾隆感觉自己好像隔着千年看见了那个洒脱的诗仙,笑意更深:"来人啊,把诗仙的《上阳台帖》拿出来!"

    李白几乎没有什么传世的真迹,但是乾隆贵为四海之主,手上还是有一份李白的书法作品。

    乾隆啪啪地在上面盖满印章,作品瞬间被印章糊满。

    他兴之所至,提笔在卷首写下了四个大字:“”青莲逸翰"。

    比李白写的字还要大很多,直接喧宾夺主。

    他满意地点点头,脑海里浮想联翩,诗仙这一生郁郁不得志,没有被唐玄宗李隆基重用过。自己却这么爱他的书法作品,还给他题字,这是多少大清人得不到的殊荣啊!

    诗仙如果知道的话,一定会感恩戴德的吧!

    和珅非常上道地吹彩虹屁:"之前天幕说杜甫的时候,臣就感觉陛下可以被称为大清国的杜工部、诗集可以被称为清朝的诗史。

    如今来看,笔下的字写得也尤为好,一点儿也不亚于诗仙呢!”

    然而乾隆好像并不高兴,眉头紧皱:“你这小子,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和珅心头一紧,难道陛下觉得他吹得太过了,反倒不真实了?

    糟了!完蛋!

    纪晓岚看到和珅要翻车了,心里畅快不已,这个阿谀谄媚的小人可算倒霉了。

    和珅正准备为自己开脱。

    然而乾隆却冷着脸说:“只有朕的书法有李太白的风采吗?诗文呢?朕一直在学诗仙的诗,难道没有他的风采吗?”

    纪晓岚:“……”

    和坤:“……”

    要不是和珅定力强大,估计就笑出声了。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才抑制住表情不失控,搜肠刮肚地寻找夸人的词,殷勤说道:“那是自然。陛下作诗从不拘泥于凡尘俗物,这一点和诗仙如出一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怎么算没有太白的风采呢?”

    乾隆这才露出微笑:“你这小子,就知道吹嘘!”

    他嘴上在抱怨,可脸上的表情却昭示着他有多满意。

    和砷连忙笑着说:"臣只不过是说出心里话罢了,陛下的诗文既有诗仙的洒脱随意,又有诗圣的详细周密,这天下哪还有比陛下更加兼容并包的人?”

    “倘若诗仙诗圣还活着,也要赞叹————陛下大才。”

    “哎!别胡说八道了,顶多有几分相似,哪里比得上呢!真是油嘴滑舌!”

    和珅嘿嘿一笑,君臣皆欢。

    纪晓岚:“……”

    没救了,拖下去,埋了吧。

    曹操整个人恍恍惚惚,心情比别人都复杂。

    气死了,犯了。

    曾经,孔融举荐了一位名士称衡给他。

    曹操笑纳,可是祢衡生病不肯当官。

    曹操心想,这么狂啊,大胆!于是封他为鼓手,用来羞辱他。

    结果祢衡整了个大活,直接脱得光溜溜的,裸身击鼓,那炊华裂效果不亚于在现代裸奔。

    孔融劝称衡向曹操认错,  称衡答应了。

    曹操大喜过望,等祢衡等得很晚。祢衡终于来了,结果并不道歉,反而开始狂喷。

    曹操望着天幕中的李白,沉默了,他这人天生跟狂士犯冲。

    唐玄宗李隆基这些天正烦着呢,白居易一首《长恨歌》导致民怨沸腾,他不得不把杨贵妃送回道观。这倒也罢了,总归是后院那点事,不至于威胁江山社稷。

    他只不过是在私德上名声臭了点罢了。

    结果杜甫的视频来了,天幕直接剧透李林甫这个大奸臣以及安史之乱。这一下可好,火焰从后宫蔓延到前朝。

    在百姓眼里,他一下子从私德不行的帝王变成了昏庸无道的皇帝。

    他预感到,接下来肯定要被奏折烦死了。

    他真想大喊,天幕能不能不要再盘点唐朝的人了,去盘点宋朝的人啊,宋朝就没有好的诗人了吗!

    在这样的期盼中,他等到了新的视频。

    他的心一跳,好家伙,这等狂傲之徒不就是刚被他赶走的李白吗?

    李白第一次来长安的时候,唐玄宗没理他。后来李白走通了玉真公主的关系,唐玄宗将他招入宫中,非常宠爱他。

    但唐玄宗没有要重用他的想法,就把他当一个文学弄臣,和那些梨园子弟一样逗着玩。心情好了就让他给贵妃写几首诗,心情不好就不管他。

    后来唐玄宗经常听见高力士等人说李白坏话,对李白的观感急转直下,索性把他赶走了。

    唐玄宗李隆揉擂心,心情渐渐好转。李白性格太过桀骜不驯,所以他把李白赶走了,这是李白的问题,又不是他的问题。

    天幕总挑不出来他的毛病了吧?

    说不定还要夸他一波赶得好呢!

    他身边的高力士心中惴惴不安,咬紧牙关,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来了。

    他在玄宗驱逐李白这件事情上添了一把柴,这可如何是好?

    天幕在各大世界都掀起了狂潮。

    古青青不知道这些事情,继续说道:【前段时间,网上有个帖子,说李白在扬州散金三十万两,四舍五入等于花了一个亿,帖子直接上了热搜。

    李白确实自称在扬州:“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恶皆济之。”

    这三十万是不是夸张,他自己没说。

    网友们都很好奇,李白的钱到底是哪里来的,这就要从李白的家境说起。

    李白的出生地有很多争议。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李白祖籍甘肃天水,家族为避免战乱逃到西域。

    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吉斯坦。中亚地区以前是我国领土,但现在不是了。

    后来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四川。

    四五岁的李白跟随父亲来到四川绵阳昌隆县青莲乡。

    这一路上,他穿越天山,看遍茫茫大漠,走遍别人没走过的路,看过别人没看过的风景,为他一生的浪漫情怀埋下伏笔。

    他是凉武昭王的九世孙。凉武昭王是西凉开国国君,也是唐朝皇室认定的先祖。所以李白也算是李唐王室的远亲。】

    李世民唇色苍白,长孙皇后劝他不要看天幕,免得又被气量,他拒绝了。

    他已经从杜甫身上看到了大唐的颠沛流离,再没有什么能让他生气的了。

    他告诉长孙皇后:“只有看到过错,才能改变过错。大唐变得更加欣欣向荣,这不就是天幕希望朕看到的事情吗?这是件好事啊。”

    长孙皇后一怔,只好叹了口气,把药递了过去:"陛下所言极是。"

    他一边喝着调养的药,一边望着天幕,脸上终于有了淡淡的笑意:"李白出自陇西李氏?又是个远亲啊。李商隐,李贺,如今再加上个李白,这榜单上就十个人,却有三个姓李的。杜甫也是临安公主的后代,李家真是人才济济!”

    长孙皇后含笑说道:“陛下说得不

    对。

    “哦,是朕说错了吗?”

    长孙皇后知道李世民现在身体不好,特意挑点好听的话:“王勃和王维出自太原王氏,也跟皇室沾亲带故,这榜单上几乎没有一个大唐人跟皇室毫无关系。"

    到底是多年夫妻,很了解对方。

    果不其然,李世民笑意渐渐深了,连声说道:“不错,不错。天下人才都是李家人。”

    虽然他有李隆基那个混球后代,但是这些诗人抚平了他内心的烦恼。

    他望着李白,越发觉得对胃口,那点不尊李隆基的狂傲都被他自动美化成了率真。

    妙啊!

    他发自内心地希望这个李家子侄能够顺顺利利。

    【李白的父亲李客应该是个商人,所以李白很有钱,这可能是他未来能挥金如土的原因之一。

    苏轼出生的那一年,花草枯萎。白居易出生的那一天,流星划过。名人的出生往往都带点玄幻色彩。

    李白也不例外。

    传说他的母亲生他的时候,做梦梦到了太白金星,所以给他取名叫白,又取字太白,并且时常给儿子灌输:“儿子你可不一般,你是太白金星转世!将来做什么都能行!”

    李白这孩子打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普通人九岁还在上小学,他已经看遍了各种古籍。

    很多人对李白的印象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仙人,好像一辈子不怎么想当官。

    其实不然,他很小的时候,就觉醒了政治的理想。

    李白的政治梦想是"申管仲和晏婴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写诗什么的,就是个爱好和当官的工具。

    他想当国家二把手,还天下一个河清海晏,然后学张良一样功成身退,不留下一片云彩。这和无数诗人不谋而合,比如杜甫。

    特别的是,李白表示自己跟其他人不同,他崇拜战国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等人,而且很擅长纵横术。

    别说跟其他诗人不一样了,跟整个大唐的人都不太一样。

    他为什么推崇纵横家?

    比如姜太公钓鱼,钓来了周王。诸葛亮引来了刘备。

    总之,言迷李白一生想当官,政治上失意了又想求仙。当官和求仙这两条主线贯穿了他的一生。

    二十四岁,他辞别家人,离开四川,一边游玩,一边想扩大自己的名声。

    他来到扬州,为了救济落魄公子,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两,约等于一个亿。当然,他啃老了,花的是他爹的钱。

    那些公子们:我靠,哪里来的土豪,交个朋友吧!

    很快,李白的大名就传出去了,大家都知道李白洒脱又大方。李白天天跟这些豪侠混在一起,过得特别惬意,可这些人都是酒肉朋友,哪里能帮助他当官?

    他手头的钱很快就花光了,还一事无成。

    这个富二代接下来只能典当衣物买酒,深感自己的钱打了水漂。】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

    李白投宿在扬州的旅馆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父亲。

    想爹了,想爹的钱。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很多大人对这首诗褒贬不一,有人觉得返璞归真,有人觉得太单调了。

    “没有什么雕琢的意思,读起来童趣盎然。”曹操闭上眼睛,揣摩这首诗:“但都是些大白话,一个典故没有,就像是个小孩子写的。这能被称为诗仙?这能跟杜甫并称?老夫第一个不同意。”

    “东临码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我写的比这首诗可好多了。”

    曹植写诗赋非常华丽,用典故非常多,却也不排斥李白这样的诗文。

    他闻言陷入沉默,想吐槽又不敢吐槽,最终还是忍不住说了出来:"爹,你别说大白话不好,你这也是大白话。”

    “大海啊,全是水!”

    曹操:"……"

    大人们对此褒贬不一,可是很多小孩高兴了。

    古人大多迷信,如今天幕盘点诗人,难免吹起了一股风气。很多古代家长都要求小孩背诗,说不定就得到神仙的喜欢了呢。

    时至今日,他们被无数诗文所折磨。《长恨歌》说是老奶奶都能看得懂,可偏偏那么长,背得人欲生欲死。

    孩子们望着《静夜思》,喜极而泣——终于有他们能看懂的诗了!

    短短的,真可爱。

    他们宣布,李白就是他们最爱的诗人。

    “什么白居易杜甫王维,写诗写得那么长,写得那么难懂,太过分了,怎么不学学李白﹖李白这样的多好啊。”

    “怪不得被称为诗仙呢,他的诗这么好懂,又这么好背,明摆着就是拯救我们的神仙啊。”

    他们还不知道,恐怖的东西即将来临。

    李白将会成为他们最讨厌的诗人之一。

    第65章 未若柳絮因风起

    武则天:“婉儿,你觉得这所谓的诗仙写得怎么样?朕挺期待他的诗,结果这第一篇水准不高啊。”

    上官婉儿垂眸说道:“王勃二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写出了《滕王阁序》,李白二十几岁的时候,却写出了《静夜思》。这么一看,这诗仙的名头有点太过夸张,但也许是他的随手之作呢。

    陛下,且再看看。”

    武则天难免有点纳闷:“这女人提起诗篇的时候,往往都是提那些非常著名的诗篇,这随手之作,有什么好提的呢?”

    武则天的疑问也是很多人都有的。

    天幕至今为止,提到的诗基本都是诗人的代表作,这《静夜思》放在里面实在有点拉膀了。

    杜甫也觉得不妥:"据我所知,太白兄二十六岁之前已经写了很多优秀的诗篇,为何一句不提,偏要提《静夜思》,说不定别人都以为太白兄不早慧了。"

    二十六岁,还写这么幼稚的诗,自己练笔还好。拿出去给别人看的话,总归拿不出手。

    李白也有些好奇:“是啊,儿戏之作,有何可提的?”

    很快,天幕仿佛听到了武则天等人的疑问,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为什么第一首先放《静夜思》?毕竟这首诗是无数人的童年啊。不放在开篇的话,就像是缺了味道。】

    这首诗被收录进小学必背古诗文。

    华夏十多亿人或多或少听过以及背过他的《静夜思》。小到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大到八十岁的老人,提起《静夜思》,都会露出恍然的表情。】

    【其实小学生必背的古诗文并不只是这一首,但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一首,没有之一,算是一个神奇的现象。

    无数游子满心乡愁的时候,脑海里会闪过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已经刻入了华夏人的DNA中。】

    天幕下的众人:“!!!!”

    好家伙,他们直呼好家伙。

    韩愈,白居易,孟浩然等等无数诗人瞳孔地震。

    古青青之前说过,视频里提到的诗大多都是后世学子要背的古诗文。至于这些学子到底有多少,她没提。大家也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古代有多少人?唐朝即使在开元监世的巅峰,也不过四五千万人!

    无数诗人散发着柠檬的气息,酸了,他们酸了。

    李白的诗打通了幼童的市场,第一首诗总是那么特别。这首诗已经在幼童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李白运气怎么这么好啊!

    王维和李白两人现在同为大唐文坛的巨星,王维一点儿都不觉得自己比李白差,可偏偏李白排第

    他并不想被李白比下去,一直想知道是什么原因。

    王维若有所思,感觉自己隐隐有点摸到了李白人气那么高的原因。时至今日,他也会对自己背的第一篇古诗文记忆犹新。

    “第一首吗?难怪这么特别。”

    在古代,诗歌都是贵族的游戏,诗歌写得越高雅越好,王维也在这条路上一路狂奔,那些练笔之作是绝对不会拿出来给别人看的。

    可是在未来,好像不是这样。

    王维思忖片刻,下了决定。给小孩子写点童趣盎然的诗吧,即使挤不掉《静夜思》,也要成为小学生必备诗文之一。

    孟浩然、岑参、苏轼等诗人,和王维一样,几乎都被挑起了兴致。

    “启蒙之作”的称呼,他们也想来凑凑热闹。

    这些御用文人突然改写儿童读物了。

    无数后世幼童:“???”

    武则天暄孔地震,古代毕竟是官本位,文人墨客地位高就高在能当官,如果当不了官,那也没有大用。

    一个文人在未来的影响力居然这么大?甚至不亚于古代的帝王将相!

    武则天感觉自己的世界观都有点被倾覆了。

    她拿起了一本诗集,陷入沉思。

    她会写诗,但是不算很厉害,毕竟写诗也就是为了调剂生活,跟琴棋书画没什么区别。

    她真想问————现在认真学写诗还来得及吗?

    很多帝王将相也和武则天一样,悔不当初,他们怎么没好好学过写诗呢!

    天幕下,高适崇拜不已:"恭喜太白兄青史留名,人人可诵太白兄的诗文!"

    高适一生的理想就是青史留名,他以为这个梦想要靠着当

    官来完成,没想到当文人也可以。

    在那个新世界,人们推崇文人的程度,完全不亚于古代的帝王将相,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些辉煌的诗人中,李白牢牢站在巅峰,让人羡慕死了。

    他以为李太白会很骄傲。

    结果李白畅快饮酒,回得洒脱:“酒后胡言,有何可背?”

    紧接着天幕又放了一首李白的早期作品。

    【这一首《清平乐画堂晨起》描写清晨落雪的场景,跟李白的《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监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秦始皇望着天幕,眼中

    闪过欣赏之色:"我倒是小瞧了他。"

    “把月光想象成霜不稀奇。能把普通的下雪写成仙人把白云揉碎,就想得太深了。出其不意,语出惊人。"

    这两首诗虽然很普通,但李白那种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已经显露出来,普通人的脑洞可没这么大。

    秦始皇算是有点明白李白为什么被称为诗仙了。

    ——他有着别的诗人没有的,与生俱来的仙气。

    秦始皇心中顿生好感。

    传说,秦始皇曾经写过一首关于洛水的诗词,写得非常浪漫,秦始皇并不讨厌浪漫主义的诗词。

    他默默颔首,李白还挺对他胃口的。

    晋朝有两大门阀,王家和谢家。大雪天,谢家正在举办一场家族小宴。

    谢安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少男少女们聚在一起,听谢安讲课。

    谢安指着外面的雪说:“你们看这雪像什么?”

    谢安的侄子说道:“好像天空的最上端在撒盐粒。层层叠叠的盐粒落在地上,铺成了盐堆。”

    他话音落下,大家都有些惊艳,他们怎么没想到这种接地气的描述呢?

    然而侄女谢道韫却说:“用盐相比太过粗俗,盐太细了,而且听起来就很重,哪有雪花这么飘逸灵动?不能这么比。”

    侄子不服:“那你觉得像什么?还有更好的比喻吗?”

    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就比作柳絮凭借风来起舞。"

    此人话音落下,无数

    人震惊不已,细细揣度,连连称赞。侄子也称赞——那漫天白雪仿佛也因为这个比喻而轻柔飘逸了起来。

    谢安大笑起来:“或许,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比喻了!”

    谁知没过多久,他们头顶上的天幕就播放到了李白的比喻。

    谢家人从上到下,从老到少,都有些愣住。他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一幅画面,仙人的大手搅碎白云,那轻薄蓬松的白云化为雪花落入人间。

    众人感叹:“当真是妙极!”

    侄子却觉得谢道韫想的最好:"那漫天白雪居然是仙人将白云揉碎?听起来那么荒谬,我觉得没有柳絮好。”

    谢安:“既然是比喻,那又为何要在乎荒谬不荒谬呢,比喻成柳絮就不荒谬了吗?这种时候,就是想的最离奇才能取胜。"

    “如果她的比喻是清新脱俗,那么李白的比喻已经来到了仙人的世界。因为柳絮到底还是凡尘物,落于俗套。我认为这个比喻远远胜过柳絮。”

    侄子讷讷不敢言。

    其他谢家子弟也纷纷点头,李白的比喻有过之而无不及,简直浪漫极了。

    他们不禁抬头看着天边的白云,手蠢蠢欲动,好想试试白云是不是这么柔软蓬松。

    谢安将对侄女的夸赞吞了回去,担忧地看着侄女,怕她不高兴。

    "不必难过。你小小年纪,能做出这样的句子,已经超过很多人了。只是那李白……有些妖孽。”

    谢道韫却没有不满的样子,眼睛里仿佛在闪光。

    她真想打开李白的脑子,看看他的脑子是怎么长的,普通人怎么能想到这种比喻?

    晋朝宗教之风很盛,王家谢家很多人都信道。

    她实在惊艳,便说道:"有何可难过的?如果不是仙人下凡,怎么能想象出白云能够揉碎?我为什么要跟仙人去比呢?只需要跟凡人比就行了。"

    只可惜那李白是未来人,不然她高低也要亲眼见一见他本人的风采。

    周围的谢家子弟脑门上顶着大大的“凡人”:“……”

    这首咏雪的诗甫一出现,很多第一次了解李白的人,再也说不出他当不起诗仙这个名头了。光是这一份直通黑洞的想象力,就让多少人难以望其项背。

    紧接着天幕继续说:【前面说了,李白饱览古书,推崇纵横术,他在这段时间,写了很多古风诗,谈论古代的帝王将相的功绩,为未来当官做准备。

    李白写了一首《古风*秦王扫六合》。】

    天幕上出现新的画面,李白坐在云端,仿佛白衣仙人,看着天下棋局。战国末期,风起云涌,无数英雄人物登上历史舞台。

    在偏僻的西边,秦人笨路蓝缕,以启山林,秦国渐渐崛起。

    直到秦始皇一朝,秦王身着玄袍,挥剑向东,对中原诸侯发起了旷世之战。

    秦军听从他的指令,以势不可挡之势,东出函谷关。秦国虎吞六国,天下一统。

    李白看着那个王座上的帝王,心生无限向往,仰天大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作者有话要说:

    咏雪的诗有争议,有好几种说法,这里就认为是李白写的了。

    改了个名字,因为马上诗人就盘点亮了,接下来还有新的盘点,所以感觉得挑一个更贴切的。不过这个我感觉也有点文艺了,等我想想有没有什么更贴切的名字。

    李白盘点完之后,还有孤篇压全唐,一词压两宋以及乾隆。

    大家想着剧透什么东西,可以去作者另一本书《我在人间直播算命》下面评论,合适的话应该会写。

    第66章 朱元璋:明断自天启?吃瓜吃到自家。

    扶苏望着天幕里的那首诗,心头大震。

    他晓得父亲威武霸气,可也仅限如此。父亲落在李白的笔中,仿佛有鲸吞天地之势。

    他瞬间对李白心生好感,脑海里浮想联翩。

    父皇会喜欢这首诗吗?

    父皇是个注重实事的人,那些文武百官歌功颂德的时候,他往往直接要人家说重点,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

    父皇应该没那么喜欢,说不定还会说李白花里胡哨呢。

    扶苏扭过头去,只见宝座上的秦始皇赢政直直地望着天幕。

    秦始皇面色波澜不惊,好像天幕中被狂吹彩虹屁的人不是自己。

    他察觉到扶苏的视线:“有什么事?”

    扶苏:“父皇,你喜欢这首诗吗?”

    秦始皇垂下眼眸,惜字如金:“普通。”

    扶苏心头感慨,如果自己被夸得这么心花乱坠,恐怕要仰天长啸。父皇波澜不惊,好像一点不在意,简直太难得了。

    自己的心境距离父皇还远啊。

    他没注意到的是,秦始皇给自己斟了一杯酒,三两口便喝完了,速度比往常快得多。

    这时,李斯有事要禀。既然古青青评出了十大诗人,天幕背后的神仙也肉眼可见的推崇诗文,那么大秦肯定也要表明态度,以示尊重。比如推出这些诗人的诗集。

    李斯删掉了一些“不健康”的讽喻诗,编成了很多诗集,递交给了秦始皇,让他拿主意。

    “陛下,少府那边材料有些紧张,先推谁的比较好?”

    秦始皇声音平静:  "既然这个人已经有了排名,那就按这个排名来吧。"

    嗯,绝对不是他喜欢李白,是古青青喜欢李白,所以大秦才主推李白的诗集。

    可紧接着,古青青讲完了前半段,开始放后半段。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始皇:  “……”

    李白前半段夸他夸得这么好,怎么后半段急转直下,突然开始骂他了?这也没个征兆啊!

    不久前,徐福向他讨要大船以及三千童男童女,远出海外,寻找瀛洲。

    徐福画的饼又大又香,秦始皇同意了。

    天幕出现在大秦之后,古青青说丹药是有毒的,秦始皇不再吃那些齐地方士炼的丹药,这些天身体渐渐好转。上次被胡亥气得要死,都没有晕过去。

    可秦始皇还相信这世界上有仙人,毕竟天幕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明。

    秦始皇在等待徐福带着好消息回来,可等了很久,也没收到消息。

    秦始皇倒也没有起疑,毕竟是仙人嘛,如果一找就能找得到,那也不太正常了。所以他最近又在琢磨派方士去寻找瀛洲。

    结果李白说那徐福载着三千童男童女,远游之后,再也没有回来???

    空气中充满尴尬的气息。

    李斯知道秦始皇有多信任徐福,索性安慰:  "陛下,海上的情况太复杂,那徐福可能不小心死在外面,无法回到大秦。”

    结果天幕就说:【李白这首诗前面在夸秦始皇,后面在训斥秦始皇迷信徐福。徐福回来了吗?据记载是没有的。

    传说,徐福东渡瀛洲,那三千童男童女在那里生根发芽,成了当地人的祖先。

    秦始皇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老人,被人一忽悠,就买了保健品,骗走了棺材本!】

    秦始皇:  "……"

    李斯:“……”

    “来人啊,把舆图拿来!”

    他就是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徐福拎回来!

    李斯察言观色:“陛下,那还推李白的诗吗?”

    李白这首诗前面夸得天花乱坠,后面却急转直下,对大秦来说很不健康啊。

    秦始皇揉揉眉心:“一切从旧。”

    他对李白的观感还好,如果没有诗仙的诗,他还不知道徐福是个大骗子。

    大家都通过这首诗在看秦始皇的乐子,连朱元璋也不例外。

    抠门的他吐槽道:“咱不知道秦始皇为什么那么喜欢徐福,那不明摆着是个骗子吗?他给骗走了那么多人和钱,亏得要命。

    他正吃瓜看热闹呢,结果陡然之间,石破天惊。

    【这首诗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有一句"明断自天启"。意思是英明的决断缘于天,总之是夸秦始皇的。

    结果大家惊讶地发现。李白原来是个大预言家!

    明朝什么时候亡国的?天启年间,国家已经打出了一个大写的gg,到了崇祯年间,无力回天,大明亡了。】

    开国皇帝朱元璋望着天幕,瞳孔地震,下巴都快惊讶地掉下来了。

    谁知道,吃瓜吃着吃着,居然吃到了自家。

    “咱的大明朝亡了?!谁是天启皇帝!混账!”

    他想继续听更多的内幕,结果天幕没有多说,朱元璋只好悻悻放弃。

    他端坐在位子之上,恍恍惚惚,看着马皇后:"那诗仙李白难道真是个神仙?"

    马皇后心下无言。他刚刚还在嘲笑秦始皇,谁知道风水轮流转,惨的人变成了另一个。

    明朝崇祯皇帝倒吸了一口凉气,天哪,他现在还坐在皇位上,还在励精图治,渴望拯救大明。

    他想做一个中兴之主。

    谁曾想,他居然是末代国君?

    他顿时觉得浑身寒凉,无助极了。

    他恍惚地想,如果叛军打进来,他该怎么办?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倘若真的打进来,他就自缢了吧!

    这样死了之后,才勉强不会愧对列祖列宗!

    李白还不知道自己在朱元璋那里成了神仙的代名词,兴致勃勃地望着天幕。

    因为天幕在说他帅。

    【可能有人会问李白长得帅不帅?

    他的朋友说他双眸光照人,眼睛亮得能发光,还有人说李白江山英秀,说他生得俊美,贺知章还说他是被贬谪到凡间的仙人。李白应该是英俊的,而且气质很好。

    除此之外,李白到处旅游,他的朋友说他"袖怀匕首剑",会武术。毕竟那个时候社会环境乱,身上没点武力可能就死在路上了。

    李白还特别喜欢谈古论今。他曾经说过,他的弟弟问他:  "你肚子里难道装着锦绣吗?那些漂亮话怎么张口就来?”

    李白也不谦虚,直接就承认了。

    总之,李白应该是:“四川富二代,有钱长得帅,文能舌战群儒,武能当游侠。”

    除了商人儿子的身份,让他不能当官之外,就没什么挫折了。这样的人能不拽吗?

    结果狂士李白碰到了另一个狂士。

    他年轻的时候,到重庆游玩,特意去拜见当时的文坛大佬李邕。】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李白的演员一身白衣,眉眼轻狂,潇洒地走进了高官的府邸。

    “凉武昭王之后李白求见李大人!”

    李邕这个人是个富二代,还是个官二代,而且还是个书法家,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文坛大佬。他家大业大,家里有几百个打手供他驱使。未来他会偶然求见杜甫,这件事情让杜甫铭记和自夸了一辈子。

    李白这个时候已经闯出了一点名气,很多人都称赞他为天生的诗人。

    李邕眉头一皱,把李白请了进来。

    弱冠之年的李白没把自己当外人,大谈国事。

    大概的意思就是:“我李太白是太白金星转世,凉武昭王之后,天生的诗人,管仲转世,纵横家大师,道家天才……”

    可惜我是商人之子,不能靠科举当官,你快给我帮帮忙,把我推荐给皇上。皇上见了我之后,一定会自呼我是在世子房!”

    李邕:“……”

    李邕也是个狂士,针尖对麦芒,直接就把李白给打发走了。

    初出茅庐的李白被赶出了府邸,很不高兴。

    没过多久,李邕收到了一封信,里面装着刚出炉热乎乎的诗。

    大意就是:  “呵呵,李邕,我讲的理论听起来很奇葩,其实很有用,你们却只知道对我冷笑!我听说你是个厉害的人才,没想到只是个食古不化的老夫子。

    早晚有一天。我这只大鹏鸟会扶摇而上,你既然不愿意帮我,那我就不找你了。

    我劝你一句,孔子都知道后生可畏,你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李邕:“……”

    天幕将这首《上李邕》放了出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

    人们望之,无不震惊。

    李

    白的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用的基本上都是大白话,却字字都透着磅礴的气势,要画面有画面,要意境有意境。

    有人效仿李白,结果东施效颦,基本上都写成了打油诗。

    从此以后,很多人明白了,自己有一种理想,叫做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

    三国时期,曹操和其他人一样,被勾出了万丈豪情,眼前好像出现了大鹏扶摇而上的场景。

    曹操彻底被折服,闭上眼睛,做了几个深呼吸,才勉强压抑住血管中奔涌的热血!

    啊,真的是落笔即封神!

    ——

    秦朝时期,淮阴县

    韩信家里很穷,没人脉,当不了官,又没有门路去当商人。他年纪不小了,却还一事无成,村里人都不怎么瞧得上他。

    这大,他正坐在墙角望天幕。在这贫瘠的生活中,也只有这点神奇的娱乐聊以慰藉了。

    可没多久,混混路过,找他麻烦。给他两个选择,要么去死,要么从他胯下钻过去。

    韩信陷入天人交战,最终咬着牙从对方的胯下钻了过去。整个市场的人都在大笑,笑他像条狗,一点气节也没有。

    韩信气得浑身颤抖,双目赤红,恨不得现在就跟他们拼了。反正他一条贱命,死了也就死了。此时,耳边传来李白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

    韩信浑身一震,眼中的赤红渐渐澈,回首望着天幕。

    李白这样的诗仙年少的时候都这样被冷遇吗?事实证明,李白是对的,他这只大鹏扶摇而上。

    韩信深深记下这些嘲笑他的人的脸,思想跟李白共振。

    这些人今天嘲笑他韩信,就像李邕嘲笑他李白,早晚有一天会悔不当初。

    安知他韩信不能做那只大鹏鸟?

    高龄的李邕神情复杂地望着天幕。

    他是个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当然,以后最被人熟知的称号还是—————"瞧不上李白的大文豪"。

    他闭上眼睛,回忆起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谁曾想,那个少年居然青史留名,啊不,这个程度已经不是留名,可以说是流芳百世了。

    家人问道:“要是当时

    没有拒绝李白,或许——”

    李邕心底不知道怎么想,嘴上还是非常狂傲的:  "他那脾性不合我胃口,我还不能拒绝他了?他出名又不给我一分钱,有什么可后悔的?"

    家人:"我是怕李太白发迹之后,对您心中有怨,将来会报复你啊。"

    李邕摇摇头:“在下行的端坐得直,怕什么报复?而且他应该不是那样的人。”

    那天的惊鸿一瞥,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李白被看不起之后,心生不满,却堂堂正正说出来,没有背地里使坏。

    他绝对不是那种背后害人的阴险小人。

    可是家人心中还是惴惴不安。

    【李白二十六岁还没有得到贵人的举荐当官,于是继续游玩寻找机会。

    在其中,他终于明白了,在别的地方混是不行的,还是得去天子脚下,才能结识更优质的贵人,把自己的名气给打出去。

    于是,三十岁,他终于正式来到长安。

    他有个好朋友叫做元丹丘。元丹丘是他在四川认识的道友,在贵人面前挺有分量。

    元丹丘靠着走关系,把他的诗文献给了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却没有看上,而且行踪不定,经常不在长安。

    李白苦等数月没有结果,又拜访了很多王公大臣,希望得到推荐,但是信件犹如泥牛入海,没有结果。

    李白这个时候家境中落,再加上他花钱大手大脚,不再是从前挥金如土的富二代了,只能回家。

    35岁,李白重整旗鼓,再次去闯皇城。

    经过社会的毒打,他渐渐摸清楚了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套路。如果时间能重来,他或许就不会教大佬李邕做事,放出那种豪言,仕途也会更加顺利。但这样,或许也就不是李白了。】

    【他结识了一些王公贵族,再次把诗文献给了玉真公主。”鸣天鼓”、“腾双龙”、“弄电行云”,把公主夸得跟天上王母娘娘一样。

    谁不喜欢听彩虹屁呢?玉真公主一看,哎哟,真不错,小嘴抹了蜜啊。

    玉真公主是什么人?她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妹妹。而且唐玄宗晚年迷信道教,玉真公主相当于这方面的负责人,在唐玄宗那里非常有话语权。

    玉真公主于是把他推荐给了唐玄宗。

    唐玄宗让李白当翰林待诏,一个六品官职。没有什么大事,就是皇上想玩的时候,就陪他玩乐。】

    天幕中出现新画面,监唐气象被展示得淋漓尽致。无数人眼前一亮。

    正如王维诗中写: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白天,九重的皇宫打开宫门,整个大唐都透着华贵奢靡的气息。

    唐玄宗处理完政务,来到后宫,找到杨贵妃,吃着名贵的新鲜荔枝,听着《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看着贵妃的花容月貌,兴之所至,说道:“爱妃如此之美,如果没有诗文记下来,那就可惜了。高力士,最近新来了一个翰林待诏,叫他来为贵妃写首诗吧。”

    高力士将李白请了过来:"李大人,陛下要你作首诗。"

    李白坐在席间,不卑不亢地说:"写什么?"

    高力士:“当然是美人。”

    “这世间哪有美人?”

    高力士看了一眼主座上的杨贵妃,汗涔涔地说:“贵妃娘娘美若天仙,怎么不算美人?李大人写还是不写?”

    李白看了一眼杨贵妃,情绪复杂。他并不喜欢杨贵妃一家子。外戚干政,令人触目惊心。

    可形势比人强,他也不得不写:"也能写,但是我要贵妃磨墨,还要你给我脱靴子。"

    话音落下,杨贵妃和高力士的脸都绿了,他们两个是天子最宠爱的人,贵不可言,李白怎么敢命令他们做事?

    唐玄宗却觉得挺有意思:"行,就这么办,爱妃你去给他磨墨吧。"

    于是贵妃磨墨,力士脱靴。

    李白终于满意了:“且等我满饮此杯。”

    他畅快淋漓地喝酒,随后文不加点,一气呵成: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天幕放出这段画面,无数少男少女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脸颊红红。

    李白怎么敢让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的啊?他这般胆大,莫不真的是太白金星转世?

    可以说,李白活成了他们梦想的样子。羡

    慕他的人太多了,实在太多了。

    上官婉儿扭过头去,便看见宫女们脸上满是红晕。

    她们望着这首诗,脸上浮现红霞,越品读眼神越迷离。

    这首诗仿佛信手拈来,没有任何雕琢的意思,但是里面的每一个字都那么贴切。

    花香扑鼻,春风满面,活脱脱一副倾国倾城的美人像。

    不得不说,她们真的很想体会玉真公主和杨玉环的快乐。

    上官婉儿还看到有宫女拿出上好的信纸,记录这篇诗词,那模样简直爱不释手。

    上官婉儿闭上眼睛,说道:“见到白云就想到美人华丽的衣服,见到花就想到美丽的容颜……这李太白真是油嘴滑舌,想必那贵妃要高兴坏了。”

    杨贵妃现在一点也不高兴。

    天幕播放《长恨歌》之后,她暂避风头,如今待在道观里,青灯古佛,生活寂寞。

    婢女望着这首诗,有感而发,说道:  "娘娘,陛下说等事情忙完了就来接你,怎么还不来?"

    杨贵妃:“慎言,陛下的想法,哪里是你我能揣摩的?”

    婢女悻悻闭嘴,她不想在这个道观里荒废余生,想回华丽的皇宫。

    杨贵妃懒得去看身边的婢女,望着天幕,轻声叹息。容色会衰老,宠爱会流失,长安的繁华终究离自己远去了。

    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居然会通过李白的诗文而永恒,或许,这也是一种幸运。

    唐玄宗等人都对这段往事表示不满,可唐太宗李世民很高兴。

    这算是他近些天看到的最有趣的东西了。

    “李太白做得好啊,就应该让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狠狠丢李隆基的脸!”

    只要谁让李隆基不爽,谁就能得到李世民的夸赞。

    李世民感觉心气稍稍顺了些,终于开始看诗文了,拊掌长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美,真美,仿佛暗香扑鼻,留香隽永。"

    这首诗一出,仿佛所有的美人都有了画面。

    他拉着长孙皇后的手,含情脉脉地说土味情话:“这些天朕被那小子气得不行,昏过去了两次。宫里的事都辛苦你了。这首诗送杨贵妃合适,送你也颇为合适啊。”

    长

    孙皇后见他心情好转,提着的心松了下来,嗔怪地说:"都成如雷这么多年了,还说这些乱七八糟的。形容那些年轻姑娘合适得很,形容我却不行了。"

    李世民却说:“在朕眼里你一直是初见的模样。等到我们白头也不会改变。”

    长孙皇后轻咳两声,近些年,她感觉身体越来越不好了,谁知道能不能白头呢?

    她到底还是没有说出来,让他担心:"油嘴滑舌!"

    【翰林待诏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

    这里有搞修仙的,搞绘画的,搞舞蹈的,搞迷信的,乱七八糟的。虽然唐玄宗有所改革,招来了一批讨论时事的文人,但那里依旧非常混乱。

    和平康坊差不多。

    李白当的翰林待诏虽然是个六品官,但是论起权利来,还不如白居易和杜甫当过的八品左拾遗呢,起码这个是正经的谏官。

    他想给皇上提正儿八经的建议。

    结果皇上表示:"你就给贵妃写点诗就行了。"

    李白很不高兴,他想当宰相,可不想当梨园子弟一样的弄臣!

    而且,李白行事狂傲不羁,为人所不容。很多人经常打李白的小报告。

    久而久之,玄宗对李白很不满,于是给了李白一笔遣散费,把他打发了。】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

    李白的仕途断送了,更重要的是,理想破灭了。这大唐终归不是他想象的大唐,这唐玄宗也不是燕昭王。他的一腔报国之志全都付诸东流。

    前途变得无比灰暗。

    他的好友拉他喝酒,带他放松。

    美酒昂贵,菜肴精美。他却心中郁闷,不想下快,心中无比茫然。

    那皇宫中的经历,仿佛一场春秋大梦。他到底该何去何从?

    不过他相信,他还有机会。总有一天,他能完成自己的梦想,辅佐君王治理整个天下,然后功成身退。

    他喝酒如喝水,醉醺醺地说:“拿笔来!”

    有人送来了纸笔,李白挥墨写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

    帆济沧海!”

    天幕中,李白技惊四座,朋友无不惊叹,拿着墨宝爱不释手。周围的客人也惊叹不已。

    天幕下,很多观众惊讶不已,眼神不舍得离开片刻。

    他们和天幕中的群众演员异口同声:"李太白难道真的是太白金星转世!?"

    第67章 李傲天高义啊!

    老年的唐玄宗望着天幕中的《行路难》,思绪流转。恍惚间,时光倒回,好像回到了那次初见。

    李白很不容易,明明是个商人之子,却能突破阶级,以不可阻挡之势闯到他的面前。

    他对于初见非常期待,李白进宫的那一天,他主动前去迎接李白。

    他甚至从銮舆上下来,拉着李白的手,寒暄道:“早就听说过李太白的大名了,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此后,他赐下锦袍,还为李白亲手调羹。那时候,两人当真是柔情蜜意。

    是什么时候改变了?有什么契机吗?

    李隆基每天要经手的事情太多,而且年纪大了,身上的老年斑都在蔓延。很多事情也记不清了,需要高力士提醒他,才能想起来。

    可李隆基毫不费力,就想起了李白的事情。

    这时,他才惊觉,他没有忘掉李白,每一幅画面都历历在目。

    毕竟,很难有人能忘掉"谪仙人"。人这一生很难忘掉惊艳的人。

    他也想起了是因为什么赶走了李白,答案是李白的眼神。

    李白总是想要跟他谈家国大事,想要致君尧舜,可能是察觉到他不感兴趣,所以李白的一腔热血渐渐凉透。他露出了失望的眼神……

    唐玄宗李隆基真想问一句,李白凭什么对自己失望呢?他的丰功伟绩可不亚于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皇帝!

    如果李白是普通人也就罢了,可李白的诗文偏偏深得他心。因为在意的人嘴里说出伤人的话,杀伤力总是成倍的。

    于是唐玄宗想躲他了。

    可他到底还是不舍得发落他,所以给了他好大一笔钱,完好地给他送走了。

    李隆基想要的一直是文采斐然的御用文人,而不是宰相。他身边的宰辅之才旱已够多。李白这样的性子还要磨一磨,他才会真正重用他。

    在唐玄宗的眼中,李白会落寞惆怅痛苦,从此性情大变。

    他饶有兴致地看着这篇诗文,希望看到李太白沮丧落魄的样子。

    “呵呵行路难,原来他也知道人生在世有多难,我还以为他不知道呢。”

    他看着前面,非常满意:“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

    满山。”

    “李太白这是把那些诋毁他的人当作黄河和太行山的雪啊。看来他也知道自己有多渺小。”

    李隆基很欣慰,李白终于知道官场不好混,应该好好讨好自己了!

    李白的一身傲骨终于折断了!

    紧接着,他看向下一句,眼神突然变了。

    他喃喃低语:“闲来垂钓碧溪上……他这是把自己比作姜太公?”

    他有些难以置信,李白怎么还这么自信,以为自己能比肩姜太公?

    他以为是自己的错觉,结果往下一看,脸有点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呵呵一笑:"李太白要把那些让他当不了官的人全部撞碎呀!"

    李白的傲骨哪里被折断了?他从头到尾都没有朝那些人低过头!

    唐玄宗看着天幕中的诗文,悠悠叹息:“高力士,你觉得李白认错了吗?”

    虽然是个疑问句,但他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李白可能只有一时的迷茫,但还是不打算改变。

    高力士面对这个送命题,尴尬地说:"李白肯定心念陛下。"

    唐玄宗李隆基微微叹气,李白哪里认错了?明显更加狂了!

    没有一个少年能够拒绝如此气势磅礴的诗词,少年朱元璋也不例外。

    村落里,朱重八呆愣愣地望着天幕,嘴里不断重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写的好啊!”

    他们家里穷得都快吃不起饭了,没有钱来读书。朱重八就靠着天幕里面的诗文来启蒙。

    他拿着树枝,在泥巴地上写字,渴望把这些诗词全部记下来。可是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他被浪很惊艳到了,一时间都忘了记录。

    隔着干年,他看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李白。读着读着,他感觉自己好像化为了一叶扁舟,挂上云帆,所有的艰难险阻都被狠狠碎。

    在这贫瘠困苦的生活中,朱元璋感觉自己好像迎来了一束光。

    他咬着牙关,深深记下了这句诗。未来在他登临大宝的时候,他把这首诗挂在了书房里面。

    语言有的时候是无用的,有的时候却价值干金。纵使后来看到了更多激情澎湃的诗

    词,他也忘不了这一首。

    【《行路难》是一首乐府老题目了,这个名字就说明了一切,都是哀叹人生多艰。】

    【李白的《行路难》有一个典故。

    南朝有个诗人叫做鲍照,他写了一首诗叫做《拟行路难》。我们上学的时候也背过。”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个诗人是寒门子弟,想锐意进取,结果不尽如人意。李白写这首诗,相当于对先人致敬。

    不过公认李白写得比先人好。鲍照对于自己的不得意,吞声大哭,大写的悲观。

    李白直接格局打开了,还是乐观的。

    所以杜甫夸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说李白是俊逸版本的鲍照。】

    很多写过《行路难》的诗人看着李白的诗,都陷入了沉默。

    可恶,怎么写得这么厉害,搞得他们的诗都拿不出手了!

    天幕下,被重点提到的诗人鲍照心绪复杂。

    什么玩意,李白写得比自己好啊?

    他定睛一看,将吐槽的话吞了回去,好吧,确实写得比他好那么一丢丢。

    李白被小人排挤,还乐观,昂扬,向上。

    像一颗流星,闪耀整颗大唐。

    黄河的冰和太阳的雪终会融化,唯有李白乘着小船,乘风破浪,迸发出桀骛不驯的生命色彩。

    他李白一定会到达终点!

    鲍照纳闷:“李白这一身热情是磨不灭吗?”

    孟浩然望着天幕,翻出自己的手稿,心中叹息。

    李白这一首诗,何止超过了鲍照等人的《行路难》?

    简直将所有诗人发牢骚的诗都比了下去。

    他也想当官,他也因为仕途不得意而沮丧。可他写的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他摧眉折腰事权贵,卑微到了极点。

    李白居然还敢把自己比作姜太公,还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即使梦想被碾碎,李白至死也是少年。

    紧接着,天幕说道:【杜甫说文章憎命达,果不其然,赐金放还之后是李白创作的黄金期。】

    紧接着,天幕出

    现新的画面。明月夜,花园中,白衣诗人月下独酌。

    他在花丛中摆上美酒,自己给自己斟酒,独自品茗。朋友和亲人都不在身边,想找个酒搭子都那么难。

    这时他抬眸望着天空,目光落在明月上,于是笑出声,举杯邀月:"月亮啊月亮,今日你我共饮,岂不美哉?”

    这时,他突兀地发现:"哦,还有我的影子,我们加在一起就是三个人了,真是热闹无比。"

    他畅快地和新交的朋友饮酒。虽然这两个朋友智商都不高,不会作出反应,但李白觉得及时行乐最重要。

    他醉醺醺地说:“我和你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以后要在缥缈的银河之间相见啊!”

    月亮高悬,影子绰约,仿佛都在回应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从此,中国人月下举杯,都会吟诵:“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明明在写孤独,最后却还是走向李太白式的乐观。那寂寞中不失积极向上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所有人。

    陶渊明摸着胡子:“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有我的影子,但写

    得比我还多。”

    陶渊明也写过:“顾影独尽,忽焉复醉。”加上陶渊明自己只有两个人,不像李白写了三个人。

    陶渊明感慨道:“他真该被贬官!”

    朋友正为李白的遭遇而感到愤愤不平呢,此刻非常不解:"那皇上不识英才,应该是皇上的错啊,怎么是李白的错?”

    陶渊明摇摇头:"李白没有错,只是如果没有被赐金放还,这天下可能就少了一个酒中仙了。"

    朋友这才恍然:“可是入朝为官,才是正途。”

    陶渊明却不这么觉得,他一直在当隐士,不屑为五斗米折腰。

    他给自己满上菊花酒:"他写出了这首诗,就再也不会寂寞了。以后每个人独自喝酒的时候,都会想起李白,想和他喝酒。这是当宰相能做到的吗?"

    朋友讷讷不言,顿时心生向往。

    秦始皇心头扑通扑通,眼神一刻也没有离开天幕中。

    天幕中的诗人风姿绰约,遗世独立,仿佛下一秒要驾着白鹤,乘风而去。和这人相比,他曾经信任的那些方士都是歪瓜裂枣。

    天幕一直说李白是诗仙,秦始皇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诗词对他治国理政无用,他并不关注诗词的发展,也并不关注李白这位诗中之仙。

    可是直到这首词一出,李白那种超脱天际的想象力被展示得淋漓尽致。

    秦始皇难免有点被感染到,顺理成章地想。

    这人的脑子是怎么长的,才能想象得出这样的诗词?

    昔日华胥有感而孕,玄鸟降而生商,神灵降世的情况是存在的。难道李白母亲做的梦是真的?李白真的是太白金星转世?

    他若有所思:“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他居然要跟月亮在银河相见。他被称为诗仙,难道真的是仙人下凡?”

    李斯含笑说道:"李白出生玄异,得天幕神仙看中,臣觉得他未来必定会白日飞升,得道成仙!”

    【744年,李白离开长安,来到洛阳,遇见了一个小年轻,也就是杜甫。他们一见如故,相约接下来继续耍。

    745年,四十五岁的李白和杜甫来到齐地,他们两个共同去拜见了李邕。他就是瞎不上李白的那个文豪。

    李白*傲天曾经放下豪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如果在小说里,龙傲天可能会恨死反派。

    可是李白并不是这样的人,他在这里玩的时候,听说了对方的事迹。这里发生了一起大案,一个女子的丈夫被害了,女子持刀复仇,按罪当斩。李邕上书朝廷,救下了女子。

    李白觉得对方非常高义,于是给他们写了首诗:“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

    夸对方做得好,会在当地留芳很久。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和杜甫离开的两年后,李邕得罪了李林甫。李林甫派爪牙到山东,把他杀了。这个时候李邕已经七十岁了。

    李杜二人非常悲愤。李白发声:“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事实证明,李白很狂,但是不傲。他也没那么记仇。】

    天幕此话一出,很多人对李白的好感顿生,换成是他们,高低也得记仇。结果李白心胸开阔,跟普通人完全不一样。

    谁不喜欢这种洒脱的人物?

    他们不免羡慕起了杜甫等李白的好友,能和这样的人做朋友,真幸运!

    天幕下,李邕心情复杂,啥,他未来要被李林甫杀了?

    他已经六十多岁了,算算时间,再过几年就是他的死期。

    他重重地拍着大腿,心中有无数话想说,最后化为了一句:"我没看错那小子!"

    至于没看错的是谁,当然是李白了。

    他看不上李白,但李白却是个就事论事的人。李白不会因为曾经的过节而恨上自己,反而为自己发声,这是何等的高义?

    他就说李白不像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果不其然,他没有看错。

    家人本来觉得李白可能心思狭隘,以后会报复李邕,现在尴尬得都说不出话来了。

    “果真是诗仙,无论是文采还是品性,都非凡人所能及也。”

    ——

    【中年的李白漫游到齐州的时候,看到当地有很多游侠。李白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跟游侠混在一起,太熟悉这种风气了。

    他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侠客行》。】

    【很多人都说这里面形容的是李白自己,由此证明李白武力很高。其实大错特错,他说的是赵国的侠客。】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疯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侠客穿着普通的衣服,腰间的宝刀锐利无比,骑着银鞍白马,像天上的流星一样驰骋。

    “霜雪明”“银鞍白马”,都是冷色调,闪着凛冽的寒光。

    仿佛一部电影的开头,一下子就将人牢牢地抓住。

    这首诗一出,无数少男少女心中涌现万丈豪情,这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英俊潇洒的诗!

    连汉高祖刘邦都深深的被感染到了。

    他情不自禁地放下酒杯,浮想联翩,没人比他更清楚这首诗用的典故了。他年轻的时候特别崇拜信陵君,不惜狂奔千里去投奔对方。

    对方窃符救赵,

    力挽狂澜,以一己之力拯救天下,简直酷毙了。可惜他到的时候,对方已经死了,他只能辗转投奔了他的门客。

    这首诗前面一韵到底,读来觉得酣畅淋漓。他看着这首诗,仿佛回到了那个潇洒的年代,看到了真正的燕赵悲歌人士,看到了一生的偶像信陵君!

    他的儿子刘如意长得非常强壮,直接从席间站起身来:“父皇,这首诗写的好呀啊!听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人士,我将来也当游侠。也要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他年纪还小,说的是童言童语,逗得大家都乐了。

    汉高祖刘邦却喃喃低语:“当不了的,已经没有了。”

    刘如意歪头说道:“为什么?”

    汉高祖刘邦:“你们只看到了游侠的外表,没有看到游侠的气节啊。游侠是不讲究得失的。你能做到□□不留名吗?”

    刘如意愣了一下:“这……为何不留名呢?这是做好事啊!”

    汉高祖刘邦摇摇头:"那你就不是真正的游侠。"

    普通人能做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可谁能做到深藏身与名呢?只有真正的游侠能做到。

    如今大汉天下一统,路边的游侠大多是街头混混,根本算不上游侠。真正的游侠已经消失了。

    汉高祖刘邦有感而发:“那李白是真的会写!”

    他也会写诗,多读几遍,心里已经有了感觉。李白写的是赵国的侠士,其实写的也是自己的政治理想。

    像侠客一样拯救天下,最后深藏身与名,可偏偏大唐没有这样的土壤。

    汉高祖刘邦感慨,倘若李白生在大汉,就凭这首称赞他偶像的诗,自己高低也会封他个官当当

    秦始皇望着天幕:“……”

    在窃符救赵这个故事中,秦国可是大大的反派。秦国围困赵国首都邯郸,信陵君于是窃符救赵。如果没有对方,秦国的东出之路会加快不少。

    而且这种描述让他想起来了一个人———荆轲。

    秦始皇陷入沉思,秦朝的名声怎么这么差?怎么全是负面形象?

    李白还不知道自己的《秦王扫六合》让秦始皇成了他的粉,《侠客行》让汉高祖刘邦成了他的粉。

    他现在正和杜甫高适在梁宋玩,

    还没到齐地去写下这首诗。

    他兴致勃勃地听着自己的未来。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此,很多人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元稹吸了口凉气,天幕接下来不会说他那首诗吧?

    他自己感觉还行,但距离这首诗可差得远了。人比人,气死人。

    第68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

    汉高祖刘邦闻言睁大眼睛,满怀期待地望着天幕。

    他的梦想就是当游侠,李白歌颂游侠的诗让他非常满意,可是这首诗太短了,看得不畅快。虽然不认识元稹,但能被天幕一提的,应该是很不错的诗人。

    元稹写的《侠客行》应该也不差吧!

    紧接着他就看到了天幕放出来的诗。

    元稹《侠客行》:【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事成不肯藏姓名。我非窃贼谁夜行,白日堂堂杀袁盎……】

    元稹开篇就否定了李白构造的侠客形象。

    怎么能“深藏身与名”?侠客又不是窃贼,必须得扬名立万啊。

    汉高祖刘邦:“……”

    天幕下的所有人:“……”

    汉高祖刘邦抹了把脸:"什么乱七八糟的!侠客从来不图名利,元稹居然抹黑侠客,大胆,真的见过游侠吗?”

    “把李白的诗给我拿过来,让我洗洗眼睛。”

    元稹的诗没有他想要的那种侠气。

    汉高祖刘邦也能想出原因。

    李白并不在乎名利,笔下的游侠自然超凡脱俗。而元稹到底是个读书人,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怎么可能不求名利?

    儿子刘如意其实挺赞同侠客应该扬名天下的观点,却觉得这首诗水平不行:"这元稹遣词造句太差了,还好意思取这个名字,莫不是东施效颦!”

    汉高祖刘邦微微叹息,说了句公道话:“你能写得比元稹更厉害?”

    刘如意绞尽脑汁,想了半天,也拼凑不出来完整的句子,瞬间词穷了。

    元稹写得不如李白有侠气,但是比普通人写得好多了。

    天幕下,白居易拍拍元稹的肩膀,叹了口气:  "微之,下次努力。"

    元稹整个人要吐魂了,他并不知道后世有一个定律叫做墨菲定律,越担心的事情就越会发生。

    可恶,居然真的放了他的《侠客行》!

    他收回思绪,平复好心情:  "没事,天幕之前提到了一个词叫做致敬,我觉得挺合适,我也不觉得自己的这首诗能超过他。李白是游侠,我又不是。"

    李白本来就是行走江湖的游侠,字里

    行间都透着他本人的阅历。可元稹没有闯荡过江湖,侠客到底怎么生活,大部分靠自己想象。

    因为阅历不同,自然输在起跑线上。

    好在紧接着,他听到天幕的话。

    【一般来说,公认元稹这首诗写得没有李白的好,不过差距也不算太大。

    他们的创作意图就是不一样的。李白是在写心中的侠客,隐喻了一点自己内心的理想。元稹则在讽刺朝廷官员,自然就没那么浪漫了。】

    元稹听天幕为他说了句公道话,心里松快不少。

    是啊,他不是李白啊。

    但天幕下的众人心里还有遗憾。

    他们就像是看完一部电视剧,总觉得看得不过瘾,满心想找一本更好的代餐,结果发现第一部 就是神作。

    从此,再无代餐。

    【李白元稹这两首诗里面,李白对于游侠的形象塑造更高一筹。古代的游侠不讲究值不值得,比如荆轲刺秦。

    这恰恰是今天的社会很难有的。

    从前的人为了义,现在的人为了利。

    插句题外话。人们有治国平天下的愿望,也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武侠梦。

    明清之后,  武侠小说渐渐红了。现在有位著名作家金庸深受李白的印象,  还写了同名作品《侠客行》。

    张无忌,令狐冲,黄蓉,周芷若,郭靖……每一个精彩绝艳的主角都有令人心折的侠义。

    如果李白没有写《侠客行》,金庸的作品可能会少一点侠气。】

    天幕下的人心中生出无限向往,连帝王将相也不例外。

    曹操心向往之,李白仅凭一首词,就能影响未来的文学发展,这影响力未免太强了!

    酸了,他真的酸了。

    他不免浮想联翩,不知道他曹操在未来的形象是什么?应该挺不错的吧。他的文治武功都很值得夸。

    殊不知,他在网络上很红的一个形象是"曹贼"。

    俗话说,花花轿子人人抬。曹操都把这首诗当成李白的代表作了。

    结果紧接着天幕说道:【这首诗算李白的代表作吗?可以算,也可以不算。这首诗的知名度很高,可比这首诗知名度高得太

    多了。各朝各代都有李白的诗集,可大多都没有收录这一首。】

    曹操吸了口凉气:“这是在说什么屁话,这首诗还不能算代表作吗?那什么算得上啊!”

    【众所周知,李白被称为诗仙。

    之前说了,李白第一次进长安,求官不成,后来又去了一次,终于得到了玉真公主等人的赏识。

    其中就有一人是当朝大官贺知章,写“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那个人。

    贺知章一看李白的诗文,惊为天人,直呼:“李白,你是被贬谪到凡间的仙人吧!”

    从此,这个称号就传出去了。

    李白这人也不谦虚,直接就揽了这个称呼。后来有个人问李白他什么身份,李白就自称:  "青莲居士谪仙人”。

    什么诗最有仙气?

    应该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李白的演员白天饮酒作乐,晚上回到旅社睡得正香,突然间做了个梦。

    江浙这块地区在古代被称为越中,里面有非常多的仙山,据说有很多道士在这里得道成仙。

    梦中,他穿梭千里,从山东来到道教名山天姥山。

    天姥山云雾渺渺,绿树成荫,美不胜收。

    云雾席卷而来,李白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居然被云雾裹挟,整个人都飞起来了。

    秦始皇:  "!!!!"

    他不知道这段是影视剧塑造的梦境:  "李太白梦中竟然成仙了?!"

    李斯也非常诧异:“李白他从小就有仙缘,果不其然,真的有。太史令,快把这些诗文都记下来,说不定里面含着成仙的秘籍!"

    官员们还沉浸在这仙境之中,听到李斯的话之后方才回神,不舍地收回眼光,闷头记录文字。

    秦始皇像看着什么宝典一样看着这首诗文,逐字逐句地读,态度非常认真。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瀛洲太难求了,天姥山努力努力还是可以到访的。

    他目光微顿,瀛洲是道家仙山之一,他太熟悉了,那徐福就是骗走了他的人和钱去寻找瀛洲。

    因为这次上当受骗经历,他不再喜欢瀛洲,皱着眉看下去,便看到李白夸赞另一座名山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他巡游多次,去过很多名山大川,主要目的是安抚民心,没有过多在意景色。

    可是现在,他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这座山居然能高到跟星河相接?这座山遮蔽了整个地面?

    这也太夸张了!

    可秦始皇也不免心向往之,要不下次出行的时候,改道去天姥山看看?

    秦始皇以为李白会和他一样,在现实中去吴越。

    谁知,他接着往下看,眼睛微微睁大,有些不可思议: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李白一刻也不能等,那就做梦吧,梦中什么都有。他直接在梦中飞到了吴越。

    前面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可这一句直接破题,来到了神幻的境界。那画面感简直都溢出来了。

    秦始皇瞬间联想到了《楚辞》,李白简直比这还能想!

    在梦中,李白真的是个仙人啊!

    紧接着,他收回思绪,继续往下看。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刘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展,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李白飞到了山下,脚踩谢公展,开始登山。

    李白不仅做了梦,还做了个非常详细的梦。月亮,湖水,猿……甚至还有名人故居,几乎什么都有。

    只有别人想不到的,没有李太白梦不到的。

    虽然秦始皇知道这里面可能有一点夸张的艺术手法,但也不免被这幅场景给美到了。

    秦始皇感觉自己化身李白,来到了这座名山,看到璀璨太阳,看到天鸡报晓。

    他心里已经有了猜测,这大概是一首写景物的诗词。

    谁知紧接着,秦始皇瞪大眼睛。这首诗根本不是在写景,而是在写仙人!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熊在路口,龙在咆哮。紧接着,电闪雷鸣,仙宫的大门突然打开。

    那些仙人用彩虹当衣服用风云来做马。老虎给他们弹奏音乐,鸾鸟给他们驾车。这些仙人数目之多,

    密密麻麻。

    李白感觉心神激荡,秦始皇也是如此。

    秦始皇难免浮想联翩,李太白的母亲小时候梦见了太白金星,长大之后李太白果真梦到了仙人。

    这些仙人特意来迎接李白,莫非要让李白成仙?

    秦始皇心神大震,涌动出无数渴望之情。

    他感觉自己脚下好像也有云雾缭绕,也有鸟给他驾车,老虎给他弹奏音乐,太有排面了。

    下一秒,他面容肃然,目光锐利,迅速低头往下看。那些仙人有没有传授给李太白长生之法!

    在这一刻,奇幻之感来到了最高潮。

    谁知,紧接着他就看到了下一句:"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秦始皇陡然惊醒:“???”

    什么,李白醒了?那么大的仙人没了?

    他的好奇心都被提到这个地步了,结果李白告诉他下面没了!

    秦始皇感觉自己脚下踩着的云雾突然散了,围着他的鸟兽——哄而散。他从天空坠到地面,狠狠摔在了龙椅上。

    他双手握拳,放在大腿上,做了个深呼吸,半天之后才松开手。

    他不免遗憾:  "李白为什么要醒呢?如果没醒的话,仙缘不就来了吗!"

    他甚至有些希望自己能够来到李白身边,给他灌下一服药,让他美美接着睡,把这个梦做完。

    汉武帝刘彻比秦始皇还生气,带入了一下自己的经历,他眼中闪过杀气:"是不是有人吵到李白睡觉了!”

    “那个人是没长脑子么!李白就应该像游侠一样拿剑砍死他,不然早就成仙了。”

    紧接着,或许他通过李白得知成仙之法。

    太可惜了!他感觉自己好像错失了一个亿!

    卫青不像秦始皇那样沉迷求仙访道,可李白营造的氛围太过美妙,搞得向来稳重的他都有点渴望神鬼世界了。

    谁知道后面急转直下,李白醒了,什么仙人都没了。

    卫青也有点怅然若失,附和道:  “打扰李白做梦的人被千刀万剐也不为过。”

    李白的梦醒了,伤心遗憾的不仅是李白,还有无数观众。

    这个梦太过真实,太过辉煌,太过奇幻,很难让人从中走出来。他们太想知道仙人接下来会做什么了。

    他们知道这个梦可能是夸张的手法,很可能李白压根就没做这个梦,但是也非常惋惜。

    他们犹如在看—本作为虚构作品的小说,看到最后烂尾了,真是让人恨不得仰天痛骂。

    他们一腔怒气不知道往哪里发泄,索性都痛恨上了那个打扰李白睡觉的人。

    连高适都有点受不了,有些难以置信地说:"这个梦就这么结束了?太白兄你以后睡觉把门关紧点,不要让别人吵到你。”

    李白:"……"

    武则天一时间都不舍得读完,抬起左手,只见手肘那里起了一片鸡皮疙瘩。

    武则天饱览群书,可也从来没看过这么仙的诗文。越到后面越胆战心惊,简直荡气回肠。

    “他哪里是什么被贬谪的仙人,他分明就是仙人。恐怕也不是什么晚上梦游,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他晚上元神出窍。”

    上官婉儿比较理性地劝说:"陛下想多了,只不过是梦游罢了。说不定这篇诗文本来就是假的,他连梦都没做。不过是胡言乱语。”

    上官婉儿担心武则天一拍脑门就去寻仙访道,那到时候麻烦可多了。

    武则天看出她的想法:“你说得对。即使是胡言乱语也无所谓,朕看着爽利就够了。”

    就像看小说一样,在乎真实又看什么小说呢?

    李白描述的世界足够惊心动魄就够了。

    武则天感觉自己都沾染了点仙气,仿佛回到了年轻意气风发的时候。

    著名诗人谢灵运还挺高兴,在李白的诗中,他能找到自己写作的痕迹,看来李白也学过他的诗。

    尤其是李白还”脚踩谢公展,身登青云梯”,李白也太崇拜他了吧!

    不过有一说一,这首诗写得确实好,连他也有点甘拜下风。

    他性格狂傲,想来想去,觉得小迷弟可以跟自己并肩了:"天下才华共一担,曹子健独占七斗,李白一斗,在下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

    他本来想给曹植分八斗,但这样别人就不好分了,只能委屈委屈曹植了。

    曹植:“……”

    天幕说道:【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李白让瀛洲当背景板,提到主角天姥山。

    “海客谈瀛洲”中的海客就是水手,水手都是有故事的人,他们距离海外仙山很近。李白在很多诗中都有提到海客,他觉得这种人身上有神秘的色彩。

    李白:“秦始皇,你听见了没。瀛洲的保健品不香,还是天姥山的保健品比较香!”

    所以说,这第一阶段看起来平平无奇,其实早就埋下了神鬼的伏笔。

    第二段,李白梦中从山东飞到浙江,然后爬山,看遍了各种美景,这一段非常奇幻。

    第三段,李白梦中碰到仙人了,画风从奇幻小说变成了神鬼小说。

    第四段,李白惊醒。普通人梦醒了恐怕就算了,可李白不一样。

    李白觉得人间的快乐和梦境一样,消失得太快了,必须得不停追求,才能让快乐永驻。他于是收拾行襄,跟山东的朋友道别,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

    去天姥山玩。

    他由此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的全名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东鲁诸公》。

    李白“再见了,我的好朋友,今晚我就要远航!”】

    【诗的最后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突然来这一句,好像有点突兀。前面都在写神鬼,怎么后面突然扯到权贵身上了?这里面也没个铺垫啊。

    其实有铺垫,梦境和现实是交叠的。李白有两个偶像谢灵运和谢眺,他最推崇的是谢脁。

    谢灵运这个人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仕途不顺。李白特意提到谢灵运,表达自己对谢灵运的追求。他和谢灵运构成了一种镜像的关系。

    但李白不像其他诗人一样哭哭啼啼,就像这首诗一样,最后还是走向了乐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既然不受赏识,那他就润了!  】

    很多人还沉浸在前半段,没有闲心去看最后一段,或者说不想看。

    他们只想看李白描述的瑰丽世界,不想被拉到现实。

    曹操就是这样,他听到天幕的话才勉强回神,看向后半段。

    这么一看,他再一次瞳孔地

    震。本以为相比之下,后面的梦醒时间会很拉胯,没想到后半段又拔高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后悔不迭:“我要是早些明白这个道理,何至于和董卓那厮虚与委蛇?和那些联军浪费时间?"

    他早就称霸一方了!

    短短一句话,道尽了世间哲理。

    南宋,文天祥枯坐在院内。

    这段时间,已经有很多人劝他投降元朝了。

    最开始登场的是宋朝从前的状元宰相留梦炎。巧的是,文天祥也是个状元宰相。很难怀疑,这不是故意的。连他都投降了,文天祥凭什么不投?

    文天祥却不肯投降,狠狠的把这人骂回去。

    文天祥默默听着李白的诗,突然听到外面有响动。他明白,应该又有人要来劝他投降了。上次连宰相都派来了,这次会派谁?难道忽必烈本人要来?

    他准备了一腔锦绣文章,要把忽必烈骂走。

    结果来的人令他肝肠寸断,张开嘴说不出话来。

    来的人居然是曾经的宋恭帝。他也投降了,如今就是要劝文天祥归顺元朝。

    君臣相见,好不尴尬。文天祥让对方端坐于主位,郑重地行了大礼。

    他以为文天祥还尊敬自己,心中升起希望,劝说道:“你听我的话,先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才高八斗,何愁没有高官厚禄?你可以学留梦炎。"

    他觉得自己也是为了文天祥好。

    谁知刚刚恭恭敬敬的文天祥下一步图穷匕见,指着天幕说道:"老天都说了。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啊。陛下,留梦炎怎可为五斗米折腰啊!”

    宋恭帝赧然,接下来的话梗在喉头。一时间分不清文天祥是在骂别人,还是在骂自己。

    李白感觉怪怪的,他们连自己的偶像都要扒出来,好理解自己这个人,这种体验还蛮神奇的。

    他不知道,这在未来有个专属名词,叫做阅读理解。

    他陷入怀疑,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有想这么多吗?

    诗人谢灵运微微皱眉。什么,李白最崇拜的诗人居然不是他,而是谢别?这人谁啊?

    他有些不满,不过转念一想,他所处的朝代跟唐

    朝差的不远,这个谢眺又姓谢,那应该是谢家未来的人。

    他这心气一下子就顺了,肉还烂在锅里,挺不错。说明他谢家人才辈出啊!

    不过接下来,他有一个难题。李白作为诗仙,说话很有含金量。他崇拜谢眺,说明他才华也很高。

    那这一担才华该怎么分?

    谢灵运有些强迫症,既然知道了有人才华不错,那就不得不让他们参与分蛋糕,不然显得他说话很胡扯。

    他思来想去,不舍得对李白开刀,也不舍得对自家子侄开刀,只好忍痛在自己偶像头上开刀。

    “给曹子健分六斗吧!”

    作者有话要说:曹植:“?”再减就真的没有了!

    等所有的视频看完了,曹子健只剩下一斗。

    第69章 将进酒

    汉武帝刘彻知道李白梦游很可能是假的,但心里难免有些侥幸,万一呢,万一天姥山真的有神仙呢?

    他向来热迷求仙访道,此刻见到了机会,不愿意错过。

    “李白出生的时候,母亲曾经梦到太白金星,他还在诗文中预言那什么明朝会在天启年间衰亡,这人身上有点东西的。”

    “来人啊,不去瀛洲求仙,改去天姥山!朕要看看有没有什么鸾鸟神仙。”

    李白这一首诗堪称极佳的旅游宣传片。

    连皇上都有些中招,更不用说普通人了。这座道教名山肉眼可见即将迎来一大波客人。

    卫青心中松了口气,倒也没有出言阻止。陛下现在求仙的力度小多了,只是旅个游,又没有磕丹药喝露水,能忍就忍吧。

    他符合:“陛下喜欢这首诗也有道理,臣觉得无人能出其右。”

    汉武帝刘彻点点头,紧接着,天幕说的话就让他们愣神。

    古青青仿佛听到了他们的话,回答他们的问题:【李白的代表作很多,可不止这一首。】

    汉武帝:“??”

    他哑然,这还不能算代表作?

    天幕接着说道:【李白写完这首诗之后,真的背上行囊,说走就走,跑去浙江天姥山玩了。

    不久,他碰到了自己的两个好友岑勋、元丹丘。岑勋家里曾经出过宰相,声望很重。元丹丘给李白的仕途上帮了很多忙,曾经把他的诗文转交给玉真公主。

    他们三个人是知己好友。】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唐朝酒文化无比繁荣,酒肆众多。很多文人邀上三五好友在酒楼中饮酒作乐,欣赏舞女的舞蹈。

    靠窗户的座位一片杯盘狼藉,大家都喝醉了。

    李白看到他俩不动酒杯了,有些不满,醉醺醺的:“好不容易相聚,又有良辰美景,为何不喝啊?快喝啊!”

    元丹丘不行了,连连摇头:"都喝半壶酒了,再喝要醉死了。你们喝吧,我反正不行了。"

    李白把视线投往岑勋,亲自给他斟酒,给他端起洒樽:"那你喝."

    拍拍照酒,拍拍摄酒店停。”那你喝。

    岑勋连忙拒绝,一副为难的模样:“真喝不动了。太白兄海量,你继续喝吧。”

    岑勋话音落下,百感交集。这场酒宴是他来做东,结果不是自己这个做东的人来劝酒,反倒成了李白的活。真是主打一个“反客为主”。

    他如果生活在后世,可能会想到一个词叫做“社交牛逼症”。李太白已病入膏肓。

    他以为这样就能逃过去,没想到李白显然不打算放过他们。

    岑勋实在喝不动了,只能周旋:"太白兄,实话跟你说了吧,在下没带够钱,今天就喝到这里吧。”

    李白已经喝得半醉,被他一打岔,顿时不高兴了:“什么?你没钱了,早说啊。”

    李白抱着酒坛,醉眼迷漾,冲着外面大喊:“小二,在下把五花马和干金裘全部抵押给你,你再给我们拿酒!”

    如果是普通人,可能根本没人理,只当是这人喝大了要酒疯,可这是李太白啊。

    他虽然被赐金放还,可是跟皇帝和平分手,身上没挂什么罪名,名气依旧很大。

    这酒馆里的人大多都认识李白,包括店主人。小二没来,反倒是店主人来了。

    店主人搓搓手,心里说不出来的激动,诗词是大唐的“高考内容”,可以说几乎人人都会吟诗。李白这可是大唐第一才子啊!

    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

    店主人心思一转,说道:"钱不是问题,早就听说您的大名了,您可是知名的谪仙人,这样吧,你给我们店写首诗,这酒钱就免了。"

    李白乐了,一口答应:"行啊,拿纸笔来。"

    店主人大方地说:“哪里需要纸?来来,题在墙上吧!”

    李白接过笔,兴致盎然,大开大合,挥毫如雨。明明是在题诗,在他身上,却像是在舞剑。

    最后一笔落成,他看也不看那满壁墨宝,随手把毛笔一丢,仰卧在席间,击缶而歌。

    很快,酒劲上头,李白彻底醉了,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一切世间的纷纷扰扰都跟他无关。

    可他在墙上题的诗却惊动整个大唐。

    岑勋越看越心惊。他只是想让李白随便写个劝酒诗,怎么直接来了个千古名篇?

    李白写诗的时候,镜头放在李白身上,而非墙壁,所以天幕下的观众压根不

    知道李白写了什么。

    等到李白彻底睡着,镜头才转向墙壁。画外音是酒肆无数文人墨客的惊呼。

    曹操心里暗道,不就是劝人喝酒吗?换作他是李白,直接就拿捏了!

    他饱含疑惑:"在天幕中的戏子这么激动是为了啥?劝酒还能劝出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我觉得我写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劝酒的效果最好。怎么不提我的诗?"

    曹植不置可否,劝酒能怎么劝?

    左右不过一句:“快喝,喝酒能解愁,再不喝我弄死你!”

    曹植:“我也觉得父亲写的劝酒诗最好。”

    曹操受到夸赞之后非常满意,随着镜头的推进,看向李白的诗文。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光是第一句就让他瞪大眼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曹操:“??”

    “让他再说一遍,这叫劝酒诗?!”

    题目是劝酒,结果一个酒字都没有,笔触居然落在黄河上面。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诗歌达人曹操都看呆了。他无暇去管其他的东西,因为心神都被这句诗给勾走了。他眼前好像出现画面,黄河之水从天上奔涌而来。

    李白开篇就是大宗师手笔,普通人别说写了,根本连这个意识都没有。

    曹操不敢惹怒父亲,可是又不得不凭良心说话:“父亲,我收回我的话。如果想跟李白比,你那一句得改一改。”

    曹操:“……”逆子!

    曹操哼了一声:"急着做什么?写诗要讲究层层递进,他开篇起得太高了,后面怎么写下去?很容易虎头蛇尾。”

    镜头逐渐推移,李白的诗逐渐展露。

    曹操还在指点江山,结果看到后面一句之后,顿时哑然。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曹操闭上眼

    睛,默默品味。早上还是青丝,晚上就成了白发。

    他不得不承认,接住了,完全接住了。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浩荡的空间,朝如青丝暮成雪是厚重的时间。

    哲理是诗歌永远的必杀技,很多诗人穷尽一生都在追求这个维

    度,可很多人都死在山下。

    冷清寂寥的山中古寺,著名诗人贾岛望着天幕,拿着自己的手稿,眼眶含泪。

    他曾经写了一句诗叫做“僧x月下门”,在“推”“敲”这两个字之间犹豫不决,想了很久才定下来。

    他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被称为诗奴。

    “在下花了三年才写了两句诗,而且还算不上优秀。李太白一挥手,就写了两句名烁古今的诗……"

    他含泪,真的想问一句,为什么人和人的差距这么大?这就是世界的参差吗!

    除了贾岛,还有无数唐代诗人望之黯然。

    跟李白生在同一时代,注定是他们的悲剧。再怎么璀璨的星,碰到李白都要黯淡几分。

    李世民曾经写过一首很知名的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他也会写诗,而且文采不低。

    他敏锐地察觉到—————前面的调子起得太高了,很难不虎头蛇尾,太难接了。

    至少,他搜肠刮肚,还没想出来合适的诗句。

    他像是看到了一道很难的奥数题,很想知道李白怎么解题:"开篇如此惊艳,后面该怎么接?天幕怎么回事?快把后面的诗文放给朕看。”

    紧接着,镜头推移,后面的诗映入眼帘:"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太宗李世民的眼睛唰地一下亮了,喃喃低语:“天生我材必有用,好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啊,写得好啊!”

    “若天下才子都有李白的洒脱,都碰到失败不会气馁,朕就不会愁无人可用了。”

    他接着往下看,瞳孔微缩,忍俊不禁:“……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这李白真的是……"

    李白觉得沉迷饮酒的自己很不错,比寂寞的圣贤可好多了。太俏皮了,太狂傲了。

    他接着往下看,眉头越皱越紧。什么?李白喝着喝着没钱了?

    李世民心中有一种预感,难道李白接下来要痛哭自己过得苦巴巴,抱怨唐玄宗了吗?

    李世民心中涌起淡淡的冲动,真想给李白打赏点钱,让他接着喝,接着写。

    谁知紧接着他看到了最后一句:“五花马,千

    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恍惚间,李世民感觉自己好像看见了那个饮酒作乐的诗仙。李白宁愿把身上的宝贝东西都当掉,只为那一口消愁的酒。

    那股洒脱的风流豪气仿佛要冲破天际,冲破纸面。

    荡气回肠,情感爆发,仿佛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在这一刹那,李世民有些明白过来,望着长孙皇后说道:“观音婢,朕知道他的诗在未来为什么那么受推崇了。”

    长孙皇后还沉浸在诗文的世界里,闻言回过神,好奇地问道:"怎么说?"

    唐太宗李世民:“这榜单盘点了这么多诗人,哪个人的豪气能比得上李白?”

    李白的诗像是能给人打鸡血。连他一大把年纪了,都被勾动了少年义气。一腔热血盘旋在心头,无比渴望干份大事业。

    没有一个年轻人能拒绝他的诗,或者说,没人能拒绝。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年轻的一面。古稀老人也不例外。

    长孙皇后想了半天点点头:“确实没有。”

    李世民深深叹息:“天下人才未入我彀!”

    我生君未生,君大我已老。他的贞观之治有这么多人才,可偏偏少了一个精彩绝艳的诗仙,他的人才拼图缺失了重要的一角,让他无比遗憾。

    他越想越觉得来气,开元盛世明明拥有李白,却没有好好珍惜。都怪李隆基那个混账!

    他心头憋闷,连忙打住,为了身体着想,可不能生气了:“来人啊,拿酒来!朕要痛饮三百杯!”

    长孙皇后为了养生,很少喝酒,也被这首诗勾起了兴致:"臣妾也要饮几杯。不知道他喝的是什么酒,才会让他宁愿典当衣物也要续杯。"

    李白没有提自己喝的是什么酒,手下的人只好把最近长安街头流行的酒送了过来。比言廷御酒要辣一点,风味稍差。因为宫廷御酒是给贵人喝的,万一喝坏了身体要背责任。

    可李世民夫妻二人一边看着诗文一边喝,简直快乐加倍。

    这样下来,李白好像不是在劝好朋友喝酒,而是在劝他们喝酒。那模样像极了美食主播。

    不只是他们,无数人看完这首诗之后,都心向往之。

    一时间,#李白喝的什么酒##

    李白去的酒肆在哪#等话题充斥大唐人民的朋友圈。

    很多人被勾起了酒馋虫,长安街头酒肆的生意爆红。

    天幕下,李白的两个好友岑勋、元丹丘:"??"

    天哪,他们的诗文水平不算优秀,比不上李白。还从没有想过自己会以这样一种方式青史留名。

    他们恍恍惚惚,这就是不用努力、靠着朋友躺赢的快乐吗?

    他们都不约而同拿出了酒水,畅快痛饮,真好啊!

    下次再约李白出去玩!

    年轻的杜甫拒绝不了李白的诗。内行人看门道,他越看越惊艳,正想疯狂吹李白的彩虹屁。

    结果便看见了:【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杜甫皱着眉,李白不仅劝酒,还要对着耳朵给他们唱歌,这关系也太好了!

    他拿起酒坛,给李白斟酒,意有所指:“太白兄,我不太能喝,你是不是也得给我劝一劝?”

    他才是李白最好的知己好友,而不是岑夫子丹丘生。他要出现在李白诗文的每一页!

    李白:“……”

    高适跟杜甫相反,看出来了里面巨大的机会。这首诗是李白的Top诗,也是整个诗文殿堂的To  。

    这两人被李白提了一嘴,必定青史留名,如果自己也能占个位置,该有多好。

    他也凑了热闹,调侃道:“太白兄,再写一首劝酒诗吧,提一嘴我们,杜子美,高达夫,将进酒什么的。我就说到这里,接下来就看你的。”

    李白:“……”

    作者有话要说:

    将进酒,还有另一个版本。下一章节会提一嘴。

    第70章 李白代表作怎么这么多啊

    天幕继续说:【《将进酒》开篇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滔天。黄河明明是条顺流之下的河,却被写得像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

    【主播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这句话是虚写,是李白想象出来的场景。】

    【可是主播毕业之后,曾经路过黄河,才发现李白可能不是虚写。

    众所周知,黄河多泥沙,渐渐地,黄河成了地上悬河。两岸人民为了不遭洪水,于是加高堤坝,导致黄河越来越高。据说黄河某一段比开封铁塔还高。

    主播那一次过黄河,不能叫“过”,得叫“爬”黄河。

    据记载,李白多次来到黄河游玩。他站在这样的黄河脚下,仰视黄河,说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可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紧接着,古青青放了一段黄河的视频。

    视频的主角站在黄河岸边,黄河掀起了滔天巨浪,那水仿佛连着天。当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现代人看了都要直呼一句,背景太假!

    天幕下,很多没看过黄河的人脑子一片空白,一时间说不出任何话。他们对于河流的刻板印象瞬间碎了。

    普通的河流温柔,婉约,清澈。可黄河壮阔,汹涌奔腾。

    有的时候甚至比大海还要磅礴。

    元稹哑然失笑,目瞪口呆:“黄河是这样的?”

    他有生之年从来没看过这样的奇景,甚至不敢想象自己跟这样波澜壮阔的黄河生活在一个世界。

    见到这样的黄河,方才明白李白为何能写出这样的诗文。

    【李白自己博学多才,又喜欢到处玩,这一生不是在旅游,就是在旅游的路上。

    他走过别人没走过的路,见过别人没见过的风景。

    大唐很少有诗人比李白见的风景还多,所以直接就输在起跑线上了。比如元稹写的《侠客行》就不像侠客。】

    元稹:“……”

    他嘟嘟嚷嚷:“在下是朝廷命官,又不是以写诗为生,见得少怎么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多多看看

    元稹沉默不言,似有所悟。

    白居易又开启了夸夸模式:"无数黄河边上的人见过这幅场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写出这句话,只有李白如此。奇特的景色配上太白之仙才,就熔炼出了绝句啊。

    多走些路,保不准有一天能够学到李太白几分风采呢?"

    【读懂这首诗,就能读懂李白。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一段和《侠客行》一样交代了李白的价值观。

    李白觉得金钱不重要,理想最重要,可是皇上不赏识他了,他兼济天下的愿望破灭了,所以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段时间,他的内心很沉郁。

    但下面一句,他又开始豪迈了,觉得当一个喝酒很厉害的人也不错,没必要当圣贤。他只沉郁了一会,又开始自信了。

    总之,如果走近李白,就会发现李白的内心其实很苦闷。

    但是他这种苦闷跟别人不一样,现在很多人饱受职场Pua,觉得工资低是自己的问题。

    李白却觉得自己没问题,只是没碰上好领导,大写的怀才不遇。

    李白:“唐玄宗太烂了,什么时候给我换一个好领导,让我干金散尽还复来啊!”

    他不会受职场pua,永远那么自信。】

    天幕下,唐玄宗李隆基:“……”

    职场pua是什么东西?虽然听不懂,但直觉不是什么好词。

    他什么时候pua李白了?

    他给李白吃好的喝好的,好好供着他。他给李白的工作也非常清闲,就是写一两首诗罢了。他炒李白鱿鱼的时候,还给了一大笔遭散费。换成是别的皇帝,高低也得给李白安个罪名。

    他还不算好皇帝吗?

    王维拨弄着茶碗里面的茶沫,眉目如画。

    “说得这么好听做甚,李太白不过一肚子不合时宜罢了。即使自信,也是无用的自信,对他的仕途毫无作用。”

    作为职场大师,王维深谙为人处世之道,也精通官场规则。

    王维的官位节节高升,李白看了都要羡慕死了。

    他

    的好朋友裴迪晓得他俩老死不相往来的关系,椰揄道:“王大人,他也不需要混仕途,谁说诗文一道比仕途差呢?大唐有几百个宰相,可只有一个诗仙啊。

    宰相李太白能比诗仙李太白更出名吗?”

    王维:“……”

    友谊的小船要翻了。

    关于李杜优劣论,白居易曾经说,杜甫在很多地方优于李白。可他并不讨厌李白,李白在他心中同样是Top,只不过比杜甫稍差一点。

    白居易闻言有些恍惚:"是啊,李白就是这么自信,倘若没有这么洒脱,怎么能写出惊天动地的文章?”

    他说着说着,突然有点好奇。

    “这个人说得怎么跟我之前背诵的不太一样,是这个人说错了,还是岁月更替之后,连诗文都出现了谬误?”

    《将进酒》大体跟他背诵得差不多,但有些部分截然相反。

    不仅是白居易迷惑,很多大唐人民都感到迷惑,这首诗怎么跟他们记得不一样?

    紧接着,天幕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在这首诗里面,李白更狂。】

    【上个世纪,有人在敦煌找到唐诗残卷,其中有一首诗叫做《惜樽空》。这首诗更加接近李白的时代。

    《惜樽空》"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贤圣皆死尽,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两个版本有六七个区别。有人觉得这个版本更加合理。

    他们的解释是:(李白毕竟跟人家一起喝酒,不太可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光顾着自夸。按照他的情商,他肯定得把岑夫子和丹丘生也夸一夸呀,所以"天生吾徒有俊才"比较合理。

    “古来圣贤皆死尽”很可能是化用鲍照的“壮士皆死尽”,语义比“寂寞”有攻击性多了。可能宋代有人觉得死不死太不文雅,对古代圣贤太不尊敬了,所以就把这个给改掉了。

    在其中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

    《将进酒》: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惜樽空》: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

    有学者认为,如果是前面,李白还在劝酒,说明酒都没喝完,怎么后来就要拿五花马来买酒?出

    现了逻辑问题啊。

    所以后者更加接近原版。

    李白:“我没让你侧过耳朵来听我唱歌,是让你给我倒酒,所以接下来酒喝完了,我不得不卖东西买酒喝!”)】

    【《将进酒》:“好兄弟,喝吧,喝吧,一起消愁!”

    《惜樽空》:"艹,日子好苦,给我满上!"

    后者苦得多,也狂得多。】

    【问题来了,观众老爷觉得哪个是李白写的原版?】

    天幕滚动播放蝇头小楷似的弹幕。

    弹幕:(哇,长知识了,傻傻分不清楚。)

    弹幕:(这还用问吗?肯定是《惜樽空》啊!这个是唐朝的版本!)

    弹幕:(听说宋人改了很多唐诗,咦,求求他们不要改了。)

    古青青【直接说结论,至今仍有争论。

    很多人推测是宋朝文人改动了这首诗,宋朝文人连"圣贤皆死尽"这种话都听不了,所以他们根子软。有一说一,这是对“大送”的偏见,大宋也有狠人。

    这些年来,很流行一种现象,一些人喜欢在语文课本上找错,看了一两本书,就说自己后来发现的是对的,“世人皆醉我独醒”。

    他们特别武断地说,《惜博空》时间最接近唐朝,更符合原本。《将进酒》就是被人改过的,根本不是李白写的。

    这个命题很好,但是怎么证明?

    第一,《惜樽空》只是敦煌民间版本!权威性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唐代印刷技术不行,基本靠着手抄来传播。万一是他们抄错了怎么办?万一他们改了怎么办?

    第二,众所周知,在考证的过程中,只能证明一个人干了什么事,不能证明一个人没干什么事。

    万一李白喝醉了写了第一版,第二天酒醒了写了第二版,这两首都被收录到文集之中,敦煌只保留了《惜樽空》,这种可能性有没有?

    在学界,迄今为止,《将进酒》的权威性依旧很大,并没有被否决。

    总而言之,如果有谁说《xxx》接近原版,都是骗人的。

    几乎所有流传下来的诗,都有其他的版本。

    不感兴趣的人就直接看诗文,看自己更喜欢哪个就行了。没必要那么在乎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不然没有诗文之美了。】

    王安石对于这种情况一点也不例外。

    “唐宋传播诗文要么靠着口口相传,要么靠着手写。这么传下来,笔误太多了。有些流传很广的诗集甚至字都不一样。”

    夫人:“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你买过很多本吗?”

    >

    王安石面无表情:“差不多吧。”

    抄书在古代是一门职业。

    他父亲过世之后,家里的生活越来越拮据,于是给别人抄书,补贴家用。人毕竟不是复读机,写一篇自己想的作文都能写出很多错字,更不用说抄别人的书了。

    连《兰亭集序》都有涂改。

    他生怕误人子弟,抄书抄得勤勤恳恳,抄完之后还要校对好几遍,才会送到主顾里。

    有一天,主顾说:"你抄错了,你抄的跟我记得不一样,我是看你字好看,人又实在,才给你这个活,谁晓得你这么糊弄我,把钱退给我!"

    王安石顿时觉得不可能。

    两人一番校对,才发现不是王安石抄错了,而是主顾从小学的东西写错了。

    王安石收回思绪,冷着脸说:“行当泥沙俱下,能有一成认真抄书的人就算不错了,胡写也就罢了,很容易分辨出来。最怕的是肚子里有些墨水的人非常自信,喜欢对内容进行合理地更改,太难分辨了。”

    “至于什么是原版,得问李白。”

    杜甫饶有兴致地听着天幕说的话。李白不在未来的江湖,江湖却仍有他的传说,关于一首诗,到底哪个是原版,都能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无数学者争论,无数弹幕吵架,连天幕都要特意提一嘴。

    杜甫不晓得未来的娱乐圈,不然一定会说一句:“太红了!”

    “所以太白兄,这两个哪一个是你的原版?如果都不是的话,什么才是你的原版?”

    李白但笑不语:"我还没写这首诗呢,我怎么知道。

    再说了之前盘点那什么白民品的时候,有人说白星星不懂《长相欧》

    吊帐很直销  旧也

    舌窃不懂《长恨歌》。虽然很高后,但

    道理。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太过纠结于诗背后的人,未免不美。"

    “那到底是在探究诗,还是在探究人呢?”

    杜甫似有所悟,良久之后说道:“太白兄海纳百川,吾不能及。”

    紧接着天幕继续说:【接下来的几年,五十多岁的李白继续游玩,这次,他来到了安徽。清代文人袁枚记录了一个趣事。】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李白花钱大手大脚,晚年手头拮据,最喜欢结交朋友,特别是有钱的朋友。

    某天,李白收到了一封书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位陌生人汪伦邀请他去安徽皖南泾县旅游。

    汪伦:“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一听,不仅有美景还有美酒,还有这等美事?他乐滋滋地去了。

    结果到了之后,汪伦居然说:“没有什么十里桃花,只有一个桃花潭,也没有一万家酒店,只是那个酒店老板姓万。”

    汪伦虽然这么说,但也只是开个玩笑,还是好酒好菜地招待李白。

    两人同样不拘小节,狂傲不羁,快乐自由,偶尔还喜欢耍贫嘴,简直脾气相合。

    李白玩了几天,要走了,那时候汪伦不在家。

    汪伦回到家之后才知道,李白已经乘舟远行,他连忙拿着好酒来到岸边相送。

    李白接过酒,心情愉悦,脱口而出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魏晋才女谢道韫乍一听,微微皱眉,写诗怎么可以直呼姓名,这也太口头语了,和之前几首诗相比,简直有失水准。

    可仔细一揣摩,她又暗暗心惊。每个字都是大白话,和组合在一起,偏偏有一种别样的魅力。那么洒脱,那么亲切,又那么有人情味。

    谢安的侄子一听,满心以为自己也能写了,脱口而出了几句"浑然天成"的诗句,并问:"我写得怎么样?”

    谢道韫心中:地铁,老人,看手机。

    她直言不讳:"之前天幕提了一个词叫做打油诗,送给你很合适,画虎不成反类犬。"

    谢安的侄子:“……”

    曹植若有所思:“深干尺的桃

    花潭水也不及汪伦送别之情,真符合李太白的形象,怎么夸张怎么来,但确实突出,光这一句话就抵过了无数长篇大论。"

    “真切的感情,不需要任何雕琢。”

    曹操纳闷:“其实为父写的也都是口头语,绿何没有他这篇出名呢?为父的感情也很真挚!”

    情到浓时,他当着众人的面又吟了一下自己的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植等人:“……”

    曹植心中默默不敢言,李白送汪伦是真心,父亲学周公是真心吗?

    哪个周公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啊?

    这一场“大汉忠臣”的游戏,只有曹操演得乐在其中。

    桃花潭附近,普通村民汪伦受宠若惊,什么?他居然因为李白的一首诗这么出名!

    他的朋友都激动坏了,连忙向他取经:“你怎么跟李太白成为好友的啊!”

    汪伦拍拍胸口,豪气地说:“没有人能拒绝这个。”

    朋友恍然大悟:"以真心换真心,我懂了。"

    “什么真心啊?我是说这个。”汪伦从鼓鼓塞襄的衣服中取出钱袋。

    “这天下谁能拒绝黄白之物?”

    朋友:“……”

    “当真是清水去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嘴上在夸赞李白,心中却有点郁闷。

    如果是岑夫子丹丘生,也就罢了,他知道这两人是李白的知己好友,关系超级好。李白这么深情地写诗也很正常。

    可汪伦又是谁呀?

    就连岑夫子和丹丘生,李白也只是说:“多喝点酒。”

    到了汪伦这里,偏偏成了"不及汪伦送我情"。听天幕说,汪伦只不过是个普通村民,和李白才认识几天,关系就好成了这样,这合理吗?

    杜甫心想,他跟高适可陪李白找寻仙草,炼仙丹,寻仙人,花了好几个月才成了知己好友啊!

    天幕回答了他的疑问:【李白为什么把这首诗写得这么浅显?可能是因为受众的不同。据学者考证,汪伦应该是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商人。

    如果像辛弃疾和李商隐那样掉书袋式写诗,商人估计要骂人了。

    汪伦喜欢

    这首诗吗?答案是很喜欢。

    据说他送给了李白八匹骏马和十匹上好的绸缎,换算一下,大概相当于二百多万人民币。

    汪伦或许是李白打赏最痛快的榜一了。

    据宋代文人说,他的子孙一直留着这首诗。】

    杜甫:“……”

    杜甫恍恍惚,陷入沉思。杜甫这段时间带着高适跟李白一起玩,高适是个穷小子,李白不爱存钱,钱都花光了,那他们出行的钱是谁出的?

    当然是杜甫。

    杜甫瞬间觉得有点心酸,五天前他看到了自己的视频。和李白分别之后,自己去长安谋取功名,结果碰到李林甫,屡试屡败,沦落到了“讨饭”的地步。

    谁曾想三人里面的小土豪最后混得这么惨?

    杜甫给高适和李白打赏这件事,让他本就不富裕的生活越发雪上加霜。

    杜甫暗暗下决心,他跟汪伦一样打赏了很多钱,李白也得给他多写几首。

    李白还不知道自己未来会被杜甫逼着写多少诗。

    他望着天空中的桃花潭,浮想联翩。他最近在梁宋玩腻了,正愁着没地方去玩呢,那桃花潭如果这么美丽,那么值得去一趟啊。

    别人跟着李白旅游,李白也跟着未来的自己旅游。

    武则天含笑说道:“婉儿,朕看出来了悠悠我心偏爱李白,这都讲了多少首代表作了,视频比之前的都长。”

    她也是开玩笑,知道不是悠悠我心故意提这么多代表作,而是李白有这么多。

    相比之下,武则天挺希望李白的视频更长一些,最好一直不停。武则天知道民生疾苦,不用别人提醒她民众多苦。所以不爱看那些哭哭啼啼的文章,宁愿看点玄幻梦幻的放松下心情。

    迄今为止,她比较喜欢李白,李商隐,李贺这三位奇幻选手。当然,最pick的还是李白。

    没有什么代表作了

    上宫婉儿·"已经播放到杏白的晚年了估计快到春终正寓的时候了

    上自mll,口轻重成动学白的味中了,在几天到特约止根的时候了,没有什么代表作了。

    武则天微微叹息:“可惜了,不仅英雄迟暮,诗人也迟暮啊。”

    谁知

    这个时候,天幕接着说道:【李白还有代表作吗?答案是还有。】

    【李白这个人是有些政治敏感度的,他预感到大唐可能会发生动乱。

    他在长安的时候,送好朋友入四川。但他觉得四川接下来会发生动乱,让朋友不要久待在四川,早点返回长安。果不其然,十年之后这个地方很乱,唐玄宗李隆基都逃到了这里。

    他写下了一首《蜀道难》。】

    武则天等一众人:“?”

    什么?李白还有代表作?他一个人的代表作就超过了很多诗人的总和!

    他创作没有瓶颈吗?


图片    www.jiubiji.com 旧笔记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