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着急立太子大概有这几个原因:


    康熙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祖父皇太极临死之前都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由此引起的争夺大位的事件,使政权面临崩溃的风险。


    皇权与旗权矛盾尖锐。清廷入关之后,全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原本居于东北一隅的后金政权一下子变成了全国性政权,皇权与旗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康熙继位前,清廷一直采用以前的八和硕贝勒共议朝政制度,旗权对皇权形成的制约还非常严重。正好可以通过册立胤礽为皇储,借助辅政大臣索尼家族的力量,达到废除八旗旗主推举继嗣的目的。


    胤礽不幸地出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和家庭,他作为政治斗争牺牲品的悲剧命运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康熙学习并且接受儒家经典,研究中国历朝统治经验,他认为提前定好储君有利于政权的连续性和稳固性,是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头等大事。


    特别是当时发生叛乱,敌人假托“朱三太子”之名蛊惑人心,使康熙看到了“太子”的威力。于是康熙也立下太子,以稳定局势,巩固皇权。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缅怀胤礽难产而死的母亲,十二岁就嫁给康熙的赫舍里氏。】


    (没有天赋:原来这背后还有这么多目的)


    (小白船:出生在这个时候,确实挺倒霉的)


    蒋遥竟然将他立太子的考虑揭露得这么清楚,康熙有一种被人看穿的不适感。


    还有,仙人竟然说保成当他的儿子不幸,怎么会不幸,他对保成还不够好吗?这天底下还有那么多的孩子,出生在穷苦之家,连饭都吃不饱,甚至被父母卖为奴隶。保成身为大清太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享受着全天下最顶级的资源,这日子还不够舒坦吗?


    仙人这话实在是有失偏颇。


    小太子听到自己被称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脸色煞白,他虽然才五岁,却很早就开始跟着康熙耳濡目染,对政治斗争有所了解。看来长大之后的他,过得一点儿也不开心。


    【因为对胤礽早逝的生母怀着深刻的思念之情,康熙坚持亲自抚养胤礽,并且对胤礽十分溺爱。


    康熙十七年,虚岁五岁的胤礽出痘,痘疮又名天花,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康熙心急如焚,下旨各部院衙门奏章俱送内阁,自己全心全意地陪在儿子身边,陪太子度过病危期。待太子痊愈,康熙还特地祭扫了方泽、太庙、社稷等,并向天下臣民宣示这一喜讯。


    这段时间康熙就像一个寻常的父亲一样,甚至比一般的父亲对待孩子还要上心。故事的开始总是美好的,扶苏、刘据、李承乾开始也是备受宠爱,可惜后来……


    康熙十八年,康熙又特命修葺紫禁城东面斋宫与奉先殿之间的明奉慈殿,改为毓庆宫,作为皇太子东宫,以示恩宠。


    康熙以孝道治国、齐家,他对胤礽也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做一个孝子。


    康熙曾经多次让胤礽祭拜他早逝的母亲,胤礽一开始做得很好,为了完成孝庄太后游览五台山的愿望,陪着康熙和孝庄一同前往;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后病重时,十三岁的胤礽衣不解带,跟康熙一同照料病重的孝庄。尽心尽力的程度,连康熙都不忍心。


    康熙自身十分刻苦,学识渊博,对待胤礽有很高的期待,他为教导胤礽付出了很多心血。


    胤礽六岁正式开始学□□为他选择了名儒张英、李光地、熊赐履为师;后来又特召著名理学家汤斌为詹事府詹事。


    康熙教育胤礽十分严格,无论寒暑从不间断。


    还好胤礽不仅天资聪慧,而且勤奋刻苦,从不懈怠,学业进步很快,让康熙很满意。他能熟练运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


    康熙二十年十一月,正在孝陵祭拜的康熙得到克复云南的捷报后,召集众臣,亲自宣读汉文捷报,又命年仅八岁的太子宣读满文,胤礽小小年纪,毫不畏惧,其声清朗,令人叹服。


    胤礽的记忆力很好,读书的时候读几遍就能很好地背出来,但他还是按照康熙的要求每一篇都背够一百二十遍。说起来这个一百二十遍我好想吐槽啊,真的不是浪费时间吗?大家看,对于胤礽这种天才来说,可能背个两三遍就记住了,有这时间干点儿啥不好。


    当然了,老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能确实背的遍数多了,理解会更透彻吧。不仅如此,胤礽在讲解书义时要言不烦,精妙绝伦,可见他的确是学问渊通;


    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厚,而在读书时太子的“谦冲温和”更令师父们受益:


    按礼制,为太子讲课的官员必须要跪着授课,胤礽不忍看着年迈的师父们下跪,于是特许他们就座,并十分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赐予膳食。


    有一次,老病的耿介由于中暑倒在了无逸斋内,太子见状,亲自把他扶起,并且让他回家养病,并嘱托他以后可坐下讲课。


    才华横溢的皇太子让博学大儒们惭愧不已,所以汤斌几次三番以学问浅陋为由辞请,不敢担任太子辅导的重任。因此在为太子择定老师的问题上群臣一再推辞,深怕博学的太子考倒了自己,最后弄到康熙帝不得不动用特权,改推举为直接指定太子辅导老师的地步了。


    大家看看,啧啧,胤礽真是个超级大天才,简直是文曲星下凡。


    还有,胤礽还擅长骑射,在皇子之中很出众。“射法熟娴,连发连中,且式样至精,洵非易”,他马上功夫出众,能左右开弓。这样的出众本事早在他幼年时便形成:


    胤礽五岁时随父往景山射猎,连发五箭,射中一鹿、四兔;八岁时,在射猎时遇到野兽扰驾,他勇敢地同伯父福全一同射死野兽,康熙龙颜大悦。


    上天到底给胤礽关上了那扇窗户啊,他不仅是文曲星下凡,还是武曲星下凡,跟这样的人做兄弟,压力一定很大。


    总而言之,胤礽几乎称得上是个完美的太子。所以我就好奇了,这么一个完美的人,小时候性格也温和,怎么就变成后来那个鬼样子了呢?该不会真的人格分裂了吧。】


    (扶苏:才华盖世,扶苏甘拜下风)


    (刘据:风流蕴藉,刘据甘拜下风)


    (李承乾:一岁就做太子,还做得这么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李承乾甘拜下风)


    (苏轼:这样的风采,在下不能一见,实在是太遗憾了,所以他后来怎么了)


    (海底:天啊,这还是人吗,真的不是六边形战士吗)


    天幕用如此多的语言来夸赞他的太子,康熙高兴地嘴巴都快咧到耳朵根了,毕竟儿子优秀也是他这个老子教育得好。他拍拍胤礽的肩膀,“保成,仙人在夸你呢,还有之前的那几个太子都说你比他们厉害呢。”


    小太子哼了一声,小鼻子一皱,他可还没有原谅皇阿玛呢,才不理你。再说了,这么厉害有什么用,还不是被你两立两废。


    【胤礽年纪渐长,康熙开始向他传授治国之道。太子进入青年时期,康熙开始在实践中锻炼他,对他充分信任,寄予厚望。因此皇帝外出时,一般都会把太子带在身边,“望其谙习地方风俗,民间疾苦”,以便作为日后治邦安民的参考。


    康熙三十五三十六年,康熙帝亲征准噶尔部噶尔丹之际,先后有十多个月的时间不在京城,他命22岁的皇太子胤礽坐镇京师处理朝政,此时期也是玄烨与胤礽父子之间感情最深厚、融洽的时期。


    由于皇太子不负众望,克尽厥职,“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康熙帝也很满意。


    这时的胤礽贤明、敦厚,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完美皇太子,因此他深得朝臣赞许,更是皇父的骄傲。


    康熙屡次外出,都不忘问候留在宫中的爱子;有时胤礽可能对于给皇父写信的事不太重视,康熙便十分焦急,在他心中,太子已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有一次,他甚至给太子的书信中说:“此间尔请安文书隔绝,朕内心不安。”


    当康熙帝亲征准噶尔之时因“对尔不胜思念”,故谕京中皇太子将其“所穿棉、纱、棉葛布袍四件、褂子四件寄来,务送旧物”,以“为父思念尔时穿之”。


    看看这个时候康熙对胤礽的腻歪劲儿,说明他对胤礽的父子亲情还是很深厚的,也难怪一废太子之后康熙悲痛欲绝,此后一连六天,康熙都涕泣不已,寝食难安。


    胤礽身体健硕,眉清目秀,一表人才,颇具令名,甚至连当时在清宫供职的法国神父白晋,他在给其国王路易十四的报告中也对胤礽大加称赞:“可以说,此刻已二十三岁的皇太子,他那英俊端正的仪表在北京宫廷里同年龄的皇族中是最完美无缺的。他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皇太子,已至在皇族中,在宫廷中没有一个人不称赞他,都相信有朝一日,他像他父亲一样,成为□□前所未有的伟大皇帝之一。”】


图片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