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白起究竟是何人?竟然得到天幕如此高的赞誉。”


    在成周的嬴荡樗里疾,以及正在荒郊野岭赶路的嬴稷,他们心中不约而同都产生了这个疑问。


    只听天幕中,声音清亮的女子继续以不徐不疾的口吻道来。


    【众所周知,战国有四大名将,就连《千字文》里也说“起翦颇牧,用军最精”。这起翦颇牧四人,分别是赵国廉颇李牧,秦国白起王翦。而秦将白起更是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四大名将。”秦王荡对四大名将的提名似乎颇有意见,皱眉道,“怎么都是后来的人,寡人一个也没听过,而且赵将凭什么还占了两位?”


    同样有意见的还有嬴政,在他看来秦横扫六国,四大名将都应该是秦将才是,不过转念就想到了李牧曾经给秦军带来了一次不小的危机,让桓齮在前线吃了个大亏。


    若不是王翦提出用重金收买郭开,又使出反间计对付离间赵王和李牧,秦统一六国的大业恐怕还得多耽误些时间。


    如此想来,那李牧的确用兵用神,只逊色王翦将军,这样英勇的将军没有死在沙场倒是有些挺可惜。


    【白起在史书中的第一次出场是在昭襄王十三年,那时白起的爵位还只是左更,奉命攻打新城。就在第二年,左更白起迎战韩魏联军于伊阙河谷。】


    【当时白起手里的秦军不到韩魏联军的一半,敌众我寡之下,白起先采取避让的方式,不与韩魏联军发生正面冲突。然后派出探子斥候打探联军的情况,当他知悉韩魏两军并不团结,互相推诿都不愿意打头阵时,白起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绝妙的歼敌计划。】


    【他先是故布疑阵,派出疑兵在正面出击,让韩魏联军误以为秦军就在正面。白起暗地里又派遣一队精锐主力绕过伊阙河谷,从联军的背后偷袭,与正面的秦军首尾呼应形成包围圈,将韩魏联军围困在狭长的河谷里。】


    【韩魏联军被突如其来的秦军杀得措手不及,一泻千里,压根无法组织起像样的反击,只能仓皇逃命。白起领着秦军乘胜追击,一举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俘获魏国主将公孙喜,拔得五城。伊阙之战,白起以少胜多,一战成名。】


    嬴荡听得心花怒放,二十四万首级这样的战绩,在这之前从未有过。一想到这样的猛将居然是秦人,更是喜不自胜。令他震惊的还在后面,因为白起的战绩远不止于此。


    【秦国是以军功升爵位,敌人的首级就是武将升职的资本,取得伊阙之战如此辉煌战绩的白起,连升四级一跃成为十七级的大良造。


    【这里要科普一个小知识,二十级爵制是在秦国晚期出现的。昭襄王以及之前的秦国,只有十七级军功爵,大良造已是当时最高的军功爵位。】


    【成为大良造的白起,在伊阙之战的第二年继续攻城拔寨,续写他傲人的战绩。攻魏取垣城,攻楚取宛城。】


    【鄢郢之战,水淹楚别都鄢,东进攻陷楚都郢,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夺取楚国大片土地,楚国国力因此锐减。而白起也因为这一战,被昭襄王封为武安君。武功治世,威信安邦,是战国时期一个武将最高的荣誉。】


    【华阳之战,斩首赵魏联军十三万,溺毙赵军二万人;陉城之战,斩首韩军五万。可以说只要白起一出手,就没有打不赢的仗,是当之无愧的百胜将军。】


    不知怎的,嬴稷虽然还没见过白起,但从天幕里得知白起的赫赫战绩后,他产生了一种与有荣焉的自豪感。


    【而白起最出名的一战,当属长平之战。这一战打出了冷兵器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战和伤亡人数,史学家统计长平之战的双方,秦赵两国投入人数共计近百万,而死亡人数更是超过了六十万。】


    【长平之战的起因源于秦赵的上党郡之争,上党郡本属于韩国,眼见秦国打到了野王,完全掐断了上党和韩国本土的联系。韩王深知这样下去,上党迟早会落入秦人的嘴里,索性做个顺水人情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


    【可是上党郡郡守冯亭却不愿意降秦,他拒绝接受韩王的割地命令,派出使者前往邯郸,准备将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希望能得到赵孝成王的庇护。】


    【赵孝成王先是和平阳君赵豹商议,平阳君认为接收上党等于是祸水东引,最终只会得不偿失;显然赵孝成王心中早有考量,平阳君的话没有说服他,随后他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二人和赵豹的意见相反,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嘴边来了一块大肥肉,岂有不吃的道理。最终赵孝成王同意接收上党郡。赵国此举一下子就点燃了秦国的怒火,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开始,秦国并未派白起出面作战,一方面是因为觉得赵军不足为惧,杀鸡焉用武安君这把最锋利的宰牛刀。而另一方面是因为白起的功劳实在太大,武安君已经是一个武将最高的荣誉。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昭襄王都没有启用白起,而是用了更多的年轻武将。】


    听着天幕里的话,嬴政不由得想起他在攻楚伊始,选择弃用王翦的心理活动。


    那时,他的想法和昭襄王如出一撤,一方面是为了制衡王翦,避免王氏父子功劳过大;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培养李信等年轻人。


    可惜的是李信辜负了他的期望,导致他不得不亲自去频阳道歉,请王老将军出山。


    【只是赵军的主将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廉颇用兵特点就是一个“稳”字,他据守地势修建营垒坚决不出,秦将王龁拿老成的廉颇根本没有办法。两方陷入僵持对峙的局面,长达数月。就在这时,同意接收上党郡的赵孝成王先坐不住了,在朝臣楼昌的劝说之下,竟然起了议和的想法。】


    【赵臣虞卿认为若是派使者去秦国,秦王肯定会大肆宣扬,反而会让想要救赵的诸侯国误以为秦赵修好,最后会选择按兵不动。届时秦国见赵国孤立无援,肯定会蹬鼻子上脸,议和更不可能成功。为今之计只有带着珠宝游说楚魏两国,合纵对抗秦国,才有一战之力。然而最终赵孝成王没有接纳虞卿的建议,让使者郑朱带着礼物拜见秦王。】


    【正如虞卿所说的那样,秦王在咸阳宫大张旗鼓地接见了赵国使者,搞得天下六国皆知。作壁上观的楚魏两国,还以为秦赵两国是在打情骂俏,昨天还打得你死我活,今天就修好携手,十分不愿意当秦赵骨科play中的一环,于是彻底歇了救赵的心思,继续当起了吃瓜群众。这也是就是秦赵在长平对峙那么长的时间,却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救赵的原因。】


    “......”嬴政眉头一皱,“天幕的话,为何如此的.....”嬴政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只能继续抬头看天幕。


    【糊涂的赵孝成王办的糊涂事,还远不止这一件。秦国为了取胜,使出祖传的反间大法,同时在邯郸城散播谣言,让赵孝成王误以为秦国惧怕赵奢之子赵括,这赵括年纪轻轻却在赵国颇有名声。他的父亲赵奢的确是位猛将,曾经大败秦军于阏与,被封为马服君,而赵括自幼读兵书闻名于邯郸城,外人乍一看就是个未来的将星。】


    【当时赵国国内已经无将可用,李牧在雁门关一时半会不能调动,就只剩经领导过五国伐齐的乐毅。但是乐毅刚从燕国跑路回到了老东家赵国,而且鉴于乐毅在赵燕两次跳槽的经历,赵孝成王并不放心,将几十万赵军交给一个会左右横跳的外人。】


    【于是赵孝成王召见赵括,询问他是否有信心取胜。此时的赵括,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认为自己出生于武将世家,又打小熟读各路兵法,天下就没有他打不赢的仗。他自信满满地表示,要是秦国来的是白起,他要考虑一下怎么对付。而如今对面的主将不过是王龁,对付他不在话下。】


    【赵孝成王被这个年轻人的“胆识”所“折服”,又或许是同样身为年轻人的“惺惺相惜”,他不顾赵括生母以及蔺相如的劝谏,毅然决然选择用赵括替换廉颇。如果赵括能在长平之战取胜,那么赵孝成王就能得一个“慧眼识英”的千古美名,可惜的是有些人注定承担的是炮灰角色,只是真正主角辉煌经历的点缀和衬托】


    【结局大家都知道,赵括输了,还输得很惨。秦国见到赵国中计后,也换了主帅,这次出场的就是赵括所说“要考虑一下怎么对付”的武安君白起。只不过秦军完全是在暗地里进行,不准任何人泄露白起到了前线的消息,一旦泄露格杀勿论。】


    【而赵括来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应敌策略,打的就是一个主动出击,快速解决战斗。其实赵括的想法也没错,赵国已经拖不起了,再打下去田里无人耕种,前线几十万人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粮食,这样下去赵国迟早会发生饥荒。】


    【来到前线的白起,见到赵括如此年轻冲动,立即有了应对之策。先是派出兵力主动迎击赵军又佯装溃败。赵括果然中计,他只记得兵书里的乘胜追击,并不知道其实再多的兵书,也比不过人心计谋的厚度。追到一半后,赵括猛然发现,那些溃逃秦军的步伐不见丝毫慌张,慌中有乱。他的心突突一跳,下令大军撤退,但为时已晚,他们的身后不知道从哪里又冒出来一队秦军。】


    【在秦军的前后夹击之下,赵军主力被围困在丹水河谷附近,赵军粮道又被秦军截断。如此一来,赵军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昭襄王在得知白起已经将赵军围困后,他果断来到前线,调动河内郡的所有青壮年阻拦赵国援军。因为秦国也快打不起了,唯有速战速决,一击制胜。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占的赵军,以失败收场。而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在一次突围中被弓箭射死。】


    【细细想来,这个赵孝成王真是个选择黑洞,从接收上党,到派使者出使,还有后来的临阵换帅,这么多的选择里,他真是没一个是选对了的。但凡他做对一件事,赵军在长平之战都不会败得那么惨。】


    【向来只打歼灭战的白起,这次依然全歼赵军。最终在长平的四十五万赵军被活埋坑杀,白起只将年纪尚小的二百四十名赵卒放回赵国。关于长平之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白起为什么那么残忍,要将四十五万人坑杀殆尽。】


    【首先要明确一点,在其位谋其政,做为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将军,他的目标只有胜利。而且白起的性格特色就是喜欢打歼灭战,从他一战成名的伊阙之战就能管中窥豹。至于什么秦军粮食不够等美化说法,听着都有些滑稽。歼灭战的确十分的残忍,但对于胜利一方来说,此举可以快速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如果能够选择何乐而不为。战国就是一个你死我活的时代,道德仁义只是刀光血影间的尘埃,没人愿意止步。】


    “两千年前......”嬴政琢磨这四个字,意味深长道,“莫非这天幕来自于两千年后。两千年后大秦又是什么光景,大秦还会存在吗?”此时此刻,嬴政只关心这个问题。


    同样的,在明堂广场上的几人,似乎也听懂了天幕里的话,刹那间他们都忘记了言语。


    普通人的生命和时间长河比起来,渺小得不值一提,所有人都想不出两千年后会发生些什么,又是什么原因,会使得两千年后的神女和天幕来到成周。


    坐在路旁的嬴稷喃喃自语道:“原来神女和天幕都来自于两千年后,这实在是匪夷所思。”


    身后的秦使都要疯了,公子稷又在自言自语些什么?


图片    www.jiubiji.com 旧笔记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