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亏司马迁离得远,听不见霍善和太子刘据说的悄悄话,不然他得更难受。
这会儿司马迁还在琢磨霍善讲的粽子传说呢。
粽子这种吃法,其实起源多种多样,据传春秋时期许多地方会用芦苇叶裹着黍米蒸熟供奉祖先。不过晋代那位自称梦见三闾大夫的人将粽子和屈原绑定以后,屈原逐渐成为了端午和粽子的代言人。
流传到李时珍那会儿,粽子种类已经十分丰富了,传说也被一代接一代地完善,完全达到了可以自圆其说的程度。
反正霍善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地一讲,连博闻强记的司马迁都没能挑出问题来。
司马迁只能问:“为何是秋天包粽子?”
霍善答得飞快:“据说一般是五月五包的,可我觉得屈子他一年只有五月五那天能收到粽子多不好,如果每天都有人包粽子,他岂不是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而且这箬竹叶子,秋天才长得特别好,如果是菰叶或者芦苇叶的话那当然是五月正好!”
箬竹这东西,其实更多是长在南方,毕竟这么大的竹叶子,一看便不适合在北方生长。不过上林苑这座皇家园林最不缺的就是关中其他地方没有的东西,甭管是南越的还是西域的,统统都给安排几棵进来。
很不巧地,上林苑引种的这批箬竹的叶子都给霍善给瞧见了。
霍善带着他几个表叔一路薅过去,几乎把长得足够大的箬竹叶全给薅光了。
这才有了今天的大型包粽子活动。
司马迁把想问的问题都问完了,很有些心满意足。
众人早就听说过霍善这位三岁大的朝阳侯,只不过他们本以为这孩子也就跟卫青那三个儿子一样毫无存在感、单纯拿点食邑罢了。
就连替霍善拟写封侯诏书的枚皋,也是头一次见到这孩子。
好伶俐一娃儿!
别的不说,光凭他这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绘声绘色讲故事的口才与胆量就远胜于许多小孩了。
要知道很多人哪怕是夫子喊他答话都答得磕磕绊绊的。
若说这些话是有人教的,大可自己去找个三岁小孩教教看。
难道卫霍两家要出个辩才无双的后辈?
霍善可不晓得自己完成了在朝臣中的一次小范围露脸,他因为年纪小,很难把粽子包得很好看,所以自告奋勇当现场指导,到处溜达去指导众人该怎么包。
在霍善坚持不懈的反复演示之下,大部分人都明白了粽子的包法,连刘彻他们都包得有模有样。
霍善拿着他那两片展示用的竹叶到处给人溜达到一个中年文士旁边,赫然发现这人动手能力极强,粽子包得又快又好。他颇为惊奇地拿起来看了看,觉得这是全场卖相最佳的粽子!
没办法,在座之人在家基本都是吃现成的,谁会亲自动手?
霍善和人家说了一声,便拿了个对方包的粽子,屁颠屁颠跑回去给刘彻父子俩看。
说这个包得最好!
刘彻问他从哪拿回来的。
霍善不认得人,只能指给刘彻看。
刘彻顺着他的指头一瞧,笑道:“原来是枚皋。”
太子刘据见霍善一脸茫然,便给他介绍说这人是大文学家枚乘的儿子,与霍善还算有点缘分,因为霍善的封侯诏书就是他给写的。
听说枚皋是枚乘儿子,张仲景几人也给霍善介绍起来,说枚乘此人写了篇《七发》,内容十分发人深省,体裁也相当别具一格。后面有许多汉代人学着他写赋,便有了著名的“七体”!
霍善听后还是一脸茫然。
倒是刘彻笑着调侃:“看到枚卿,朕倒是想起了他父亲枚乘。记得朕还是太子时便极爱读枚乘的《七发》,据儿你们得空也可以去读读,里头说的富贵人家许多孩子的毛病,你们若不注意些恐怕都逃不脱。”
刘彻确实很喜欢枚乘,他登基后马上派人去接枚乘入京,枚乘以年老体衰推辞,他还特意命人把马车改装了一番,用蒲草把车轮给裹起来增强马车的抗震性。
这便是有名的“安车蒲轮”。
皇帝都这么礼遇了,枚乘自然没法再推辞,于是就……死路上了。
刘彻得知后非常伤心,后来枚乘的儿子枚皋来到长安,很快便获得刘彻的赏识留在身边,与司马相如一起成为刘彻的御用文手。
太子刘据乖乖记下了刘彻随口说的嘱咐,霍善却是直接追问:“什么毛病?”
刘彻就给他分享了段《七发》的内容,大意是现在的权贵子弟都住在高门大宅里、养在深闺之中,在家有保姆跟着,在外有傅父陪伴,吃的都是精细的粮食和肥美的肉脂,穿的也都是轻薄又暖和的衣裳,这样养出来的孩子能健壮到哪里去?便是金石之坚,也会被销熔瓦解!
身体要勤加锻炼才能强壮,意志也要多加磨炼才能强大,这便是枚乘倡导的养生之法。
刘彻讲完后笑睨着霍善:“你看这像不像你师父养你时干的事。”
霍善喜欢吃面食,他就买驴买麦子磨出精面好让他顿顿都能吃上;就连霍善此前穿的衣服,也是仗着没人会追究小孩子的穿着给他穿无官无爵者不能穿的软料子。
完全是在娇惯孩子。
霍善睁圆了眼睛。
没想到刘彻讲这么多,居然是想说他师父太惯着他了!
哼,师父对他好怎么了?
霍善不搭理刘彻了,继续跑来跑去看看有没有人不会包。
包粽子这事儿确实不难,甭管包得好不好看,反正大家基本都已经上手了。
霍善转悠了一圈,发现没自己发挥的余地,只能跑去找霍去病告刘彻的状。
说刘彻绕着弯儿说他师父要惯坏他的事。
霍去病:?
你跟我告状也没用,我又没法去批评你这位姨公。
霍去病坐的地方离刘彻不远,刘彻一抬眼就看到他们父子俩在那嘀嘀咕咕。
边嘀嘀咕咕还边时不时往他这边看一眼。
刘彻乐道:“你们父子俩在说什么我们不能听的话?”
霍善马上道:“我没说你坏话!”
刘彻更乐了。
卫青也忍俊不禁。
霍去病:“……”
还真是个小孩子。
你以为你这么说,别人就会信吗?
知道霍善在告状,刘彻也不在意,逗小孩嘛,就是要逗这种反应大的。换成那种你说十句他都不吱半句的闷葫芦,逗起来有什么意思?
人多干活快,众人齐心协力一起包,不消半个时辰就把粽叶全部消灭掉了。
包好的粽子由专人负责抬去煮,刘彻便领人前去平日里宴饮之处边饮酒边等着粽子出锅。
几个小萝卜头也光荣地获得了一席之地,只是他们不能喝酒。
不过秋天梨子多,上林苑又恰好栽了一大片梨树,庖屋那边便给他们准备了梨子汁,喝起来清甜爽口,霍善很是喜欢,捧起来咕咚咕咚地喝了好几口。
卫登几人见霍善在那吨吨吨,不由也跟着吨吨吨。
等他们跟着霍善把食案上的果点都尝了个遍,才有心思听枚皋他们搞现场创作。
无非是些歌功颂德的文章。
唯一让大伙没料到的是今天的歌功颂德大会突然增添了一个新主题:纪念屈原。
众文士刚才基本都是边包粽子边思量着该怎么改稿。
粽子害人啊!
刘彻对文士们的状态门儿清,也不着急让他们写,反而还给每个人赐了酒。
霍善还是头一回参加这种宴饮,感觉还挺新鲜的,等到分笔墨的时候他还问刘彻:“我们没有吗?”
卫登几人连连给他使眼色,让他不要主动为自己增加难度。
刘彻笑道:“怎么?你也想作诗?”
霍善道:“我不会作诗!”
刘彻道:“那你要笔墨做什么?”
霍善实话实说:“旁人都有,我也想要!”
这是把小孩子心态讲得理直气壮。
刘彻笑道:“行,也给你们备上笔墨。”
不仅有笔墨,还有裁好的布帛可供众人书写。
卫登几人:“………”
绞尽脑汁琢磨该怎么写的人+4
霍善一点都不烦恼。他跟着张仲景他们习了挺久的字,不过都是拿木棍之类的写写画画,等认回霍去病他也不怎么爱浪费竹简或布帛,平时依然很少拿真正的毛笔。
这会儿拿到了笔,他沾水在食案上先试了好一会,才终于开始动手写下自己正儿八经动手书写的第一句话。
四个小老头儿也想看看自己的教学成果,所以凑在一起看霍善到底准备写什么。
他们小小的脑袋跟着笔尖转来转去,终于转到霍善写完了整句话——
粽子好吃,不可多吃!
张仲景几人:?????
霍善写好以后认真欣赏了一番,觉得自己的字写得整整齐齐,非常棒!
于是他捧着自己的处女帛书跑去找霍去病他们要点评。
看看,我写的!
棒不棒!
看清上头写着什么的霍去病:?
卫青倒是把帛书接过去仔细看了一会,夸道:“写得真不错,你阿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别说写字了,连字都不认得。”
霍去病:“………”
这就是长辈吗?只要有了年纪更小的甥孙,外甥就可以扔出门了。
刘彻没想到霍善真能写出字来,听卫青这么一夸也来了兴致,招呼霍善:“是不是也该拿给我瞧瞧?”
霍善一想,刘彻是长辈,笔墨还是他出的,理当拿给刘彻看看才是。他马上乐滋滋地捧着自己的大作,积极地拿给刘彻欣赏。
刘彻很快也看到霍善写出来的八个大字。
刘彻问:“为什么不能多吃?”
霍善道:“黏黏的米,不好消化!”
刘彻恍然。
那确实是不好多吃。
刘彻笑着打趣:“你算是第一个写完的,想要什么奖赏?”
霍善没想到写得快还有奖励,马上翘起了尾巴。
“什么都可以吗?”
霍善问。
刘彻道:“你先说说想要什么,我再看看可不可以。”
霍善其实收到什么都会很兴,可要是让他自己琢磨想要什么,他又想不起来。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有了,已经没有什么要向别人讨要的了!
他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
刘彻笑道:“这么为难吗?你再想不出来,朕可就把这奖赏给别人了。”
霍善听刘彻这么一说,忽地就想到要什么了,忙问道:“可以给我一头小牛犊吗?”
刘彻没想到他想了半天只想出这么个要求,有些啼笑皆非地询问:“可以是可以,不过你要牛犊做什么?”
霍善道:“二柱家的小牛犊去年被卖掉了,二柱很伤心,我要给他送一头新的小牛犊!”他说着说着愈发觉得自己这个主意妙极了,“到时候我告诉他小牛犊是您赏赐的,他一准高兴得不得了。”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