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3


    一场摸底考,在70块拼图回归正位后结束了。


    凯瑟琳与莉迪亚的考核结果都不甚理想,用一个词概括两人的知识水平——不学无术。


    比之更令人忧心的是她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粗暴地总结就是完全不去思考。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不会因为朗博恩乡村的一场摸底考就迟到。


    早餐后,布兰度请于连来到独栋小楼的大书房。今日,于连正式开始工作。


    见面,惯例问好。


    布兰度:“索雷尔先生,早上好。请放过您的皱眉肌与降眉肌,不必让它保持在紧蹙的状态。”


    于连扯出一个毫不掩饰的假笑。


    难道他会喜欢皱眉吗?一晚的睡眠不可能神奇到令他忘记昨天的惨烈考试结果。


    是他天真了,怎么会以为过去的家教经历对新工作有帮助。班纳特家的氛围有多令他舒心,学生们就有多令他糟心。


    目前已知教学对象主要是三个人,布兰度与班纳特家的两个小姑娘。年龄偏大的三位小姐,不是他要负责的工作范围。


    于连把难题抛出:“小班纳特先生,您说过您会指定教学范围。您觉得要怎么教导您的两个妹妹?”


    布兰度:“人都有优点。凯瑟琳与莉迪亚的性情从另一方面解读是心态好,敢于在人前表达情绪。没有敏感的心思,不会因被批评几句就自卑。”


    于连:“您的意思是我可以直接指出她们的各种错误,而不必担心她们哭鼻子。”


    布兰度微笑,“很有智慧的索雷尔先生,以您的本领应该能把握好分寸。既要说得直白些让她们意识不足,但又不能严厉到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既要,又要,这用在凯瑟琳与莉迪亚的教学上,对老师的要求有点高了。


    姐妹俩的年纪说小不小,十二三岁了。


    这个年龄段已经形成个人的学习习惯,令其改正必要花一番精力。对两人来说,学习习惯就是混日子。


    布兰度不会幻想能够立竿见影的成效。


    “昨夜的情形,我的家人都看在眼中。我们都不会为难您,不会要求您在一个月之内培养出两位‘卡罗琳·赫歇尔’。”


    谁是卡罗琳·赫歇尔?


    于连上个月还不认识这个人。


    从斯卡伯勒回朗博恩的途中,他被布兰度塞了一摞书籍杂志,美其名曰让他打发旅途无聊时间。


    布兰度说家庭教师要清楚学生的阅读偏爱,所以让他抽空看看自己的部分阅读物。


    其中有一份报纸登载了关于卡罗琳·赫歇尔的新闻。


    一位女性天文学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在德意志汉诺威。


    多年来进行天文观测,先是辅助她的兄长,后来成为职业天文人。英国皇家乔治三世发薪水的正式职员,独立发现了多颗彗星。


    去年,1828年,她被授予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这是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最高奖项,也是第一次颁给女性。


    于连对星空不能说没有一丝研究。


    他的认知却不在天文观测上,而是了解一些星座的神秘力量。他不认可神秘学理论,纯粹是读宗教书籍时顺手看的。


    这一刻听到卡洛琳·赫歇尔的姓名,都不知道应该摆出哪种表情。


    “小班纳特先生,您究竟是太看得起谁呢?”


    于连问:“这是一个月内速成的问题吗?您给我十年,我也做不到,您的妹妹们又能做到吗?”


    布兰度:“人,总是要有梦想的,说不定哪一天就成功了。”


    于连:“梦想与妄想,还是需要被区别的。”


    布兰度没纠结这一点,“领会我的大致意思就行。第一步,先纠正两人的学习习惯。人在课堂,心在远方,这个现象必须改。”


    “先定第一个月的计划,您与普洛默小姐分工合作。白天,普洛默小姐负责上课;每个工作日的晚餐后,您用一个半小时对我的两个妹妹进行抽查考核,补充讲解。


    这个阶段的教学核心思想——人可以知识储备不足,但不能没有常识。我会与普洛默小姐议定短期教学内容,您从明晚开始上工。”


    布兰度以一个月为期,是准备好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奖励。


    “九月中旬,剑桥镇会举办著名的斯图尔桥年市,我会去的。”


    她说:“索雷尔先生,请您适时向凯瑟琳与莉迪亚透露我的行程安排,暗示她们课业达标的话也能同去。”


    于连:“您真是好哥哥,飞速为妹妹找到了美味的「胡萝卜」,真是令人感动的兄妹情。”


    胡萝卜吊着小毛驴向前,剑桥年市勾着妹妹们改正学习态度。


    布兰度:“谢谢夸奖,您大可不必羡慕。根据合约,您会同享旅程,一同领略剑桥镇的欢闹。”


    于连再也不会天真地认为那是旅费全包的带薪假期,不得不怀疑有坑在剑桥等着他。人有远虑,只能用近忧去对冲一番。


    他自我安慰,接手了两个“颇有挑战性”的学生,至少还有另一位让他不用担忧发际线。


    “小班纳特先生,您对自己的学习有哪些安排呢?我有什么能为您效劳的?”


    布兰度取来书桌上的笔记本,推到了于连的面前。


    “扣除晚餐后的一个小半时工作时间,每天您需要与我以拉丁文对话一个半小时。剩余的五个小时工作时长由您灵活安排,进行一些相关答疑即可。我的部分问题在这里,你每天抽取几题。”


    于连打开笔记本,差点两眼一黑。


    都是什么鬼东西?


    《试论论天主教与新教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试论宗教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与发展,以宗教典籍历史事件为例》,《试论宗教与工业发展的相互作用》……


    问这些,是让他教授神学知识吗?


    不能说与神学毫无关联,但是摸一摸良心,能说它们是神学吗?


    于连艰难地缓缓抬头,诚心发问:“小班纳特先生,请问您究竟把我当成哪一种家庭教师?”


    布兰度:把你当成「知识库(神学)&高效搜索引擎」。


    补充说明,人形知识库可升级版,有望从神学向其他学科扩容。


    这种大实话就别说出来吓人了。


    “索雷尔先生,您不必为了这些题目过度忧愁,我没有要求您论证它们。只需您根据题目,提供它所涉及的神学典籍资料。”


    于连:“有关「只需」的定义,我与您的认知恐怕差异甚大。是不是要感谢您,没有让我把梵蒂冈教廷内部资料也呈现到您的面前?”


    布兰度闻言,若有所思起来。


    于连:不好!这人竟然真的敢想!


    他立刻提高声音,“请停止您过于活跃的思维。我不可能接触到罗马教廷的秘密资料,从未在夜黑风高的晚上,偷翻窗户潜入梵蒂冈!”


    布兰度目露遗憾,“那就请您列出贝桑松神学院的相关典籍内容。如遇您记不清了,附注书籍名称,我会尽力去找原作。”


    于连:这是什么反应?你究竟在遗憾什么?


    指望我回答什么?我难道会为了三百英镑年薪,帮助你打劫梵蒂冈的藏书室?


    虽然极度厌恶教廷,但真没想搞出疯狂劫书事件。


    不想,不问,也不听。


    于连抄起满载题目的笔记本,以最快速度几近瞬移到五米外的另一张书桌边。企图以短短的五米距离阻隔布兰度的“奇思妙想”攻击。


    俗语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让他说,布兰度一思考,家庭教师就脑壳疼。


    此时,于连可以确定他工作内容超出了对家教的要求,隐约察觉到布兰度需要的不是家庭教师。


    以那些借阅给他的报刊书籍来看,这是在培养一位助手或合伙人吗?


    “您随意使用书房,我先处理一些杂事。”


    布兰度没有继续停留,让于连有独立空间消化一下复杂情绪。


    返回朗博恩的第二天,有不少事要处理。


    先去找了玛丽。就她关心的读书疑惑,提了一些看法。


    布兰度表示自己有不少事要做,无法随时为玛丽解惑。


    每周一次,尽力给她答疑书本问题。并非不重视玛丽,而是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


    玛丽平时看书产生的疑惑,不妨先找班纳特先生谈一谈。


    经过昨天的晚餐故事会,她对父亲的畏惧感少了些许,如今能试着主动提问,也能与母亲、姐妹们聊聊天。


    人的性情不同。


    有的人独立,完全不在意他人目光,不在乎是否与他人建立连接,反而非常享受孤独。


    玛丽看似独来独往,实则渴望被关注。


    既然她有这样的想法,鼓励她与家人多接触。不尝试就无法建立亲近关系,无法让现在的她获得快乐。


    尝试过后,说不定会有变化。


    玛丽可能变得擅于社交,也可能发现其实一个人徜徉书海的滋味很美好。那都是后话。


    不过,布兰度也建议玛丽不必全盘接受别人的观点。


    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与人的思想亦然。


    读书不必死记硬背,或照本宣科他人的理念。多看,多听,多思,得出自己的观点。


    这就是为什么不给玛丽送大部头的神学书,而送了一堆其他各种类型的书籍。


    不必把思考范围圈定在冗长的神学论著中,拓宽她的视野,让她看到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


    幸而,以班纳特家的宽松环境可以接触不同方面的知识。


    在这个方面,班纳特先生不似社会上的某些老古板,没有对于女儿的阅读设置诸多限制,他不认为只有阅读宗教书籍才能养成良善性情。


    默许女儿们读各种各样的书,伊丽莎白一直能进出父亲的书房。


    问题在于每个人对「默许」的理解不同。


    班纳特先生在大女儿、二女儿小时候,有悉心教导过她们一段时间,父女之间的关系亲近。


    玛丽却没有得到相同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父亲的“默许”只感受到了“默”的那一面。沉默与不交流滋生出生疏与畏惧,怎么可能自行感悟“许”的那一面。


    直到班纳特先生打破了既定的行为模式,让玛丽有了直观感受,她才能做出改变。


    布兰度鼓励推动了这种改变,也坦言自己不一定能给玛丽提供正确答案,人终究走出一条自我探索之路。


    玛丽一一记下,表明会认真想一想,先抱着问题集去找父亲了。


    布兰度则是带着疑惑,敲响了简与伊丽莎白的房门。


    无需多话,经过昨天的家庭聚会,三人已经达成共识——都是「妹妹矫正联盟」的一员。


    “我有一个问题,凯瑟琳与莉迪亚不喜学习,平时对什么感兴趣?”


    布兰度明白人与人的差异,不是谁都喜欢读书。


    也不必要求两个小姑娘精通所谓的“淑女技能”,只要能掌握常识就行。


    出于责任,作为家人会为她们提供一些其他选项,而不是看眼着她们无所事事。


    布兰度想找出两个小姑娘的兴趣爱好。


    “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除去休息吃饭与上课,又不用做任何家务,她们每天至少有四五个小时的空闲,总不能一直发呆吧?又在做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伊丽莎白只能回答一半。


    “两人一有空就往外窜,与朗博恩的姑娘们凑到一起闲聊。她们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


    事实上,话题翻来覆去就那几样:


    谁的衣服鞋帽更好看,这村那镇的情感纠葛,道听途说的外部传闻等等。


    凯瑟琳与莉迪亚能够参与的闲谈群,所聊的话题基本是车轱辘话。


    来来回回的中心内容不变,诡变的部分多是传话者的添油加醋。


    伊丽莎白与两个妹妹有六七岁的年龄差,有些看不懂现在的小女孩。


    回想自己的十二三岁,对于村头闲话毫无兴趣。看向简,问:“姐姐,你以前能从中那样的聊天中找到乐趣吗?”


    简摇头,与伊丽莎白一样,更乐意待在家中。


    以前用编织刺绣打发时间,或是协理父亲清点地产账目。如今有了园艺的喜好,与土地、植物打交道令她更心情舒畅。


    简:“每个人性格不同吧。”


    布兰度没有凭空臆断,请简与伊丽莎白有时间的话,留意两个妹妹参与了哪些八卦话题,具体内容又有什么。


    即便那些聊天话题再无趣,也能提供依据去判断两个小姑娘的思维习惯与偏好。


    她没闲着,开始观察朗博恩及其周边村镇。


    英格兰乡村生活与海滨度假胜地必然存在差异性,更与新闻报刊上常见的大都市伦敦有差异。


    也许能发现什么有趣之处?


    这样想着,先去拜会了隔壁麦里屯的腓力普一家。那是班纳特太太的妹妹、妹夫家。

图片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