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笔记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风起麒麟 > 34、阳谋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一国朝堂,从不缺各种热闹。征西将军人选基本敲定之后,由谁执掌中护军,成为各派间热议的焦点。洛阳内外,皆蠢蠢欲动。


    中护军掌管着皇城门户,护军将军又直接执掌魏国武官选举,是炙手可热之位,各方都欲先发制人占得先机。太极殿里,少不了又是一番好热闹。


    司马懿性情谨慎,朝堂议事时一般都是察而后动,不会先行启奏。今日议事时却一改既往,率先出列,抛出了蒋济的宝贝独苗儿子蒋秀,从文采武功到品貌德行,面不改色地极力吹捧了一通。


    就连脸皮厚如墙的蒋济本人都禁不住有些脸红,不好意思再听下去了。


    他儿子蒋秀更是一脸迷茫地站在文臣队列之后,脑中各种问号——我是谁?我在哪?……


    司马懿口若悬河地说完,群僚目光煞是精彩,纷纷各种意味地看向“哈哈侯”蒋济。


    蒋太尉简直觉得后槽牙疼。合着前些日司马懿登门蒋府,左吹右捧地拉着他演戏热身呢?戏演一遍犹嫌不过瘾,如今故技重施,变着法儿地还要拉他配合再演一遍?


    心里虽然这么想着,他面上却迅速作出反应,堆出笑道,“中护军乃我朝门户,非同小可,举足轻重,犬子资质庸常,实难堪此重任。”


    太傅太尉二人一唱一和说得热闹,谁的资质如何,大家眼光皆是雪亮。


    饶是小皇帝曹芳少年顽劣,平素也能看出一二。于是他道,“如此说来,依众卿之见,还有何人可担此任?”


    曹爽出列道,“陛下,依臣之见,如今,我朝壮年才俊甚多,譬如,王彦云老将军之子,王公渊常侍。王老将军德行功绩皆堪称当世翘楚,其子也是文武双全,风采不输其父,王常侍德才兼备,有目共睹,臣以为,其可堪护军重任。”


    王凌老将军是四朝老臣,魏室几任君主一直对其颇为看重。王公渊是王凌长子,为人稳重周密,沉着有礼,王氏父子在朝野一向素有美誉。


    因此,曹爽话音一落,不少人跟在其后点头附议称是。


    “多谢大将军抬爱,微臣德薄才浅,怎敢担此大任。”王广出列谦推道。他前两日已给远驻扬州的父亲王凌去了封信,言明京中形势,目前尚未收到回信。


    “大将军慧眼识英才,老臣十分赞同。公渊常侍着实不错。我朝人才辈出,实为社稷之福!臣也推举一人,并州刺史陈玄伯……”蒋济堆笑道。


    蒋济和原司空陈群生前关系不错,推故人之子也在情理之中。


    “陈玄伯虽然年纪轻些,却颇懂治军之道,刚至并州就任不久,就有捷报来传,实属后生可畏。”


    并州刺史陈泰是陈群之子,字玄伯,为人沉勇刚毅,性情谨慎。身为大魏功臣之后,不贪恋京城舒适,却自请镇守西陲,年初刚刚就任并州刺史。他主理并州军政事务以来,善于体察民情,对当地一些游牧民族恩威并施,短短几月,就已颇有成效。


    而且陈泰一直行事低调,凡事尽量避免介入朝堂争斗,为免授人以柄,这才自请离京,镇守边关。


    所以,精明的蒋太尉所荐之人,既成全了故人情谊,也是个哪派都不得罪的折衷之选。


    看到曹爽轻轻点头,小皇帝才道,“王公渊、陈玄伯、蒋俊英几位爱卿可暂为护军将军人选,此外,还有何人举荐?……”


    “微臣不才,今日毛遂自荐,愿尽绵薄之力,尽力护卫朝廷,守护皇城。”从队列后面走出一人,躬身施礼。


    不少人纷纷侧目,大感意外——说话之人非是旁人,正是平日里寡言少语的司马师。


    司马师目不斜视,大步走至殿前,双手向御前内侍呈上事先备好的千言书。


    曹芳大感意外地接过,看了两眼。又递与御前内侍,示意传给两位辅政大臣曹爽、司马懿过目。


    御前内侍先将奏书递与司马懿。


    两位辅臣论资历年龄,司马懿年长曹爽许多。因此在朝堂之上,只要司马懿上朝,为示尊长,曹芳虽是看曹爽颜色行事,一般也要将文书先递与太傅司马懿传阅,再传给曹爽。这自两人共同辅政之初已形成惯例。


    司马懿展卷之际,曹爽拱手赞道,“太傅教子有方,令郎勇气可嘉,可喜可贺!”


    “大将军谬赞了,老夫老矣,又连日身体抱恙,实在是无暇顾及他们年轻人的事了。犬子才疏,今日贸然上奏,完全出乎老夫意料!这篇千言文,通篇大话,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叫诸位见笑了……”


    司马懿边说边连连摇头,似是对儿子冒失之举大为不满。


    事实上,这篇千言文,完全出自司马懿的授意。事前他不但逐字逐句过目,还在几处作了精心修改。司马师誊抄一遍,得到父亲首肯,才最终形成奏章。


    司马懿看了几眼那篇奏章,不以为意地摇了摇头,又转递与曹爽。曹爽看后,又传给身后的蒋济等人过目。


    奏章从各怀心思的三人手中过了一遍。又向尚书令等人传去。


    瞅着那份厚厚奏疏,蒋济不由暗中一拍大腿!高!实在是高!


    从司马懿登门蒋府送满月礼,极力吹嘘他儿子蒋秀试探口风,再到拿郭淮当挡箭牌据理力争,一路铺垫演戏。


    从一开始,他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中护军的兵权!


    “好你个仲达,转了十八道弯,煞费苦心地下了如此精绝一盘棋啊。”


    如今,司马懿虽然贵为太傅,但是手里一无实权,二无军权。待夏侯玄正式就任征西将军之后,护军空缺,机不可失,想来想去,只能剑走偏锋,走此一步险棋!


    以前文帝操曹丕、明帝曹叡在位时,大臣都可用密奏的方式向皇帝直接上书言事。但如今小皇帝形同傀儡,事事皆先由大将军曹爽过目定夺。


    这种情形下,司马家争权的唯一可能途径,便是在朝堂上就事发挥,弃阴谋搞“阳谋”,由“暗夺”转向“明争”!


    “这次,咱们父子就将争兵权之事大大方方地摆到堂面上,杀他个措手不及!”


    对于护军空缺,司马懿料到曹爽那边也有内定之人。但是,上次就郭淮之事,司马懿已经假意作势先让一子。


    这种明面上的事,大家可都眼睁睁看着呢,总不能总是一方无休止地让步吧?


    “老爱卿可有话讲?”见尚书令司马孚拱手出列,小皇帝问了一句。


    这两年,司马孚在朝中议事时极少进言,比手下的几个尚书低调安分多了。


    司马孚行礼答道,“启禀陛下,春秋时期,晋人祁奚有‘举贤不避亲’之典故美谈,老臣今日斗胆效法。臣观此篇奏章,条分缕析,所言甚切,有笔扫千军之力。况且,司马常侍在朝中已有数年,文韬武略兼备,做事一贯精干。故而,老臣推荐其为护军将军人选之一。”


    “噢……”


    小皇帝望向曹爽,又看了看司马懿,面露迟疑。


    以往,逢有大臣争议,曹芳习惯先看曹爽,指望曹爽拿主意。曹爽点头,代表“允”;摇头,则表示“不可”。


    此时他看曹爽既没摇头,也没点头。小皇帝顿觉有些六神无主,不好办了,毕竟是十几岁的孩子,有些着慌露怯。


    “那……”小皇帝又看向尚书台的几位,“何爱卿?”


    尚书台是魏国朝政中枢,常伴御侧上传下达,小皇帝和他们更熟悉一些。几个尚书中,吏部尚书何晏为诸尚书之首,又称“大尚书”。


    何晏掸掸衣袖,应声出列,“陛下,臣一介书生,对军务之事知之有限,不敢妄言。朝廷若有用人之需,臣身为吏部尚书,必将尽心效力选拔贤才,以备朝廷之用。”


    他是经曹爽推荐才坐上了吏部尚书的位子,虽一直与曹爽过从密切,但如今的身份毕竟是“天下座师”,又是曹操继子皇室宗亲,自持宗族身份,也要顾全脸面。


    众目睽睽之下,不愿给人以太过明显的攀附印象,于是说了一通不痛不痒之辞。


    大人的潜台词和话中话永远令人琢磨不透。


    听了几人冠冕堂皇的一番话,小皇帝有些摸不着头脑,他拧着小眉头,在龙案后正发愁该怎么说时,蒋太尉又适时开口,再度春风化雨一般出来替他解围了。


    “陛下,老臣以为,今日早朝,诸位同僚推举的王公渊、陈玄伯、司马子元等人,均为我朝才俊。只是良材甚多,如何优中择优,需要进一步精心甄选。中护军乃重中之重,慎重起见,不妨暂缓几日,再行计议……”


    早朝后,蒋太尉与儿子蒋秀同辇而行,回府用膳。


    太尉府距皇城不远,坐着马车,约摸三柱香的功夫。


    眼看马车驶出皇城一段距离,蒋秀才问,“父亲,您为何不愿我到中护军任职呢?”


    “俊英,秦灭六国之际,王翦率兵伐楚求封之事,你可知道?”


    “先前翻看秦史时,略有所知。”


    王翦乃秦国名将,秦灭六国的功臣之首。当年,在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之前,秦王嬴政率群臣,亲自送至灞上。但是大军临出发之前,王翦一反常态,竟当着群臣之面,请求秦王多赐良田宅地于他,理由显得俗不可耐,啼笑皆非:“老臣年迈,求些良田屋宅,不过是为子孙后代打算。请陛下体恤。”


    甚至,当秦军行至关口后,王翦又专门五次派人回朝询问,念念不忘其所求封赏之事是否兑现。前前后后,煞费苦心,可谓做戏做足了。


    “王翦何以如此?无非是因秦王性情多疑。举全国兵力交于王翦,必会日夜忧虑难安。只有多求封赏,使秦王以为其志在钱财,不过是个胸无大志见钱眼开之辈,才能彻底打消秦王疑虑。”


    蒋太尉由衷感叹道,“为将不易,兵权瞧着诱人,有时却成也是它,败也是它,宛如烫手山芋啊……”


    “执掌朝廷门户,如此干系重大之职,若是曹家有合适人选,恐怕也轮不到旁姓他人。为父侍魏多年,曹家列位君主也算厚待于我。在明帝朝曾掌过中护军,正始初年又管了几个月中领军,在众臣中,算是格外优遇了。但是秀儿,你要始终记得,咱们父子毕竟不姓曹。这些年,为父一丝未敢掉以轻心,忘了自己姓甚名谁。”


    马车沿着官道轱辘轱辘向前行驶,他们所经之地多是繁华街巷,行人众多,因此马车行速不是很快。


    蒋济挑开车帘,朝外看了看,指给蒋秀,“你看看这外面,万千世人,每人都有一张嘴,想说点儿什么传点儿什么,可是太容易了。”


    “百姓们多道蒋济贪婪好敛财,呵呵,上头真正在意的哪是这些小事,而是你是否和他一条心。至少,上至天子,下到文武群臣,无人怀疑我蒋氏对朝廷有二心,这就够了。”


    “儿子,不是为父轻看于你,朝廷水深,不是好趟的啊!”


图片    www.jiubiji.com 旧笔记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