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第一百零一个老祖宗很骄傲
贞观朝, 被提到的几个大臣心中那是又软又涩。
尤其是房玄龄。
刚刚那个吃醋的事情,让房玄龄对李世民心中产生了些许怨恨,但是现在听到自己病重李世民哭的稀里哗啦的, 那颗心就又软了。
哎,真是让人心情复杂的陛下啊……
但是这个时候, 房玄龄惊讶的发现,李世民又开始哭唧唧了。
“陛下为何眼红?”杜如晦担忧的问。
李世民:“朕一想到日后爱卿们会离朕而去,就忍不住……”
当然还有观音婢会死在朕前面, 朕就更忍不住了。
不过李世民知道自己如果这么说的话,八成又会被魏徵一阵乱喷,所以干脆直接隐藏了这句。
魏徵闻言虽然也知道李世民的心思, 但是想到刚刚天幕说自己死后李世民哭的不能自己……
每天不怼两下李世民就心里不舒服的魏徵叹了口气:“陛下,还是要以身体为重啊!
生老病死本就是人之常情,没有人能脱离这个范畴……”
他的话没说完。
因为李世民直接走下来, 握住了魏徵的手:“但是玄成, 朕一想到你们会走在朕前面, 朕就忍不住啊!”
说着眼泪就下来了。
众臣慌成一团,这可咋办哦!
【李二陛下的人格魅力还不仅仅是如此。
他曾经说过一句话, 叫“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当然, 这依仗于李二陛下那逆天的军事实力, 后面的皇帝想那么玩不一样玩崩了吗?
哪怕是高宗朝的时候,唐王朝的边境达到了最大, 不过很快也就丢掉了。
其实有时候古代的疆域不是没办法扩张,而是他们太过于重视农耕, 忽视了科技进步的力量,导致消息没办法传递,所以才会管理不过来这个疆土。
导致就算是后面打下来的疆土,也很容易分裂出去。】
【李二陛下的这种仁和宽厚的胸怀,也造就了贞观时期十分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政策。
如同方才李世祖说的那样,当时有为数不少的外族将领在唐朝任职,
其中名将阿史那社尔本来是突厥的王子,后率部归顺大唐,为大唐东征西讨,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在大唐,阿史那社尔先是拜左骁卫大将军,迎娶衡阳公主,授驸马都尉。
随侯君集平灭高昌后,因功封毕国公,
击败龟兹,迫使于阗国王臣服。拜右卫大将军,加号镇军大将军。】
【还有一位同样被封了国公的外族王族,乃是铁勒可汗。
其在贞观六年的时候与母亲率领本部落一千多家投降唐朝,虽然人数在大唐来说并不算多,甚至还算是少的,不过李世民也并没有嫌弃。
他下诏将铁勒部族的人安置在甘、凉二州之间,任命契苾何力为左领军将军 ,并封其母为姑臧郡夫人,其弟契苾沙门为贺兰州都督。
契苾何力之后感念李世民的恩德,和阿史那社尔一样为大唐东征西讨,甚至在薛延陀部强大起来的时候,他部落的人让他投靠薛延陀部,契苾何力也是坚决不从。
后契苾何力部族的人将契苾何力绑到了薛延陀,扔在真珠可汗乙失夷男牙帐前,
契苾何力就算这样也没有屈服,而是拔佩刀东向大呼:“岂有唐烈士而受屈虏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
说完割掉自己的左耳来表示决心。】
【说实话,这样的忠心耿耿,便是在汉人之中也是少见的。
真珠可汗当时就想杀了契苾何力,还是真珠可汗的妻子劝阻才作罢。
当然,契苾何力这样的忠心耿耿,李世民也并没有辜负。
在听说契苾何力叛逃的时候,李世民并没有相信,还为契苾何力解释,后来从薛延陀回来的使者讲述了事情的真相,李世民感动的落下了眼泪。
然后要将自己的女儿新兴公主嫁给真珠可汗为妻,以换回契苾何力。
契苾何力固然是感动的不行,我觉得新兴公主心中也很想骂娘了。
这点上真的两个女人都挺无辜的。
阻止真珠可汗杀契苾何力的是真珠可汗的夫人,你怎么不说给人家夫人送个男宠?
新兴公主就更无辜了,为了你自己的大将,随便就把一个女人的给献出去了?
这还是武力彪悍的大唐呢,面对这样的情况也就想着牺牲女人了是吗?】
【好在最后契苾何力回来之后,让李世民拖了拖,之后真珠可汗病死了,新兴公主也因此幸免于难,没有真的嫁给真珠可汗,
然后没几年薛延陀也被大唐灭了。
怎么说呢,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大概只考虑了自己的臣子而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女儿,
如果她真的嫁过去了,可能刚刚适应了那边的生活,就要被自己的父皇给灭族了。
对于非长孙皇后所出的子女都这么不上心的话,李二陛下为什么不管住自己的下半身呢?
不理解。】
【不过他这个举动对于契苾何力也是非常震动的,哪怕并没有跟阿史那社尔一样尚公主,对大唐一样是忠心耿耿,
曾先后率军讨伐吐谷浑,平灭高昌,击败龟兹、薛延陀、西突厥,安抚铁勒九姓,消灭高句丽,为维护唐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李世民死后,这两位曾经的王子、酋长痛哭流涕,在朝堂之上悲伤的难以自己。
痛哭流涕不说,还用刀剑割伤自己,然后哭着喊着要为李世民殉葬。
皇帝做到这种份上,李世民也是开天辟地头一个了。
当然,继位的高宗李治并不能答应这些番邦大将的请求,毕竟他们为大唐开疆拓土,守国安邦,也已经是大唐的一份子了。
但是李治给了他们另一种荣耀,就是将他们的石像雕刻在昭陵,也就是李世民的陵墓中,加上这二人,共有十四国君长的石刻像。
除此之外,还允许二人陪葬昭陵,两人这才算是冷静了下来。】
听到这里的时候,李昞脸上的骄傲那是藏都藏不住。
【我们世民,就是这么优秀啊!】
说完之后,他又想起来刚刚陈曦对李世民的批判,想了想说:【不过人无完人,还是要继续努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李昞顿了顿:【还有就是,有些事情分明可以避免的,就不要再出现了。】
这句话说的是谁,大家都心知肚明。
李渊:“……”
他委屈的要命,虽然耶耶没有直接把自己的名字说出来,但是基本上也差不多了。
也不知道该不该感谢耶耶好歹给他留了个脸,没有直接说了。
本来他还想回去惩罚一下李世民,毕竟他也是杀兄屠弟,最后还逼着自己退位呢,他当父亲的教训一下没什么问题吧?
结果现在李昞这么一说,他回去就要麻溜儿的给李世民让位了。
甚至连教训他一顿都做不到,李渊心中委屈死了。
【当然,我渊儿也是很厉害了。】李昞突然又道,【老夫去世的早,是当时年幼的渊儿撑起了这个家,
无论他后来的操作是如何的让人费解,这都是老夫不曾严厉教导的缘故,
老夫,也有错。】
李渊听到这话,突然之间就忍不住哭了。
——父子俩的眼窝子浅似乎是一脉相承的,李世民爱哭,其实李渊也不遑多让。
只是他比李世民的情绪更加内敛,不像自己的儿子想哭就哭罢了。
至于为什么……
或许是因为,李世民的成长过程中他这个耶耶随时在侧,而他需要父亲的时候,李昞已经去世,不得不成长起来吧。
“耶耶你放心,儿一定将皇位交到世民手中,不让他给日后的李唐皇室搞出不好的带头。”
李渊握紧了拳头说。
天幕上说的那个其实他也很心痛,所以本来他的打算也是按照天幕上所说的要将皇位传给李世民的。
只是多少有些委屈。
现在有了李昞这番话,李渊所有的委屈都没了。
因为他的父亲很赞赏他!
这就够了!
【这话倒是真的,李渊虽然是最没存在感的开国皇帝,但好歹也是开国皇帝。
除了偶尔会犯迷糊,做一些拖后腿的举动,
在子女之事上面糊涂了点,
其他事上面,李渊还是比较能拎的清的。
尤其是在他最后将皇位禅让给李世民,也没有再炫耀自己太上皇的风采。
老老实实的宠幸自己的宠妃去了,没给李世民搞事。】
李渊:“……”
虽然好像也是夸赞,但是听起来总是怪怪的。
那他都没办法当皇帝了,宠幸几个妃子不是很正常的吗?
【这样。】李昞欣慰的点点头,【不错,渊儿还是能分得清楚轻重的。】
李渊:“……”
真的,听起来更怪怪的了。
【这恐怕也是李世民和李渊在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后,父子关系也没有真正变差的原因。
因为不管是李渊还是李世民,都给这父子情留下了余地。】
【当然,李世民做的优秀的远远不止这些。
刚刚李世祖说了很多贞观年间的武功,那我就再补充一下文治吧。
在李世民还是秦王时期,李渊为了平衡他和李建成的实力,曾经让李世民自己开府。
当时的李世民在自己的秦王府便设立了一个文学馆,他府中的谋士多是文学馆所出。
登基之后,李世民便将这一模式延续下来,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
除了他原本秦王时期就跟着他的人之外,他亦不计前嫌,重用李建成的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初唐可谓是人才济济。
即便如此,李世民尤觉不够!】
第102章 第一百零二个老祖宗很骄傲
【自从世家崛起之后, 这天下可以说是皇帝和世家共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更是如同流水一般的更换,可是天下世家却不是如此。
所以才有了那句“流水的皇帝, 铁打的世家”。
别看李唐这个时候已经得了天下,开疆拓土, 但是在世家眼中,也不过尔尔罢了。
隋朝的时候自然也一样的。
所以不管是隋朝还是唐朝,都想要摆脱世家的控制。
毕竟没有一个皇帝希望自己做事的时候, 还要被什么人掣肘着。】
【所以在隋朝的时候创立的科举制,李世民将其更加完善了些,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 用科举代替门第。
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
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 以功臣代替世胄;
还接纳封德彝之议, 命宗室出任官吏, 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在其他的制度上,唐朝也是依旧延续了隋朝的制度, 并没有因为隋朝是在他们前面的朝代而避嫌。
如中央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
地方上也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 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
均田制、租庸调制等都是继承并且发展了的。】
【除此之外, 李世民在历史上最被人称道的一点是从谏如流,
他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 即位后尽力求言,扩大谏官的权力, 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
其中最出名的谏官当然就是魏徵了,这位显然也是个柿子捡软的捏的主。
——魏徵此人,辗转了好多人手下,也没有传到他进谏的本性,到了李世民手下的时候,就突然激烈了。
在李世民一朝,他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
那说话确实也挺难听的,要不然以李世民的这种脾气,不会暴跳如雷的跟长孙皇后说要杀了魏徵。
魏徵也是有恃无恐,所以说话越来越不客气,这就是个循环了。】
魏徵:“……”
所以自己在李世民手下之后居然是这么放肆的吗?这种日子……
还有点期待来着。
他看了一眼前面的李建成。
太子固然不错,天幕上对他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肯定,但是比起李世民来说,他还是差了许多。
一旦有了更好的选择,那之前的就不是那么的需要了。
魏徵承认,自己的心已经飞到李世民那边去了。
尤其是现在天幕说了,李世民能够容忍自己那犀利甚至是刻薄的劝谏……
魏徵就更加想要过去了!
李建成低声道:“魏徵,看来你还是更适合李世民那边啊……”
“殿下,臣……”
【不过魏徵也并不是说有了新君忘了旧人的,
在武德九年冬,李世民下诏追赠李建成、李元吉王爵及谥号,重新安葬二人。
一般来说,这个时候的李建成旧臣都要避嫌一下的,不然的话让新君忌惮就不好了。
但是下葬当日,作为李建成东宫旧僚的魏徵、王珪并未躲避,反而上表请求陪送灵车到下葬地。
丝毫没有避讳。
李世民不光没有觉得这个要求很离谱,在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之后,还进一步命令原东宫和齐王府的旧僚属都去送葬。
不得不说,李世民在做人这块那是相当可以的,也难怪那些曾经的隐太子旧臣在成为李世民的臣子之后,都死心塌地的。
给我我也死心塌地。】
【当然,也不是说李二陛下就真的这么完美了。
他更像是个脾气好的普通人。
哪怕是对魏徵再容忍,他也有生气的时候,比如我刚说的,他生气了也想要了魏徵的命。
不过李二陛下是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的,不让上头的冲动主导自己的理智,能听得进去逆耳忠言。
我想,这也是长孙皇后、魏徵等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依旧敢于进谏,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是正确的话,李世民哪怕是一时之间没办法接受,慢慢的也会改过来的。】
【甚至对于自己骂过乡巴佬的魏徵,李世民还有这样的评价: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有这样胸襟的李世民和魏徵,也算是君臣相得的典范了。
再看看那些听不进去臣子进言的皇帝们,或者是臣子说什么自己就是什么的皇帝们……
哎,皇帝和皇帝之间的差别,比人和猪之间的差别都大。】
某些位面的皇帝们:“……”
隐约觉得自己被内涵了,但是因为陈曦没有明说,如果他们现在跳出来的话,好像又很不打自招的样子。
而前面又是听了李世民生气的时候想要杀他,又是在他死后想起来推倒他的纪念碑的魏徵这个时候终于明白了李世民的胸襟。
自己说话有多难听,魏徵终于开始反思了。
这样一个皇帝,就算是说话的时候稍微委婉一些也不是不行。
他又不是不听!
不过转念魏徵又想起来,陈曦刚刚说的房玄龄家事上李世民的问题。
嗯,有些事情还是不能婉转,这个不骂的难听点,李世民是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的。
【除此之外,李世民重视法治,当然,这点是每一个脑子正常的皇帝都会坚持的一点,
一旦法治乱了,那社会离动乱就不远了。
尤其是皇亲国戚和官员大吏,在他们开始肆无忌惮作威作福之后,基本上就会爆发疯狂的农民起义,
到时候,距离这个王朝被推翻也就不远了。】
皇帝们闻言都开始思考起来,自己此前是不是对这些事情有点太过不上心了。
以往他们对皇亲国戚网开一面的事情太多了,而这些皇亲国戚欺凌的大多也都是平民百姓。
就算是最盛世的年代,也不是没有农民起义的。
现在看来……
他们做的还不够啊……
【在经济上,李世民也做到了和其他帝王不一样的地方。
——他并不歧视商业。
要知道,在封建社会,粮食就是一切,所以士农工商的排行之中,商人乃是最末位的。
武家祖宗,您年轻的时候是商人是吧,我记得好像连鞋子都不能穿同一个颜色的。】
突然被cue到的武士彟愣了一下之后点了点头,苦笑道:【不错,不过还好,后来跟随高祖起义之后,我家的日子也好过了许多。】
【其实古代生产力不够发达,只有绝大部分人都去种地才能解决粮食问题,这是一个应该进步的点,
不过很多帝王为了能够保证这点,又继续歧视着发明创新的人,搞得工业的进步就一直原地踏步。
尤其是商人,因为商业来钱快,且会让原本种地的人心思浮动,所以大部分的朝代对商人都不是很客气。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也能充分说明李世民这位千古一帝的眼光。
只有短视的人才会觉得,只要我封住了这点,或者我让人们不去做这件事就不会有其他的变化了……
没错,说的就是明清之后的闭关锁国。】
【总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了,觉得周边的国家都永远在自己身后了,关闭了海上的通道就没有意外了;
商业不发展,农业就可以跟上了;
哪怕是别的国家带来了超过他们水平的东西,也觉得不过尔尔,甚至因为有人坐在自己前面就不用了,
这种人……
也不能说他完全没有治国的能力,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是秦始皇汉武帝或者是唐太宗这种千古一帝的话,
我想应该是能抓住这种机会,带着华夏走向工业革命,而不是被人狠狠甩在后面,开启了百年近乎亡国灭种的危机的。】
这已经不是陈曦第一次提到发明创新了,尤其是年代越古老,生产力越落后的朝代,对陈曦的话感受就越明确。
后世种地的方式比他们先进多了,这应该就是技术的进步吧。
【开放的经济态度,给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带来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当时整个世界上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大唐。
这也就代表了当时大唐的经济实力那是没的说的。
大唐的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都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李昞骄傲的扬起下巴:【这就是我孙儿的能力!】
武士彟也与有荣焉。
毕竟他女儿的皇位是从唐朝的皇帝手中拿过来的,也就是说唐朝的荣耀就跟他女儿的荣耀是一样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武士彟的心情和李昞一样骄傲激动。
【军事上李世祖说了很多,我就不多加以赘述了,只说一点吧。
在我们后世,称呼唐朝的时候,是巨唐。】
巨唐!
没有人不知道“巨”的意思,但是没有人敢确认巨唐的意思。
或者说,哪怕是盛唐之时的人,都不能确认自己是巨唐的人。
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巨唐有多巨大呢?
我们一句诗来说明一下吧:“开远门前万里堠”。
也就是说在开远门前有一石碑“立堠”,上书“西极道九千九百余里”。
也有一种说法是“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
不过这也是大唐人的谦虚了,因为在《资治通鉴》里记载,“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
【这下,大家对巨唐有没有比较客观的印象了?】
第103章 第一百零三个老祖宗很骄傲
这个数字, 足足让所有人震惊了。
哪怕是李昞也一样。
他知道自己的孙子很能耐,打下了大唐无比辉煌的江山,开创了大唐无与伦比的盛世。
可是他并不知道, 大唐的疆域居然会这么大,这么辽阔……
李昞下意识想, 这么大的地方,如果真的出了什么问题,那第一时间武将们都赶不过去。
哎, 疆域大了也有大的不好,你看这么大的地方,管理都是麻烦事呢!
身为武将, 李昞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个。
【哎,还不如领土小点呢……】
他想着下意识说了出来。
领土很小,甚至都没想过会有这么大地盘的几个朝代:……
这话过分了啊!
其实秦汉还好, 毕竟当时的条件就在那里。
而且如果没有秦汉的开疆拓土, 大唐也没办法那么快就拓展领土成那个样子。
主要是宋朝的人, 看的实在难受啊……
他们别说是跟巨唐相比了,就算是跟秦汉相比……
哎。
现在这么说, 不是妥妥的在打他们的脸吗?
【李世祖这话说的,其实疆域辽阔有疆域辽阔的好处啊。】
李昞听着陈曦的话,想到许多,什么威风啦, 什么税收啦, 各种乱七八糟的……
【疆域辽阔,代表好吃的东西也多啊。】
李昞:【……】
这话好像很有道理, 他竟然不知道如何反驳。
但是如果说疆域辽阔最大的好处就是好吃的多,是不是有点……
仓促了?
【而且有些朝代, 想要疆域辽阔都做不到呢。】陈曦认真的说,【他们多眼红啊,不过也就只能在史书上面春秋笔法几笔了。
好像只有他们用钱买平安才是好的,其他朝代用武力让周边臣服就是穷兵黩武,就是浪费民力。】
赵匡胤:“……这是在说光义继位后的大宋是吧?”
众臣没敢说话的。
尤其是之前很支持赵光义的那帮臣子,现在总觉得脸上有点疼。
“朕以前总觉得,还是文人靠谱一些,现在朕觉得自己还是有些肤浅了。
文武并重才是正确的,不然日后的大宋,就要像天幕上说的那样,向外族摇尾乞怜了。
否则的话,朕就是这大宋的罪人了!”
已经被杯酒释兵权的武将们突然眼睛亮了。
看来,他们又有希望了?
*
【这样的巨唐,在当时的人看来是很习以为常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当时各国都会派人前来唐朝学习,尤其是日本,频频派遣遣唐使来唐。
也就是当时的大唐实在是开放,对日本的态度也很好,遣唐使来的每次都教的东西很多。
结果回去之后这帮倭寇就开始改革,强大了之后就开始和大唐对着干了。
这个民族有些文化我也挺爱看的,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们这个民族……
也是有着劣根性的。】
说着,陈曦长叹了一声:【就像我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其实日本曾经也遭遇过。
不过他们比我们更早的站起来,也更快的加入了工业化的进程。
然后他们就将利刃指向了我们。
后期我们的危机,几乎都是日本带来的。
他们的手段,每每提起我们后人都会咬牙切齿,我国现在还保留着许多当年日本在我种花大地上面肆虐留下的纪念馆,只是为了提醒后人,不能忘记这种国耻。
如果有可能,真想跟老祖宗们说,不要给日本那么多东西,毕竟这个国家有小礼而无大义,每次在他们觉得已经有底气之后,就会开始侵犯周边的国家。
最多的当然是我国了。】
贞观年间,李世民挑眉:“哦?日本吗?朕记得前段时间他们才递了折子,要派遣唐使是不是?”
房玄龄:“回陛下,是的。
其上的折子口气诚恳,非常谦卑。”
李世民:“哦……看来是个会做戏的。
爱卿,你说,这日本能看得到天幕吗?”
房玄龄:“……这,臣不知。
不过,似乎周边邻国,并没有传来有天幕降临的消息。”
毕竟这也是一件大事啊!
天幕这么长时间以来透露的消息,可不仅仅是本国的,还有未来的。
哪怕是在说前朝之事的时候,后人独特的见解和高度,给他们来了一点新的震撼。
甚至足以让他们对本朝的事情进行反思了。
这种事情如果让异族也得到这个好处……
就没有必要了吧。
“不过陛下,各国在长安都有特使,此事瞒不过他们。”房玄龄道,“虽然在发现天幕的时候便已经将他们控制起来了,但是消息难免还是会传递出去。”
“无妨。”李世民仰头看着天幕,“天幕上说的消息,其实都很模糊,哪怕是朕来看,可能都猜测不到最终的结果,更不用说那些异族了。
现在朕才明白,为什么陈姑娘不让祖先们说的太详细,不光是为了我们这些被当成主角在称颂的皇帝们,也是为了整个华夏。
现在就算是异族能看到天幕又如何?
朕当年能将他们打出去,现在一样可以!”
“陛下英明!”
“至于那日本要派遣唐使来,想来便来吧。
不过这次,他们要向我大唐学习的东西,可能就不一样了。”
【令人动容的是,这样的强大,对比一下大唐开局时期的窘迫,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
试问在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还被突厥兵临长安城下,李渊和李建成还想要弃城逃跑了,
——嗯,可能后来唐朝皇帝天子九迁的好习惯,就是从自己的祖宗这里学来的。
又有谁能想到,在三年之后,突厥就会被平定,突厥的可汗会来当长安异族歌舞团的领舞呢?】
李渊:“???”
他不是,他没有,他只是战略性的撤退!
但是说实话,这样的话,他自己都不太信……
突厥人的凶残,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印象太深刻了。
如果不是世民,恐怕没有人敢于和匈奴正面对决啊……
【其实这点说来也好笑,在我们不够强大的时候,说起异族总是凶残的,嗜血的,不通文墨的,
但是当我们强大起来的时候,我们说起异族的时候,大概是多才多艺的,是能歌善舞的。
只有足够强大的武力才能让异族老老实实,安安分分,这点是李二陛下这里亲身实践出来的。
所以在盛唐之时,百姓有一种不自觉的气质:
自信,乃至于在旁人看起来甚至是自大的气质。
他们可以容纳各国之人,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对盛唐都造成不了威胁,只要朝廷出手,那便是随时可以迎刃而解的!】
【这样的气质,真的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不过很可惜,这样的气质也只有足够的强大才能支持的起来。
所以在后来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战乱中,在被唐玄宗一手培养起来的异族大将将长安城们踏破的时候,
这样的气质就开始逐渐缩减了。
尤其是到了五代十国之后,赵宋建立起来,他害怕当年自己黄袍加身的事情再次重演,也害怕再次发生和大唐由盛转衰的教训再次发生,
所以开始重文抑武,对异族的态度也变了不少。
可以说,自安史之乱之后,整个中华几百年间,再不见这样的气度了。
也是很可惜啊……】
说到这里,陈曦长叹一声,眉宇之间的遗憾溢于言表。
李昞觉得自己死前那种呼吸不畅的感觉突然又出现了,他激动的问:【安史之乱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会谈到的,按照顺序来。李世祖不必着急。】
虽然知道如此,但是李昞还是整个人都不大好的状态。
他现在算是知道刚刚秦王他们和刘煓是个什么心态了,他们又想按照顺序听下去,毕竟这样才能更加完整的了解到自己子孙建立的王朝是个什么样子;
又想要快快听到那些跟王朝灭亡有关的事情,哪怕不能让后人知道警示,自己也能一解心中疑惑。
不过无论如何,还是得要陈曦慢慢来讲,他急不得。
【好,是老夫太过急切了。】李昞长出了口气,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心态道,【陈姑娘慢慢来,老夫不着急。】
反正总会知道的。
而且他们已经作古了,对未来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该着急的,应该是他的那些后人了。
陈曦眼睛弯了弯,表示了谢意,继续道:【这样的李二陛下,其实在晚年的时候,也是犯过混的。
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
不过千古一帝到底是千古一帝,这并不只是说他能力强大,也是说他从头到尾,哪怕是在晚年昏聩的时候都一样能够克制自己不做出糊涂事来。
非常有名的唐玄宗和明太祖就是如此,如果他们能够克制自己的话,也算是千古一帝的人选了。
李世民的晚年,大致上仍能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
李隆基一边往自己嘴里塞果子,一边寻思着这个唐玄宗是谁。
应该不是他之前的皇帝,之前的祖先们都已经有了庙号。
也不是他自己,他现在春秋鼎盛,英明神武,大唐的江山在他手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他每日里忧愁那些收上来的税要怎么花,那些粮食要放在哪都来不及,怎么可能会是个昏君呢?
那就是他的子孙了?
想着现在的太子,李隆基眼神暗了暗。
至于朱元璋听到这里就直接破口大骂了——他的庙号太好猜了。
“这破天幕,说的什么屁话!”
朱标:“……”
父皇,你现在就没有克制自己。
第104章 第一百零四个老祖宗很骄傲
不过陈曦并没有在这两人的问题上面多加纠缠, 而是继续道:【说一个很有趣的点。
在李世民死后,他入葬昭陵,所以在大唐有了一个很新颖的伸冤方式, 那便是哭昭陵。
凡臣子百姓有冤情未申时,须到唐太宗的墓前哭诉。
是的, 不是滚钉板,不是求神拜佛,而是在李世民的墓前哭诉。
他们相信这位一手开创了贞观之治, 打下了大唐天下的皇帝,是会给自己做主的,哪怕是他死了。
这样的人格魅力, 即便是在千古一帝之中,那都是独一份儿的。】
【而在李世民为秦王之时,大破刘武周, 其将士们为了庆祝, 遂以旧曲填入新词, 为李世民唱赞歌: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 共赏太平人。”
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又亲自把这首乐曲编成了舞蹈,再经过宫廷艺术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个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 称之为《秦王破阵乐》。
这首歌的乐曲的意义又有多大呢?】
【在唐末的时候, 黄巢的军队攻入了长安。
这个时候的唐王朝天子也已经放弃了长安,学着自己的祖宗唐玄宗, 狼狈的逃离了,只留下了少数残兵。
各地节度使已经被权利养大了胃口, 此时纷纷作壁上观。
凤翔节度使郑畋有心报国,奈何此时军心涣散无心迎战,就连监军这样的人物都来迎接黄巢军队的使者。
所以无奈之下,郑畋便决定投降了。
既然是投降而非战争,那这个时候就需要一场宴会来庆祝一下。
于是这个时候,《秦王破阵乐》响了起来。】
李世民愣了一下,这个时候……
【没有经历过的人,并非大唐的人,或许不知道《秦王破阵乐》对这些人来说代表了什么。
只是那日,本来已经投降了的将士们在听到《秦王破阵乐》后泪流满面。
黄巢的使者没有办法理解这种情况,一时之间呆愣当场。
幕客孙储这个时候连忙站出来解释,说是因为节度使郑畋风痹没有参加这场宴会,所以将士们太过难过了。
——因为自己属下们都要投降,郑畋气的话都不说了,更不用说来参加什么投降的宴会了。
黄巢使者对于这个答案可能并不相信,但是一时之间,似乎也没有更好的答案了。
所以他还是表现出了对这个答案的满意,宴会继续进行了下去。
酒足饭饱之后,第二天一早黄巢使者便离开了,要向黄巢去汇报这个好消息。】
【但是《秦王破阵乐》的风波远远没有过去,
宴会的这一幕传到了民间,“民间闻者无不泣”。
于是整个凤翔地区都被惊动了,老百姓纷纷表示愿意同朝廷、凤翔军共进退,跟黄巢抗争到底!
郑畋趁机联络周边,最终在凤翔聚集了近十万守军,并且在黄巢第二次派使者前来催降的时候,将使者斩了祭旗!
这一战,唐军大获全胜,也为已经日薄西山的大唐,再次延续了三十年的寿命。】
李世民闻言泪流满面。
“朕……何德何能啊!”
虽然陈曦只是在讲他的时候顺便提到了这个故事,并没有说那个时候的大唐是个什么景象。
但是李世民又不是傻子,一个王朝末路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荒凉他很清楚,史书上写的太多了。
尤其是他的子孙,还抛弃了大唐的首都,抛弃了还留在那里的百姓和将士。
可是就这么一首小小的乐曲,却能让这么多人为了自己,再为大唐拼一次……
他何德何能!何德何能啊!
看着突然就眼红了,眼泪刷刷流下来的皇帝陛下,贞观群臣张了张口,却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几百年后,在大唐风雨飘摇之际,居然还有这样的将士愿意忠于大唐。
——或者说,是忠于李世民。
这一点足够让所有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可是他们的陛下啊!
是跟他们一步步将大唐从满目疮痍建设起来的陛下啊!
现在他们的大唐还没有天幕上说的那么好,但是有了陈曦说的话,他们与有荣焉!
李昞尤其是如此。
他和李世民一样眼皮子浅,此时虽然没有李世民哭的那么夸张,却也是老泪纵横。
【世民啊……世上为何没有真正的长生不老,能让世民长久的活下去呢?】
这个问题问出来之后,所有的老祖宗们其实都是有着这个想法的。
他们的子孙那么优秀,为什么不能长久的活下去呢?
【权利是腐蚀一个人最好的工具,再好的皇帝当的时间长了,权利欲望多了总会变得。
比如晚年的汉武帝,和晚年的唐玄宗。
前者好歹搂住了,后者那是无论粉黑都希望他早死的人啊……】
【粉黑?那是什么?】
【简单的说,粉就是喜欢他的人,黑就是讨厌他的人。
讨厌他的人就不用说了,那肯定是希望他早死的。
喜欢他的人都希望他早死,就足以说明他晚年到底有多么的昏聩了……
这个具体的我一会儿再谈。】
【李二陛下这么受人爱戴,我个人觉得也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活着的时候都很清醒,没有被皇权带来的权利所腐蚀。
他始终坚持着一个观念,也是贞观之后,才被所有皇帝们开始重视起来的观念:
以民为本。
纵观在大唐之前的历史,皇帝们想要国家安宁,便是祈求上天,
在贞观之后,便是“以民为本,本固邦宁”,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他把人民放在心里,人民把他举过头顶。
在那样一个封建社会里,李二陛下的举动,自然是能让所有人将他放在心底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觉悟,和李二陛下那超凡绝伦的武力值,让他有着足够的胸襟和自信,去接纳所有的谏言。
好的不好的都是如此。】
【后世的皇帝们无论是以什么样的理由上位的,没有一个不想要复刻李二陛下的。
毕竟他的文治武功都没有短板,甚至能以一己之力,扭转上位的不光彩。
这是前面没有人能够做到的。
不过可惜,他们无论如何没有李二陛下那样的胸襟和气魄,总是在被劝谏了一半的时候就恢复本性大开杀戒,
或者是他倒是什么都听,但总是欠缺了李二陛下那样的自信和武力值,只能花钱买平安,倒是国家很富裕,只是官富民穷,对外软的一团,和李二陛下就更加没得比了。】
李世民这个时候被夸的脸红脖子粗,眼泪要掉不掉的,看起来着实有些滑稽。
不过却没有任何人能够嘲笑他,也没有任何人敢嘲笑他。
因为他这样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强到他们甚至都开始嫉妒,嫉妒为什么他们不是李世民,嫉妒他们为什么没能跟李世民在一起,在青史上留下那样的名声。
李建成甚至开始思考,要不自己现在算了吧,反正也不会成功的成为皇帝,还不如及早退出,得个好名声。
而且……
他这个弟弟心胸这么宽广,甚至都可以让他手下曾经出谋划策想要李世民死的魏徵当自己的大臣了,应该不会对他这个哥哥怎么样的吧?
这样,到时候他也可以名流千古一把了。
【李二陛下之后,继位的便是李治了。
和汉朝一样,唐朝开国之后的几个皇帝其实都不错。
——嗯,抛去李治的俩儿子的话,都挺不错的。
李治也不错。
不过他在某点上面其实和自己的爷爷李渊挺像的,那就是也都没有什么存在感。
当然,李渊的没有存在感是因为他将开国的大部分事情都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导致的没有存在感。
而李治则是因为自己的老婆辉煌太盛导致的没有存在感,实际上他的能力很强,起码比李渊强多了。】
李渊:“……”
谢谢了,都已经讲到他孙子了,是不是可以不要再提他了?
不过,这个老婆是怎么回事?难道就是之前陈曦说过的女帝?
李渊屏住了呼吸,恨不得立马听到这个女帝的消息。
【所以在讲李治的时候,绕不开他的皇后,也就代表绕不开武周。
武家先祖,这个时候还是让您先讲一下您的女儿吧。】
武士彟自己也感觉按照陈曦的讲解顺序,自己应该是要讲的,所以他早就打好了腹稿。
【咳咳,那老夫就不客气了。】
武士彟整理了一下仪表,显得十分郑重。
【你们之前说的,都是儿子,只有老夫的是女儿。
但是说实话,老夫这个女儿,老夫也是十分愧对,因为老夫并没有怎么培养过她。
她的成长,要比大部分的男子难多了。
因为许多男子,就算是没有人让他们来当皇帝,他们接受的教育也和女子是完全不同的。
没有人告诉他们要臣服在另外一个性别之下,也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的天职就是在家中相夫教子,别想其他的事情。
老夫承认,老夫这个女儿做皇帝并不如之前的三位千古一帝,可是如果她从小也被这样的培养,也有这样的教育,老夫认为,她不会比任何皇帝差!】
其实在这之前,武士彟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他虽然以武则天为傲,却也没有过多的想法。
心中甚至也觉得自己的女儿有些牝鸡司晨,只不过她让武家光宗耀祖,站在了这个位置上,武士彟只能夸赞罢了。
可是听了陈曦的话,武士彟却觉得,自己的女儿足够优秀,足够让任何人赞扬!
第105章 第一百零五个老祖宗很骄傲
听到武士彟的话, 武则天激动的站了起来。
她平生一个很大的遗憾,便是没有听自己的父亲夸赞过自己。
因为在她很小的时候,武士彟就去世了。
她的兄长虽然不是个东西, 但是父亲对她还不错,所以在武则天成就远超男子的时候, 她很遗憾没有让自己的父亲知道此事。
武则天甚至心中有些惴惴不安,她站在了所有男人之上,她父亲能够理解吗?
……还是说, 会像所有的男人一样,觉得女子就应该在男子之下,不能像自己那样抛头露面, 君临天下。
好在,现在他知道了,而这个表现, 让武则天很满意。
“看来, 父亲也很以朕为骄傲啊……”
上官婉儿闻言道:“陛下做到了男子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高皇帝必然是为陛下骄傲的。”
武则天摇了摇头:“不,父亲的脾气……若不是有那后世的女子出现, 他或许也会为朕骄傲,但是绝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这天幕,对朕来说,对女子来说, 都是好事啊……”
武则天这话意味深长, 说的时候还看着堂下的那些男性的大臣。
希望尔等都能认识到,日后的武周, 和尔等以为的不一样了。
那不是男子的天下,而是男子与女子共分的天下!
*
【武家祖先说得好!】
陈曦忍不住鼓起掌来。
【女皇陛下在男子为尊的封建时代登上皇位, 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不过历史上的女皇确实不止是女皇陛下一个,其他两位分别是北魏殇帝元氏,和唐高宗时期起义的文佳皇帝。
但北魏殇帝元氏是当时北魏胡太后抱来的一个襁褓之中的女孩,是北魏孝明帝唯一的骨肉,被伪称男性称帝的,在继位当天便被废黜,所以没什么代表性。
而文佳皇帝陈硕真,在唐高宗年间带领百姓反抗朝廷的官吏对乡亲们的压榨和迫害,可她起义的时间乃是唐朝最强盛的时期,且只经历一个月就失败了。
所以最终被正史承认并认可的女皇帝,也就只有武则天这一位皇帝了。】
“唯一”,“只有”这些词无论在什么时候单独拿出来听那都是非常特殊的词汇,而且现在看来,后世对这位女帝的认可是真心实意的!
朱世珍砸吧了砸吧嘴:【但是这女皇帝叫什么……什么鸡来着?
不好啊,不好。】
陈曦点头:【不错,在封建社会里,尤其是在后世那些男子越来越以文弱为美,越来越以将女子束缚的什么也不要做只在后宅为傲的时候里,武则天的评价并不算好。
甚至后世会将吕雉和武则天这两位并在一起,说两人是“吕武之恶”。】
朱世珍笑容僵在脸上。
总觉得又是在讽刺呢。
【呵,一群无知之徒罢了。】武士彟冷笑一声,【老夫看,我女儿那后人们对她倒是很尊敬。】
【寡人倒是很感兴趣了。】赢子楚兴致勃勃,【你别搭理那老头,给寡人讲讲,你女儿有多优秀?】
【老夫那女儿,老夫教导的还是少了一些。
正如陈姑娘所言,老夫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介商人,虽然家财万贯,但是地位低下。
直到后来,高祖起兵,老夫眼光还算不错,资助了高祖,也为我武家挣来了第一份前程。
在大唐建立之后,老夫被高祖封太原郡公,并担任禁军要职。武德三年,又被提升为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甚至在老夫的原配发妻病逝之后,高祖还为老夫赐婚,娶到了隋朝贵族杨达之女。
不过老夫一心忠于国事,对子女的教导并不算是上心,甚至老夫有两个儿子病死,都因为公事繁忙,没有回去探望。这也就导致了老夫对家中的事务不甚清楚,甚至也不知道老夫那两个儿子会欺负自己的妹妹。】
【但老夫还活着的时候,有老夫压着,老夫发妻所出的那两个逆子,武元庆、武元爽还不敢对他们的继母和妹妹怎么样,
等老夫死了之后,这两个逆子就开始对继母不敬,对妹妹不仁,杨氏便带着女儿从荆州回到了长安居住。
或许是因为这个,老夫那女儿便自小争强好胜,想要出人头地吧。
老夫去世这年,她只有十二岁。】
【在她十四岁的时候,太宗陛下驾幸洛阳宫,听说她“容止美”,遂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太宗陛下,是……?】
【就是刚刚说的李世民李二陛下,对长孙皇后一往情深的那个。】陈曦好心补充道,【这个时候是长孙皇后刚刚去世一年,长孙皇后贞观十年去世,贞观十一年,李二陛下便对美人继续产生兴趣了。
所以我才说,帝王的深情比草还贱啊……】
李世民:“……”
不是,那什么……
现在不是说女帝的事情吗?怎么突然又拐回来他身上了。
他觉得自己回去无论如何和观音婢也解释不清了……
虽然他也确实没办法解释,那桩桩件件,后宫里的每个人,都是他纳的,都是他宠幸过的……
不过……
若是如此,他不让武家女进宫,不就没有女帝了吗?
【杨氏到底是个女人,她担心女儿在宫中过得不愉快,在女儿入宫之前,表现出了十分担忧的样子。
但是老夫的女儿却道:“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
或许是她看不得娘亲被欺负的样子,觉得入宫才是改变命运的方式。
哎……是老夫无能啊。】
【不过虽然老夫的女儿长得好看,可是和长孙皇后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
——或许可以说,长孙皇后和老夫的女儿那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的女子。
所以在太宗的后宫之中,我女儿并不受宠,十二年间也不过是个才人而已。
对此,我女儿并不满足。
如果一直是这样,那她进宫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一个不受宠的才人,不能为她娘带来什么,也不能为她自己带来什么。
而且太宗陛下去世,没有子女的妃嫔们都要出家为尼,青灯古佛孤独一生,那还不如不进宫呢。】
嬴稷好奇:【尼是什么?】
刘煓也纳闷:【是啊,这尼是什么?】
陈曦愣了一下,不过很快反应过来。
在这两位祖宗的时代,佛教还没有传入,更不用说尼姑了。
陈曦于是简单的说了一下尼姑是什么。
嬴稷:【……你们可真有意思,男的死了就让女的出家,那女的死了你们男的怎么不出家?人多的是吧,给寡人啊!】
要知道,在人数不够的先秦,每个人都是资源。
就算是国君有很多女人,那也不能是他们糟蹋人口的理由啊!
这放出去,能生多少孩子啊!
是的,嬴稷的想法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而且他也不好说出来,因为看陈曦的模样,如果说出来的话,一定是会被她给用各种理由怼回来的。
后世的想法跟他们差别太大,嬴稷有这个认知,也就不会像朱世珍一样,每次都顶着一定会被骂回来的风险,非要说些离谱的话。
李昞:【……】
多少有些尴尬。
因为现在所说的主角,正是自己刚刚大夸特夸的孙子。
其实他也不觉得让没有生子的妃嫔去当尼姑有什么不对,毕竟是天子的女人嘛。
但是想想嬴稷的母后芈太后可是在嬴稷的父王去世后还搞了好几个情人,这种道理就和嬴稷说不通的。
而且好像……
确实不太对呢。
李世民这个时候也摸了摸鼻子。
他父皇去世后,那些无子的妃嫔也都被送到了佛寺之中。
现在看来,还是再换个法子吧。
武士彟来气:【就是说!
老夫的女儿,险些就要将一生葬送在这青灯古佛之中了。
好在老夫的女儿机灵,这个时候,找到了真正爱她的人。】
【谁啊?】嬴稷还挺好奇的,毕竟这位可是女帝,她头婚的对象是皇帝,却没有给她任何帮助,那这个二婚的对象就很重要了。
难道是什么勇敢的大臣,为了爱情给皇帝带了绿帽子?
【是高宗皇帝。】
【……】
高宗,高祖。
这两个称呼有点相似,嬴稷还嘀咕了一阵才反应过来。
应该不是一个人。
而听刚刚陈曦话里面的意思,大唐也不像是跟他们秦国一样二世而亡的,那也就是说……
【你们这还挺……】一时之间,他甚至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反正高宗陛下和老夫的女儿也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世俗意义上是父亲的女人和儿子罢了。】武士彟倒觉得没什么,【也没什么大事。】
众人:【……】
这听起来就很炸裂了好吗?
【在唐朝,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算少见。
“臭汉脏唐埋汰宋”之类的说法在我们后世流传的还是蛮广泛的。
臭汉是说汉朝的皇帝大部分都有同性恋的癖好,脏唐就是说唐朝的皇室男女关系混乱,埋汰宋主要是说宋朝的皇帝丢人。】
一下子被骂了的三个朝代的皇帝们:“……”
后人的这个嘴啊,真的是一点都不饶人!
而且说的还都是……
往人这伤口上戳。
后世是没有皇帝了吗?可以如此随意的评论皇家之事?
【不过武皇陛下和高宗皇帝两人之间,也确实是真的有爱情存在的。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考量乃是政治考量,爱情在两位皇帝之间并不是最重要的。
两位皇帝都懂。
如果真要用什么爱情冲昏头脑去形容他们,反倒是对两位陛下的一种贬低了。】陈曦如是说。
第106章 第一百零六个老祖宗很骄傲
李治在看到武士彟的时候就知道, 自己的皇后并不安分,会在他死后成为皇帝。
但是现在听到后人这么说,他多少也有点不自在。
是的, 他对皇后的感情,用爱情来说实在是有点过了。
当然不是没有, 不过如果是为了皇位的话,他是可以立刻换个皇后的。
当年若不是为了跟王皇后一党抗衡,他也是没有那么轻易的将武氏抬为皇后。
这点他懂, 武氏自己也懂。
他们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也是势均力敌的对手。
“媚娘啊……”李治苦笑一声,“你这可让朕如何是好?”
此时的武皇后在后宫之中, 看着天幕上说自己日后会成为一代女皇,心中也是十分激动。
“稚奴,你会如何对我呢?”她自然也想到了, 如果李治看到天幕, 必然是会有所行动的。
李唐的天下, 还是要在李家男人手中的,她一个李家的媳妇, 还是嫁父又嫁子的,如何能当得起这个皇帝?
而且,最重要的她还是个女子。
想来就算是他们的女儿有这个想法,李治都会想办法让其打消这个念头的吧……
【陈姑娘所言甚是, 到了那个位置上的人, 思考的就不是小小的情爱了。
我那女婿在和我女儿相爱的时候,我女儿还是太宗陛下的才人。
后来太宗陛下仙去, 我女儿也被送到了感业寺中,成为了感业寺中的尼姑。
不过高宗陛下对我女儿还是有感情的, 所以在一次高宗陛下为太宗陛下周年忌日而去往感业寺烧香的时候,两人又一次见面了。
这次之后两人感情复燃,当然,我女儿也很希望高宗陛下能将她救出去。】
【其实本来这个事吧,是比较麻烦的。
毕竟我女儿曾经是太宗皇帝的妃子,哪怕没有子嗣,也已经是太宗皇帝的人了。
可是这个时候,高宗陛下他后宫不宁。
当时高宗陛下的后宫之中,有位萧淑妃十分得宠,而此时的王皇后却因为无子而备受冷落。
为了能够打倒自己的情敌,王皇后想了一个在后来的她看来是引狼入室的办法——将我女儿接进宫中。】
【如果不是王皇后帮忙的话,我女儿入宫会很麻烦,高宗陛下虽然也有想要将她带入宫中的意思,但是多少还是缺了点行动的决心。
王皇后开口就不一样了,我女儿也会感念她的恩德,天然便是她的盟友。
而且高宗陛下也会因为她的懂事,对她高看一眼。
对于王皇后来说,这似乎就是当时她最好的选择了。
开始的时候,事情也确实如她想象的那般发展,我女儿蓄发回宫,对她是百依百顺,高宗陛下也对她十分感念。】
【不过我女儿怎么会是这种任人宰割的人呢?
王皇后这个人的性格是很直的那种,并不是很和高宗陛下的胃口,两人的感情并不好,
我女儿,在这方面却比王皇后要体贴的多。
而且高宗陛下,对我女儿那也确实是真爱了。
和太宗陛下不同,高宗陛下在我女儿进宫之后,所有的子女都是由我女儿生的。
所以这个时候,我女儿越发受宠,王皇后却越来越失宠了。】
【但是在这个时候,王皇后也并没有被废,她还是金尊玉贵的皇后。
甚至后来,王皇后还将刘氏之子李忠过继为子,并请长孙无忌奏请高宗陛下立他为太子。
高宗陛下这个时候还是敬重王皇后和他的舅舅长孙无忌的,于是册立陈王李忠为皇太子,大赦天下。
不过王皇后对此并不满意,她对我女儿还是十分忌惮。
后来我女儿的第一个女儿出世没多久,就夭折了。
而在小公主去世之前最后一个见到的人,就是王皇后!】
【王皇后去谋害你女儿的女儿?】嬴稷疑惑,【她傻了吗?一个皇后,要去谋害一个妃子的女儿?】
【当时我的女儿非常受宠,已经是昭仪了,而王皇后的儿子还是个过继过来的。
本身李唐皇室就不是那种非要传给嫡长子的,王皇后有危机感,也实在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嬴稷:【……】
怎么听着你说这话还挺骄傲的呢?
不过如果是这样,这王皇后走个昏招好像也能理解。
而且这个武氏还是她想办法从那什么尼姑庵里面弄回来的人,这人听起来确实不是很聪明的样子。
【总之,就是因为这件事,高宗陛下大发雷霆,有了想要废后的念头。
当然了,废后的念头可能一早就有了,只是这件事成为了高宗陛下的一个爆发点罢了。
不过高宗陛下废后,并没有那么容易。
皇后乃是一国之母,而且王皇后出身于太原王氏,乃是世家之女,而我武家说白了,也不过是一个刚刚脱离了商籍往上走的家族罢了,
更别提老夫那两个儿子都不争气,和老夫更是没得比。
所以别看高宗陛下乃是大唐的帝王,但是他想要废后,还真不是他一个人能决定了的事情。】
李治闻言挑了挑眉。
虽然岳父说的话是真的没错,但是那也是最开始的事情了,现在的他说一不二,想要废后,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罢了。
前提是,等他跟媚娘谈过之后,她还是要当那个女皇。
想到这里,李治自己就先叹了口气。
他这个想法有点天真啊,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是当时的他知道了自己日后会成为皇帝,会放弃这个位置吗?
【为了能够废掉王皇后,同时也让我女儿成为皇后,高宗陛下可谓是殚精竭虑了。
——同样,他也希望能用王皇后被废的事情来证明一些事。
不过很可惜的是,高宗陛下问了许多大臣,都不赞成此事。
包括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大人。】
到底是曾经共事过的人,武士彟在谈到长孙无忌的时候,还是挺尊重的,称呼都是“大人”。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舅舅支持自己,高宗陛下也是下了功夫的,
又是给长孙无忌大人送礼,又是带着我女儿亲自去往长孙府,
不过长孙无忌钱照收,事却是一点不办,让高宗陛下十分恼火。
甚至老夫的夫人,和许敬宗大人前往劝说长孙大人,长孙大人也依旧油盐不进,甚至被严厉斥责。
老夫并非皇帝,对此也没什么高深的看法。
不过老夫以己度人,觉得若是老夫不允皇帝换皇后那必然是因为自己的利益。
要知道,现在高宗陛下的太子李忠并非是王皇后的亲生子,而且是在长孙无忌大人的建议下,高宗陛下才立的太子。
这对长孙无忌大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拿捏的下一任皇帝了吧。】
李世民神色复杂的看着自己的大舅子。
这件事上,要说长孙无忌做得好,也行。
毕竟他坚持住了一个臣子的根本,能够不以帝王的意志为先,而是坚持自己的决定。
但是又因为这点,显得长孙无忌格外的居功自傲。
李世民并不是不知道自己这个大舅子是什么心态,若是这个时候他还在,稚奴想要换个正妻而已,他绝对不敢说什么。
而且,武士彟所说并非没有道理,长孙无忌也在贪恋那点功德罢了。
长孙无忌也低着头,不敢让李世民看到自己的表情。
自己的心思自己不清楚吗?无非是想要拿捏小皇帝罢了。
皇权和相权,从来都不是一致的。
不过是一个强一个弱。
在贞观年间,自然是皇权强盛,哪怕是李世民从谏如流,也从来不敢有大臣敢生起拿捏李世民的心思。
可是新上来的皇帝就不一样了,他是看着他出生长大的,他们之间有着天然的血脉传承,他是小皇帝的舅舅。
这个时候太老实了,长孙无忌自己都不相信。
也难怪妹妹会不放心自己了。
长孙无忌叹了口气。
【王皇后也并不是个安分的人,在发现自己越发失去圣心之后,就开始想其他的办法。
比如巫蛊之术。
在永徽六年六月的时候,王皇后秘密与其母柳氏求巫祝以“厌胜之术”诅咒我女儿。
但是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更别提我女儿这宫中最大的敌人便是王皇后,所以这件事最终还是爆发出来了。
高宗陛下大怒,下令解除柳氏门籍不许进宫,罢免王氏的舅舅柳奭中书令之职,同时将要废后。
谁希望自己的枕边人是个用巫蛊之术的人呢?
这次是诅咒得宠的妃子,下次是不是就是要来诅咒自己了?
可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固执进谏,让高宗陛下不得不打消废后的主意。】
李世民叹了口气:“两位爱卿,好正的主意啊。”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个时候脸色一白,连忙跪下,连道:“臣不敢!”
李世民:“敢不敢,你们都做了。现在跟朕说不敢,又有什么用呢?”
李世民就差没说出一句话了:糊弄谁呢?
朕只是好说话,朕不是傻子啊。
“朕走了,你们倒是都不太安分啊……”李世民感慨。
虽然天幕上已经说了,巫蛊之事纯属胡说八道。
但是现在老祖宗都在天上看着呢,谁又能说鬼神之事纯属子虚乌有呢?
王皇后搞巫蛊之术,来对付帝王最喜爱的妃子,下一步会搞事,这两个大臣说得清?
李世民看得比武士彟透彻,说到底,还是稚奴这个新上任的小皇帝,和已经日趋壮大的关陇贵族集团的争斗罢了。
起码在这个时候,武氏这个宠妃,和王氏那个皇后,都不过是两边用来斗法的工具罢了。
爱不爱的不好说,但是谁真把爱当回事了,谁就输了。
第107章 第一百零七个老祖宗很骄傲
【因为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坚决反对, 王皇后的皇后之位并未废黜,
这也让高宗陛下感觉到无比的憋屈。
身为一个皇帝,居然连废立皇后这样的事都要看大臣的脸色, 大臣不让就不能。
而且说的时候还要拿出来先帝曾经夸赞过高宗陛下和王皇后乃是“佳儿佳妇”这样的话,来堵高宗陛下的嘴。
哎, 太宗陛下还夸赞过造反的侯君集呢,那这个意思就是,侯君集造反也因为陛下夸赞过, 不能惩罚了吗?】
武士彟学陈曦学得挺快的,这个时候已经学会了用她的话术来阴阳人了。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
这个话题能不能跳过了还?
【不过后来,终于有个大臣说出了高宗陛下想听的话。
司空李勣在这个问题上跟高宗陛下说:陛下家事, 无须问外人。
正是这句话,坚定了高宗陛下的决心。
是啊,说到底皇后乃是皇帝的妻子, 决定由谁来当, 还是皇帝的家务事, 要由皇帝本人来决断。
更何况,现在不是高宗陛下没有孩子, 而是王皇后没有孩子,自古以来,无子的皇后被废的不在少数,
现在王皇后又频频做出昏头的事情, 哪怕是她过继了一个孩子, 真能给孩子什么好的影响吗?
最重要的是,高宗陛下现在有了自己喜爱的女人生下的孩子。】
【正如同太宗陛下想要将皇位传给自己最爱的女人生下的孩子一样, 高宗陛下肯定也有这个想法。
当母亲在皇帝眼中没什么差别的时候,就是母凭子贵, 但是在皇帝有了喜欢的女人之后,那就是子凭母贵了。】
武士彟说到这里的时候,李世民的眼中波动了一下。
换位思考,若是自己并不是一开始就和观音婢成亲了,而是和一个其他的女子成亲,让她成为了自己的正妃和皇后,再遇到观音婢的话,他会怎么做?
李世民觉得哪怕是自己,也会想尽办法,把观音婢推上皇后的位置,让太子由他们的孩子来当。
无论是哪个都不那么重要,只要是他和观音婢的孩子就可以。
这么一想,李世民也理解自己的儿子了。
“稚奴还是像朕啊……”
李世民这句话声音不高,但是却足够让大臣们,尤其是天幕上点名的那两个大臣心惊了。
起码在废立皇后这件事上,李世民是站在了自己儿子那边。
就因为武士彟那一句“正如同太宗陛下想要将皇位传给自己最爱的女人生下的孩子一样”,直接打动了李世民。
李世民是个太容易共情的皇帝了,尤其对象是他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就更是如此。
那他们这些臣子就有点……
嗯……
【所以最后,王皇后还是被废了,不过她最开始的政敌萧淑妃也跟着她一起被废黜,打入了冷宫。
后两人在冷宫之中触怒了我女儿,被我女儿杀了。
王氏族人、萧氏族人全都流放岭南,并追改王氏的姓氏为“蟒”,萧氏为“枭”。】
【狠是狠了点,但是在这个时候,在皇家之中,谁又不狠呢?
太宗陛下当年当了太子之后,对隐太子和李元吉一家心软了吗?】
那必然是没有的,不光没心软,还斩尽杀绝了。
也就是放过了他们的臣子而已。
武氏这一招,并没有什么问题。
嬴稷还鼓掌叫好。
【此女子心性不输男儿!】嬴稷赞许道,【有几分寡人母后当年的风范了。】
这是嬴稷对一个女子最高的赞赏了,就是夸她像自己的母后。
武士彟美滋滋的说:【多谢昭襄王的夸赞,小女当之无愧!】
众人:【……】
不应该是愧不敢当吗?当之无愧是挺骄傲的啊……
不过转念想想,哪怕他们这边的人都是有无数个皇帝后裔的,但是女皇帝后裔,也就这么一个。
是挺骄傲的。
如果给他们,他们也是同样的骄傲。
但是这个想法在看了看朱世珍之后,大家又不约而同的想,估计这位不是。
他大概会恨不得把这个称帝的女后人给掐死。
朱世珍就是那种,自己过得不咋样,所以全凭靠着和不不如自己的相比来找点优越感的。
按照他这个阶级,那自然是欺负女子来的更快些了。
【就……就没人觉得她杀了自己的姐妹不好吗?】朱世珍果然又开口了。
【不觉得。】李昞对这个老头还比较耐心,道,【老人家,你大概是普通人,不懂一些事情。
有时候,后宫之间的战争也是非常惨烈的,不是只有前朝才会有流血战乱,后宫一样吃人于无形。
自古以来,在后宫之中悄无声息没了身影的人,并不在少数。
而且后宫也从来不单单指的是后宫,还关联着前朝。
就像现在这个,王皇后便代表了一个集团的利益,李治想要换皇后,不光是厌弃了这个皇后,也是不希望自己被前朝的臣子所控制。
更何况在这之前,王皇后还想要用巫蛊之术来对付武氏,武氏不斩草除根,有这等仇恨,等她们重新站起来,那第一个倒霉的便是武氏了。】
朱世珍:【……】
他听得一愣一愣的,一时间是甚至不知道要说什么好。
最后他讷讷道:【谢……谢谢。】
李昞淡淡一笑:【无事。】
【老夫只是觉得,这个女子也不容易,所以想要替她说一句好话吧。】
陈曦对着李昞行了个礼:【多谢李世祖体谅女子不易,陈曦舔着脸替天下女子,跟您说一声谢谢。】
李昞摇摇头:【老夫看,这天下女子该感谢的是你。】
若不是有陈曦,他们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位才是女子应该感谢的人呢。
陈曦:【我也只是说了自己该说的话而已,如果身为女子,都不能站在女子的立场上说话,反而是站在男子的立场上对女子多有束缚,那女子也就世世代代都要被男子束缚着了。】
此话一出,无论是哪个朝代哪个位面的女性都开始思考起来。
尤其是之前被点名过个女四书的作者们,有些或许还没有觉醒,可是总觉得脸上烧的不行。
她们站在的不是女子的立场吗?
她们……
好像还真没有多站在女子的立场考量。
放出去的好话自然是谁都会说的,但是具体写这个东西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是为民为利还是为女子考虑,她们心中自然比谁都清楚。
【陈姑娘说的对,其实很多时候,女子对女子的要求反而要严格许多。
女子在各种地方的要求也会比男子高了很多。
所以老夫的女儿,在深宫之中存活甚至是往上爬,相当艰难。
她又没有外家相助,和有着深厚背景的王皇后自然没得比。
狠心一点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武士彟也给自己的女儿说了句话。
【在王皇后废了之后,自然也应该立新的皇后。
那自然就是老夫的女儿了。
当然了,那些反对王皇后被废的大臣,一样也反对我女儿被立为皇后,
但是高宗陛下这个时候是打算用我女儿成为皇后这件事,来表现一下自己的权利的。
反对的人越多,就说明高宗陛下这个皇权并不算稳固。
这个时候就已经不是能不能立我女儿为皇后这件事了,而是皇帝说话到底算不算话这件事了。
到底是皇帝说话比较有用,还是大臣说话比较有用,在这个时候具体的表现就是,能不能立武氏,也就是老夫的女儿为皇后。
在这个时候,站在高宗陛下身边的,也就只有老夫的女儿了。
说起来,老夫还要谢谢这些反对的大臣了。】
【此话何解?】
【大家都是人……】说到这里,武士彟卡了一下,【……都曾经当过人,应该也清楚,如果所有人都反对你,只有一个人站在你这边的时候,那这个人在你眼中的形象就不必多说了吧。】
嬴稷对这个感受颇深,闻言点点头:【不错,在很多人对你的行为指指点点的时候,能站在你这边的绝对是好人。】
【更何况这个人,又是你喜欢的人,长得好看,有脑子,身后没有任何势力,除了你她没有任何助力……】
陈曦在旁边又加了一下设定。
在座的各位都是男人,谁不知道男人那点小心思呢。
他们瞬间就心思动了。
哪怕是朱世珍,多少都有点理解了李治的感受。
让他面对这么一个美人,那都得脑袋犯迷糊啊!
【陈姑娘和李世祖说的没错,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宗陛下和老夫的女儿成为了坚定的同盟。
他们之间除了是夫妻之外,也是政治同盟。
这种同盟,远比皇帝和大臣之间的要坚定的多。】
李治时期的大臣们:“……”
好好好,合着他们才是给这夫妻二人关系添砖加瓦的垫脚石是吧。
他们以后不反对了!这还不行吗!
当然,大臣们心中还有一个隐秘的想法,那就是李治发现他们不反对了,会对武氏失去兴趣。
一个不能给前朝带来助力的皇后,那对于前朝的臣子来说没什么用,就算是日后留着,也没什么大的作用……
不对!
这可是女帝啊,日后会登基的那位,如果她不是皇后了,还能成为皇帝吗?
而且,现在知道了这个,陛下更不会立她为皇后了吧?
【于是在王皇后被废之后不久,高宗陛下便将我的女儿立为皇后了。
与此同时,坚决反对我女儿成为皇后,反对废掉王皇后的宰相褚遂良外贬。
而高宗陛下的舅舅,看不清楚形势的长孙无忌大人,也开始遭到冷遇。】
第108章 第一百零八个老祖宗很骄傲
【老夫的女儿, 于永徽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成为了皇后。
司空李勣手玺绶册于皇后,同日,百官朝皇后于肃义门。】
武士彟说到这里, 激动的眼眶发红,【我女儿, 进宫这么多年,终于在三十四岁的这一年成为了皇后,
达成了她“见天子庸知非福”的入宫志愿。】
三十四岁, 在古代来说,已经是一个十分大的年龄了。
尤其是女人,这个时候已经是徐娘半老。
而此时的李治也才三十岁, 对于男人来说正是一个好年龄。
后宫之中佳丽众多,就算没有合适的,也可以随时再找个合适的。
能为自己的母妃如此作为, 就算是其中有了利用, 李治也是个难得的情种了。
【这皇帝还是挺……】嬴稷咂咂嘴, 不知道要怎么评价了。
总觉得什么话好像也有点说的不到位。
【恋爱脑是吗?】陈曦在旁边说,【满脑子只有爱情, 没有别的。】
嬴稷点点头,非常满意后人的这个总结概括能力:【是的,就是如此。】
【不过好像也有点说的过了,这个小皇帝, 倒是江山美人全都要啊, 也不全是满脑子爱情。】
【是的,虽然武皇后进宫之后, 李治的子女都是由其所出,但是李治也并没有收了心思, 临幸的宫人是一个又一个的。
后来李治还宠信了武皇后的侄女贺兰氏,以及武皇后的姐姐武顺,将其二人封为魏国夫人和韩国夫人。
其实这么一看,武家的基因是很好的,女子长得都很漂亮,不然高宗也不会逮着一家可劲儿薅。】陈曦在一旁说道。
李治:“……”
事也是他做出来的,现在他也看着皇后的姐姐长得很漂亮,但是被这么一说,他多少有点……
不好意思了。
之前对皇后做的那些事都还能说一句情深义重,现在又对皇后的姐姐和侄女下手,那就真的是见色起意了。
但是皇帝,有几个不是如此的?
哪怕是父皇对母后情深义重,不也后宫成群吗?
皇后便是在母后逝去一年就进了宫的,也是被宠幸过的。
想到这里,李治便理直气壮了起来。
……
就是回去有些担心,皇后会因为这个责难。
哎,朕真的是太宠幸皇后了。
【咳……男子如此不稀奇,更何况高宗陛下是皇帝。
就算是他真的爱老夫的女儿,也不能避免他会喜欢其他女人的美色。】
武士彟咳嗽一声,单薄的解释道,【总之,还是很正常的。
而且最后贺兰氏也是被我女儿杀掉了,也没什么好下场。】
【在老夫的女儿成为皇后之后没多久,高宗陛下趁着这股东风,从长安移居到了洛阳,以洛阳为东都。
随后,又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
然后没多久,高宗陛下的遗传病就犯了。
对,就是刚刚陈姑娘说到的遗传病。】
李昞满脸震惊:【这么早?这个时候的李治……】
【也没多大,三十出头吧。】武士彟同情的看着李昞,【当时头痛的高宗陛下几乎无法上朝,而这个时候,他对朝政的掌控也才刚刚稳固,
高宗陛下并没有什么信任的大臣,他也很怕这个时候突然有点什么问题,权利移交不回来了。
所以这个时候,高宗陛下最好的选择,就是老夫的女儿了。】
【最初的时候,老夫的女儿还是高宗陛下最好的政治伙伴。
因为这个时候,老夫的女儿,政治方面还不是很成熟。
不过老夫的女儿成长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所以过了没多久,高宗陛下便觉得不开心了。
大部分的男人,还是没有办法接受女子比自己强的,哪怕是自己的皇后也一样。
没几年之后,宰相上官仪请求废后,高宗陛下深以为然,多少有点瞌睡被送了枕头的意思,随即命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
【老夫的女儿这个时候也不是一个任由宰割的皇后了,她也有了自己的人脉。
所以高宗陛下下令之后,左右侍从立刻奔告于老夫的女儿。
老夫的女儿这个时候也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人,是什么身份,于是立刻跑过来跟高宗陛下自诉,
高宗陛下这个时候也反应过来到底自己在做什么,感到十分羞愧不忍,对待我女儿也重新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而且,高宗陛下生怕我女儿对他产生什么怨怼的情绪,说他一开始并没有废后的心思,都是上官仪教的。】
武士彟笑了一下:【夫妻之间的事,外人掺和进来,能有什么好的?】
李昞微微摇头:【不错,此事说大了是朝堂的事情,说小了也不过是夫妻之间闹起来的。
旁人掺和进去,确实也没什么意思。】
不光没意思,可能还要惹上一身骚。
【是的,上官仪这个时候看起来好像是为皇帝分忧,但是因为高宗陛下本身废后的心也不坚定,他便成为了这个恶人。
此事东窗事发之后,老夫的女儿自然不会饶了他去。
后他被发现与废太子李忠谋逆,全家处斩,女眷没入掖庭,充为官婢。
此后,便没有人再对老夫的女儿有什么明面上的话了。
而此后,因为高宗陛下的风疾愈发严重,老夫的女儿成为了实质上的掌权者。】
【在高宗陛下和老夫的女儿执政期间,大唐的国运也是蒸蒸日上。
方才陈姑娘所言的高句丽,便是在他们二人执政期间灭掉的。
高宗陛下曾经还想要学习自己的父皇太宗陛下,亲征高句丽,
不过因其到底也不是太宗陛下那样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也没有太宗陛下那样好的身体,所以还是被老夫的女儿和大臣们劝住了。
但是不需要御驾亲征,还可以以其他的方式来表现高宗陛下在位期间的功德。
比如说一项每个皇帝都想要做的事情。】
虽然武士彟还没有说出来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但是听了这么多皇帝的事情,老祖宗们哪里还能没有这个意识。
封禅!
【没错,就是封禅。
麟德二年十月,高宗陛下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老夫的女儿率内外命妇,从东都出发,前往泰山封禅。
除此之外,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首领和使节。】
说到这里的时候,武士彟顿了顿,
【这个时候泰山封禅还没有被后世的懦弱皇帝所玷污,当真是对帝王功绩的一个肯定了,所以二人才想要去泰山封禅的。
而这一次的泰山封禅,也和往日的规模有所不同。】
【有何不同?封禅还能封出什么花来?】赢子楚问。
要知道,他儿子也是泰山封禅过的,那帮儒生絮絮叨叨话一大堆,好像没那么些个礼仪泰山封禅就封不起来似的。
可是本来那些礼仪也不过是他们后来造出来的,怎么就能确定上天一定喜欢呢?
还因为后来下雨,狠狠嘲笑了他儿子一番。
赢子楚对封禅这个事好感就不是很高了。
【自古以来,泰山封禅的初献都是皇帝,公卿亚献。但老夫的女儿现在已经是执掌权柄的皇后了,日后还要问鼎至尊之座,又怎么会认了这种规定呢?
所以她对高宗陛下说,封禅为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
所以她要自己充当亚献,好孝敬自己的婆婆,曾经的文德皇后。
高宗陛下一来是个孝顺的人,对此当然也很认可,二来他对老夫的女儿也算得上情谊深重,便答应了此事。】
李世民听到之后心思浮动。
他也想要让观音婢来亚献,这种事情不需要儿媳妇来,她自己就可以。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个儿媳妇是想要上位也好,是当真有这个孝心也好,他认可了。
起码不是个会弄虚作假的,而且还能帮着稚奴……
【剩下的时间里,老夫的女儿做到了一个皇后应该做到的事情,
她不光为高宗陛下整治好后宫,让高宗陛下没有后顾之忧,
为高宗陛下生儿育女,开枝散叶,
还在朝堂之上,为高宗陛下分忧解难,甚至在上元元年八月,为高宗陛下想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称呼。
天皇,我女儿则是自称天后。】
天皇,天后!
这可不是人间的称呼了,这可是天上的称呼啊!
【是的,因为称呼太好了,所以被日本那边剽窃了去,他们那边也开始自称天皇了。】
陈曦听到这里忍不住开口道:【他们那边对大唐的模仿是全方位的,在李治、武则天这边称“天皇”“天后”没多久,日本那边就抄袭过去了,除此之外,还抄袭了许多其他的东西。
比如文字、茶道和建筑风格,还有就是地名。
日本当时的首都京都在建设规划时是东西两个部分,东部取名“洛阳”,西部取名“长安”,
由于西部地处沼泽不好修建,于是只修了东部,因此京都又被日本人称为“洛阳”。
日本人的心也很大,很野,当时日本的大名,也就相当于我国的封王之类的职位,他们将控制京都称为“上洛”,就是去“洛阳”的意思;
不仅如此,1868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后将江户改称为“东京”,抄袭的就是北宋都城东京。
而且在李治去世后,我国就再没有出现过“天皇”“天后”,但是日本那边就开始兴高采烈的自称为“天皇”,然后一直流传了下来。
除此之外,日本还一口气将之前所有的统治者都追封为天皇,比如推古女王追封为推古天皇,天武大王追封为天武天皇,一直追封到他们老祖先神武天皇。
对“天皇”这个称呼,可以说是喜欢得很呐。】
第109章 第一百零九个老祖宗很骄傲
【当然, 他们也知道,自己这个行为挺不要脸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也害怕中原的皇帝们生气, 所以他们来到这里的使臣口中称呼自己的天皇时,说的都是为大王或国王,
中原王朝也不止一次敕封日本的实权统治者为国王,比如足利义满、丰臣秀吉等;
也就是说,这么长时间以来, 其实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都不知道日本那边自称的情况呢。】
陈曦冷笑一声:【一直到后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被明清统治者严防死堵的大门,日本比我国强大了, 才敢开始对外也自称天皇。
前面都是他们在国内自嗨罢了,找到机会之后,可不是要显摆一下。】
李治:“……”
嘴角抽搐, 他现在开始疑惑, 自己是不是让那些遣唐使过得太好了?
“现在在京中还有多少遣唐使?”
裴炎上前道:“回陛下, 人数众多,还需要让礼部核实一下。”
“算了, 也不必核实了。”李治摆了摆手,“让他们都滚回去。”
在我大唐的地界上学了这么多,回去还不知道尊重,那也不必学了。
“说起来, 天幕上是不是说日后这日本会攻打我大唐的后世?”
“是这样没错, 但是……”
“无妨,朕现在就替后世解决了这个麻烦。”李治看向朝堂上的武将, “爱卿们谁擅长水战,将这个番邦蛮夷给灭了?”
*
北宋
赵匡胤嫌弃的撇了撇嘴。
要知道, 就算是他们现在对大辽没什么办法,也不代表他们打不过区区一个岛国。
他开始心中谋算,哪个大将适合水战。
总是被天幕上指着鼻子骂大宋武功不行,他倒是想要让后人看看,他赵宋的武功也是可以的,只是开始的时候有些捉襟见肘,所以才有后面的事情。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那些北宋的皇帝都是他弟弟的后代,并不是他的后代。
继承的也不是他赵匡胤能打的基因,而是赵光义那个只知道阴谋诡计的家伙的基因。
现在就是让后人知道他赵匡胤能耐的时刻!
【哎,总之,如果老祖宗们能早点看清楚日本,不让他们学到那么多东西,后面我们国家可能也不会那么惨。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这个时候,历朝历代稍微有些作为的明君们心中都有了个决定。
历史没有如果,但是现在开始,可以有了!
他们提前知道了这个国家是有多么恶心,以后不会让他们有机会来祸害后人了!
【一群只会学人的东西!】武士彟愤愤的吐了口吐沫。
不过他的愤怒也没有过了多久,毕竟他还是要夸自己的女儿的。
【嗨,不说那晦气玩意儿,还是说说我女儿。】武士彟话题转回来之后,脸色明显就好看了很多。
【随着高宗陛下的病情日益严重,老夫的女儿成为了除了高宗陛下之外的最高掌权者。
这个时候我女儿应该还并没有成为皇帝的想法,她的所有政策都是经过高宗陛下同意才发出去的。
比如在上元元年十二月,老夫的女儿上建言十二事,被高宗陛下悉数采纳,下诏颁布施行。
而且老夫的女儿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各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
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
她所编农书《兆人本业》,颁行天下,影响很大。】
【上元二年的时候,高宗陛下的风眩症愈加严重,想要禅位给老夫的女儿。
在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看出来老夫的女儿有多么大的成长了。
要知道,在入宫之前,老夫的女儿不过是一介妇孺,老夫承认,在老夫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对养育子孙多么上心,
对儿子尚且如此,对女儿就更是了。
而在和高宗陛下成为夫妻之前,老夫的女儿在宫中也不过是个无名人罢了。
别说是有人教她如何当一个皇帝,就连如何当一个后妃都没有人教她。
所以这个时候我女儿所有的才学,都是她成为皇后之后,或者说是成功跟高宗陛下成亲之后,看着一点一点学起来的。】
【学到这个时候,高宗陛下的这个决定无论是成与不成,其实都已经说明了我女儿的能力。
起码比起她和高宗陛下的子女,这个妻子更能得到高宗陛下的信任。
不过很可惜,宰相郝处俊劝谏,高宗陛下只能打消了这个想法。
可是高宗陛下的这个举动,已经让我女儿产生了想法了。】
【所以在得知此事之后,老夫的女儿并没有再次退回去,做一个贤淑的皇后,她开始为自己铺路。
她召集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
与此同时,密令这批学者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割宰相的权力,这些人被称之为“北门学士”。
永淳二年,高宗陛下驾到奉天宫,其实这个时候,老夫的女儿还想让高宗陛下封禅中岳,
毕竟之前封禅泰山的皇帝太多了,只封禅一个泰山,完全没办法让我女儿满意。
这个时候,高宗陛下的荣耀就是我女儿的荣耀,她自然是想要让高宗陛下开心的。】
【不过很可惜的是,高宗陛下的身体每况愈下。
最终封禅没有成行的原因,就是因为高宗陛下的身体不行了。
不久,高宗陛下命当时的太子李显代理国政,宰相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协助理政。
之后李治从奉天宫回东都,病情加重,永淳二年十二月驾崩于东都洛阳贞观殿。
临终遗诏让太子李显于灵柩前即位,军国大事如果有不能决断的,就问询天后,也就是老夫女儿的意见。】
【四天后,李显继位,老夫的女儿成为了大唐的皇太后。】
嬴稷发出了不满的声音:【不是皇帝嘛?怎么又成了皇太后了。】
这就相当于看剧看到一半,突然发现想要吸引自己看下去的点并没有出现,所以自然就生气了。
【呵呵,昭襄王莫急。
要知道,在老夫这个时代,女子的地位和你们那个时代也完全不同了。
更何况,就算是你那个时代,你母后若是想要成为女王,你会同意吗?】
嬴稷:【……这……】
刀不砍到自己身上那是不知道疼的,被武士彟这么一问,嬴稷换位思考一下。
那么些年被母后压着的日子,嬴稷也不是没有想过,索性不当这个秦王了,让母后去当算了。
反正大家都是听母后的,他这个王上的话,不是没有人听,就是有些心中有成算的人听。
怪没意思的。
他是绝对不可能让自己的母后登上王位的,哪怕是自己不行也不行。
这倒不是什么男女的问题,而是自己的王位绝对不可能拱手让人的问题。
当然,他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也是更加不会考虑女人了。
【在这个时候,老夫的女儿虽然已经是当了很久的皇后,执掌了很久的朝政了,但是因为高宗陛下当时在朝中的威望,他的遗诏还是没有人敢不遵从的。
老夫的女儿当然也一样。
不过很可惜的是,继位的皇帝李显,并不是一个聪明的皇帝。
更甚者,他还很糊涂。
李显继位没多久,就打算任命自己的皇后韦皇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
此事被裴炎阻止了,李显还很愤怒:“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这才是正儿八经的恋爱脑吧,刚刚那个李治简直清醒的过头了。】
嬴稷感慨道,【李治只是想要把皇位让给自己的老婆,这个是把皇位让给自己的岳丈啊。
怎么,这个皇后扶不起来吗?】
武士彟冷笑一声:【不要拿这个妇人和老夫的女儿相提并论,这对老夫的女儿是一种莫大的侮辱。】
嬴稷:【!】
虽然他还不懂现代的词汇,但是脸上已经写满了“吃瓜”两个字了。
【这个韦氏鼠目寸光,偏偏心还大,后面当了皇后之后,为了成为第二个老夫的女儿,就跟老夫的孙子搞在一起……】
武士彟露出了恶心的表情,【我女儿虽然想要成为皇帝,但是她对高宗陛下却是非常温柔的,
哪怕是高宗陛下后面找了很多新人,我女儿也并没有在这个时候背叛高宗陛下。
找男宠都没有,更不用说是和自己的女儿一起害死他了。】
李显:???
前面的时候他听着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这些事确实是他做出来的。
至于韦氏,那也是他喜欢的太子妃,日后也会成为他的皇后,所以就算是他做什么,封韦氏的父亲为什么,那都很正常。
可是听到后面,说什么韦氏和他们的女儿一起把他杀了的事情,李显的脸色立刻就白了。
这些事情,日后真的会发生吗?
他几乎要将李唐的江山拱手想让了,他的太子妃,还是要杀了他吗?
【算了,不提这个晦气的玩意儿。】武士彟道,【一会儿陈姑娘可能会说。
这个时候的李显,已经显示出了自己根本不适合当一个皇帝了。
所以老夫的女儿此时当机立断,直接废除了这个皇帝。
李显被废黜为庐陵王,迁于房州,转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
虽然皇帝换了,但是老夫女儿,依旧是临朝称制,乃是皇权的实际掌控者!】
第110章 第一百一十个老祖宗很骄傲
能够废立皇帝的太后, 那确实是很有实权的太后了。
尤其是李显还不是那种年幼的皇帝继位,只能依靠年长的长辈或者顾命大臣来辅佐,等到成年之后再还政。
在这样的情况下, 武氏还能如此说废就废,足以见到她的手段。
众人对这个女子都有些刮目相看了。
不过, 他们也有些好奇,这再怎么说,也不过是个太后。
这么废立皇帝, 真的不会有人有意见吗?
【当然了,老夫女儿的举动,也不是能让所有人服众的。
在李旦登基为帝, 徐敬业等便以扶持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反对老夫的女儿,
那些个什么他们自己都不信的礼义廉耻, 什么忠孝仁义的旗子下, 很快聚集了十几万人。
不过老夫的女儿那也不是吃素的, 她当即任命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三十万前往征讨。
十一月, 徐敬业便兵败自杀。】
【但是在徐敬业起兵的时候,有一个叫骆宾王的,帮着徐敬业写了一篇檄文。
叫什么《讨武氏檄》?
里面是把老夫的女儿说成了一个无恶不作万恶不赦的家伙,说句不好听的, 他出门崴了个脚, 说不定都要怪到老夫女儿的头上来。
他们看不到天下因为老夫女儿的统治大定,只看到上面说话的是个女子就不行了。
这就是所谓的男人!呵!】
众人:【……】
虽然明白你很生气, 但是你好像也是个男人吧……
不过他们倒是也没有太生气,这种行为, 听起来确实挺没品的。
尤其是嬴稷。
他娘当年把持朝政那么多年,也没人敢说什么。
还什么檄文,真是闲的没事还不如去帮着村口的大娘把粪掏了。
【这家伙有什么功绩吗?】嬴稷问,【比如开疆拓土,平叛或者是造福一方百姓什么的?】
【还真没有,不过他的祖父李勣,也就是那个一句话让老夫的女儿成功登上后位的英国公曾经说过,
日后败了他们李家的,必然是徐敬业。】
【等会儿,李勣不是姓李吗?这个起兵的不是姓徐?】
朱世珍文化不多,他们说的事情,他大多数也只能听不知道发表什么样的意见。
现在好不容易有他能听懂的,当然是立刻马上发表一下意见了。
不然显得他这个老祖宗怪没存在感的。
【一开始的时候,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后赐姓李,又为避太宗陛下讳,去“世”字,单名勣。
他也是唐初时期的名将,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后来在攻亡东突厥、平定薛延陀、击灭高句丽等重大军事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李勣死后,李治悲痛异常,允许他陪葬昭陵,并且以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的坟茔为先例,仿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建筑,以此表彰李勣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
后来徐敬业造反,武皇陛下于是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将其掘墓砍棺,恢复本姓徐氏。
是后来唐中宗李显复位,下诏恢复李勣的官爵,并重新为他起坟改葬。】
陈曦在旁边补充了一下。
【本来李勣是为这个家已经赚下了一份前程,然后都被徐敬业给葬送了。
包括给徐敬业写《讨武氏檄》的骆宾王,他在诗歌上确实是成就斐然,
甚至武皇陛下在看到他的《讨武氏檄》之后最大的遗憾,也是这个人没有为朝廷所用,没有能为百姓办事,是宰相的过失。
古往今来那么多皇帝面对造反,哪一个有我们武皇陛下的胸襟?
哪一个是能对谋反一事一笑置之,然后还要责怪宰相没有让这样的人才入朝堂的?】
武士彟赞同的点头如捣蒜:【就是就是,就是这样的。
哪怕老夫的女儿是个女子,心胸宽广也并非是男子可以比拟的。
在徐敬业起兵失败后没多久,老夫的女儿便下诏允许内外九品以上官员和百姓向朝廷自荐,以求被任用。
还想要还政于皇帝李旦,不过李旦可能觉得自己还没有那个资格和能力,并没有答应,所以老夫的女儿也依旧继续执政。】
【但是这个时候,老夫的女儿还是意识到,这天下的人才并没有全都被看到。
垂拱二年三月,武则天下令制造铜匦,置于洛阳宫城前,
分为延恩,是献赋颂、谋求仕途者投的;招谏,是言朝政得失者投的;伸冤,是有冤抑者投的;通玄是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的。
这四匦,随时接纳天下表疏。
此举广开言路,对稳定当时的朝政起了重大作用。】
【因为这么多人都在反对老夫的女儿,老夫的女儿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只等着别人来折腾她的那种。
所以为了监察宗室与大臣,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
凡属告密之人,臣下不得私自审讯,国家都会向其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
即使是农夫樵人,老夫的女儿都亲自接见,没有任何太后的架子。
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果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
这样一来,就发生了很多告密的事情。】
【不过这样选举出来的臣子,多少有些极端了。
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人不狠站不稳,尤其是老夫的女儿这么一个女子,在一群看不惯她性别的男人之间,如果不狠一点,又如何能当好这个太后呢?
所以在这个时候,也只能下一点狠手了。
这些被告密的人,一旦被投入狱中,酷吏们则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
随着告密之风的日益兴起,被酷吏严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渐增多。
于是朝中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大臣每次上朝前,都要和家人诀别。】
说到这里,武士彟叹了口气,【这样其实也不好,搞得人心惶惶的。
只是这个时候老夫的女儿,实在是没办法了,才是如此。
若是那帮人能老老实实的,能力比不上女子,就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
而不是非要把这女子踩下来,匍匐在他们脚下才行,老夫的女儿也不会如此做。】
现在已经不怎么用酷吏的武则天听到自己的父亲这么说,脸色并没有多大变化。
那个时候为什么要用酷吏,是真的她生性残忍吗?
不,只是没有办法罢了。
这帮人,不服她只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所以要让他们服气,就只能下手更狠,让他们害怕了。
所以在目的达到之后,武则天便收了手,换了其他的政策。
【其实这样的皇帝也很多,比如汉武帝陛下,
不过因为是男人,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就比老夫的女儿少多了。】
【也不是。】陈曦反对道,【在宋朝的时候,或许是因为他们的武功不行,所以对前朝开疆拓土的皇帝们诋毁还是挺多的。
总而言之,是要表现他们用钱买平安是多么厉害的一件事情,是要表现出他们不停地给敌国送领土是多么仁慈的事情,是要表现出他们不停让原本领土内的其他民族独立成国是多么……】
陈曦卡壳了半天,最后摸了一下脸:【算了,我实在是夸不下去了。】
说是夸,但是无论哪一代的人都能察觉出来其中讽刺的意味。
不过这样的事情要是不讽刺,那确实也没什么好讽刺的内容了。
哪怕是宋人自己现在都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他们能不知道丢失领土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吗?
只是实在是拿不回来,也不敢去打,所以最后只能这么说来安慰自己罢了。
偏偏天幕上的后人却还是要提,让他们一点脸都没有。
过去了不好吗?就非要说点什么?
……
那,他们以后稍微改一改,不那么软弱不就行了吗?
有些话,少说一点嘛。
【反正无论如何,都要表示出,这些朝代的疆域虽然辽阔,周边四夷宾服,可是是没办法像他们大宋一样文人辈出呢!
也不说每个朝代和每个朝代的文化底蕴不一样这个事了,
汉朝的辞赋,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元朝的曲,这些其实都是并驾齐驱的。
并没有谁比谁更高级一点的说法。
非要说的话,我个人倒是觉得宋朝的诗词在那种豪迈和开放上面,却是远不如唐诗。
至于原因嘛,那就是因为,大唐在前期的时候那种开放宽容的态度,和强横无匹的武力。
不过也就是因为前期的大唐太强了,强到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觉得这些蛮夷是真的臣服了,
但是在他们等到机会的时候,还是会高高跳起来,狠狠咬一口这个宗主国。】
【是的,陈姑娘说的没错。
就像高宗陛下还在的时候,很多已经打下来的土地,在后期就失去了。
直到老夫的女儿成为皇帝之后,又收回了一部分。
倒是在这个时候,大唐的领土扩大了不少,比起太宗陛下的时候还要辽阔!
为此,老夫的女儿付出的,并不比高宗陛下少!】
【不过这样的付出,并不被当时的大臣们所认可,也不被宗室认可。
垂拱四年,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于博州举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豫州,以呼应李冲。
老夫的女儿分遣丘神勣、魏崇裕讨伐。
李冲起兵七日即败死。九月,李贞兵败自杀。
在出此事之前,李室宗亲对老夫的女儿态度就很不好,现在都要造反了,那老夫的女儿对这些人也不吝啬下手了。】
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一个老祖宗很骄傲
【等到李室宗亲之中反对的人都差不多不反对了, 老夫的女儿便觉得,时机开始成熟了。
老夫的孙子武承嗣在洛水中发现了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 此白石被老夫的女儿取名为“宝图”。
垂拱四年五月,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十二月, 亲自拜洛受图,此时皇帝、皇太子皆从,文武百官、蛮夷酋长, 各依方位而立。珍禽奇兽,并列于坛前。
是自有唐已来,未有如此之盛者。】
【之后, 老夫的女儿命人于洛阳建造的明堂落成,号“万象神宫”,为了能让百姓感受其中的巍峨, 她放任百姓入内参观, 吐蕃等国听闻明堂建成, 纷纷遣使来贺。
又命人铸巨大雕像,其小指尤容数十人, 在明堂北起五层高的天堂来收纳雕像。
载初元年七月,东魏国寺僧人法明等撰《大云经》,称老夫的女儿是弥勒佛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
于是她下令将《大云经》颁行天下, 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 收藏此经,令僧人讲解, 并将佛教的地位提高在道教之上。】
【其实这些,都是老夫的女儿在为自己当皇帝造势。
所以在载初元年九月间, 发生了一系列官民、宗戚、四夷首领、沙门、道士向老夫的女儿请求改国号,赐皇帝姓氏为武的要求,李旦亦自请赐姓武氏。
这期间的请求,老夫的女儿并没有允许。
这倒不是说老夫的女儿还在表演什么的,主要是这个时候,一般都要三辞三让。
像高祖陛下传位给太宗陛下的时候,也走过这个流程。】
李渊:“……”
李世民:“……”
这个时候被提到的两位都没什么骄傲的感觉,起码他们之间是一家人的传承……
哦不,这个武氏是他们家的媳妇儿,甚至还当过一段时间李世民的小老婆,怎么能说不是一家人呢?
可是他们之间都姓李啊!这个可是要姓武了!
相当于是改朝换代了。
所以被一并提起来,他们心中多少有点不是滋味。
【表面上的客气走过之后,老夫的女儿终于迎来了登基的时候。
戊寅,群臣上言道:“有凤皇自明堂飞入上阳宫,还集左台梧桐之上,久之,飞东南去;及赤雀数万集朝堂。”
庚辰,老夫的女儿才答应了皇帝及群臣的请求。
壬午,她登上则天门楼,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
这标志着武周王朝的建立,并以洛阳为神都,长安为西京副都,除唐宗室属籍,以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
又改置社稷,改旗帜尚赤。
丙戌,在神都立武氏七庙。?
而长安的唐太庙和神都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庙改为享德庙。】
武士彟在说这些的时候,情绪明显比刚刚要激动很多。
毕竟这可是给他们武家增光添彩的事情啊!
在此之前,武家最厉害的人,也不过是位极人臣,甚至还不是丞相;但在此之后,武家最厉害的那可就是皇帝了!
【在这个时候,老夫的女儿,终于有了她自己喜欢的名字。
她创造了十八个文字,其中一个便是“曌”。
取自日月当空普照天下的意思,自此之后,老夫的女儿便叫做武曌。
这个时候,她已经六十七岁了。
哪怕是在皇帝的寿命之中,恐怕都是极长的。】
【在当了皇帝之后,曌儿的所作所为便更加不需要顾及大臣的想法了。
因为她现在是名正言顺的皇帝。
如意元年,曌儿开始进行了一项新的制度,名叫试官制度,就是先给一个职位,以试其才能,让想当官的人进行“试职”,在做事的过程中证明自己。
毕竟有些人,他可能只是出身不行,没有能力和途径去做官证明自己,这个制度也给了他们一个出头的环境。
当时,想为官者,不管是九品以下的官吏,还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可以通过自荐,请求做官或者升官。
还可以通过他人推荐,或者地方推荐,做“试官”。】
【二月,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归附武周,曌儿将其分置十州。
五月,吐蕃首领曷苏亦率其部落请求归附,曌儿派张玄遇率领精兵二万迎接。不料曷苏事情泄漏,被国人擒回。
此时恰逢羌族首领昝捶率领八千余人归附,张玄遇以其部落置莱川州。
哎,这叫东方不亮西方亮,反正还是有人归附。】
【长寿元年九月,西州都督唐休璟请复取安西四镇,就是龟兹、疏勒、于阗、碎叶。
此四镇在太宗陛下时期打下来,高宗陛下时期又丢了。
曌儿能成为一代女皇,当然也是有开疆拓土的想法的,这个时候唐休璟的请求正好给了她一个理由,
于是其派大将王孝杰等率军出征西北。
十月,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复安西四镇,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长寿二年,西突厥拥立阿史那俀子为可汗,联合吐蕃入侵武周;后突厥默啜可汗率众入侵,室韦亦反。
呸,老夫看啊,这些家伙就是看曌儿是个女人,觉得好欺负罢了!
那曌儿能忍了下来吗?
当然不能!
于是在长寿三年正月,将军李多祚击破室韦叛乱;
二月,王孝杰破吐蕃勃论赞刃、突厥可汗俀子等各三万余人;
碎叶镇守使韩思忠大破泥熟俟斤、突厥施质汗、胡禄等,继而攻占吐蕃泥熟没斯城;
郭虔瓘在焉耆攻破西突厥二万人!
在这接连不断的胜利之下,这帮蛮夷终于知道,哪怕是我中原王朝已经换了一个女王,也不是他们这群人可以觊觎的!
所以在八月,四夷酋长在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的号召下请求用铜铁铸造天枢,立于端门外,铭纪曌儿的功德,黜唐颂周,曌儿同意了。】
李家皇帝们:“……”
虽然这个剧情听起来是挺让人开心的,但是最后那个让他们心里可太不舒服了。
黜唐颂周,黜唐颂周,黜唐颂周……
这帮家伙可真敢啊!
上面被提到的番邦国家们都被皇帝们记在了小本本上,随时准备出兵让他们知道知道厉害。
毕竟在武周之前的两位帝王,那可都是武运昌隆的。
开疆拓土都不在话下,更不用说揍几个小国家了。
当然,这不仅仅是对这些番邦国家歌颂武周而贬低贬低大唐的愤怒,还有就是对他们首鼠两端的震惊了。
尤其是李世民时期。
他这个时候周边的各国都是臣服的状态,天可汗的称呼可是他们非要推上来的,而不是李世民自己给自己套的。
结果这才多久?甚至都不超过三代,是他儿子的老婆在位的时候,就开始这样了……
他们如今对大唐的臣服是真的吗?
李世民心中深切的有了疑问。
【证圣元年,天枢建成,柱身碑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曌儿亲题“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同年,曌儿派王孝杰出兵攻打后突厥。
十月,突厥默啜可汗遣使投降并归附武周,被册封为归国公、左卫大将军。
腊月,曌儿从神都出发,登嵩山,封神岳,大赦天下,免天下百姓租税一年。
这样的成就,哪怕是男子也做到的很少吧?】
【当然了……这个时候,曌儿也年纪很大了。
也有了其他的问题。
比如说,继承人上的事情。
毕竟曌儿她姓武,她的儿子到底是李唐宗室,就算是日后登基了,会对她这个曾经的外人皇帝怎么样呢?
可是如果是曌儿的侄子继位,会不会祭祀她呢?
在继承人的事情上面,从曌儿登基之后,就开始了两边的争端。
说实话,老夫这个父亲,看着都为曌儿不知所措。
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武士彟说到这里叹了口气。
一个是自己的孙子,一个是自己的外孙。
说是在不知所措,实际上他肯定还是偏向于自己的孙子的。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姓武!
武士彟不过是个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私心,现在能由自己的武家当皇帝,他怎么会不开心呢?
之前历史上,武则天死后皇位还是回到了李唐手上,并且她下葬也并不是以帝王之礼,而是皇后之礼,这让武士彟就很不满足了。
现在后人既然能看到他们在说什么,这里说几句提点的话,以武则天的聪明才智,定然能够看出来的,不是吗?
*
武则天当然也看出来了,她冷笑一声:“看来我这父亲虽然是以朕这个女儿为傲,可是也不免还是觉得男子更好。”
“陛下……”
“无所谓,朕在深宫这些年,早就过了要听父母之命的年龄。”武则天淡淡一笑,“而且,便是父母之命,那也是有父有母。
父亲是这个想法,母亲可不一定。”
现在武家的那几个后人,和她母亲杨氏可没什么关系。
说破大天,也不会对她母亲有什么好处。
反倒是她亲自生出来的子女,无论是儿子继承,还是女儿继承,那都是有着杨氏的血脉的。
“此话听听就算了,不必放在心上。”
武则天摆了摆手。
这除了否决了武士彟的心思,也是给大臣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要知道,武家兄弟基本都是扶不起来的那种,他们还是心向李唐。
若是女皇陛下当真是听了天幕上老祖宗的话,那他们才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办了。
现在女皇陛下这个态度,摆明了已经是在继承人上面放弃了武家!
那无论是要传给李旦还是李显,都是可以的!
……
不过看来,好像女皇是想要传位给太平公主啊……
第112章 第一百一十二个老祖宗很骄傲
太平公主一袭华丽宫装, 端庄的站在太子下首。
往常她是不会出现在朝堂上的,但是今天,武则天对众人的说法是, 太平公主并没有见过自己的外公,所以还是来看看。
可是实际上其中有多少政治意味, 众人心中心知肚明。
毕竟上面是位女皇,武周朝的大臣们对女子的接受度非常高。
而且,太平公主好歹也是高宗陛下的子孙, 总比那帮武家的强!
大臣们悲哀的发现自己的底线是越来越低了,也不知道女皇陛下是怎么想的。
【不过最后,曌儿还是选择了李显为皇太子。
决定了继承人之后, 曌儿便开始享乐了。
这个时候的武周,欣欣向荣,是个十分繁盛的王国。
但是大臣们却看着曌儿开始衰老, 想着发动一场宫廷政变。】
武周的大臣们:“!!!”
不是, 为什么这个也说!
让不让他们活了!
【最后的结果, 便是在曌儿生病的时候,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 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发动政变,要求曌儿退位。
曌儿不得已之下,只能将权利移交给李显,之后不到一年, 曌儿便在上阳宫病逝。
而武周也结束, 回到了大唐的时代。】
武则天听到这里,露出了一个笑容。
“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李多祚……”
能在那个时候产生决定性作用来推翻她的人, 这个时候必然也不可能是卑微之人。
也都站在了这个朝堂上。
所以武则天念一个名字,便有一个人噗通跪下。
他们到底是什么想法, 他们自己心里很清楚。
也就是现在女皇陛下虽然年迈,却春秋鼎盛,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如果真的可以,他们现在其实就想要发动政变的。
可是现在天幕提前说出来了,他们……
是不是就要死到临头了?
【剩下的,便麻烦陈姑娘讲述了。】武士彟坦然道,【其实曌儿也有很多缺点,尤其是在我们世俗男子看来,实在是大错而特错的点。
但老夫乃是曌儿的父亲,有些事情,老夫是不好说的。
也是不忍心说的。
这些部分,就麻烦陈姑娘了。】
陈曦点点头。
【在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李治继位,史称唐高宗。
李治这位皇帝在后世的评价并不高,不过从刚刚武家祖先的一些话可以看出来,这位皇帝陛下,手段并不比自己的父亲差多少。
——甚至在痴情程度上还犹有过之,起码在武曌进宫之后,李治的孩子就都是由武曌所出,李世民在长孙皇后还在的时候就让别的妃子生了不少了。
而且唐朝的领土,也是在高宗李治统治时期达到最大的。
但是因为有武曌,我们后世也称之为武则天的这位女皇陛下的光芒下,李治的光辉被大大掩盖了。
或者说是人为掩盖了。
因为他们嫉妒。】
【他们达不到李二陛下的高峰,就说李二陛下血统不纯,不能称之为华夏君主。
也不看后面将大好河山拱手让给蛮夷的也是他们。
他们也达不到李治这个白切黑的皇帝能达到的成就,就开始弱化他的存在,把他说成是一个被女人玩的团团转的皇帝。
但是实际上,李治是一个很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李世民去世的时候,他还觉得自己的儿子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小白花,需要他好好保护,所以给他留了一长串、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辅政大臣,其中许多大臣,还是世家出身。】
【但是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个大舅哥并没有他想的那么老实,
也或许是,他没想到,在自己在位的时候老老实实不争不抢,甚至还需要他来推着才会往前走一步的长孙无忌,会在他死后有了更大的野心。
其实李二陛下很多时候是个很天真的人,他并没有意识到,贞观时期的长孙无忌进退有度,甚至是世家们都老老实实的原因。
这是那些世家功臣们都知道分寸吗?
如果是的话,又怎么会有皇帝的女儿都愁嫁,又怎么会有“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呢?
这些人在贞观年间老实的给了李世民一种错觉:他们都是好人,都是可以托付江山的人。】
【但是实际上,世家老实是因为李唐开局的两位皇帝比较不守武德,削减封王精简官吏这些事情干起来跟砍瓜切菜一样,
要知道,哪怕是李二陛下,为了削弱世家的影响力,都还下令重修过《氏族志》。
不过在最初的《氏族志》,编著的人还无视皇室,而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为天下第一。
而长孙无忌老实,是因为他妹妹长孙皇后也不停的劝谏自己的兄长,让他老实一点不要总是在前朝蹦跶,
再一点,也是因为李世民乃是他亲眼看着,一步步从一个风流潇洒的太原公子,走上开疆拓土一战擒双王的绝对武力值代表。
哪怕是李世民愿意让臣子们说他不对,骂他不好,那也是李世民心胸宽广,却绝对不是他不能拿捏大臣。
但是李治就不一样了。】
【李治并不是一开始李二陛下倾尽全力培养的太子李承乾,
也不是李二陛下格外宠爱,多次逾越制度,让太子产生了危机感,最后走上了谋反之路的魏王李泰。
在这两位的继承权都被废掉之前,没人觉得这位长孙皇后所出的第三子有继承大统的能力,
给他的教育自然也不是会给未来帝王的教育。
事实上如果不是李泰后期太飘了,为了谋取太子之位跟李世民说,他未来一定会杀子传弟,李世民还不一定会把李治立为太子。
——一个可以杀了自己儿子的人,对自己的兄弟就能好了去了?
所以说,李治这个太子之位,说白了还是捡来的。】
李世民脸色青一阵白一阵的。
刚刚已经说完了他的事情,原本以为之后可以慢慢听在他以后的大唐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就好了,结果现在回马枪突然又杀了回来,实在是让他……
回头都没办法面对观音婢了。
【不过最开始的李治可能真的是对皇位没什么想法,
毕竟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便将李承乾立为太子了,
幼年的李治便展现除了他聪慧的一面,李世民曾经问他,《孝经》什么最重要?
李治表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李世民非常满意,表示他只要按照这个行事,完全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
哎,要是李二陛下一开始对李泰也是这么教育的,估计也就不会有李泰被养大了胃口,觉得只要弄死李承乾,太子就是自己的这种想法了。】
李世民:“……”
行了,他知道了,他现在就回去改!!!
【后来李治当了太子之后,表现的也是非常兄友弟恭,仁爱慈孝。
在某些事情上,李治和李世民是当之无愧的父子。
比如在李世民确定了讨伐高句丽的日期之后,李治神色悲哀,整天啼哭,
请求驿站飞马传递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并传递边境情况的报告,李世民同意了。
当时李世民生了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口吸毒脓,扶着车辇步行跟从了多日。
如此孝顺爱哭的人,和李世民是不是还挺像的?】
李世民:“……”
稚奴确实是比青雀和承乾都要适合当这个太子啊……
口吸毒脓,这种事情听起来就很恶心。
能做到这点,无论稚奴是演戏,还是心中当真如此,都说明了他心性非同常人,也是一个不错的托付江山的人选了……
【不过也正是这么一个对自己的父皇爱护至此的人,在李世民的病床前也还是和自己的小妈武则天勾搭上了。
其实说是小妈也有点牵强。
虽然武则天是李世民的妃子,但是她并不是李世民喜欢的那种类型的女人。
李世民喜欢的类型是什么呢?
就是长孙皇后的那种。
所以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宠幸的也是徐惠妃和杨氏这两个,徐惠妃以才华横溢著称,而杨氏则因其貌美、温婉贤淑而受到李世民的喜爱。
基本上都是和长孙皇后有着相似点的,甚至李世民还想要将杨氏立为继后。】
【关于杨氏的来历,有种说法是她是李元吉,也就是李世民弟弟的妻子。
这就多少有点挑战伦理了。
而且李世民还要立杨氏为后,这几乎是把长孙皇后的脸往地上踩啊……】
陈曦感慨一句:【其实说白了,男人的爱实在是很肤浅。
人在爱就在,人走爱就凉。
长孙皇后便是个很好的例子。
她在的时候李世民不说是后宫独宠吧,但也是没有想过再立她人为后了。
结果她死了才多久,李世民就移情别恋了。
也难怪后世根据这个说李世民的真爱其实是杨氏,长孙皇后只不过是一个挡箭牌罢了。
空穴来风,可未必无因啊。
这个时候魏徵说了一句话,也不好说他是以臣子身份劝还是以报恩的角度说,总之是打散了李世民的这个想法。
他说: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
【还有一种说法,杨氏乃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就是说是前朝的公主。
而杨氏和李世民也是表兄妹的关系,按照古代喜欢亲上加亲的说法,倒是也能说得过去。
不过对于长孙皇后,都并没有姓名流传下来,杨氏就更是如此了。
也就导致了后人有了这样的分歧。】
第113章 第一百一十三个老祖宗很骄傲
李世民在听自己宠幸什么人的时候也还没什么感觉。
毕竟这女子是后世的人, 跟他们的想法不一样很正常嘛。
帝王有那么十几二十三四五六十个妃子怎么了?他们可是天底下最尊贵的人!
不过在听到后世居然造谣他最爱的乃是杨氏,而并非是观音婢的时候,李世民真的是又愤怒又害怕!
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了, 在天幕的提醒下,李世民发现自己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状况了。
他分明没有想要换太子的想法, 但是他的行为却让承乾和青雀都以为,他是想要换太子的。
他分明也是最爱观音婢的,但是他的行为却让后人觉得, 他爱的是杨氏……
说实话,李世民现在想想杨氏,除了长得好看点其他印象不是特别深刻。
若不是观音婢去世, 李世民甚至可能都不会过多的去关注杨氏和其他的妃子。
宠爱是宠爱,真爱是真爱,李世民这点还是分得清楚的。
更重要的是……
这次天幕结束, 他甚至不知道要怎么去见观音婢了!
【而徐惠妃则是像了长孙皇后有才华的一面, 据说她五月能言, 四岁能读《诗经》,八岁能作诗文,
李世民正是知道她的才能后,才召她进宫,做了秀士。
其实也挺离谱的,听到男的有才, 就是让他当官, 听到女的有才,就是让她入宫。
这种根本上就不平衡的制度, 居然延续了这么多年,不得不说, 这些封建的皇帝们对女子压迫的心还是强过了他们想要人才的心。
古代还是人才太多了啊,哪怕是亡国的时候也一样。】
皇帝们:“……”
骂的是不是有点太脏了?
【徐惠妃不光在才学上和长孙皇后一样,在其他方面也很像。
她入宫后博览群书,遍涉经史,才学更加精进,被拜为婕妤后,上书论时政,看法独到,深为李世民赏识。
而且在朝野上下都在赞扬贞观之治,妙赞皇帝时,她便从繁华的表象看到了失误和不足,于是屡屡身太宗进谏,
甚至有时像魏征一样,弄得李世民很不高兴。
看吧,长孙皇后会顾及一下李世民的情绪,徐惠妃甚至不会,但即便如此,她也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
我真的说长孙皇后别太爱了,这种男人不值得你给他那么多好脸。】
李世民:“……”
是他的错,是他的错……
但是这样说话是不是有点太狠了啊!他本来就不知道要怎么去哄观音婢了!
……
不知道解散后宫……
而在后宫的长孙皇后看着天幕上的陈曦,却突然笑了出来。
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被这后世女子的说法温暖到了,可是她还是再次被震动了。
哪怕是她兄长,前朝的所有被称赞的大臣,有入宫资格的命妇,她所有接触过的人……
却从来没跟她说过这样的话。
是她将自己的路定的狭隘了。
或许,日后她有更好的选择……
【其实纵观历史,很多女子能够改变天下女子的命运,不过她们还是被这些规矩给束缚了。
真要说什么自古以来,那一开始还是母系社会呢。
而武周的皇帝陛下武则天,是最接近这个改变的人。
她的个性强势,这点从她还是李世民才人时期的一件小事便能看出。
那便是狮子骢事件。】
【这件事,还是武则天在晚年时期提起的。
李世民有马名叫狮子骢,肥壮任性,没有人能驯服它。
这个时候,武则天站了出来,表示:
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
李世民听到之后,对武则天的志气颇为夸赞。
其他就没有了。
毕竟武则天和长孙皇后之间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那这个时候,武则天被李世民当成什么看待呢?
我们从李世民给武则天起的一个称号就能看出来,他给武则天赐名是:媚娘。
这也是我们后人称呼武则天有时候为武媚娘的原因,事实上武则天最初叫什么名字,我们并不清楚,
就跟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女人一样,她们的名字只是什么什么皇后,什么什么氏,根本没办法留下自己的名字。
好在最后武则天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这才不至于让一介女皇都没有名字留下。
武瞾,日月当空普照天下,一般的男子都不敢有这个志向。
这也说明了,武则天永远不会是李世民喜欢的那种温柔小意,站在他身后默默帮助他,将所有光辉都给他,为他呕心沥血然后得个“贤惠”名称早死的那种女人。】
【所以在李世民在位的时候,武则天一直默默无闻。
不过我们回想一下武家祖宗之前说的,武则天在进宫之前,可是跟自己的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的人物,
她在李世民缠绵病榻的时候,自然知道这位威震天下的天子命不久矣。
如果没什么意外,武则天是要跟着其他无子的妃嫔一起去感业寺出家的,
后半生青灯古佛了此残生,根本不是她的追求。
这个时候她才多大啊?
为什么我们说封建制度吃人呢,因为很多时候上位者是根本不把下面的人当人看的,他们的感受不需要顾及。
而上位者眼中的下位者也自然有着对于自己地位而言的下位者,最卑弱的男人,也可以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女奴。】
【对这样一眼看到头的人生,武则天想要改变她。
而送去感业寺的命令是现在的皇帝下的,那有什么人能改变的了呢?
只有下一任皇帝。
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
所以在李世民的病床前,这位侍疾的太子,便跟自己年轻貌美的小妈一来二去看对了眼。
李治喜欢的类型和李世民那是完全不同的,李世民对武则天没什么兴趣,李治却很是喜欢。
不过就算是很喜欢,也不代表他能违背祖制。
武则天之后还是被送到了感业寺,而且长时间内都没有再次得到这位年轻帝王传来的消息了。】
说到这里,陈曦滑稽的咧了一下嘴:【男人的爱实际上真的很肤浅,或者说,人类的爱就是很肤浅。
女人如果跳出了被规训的圈子的话,那些守节的人恐怕也要至少少一半。
当然了,武则天是不会坐视这种情况发生的,她也做了很多努力。
在李治偶尔去感业寺为李世民烧香的时候,武则天便着急的表现自己的存在感,成功再次和李治搭上了线。
不过这个时候的李治也不知道是因为胆子小还是什么,并没有什么要将武则天接回宫的打算,可能是他觉得尼姑比较带感吧,毕竟男人嘛。】
李治:“……”
这种话就不必说了吧。
【武则天这个时候还给李治写了情诗,名字叫《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可以说,武则天的文采是真的不错,但是这么感人的情诗,也并没有打动李治的心。
最后还是王皇后,为了打击自己的宫中的政敌萧淑妃,决定找个帮手。
武则天这个时候便进入了王皇后的视野。
正如武家先祖说的,武则天此时没有背景,没有人脉,入宫之后便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小家伙。
但是她有着王皇后和萧淑妃都没有的资源,那便是帝王的喜爱。
毕竟这可是让李治甘冒天下之大不违,在寺庙里都要好上一下的人。
纵然李治对武则天的喜欢还不足以让他把人从感业寺接回来,可是跟萧淑妃比起来,却是很够用了。
再加上王皇后多少还是有点天真的,在一个男人心不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不是想着提升自己,自己强大起来,而是再去找另外一个女人来圈住他的心就足以证明了她的无知,
所以最后,武则天还是被王皇后运作进了宫。】
【最初进宫的时候,武则天是在王皇后的宫中当侍女蓄发的,没有依靠,没有后台,
所以这个时候李治为了能和武则天见面,是经常去往王皇后宫中的。
王皇后还觉得自己是走对了棋,觉得自己接武则天回宫是接对了。
但是王皇后有一点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李治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女人。
能够得到李世民“佳妇”的评价,就说明王皇后其实骨子里是更像长孙皇后的,
再加上在李世民之后,所有的大唐皇帝都是以李世民为标准为榜样的,李治也是希望他能够超越了自己父亲的。
这个时候,武则天的情绪价值就给满了。】
【因为她能够依靠的就只有李治,所以她能够无限放低自己的姿态,做到小鸟依人,做到将李治看成是天来对待,做到能闭着眼睛说李治是比李世民更好的皇帝。
王皇后可以吗?她身后可是太原王氏和河东柳氏,五姓七望出来的贵女,即便是李治不宠爱她,只要是她不作妖,那她皇后之位的稳固就无需多言。
所以在面对李治的时候,王皇后的态度显然就高傲了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她在萧淑妃手上讨不了好,在武则天手上就更是如此的原因之一了。
再加上,武则天入宫之前就已经有孕,入宫之后生下的更是一个儿子,就更加巩固了武则天的地位。
所以她委屈了没有多久,便被李治从王皇后宫中接出来,拜为二品昭仪。
至此后宫之中,是武则天、王皇后、萧淑妃经常与其争宠,三人互相谗毁,但李治谁都不信。】
第114章 第一百一十四个老祖宗很骄傲
【说是不信, 其实李治心中估计很得意。
有这么三个女子为自己争风吃醋,好像他很受欢迎一样。
不过这三人对他的爱情程度我觉得可以打个问号,最重要的还是, 深宫之中,有了帝王的宠爱, 才有活下去的资本。
不然光看那些踩低拜高的小人,就很难生存了。
毕竟在宫里也是要花钱的。】
【在永徽五年的时候,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
小公主一个月左右的时候, 王皇后前来逗弄小公主。
这里这件事其实很值得讲一讲,一讲呢,就又要说到宋代这个丢人的朝代了。】
赵匡胤:???
唐朝的事情, 跟他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提到他们就说丢人!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
因为关于小公主这件事,其实很离奇。
刚刚武家先祖已经说了,小公主在王皇后去看过之后, 便离奇去世了。
到底是不是王皇后杀的, 这一点存疑,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当事人,当时也只有王皇后和小公主在, 甚至武则天和李治都不在。
所以如果小公主当真是非自然死亡,王皇后下手的可能性很大,但如果小公主真的只是因为体弱而亡,那王皇后这就是无妄之灾。】
【这件事情上, 李治和武则天除了是一对伤心的父母,
这点从小公主去世之后的殡葬礼仪上就能看出一二。
李治下诏追封其为安定公主,谥号为思, 于德业寺以亲王葬仪隆重迁葬于崇敬寺。
在后面武则天逐渐掌权的日子里,她的政敌是以各种方式来攻击她的。
但是从来没有人针对这一点说武则天不对, 包括刚刚我提到的骆宾王,
他在写《讨武氏檄》的时候,里面对武则天批判的那叫一个淋漓尽致,甚至编造“弑君鸩母”这样离谱的谎话,可是其中却并没有说武则天杀女之事。
是想,以整个社会对女子的高要求来说,杀女绝对是一个女人最大的过错之一了,如果当真有这样的事情,骆宾王估计能洋洋洒洒的写一个《讨武氏杀女檄》了,他会只字不提?】
【而且这样的记载最早是见于《新唐书》,说:“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新唐书》则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属“二十四史”之一。
除此之外,对此事绘声绘色描述的,还有《资治通鉴》:“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对此事更早的记载,则是《唐会要》:“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
《唐会要》成书的时间比较长,在唐德宗时期的大臣苏冕便已经开始编撰了,一直到宋太祖建隆二年成书。
至于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的《旧唐书》则是根本没有记载这个事情。】
【那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
越在前面的史书,对于武则天杀女一事没有记载,甚至对于小公主之死没有记载,反倒是在后面的史书,就能够绘声绘色的记载了此事……
也就是说,武则天杀女的事情,是宋朝才兴起的传闻,唐朝的时候根本没有人提。
要不是今天是帝王先祖们的聚会,我倒是想要问问这几位写史书的文人了,
请问你们是有什么穿越时空的特异功能吗?还是说,你们已经开始怪力乱神,能和死者对话了。
不然怎么隔了这么多年,描写出来的东西就跟钻人家床底下似的,写的绘声绘色不说,连心理活动都能写的跟当事人亲口说的一样呢?
就算是被汉武帝陛下处以宫刑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放了很多个人情感在里面,他也不敢去编汉武帝杀女哦,也不知道宋朝这几位编写史书的人,到底是跟什么人学的这招。
总不会是师法古人吧?古人可没这么不要脸。
不过艺术来源于生活,能写的这么活灵活现的,他自己说不定干过这种事,所以才会如此想一个女子会做什么吧。】
陈曦的话没有说死,说白了就是一种猜测。
不过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司马光等刚刚被提到的人脸色都不大好,甚至有些晕眩了都。
这分明是赤裸裸的污蔑,他们……他们……
“他们”了半天,这些备受推崇的当时大儒、高官们也说不出来什么。
因为陈曦的话几乎是毫不留情的将他们平日里那些道貌岸然的假面撕下来在地上狠狠地踩,踩完还要问一句踩得怎么样了。
他们甚至没办法辩驳,因为那些事,那些书,那些话确实是他们写出来的,之前他们有多么自豪能写出史书名垂青史,现在就又多么懊恼为什么要在上面写上他们的名字。
就陈曦的态度看来,他们名垂青史的同时,可能也遗臭万年了。
这对这些把名声看得比性命都重要的人来说,别提多难受了。
【但是我们从小公主死亡的时间开始看,王皇后被废之时已经是在小公主去世一年了,
如果当真是因为小公主被王皇后杀死的原因被废的话,怎么可能推迟一年多呢?
而且这个时候武则天最大的依仗并不是小公主,而是她入宫之前便怀着的李弘,王皇后真要想稳固自己的位置,为什么不去杀李弘而是杀小公主呢?
一个公主,对国家的贡献再大,最多也就是军礼下葬,
但是一个皇子,那混得好了可是能当太子,能继承皇位的。
王皇后自己都没孩子,李弘对她的威胁不是更大吗?
既然都已经动手了,不杀皇子杀皇女,王皇后真有这么智障?
王皇后身后可是太原王氏和河东柳氏,李治就算是想要用这个理由废后,他也不能一点脑子都不用,武则天说什么是什么吧?】
众人下意识点头。
说的很有道理,能成为大唐最鼎盛时期的皇帝,就说明李治必然不是一个糊涂人,对这样的行为不可能看不出来。
【最重要的是,李治在后面废后的时候解释为“谋行鸩毒”,从未提及“公主之死”。
再加上古代人都迷信,不搞医术,搞巫术,古代医学的水平一直都不大行,小孩儿尤其容易夭折。
所以小公主估计还真是正常死亡。
不过这并不妨碍后世的儒生们拿这个来攻击武则天,也不知道孔老夫子的品行他们学到哪里去了。】
说完,陈曦顿了顿:【不过宋儒嘛……嗯。】
宋朝的儒生们:???
什么意思,怎么突然就开始攻击他们整体了?
前面说的那些他们承认,确实是那几个修史书的人不对,在这事上面他们不占理。
但是后面这个,是不是就有点过分了?
【宋儒怎么了?】嬴稷再次起了兴趣。
要知道,在秦朝可是没什么儒家生存的土壤,那是法家的天下。
所以有什么说儒家不好的话,嬴稷那是肯定第一个开始响应的。
【老夫倒是也想知道,后世到底是为什么要这么编排老夫的女儿。】武士彟也这么问。
【还瞎编老夫的后人,老夫也想知道这帮人到底是什么想法。】李昞道。
【还说彻儿,乃公也想听听。】刘煓也说。
陈曦于是看了一眼最后一个老祖宗,朱世珍。
朱世珍歪头想了想。
他对儒家什么的,还真没有什么概念。
他所信奉的那些世界观,他并没有意识是从儒家来的,而且身为一个从元朝过来的人,朱世珍对宋朝并没有什么好感。
如果不是宋朝的皇帝和官员后期那么昏庸,他们会沦落到那个地步吗?
【说说吧。】
陈曦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就顺便说说吧。
其实每个朝代更迭的时候,后一个朝代都会对前一个朝代有所抹黑,有所看不起。
不然的话,对于他们本朝来说那岂不是麻烦了?
前朝不坏,那他们改朝换代不就是坏的了吗?
所以说对前朝的适度贬低,那是人之常情,可以接受。
甚至我觉得是正常的事情,不过……】
【虽然我们后人在总结历史的时候,对汉朝、唐朝两个朝代加的前缀是强汉和盛唐,而对宋朝的大多是挫宋、弱宋,
但是在宋人眼中,却并不是这样的。
尤其是在北宋——嗯,和大汉一样,宋朝也是分成了两段的,因为他们有一次靖康之耻,
那时候是直接被金人打到了都城开封,在大臣们愿意死守的情况下,在能赢的情况下,由皇帝们作为代表,玩了几波骚操作,
这么一来,不光直接被金人给带走了两个皇帝,还带走了众多的赵氏皇族、后妃、公主,甚至是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
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什么?】
【还有这种事?】
【这皇帝到底活着干吗?】
【生孩子吧,毕竟宋徽宗赵佶在被俘虏了之后,还在金国生了十四个孩子呢。
在这一点上,宋朝的皇帝确实是冠绝历史,没什么要脸的皇帝能比得上的。】
第115章 第一百一十五个老祖宗很骄傲
沉默, 历朝历代在听到这个话的时候都是沉默的。
尤其是在大宋的开国之君赵匡胤所在的朝堂上,更是沉默到地上掉根针都能听到了。
逐渐深重的,是赵匡胤越来越急促的呼吸声。
太医恍惚了一下之后连忙上前给赵匡胤扎了几针, 不然的话,他脑子可能就要炸开了。
气炸的。
“朕现在算是知道, 为何朕的先祖不能在上面了……”赵匡胤说着说着眼泪便落了下来,“朕有愧啊……”
哪怕是他害怕的唐朝后期出现的状况,国度六陷, 天子九迁,加起来能有这个耻辱吗?
没有!
两个皇帝都被金人给拉走,甚至是连带着宗亲、后宫、大臣也被拉走, 这几乎是把整个大宋的上层阶级全断了啊!!!
他们怎么敢,他们怎么能做到如此程度???
赵匡胤不理解,他觉得如果是自己的话, 怎么也要战死在城门吧?
好歹对得起他身后的万千百姓啊!
不过……
赵匡胤突然站了起来:“来人啊, 将晋王和他所有的子嗣都给朕控制起来!”
赵光义:“???”
他有点懵逼, 这事确实很离谱了,但是这是后人的事情啊, 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慌忙道:“皇兄,臣弟冤枉啊!”
赵匡胤咧嘴一笑,露出了带着血腥气的味道:“朕打算让你们为了大宋的未来牺牲一下,想必晋王顾全大局, 也不会有所推脱, 是吧?”
赵光义:“?????”
他脑中有些不详的预感,但是还并不敢确认。
或者说是不想确认。
大家都是亲兄弟, 他不至于对弟弟这么残忍吧?
“皇兄……”
“当然,再看看, 说不定你可以不用牺牲。”赵匡胤摆了摆手,“不过你的儿子,朕不会放过。”
赵光义:“……”
别啊,这不是要他断子绝孙了吗???
*
【在华夏漫长的历史之中,是有过许多次危机的,几乎到了亡国灭种。
但是像靖康之耻这种事情,每次提起来,还是让所有人都感到生气愤怒,甚至是对当时的整体都开始产生怀疑的。
我也说过了,宋朝很多方面做的确实不错,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前后绵延319年,
不过宋朝和其他大一统王朝时期相比,那是不够格的,它根本也不是什么大一统王朝。
之所以将其认为是统一的王朝,主要还是这个政权是汉人建立的政权,且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
还有一点是,它周边的各个政权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也就是老祖宗你们认为的番邦蛮夷,这些番邦在后面我们新社会之后,他们被称为少数民族政权。
毕竟在我们新社会统一后,大家都是一家人了嘛。
这个时候的少数民族除了少部分认不清楚形势的,大部分都是载歌载舞,热爱新种花,维护种花和平的人了。】
众人一边为宋朝这种离谱的情况生气,一边又对后世产生了莫大的好奇。
要知道,他们这里的人大部分虽然没当过皇帝,但是对于周边蛮夷的了解,却也不是一点不知道的。
尤其是当过将军的李昞,对番邦蛮夷不说是深恶痛绝,却也没什么好感。
毕竟那是一帮茹毛饮血,不通教化的家伙,有什么机会便会逮着中原王朝咬一口,打秋风什么的那是常态。
也就是在李世民统治期间,直接把突厥给打怕了,才有了突厥可汗在长安献舞的事情。
后面突厥重新强大起来之后,不也总是打唐王朝的秋风吗?
不过后世好像没有皇帝,这让他们这些因为子孙是皇帝而死后还高人一等的,又有点没办法接受。
陈曦倒是没有察觉到老祖宗们的纠结,继续道:【不过这也是我们自认的,国外对那段时间的正统王朝,认定的是辽国。】
赵匡胤:???
什么?为什么会是大辽?
他承认大辽确实是很厉害没错,但是……
【为什么?不是说中原王朝是宋吗?】
这一点上,老祖宗们也很不解,在他们看来那些蛮夷始终是蛮夷,怎么能代表得了中原王朝呢?
更何况,再不济,宋朝也是汉人的政权啊!
【一个是因为当时辽国,也就是契丹的领土面积大,毕竟北宋和南宋,都没几个皇帝是想要收复领土的,
甚至当时的读书人,也就是那些儒生们,甚至觉得皇帝这种不动干戈实在是太好了。
其实吧,就算是如此,边境和各少数民族还是有些战争的,而且时不时还会有块地盘的少数民族独立起来。
比如北宋开始的时候还是北宋地盘,后面就独立出来,还每年收北宋岁币的西夏。
你看这么麻烦,要不你们打包一下都直接投降契丹不是更加和平吗?
看,我们宋朝的大部分儒生们,就是这么要脸面呢。】
宋朝的儒生们:“……”
可……可是事实上,他们的百姓确实少了很多战乱,经济文化发展的都很繁荣,这不是也是天幕上说过的吗?
【再一个原因便是,当时的丝绸之路基本上也是被辽国给占领了,和国外的活动大都是辽国在进行,
宋朝虽然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国外沟通联络,可是到底还是差了许多。
也不知道那时候自诩天朝上国,一边行着岁币,花钱买和平,把对方养的兵强马壮,一边又沾沾自喜觉得是他们施舍的邻国。
自欺欺人这一套他们是懂的。】
嬴稷摇摇头:【丢人啊……】
用钱换来的平安永远是一时的,只有让对方怕了,将对方纳入自己的领土那才是相对稳妥平安的。
这些后人的脑子怎么回事,真就那么喜欢偏安一隅吗?
【对外战争的水平,怎么说呢,因为赵匡胤得位不正,再加上唐朝末年,也就是我一会儿要讲的藩镇割据的问题,让赵匡胤心中很是惶恐。
所以在他开国之后没多久,便举行了一场杯酒释兵权——在诸位开国之君中,赵匡胤还算是比较厚道的,
无论是跟着他的功臣还是武将,亦或者是投降的人,基本都得到了很好的善终。
不过他弟弟绝命毒师赵光义上位之后,也开始折腾起来了。
他比赵匡胤还要恐惧武将有权,所以更加变本加厉的重文轻武,
尤其是在他盲目的学习自己的兄长御驾亲征,结果被杀的只能骑驴车逃跑之后,就更是如此了……
这个具体原因嘛,我之后说完唐朝的时候再说会比较完善。】
【但是当年的宋人,准确的说是宋代那些被高官厚禄养尊处优养出来不知道民间疾苦的文人,却是自视甚高的。
也就只有汉唐两个大一统时间长的王朝能跟他们比一比,秦、晋、隋都时间太短了,根本入不了他们的法眼。】
嬴政挑眉。
合着这个王朝是吃着他大一统之后的红利,还看不起他?
杨坚气笑了。
大家同样是从分崩离析之中统一天下的,他好歹还统一了,这个破宋朝偏安一隅,还瞧不起他?
【宋朝的士大夫们认为,他们是迎来了长久的稳定的,
自己没有篡位的乱臣贼子,没有造反的贼,没有牝鸡司晨的后宫,没有爱抢儿媳妇的皇帝,没有爱找麻烦的太监。
……嗯,合着你们是压根没有怀疑,为什么宋太祖赵匡胤有着成年且能力也不弱的儿子,还传位给弟弟,甚至说白了就是给赵光义这个废物打江山这件事是一点不觉得可疑是吧?
至于其他的……
我真的不想吐槽了,只能说,论给自己脸上贴金,粉饰太平这种事,宋儒们是做到了巅峰的。】
【比如在北宋文人范相禹的《唐鉴》提到,北宋百年没有动乱,不像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只持续了二十多年就结束了,也没有败坏伦常的儿子娶小妈的事情。
在宋哲宗时期收复了晚唐丢失的河煌地区后,宋朝的文人们就更是沸腾了。
一个叫章淳的大臣,更是拍宋哲宗的马屁,称本朝已经足以超越汉唐,
本朝的皇帝更是超越了唐朝历代皇帝的圣君。】
陈曦说到这里,长出了口气,深呼吸道:【我真的不知道……
看着那么一点儿的地盘,他们是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碰瓷大唐的。
说句不好听的,大唐最强盛时期的版图基本上是宋朝的三四倍不止吧,他哪来的脸去碰瓷大唐啊……
武功方面也就是开国皇帝赵匡胤还能打一点,其他的……】
【呵,寡人就说这儒家没什么好东西。】嬴稷嗤笑一声,【果然,就算爬到了高处,也会做出这种上不得台面的事。】
【老夫现在算是见识到了这文人的嘴……】李昞缓缓的说,【可真是会颠倒黑白啊……】
刘煓嘿嘿一笑:【怪不得老夫的儿子会在这儒生的冠里去尿尿,属实是恶臭啊。】
武士彟:【……还真是为了能夸自己,什么都顾不上了。】
朱世珍:【哎,比不上俺家重八。】
众人:【……】
都什么跟什么啊,怎么拿皇帝跟文人相比,不过和宋朝的那些相比,也还好了。
【我们话再说回来,继续说回高宗陛下和武皇陛下。
小公主的死亡虽然没有能成为废黜王皇后的爆发点,但这并不代表高宗陛下就能继续忍受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了。
我前面也说了,王皇后很有可能是李世民喜欢的那种女人,而李治呢……
他喜欢的可能就是成熟的御姐,比他大一点,能给他温暖和支持的那种。
武则天可以,王皇后不行。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李治要的,王皇后给不了。】
第116章 第一百一十六个老祖宗很骄傲
【这个时候, 李治已经亲政一段时间了。
虽然他年纪也不是小孩子了,并不是很需要许多顾命大臣。
也就是说,李治希望能大权在握, 能力不一定有他父亲那么强,但是权利集中他希望是有的。
但无论是前朝还是后宫, 李治面对的大部分都是世家的人。
要么是五姓七望,要么就是关陇贵族。
没有几个是能真正听他的。】
【尤其是在永徽四年,房遗爱、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薛万彻、柴令武等人谋反案后, 李治就更加是如此觉得了。
房遗爱是房玄龄的儿子,是高阳公主的驸马;
薛万彻李世民的妹夫;
柴令武是平阳昭公主和柴绍之子,巴陵公主是他的妻子。
这么一看, 基本上都是李治的亲戚团。
他们之所以谋反,按照某些史书上的原因,还要追溯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
这帮人谋反朕的儿子, 和朕有什么关系?
【说到这里, 顺便还要再提一嘴编撰《新唐书》的宋祁和欧阳修了。
因为在《新唐书》中, 两人说的是,高阳公主下嫁房遗爱之后并不满意, 和佛家弟子辩机私通,
后因高阳公主赠给辩机的玉枕被人偷窃,官府逮捕后交代实情,所以两人的事情败露, 李世民震怒, 斩杀公主府奴婢数十人,下旨赐死辩机。
所以在李世民去世后, 高阳公主并未表示出悲伤的神色。
高宗继位后,为了谋夺房遗直继承房玄龄的封爵, 高阳公主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房遗直宣称高阳公主夫妇“罪盈恶稳,恐累臣私门”。
故唐高宗令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发现高阳公主参与谋反案。
其罪状是她与会占卜的和尚智勘、会舞神弄鬼的和尚惠弘、会巫医的道士李晃胡搞,又使宦官掖廷令陈玄运察看宫中吉凶,让道士、和尚召唤鬼神欲加害唐高宗。】
【但是实际上,宋祁和欧阳修采录的民间叙事数量非常庞大,涉及范围也很广泛,且在《旧唐书》中,也未曾提及高阳公主与辩机私通。
其次,高阳公主失宠的时间记载也有矛盾。在《新唐书》中,李世民和高阳公主水因为辩机这件事有了隔阂的。
可在《旧唐书》中,房玄龄病重之时,仍通过高阳公主对李世民上表,且李世民还曾与高阳公主评价房玄龄:“此人危惙如此,尚能忧我国家”,这说明李世民和高阳公主父女之间并无隔阂。
还有就是,隋唐时僧侣管理十分严格,进出寺庙都有登记,无缘无故离寺不归不被允许,因此辩机的行为在当时实为违法,不可能多日不归而不被发现惩戒。
以及在许敬宗为《瑜伽师地论》所作后序时是由李世民过目过的,以许敬宗这种墙头草的敏感人设,如果真有这种私通的事,还会去详细的描写辩机?他是觉得自己的仕途太长了?】
【……编排公主,这些人有几个胆子啊?】嬴稷震惊。
【害,反正都是已经作古的人了,而且还是前朝的,编排起来有什么后果呢?】陈曦摊手,【就像始皇帝陛下,也有很多人编排说,他不是庄襄王的儿子,是吕不韦的孩子。】
一直在爷爷旁边当一个小透明的秦庄襄王赢子楚:【???】
真当他是傻子吗?孩子是不是自己的他自己不知道?
【……真是,拖出去车裂吧。】赢子楚冷冷的说,【寡人看这个脑子,也不像是人生出来的,他应该也不是他父母生的吧。】
【咳……】陈曦忍笑,努力把话题又拉回来,【不过永徽三年的时候,李治曾在高阳公主家做客,两人的关系在这个时候看起来还很融洽,两年之后高阳公主就开始谋反看起来也有些可疑。
再加上是房遗直的话后李治才让长孙无忌开始调查,长孙无忌又牵扯进了许多无辜的人,比如吴王李恪等也被牵连进来。
所以这场所谓的谋反,很有可能就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了排除异己,造出来的一场冤案。】
【在这一场谋反中,开始卷进去的李室宗亲是荆王李元景,因为说的是房遗爱等人是要拥护李元景为皇帝。
李元景呢,是高祖李渊的第六子,和高阳公主等人甚至都不是一个血脉的关系。
在长孙无忌审了半天之后,李治单独面见房遗爱,后者就又把吴王李恪给牵扯进来了。
不过李元景可能还有点冤枉,但是吴王李恪被长孙无忌针对也好,被李治忽略过去也好,那是真的不冤枉。
毕竟,这位才是差一点成了太子的人。】
长孙皇后:???
她说实在的,有点茫然。
如果说她还是一个没有孩子的女人,心中只有丈夫和他的事业,那她不会有什么想法,但是现在她有了孩子了。
她的大儿子,被寄托了厚望的太子承乾,因为自己的心态问题,最终谋反。
虽然也有李世民教子无方的原因,但是长孙皇后还是把这个问题的原因揽到了自己身上,准备等这次的天幕结束之后,去向李世民请罪。
至于说到李世民在她去世之后想要立其他人为后的事情,长孙皇后心中有点难过不假,接受起来却也不是很难。
人死灯灭,其他的还能说什么呢?
可是现在,连后世都认可稚奴的皇帝做的不错,为什么李世民要换人呢?
【后人总觉得,李世民对长孙皇后情深义重,不光在她去世之后没有立后,就连继承人都要从长孙皇后所出之中选择。
但实际上,李世民不光想要立杨氏为后,甚至还想要立杨氏的儿子为太子。
是的,吴王李恪便是杨氏所出。
当年在李承乾谋反之后,为了保证自己的儿子们都能顺利的活下去不被其他的儿子给杀了,所以李世民才背弃了对魏王李泰的口头承诺,选了相对仁弱的晋王李治。
但是太子都已经定下来了之后,李世民又开始反悔了。
——当然,也或许是因为当时杨氏太得李世民的心,他又开始子凭母贵了吧。
他觉得,还是吴王李恪比较像他。
看啊,熟悉的话又出来了,这些渣男皇帝们啊……】
皇帝们:……
嗯,可不是熟悉吗?
多少的皇帝都说出过宠妃的孩子类己这样的话了。
说白了,这事上面不还是皇帝喜欢哪个女人,对她的孩子爱屋及乌吗?
放在李治和李恪身上,也就是谁的妈还在而已。
长孙皇后斯人已去,杨氏可还在呢,怎么不是杨氏赢了,顺便连她的儿子都赢了呢?
【你要说李世民机灵吧,他在立了太子之后,在李治并没有什么过错,且也不是什么愚笨愚蠢恶毒的人的情况下,想要换太子。
而且换太子这件事,李世民甚至是和长孙无忌商量的。
这点真的就很离谱,长孙无忌乃是李治的亲舅舅,血浓于水,总比吴王李恪这个和他没什么关系的家伙来的亲近吧?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
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后直接问:公以恪非己之甥邪?
啊……那不然呢?
他说不是因为这个,你自己信吗?】
【当然了,长孙无忌还是很会说话的,他回答道: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
的确,太子乃国之储君,随便更换的话,对国家来说也是一件动荡的事情。
听了这话之后,李世民还是放弃了让吴王李恪当太子的想法。
他估计也想到了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怕这个事传到吴王李恪耳朵里,让他也有了争储的想法,
于是李世民还对吴王李恪说:父子虽至亲,及其有罪,则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汉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阴图不轨,霍光折简诛之。为人臣子,不可不戒!
也就是用前朝的事情警告他,如果他心怀不轨,这个就是他的下场。】
【但是就算如此,李世民表现出了这个意思,那么吴王李恪就会被人摆在太子候选人的位置上观摩。
长孙无忌又怎么可能会对吴王李恪没有恨意呢?
而李治,虽然表面上不说,他真的对吴王李恪不忌惮吗?
在子女这件事情上,李世民真的很明显的是李渊的儿子。
一个比一个糊涂,一个比一个以为自己爱孩子……
真的,也就是当家长不需要考试,不然这两个有一个算一个,都拿不到生孩子的许可证。】
李渊:“……”
李世民:“……”
在这个时候说这个,他们一点都不觉得父子两相像有什么好的。
还不如不像呢。
尤其是李世民,他经历过这些,也想方设法的想要避免,结果他还是走上了自己父亲的老路……
想到自己孩子们以后的结局,李世民就有点想哭……
这都什么跟什么呀!
【所以在后面的时候,长孙无忌故意扩大了牵连的范围也是很正常可以理解的事情。
李治倒是哭着问过:“荆王是我的叔父,吴王是我的兄长,我想赦免他们的死罪,可以吗?”
得到的答案当然是不行。
最终李元景、李恪、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全部被杀,江夏王李道宗死于流放的路上。
后世评价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嫉贤妒能,大搞政治斗争的这件事,为“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
【当然,这两人的报应来得也很快。】
第117章 第一百一十七个老祖宗很骄傲
【在这件事情上, 虽然李治也是受益者——毕竟吴王李恪虽然很大概率没有真正谋反,
可是他在,就是对李治皇位的一个威胁。
现在他是没有谋反, 未来呢?谁能保证他一直不谋反呢?
就像李世民当年在突厥那里救隋炀帝的时候会想到日后自己也会举起反隋的大旗吗?
要是知道的话,他直接让隋炀帝死在突厥那边, 扯个给隋炀帝报仇的大旗不就完事了?
而且,吴王李恪还是被出名的大唐白月光唐太宗李世民陛下夸赞过类己的哦,
日后有人翻起这个事来, 吴王李恪真能一点不动心吗?】
没有人回答陈曦这个问题,因为没有人能够为吴王李恪打这个保证。
世界上不是真的没有这种大公无私之人,比如周公旦, 比如诸葛孔明,但是更多的是像曹操,像王莽那样的人。
就算是李世民有让吴王李恪老实安分那又怎么样?
李世民的那句话, 就是给吴王李恪造反的最佳旨意, 哪怕吴王李恪会不当回事, 也还有其他野心勃勃,想要从龙之功的阴谋家拿来做文章。
现在看来,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此事虽然做的不地道,却给李治解决了一个大麻烦是真的。
【虽然这件事情在长远上看,对李治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也有一个最重大的隐患。
那就是,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次对付的可都是大唐最有能力的那一拨人。
吴王李恪就不说了, 这是太宗盖棺定论的像他的人,
江夏郡王李道宗战功卓著, 和武安郡公薛万彻并称为唐太宗晚年三大名将,也一样被牵连流放, 于途中病死,
宰相宇文节、安国公执失思力、谯国公柴哲威、尚书奉御薛万备、梁国公汴州刺史房遗直、三弟朝散大夫房遗则、四弟谷州刺史房遗义等也都一并被流放……
在此之后,朝堂上几乎没什么人能和长孙无忌抗衡了。
李治这个皇帝当然也不行。
他几乎被架空了,有几个皇帝能忍得了这样的事情?
所以接下来,李治便是要想办法拿回属于自己的皇权了。】
【李治在朝堂,可以说是举目无亲。
毕竟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可谓是沆瀣一气,根本没人敢和他们争锋。
哪怕他扶植起一个,也不能说是不会被长孙无忌给收买了。
汉朝霍光废立皇帝的事情在史书上可是记载着呢,李治能不担忧?
所以这个时候,他的目光就放在了后宫上。
无论是王皇后也好,还是萧淑妃也好,这个时候他们的身份都很尴尬。
她们身后的势力,让李治根本没办法专心的把她们当成自己的妃子看待,更不用说是政治盟友了。
而这个时候,武则天便出现在了李治的视野。】
【论势力,武则天身后那基本上没有站着什么人。
她的父亲武士彟算是唐王朝新生势力的代表,不过武士彟的儿子没什么本事,没把父亲留下的家业守住。
武则天能回到后宫之中,那还是靠了李治的宠爱,没有他武则天根本站不住脚。】
【论感情,李治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将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来,对武则天当然也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
让自己喜欢的人当皇后,当然是每一个实权皇帝的愿望。
不然他当这个皇帝,连站在自己身边的人是谁都不能选,和傀儡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最后李治决定,还是先从后宫下手。
第一步,便是让自己喜欢的人当皇后。】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治想要第一个搞定的人,还得是自己的舅舅。
因为这朝堂上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而长孙无忌便是不支持废王立武的。
于是很快,李治便带着武则天到了长孙无忌的家中。
虽然是帝王至尊,但是这个时候的李治也只能是哄着长孙无忌,赏赐长孙无忌金宝缯锦十车不说,还任命长孙无忌的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
长孙无忌呢?
那是饭照吃,酒照喝,钱照拿,官照当。
完事就是一句“谢陛下隆恩”。
至于都让武则天当皇后的事情,那是提都不提。】
【说白了,就是把皇帝当这个冤大头,专门给他长孙家送好处的。】
长孙无忌听到这里是浑身冒汗。
他知道那时候的自己是怎么想的,按照现在的他来想,到时候他也还会那么做。
可问题是,现在他面前的并不是小皇帝李治啊!而是大权在握,天命所归的李世民啊!
随时可以杀了他的李世民,现在知道了此事,会提前处理了他吗?
长孙无忌倾向于不会,毕竟李世民是一个心软的人。
可是他妹妹他就不知道了,之前她就不希望自己身居高位,这次还不索性让自己直接致仕?
众人:【……】
【胆子可真大啊……】刘煓感慨。
【并不是胆子大,是真的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左右了皇权罢了。】嬴稷看得毒辣,【此人已经飘了。】
【是这样没错,所以在这事之后,李治就越发觉得,自己应该动手了。
再不然,这天下到底是长孙家的天下,还是李家的天下就真的说不好了。
毕竟此时,李治又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等人入内殿,征求他们对改立皇后的意见。
李勣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借口有病,根本没有入内。
于志宁胆小怕事,不明确表态;
褚遂良、长孙无忌坚决反对。
也就是说,还是长孙无忌挡在了李治的面前。】
【所以这个时候,李治终于还是决定对自己这个舅舅下手了。
首先的切入点还是废王立武的事情。
这个刚刚武家先祖已经说过了,我也就不多说了。
我就补充一下,武则天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态度。
当然,其实这个态度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李治。
在这方面,李世民看李治还是很准的,确实是仁弱。
在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废之后,两人幽居冷宫。
有一日,李治突生想念,便前往探望,看到她们的惨状后,见到屋室封闭极其严密,只有送食物的小窗口,非常悲伤,问道:
“皇后、淑妃安在?”】
【王皇后此时可能是情绪到位了,也可能是终于知道怎么样来讨李治的欢心了,
她潸然泪下:“妾等得罪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
然后又说:“至尊若念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乞名此院为回心院。”
李治心软,答应了此事。
但这个时候,他就没有想过此时已经是皇后的武则天的想法了。
要知道,武则天和王皇后萧淑妃在争夺后位的过程中,已经是水深火热了。
因为废王立武的事情,王皇后和萧淑妃才会沦落到冷宫去,一旦她们出来了,会放过武则天吗?
那必然是不可能的。】
【武则天好不容易才登上了现在女性最高的一个地位,一个曾经的皇后和曾经的宠妃从冷宫回来,她的地位还稳固吗?
所以武则天在得知李治想要释放萧淑妃和王皇后的消息后,大怒,派人将王皇后和萧淑妃每人责打一百臀杖,两人被打得皮开肉绽,
接着又将两人被砍去手脚,投入酒缸中。
武则天道:“令此二妪骨醉!”
折磨数日之后,两人才死去。
之后王氏族人、萧氏族人全都流放岭南,并追改王氏的姓氏为“蟒”,萧氏为“枭”。】
【在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那年,褚遂良也被外贬。
这次算是李治和武则天对关陇贵族集团和世家的一次胜利,但是此时长孙无忌还在朝堂上,对李治指指点点。
李治安静了几年后,于显庆四年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
至此,李治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
【虽然在后宫上,李治一会儿聪明一会儿糊涂的,而后世又因为武则天的原因,对李治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贬低和弱化,
但实际上,李治也还是一个十分合格的继承人,很难说那个类李世民的吴王李恪上位之后会不会有李治做得好,毕竟历史不存在假设嘛。】
【其实在李世民贞观后期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所以在李治登基后的永徽四年,江浙一带就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再次尖锐。
所以李治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
在继位初期,也并没有大刀阔斧的改动贞观时期的政策,而是萧规曹随,照李世民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
永徽二年九月,还下令将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
同年,命长孙无忌、李勣等人以《贞观律》为基准修订律令,新撰律十二卷,是为《永徽律》。
永徽三年,以长孙无忌等对《永徽律》阐明律条文义,问答疑义,撰成《律疏》三十卷。
并于永徽四年颁行,称《永徽律疏》。不仅完整保存了唐律,还保存了大量唐代的令、格、式的内容。
同时记载了大量有关唐代政治、社会经济的资料,是研究唐代阶级关系、等级关系以及官制、兵制、田制、赋役制的重要依据。
而且李治也很有知人之明,提拔了很多大臣:比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
李世民听到此处,心中已经开始纠结了。
看来大舅子日后做的事还是很多的,到底要怎么处理他呢?
第118章 第一百一十八个老祖宗很骄傲
李世民在听到陈曦说这些的时候, 对继承人基本已经没有异议了。
虽然稚奴他恋爱脑,但是这个皇帝当的还是不错的,接下来可以继续让他当。
比较难处理的, 还是长孙无忌。
这位日后的权臣,现在还看不出来几分苗头。
不过能成为李世民指定的顾命大臣, 长孙无忌的能力那是毋庸置疑的。
现在天幕上虽然说出了长孙无忌日后会膨胀成为妄想操控皇权的权臣,可他的能力也让李世民心中不忍。
到底要怎么处理他才好呢……
要不把这个处理的权限交给观音婢?
李世民眼睛一亮。
对自己的哥哥,观音婢一向很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这个时候他把这个权利转给观音婢,不是正好给他一个求原谅的机会嘛!
不愧是他!
【不过有一点,还是很遗憾的。
那就是除了李世民之外, 真的在封建帝王之中,很少有人能完全驾驭那些少数民族了。
比如说他那一心想要模仿老祖宗,把军政大权都放给一帮少数民族将领, 结果最后造反了都不知道怎么办的唐玄宗。
再比如便是李治了。】
【李治继位后, 也是很有雄心勃勃的气概, 开疆拓土的事情也是非常热衷。
而且在李治一朝,用武则天给自己丈夫撰写的《述圣记》上的话来说, 便是“兴百王之绝典,播十纪之高躅,谋臣如雨,猛将如云。”
再加上李世民去世后, 也给他留了一批名将, 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李治统治时期的疆土, 一度达到了唐王朝时期的顶峰。】
【显庆二年,大将苏定方等对西突厥发起了毁灭性打击, 沙钵略可汗逃跑到石国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龙硕三年,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逃跑到高句丽。
总章元年,大将薛仁贵率唐军一路势如破竹,攻破高句丽都城,高句丽灭亡。】
李治听到此话之后,整个人都机灵了起来。
在龙椅上坐得笔直,看着下面的臣子,志得意满。
他这个成就,虽然是站在父皇的肩膀上得来的,但是也说明他做的不错是吧?
李世民也对自己的儿子感到非常满意,尤其是听到他在位的时候灭了高句丽,那就更满意了。
这个牛皮癣一样的国家,总算还是被消灭了,而且是在自己的儿子统治期间被消灭的,很好!非常好!
但是武则天却微微皱了皱眉。
接下来的话,估计不会太好了……
果不其然,陈曦顿了顿,脸上露出了遗憾的神色。
李昞紧张起来:【怎么,老夫这个后人,不是很好吗?】
陈曦叹了口气:【对李治不能要求太高,毕竟他不是三个千古一帝,唐王朝也不能连续出那么多的ssr。
能做到守成并且扩大疆土,就已经是很不错的皇帝了。
李治就是在所有的皇帝之中也算是在中上游的了。
不过史书评价,李治是“儒仁无远略”——这是《新唐书》说的。
虽然感觉宋朝的人没什么资格说唐朝的皇帝“儒仁无远略”,毕竟比“儒仁无远略”这点来说,没人能跟宋朝的皇帝相提并论的。
但是李治在有些时候,确实看起来好像有点冲动了的。】
【比如说在对突厥的方面。
是的,突厥虽然在李世民时期载歌载舞的,可汗都去长安成为了舞蹈团的一员,但是没多久他们就又觉得自己站起来了。
永徽元年时,高侃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
开耀元年,突厥阿史那伏念自立为可汗,与阿史德温傅联兵叩边。
李治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大总管,曹怀舜、李文暕为副将,率兵讨伐。
两军相遇,阿史那伏念借助顺风攻击唐军,唐军被扰乱,曹怀舜等弃军逃走,唐军大败,死者不可胜数。
曹怀舜等收集散兵,并用金帛贿赂阿史那伏念,与之谈和,杀牛为盟。
阿史那伏念便撤兵,曹怀舜等得以回朝。】
【后来,裴行俭使用反间计,使得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相互猜忌,最终一同向裴行俭请罪,裴行俭许诺保阿史那伏念不死,于是突厥正式投降,裴行俭便带阿史那伏念回京师。
然而,裴炎嫉妒裴行俭的功劳,唆使李治诛杀阿史那伏念。
李治听信谗言,下令诛杀了阿史那伏念等西突厥降将54人。
裴行俭感叹说,恐怕杀降之后就不会再有人归附大唐了,于是称病不朝。
这样大规模地屠杀少数民族首领在唐朝历史上是第一次,而且这种不讲策略的处置方法无疑给突厥贵族加紧分裂活动提供了借口。】
【裴行俭的话很快就应验了。
李治杀害归降的突厥可汗伏念后,次年突厥余党骨咄禄等人占领黑沙城造反,自立为可汗,建立后突厥政权,
同时将阿史德元珍等收入麾下,势力日趋壮大,乃入侵山西并州与单于府北境,杀害了岚州刺史王德茂,
又攻河北妫州,包围单于都护府,杀其司马张行师;
又攻河北蔚州,杀其刺史李思俭。
从此之后连年侵犯唐朝边境,李治只好让程务挺防守边疆。】
【还有吐蕃,
咸亨元年四月,吐蕃入侵西域十八州,攻陷安西都护府。
李治下令放弃安西四镇之地,同时派薛仁贵率兵十余万讨伐吐蕃,战于大非川,结果唐军战败,于是吐蕃进一步吞并了唐朝的吐谷浑之地。
李治又派姜恪征讨吐蕃,结果姜恪在途中病死,唐军无功而返。】
【仪凤三年,吐蕃与西突厥联兵进攻安西,
李治听信刘仁轨之言,派没有将帅之才的李敬玄率领十八万唐军与吐蕃将领论钦陵战于青海之上,结果大败,副将刘审礼被吐蕃俘虏。
李治见到唐军多次战败,便咨询近臣,“朕未始擐甲履军,往者灭高丽、百济,比岁用师,中国骚然,朕至今悔之。今吐蕃内侵,盍为我谋?”
中书舍人刘祎之等具对,旦李治未能领悟,因而罢议。
仪凤四年,吐蕃赞普驾崩,李治派使者吊唁。
次年,吐蕃的赞婆、素和贵率兵三万进攻河源,进军唐朝的良非川。
李敬玄与吐蕃战于湟川,再度战败。
黑齿常之率三千精骑夜袭吐蕃军营,吐蕃才引兵退去。】
【这里除了要说李治眼光不远之外,还要说一下这里的大臣。
刘仁轨和李敬玄都是从太宗李世民时期便已经成为高官的大臣,各自都是有一定能力的。
不过两人政见时常不同,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谁对听谁的,或者说,谁有本事能说服皇帝李治那就听谁的。
但是李敬玄因为自己本身的出身,和自己三任妻子都是山东士族,在朝中势力极大,引起了李治的不满,
自己又不知道低调做事,经常和刘仁轨持有不同意见,从中阻挠,然后交恶。
而刘仁轨又是个私人仇怨大于国家利益的人,明知道李敬玄不是带兵打仗的材料,还非要跟李治推荐,让李敬玄镇守河西。】
说到这里,陈曦冷笑一声:【看看这些尸位素餐的大臣吧,在这个时候,河西的百姓在他们眼中是什么?
河西的领土在他们眼中是什么?
国家的尊严在他们眼中又是什么?
只不过是为了和同僚争斗一口气的工具而已,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出气,随时可以牺牲的东西而已!
刘仁轨在这个时候不知道推荐李敬玄这个不懂军事的人前往动乱的边疆会有什么后果吗?
他不在乎而已!
他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够把自己的政敌给陷入死地!】
【我是真的很纳闷,为什么这样一个人,李治、武则天还都对他很是重用,
李治时期又是让他以太子太傅之衔知政事,又是令刘仁轨与裴炎、薛元超辅佐太子等等。
真的不怕他把太子李显也带成一个因私忘公,只要能泄私恨国家怎么样他无所谓的人吗?
武则天还将其与留守关中的西汉名臣萧何并称,萧何要是知道可要气活过来了。
他可没因为个人的私人恩怨,而置家国天下于不顾。
更别提刘仁轨也还是那种觉得女子不应该参与政事,甚至还以西汉吕后乱政败亡之事,以申明对武则天的讽谏之意。
就……吕后虽然对待自己的政敌残忍,对西汉的贡献是有目共睹,史书都没有抹去的,就这武则天还在他去世之后辍朝三日,命在京官员依次到他家中吊祭,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呢。
在给他这些荣誉之前,怎么不先问问当年因为他而死在吐蕃战场上的亡魂们答不答应呢?】
【当然了,也不能说刘仁轨不是一个好官,在其他事情上,他也做的不错,不然也不会达到这样的成就。
但是在这种大是大非上的时候,他犯下这样的问题,是绝不能因为他其他的能力就忽视掉的。
还有李治也不是一点错都没有了。
不能像李世民那样知人善任,便是他最大的问题了。】
李治咬牙切齿:“刘仁轨、李敬玄……”
这两个名字已经被李治狠狠记住了。
尤其是刘仁轨。
听陈曦所言,李敬玄不过也就是不懂军事,他文化上干得还不错,让他继续干就好了。
倒是这个刘仁轨,说话倒是好听,但是心胸狭隘,不择手段,实在是可恶啊!
害朕被天幕如此责骂!岂有此理!!!
第119章 第一百一十九个老祖宗很骄傲
刘仁轨此时站在朝堂上, 眼前都是黑的。
听完这个话他知道,他这一辈子的仕途算是到头了。
大唐人才济济,并不是非他不可, 可替换的太多了。
尤其是他连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没混上,而位在其中, 还是皇帝舅舅的长孙无忌那死的多惨啊。
他能好了去?
都怪天幕!如果天幕上的女子不说这些,那他的结局便是寿终正寝,还被武后嘉奖了!
可是现在, 什么都毁了!
但是他没办法找天幕的麻烦,因为天幕上的人根本不在这个世界,他只能找另一个人的麻烦。
刘仁轨恶狠狠地看向李敬玄, 如果不是他,非要在各种事情上都跟自己对着干,自己会做出这样的糊涂事吗?
还是怪李敬玄, 都是他的错!
等会儿看完天幕, 他就跟陛下参他一本!
【我前面也说了, 每个唐朝的皇帝,甚至在李世民之后的皇帝, 其中一个终极目标便是成为李世民那样的皇帝。
李治当然也不例外。
只不过他们要么没有李世民的胸襟,要么没有李世民的武力值,要么没有李世民的聪明才智,要么全都没有。
而李世民呢, 也有一个问题, 就是他对自己太低估了,也对其他少数民族那边的忠诚太高估了。】
【拿吐蕃来说, 吐蕃本身强大起来,很大一个原因, 便是在李世民时期的文成公主入藏。
其实这个和亲,在我们后世将西藏那块彻底统一之后,在教科书上是正面评价的,
因为文成公主入藏给吐蕃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先进的文化,
她的陪嫁有“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
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用以分别善与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除此之外,还带了很多文人进去,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干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
松赞干布因娶公主,羡慕华风,派吐蕃贵族子弟至长安国学学习诗书,在唐境聘请文士为他掌管表疏,又向唐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碾硙、纸墨的工匠。
唐王朝都答应了。】
【于是这就给吐蕃强大起来的机会,而文成公主为什么入藏呢?
是因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李世民的拒绝。
然后松赞干布把被拒婚的理由怪罪在了吐谷浑从中作梗,于是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扬言若不和亲,便率兵大举入侵唐朝。
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
在唐将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遣使谢罪,再次请婚,派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
【啊?】嬴稷脑子没转过来,【什么意思,这算是逼婚吗?
直接大军压阵,娶不到就不退兵,还有这样的?
还好这个唐朝打过去了,不然岂不是被欺负了?】
【是这样,这也不是松赞干布第一次这样做了,在这之前他便发兵要挟发兵相要挟将尺尊公主嫁给自己,
这次之后,李世民居然还答应了松赞干布的和亲请求,
将一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很可笑的是,文成公主牺牲这么大,小小年纪远赴他乡,嫁给一个自己从没见过面比自己大了很多的老男人,
为两国之间的友谊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拉萨至今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
但是在史书中没有记载文成公主的祖籍、出生地、名字、父母,而记载她为宗室女。
哪怕伟大成这样,都不配留有姓名呢。】
【说实话这个逻辑我没太懂,就是要牺牲自家宗室女的幸福也要给外族势力送点好处,
等吐蕃强大起来之后,就又开始侵略唐朝。
然后再打上一阵,又将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给弃隶缩赞赞普。
怎么,觉得人家不强大,多送点装备吗?
对吐蕃人来说,可能这就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吧。
而且类似的行为,他们也不是只对吐蕃这么一个国家如此,所以后面在唐王朝出现问题之后,或者说在他们稍微强大起来一点之后,便开始侵略大唐。
终唐一朝,基本上大部分的少数民族都会降而复叛。
从历史长远的眼光来看,这样做当然是有助于其他民族发展,可是对于当时的朝代来说……
你要不然就彻底点,直接灭掉成为你本身的领土,要不然就小气点,永远保持你的优势。
这种……嗯……】
李唐皇帝们:“……”
不是,他们是觉得,吐蕃对大唐没有威胁,就算是……
算了,他们也解释不下去了。
【总之,便是李治统治时期,唐朝的疆域一度达到了唐朝历史上最大的程度,大概数据是1237万平方公里。
但是没多久便又开始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并没有持续多久。
其实我个人觉得,有很大一个原因,便是因为羁縻制度的原因。
是控制与安抚相结合,自治与朝贡并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通过怀柔政策赢得少数民族的支持,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但是这个制度,还是比较靠宗主国的实力强盛,和少数民族首领自己老实的。
一旦宗主国有什么畏难,或者是少数民族那边出了个野心勃勃的首领,那就麻烦了。
就比如说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突厥和吐蕃。】
【至于其他方面,李治还是可圈可点的。
比如说在经济上,在李治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380万户。
但是在他统治后期,便是连续多年的歉收。
从咸亨元年开始,接下来的二三十年里,歉收、洪水、干旱、虫灾和饥馑接踵而来,一直达到危机的程度。
咸亨元年,谷物严重短缺,致使政府禁止酿酒。
永隆元年,粮价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认为高物价是流通货币过多的结果,因此大量减少铸造新币,对私铸的惩办也比以前更加严厉。
与此同时,从原有登记地区逃往其他地区而成为不登记、不纳税的占地者的流民占有令人不安的比例。】
【针对此,永徽六年成立的常平署便发挥了作用。
常平署是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格买回商品,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
后来每个州都设立了这种粮仓,并取得部分成功,它们后来继续使用于整个唐朝。
不过在情况如此恶劣的时候,再加上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水平低下,各种水平都低下,应付起来就很麻烦。
所以李治这个时候虽然已经做到了努力,但是是在经济和财政危机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去世的。】
【除了常平署之外,李治还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
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比起之前来说,科举制的影响开始表现出来。
尤其是李治的几个宰相都有功名,相当数量的官员开始以这种方式走上仕途。
不过这个时候大部分官员还是靠世袭的特权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从胥吏升任。
也就是说,世家和皇权的斗争,这个时候还是在进行当中,并且根据永徽七年,不少于1400名的胥吏,和22名进士的比例来说,也还是很微弱的比例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大唐和阿拉伯帝国,也就是当时的大食开始建交。
身为同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帝国,后期的大食跟大唐进行了很多场战斗,包括造纸术等等技能,都是大唐和大食战斗过程中,大唐的士兵被抓传过去的。
当然,此时的大食还是和大唐交好的。】
大食吗……
李世民和李治此时都开始注意了这个此时并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国家。
日后看来还是要多往那边看看啊,天幕虽然没说什么,不过从这只言片语之中也能看得出来,大食并不是个友好的国家。
否则的话又怎么会有大唐的士兵成为俘虏呢?
而且,他们也不是对边境的那些说是要过来投靠大唐的国家没有一点防备的,这些国家,都是自身不够强大,于是就开始做墙头草。
今天的大唐强大,他们便跟大唐这边好,明天有其他的国家强大了,或者是看起来能和大唐拜拜手腕了,他们便和大唐作对。
所以他们绝对有理由相信,日后那些国家反叛的原因背后,会出现大食这个国家!
【至于其他的内容,便是和武家先祖说的差不多了。
李治身体较弱,比起自己的父亲更早的犯了风疾,
如果说李世民身体的问题还有可能是早年征战的时候落下的,李治可能就是本身体质较弱吧。
这也导致了这位皇帝在五十六岁的时候便因病去世,和自己活了八十多岁的老婆相差甚远。
虽然在他死前还是想办法遏制了武则天的权利,但是这个时候,天后的气候已成,如果下一任皇帝还是他或者是李世民那样的可能还不会有什么反转,
但李显……哎。】
第120章 第一百二十个老祖宗很骄傲
虽然早就知道李显不怎么样, 但是听到天幕这么一口气,李治还是觉得挺不是滋味的。
不过现在的太子还是李弘,也不知道为什么李显会成为太子, 甚至跳过了他的兄长李贤。
难道是和自己那时候一样,身为太子的兄长谋逆被废, 而另一位年长的哥哥图谋帝位,对兄弟不仁,所以自己为了保全所有的儿子, 才如此选择?
李治面上没什么表情,心中已经开始了疯狂的猜测。
【李显这个皇帝,也是有捡漏的成分的。
他是唐高宗李治和女帝武则天的第三子, 在他前面,还有两位兄长。
第一个就是帮助武则天回到宫中的长子李弘,
李弘这个太子……
怎么说呢, 他其实很不适合当一个皇帝。
李治对他的评价是十分仁孝, 接待大臣符合礼节, 从不曾有过失。
但是过分的仁,就显得虚假和愚蠢了。】
【史书之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是李弘跟太子率更令郭瑜学习《左传》的。
读到楚世子芈商臣弑杀君王的故事时,忍不住合上书叹息,问:这种事为臣子的不忍听闻,圣贤经典应该记载垂范后世的好事, 为什么要记载这个?
郭瑜回答说:“孔子写《春秋》, 善恶之事都加以记载,是为了褒扬善行以劝谏大众, 贬斥恶行以告诫后世。
书写芈商臣的恶行正是令其罪恶遗臭万年。”
李弘又说:“这种事情,不仅讲不出口, 听闻也不忍心,请让我改学别的书。”
郭瑜于是称赞太子仁德,随即改授《礼记》。】
【哈?】李昞都发出了纳闷的声音,【这……是仁德?】
多少有些离谱了吧?
【仁德是有点,但是一点不孝顺吧?】嬴稷嗤笑一声,【如果寡人没记错,之前陈姑娘还说了,算是这个李弘的祖父李世民让史官如实记载自己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是吧?
那按照这李弘话的意思,他祖父岂不是错了?
一个说自己祖父错了的人,跟他现在说的话,是不是又是矛盾的?
不过是一个虚伪的家伙罢了。】
李弘:!!!
本来天幕上提到他的时候,他还挺想要听一听的,因为他现在的太子之位很稳,他也想知道自己后面遇到了什么。
但是现在,他不太想听了!
他哪里有不孝顺太宗陛下了,那是他的梦想啊!
……
虽然他这个话,好像是和太宗陛下的宗旨有些相悖,但这也绝对不是针对太宗陛下的,天幕乱说!
【李弘到底是不是个仁德的人,其实在这里面根本看不出来。
但是他是个不适合当皇帝的人确实可以看出来了。
因为不喜欢听这种坏事,所以连书都不学了,只学里面全都是好事的书,
那他当皇帝之后,是不是也要让臣子不说国家有什么坏事,只说有什么好事?
那大唐的灭亡岂不是指日可待?】
李弘:“!!!”
他当然不是这个意思,他从来没有这种想法!
现在父皇让他处理国政的时候,他也是事无巨细,都在看,并没有说挑着好事在看啊!
【不过其他方面,比如劝谏高宗,使其更改逃亡或者期限内没有报到的士兵会被处死,家人也要充官的律法上,
以及上书请求让萧淑妃的两个大龄未嫁的女儿出嫁这件事情上,
其实是能看出来,李弘的仁德,和有一定的政治眼光的。
就是不怎么孝顺,
要知道,萧淑妃可是武则天的生死政敌,萧淑妃死前,还说过来世她愿为猫,武则天是老鼠,生生扼断武则天的喉咙呢。
没让这两个公主一起流放,已经是看在李治的面子上了,其他的当然不会太上心。
李弘的这个建议,考虑到了政敌,考虑到了姐妹,考虑到了自己的名声,考虑到了皇帝的心情,但是并没有考虑自己的母亲。】
【哦,当然,你们要是说,孝顺只是针对父亲的,母亲不算,那我也没话好说了。
毕竟就算是女子冒着生命危险,将自己的血肉几乎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孩子,
他们还觉得母亲的意见并不重要呢,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而且李弘也不是唯一一个这么对武则天的儿子,
可以说,武则天和李治生的四个儿子,没有一个是向着他们母亲的。】
武则天闻言微微眯了眯眼睛,倒是也并没有说什么。
这些事情,她早就知道了,不然的话,她也不会将武家的人提拔起来。
毕竟李显、李旦才是她亲生的儿子,血浓于水!
但是只有武家的人,才是真心实意希望她坐在这个至尊之位上的。
剩下的人,哪怕是太平,也未必不是心向李唐的。
不过现在,武则天觉得未必是如此了。
之前心向李唐,那是因为女子并没有算在继承皇位的份额里,可现在太平完全可以当皇太女了,这可是李唐完全不可能给予的。
【当然了,这点其实也可以理解。
毕竟武则天和她的四个儿子,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母子,
——也就是说,她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人们理所当然的以为,母亲所有的一切都是要贡献给自己的儿子,
她也有自己的能力,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野心。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武则天是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的!
这种牺牲放在父子身上的时候,人们可能还会夸一句无毒不丈夫,
但是出现在女子身上的时候,尤其是儿子们又怎么能接受呢?】
【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母亲比自己更强,比自己更适合掌控这个国家,
所以他们自然不会和自己的母亲有多么亲近,
李弘是这样,武则天和李治其他的儿子自然也是这样。
本质上来说,这不过是一种男人不如女人之后,脸皮被撕破了的无能狂怒罢了。
甚至因为这种不亲近,在李弘死后,后世甚至编造出了是武后将其鸩杀的传言。
是的,这个说法又是出自《新唐书》和《唐会要》,写的绘声绘色,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个时候武则天鸩杀李弘是他们递的药呢。】
【不过根据我们后世的研究看来,李弘本身身体就弱,他去世的原因应该是肺痨。
据史料记载,咸亨二年李弘就因痨瘵缠身而不能胜任监国重任。
时隔四年后去世,李治在《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中更直接提到:
李弘自被立为太子后就染上痨瘵,又接受父君之命带病理政,以致操劳过度,使旧病加剧,最终病卒。
可见,官方认定李弘是因痨瘵恶化而死。
而且在李弘死后,武则天曾用写经造功德的形式为他祈福,表达了内心的哀伤。】
李弘听到这里,内心震动。
母后她……
他总觉得,母后热爱的是处理国事,对他这个儿子甚至是有敌意的。
因为他才是监国太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权利和母后这个天后的权利是对立的。
而且后面发生了许多事,让李弘觉得,自己和母后的关系已经不是寻常母子了。
说是疏远也不为过。
但是现在看来,他似乎对母后……
是小人之心了。
哪怕是母后日后真的染指了李唐神器,可对他这个儿子,是真的有爱重的……
“母后……”
【李弘死后,李治悲痛非常,破例追加其为“孝敬皇帝”,这是唐朝建国以来父亲追赠儿子为皇帝的先例,可见高宗对太子早逝的深深哀痛与惋惜。
并以天子礼仪厚葬于洛阳郊区的唐恭陵,百官服丧三十六日。
除此之外,李治还亲自书写《睿德记》缅怀李弘,碑石树立于陵墓之旁。
后来武则天登基之后,因李弘无子嗣,她还命楚王李隆基做其嗣子,承继香火。
也不知道在知道李隆基后面做了点什么之后,武则天会不会后悔这个决定。
李隆基本人也没将自己这个名义上的父亲当回事,
在唐中宗李显为李弘上庙号为唐义宗,神位祔于太庙祭祀后,李隆基将其迁出,撤销义宗庙号,复以孝敬谥号祭祀。】
李隆基?
武则天眼睛微微眯起。
这已经不是天幕第一次说起了,看来此人日后的经历,比她这个祖母能想象得到的还要精彩啊……
【当然这都是后来的事了不过李弘已死,大唐还是需要一个新的太子,于是两人的嫡次子李贤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
和自己的兄长一样,李贤也是个相当优秀的人。
他容貌俊秀、举止端庄,读书一览辄不忘,深得高宗赞赏。
而且其文采非常,招集当时的学者张大安、刘纳言、格希元、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诘和周宝宁等人注释范晔的《后汉书》,
其亲笔点评更被后世称为“章怀注”而极具文史意义。
作为太子,李贤曾三次监国,并得到李治的褒奖和群臣的拥戴。
由此可见,这位太子其实是相当合格的,如果他没有一个野心勃勃——这里的“野心勃勃”是贬义词——的母后,那他便是一个合格的帝国接班人了。】
【但是很可惜,这个时候武后的权利已经开始逐渐成熟。
很难说这个时候的武则天是不是已经开始考虑称帝的事情了,总之她是不想将手中的权利让渡给自己的儿子的。
于是母子二人因此互相猜忌,颇多嫌隙。
武后多次以书信方式责备太子,宫中甚至开始流传太子不是武后亲生、而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与高宗的儿子这样的谣言。
哎,如果当时李治能管住自己,这样的谣言能在宫中传播吗?
男人啊……】
陈曦摇头叹了口气。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