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第一百六十一个老祖宗很骄傲
汉武时期
刘彻在天幕消失之后的第一反应, 便是走下龙椅,握住了卫青和霍去病的手。
二人一愣:“陛下……”
“仲卿,去病, 这未来大汉能不能长久的延续下去,就看你们俩的了!”
卫青、霍去病:“???”
两人简直是受宠若惊。
他们不过是一个将军罢了, 哪怕是后面直接打到了漠南无王廷,打穿了河西走廊,可到底还是个将军。
若是当真这么厉害, 那他们还是单纯的将军吗?
“陛下严重了,如果当真要看大汉能不能长久的延续下去,还是要看陛下的。”卫青最先反应过来, 连忙道。
刘彻微微摇头:“仲卿谦虚了。朕不过是能给你们一个能够安然发挥的空间,不需要担心功高震主,亦不需要担心即将马到功成却被人喊回来功亏一篑。”
众臣:“……”
陛下, 咱就是说夸赞自己也没必要这么迂回哈。
明面上是说两位将军能打, 可以为大汉开疆拓土。
实际上不还会说他知人善任, 用人不疑吗?
虽然一开始的时候他们还觉得,在刘彻手底下做事实在是有点高风险了, 看看天幕说的那个死亡率吧!
不过这种东西还就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和宋朝的那帮皇帝比起来,刘彻不是好,那是太好了!
而且这位皇帝有一个优点就是你说的有道理, 那我就听你的。
天幕上已经指责了他后期的穷兵黩武和杀的血流成河了, 现在应该就不会了吧……?
众人露出一个苦笑。
算了,不管会不会, 他们也没得选。
毕竟他们也去不了别的朝代,秦始皇那时候也好, 李世民那时候也好,都是他们羡慕却羡慕不来的时候了。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了知足了。
刘彻可不知道自己的臣子们都在想什么,他脑子里可以说是有了一连串的计划。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开疆拓土。
咳,不对,那是为了后人扫平障碍,提前为后人报仇了。
“除了匈奴之外,你看这天幕上提到的突厥、契丹、金人,咱们是不是也……”
刘彻提到这个的时候,本来还沉浸在对比皇帝的快乐和痛苦中的大臣们眼睛瞬间亮了。
是啊!还有这几个东西呢!
刚刚在听的时候他们简直要气疯了,恨不得全都在唐宋两朝,抄起东西上去干架!
顺便把宋朝那帮无能的昏君也打一顿。
他们这个时候的文臣可还没有什么重文轻武一说呢,真要愤怒起来,直接打破头那都不是难事。
而且,像是刘彻这样英明的帝王他们倒是不敢怎么样,可是宋朝那种吹出来的贤明帝王,废起来可不要太简单了。
哦,还有唐朝那种让宦官左右的皇帝,也是一大笑话了。
被宦官左右,还不如被外戚呢,后者起码说出去还好听一点。
宦官这个……
摇头哦。
话说回来,从天幕上看到的来看,这卫青和霍去病未来的成就本来就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
若不是霍去病早亡,卫青又急流勇退,还不知道他们这位冷血冷情的陛下会不会对卫家霍家荣宠如初呢。
那个时候不是让功臣寒心嘛!
反正现在他们大汉的心腹大患还是匈奴,这几个还不知道在哪呢,他们研究一下地形,如果没什么问题,哪怕不是大将军也未必不能平乱嘛!
想到这里,文臣们也开始蠢蠢欲动:“陛下,臣认为,这几个民族现在恐怕还没有什么苗头,不值当大将军们出马。”
刘彻挑眉。
他其实也在想,如果卫青和霍去病的军功太大,会不会对未来有影响。
他自己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刘彻自信自己能够驾驭任何臣子,将军也好丞相也罢,在他面前都得乖乖的。
问题在于太子。
从天幕上透露太子的行为来看,他算是自己一个很合格的继承人了,可是也还是有不足的地方。
太过相信谷梁派,太过懦弱谨慎,不知道变通,更不知道来相信自己这个父皇。
卫青和霍去病现在没有问题,可谁知道未来?
如果能将功劳分配一些出去,倒也是个不错的决定。
而且正如文臣们所言,现在那些地方还不知道有没有人呢,先把地方占下来也不错。
“众卿所言很有道理,朕也觉得不错,尔等回去拿个章程出来,写个详细些的折子奏上来,朕先看看。”
说完,刘彻也觉得好像有点太明显了。
于是转头安抚卫青和霍去病道:“朕也不是说不让你们攻打,只不过这种事情,能分一些出去也不错。”
说完,刘彻顿了顿,爽朗的笑道:“朕的大将军、冠军侯,要对付的可是我大汉的宿敌匈奴人,而非是这种随随便便的阿猫阿狗啊。”
刘彻这个话说的还是很有水平的,这些功劳对于文臣们来说是锦上添花,但是对于未来能够打穿漠南漠北的甥舅二人来说……
就算是锦上添花也够不上了。
所以能不能有还真的是无所谓。
但是被皇帝这么夸赞上一下,那心里也是很舒服的。
而且卫青也知道,经历过天幕这一遭之后,皇帝陛下对他们二人的能力更为信任,忠心更为信任,对自己未来的行为也会有所约束的同时,他们卫家、霍家也要更为小心了。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是一点没错。
天幕上说卫家在他生前没出什么事,那也是因为他懂进退,知道顺着皇帝的脾气摸,而不是仗着自己有功劳就肆无忌惮了。
这个时候显然也是如此。
所以在霍去病发表意见之前,卫青先道:“陛下说的是。
这匈奴在之后还会死灰复燃,还是臣和去病用力不足,没有将匈奴彻底打散。
陛下,臣请命和去病前往前线,匈奴未灭,誓不还朝!”
刘彻对此十分满意。
不过他自然也不会现在就让他们二人离开长安。
“现在去病还小,而且我大汉的准备还不充足,再稍等等。”刘彻摆了摆手,“何况……”
刘彻看向天幕出现的方向:“不出意外,现在还有一个朝代,也会出现很难对付的外族。”
他的话虽然只是说到这里,但是其中表达的意思却很明确了。
若是下一个朝代还有这样的,那就一起收拾了。
也省得折腾半天,给后人平白添了许多麻烦。
刘彻的野心很大。
尤其是在听到了唐朝的疆域面积那么大之后,一生不愿居于人下的刘彻心中十分激动。
原来疆域还可以这么大!
当然,刘彻也没忘记,天幕所说的后期他穷兵黩武,导致整个大汉的状态下滑。
这次他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硬!
开疆拓土是要开的,但是民生方面也是保住的,否则的话,大汉还是会出现之前的那种局面。
他这次想要当的可是一个完美的千古一帝,而不是像天幕说过曾经的那样,是一个有缺憾的千古一帝。
刘彻相信他可以!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
哪怕是他不能完成自己的梦想,但是也不能给后人留下一个可以不用奋发进取的印象。
就像宋朝一样,觉得可以用钱买和平,只会把整个国家都养废掉,在面对敌人的铁骑时,才会没有抵抗之力,将整个国家都葬送掉。
哦,还有那软的跟没有似的骨头。
一个皇帝做到这个份上,还不如自裁以谢天下呢。
哎,还得是有个能定的下来基调的先祖才行啊!
刘彻想。
他们老刘家的先祖也不是很行,白登山之围成了挂在所有汉朝皇帝头顶上的一把利剑,时刻激励着他们要奋斗,不能享受。
不然匈奴随时可能再给大汉的皇帝来个白登山。
正经奠定基调,还得是看朕啊!
刘彻意气风发!
*
唐初
在天幕消失之后,李渊本来想要立刻回去的。
但是他多想了想,如果天幕结束就回去的话,多少还是有点不合适。
太刻意了。
所以他刻意多等了一会儿,又过了有一炷香的时间,才走了回去。
还不忘做戏道:“哎,今日御膳房做的餐食有些不新鲜啊……”
说完之后,他还等着大臣们给御膳房的求个情,然后再就坡下驴,表示不追究了。
毕竟今天天幕可说了他们大唐很强大呢!
但是说完半天,却也没听到有什么动静。
李渊定睛一看,才发现这朝堂上早就不像是平日里的时候那般秩序严明。
一群大臣都围着李世民转呢!
只剩几个少数的太子党,也凑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身边。
只不过按照李渊的眼神看来,他们也是很想凑过去的,眼睛里也带着渴望。
李渊:“……”
这是什么情况?
好在很快李建成反应了过来,看到了李渊。
“父皇,您终于回来了!”
话语之中的殷切简直溢于言表了。
李渊:“……”
是你一个人在这里太尴尬了吧?
不过李建成的话终于是让所有人都注意到李渊回来了。
大臣们也不敢太过分,纷纷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
李世民上前道:“父皇是出什么问题了吗?”
李渊面色有些不渝,不过想想天幕上说的内容,到底是没办法对自己这个儿子发什么火。
——主要是不敢,这二郎都敢杀兄弑弟软禁他这个当爹的了,而且还有耶耶替他撑腰,李渊敢做什么?
真不怕再上一次天幕?
所以李渊也只是沉着脸道:“没什么,只是早膳吃的有些不对,肚子不舒服罢了。”
李世民十分担心:“那可要叫太医?还有,御膳房负责的人是不是得打个板子?”
李渊:“……”
第162章 第一百六十二个老祖宗很骄傲
虽然本来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被李世民提出来,李渊真的是哪哪儿都觉得不对劲。
本来听宋朝的事被转移的注意力又回来了。
这个孩子,虽然杀兄弑弟, 逼迫自己退位,可是他确实是真的在关心自己。
他眼中的真诚做不了假。
李渊眼中带着复杂。
“没事。”李渊摆摆手, “可能是一时吃的不舒服罢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必请太医了。”
李世民也知道李渊刚刚到底干什么去了, 说这个话也只是为了给李渊一个台阶。
闻言也没有继续坚持,道:“父皇不知刚刚有没有心思注意天幕?”
“那自然是注意了的。”李渊神色复杂,一时间不知道要说什么好。
心中对李世民再次有了意见。
他主动提起这个是什么意思, 难道现在就要逼迫自己了吗?
怎么,已经迫不及待当皇帝了吗?
但是李世民却没有按照李渊想的继续,而是直接跪下了。
“父皇, 儿臣有罪!”
李渊:“???”
不是, 你怎么不按照常理出牌?
这让原本心中满是愤怒的李渊一下子空荡荡的, 一下子有点没着没落的,不知道要怎么好。
“……怎, 怎么了?”
李世民:“儿臣居然策划了玄武门之变,儿臣有罪!儿臣之子居然……”
说到这里,他卡壳了。
他隐约记得就是在他儿子那里,好像是有了个女皇篡位, 取代了他大唐江山的。
但是具体是谁, 他现在居然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李世民面色微沉。
若是他还有印象,那虽然不会对这个女子做什么斩草除根的事情, 可是也绝对不会让她继续顺顺利利的当上这个女皇。
说不定就是找个尼姑庵让她青灯古佛一生,更不用提进宫的事了。
可是现在……
天幕当真是偏心这个女子啊……
李世民略微有些不平了一下, 不过很快也便冷静了下来。
说实在的,在这个年代,一个女子能当成独当一面的皇后、太后便已经是十分不易了。
更不用说要走到那个至尊之位上,要耗费的心力了。
别说是女子,就是男子都不是那么容易。
说实话,若不是这是他们大唐出的女帝,甚至和他统治时期差不多的话,李世民也不想要横加干涉的。
甚至还会觉得此人心性实在是让人佩服。
果然,什么事情都是刀不捅在自己身上不心疼么?
李渊一开始的时候还有些奇怪为什么李世民吞吞吐吐的,一点都不像他,明明李世民的儿子,自己的孙子这个皇帝当的还……
还什么?
到这里的时候,李渊自己也卡住了。
相对的,他也想到了李世民到底在想什么。
原来如此……
李渊叹了口气,原本对李世民的不满一下子也淡了下来。
纵然李世民杀兄弑弟,逼父退位确实是有问题,甚至是大问题,可到底还是被逼的。
若是他能够当机立断,确定了到底将皇位传给谁,也就没有后面的这些事了。
主要是这天幕实在是太过神乎其神了,前后几千年的事情几乎可以说是如数家珍。
他现在所在的地方又不是后宫等私密的地方,一举一动几乎都会被史官记录下来,写到史书中去。
万一天幕知道了,耶耶当着众人的面又说自己怎么办?
现在已经是丢了很大的人了,能少点事还是少点事吧。
反正李世民已经是先给了他台阶下了,顺势下来就下来吧。
倒是……
李渊看向了李建成。
李建成身为太子,实际上是很不错的,正如天幕所言,如果没有李世民,李建成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太子了。
……
虽然他也和自己一样,有过想要放弃长安跑路的想法。
但是那时候还是让李世民给摁住了,没有成。
若是成了,那这长安六陷就成了七陷,天子九迁就成了十迁,本就是不光彩的事情就更加不光彩了。
建成比起世民来说,还是少了许多担当和责任感啊……
而且,正如天幕所说的,现在的大唐初立,在隋末乱世的影响下可以说还是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外有突厥虎视眈眈,内有原本的各路反王随时准备继续谋反。
说实在的,若是没有李世民和……
他的女儿三娘南征北讨,大唐现在恐怕也是一个割据一方的政权罢了。
这也是为什么他一开始没有彻底打消了李世民夺嫡的念头,因为若是那样,未免太让人心寒了。
“陛下,平阳公主求见。”
正在犹豫之中的李渊更头疼了。
若是只有李世民还好说,不过是一个太子之位罢了,直接罢了李建成的,立李世民为太子就好了。
可是平阳……
就很麻烦了。
平阳军功赫赫,除了世民,其他人还真压不过她。
也是如此,所以当时在大唐建立之后,他才会不管不顾的夺了平阳的兵权,将其手下的将士分到了其他几个儿子的麾下。
之前没有人提还好,毕竟平阳是个女儿家,天生就该相夫教子,哪怕是偶尔有一二人为她鸣不平,也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
搬出来女子就该如此,没人会多说什么,最多说几句可惜罢了。
但是现在天幕上的女子言辞凿凿,口舌如刀,如果还是这样的话,难免会让人寒心。
他本想着回头再处理一下平阳的事情,最起码不能让她像是原本一样在后宅郁郁而终,可是没想到,平阳居然就这么大摇大摆的找过来了。
这让李渊十分不悦,不过他也没好说什么。
他薄待平阳的事情,已经是天下皆知了,现在要是还那样,史官的口诛笔伐都能让他喝一壶了。
“快传。”
*
很快平阳公主便进来了。
在李渊意料之外,却又让他觉得理所当然的是,平阳公主并没有像平时一样穿着华丽的宫装礼服,而是一身戎装,看起来英姿飒爽。
柴绍恍惚了一下,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比自己还厉害许多,驰骋沙场纵横潇洒的女子。
当时他的心动是真的,但是心中的不甘也是真的。
只是当时他的不甘并不是让自己变得更强,而是选择让自己的夫人回到后宅,折断她的翅膀。
原本他是不觉得有什么的,哪怕看到妻子日复一日的消瘦下去,他也会安慰自己,说这是一个妇人应该做的。
之前让平阳上战场,只是一个不得已的错误,现在该纠正过来了。
可是现在看到平阳如此意气风发的模样,柴绍心中也是百感交集。
自己的夫人还是这个样子最迷人,却也最让人心中复杂了。
平阳公主却完全没看一眼她的夫婿,径自跟李渊行礼。
“平阳拜见父皇。”
“免礼。”李渊摆出了一副慈父的表情,“平阳来是有事?”
“是,平阳有事。”平阳公主也没有什么拐弯抹角的意思,直截了当的说,“平阳来为自己鸣不平!”
李渊:“……”
他知道自己这个女儿心中满腹怨气,可是没想到,向来听话懂事的她居然会在如此多的大臣面前,如此不留情面的表达自己的诉求。
……
虽然天幕说话的时候,也没给自己留什么脸面。
基本上能扒拉的都扒拉出来了。
李渊面色不渝,不过也不好说什么。
毕竟确实是他对不起平阳在先,而且对比天幕说的那般犀利的态度,平阳已经很温和了。
但是被指出来,李渊还是很不高兴的。
她就不能等自己朝堂上的事说完了,然后再私下安抚她吗?
“你的事朕知道,等朝会散了之后,朕会同你好好说的。”
“但是平阳不想要在父皇闲暇无事的时候才来伸冤,那是家事。平阳想在朝堂之上说,因为这大唐的建立,也有平阳的一份!”
李渊:“……”
他知道了,今天平阳过来,明面上是为了鸣不平,实际上是想要军权!
虽然在天幕说的时候,他确实也觉得对不起自己这个女儿,但是他也并没有想让平阳继续执掌兵权的意思。
开玩笑,被一个女人批评了这么长时间,李渊已经很窝火了,还要听她的提拔自己的女儿?
“女子……”
“天幕上说得好,女子也有许多不弱于男子的。”李世民恰到好处的打断了李渊的话,“所以父皇,当时皇妹手上的兵权,分给了儿臣一部分,儿臣想要还给皇妹。”
“多谢皇兄。”平阳公主对着李世民行了个男子常见的抱拳礼。
李世民眼中带着愧疚:“千万别这样说,其实是哥哥对不起你。当时若不是你,我们没办法那么短时间内就攻破长安。
当时父皇让你交兵权的时候,二哥也认为,虽然有些委屈你了,可女子就该在后宅相夫教子,
甚至还觉得,只要能提拔你夫君,能拉你儿子一把,就是对你好了。
但实际上,今日二哥才知道,你还是想要上战场的。
我们对你的心思,其实都不了解。”
平阳公主:“二哥……”
她没想到李世民会这么说,这也就代表了……
若是李世民当皇帝,那女子的地位,未必会继续低下去。
只是平阳公主还来不及感动,李元吉便开口道:“三姐,这是朝堂重地,大家可都是来上朝的,你一个女人家过来做什么,快回去。”
平阳公主反唇相讥:“笑话,你一个能丢下太原城跑路的人都能在这里,我是打下长安城的人,凭什么不能在这里?”
说完,平阳公主转头看向李渊:“父皇,如果只看性别,而不是能者举之,你是还想大唐走上天幕所说的道路吗?”
第163章 第一百六十三个老祖宗很骄傲
“父皇, 你是还想大唐走上之前的道路吗?”
平阳公主的一句话问的李渊整个人愣住了。
他觉得不至于这么严重,也没有这么乐观。
毕竟每个朝代对女子也都是这样的态度,无非是有些更严重, 有些更宽松一点罢了。
但是每个朝代不都也没了吗?
而且,在天幕的叙述里, 也只有大唐的女子曾经走上过最高的位置,把整个国家搞得一团乱……
好吧,也没有一团乱, 可是总归是比较麻烦的,不是吗?
难道只要大唐开放让女子为官从政,就能避免了这种问题吗?
李渊不知道, 不清楚,也……
没有那个胆子和勇气去实验这个事情。
他知道自己的秉性的,哪怕女子当官当真会给大唐带来新气象, 可也有许多男子是接受不了的——比如说这个默认平阳卸甲归家的柴绍。
有那么一半个女子在朝堂上说话, 可能还没有多大的阻力, 尤其是像平阳这样的,军功赫赫, 就算是他们反对,李渊也有足够的信心给堵回去。
可是若是直接开放……
他顶不住。
李渊看向了李世民,下意识已经跳过了李建成了:“世民,你怎么看?”
李世民沉吟片刻:“父皇, 儿臣觉得皇妹所言甚是。
我大唐人才济济, 从天幕所言便知,我大唐女子甚至不输男儿。
但是祖宗之法也确实不宜太快变动, 依儿臣愚见,不如现在官员、世家之中选择有才能的女子, 先于各部门小吏做起。
若有能力,便同男子一般自然晋升,若是没有,想必她们也是服气的。
毕竟天幕上说了那般多有才能的女子,我大唐女子心中也是有所向往的。
若是我们朝廷没有动作的话,女子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抗议的吧?”
比如他的皇妹平阳。
若是平阳能够看到天幕无动于衷的话,李世民也没有这个想法。
但是天幕是双刃剑,既然给了他们好处,让他们知道了后世的事情,甚至可以提前避开灾难,却也给了百姓一个开智的机会。
这让他们想要做的事情会比之前更多,他们也更难控制了。
如果只想要得到天幕带来的好处,其他的事情一应不管,那也是不可能的。
如何应对这种机遇和挑战,是每个统治者都要面对的事情。
李世民知道自己后世的子孙们也不是每个都聪明,还是从他这里就开始给后人打个样吧。
不都是要模仿他吗?
那就不能只模仿他杀兄弑弟逼父退位,他让女子入朝为官也得学起来!
李世民的点子并没有面向所有人,而是优先世家和官员,这让他们开始思考起来。
毕竟谁家没几个女儿呢?
原本只打算着让女儿成为一个联姻的工具,巩固自己的势力,现在可以直接入朝为官,倒是比嫁人要来的更为稳妥一些……
再加上现在朝堂上大部分人都已经是李世民的人了,李世民提出的建议,他们基本上也都是遵从的。
一时之间,都是赞同之声。
李元吉见状那是愤愤难平。
“二哥,你这就不对了,女子就是该在家里相夫教子才是。
三姐冲动,脾气不好,你不劝着点,让他回去好好给柴将军操持家务就算了,还要让女子都入朝为官?
你这不是颠倒阴阳,扰乱秩序吗?”
他自觉自己的话说的十分有道理,那些大人们应该也会觉得自己实在是英明,且勇敢。
你看,之前他们还都得附和李世民的话,可是在平阳皇姐当时手握兵权的时候,一个个可是反对的很厉害呢!
现在他站出来反对了,可是为了他们好啊!
李元吉觉得自己简直是舍身为人,甚至可以在天幕上提上一嘴了!
至于什么他放弃太原城带着美妾跑路的事情,就不值一提了。
他不准备追究天幕上那女子的胡言乱语之罪,那女子也老实一点以后别提了。
他可真是善良又大度,丝毫不输太子和秦王。
希望父皇能看到自己,知道自己也是能够继承皇位的,而不是只想着太子和秦王!
李元吉想着挺胸抬头。
不过……
他怎么觉得想象之中大家对他崇拜且赞赏的目光没有出现,反而觉得如芒在背呢?
李元吉有点不太自然的挪了挪身体。
他当然不知道,自己这番话是堵了很多大臣们将自己的女儿送入仕途强大家族的路了,怎么会有人赞同他呢?
“陛下,臣以为秦王殿下的提议很好,臣赞同!”
“臣也一样!”
“臣也认可!”
去皇帝后宫有什么好的,能拿到权利为家族做事才是最重要的!
齐王不要来捣乱啊,这可是他们富贵的路!
李元吉:“……”
谋划不成,李元吉整个人都不好了。
都怪这个破天幕!
李渊见状也没有再多说什么,毕竟李世民考虑的周全,一时半会儿也没有让女子真的跑到男子头上来的危险。
“你着手去办个章程出来吧。”
“多谢父皇!”
“平阳……既然你有所不满,朕也成全你。封平阳公主为辅国大将军,原手下将士从各营抽调,众卿没有异议吧?”
众人:“……”
说实话,他们有异议。
但是看平阳公主的意思,并没有让他们有异议的空间啊。
更何况,平阳公主入朝,也还能带动他们的女儿入朝,这样的话……
“臣等无异议。”
“至于其他的内容,还是按照前几次天幕出现的一样,众卿回去整理一番,报到朕这里来。”
李渊有些疲惫的揉揉眉心。
虽然耶耶没有直接来批评自己,可是言语之间的不满是溢出来的。
现在世民这招算是给他自己招揽人心了,等办成了,便顺理成章的改立太子……
“父皇,儿臣还有事要说。”眼看着众臣要告退了,李建成突然开口。
李渊:“!!!”
他最怕的其实就是太子会感到不满,毕竟李建成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太子了,虽然偶有瑕疵,却也还算称职。
突然被换,心中定然会不平衡。
天幕不是也说了吗,后面的时候建成甚至会给世民下毒,想要杀了他,现在又怎么会甘心太子之位换人呢?
“有什么事回头再说吧,朕身体不适。”李渊想往后压一压,起码能让李建成不要那么冲动的时候。
这段时间还可以再安抚一下,免得……
“儿臣等不得那许多了,儿臣想要向父皇请旨改立太子!世民劳苦功高,为我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情于理,都该是世民为太子才是。”
李建成严肃的说:“儿臣因是父皇的长子,才得以添任太子之位,名不副实,不若改立世民为太子,顺应天下民心。”
李渊:“???”
他愣了一下。
显然对于李建成的决定是意外且不知情的。
这个儿子……
怎么突然之间,急流勇退了?
不过无论如何是件好事,也不用他来担心之后李建成会有什么不满了。
毕竟这可是李建成自己提出来的!
只是如果答应的太快,李渊又怕李建成会心生失落,于是点头道:“太子所言甚是,但太子乃是一国根本,轻言废立于国不稳,朕先考虑考虑。”
话是这么说的,但是在场的除了李元吉之外没有一个傻子,谁都知道这改立太子的事情也就是这三五天的动静了。
尤其是李建成这一出之后,李世民当太子也是板上钉钉的。
甚至已经有人开始考虑,天幕上既然说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便退位自称太上皇了,那这一次会不会也……
不管如何,总之是去秦王府上混个脸熟准没错!
哦不,过不了几日,便该称之为太子了!
倒是一起离开的时候,李世民多问了一嘴李建成。
“大哥今日怎么突然让着弟弟了?”
“孤只是不想再被你杀死在玄武门一次罢了。”李建成冷漠的说,“而且……孤也并不觉得,能做到你做得到的事。”
“……二弟,虽然从没承认过,但是孤是佩服你的。”
“还有三妹。”李建成又看向一旁的平阳公主。
虽然没有表态过,但是今天若不是李世民开口,平阳公主又怎么会重新当回大将军?
这份情,平阳是一定会记的,也就是说,这也是站在李世民一边的。
既然已经是卖了好了,索性就多卖一点。
他和李世民针锋相对已久,卖多了自己心里也不高兴,但是自家妹子就没那么讲究了。
“你麾下的人,一会儿回去就让人给你点了名册送过去。”
平阳公主也领这份情,她这三个亲兄弟里,除了李元吉之外,其他两个对她倒是大差不差。
当年分她兵权的时候,也都没客气过的。
只是今日李世民帮了她,日后她也认这个天子便是。
就是……
李元吉本来上来想要说几句,然后就被平阳公主给瞪回去了。
看起来多少有些灰溜溜的。
这个姐姐她打人,那是真的打啊……
*
贞观时期
李世民看完天幕之后,好半天没缓过来。
他现在脑子里乱糟糟的,一时间不知道要先做什么好。
是先处理了女帝的事情?
……不过,女帝到底是谁来着?为什么他脑子里只有一个他们大唐会被一个女子篡位的印象,其他的却什么都不知道呢?
算了,那便先放放。
还有就是这个宦官的问题,日后大唐的君主居然会被几个阉人废立,实在是太丢人了!
以及……
李世民抹了一把脸。
观音婢的事情。
这个是他听着的时候就想要去找观音婢谈谈,但是真的有了这个机会,他却不敢了的。
第164章 第一百六十四个老祖宗很骄傲
“陛下, 关于这次的天幕,是和我们大唐有关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
看着李世民迟迟没有反应, 房玄龄忍不住上前提醒。
李世民如梦初醒,甚至没想起来现在是什么地方, 直接道:“玄龄啊,你平日里是怎么哄房夫人的?”
房玄龄:“……”
嗯……怎么说呢,刚刚听别的听的转移注意力了, 现在李世民给他提醒了。
就是这个陛下,给他院子里塞了几个人,让他差点失去了夫人。
房玄龄想到这里, 整个人都显得怨念极了:“只要不在后院里塞人,臣的夫人还是很好的。”
李世民:“……”
他也想起来这个事了,咳嗽一声道:“那什么……朕也是一片好心, 想给你安排两个美人在后院……”
房玄龄阴阳怪气:“陛下, 不是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想法的。臣和臣的夫人都希望一心一意的对彼此, 对那些什么三妻四妾的没有兴趣。”
李世民:“……”
魏徵也上前道:“陛下,臣子家事, 陛下不宜参与太多。”
说完,又开始一长串的长篇大论,说的李世民那是脸色忽青忽白的,可是又没办法反驳什么。
这件事确实是他做的过火了, 而且还被天幕拉出来说, 那更是各个朝代的转圈丢人。
李世民自己都觉得很离谱了。
杜如晦见状叹了口气,上前解围道:“陛下已经知错了, 再加上此事还没有发生,二位就原谅陛下吧。”
李世民连连点头:“对对对!”
“而且现在的当务之急, 乃是整理大唐未来发生过的事情。”杜如晦顿了顿,“尤其是藩镇割据,和宦官当政。”
至于武皇登基的事情,在他们脑子里是没什么印象的,自然也不会被单独拿出来说了。
众臣亦是觉得此事十分重要,连忙赞同。
说到正事,李世民也先收起了自己那些儿女情长。
有些事情回头再说便好,就算是观音婢真的生自己的气,也是希望自己以国事为重的。
于是朝堂上便开始热火朝天的讨论如何防止藩镇坐大,和如何防止宦官干政。
这两个李世民也不是没有下过功夫,但是后人不听那你真是一点办法没有。
所以到底要如何做,还是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贞观朝堂又不是什么一言堂,没有什么你说了大家就一定要附和的。
在这件事上,房谋杜断两位的考虑都不尽相同,吵得也格外激烈。
李世民一边觉得,能讨论的这么激烈也未必不是一件坏事,证明他的朝堂还是十分风气清明的。
另一边又觉得,实在是太吵了。
于是趁着间隙,李世民道:“诸位爱卿,此事事关重大,关乎到我大唐二百多年的国运,马虎不得,今日回去之后,爱卿们自己拿个章程出来,再慢慢讨论。
不过朕现在有个当务之急,是需要爱卿们来讨论的。”
“陛下请讲。”
“便是和亲的事情。”
和亲这件事,一开始李世民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但是天幕说了这么多,他要是还觉得没什么问题,那他就要被后人戳着脊梁骨骂了。
在国强敌弱的时候,和亲看起来像是大国的施舍,可是却没有考虑到和亲人选的心情。
在国弱敌强的时候,和亲便是对敌国的妥协。
总之两个听起来好像都不大好。
那还不如索性不和亲,现在的大唐也没有这个必要用和亲去笼络关系了。
而且……
李世民神色一沉。
他可没忘了,那吐蕃刚刚和亲,之后没有多久便开始反叛大唐了,还趁虚而入,这种人真的不值得帮扶。
养不熟的白眼狼,说的就是吐蕃了。
想那天幕上所说文成公主入藏,给了他们多大的帮助,不知道感恩也就罢了,居然还落井下石趁虚而入!
朝臣们经过李世民这么一提醒,也纷纷想起了吐蕃的事情。
暴脾气的武将们率先出列。
尉迟敬德道:“陛下,臣请旨前往吐蕃,定然将其收复!”
说完他还美滋滋了一下,自己这个“收复”用的实在是妙!
“臣也能!”秦琼不甘示弱,“只有尉迟一人不好,万一出点什么意外呢?”
“要我老程说,直接把这吐蕃划入大唐的范围算了,”程咬金看着自己好像有点说完了,这将领也差不多抢不到了,索性来了个大的,“也不用跟他们客气什么了。
咱们大唐对归顺的人,那自然是好的,这种养不熟的,索性灭了他便是!”
这个时候也就不讲究名声好听不好听了,天幕不都说了吗?他们大唐可是万邦来朝!
这个时候,绝对的实力比什么名声更重要。
那劳什子宋朝倒是名声好听了,但是还不如没有名声呢。
拿钱买平安,一群文人吹的天花乱坠,后面那靖康之耻的时候有多憋屈啊!
前面倒是也没多好,打赢了还给人家送钱送地还要跑去泰山封禅……
原本李世民也是有想要封禅的心思的,只是因为大唐还没有缓过来,所以不得不压制了心思。
但是现在听到这个消息,他是彻底打消了封禅的心了。
不够丢人的。
文官们差了一步,等武将们叨叨了一阵才道:“陛下,现在我大唐还是需要休养生息,对突厥、吐蕃等地都还不宜大动干戈。”
“不过陛下说得对,和亲等事日后还是不要再提了,一来免得强大了敌人,二来……也免了后世笑话。”
看到现在他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哪怕是他们现在对和亲一事没什么看法,甚至觉得牺牲几个女子出去能换番邦安宁还挺划算的,但是在后人眼中,这是没出息的表现。
以前不知道后人怎么看也就罢了,反正是生前身后名嘛。
现在知道了,还知道后人是怎么说的,那他们还怎么能理直气壮的继续和亲呢?
更何况,这番邦根本养不熟。
他们和亲到第一次反叛的时候才过了多久啊,恐怕文成公主刚去世就开始蠢蠢欲动了。
这样的还要去和亲,那就是纯纯又蠢又坏了。
他们可都是一手开创了贞观盛世的聪明人,又怎么会做和以前同样的选择?
哪怕是眼前和亲带来的利益大,都不足以让他们继续选择和亲了。
“众卿所言都有道理,那便先徐徐图之,总之和亲是不要再提了,其他的倒是可以慢慢来。”
李世民点了点头,本想将女子入朝一事一并提了,但是想了想,又没有说。
一会儿可以拿这个回去跟观音婢说一说,也算是一个他认错的小技巧了。
“如果没什么事,众卿便先回去吧。”李世民道,“这日天幕的内容着实丰富,有很多事情都来不及说,但是天色已晚,朕也就不留诸位了。”
说完,李世民有些赧然:“玄龄啊,记得回去跟你夫人说一声,让她不必担心,朕日后不会做那种给人后院塞人的糊涂事了。”
房玄龄愣了一下,微微一笑,冲着李世民行了个大礼:“多谢陛下,陛下英明!”
“陛下英明!”
*
下朝之后,李世民收拾了一下自己,然后才惴惴不安的来到了长孙皇后的住处。
长孙皇后和往常一样,还在窗前看书,不过却没有像之前一样,在听到他的动静之后,并没有起身相迎。
李世民心中感到一阵苦涩。
在天幕没出现之前,他自觉已经对长孙皇后很好了,虽然后宫充盈,却对皇后爱重,甚至让她生了好几个儿子,也并没有让其他人越过皇后的宠爱去。
可是这天幕一提,尤其是提到了他病危的时候长孙皇后是如何决定的,长孙皇后去世后他又是如何做的,让李世民确实感觉到了难受。
“观音婢……”
李世民低声唤道。
长孙皇后如梦初醒一般,立马起身大礼相迎:“不知陛下驾到,臣妾有失远迎,请陛下降罪!”
李世民:“……”
其实以长孙皇后和他的夫妻关系,不过是一时没看到他来而已,根本用不着这么严厉的说法,什么降罪不降罪的。
就算是普通的宠妃,也不会如此。
他满嘴苦涩。
心中一边懊恼,一边也有些怨天幕。
若不是天幕上说话,根本带不起观音婢的心思来。
那她就还是自己温柔可人,体贴大度的观音婢。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冷淡有余,客气有余,却又不像之前亲近了。
“观音婢,你这说的什么话,你和朕还用如此吗?”李世民忍不住道。
“请陛下降罪!”长孙皇后直接跪下了。
李世民:“……”
他原本以为长孙皇后要么对天幕所言无动于衷,还是跟以前一样,要么就是如寻常吃醋的女子一般哭哭啼啼,他哄两句就好了。
可他万万没想到,长孙皇后会将自己完全包裹起来,成为一个完美却没有感情的皇后。
她进退举止没有任何问题,却少了同他的亲昵。
这让李世民心痛如绞。
“观音婢……是朕错了,你不要这样……”
长孙皇后愣了一下,有点不相信自己听到的话。
“陛下,你……”
“是朕错了!”李世民看有戏,连忙乘胜追击,“朕不该在观音婢你去世后还宠幸别的女人,朕也不该让后院这么多人,朕尤其不该让观音婢你生这么多孩子……”
李世民眼皮子浅,平时就很爱哭了,现在想起来长孙皇后很快就要撒手人寰,离自己而去,眼泪立刻刷刷的掉了下来。
长孙皇后见状心中也是酸楚。
又有哪个女子在真爱自己丈夫的基础上,看着他后宫无数心中好受呢?
第165章 第一百六十五个老祖宗很骄傲
看着李世民在哭, 长孙皇后也是泪流满面。
若非一心都是这个人,她又怎么会难过呢?
之前她只是将所有的难过都压下来了,告诉自己, 陛下是秦王、是皇帝,是要建立一番常人不能及的功业的!
他不可能像寻常人家的男子一样, 只有自己一个人不娶别的女子。
天长日久的,长孙皇后好像也觉得这样就是正常的了。
哪怕李世民每一次充盈后宫的当天,长孙皇后都会失眠, 泪湿枕巾。
可是现在陈曦的一番话,宛如当头棒喝,将她那些自欺欺人的幻境全都打碎了。
皇帝之中, 也有一夫一妻,一心一意的呢……
突然之间,长孙皇后都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怎么样了。
还是像以前一样吗?
好像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
一时半会儿她没办法调整过来心态。
就比如刚刚, 她知道自己是应该起身相迎, 然后问他看了天幕有什么感想,是不是需要人商量……
但是在听到李世民来的时候她一时间卡了一下, 紧接着就变成这样了。
李世民难受,但是她也不见得舒服。
“观音婢,朕错了,朕现在想到日后没有你的时间, 心口难受的不行……”李世民握着长孙皇后的手,
“朕不知道天幕上说的那个李世民是怎么想的,但是若你不在, 朕绝没有再入后宫的心思!”
反正现在是没有的,只要想到观音婢会提前他那么早离开, 李世民就真的不能呼吸了。
好听的话可以先说一点,先把观音婢哄好了先。
毕竟现在他情绪上头,还不知道冷静下来会是怎么样,可是只有一点他是确定的。
无论如何,他都不想失去观音婢!
长孙皇后听了这个话并非没有震动,只是……
她一时之间,还是难以平息自己的情绪。
“陛下,此事臣妾还需要冷静一下……”长孙皇后声音里带着些不自觉的颤抖,“可以等臣妾冷静之后再谈吗?”
李世民也不敢逼着太紧,天幕上说长孙皇后早逝的原因便有思虑过度一项,他能顺着些就顺着些。
“好,朕等你冷静。”李世民点点头道,“不过有件事情,观音婢,你身为国母,也得办起来了。”
提到自己的指责,长孙皇后瞬间支棱了起来。
脸上的失落难过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认真的神色:“陛下说的可是女子入朝的事情?”
在这方面,长孙皇后和李世民可谓心心相印了。
在说之前朝代的时候,李世民就动过让女子为官的心思,这一次天幕说到了唐朝许多有为女子,他想要将此事提上日程是再正常不过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这次天幕说到平阳……朕很有感触。”
“平阳公主当年英姿飒爽,巾帼英雌,不输男儿。”长孙皇后想起这个小姑子也是十分感慨,“若是能一直在殿前,而非回归后宅,大唐开疆拓土,定然有她一份。”
“着实是……可惜了。”
这个话以前在长孙皇后的心里萦绕过,但是碍于女子的身份,秦王妃的身份,她没办法说出来,也只是十分偶然的时候才会在李世民面前泄漏一点。
不过天幕现在说了,她也可以直接说了,不显突兀,也很正常。
“是的,之前民众心思便蠢蠢欲动了,这次说了平阳的事情,还有我大唐会被一个女子中间腰斩一节,取而代之一段时间,朕想,男子们一定意识到了女子的厉害。”
都能接受女子当皇帝了,那女子入朝为官的事情,接受起来岂不是更容易了?
“所以,陛下的意思是,现在到时候了?”
李世民点头,坦然道:“朕也是有自己的私心的,一来,虽然朕现在不知道那登基的女帝是谁,可若不是女子只能囿于后宅,只能相夫教子,不能入朝为官,她走到这一步的可能性也会小一些。
二来……朕知道,观音婢你的才能并不亚于男子,若是由你主持此事,定然会很高兴的。”
长孙皇后愣了一下神色终于软了一些:“多谢陛下。”
“你我夫妻之间何必说这么客气的话。”李世民趁机上前,温柔小意,总算是把人哄了个大概。
*
武周时期
看到天幕结束,众人总算是松了口气。
主要是后面实在是太让人血压飙升了,那宋朝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他们生活的时期,哪怕是女主临朝,可是也过得十分舒适。
周边列国那叫一个温顺,就算是偶有叛逆的,直接打过去就是了,哪有那么多憋屈的事?
看看这宋,倒是一点也不用担心女的上来当皇帝呢,但是看结果还不如女的当皇帝。
起码他们从来不会担心,因为上面这位是个女子,就导致天幕所说的宋朝那种连皇帝都被人家掳走两个的情况发生!
武则天笑吟吟的看着众臣,道:“诸位觉得,这男子当皇帝当成宋朝皇帝这样,是不是还挺可笑的?”
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
他们知道女皇的意思,定然是想要贬损男性皇帝的。
可是他们纵然是知道了,又如何能说得出口这个话呢?
他们可都是男人啊!
“不知道你们到底是希望让个男人来当皇帝,然后把山河拱手让人,还是无论男女,有能者居之,让天下太平安稳呢?”
众臣一片沉默。
其实他们当然是更希望男人来当皇帝了,这阴阳调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还是要有的。
不过一来现在上面那个可是女子,二来上面这位现在的打算甚至都是传位给公主呢,三来宋朝这个事情,真的让他们这些思想还算开放的男人们对唯性别轮也产生了一些疑惑。
只要是个男的都可以真的对吗?
身为皇帝,甚至被敌国掳去成了别人的俘虏,还在别人的太庙被献俘,还是牵羊礼……
真的是不够丢人的。
有这样的皇帝,他们哪怕去了地底下都不敢见先人的。
综合考虑了一下,大臣们心甘情愿的说:“陛下,还是有能者居之啊!”
武则天满意了。
一开始的时候,她只觉得宋朝废物,没有能力还各种将女子当做货物来抵扣对敌国的赔款。
不光没有骨气,还没有底线。
但是转念一想,她又觉得可以来趁机敲打一下这些大臣。
从天幕出现至今,不,更准确的说,是从她开始有了争夺这至尊之位的时候,她就知道,自己必然不可能让所有的臣子都安心的臣服于她。
非她没有能力,只不过是因为她是个女人罢了。
女子这个身份在这里就是原罪,一个女人只配相夫教子,哪怕是有能力,也要成为站在男人身后的女人。
可以为他生儿育女,为他出谋划策,但是无论做什么,都要冠上自己夫君的名义。
这对女子何其不公?
可是却没有多少人为女子喊不平。
现在天幕送来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如果不能抓住的话,武则天就是死了也不会原谅自己的!
而且……
身为一个女子,在听到宋朝人在战败之后,居然恬不知耻的将女子作为货物抵顶银子送给金人,哪怕是她已经贵为九五之尊,都不免背后发凉。
这种明晃晃的不把女子当人看的直白和算计,简直赤裸的让人害怕。
如何能避免这样的情况?
那自然是要提高女子的地位了。
没看到天幕上说的,是用女子来抵顶财产而非是男子吗?
若是男子和女子的地位同样高,那日后就算是再出现这种状况,也是男的女的一起当货物。
丢人就丢个平等,别还分什么三六九等。
女子要是能被当货物对待,那男子也能够,皇室女子值一千两,那皇室男子也应该值这么多。
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便是多出几个女皇。
皇帝都能是女的来做了,更何况是其他的职位呢?
只希望……
武则天看向和太子站在同一顺位的太平公主,眼中闪过一丝凝重。
她的女儿,不要给她丢人才是。
*
太平公主看完之后也是心潮澎湃。
别人可能没注意到的一点是,这天幕上把她也说了一段。
当然,是为了谈她侄儿李隆基的时候提了一下。
主角并不是她,可是太平公主看完之后,也是很有感触。
原来后人也有惋惜,为什么她没有抓住机会!
而且天幕上的女子也分析了,她当时的势力虽然已经到了七位宰相五出其门的地步,可是到底还是败了。
失败的原因天幕分析了些许,让太平公主得到了些启发,不过到底还是太浅显了,太平公主觉得肯定有可以深挖的地方。
回头召集府中的幕僚们好好研究一下,然后写个东西给母皇递上去。
太平公主不傻,之前只是没想过那个位置,现在武则天有意抬她,她自然要迎头赶上才是!
她和自己的两个哥哥可不同,从小都没有被当成储君培养过,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
和其他的皇帝一样,武则天在朝堂上问了些问题,便准备放众大臣归家了。
毕竟今日天幕说的可不少,现在天色也不早了,是时候让众人回去了。
只是都说了散朝之后,武则天突然又开口:“太子。”
李旦:“!!!”
他吓得差点没有哆嗦的直接跪下去。
对这个皇帝母亲,他真的是又敬又怕。
以前是生怕武则天杀了他给武家的人腾地儿,现在看到自己的母亲又开始给妹妹抬轿子,又害怕武则天杀了他给太平公主腾地儿。
他可太难了啊!
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六个老祖宗很骄傲
看着李旦惶恐的模样, 武则天心中叹了口气。
难免有些思念自己的前两个儿子起来。
虽然一样不是附和她心意的完美儿子,但是她之所以忌惮,便是他们不会被她掌控, 大部分条件还是符合一个太子的身份的。
剩下的俩儿子……
都立不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她纠结到底是传给武家皇位还是传回李家皇位的原因之一。
如果之前两边有什么特别让她惊艳的后人,那她的皇位要传给谁说不定就尘埃落定了。
好在现在天幕的出现让她有了另一个选择。
不过那原本的历史轨迹也让武则天心惊, 所以才会喊住李旦。
李隆基,确实是个让她很纠结的人啊……
虽然天幕说了,他前期的事情做得好是因为有她留下的人脉, 不过武则天却知道,就算是她留下了再多东西,后面这个皇帝立不起来也还是立不起来。
你看这李显和李旦又哪一个不是在李隆基当皇帝之前当的皇帝了, 可哪一个把她留下的人用好了?
知人善任也是一种本事。
天幕说得对,若是这李隆基早死,那可真是好事一桩啊……
想到这里, 武则天叹了口气, 把李旦又给吓了一跳, 惴惴不安的猜测起来。
“一会儿回去之后,叫你家三郎进宫。”
李旦:“!”
虽然不是冲着自己来的, 但是也没能让他好过一点。
因为李隆基是他的儿子,哪怕并非是长子,可是李隆基从小聪明伶俐,甚是得他欢心。
更何况……
李隆基是之后的天子, 也是将他们大唐带入巅峰的人!
哪怕是后面有些不好的地方, 那也是在折腾他们李唐的江山。
而不是现在的武周。
可是现在武则天要把李隆基叫过来,那之后……
不过李旦完全不敢说什么, 如果他听话,武则天可能还不会怎么样, 如果他不听话……
李旦完全不怀疑,武则天会弄死他再找一个人来当这个太子。
天幕上不是说了吗?后面继承皇位的也并不是他,而是他的兄长,现在被贬房州的庐陵王李显。
“放心,”或许是看了天幕心情不错,武则天说话的语气都好了一点,“朕只是有些事情要问问他,不会怎么样的。”
李旦恍惚了一下,连忙道:“明白了,儿臣这就去喊他。”
李隆基很快便进了宫。
没有人知道武则天跟李隆基到底说了什么,只知道出来之后,李隆基脸色是不大好看的。
李旦想要去问,结果也没问到什么。
*
开元时期
李隆基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面对自己的朝臣。
他一直觉得自己做的很好,但是从天幕的话来说,他后期做皇帝做的那叫一个失败。
是他现在最看不起的那种皇帝了。
虽然他看了后面宋朝的皇帝之后,觉得自己也还行。
比上不足,好歹比下有余。
可是很快李隆基也机灵起来。
如果是要跟宋朝皇帝相比才能比出来优越感的话,那他这个皇帝还不如不做呢!
这个时候,张九龄上前:“陛下,您说的罪己诏,臣已经拟出来了。”
在之前说到安史之乱的时候,李隆基曾经说过自己要下罪己诏。
张九龄作为天幕上认证的开元时期最后一任贤相,那自然是要听了皇帝的话就立马行动的。
于是二话不说就找太监拿了笔开始写了起来。
后面越听大唐之后的走向就越是气愤。
如果不是李隆基开了宦官干政的先河,如果不是李隆基让节度使权力过大,如果不是李隆基后期太过昏庸……
唐朝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
……
虽然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也会有这样的问题。
但是现在冒出来了问题,那就是要重视的!
所以张九龄确实是越写越激动,笔下的文字也是越写越尖锐!
直到天幕开始讲宋朝的部分,张九龄突然就觉得……
自家陛下也没有那么的不可救药。
有了这种对比,张九龄写的时候也多少温和了许多。
起码骂的没有那么难听了。
李隆基:“……”
他当时是说了要下罪己诏,但是现在天幕播完了,冷静下来了,又觉得没有那个必要了。
毕竟后面大宋的更加拉胯,有这个对比,他瞬间就显得好很多了。
什么事就怕对比!
所以现在张九龄上来折腾这一下,就让李隆基很不满了。
……
不过看着朝堂上的官员,李隆基还是闭了嘴。
这些官员脸上的表情那可都是不满,他瞬间就想起来自己晚年的时候有多不招人待见了。
甚至还有太子逼他退位,那些个臣子们也没有什么表示。
李隆基丝毫不怀疑,如果自己这次处理不好这个事情,那是随时可以被替换掉的!
因为他们还有一个皇帝预备役呢。
虽然李亨当皇帝很一般,但是他的儿子李豫干得不错……
李隆基瞬间想到了什么,道:“辛苦丞相了。”
张九龄低头:“为陛下分忧,是臣子的责任。”
李隆基:“……当一个贤明的君主,也是帝王的责任。”
他叹了口气,让高力士下去拿上来了张九龄替他写的罪己诏。
看完之后,李隆基脸色越来越难看了。
这都什么东西?
哪怕是他有点问题,张九龄这么严厉的去批评一个皇帝,他脑袋不要了?
“陛下能有决心下罪己诏,大唐幸甚!”
张九龄多少也能看得出来李隆基想什么,不过他写的时候都不怕,现在就更不怕了。
更何况,他是懂得如何拿捏李隆基的。
毕竟也当了这么长时间的丞相了。
所以张九龄很轻松的回复道。
李隆基:“……”
被架着下不来了。
是啊,他觉得没有问题,但是百姓能觉得没有问题吗?
安史之乱的时间就近在眼前,他可以把这不当回事,百姓能不吗?官员能不吗?
李隆基原本的那点庆幸全都没了,脑子里开始迅速给自己寻找一条合适的退路。
他可是几十年的太平天子,如果还要像天幕上所说的一样走向历史上的结局,那也太废物了。
“丞相说的是。
传朕的旨意,将安禄山、史思明、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即刻处斩,不得有误!
高仙芝、封常青等有功之臣一路加俸半年!”
在宣布这两个决定的时候,大臣们都是眼睛一亮,觉得陛下果然是陛下,虽然后期的时候他确实整了很多骚操作,将大唐拉入了深渊,但是现在还没有到那个时候,多少还是冷静的。
不过接下来就让人很不满了。
“降李亨为恭王。”
群臣:“???”
张九龄道:“陛下不可!太子并无过错,怎能轻言废立?更何况,天幕所言,安史之乱的时候,是太子……”
说到这里,张九龄卡了一下。
嗯,如果是他的话,在这个时候他也会记仇的。
毕竟之前李隆基的皇帝当的好好地,就算是在马嵬驿的时候被群臣逼迫,大家也是认这个皇帝的。
可是李亨居然直接登基,遥尊他为太上皇,甚至之后收复长安,都没有给李隆基一个太上皇应有的尊重……
那他生气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这并不是可以随便废立太子的理由!
张九龄作为丞相,决定据理力争!
“身为太子,临危受命,登基为帝却不能扫除侵害江山蛀虫,这便是罪过!”李隆基义正言辞的说,“所以,朕决定立李豫为皇太孙!”
张九龄:“……”
他卡了一下。
不得不说,皇帝的这个决定真的是有点搔了。
这个操作不可谓不正确。
虽然李亨也确实是在危难之时扛起了大唐的江山,但是……
这位的能力,还真没太抗的起来。
估计当了那么多年太子,不想要继续和以前一样,当了皇帝之后就巴不得把所有的权利握在手里。
可惜现在的陛下也没有想要就这么退休的意思,天幕也说了,两人之间的争端也间接导致了睢阳孤立无援。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李亨也并没有李隆基之前的知人善任,虽然他开始任命的将领都对了,可是却心有疑惑,不能完全放权,导致了安史之乱平定速度变慢……
这样一个人,也确实不适合在现在什么都没发生的时候去当皇帝。
而李豫就不一样了,他这个皇帝天幕认证了做的不错,也是一手平定了安史之乱的人,如果能够跳过李亨,直接立李豫为皇太孙……
也是一个不错的决定。
虽然好像有点对不起太子李亨,不过李豫是可以的!
“至于朕,也将在培养出皇太孙之后,禅位于皇太孙。”
李隆基说到这里的时候,朝野哗然。
不是没猜到李隆基会对自己有个什么安排,但是这么直接的说退位,也让众臣有些惊讶。
天幕上可是说,陛下在太子登基之后也还是不想放权呢,现在突然就要退位了?
不过无论如何,这是一件好事,能规避了陛下昏庸的晚年,只留下他英明的青年中年,多好啊!
“陛下英明!”
朝野欢呼。
这下就算是张九龄都说不出来什么反对的话了。
李隆基也松了口气。
话是这么说出去了,但是什么时候培养出来,什么时候退位,那不还是由他说了算吗?
至于到时候是不是要真的退位……
那就看看其他人的反应了。
“还有件事,便是关于藩镇坐大,宦官干政的事情,众卿下去拟个章程出来。
既然知道了日后会有问题,现在便该解决才是。”
李隆基叹了口气,看向高力士:“高力士,你是天幕认证的忠心耿耿的宦官,要让你受委屈了。”
高力士摇头:“陛下好,臣不委屈。”
“陛下英明!”
终于暂时躲过了一劫的李隆基松了口气。
也不知道那宋朝的皇帝会怎么样哦……
第167章 第一百六十七个老祖宗很骄傲
北宋初年
看着终于结束了的天幕, 赵匡胤整个人总算是可以稍微松下来一点。
真的很怕再出现什么会跌破他认知下限的皇帝了,尤其是他每次觉得赵光义的后人已经够离谱的时候,还会有新的离谱出现。
这实在是让他难以接受了。
“朕实在是心痛啊……”赵匡胤捂着胸口, 脸色惨白,指着赵光义的手都在颤抖, “晋王,这可都是你的好后人,都承袭了你的好作风啊!”
众臣倒是没有一个觉得赵匡胤是在做戏的, 因为整个的过程他们也看了。
原本在天幕没有说后面的大宋会走向什么样的结局的时候,他们还觉得晋王挺好的,比起现在还看不出什么长短的皇帝的皇子们, 晋王继位之后还会稳妥一些。
但是听了天幕上说的内容,他们是脑子有坑了才会想要继续让晋王继位啊!
现在他们是打不过辽人,可是也完全没有说打赢了还要给人家送钱啊!
说实话他们听到这里的时候也不是很懂这个操作到底是怎么想的, 你都打赢了好吧?
众臣看向赵光义的眼神也充满了迷惑, 完全不知道晋王的儿子到底是个什么脑回路。
赵光义现在已经说不出话了, 因为刚刚被打的时候他也被打到了嘴,肿的都发不出声音来了。
只是眼中到底还是流下了浑浊的眼泪, 也不知道是悔恨自己未来会做出来的离谱事情,还是对他子孙不争气的愤怒,也或者是对天幕居然把他和他后人干的事情给戳穿了的生气。
如果不是天幕出现,他不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
别管是什么方式, 反正皇位是他的就对了!
赵匡胤阴恻恻的笑了一下:“老三啊, 为了避免之后你的子孙不听话,还想要去当这个皇帝, 朕看你和朕都牺牲一下吧。”
赵光义:“?”
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这个牺牲是什么?
到底兄弟一场, 赵光义知道,就算是赵匡胤再生气,也不会为了这种目前还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杀了自己的。
那他还会有什么其他的办法来折腾自己?
“不如这样,为了避免我赵家再出现像晋王后人那样的昏庸无能之君,现在就将晋王和晋王所有子嗣,全都阉了如何?”
这个话实在是粗鄙,不过反正赵匡胤也是武将出身,没有那么多讲究。
大家听懂就行。
他其实很想直接把赵光义一家灭门的,毕竟赵光义在杀自己的时候,也没犹豫不是?
不过赵光义杀自己的事情,多少还是传言,并没有真凭实据,要以这点来判赵光义的罪,多少有点不大好看了。
但是没关系,他还有更釜底抽薪的一招。
这样做赵光义也留下了性命,也不会有日后篡位的风险了。
——就算是他想要,大臣们又岂会拥戴一个不能人道的人来当皇帝?那江山社稷怎么办?
赵光义听到这点整个人都蒙了。
什么?
皇兄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要让他这一脉绝后吗?
“呜呜——”
赵光义挣扎着想要反抗什么,但是大臣们却……
“陛下仁慈!”
“陛下这个办法既维护了晋王的生命,又保证了大宋后面不会再出现那几个……”
说到这里的时候,大臣们卡了一下。
纵然后面的皇帝实在是很离谱,但是这是不是他们能说的,还是有待商榷的。
“是啊,又能保证日后不让晋王这坑爹的东西的后人有机会染指神器!”赵匡胤神色冰冷,“既然众卿都没什么异议,那就这么执行吧。”
“???”
赵光义还想要说什么,但是赵匡胤根本没有让他再开口的机会,直接就让人给他拉走了。
赵光义还看到,除了押送他的人之外,还有一队禁卫军出宫去了。
不用想也知道,这些人定是去找他的儿女们了……
赵光义眼中满是绝望,难道他这一生就这么完了吗?
虽然他现在确实是有心思,想要取兄长而代之,但是他不是也没有做出来吗?
为了一个将来的事情,就将他阉了,将他这一系绝后,兄长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
母亲,若是您还活着!!!
但是赵光义现在想什么都没用了,在朝堂上他本来就被打了一顿,鼻青脸肿不说,还深受重伤难以挣脱了,赵匡胤还派了许多禁卫军押着他。
赵光义更是无法挣脱!
这些当兵的心里可都窝着一股火呢。
天幕都说了,他们保家卫国,多么英雄啊!
后来的地位居然越来越低下,还被侮辱性的称呼,这谁能受得了?
虽然这个基调是当今圣上定下的,但是发扬光大的可是这位。
……而且虽然有些欺软怕硬的意思吧,他们不敢和皇上硬杠,可是趁机跟晋王报仇却没什么大不了的。
看圣上的意思,晋王以后别说是继承皇位了,能不能保住这个晋王的名号都两说呢。
这个时候不趁机落井下石,难道还雪中送炭等他翻身不成?
别说是他们了,就连普通百姓恐怕都不能让晋王翻身。
否则的话,那汴京陷落的事情,可就在眼前了!
*
在禁卫军带着赵光义去“绝育”后,赵匡胤又看向群臣。
“诸位,天幕所透露的我大宋的危机,虽然是在许多年后,你我肯定都看不到了,但是根子确实在朕这里种下的。”
若不是他害怕武将跟自己一样搞个黄袍加身,抑制武将重文轻武,也不会有后面军备废弛的情况了。
更不会有后面被异族入侵,中原大陆一片血光之灾的模样!
“朕有罪。”
“陛下!”
群臣一时之间都有点不知所措。
主要是这里站着的大部分也都是文臣,他们可不觉得重文轻武是什么不好的事情。
自古以来文武就不是那么和谐的,现在他们能踩着武将一头,当然觉得没什么问题了!
而且天幕还说了,宋朝可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多好的事啊……
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改了呢?
这绝不行!
……
至于什么给打赢的国家赔偿款什么的,那都是皇帝的事情,和他们文臣又有什么关系呢?
好事那肯定有他们的参与,坏事那就是他们劝不住。
文臣们的思路就是这样的。
只是他们劝说赵匡胤的话还没说出来,就被赵匡胤打断了。
“朕意已决,日后的国策需要有着相应的调整了。诸位回去好好考虑考虑。”
这话说完,那就是没什么转圜的余地了。
众人虽然不满,却也没好说什么。
“还有,我大宋的天幕说完,百姓必然动荡。”
说到这里的时候,赵匡胤叹了口气:“你们好好想想,朕要如何平复百姓的怨念,让百姓对我大宋有信心。”
众臣:“……”
这个问题未免有些太难了。
从天幕透露的内容来看,百姓后期受到的苦楚可太多了,那不是一星半点的。
如果不处理好的话,百姓可是会一直生活在惶恐之中。
大宋现在建立才多久,根本人心不稳,只要这个时候有人借着天幕的风来起义,那后果,赵匡胤不堪设想。
他现在对自己这个弟弟是恨到了极点。
一来他居然有想要杀了自己取而代之的心,不管历史上他是如何做的,那灯影斧声赵匡胤可不觉得是假的,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二来赵匡胤也并没有将皇位传回给自己这一脉,反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然后子子孙孙传下去了。那他折腾了半天的杯酒释兵权还有什么意义?不还是给他人做嫁衣吗?
三来就是赵光义自己和他的子孙们也实在是不争气。
好像是把大宋治理的蒸蒸日上了,但是军备不修,在别国看来那就是个自己养自己的肥羊,饿了随时随地可以过来打个秋风什么的。
如果他真的把大宋治理出了盛唐时期的盛况,赵匡胤多少还能自我安慰一点。
这个皇帝虽然不是自己选的,可起码也没给他们老赵家丢人。
可现在是什么情况?
靖康之耻,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啊!
继位的那个皇帝……
嗯,天幕说得对,那不是他们赵家的子孙,他是完颜家的,完颜构!
有这样的后人,居然还想要肖想皇位?
现在他就绝了赵光义所有的心思!
四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老三后人的这些举动,一定会伤了民心!
本来大宋立国初期就是稳定民心的时候,结果来了这么一出,简直让赵匡胤头大。
“实在不行……朕也可以下罪己诏。”赵匡胤闭上了眼,无比耻辱的模样。
虽然天幕上对汉武帝下轮台罪己诏的态度是持肯定的,但是无疑,对一个帝王来说,下罪己诏无疑是非常羞耻的。
甚至是会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
不过对比一下晋王的后人,他也不算是很耻辱了。
能下个罪己诏,稳住他们赵宋的江山,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划算的了。
脸面这个时候反而是最不重要的。
众臣闻言才算是明白了这位皇帝陛下壮士断腕般的决心!
他们以后的日子,是不可能站在武将头上拉屎了!
那既然如此,还不如表现的通达一些,给武将们送个人情。
日后大家还是好朋友嘛。
“陛下英明!”
赵匡胤疲惫的摆了摆手:“行了,退朝吧。朕吩咐的事,你们别忘了就行。”
臣子们不敢再说什么,纷纷得命退下。
赵匡胤又命人留下了刚要走的太医,伸出手去一脸认真的问:“太医啊,朕经过这一天,还能活几年?”
太医:“……”
没有暴毙,就是还能活好久呢。
第168章 第一百六十八个老祖宗很骄傲
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时期, 虽然相距不久,但是百姓都是一样的痛苦。
在天幕结束之后,朝堂上还没有商量出个三四五, 汴京城和临安城的百姓先暴动了起来。
尤其是宋徽宗时期,那百姓是完全等不及了呀!
眼看着金人的铁马就要南下了, 皇帝可以跑路,到哪都有人伺候他,他们能吗?
一家老小可都在汴京城呢!
就算是为了家人的未来, 他们都不能坐以待毙了!
还有那些被天幕夸赞过一嘴的太学生们,此时也开始热血沸腾了。
“国难当前,匹夫有责!”
“不能让这个昏君继续在皇位上了!”
“还有那些尸位素餐的大臣们!”
“让李纲大人来抵御金人!”
“还有宗泽大人和岳飞大人!”
“对对对, 还有太祖的后人也很不错,不如我们直接拥戴太祖的后人当皇帝!”
“对!他是想要北伐的!”
有些话不开始说还好,一开始说, 那就几乎全都开始响应了起来。
最终由几个思路比较清楚的太学生们将意见汇总了一下, 写成了一份开封城全城百姓的血书!
宋徽宗赵佶正在朝堂上不知所措, 看着忠臣愤怒的眼神,和奸臣惶恐的表情也不知道一时间要怎么样的时候, 侍卫们就着急火燎的进来禀报了。
“官家,宫外有许多太学生和百姓围着,要求官家退位,要求官家杀死……”
说到这里, 来人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在文臣首位的蔡京。
“要求杀死蔡京为首的六贼”这句话, 多少犹豫着敢不敢说出口。
最后他也豁出去了,直接把外面人喊得口号全说了。
一来是因为太生气了, 天幕上的内容只要是有血性的人看了,都不可能对这帮昏君奸臣无动于衷, 更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大宋再走向原来的路。
二来是因为他看着朝堂上原本还比较温和的忠臣团队们,此时对官家和奸臣们那都是怒目而视,就差没有上去打人了。
再加上外面那么多足以把皇宫都掀翻的人,他心中涌出了一腔热血!
大不了就是个死,反正现在不死,等金人来了一样死,后者还更耻辱一些!
而且……
他心中明白,看后世对现在这个时代的评价就知道,那清流是一定会被歌功颂德的,尤其是被皇帝衬托之后。
今日如果他因为这件事死了,那就是名留青史,名垂千古!
所以他说完之后,不光是没有害怕,整个人甚至都显示出了一种神圣的光辉出来!
赵佶:“……”
他这下是真慌了。
如果说刚刚还有些幻想,觉得事情没有严重到那个程度,暂时还有几年安稳日子可以过,金人目前也还没有把一起攻打辽人的计划送过来……
但是现在,赵佶是完全抛却幻想了。
如果还要继续这么想的话,那他可能就真要被人给赶下来了。
虽然当这个皇帝是赶鸭子上架,但是当上了之后才知道当皇帝有多爽。
那种掌控所有人生死的感觉,那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还可以出宫狎妓,全天下的美人和财宝都由他挑选……
多好啊!
如果不当皇帝,赵佶的选择瞬间就少多了。
所以无论如何,这个皇位他必须得保住!
赵佶当机立断,立刻把天幕上所说的那几个大奸臣给点了出来,甚至还有许多天幕没提到的,也被点了。
——赵佶是很清楚这朝堂上到底谁是忠臣谁是奸臣的,只是他平日里不愿意去用忠臣罢了。
忠臣一板一眼,对他要求那么多,哪有奸臣好啊,平日里只陪他玩乐就好了。
但是性命攸关的时候,能不能玩乐就不那么重要了。
死道友不死贫道,能别人死那就不自己死。
所以赵佶觉得自己壮士断腕的非常迅速,只要把这批人给杀了,也能够给百姓一个交代了吧?
以蔡京为首的奸臣们:“???”
不是,大家一起被骂,凭什么就只杀他们,这个狗皇帝呢?
“官家,话可不能这么说,纵然臣等有错,但是官家没有问题吗?”
蔡京虽然是个奸臣,但也是个有能力的能臣。
这样的人若是在明君手上也说不定会有名垂青史的可能,但是遇上宋徽宗这种皇帝,那就是狼狈为奸,一个更比一个坏,一个更比一个奸了。
所以这个时候,他是很为自己鸣不平的。
他到底为什么会走上这一步,官家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赵佶被骂的脸色发白:“你……你不要胡言乱语,朕只是被你们这些小人蒙蔽了!”
是的!他是没有问题的,他是一个好皇帝,他只是被那些奸臣蒙蔽了,现在天幕提醒了他,他会拨乱反正的!
蔡京冷笑一声:“官家,天幕上所说的金兵来袭之时忙着把皇位传出去带着人跑路的可不是臣,而是您啊!这总不能是臣逼您的吧?在被金人带走之后生的那些孩子,总不能是臣逼您的吧?”
赵佶:“……”
他脸色难看的要命,所有他自以为是的粉饰在这一刻都被撕破了。
“住嘴,住嘴!”赵佶急急忙忙的说,“来人,让他把嘴给朕闭上!”
再说下去,他还怎么把锅推出去?
但是这个时候,居然没有人动作。
往日里听凭他调遣的禁军们仿佛是死了一般。
蔡京哈哈大笑:“官家,臣等固然是害了大宋的蠹虫,但是官家又是什么好东西呢?”
反正肯定是没活路了,蔡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宋徽宗也拉下马。
大家一起死,都别活!
“官家,臣等死不足惜,但是官家还坐在上面高高在上,享受着万民供奉,臣不服啊!”
“拉下去,拉下去处斩!快拉下去!!!”
赵佶着急的嗓子都要冒烟了。
但是没人动,等着蔡京将这些年他们在宋徽宗默许甚至是鼓励下做的恶行一一暴露。
“诸位同僚,我蔡京知道,你们看不起我,但是我也同样看不起你们!”蔡京对着宋徽宗输出完,又看向了其他的臣子们,“你们看不惯我,却又不敢跟我对抗,苟且偷生,
这大宋被金人铁蹄踏破的惨剧,你们这些看客也有责任!
不是只有做坏事的人才是坏人,那些看着坏人做坏事,却什么都不做的人,一样可恶!
普通百姓无所谓,他们只是为了活着,可是你们呢?你们是经过重重考核吃着我大宋俸禄的官吏!
伥鬼说的就是你们!”
其他那些没有被天幕提到,也没有被宋徽宗提到的大臣,有一半多都面红耳赤的。
他们固然是没有为恶,但是在蔡京他们等人为恶的时候,不光没有阻止,眼睁睁的看着,甚至明里暗里给了不少便利。
蔡京说的没错,他们和伥鬼也没什么区别。
当然,还有一些人是单纯害怕跟蔡京对着干会伤害自己性命的觉得蔡京说的太过了,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他们只是自私了一点,怎么就是伥鬼了?
而且天幕都没骂他们,蔡京这个被骂的有什么资格说他们?
他们站的更加理直气壮了。
其中几个自觉没有被天幕骂,也没有被蔡京骂,甚至一直在跟蔡京对抗,只是因为宋徽宗太过昏庸没能让蔡京下马的臣子站了出来。
“请陛下将皇位传回太祖一脉!”
有人出头,其他的人也仿佛有了勇气一样,跟着站在了领头的人之后,同样道:“请陛下将皇位传回太祖一脉!”
现在朝堂上已经变成了两个阵营,一边的是已经被控制起来的马上就要被处斩的奸臣一派,一边是谋着劲儿要把皇帝拉下马的忠臣一派。
当然,那些首鼠两端的在这个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跟着站在了忠臣一派后面。
他们虽然没什么骨气,但是也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大宋一旦完蛋,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可不觉得金人会对他们好到哪里去。
更何况,大宋这个时候气数未尽,从天幕对未来的透露来看,大宋对金人也是有着一战之力的,只是皇帝太拉胯,才导致了那样的悲剧。
如果能够换一个皇帝,甚至都不用像开国太祖那般英明,只要足够听劝不那么跪的容易就行了。
而且太祖一脉,那位继承了赵构……
哦不,应该是完颜构皇位的皇帝还是很有能力的,只是江山让完颜构折腾的支离破碎,而且能打的武将也被杀的差不多了,所以才会一步步越来越差。
如果他们从现在开始纠正这个错误的话,那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很多事情了?
反正天幕都说了,无论是什么人在上面都比这几个昏君要好!
实在不行,哪怕是找头姓赵的猪来也行!!!
赵佶:“……”
他还想挣扎,但是被臣子们强力镇压了。
毕竟他先是把站在自己那边的奸臣都给扣起来了,剩下的人又是再也不想碰到天幕上所说的情况了,自然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赵佶很快就被迫下了禅位的诏书。
虽然这个时候,继承赵构皇位的赵昚还没有出生,但是没有关系,大臣们已经根据天幕透露的信息量找到了他的父亲赵子偁。
先把这位立为皇帝了。
反正到时候也还是会把皇位传给赵昚的,没差!
当然只有这样还是不够的,大臣们还根据天幕上所说的内容整理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比如说天幕上既然肯定了王安石变法,那就把王安石变法重新捡起来。
还有不能重文轻武,虽然他们不以为然,但是即将要面对铁蹄了,先妥协一下也不是不行。
以及……
总而言之,是忙了起来!
第169章 第一百六十九个老祖宗很骄傲
宋钦宗那里差不多就是宋徽宗的情况。
被逼着将所有的奸臣杀了之后, 自己退位给了赵昚的父亲赵子偁。
就是赵构这里,情况会更加血腥一点。
赵构发现,从天幕开始就没有出现过好事情。
先是骂了他们大宋一顿, 然后又开始揭他的短。
现在他还没有做的事情,也都让天幕给剧透出来了。
就比如他给金国写信的时候, 用的开头是“臣构言”这样的机密。
他现在还没有这个资格呢,虽然他很想。
……
哦不对,重点是, 现在所有的臣子都在逼他!
逼他杀人,杀掉懂他的大臣们,逼他退位……
这帮乱臣贼子!
还有, 那岳飞也是,一点都不听话,他搞什么清高?
所谓“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他只是要岳飞不要去打金人而已, 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吗?
如果岳飞一直很听话, 他也不会连下十二道金牌来让岳飞回来,岳飞就更不会被金人忌惮, 他也不用为了让金人放心把岳飞给杀了啊!
他有什么错?
更何况,当时的大宋摇摇欲坠,如果不是他站出来继承大宝,那大宋早就被金人灭了好吧!
不对他歌功颂德就罢了, 居然还给他起什么“完颜构”、“完颜九妹”这样侮辱性的称呼, 后人何其无礼!
赵构气的要死!
而且最重要的是,天幕上那个可恶的女人, 居然鼓动其他人来造反!
之前他做什么决定,分明不会有人反对, 哪怕是反对也没什么用,哪怕是他想和金国求和,也是无往不利的。
但是现在呢?
那些东西开始有了造反的心思,不光不听他的话,甚至连决策都不让他做了,直接把他软禁在了宫殿里。
“还希望官家能冷静一些听话,不要让微臣难做。”
昔日里还算是对他忠心的叶颙此时一脸冷淡。
原本现在的宰相是秦桧,不过天幕出现之后,他直接就让愤怒的官员们给揍的爬不起来了。
而叶颙这位曾经当过几天宰相的人又被拉了回来先顶上,毕竟他也是为数不多的主战派。
没等赵构说什么,大臣们便将天幕上说的在岳飞庙前跪着的四贼——包括秦桧的老婆——都给押入天牢了。
就等着回头全都杀了安抚百姓呢。
至于这个皇帝吧,他们一时半会儿也不打算怎么样。
等过段时间,让其将皇位传给赵昚,就可以把他送去金国了。
——他不是觉得当金国人的臣子好吗?还“臣构言”呢,那就好好的去金国给人家当臣子吧!
想必金人会很喜欢他的。
原本大臣们对赵构的敬意,在天幕所透露的内容中被一点一点的消磨干净。
现在他们看赵构,完全没有看昔日帝王的感觉了。
无论他是什么身份,在这个时候的赵构也只是一个卖国贼罢了。
卖国贼人人得而诛之!
天幕说的没错,如果这样的帝王还要愚忠的话,那是对百姓的不负责任。
他们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如果不能为百姓做主;身为大宋的官员,如果不能为大宋尽忠,那还不如脱了这身官服!
之前他就是太过愚忠了,只觉得皇帝都是对的。
现在嘛……
既然这个皇帝不对,那他们可以拥护下一个好的皇帝啊!
反正天幕说了,下一个皇帝会更好,他励精图治,只是因为赵构……
啊不,是完颜构将江山折腾的太过,所以才没有给他东山再起的机会。
现在能在岳飞将军还没死的时候将完颜构赶下台去,让一个有抱负的君主上位,才是对大宋最好的选择!
更何况……
天幕还说了,这一开始的皇位就是太祖皇帝打下的,太宗皇帝得位不正,之后还没有将皇位传回给太祖一脉,现在他们也不过是拨乱反正了而已!
到时候青史之上,他们是要以正面的形象留下的!
和霍光那等权臣还不一样,高低得是诸葛亮那种吧?
光复宋室,还于旧都!
想想就让人觉得热血沸腾起来了!
凭借着岳飞将军的能力,只要朝廷鼎力相助,他解放北方不在话下,说不定……
叶颙心中一阵激动。
说不定到时候诸葛丞相完不成的事情,历代宋朝皇帝都完不成的事情,要在他们手上实现了!
指望什么用钱赎买回来土地,都是虚无缥缈的,没什么比自己的实力让敌人退却更加实在的了。
不过看天幕上所说,他们这么做最难过的,并不是在赵构这里。
而是在岳飞。
这位岳将军,能文能武,但就是有点死脑筋。
在天幕透露的消息里也能看出来,这位是上面放个屁都要听的,还有韩世忠将军,如果他们知道现在有人这么软禁了皇帝……
哎,真是烦人啊……
*
不过这次令人意外的是,不管是韩世忠还是岳飞,在这个时候居然都没有进行反对。
甚至是持有一种默认的态度的。
尤其是岳飞,他甚至还回了一封信回来,表示一定会遵守新皇的命令。
——直接就无视了赵构了!
而且前线传来消息,本来接到了撤军的命令的岳飞,这次并没有听从赵构的命令,反而是继续挥军北上!
原本还等着他跑路的完颜宗弼这下傻眼了,他不光是没等到岳飞撤退不说,还等来了岳飞愈发猛烈的攻击!
这让他十分恼羞成怒。
如果是他们早早撤退的话,损失还没有那么大,现在几乎要被岳飞给团灭了!
愤怒之下的完颜宗弼直接就让人拉来了那个献计的太学生,直接在三军阵前祭旗了。
这虽然给金军增加了许多士气,如果说面对普通的军队可能还好,但是面对岳家军那还是不够看的。
很快就被岳飞军队打掉了。
也就是完颜宗弼带着近卫跑掉了,其他的金军要么被干掉了,要么被俘虏了。
这也是岳飞北伐之后前所未有的大胜利!
这个消息传回临安之后,赵构“生病”的消息就更是无人在意了。
于是在好消息过了没两天,赵构就“病逝”,传位给了还小的赵昚,南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
明朝初年
朱元璋一时之间有些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是先给自家爹烧点东西,让他知道一会儿怎么夸他,还是先总结一下天幕的内容。
这次两个朝代……哦,宋朝那个朝代顶多算半个,算上他也是因为教训太多,能够多学习一下的话,也能让他们大明避免一些前人犯过的问题。
看不上归看不上,但是身为一个皇帝,朱元璋还是能够压制自己的这些嫌弃的。
于是他将这个问题交给了朱标。
朱标:“……”
他倒是也习惯了这种问题,毕竟朱元璋是想要培养他这个太子的,做什么事都是想要锻炼一下他。
想到这里,朱标微微一笑。
别的不说,其他王朝的太子待遇是什么样子,他在有了权力之后也还查询了一下。
基本吧没什么好下场,哪怕是自己不想谋反,也会被各种原因带到了谋反的路上,而且兄弟之间也会因为皇位的问题搞出很多兄不友弟不恭的事情了。
但是他不一样,父皇对他信任至极,兄弟们之间对他也是十分尊重。
可以说,最好做的太子就是他了。
所以现在朱元璋问他之后,他也沉吟片刻道:“父皇,儿臣觉得,爷爷那里可以不用去了。”
“为何?”朱元璋有些着急。
他爹什么文化水平他是很清楚的,如果不提心的话,他基本什么都说不出来。
这对他们大明来说不是很有利啊!
看看前面的那些朝代的老祖宗们说的多好,如果他爹说不出来什么的话,那岂不是很丢大明的人?
朱标微微摇头:“父皇,前面天幕已经讲了这么久,爷爷的表现大家也都看到了,若是贸然提醒,爷爷恐怕会不知所措。”
朱元璋:“……”
朱标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朱世珍只是个普通农民,刚刚的表现也不是很好,还经常被那个【哔——】的秦昭襄王嬴稷疯狂攻击。
如果他烧过去点东西,他爹能理解了还好……
不对!
朱元璋突然想到一个令人震惊的问题。
他爹不识字!
也就是说,无论他给他爹烧了什么,除非是银子,否则他都看不懂认不得。
这点就没必要拿出来在朝堂上提了,不够丢人的。
“标儿想得周到,那其他的问题咱们就来讨论一下吧。”
朱元璋淡淡的吩咐道。
其实他也不觉得前朝的事情对他们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在大明建国制定各种章程的时候,早就将前朝的事情都放进去了。
盘不盘点意思也不大。
尤其是宋朝。
他们大明怎么会再次面对宋朝的那种离谱事情啊,他回头可是准备把丞相这个职位给撤掉,而且还准备设立许多监督官员的职位。
再也不会出现宋朝那种丞相带着皇帝投降的事情了。
至于什么皇帝的……
朱元璋十分自傲,他的子孙,定然是不会出现宋朝那种皇帝的!
在这种莫名自信和自负上,朱元璋是很擅长的。
当然主要还是因为他十分看不起宋朝的皇帝们。
不过总之是因为之前也总结了一下天幕上的内容,现在不继续有点奇怪,而且这里面还有他最喜欢的唐太宗,说说也无妨。
于是朱元璋从善如流的组织起朝臣来讨论一下前面两个朝代的事情。
刘基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在朝堂上大肆称赞唐太宗知人善任,为人宽和。
朱元璋:“……”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刘基话里有话啊……
第170章 第一百七十个老祖宗很骄傲
朱世珍有点难受。
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他的文化水平不行, 甚至是没有什么文化水平。
不光没办法像其他人那么完整的说出来子孙的成就,甚至还说不出来重八到底做了些什么。
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看到了, 前面的那几个在说自己的子孙的时候,说的也不是那么全面, 还要让那个女子来补充。
多丢男人的人啊……
可是如果不让这女子说,他又没办法完全的说出来重八到底有多么优秀,让那个什么嬴稷的见识一下。
他的儿子, 一点也不比秦始皇差!
而且他的儿子为了天下百姓,做了那么多好事,和只知道杀人的秦始皇能一样吗?
不仅不一样, 甚至都不能一起提!
那什么千古一帝还是什么的,居然没有他重八,简直是岂有此理!
……
这个词是这么用的吧?
他刚刚听他们在评价宋朝皇帝的时候, 好像也是用的这个。
陈曦看着朱世珍纠结的表情, 有点想笑, 不过到底还是职业精神在,让她抑制住了这种冲动。
【朱家祖先, 准备的怎么样了?】
过了和其他老祖宗们差不多的时间后,陈曦语气温和的问。
这位老人家比较敏感,这段时间陈曦算是看出来了,如果不好好说话, 还不知道要跳脚成什么样呢。
果不其然, 被问了之后的朱世珍并没有像其他的几个老祖宗一样直接开口,而是生气的说:【催什么催?俺不得好好想想, 到底怎么夸重八吗?】
嬴稷嗤笑一声:【你可真行,我们都是这个时间, 人家也只是好心问问你准备好了没,就成催了。】
朱世珍:【现在不是问俺吗?你说什么!】
嬴稷耸了耸肩:【寡人也很好奇,你儿子到底是什么样的。】
有些话他没有说,主要是说出来就真的有点难听了。
他们现在这里所有的人,最低的也还是个秦国的小官呢,不说是识文断字,起码也是能流畅交流的。
其中的最下限,便是这个朱世珍了。
从外表看来,朱世珍看起来是最穷酸的。
说句只能在自己心里面想的话,这人身上的衣服,估计都是在自己儿子发达之后烧的。
看起来不伦不类。
所以他倒是很好奇,一个这样打扮的人,到底是怎么样教出来一个当开国皇帝的儿子的。
也很好奇,被这样的人教导出来的皇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朱世珍骄傲的扬起下巴:【俺家重八当然是最厉害的!】
【那你倒是说啊。】
刘煓也有点着急,这前摇也太长了,本来还很期待的,现在看他的样子好像也说不出什么一二三来。
李昞好心提醒道:【你若是说不出来,不若全权交给陈姑娘来说。
陈姑娘博古通今,很多你我都不知道的事情,她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甚至她的视角也是后人的视角,可以给我们这些先人一点提示。】
他这个劝说很诚恳了,主要是他已经知道,他们一会儿说的话是会被后人看到的,如果能让陈曦来说,对后人是多大的一种提醒不言而喻了。
等于是有人已经告诉你十年之后有什么事情发生,给你这个时间去做准备。
再加上朱世珍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还不如索性直接让陈曦来说。
武士彟点头:【陈姑娘所言在情在理,讲的十分生动,老夫佩服。
若不是老夫从来没有夸赞过曌儿,老夫也想让陈姑娘全都说了呢。】
朱世珍:【……】
他倒是知道这些人说的都是有道理的,可是他们难道没发现吗?
这个陈曦说话的时候,总是喜欢向着女人,但凡是男女之间的事情,那基本上都是会站在女人这边的。
而且一旦有什么女子出来工作,不好好在家相夫教子的女子本来就该批判的,她的态度却是鼓励的,甚至还会批判不让她们出来工作的男人。
这怎么能行?
如果让她来讲重八的事情,不是还得骂重八?
嬴稷看出来了朱世珍的想法,嗤笑一声:【你要是不愿意让陈姑娘讲,那你就自己来。
不过也不是寡人小看你,你能说清楚多少事,自己知道吗?】
朱世珍:【……】
一击必杀!
无论如何嫌弃陈曦都好,在这件事情上面,还得是陈曦才能说。
朱世珍看向李昞,这些人里也就他比较好说话,偶尔还会向着自己说几句,所以他把希望放在了李昞身上。
【这位……】他想了想,刚刚陈曦称呼李昞是“陈世祖”,【世祖啊,你能不能帮俺说说重八?】
李昞:【……抱歉啊老人家,你儿子的王朝不知道在我们大唐多少年之后了。
老夫连自己的孙儿都不太明白呢,更不用说是这么久远之后的事情了。】
朱世珍:【……】
好像也是这个道理。
朱世珍看向陈曦,不情不愿的说:【你要说就好好说,别老说什么女子应该怎么怎么样的。
女子就该在家里相夫教子,不要抛头露面,不要越过男人去……】
陈曦直接打断了朱世珍的话:【那还是您自己讲吧,您讲完了我该说什么还是会说的。
或许您不懂,这是我的职业素养。】
朱世珍:【你!】
陈曦笑的灿烂:【而且我也一定会说朱元璋,也就是您的儿子朱重八做的不好的地方。】
朱世珍:【!!!】
气到爆炸!
这个女人怎么回事?
【这不是很正常的吗?】嬴稷再次开口,【刚刚我们几个可都听了不少后人做的不好的地方。
怎么,你儿子就说不得碰不得了?
那你要不就跟那宋朝的先祖一样,别上来得了。】
朱世珍:【……】
也是,所有人都说了,总不可能单独落下他们大明。
就算是他不接受也没用,他甚至都和陈曦不在一个地方,就是想打她让她闭嘴都没这个本事。
仔细一想,他居然除了接受什么都做不了?
朱世珍更加难受了。
【那你问俺做什么?】
【这不是要给您基本的尊重吗?毕竟是您的孩子,您想要说他优秀的地方给别人听,和别人直接说还是不同的。】
陈曦笑吟吟的说,【当然,您觉得要是不需要的话,我也是可以直接说的。】
朱世珍:【……】
好像也有点道理,他被说服了。
【行吧,那就俺先说,然后你再给俺补充。】朱世珍说完,想了想又说了一句,【但是你不能说太多俺重八不好的地方,俺重八可厉害了。】
陈曦不置可否。
毕竟老祖宗们夸自己的崽,那必然是有多优秀说多优秀,但是他们身为后人,可就不是这样了。
他们看问题需要全面、细致和分清好坏,否则的话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走向更远的地方呢?
但是这个问题,和朱世珍这个短暂一生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忙忙碌碌一年可能都给自己留不下几粒种子的农民是解释不了的。
【您可以开始了。】
*
七日之期已过,天幕准时又出现在了各个位面朝代人的脑袋顶上。
这次占据最中央的是朱世珍的脸。
前几个朝代的皇帝多少有些遗憾,这就已经到最后一个人了。
也不知道他的后人到底做了什么,才会让之后都没有人再来夸自己的后代。
这一点,在说完这个明朝的时候,恐怕也是要说的。
所以比起明朝的事情来说,他们其实是更期待这点的。
但是朱元璋就不一样了,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出现在了正中间的,这让他高兴坏了。
“这才对嘛!之前那帮老东西都死了多少年了,居然还在主位上,实在是暴殄天物!
还得是俺爹在主位上才对,现在看起来就舒服多了嘛!”
朱标:“……”
他张了张口,想要说讲其他朝代的时候,也是说话的那个人站在最中间,倒也没有厚此薄彼。
不过朱元璋是个什么脾气他很清楚,这个时候还是不要再多说什么了。
“父皇,现在还是先看看皇爷爷要说什么吧。”
朱元璋点了点头,然后瞪了一眼旁边的史官:“你记录的时候可是要小心啊!朕要看的。”
史官:“……”
虽然知道他们这位陛下挺那什么的,但是这么明晃晃的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
朱世珍倒是完全不知道他儿子想要做什么,他就是知道了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毕竟他这一生也不敢说上面的半句不是,生怕说了之后,他下一年的地就没得种了。
这在最底层的人,就是不能妄议上面人的是非,这是他们生存的铁则。
【现在轮到俺了,俺要好好说说俺家重八。】
朱世珍咳嗽两声清了清嗓子:【俺们朱家,跟你们所有人都没法比。
你们家里好歹有点好东西,甚至还能传好东西给你们的孩子,
但是俺就不一样了,俺家啥都没有。
重八是俺家第四个小子,不过他还有几个堂兄弟,所以排了第八,俺才给他起名叫重八。
俺们一家开始的时候,是住在句容的,不过后来,就是刚刚那丫头说的宋朝被蒙古鞑子的铁骑给灭了之后,俺们一家就跑到了泗州盱眙县,最后在濠州钟离县生下了俺们重八。】
【那年头苦啊……
成天要给地主们种地不说,还要忍受蒙古鞑子的欺负,而且还动不动有天灾,
养那么多孩子,可把我和他娘给累得够呛。】
嬴稷嘴角抽了抽,直接道:【你们可以不生那么多。】
像他,儿子也才两个,加上女儿也才三个,甚至都不如他的儿子多。
没钱你生那么多做什么?
第171章 第一百七十一个老祖宗很骄傲
嬴稷的话说出来之后, 朱世珍憋红了脸。
【这事又由不得俺们,而且儿子多了,日后才有指望!】
嬴稷很疑惑:【可是你又养不起。】
朱世珍:【……】
他本来想要生气的, 但是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又叹了口气。
【是啊, 俺养不起,但是俺又希望孩子里面有个能带俺们走出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所以俺们就努力生,生出来丫头片子, 就看看能不能卖个钱,
卖不了的,实在养活不了, 就弄死,也能省点粮食,也省的她们来这世上受罪。】
这话里云淡风轻, 但是充满血腥。
嬴稷不适的皱起眉, 下意识看了陈曦一眼。
后者神色正常, 仿佛已经对这样的消息麻木了。
只是嬴稷还不是很理解,在他看来, 只要是人都是宝贵的资源,男人女人都一样。
生下来好好养活,那日后都是劳动力啊!
他更不明白朱世珍的所发了,你要么就别生, 生下来还要弄死, 这是折腾什么呢?
女子怀孕的时候也干不了什么重活,还要给她额外补充营养, 生下来还直接弄死,多不划算啊。
朱世珍结结巴巴的:【都说了俺不是不想养, 只是俺养不起而已。
而且不多生点,怎么能有出息的呢?
你看,要是俺生了一个两个就不生了,那俺们家重八不就没了吗?】
他这么说,嬴稷倒是多少明白了他的脑回路。
主打一个生的多有出息的也就多罢了。
这个叫什么?
赌概率?
嬴稷摇了摇头,不是很赞成这个想法:【所以,你儿子的光你享受到了吗?】
朱世珍:【……那倒是没有。】
他有些难堪的说:【在重八十七岁的时候,俺们家乡遇到了大旱,根本没粮食吃。
死的人啊……那简直是数不过来了。
死的人多了,那就有了瘟疫,粮食也没有。
俺和俺家那口,和俺的大儿子,都在这里饿死了。】
饿死了?
嬴稷愣了一下,越发坚定了生的多改变命运这件事纯属扯淡。
且不说概率有多小,就算是真的生出来一个,你都不一定能活到他给你争气的时候。
你看这朱世珍,也是辛辛苦苦勤勤恳恳了一辈子,结果最后还是被饿死的。
对于将近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
毕竟你看这皇帝也就这一个。
【要是你家重八当不了皇帝,你这不就白搭?】
朱世珍:【这不是俺们家重八出息了吗!】
他得意的很。
就算是这几个人再不高兴能怎么样?他们家重八给了他站在这里的资格!
还有就是当时那些看不起他们的人,后面都是什么样的表现!
这让朱世珍在地府里面都很是走得开,每个以前的邻居知道他儿子当皇帝了,对他都特别客气。
那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绝了!
一辈子都是人下人的朱世珍在死后终于享受到了人上人的感觉,这让他多少有些飘了起来。
甚至都不太想去投胎了!
陈曦看着两人讨论的越来越离谱,心中有些无奈,道:【二位,跑题太远了。】
这根本就是两种人的思维,互相不能理解。
不过她当然是更倾向于嬴稷的那种,生不起就不要一直生,生那么多又养不好,跟着白受罪罢了。
朱世珍听了这话,倒是也没有生气,而是把话题拉了回来。
【俺们都死了以后,都不知道重八十怎么安葬的,毕竟家里面当时连一粒种子都没了。
但凡有点东西,俺们也不会饿死。】
这话倒是真的,但凡还能有点办法,谁会饿死啊?
【所以后来俺们死了之后,重八连安葬俺们的钱都没有。】朱世珍想到这里,忍不住抹了抹眼泪,
【还是俺们家邻居,刘大哥人好,给了俺们一块坟地,不然的话,俺们可能也就是让野狗野狼吃了的命了。】
【哎,这灾荒之年……】
能有一张草席卷着把人葬了,就已经是不错的了。
遇到些更惨的全家惨死,那真的是全家曝尸荒野,乱世当头也没有好心人帮忙收尸了。
【当时家里面,好像也就剩下了重八和他二哥,在一起也没办法互相养活,就各自分散逃生了。
重八后面逃去了庙里,当了和尚。
不过这和尚也没什么做头,天下太平的时候,当和尚还有人给你施舍,这个时候人自己都顾不上自己了,哪里还有多余的钱粮给庙里哦。
所以很快,重八所在的寺庙也就没钱粮供养和尚了,重八也就被赶出去自己过活。
俺可怜的重八,就这么当了乞丐,到处流浪乞讨过日子。】
【乞丐?】嬴稷这下真的震惊了。
他原本以为,这朱重八是个农人之子,已经是很低的出身了。
结果没想到,他还能更低!
一个乞丐,居然都能当上皇帝,这实在是……
【是啊,乞丐!】朱世珍骄傲的仰起头,【俺都不知道当年重八到底吃了多少苦,
但是他后面居然能当上皇帝,把俺们汉人老百姓从蒙古鞑子的手里解救出来,你就说厉害不厉害吧!】
朱元璋听到这里,一边觉得面憨耳热,毕竟他长这么大,还没有听过当爹的如此称赞他。
——他有父母的时间也太过短暂了,而且那段时间穷的跟什么似的,别说是称赞了,每天想办法凑到一家几口的口粮都忙不过来了。
一边又觉得,他爹夸的也实在是有些过于浅显了。
看看别人多会夸,这个时候还是读书好啊……
如果是他去夸他标儿,那自然是会更好了!
【能从一介乞儿,成为一国之主,令公子确实很有能力。】李昞第一个点头道,【能做到这点的,恐怕是寥寥无几。】
【那是自然!】朱世珍别提多骄傲了。
他的视线一个个看过去,就算是一直在跟他对着干的嬴稷脸上都露出了欣赏赞同的神色。
这可都是他重八给带来的好处!
【你儿子到底是怎么当上这个皇帝的?】
嬴稷很好奇的问,【倒也并非是看不起你儿子啊,寡人是当真好奇,一个乞丐和一个皇帝,算得上是天差地别了。
若不是陈姑娘没有反驳,寡人都要以为你是不是刻意把自己儿子的身份说低,来博取关注了。】
朱世珍也不是完全的好赖不分,起码他听出来了嬴稷这话里当真是纯纯的好奇。
这时候他就很有优越感了。
【嘿嘿,你没这么有本事的儿子,嫉妒了吧。】
嬴稷挑了挑眉,他是真心看不上这个老农民。
他儿子到底怎么样还没说完呢,怎么就嫉妒了?
【嫉妒说不上,寡人也只是好奇罢了。】嬴稷慢条斯理的说,【按照你的说法,你儿子如此优秀,为何那三个“千古一帝”之中,没有你儿子的份儿呢?
但是寡人的政儿是,哎,也说不上是谁要嫉妒谁啊……】
朱世珍:【???】
朱元璋:“???”
陈曦险些没有忍住笑出来。
论嘴贱,还真的是没有人能比得过昭襄王嬴小米的。
【与其说这么多有的没的,不如讲讲你儿子打天下的过程?】
刘煓听了那话也很不爽。
谁家还没个千古一帝了怎么的,我们说话的时候也没你这么骄傲吧?
朱世珍:【……】
他心里安慰自己,这些人都是嫉妒,毕竟除了他家重八之外,没有人能完成从乞丐到皇帝的超越。
但是刘煓这个问题也让他不知道怎么回答。
【就……就是在外面乞讨的时候,加入了起义军。
哎你们不知道,那蒙古鞑子,根本不拿俺们汉人当人,
再加上那几年年景不好,起义的人可多了。
俺们重八就加入了一支,然后越干越好,最后干成了皇帝。
不光把蒙古鞑子赶回了他们原本在的地方,还给俺们农民做主,做了好多有利于俺们农民的事。】
【所以,怎么赶回去的,做了些什么呢?】
原本在其他老祖宗那里都能说个七七八八的事情,到这里就一笔带过了,让众老祖宗们都十分好奇。
这就相当于讲话讲一半!
而且老祖宗们都是有敏感度的,这种能从乞丐逆袭成皇帝的话题,要是能掰开了讲一讲,对他们的后人一定有好处。
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哪里还会管朱世珍能不能讲清楚啊,朱重八到底有多不容易啊,着急的都开始主动发问了。
朱世珍:【……】
他多少觉得给自家儿子丢人了,不过这个局面刚开始他就想到了,所以他也没有很着急,慌张了一下就看向陈曦:
【丫头,现在该你说了。】
陈曦已经想到了这次会接手的很早,倒是也没有诧异,淡定的说:【好的。】
*
朱元璋见状很是生气,一巴掌拍在了龙椅的扶手上:“这小女子怎么这么不懂礼数,都不让俺爹多说几句。”
他一着急就忘了自己已经是皇帝,说话要文雅一些了。
朱标:“……父皇,皇爷爷确实表达能力……稍微欠缺一些,父皇的那些战役,恐怕就是儿臣都没办法详尽的说明白,
换陈姑娘来讲述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朱元璋也知道是这个道理,但是难得看到他爹,他总是想多看几眼的。
不过……
他神色古怪的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标儿,你该不是喜欢这个口无遮拦的丫头吧?”
不然称呼怎么突然客气了起来。
朱标:“……父皇,儿臣只是觉得,陈姑娘博古通今,说的话都很有道理。
儿臣身为大明的太子,自然要对这为我大明做出贡献的人客气一些。”
朱元璋:“……”
不知道为什么有点不得劲儿。
好像是被教育了呢。
第172章 第一百七十二个老祖宗很骄傲
陈曦想了想, 还是决定从头开始讲。
【其实刚刚朱家老祖说的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朱元璋,也就是他口中重八出生的时候, 中原大地并非是汉人的天下,
而是蒙古人的。
当年南宋后期, 蒙古人崛起,成吉思汗一代天骄,先是和南宋联合灭掉了金国,
之后蒙古铁骑又踏破了南宋的城门,随着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
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 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南宋彻底灭亡, 蒙古人入主中原, 建立了元朝。
之后人被分为了四等, 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这个我之前讲过了。】
众人点了点头。
【所以在这个时候,汉人被欺压的其实是很厉害的。
再加上元末的时候政治腐败、土地兼并的问题越发严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再加上这段时间自然灾害频发,旱灾、水灾、饥荒、瘟疫等……
所以可谓是起义频发。
当然了,元朝因为并不是汉人政权,对汉人也不好, 所以整个元朝的起义也此起彼伏的。
只是元末的时候, 这种起义更加频繁了罢了。
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起义阶层的全面程度是空前的。】
被陈曦这么一提,朱元璋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期叱咤风云的场景。
那段时间, 几乎是一睁眼可能就会听到有新的情况出现了。
而造成的影响,哪怕是他现在已经坐稳了江山, 也依旧没有完全消弭。
可恶的蒙古人啊!
【早在泰定二年,河南息州便有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提出了“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嗯,在这个时候的各种起义里,经常会借鉴神佛的名义。
仿佛这样能够给自己的行动增添上一些正义的光彩,但是实际上这些虚无缥缈的神迹才是最没用的东西,
尤其在这种乱世,喊十句菩萨的口号,不如有一碗饭来的实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是元朝统治者的倒行逆施让最底层的人忍不下去了,
而不是他们佯装神佛降世,才会让所有人跟着他们走。】
陈曦这番话,在各个朝代的皇帝心中都投下了轩然大波。
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否认神佛的存在了,但是这却是第一次听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的话,在和否定神佛的理论联系起来一起听,格外震撼。
“此话和儒家的君舟民水倒是有着些许相似,却又不尽相同。”嬴政微微颔首,“朕受教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吗……”刘彻口中将这句话反复呢喃几遍,脑中隐隐约约有了一个想法。
“好!”李世民击掌赞叹,“此言可以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并列了!
褚遂良,你回头把此言写了,朕要挂在书房!”
武则天点着扶手:“这是要朕重视百姓吗……朕已经足够重视了,但因为朕是个女子,这谋反的却一点不少啊……”
话是这么说,她心中也清楚,哪怕是这么多人谋反都没有能动摇她的皇位,也是因为她对百姓还不错,所以才会稳坐。
【至元三年,又有广东朱光卿、聂秀卿的起义,称“定光佛出世”。
同年又有河南棒胡的起义,棒胡烧香聚众,起义者“举弥勒小旗”。
至元四年,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义,起义农民五千余人,“背心皆书佛字”。
到了至正初,小规模起义、暴动已遍及全国,仅京南一带的起义即达三百余起。】
陈曦说到这里顿了顿,【在这样的场景下,所有的百姓都会被波及到。
朱元璋……这个时候还是朱重八的遭遇,并非是单独的。】
【当然了,元朝朝廷也不是没反应。
因为举行起义的农民多是汉人、南人,因此蒙古统治者对汉人、南人更加仇视。
元丞相伯颜等人曾提出了要杀绝汉人张、王、刘、李、赵五姓的主张,同时又重申汉人不得执兵器,不得执寸铁,并且下令北人殴打南人不许还报等。
这些政策的事实,让本来就紧张的汉蒙关系更加紧张。
那谁会一直任你欺负呢?哪怕汉人是包容性最强的民族,在备受欺凌的时候,也是会站起来反抗的。】
【所以在这之后,反抗蒙古统治者的各种各样的民谣到处传播。
什么“塔儿白,北人是主南是客。塔儿红,南人来做主人翁。”
什么“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个教训其实从一开始秦朝建立的时候统治者们就应该知道了,但是还总是会不停地犯同样的错误。
不得不说,总有那么些皇帝觉得自己是不同的,觉得自己怎么造都能让江山永固的。
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直接炸掉了。
不过这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了。】
突然又被拉出来点了一下的李隆基:“???”
他已经知错了,也在准备禅位的事情了,能不能就不要把他拉出来鞭尸了!
【在这之后不久,朱元璋便因为旱灾、蝗灾和瘟疫,接连失去了父母和大哥。
就如同刚刚朱家祖先说的那样,是本村的一个稍富裕的地主刘继祖好心施舍了朱家一块墓地,三人才得以安葬。
当然,在朱元璋称帝之后,也给了这位邻居相应的回报,
刘继祖被朱元璋追赐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
荫及子孙,与明朝相始终。】
【俺们重八,可是真正知恩图报的人!】朱世珍听到这里骄傲的仰起头,【看到了吧!】
陈曦笑笑,继续道:【在安葬了自己的父母和兄长之后,
朱元璋便和其他的亲人分开,各自讨生活。
投无路之下,朱元璋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行童。
因为朱元璋没什么背景,来当和尚当然也不是享福的,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
不过就算是这样的日子,朱元璋也没能享受多久。
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此时,朱元璋刚刚十七岁,甚至不满十八,只能开始继续乞讨。】
【这次朱元璋的流浪时间长达三年。
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至正八年回到皇觉寺。
这三年时间里,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正如古人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在这段时间里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对其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候,主要的起义组织便是红巾军。
红巾军最初是与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因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
至正十年的时候,一个民谣普遍流行于黄河灾区之间,为“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或“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这一年,元朝政府命工部尚书贾鲁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农民共十五万人修治黄河,同时又派兵在黄河沿线镇压,
就是这些黄河工地上服役的农民,点燃了红巾军起义的导火线。】
【红巾军的领袖韩山童出身于白莲教世家,从祖辈开始就秘密组织活动,意图恢复汉族王朝统治。
至正十一年,韩山童等事前在黄河底埋下一石人,民工在施工时挖出石人,果然因为挑动黄河,天下造反,元末农民大起义正式爆发。
从这个来看,前面的那个谶语多半就是白莲教自导自演的。
不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借此来鼓动那些本来日子就过不下去,但是又没胆子来造反的人。
五月,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颍州颍上县的白鹿庄聚集了3000多教徒,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的旗帜,宣誓起义。】
说到这里,陈曦顿了顿,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
【不过让我不太理解的是,韩山童在长期以来以白莲教组织农民进行反元斗争的时候,自称为宋徽宗八世孙。
宋徽宗能是什么好东西吗?
皇帝当的不行,卖国倒是卖的非常精确。
不光他不是好东西,他的儿孙们也没什么好东西。
韩山童以宋徽宗为祖先,压根就不是一个什么好兆头嘛!
果不其然,起义没多久,事机泄露,遭到元地方政权的镇压,韩山童就被捕牺牲了。】
众老祖宗:【……】
嬴稷缓了缓道:【果然,认祖宗这件事,也是要挑一挑的。】
刘煓若有所思:【老夫倒是觉得,他认这个宋徽宗,未必是因为就欣赏他。
可能只是单纯的因为宋徽宗他生的孩子多吧。】
李昞点点头:【对,不容易被拆穿。
就跟东汉末年也有很多刘姓子孙喜欢说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一般,主要是他后代多,不容易被拆穿。】
刘煓:【……】
怎么还有他们刘家的事?
武士彟摇摇头:【还是挑一挑吧,就算说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也比那什么宋徽宗的后代强啊。
报应来的很快的。】
韩山童:“……”
宋徽宗:“……”
此时不约而同的开始骂人了!
第173章 第一百七十三个老祖宗很骄傲
【不过韩山童这边和朱元璋没什么关系, 只是因为他挑动了红巾军之后,以红巾为号的还有萧县芝麻李、南阳布王三、荆樊孟海马、濠州郭子兴,
“两淮、丰、沛、许、汝、荆、汉”的农民都起来响应。
是的, 红巾军的基本群众都是贫苦的农民。
朱元璋也是贫苦的农民的一份子,所以在他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 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时,他便义无反顾的前往濠州,投奔了郭子兴。
这一年朱元璋已经25岁了, 在人均寿命十分之短的古人来说,已经可以说一句大器晚成了。
毕竟那个时候的人,是“人活七十古来稀”, 25岁的人孩子都满地跑了,我们这个时候还在努力读书呢。】
陈曦的这番话再一次给了古代人一点震撼。
什么意思,后世的人那般长寿吗?
这让皇帝们十分眼热。
谁不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啊?
不然那么多帝王都搁那儿磕丹药呢, 如果能长寿他们至于吗?
【朱元璋是个聪明人, 他入伍之后, 作战勇敢,机智灵活, 粗通文墨,很快便得到了濠州元帅郭子兴的赏识。
郭子兴不光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将其视作心腹知己, 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还将自己的养女马秀英也嫁给了朱元璋。】
听到这里的时候, 朱元璋眼睛一热,想起了自己的老妻。
当年她嫁给自己的时候, 也是二十岁的好年纪。
那时候他只是个普通的士兵,哪怕是受元帅赏识, 也和元帅养女的身份天差地别。
但是她还是嫁给了自己,一点怨言都没有……
“大妹子……”
现在他已经忘记了自己之前因为天幕的事情和马秀英闹得那些不愉快,只是想起年轻时候的事情,心中充满了柔情。
虽然他后宫成群,子女也多,可是最爱的,始终是马秀英啊!
【马秀英也是一位奇女子,基本上可以说,她对朱元璋的帮助,就如同长孙皇后对李世民的帮助一样。
就比如两人成亲之后,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对朱元璋很看不惯,于是在郭子兴面前说朱元璋图谋反叛。
郭子兴就把朱元璋关了禁闭,而他的两个儿子趁机添油加醋,告诉下人不给朱元璋饭吃。
马秀英知道以后,就去厨房偷了刚烙好的烧饼放在怀中要偷偷给朱元璋送去。】
【结果马秀英还没有把烙饼送到,半路就与郭子兴的夫人张氏撞个满怀。
她害怕自己偷偷给丈夫送食物的事情被发现,就将热腾腾的烧饼放入怀中,给张氏请安。
张氏看见马秀英神情慌张,就故意与她说长论短,直到看到马秀英疼的流泪说不出话来,才反应过来不对,将马秀英拉入房中仔细询问。
这个时候马秀英伏地大哭,说明苦衷,在张氏让她将烧饼拿出来的时候,烧饼还是热腾腾的,
而且粘着□□,好容易将烧饼除下,肉差点焦烂了。
张氏见状也不由潸然泪下,一面命马秀英敷药,一面叫入厨子,送食物给朱元璋。
也因此,张氏前去进谏郭子兴,劝他不要听信儿子的话,朱元璋也得以释放。】
陈曦说到这里,朱元璋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那个时候如果不是他家大妹子,他可能都撑不到一统天下就被郭子兴的两个儿子给害死了。
马秀英为他所做的事情也远远不止这么多,但是那被烫伤的胸脯却是他至今难忘的。
前些日子他居然跟她吵架,实在是不应该啊!
【但是朱元璋后宫后面有二十二个嫔妃。】陈曦补充了一下,【当然,这也只是有名有姓或者是有记录的,其他没有记录下来的,估计还要翻上好几翻。
顺便一提,马秀英这个名字,也只是野史记录的,马皇后的真名如何史书上并没有记载。
不少人觉得,这么多女人里面朱元璋只立了马皇后这一个皇后,还对马皇后敬重有加就是真爱了。
我只能说……
嗯,个人看法不同吧。】
【俺儿子是皇帝,多几个女人怎么了?】朱世珍忍不住为自己的儿子鸣不平,【又不是不让别人娶老婆,多正常的事!】
【没说不正常,毕竟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似乎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陈曦耸了耸肩,【只是没必要拿这个来说什么深情了。
他确实是更为尊重、宠爱马皇后,但是马皇后也当得起这份尊重和宠爱了。
其他更多的就不需要提了,毕竟一个皇帝,着实不需要用“深情”这个标签来增加分量了。】
朱元璋:“……”
李世民:“……”
道理似乎是这么个道理,但是他们怎么觉得多少有点不舒服呢?
朱世珍却不这么觉得,他觉得难得陈曦说了句对的话,满意的点头:【那是,俺儿子也不需要什么深情的标……标签。
女人嘛,那就是男子的附属!
这马氏对俺儿子不错,俺儿子对马氏肯定也好。】
众人:【……】
嗯,还是熟悉的味儿。
陈曦没有多接话,继续道:【在成亲之后,朱重八的身份也就不同了。
军中从此改称朱重八为朱公子,而朱重八也给自己起了一个正式的名字,
便是我们后世熟知的朱元璋,字国瑞。
顺带一提,朱家老祖本来的名字其实是朱五四,在这个时候,朱元璋也给自己父亲改了个名字,朱世珍。】
朱世珍这个时候仰起头:【虽然俺穷,没供重八读过书,
但是重八自己出息啊!看,他还能给俺起名了!】
嬴稷虽然不觉得自己是个好父亲,但是他觉得比起朱世珍来说,可真是一个好父亲了。
【你还挺骄傲的?】嬴稷皱眉道,【没给儿子什么好处,还一点不觉得愧疚,儿子有光的时候还觉得自己是个好爹。
你儿子摊上你这种父亲,也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朱世珍:【你!!!】
他生气极了。
尤其是他发现自己没办法反驳嬴稷的时候。
朱元璋听到这里,心中多少有些复杂。
他虽然对自己的父亲很有感情,但是说实在的,父亲的存在却是没能帮了他多少。
嬴稷如果不说这句话的话,朱元璋还只是有些许难受,却没有感觉到是哪里难受。
现在嬴稷说了,他才反应过来。
父亲对他的关爱似乎太少了。
不过想想倒是也觉得正常,当时父亲的孩子多,又看顾不过来。
除了大哥跟父亲时间长一点会相对亲近一点,其他几个孩子,就都差不多。
这样的情况下,感情难免是会淡一点的……
朱元璋做了父亲之后能理解一些,却还是难免会觉得失落。
倒是他也开始思考,自己平日里是不是只对标儿关心,对其他的孩子少了几分关注了?
陈曦对此的表现就是直接把话题继续拉开:【但是说实话,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并不是濠州城说一不二的那位。
在彼时的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
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
当时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后,赵均用还被孙德崖的鼓动挑拨,绑架了郭子兴。
不光在孙家毒打了郭子兴一顿,还准备把人给杀了。
还是朱元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不过在此之后,两派结怨也更深了。】
【但是经历了此事,朱元璋发现,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眼光并不长远。
别人都不靠谱,那就靠自己吧!
于是在至正十三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
这一次,他总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后,郭子兴十分高兴,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不过这还不是朱元璋招人的巅峰水平,很快濠州城里便有了两个王,
一个是彭大的儿子彭早住自称鲁淮王,另一个是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
多少有点水平跟不上了。
于是朱元璋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
【这二十四人被称为明初淮西二十四将,
其中的徐达和汤和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在明朝建立后均是封侯拜公。
尤其是徐达,被后世公认为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明朝开国“六王”之首,亦被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
其长女嫁给了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为妻,也是后来的徐皇后。】
说到这里,陈曦顿了顿,【这两人也是难得的逃过洪武大逃杀的开国功臣,
其中徐达是病逝的,他死后朱元璋宣布为他辍朝,还亲至其家参加葬礼,以示悲痛;
下诏追封其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在钟山之阴;
徐达的神道碑文也是朱元璋亲自撰写,并且赐其配享太庙。
而汤和也是寿终正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罢朝三日,遣使吊祭,仍命亲王各遣官致祭,
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赐葬凤阳曹山之原,命塑像祀于功臣庙,配享太庙。】
明朝的臣子们还在震惊洪武大逃杀是什么,听起来好像很可怕的样子的时候,朱元璋怒目圆睁。
“老四!你个逆子!!!”
他说着就把自己的鞋子脱了下来,牟足了劲儿冲着燕王朱棣丢了过去。
主要是在这朝堂上他实在是没什么顺手的东西了,否则的话也不会用鞋子。
朱棣满脸懵逼:“???”
不是,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174章 第一百七十四个老祖宗很骄傲
朱标这个时候已经熟练的开始给跑到自己身后的弟弟打掩护了。
“父皇不必着急, 一会儿天幕就会说具体的情况了。”朱标苦口婆心道,“儿臣相信,四弟并非是有狼子野心的人。”
朱棣连连点头:“就是就是, 大哥说得对!”
朱元璋冷哼一声,看似好像不情不愿的暂时不打算追究, 心里却是松了口气。
虽然他最喜欢太子了没错,但是燕王朱棣也是深得他的欢心,在之前天幕透露在他之后的皇帝并非是标儿的时候, 朱元璋便想过什么人当皇帝他可以接受。
他想来想去,心中的人选便是朱棣。
只是朱标是太子,若是天幕上表示之后的皇帝并非是朱标, 而他还没有任何表示的话,大臣们恐怕会心有异动。
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场景。
朱标能够护着弟弟,这是再好不过了。
【在南略定远途中, 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 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
这个时候, 朱元璋手下已经有了将近四千人。
手下有人,底气就足。
朱元璋率领着队伍继续向东, 攻略定远横涧山的元军后,其从投降的人中选择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
在南下的过程中,朱元璋招揽了谋士李善长。
李善长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也出了极大的力, 见面便以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 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
之后又为朱元璋协调将领之间的关系, 劝说前来投降的人。】
说着,陈曦顿了顿, 【当然,最后也没有好死。】
李善长:“……”
现在的李善长还是韩国公,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前些日子朱元璋还召他进宫,商量两人做亲家的事情。
结果突然天幕就说他没有好死,他真的接受不了啊!
他自觉没有什么对不起大明的地方,嗯……
最多,最多就是小心眼了点,对同僚苛刻了些,有人得罪他他就恨不得把人往死里整……
可是这顶多让他丢官罢爵,怎么就不得好死了?
朱元璋心里当然是没觉得自己做的怎么样了。
他要杀什么人,那肯定是此人有非杀不可的理由。
李善长……
朱元璋看了一眼自己这个从微时就跟着自己的大臣,心里开始嘀咕,寻摸着他到底会犯什么样的错误,能让自己一点颜面都不顾的直接把人给杀了。
【在这途中,朱元璋也不仅仅是招纳了李善长。
他攻下滁州,其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后取名李文忠的外甥前来投靠。
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
当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
沐英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也是战功赫赫,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
后来平定云南之后,便镇守云南。
不过在马皇后病逝后,沐英悲伤过度咳血,
之后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
可以说是有情有义了。】
朱元璋:“!!!”
怪不得,怪不得后面是老四当皇帝了,原来是因为标儿早死了!
他算了算沐英现在的年岁,脸色一白。
虽然还有十几年的光阴,可是……他标儿居然没能活到继承皇位!
“大哥!”朱棣还在朱标身后呢,闻言连忙抱住了朱标的腰,眼眶红了,“大哥你怎么那么早就死了!”
其他的藩王们也是十分惊讶和难过。
要知道,朱标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和朱元璋差不多了。
因为在年幼时期,朱元璋在外征伐不休,是皇后和朱标带着他们长大的。
而且朱元璋每次生气,也都是朱标为他们求情,才能避免一顿挨打。
“大哥,你……”
朱标倒是很镇定,毕竟他对自己的未来早就有了猜测了。
只是他知道父皇对他的看重,为了避免老人家伤心,从来没有正式开口提过罢了。
听到这里,他拍了拍朱棣的头:“为兄就知道,你不会无缘无故的当这个皇帝的。”
朱棣:“!!!”
他都有点眼泪汪汪了。
这么好的大哥,为什么会早亡啊!
这是所有的人心中共同的想法!
倒是其中有些人脑子活泛些的,猜到了些什么。
先是皇后娘娘没了,然后又是太子去了,难怪皇帝陛下要大开杀戒了。
刚刚说的那些不得善终的人,难道是因为和皇后、太子的死有关吗?
*
【除此之外,朱元璋陆陆续续还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从这上后面来看的话,他多多少少也是有点达则兼济天下的味儿了。
不过朱元璋这边攻打滁州一切顺利,郭子兴那边就不一样了。
他被赵均用、孙德崖等人排挤的在濠州城待不下去了,在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久就跑过来了。
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其实这个时候,郭子兴还是有些愚蠢了。
朱元璋的起势得益于他确实不错,但是后续朱元璋势力的发展壮大,全是他自己的功劳。
郭子兴别说是帮忙了,没添倒忙就算是不错了。
别的不说,他来滁州难道是因为他的决定正确来接受胜利成果的吗?
不如说是他被排挤出了濠州前来投奔朱元璋的。】
【而朱元璋这么干脆利落的将手下的兵交给郭子兴,也给了他一种自己还是朱元璋老大的错觉。
郭子兴不光认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同样也没多识时务。
在拿到兵权之后,郭子兴也并不放心朱元璋,总觉得其他人说得对,朱元璋威望太大,若不及时打压,恐怕会留下后患。
于是开始干起了挖墙脚的事情,刚刚提到的李善长就被郭子兴挖过墙角。】
郭子兴:“……”
虽然现在他还没有开始挖呢,但是多少感觉有点尴尬了。
天幕的意思是他听信谗言哈……
但是确实是后面做皇帝的是朱元璋不是他啊!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话说的也没错吧?
【不过李善长转头就跟朱元璋表忠心去了,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一直尊敬李善长、明朝开国后尊李善长为开国第一文臣的原因。
但是没能拉拢了李善长,这让郭子兴很生气。
在此之后,郭子兴不让朱元璋染指兵事,凡是有带兵打仗的事情,郭子兴都不交给朱元璋。
就……
怎么说呢,挺没有自知之明的。
你自己因为啥跑过来的没点数吗?
你看看滁州这边有什么是你做的,吃现成的还要把做饭的给弄出去,这点心胸和气魄……】
朱元璋长出了口气。
不得不说,这天幕在说不中听的话的时候是真的难听,但是一旦开始说正常的话的时候,也是当真窝心。
当年他不委屈吗?
当然也是委屈的,只是如果没有郭子兴就没有那时候的他,甚至没有现在的大明。
所以无论是郭子兴做什么,他都以大局为重,并没有闹得很难堪。
后面的时候他为了能够不让人说他忘恩负义,从来没有说过郭子兴的不好。
现在有人替他说了,朱元璋那叫一个扬眉吐气。
就是说!他什么都没干,就想把所有的好处全拿走,还想卸磨杀驴,哪有那么好的事?
【不过很快现实给了郭子兴一个大耳刮子。
他麾下的将领几次出兵,都“一无所获”,无奈之下,郭子兴纸让朱元璋重新带兵,朱元璋“众皆披靡”。
当然,这要是给秦皇汉武唐太宗,手底下有个这么能打的得高兴死。
这收复山河可不在话下啊。
——这个时候的天下可并不是汉人和汉人政权之前的争夺,蒙古人可还是正统王朝呢。
往大了说,他们这还都是造反呢!
都没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呢,就开始搞自己的小九九了。
这种人能干成什么大事呢?】
郭子兴:“……”
他的脸色难看的要死,他的两个儿子郭天叙、郭天爵着急的上前一步:“父亲,天幕实在是偏袒那朱元璋!我们不能就这么听着呀!”
郭子兴:“那你们觉得应该如何?”
郭天叙面色阴狠,做了一个手势:“趁他现在羽翼未丰,直接杀了!”
“那蒙古人呢?蒙古人还虎视眈眈呢。”
“咱们现在已经起来了,哪怕没有朱元璋那小子,蒙古鞑子也不敢对我们怎么样。”
“大哥说得对,而且,就算是没了他朱元璋,还没有别的人了吗?总能找到替我们打蒙古鞑子的!”
郭子兴:“……”
他现在才觉得,天幕没有说错。
他们都太目光短浅了,短浅到只看到了眼前,甚至近在咫尺的危机都没有看到!
朱元璋能带兵打败元军,他们可以吗?
别的不说,自己这两个儿子可以吗?
【不过虽然郭子兴对朱元璋愈发忌惮,但是朱元璋有个好妻子。
也就是郭子兴许配给朱元璋的义女马氏。
她在两边之间斡旋,郭子兴也就暂且没有要杀了朱元璋的意思。
但是郭子兴不杀,并不代表其他人不会。
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郭天叙、郭天爵曾密谋在朱元璋的酒里下毒,结果被朱元璋发现。
朱元璋生气的表示:我何曾负过你们,你们竟然要阴谋害我?
直接把两个下毒的给吓到了。
如此虽然杜绝了以后明面上的毒害,但是郭天叙、郭天爵背地里在郭子兴面前更加肆无忌惮地诋毁朱元璋。】
【不过这也彻底注定了郭家最后的结局。】
郭子兴:???
第175章 第一百七十五个老祖宗很骄傲
【朱元璋经此之后便和郭子兴离心了,
两年后,朱元璋辞别郭子兴,离开滁州, 带兵攻下了和州。
这个时候曾经和郭子兴有仇的孙德崖因为饥荒前来求助,朱元璋为了抗元的大计考虑接纳了孙德崖。
这个时候无论是谁都要说一句, 将军大度了吧?
这个时候也必须要将私人恩怨放在后面,民族大义在前啊!
但是郭子兴并不懂这个道理。】
【在他看来,孙德崖和他并不是一起反抗元朝的起义军领袖, 而是他的仇人。
自己的女婿,居然不站在自己这边一起反对孙德崖,还大明大量的帮他忙, 这不是打自己脸吗?
所以郭子兴很快气冲冲的从滁州来到和州,找到朱元璋,将朱元璋怒斥一顿。
其实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可以完全不管郭子兴的, 毕竟现在他身边的人都是自己的班底了, 和郭子兴没什么关系。
说他虚伪也好, 说他是真尊重郭子兴也好,在再三解释也无用的情况下, 朱元璋只得将孙德崖撵出和州。
不过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也为了表现一下他的心胸,朱元璋亲自去送孙德崖,还送了几车粮食以表诚意。】
说到这里, 陈曦顿了顿, 一脸感慨:【无论朱元璋对此是真心还是假意,但是这都是一个领袖, 一个未来的皇帝应该有的做法。
无论孙德崖之前和郭子兴有什么龃龉都好,现在他们都是反抗蒙古人的。
平时搞点什么小动作倒是还好, 在军队都即将饿死的时候,不互相伸出援手,难道等着对方饿死,削弱起义军一方的势力吗?
连这点长远的眼光都没有,就别提什么争霸天下了,最多也就是偏安一隅。】
郭子兴脸色黑黑白白,被骂的整个人都不太好了,但是又不好说什么。
因为上面的话说的确实十分有道理。
现在是国难当头,他不能同心协力共克外敌就算了,居然还在朱元璋帮忙的时候小肚鸡肠……
他确实不配逐鹿天下。
郭子兴耳根软,不光是对自己儿子耳根软,基本上别人说的有道理的话,他都会软一软。
不然当时也不会听夫人的话,把朱元璋放出来了。
现在天幕上的女子是后人,是站在更长远的角度看问题的,郭子兴当然会听了。
【郭子兴干的糊涂事还不止这一点,本来人家都已经要走了,差不多得了。
但是郭子兴听说孙德崖要走,不能干了,立马出手,把孙德崖擒住。
孙德崖麾下的将领大怒,知道朱元璋乃郭子兴的女婿,便将朱元璋拿下。
两边都有点糊涂,郭子兴既然已经在朱元璋的营地里做了这种事了,就代表他也没把这个女婿放在眼里,你拿朱元璋做什么,你拿郭子兴的儿子啊!
懂不懂什么叫冤有头债有主啊?】
老祖宗们:【……噗。】
忍不住笑了出来。
他们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冤有头债有主。
郭天叙、郭天爵:“……”
这天幕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如此向着那个乡巴佬?
【然后就开始转圈了,
郭子兴要杀孙德崖;孙德崖的部下要拿朱元璋换孙德崖;徐达、李善长等人要带兵去救朱元璋;郭天叙等人则千方百计阻拦徐达。
不过此地到底不是濠州,甚至不是滁州,徐达等将领都是朱元璋的心腹,根本不可能听郭子兴的话。
更别提郭子兴除了小肚鸡肠之外还没什么别的本事,就更不会有人服气了。
所以虽然郭子兴万般不想用朱元璋来换孙德崖,但架不住徐达等人的压力。最终还是换了。
之后的郭子兴便闷闷不乐,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死在了滁州。】
郭子兴恍然大悟。
原来自己是这么死的!
听起来可真窝囊啊……
【不过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些堵心的事并没有结束。
哪怕他在和州驻扎的时候,整顿当地军纪,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得到了和州的民心,
但是也并没有成为此处的最高领袖。
当时红巾军的领袖韩山童已死,他的儿子韩林儿在亳州称帝。
其在得知郭子兴死后,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
然而实际上,现在在郭子兴名下的军队,无论是滁州的还是和州的,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
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手下又有人才,
所以韩林儿虽然任命了郭子兴的人,但是实际上人们听的还是朱元璋的话。】
【而且本来郭天叙等人和朱元璋的关系就十分紧张,韩林儿此举更是给两边增加了矛盾。
郭天叙好不容易能站在朱元璋的头顶上名正言顺的耀武扬威了,还能让朱元璋讨好吗?
不过没本事的人,蹦跶的越高,死的就越快。
所以没过多久,郭子兴的后人就死的只剩下了一个小女儿。
这个小女儿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被他收入了后宫,嗯……
这个小女儿的意愿如何恐怕并没有人在意。】
朱元璋听到这个话想到了郭惠妃,脸色阴沉。
怎么,这女人难道不想嫁给自己吗?
孩子都生了那么多个了,还能有什么别的心思啊!
后人为女人打抱不平什么,给他打抱不平就行了。
原本因为为他说话的事情,刚刚对陈曦有了些改观的朱元璋此时又开始生气起来。
女子确实不能多读书,你看这书读的一多,想法就多了,就不能老老实实的在后宅生孩子吗?
【此时的朱元璋虽然不满居与人下,但是他的势力还不够强,还要暂且继续借助韩宋强盛的势力,遂以龙凤纪年号令军中。
他也将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放在心里,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
这三点也是朱元璋早期的时候一直遵循的原则。】
刘邦眼睛一亮:“嘿,有道理啊!可惜乃公现在不造反了,否则的话还能学习一下。”
吕雉:“……”
陛下,你现在已经是皇上了,再这么说话不合适了哈。
【但是广积粮,在这个时候是有点难办的。
因为之前就说过了,这段时间整个元朝都在干旱。
明朝的时候其实也是如此,天灾不断。
不过这并不是因为什么人在统治的原因或者是什么玄学啦,只是也因为明朝时正好处于小冰河时代。】
【小……小冰河时代?】嬴稷听到这个新鲜的名词忍不住打断了陈曦的叙述,【这是什么?】
【是一种气候现象。
当时整个世界的气候都进入一个寒冷的时期,小冰期期间全球范围频繁出现饥荒,这也是明朝末年饥荒连年,农民起义迭起的原因之一。
直到比小麦、水稻等谷类作物更耐寒的新大陆作物:红薯、土豆、玉米、花生等被广泛种植之后情况方得以改善。
这几种作物在我们后世也是种植很广泛的,最早出现便是在明朝了。
尤其是红薯、土豆和玉米,极大了增加了粮食产量,所以在和其他朝代差不多的人口政策下,明清时期的人口增长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要知道,明清时期是人口爆炸的一个时期,尤其是清朝的时候,人口甚至突破了一个亿。】
“多少?”
“一个亿?”
“一个亿是多少人?”
各朝各代都开始跟所有的众臣讨论这个问题,同样都被震撼到了。
一个亿啊!
那是多大的数字啊!
他们在国库里面看到这么多钱不会有多么惊讶,但是有这么多人口却让人感到无比的惊讶。
财富是人口创造的,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口比财富重要多了。
尤其是秦始皇,他可是太眼馋这么多人了。
要是他大秦有这么多人,别说是同时修长城、修直道、修阿房宫了,他还能再多开几个战线!
他缺人啊,给他人!!!
不过秦始皇也知道,限制人口的最大原因并不是人们不愿意生,主要还是生产的粮食够不上,生太多也会饿死。
但是如果有了天幕上所说的那些作物……
嬴政眼中简直要放出火光了!
天幕快说,看看这些作物的种子都在哪里,朕打也要打过去!
同样的想法几乎在所有明朝之前的皇帝心中都有,甚至朱元璋心中也有。
没办法,现在虽然是明朝了,可是他们还没有这些作物啊!
到底在哪?
这个问题老祖宗们当然也问了,尤其是朱世珍,没有人比他更清楚饿肚子是什么滋味了。
当年的那场饥荒,有陈曦说的这些作物,说不定他们就不会被饿死了!
【这些作物都是在西方大陆,甚至是在美洲大陆才有的东西。
那里距离中原大陆十分遥远,甚至有着广阔的汪洋。
所以在之前的时候,因为生产力的原因,人们并没有办法去探索新的地区。
但是在明清时期,西方世界开始了一场工业革命。
原本文明水平差着东方大陆一大截儿的西方人在这个时间段突飞猛进,几乎是用眨眼间的速度就赶了上来。
甚至远远超越!】
【什么?】
【西方?】
【工业革命?】
【这都是什么?】
陈曦倒是不着急:【一会儿会说到的,不过这并不是什么专门的题材,和我们今天秀崽的主题关系不大。
不过……】
陈曦顿了顿,【我们种花没能赶上这场革命,明朝、朱元璋可谓是“居功甚伟”!】
众人:【!!!】
第176章 第一百七十六个老祖宗很骄傲
虽然陈曦用的是“居功甚伟”, 字面意义上看来是夸赞的意思。
但是朱元璋和其他人可并不觉得她是在夸赞他们。
甚至其中那咬牙切齿的样子,都毫无保留的透过天幕让他们看到了。
所以,闭关锁国有什么不对吗?分明是保护了国家的安稳, 和农民的利益啊!
同样的疑问出现在了朱世珍的嘴里。
说他老顽固不觉得女子说的话有用也好,说他护短觉得自己儿子做什么都对也好, 反正他是不觉得这什么闭什么锁什么的有什么问题。
【话不是这么说的,尤其是在西方各国都在进步的时候,我们闭关锁国, 无异于将自己困成了井底之蛙。】
陈曦摇摇头,【井底之蛙能有什么见识呢?
工业革命我们因为闭关锁国没赶上,落后了整个世界多少年?
那场几乎亡国灭种的危机, 不就是因为落后了所以才会挨打吗?
而且我们不光落后,还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手工业品,对于西方列强来说, 无异于一块没有自保能力的肥肉。
你觉得他们会放过我们吗?】
朱世珍哑口无言。
嬴稷嗤笑一声:【是这个道理了, 就像北方那些蛮夷在感觉自己变强了的时候, 也会冲过来劫掠我们。
不过被打回去之后,也不会就这么死心, 而是抓紧一切机会壮大自己,然后找到机会继续侵犯我大秦。】
刘煓点头:【就像匈奴一样,之前始皇帝还在的时候,也没什么大动作, 结果没多久居然就发展成那个样子了……】
听到他这个话, 包括刘彻之前的大汉皇帝整个人都不好了。
是啊,在秦朝之前匈奴根本就是被中原列国吊着打的, 哪怕是最弱小的韩国对上他们也不会吃亏。
但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匈奴就变得强大起来,甚至能将中原的皇帝给围起来!
是的, 说的就是刘邦在白登山被围着的事情!
【这恐怕就是消息闭锁带来的后果吧……】李昞若有所思的说,【中原从来都是富饶之地,周围偏远的满意们一直盯着,一旦有机会便会来狠狠咬上一口。】
他说这个话是很有经验的,因为他生活的年代就是五胡乱华之后不久。
【人们总会在同样的事情上犯错,而且不止一次。】武士彟也摇了摇头。
朱世珍着急了。
他虽然听不太懂他们到底在说什么,但是从他们的态度上也知道,他们是认为陈曦的话有道理的。
也就是说,他们觉得重八做得不对。
可是重八不是一个好皇帝吗?他怎么会有做得不对的地方?
陈曦看到朱世珍着急的抓耳挠腮却不知道怎么表达的样子,叹了口气:【人总是会有缺点的,皇帝自然也一样。
朱元璋是个很厉害的皇帝,可哪怕是秦皇汉武唐太宗这三个千古一帝都有着缺点的,又何况是明太祖呢?】
总不能比他们三个还厉害吧?
朱元璋:“……”
心情比较复杂,其他两个皇帝还好,唐太宗他并不觉得自己能够比过去呢……
这让他骂都不知道怎么骂了。
【更何况,很多事情我还没有说到呢。
前面说到了朱元璋在和州驻军几个月之后缺粮了,便需要想办法补充粮食供应。
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正好此时有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
不过这个时候,元朝也不是干吃饭的,当然不可能任由他们折腾而不镇压。
所以在长江之上,朱元璋的军队和元军也是展开了一场大战的。
因为一开始有了胜利,得到了许多战利品粮食,一些人就不想打仗了,只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
说白了,就是有点小富即安的思想。
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
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
【在打天下的时候,尤其是这种有着很多路人马都在争夺天下的时候,有一样东西是特别重要的。
那便是军纪。
天下未定,百姓人心也未定。
这个时候比起谁的军队更强大其实是相对次要的,因为你再强大,总不可能强大的过蒙古军去。
而只有军纪良好的军队,百姓才更加喜欢,更加希望他们打胜仗。
所以在进入太平之后,朱元璋果断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
因此,朱元璋的军队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
李昞点点头,赞赏的说:【不错,当将领的就是要约束手下的人,不能让他们骚扰百姓。
能做到这点,便是得了一半的民心了。】
【朱元璋这个时候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心思了,他打算将太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于是自己任命自己为元帅,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至于什么大明王小明王的,已经被朱元璋给丢到脑后了。】
【那人确实不是个聪明的,从任命郭子兴的儿子继位就看得出来。】嬴稷点头,【这朱元璋倒是果决。】
【是的,而且他还十分明白如何笼络人心。
第二年,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
朱元璋也没有闲着,趁机亲率大军进攻集庆。
才打了三天,陈兆先部三万六千人便投降了。
如此轻易的投降,不用说肯定是有问题的,一般的将领甚至可能会直接杀降来杀鸡儆猴。
不过朱元璋并非如此。
他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
【此子心性不错啊!】嬴稷感慨道,【有这样的性子,难怪能在乱世之中成为皇帝呢。】
朱世珍听到嬴稷这么夸赞,要是有尾巴都要翘起来了。
【那是,俺们重八可厉害了!】
嬴稷:【不过和你也没什么关系,此子能有如此成长,全靠自己的能力啊。】
朱世珍:【……】
虽然嬴稷这话没错,但是他说的太直接了,总让老头觉得下不来台。
【你就是针对俺,一直都针对俺!】
朱世珍有点委屈的说。
嬴稷挑了挑眉:【寡人也没那么闲,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
他倒是真不是主动去针对朱世珍,只是因为这人说话做事确实都不太上台面而已。
每每他说出来自己不喜欢听的话的时候,那能忍着吗?
嬴稷当了这么多年王上,也就是在他娘面前收敛着点而已。
连老楚王都能骗过来囚禁的人,能使什么好说话的性格?
这朱世珍要是不开口惹他不高兴,嬴稷倒是也没有闲的没事追着怼上去的意思。
只能说,朱世珍自己也太跳了。
陈曦咳嗽一声,继续讲拉开话题。
——毕竟现在是明朝的主场,朱元璋的爹一直被怼好像也不是个事儿。
【诸位觉得朱元璋很优秀,这些降军也一样,他们感动的就差没有痛哭流涕了。
作战当然也就更加勇猛了。
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
进城之后,朱元璋命人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
这次的小明王韩林儿还算是聪明,在得知此事之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
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应天府也就成为了朱元璋新的大本营。】
【在应天府被攻下之后,朱元璋这边是连战皆捷。
至正十七年,耿炳文攻占长兴,徐达攻占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取宁国。
随后赵继祖攻占江阴、徐达攻占常熟。
胡大海攻占徽州、常遇春攻占池州,缪大亨攻占扬州。
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攻占衢州、胡大海攻占处州,
至此朱元璋已经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
【都是南方之地啊……】李昞下意识道。
【不错,朱元璋也是从南到北一统华夏的第一人。
要知道,在明之前的朝代,一统天下都是从北向南。
当然也不是没有有梦想的人,比如最出名的便是诸葛武侯了,他一生的梦想便是北伐,但是始终也没有成功过。
不过这个时候,元朝内部也在争权夺利,南方的敌人又比较菜。】
朱元璋南方的敌人们:“……”
真是对不起哦,我们比较菜。
【朱元璋的地盘扩大之后,小明王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至正二十一年正月,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不过虽然如此,朱元璋此时也并非是可以高枕无忧。
此时朱元璋手上的兵力其实已经十分可观了,他整整拥有十万人马!】
【十万人马!】
老祖宗们都震惊了。
有这么多人,居然都不能高枕无忧了吗?
【是的,因为朱元璋的地盘很少,且四面受敌。
他驻扎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
不过朱元璋同时也是一个运气很好的人,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
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也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
在这样暂时平衡了的局面下,朱元璋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第177章 第一百七十七个老祖宗很骄傲
【这个时候, 朱元璋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
这个人便是明朝的开国功臣,甚至被后人神化了的刘基刘伯温。
这位是很聪明的,最后也是在明朝建立之后病逝, 并没有赶上洪武大逃杀。
所以刘基是被朱元璋请至应天的,委任他为谋臣。
刘基针对当时形势, 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建议,朱元璋觉得很有道理放在了心上。】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记得朱升提出的“高筑墙, 广积粮,缓称王”,
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应该开始“广积粮”了。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 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 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 负责兴修水利, 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
几年工夫,到处兴屯, 府库充盈,军粮充足。】
【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毕竟酿酒是需要很多很多粮食的。
但是朱元璋的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 私自酿酒获利, 朱元璋知道后,下令处死胡三舍。
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 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
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 于是亲自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这才叫军纪如山!
如果军令都可以因为某人在做什么可以朝令夕改的话,那朱元璋以后说的话还有什么人听吗?
反正你能放过这个人,也能放过那个人嘛!】
老祖宗们均是点头。
军令如山,律法如山。
能为一个人开后门,就能为十个人行方便。
这朱元璋听起来倒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怪不得能打出天下来呢。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
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其实基本上除了秦朝之外,所有定鼎中原的王朝都会侧重于儒家。
朱元璋还曾经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
嗯……
怎么说呢,你找儒生来说,他肯定把所有的功劳都说成是儒家的啊。
毕竟这几个能平定天下的,哪个是儒家能推崇的啊?】
朱元璋:“……”
他现在也知道了很多东西了,不得不说,陈曦说的有道理。
刘邦的流氓派头,直接往儒生冠里撒尿;唐太宗杀兄弑弟;宋太祖自己给自己黄袍加身;元世祖那更是杀人如麻……
哪一个能是儒家推崇的?
也就汉光武帝还好点,但是听陈曦之前的评论,这位也是一个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跟儒家,至少是儒家明面上的作风不相符合。
【而且称帝之后朱元璋自己的做派,和儒家也是格格不入。
准确的说,是和越来越有自己想法的儒家格格不入。
不过朱元璋那种扒皮萱草、几近苛刻的制度,估计就是法家来了都要说一声甘拜下风。
属于自创风格了。】
【……】嬴稷是这些老祖宗里面和法家打交道最深的那个,法家里确实有许多严刑峻法。
但是听着这个扒皮萱草,他多少能有点想象,都有些哆嗦了。
确实有些血腥啊。
“这小女子懂什么?”朱元璋嗤笑一声,“只有严酷的刑罚,才能让这些人不敢犯错。”
朱标张了张口。
其实他也觉得,朱元璋定下的某些制度确实有些苛刻了,但是朱元璋并不觉得,这就让他也没办法怎么多说。
毕竟朱元璋并不是什么听劝的人,即便是他和母后的劝,也是要说上很多次才行的。
而且最近他母后也因为经常劝谏的事情,被父皇不喜了。
再加上母后觉得天幕上的女子说得十分有道理,和父皇闹了不愉快,两人之间的关系就更加不融洽了。
让他这个儿子十分难办啊……
算了,还是等没人的时候再说两句吧,现在……
说了只会让朱元璋更有逆反的心里,听不进去。
【但是打天下的时期,该做的表面功夫还是要做全的。
打下来之后的事情,那之后再说。】嬴稷道,【反正没称帝之前,什么养的表面功夫都可以做。】
这点他可太清楚了,别的不说,这点上朱元璋还是挺对他胃口的。
陈曦:【……】
嗯,这两位还真挺脾气相投的。
【朱元璋在应天经略一段时间后,他周围的形式是这样的:
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
其中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野心不算太大,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三者都不足为惧;
只是这上游的陈友谅,乃是朱元璋此时最大的敌人!】
【这陈友谅原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
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
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也就是说,他当皇帝的时间,实际上比朱元璋还要早。
称帝之后没多久,陈友谅便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想要平分朱元璋的领地。
朱元璋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于是很快召集众将商量对策。
一时之间,说什么的都有,只有刘基一人默不作声。】
【朱元璋肯定是不可能让自己花大力气请回来的谋士闲着的,于是他问刘基要怎么办才好。
刘基表示,虽然是两边一起攻打应天,但如今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
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深以为然!】
【在一番部署之后,朱元璋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
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相约陈友谅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陈友谅还真信了。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
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
于是朱元璋趁机攻下太平,占领了信州、安庆。
陈友谅败逃九江,朱元璋乘胜追击,于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
此时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便顺势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说到这里,陈曦感慨道:【所以说,朱元璋除了本身能力强大之外,其实运气也是真的很不错。
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古老的国家实在是忍受不住这样的磨难了,所以想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来结束这一切。
朱元璋遇到的对手能力……
哎你看这个陈友谅,居然这么容易就上当受骗,前面背调都没做好就敢直接冲过去……
起码在识人之明这件事上,他是败给了朱元璋的。
所以输的也不算冤枉。】
【本来朱元璋可以一鼓作气,直接灭掉陈友谅的,但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意外。
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
朱元璋只得放弃继续追杀陈友谅,率军赶到安丰,救出小明王韩林儿等,把他们安排在滁州居住。
多少也算得上是协天子了。】
【趁着朱元璋去营救小明王韩林儿的时候,陈友谅觉得是时候反击了,所以率兵进攻洪都。
但是朱元璋这边又不是只有一个朱元璋,他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终于坚持到了朱元璋那边腾出手来。
于是在同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
在这一战中,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了小船作战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最大的对手也没了。
至正二十四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名义上的皇帝虽然还是韩林儿,可是实际控制的已经是朱元璋了。
他离皇帝也就只差一个名头了。
不过这个时候还同时存在着两个吴王,因为在前一年的时候,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史称东吴。】
【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两个吴王。
这个时候陈友谅已经伏诛,那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张士诚了。
张士诚此时已经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建都平江。
不过在朱元璋开始正式进攻之后,一举便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布檄文声讨张士诚。
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孤城。】
【这朱元璋倒是也挺能打的。】嬴稷感慨道。
虽然陈曦没有具体说他的对手张士诚有多么厉害,但是无论如何,能在乱世之中据一方为雄的人,绝不可能太弱的。
居然能这么快攻下那么多城市,朱元璋绝对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第178章 第一百七十八个老祖宗很骄傲
【是的, 所以接下来朱元璋一鼓作气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之战。
他觉得时机差不多到了,头顶上再有人就不礼貌了,
所以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人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 但在瓜步渡江时命人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韩林儿沉于江底。
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 称至正二十七年为“吴元年”。】
这个话……
有人搞笑却又很形象。
老祖宗们忍不住笑了出来。
【前面我也说了,朱元璋的军令十分严格,但是张士诚这边就不一样了。
张士诚反复无常, 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不过他倒是很坚持。
在朱元璋围城的时候, 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 仍不忘享乐, 坐在银椅上饮酒,
左右侍奉的人还递桃子给他, 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
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
张士诚死守平江, 粮尽后, 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后,以屋瓦为弹。
直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初八, 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 失败被俘后,自缢而死,东吴灭亡。】
【在征讨张士诚的同时,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
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
同年,方国珍投降。
然后在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
北伐中朱元璋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
除此之外朱元璋对北伐作出了一个计划:
先取山东,撤除蒙元的屏障;
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
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可不战而取之;
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等地可以席卷而下。】
【这次,朱元璋没有再亲自领兵出征。
他在汴梁坐镇指挥,手下大将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梁,然后挥师潼关。
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大封诸将为公侯,部分追封为王。
从此,新的汉人王朝终于建立起来了!
不过此时的元朝还没有算是完全被灭,明朝君臣还在努力。
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
八月,明军进逼大都,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
【这不仅仅代表了元顺帝跟唐宋的某些帝王一样放弃了都城,这也代表了蒙古在中原的统治结束,
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在这个时候也终于被收回了。】
【彩!】
【好!】
老祖宗们激动的鼓起掌来。
刚刚听到无耻之徒将燕云十六州送出去的时候有多愤怒,现在他们就又多提气。
这个后人是个好的啊!
嬴稷都格外另眼相看了一下朱世珍:【你虽然不怎么样,但你儿子确实是个不错的嘛。】
朱世珍:【……】
这话说的,他一时半会儿不知道到底是不是要高兴了。
【当然,对于在蒙古人统治下屈辱了几十年的中原来说,仅仅将元顺帝赶出都城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随时可能会卷土重来。
所以这个时候,朱元璋也不能放下心来,而且前面也不是没有人能短暂收复北方失去的土地,
比如北宋末年的时候。
不过他们收复了之后,没多久就又被折腾回去了。
鉴于此,朱元璋决定彻底消灭北逃的元朝。
于是在洪武三年正月,朱元璋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第一次出兵进攻北元。】
【第一次北征,三路皆胜,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逃到漠北,其子买的里八剌等被俘。
这一次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明朝的士气,于是在洪武五年正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又对北元进行第二次征伐。
不过此战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徐达的主力中路军大败,李文忠的东路军得失相当,仅冯胜的西路军获胜,但因惧怕东察合台汗国的东进,冯胜放弃了甘肃。
当然,这对于明朝来说其实并没有多么大的影响,毕竟此时现在明朝初立,要处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北征就暂缓了几年。】
【但是我不犯人,人也会犯我。
在洪武十四年正月,北元平章乃儿不花等南侵明边境。
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军北征。
这是明朝建立之后的第三次北征。
这次的北征还是很顺利的,明朝大军便渡过了胪朐河,俘虏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众。
八月底,明军北征各部胜利班师回朝。】
朱元璋听到这里站了起来:“这蒙古人果然不讲道理!居然还敢入侵我们大明!”
虽然此事还是要从各自的角度来看,从北元那边来看他们算是收复领土,可是从大明,和汉人的角度来看,那就是入侵了!
“看来这元人是以为我们提不动刀了啊……”朱元璋笑容中带着几分嗜血的味道,“等天幕完了,就准备点兵出征!”
“陛下英明!”
【因为北元的不安分,也有想要斩草除根的想法,洪武二十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师20万人北征故元太尉纳哈出。
结果是战胜纳哈出,明得其军民24万余人,羊、马、驴、驼、辎重无数,最后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
六月底,傅友德以新得到的辽地汉人军士驻守大宁,冯胜等胜利班师。
辽东从此完全纳入明朝版图。】
【紧接着第二年三月,明朝侦察到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决定急行军直扑元帝所在。
四月十二日,蓝玉部明军到达捕鱼儿海南岸,探知脱古思帖木儿的营地就在捕鱼儿海东北80余里,
于是立马发动突袭,一战之后,收获颇丰,包括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119人、吴王朵里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2994人,
以及北元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等。
可以说是直接一锅端了。】
【当然,元朝毕竟统治了那么长时间,甚至打下了种花历史上区域最辽阔的王朝,
肯定不可能就这么简单的放弃的,所以在洪武二十四年,故元左丞相失烈门、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辽王阿札失里、会宁王塔宾帖木儿等相继叛明。
朱元璋于是于东北置宁王、辽王、沈王、韩王震慑东北之地;
于西北置庆王、把都帖木儿、未知塞王、周王及晋王守御河套之地。
次年三月,朱元璋任命周兴为总兵官,进讨也速迭儿,追至彻彻儿山。
这次远征塞北,搜捕残敌,大败之,“弭绝边患”,自是不敢进边牧马者十余年。】
嬴政:“彩!”
刘彻:“倒是有几分我们大汉的风范,不过比起仲卿和去病还差点。”
李世民鼓掌道:“若不是时代相距太远,朕倒是想要目睹一下这个后人的风采。”
武则天:“这封王倒封的细碎,也不怕地方政权起来?”
赵匡胤眼都热了:“这就把燕云十六州收回来了……看来这蒙古人还不如辽人啊……”
朱元璋提气:“嗨,还是朕有本事,这么快就平定了元朝。”
【当然,除了对付蒙古人之外,朱元璋也不是说就对其他周边的国家没有野心了。
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同时,朱元璋派胡美由陆路进入福建,汤和和廖永忠所带的水军从海上进攻福建和广东,降服割据势力陈友定、何真等,接着攻取广西。
洪武二年,徐达从东面进入山西,击败扩廓帖木儿,年底平定陕西。
洪武四年,汤和、傅友德等灭明夏,取四川。
洪武十五年傅友德、蓝玉等取云南,消灭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降服大理段氏。
洪武二十六年,明朝确立了对整个河西走廊的统治。
基本上宋朝时期给丢出去的领土,都被收回来了!】
赵匡胤以及有野心的宋朝皇帝:“丢人啊!”
其他送钱送地的宋朝皇帝:“……可以不要提朕了吗?”
他们也是知道丢人的!
朱元璋也是扬眉吐气,还有点不太高兴的说:“哎,怎么能拿朕跟那帮宋朝的软蛋比,实在是丢朕的人。”
朱标:“……”
他反而觉得父皇挺高兴的,起码看起来是这样没错了。
【朱元璋的武功,在历代开国之君中也算是排得上号的了,真的很能打。
当然了,同样的,他也会有历代开国帝王——除了始皇帝陛下和李二陛下——之外共同的担忧。
那就是,手下的大将会不会功高震主。
自己是可以压制的,但是日后的皇帝们呢?
所以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
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率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
这样,军权便可以集于皇帝之手。】
第179章 第一百七十九个老祖宗很骄傲
【除此之外, 朱元璋还建立了卫所制度。
这是整个明朝最主要军事制度,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
其最主要的军队来源是籍选,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
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
有事调发从征, 无事则还归卫所。
此外,明朝中期以后又有强使民为军的方式, 不过都属于少数,卫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军制。
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 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 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
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
【而朱元璋守护领土的方法,主要是以巩固自然天险为远猷。
对此明人自称“我国家驱逐胡元, 混一寰宇, 东至辽海, 西至酒泉,延袤万里。
中间渔阳、上谷、云中、朔、代, 以至上郡、北地、灵武、皋兰、河西,山川联络,列镇屯兵,带甲四十万, 据大险以制诸夷, 全盛极矣”。】
说到这里,陈曦顿了顿, 脸上露出一眼难尽的表情,【不过祖宗再好的策略, 遇上“叫门天子”那也是白搭。】
“‘叫门天子’?”朱元璋也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了。
不过这次他恶狠狠瞪了一眼朱棣:“老四,你的后人居然有这种窝囊废?”
朱棣:“……”
之前以为是大哥后人的时候父皇也不说什么,结果现在知道是他了就开始骂了。
QAQ虽然是大哥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还是有点委屈啊……
【虽然朱元璋是推翻了元朝来的,但是对其“朔方铁骑纷如蚁”、“西北广莫无一城,控弦百万长横行”的盛况还是很羡慕的。
所以他也想要用漠南养出肥美的牛羊及战马,为此朱元璋推动北部卫所游牧化,
漠南民众除了粮产区不许放牧外,漠南荒闲平地及山场,“听其牧放樵采”。
诸王敢有说是“自己草场山场者,其论非轻”,并叮嘱诸王要长远的牧养,并且要求军户有自己的牧群。】
【还有就是和亲问题。
明朝一朝虽然是不和亲了,但是也没把公主的个人意愿当回事。
她们不和外邦人和亲,却和文武勋贵和亲。
朱元璋通过宗室的婚嫁,联姻文武勋贵,企图以血缘和裙带关系来达到屏藩帝室的目的,如周谊、翁吉剌、邓愈、扩廓帖木儿;
常遇春、常升、蓝玉、曹震等;
傅友德、谢成、冯胜、王弼等;
徐达、阿哈出、把都帖木儿等;
徐辉祖、李景隆、耿炳文、沐晟、郭英、吴高、吴杰、张杰、胡观、李坚、梅殷等。
也就是朱元璋所称的“中外配合”,这里面被和亲的人,基本上都是他巩固统治的工具而已。】
被提到的工具人们:“……”
以前并不觉得有什么,谁还不是圣上的一枚棋子了?
但是听天幕将得越多,他们越发觉得如此确实也是很悲哀的。
到底是为什么呢……
朱元璋却觉得自己是妙计安天下,他甚至还没有让自己的女儿去和蛮夷和亲,这不比其他朝代的公主好多了?
他可并不觉得自己把儿女的婚事,甚至是别人儿女的婚事当成是政治筹码有什么问题。
他可是皇帝啊!只是指个婚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
【这明朝倒是还挺有骨气的,比那用公主妃子抵银子的宋朝好多了。】嬴稷赞许道,【明朝的皇帝对自己的女儿还不错嘛。
嫁给高门显贵,比出去和亲确实是要好多了。】
宋朝皇帝们:“……”
大部分皇帝开始辱骂宋徽宗、宋钦宗和宋高宗几个了,如果不是他们的骚操作,整个宋朝的评价也不会那么低!
【呃……】陈曦的表情却有点一言难尽的样子。
【怎么,难道不是吗?】嬴稷见状忙问。
难道自己猜错了?
【明朝不和亲是真的,但也不是因为有骨气什么的……】陈曦沉吟片刻,【实际上明朝公主的地位,和清朝搭一起,那是整个封建社会里最低的了。
除了朱元璋时期的公主们还能因为朱元璋想要笼络开国勋贵们,能够嫁的地位高一些,其他的公主们……】
她摇了摇头,【虽然朱元璋在上位之后规定了就算是国力再衰弱,战败了之后朱家的儿孙们也不能割地赔款,更不能让公主和亲,
但是他同样害怕权贵们的势力因为跟皇家结亲而势力做大,所以但凡是明朝的公主,都不能嫁给身份地位较高的世家之子,就算是文臣武将家的孩子也不可以,他们只能嫁给平民百姓。
当然,朱元璋也绝不是堵死了尚公主的这条路,只要你们是真爱,可以为了公主放弃前程,那也是可以的。】
【放弃前程?】
【对,朱元璋觉得,手中有权利的人娶了公主之后,说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来。
所以为了能够保障王公贵族及朝臣们,借着皇家姻亲的身份去为非作歹,危害到皇权,
就规定了一个家族之中只要有人尚公主,那么这个家族就举族不能做官,如果现在在当官的立马就罢官。
史料记载:“至弘治十三年三法司遂以入问刑条例中,沿袭至今,遂为定例。
以故诗礼世家、衣冠世胄,俱不愿与王家结亲,惟闾井白丁扳援宗戚,转相诱引。
……覆议‘累朝以不许王亲除授京职,盖亦防闲之道宜然’……”
从此,不管是民间的世家大族、书香门第,还是官员权贵,都视与皇家结亲为畏途。】
【……】嬴稷沉思片刻,【寡人收回夸他的话。】
朱元璋憋红了脸:“朕这么做哪里有错了?这不都是为了我大明政权稳固?”
陈曦说话的时机几乎算是回答了朱元璋的话了:【这种行为在大明最初的时候,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不过后面嘛……
就方便了宦官作威作福了。】
朱元璋:“???”
怎么又是宦官!
前面陈曦说唐朝的时候说的那些太监有多么嚣张,朱元璋还记得清清楚楚呢。
怎么他们大明也会有这样的问题?那些后人到底是做什么吃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又恶狠狠地瞪了朱棣一眼。
都是这家伙的子孙不行!
这个时候朱元璋完全忘记了,朱棣的子孙也是自己的子孙,那只是多了一辈而已。
【宦官作威作福?】嬴稷略一思考,恍然大悟:【寡人猜猜,是不是没有外戚可以依靠之后,便开始倚重宦官。
所以后面的时候,宦官的权利就越来越大,越发收拾不住了,是吧?】
陈曦点点头:【其实明朝宦官专权的现象一点也不比唐朝的时候差。
朱元璋也是一个站在了巨人肩膀上的人物了,在他前面还有那么多朝代呢,
他能想到防止外戚干政,难道就想不到防止宦官干政?
所以朱元璋对此十分严格,他甚至要求宦官不能读书写字。
其实这点……挺没意义的。
你能怎么控制这点呢?
现在这个人没读过书,可是过段时间谁知道呢?】
众人点点头。
学习这种事情是没办法阻止的,你可以控制得了现在,根本控制不了将来。
哪怕是进宫的时候小太监什么都不会,但是谁知道跟着主子的时候会不会耳濡目染的学会一些呢?
朱元璋一个泥腿子出身,甚至当过乞丐的人最后都能成为皇帝,一个目不识丁的太监满腹诗书又有什么问题?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对宦官进行了其他的各种限制。
比如不能拥有文武官衔,不能穿外臣的官服,官衔不能超过四品,
还要求宦官绝对不能干预政事,如果被他发现,就要被斩首等等。
当然了,结局肯定是没什么用的。
结合我刚说的明朝公主凄惨的事情来举个例子吧,
明穆宗朱载坖第四女朱尧媖,在自己同母兄长明神宗朱翊钧登基之后,被封为永宁长公主,
但是她的婚事便是被当时的司礼监太监冯保负责。】
朱翊钧:“哦?”
突然被点名,还是在讲太祖的时候被点名,那不是什么好事。
他看向了自己的司礼监太监:“冯大伴,点你了啊。”
冯保想起来自己当时做了什么,整个人背后冷汗都下来了。
“陛下,臣……”
“不用解释了,朕知道你肯定不会将自己真正做了什么说出来的。”朱翊钧冷笑一声,“还是听天幕说罢。”
冯保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然后冯保便收受贿赂,选择了京城中一位身患痨病的富家子弟梁邦瑞,
首辅张居正极力赞同,李太后也被他们蒙在鼓里。
婚礼当日,梁邦瑞竟鼻血不止,沾湿礼服,几乎不能完成仪式,而宦官们竟还坚称是挂红吉兆。】
嬴稷嗤之以鼻:【既然如此,那这个皇帝怎么不在每次打仗之前先打几个宦官来玩玩,这不是吉兆吗?
打吐血的越多,那不是大军越顺利?】
各朝各代的宦官们:“!!!”
他们不约而同的开始观察上位者的神情,生怕他们采纳了嬴稷的意见,真的要对他们动手。
与此同时也越发愤恨那个叫冯保的太监。
你自己倒是开心了,连累了我们啊!!!
朱翊钧似笑非笑的看着冯保:“挂红是吉兆是吧?朕觉得也很有道理。
来人啊,将冯保给朕打到见红!”
冯保:“!!!陛下,臣冤枉,臣没有啊……”
但是他的哀嚎谁也懒得听。
早看他不顺眼了,打了再说!
第180章 第一百八十个老祖宗很骄傲
【这还不算完。
在这帮宦官眼中, 可能只要糊弄好了皇帝,什么人都可以不放在眼里。
这个驸马本来就已经是体弱多病了,在婚后还遭到太监、宫女屡次勒索, 且被打骂,不到两个月便告身亡。
永宁公主就这么成为了一个寡妇, 甚至因为朱元璋开始对女子苛刻的要求,哪怕她并没有和驸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夫妻,也不能够再嫁。
年仅二十八岁的时候就郁郁而终。】
【这也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例子, 朱翊钧自己的女儿出嫁后,想要和驸马见面,还要驸马给跟着自己出嫁的管家婆梁盈女好处才行。
有次因为梁盈女自己出去玩了, 驸马趁机省了点钱跑去见了公主,
结果还没有说几句体己的话,就被梁盈女直接赶出公主府了!
公主在一旁劝解, 梁盈女不光不听就算了, 还对公主口出恶言, 指桑骂槐,生生把公主骂的要上吊!
那公主和驸马当然也就不能继续忍下去了, 毕竟泥人还有三分火呢,但是结果呢?】
【这等刁奴,还不立刻打杀?】
赢子楚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对此也是相当敏感, 听到这里忍不住皱眉。
【没有打杀, 不光没有打杀,甚至因为梁盈女先跑回去跟公主的母妃郑贵妃告恶状,
编造公主诸多“丑事”,诸如轻薄无行啦, 不守妇道啦,反正什么离谱编什么,还说自己是为了公主,用心良苦。
更离谱的是,郑贵妃不相信自己的女儿,反而相信这个梁盈女的鬼话,觉得自己女儿就是如此不堪。
——当然主要是因为郑贵妃有个跟朱元璋一样的毛病,那就是她出身小门小户,平日里对这种言语就很是敏感。
听了之后直接就拒绝了女儿的三次求见!】
说到这里,陈曦真情实感的说:【我真的很奇怪,自己生的女儿自己不知道是什么性格吗?
她是不是那种不守妇道轻薄无行的人自己不清楚吗?
宁愿相信刁奴的话,也不相信自己的女儿,这种母亲估计脑子都点到脸上了。】
郑贵妃:“……”
她恶狠狠地说:“来人,将梁盈女杖毙!”
【公主是这样,驸马就更惨了。
他想要进宫跟皇帝告状,然后直接被赵进朝为首的一帮太监围住,一阵乱棍,驸马被打得头破血流,仓皇而逃。
驸马遭受如此大辱,当然不可能善罢甘休,所以不依不饶的继续申诉,
最终的结果“褫其蟒玉,送国学省愆三月。”
然后对皇室根本没有敬畏,辱骂公主欺上瞒下的梁盈女“仅取回另差而已”,
而殴打了驸马的太监们更是什么事儿都没有。
这点我还挺怀疑的,明朝的公主其实是这些管家婆和太监们吧?
这待遇,这信任程度,比自己亲生的还要亲生啊!
我看要不皇位直接传给他们也行呢。】
明朝的皇帝们:“……”
他们的脸色也很难看。
这种事情如果不知道还好,现在知道了,如果不生气是不可能的。
这些宦官和老宫女们也太过分了,不尊重公主也就算了,居然还能直接把人打的鼻青脸肿……
这真是天幕上说的没错了,根本没把皇家放在眼里啊!
于是除了少数几个被宦官把持的皇帝之外,其他还有权利的皇帝纷纷开始调查自己身边的伴伴和宫女。
总能抓出那么几个来杀鸡儆猴的。
【扯到了后面的地方了,我们继续来说回朱元璋。
一开始在打天下的时候,朱元璋的许多品行其实都没有显露出来,
但是在坐天下的时候,他的很多缺点就显露无疑了。
比如敏感多疑。
或许是因为自己过于卑微的出身,也或许是因为之前的朝代有着相权压制皇权的问题,朱元璋登基之后掌控欲就特别强。
明初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
朱元璋时尤其是胡惟庸当丞相之后权势最大,威胁皇权,且日益骄横,懈怠政事。】
【于是,在洪武十三年的时候,朱元璋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史称胡惟庸案的大屠杀。
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
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胡惟庸甚是震惊的看着高坐的帝王,其他被提及的人也甚是惶惶。
他们简直难以相信,朱元璋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自古以来帝王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不在少数,他们为人臣子的虽然不想,却也不是没有这个觉悟。
可是能株连如此之大的,便是汉武帝时期也是少有!
皇帝怎能如此?
朱元璋心中懊恼陈曦居然会把这事说得这么明白,但是他也知道,目前他是不能直接开始骂的。
起码在这一点上不能。
他冷静片刻道:“若是你们不党附,没有其他的心思,朕自然不会对你们动手。”
这话真的一点说服力都没有啊陛下……
朝臣们心中苦涩嘀咕,不过表面上还要感念一下陛下慈悲为怀。
这一场谁也不相信的戏,双方还都得演下去。
【不过也正是因为朱元璋的低微出身,导致他遭受过普通百姓都会遭受的罪。
所以在一些政策上,朱元璋其实很看重百姓的想法。
比如他上位之后,便实行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
在外地州县官进京的时候,朱元璋便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他还鼓励开垦荒地,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
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
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
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
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等。
种花自古以来便是以农为本,而农民最重要的便是田地,开荒垦地便是给了农民最重要的东西。
朱元璋的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还有军屯和商屯。
军屯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
明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
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至此军粮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
商屯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
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
嬴政微微点头:“记下来了吗?”
这些策略倒是也可以用在长城军团那里,如果那边能够自给自足,倒是省了不少事情。
李斯道:“陛下,已经记下来了,回头臣就整理一个具体的办法,让长城军团那边用上。
除此之外,百越那边的军队也可以如此。”
嬴政满意的看着李斯。
虽然这货在他死后的表现不佳,不过现在也在努力弥补了。
像之前那样的大富大贵倒是不可能了,可其他基本的福利还是可以给李斯的家人安排一下的。
他本人就算了,让他努力工作来偿还罪孽吧。
刘彻若有所思:“朕觉得边境那些士兵也可以这么搞。仲卿,你觉得有可行性吗?”
此事霍去病可能还不太理解,毕竟他年纪还小,尚且没有上过战场,到底还是已经有过许多经验的卫青更加老到一些。
卫青沉吟片刻:“臣以为可行,只不过如何处理,还是要多考虑考虑,一味参考后人的做法,并不是完全适合大汉的。”
刘彻点头:“仲卿说的有理,那就由你和大司农共同制定一个法子,没问题吧?”
大司农出列,和卫青同道:“诺!”
李世民也若有所思起来。
看来血缘关系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倒是也可以考虑让自己的儿子也前往边关去戍边屯田。
一来可以避免那些和皇位无缘的皇子们有其他的心思,远离长安可以让他们歇了夺位的心思;
二来也可以巩固大唐的统治,就算是日后再有像那个女皇一样的事情发生,他的子孙也不至于坐以待毙。
只是如果掌控不好,那日后晋朝的八王之乱就是他们日后的结果了。
武则天和李世民其实是有着同样想法的。
只是李世民还有些挑的,武则天……
她根本挑不起来!
儿子死的就剩下了俩,女儿也就一个。
倒是可以指望孙子辈的,但是和她亲近的却也没有……
头大啊。
武则天揉了揉眉心。
朱元璋扬起了下巴,骄傲的说:“果然是朕!”
朱标趁机道:“父皇英明!不过父皇既然能对百姓如此宽容,对大臣们也可以适当放宽一些吧……”
朱元璋:“……”
害,这个儿子!
也就是他宠着罢了!
“看在标儿的面子上,朕考虑考虑吧。”
说完,朱元璋还看向了大臣们:“听到了吗?是太子给你们求情了啊!以后都皮紧点,少干什么贪污腐败的事情,不然朕还是会将你们扒皮萱草的!”
大臣们一个哆嗦:“陛下英明,太子英明!”
朱元璋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
嗯,这群人还算上道。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