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第二百四十一个老祖宗很骄傲
【这皇帝也死的早?】
这个“也”就很灵性, 嬴稷记得清楚,因为这大明的皇帝,已经接连好几个是早死的了。
【说早也早, 说不早也不早。
朱厚照享年三十一岁,在皇帝里算是偏少的吧。
不过根据《明实录》记载, 朱厚照强抢民女,强抢小妾,玩到半夜, 看到高门大户就进去索要妇女……
可以说,当时的“豹房”,是女子们的噩梦了。
而且朱厚照荤素不忌, 男女通吃,是个很荒唐的皇帝,多少有点报应不爽的意思。
也有说法是, 朱厚照对于当时的文官集团来说, 实在是太难以掌控了。
所以在后期朱厚照生病的时候, 他们故意派去了不好好治病的太医,在朱厚照要求换成他自己的医生都被拒绝了。】
朱厚照:“???”
前面说的他都认, 那都是他自己做出来的。
荒淫无道,贪图享乐什么的那确实是他自己,他没法否认,也不会否认。
但是这后面就有点离谱了, 这帮人大臣居然想要故意害死他!
朱厚照可不管陈曦说的是不是“也有说法”还是“证据确凿”呢,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只要有这个苗头那就是不行!
【或许是因为玩的太开心了, 可能把自己的身子搞坏了。
虽然朱厚照三十一岁死是有点早,但是按照古人结婚生子的年龄, 他起码也应该子女成群了,
但是朱厚照却膝下无子无女,谁来继承皇位这是个大问题。
于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继位了。
这个时候朱厚熜十四岁,年号“嘉靖”。
这位皇帝吧……
也挺奇葩的。
说到他的年号了我就顺嘴提一句,这位的年号被人称之为是“嘉靖嘉靖,家家干净”。】
朱元璋脸色立马就不好看了。
朱厚照虽然荒唐,但多少还是靠谱的。
尤其是御驾亲征那段,虽然陈曦在后面的皇帝讲的都简略,不过也能感觉得出,这个后人在这方面确实不错。
至于其他方面,那都是私生活的,无伤大雅。
个别百姓的命对于朱元璋来说其实不算什么,尤其还是女子的命。
只是这弄成家家干净的,就太过分了。
老朱对百姓虽然管得严了点,很多事情上扎眼一看,是为了百姓好的,实际上却是对百姓不好的,但那是他本质上太自私了,又没什么文化。
朱元璋还是真觉得自己是心中有百姓,要为了百姓好的。
现在听到这个称呼,朱元璋快气死了。
“这小子,还学会从自己就开始剥削民脂民膏了呢?”
马皇后:“……”
这个真的很难说,从天幕上说的来看,没见过几个皇帝是好的。
相比之下,重八这个刚开始当皇帝的反而当的更好。
但是马皇后不能这么说,她要这么说了,今天朱元璋非得气出点好歹。
于是她拍了拍朱元璋的手道:“天幕既然这么说了,那朱厚照也不是个傻的,必然不会再选这个人继承皇位了。
陛下不必太过忧心。”
朱元璋:“……那万一是这人已经当上皇帝的时候呢?”
马皇后:“这就要看陛下的了。”
朱元璋:“???”
他一时间有些没反应过来马皇后的意思。
马皇后很快也觉得自己可能是说的有点问题,连忙道:“没什么,我们且再看看。”
朱元璋倒也不是完全不了解自己老妻的心思,但是对于他而言,马皇后的这个想法实在是太过于离谱了。
正好马皇后不说了,他也就当不知道好了。
【朱厚熜幼时就聪敏过人,他父亲教他读诗几次后就能准确背诵。
稍大以后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古籍,通《孝经》《大学》及修身齐家治国之道。
不仅如此,他父亲还让他参加王府的祭祀和典礼,因此他很小的时候便熟悉了各种礼仪和规范。
听起来好像也是前途无量的一个宗室子弟呢,所以在朱厚照无子且突然驾崩之后,
大臣们便盯上了他。】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朱厚照驾崩。
由于朱厚照没有子嗣,在其弥留之际,
首辅杨廷和预料到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他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
在朱厚照驾崩后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
朱厚照:“……”
他算了算时间,也没几年了。
这几年……哦不,是下半辈子他一定要绕着水边走!
至于被提到的杨廷和就被朱厚照记上了小本本。
虽然说他做的不能说有错吧,但是他居然这么积极的去换皇帝,肯定有问题。
而且他还是首辅,说不定那个不想让他治病的就是这个家伙呢!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六,朝廷遣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奉内阁拟定的明武宗遗诏前往安陆兴王邸迎朱厚熜。
朱厚熜以兴王的身份接见了使团并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王府接受诸臣行礼,随后同使团前往京师。
不得不说,在这上面,朱厚熜还是有几分小聪明的。
他知道现在自己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所以就算是自己有什么要求,大臣们也一定会同意的。】
【所以在朱厚熜及使团到达北京城外的良乡时,双方就发生了第一轮冲突。
礼臣建议朱厚熜尊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援引了北宋程颐议濮王礼的先例向朱厚熜进言,朱厚熜不答应。
根据朝廷礼官建议,请朱厚熜以皇太子的礼仪继承皇位。
朱厚熜也并不接受,他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
“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大学士杨廷和等请求朱厚熜听从礼臣所出具的礼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朱厚熜还是不同意。
双方互不妥协,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朱厚熜入京后,初拟定年号为“绍治”,朱厚熜未用,拟定年号为“嘉靖”。】
【这是在给朝臣们下马威是吗?】嬴稷挑眉,【看来这个时候的明朝皇室宗亲都不怎么样啊,但凡有个替换的,这人都不能这么嚣张吧?】
【也不是都不怎么样,而是当时的张太皇太后,也就是朱佑樘的皇后想要找一个好控制的,
而内阁首辅杨廷和同样也是这个想法,
再加上朱元璋在自己的《皇明祖训》中规定了继承法: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在这个规则下,明朝皇帝只能从明宪宗,也就是朱见深的儿子、朱佑樘的兄弟中去找最合法的。】
【和自己的儿子就是非要一夫一妻不同,朱见深虽然最爱万贞儿爱到万贞儿死了他也不想活了,
但是他的老婆不少,儿子也不少,十几个呢。
其中老大老二早夭,老三就是明孝宗,老四就是嘉靖帝生父兴王朱祐杬,按照兄终弟及原则,皇帝应该是兴王朱祐杬的。
不过这个兴王朱祐杬运气比较差,朱佑樘死的时候,他也死了。】
【朱佑樘还有个弟弟益王朱祐槟,其实也有继承权,可却被张太后和杨廷和否了。
原因也很简单,他如果继位,这张皇后该被尊为什么?
大家平辈,难道叫张皇嫂?那这张太后也不能答应啊。
大家都是越混越好的,她怎么还能越混越回去呢?
再说了,听说过孝顺后母的,你听说过孝顺嫂嫂的吗?
更何况这益王朱祐槟特别能生,父子兄弟齐全。
这一家子要是入住了中枢,成了皇帝,自己人都用不完,杨廷和还有张太后还会有地位吗?】
【这样的一家人物,肯定是不能将皇位给他们的。
于是,在杨廷和张太后默许下,这皇位的继承人就成了看起来最弱小,但血缘最近的朱厚熜。
年纪不大不小刚刚好,家里没啥亲戚成不了团伙,看起来也容易控制,杨廷和很满意。
辈分和明武宗一样,张太后能继续当皇太后,张太后也很满意。
大家满意来满意去,就定了朱厚熜做继承人。
不过这朱厚熜并不是懂得感恩的人,非但不感恩,反而还很叛逆。
一到北京城就因为“嗣父”和“本生父”的待遇不同,弄了一出“大议礼事件”,让杨廷和还有张太后下不来台大呼看走眼。】
【当然,朱厚熜可以说这两人对他的目的不纯,所以他讨厌他们,
但是说到底,如果没有这两个人,他是无论如何当不上这个皇帝的。
就算是利用,也是有恩情的。
不过朱厚熜对这两人是什么情况呢?
杨廷和退休后,朱厚熜就因为“大议礼事件”,打击报复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将其流放云南,留下了不甘心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至于张太后力保的兄弟,朱厚熜也没有放过,找茬将张太后的纨绔弟弟处死,顺带也气死了张太后。】
【这朱厚熜……】嬴稷表示有点难评。
赢子楚摇摇头:【对扶植他上位的人如此,且不说他手腕如何,这份心性就足够心狠手辣,睚眦必报了。
一个皇帝如此,那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想必这位在朝的时候,大明也不是什么好景象。
“嘉靖”这个年号,他倒是很有自知之明嘛。】
朱厚熜:“……”
第242章 第二百四十二个老祖宗很骄傲
作为封建迷信皇帝的集大成者, 朱厚熜一开始看到天幕的时候那是很高兴的。
他甚至觉得是自己的精诚终于感动了上天,让上天给自己降下了神迹!
朱厚熜还大肆庆祝了一番来着。
别的皇帝大部分那都是跟着大臣在朝堂上一起看天幕的,但是朱厚熜觉得他的大臣们可不配看这种神迹。
那得自己一个人独自看。
庆祝也不过是他给大臣们赏了点东西罢了。
不过现在朱厚熜十分庆幸, 现在并没有什么人跟他一起,否则这坏话不都让大臣们听到了, 那他皇帝的威严还在吗?
朱厚熜当然了解过这个天幕是哪里都能看到的,但是这个时候他拒绝去想。
只要自己不知道,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不得不说, 自欺欺人这方面,朱厚熜一直是老玩家了。
【至于“大礼议事件”,便和朱棣有关了。
如果说朱棣知道百年之后会有这么个后人, 估计能气的先把他的祖先掐死再说。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朱厚熜正式登基称帝,次年改元嘉靖。
朱厚熜继位不久, 即命礼臣一起商议兴献王, 也就是朱厚熜生父的封号。
他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皇考, 也就是宗法意义上的父亲,
以及朱厚熜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礼仪之争, 史称“大礼议”。】
【虽然朝臣中有着坚决维护正统的,那一样会有想在新皇那里卖脸讨好的。
七月,进士张璁进言,请求朱厚熜“继统不继嗣”, 请求尊崇生父, 立兴献王庙于京师,朱厚熜命廷臣集议。
说是集议, 但实际上朱厚熜已经拿定了主意。
与其说这是他孝心的表现,不如说这是他想要掌控朝局, 压死不听话的大臣的一步。
——毕竟从朱厚熜后面的表现来看,此人说一声冷心冷肺都不为过,孝心什么的在这个人身上听起来还挺怪异的。】
【杨廷和等朝臣据理力争,朱厚熜都不允许。
他不顾朝臣反对,于十月追尊生父兴献王为兴献帝,祖母宪宗贵妃邵氏为皇太后,母妃慈孝献皇后为兴献后。
嘉靖元年正月朱厚熜命称朱佑樘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
此事一直持续到嘉靖十七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
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朱厚照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以朱厚熜的胜利最终结束。】
说到这里,陈曦顿了顿:【这场战斗最大的牺牲者是朱棣,本来他给自己的庙号是太宗,
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从朱元璋那里拿来的皇位,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第二任皇帝。
——至于他那糟心侄儿,朱棣并不放在眼里。
但是朱厚熜为了表现自己的权威,可以说是把朱棣明升暗贬了。
说是给你升成“成祖”了,单独出来开宗立庙,实际上不是无时无刻提醒人们,这人是个篡位的吗?】
朱棣简直要气死了。
朱厚熜,朱厚熜!
这东西是个什么玩意儿啊!!!
朱厚照就更气了。
什么东西也敢在他前面?
“现在,立刻,马上,给朕把这朱厚熜那一系全都逐出皇室族谱!!!”
还想兄终弟及?
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
朱厚照还在位时候的朱厚熜听到这里也脸色白了。
说实话他知道如果自己真的坐上皇位是能做出来这样的事的,但前提是他已经坐上了皇位,高枕无忧了。
可现在的他呢?
朱厚照还是皇帝,距离他死还有好几年呢。
这下自己可能真的要和皇位无缘了。
朱厚熜心中悲苦,觉得都是天幕耽误了自己的皇帝生涯。
他还不知道,因为天幕的缘故,他不光会没有皇帝当,甚至连皇亲国戚都当不了了。
*
【和以前的皇帝差不多,朱厚熜在刚上位的时候,
其实也是有一颗济世救民,力革时弊的明君之心的。
先不管他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此事上面,我们是论迹不论心的。
他继位之后,就厘清朱厚照在位时期的一系列弊政,政治上出现了清明的态势。
他重新录用正德年间因为直言进谏而获罪不用的诸臣,将明年的田租减半,自正德十五年以前未交的赋税尽数豁免。
正德十六年五月,罢大理银矿。
然后朱厚熜于同月诛杀钱宁,六月诛杀江彬。
他还释放了内苑的珍禽异兽,下令之后不得进献。】
朱厚照听到这里更不高兴了。
那些东西可都是他费了心血弄进来的,他居然就给弄走了?
本来只是想把朱厚熜打成庶人的朱厚照听到这里决定,庶人还不够,再往下降降!
【政治上,朱厚熜继位后勤于政务,整顿朝纲,推行新政。
他裁抑了司礼监的权力,撤废镇守太监,严肃监察制度,严分厂卫与法司职权。
重视任用张璁、夏言等贤臣,他吸取了前朝宦官当权乱政的教训,
对宦官严加管束,中央集权得到复兴和加强,使朝政为之一新。
朱厚熜也比较注意以人品和才干选拔官员。
他多次降旨,要两京大臣、科道及在外抚按官询访贤才,对此朱厚熜表示:
“如果有才识优异堪当重任的,应当不拘资格,从公举荐,吏部如果遇到空缺,也应当酌情简用,不许避嫌推托。”】
【这听起来似乎还不错。
除了前面说的那个有点对不起祖宗,不过祖先嘛,死都死了,为后人牺牲点是应该的。】
嬴稷耸了耸肩,【明朝的皇帝们不能这么小心眼吧?】
朱棣:“……”
朱厚照:“……”
他们为什么不能小心眼啊!看看这朱厚熜干的,那是人事吗?
【昭襄王且慢,这还没说完呢。】陈曦摆了摆手,【毕竟是家家干净嘛,如果真一直这么好,怎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也是。】嬴稷点点头。
【对外戚,朱厚熜也进行了变革,并成为永制。
其实从他对张太后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他对外戚的态度不是很好。
嘉靖八年,吏部方献夫奏称:
“明仁宗洪熙以来,开始封赐外戚,其后外戚一门出现很多权贵,他们的爵位大多世袭相传。”
故而有大臣建议朱厚熜开始实行:已经封爵的贵戚只令其一人终身,其子孙不得再承袭爵位。
今后皇亲、驸马,都不得再请求册封爵位。
这项制度经世宗裁定后成为永制,即便是朱厚熜之母蒋太后的娘家及其妻陈皇后的娘家亦不准承袭世爵。】
【经济上,朱厚熜严惩贪赃枉法,勘查皇庄和勋戚庄园,还田于民。
明朝从弘治到正德,间或有人提到土地失额的严重性,但尚未引起朝野普遍的注意和讨论。
嘉靖八年,霍韬奉命修会典。
他指出,从洪武到弘治,天下田亩已减强半。
嘉靖时期,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实行了赋役制度改革。
嘉靖九年,桂萼在入参机务期间,曾上疏建策清查新增田地及编审徭役。
朱厚熜批准施行。不过这次改革因为第二年桂萼因病乞休归里而未能进一步展开。
而桂萼所开创的将税粮与徭役各审定交银若干,统一征收,以求均平的“一条鞭法”的改革效果是显著的,在之后张居正就对其进行了推广。】
【文化上,朱厚熜即位后马上整肃科举制度,来确保选举的良性发展;
倡行三途并用,激励士气;
整顿学政,来强化学校的教育功能。
改正孔子称号和典祀。
朱厚熜执政前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和科技空前繁荣,优秀文学作品和杰出人物大量涌现,史称“天下翕然称治”。
但是到了朱厚熜中年的时候,边防费用日益增加,加上朱厚熜大兴土木、迷信祷祀,导致皇帑日益削减。
各个行业凋敝衰落,甚至变卖寺田,收赎军罪,尚且不能满足国家的财政需要,可见财政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说到这里,朱厚熜干得好的部分其实已经说的差不多了。
这皇帝当的时间长了,朱厚熜当然也不例外,
到了他执政中期的时候,明朝的朝政已经日渐腐化,
由于国家承平日久,他本人也逐步丧失进取精神,日益腐化,滥用民力大肆兴建。
虽然议大礼的成功,使朱厚熜获得了在宗法上的正统地位,
但他觉得还不够,他还要借助道教来神化自己。
毕竟在古代,人们还是很相信神鬼之说的。
而且朱厚熜自己就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方士、道士们利用朱厚熜梦想长生不死和灵瑞现象的迷信,
屡行诈骗之术,愚弄朱厚熜,使每年不断修设斋醮,造成巨大的靡费。】
【因为朱元璋在寺庙出家过的原因,明朝其实一直是比较推崇佛教的,最多就是一起崇拜,
但是朱厚熜一改诸帝佛、道兼崇的习惯,而专奉道教,压制佛教。
他对道教的崇信主要是迷信其斋醮方术,同时为了神化自己,他还为自己和父母加封道号。
随着杨廷和的去职和大礼议的升级,朱厚熜的崇道活动也随之升温。
斋醮的内容自祈雨雪、禳旱涝、祛病除灾以至求嗣延年,抗倭御虏几乎无所不有。
他还赐给入直大臣道教冠服,百官斋醮时,派御史纠仪,派亲信察其不虔者。】
【他是真的信这道教?】嬴稷比较怀疑。
第243章 第二百四十三个老祖宗很骄傲
【他是真的信这道教?】
嬴稷是当真怀疑。
因为前面朱厚熜的表现看起来实在是很像利用一切来给自己增加筹码的, 信教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好像不是他的风格。
如果真信的话,那他怎么对自己的祖先那么搞?
真不怕祖先显灵把他弄死啊?
陈曦点点头:【应该是真的。
随便捡几个例子吧。
朱厚熜当上皇帝之后, 毁佛寺,逐僧人, 用太监崔文言,于宫中建醮。
也不是没人劝他这么搞不好,但是他完全不当回事, 频设斋醮,事无大小皆请于神,不验则请之再三, 有验则行大醮以谢神佑。
秦始皇汉武帝那被道士骗的一愣一愣的前车之鉴是完全没有让他得到一点教训,
估计他觉得自己是那个天选之子,比秦皇汉武还要厉害许多吧。
他特别恩宠道士, 仅嘉靖二十六年就度道士二万四千余人。
这个数量, 简直比一支小军队还多了。】
众老祖宗:【……】
不得不说, 这人是有点封建迷信在的。
就算是他们都觉得很封建迷信了。
【当然,还不仅仅是这样。
朱厚熜时期受恩宠的道士最多, 恩典也最滥。
其中邵元节、陶仲文、段朝用、龚可佩、蓝道行、胡大顺、蓝田玉、顾可学、盛端明、王金等道人方士皆受宠幸。
朱厚熜时期的奏章还分了“前朝”,“后朝”,其中诸司百官所奏者为前朝;
道士方伎所奏者为后朝,前朝官员不得与闻。
这一下, 就把道士们的身份提高到比官员还高的位置了。】
【祭神修仙这种事情, 向来是没有底线的花费。
修建寺观、牒度僧道、举行斋醮、访求仙药等,都需要巨额的资财, 明代几代皇帝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荒废殆尽。
朱厚熜为了供奉神祗, 大兴土木,建宫设坛,岁废数百万。
嘉靖二十六年仅川、贵、湖广采木费用即达三百三十九万两。
举行供斋醮神仪式,皆需赤金数千两,屑为金泥,用于书写门匾对联等。
另外,祭神修仙又需要大量珠宝玉器、沉香、白蜡以及蔬食之费等,所废无以计数。
嘉靖三十七年命景德镇烧制内殿醮坛瓷器就达三万件。】
朱元璋又感受到了熟悉的并不是很久违的窒息的心痛的感受。
他最是节流了,大臣们花的多了他都心疼,更别说是自己的后人开始折腾他的江山了。
“这朱厚熜,前面不还是干的挺好的……”朱元璋捂着胸口说,“现在怎么……怎么……”
他都快说不出来了。
马皇后也是很心疼。
这大明江山也有她的一半,被这么挥霍了她也心疼啊!
那她能怎么办呢?
“陛下,还是好好研究一下如何教导后代吧。”
无论如何,这大明的皇帝,开始都是从他们这一代开始的。
教不好的理由他们都有份的。
朱元璋这次倒是冷静了不少,主要是这奇葩的后人实在是让他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或许皇后的说法是正确的,他以前的坚持不行吧……
【当朱厚熜无限制地设醮修仙、荒政误国之时,还是有一批忠直诤臣敢于抗争,力挽时局的,
他们纷纷劝谏让朱厚熜停止奉道修玄,并因此得罪失官,甚至丧命。
嘉靖十九年朱厚熜受道士段朝用唆使要退养深宫,而朝政便交给年仅5岁的太子。
圣谕传下,举朝惊骇,但皆不敢言,生怕说了自己会有什么问题。
明朝皇帝的冷漠薄情,比之汉朝皇帝更甚。
而且汉朝的皇帝在臣子们劝谏的是好事的时候还会听一听,明朝的……】
【当然,也有不怕死的忠臣在。
其中太仆寺卿杨最冒死直谏,朱厚熜大怒,命令重杖杨最一百。
但是杨最身为文臣身子骨弱,只杖打五十就死了。
按理来说,人死如灯灭,更不用说杨最还是上谏了,但朱厚熜仍令杖满一百始罢。
满朝百官,跪伏震惧。
这一举动,越发的寒了剩下的大臣们的心。
就算是为了大明好说话,也会被打死,那谁以后还敢为大明尽心尽力呢?
朱厚熜此举,可以说是用大明未来的国运,给自己的修仙问道增加台阶罢了。】
朱厚熜闻言嗤笑一声:“一群凡夫俗子懂什么?只要朕能得到成仙,这大明还怕不能千秋万代的传下去?”
也幸亏是朱厚熜身边没什么人,有人的话还能提醒他一声。
看陈曦的说法,大明未来是会亡了的,而他也完全不可能有什么得道成仙的机会。
甚至在后世,他的名声也不会怎么好。
不过因为朱厚熜身边只有打扇的宫女和侍奉的太监,这群人对朱厚熜害怕的要死,哪里敢出口进谏呢?
他们只敢在心中暗暗的高兴罢了。
这样的皇帝,在后人口中被骂真是太好了!
【除了对大臣之外,朱厚熜在子女上也特别听信这种话。
朱厚熜的皇位是从朱厚照那里来的,按理来说无论如何其实都是轮不到他来继位的,
但问题是朱厚照没有孩子啊!
朱厚熜上位之后,也知道自己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所以急需一个孩子来稳固这一系的皇位。
那生孩子必然不可能是朱厚熜一个人的事情,还得有女人。
和朱佑樘不同,朱厚熜可并没有什么一心一意的劲儿,
他在位期间,多次组织“选秀”活动,充盈自己的后宫。】
【不过虽然他很努力,但是这生孩子也并不是说朱厚熜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后妃是没问题的,问题出现在他自己身上,做了十年皇帝,后宫依然没有生下一男半女。
然后他就继续选秀,扩充后宫,终于在嘉靖十二年八月,皇长子朱载基出生了。
按理来说这个时候朱厚熜应该是放下心来了,不过很可惜,他还没高兴几天,两个月后这位皇长子就夭折了。
除了这位皇长子之外,直到三年后,皇次子朱载壡才出生。】
【嘉靖十八年,朱厚熜就急急册立年仅三岁的皇次子为太子,打算将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皇位托付给此人。
但这次又让朱厚熜失望了,嘉靖三十一年,皇次子病死,年仅17岁,
在这段时间里,嘉靖的第五子、六子、七子、八子先后夭折。
自己只剩下第三子裕王、第四子景王。】
陈曦说到这里顿了顿,【其实如果是科学发展进步的年代是可以知道的,这多半就是朱厚熜自己的精子有点问题,
导致要么就是生育困难,后宫那么多人出生率却很一般,
要么就是孩子身体弱,孩子先后夭折。】
【不过朱厚熜不知道啊!
当然,按照此人的封建迷信和自负自信,肯定是不觉得自己有问题的。
但是这个问题也还是要解决的,不然朱厚熜会一直生活在阴影里。
这个时候他想起了道士陶仲文当年给他说的一句话,“二龙不相见”。
就是说,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帝的儿子就是龙子,
但是这个天下只能有一条龙,毕竟国无二君嘛!
两条龙碰到一起肯定得死一个,太子作为小龙年幼碰到皇帝这条青年龙,自然抗不住皇帝,
但将来小龙长成了,皇帝老了成了老龙,皇帝就会死去让位给新龙。】
【这话当然是很不吉利的,这样的下场要么就是朱厚熜绝嗣,要么就是他自己死,
那哪一个选项都不是朱厚熜想要选择的。
于是朱厚熜向陶仲文询问解决办法,陶仲文说的便是“二龙不相见”,
朱厚熜便真的几十年没有见过自己的儿子。】
【而且因为迷信道教,朱厚熜当然也特别喜欢吃丹药。
这种行为在我们后人看来其实就是慢性找死,因为丹药之中其实存在着很多有害物质。
它甚至就是有害物质的集大成者,要知道火药可是炼丹的时候炼出来的,都能炼出来火药了里面还能是什么好东西吗?
根据史料记载,可是有很多皇帝是死在吃丹药这件事上的。
朱厚熜虽然一时半会儿没吃死,但是他在吃丹药这件事上的不遗余力导致他脾气喜怒不定,多疑暴戾,导致宫人经常被处罚,可以说是提心吊胆了。】
朱厚熜听到这里就很不高兴了。
当然他不高兴的时候多了去了,这个时候根本没人搭理他。
【而且他迷信丹药方术,他派人到处采集灵芝,并经常吞服道士们炼制的丹药。
为满足自己修道,朱厚熜数次遴选民女入宫,每次数百名。
他还命宫女们清晨采集甘露兑服参汁以期延年,致使上百名宫女病倒。
宫女们忍无可忍,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差点将朱厚熜给勒死,这就是历史上罕见的宫女弑君的“壬寅宫变”。
但是朱厚熜经厉了“壬寅宫变”幸得未死,并没有改变什么想法,
他从此移居西苑,设醺炼丹,迷信道士邪说,养生修道,二十余年不回大内,法纪逐渐松弛。
除此之外还在宫内外兴建大量宫殿庙宇,加重百姓的负担,使得国家财政危机愈益深重。】
【……这都让宫女忍无可忍起义了,这可真是……】嬴稷一时间都不知道说什么了,【这得是做的有多狠啊……】
【可以说是天怒人怨了。
朱厚熜在位四十五年,举国奉道,
国之要事皆祷神佑,朝臣之务皆以道事为重,
百官侧目,言官讳言,
致使明代政治偏离主道而日渐昏暗,释与儒皆不敢各立门户,
道教之玄理方术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影响至深,可以说是令人深思。】
第244章 第二百四十四个老祖宗很骄傲
朱厚熜的迷信让众人都吃了一惊。
甚至包括以前那些很封建迷信的皇帝们都有点吃惊了。
不是, 知道你是想要成仙了,但是成仙之前也不用这么折腾吧?
主要是你好像也没什么成就啊……
尤其是那些之前很迷信的,也各种搞丹药, 信道士被骗的乱七八糟,还被天幕点名给批评了的皇帝, 现在都挺骄傲的。
因为他们被说的时候可都没有说朱厚熜这么长,说明他们其实还是没有被骗的很厉害了。
【虽然“壬寅宫变”并没有成功,但是朱厚照并不觉得自己没死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
他觉得是因为他修炼有功,所以在这之后更加热衷于斋醮祈祷。
他躬服道教衣冠,“以为祈天永命之事”;
后妃宫嫔“皆羽衣黄冠, 诵法符咒,无间昼夜寒暑”。
偏偏在这之后,边事废弛, 吞没军饷, 倭患渐起。
整个大明王朝, 已经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其实在整个朱厚熜统治的时期,“南倭北虏”始终是明朝的祸患。
“南倭北虏”, 也就是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的侵扰和北部边境胡虏的袭扰。
除此之外,还有各地爆发的多起民变。
此时东南沿海工商业发展起来,而海禁依然厉行,沿海民众和王直集团与朝廷的斗争非常引人注目。
在嘉靖二年的时候就爆发了“争贡之役”, 简单的说就是日本那边有两拨不同的人来朝贡, 然后有人行贿先行验证,
然后市舶司随后在嘉宾堂宴请两个贸易团, 安排席位时又没搞清楚,两边就开始打起来, 甚至开始掠夺百姓的东西,杀死了不少大明军官。
在此后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机。
朱厚熜前期看起来还行的时候其实也不是很行,因为遇到这样的问题他没想着解决,而是直接简单粗暴的宣布中断一切贸易。】
众老祖宗:【……】
以及前面优秀的皇帝们:“???”
不是,明朝的皇帝到底是怎么当上的,遇到事情就如此简单粗暴的解决?
他们不想着把这敢于闹事的倭人给摆平了,不想着把大明的声望立起来,就直接中断贸易了?
之前他们不理解宋朝皇帝的思想,现在他们也不是很理解明朝皇帝的思想。
明明能打的,偏偏要闭关锁国。
哎……
【朱厚熜这样简单粗暴的做法,其实是期望以围堵的政策来减轻倭寇的威胁,
但问题事与愿违,他只是断绝许多贸易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的生计,致使贸易地下化,
商业纠纷无从解决,遂转成武力报复,
而最重要的倭寇之乱是不减反增,造成“嘉靖倭乱”。】
陈曦嗤笑一声,【什么叫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朱厚熜可谓是演示的非常明白了。】
朱厚熜:“……”
那,他当时下令的时候,也没反应过来啊!
【在北方,嘉靖三年以后爆发多起大同兵变,嘉靖十四年爆发辽东兵变,又发生广宁兵乱。
在长城以北,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不断寇边,兵力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明王朝的腐败军队根本抵挡不住蒙古的骑兵。
嘉靖十九年正月,吉囊袭扰大同,杀明朝指挥周岐。
六月,瓦剌部袭扰边塞。
七月,吉囊入寇万全右卫,总兵官白爵在宣平迎击,将其击败。
嘉靖二十二年春,俺答多次入塞袭扰。
八月,俺答汗进犯延绥。
十月,朵颜入寇,杀守备陈舜。
嘉靖二十五年,俺答称汗,遣使议和并求通贡,朱厚熜屡次拒绝。
嘉靖二十八年,明朝政府首次把王直集团骚扰沿海地区称为“倭人入寇”。】
【至于王直集团,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集团。
他们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海上贸易的团队,不过因为明朝的海禁政策,使得这些人没有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王直的海上活动主要以经商为主,他曾明文规定禁止抢劫活动,并对那些私自上岸的人处以严苛惩罚。
他希望政府能够给予合法海外经商的商人地位,带着充足的诚意而来,带着失望而逃亡日本。
不过明朝那边根本不加区别将海商污蔑为海盗,并企图用武力消灭他们,但这无疑是愚蠢的。】
【这皇帝……】
嬴稷纯无语。
作为一个打服了六国的战国大魔王,这个委屈嬴稷是真的受不了。
说实话,他都恨不得撸袖子自己上了。
他厌蠢症都要犯了!
什么叫做对自己人重拳出击,对外人咋也好说啊!
这人怎么回事?
但是陈曦很快告诉他,这还不算个完。
【嘉靖二十九年六月,为了用武力逼迫朱厚熜答应互市,俺答率军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和副总兵林椿皆战死。
因贿赂严嵩,也就是朱厚熜十分信任的首辅大臣,著名的贪官之子严世蕃而任宣大总兵的仇鸾害怕惊恐没有应对的策略,
居然用重金贿赂俺答,使移寇他塞,不要进犯大同。
八月,俺答移兵东去,八月十四日,入古北口,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
俺答长驱入内地,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汝口等处,京师戒严。
这个时候朱厚熜着急了,急集兵民及四方应举武生守城,并飞檄召诸镇兵勤王。
俺答兵在城外自由焚掠,凡骚扰八日,于饱掠之后,得到明朝通贡的允诺,仍由古北口退去,史称“庚戌之变”。】
【在此事后,严嵩又杀了只是执行他的命令的兵部尚书丁汝夔来找个替罪羊吧。
不过史书还是记载下了,谁到底是罪魁祸首。
在俺答那边,虽然以武力成功逼使朱厚熜答应开市了,
但北部边境蓟辽地区的滋扰直到嘉靖三十二年方消停。】
陈曦耸了耸肩,【其实倒是也不算是很让人意外,毕竟软柿子谁都想要来捏一捏嘛。
你们说对不对?】
这个道理实在是太浅显易懂了,历史上那么多的血淋淋的教训,都清楚明白的表达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是很多人还是沉浸于自己是“天朝上国”的身份里面不可自拔。
嬴稷微微摇了摇头,【这大明,也确实是最先两个皇帝还可以,后面的……】
朱世珍:【……】
他觉得说的不好,他想要纠正一下。
可是从陈曦的话来说,好像也没什么大问题。
他不是很懂治国理政,可是听了这么多,他也不是完全没进脑子里去。
所以真的横向对比一下的话……
那可能基本上还真的没什么问题。
朱元璋也是这个感觉。
他长叹一口气:“老马啊,你说咱们的后人怎么就……”
这么不争气呢?
尤其是那个叫门天子,和这个修道皇帝。
那么有理想,做什么要来当皇帝啊!
滚去道观啊!
朱元璋脑袋上面的乌云已经快凝成实质了。
【葡萄牙人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活跃在大明了,他们于嘉靖三十二年取得入居澳门的特权。
可笑的是,明朝甚至是在他们之后的清朝也并没有意识到这代表了什么。
嘉靖三十四年,来自日本的仅有53人的倭寇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的,
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芜湖、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直逼留都南京城下,
横行80余日,杀死杀伤官兵四五千人。
嘉靖三十九年爆发振武营兵变。
嘉靖四十年,戚继光率戚家军等在台州九战九捷,歼入寇台州之敌。
此后,戚继光与俞大猷联合,基本肃清福建、浙江倭寇。
嘉靖四十四年,戚继光与俞大猷二军配合,击灭盘踞在广东、南澳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寇最后荡平。】
【这里多提一嘴戚继光,这位也是个民族英雄了。
他自幼家贫力学,博通经史。
嘉靖二十三年,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嘉靖三十四年,调至浙江御倭前线,任宁绍台参将。
从此戚继光就开始了他的抗倭生涯,他组练新军,配以精良战船、兵械;
又创造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称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处大胜倭寇,九战皆捷。
次年奉调援闽,将福建境内倭寇主力消灭殆尽,因功升署都督佥事。
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卫,进官都督同知,升福建总兵。
可以说是在朱厚熜在位期间,乃是抗倭的先锋了。】
【戚继光的成功还有赖于他的夫人王夫人,
王夫人是万户王栋之女,为人“威猛,晓畅军机,常分麾佐公成功”。
台州之战期间,戚继光曾出城杀敌,倭寇突然来袭。
王氏亲自率部登上城墙,击退倭寇,可以说是巾帼不让须眉,智勇双全!
而且王夫人对封建礼教的男人三妻四妾也嗤之以鼻,不许戚继光纳妾。
但是戚继光还是背着夫人偷偷的纳了陈姓、沈姓、杨姓三个小妾,生了五个儿子。
直到后来孩子养大了,车夫不慎说漏嘴才被王夫人知道。
虽然这个时候王夫人捏着鼻子忍下来了,但是后来还是和戚继光和离了。
估计是真的膈应的过不下去吧。】
【不过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批判戚继光的行为,反而是批判了和戚继光和离的王夫人,
或许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戚继光因为站错了队伍,再加上他的靠山张居正倒了,
有一群见风使舵的人一直攻击他,而这个时候王夫人居然不能摒弃前嫌和戚继光吃糠咽菜,
反而带着自己的嫁妆离开了这个渣男,所以才会被人变着法儿的编排吧。】
陈曦表现出了唾弃的表情,【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就别指着女人了吧。】
第245章 第二百四十五个老祖宗很骄傲
男人们对陈曦的说法实在是心中不悦, 但是这也不是第一次两次了,所以他们已经学会习惯性无视了。
反正他们就算是不满陈曦的话,也不能有什么其他的举动。
他们甚至打陈曦一顿都做不到, 就算是想要骂她,她也听不到啊!
只有戚继光, 他背后出了一身的冷汗。
天幕这个话说的,他的秘密已经暴露了!
虽然现在他暂时还只有两个小妾,但是他确实已经开始物色第三个了。
不得不说, 抗倭大将军的身份让他在人群之中是十分受欢迎的。
所以就算是找不能进门的妾,也多的是人想要报名的。
为了戚将军的血脉能流传下来,见不得人点算什么呢又?
可是就算如此, 戚继光也没胆子去告诉自己的夫人自己干的这点事。
王夫人很淡然:“老戚啊,你现在有几个小妾了?”
以她对戚继光的了解,若是未来会做出这种事, 他现在绝不会害怕到这种程度。
也就是说, 他一定已经纳妾了。
背着自己。
“孩子生了吧?几个了?”
戚继光后背发凉, 猛地跪了下来:“夫人,我错了!”
王夫人表情非常镇定, 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崩溃。
或许是从天幕上说很多女子应该如何如何的时候,王夫人心中就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她现在并不觉得女子就一定要成亲不可了,也不觉得丈夫出轨是一件什么可以媲美天塌下来的事情了。
所以她还是可以冷静以对的。
“你没错,是我错了。”
王夫人出乎意料之外的冷静:“是我没有给你们戚家留下一儿半女, 虽然我生过几个孩子, 却还是没有保得住……”
戚继光心中一震!
这是……
他的妾可以直接带进家里来了?
夫人终于接受了吗?
“我们和离吧。”王夫人说。
戚继光:“???”
他震惊道:“夫人,不是……”
“日后你想要找几个夫人, 便找几个夫人,想要纳几个小妾, 便纳几个小妾。”王夫人说的很云淡风轻,看起来是真的放下了。
“夫人!”
王夫人说完之后,直接起身便离开了。
戚继光觉得,自己可能要提前失去自己的夫人了……
*
【嘉靖中后期,朱厚熜开始宠信奸臣严嵩,这对整个朝局都造成了很大的恶劣影响。
嘉靖二十一年,朱厚熜提拔年过六十的严嵩入阁,加少傅兼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后改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嘉靖二十七年,严嵩诬害夏言,朱厚熜准其再任内阁首辅,因而严嵩专擅国政近十五年之久。
朱厚熜崇道斋醮追求长生来说,严嵩为了媚上,他还是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管花多大的人力、财力、物力,都在所不惜。
当时明王朝的太仓岁入只有二百万两,而严嵩为了迎合朱厚熜主持的斋宫秘殿等的营建,岁费竟至二三百万,对比一下简直让人震惊。】
朱元璋简直要气笑了。
一年半的收入去搞一个宫殿,这还真是他的好后人啊!
他定下来勤俭持家的国策让他们继承到哪里去了?
马皇后倒是猜到了朱元璋在说什么,但是……
前面陈曦不就说过了吗?这帮人说是吃忆苦思甜饭,结果一道豆腐都比等价的黄金还要贵了。
这帮后人早就歪了。
区别不过是有些人歪的厉害一些,有些人不那么厉害一些罢了。
她现在真切的意识到,人力有所不能及之处。
就算是开国皇帝再厉害,他也没有办法预料到后人会出什么样的幺蛾子来。
秦始皇能预见胡亥吗?汉武帝能预见汉灵帝吗?唐太宗能预见李隆基吗?赵匡胤能预见徽钦二帝吗?
同理,他们能遇见后人有这么多的问题吗?
不能。
他们能做的,也不过是将现在的事业做的更好一点罢了。
给后人更多的一些底牌罢了。
其他的,他们又能做得了什么呢?
朱元璋是将未来子孙的排字号都定下来了,可是别说是未来二十代之后了,就连他下一代他都处理不了。
“陛下,看开些吧。”马皇后拍了拍朱元璋的手,“无所谓了。”
朱元璋叹了口气。
他就是看不来又有什么用呢?
自从登基之后,他就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了。
因为他一直觉得自己能力很强,全天下他想杀谁就杀谁,除了在马皇后身上吃瘪过之外,其他几乎是无往不利的。
可是自从天幕出来之后,他黑名单上多了一批想杀的人。
但问题是,这些人他都没办法杀。
最早的一个也才刚出生没多久,还是自己的孙子。
而且,还是他最喜欢的儿子的孩子。
朱元璋想到这里看了朱标一眼,然后又是一声长叹。
其实现在就有点想把朱允炆那小子给弄死啊……
【嘉靖三十一年,严嵩相继除去了政敌夏言、仇鸾,朝中一时无与匹敌,
但他深知朱厚熜对大臣的猜忌心理,为了保住他的权位,他对所有弹劾他的官僚都施以残酷的打击,轻者贬官,重者致死。
迫害忠臣,铲除异己的事情严嵩干起来是一点不眨眼的。
朱厚熜不知道吗?
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后世我们在讨论同样是几十年不上朝的明朝皇帝,朱厚熜在位的时间比自己的孙子还短两年,
可是朱厚熜虽然几十年不上朝,?但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懒惰,?而是通过权谋和策略来管理国家。
?他在位期间,?虽然害怕见人,?但并没有完全放弃政事的处理,?而是采取了“在家办公”的方式,?通过内阁首辅来处理国家大事,?同时保持着对权力的控制。
所以你要说他不知情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只是不愿意关注罢了。】
【对于严嵩这种已经位高权重大权在握的权臣,朱厚熜也是说换就换的,根本没有什么他被大臣钳制的意思。
嘉靖四十年,因为朱厚熜居住的永寿宫发生火灾,他暂时住到了玉熙殿去,
但是这里地方太小,于是朱厚熜就想营建新宫殿了。
这可能就是一个挥霍无度的帝王第一选择吧,一点都不知道勤俭持家。
他问严嵩的意见,严嵩请求他到南宫居住,因为南宫是朱祁镇做太上皇时所居住的处所,所以朱厚熜很不乐意。】
【然后问徐阶,徐阶请求重修永寿宫。
后来由他主持建造成万寿宫,朱厚熜搬了进去。
徐阶因此加封少师,兼支尚书俸,而严嵩渐渐被皇帝冷落。
嘉靖四十一年,邹应龙告发严嵩父子,朱厚熜下令逮捕严世蕃,
勒令严嵩退休,徐阶则取代严嵩为首辅。
嘉靖四十四年三月,严世蕃被杀。】
【曾经也是叱咤风云,在明朝也算是呼风唤雨的严家,朱厚熜想要他倒,他也就这么倒了。
我想后面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估计已经要羡慕死了吧,毕竟他也几十年不上朝,对朝政的掌控差朱厚熜远了去了。
但是随着朱厚熜年龄增大加之长期服用有砒霜、水银、雄黄、朱砂的丹药,朱厚熜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嘉靖四十四年正月,方士王金等伪造《诸品仙方》《养老新书》,制长生妙药献给朱厚熜。】
陈曦滑稽的笑了一下,【当然了,虽然朱厚熜觉得这是长生妙药,方士们也说这是长生妙药……
可到底是什么,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
【毒药罢了。】嬴稷嗤笑一声,【相信的人都太愚蠢了。】
嬴政:“……”
老祖宗,您这吐槽的范围有点广大,朕也中了。
虽然后面嬴政一怒之下坑杀了不少方士,但那也并不是因为他不迷信神仙方术了,而是他觉得是被一帮无才无德还背后议论皇帝的人给骗了。
如果当真是有人说要献给他一些仙丹……
嬴政思考了一下,若是没有在天幕出现的情况下,他是会吃的,甚至还会当成宝贝。
……
天幕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封建迷信不可取啊!
刘彻也觉得自己屁股上中了一箭似的,多少有点坐立不安,心里觉得怪怪的。
那谁不想长生不老呢?
只能说是骗子太多了,不能说他们这朴素的愿望离谱吧?
他们皇帝当得这么好,谁不想向苍天再借五百年啊?
哪怕五十年都行,能让他好好选择一下到底日后是谁来继承他的皇位。
现在的刘彻觉得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很值得培养。
太子就不用说了,那个还有几十年才出生的日后的汉昭帝刘彻也觉得不错。
昭宣中兴啊,这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
那个孙子固然不错,可前面这个也很好啊。
难以抉择。
刘彻陷入了甜蜜的烦恼之中。
别人都是忧愁没有一个好的继承人,他是忧愁好的继承人太多了到底选哪个。
啧。
*
【针对朱厚熜这种情况,明朝著名的清官海瑞上了《治安疏》,
里面严厉批评朱厚熜妄想长生,无父子、君臣、夫妇之情,称“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又称如皇帝“一旦翻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
“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此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
他对朱厚熜的道德品质实在是太抱有希望了,能干出来这些事的皇帝有几个是能听到下面官员的话然后幡然醒悟的?
与其寄希望于朱厚熜,不如寄希望于新皇帝呢。】
说到这里,陈曦顿了顿,【要知道,这丹药不光腐蚀身体,还腐蚀脑子。
朱厚熜这马上就要吃丹药吃死的人,脑子早就转不过弯儿了。】
朱厚熜:“……”
海瑞:“……”
这话有点太实在了。
第246章 第二百四十六个老祖宗很骄傲
【虽然海瑞是对朱厚熜抱有期望才这么说的, 但是朱厚熜看到之后还是大怒,命左右“趣执之,无使得遁”。
司礼监掌印太监黄锦在旁说:
“此人素有痴名。
闻其上疏时, 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 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 是不遁也。”
碰到这种不要命的,朱厚熜也没辙了,留中不发数月, 不过后面海瑞还是被下了锦衣卫狱。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朱厚熜去世于乾清宫,年六十岁。
不得不说朱厚熜的身体是真的挺好的, 在这种疯狂吃丹药的状态下还能活到六十岁, 多少皇帝梦寐以求啊!
朱厚熜去世后, 遗诏裕王朱载坖继位,改元隆庆。】
朱厚熜听到这里很着急。
他这么厉害的一个皇帝, 居然说到这里就完了?
前面也就夸了他几句,后面都是对他的批判,这还行?
不得再夸几句吗?
但是陈曦压根没有顾虑他的感受,继续道:
【朱载坖虽然是朱厚熜活着的儿子里面最大的, 但是因为朱载坖的母亲不受宠, 且死的早,
而朱载坖的弟弟朱载圳之母卢氏不仅生存, 而且侍奉朱厚熜身边。
再加上朱载圳聪明外露,反映灵敏, 擅长交际,善于迎合朱厚熜的意图;
而朱载坖则个性迟钝,内向木讷,因此朱厚熜则更偏爱朱载圳。】
【在生活方面,朱载圳还可以从母亲卢妃处得到额外的赐赠,
并且他交游广阔,有权臣勋贵揣测皇帝的意图,认为他将被册立,故多方予以馈赠作为政治投资,因此朱载圳生活优裕。
朱载坖呢就则相当穷困了,当然这个穷困是以他皇子的身份来说,他仅能依靠所得禄米、钱钞来勉强维持本人及其家庭、府邸官役、侍卫的日用开支和俸酬。
连皇室例有的恩赐,他都不敢直接向朱厚熜请求,而是要通过行贿内阁首辅严嵩之子严世蕃来求得。
皇子当到这个地步……也算是很难得了。】
【朱载坖的长子诞生时,世宗对于他在杜氏丧期生子很不高兴,后来看了朱元璋御制《孝慈录》序中宽贷此举才有所释然;
又拒绝礼部提出的告庙、颁诏、受贺的建议,因为这是“太孙之礼”,等于是向外界传递立朱载坖为储君的信号。
此后,朱载坖生儿子都尽量避免上报世宗,比如第三子朱翊钧诞生后就不取名字,而且不敢在满月时请行皇子皇女幼年时都会行的剪发礼。】
【自朱载壡死后,因为朱厚熜始终不愿意立储,并将朱载坖和朱载圳二王等量齐观,
大臣们站不了位,说白了就很被动。
所以大臣们一直希望朱厚熜表示出来一个明确的态度,看看到底是哪个皇子会继承皇位。
朝臣为了确保自己的政治利益,逐渐分化为徐阶为首的拥裕派也就是拥护朱载坖的一派和严嵩为首的拥景派也就是拥护朱载圳的一派。
后来虽然严嵩倒台了,但是朱载坖的太子之位还是不很稳当。
直到嘉靖四十四年正月,朱载圳病死,朱载坖成为世宗的独子,这才确保了他事实上的储君地位。】
【这样的经历,让朱载坖不得不过着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的生活。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所以他登基之后才会做出许多纵情声色挥霍无度的事情吧。
憋狠了的人一旦找到了一个出口,通常都会有一个发泄。
我们俗称这种行为是“小人得志”。】
众老祖宗们:【……】
虽然这个词听起来和皇帝搭不上边,但是不得不说,听起来还真有那么几分道理……
【在朱厚熜驾崩后,朱载坖于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举行登基大典,
即皇帝位于皇极殿,宣布改元隆庆。
随后他给儿子赐名翊钧,并在次年立他为皇太子。】
陈曦感慨道:【而且朱载坖上位之后,便开始着手改革父皇遗留的历史问题与各种弊政。
从这点上来看,其实朱载坖还是一个比较合格的皇帝的。】
【他即位当天,就下令释放了当时被父亲关押在死牢里的谏臣海瑞。
紧接着还给嘉靖一朝因建言受迫害人员进行了平反翻案,并优予褒恤录用,
而且惩办了一些在嘉靖朝时候谄媚助恶的宗亲和一批文武官吏。
同时,他下令拆毁道观神坛,禁止斋醮,逮治方士王金等人,追夺邵元节、陶仲文等方士的官爵。
他还下令取消自己的祖父睿宗朱祐杬配天的资格,以迎合反对朱厚熜追尊其父的舆论。
对于王治请求将睿宗牌位逐出太庙的上疏,他虽然不同意,但只是报闻,不予惩罚。
他还蠲免部分赋税,革除苛扰,节省开支。】
【从这方面来看,这小子比自己的爹当的合格一点啊。】嬴稷点评道,【不过这皇帝开头当得不错,后面人神共怨的多了去了。
他爹朱厚熜开始不也还似模似样的,结果后面……】
【是的,朱载坖登基没多久,就让臣民有所失望了。
他上朝时不怎么说话,平时也很少主动表态或垂询臣僚,
“临朝之时,圣容端拱,未尝时赐清问,体察民情;诸司奏章,少经御览;经筵日讲,止袭故常,未尝虚心询访”。
这对一个皇帝来说,是十分懒散的了。
而且他自隆庆元年正月以来多次宣布“免朝”,并且屡屡“不躬庙祀”,在宫中享乐,引发群臣谏诤不断,有人形容这类奏章“足可编纂成为一本专题汇编”。
但朱载坖并未有所改观,还对石星、詹仰庇、李已等劝谏他的言官施以廷杖。】
嬴稷:【……】
他的话说的实在是太早了。
【在朱载坖“端拱渊默”的情况下,朝廷的运转以内阁为中心。
朱载坖时期的内阁有九名大学士,分别是徐阶、李春芳、高拱、郭朴、陈以勤、张居正、殷士儋、赵贞吉、高仪。
其中最重要的是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三人皆有才干,但互相倾轧。
一会儿这个和那个联手,一会儿那个和那个联手。
充分显示了什么叫做“没有永远的对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没有永远的对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吗?”年轻的张居正微微一笑,举起酒杯对准了天幕。
“虽然你只是一介女流之辈,但是所言所想,实在是令某大开眼界。”张居正道,“既然还是要走到这条路上去……”
也只希望天幕能说点好的,让他这条路能更顺利一些吧。
【面对这些人来来回回的折腾,朱载坖的态度就是一个:和稀泥。
他对于矛盾尖锐、斗争白热化的双方或各方,大多采取平衡调和的态度;
对难以留任的人,一般命有关部门配给盘缠和仆役,保持礼遇。
主打一个差不多得了,谁也不得罪。
而他这么做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自己享乐。
朱载坖将朝政交给阁臣,自己呢,就深居宫中,纵情声色,
即使出宫也有游玩,比如他在隆庆二年二月率群臣到天寿山祭陵时要出游再祭祀,经徐阶劝谏才作罢。】
【倒是一个……】刘煓想了想:【性情中人哈……】
【其实就是憋狠了开始放纵了。
为了满足他的欲望,他不断向国库提取巨额银两以供御用,
隆庆四年四月的时候,他命令提出太仓银三十万两到宫中,引发包括首辅李春芳在内的群臣强烈反对,这才被迫减为十万。
但此后他不听劝谏,继续巨额提取太仓银。
他还大兴织造,派遣太监李佑等人长期驻在苏杭,负责督促织造和解输业务。
地方官员必须给这些太监定期奉送“常例”,每一批加织,每一次发下新的花样,主管的太监都必得到一笔厚赂。
否则,必以“碍妨御用”为名找碴。】
【哦……】
老祖宗的声线意味深长,【又是宦官是吧?】
【是的,相比乃父朱厚熜宠信方士,朱载坖更加宠眷宦官。
他在位时,宦官势力的急遽膨胀,且逐渐侵夺政事。
即位不到两个月就“加恩”于司礼监太监黄锦等内臣,并在锦衣卫中增设了都督衔佥事以下职官七人,御马监勇士三十人、专设守墓官六人,以安置黄锦的亲属。
除了黄锦外,他还特别宠信司礼监太监滕祥、孟冲、陈洪三人,
这三个人“争饰奇技淫巧以悦帝意,作鳌山灯,导帝为长夜饮。……三人所糜国帑无算”,
甚至在朱载坖祭太庙时穿着同文武百官一样的梁冠朝服。
朱载坖除了刚才所说的,不断指派宦官前往全国各地督办“贡物”,主持织造等以外,
还多次任用宦官插手军政事务,派太监吕用、高相、陶金坐镇团营,兵部尚书郭乾反对无效。
此外户部尚书刘体乾、工部尚书雷礼也因反对宦官干预本部事务而辞官。】
【朱载坖还屡屡偏袒宦官侵吞宫廷财产、殴打官员、假传圣旨等不法行为。
他即位不久,内阁曾奏请派御史等前去查盘内府各监局钱粮,朱载坖亦一度下诏允办,但御史刚进入库内,便遭到宦官们千方百计的顽强抵抗。
当两方正对峙激烈之时,朱载坖偏袒宦官,再下一旨,推翻原议,
其后,还对坚持要查核宦官钱粮和弹劾宦官崔敏的官员予以廷杖贬斥。
宦官的权利和威风比起大臣们来说,真的是要大多了。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又是谁呢?
所以后来其实很多人在诟病张居正为了上位去讨好宦官的时候,
其实更应该骂的,难道不是这群放任宦官为非作歹的皇帝吗?】
第247章 第二百四十七个老祖宗很骄傲
被提到的张居正再次怔愣片刻。
他知道, 自己的上位手段很不光彩,甚至说可以是被很多人诟病的。
他从一个普通的进士到现在的首辅,中间也曾清高自持过, 但是在面对皇帝花样百出乱七八糟的状况中,他慢慢成为了现在这种年轻时候的自己都不齿的模样。
张居正当然明白, 有很多人是看不惯他的,甚至恨不得写长文来骂他。
但是这些人是不敢去骂皇帝的。
因为骂他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骂皇帝那可能是真的会被抄家灭族。
张居正倒也不在乎, 做都做了,就算不想被说也没什么办法。
可是居然能听到陈曦这种说法,这让张居正有种欣慰之感。
吾道不孤啊!
骂我没关系, 先把上面的狗皇帝骂了再说!
【其实当时,还有许多许多怪事,
例如, 隆庆二年七月, 巡视中城御史李学道笞责了一名在宫外手持利刃以吓诈民财的宦官许义, 其他百余名宦官在李学道经过左掖门时突然出来用棍棒袭击李学道以报复。
朱载坖闻讯,以李学道“不候恭题”“擅笞内侍、不谙事体”的罪名, 撤去他巡视中城御史之职,发配到外地。
隆庆三年十一月,内廷尚衣监少监黄雄为追讨利息,与北京的居民发生斗殴, 负责京城治安的兵马司将其扣捕。
次日, 解送到巡视皇城御史杨松处。
黄雄的同伙假称有皇上“驾帖”,即要召见黄雄, 强令立即释放。
杨松在查明是伪造之后,乃上奏控告黄雄“暴横不法, 诈称诏旨”,黄雄则反诬杨松检举不实,
对宦官的话朱载坖是没有不信的,不仅相信,还指责杨松奏事不实,“不奉旨辄拘系内侍官,命降三级,调外任”。】
【在大明当官,还不如在大明当宦官!
除了在朱元璋时期比较憋屈之外,你看看其他时候的宦官,哪个不是呼风唤雨啊。】
陈曦遗憾的摇头晃脑,【看来朱元璋的铁血手腕,虽然是把官员们吓唬的够呛,但是你看看他的后代,哪个听他的啊。】
朱元璋:“……”
不带在伤口上撒盐的啊!
天幕实在是过分了!
“……要不,咱们把宦官取缔了得了。”朱元璋多少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味道,“他们总不至于这么违反祖宗命令吧?”
马皇后:“……”
这可是……说不好啊。
【不过,终隆庆一朝,得宠宦官如滕祥、崔敏、李祜、陈洪、孟冲等人终究还是以争饰奇巧淫技,代帝聚敛为主,
即使受命监管团营的吕用、高相等人,也未实际攫得军政大权,
尚未出现类似王振、汪直、曹吉祥、刘瑾这样已能左右国政的权奸。】
陈曦说,【但是我个人觉得吧,这主要还是因为朱载坖活得短。
他的寿命要是和自己的父亲或者是儿子肩并肩,那可真说不好会不会培养出几个权倾朝野,只手遮天,左右皇帝废立的大宦官来呢。
毕竟在我们后人构思明朝小说的时候,很多人甚至会把主角构思成宦官呢。
足以见得明朝的宦官干政有多么严重了。】
老祖宗们震惊了。
他们也不是没有看过话本小说的,但是还真是第一次听说会有人把话本小说的主角给写成一个太监的。
又不能传宗接代,还没有任何尊严,当小太监到底是有什么好处啊?
这玩意儿到底是谁在当?
所以明朝的宦官到底是权力大到了什么程度呢?
这个问题朱元璋同样有。
这些后人们到底是怎么搞的?
前面那些朝代因为宦官干政亡国的事情还少吗?
一帮也是经历过帝王教育的人,为何……为何……
在这方面的警惕心还不如他一个泥腿子出身的呢?
朱元璋心累的要命。
而朱载坖的反应则是:什么什么什么?朕活的不久?
朕好不容易熬过了父皇那一辈,为什么会活不久?
就算不是万岁万岁万万岁,长命百岁总该有的吧?
这不公平!
【朱载坖登基后还沉湎女色。
其实这真的不是个好事情,那么多马上疯没了的皇帝没给这些皇帝们一点震撼真的也是人类色心的弱点作祟吧。
本来朱载坖在裕王府的时候还是谨小慎微的,“姬御甚稀”,即位就“掖廷充斥”,还是那句话,就是小人得志了。
他即位两年半,就封了十三名妃子,嫔以下的临幸女子更是不计其数。
而且朱载坖每次增选宫人,都在三百人左右,年岁在十一至十六岁之间的民间女子。】
说到这里,陈曦脸上露出了一种不齿的表情,
【俗话说得好,男人不管多大都喜欢十八岁的女性还真是……
十一岁的小姑娘,朱载坖都能当人家爹了也真好意思下得去口。
要知道,古代女性结婚的时间过早,生产的时间过早,都是导致她们生孩子的时候因为发育不完全难产至死的一个原因。
我真的求求你们这些男人们放过幼女吧,让她们好好长长不行吗?
朱载坖这种行为,让百姓也是很惧怕的,为了躲避被朱载坖选入后宫,江南地区曾引发过一场“拉郎配”的风潮。
当然,这也并不是没有后果的,在即位后日益放纵的情况下,朱载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
到隆庆五年下半年以后,朱载坖患了“色痨”已是半公开的秘密。】
【因为纵欲的后果,隆庆六年正月下旬,朱载坖得病且手腕上有热疮。
这也算是一个连锁反应吧。
患病后没过了多久,朱载坖自己心里也有了点数,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了。
于是他开始找机会交代后事。
五月二十二日,朱载坖病情加重。
二十五日下午,朱载坖病危,传阁臣高拱、张居正、高仪进乾清宫,领受顾命,辅佐年幼的太子朱翊钧。
此时朱载坖已不省人事,第二天卯时就驾崩于乾清宫了。
时年三十六岁。】
陈曦顿了顿道,【如果不是说他那么纵欲玩乐,哪怕不养生是正常的生活,恐怕也不会这么早死。】
【当然了,朱载坖也并非是光好色可以提,他也还做了其他的好事。
其中有那么几件,是非常值得一提的。
尤其是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
这两件事,可以说是给大明王朝再次续命的操作了。
如果没有他,可能大明王朝的寿命会更短一点。】
【开关?】嬴稷的政治敏感度很高,【是开了海禁吗?】
【差不多吧。
在朱载坖登基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诏告群臣说:
“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
这个时候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便上书说“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
这个提议当真是为民请命的,知道沿海的百姓希望有什么样的政策。
朱载坖也当即批准了这一奏请。
而其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的举动,也被历史称之为“隆庆开关”。
从此明朝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当然,这也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
不久后又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并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
督饷馆对私人海外贸易管理的内容主要有:
出海贸易的船只不得携带违禁物品;船主要向督饷馆领取船引并交纳引税。
此外,对日本的贸易仍在禁止之内,所有出海船只均不得前往日本。
若私自前往,则处以“通倭”之罪。】
【虽然仍有着诸多管理和限制,开放的月港也只是一处小港口,
但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至此毕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只要遵守政府的管理限制,民间私人海外贸易就被视为合法经营。
和之前那种一片木板都不能下海的限制相比,百姓们已经很知足了。
隆庆开放使民间私人海外贸易摆脱了走私非法境地,开始有条件地公开进行和较为正常地发展,并迅速发挥了积极作用。
史载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成效明显。
此后,明朝的海外贸易蓬勃发展,每年进出口贸易额约1647万白银左右,贸易赢利达942万两白银左右。
而且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海盗活动。】
“多少钱?”朱元璋诧异的睁大了眼睛,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刚刚陈曦还提到,在朱厚熜时期一个仓一年的进项才两百万两,现在一个开关,就能有九百多万两?
他不是很敢相信,也不是很愿意相信。
虽然原本陈曦说了很多海禁的问题,可他其实是不太愿意相信的。
那也只能是后人站在后面的高度来看他们现在的事情,多少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可是现在陈曦拿出来的这个数据真实的让朱元璋眼红了。
要是早知道……
这么多钱啊,他也开关啊!
【当然了,隆庆开关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朱载坖有一定的魄力改革,但是也就那么一定的了。
这是一次扭扭捏捏的改革,海上贸易只是开了一条小小的缝隙,只有福建海澄的月港被作为唯一的开放“特区”。
沿海所有对外贸易的商船,都必须到这里办理繁琐的手续,并从这里装货出港、入港验货。
所有船只都必须申领船籍证书、“商引”,才能出海。
这一制度发展到后来,甚至对出海船只的建造和运营实行总量控制,“东西二洋各限船四十四只”,
严禁彼此间越境贩贸,出海后逾期未归者,即使证件齐全,“仍坐以通倭罪”。】
第248章 第二百四十八个老祖宗很骄傲
朱载坖这个行为实在是让很多皇帝们很惋惜。
如果不是只有他们的老祖宗在天上, 而在天幕上出现的寓意也不大好,他们都想要上去说说这个皇帝了。
胆子这么小做什么啊!
既然已经看到了这种好处了,还不赶紧扩大规模?
畏畏缩缩的做什么呢。
那日本确实不应该去通商, 但是其他的地方完全没必要太过约束嘛!
而且那日本,打下来不也挺好的?
他们又想起来陈曦之前说的, 朱载坖幼年时候的遭遇,皇帝们沉思片刻。
看来对孩子的教育,也还是需要抓上来的。
万一日后他们的孩子真的继承了皇位成为了一个有为的君王, 结果因为好色给把自己好死了,干点好事还畏首畏尾的……
不行,绝对不行!
但是中间如果给的自信太过, 又搞出来一个隋炀帝二代,那也是让人受不了的。
皇帝们心中也是感慨的吐了口气。
当皇帝不容易,培养下一任皇帝更不容易, 一不留神就培养歪了。
现在陈曦说的基本都差不多了, 除了少数明朝的皇帝, 那都知道自己的后人是什么样的了。
后人优秀的还好说,不优秀的那真的是头都大了。
怎么改都是一个大问题了。
【说完隆庆开关, 剩下的就是俺答封贡了。
俺答是蒙古那边一个部落的首领,也就是说,此事其实是明朝少数以非军事手段解决与外族敌对关系的事件。
此事发生于隆庆五年,在明朝中央内阁大臣高拱和张居正的策划下, 加上地方上的宣大总督王崇古及大同巡抚方逢时操作下,
成功把握把汉那吉与其祖父、鞑靼首领俺答因家事争执而降明的机会,达成了封贡及互市, 结束了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
明朝又凭借在铲除赵全等汉奸之后,削弱了鞑靼内部的组织力, 形成了往后上百年,明朝北边绝少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格局。】
【这件事的好处是明朝北边,的确上百年不用兵革。
虽北边亦有说“俺答既入贡,边防大驰,军饷皆入帅囊。
啖寇之外,间以遗京。近边之卒,馁瘠无复有生理。
而板升生齿日繁,强硬无赖,议者忧之.”
但在大明的历史上,至少已经达到止战之效,因此俺答封贡,实为成功。
从此,明朝每年节省的军费不下百万,边疆贸易由此兴盛。
同样,辽东、蓟镇塞外的土蛮部也是屡屡骚扰明朝的,
在听说俺答封贡也以军事施压的方式来要求与明朝建立封贡关系,
但明方始终拒绝,并采取强硬态度,击退其骚扰,这种对蒙方略被称为“东制西怀”。
也就是说,朱载坖这个怀柔处理的方式,是有着对比和选择的,不是你要来朝贡我就要答应你。】
陈曦顿了顿:【虽然我能理解当时的明朝人,对蒙古人的深仇大恨。
但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其实就是这么一次次的融合来的。
像俺答封贡这种软硬兼施的处理方式,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一个国家如果处理民族关系只能一次次的打仗也太累了,恩威并施,让他们知道有直接可以灭亡他们的实力,
还能给他们足够的好处,让他们知道依附比对立要强……
他们才会在你面前变成一个载歌载舞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不是能征善战的侵略者了。】
皇帝们若有所思。
以前陈曦也一笔带过过这个问题,不过都不如现在俺答封贡这个实质的例子对他们而言有效果。
尤其是唐朝的君主们,思考的问题更多了。
在李世民时期,依附大唐的少数民族有多少啊……
天可汗可不是白叫的。
可是后来在大唐势微的时候,有许多民族直接起来反叛了。
当然还是有很多民族对大唐忠心耿耿,这就是强大与否的区别吗……
他们是不能太弱,同时也不能让对手太强啊……
【其实说完了朱载坖也能看出来,这位皇帝其实是个真的有本事,能够平衡朝臣,处理关系的,
虽然魄力不足,但是在明朝的皇帝里面,确实是属于很不错的了。
就是可惜好色又管不住自己,搞得命很短。
他死了之后,明朝的皇位就来到了朱翊钧身上。】
【前面也说过了,因为朱厚熜不高兴的缘故,朱载坖在朱翊钧出生后一直不敢报报告朱厚熜,更不敢为之起名字。
直到隆庆元年正月初十日,廷臣上疏请立皇太子,
同月十八日朱载坖才为他赐名,叫朱翊钧。
朱载坖说:赐你名字,名为钧,是说圣王制驭天下,犹如制器之转钧也,含义非常重大。你当念念不忘。】
【不过事实证明,往往承载了这么重的期待的人,最后基本都不咋地。】
朱载坖:“???”
他有些蒙住了。
他儿子不是在位时间挺长的吗?天幕刚说了没多久的来着……
不过好像在位时间的长短和他英明与否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看他爹就知道了,在位时间长是很长了,干了多少人事呢?
反倒是他,在位时间虽然不长,可是做了的两件事是天幕都夸赞了的。
虽然也说了他有点保守……
但是,这个是可以改正的,是可以进步的。
朱载坖遗憾的叹了口气。
就是这以后要禁欲实在是让人有些难受。
他当皇帝不就是为了不过以前那样的生活吗?
怎么感觉还是要那样才行呢?那他当皇帝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朱载坖陷入了纠结之中。
对于一个本性喜好享乐,被压抑了这么多年的人来说,让他们放弃奢靡和美人,和杀了他的区别也没有大到哪里去。
哎……
人生啊……
就算是帝王也有一些难以跨越的坎儿啊。
【隆庆二年三月十一日,因朱翊钧成为了朱载坖子嗣之中最为年长的,故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
而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身世卑微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宫女,是因为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才母以子贵晋升为贵妃。
不过比起朱载坖这个父亲,李太后才是影响朱翊钧最深的人。
可以说,如果没有李太后,就没有开始时候还尚且算是英明的明神宗。】
“神”?
众人听到这个庙号都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民无能名曰神;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无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万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显仁藏用曰神;则天广运曰神。
不是什么好号,但是也不是什么坏号。
比较偏中性了。
可是结合陈曦的话,一个前面当得还算是英明的皇帝,后面一定当得不怎么样才会有“神宗”这样的庙号了。
也不知道这位又出什么幺蛾子了……
【皇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将来要治国治民,必须从小接受教育,了解以往帝王承业治国的经验教训,熟悉朝章典故,掌握驾驭臣民的本领。
朱翊钧虽然年幼,却很懂得这个道理。
朱载坖任命了一批大臣为教官,辅导他读书,朱翊钧也学习非常用功。】
陈曦顿了顿,【在这种时候,就怕有家长拖后腿,觉得儿子学习太辛苦了,需要好好补补,休息休息什么的。
李太后不是这样的,她对朱翊钧非常严格,小时候稍有懈怠,李太后就将其召至面前长跪。
每次遇到讲筵的时候,李太后都令经筵讲官入前亲授。
每遇到早朝的时候,五更就到了朱翊钧的寝宫,早早将朱翊钧叫起。
由于讲官的尽心辅导,李太后的严格管教,以及朱翊钧本人的刻苦努力,朱翊钧年渐长而学愈进。
他自己后来也常常十分得意地说:“朕五岁即能读书。”
这不是你聪明,是你妈狠得下心啊孩子。】
朱翊钧:“……”
虽然有些不爽,但是陈曦确实是在夸他的母亲。
李太后听得喜笑颜开的,哪有他说不对的道理。
甚至是张首辅看起来对天幕说的话那也是十分赞同的啊。
一时之间,他这个皇帝的感受倒是无人在意了。
朱翊钧不高兴了。
等母后和首辅都不在了咱们再看看呢……
朱翊钧暗戳戳的想。
【隆庆六年五月二十二日,朱载坖病危,三天后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被召入宫中。
高拱等人进入寝宫东偏室,见朱载坖坐在御榻上,榻边帘后坐着皇后陈氏、皇贵妃李氏,而年仅十岁的太子朱翊钧就立在御榻的右边。
在这些人的见证下,朱载坖将皇位传给了朱翊钧,并且托付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位大臣和司礼监太监冯保辅政。
三位大学士受托之后,掩泪而出。
五月二十六日,朱载坖即崩于乾清宫。
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钧正式即位,次年改元万历。】
【在朱翊钧刚刚继位的时候,他的年纪还太小了,
所以对于他而言,主要任务还是读书。
朱翊钧即便继位,还是从一开始就坚持按照祖宗旧制,举日讲,御经筵,读经传、史书。
在明朝的众皇帝中,除明太祖朱元璋之外,像朱翊钧那样确实是不多见的。
朱翊钧即位后,就按照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建议,每天于太阳初出时就驾幸文华殿,听儒臣讲读经书。
然后稍微休息片刻,就复回讲席,再读史书。
至午饭完毕时始返回宫内。
只有每月逢三、六、九常朝之日,才暂免讲读。
除此之外,即使是隆冬盛暑亦从不间断。】
第249章 第二百四十九个老祖宗很骄傲
【听着这孩子还是不错的。】嬴稷疑惑, 【后面是怎么走偏的?】
【或许是因为张居正的去世和李太后的放手吧。】陈曦说道,【与其说开始英明的是明神宗朱翊钧,我个人觉得, 不如说英明的是这两位。
甚至可以说,万历前十年的辉煌和这二位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
在这二位一个去世一个开始放权给皇帝自己安居后宫再不管事之后, 朱翊钧就开始放飞自我了。
还有一句话,是“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或者说其实可以追述到嘉靖皇帝朱厚熜时期。
这个原因, 说白了其实就是内耗。】
【朱翊钧即位之后,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内阁纷争倾轧,
按照朱载坖的布置, 高拱是外廷的顾命大臣中排名最前的;
在宫中,朱翊钧自然依靠冯保。
但是,冯保与高拱的关系非常恶劣。
此前, 司礼监掌印太监职位空缺, 高拱先后推荐了陈洪、孟冲, 就是不愿让冯保做掌印太监。
朱翊钧自己在登极诏中也命令他们:
朕方在冲年,尚赖文武亲贤, “共图化理”,“与民更始”。】
【冯保其实相对来说是个不错的宦官,他知书达礼,又有文艺素养, 所以很受朱载坖的喜爱。
而且他并没有像王振等宦官那样为非作歹无恶不作, 甚至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利去给宦官谋取利益。
他只是利用皇权更迭之间的权力真空,通过遗诏驱逐了政敌孟冲, 亲自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但此时的内阁首辅高拱已经对冯保欲除之而后快,
在高拱的授意下, 工科都给事中程文、吏科都给事中雒遵、礼科都给事中陆树德都开始弹劾冯保。
由此,一场政治斗争已经不可避免了,
斗争中,冲突双方是冯保和高拱,而张居正表面上是帮助高拱的。
但实际上,张居正与冯保关系非常密切,早就预谋赶走高拱了。】
【在这个时候,内阁首辅的位置还是高拱的,
但是高拱“才略自许,负气凌人”,恰恰触犯了“自负付托之重,专行一意,以至内猜外忌”的为臣大戒,
这也给他后面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而且高拱为人性格执拗,出言偏颇。
朱载坖去世时,高拱认为主幼国危,痛哭时说了一句:
“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朱翊钧即位后,冯保将这句话加以歪曲,改成“高公讲,十岁小孩哪能决事当皇帝”。
朱翊钧听到这话,“专权之疑,深中帝心”。】
【而且这个话冯保还不是只和朱翊钧说,他还在陈太后和李太后面前诬陷高拱说:“高拱将太子斥为十岁孩子,说他怎能做人主!”
于是朱翊钧在隆庆六年六月十六日将他免职,让张居正取代他的位置。
张居正从此依序升为内阁首辅,责无旁贷地肩担起培养万历皇帝的重任。
而此次政治震荡对幼小的万历皇帝产成的刺激也颇为深刻:
“专权之疑,深中帝心,魁柄独持,以终其世。
晚虽倦勤,而内外之间,无复挟恣意如初年者。
主术所操,为得其大也。”
此后朱翊钧在位四十八年,始终坚持自操威柄。
他说过“若用舍予夺,不由朝廷,朕将何以治天下!”】
【高拱一走,高仪也惊得呕血三日而亡,三位内阁顾命大臣中只剩下张居正一人。
同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问题也堆积如山。
面对着这些重重的困难,此时的小皇帝还没有畏缩不前,为
了“皇图永固”,他以“少年天子”的气派,牢牢抓住“用人唯我”、生杀予夺在朝廷这根权柄,
励精图治,推行新政,朱翊钧在位前十年中其实是很有作为。
而让他有如此作为的最大功臣,便是很有争议的张居正了。】
年少的朱翊钧看向自己面前那位沉稳镇定,从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他想什么的首辅大人。
他对他信任,却又提防。
重用,却也猜忌。
现在天幕提到他,是不是就说明了……
这是一个换掉首辅的好时机呢?
朱翊钧眼中流转着光芒,一眨眼便消失了,只剩下平日的温和和老实:“先生,天幕提到你了。”
张居正微微躬身:“陛下,臣在听着。”
朱翊钧看似有点不高兴的说:“但是这天幕居然说先生的不好,朕不高兴了。”
张居正:“陛下,臣确实有不妥之处。天幕即便是说了,那也没什么不对的。
这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在天幕中的陈姑娘口中便没有完美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便好。”
朱翊钧:“……先生说的是。”
【张居正这个人,其实当真是老天爷赏饭吃的那种。
他少年时期便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
嘉靖十五年,十二岁的张居正参加童试,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李士翱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
同年,张居正做了补府学生。
嘉靖十六年,张居正参加乡试,受到湖广巡抚顾璘的阻挠而落榜。
原因是他希望对张居正多加磨砺,以成大器。
嘉靖十九年,才高气傲的张居正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这个时候的张居正才十五岁。
顾璘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
“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
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
【科举这件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那都是相当之难的,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张居正二十三岁便能中进士,哪怕不是状元,也是十分难得的事情了。
而且张居正还长得特别好,是出了名的英俊潇洒。
咳,这也是我个人的一点情绪了哈。
在这之后,张居正便开始进入朝堂了。】
【那寡人的彻儿还很帅呢!】嬴稷入乡随俗的可快,立马就给自己的后人开始赚印象分了。
【那是,我迷人的老祖宗,不是一般的帅。】陈曦立马开始端水:【包括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和女皇武则天陛下。
哎这么一说还真是,优秀的人不光能力优秀,长得大部分也很优秀。】
老祖宗们心里满意了。
只有朱世珍,他着急啊!
自家儿子长什么样他是知道的,也不丑啊!
【俺,俺们重八……】
【当然了,洪武大帝也是长得很不错的,
只不过是后人对他的画像实在是……让我们印象不是特别好。】
朱元璋:“……”
他要气死了。
他不是那种在意外貌的人——这个不在意是不在意自己的外貌,他就算是长成了丑八怪也多得是美人愿意进他的后宫。
但这并不代表朱元璋能接受后世的皇帝把他的外貌妖魔化,还跟其他好看的皇帝比。
“回头朕就要画像。”朱元璋有点委屈的跟马皇后说,“朕要画师把朕英俊潇洒的模样画出来!”
马皇后:“……”
朱元璋当然不丑,只不过现在年纪都多大了,跟英俊潇洒哪里还沾边儿哦。
不过她倒是也没有打击朱元璋的意思,多大点事儿啊随他去吧。
“好,咱们多找几个画师,找画的最好的。”
“嗯!”朱元璋满意了。
*
【但是张居正中举的时候,是嘉靖年间,一个根本不上朝的皇帝,能带给张居正什么呢?
这个时候的内阁,夏言、严嵩二人正在争夺首辅职位,夏言夺得首辅之后被严嵩进谗而被杀,严嵩为内阁首辅。
而张居正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了内阁斗争,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
为此,在嘉靖二十八年的时候,张居正曾以《论时政疏》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
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
而这些没有引起朱厚熜和严嵩的重视。
此后,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张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
朱厚熜:“……张居正吗?”
居然在他这个时候就已经成为了进士,这个张居正听起来实在是不错。
天幕不是说他对朝局掌控虽然强,却没有任用好的大臣吗?
那他现在用了张居正,是不是就证明自己比自己那个儿子强了?
至于孙子,朱厚熜暂时还是不想比。
毕竟不知道这孙子后面成什么样子了,听天幕的意思,好像比他还差,还是不用了。
【其实这个时候,张居正是对明朝失望了的。
在嘉靖三十三年,他便因病请假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
休假三年中,他开始游山玩水。
在这三年中,张居正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使他发现了新的问题,
他在《荆州府题名记》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
这一切不禁使他恻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
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回翰林院供职。
他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他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
【其实这个时候,张居正如果全身而退的话,他在历史上不会留下什么名字。
不过一个对朝廷失望的人罢了,这样的人还少吗?
任何时代都不会少的。
这样就算是后面张居正会做出什么样的荒唐事,恐怕史书上都懒得记载这一笔。
但是他没有,他扛起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第250章 第二百五十个老祖宗很骄傲
【一个长得帅还有能力的人, 其实是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且得到别人的赏识的。
张居正就是如此。
嘉靖四十三年,张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兼国子监司业, 徐阶荐张居正为裕王朱载坖的侍讲侍读。
在裕邸期间,张居正任国子监司业从而掌握了很多将来可能进入官场的人, 这为张居正打开了人脉。
嘉靖四十五年朱厚熜去世后,徐阶起草遗诏,引张居正与之共谋。
不久张居正便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
月余, 与裕王潜邸故讲官陈以勤一起入阁,而张居正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隆庆元年,张居正以裕王府旧臣的身份, 擢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同年四月, 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他终于在暗暗的较量中“直上尽头竿”了。
张居正入阁以后, 就遇到了明王朝流民四散,草译祸起, 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的时期,
这个时候北方鞑靼还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 南方土司争权夺利, 岑猛叛乱,“两江震骇”, 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
除此之外, 内阁内部的政治斗争日益白热化。
这个引子,其实自朱厚熜上位开始的那场“大礼议”就已经开始了。
整个大明王朝,此时是处于水深火热,风雨飘摇的时候。】
【自嘉靖四十一年严嵩倒台后,徐阶继任首辅。
他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遗诏,纠正了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
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官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认同。
隆庆五年,在张居正的力劝下,促成了刚刚我说过的“俺答封贡”事件。
北部边防巩固了,使张居正可以把注意转向国内问题。
但是这个时候,他仅仅是个次辅。
大明现在真正的首辅还是高拱。
不过很快,机会便来了。】
【在年仅十岁的朱翊钧继位后,高拱因自己口无遮拦触动皇帝生母李太后的神经,
再加上这个时候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对高拱不满向李太后进谗,李太后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
于是,张居正在这一年六月担任了首辅;
八月,又加左柱国,进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四次推辞都不被允许。
同月,他从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
他批评空作王霸之辩的人“不知王霸之辩、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而误认为“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
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巩固国防,整顿吏治。】
【成为了首辅,又有着小皇帝和李太后的全力支持,
张居正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这个时候的明朝其实已经内忧外患一大堆了,首先是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
突出的表现是皇族、王公、勋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权,以投献、请乞、夺买等手段,大量占夺土地。
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
贵族、大地主疯狂地掠夺土地,封建剥削进一步加剧,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
【还有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
洪武年间,夏秋二税米2473万石,麦471万石。
到正德初年,土地集中,赋役不均,人口流移,地方买嘱书吏,隐匿赋税,政府每年公征米2216万石,麦462万余石。
嘉靖后,税收更降到米1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
虽然税收没什么变化甚至降低了,但政府的支出却与日俱增。
特别是在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汗进逼北京,政府因添兵设饷,而导致军费大增。】
【据户部统计,嘉靖三十年,各边饷银达525万两,修边、赈济等所需又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余两。
而正税、加派、余盐贩卖,加上其他搜刮,总共才900余万两。
到隆庆元年底,太仓仅存银130万两,而应支官军俸银135万、边饷银236万、补发年例银182万,三项通计总支出银需553万两。
以当时的现银当之,只够3个月的开支。
京仓存粮,也只是够支在京的官军月粮的两年余。
这就使大明的财政拮据到了可怕的地步。】
【前面的时候,不是还说了这几个皇帝有不错的吗?
尤其是那个开关的皇帝什么的。】刘煓好奇的问。
【其实是因为明朝实行重农抑商国策,?农业税才是朝廷财政的支柱。?
尽管隆庆开关政策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但税制改革未能成功,?
导致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税,?而工商杂税占比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明朝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
而且在明朝的经济结构中农业税占比过高。?
在隆庆四年左右,?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中,?农业税占到了81%,?而工商杂税仅占12%。?
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明朝对农业的过度依赖,?而忽视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限制了经济的多元化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所以尽管隆庆开关为明朝带来了短期的经济繁荣,?但由于税制改革的失败和农业税占比过高,?明朝的经济问题仍然严重。?】
这个问题回答的刘煓云里雾里的,他有点听不太懂。
但是听懂的部分便是重农抑商不好。
也就是说,他们应该对商人好一点。
但是重农抑商这个东西,其实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就已经定下来了。
商人多了就没人种地了。
所以重农抑商有什么不好吗?
这个问题其他的人当然也问出来了。
在前面的时候陈曦其实也说过一点,每个时代和时代的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可能是到了明朝的时候,就不能继续重农抑商了?
刘煓很快又想起了之前陈曦提过的隆庆开关之后,一年要进帐多少银子……
那确实这个时候有点不对。
【所以在这个时候,张居正要进行的改革必须十分全面才行。
此时,在北方,蒙古、女真时常入寇边塞,在南方,叛乱时作。
黄河屡次决口,动辄漂县数十。
张居正认为当时存在五大积弊:
“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
于是,在万历元年,张居正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开始进行全面改革。】
【张居正变革的重点之一是整顿吏治,
它既是改革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关系到整个变法革新能否启动并取得成功的前提。
张居正惟有加强集权,重诏令,振纪纲,方能“张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贞百度”,革新法令才能畅行无阻。
张居正强调治理天下须“悬法于众”,以法理政,坚持“刑赏予夺,秉持公道”,以振扬风纪,使天下信服。
厉行整顿“严其约束”的结果,使得“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
提高行政效率、朝令夕行,也是整顿吏治的重要内容。】
【为了能够达到目的,张居正于万历元年创设并颁行考成法,考成法的精神是“立限考事”、“以事责人”。
考成法,即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簿,分别留部作底本、送六科备注、交内阁查考。
据其道途远近、事情缓急,“定程限,立文簿,月终注销。
抚按稽迟者,部院举之;
部院容隐欺蔽者,六科举之;
六科不觉察,则阁臣举之。
月有考,岁有稽”。
“误者抵罪”使每件公事落到实处。】
嬴政眼睛一亮。
别说,这个人还真的是有点东西啊!
“记下了吗李斯?”
李斯连连点头:“陛下放心,臣已经一字一句全记下了。”
嬴政遗憾的说:“可惜,如此人才,竟不在我大秦。”
李斯表情当然是可惜的,但是心中却也没有多可惜。
他很清楚自己留到现在是因为什么,如果当真有个像张居正这样的人在秦朝的话,那皇帝陛下根本不会留他在朝堂上。
所以还是没有就好了。
不过张居正的东西他是可以用的,不得不说,是真有两把刷子。
也难怪陈曦会这么详细的说了。
虽然其中有许多东西,还是显得太模糊了,可是这些东西对于他们这种属于帝国顶端最聪慧的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
刘彻一击掌,眼中满是赞赏:“这人不错啊!”
大臣们:“……”
听到刘彻这么说,他们多少心里开始有点不太好的预感。
“你们记住了吗?日后要学习一下啊。”
“?”
“这张居正的想法和做法,实在是值得爱卿们学习啊……”刘彻感慨道,“你们觉得呢?”
“……臣以为,我大汉倒是没有到这个地步。”
大明是风雨飘摇了,但是大汉还在强劲的时期啊!
“这不是要未雨绸缪吗!”刘彻很不满的说,“而且,我大汉很快要应对匈奴了,不是更应该学习吗?”
嗯……
文臣们都下意识看向了卫青和霍去病。
有这二位在,还需要担心匈奴啊?
陛下真的是担心的太多了。
不过他们也不是非要和陛下逆着干的,而且人家的说法其实也是有道理的。
就算是杠精汲黯都说不出什么了,只能表示:“臣等努力。”
第251章 第二百五十一个老祖宗很骄傲
李世民听着张居正的事迹可以说是两眼放光。
他这个人, 那可是最喜欢搜罗臣子了。
就连他大哥手下想要杀他的臣子他都不放过,更别说张居正这种了。
“哎……”
他这一声叹息刚刚出来,就遭到了火焰一般的围攻。
倒不是真实的火焰, 而是火焰一般的视线。
贞观群臣们眼中都“热情似火”的看着李世民,尤其是文臣们, 都已经磨拳霍霍了——上朝没有带刀。
但是李世民丝毫不怀疑自己这些文臣们的战斗力,这可和宋朝的文臣不一样,真逼急了他们一样能提刀上马开疆拓土守国安邦的。
李世民的求生欲立刻上线, 道:“朕实在是感慨啊,我们大唐治理的太好了,竟然没有机会出一个张居正这样的臣子。”
“不然的话, 朕这身边岂不是都是张居正这样的人了?”
说完,李世民发现臣子们的脸色似乎还是不大好看,咽了口口水, 想了想之后又道:“当然了, 爱卿们肯定是比张居正要强的。毕竟咱们贞观盛世, 可是天幕认可了的。”
朝堂上的氛围这才松懈下来。
房玄龄和杜如晦率先露出了温和的笑容,魏徵适时劝谏李世民要谦虚一些。
不过其他的倒也没多说什么。
李世民心中这才暗暗松了口气。
*
武则天听着张居正, 也有些眼馋。
对于能干的人,她向来是非常欣赏的,从夸赞骆宾王那里就能看出来了。
只是可惜,骆宾王她都不一定能用, 更不用说是张居正了。
——前者隔着的只是立场, 后者隔着的可是时间的长河啊……
武则天长叹一声:“也不知道咱们大周,有没有张先生如此大才。”
上官婉儿笑道:“虽然不知道有没有, 但是陛下,我大周也没有到明朝这般穷途末路的时候, 就算是有如此大才,那也是看不出来的。”
武则天对这点倒是很赞同。
有些才能,非是穷途末路不可见。
像狄仁杰他们,能力未必比张居正要差,只是没有这样表现的舞台罢了。
不过日后希望也没有。
只是这张居正改革的许多东西,哪怕他们现在用不上,也是可以借鉴一二的。
“怀英啊,就由你主持吧,将这张居正改革的东西记录下来。”武则天道,“让婉儿辅佐你。
咱们这大周,也是该动一动了。”
狄仁杰看了一眼站在女皇身边,看起来温和无害的上官婉儿,心中叹了口气。
“臣,遵旨。”
*
朱元璋对张居正那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这个人是当真有能力,恨是因为这个人拿了皇帝的权利。
什么改革改革的再好,那不也是张居正的功劳吗?
可是这本来应该是属于皇帝的光环,跟张居正有关系,也应该是皇帝指挥,张居正去折腾。
现在的情况是,光环都在张居正身上,后人夸赞的也是张居正。
这怎么能行呢?
皇帝的威严都没有了!
“陛下,这皇帝还是个小孩子,就算是依仗大臣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马皇后多了解朱元璋啊,立刻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了,拍了拍他的手道。
朱元璋委屈的往过靠了靠。
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真是太难受了。
*
【明初定制,六部和六科均绕过内阁直接向皇帝负责。
但是张居正的考成法,加强了内阁事权,由内阁通过六科、都察院控制六部,而各省抚按则听命于六部。
最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由内阁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使内阁成为变法的中枢。
这就和朱元璋开始时候的意思截然相反了,朱元璋是希望大权在握谁都管不了,所以才想办法把丞相搞没了,
结果现在闹出来一个内阁,权力更大了。
此时的大明,已经从皇帝独揽大权管理官员,变成了从内阁——六科——六部——察地方藩、臬等司及私按两官;
再以两司察州、县官层层督察,从而形成一个从内阁到地方官逐级督察的、严密的考核考绩制度。】
【为排除宦官干政,他还专门告诫冯保“裁抑其党,毋与六部事”,从组织机构上保证新法畅通,而冯保也做到了这点。
这种由三个机构互相监督、定期审核各级官僚政绩、施行赏罚的做法,有力地提高了办事功效。
张居正整顿吏治,务求“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傅维麟《明书》所赞扬的,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
所有官员,百事惟谨,使政风大变,由于行政效率提高,地方官皆按期定税,缓解了最吃紧的财政困难。
张居正称:“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
【在军事上,张居正推行的边防新政是“外示羁縻、内修守备”。
“内修守备”的重点是加强北边防务,提高军事抗衡能力。
为此便相继起用在东南抗倭立大功的谭纶、戚继光、王祟古、方逢时、李成梁等著名边将,主持蓟镇、宣府、大同、山西和辽东边务。
并在积极操练兵马、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大力加固增设城防,修筑明长城。
戚继光在这个时候其实就和张居正站在一起了,前者经常给后者送点特产什么的,如果不是张居正,戚继光的官运也不会那么好。
这也是为什么张居正去世之后没多久,戚继光这个明朝后期最能拿得出手的将领就晚景凄凉了。】
【隆庆年间的时候,张居正虽然还不是首辅,但他实际上主持了北方边务。
除了奏请任命有功之臣担任北边守将之外,针对明朝自永乐以后,军政方面主管官员都由科举出身的文人担任,
而且边防军政受到由都察院派出的巡抚、巡关御史以及监军宦官的监督和制约。
这种做法虽然对于控制军队、防止割据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降低和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尤其是监察官员制肘太多,使带兵的武将无所作用。】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必须赋予军事将领“专断”的权力。
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宋太宗赵光义的表现就很能证明一个皇帝想要远程操纵一场战争那纯粹是来添乱的。
于是张居正奏请朱载坖赋予边将更多主动权,大大提高了战守能力。
张居正在加强战守力量的同时,又积极寻求改善蒙汉关系。
张居正的“外示羁糜”,是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力争改善汉蒙关系,并积极加强友好往来。】
【等到了万历初年,张居正当了首辅之后,就更加强了“内修守备”的工作。
一方面,他以“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八事督课边臣,务必使边防军事落之实处,行之有效;
另一方面,知人善任,大胆任用堪当一面的将领全权处理边防事务。
在张居正执政以及其后的二三十年间,北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张居正改革的重点其实还是在经济上,也就是后世都为之津津乐道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也是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的重点。
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
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具体来讲是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
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
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一条鞭法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政治危机,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也给处于走下坡路的明王朝一线曙光。
只不过很可惜,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不久,万历十年张居正便病死,
之后,一条鞭法就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
更兼之后官场腐败更加严重,诸弊丛生。
最严重的便是明朝末年的“三饷”加派。
上行下效,“三饷”之外,鸭饷、牛饷、禾虫等饷也堂而皇之的出现。
至此,一条鞭法也被破坏殆尽。】
【张居正的这次改革为什么会被历史记住,因为经过这次改革,
强化了明朝政府的功能,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
使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
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就使得明朝政治,有了转机。】
一点没有打断陈曦意思,现在听完了总算出了口气的嬴稷道:【此人的能力,和商君有一比。】
秦国的国力便是因为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所以在嬴稷心中,无论后面陈曦说了多少千古文臣,还是商鞅最厉害一点。
当然,武将还是他的武安君白起。
【不过很可惜啊祖父,商君最后并没有一个好下场。】
对于商鞅,赢子楚的感情当然也很深刻。
所以他也很遗憾,商鞅为了自己的变法而献出了生命。
【只是很可惜,商君虽死,变法犹存。
但是张居正去世没有多久,他主持的变法就已经一塌糊涂了。】
陈曦遗憾的长叹一口气,【虽然张居正的变法为大明续命几十年,可有人并不想看到这个结果啊……】
第252章 第二百五十二个老祖宗很骄傲
【可有人并不想看到这个结果啊……】
陈曦的话让众人很是疑惑。
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呢?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强大起来的国家不好呢?
【……】嬴稷却很快反应了过来, 微微摇了摇头,【还是君主不够有魄力啊。】
这里大部分人其实都懂他的意思是什么。
改革没有一帆风顺的,就算是很需要强大的国家, 也会有那么一拨人不顾所有人的利益,只看自己眼前的利益的。
他们目光短浅, 心胸狭窄,贪婪无度,是一群蠹虫。
偏偏他们还身居高位, 对这个国家拥有着相当大的控制权。
这个时候如果统治者能够坚持得住,那未来可能还有希望。
就像是商鞅变法时期的那些人一样,但是继任的王足够强硬, 足够坚决,维护了商鞅变法,将他的精神内核留了下来。
但是显然, 明朝的这个皇帝, 并没有这样的坚持和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 他不行。
【是的,改革触动了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对抗。
再者,历史积弊太深、太顽,已是积重难返。
而且……朱翊钧也实在不是一个明君。
如果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中哪怕任何一个和张居正搭配起来,可能都可以力挽狂澜。
朱翊钧不行。】
听到这里, 朱翊钧自然是满脸不服, 他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行的地方。
相反,他觉得自己可太行了!
不就是和朝臣对抗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商鞅变法可以,他也可以!
倒是朱元璋:“……”
他抹了把脸。
这个情况, 他自己去还行,后人……
他是不抱希望了。
【在万历十年,张居正积劳成疾,很快病死,反对派立即群起攻讦,并且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
他们攻击张居正改革“务为烦碎”,清丈土地是“增税害民”,实行“一条鞭法”是乱了“祖制”。
虽然这个时候朱翊钧已经下令赠张居正上柱国,谥“文忠”,
但在其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张居正生前所荐的潘晟,朱翊钧命潘晟致仕,这代表了张居正的失宠。】
【墙倒众人推。
言官也把矛头指向张居正,朱翊钧于是下令将其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而且张居正甚至险遭开棺鞭尸。
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后万历在舆论的压力下中止进一步的迫害。
张居正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
张居正脸色苍白。
现在叱咤风云的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死后竟然是这样的结局。
他承认自己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清官,好官。
但是他也不觉得自己应该有这样的下场。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张居正虽然不觉得自己是个抱薪之人,但是他的贡献历史也是认证了的,这样做是不是有些过分了?
他看着自己一手教导长大的小皇帝,脸色苍白。
哪怕他和诸葛孔明没法相比,可是对于这个皇帝他用的心思却一点不少。
《帝鉴图说》和《四书直解》他到底用了多少心思,皇帝应该明白。
但是事情做到这种程度……
朱翊钧脸色也很尴尬。
虽然他现在确实也是觉得张居正偶尔管得太多了,不过对于这位先生,朱翊钧还是很尊敬的。
未来做出的那些事情,朱翊钧倒是也不意外。
他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这点他自己也清楚,天天被张居正和李太后指着鼻子教导,他身为九五之尊心里就不能有点气?
这个时候就算是被撺掇着做出来点什么事,也是很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吧?
更何况,不是没有真的给他挖开鞭尸吗?生什么气啊!
朱翊钧很快就完成了从心虚到理直气壮的过程,他看着张居正的眼神非常正直,甚至看的让人怀疑是不是他们听错了,不是他干的这种缺德事。
朱元璋甚至气的直接拍案而起了:“这群狗东西,这种过河拆桥的手段到底是跟谁学的?跟谁学的???”
众臣:“……”
或许……是跟您?
毕竟洪武年间杀的官员那可是车载斗量了。
但是这话谁也不敢说出口来,毕竟谁也没觉得活着没意思不是?
而且……
这老朱家的刻薄寡恩可比老刘家还要强啊,众人想起了朱祁镇对于谦的操作,和对他弟弟朱祁钰的操作,实在是有些无语。
差不多得了,真要做多了,可能还要付出代价呢。
大臣们心中已经开始放弃抵抗了,差不多得了,用得着那么拼命吗?
反正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这皇帝也太凉薄了。】嬴稷无语道,【也是为他力挽狂澜的人,怎么……】
【自古以来皇家多凉薄,不过成这样的确实也少见。】陈曦摇头叹气,【虽然历史的车轮一直在滚滚向前,但是很多事情并没有跟着时代向前。
反而是向后退了。
就像明朝开始的时候就大开历史倒车,搞出了很多让古人的古人都无语的操作一样,
中央集权在明朝是得到了空前加强的,虽然比不上清朝,可是皇帝的骄傲也不是一般的强。
如果是以前的皇帝,或许会感慨自己有这么一个厉害的臣子,为自己分忧解难,十分开心。
而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朱翊钧的大权,这是张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朱翊钧的失位。
在权力上的把控上,张居正和朱翊钧并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是对立面的,你强我弱。
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朱翊钧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张居正还活着的时候还好,等他死了,朱翊钧自然要进行一番反攻倒算的。
更何况这个时候他还有着完美的借口——不是他想要忘恩负义,实在是很多人逼着他这么做啊!】
【而在张居正身后一直到明亡的六十多年中,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地发展,一发不可收拾,再也没有一个能人志士力挽狂澜。
这表明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再也不能医治封建社会的痼疾,即便是有识者也不过步张居正的后尘,
梦想“循居正成规”,要求各衙门按照万历十年前的规章行事,他们没有张居正的眼光、魄力和能力,根本就是东施效颦。
当初大骂张居正是禽兽,被廷杖致残的邹元标竟然拖着一条拐腿,为张居正的昭雪奔走呼号,试图召回失去的新政,
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古老的帝国大厦终于还是被历史的巨浪冲击得分崩离析了。】
陈曦感慨的摇摇头。
这是她要说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一个让人充满遗憾的王朝。
它明明是能够继续辉煌下去的,结果因为统治者的贪婪、自私、狂妄自大,一步步的走到了现在的局面……
实在是让人不能不扼腕痛惜啊。
而朱元璋已经多少有些麻木了。
他只是个粗人,但并不是傻子。
能一手建立大明王朝足以说明这个帝王的魄力和能力,他是能够看出来,现在的大明王朝已经是大厦将倾了。
若是自己能在的话,可能……
【而随着张居正的病逝,朱翊钧从此开始亲政。
而这位憋坏了的皇帝,亲政之后很快便组织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
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分别为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
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
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巩固了汉家疆土。
后世有说明军虽均获胜,但军费消耗甚钜。
而三大征实际军费则由内帑和太仓库银足额拨发,三大征结束后,内帑和太仓库仍有存银。】
【但是朱翊钧的热情其实并没有持续了很久,万历十四年十一月,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身体虚弱,每况愈下。
因此,在朱翊钧执政中后期,几乎很少上朝。
他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
“万历三大征”中边疆大事的处理,都是通过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召对”形式。
在三大征结束之后,朱翊钧对于大臣们的奏章的批复,就更不感兴趣了。
同年,礼部主事卢洪春奏曰:朱翊钧“日夜纵饮作乐”。
从同年起,为争立皇太子,演成了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
【所谓“国本之争”,也就是到底要立谁为皇太子的问题,毕竟一直以来,“太子者,国之根本”。
当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朱常洛与郑贵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争夺太子之位。
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
然而朱翊钧不喜欢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却加倍宠爱郑皇贵妃,
并且有意立其子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
【这个时候的大臣们听到了流言说朱翊钧与郑贵妃曾到大高玄殿祷神盟誓,相约立朱常洵为太子,并且将密誓御书封缄在玉匣内,由郑贵妃保管。
朱翊钧的这种承诺,违背了祖制和封建礼制,势必引起重大的政治危机。
所以朝中大臣受到流言影响,纷纷建议尽早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以破除流言。
他们争相提及皇储问题,奏折累计成百上千,无不是指责后宫干政,言辞之间矛头指向郑皇贵妃。】
第253章 第二百五十三个老祖宗很骄傲
【其实很奇怪, 在大部分时候很多女人都是被男人不当回事的存在,
但是在每次遇到事情的时候,还要被推出来背锅。
说得好像立太子的事情是一个女人能决定的, 那朱翊钧他娘那么看重张居正,也没影响了朱翊钧准备去挖张居正的坟啊。】
众老祖宗们:【……】
【有道理, 这不过是大臣们没有办法抗得过君令的一个借口罢了。】赢子楚点头道,【一个男人真要做什么决定,女人根本没办法反对。】
不然的话, 当年他也就把王位传给了母亲更喜欢的成蟜了。
【可惜,不是所有人都有您这样的想法。】陈曦耸了耸肩。
【怎么说呢,这种想法还是有点离谱的。】刘煓摇摇头, 【老夫的子孙为了儿子还能把喜欢的女人杀了,女人能影响的了人?
给自己找借口罢了。】
【老太公通透。】陈曦道,【只是很多人并没有这样的觉悟罢了。
因为皇长子朱常洛五岁的时候他的母妃都没有受封, 而朱常洵刚刚出生, 郑贵妃即被封为皇贵妃,
这不能不令那些早就疑心重重的大臣们怀疑万历要废长立幼。
他们不愿因对此事让步而被记入史册,让后世觉得朝中无忠君爱国之人。
其实我也不是很懂, 为什么他们不觉得维护百姓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利益、支持张居正改革是个忠君爱国的事情,
反而在这种相对而言更加虚无缥缈的事情上就觉得自己对得起国家了……
也是挺抽象的。】
【为了证明他们忠君爱国,就在册封郑贵妃的当天,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璟等人纷纷殊请册立东宫。
其中姜应麟措词激烈, 让朱翊钧生气非常, 他甚至将奏折扔在地上,对身边宦官说“册封贵妃, 初非为东宫起见,科臣奈何讪朕!”
遂降旨:“贵妃敬奉勤劳, 特加殊封。立储自有长幼,姜应麟疑君卖直,可降极边杂职。”
于是贬姜应麟为大同广昌典史。
吏部员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孙如法相继上言,都被处罚。】
【不过从朱翊钧处罚姜应麟的谕旨也指出,他立太子一定会依长幼顺序册立,说白了便是一种妥协。
接着又有南北两京数十人上疏申救,朱翊钧对此虽置之不理,我行我素,但心中却极其恼火。
于是他就对临朝听政这件事十分厌恶,多少有点小孩子了。
这时候,慈圣太后已经在慈宁宫中安度晚年,五更时分不再到万历住所呼喊“帝起”并携之登辇上朝了,
张居正已死,冯保被贬,被称为“和事佬”的当权者首辅申时行,
抱着朱翊钧有朝一日自会觉悟的幻想,对皇帝一再迁就。
就这样,朱翊钧逐步沉迷在六宫佳丽之间。】
【即便如此,大臣们也并没有丝毫妥协的意思。
他们仍然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并于万历十八年集体要求册立,并且杜门请辞,向朱翊钧施加压力。
朱翊钧只好推至万历十九年、或皇子十五岁时,之后又推说延至万历二十年春举行。
到次年八月工部张有德提议需要动工准备,然而被朱翊钧以不准奏扰为由罚禄三月。
首辅申时行与大臣等人上疏反对,朱翊钧大怒,然而申时行又暗中表明辩白。
此事曝光后申时行名誉扫地,被弹劾后只得辞职返家。】
【既然大臣敢放胆抨击朱翊钧隐私,那么朱翊钧身边的宦官也就不再为向外廷传递一些秘闻而感到忐忑不安。
朱翊钧日常生活放纵的消息不断传出,加上皇帝不时以“头眩”为由不举行早朝,那些大臣又发起新的一轮“攻击”。
朱翊钧被激怒了,众大臣或被辞职,或被廷杖。
上疏干涉皇帝“私生活”的礼部尚书洪乃春被拖到午门外廷杖六十,然后削职为民,以致最后愤郁而死。
众大臣或被辞职,或被廷杖。】
【万历二十一年年正月二十二日,朱翊钧对大学士王锡爵下发手札,
要将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并封王,以后再择其中善者为太子。
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了。
但是这肯定不合大臣们的意思,毕竟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就是说一个人就算是个傻子,他也能够当皇帝,而后面出生的人哪怕再聪慧再适合当一个皇帝,也必须去当藩王。
只能说还好李世民没出生在明朝吧。
王锡爵既怕得罪朱翊钧,又怕被朝臣攻讦,于是上疏请由皇后抚育长子,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了,因为这样长子就是嫡子了。
然而朱翊钧只以前谕示朝臣,继续准备行三王并封之礼,顿时朝中大哗。
因为王锡爵这么一说,等于明指朱常洛当太子的事情还需要补办手续,质疑了朱常洛做太子的合法性,
因此大臣们纷纷指责王锡爵阿谀顺上,王锡爵无奈自劾请辞,而朱翊钧也迫于众议收回了前命。】
【立储的风波,前后纠缠了有十五年之久,
最后还是在李太后的干预下,朱翊钧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让步,立虚龄已二十的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为福王、朱常浩为瑞王、朱常润为惠王、朱常瀛为桂王。
朱常洛出阁读书时,正值寒冬,太监不给太子生火取暖。
朱常洛冻得浑身发抖,讲官郭正域怒斥太监,太监们才给他生火。
此后,福王又不赴封国长期逗留京师,
于是大臣们又纷纷开始上书要求其按祖制离京赴封地居住,这其中以大学士叶向高、礼部右侍郎孙慎行争执得最为强项。】
【……这宦官抬头的也是很快啊,居然敢对太子如此。】嬴稷不高兴了,【寡人一脚给他踹断了剩下的两条腿。】
嬴稷可不是什么任人欺凌的人,这辈子他也就是在当质子的时候受过点苦。
但那个时候,也有母亲护着他,嬴稷其实没吃多大亏。
所以才有后来骄傲肆意,打的六国抱头鼠窜的战国大魔王秦昭襄王。
在听到宫人这么欺负太子,这嬴稷可忍不了。
当真是没大没小了啊。
【太监们也是看人下菜,皇帝好欺负就欺负皇帝,太子好欺负就欺负太子。
都不好欺负的时候,那就老实了。】
陈曦说着顿了顿,【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大臣们也是如此,皇帝强硬他们就软弱,皇帝软弱他们就强硬。
这样类似的国本之争,其实在朱厚熜嘉靖年间不是也发生过吗?
不同的就是那时候的朱厚熜是想把自己的父亲立为皇帝,进入太庙;
而朱翊钧想的是立自己喜欢的孩子当太子。
其实我个人感觉,朱翊钧后期还真不一定是特别喜欢福王,所以才想要立他当太子,只是一股劲儿上来了。
我身为皇帝,居然都不能立我喜欢的儿子当太子?
那我能善罢甘休吗?必然是不能的。
只不过前者是跟大臣们斗争斗赢了,后者显而易见的是失败了。】
【多少都有点……】武士彟多少有些难以评价了。
臣子和皇帝的斗争虽然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但是摆的这么明白的还是很少的。
朱元璋尤其生气,他看着自己现在的臣子都有点发火了。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基调是他定下的,他连丞相都不想设置了,更不用说是在其他事上面听大臣的了。
但是……
这大臣们遵循的意见也是他的指导意见,那不书名都说出来了嘛……
这让朱元璋生气又觉得生的有点没道理。
这种情况……
“逆子!”朱元璋最后还是决定骂后人。
反正在张居正那里的时候已经骂过一回了,再骂一回也问题不大。
马皇后:“……”
不是,怎么说呢,能看到朱元璋这样的脸色,其实也还是挺爽的。
自从他当上皇帝之后,就不是以前那个朱重八了。
就算是马皇后也有很多无可奈何,虽然有些时候她的劝谏朱元璋能听进去,但是大部分时候他还是坚持自己的。
哪怕如此,马皇后说话的时候还要注意方式方法,不然的话朱元璋就跟头倔驴一样,分分钟给你尥蹶子。
这谁受得了啊。
现在能有人这么吐槽一下,还让朱元璋有火没处发,别提多让人开心了。
马皇后甚至都没有去再安慰一下朱元璋,能多看一会儿也是好的。
而朱翊钧这个时候也没时间去看张居正的脸色了,他开始看那些朝臣们。
尤其是天幕提到的几个名字,他看的尤其狠厉。
好啊,就连先生张居正都不敢这么着,这些大臣倒是胆子很大啊。
他这个皇帝当的还不如一个大臣是吧?
朱翊钧下意识反应就是要和张居正诉苦了,可是话还没说出口,就看到了张居正失望的眼神。
朱翊钧:“……”
哎……天幕为什么要说先生死后的事情呢,就说的那里就可以了。
*
【国本之争,最后已经演变成皇帝与士绅大臣的势力之争。
到万历三十一年,就因为有谣言说朱翊钧想要换太子,矛头指向郑皇贵妃,结果皇帝株连逮捕者甚众。
恭妃王氏仍旧寂居幽宫,见不到朱翊钧,整日以泪洗面,流泪度日,渐渐的双目失明了。
万历三十九年,王氏薨逝,大学士叶向高建议厚葬,可是皇帝居然不同意。
而郑贵妃一班人并不死心,朱常洵被封为福王,按道理应该离开京城,到属地洛阳就任。
但在郑贵妃的要求下,他却迟迟没有离京,总在伺机寻找机会。
太子朱常洛的地位并不稳固,双方明争暗斗,终于爆发明朝立国以来最严重宫廷仇杀事件——梃击案。】
第254章 第二百五十四个老祖宗很骄傲
【梃击案是发生在万历四十三年的一场有关太子朱常洛被刺杀的政治事件,
事情的经过是有个叫张差的人,手持木棒闯入太子的居所—慈庆宫,并打伤了守门太监。
张差被审时, 供出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引进的。
当时人怀疑郑贵妃想谋杀太子,但朱翊钧不愿深究, 最后以疯癫奸徒罪将张差处死。
又在宫中密杀了庞保、刘成二太监,以了此案。
张差梃击案背后主使是不是郑贵妃并无定论,也有人怀疑是太子自演自导的一出苦肉计, 目的是借此陷害郑贵妃。
不过梃击案真相究竟如何,恐怕无人知晓了。
梃击案也成为明末三大疑案之一。】
【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朱翊钧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万历十七年, 朱翊钧不再接见朝臣,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
至于贪财一事,朱翊钧他在亲政以后, 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 就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 归自己支配。
为了掠夺钱财,他还派出宦官担任矿监税使, 四处搜括民财。】
【说实话,在这点上,他真的跟他的爷爷朱厚熜是一样样的。
不过他爷爷是斗赢了官员然后不上朝的,他是斗输了。
万历二十五年, 右副都御史谢杰还对皇帝抱有希望, 批评朱翊钧荒于政事,亲政后政不如初:
“陛下孝顺父母、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约开支、听取意见、亲人和贤人, 都不能够像当初一样。”
以至于朱翊钧在位中期以后,方入内阁的廷臣甚至都不知皇帝长相如何,
于慎行、赵志皋、张位和沈一贯等四位国家重臣虽然对政事忧心如焚,却无计可施,仅能以数太阳影子长短来打发值班的时间。】
【万历四十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
“中央机构空虚,各种事务荒废,皇上深居二十多年,从来没有一次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
首辅叶向高却说皇帝一日可接见福王两次,说明这皇帝也不是自闭到不能见人。
万历四十五年十一月,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几年,六科只剩下四个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
离谱到让人难以置信。
这就是明朝的皇帝,真的让人窒息了。】
朱翊钧却是十分不以为然。
他是皇帝,想要上朝就上朝,不想上朝就不上朝。
他没办法决定谁当太子,难道还没办法决定自己上不上朝吗?
就因为这个说他,这些人真的是,不懂当皇帝的苦啊!
他不光不以为然,想到这里,他甚至还有点委屈。
朱元璋倒是很气急败坏,他指着天幕说:“这狗东西,居然不上朝!居然跟他爷爷一样不上朝!朕都不敢不上朝!”
马皇后张了张口,最后还是什么也没说。
她也觉得生气,可是生气又有什么用呢?
那是几百年之后的人了,就算是现在再气又有什么用呢?
而且就算是他们的儿子,都不一定能事事如意,更不用说是隔了这么多年的后人了。
马皇后生气是生气他的所作所为并非是一个明君,甚至不是一个普通皇帝能做得出来的事情。
这就像是一个任性的小孩儿,遇到问题并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而是直接开始摆烂,你不让我做这个,我索性所有的都不做了。
反正你不让我做,那我就什么都不如你的意了呗。
马皇后带了这么多孩子,对这种心态其实是很明白的。
不过孩子大了懂事了以后这样的心态就少了,能继续这么来的,真的是……
很让人头疼了。
哎,虽然这话说出来肯定会让重八生气,但是她真的觉得这帮后人们多少都有些没长大的感觉。
听起来就很不成熟,甚至让人想要把他们塞回去先生那里重新学习。
【不过朱翊钧在统治中期后虽然不上朝,但是他的朝局还是相对比较安稳的,
没有宦官之乱,也没有外戚干政,没有严嵩这样的奸臣,朝内党争也有所控制。
对于日军攻打朝鲜、女真入侵和梃击案朱翊钧也都有反应,她虽然忽略一般朝政,
还是关心国家大事,并透过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的。】
陈曦说着顿了顿,【当然,这也只是从一堆缺点里面捡出来一些名不副实的能提的地方罢了。】
老祖宗们:【……】
倒是也大可不必。
都已经烂到底了,就让他腐败发臭吧。
朱元璋怒极反笑:“这个时候就不必给这个狗东西留脸面了,反正他也不要。”
马皇后对此深以为然。
【就在朱翊钧在后宫里当他的宅男,“万事不理”,导致从内廷到外廷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
辽东后金迅速崛起,不断出兵南犯,向明军发动进攻,辽东战争爆发。
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日,后金政权正式建国,终于成为明朝的主要威胁。
自此明朝辽东的形势也随之每况愈下。
尤其是经过东征援朝战争和矿税使高淮乱辽以后,辽东边防空虚,军民困甚,供应艰难,
加上朱翊钧用人不当,明军屡屡败北。】
辽东!
后金!
明朝前期的皇帝们都开始摩拳擦掌了。
把这个地方打服了,就不信之后还能再出什么幺蛾子。
当然他们也知道什么叫做“摁倒葫芦瓢起来”,就算是解决了辽东,还会有辽西辽南辽北,解决了后金,还会有后银后铜后铁……
如果不解决了本质上的问题,那这种事情会无限次的重演。
不能太故步自封了啊……
只要他们中原够强大,什么样的敌人不能压着打?
【万历四十七年三月,萨尔浒之战,明军四路大军,三路全军覆没,丧师九万,败局已定。
辽东战争每年约需银四百余万两,朱翊钧为了应付这笔庞大的军费,
自万历四十六年九月起,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
明末三饷也就是辽饷、剿饷、练饷已经开始了,其中剿饷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 练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
加派非但无济于事,反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纷纷投入反对明朝的革命洪流。
朱翊钧自己也因此情绪低落,愁眉不展。】
【他还好意思愁眉不展?】武德充沛的大汉老太公嗤笑一声,【不想着如何提升军队战斗力,只是想着如何捞钱了。
这样的皇帝,还是别干了。
这要是给了老夫的彻儿……】
刘彻挑了挑眉。
他当然也会利用各种方法来捞钱,但是不是这种又花钱又得不到体验感的花钱。
不能把辽金消灭了他睡都睡不安稳。
“虽然朕觉得和这等……”刘彻想了一会儿,不知道要怎么形容朱翊钧,“废物,相提并论,是对朕的侮辱。”
卫青和霍去病连连点头。
这样的皇帝,真的不配和他们的陛下相提并论。
甚至一起提的话都是对他们陛下的侮辱!
【不过很快,朱翊钧就没有再关心这个的精力了。
万历四十八年三月,朱翊钧因为长期酒色无节,
加上辽东惨败,国事困扰,终于病重不起。
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这位明朝在位最久,最为懒惰,最为贪婪的酒、色、财、气四毒俱精的皇帝,在弘德殿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二十二日发丧,二十三日颁布遗诏,命皇太子朱常洛嗣位。】
朱翊钧听到这个评价整个人都不好了。
他哪有那么差?
现在的朱翊钧还是有野心有抱负的,他并没有到后期那种纯粹摆烂什么也不管的状态呢。
他也奋发昂扬,努力图强过,怎么就得到这样的评价了?
朱翊钧太委屈了。
这让他几乎直接忘记了天幕上提到他之后是怎么对待张居正的,此时他委屈了,第一反应还是看向自己的先生。
“先生……”朱翊钧委屈巴巴的说。
张居正心情很复杂,他看着这个可以说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叹了口气。
“陛下……”
张居正心情复杂的说:“还是先看天幕吧。现在时候还早,很多事情,也还来得及。”
虽然天幕没有怎么特别多说,但是张居正自己心里是有数的。
他是个力挽狂澜的大臣没错,可是怎么也算不上是一个好人。
自己那个下场,多少有点天理循环,报应不爽的味道。
至于朱翊钧……
或许真的是他的教育方式有点什么问题,回头他要好好想想,想想。
而放弃什么的,自从张居正再次回到官场之后,就没有想过。
天幕不是说了吗?他的改革,可是给大明续命了的。
那现在都提前知道了,他难道还能做的比历史上的自己差?
张居正不相信。
他一定能够带领大明走出困境!
看着先生从茫然到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朱翊钧莫名也松了口气。
没事了,有先生在,以后都不会有什么事了。
*
【朱翊钧去世后继位的朱常洛是其偶然临幸宫女所生,而且是偷偷临幸的。
所以在王氏有孕的时候,朱翊钧忌讳这件事情而不敢承认,
但在内起居注中记载了这件事情,并有当时赏赐给王氏的实物为证,
再加上李太后盼孙心切,最后朱翊钧才被迫承认这件事情。
万历十年,明神宗册封宫女王氏为恭妃,于万历十年八月生子,是为朱翊钧长子,取名常洛。
再加上之前我说过的“国本之争”,可以看出,朱常洛是十分不受朱翊钧喜爱的。】
【那就管住自己啊。】嬴稷嗤笑一声。
第255章 第二百五十五个老祖宗很骄傲
【那就管住自己啊。】嬴稷嗤笑一声。
【裤子又不是别人拉着你脱的, 孩子也不是别人逼着你生的。到头来搞这些,真是没担当的人。】
陈曦叹了口气:【是啊,不知道朱常洛如果是一个接受了正常帝王教育的皇帝的话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是这个,数十年间饱受朱翊钧的漠视与郑贵妃一党的欺凌, 战战兢兢的人生更使其形成了懦弱阴柔的个性。
直至继位为帝之时仍受郑妃与李选侍的影响和控制。】
【朱常洛在朱翊钧驾崩后一个月,也就是八月份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宣布改元泰昌。
泰昌元年八月初一日,泰昌帝朱常洛在登基大典上,
“玉履安和”, “冲粹无病容”,就是行走、仪态正常,没有疾病的症象。
在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四日, 各发银100万两犒劳辽东等处边防将士,
罢免矿税、榷税, 撤回矿税使,增补阁臣, 运转中枢,“朝野感动”。
看起来也很有几分要重振河山的味道的。】
【当然,这也只是看起来。
真正情况如何,没有人清楚, 甚至朱常洛自己恐怕也不清楚。
因为他在举行登基大典后仅十天, 也就是泰昌元年八月初十的时候,就一病不起。
第二天的万寿节, 也取消了庆典。
据《国榷》记载:郑贵妃“进侍姬八人,上疾始惫”。
《罪惟录》也记载:“及登极, 贵妃进美女侍帝。未十日,帝患病。”
八月十四日,朱常洛病重,召内官崔文升治病。】
【这个崔文升本来是郑贵妃宫中的亲信太监。
朱常洛即位以后,将其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朱常洛患病后,郑贵妃指使崔文升以掌御药房太监的身份向皇帝进“通利药”,也就是大黄。
大黄嘛,那就相当于泻药。
所以,接下来的一昼夜,朱常洛连泻三四十次,身体极度虚弱,处于衰竭状态。
后来,廷臣们对于崔文升进药的资格和所进药物是否符合医学原理两点,对其进行猛烈的抨击。
给事中杨涟认为,朱常洛本来身体就虚弱,应当进补,而崔文升反而进以泻药,其心叵测。
当时,朱常洛生母王氏外家、原皇太子妃郭氏外家两家外戚都认为其中必有阴谋,遍谒朝中大臣,哭诉宫禁凶危之状:
“崔文升药,故也,非误也!”
崔文升的药,那是故意的,可不是什么误会啊!】
【泰昌元年八月二十八日,朱常洛召英国公张惟贤、内阁首辅方从哲等十三人进宫,让皇长子出来见他们,颇有托孤的意思并下令将崔文升逐出皇宫。
但是朱常洛可是一个好不容易熬出头,刚当了几天皇帝的人,就算他想托孤,臣子们怎么可能愿意就这么放弃呢?
次日,鸿胪寺丞李可灼说有仙丹要呈献给皇上。
太监们不敢做主,将事情禀告内阁大臣方从哲。
方从哲说:“彼称仙丹,便不敢信。”
接着,内阁大臣们进乾清宫探视朱常洛。
朱常洛此时已经开始准备安排后事了,将皇长子交由阁臣小心辅佐,又问起自己的陵墓的营建事宜。
在安排好一切之后,朱常洛问:“有鸿胪寺官进药,何在?”
方从哲说:“鸿胪寺丞李可灼自云仙丹,臣等未敢轻信。”】
【……这朱常洛,倒是也认得清楚形势,且看得开啊。】武士彟感慨。
都没有叫嚣着要找什么仙丹妙药,也没有奢望长生不老。
倒是个清楚的人。
武士彟想到这里心中有些可惜:【此人和老夫的女儿一样,缺了点教导啊。】
【教导?】李昞愣了一下。
【就是如何成为一个帝王的教导。】武士彟叹了口气,【不过我女儿后来好歹遇到了一个愿意教她一二的,朱常洛就……】
他爹别说是教导他了,可以说朱常洛人生之中几乎所有的门槛都是朱翊钧给造成的。
这样的影响甚至在朱常洛登基之后还有,试想如果不是之前朱翊钧给了郑贵妃太多的胆气,她敢在朱翊钧去世后对皇帝下手吗?
李昞微微点头,对此表示承认。
【这么一对比,老夫觉得渊儿也是很不错的了。】
听到这里的李渊:“……”
不是,虽然爹夸自己不错,但是这么夸好像也没什么好骄傲的吧?
跟这种人对比,是个人都觉得他不错了。
【或许那个福王会觉得这是一个好父亲,不过也不是特别好的父亲。】赢子楚摇摇头,【是好父亲是因为朱翊钧对他本身就好,
不是特别好的父亲,是因为朱翊钧还是没有把皇位给他。】
听到这里,朱常洵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就算是父皇再宠爱他又能怎么样呢?就算现在他连大臣都不见只见他又怎么样呢?就算是他得到的东西比朱常洛还多又怎么样呢?
皇位不是他的,那什么东西都白搭。
这种好,还不如那种不好呢。
【一个不合格的皇帝,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嬴稷不屑道,【还真是一个废物。】
朱翊钧:“???”
他现在就要去把秦国的宗庙给拆了!
还有汉唐那几个也别想落下。
就会说风凉话是吧,你们死了,可宗庙还在呢!
朱翊钧可不管这事儿干的漂不漂亮,反正得罪了他的就别想好过!
当然,这个时候的朱翊钧是没有考虑他能不能说服臣子的。
心里爽爽再说。
【所以这家伙还是去吃丹药了吗?】刘煓从中抓到了一个重点。
本来他们也都是封建迷信的那种,对于丹药这种东西,开始的时候他们还都觉得不错呢。
只是他们死之前的身份都还不是那么高,起码不支撑他们找来方士们给炼丹呢。
否则他们也想吃。
但是现在经过陈曦的科普之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丹药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吃了不会延年益寿不说,死的还更快了。
【是的,朱常洛自知命在旦夕,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命李可灼入宫献药。
到中午时分,李可灼调制好一颗红色药丸,让皇帝服用。
朱常洛服完红丸后,感觉还好,让内侍传话说:
“圣体用药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
傍晚,朱常洛命李可灼再进一粒红丸。
尽管御医们都表示反对,但是朱常洛坚持要再服一颗。
于是,李可灼再让皇帝服用了一颗红丸。
服后,朱常洛感觉安适如前,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不过很快,在九月初一的五更,朱常洛就驾崩了。
因为和朱常洛吃红丸的时间实在是太过接近了,朝臣们纷纷议论,认为李可灼、红丸是致皇帝暴毙的罪魁,而且还牵涉到方从哲。
不过,方从哲、李可灼对于朱常洛服药,本就是抱着一试的希望,对于朱常洛的死并不要负什么责任。
后来,内阁大学士将进药的前后始末详细地在给继任的明熹宗朱由校的奏疏中说明,才使方从哲摆脱了困境。
红丸,其实与嘉靖皇帝朱厚熜当初服用的红铅丸类似,是用妇人经水、秋石、人乳、辰砂调制而成,性热,正好与当初崔文升所进的大黄药性相反。
本就虚弱的朱常洛,在最后的岁月连遭性能相反而且猛烈的两味药物的折磨,就这么暴毙而亡。】
朱常洛脸色一白。
所以他还是没能免得了一死不说,还死得更快了?
【其实如果朱常洛号召全天下的名医来给他治病,说不定还有几年活头。
但是非要想不开去吃丹药,那就是自己给自己死亡加速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朱常洛真的是朱厚熜的后代没跑了。
也不知道这爷孙俩下去之后会不会交流一下谁吃的丹药更好吃一点。
不过我看那些原材料,就算是放了蜜应该也是难吃的厉害吧。】
陈曦调侃了几句。
朱厚熜:“……”
朱常洛:“……”
两人的脸色都有点难看了。
有些话其实不必说的这么难听的。
尤其是朱厚熜,他心想,以后找点干净的吃不就行了?
【这个时候的朱常洛在位仅仅一个月,年仅三十九岁。
他的离奇暴崩也为其子明熹宗朱由校留下一个剑拔弩张、分崩离析的统治集团。
《明史》曰:“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
【朱由校的生母王氏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朱翊钧便命令朱常洛的李选侍抚育朱由校。
这位在朱常洛继位后因为受宠,朱常洛想要封她为皇贵妃。
但她并不满足,唆使朱常洛立自己为皇后。
所以在朱常洛去世后,大臣们很害怕李选侍因为这个得寸进尺,
刘一燝与内监王安骗过李选侍,扶朱由校出宫,至文华殿,与张惟贤等叩头呼万岁,拥朱由校居太子寝宫。
尚书周嘉谟等官疏请李选侍迁出乾清宫,移居哕鸾宫也就是宫妃养老之宫,以防止李选侍干政。
首辅方从哲犹豫徘徊,御史左光斗上疏直斥李选侍,并说“武后之祸将见于今”。
只能说这帮人是真的对自己没什么信心,觉得什么人都能成为武则天了。】
【李选侍大怒,宣召左光斗,左光斗拒不赴召。
给事中杨涟力促方从哲定议移宫,并严词抗疏说:
“选侍阳托保护之名,阴图专擅之实,宫必不可不移。”
刘一燝、周嘉谟等共助其事,李选侍被迫移宫。
九月六日,朱由校还居乾清宫,登上了皇位,改当年八月之后的年号为泰昌,次年为天启。】
第256章 第二百五十六个老祖宗很骄傲
【只能说, 明朝的这些大臣们,
也或许是男人们,总是觉得一个人不行的话, 那都是因为女人的问题,而不是这个男人自己的问题。
但是他们没想到, 没了养母,还有其他的女人。
李选侍移宫后,年少的朱由校在内廷无所依恃, 封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幼时侍奉他的太监魏进忠,进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客魏相结, 内廷与朝官的斗争仍在继续。
东林党人担心客氏干政,建议按例赶客氏出宫。
客氏与魏忠贤狼狈为奸,反击东林党人, 一时之间, 擅权弄政, 厂卫横行。】
【……】嬴稷觉得自己要笑死了,【真的是自己没本事是没脸承认的, 只能往女人身上推锅是吧?
就算是当年义渠王被母后诱杀的时候,也不会有人说是男人太弱,而是母后更强罢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怎么人反而越来越回去了呢?】
东林党们:“……”
这个昭襄王说话真的是太难听了。
【这个时候盛行给女人裹小脚, 男人们的布估计是裹在脑子里的吧。】陈曦耸了耸肩。
【不过, 这个东林党又是什么?】
【东林党是晚明时候出现的一种政治党派,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
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 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赃枉法。
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
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从国本之争开始,东林党的党争就开始了。】
【或许是因为国本之争的时候东林党站在自己这边,所以朱由校即位后,令东林党人主掌内阁、都察院及六部,东林党势力较大,众正盈朝。
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孙承宗、袁可立等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方从哲等已逐渐被排挤出去,吏治上面稍微显得好了一点。】
【但是在这个时候,后金的努尔哈赤已经率军攻陷了沈阳,
明总兵尤世功、贺世贤都战死。
总兵官陈策、童仲揆、戚金、张名世前去援助辽东战事,和后金军在浑河大战,但全军覆没。
之后,努尔哈赤攻取了明朝辽东重镇辽阳,经略袁应泰自杀。
努尔哈赤攻取辽阳之后,朱由校再次启用熊廷弼,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
八月,参将毛文龙升任副总兵,命他排派兵守镇江。】
【这段时间里,朱由校针对后金的攻击做了不少部署。
不过这个时候明朝的战斗力……
总之是节节败退,后金军攻取了西平堡,
明副将罗一贵战死,镇武营总兵官刘渠、祁秉忠战死。
王化贞与熊廷弼撤入关内。
四月,朱由校任命袁可立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赞理军务,节制两镇兵马。】
【在军事上不太行,朱由校就从其他方面下功夫了。
朱由校这个时候下诏为张居正平反,录方孝孺遗嗣,优恤元勋,给予祭葬及谥号。
从这些方面来看,朱由校还是有当一个明君的心的。
不过此人的心也就到此为止了,在天启三年,魏忠贤执掌东厂,用阉党的势力制衡风头正盛的东林党。
魏忠贤这个人,也是明朝有名的大宦官,是明朝四大宦官之一,在朝中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卖官鬻爵,加速了晚明社会的溃败。
可以说,一样是个在后世人的作品里面经常出场死无葬身之地的奸臣。
他碰上朱由校这样的皇帝,那可谓是鱼碰上了水啊。】
【和其他明朝的皇帝一样,朱由校也是有着自己的小爱好的。
或者说是大爱好。
这位皇帝有着一个特别响亮的外号,叫做“木匠皇帝”。
听出来了吧,这就是一个喜欢做木工的皇帝,终年不倦。
魏忠贤便抓住了这一点,每每在他做木工的时候,魏忠贤就奏事。
朱由校厌烦,不肯听下去,推说自己已经都清楚了,你们看着办就行。
于是魏忠贤借机多次矫诏擅权,排挤东林党人,东厂番子横行不法,奸佞当道。
此时的大明也是内忧外患一大堆,国内爆发徐鸿儒起义和奢安之乱,国外受到后金威胁。】
【天启四年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各大臣也有跟多议论魏忠贤罪行的,朱由校听都懒得听。
十月,他下旨削去吏部侍郎陈于廷、副都御史杨涟、佥都御史左光斗的官职。
魏忠贤作威作福,外廷成了他的一言堂,个个叫他“九千岁”,各地为他立生祠。
客氏则在后宫作难,养了好些个颇有姿色的宫女,进献给皇帝,反而是有了身孕的妃子,都被她设计谋害,甚至连皇后都被她堕胎。
史书说她要效法吕不韦,做那个奇货可居的夺权之事。
在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时期,他们不仅残酷地排除异己,还加深了对地主阶级的盘剥,使得民不聊生,政治极度黑暗。
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东林六君子先后枉死。】
【天启五年三月,汪文言被审判定罪之后入狱之后,
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大臣也相继被捕入狱,尚书赵南星等被夺官罢职。
不久,杨涟等人相继死于狱中。
阉党追论万历时期辛亥年、丁巳年、癸亥年的三次京察,导致尚书李三才、顾宪成等被罢官。
八月,朝廷下令捣毁各地的东林党讲学书院。
兵败辽东的熊廷弼与东林六君子私交不错,这就导致了魏忠贤要对付他。
最终,熊廷弼与王化贞同一命运,都被处死,传首九边。
十月,兵部尚书高第担任蓟辽总督,孙承宗不久告老还乡。
之后高第怯战,命关外各城守军拆除防御设施,撤入关内。
于是,锦州、右屯和大、小凌河等地城堡均被放弃。
只有袁崇焕申明利害,誓守宁远。】
陈曦一口气说完之后,自己都有点喘不上来气了。
【……】
场上出现了一片沉默。
就算是朱世珍这个时候都忍不住说:【这孩子是不是有点傻啊?】
他还是第一次听说,一个乳母可以堕皇后胎的。
就算他孤陋寡闻好了,但是他看这些其他的皇帝祖先们好像也没见过的样子。
他们总不至于跟自己一样孤陋寡闻吧?
【其实不是傻。】武士彟倒是很有感慨的说,【其实就是没有天分,和志不在此吧。
就跟前面陈姑娘说的那宋徽宗一样,他如果是个普通人,或许还能因为自己的其他爱好名传千古……】
说到这里,武士彟也想起来了,朱由校那可不是风花雪月的爱好,而是木工。
……木工也不是没有能够名垂千古的人呢。
比如鲁班。
【咳……老夫的意思是,就算是当一个木匠,也可以和鲁班大师一样,名垂千古的。
实在是没有必要非要占着这个皇帝的位置不放啊。】
【如果他们能懂这点,那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离谱的皇帝出来了。
毕竟他们的江山,基本上也都是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
真要碰上了更适合当皇帝的,他们也不会说是把皇位让出去的。
就算是让出去了,也要被后人嘲讽几句。】
说到这里,陈曦感慨道:【还是我们社会主义好啊!】
【社会主义?那又是什么?】新词引起了老祖宗们的好奇。
陈曦:【……呃……】
这个很难解释。
【简单的说,就是没有皇帝,普通百姓当家做主的那种。
是真正做到了“社稷为重”“民为贵”的社会,我们的……】
她迟疑片刻,【首领,并不是固定的一家一姓这样。】
【怎么可能呢?】朱世珍是最难以理解的,【怎么能没有皇帝呢?】
他曾经是社会的最底层,自己的儿子又做到了社会的最顶层。
所以对于封建的皇帝制度,他是最为推崇和最深信不疑的。
就算是天崩地裂,外族入侵当皇帝了,那也不能是没有皇帝。
不然他儿子好不容易得来的皇位算什么?
其他的老祖宗们虽然没有朱世珍这么夸张,但是表情明显也是很不适应的。
陈曦也没有非要继续解释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意思,毕竟是古人,还是古人中的人上人。
他们脑子里已经定下来的东西,不是说一句两句就能够推翻的。
更何况这也不是她的工作。
所以陈曦继续道:【袁崇焕是有几分本事的,
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进攻宁远,明朝总兵官满桂、宁前道参政袁崇焕固守宁远。
袁崇焕临危不惧,召集诸将议战守,决定采取坚壁清野之策,组织全城军民共同守城。
不久用红衣大炮击败了努尔哈赤,史称“宁远大捷”。
二月,袁崇焕被任为佥都御史,专理辽东军务,镇守宁远。
三月袁崇焕晋升为辽东巡抚。】
【不过这样的胜利,对于此时的大明来说,意义其实并不算太大。
因为此时的天灾人祸一并来了。
天启六年五月,在北京王恭厂一带发生了一次奇怪的巨大爆炸,死伤两万余人,却难以用爆炸来解释,
一时间,众说纷纭,天怒人怨,朱由校不得不下罪己诏,大赦天下。
但即便如此,也没有抵挡得住天灾。
入夏之后,京师爆发大水,江北、山东出现了旱灾和蝗灾。
入秋之后,江北又发大水,河南出现蝗灾。
可谓是大江南北,民不聊生;朝廷内外,危机四伏。】
第257章 第二百五十七个老祖宗很骄傲
听完陈曦的话, 老祖宗们又是一阵感慨。
【总感觉这大明已经到了气数将尽的时候,听起来很是不妙啊。】嬴稷已经总结出了一些东西。
一般说到这种天灾人祸齐齐出现,对外还很不利, 还没有什么人出来力挽狂澜的时候,那就是一个王朝要灭亡的时候了。
【这大明也二百多年了吧?】武士彟数学好, 略微算了算道,【按照规律,也确实快了。】
陈曦微微点头:【这个时候的朱由校, 其实身体也很不好了。
因为在天启五年五月十八日,朱由校祭祀方泽坛完毕后,在客氏、魏忠贤等人的陪同下, 到西苑游船戏耍。
申时,在桥北浅水处大船上饮酒。
又与王体乾、魏忠贤及两名亲信小太监去深水处泛小舟荡漾,却被一阵狂风刮翻了小船, 不小心跌入水中, 差点被淹死。】
【当然了身为皇帝, 朱由校是不可能就这么直接淹死的。
他必然会被人救上来。
不过这次他虽然被人救起,但因为这次惊吓, 却落下了病根,
多方医治无效,身体每况愈下。
后来尚书霍维华就进献了一种名为“灵露饮”的“仙药”,因其味道清甜可口, 朱由校便天天饮用,
然后喝出了肿胀病,逐渐浑身水肿, 最终卧床不起。】
【天启七年八月十二日,朱由校在乾清宫召见内阁大臣、科道诸臣, 下诏说魏忠贤、王体乾对皇帝忠心耿耿可以用来商议国家大事。
并且封魏忠贤的侄子魏良栋为东安侯。
朱由校预感到自己来日不多,自己的子嗣又都早夭,只能是兄终弟及。
所以他召来自己的五弟信王朱由检入卧室,说:
“来,吾弟当为尧舜。”命他继位。
次日,朱由校又召见内阁大臣黄立极,说:
“昨天召见了信王,朕心甚悦,身体觉得稍微好些了。”
然后在八月二十二日,朱由校就驾崩于乾清宫了。
而皇位,也就传给了他的弟弟朱由检,也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
【……这,也没当了几年啊。】刘煓都不用板着手指数,【这末代的皇帝都活不长啊。】
【可能是一种神秘的感应吧。】陈曦也比较难以解释这种现象,【不过如果不是这些皇帝一个比一个不行,王朝也不会就那么亡了。】
这话有道理。
很难说是国之将亡妖孽尽出,还是妖孽尽出国之将亡,两者之间几乎是同时出现,因果性可真说不好。
【这可能就是姑娘所说的规律吧。】嬴稷很是感慨,【寡人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很愤愤,为什么寡人的大秦会二世而亡的。
但是听了这么多之后,寡人也看淡了。
没有不会灭亡的王朝,每一代的皇帝都会有缺点,在他们统治期间就会有许多的明伤暗疮。
到了最后的那个皇帝的时候,便是积重难返了。】
陈曦点头:【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想,如果是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到自己一手创立的国家亡国的时候会怎么样,
但是这终究也只是一个想法,无论是热血沸腾绝地翻盘,还是无可奈何无力回天,
都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美好的想象罢了。】
嬴政、刘邦、刘彻、李世民、赵匡胤和朱元璋此时不约而同的开始考虑起了陈曦的想法。
尤其是朱元璋。
其他几个皇帝开创的朝代已经说过去了,就算是再多遗憾都好,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要怎么做了。
只有他,是刚刚开始听,甚至还没有听到。
“快别说这些有的没的了。”朱元璋着急,“快给朕讲讲这最后一个皇帝到底做了什么了。”
剩下这些,等说完了再说也不迟啊。
“陛下不必着急。”马皇后倒是冷静,“听到这里还没听出来吗?大明已经积重难返了。”
朱元璋:“……”
他怔愣了一下。
他不得不承认,马皇后说的是对的。
现在的大明内忧外患一大堆,就算是自己过去,也未必能够力挽狂澜。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他在这个时候,八成不会搞什么拯救大明,而是直接拉起队伍重干得了。
破坏永远比建设要难。
而从一片废墟开始重建,也比从半破烂的上面重建要简单的多。
可这是大明啊,是他一手创立的大明!
就这么要亡了吗?
【朱由检少年时代就喜欢读书,而且不苟言笑,常常静心养神、正襟危坐,衣冠不整就不见内侍。
有陪读的内侍不敢读出声,他就厉声呵斥道:“读书是好事,倒害羞;若唱曲儿,倒不害羞耶?”
明代皇子出阁前没有专门的师傅,因此朱由检遇到不懂的字时,就自行查阅《洪武正韵》《海篇直音》及《韵小补》等书。
他也并非深居简出,时常微服私访北京市集,购买物品,体察民情,因此对物价一清二楚,即位后亦多次戳破采购宦官说高价钱的谎言。
从这里其实也能看出来朱由检的一些性格,也决定了他后面当皇帝的时候的一些弊端。】
【在他身为信王的时候,自己皇兄治下到底出了多少幺蛾子,朱由检也是看的清楚。
但他作为藩王,是不能参与政事的,只能小心自保。
在魏忠贤的阻挠下,他与朱由校见面的机会极少,即使见了面也几乎说不上话。
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差点卷入魏忠贤的阴谋。
据说当时魏忠贤曾派一名刺客暗杀张皇后,被朱由校发现后移送厂卫审办,主管东厂的魏忠贤打算利用这名刺客来诬陷张皇后之父张国纪“谋立信王”,从而废皇后、兴大狱,
但他的同党王体乾却认为朱由校对张皇后和朱由检感情很深,此举不会成功,
因而魏忠贤杀了这名刺客以灭口,并未波及朱由检。】
听到这里的魏忠贤松了口气。
还好还好,他没有对这位未来的皇帝做什么不可饶恕的事情。
现在他开始讨好信王应该也还来得及……
【虽然魏忠贤没有直接得罪朱由检,但是朱由检却对宦官弄权的弊端都看在眼里,
他读史读到十常侍、董卓、曹操等擅权时,都会“抚卷切齿”。
他尤其痛恨魏忠贤专权,感慨“皇兄过忠厚,为所欺耳”。
但是,他从不表露对魏忠贤的厌恶,魏忠贤见了他也面有惧色,并常派自己的党羽给朱由检送一些非时花果,
朱由检表面上以厚赏回报,实质上不仅不喜欢这些花果,还趁机暗中记住了魏忠贤的党羽。】
魏忠贤:“……”
算了,现在还是先把信王弄死再说吧,他总有种感觉,从这位身上他不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权势,甚至还保不住自己的命。
【虽然处理不了宦官,朱由校只能转移注意力去其他的地方,比如边境局势。
天启七年正月,朱由校赐给他景王府所属的宝坻等县及塌河地租银六千三百两,
他立即上疏,以“边境多虞,军需告匮”为由请求将这些地租银两还给国库,以补边防之需。
朱由校被朱由检能为国分忧的至诚之心所感动,收回成命,以遂其愿。
但随即将汝王、福王所留地租赐予朱由检,以便充作养赡之用,并展现他的“亲亲至意”,朱由检再次辞去。】
【朱由检出宫居住后,就准备就藩了。
只不过朱由校死的比较早,驾崩前准备将皇位传给朱由检,而且嘱托他善待张皇后与信用魏忠贤。
朱由校驾崩当日,魏忠贤哭得眼睛都肿了,开始跟党羽商量对策。
据说魏忠贤是打算自立的,但是被兵部尚书崔呈秀劝阻,
另有人提议令宫妃假称怀有身孕,而将魏良卿之子领入宫中,接替皇位,由魏忠贤辅佐,就像“新莽之于孺子婴”那样。
魏忠贤认为言之有理,便派人婉言暗示张皇后,被张皇后拒绝。
魏忠贤得知张皇后的严正态度,也无可奈何,不再强迫她,只好派亲信宦官涂文辅、王朝辅接朱由检入宫。】
【朱由检入宫后,内阁起草遗诏,内称“皇五弟信王聪明夙著,仁孝性成,爰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丕绍伦序,即皇帝位”。
在张皇后的告诫下,朱由检自带麦饭入宫,不吃宫中食物,对宫中的一切保持高度警惕。
到了夜晚,朱由检秉烛独坐,偶然看见一名小宦官持剑而过,立即叫到跟前,索要其剑,详加审视,许诺将给他赏赐,并将剑留在自己桌上。
当听到宫中巡夜者击打木梆的声音,他起身前往慰劳,并回头问左右侍从如何赐酒食,侍从回答说由光禄寺负责,
于是,朱由检下令旨让光禄寺准备酒食,赐给宫中值班巡夜之人,一时欢声如潮。
对于魏忠贤,朱由检也“屡赐温词,曲加慰劳”,以安其心。】
【嗯?】刘煓挠了挠头,【不是说他看不惯这个姓魏的太监嘛,怎么还对他说话和气,还犒劳呢?】
【这个时候的朱由检刚刚登基,一切都不算稳当。
朱由校在位的时候折腾下的烂摊子也很多,再加上魏忠贤这么长时间的经营,朝廷内外也都是他的人。
如果一上位屁股还没坐稳当,就直接大张旗鼓的对付魏忠贤,难免有些难度。
更何况,在朱由校去世之前还让朱由检好好重用魏忠贤,他直接上来就对魏忠贤下手,是生怕自己的皇位坐的太稳当了吗?】
说得有道理,现在确实不是一个好时机。
魏忠贤也松了口气。
还有时间。
第258章 第二百五十八个老祖宗很骄傲
【经过惯例的三劝三辞, 朱由检于八月二十四日穿上衮冕,祭告天地,即皇帝位于皇极殿, 改元崇祯,在登基大典时突发天雷之声。
他即位之初, 仍像朱由校那样对待魏忠贤及其党羽,该赏赐的照样赏赐,该封官的照样封官。
魏忠贤反而感到不安, 说实话这作恶多端的人,也知道自己遭人恨呢。
于是魏忠贤对出身信王府宦官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徐应元毕恭毕敬,馈赠珍奇异宝, 结为兄弟,并在九月初一日上书乞求辞去东厂提督之职,借以试探虚实。
结果, 朱由检不仅没有批准, 而且还好言相劝, 慰留一番。】
【过了两天,朱由检准许魏忠贤的对食奉圣夫人客氏出宫到私人宅第居住。
魏忠贤上书乞请免去户部丧礼香蜡三万金, 朱由检立即表示同意。
初四日,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请求辞职,朱由检不允。
九月二十五日,魏忠贤上书乞请停止为其建立生祠, 朱由检批准以前生祠保留如故, 不再新修,又夸魏忠贤“有功不居, 更见劳谦之美”。
十月,朱由检又以“赞襄典礼”和东江战功实际上是毛文龙在丁卯之役中的战功为名给魏忠贤、王体乾等荫官。
通过对魏忠贤、王体乾及其党羽的恩荫赏赐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他们的疑虑,同时也麻痹了他们。】
【但是这也并不代表朱由检就准备这么继续放任魏忠贤和他的同党了,
他采取行动的动作也还是很快的。
九月十六日,“阉党”成员南京通政使杨所修参劾崔呈秀等,朱由检反而“责其轻诋”;
十月十四、十九日,另一“阉党”成员云南道御史杨维垣两度参劾崔呈秀各种罪状。
崔呈秀内心不安,请求回家守制,朱由检在十月二十一日批准其请。
崔呈秀倒台之后,魏忠贤就成为了下一个被弹劾的对象。】
【自十月二十三日以来,陆澄源、钱元悫、钱嘉征等陆续弹劾弹劾魏忠贤罪状,尤以贡生钱嘉征言辞最激烈,
他列举了魏忠贤十项“滔天之罪”,“并帝”“蔑后”“弄兵”“无二祖列宗”“克削藩封”“无圣”“滥爵”“掩边功”“朘民”“通同关节”。
魏忠贤得知此疏,在朱由检面前痛哭流涕,连呼冤枉。
朱由检不为所动,命内侍当廷诵读钱嘉征奏疏,让魏忠贤亲耳聆听,魏忠贤“震恐丧魄”。
之后,魏忠贤以身体不适为由,请求辞职。
徐应元本起于信王府,与魏忠贤相互勾结,但见魏忠贤将要失势,也请求养病,朱由检顺势批准魏忠贤、徐应元回家养病。】
【十一月初一日,朱由检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正式下旨将魏忠贤之罪昭告于世,贬魏忠贤至凤阳祖陵管理香火,客氏送至浣衣局收管。
魏忠贤出京时,带着大量随从,威风不减。
十一月初四日,朱由检以魏忠贤“将素畜亡命之徒,身带凶刃,不胜其数,环拥随护,势若叛然”为由,下令将其逮捕至京。】
【行至阜城的魏忠贤从“阉党”成员李朝钦那里提前得知这个旨意,两人痛饮一番后双双自缢。
客氏被杖杀,崔呈秀亦自缢。
其后,朱由检召回各地镇守太监,平反天启末年迫害东林党的冤狱,毁《三朝要典》,
定“钦定逆案”,将魏忠贤等255人定为“逆党”,魏忠贤和客氏被凌迟戮尸,
其党羽或处死,或削籍,或充军,从而实现了拨乱反正。
时人评论此举“不动声色,潜移默夺,非天纵英武,何以有此”。】
【还不错啊,这么一个嚣张跋扈的太监,就这么被剪除了。这朱由检,还是有几分本事的。】
老祖宗们并不吝啬于夸奖。
【不过这应该是这个时候的明朝,解决了魏忠贤也只是一个开始罢了。这后面如何,才是更重要的。】
明朝的宦官,他的本事基本上都是皇帝撑腰来的,再加上宦官和官员们如此猛烈的对立。
但凡这个皇帝不是个傻子,就能处理得了这个嚣张的宦官。
陈曦这点上面虽然没有说的很明白,但是嬴稷作为一个老政客,很快就从中敏锐的察觉到了这点了。
【是的,剪除魏忠贤之后,朱由检也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他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力图挽回明朝的衰落,实现中兴之伟业。
崇祯元年正月十二日,他训诫群臣,称在阉党垮台、“职掌还之各司”之后,
群臣务必“致忠竭节”,洗刷积弊,以“为国节财,为民择吏”为要,
同时“一切奏议有关国计者,遵我祖宗成法,不得妄议纷更”。】
嬴稷微微皱眉:【啊?】
这也未免有些太死板了。
祖宗之法虽然是根本,可也不是什么都要一直遵循,不能改变的,尤其是明朝这个外部动荡变化很快的时代。
就算是在他们七国并列的时期,那也是变法的强,不变法的亡。
只遵循祖宗之法,和动也不动送死没什么区别。
【朱由检自己倒是以身作则,勤于政事。
他始终坚持经筵与日讲,不仅学习儒家经典,也作为听取讲官意见、与朝臣讨论时事的一个重要渠道,即使“边报纷纭”,经筵、日讲依然如故,甚至更加“精勤”。
朱由检每天“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他不仅坚持常朝,而且除了盛暑严寒之外,都会去文华殿召见重臣,讨论政事。
他从未懈怠于批阅奏章,往往“批阅至丙夜不休”,甚至还在半夜下达圣旨。
朱由检不仅在明朝皇帝中以勤勉著称,甚至被臣下誉为“汉、唐以来良所稀见”。】
说到这里,陈曦顿了顿,【朱元璋在这点上大概会很喜欢这个后人吧,这也是明朝为数不多跟他一样勤奋,甚至更加勤奋的皇帝了。】
【但是勤奋只是一个皇帝最基本的优点,而不能代表一个皇帝能力强到可以力挽狂澜。
在朝堂之内,崇祯初年的几位依附魏忠贤的阁臣黄立极、施凤来等相继被弹劾而去职,朱由检以枚卜抽签的方式挑选新阁臣。
他在天启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召集大臣和科道官到乾清宫,先拜天祈祷上苍保佑,再将推荐的阁臣姓名一一写出,装入金瓯之中.然后用筷子挟出。
先挟出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四人。群臣纷纷说时局艰难,请扩大阁臣数额,于是朱由检挟出周道登、刘鸿训二人。
此六人就一并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以李标为内阁首辅。】
【……】就算是封建迷信的老祖宗们也对这个操作无语了。
不是,你这是挑选阁臣,不是你自己家买大白菜,能不能严谨认真一点?
不考察臣子的能力,而是考察老天爷爱不爱他是吧?
这要是一个运气好的废物在上面,不得一飞冲天啊?
【因来宗道、杨景辰曾名列《三朝要典》,故在半年后毁《三朝要典》的时候被去职。
崇祯元年十一月,刘鸿训因处置兵变令朱由检不满意而去职,老臣韩爌入为首辅。
李标、钱龙锡等仍在内阁。
韩爌、李标、钱龙锡均属“东林党”派系的人物,他们积极协助朱由检定“钦定逆案”,恢复天启朝被迫害的东林党人的名誉。
因此他们主持的内阁号称“东林内阁”,从而形成了“东林大盛”的局面。
另一方面,朱由检亦留下礼部尚书温体仁、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侍郎申用懋等非东林党的官员,以制衡东林党的势力,这四人被东林党称为“四凶”。】
陈曦顿了顿,【党争,也是大明亡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皇帝自以为在这其中平衡了朝臣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耗损了国力。】
本来还沾沾自喜的皇帝们听到这个话脸都黑了。
什么意思什么意思什么意思?
是指责他们玩制衡之术,让朝臣们互相制衡是有错误的呗?
嘴硬的皇帝们当然不会承认这点,他们只觉得是朝臣们野心太大了,所以才需要他们这些当皇帝的想方设法制衡。
他们老老实实的话,皇帝们又怎么会没事钻研这些呢?
玩这些心思的皇帝们那真的是理直气壮,且并不觉得自己有错。
至于天幕说党争引起了亡国的事情,那也是他们大臣的问题。
皇帝们能有什么问题呢?
【除了党争之外,崇祯初年最大的难题是收复被后金占据的辽东。
朱由检将这一重任交给了曾在天启末年相继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原任辽东巡抚袁崇焕。
袁崇焕此前因私下议和与不救锦州而被弹劾,不得已辞职返乡。
所以在登基之后没多久,朱由检就起用袁崇焕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管兵部添设右侍郎事。
第二年,又让袁崇焕取代王之臣,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
可以说是对其寄予厚望了。】
【袁崇焕也没有在这上面多扭捏,
他当着群臣的面向朱由检提出了“五年平辽”的目标,并请求朱由检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权。
朱由检大喜过望,表示:“五年灭奴,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赏,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子孙亦受其福。”】
陈曦顿了顿,【怎么说呢?也就真的一个敢说,一个敢信吧。】
第259章 第二百五十九个老祖宗很骄傲
陈曦说的一个敢说一个敢信, 那是有双重意义的。
一重是说袁崇焕敢说“五年平辽”,朱由检就真的敢信;
另一重是说朱由检说配合不听信谗言,袁崇焕也真的敢信。
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两人还是挺相配的君臣来着。
【两人都很自信爆棚,且互相吹捧。
袁崇焕又请求吏部和兵部的用人、户部的转饷、工部的制造都要配合自己,
也不可听信谗言,朱由检亦一一应允,
指示各部尚书配合袁崇焕, 允诺不听信任何谗言,又赐给袁崇焕尚方宝剑,随后袁崇焕前往关外前线。
袁崇焕到任后, 整顿防务,委任祖大寿守锦州、何可纲守宁远、赵率教守山海关,对外联络明朝藩属哈剌慎朵颜三十六家, 开市给赏, 加以安抚。】
【但是袁崇焕这个人, 说好听了点有雄心壮志,实际上是志大才疏, 目光短浅之人。
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去揣摩领导的心思。
他在得到了朱由检承诺之后,就真的觉得自己可以了。
我们来看看他被重用之后都干了点啥。
首先在崇祯二年六月初五日,袁崇焕以先斩后奏的方式杀东江总兵毛文龙于双岛,接着上疏请罪。
要知道, 毛文龙可并不是什么小兵, 一个东江总兵,一个边防大将, 袁崇焕说杀就杀了,将皇帝放在哪里?
你都不说是自己人了, 就算是你弄到了一个俘虏,要杀要剐也要问一下上面的意思吧?
在这点上就能看出来,袁崇焕实在是没有什么政治头脑。
而且这点上也埋下了袁崇焕后面被杀的伏笔,像朱由检这么一个人,是没办法忍受自己的臣子如此无状的。】
【紧接着,袁崇焕夸下海口,要在“五年平辽”的话也被打了脸。
崇祯二年十月下旬,后金大汗皇太极在西征蒙古途中决定掉头攻打明朝,
兵分三路突破大安口等处长城关隘,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战死于遵化,袁崇焕率关宁军从宁远回防蓟州镇,亦堵截失败,
后金军于十一月二十日兵临北京城下,是为己巳之变。
袁崇焕率军救援北京,在广渠门外与后金军激战,迫使后金军退却。
你别说是“平辽”了,甚至你都让后金打到北京城下了,
这让对他信心满满的皇帝怎么想?
更何况,朱由检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袁崇焕如果能回应了他的期待还好,如果不能,那只能是更恨了。】
袁崇焕:“……”
他背后出了一身冷汗,他第一次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居然有这么大的隐患,居然让皇帝对自己如此不满……
【十一月二十三日,朱由检在平台召见袁崇焕、满桂、黑云龙等将领及兵部尚书申用懋等。
袁崇焕穿着青衣玄帽入宫,强调形势严峻,朱由检“慰谕久之”,袁崇焕又请率兵入城,朱由检不许,赐给他貂裘和银盔甲后结束这次召见。
大约与此同时,温体仁已上密疏弹劾袁崇焕通敌,据说皇太极也使用了反间计,让被俘的明朝太监听到汉人将领鲍承先、高鸿中等谈论袁崇焕里通后金之事,然后放回北京。】
陈曦顿了顿,【其实在这里,还有一件事情是跟此事相关联的。】
【那就是袁崇焕私自和后金议和。
在《清史稿》和《明史.袁崇焕传》中都记录了,袁崇焕曾经私下里偷偷与后金议和,且在朝廷不知情的情况下。
袁崇焕第一次议和还是在朱由校统治时期,不过后来袁崇焕上书为朱由校分析了辽东的形式。
而这次袁崇焕却是背着收复辽东的任务,一面布置防线,一面和皇太极书信筹“议和”之事。】
【《满洲秘档》曾提到了,崇祯二年,袁崇焕和皇太极,两人之间围绕议和条件来往书信接近10封。
信中内容不仅承认大金国,而且还要向大金国赔钱。
因为这已经远远超过了袁崇焕的底线,所以很难满足。
于是皇太极就带领着,他的八旗军就打到了紫禁城。
因此私下议和也就成了袁崇焕通敌卖国的一个罪证。
其实袁崇焕这个举动还真不一定是卖国的举动,毕竟那个时候的明朝是什么样子,统治者心里没数,他们这些边关大将也没数吗?】
【按照袁崇焕的解释,他是以议和为缓兵之计,争取时间,以加强关外宁、锦等重镇的防御。
朱由校时期的时候,对袁崇焕还算宽容,虽然袁崇焕几次三番不跟皇帝报备就跑去议和,也没有真的对他怎么样。
最多就是朱由校下旨给袁崇焕:“边疆以防御为正,款事不可轻议。”
经过朱由校的数次宽容,袁崇焕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因此,皇太极无论派人、送信往来,无论词句如何谦顺、都被他扣压,不报朝廷。
而这种胆子大,在朱由检这里就翻车了。】
【你什么都能自己做主了,还要皇帝做什么?
别看朱由检看起来也是很信任他,但是袁崇焕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在朱由检的底线上面蹦迪。】
陈曦说完之后想了想,【蹦迪就是跳舞的意思。】
老祖宗们:【……】
不过不得不说,陈曦这个说法是很贴切的,这都不用朱由检了,是个脑子清醒的皇帝就不会高兴。
这袁崇焕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一个皇帝脾气好也就罢了,两个皇帝都这样。
这朱家的皇帝是什么尿性,他们听陈曦说了这么多都能总结出一二了。
袁崇焕一个在朱家人手底下当臣子的,还能没有这点敏感度?
就算是不是朱家人,一个武将,不得到上面的准许,不经过群臣的商议,自己一个人就定了议和这种大事?
哪怕是你其实是想要缓兵之计,这都不是你一个人能做了决定的问题好吧。
没有一个领导愿意自己的属下越过自己去处理甚至能决定未来公司走向的事情,更不用说是一个皇帝了。
就这里,袁崇焕日后的死路已定啊!
【袁崇焕还有一点是触到了朱由检的痛点,也是他日后不得好死的原因。
那便是卖粮资敌。
其实真要认真的说,是说不上卖的,而是换。
蒙古人那边缺少粮食,但是他们有着优秀的马匹,而大明不缺粮食,但是缺少马匹。
所以袁崇焕坚持用粮食跟蒙古人换马匹。
虽然朱由检不乐意,但是这个时候他还是需要袁崇焕去抗击后金的,所以最后也不得不答应了此事。】
【不过袁崇焕不知道的是,蒙古人和后金的关系那是非常好的。
甚至在后来后金入主中原一统天下之后,那年年都是满蒙联姻的。
所以在得到了这个粮食之后,蒙古人立马就把粮食分了一半给后金,后金本来还摇摇欲坠的局势立马就稳住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袁崇焕这样的行为跟资敌也没什么区别。
虽然他本质不是这种想法,但是……
实际上确实是如此。】
【……所以,他活了多久?】嬴稷听着都要心梗了,如果他有这么一个臣子,估计能少活好几年。
【没多久,很快在崇祯二年二月初一,朱由检再次召见袁崇焕及满桂、祖大寿等时,就斥责袁崇焕:
“尔擅杀大帅,以至今日。今又不能捍患御侮,则平日恢复之言何在?”
命锦衣卫将他逮捕入狱。
同时,朱由检派孙承宗安抚东奔的关宁军,并以梁廷栋、满桂分别为文武经略,替代袁崇焕。
十二月十七日,朱由检命满桂出击永定门外的皇太极大军,反遭重创,满桂阵亡。
皇太极也意识到了现在的后金是拿不下北京的,便在留下表达议和之意的书信后及时撤军,崇祯三年二月十六日从董家口出塞。】
【己巳之变是明朝京畿所受到的一次重大威胁,朱由检当然会追究有关官员的责任,
其中兵部尚书王洽死于狱中,蓟辽总督刘策、山西巡抚耿如杞、总兵张士显等文武大员被杀。
这些大臣都被杀了,那辜负了朱由检信任、
八月十六日,朱由检数落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及给哈剌慎卖粮从而间接支援后金、图谋议和、纵敌不战、遣散援兵等罪状,将他凌迟处死。
袁崇焕获罪后,先前支持过他的钱龙锡、韩爌遭到史?、高捷等亲温体仁的言官弹劾,相继去职,李标、成基命虽继任首辅,亦不能久安于位,先后辞任。
东林党的势力一落千丈,周延儒、温体仁入阁主政。】
凌迟处死!
好家伙!
听着这个结局,大多数老祖宗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
【这也太过了,此人的种种行为,纵然不是很妥当,却也并非是大奸大恶之徒。】李昞忍不住道,【凌迟处死,是不是也太残忍了些?】
【是啊,直接免了职,或者是杀了都行,凌迟……】武士彟摇了摇头,【这朱家的皇帝,可当真是残忍啊。】
刘煓感慨一声:【日后谁说我老刘家的皇帝刻薄寡恩,还是先对着明朝的皇帝说这个话吧。老夫的后人就算是再刻薄寡恩,也没到这个份儿上。】
朱世珍已经被“凌迟处死”给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那可是凌迟啊……
就算是他什么不懂,这种酷刑也是听说过的。
那是把人的肉一片片的割下来,三千多刀才让人去死的。
那得多疼啊……
就算是奸臣,也没几个是有这样待遇的。
袁崇焕他罪不至此吧?
一时间,本来还觉得袁崇焕有些欺君罔上的人,都开始有些同情他了。
第260章 第二百六十个老祖宗很骄傲
朱由检看着天幕, 并不觉得自己做的有任何问题。
袁崇焕做的那些事情,根本就是死有余辜!
而且他就算是死前都不觉得自己做错了,实在是活该。
只是判他凌迟处死, 已经算是对他的宽仁了!
但是大臣们却是心中发寒。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政敌活跃在官场上,可也没有人觉得自己是能在官场上干干净净永远没事的。
现在他政敌的下场, 就是他未来的下场。
运气不好的话,可能还要再惨几分的。
所以他们希望袁崇焕去死,可是这种死法真的大可不必了。
这个皇帝真的是个好皇帝吗?
【杀了一个袁崇焕, 明朝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之前我说了,明朝的时候正好是处于小冰河时期,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天灾频繁。
而在崇祯年间,小冰河期更是进入了比较严重的阶段,引发了灾荒频繁、粮食歉收, 西北和中原受灾尤甚。
正常的皇帝这个时候其实应该是免税赈灾的, 毕竟一个地方受灾之后, 百姓活着都已经很困难了,更何况是交税。
但是我们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呢, 他田赋加派依然不减,造成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然后便演变成了浩荡的农民起义。】
【在崇祯元的时候,遭受大旱的陕西澄城中就爆发了王二起义,他们杀死知县、啸聚山林, 拉开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陕西各地走投无路的农民与边镇逃兵、被裁撤的驿卒等合流, 纷纷揭竿而起。
这些起义者各自为战、流动性强,所以被统治阶级称为“流寇”。
崇祯二年四月, 朱由检任命杨鹤为陕西三边总督,负责处理陕西民变。
对于民变, 朱由检采取了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方针,指出:
“秦贼蔓延,虽因无岁,总由贪官债帅不恤军民,恣行剥削,以致转徙为盗。
自今边方文武,俱宜遴才选补,不得听人规避,徒取备员。
其官兵分合事宜,兵部密行督抚,相机剿灭。”
“流贼与夷虏不同,这都是我内地赤子,还须用招抚解散为是,不必纯用杀掠。”】
【杨鹤贯彻朱由检的这种方针,陆续招安了一批起义者,其中最大的成果是崇祯四年招安神一魁。
不过因为根本的社会矛盾没有解决,所以许多起义者在接受招安后因得不到有效安置而重新起义,神一魁就不到一个月就“复叛”。
朱由检闻讯震怒,于九月二十三日下令逮捕杨鹤,将他遣戍袁州,代之以主剿的延绥巡抚洪承畴出任陕西三边总督,要求陕西督抚“鼓励道将,速图剿定”。
在洪承畴等的大力镇压下,陕西的各路起义军在崇祯五年冬转战山西。
朱由检以曹文诏节制秦、晋诸将。
一年后,各路起义军又成功实现“渑池渡”,转进河南,攻城略地。】
【崇祯七年正月,朱由检任命延绥巡抚陈奇瑜为五省总督,全权负责镇压起义,又起用大名道卢象升为郧阳抚治,把守起义军最有可能进入的川、陕、豫、楚四省交界地带。
在卢象升等的镇压下,高迎祥、李自成等部起义军退回陕西,于崇祯七年六月被困于兴安南面的车厢峡,陷入绝境,
然而陈奇瑜接受贿赂,主张招安,反而让起义军成功逃脱,朱由检转而命洪承畴兼任五省总督。
不久,明朝皇室发祥地凤阳在崇祯八年正月被扫地王、太平王等部起义军攻陷,明朝祖陵被烧。】
“什么???”朱元璋震怒。
前面他听得虽然窝火,但多少还能忍受。
哪怕是袁崇焕的举动,他也能理解二三。
但是现在这个把他祖坟烧了的举动,却实在是让朱元璋没法忍了。
甚至在听到朱祁镇事迹的时候,他都没这么愤怒!
而且这一天他实在听到了太多挑战极限的事情了,这次的刺激更强,一下子直接被刺激的晕了过去!
马皇后:“……”
她吓了一跳,还好这个时候太医都在旁边,立马上来扎针的扎针,号脉的号脉,塞药的塞药。
过了没一会儿,朱元璋就清醒过来了。
太医们松了口气:“陛下只是一时太过悲愤,情绪激动所以才晕了过去。
皇后娘娘,虽然暂时没什么事,但是之后若是一直如此,那恐怕……”
马皇后:“……陛下,您可是要控制好脾气了。”
朱元璋:“……”
这能是他控制的吗?这不是天幕说的太让人生气了吗?
这个朱由检到底脑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啊!他难道不知道最重要的就是百姓吗?百姓都活不下去了还搁那儿加税,加头啊!
这次朱元璋的所有怨气都冲着朱由检来的,比刚刚朱祁镇的还要愤怒。
“连祖坟都守不了,这皇帝当的还有什么意思?”朱元璋愤怒的说,“还不如直接吊死算了!”
接着朱元璋又输出了许多他这一生的脏话精华,虽然大部分都和骂朱祁镇的时候重复了。
不过没关系,大臣们表示常听常新,陛下的骂人功力不减当年,他们是真的很欣慰啊。
【朱由检听到自家的祖坟被烧之后,暂停经筵,穿着素服到太庙祭告祖宗之灵,
命百官修省,并处死凤阳巡抚杨一鹏。
面对起义军日益壮大、流动作战的局面,朱由检于同年八月新设五省总理的差使,
由已升任湖广巡抚的卢象升兼任,与五省总督洪承畴互相配合,洪承畴负责西北,卢象升负责东南,
次年又起用孙传庭为陕西巡抚,在三人通力合作之下,明军在崇祯九年七月擒获起义军中势力最强的闯王高迎祥,使“剿局”有所改观。】
【在大明焦头烂额的时候,后金那边已经更改了作战风格。
皇太极不再直接攻打北京,而是一面拔掉明军在辽西的据点,一面屡次派兵入塞掠夺。
崇祯四年十一月,明军在辽西的最前沿——大凌河城陷落,孙承宗引咎去职。
更严重的事态是吴桥兵变,山东登莱地区士兵孔有德、耿仲明等在支援大凌河城途中哗变,回到登州、莱州,挟持登莱巡抚孙元化抗拒朝廷。
这次兵变到崇祯六年二月才平息,然以明军胜利告终,似乎是与平定奢安之乱的胜利一起给明军挽回了一点面子,振奋了一点军民士气。
但登莱局势彻底糜烂,山东腹地也遭到蹂躏。
明廷丧失兵力数万人,良将十多员,战舰、大炮、粮钱无算。
从此登莱荒芜,东江动摇,海上牵制不再被提起,战略进攻更是无人问津。
而且孔有德、耿仲明等成功突围,投奔皇太极,不仅引后金兵攻陷旅顺,
更将红夷大炮的技术传到后金,后金由此开发出汉人炮兵与满蒙步骑兵协同作战的战术,使明军更加吃力。】
【崇祯七年和崇祯八年,后金军在西征蒙古察哈尔部的过程中两次入塞掠夺,横行宣府、大同及山西腹地。
崇祯九年四月,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正式建立了一个与明朝分庭抗礼的政权。
随即他又派兵入塞大掠京畿,史称丙子之变。
清军如入无人之境,在九月掠夺了十八万人畜后出塞,途中还留下“各官免送”的羞辱性木牌。】
说到这里,陈曦顿了顿,【虽然这个话说起来可能有些没道理,但是清军行事作风,还是让我想到了后面他们在取代明朝入主中原之后的行为。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在这两场屠杀中,大约有二十多万的汉族平民百姓遇难。】
朱元璋下巴紧绷,整个人都不太好了。
又是那些鞑子!
虽然不是蒙古鞑子,但是做法一样的让人恶心!
他可是驱逐了蒙古鞑子创立了大明的人,哪怕是日后是个跟自己一样白手起家的老百姓起义,推翻了他大明的统治,朱元璋都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让个蛮夷……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话真的是有道理的。
这个想法不光是朱元璋有,其他的皇帝们同样有。
“好啊……”嬴政简直要气笑了,“居然对我百姓进行屠杀,谁给他们的胆子?”
后金的位置,聪慧无比的秦朝大臣们已经研究出来了。
此时很快就有大臣上前把位置送上来了。
嬴政冷冷道:“朕日后不想看到这块还有什么金人后金人了,你们能做到吗?”
秦朝的武将们各个雄心勃勃,觉得这个问题不大。
后金那边现在还没有什么人烟呢,想要踏平也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这件事情不光武将们在思考,文臣们也在考虑。
有没有什么兵不血刃可以完成此事的办法,不是他们想分什么功劳,主要是这武将们实在是太忙碌了啊!
这后面要打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能少打一个是一个嘛。
*
刘彻咬牙切齿。
他都没有对匈奴人来个屠杀呢,后面居然有人对他大汉子民进行了大屠杀?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虽然这两个城市暂时还没有出现,不过那可是加起来二十几万的人口啊!
在这个时代,刘彻听听都觉得心痛。
如果有这么些人,他的茂陵早就修好了,匈奴那边也可以大动作了,收税都能多二十多万人口了。
还用得着像现在这样做什么都要考虑半天?
这金人可真是让人咬牙切齿啊!
霍去病上前道:“陛下,还是让臣来吧!打匈奴的时候,臣顺路绕过去一下,就能把那二十万杀回来了。”
卫青:“……去病!”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