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仙幕说谣言怎么说得和真的一样??”


    “吾方才听得一愣一愣的,以为陛下晚年真的倒霉到喝口凉水也受伤!”


    “起猛了,被唬了,看到陛下晚年听信外邦□□之言炼丹求长生术了。”然后很倒霉的没死在方士手上,死在外邦手上。


    臣子们叽叽喳喳。


    李世民则是放下悬在嗓子眼的心:“还好还好,一切都是谣言,晚年并没有那么倒霉!”也没有死得那么窝囊。


    同时他也深觉凄凉,心有戚戚,“但仙幕说的实在是太真切,后世子孙们不会听信这些谣言,以为朕真的死得?”


    李世民有风评受损之感了。


    长孙氏握住李世民的手,还是放心不下:“虽是如此,但这些谣言定然不是空穴来风,仙幕在讲解时引用诸多史料,应当是真假参半,不可不防。”


    那些史料应该是真的,那也就意味着她的陛下晚年身上真的疾病缠身。


    她的陛下到底因何去世?长孙氏内心止不住的担忧。


    看出长孙皇后的担忧,李世民拍了拍她的手,安抚道:“观音婢无需担忧,左右不会比仙幕所说的那些谣言来得糟心窝囊。”


    谣言真假参半没错,那另外一半,应该……或许……似乎……没那么窝囊……吧?


    嗯,吧?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随缘吧。”


    话中洒脱,实际上真实心情如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若能知晓真实死因,防范于未然,谁想随缘。


    【拿“古代平均年龄”三十五岁、四十五岁来对标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帝王李世民,其实不太正确。


    每个朝代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大环境不一样。


    古代平均年龄里充斥着因贫苦,疫病、饥荒和战乱而死的人,他们都能够带无限拉低这个历史平均年龄。


    大环境不一样,小环境更不一样。


    李世民算不算早逝,需要放入他自己的大环境和小环境,比如在文武团队寿星辈出的贞观年间,五十二周岁去世的李世民,真算早亡。】


    哦吼!


    文武团队的寿星们面面相觑。


    虞世南手指微动,在一片安静中出声道:“依据仙幕之前所透露的,贞观文臣中确实许多人都活得……”


    活得比陛下久。


    尉迟敬德幽幽道:“很多人明明年纪比陛下大,但活到了下一任陛下登基。”


    比如,他自己。


    这下子,无数双眼睛齐齐看向李世民。


    是啊,他们很多人出生得比陛下早,死得却比陛下晚。


    陛下,您要不要反思下你自己?


    【从小环境出发。


    凌烟阁文臣武将组中在平均年龄上也是有参差的,相比较而言,东征西讨操心劳神组里的武将文臣们可以说是凭借一己之力拉低平均年龄水平的。】


    东征西讨操心劳神组尉迟敬德自领组别,他摸着下巴:“东征西讨组,应该是指咱们武将吧?拉低平均年龄?难道是咱们活得不够长?”


    程咬金认同:“除了咱们,应该没别的人能给冠之东征西讨之名了吧?”


    尉迟敬德那就不服气了:“吾还好吧?吧啦手指头好似也活了七十多岁了,怎么能说拉低平均水平,明明是提高水平了!”


    尉迟敬德愤愤不平,看着身边的大高个,用肩膀碰了碰对方:“你说是吧?阿靖。”尉迟敬德问身边的李靖,企图获得肯定。


    李靖默然,他自己其实在仙幕一透露出逝世之年的时候就算过,他活的确实不算短。


    李靖颔首:“吾七十五岁左右去世,不算早逝了。”


    七十多岁去世,在现在可是长寿之命。


    还有更多自领操心劳神组的人。


    魏征随大流默默算了下自己的年龄。


    嗯……


    直接被尉迟敬德和李靖这些武将们扔在后面,还是不说出来丢脸了。


    【东征西讨操心劳神组李靖七十九,程咬金七十七岁,唐俭七十八,高士廉七十二,李勣七十六,刘弘基六十八,尉迟敬德七十四。


    相比较这群“拉后腿”的家伙,弘文馆修书养性组活得更久,弘文馆学士褚亮八十八,初唐四大家之一欧阳询八十五,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八十一,《封建论》《北齐书》主编李百药八十五,《晋书》《北周书》等十余种史书的主编令狐德棻是八十四,《梁书》《陈书》《文思博要》主编姚思廉是八十一,《五经正义》《周易玄谈》主编孔颖达七十五。「1」


    即使是房玄龄这个公认的劳碌,都活了六十九岁


    所以唐太宗历史的五十二岁去世,怎么不能算是英年早逝呢?】


    嗯?怎么不算呢?当然算啊!


    此刻,众多臣子看着李世民齐叹气。


    看懂臣子们眼中意思的李世民捂脸:“朕自当反省。”


    长孙无忌:“陛下,仙幕的话得重视。”


    房玄龄目光如炬,在身边另起笔墨,已做好奋笔疾书的准备,他道:“臣已备好笔墨,端看仙幕如何解析了。”


    仙幕不会白白说那么多,一定会说陛下五十岁去世的真实原因的!


    至于原先已经安排人记录这件事情,管他的呢,话有千意,多个人记录,万一就记下其他隐藏讯息呢。


    其他人其实想说他们已经带上脑子记了。


    只不过看房玄龄这样子搞,更多的人也给自己备上一份笔墨纸砚。


    眼看着仙幕要正式解析他们家陛下去世的原因,当然得第一时间记录下来。


    保证陛下龙体安康乃是重中之重,好记忆哪里比得上烂笔头,现在记下来,未来可常看常新。


    【其实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会英年早逝,不是因为我们方才提到的谣言。


    根本原因很早就出现了


    ——那就是他的一生,厉害是真厉害,爽是真爽快,但他拯危亡、登衽席、匡文教、复汉疆、树帝范、立典章,平突厥、夷铁勒、制西域、通吐蕃、服天竺、征辽东,扫十胡等等功勋,真的都是命换回来的「1」。


    命运送来的任何礼物都有代价。


    征战经年,开疆治世,千难万险,惊心动魄,满身都是旧伤痕。】


    仙幕越说,众人的眼睛瞪得越大,越觉恐怖。


    高士廉呢喃:“仙幕讲一个功勋,就仿佛看到陛下的寿命被砍灭一岁。”


    房玄龄深有同感。


    不止是他,其他人也有这种感觉,只觉得仙幕所言就和真的一样,他们能成就盛唐,都是他们的陛下用寿命换下来的。


    这是一种“果然如此”但却无解的情绪,犹如困兽。


    李世民看到心爱的臣子们一副受到打击的模样,出言打岔:“不至于如此,实乃仙幕夸大之词,诸位爱卿……”


    “陛下。”


    李世民未言之语被虞世南打断。


    现在已经极少被打断话的李世民一愣,但看到虞世南微红的眼眶心中根本升不起丝毫介意。


    “爱卿……”


    “陛下。”程咬金出言打断,他可不像虞世南一样含蓄,此刻这个根本就不会隐藏情绪的大家伙虎目含泪,哽咽道:“陛下,仙幕会如此说,定然不会无的放矢,必定是有依据的!”


    其他人一副头都想点断的认同,他们的陛下,他们相信仙幕一定是看出了他们没有看到过的角度,才敢说出这句话来!


    即使仙幕无法说出它的“根据”,但他们回顾陛下的一生,以积劳亏寿命的角度来思考,也能想到很多陛下有损身体的行为。


    真心觉得不至于的李世民:“……”


    不至于不至于,然后,就看到仙幕说到他觉得真的“至于”。


    【从617年起兵到去世,出现在历史中的李世民从未停歇,高强度的征战南北,开拓大唐江山,高强度的勤于政务,稳定大唐江山。】


    【打仗不是过家家,风餐露宿,夕不遑息,饥不及餐,生物钟是什么东西?在李世民这个老祖宗眼中那就不是事儿,生活作息毫无规律可言,条件艰苦非常。】


    【一封来自唐太宗李世民的“请假”诏书曰:朕少年时逢道丧,痛心疾首,以战会为俎豆,以干戈为章服。夕不遑息,宁济四方;饥不及餐,推移一纪。「1」


    在那个时代,打战被放在第一位,战为饭碗,械为华服,夜间休息不及挥剑扫四方,食物果腹不及此战胜利。


    “夜,帝以劲兵出贼不意,击大破之。至夜半,军临贼城。”——《新旧唐书.薛仁杲传》


    睡觉?睡什么觉,打战去!


    李世民出奇兵酣战一天,又围城一夜,终得唐灭西秦之战的胜利。


    “一日八战,皆破之,世民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矣”“军中止有一羊,世民与将士分而食之”——《资治通鉴·唐纪》


    “一日八战”“二日不食”“止有一羊”“趁夜密遣”,两天一夜,寒冬腊月,通日打战,不吃不喝,主打的就是一个能打赢就好。】


    【“苦人”的战役最后的结果很‘喜人’。


    结果就是


    “戎衣沾马汗,头盔生虮虱”


    年轻时身体欠费太多


    中年时就“朕往昔蒙犯霜露,遂婴气疾,恐登高后增剧。”这个出自《册府元龟·帝王部·封禅》的太宗原话,或许也是太宗无法去泰山封禅的一个原因吧。


    积劳成疾,暗伤遍布


    就像我们认知的一样,高强度征战沙场的后果自然就是——降低身体使用寿命。


    疾病们蜂拥而至。】


    仙幕越讲,李世民越心虚。


    仙幕越讲,臣子们就越加心痛。


    “陛下为拯危亡,登衽席,牺牲太多了。”


    臣子们泪眼朦胧。


    李世民:“……”


    李世民无奈:“这些战役并非朕一人就能取得胜利,身边可是有数千数万的将士们作陪。”


    就他还记得的,唐灭西秦之战之时……


    李世民看向左监门大将军庞玉,笑道:“朕记得庞玉就曾在灭西秦之战中于浅水原南布阵,与朕一同击灭薛仁杲父子。”


    “浅水原之战庞玉在,柏壁之战开山、叔宝在,介州之战李勣、咬金、叔宝在,青城宫围困宇文歆也在。”


    臣子们心疼他,他知晓,但这一切皆是为国为民所做,且也不是他一人辛苦,臣子们都在。


    李世民所讲的这些事情庞玉他们自然知晓,只是……


    庞玉惆怅:“但陛下可还记得,当年秦州总管窦轨、长平王李叔良为增援敌后泾州也参与了此战,但一个病逝,一个战死疆场。”


    为将者,身体衰弱在所难免。


    在战场上待越久,对身体损害越大。


    程咬金幽幽道:“陛下,这些战场上咱们确实都有人在,但从头抗到尾,夜不能寐的只有您啊。”


    曾经觉得秦王李世民打下大唐江山这句话有多好听,现在才知道这句话背后的战役对秦王李世民的身体损伤有多大。


    秦琼摸了摸自己的肩背,叹道:“我一生戎马,受伤千百次,流血以斗量,现如今疾病缠身。陛下喜爱亲身犯险,冲锋陷阵,常年挨饿受冻,病痛缠身在所难免。”


    军事天赋发挥到极致,代价就是透支了生命。


    尉迟敬德拍了拍老伙计瘦削的肩膀,他这个老伙计身体也不行了,若是按照仙幕透露的叔宝去世的年龄,尉迟敬德心有所感,吧啦下手指头,老朋友也就五六年可活了。


    尉迟敬德叹道:“陛下幼年身体底子就不好。也就因为多锻炼,勤弓马,身体才强壮些,但打天下难,看来这身体的亏损难补。”


    要是容易补,御医们早就让他们亲爱的陛下长命百岁了,怎么会让陛下背负早逝的名头。


    不过他可就活得久了,他记得仙幕就说过他活到了下一任皇帝。


    尉迟敬德想了下自己为何能够活得那么久,缓缓道:“大器晚成之人身体尚且有一段混吃等死时间,隋炀帝大业末年时我已到三十而立之年,厚积薄发,此时身体状态极佳,以勇猛闻名,但陛下不然。”


    尉迟敬德的话吸引了一众武将,尉迟敬德说出了他的分析:“陛下十八前勤练弓马,‘秦王十八举义兵’后可劲儿燃命,就像仙幕说的一路高光,拿身体当诱饵深入贼阵,冲锋陷阵,可不就亏损身体嘛!”


    这话赢得一众人的认同:“昭陵六骏都被扎成刺猬了,在战场上耀眼夺目的陛下怎么可能被放过。所受之伤只多不少!”


    “陛下打起战来三天不食,五日不洗的,为流矢所中,拔而复战,年纪轻轻就极限作战身体怎会好!”


    或许太医们也诊断出来了陛下身体欠佳,但怎能猜到仅仅只活到了五十二岁。


    就是不知陛下身体的暗疾未来应当如何解决。


    陛下身体一日没解决,他们就一日担心。


    【征战结束后,东征西讨组还能轮换着去休息,进入养老模式,但李世民这个皇帝可不能轮换。


    登上皇位后“善始善终,无一日虚度”看着好听,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从头到尾干!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华夏五千年第一治世不是吹牛吹出来的们,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登基四年把民生凋敝、外敌环伺拨乱兴治成治世局面,其中艰辛不为外人知。


    及即位,精选天下文儒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等,商略政事,至夜分乃罢。——《旧唐书·儒学上》


    语房玄龄曰:昨日责怪王珪等人,悲痛自悔,恐公等不进谏也!——《新唐书·王珪传》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夜恒思百姓间事,至夜半不寐。惟恐都督、刺史堪养百姓以否。”——《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贞观三年,太宗谓裴寂曰:“朕孜孜不倦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


    和臣子商讨政事到半夜;怼了个名为王珪的臣子而夙夜后悔就怕臣子们不再进谏;思量君主处庙堂之高不能顾及地方,恐地方臣子不善待百姓而夜半不寐;臣子们的想法很多,身为帝王想要统筹兼顾,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


    这种做事战战兢兢的风格实在是与未登基前的意气风发少年将军有很大的不同。


    并且这种风格直接延续到了贞观后期,


    贞观十八年,问其村授田,丁三十亩,遂夜分而寝,忧其不给。诏雍州录尤少田者并给复,移之於宽乡。——《册府元龟·帝王部·惠民》


    苍天呐,朕都下诏说每丁百亩了,雍州竟然有村镇只给百姓分发了三十亩,忧心得咱们的二凤觉都睡不着了。


    最后田亩少者减免赋税,迁移至有田处。


    身兼汉高汉文汉景汉武四代皇帝的李世民,在这种夙兴夜寐下,很荣幸的成为唐朝前9个皇帝中寿命最短的。】


    这一刻,反思的就不是李世民,而是在场的所有文臣。


    凌烟阁文臣组沉思。


    是文臣们不够努力才让陛下半夜需勤政,忧国忧民夜半不寐吗?


    东征西讨组愧疚。


    同为东征西讨,陛下征讨天下完还在当黄牛做苦力,他们竟然玩起了退休,做起了咸鱼!


    他们酸涩的心,颤抖着手。


    “陛下!臣等不该在天下大定后抛下您养老躺平啊!”武将们哀嚎。


    李世民哭笑不得,“众位爱卿哪有仙幕所言那般窝囊咸鱼,爱卿们充当地方总管、都督、刺史时尽心尽力,为朕分忧,朕心已甚慰!”


    他的这些老伙计,不忘初心,从未辜负他的期待。


    话虽如此,但臣子们的愧疚感还是没有丝毫减弱。


    “我们就知道陛下的逝世绝对不正常!”


    “幼年时南征北战身体亏损,征战天下后未得修养,积劳成疾!”


    “是吾等做得甚少才让陛下忧心至此!”


    讲到这里他们不得不谴责一个人。


    武将们泪目,窃窃私语:“总觉得太上皇不是东西,陛下当年才十七八岁竟然就派出来打天下,这是什么,这就是仙幕曾经暗搓搓说的压迫童工!还把陛下当作战场主力去攻打天下!真的是老谋深算,老奸巨猾,老而为……”


    这武将直接被尉迟敬德赏了一个水果塞嘴里。


    并荣获程咬金大白眼一个。


    太上皇还没死呢,你就担敢在皇宫辱骂太上皇,这是不要命?


    虽然他们也觉得太上皇做的不厚道。


    剥削十七八岁童工在前线打工,私底下却让隐太子和齐王在后面养尊处优作威作福,最后害得他们陛下又是中毒吐血,又是坠马。


    本就糟糕的身体再次雪上加霜。


    他们在吐槽,在心疼,其他人也心疼啊!


    仙幕解释到这里,这一刻,天下人对他们上首的陛下有了新一层面的认识。


    “陛下真难,也是真尽心,普一即位尽心尽力就算了,竟然能够做到从一而终,晚年还会因为地方百姓而烦恼。”


    最重要的是!


    “陛下真的在用生命为我们的治世添砖加瓦!”


    “生命!”


    士族们更是发现发现自己错了。


    “吾发现了,吾一开始以为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是讲陛下为敌后期懈怠昏庸,实际上不是的!”


    士族们恍然大悟。


    他们错了,大错特错。


    “《十渐不克终疏》并不是讲陛下昏庸!而是朝中的官员对陛下过于苛刻!过于追求完美。”


    “对呀对呀!陛下只是未能保持“汤武不足,尧舜未远”的理想圣君状态罢了,怎么能够如此说陛下,陛下很难的好不好!”


    贞观初期和贞观后期的状态能够一样吗?陛下是人啊!陛下总得喘口气吧!


    贞观初期那是紧急战事,啊不是,是需要紧急恢复治世状态!后期那是什么样子的,后期那是他们大唐步入正轨,那是平和状态,他们陛下歇口气怎么了!


    他们陛下在大事上可从来没有虚过!


    他们陛下为他们做了这么多,他们竟然还在整天瞎折腾让陛下忧心!实在不该!


    此刻,无数人后悔之前的任性,无数人后悔之前的躺平,让他们亲爱的陛下如此忧心。


    【李世身体不好也真的是身体不好。


    本身身体底子就不好,七岁常生病,李渊早年草堂寺造像祈求儿子痊愈的祈福诗句还流传于世。


    三十岁后透支过多的身体每况愈下。


    “朕积疾累时,今尚虚惙,必欲牵屙就路”;“太宗积疴日久,喜见冬雨”;“上以气痢久未痊”;“朕有气疾,热便顿剧”;“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数日来气发”;“上病痈,御步辇而行”;“上得风疾,苦京师盛暑”:“忧劳烦结,暨至兹岁,风疾弥时”。「3」


    感染性疾病痈疾,重感冒转肺炎,消化道疾病“气痢”,在没有抗生素和手术的古代,李世民能够一次一次的渡过这些难关,真的是凭借身体强壮外加御医神奇治疗,是上天眷顾了。


    再加上太宗早就有的气疾,风疾还有各种不知名暗疾。


    接连的病倒已经说明唐太宗李世民,操心太多,身体亮起了黄灯,才四十多岁,半截身子已入土咯。】


    这一刻,自责自己为太宗陛下找事情做的愧疚人更多了!


    “吾……”


    “该死!”


    “真该死!”


    文臣颤抖。


    才四十多岁,半截身子已入土?


    他们的陛下,竟然沉疴至此!


    李世民:“……”


    李世民觉得仙幕再说下去,他现在都可以入土为安,再说下去,等仙幕离开后臣子们绝对不会再和他秉烛夜谈了。


    李世民默默道:“风疾太上皇也有,但父亲现在其实七十多岁还非常勇健。”


    李世民很想重视仙幕一直提到的风疾,但一个活生生的长寿范例就在身边,他还真不觉得风疾会让人死。


    就是风疾疼起来真的是生不如死而已……,就是这个病并无根治之法而已……


    嗯,而已。


    李世民想以诙谐的话让身边的人不要再如此担忧,但无奈……


    臣子们愧疚的眼神要是能够化作实体,能直接把坐在上首的他淹没。


    长孙氏掩盖不住眼中的担忧,仙幕介绍的这些病放在外界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哪里有半截身子入土的机会,直接抬出去埋了,哪里还有陛下在这边讲风趣话的机会。


    【但其实还有一点原因。】


    本以为他们家陛下已经足够惨的世人:“???”


    “这是陛下还能更惨的意思?”


    李世民也没想到竟然还有原因,他眉头蹙起,脑中想了又想,实在是想不出到底还有什么原因能够让他“早逝”。


    嗯,想不太出来。


    【李世民16岁时母亲太穆皇后重病,他昼夜侍奉不解衣冠,窦皇后去世守孝三年,虚弱到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窦皇后死后好多年见到窦皇后神主的时候还是会悲恸呜咽哭倒在地上「4」


    《册府元龟帝王部》:帝至太穆皇后神主,悲恸呜咽,伏地不能兴


    帝自穆后寝疾,朝夕侍侧,不解衣冠,所进汤药,必先尝之。


    及丁穆皇后忧,毁瘠三年,杖而能起。「4」】


    【看了以上这些,就应该知道,咱们的李世民可不是像榜一榜二大哥那样的冷酷之人。


    咱们的李二凤是个重情的小哭包,此事知者甚多,堪称举世皆知。】


    众臣子猛点头。


    嗯嗯嗯嗯


    这一刻原先认识李世民的人,刚认识李世民的人都点头。


    认识李世民的表示他们的陛下表达感情的方式非常奔放。


    仙幕形容的小哭包一词也非常贴切。


    刚认识李世民的人从仙幕从头到尾的介绍中也看到了这皇帝确实重情,他们原本不信什么君臣之情,现在已经开始相信世界上君臣也有真情在了。


    然后不可避免的,他们把仙幕的上句话同这句话联系起来。


    重情和早逝有什么关系?


    有武将恍若未觉,出声道:“重情要是能够和早逝联系在一起,可不是什么好话。”


    李世民心尖拔凉。


    拔凉到甚至不去计较仙幕说他是小哭包这件事情了。


    一股子不妙的感觉涌上心头。


    此刻,唯有被仙幕拿出来作为对比的秦始皇和刘彻心思复杂。


    这仙幕怎么回事,怎么是把他们薄情这件事情拉出来溜了?


    他们深觉冒犯!


    刘彻冷笑:“这仙幕真的是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只要榜三的命,不要朕的命。”


    他们的命也是命好吗!


    【但就是这么个重情之人,少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儿。】


    【心爱的妻子早早离世,喜爱的嫡子嫡女半路夭折,兄弟们也一个个走在前头。


    负面情绪积攒了一堆,可不就一击毙命了吗!】


    “!!!”


    李世民瞳孔肉眼可见的颤动。


    与他一同在殿中的人杯子更是掉了一地,发出各种噼里啪啦的声音。


    “皇后去世了!??”


    “太子他……呜呜呜……”


    发出的惊呼声被人捂住。


    皇上嫡子那么多,这人一出声就是太子归天,这是什么样的狗胆子!


    李世民惊恐的握住身边长孙氏的双手:“观音婢……”


    声音中止不住的颤抖。


    “皇后……嫡子……嫡女……”


    这是什么样的消息,长孙氏比他还小,竟然去得比他还早,甚至还有嫡子嫡女也去得比他还早?


    李世民第一次怀疑起老李家的祖坟了。


    是居住的宫殿风水不好?还是老李家的风水不好??要不然为何皇后嫡子嫡女会早逝???


    李世民怀疑祖坟有异都没怀疑过嫡子的早逝会与宫变有关。


    他与长孙氏所生的孩子活泼可爱,聪颖非常,定不会有玄武门政变那样的纷争。


    所以他的妻儿到底因为什么去世??什么时候去世??


    李世民心口极速跳动,受不住了。


    长孙皇后反握紧李世民的双手。


    “陛下……”


    涉及关于她与孩儿的定局,一时之间,长孙皇后竟觉得说不出话。


    其他三个皇子和四个皇女此时的惶恐不比长孙氏少甚至更多。


    他们的母亲被预示即将去世,他们的兄弟姐妹被预示英年早逝。


    因为什么?


    未知,带来恐惧。


    李世民握紧手中的手,看向身侧的皇子皇女们,“会好的会好的,仙幕能够说出来那就代表一切还有转机。”


    不怕它说,就怕它不说。


    说了才有机会扭转乾坤。


    【性仁孝俭素,酷爱文史,善于借古喻今,匡正帝王之失,会保护忠正臣子的长孙皇后,是成就贞观之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与二凤,于情伉俪情深,于政相辅相成。


    君明后贤臣直,文治武功,春风和睦,亲切包容。


    但,就在这个国度踏入治世时……


    贞观八年,普光寺法师昙藏入宫祈福,长孙皇后的病情得以旋及康复。


    贞观十年,生身母亲薨逝以及太上皇的驾崩,双重丧期加持下长孙皇后的气疾被诱药石无医。


    贞观十年,李世民下诏修复天下名胜古寺三百九十二座为皇后祈福没能让幸运眷顾。


    十三岁与李世民相互扶持走过风风雨雨的长孙皇后于贞观十年六月,崩逝于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6」


    三十六岁,本该傲然挺立于世,却被埋葬于昭陵地下。】


    【恩爱两不疑,最惹天妒。


    痛失所爱的李世民在三十八岁这年,用皇帝的角色,活成了鳏夫,过起了又当爹又当娘,“独自”抚养孩子的生活。】


    “贞观十年。”此刻,无数双眼睛看到了这个时间节点,无数人看到了迫害贤德皇后的病魔。


    “气疾气疾,又是这个气疾,本以为只是让人有头疼之症,没想到竟然凶险如斯,能够让一国之母丧命!”


    “难怪陛下贞观后期会被魏征批,要是长孙皇后在的话哪里有魏征什么事情,不用魏征出手长孙皇后先温声细语给陛下进谏了!”


    无数臣子,议论纷纷。


    李世民心生恐惧。


    他为长孙氏贞观八年的病情得以旋及康复而庆幸,没想到仙幕现在就告诉他开心的过早,贞观九年和贞观十年才是硬坎。


    李世民眼眶控制不住的发红,鼻头发酸。


    她在时,每能规谏,补朕之阙。


    她若不在,不复闻善言,内失一良佐,这世间独我茕茕一人。


    有何生趣?了无生趣!


    李世民颤声:“父亲也有疾,但父亲却活到七十岁,气疾定然是可延缓的!”没道理他的父皇整天躲在宫殿中吃喝玩乐却长寿,他的长孙氏为国操劳却短命。


    不该,不该!


    一时间,风疾和气疾在李世民心中划起了等号,完全没有想到老父亲身上的病是风疾而非气疾。此刻,李世民连老父亲和丈母娘被仙幕预测贞观九年就会逝世这件事情都不想管了。


    他现在眼中只看到一件事,脑中之想到一件事。


    他的媳妇儿再过两年就要离他而去。


    长眠地底!


    怎能容忍!


    三十六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逝!


    没有长孙氏的日子,怎么能够叫日子!


    世间之人皆惋惜,就连李渊也对长孙氏竟然三十六岁就去世而震惊。


    贞观九年去世,实际上李渊早已心有所感,不意外。


    但长孙皇后不一样,这可才三十多岁啊。


    李渊觉得,他可能得带着自家二儿子和二儿媳开始养生了。


    这一个一个的,活得还不如他一个老头子呢!


    【风疾和气疾这两个疾病在隋唐王室广为流传,本质上就是隋唐遗传病。


    “气疾”是气管及肺部疾病。


    风疾别名长期精神压力综合症,西方名心脑血管疾病。


    作为身带这种遗传病的长孙皇后和李世民本应该好好休息,但处于各种矛盾斗争的漩涡中心,长期超负荷工作,快速燃烧生命本源。


    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的身体如同老房子风化一样,年龄增长,代谢能力下降,大量神经毒素积累。


    快速老化。】「8」


    这一下子,在场的所有人都找到了方向。


    “原来这种疾病需要好好静养!”


    “难怪太上皇也有这种疾病但在整日欢歌载舞的情况下还能活到七十多岁,原来就是因为静养!”


    他们的方向找到了,还愁不能让陛下长命百岁吗!


    明君百年难寻,圣君千年难遇,他们现在遇到了这个能从一而终的陛下当然要好好珍惜,神知道再给他们陛下十年,他们的贞观能够发展到什么神奇的样子!


    不仅仅臣子们找到了方向,李世民也找到了方向。


    他想到了在前面的时代中秦皇汉武政令施行时的方法。


    择取天下长寿气疾患者与医师,选取他们能够长寿的共同点,再辅之静养法。


    李世民握紧长孙氏的手。


    “观音婢,后宫事务是否过于繁杂让你无法静养?”


    “位居中宫,统率六宫,还是太过操劳了。”


    长孙皇后心中一咯噔,还不待她回答,李世民就又说上了。


    “皇后乃一国之母,天下女子以你为榜样,女官是否太少不利于你母仪天下?”


    长孙皇后无奈:“陛下……”


    李世民觉得自己悟了!


    后宫的人还是太闹腾了,不利于她的长孙皇后静养,为他的长孙氏分担事务的人还是太少,不能让他的皇后放心。


    李世民两眼放光,激动道:“观音婢,朕应该减少后宫妃嫔侍女数目,减轻后宫负担,朕应该广招天下女官为你分担事务才是!”


    母仪天下是真,但不能累着他的长孙氏也是真!


    本想劝慰陛下冷静的长孙氏看到李世民激动的样子,终于放弃劝谏。


    缩减后宫,广招女官,也很好不是吗?


    长孙皇后笑得温柔:“那就依陛下所言……”


    激动的李世民,已经开始在脑中演算了。


    【夫妻二人双重遗传病buff下……


    你们知道的,其他孩子的身体也确实不怎么好。】


    激动开心的李世民,宛如被从头泼了一大桶冰水。


    透心凉,是真的凉。


    如若没有记错,仙幕想说的是……


    他的嫡子嫡女……半途早逝……


    【长孙皇后死后后没几年,豫章公主去世,终年二十一岁。】


    李世民的眉头紧簇,心脏几乎停止跳动。


    豫章公主虽非他与长孙氏亲生,乃下嫔所生,但因为是长孙氏亲自抚养,他一直疼爱有加……


    【贞观十七年八月,嫡长女长乐公主李丽质二十二岁,因病去世。】「1」


    仙幕这话可就如同油锅里被倒了一盆水,直接就让宫殿里炸开了锅。


    长乐公主是說,那可是长孙皇后与陛下的嫡长女!


    是陛下在任何相关诏书中提到都会用最华美的辞藻盛赞,贞观七年出嫁时嫁妆礼数加倍惊动全京城的嫡长公主!


    众人的目光看向上首的李世民和下首的长孙无忌和在其身边的李丽质。


    李世民好似脑袋被棒槌砸中一般久久不能言语。


    皎若夜月之照琼林,烂若晨霞之映珠浦。


    他的嫡长女,他视若珍宝的嫡长女。


    许久才反应过来仙幕所言的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看向长孙冲身边的李丽质,长乐公主李丽质惊醒,猛的冲到上首的帝后怀中痛哭。


    “父皇母后,孩儿孩儿……”


    “孩儿竟然二十二岁就逝世了吗……”


    长孙冲护持着长乐公主,直到看到她投入长孙皇后的怀中才放下心来,但心口处还是止不住的心疼。


    他的妻子,与他琴瑟韵合的妻子,竟然二十二岁就溘然长逝。


    少年夫妻,却无老来相伴……


    【接近同年,晋阳公主未笄而逝,年仅十二岁。


    此时的唐太宗不是那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创造华夏历史第一盛世的千古一帝,而是痛失心爱女儿的普通父亲而已。


    想当年,长孙顺德丧女,而疾,太宗谓房玄龄曰:“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10」


    道理太宗很懂。


    但等晋阳公主去世后,太宗忘“无刚气”之语。


    三旬不常膳,日数十哀


    群臣进勉,帝曰:“朕不知悲爱无益?不能自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10」


    连续一个多月都不能正常进食,每日要哭上几十回,哀伤无法抑制。


    太宗说人死不能复生,再怎样的悲伤都与事无补的道理谁都懂,但悲伤无法自已。「10」


    嫡女中,城阳公主试图撑起了长孙皇后与太宗孩子的寿命平均值,但也只活了四十多岁而已。


    从贞观九年开始,李世民开始白发人送黑发人。】


    “呜呜……”


    这一刻,李世民尤其无法接受。


    他双手接过在奶娘怀中的晋阳,终于扛不住呜咽出声。


    他的晋阳,尚还在襁褓之中的晋阳。


    幼字兕子,希望她如小独角犀一般凶猛壮硕,远离一切不测和疾病,顽强,健康成长。「10」


    但他的晋阳未如其名,竟然未笄而逝。


    “朕……”


    李世民抬眼,双眼通红看着长孙氏,哽咽道:“朕……愧对皇后的嘱托……”


    虽然不清楚内因,但李世民知道。


    长孙皇后去世后,年幼的晋阳他绝对不放心送到妃嫔手中抚养,定然是亲自抚养,才有仙幕一开始说的“分明是皇帝,但活成了鳏夫”


    但……


    他终究还是辜负了长孙氏的嘱托,让晋阳在金钗年华,还未享受过世界就永久的离开了。


    长孙皇后此刻的脸上已没有了笑意,眼中满是晶莹的泪光。


    她嘴角扬起苦涩的笑容,用手帕抚去李世民脸颊上的湿润,柔声道:“妾身知道,陛下已经尽力了。”


    晋阳幼而偏孤,亲加鞠养是他的夫君会做的事情,她知道。


    她也知道,这人尽力了。


    这一刻,殿中没人觉得这一幕有不对劲的地方。


    晋阳乃大唐龙兴之地,李唐起义晋阳,遂登皇极,陛下给晋阳公主取“晋阳”之称,可见陛下对晋阳之喜爱。「10」


    他们的陛下与皇后伉俪情深,爱屋及乌,爱长孙皇后所生育抚养的每一个孩子。


    但现在陛下竟然接连听到嫡女接二连三的病逝,这换谁谁也接受不了好不好!更何况是他们陛下这个小哭包。


    李世民抱着长孙皇后哭了良久,终于意识到一件事情。


    他目光沉沉,恍若在看一个很难战胜,但一定得战胜的敌人:“因病因病,皇后、公主去世皆是因病,到底是因什么病。”


    李世民的这个问题,他不知道,底下的臣子也不知道。


    并且他们相信,仙幕可能也不知道,因为史料上不会记载的如此详细。


    要不然仙幕一定会说出来的,尽可能的让他们规避这个危险。


    但他们现在很清楚的知道一点,那就是……


    “医家。”


    李世民呢喃。


    医学,将会被他放在第一位。


    这一刻,不仅仅李世民是这样想的,在场的臣子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医学,要发展起来。


    要不然会有更多个“晋阳”因病去世。


    【嫡女的寿命不长,嫡子们的寿命……】


    似乎是嫌弃刺激不够,仙幕再开地雷。


    这个地雷比前面的更大。


    众所周知,李世民就三个嫡子。


    众所周知,嫡子中有一个是太子。


    臣子们惊恐。


    “储君,国之重器也,国之根本也,请千万不要有意外……”


    这一句不知是谁呢喃出来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刚刚还很酷在想解决方法的李世民:“……”


    一秒破功。


    憋嘴,不能再哭了,有损帝王形象。


    李世民让一众嫡子嫡女坐在身侧,直接把他们的手叠高高握住。


    他现在就想抱住长孙皇后一顿痛哭。


    憋不住了,嫡女早逝,嫡子要是还出意外,他连活都不想活了。


    【那年,嫡长子李承乾十二岁重病,李世民求爷爷告奶奶,各种积福,终于求得嫡长子的痊愈。两年后李承乾又重病,这次求本地的神仙没用,李世民跑去求了外邦天竺的高僧才让长子活了下来。】


    关于这一点,众人都知道。


    陛下疼爱太子,不仅太子一出生的名字寓意深刻,就连太子生活学习都准备得妥妥当当,七岁秦王府十八学士就启蒙儒学经典,八岁就立为皇太子,十二岁就开始听政,慰问老臣,接触民间疾苦。


    就是这个太子的身体确实也不大好,贞观五年生重病,贞观七年也生重病,才有仙幕所说的各种求爷爷告奶奶的祈福。


    这边,意料之中在仙幕这里听到自己名字的李承乾反握紧老父亲的手。


    那年他生病痊愈,父亲召度三千人出家,修建西华观和普光寺,减免囚犯罪行就为了给他祈福。「11」


    但无奈他的身子好像不怎么争气,贞观七年再次生病。


    自那次之后,父亲还准许他不用多读书,只需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


    父亲爱护他,李承乾肯定。


    不过仙幕现在提到他的姓名了……


    李承乾沉默。


    其他人也反应过来了。


    他们听到仙幕提到李承乾,现在就想哭。


    长孙无忌心中酸涩:“太子,为何提到太子……”


    他们的太子,陛下准许他不用多读书,但没有借机放纵,反而展示出经国安邦的卓越才能的太子……「11」


    李世民听得更是觉得头晕目眩。


    他现在就觉得仙幕好像拿着一个生死本,一个个点,点到谁,谁就会遭殃。


    他看向嫡长子李承乾,嘴唇颤动:“承乾……”


    李承乾不是幼儿,自然知晓被仙幕说到名字得是多么糟心的一件事情。


    他嘴角撑起一抹笑容,笑容是他看不到的难看,但他确实不想让父亲太过忧心。


    “父皇,听听,听听仙幕如何说吧。”


    终归还是需要面对的,终归还是好奇。


    像是想到什么,他开怀道:“被仙幕点到也不见得是坏事,父皇看秦始皇界面的扶苏和汉武帝界面的刘据不也活得好好的,甚至和秦始皇汉武帝关系更佳了。”


    想到这,李承乾的笑容终于不再是勉强的微笑,而是真实的开心。


    李世民觉得李承乾这话听得很耳熟,好像他前面也曾如此劝慰过自己。


    没想到现在竟然在太子的口中再一次听到。


    李世民眼中是掩盖不住的倦意:“嗯,父亲知晓。”


    道理,他都懂。


    但并不妨碍他……


    想哭……


    他的承乾,他的太子,他的小棉袄,他的命啊!


    【不过很遗憾,贞观十八年,被废为庶人的李承乾还是在黔州去世了,去世那年,他二十六岁。


    被寄予厚望的太子李承乾,终归还是辜负了唐太宗的期待,那个对太子年岁渐长,不循法度后还煞费苦心想把李承乾他引回正道的唐太宗,没有等到太子的幡然醒悟。「11」


    那个在嫡长子犯下滔天大罪仍旧绞尽脑汁想保住嫡长子性命的父亲李世民,终于还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送走了自己的嫡长子。「11」


    或许时光回转,李世民面对李承乾跛足离去的背影,或许还是会原谅他,会喊住他,会把他留在身边


    但时光不会回转,对于庶人李承乾的去世,李世民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


    这一刻,悲伤尽失。


    这一刻,沉默,但震耳欲聋。


    李世民:“……”


    李世民沉默。


    李世民突然觉得手心中的手掌不再温暖。


    李世民突然觉得身上的衣裳不再保暖。


    李世民突然觉得……


    “它……”


    “在说什么鬼玩意儿……”


    这是在说他丰姿岐嶷,仁孝纯深,聪明仁爱的皇太子?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


    第一时间看向长孙皇后。


    当看到长孙皇后呆滞看着仙幕的眼神,李世民不敢再问。


    李世民看向长孙无忌,当看到长孙无忌眼中明显得不能再明显的惊恐后,他不敢再看了。


    李世民看向……


    李世民看了一遍所有人,终于看到了所有人眼中的呆滞不再,也看到了宫殿中所有人的目光闪烁,眼中流露出显而易见的恐惧。


    李世民放弃这些人,他看向呆滞跪立在身侧的李承乾,像是第一次认识这个嫡长子一样,惊奇问道:“朕的儿,仙幕刚刚是在说你?”


    这一刻,李承乾也不确定了,他呆愣愣地看着老父亲,转头问身旁的李泰,语气如梦似幻:“弟,仙幕刚刚有提到孤的名字吗?”


    李泰:“……”


    我不知道!你别过来!别问我!


    被惊醒的李泰第一时间就想说出这句话,但……


    他咽了咽口水,呼出一口浊气后才说道:“大哥,我耳朵不好,不知道。”


    作为一名宠冠诸王,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之一,李泰不是蠢人,相反,世人对他的评价总是赞美之词居多。


    贞观二年,年仅九岁被封越王,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多达22州。之后又兼领了左武候大将军一职,受封鄜州大都督兼夏、胜等地五都督,再加上雍州牧之职等官衔。「11」


    李.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好士爱文,集书万卷.泰不用心有所感,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了一件天大的事情


    ——他的大哥未来绝对出事了!!


    滔天大罪,能把尊贵的太子废为庶人的大事!


图片    www.jiubiji.com 旧笔记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