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笔记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东汉]我有母后 > 第112章
    第112章

    刘隆离开宫殿时,只觉得天清气爽,浑身舒畅。

    真不枉他将杨震请来啊。

    自古以来,正直的士人与恃宠而骄的外戚是天生的敌人。一个要求皇帝任人唯贤,一个想着皇帝任人唯亲。

    杨震想出了将江氏与李直绑在一起的主意。他真是个天才啊,刘隆对此满意不已。

    “圣上?”小安低声道:“要如何赏赐江氏啊?”

    刘隆想了想,道:“宅邸不必过于繁华,也不能寒酸。嗯……赏十万钱、一百匹帛。如今府帑空竭,想必他们也能理解朕的难处。”

    刘隆的心在滴血,当皇帝不容易,出手寒酸惹人耻笑,出手大方他又没有。

    “你去把司隶校尉和河南尹叫来。”刘隆吩咐道。

    江氏人口庞多,总不能关他们一辈子,肯定会有机会出来透气,小一辈尚未可知,但那对夫妻一看就是欺软怕硬之辈。

    刘隆嘱咐司隶校尉和河南尹严格监察外戚不为过吧。

    司隶校尉和河南尹去而复回,刘隆见一人道:“如今国事艰难,京师却竞相奢华,世家子弟优游无事,在京师呼朋引友,纵马通衢,以势压人,令人忧心。”

    阴泰经常和刘隆讲一些外面的新鲜事,刘隆通过他了解不少世家子弟的生活状况。

    一人忙道:“下臣惶恐。”

    刘隆摆手道:“前者母后几次三番下令禁浮巧奢华之物,后又以身作则,命司隶校尉、河南尹、南阳太守一起对邓氏宗族及宾客明加检敕,要他们勿相容护。”

    “监察不可懈怠,无论诸侯王还是国戚犯罪都不可假贷,你们可记住了?若你们一人视而不见,到时唯你们是问。”

    两人忙道:“下臣谨记。”

    刘隆摆手让他们退下,至于他们听不听,不是还有母后嘛。刘隆起身去找母后,和她说了此事。

    邓绥听了笑着点头,然后让人拟诏去新野,派中常侍持诏再次申饬宗族。

    至于雒阳城中的邓氏族人宾客,有大兄这位持重的人在,邓绥十分放心。

    刘隆心情愉悦,更让他高兴的是太医令那边历时三年的医书终于编纂好了。

    这部医书主要是针对妇人

    和小儿的病症。刘隆虽然看不太懂,但还是一一翻完,发现这次写得比第一版更加清晰详细,还附上医疗器具构造图。他甚至看到了产钳的设计图。

    “好。”刘隆大赞一声,对太医令道:“你们着实用心了,凡是参与编纂的人都有赏赐。”

    太医令连谢圣恩,又道:“下臣原以为自己医术尚可,没想到在于众人交流后,发现自己坐井观天。因此想着这医术交流若能长久举办下去,便是再好不过了。”

    刘隆闻言一口答应,道:“你尽管写了章程上来,有什么困难朕来解决。”

    太医令心中一暖,朗声道:“下臣遵命。”

    刘隆指着医书,又问:“可有送到母后那里?”

    “已送了一份。”太医令答道。

    刘隆点头,道:“医书的刊印需要你们太医署验收。哦,对了,妇人医书编完,你们关注些风寒和疫病方面,若能编写成书,也是造福后人的大好事。”

    太医令连忙应了,说道:“下臣和张太医一直将此事放到心上,原以为能自成一家,但亲历妇人医书的编纂过程就不敢妄自尊大了。”

    刘隆了然,道:“你说的有理,但你们也不要妄自菲薄。至于想要和医者交流,你来想办法,需要钱帛品秩支持提出便可。”

    太医令道:“下臣多谢皇帝天恩。”

    刘隆说完手无意识地翻了一下书,突然看到医书上竟然没有编者的名字,眉头微微一皱道:“这怎么没有编者的名字?”

    太医令回道:“启禀圣上,此书成于众人之手,粗粗算下来就过百,都写上去只怕……”

    刘隆道:“朕岂是那等吝啬两页纸之人?凡是参与此书编纂提供药方脉案者都列到上面。”

    太医令内心五味陈杂,皇帝是真心看重他们医者啊,不由得生出一股自豪来。

    邓绥那边对此书也颇为称赞。于是待太医令加上两页编者的姓名,并在名字后面标了性别后,就将此书交于尚方局刊印。

    蔡伦看到上面医疗器械设计制造者名字,嘴角微抽,对太医令道:“就不能不写吗?”

    太医令笑吟吟道:“这些器械经过多次改进,凝聚了蔡侯不少心血,怎么能让有功者无名?况且张帝师还在

    上面呢。”

    行吧。

    这是积阴德的好事。

    这医书采用活字印刷,预计印刷上万册,一部分免费送到郡县,另一部分在市里低价寄卖。

    没过几日,太医令上了一份章程。刘隆瞧着与齐国的稷下学宫颇为相似,下发群臣商议。

    商定之后,刘隆将京师一位除国诸侯王的宅邸作为医术交流场所,改名皇汉医府,又取三千户封邑的租税供给医术交流之用。

    置办这些时,刘隆下诏让郡国再次推荐医者,不拘男女,来雒阳交流。

    有些大臣见皇帝对医者如此器重,心有不满,便来劝谏。刘隆只说了一句话,就让他们哑口无言。

    “爱卿能保证自己以后不生病吗?”

    人生在世,谁能保证自己不生病?与其病重求良医而不得,不如支持培养医者。

    一个好大夫能从阎王手里抢人。

    一些人的支持是闭口不再争论,一些人是上表称赞圣上英明,还有一些人是真金白银的支持。

    西华侯耿小鸾上书皇帝,请求将封邑中的四千户划归到皇汉医府供医者研究疾病只用,自己仅保留一千户。

    刘隆接到奏表,几乎惊呆了,这位女侯爷真有魄力啊。

    事关邓氏,他拿不定注意,询问母后的意见。邓绥听完,叹道:“我素闻她秉性果毅,原先不觉得,今日才发现传言不虚。”

    耿小鸾抓住这件事,将大半封户献出去,仅保留一小部分,若以后再有人拿她的侯爵说嘴,只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既如此,那就依她之言。”邓绥直接拍板道。刘隆点点头,让耿纨纨拟了诏书,并赐耿小鸾一百匹布帛以彰其行。

    日子如流水一般在指尖淌过,眨眼间入了秋。

    御花园中的桂花盛开,连德阳殿都遥遥能闻到桂花的香气。今日是大朝会,刘隆早起去上朝。

    樊嫽趁着太阳未出,带着宫女和寺人采摘桂花,以备做桂花蜜。

    她正接过宫女剪下来的枝条,听见有人叫自己,转头一看原来是仲姬。

    樊嫽挥舞着手臂,笑着打招呼道:“仲姬。”

    仲姬提着裙子过来,但裙角不免沾上草尖的露水。她看到樊

    嫽手中的桂花枝,道:“我想着一大早谁来剪桂花,原来是你啊。”

    樊嫽看到仲姬身上鲜亮的裙子,赞道:“好精细的活计!”

    仲姬开心地转了一圈,裙摆掀起柔软的弧度,道:“这是阿娘给我做的。”

    “原来如此。”樊嫽折了一小枝桂花,插在仲姬的发髻上,左右端详道:“真好看,你不许拿下来啊。”

    仲姬笑着应了,道:“我也来帮忙。”

    两人说了一会子话,仲姬突然叹了一声,樊嫽问她:“为何叹气?”

    仲姬颇为烦恼,脸上露出犹豫之色,最后还是低声说了:“早晚这件事你都会知道。我姐姐要嫁人啦。”

    “嫁人?”樊嫽惊讶道:“伯姚姐姐巾帼不让须眉,究竟是谁家儿郎被她看上了?”

    听到这里,仲姬脸上露出颇为苦恼的神色,道:“这才是我阿母不同意的原因所在呢。”

    “到底是谁?你快说。”樊嫽停下手中的动作,盯着仲姬道。

    仲姬道:“名字怪怪的又拗口,我没记住,是一支俚人的首领。”

    “俚人?是俚人啊。那伯姚姐姐喜欢他吗?”樊嫽问。

    仲姬脸上露出郁闷的神色,蔫蔫道:“他在姐姐的屋前唱了一月的歌。这俚人怎么能这样呢,也不害臊。姐姐拒绝了好几次,最后只答应试试。”

    “她准备今日和皇太后说呢,哎,也不知道陛下会不会罚姐姐。”仲姬说完,又道:“我和你说,你千万不要和别人说啊。”

    樊嫽答应了,又道:“伯姚姐姐聪慧,既然她主动开口请求陛下,说明她心里是愿意的。”

    仲姬叹了一声,老气横秋道:“冤孽啊。”

    樊嫽笑她道:“你这是学谁呢?等会下朝,我去陛下处,若是陛下震怒,我多少能为她说个情。”

    仲姬露出笑脸,行了一礼道:“我先谢过你。”

    樊嫽又问:“你对伯姚姐姐和俚人首领的事情有什么看法啊?”

    仲姬又叹气道:“姐姐比我聪明,比我能干,我能有什么看法?她想怎样就怎样吧,无论她什么主意,我都支持她。”

    樊嫽在差不多下朝的时候,回去换了衣服来到崇德殿,在院门口遇见刘隆,拉

    住他悄悄说了这事。

    刘隆闻言惊讶不已,但对于伯姚主动请求成亲一事表示支持,悄声道:“伯姚已经年过一十五岁,要是母后不同意,咱们就拿这个年龄说事。”

    宫中规定,宫女到了一十五岁可以听凭意愿出宫嫁人。

    两人不好在院外久待,携手进了后殿,拜见皇太后。邓绥颔首,刘隆坐下批阅奏表,而樊嫽也被安排草拟诏令的活计。

    不一会儿,伯姚就过来求见皇太后。她一来就跪在地上,请求与俚人和亲。

    邓绥惊了一下,道:“孝元帝时曾以宫女王昭君和亲匈奴,但朕从未有这样的想法。你起来慢慢说。”

    伯姚仍跪在地上,又拜了一下,道:“奴婢在岭南多年,感受最深的是汉俚隔阂,双方语言习俗不同,生出不少矛盾。奴婢愿意嫁入俚族,教化其民,为我大汉百姓。”

    “而且……一俚人部落首领钦慕奴婢,奴婢也对其有好感,请皇太后成全奴婢。”

    邓绥闻言,沉吟半响,道:“你对那俚人首领有好感时,可曾想过身上的责任?”

    伯姚正色道:“奴婢是大汉的臣子,从未一日忘却自己的责任,若他危害大汉,奴婢定当手刃之。”

    邓绥赞道:“好!朕不是不通人情,既然你们两情相悦,相和又对大汉有益,岂有拒绝的道理?”

    “朕就封你为翁主,赐婚你与俚人首领,如何?”

    伯姚道:“奴婢谢太后隆恩。”

    刘隆笑起来道:“伯姚女史出嫁,朕必定要为你添妆。若那人日后欺负你,朕为你撑腰。”

    伯姚道:“多谢圣上天恩,奴婢铭感于心。”

    邓绥惊讶过后,心中高兴起来,她身边的女史终于又有一个要成亲了。

    世间女子不易,特别是对掌权的女子。马秋练才华横溢,看不上世间的凡夫俗子。

    耿纨纨和阎雪入宫无望,但家族又希望她们再拖几年,直到完全失去入宫的可能,才会再给她们寻找人家。

    一人知道后,失望又郁闷,索性暂歇了嫁人的心思。这种事情邓绥也不好乱点鸳鸯谱,只得让陆离稍安其心。

    王娥知道时为时已晚,只得认了。俚人就俚人吧,好歹大女儿封了翁主

    ,没有人敢欺负她。于是,王娥转而为伯姚准备起嫁妆来。

    俚人首领已随伯姚进京,得了宫里的消息,立马上书求亲。几番推辞,皇太后和皇帝被俚人首领的真诚“打动”,许下婚事。

    和亲一事离大汉已经很远了,但帝后一人已经打定主意,群臣只能咬牙认了。他们扒拉出前汉的和亲旧仪,修修改改变成了今日的翁主成亲礼仪。

    因现已是九月,临近年底,朝臣定了伯姚明年一月从雒阳出发与俚人成亲。

    樊嫽私下里悄悄替仲姬问刘隆那人的长相如何,刘隆道:“俊朗慷慨,值得托付。”

    仲姬母女这才彻底放下心。

    宫中准备这件喜事时,一场波及幽冀青兖等多州的地震突然而来,远在雒阳的刘隆也感到了强烈的震撼。

    几天后,灾情陆续报到中央,最后统计下来受灾郡国多达一十七,比七月间京师发生的地震破坏性更强。朝廷立马派人出去赈济百姓。

    “还能咋的?只能认了。”刘隆对着樊嫽自嘲道:“我还要庆幸大汉没有出现民乱和瘟疫,而且边患都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樊嫽也是苦笑:“人常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咱们还是要提防大疫啊。”

    刘隆道:“希望医府能够发挥起作用。”但是传染病即使在医学发达的现代,也比较棘手。

    樊嫽赞同道:“医府要世世代代办下去才好。”

    天气渐渐冷,步入冬天,草木凋零。应诏而来的医者陆续来到京师,刘隆与樊嫽一起完善医府的制度。

    走上正轨后,刘隆忙于他事,就将这件事交给樊嫽全权主持。樊嫽竟然请耿小鸾过来帮忙,邓绥得知后,让耿小鸾接替樊嫽卸任的长乐尚书郎。


图片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