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沉寂了许久的各朝财政部因为借贷记账法忙碌了起来。
如果说之前忙碌的都是民生、司法、军事有关的部门,现在也轮到了这群“明算”出身的“理科生”。
即使是理科生,第一次学习借贷记账法内容的时候,也会觉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
【眼前的借不是借,你说的贷是什么贷?人们说的借贷法,是记忆里那些账本背后的红黑】
【为什么你能发语音?】
只能说,天幕带来的“加班”虽迟但到。
知道后世之人至少八小时工作制(并且八小时已经算工作轻松)之后,还能放平心态看待自己手下那些只工作半天天天摸鱼的官员们的皇帝不算太多……毕竟剥削者们总是觉得自己剥削地不够。
类似朱元璋这种把官员们压榨得厉害没什么空间的皇帝没几个,所以绝大部分官员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都有所增加。
最起码唐朝没有了“偷得浮生半日闲”,宋朝也少了很多聚众叫外卖在官衙聚餐的机会。
什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工作时间聚众打猎?想都别想!
伴随着苦逼加班人跨时空的怨气,伍爱华说完了宋朝征收商税的官方机构,又开始说起了宋朝的市场。
“大家都知道,影响经济形势的除了官方调控之外,还有市场自发调控的行为,宋朝能够收到大额商税,除了官府鼓励经商的行政政策之外,与当时市场的繁荣脱不开关系。”
“咱们几乎都听说过一张国宝国画——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就是画的清明时节的汴梁,当时城市的繁华程度已经让后人连连感叹。”
“宋代是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当中市场最活跃的时期,几乎没有之一,不仅有早市、夜市,还有季节性专门性的市场,不仅每个小镇都有镇市,还有日常常设的草市、虚市,以及边疆经常出现的榷场。”
“顺便提一嘴,当时的草市都会有专门的税务所,也算是将商税征收贯彻到底了。”
“各地均有如此多的市场,汴京的市场就更为繁华。”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大多数王朝都实行了严格的宵禁制度,更是有晨钟暮鼓的说法。”
“但是宋朝时没有宵禁制度,那时候的人们和我们现代一样,如果大半夜睡不着从床上爬起来,也可以叫上三五好友一起去吃夜宵、看表演、嗨上一整个通宵。”
【一说叫上好友嗨我就懂了,怀民亦未寝嘛】
【哈哈哈苏轼那大半夜拍门把人喊醒,还说人家也没睡的做法真是缺了大德】
【关键张怀民被喊醒之后,还真陪苏轼散步了大半夜】
【论我和我的冤种朋友们】
看到天幕上的讨论,大致猜到发生了什么的苏轼之前的古人们:……这苏轼看起来有那么一些不适合当朋友啊!
苏轼之后的古人们:原来这序还能这么看?东坡先生的朋友也很包容他啊!
苏轼同时期的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一说这是苏轼干的,就觉得很正常。
苏轼本人:冤枉!明明就是他没睡!
“根据考据,北宋时期,开封的夜市营业时间可以被延长到三更甚至四更,三更就是现在的23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凌晨1点到3点,也就是说当时的夜市经常凌晨一两点才散场。”
【搁在我们现代也是很标准的夜市了】
【习惯早睡省甚至没有夜市营业到这么晚】
【我们这晚上十点多夜市就关门了,夜生活比宋朝人还不如】
“我们观看清明上河图这张画就可以知道,”伍爱华适时把画作展现在天幕上,自己的视频缩小到右下角的角落,移动放大电子画作说道:“画面中这里是酒肆、茶楼、肉铺、药店,这边则是修脚店、修车店、修面店。”
“河水中都是小船载着商品川流不息,路上行人摩肩接踵,一副热闹大市场的模样。”
“南宋时期《梦梁录》里记载,南宋临安市场上的商品多达414种,几乎可以达到现代综合商超的商品种类,可以说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东京梦华录》当中有一卷专门写了当时的州桥夜市,说夜市一条街上,有鸡鸭鱼肉等多种食物,各种小吃摊比比皆是。”
【水饭、熬肉、干脯、野狐肉、肚肺、包子、鸡皮、羊蛋……】
【有点饿了】
【还有冷饮、水木瓜、绿豆沙、细粉、荔枝膏……】
【弹幕是来报菜名了吗?】
别说,很多人看到这些菜,都没忍住吞了口口水,有北宋人没忍住揣上钱打算出门买来吃。
伍爱华看得也有点饿了,但是直播中不方便吃东西,只能暂且忍住,但是饿了的伍爱华也没办法继续小吃的话题,于是为了抵抗嘴馋肚饿,转移话题道:“之前我们提到大相国寺,那里也有非常著名的集市。”
“大相国寺据说一个月能开8次市场,平均三四天就搞一次大集,这个频率比现在电商平台搞促销还要频繁,据说还会有很多外国商人聚集在此,市场商品非常繁多。”
“根据专家们对于宋朝经济历史的研究,宋朝之前的寺庙主要是通过占据大范围的土地来获取财富,比如说当时梁武帝就给寺庙贡献了许多土地。”
“很多皇帝的灭佛改革,也是因为寺庙成为了当地的大地主,但是僧侣都不交税,寺庙的田地也不交税,国家税收大范围流失,触动了皇帝的利益。”
“只要是个正常的皇帝,都不会和梁武帝一样笃行神佛,在皇帝们看来,神佛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统治工具,但是绝不能是一个很好的避税工具。”
“宋朝的寺庙却和之前的朝代不一样,在宋朝,寺庙经济开始向寺庙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这也让寺庙容纳了很多贫困残疾老弱人口的同时创造了足够多的经济价值。”
“因为手工业一般为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所以也需要更多的从业人口,寺庙日常济慈会帮助独身的女性、年老无人奉养的老人、被遗弃的孩童、难以独自生存的残疾人,正好完成了手工业人口的集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消化了这些弱势群体,为国家财政减轻了负担。”
“而在宋朝寺庙的集会上,师傅们会出售寺庙中做的食物,以及师姑们制作的花朵、绣件、珠翠、帽冠,而且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和尚尼姑和道士们还会讨价还价,‘虽三五百分,莫不咄咄而辩’。”
“别看是寺庙的市场,各种肉食也是照卖不误,据说还有和尚下海做肉类食物卖,各种颠覆对于清心寡欲出家人的认知。”
【哈哈哈有现代寺庙那种味道了】
【现代寺庙为了提高营收也是很拼的,各种文创产品都卷起来了,啥玩意儿都可以开光供奉】
【而且也开素菜馆,有的庙平平无奇,但是因为饭馆素菜好吃,还成了网红打卡点】
“除了寺庙的市场之外,北宋还有个特别繁华的地方,就是河道两旁的商业街,知名的例如潘楼南街、马行北街、和乐楼等等。”
“很多人看到这些命名方式,大概都猜不出当时的街道是干什么的,”伍爱华忍不住笑道:“潘楼南街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宠物市场,马行北街却是医馆和药铺的集聚地,而和乐楼并不是什么秦楼楚馆而是马市……”
伍爱华这般说着,有人忍不住感慨:“这看名字确实是猜不到啊!”
“当时还有24小时营业的街道,被称为‘鬼市’,当然,这就是法律不允许,自己偷偷干的了,只是民不举官不究,重要政治期间着重抓,和我们现代的城管小摊贩一个套路。”
【小说里的鬼市,都是见不得人的东西,宋朝现实的鬼市,都是24小时夜宵摊】
【也不一定是夜宵吧?好像那时候瓦子也通宵演艺】
【哈哈哈那时候的命名方式也是很神奇了】
“因为北宋的经济如此发达,所以交子也应运而生。”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都有从教科书中看到,纸币首先产生于宋朝,当时被称为交子。”
“为什么会使用纸币?根据历史考据,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活动太过发达,带着货币交易起来实在是太繁琐麻烦,毕竟金银铜都很重,而且清点起来也不方便,所以以信用为基础的纸币就此诞生。”
【用金银清点起来都不方便,究竟是多么大宗的交易啊,不敢想象】
【主要是当时交通运输不方便吧?而且还有宋江这种落草为寇打劫的土匪】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据说当时宋朝铸造的铜钱质量非常高,广受周边所有国家的认可和欢迎,所以宋朝有很多铜钱都被出口到了周边的国家,在周边的国家使用,导致宋朝内部自己出现了‘用钱荒’,不得不用信用货币来支付。”
【啥玩意儿?出口铜钱?】
【原来货币还能被用来出口?长见识了?】
【周边的人怎么买宋朝的铜钱?用自己国家的铜钱购买吗?难以理解】
【古代的铸币水平可不太高,这也正常,可能宋朝的技术水平高很多,周边铸造出来的货币不是缺斤少两就是容易生锈?】
宋朝的官员和皇帝看到伍爱华的说法,反而皱眉:“这周边国家竟然偷偷贩卖我们的铜币?”
难怪我们国家铸造了那么多钱,国内还总是闹钱荒,原来都是你们这些家伙干的好事!
铜流出可是大事,这不得好好追究一笔损失、禁止出口铜币才行?
第122章
铜这种金属,不仅仅是贵金属,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也有很大的用处。
不管哪个朝代,铜币大量流出都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听到伍爱华的说法之后,对这一现象并不知情的宋朝帝王都重视了起来。
当然,在后期,帝王也知道这种情况,只是对于朝堂的控制力下降,知道是一回事,完全禁止又是另一回事了。
伍爱华此时还在说着“交子”的产生和重要意义。
“作为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纸币,交子不仅体现了宋朝繁荣的经济贸易,也为后世货币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虽然之后的朝堂依然是采用金银铜作为主要货币,但是也有银票等信用货币在使用。”
“现代纸币更是主要的货币形式,直到我们国家推行电子支付后,纸币才不像之前那样被频繁使用。”
“信用货币,这个说法倒是有意思,说起来咱印发的大明宝钞不也是纸币吗?怎么后人还在用金银铜?”朱元璋不解地说道。
“当然要说明的是,”知道有古人在听,伍爱华那必须要说清楚,不然在古代搞出来经济危机可怎么是好?于是科普道:“信用货币,最重要的是信用,而不是货币的形式。”
“这么说吧,像是大明宝钞和民国时期的法币,因为没钱就加印,完全不顾当时的经济,所以后面连废纸都不如。”
“有一个笑话,说是拿法币买柴火,甚至不如直接烧法币来的划算。”
被cue到大明宝钞的朱元璋:大明宝钞怎么就不行了?还拿去和点火的那什么法币相比?
明朝人却觉得伍爱华说道他们心里去了:大明宝钞真的是越来越不行了啊!皇上他真的是一缺钱就加印,简直是流氓啊!
伍爱华这时候还在说着信用货币的关键:“信用货币的关键是印发货币的机构要有足够的信用,并且有和货币相互兑换的一般等价物。”
“类似于金本位制度,就是将货币和黄金储备挂钩,大家知道每个货币都能兑换到等值的黄金,自然也就有了货币价值的铆定。”
“除了金本位之外,还有银本位等,古代出现过将货币和盐锚定的,以当时人人不可或缺的盐作为货币的一般等价物,提供信用价值。”
“在这基础之上,本身有多少金子,最多只能引发金储量多少倍的货币,如果货币超发,就会导致贬值,本来一万可以买头牛,后来一万只能买只鸡蛋,这就是大明宝钞和法币后来的情况,显然朱元璋他没学过什么经济学知识,还以为自己缺钱只要印钱,钱就源源不断。”
朱元璋闻言,老脸一红,又在弹幕上说道:【那缺钱不印钱,国家没钱怎么办?】
伍爱华看到这条弹幕,不禁说道:“这就是将国债和货币弄混了。”
“货币的总值只能和生产力已经金银储备有关,总量就是那么多,但是在国家手上和在民间是不一样的,”伍爱华解释道:“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现在国家会采取国债的形式,向民间借钱,规定一定时间后偿还,并且向民间支付利息。”
“这种方式,远比古代加印宝钞或者加税来得好得多。”
伍爱华一说完,古人都惊讶不已。
“国家还会向民众借债?”
“皇帝老儿也会缺钱?”
嘉庆不理解:“何必去举债?找几个贪官杀了不就好了?”
徽宗非常惊讶:“为何不加税?”
“这国债借了,后面要怎么还清呢?”钱永远不够用的崇祯发愁。
伍爱华这时候自觉已经说明了货币的情况,不会有古人在不清楚的情况下随意印发纸币,才开始了下一块的内容。
“在说道宋朝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说的国家的辽国、金国和西夏,那么当时这些国家的法律制度又是怎么样的呢?”
“这三个国家中,最先建立的是辽国。”
“辽国的建立其实是比宋朝要早的,宋朝在公园960年建立,但是辽国在916年就已经建立了。”伍爱华先说起了背景。
“唐末藩镇混战,契丹人趁着这个机会向外进行了扩张,在五代十国的混乱之时,契丹人在北方已经默默地崛起,后梁时期,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国。”
“虽然我们现在看武侠小说,很多宋人会说道耶律阿保机的名字,但是耶律阿保机实际上和宋朝并没有交集,因为他死的也挺早。”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辽太宗即位,太宗在位期间,干了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就是统一了契丹,并且夺取了燕云十六州,扩大了辽国的版图。”
“在领土面积最大的时候,辽国控制了华北、东北、蒙古的大片土地。”
【确定是夺取了燕云十六州,不是笑纳了燕云十六州】
【石老贼受死!】
“辽太宗之后,传位辽世宗,辽世宗之后,传位辽穆宗,辽穆宗之后,传位辽景宗,辽景宗之后,传位辽圣宗。”伍爱华说到这里,问道:“是不是觉得这些皇帝都不太熟悉?”
【毫无了解就是说】
【提起宋朝皇帝我如数家珍,提起辽国皇帝我两眼一蒙】
“为了让大家了解,我才专门列了出来,为什么列到了辽圣宗呢?因为这时候,我们的老熟人出场了。”
“辽圣宗的妈妈,就是名气超过了老公和儿子的萧太后!”
伍爱华这么一说,大家才反应过来。
【原来第五代才是萧太后?】
【就是把宋太宗打得屁滚尿流的那位女中豪杰?】
【你这说法好像宋太宗和萧太后当面PK了一样】
【也没有区别,他们两难道不是中门对狙吗?】
“来到老熟人专场,我们就知道了,正是因为辽景宗早逝,辽圣宗即位的时候才12岁,所以咱们宋太宗觉得他的机会来了!这是什么?这是标准的孤儿寡母配置,咱老赵家别的不说,欺负孤儿寡母这是咱熟啊!”
听着伍爱华的话,赵匡胤和赵光义的脸色黑黑红红,很是好看。
“但是宋太宗不知道,不是所有的孤儿寡母都是弱势群体,而且吧,他也没他哥那份本事,于是留下驴车突围的事迹,贻笑千年。”
“人家萧太后是什么样的猛人啊?她可是儿子十二岁登基,自己摄政27年的政治生物。”
【辽圣宗39岁才开始真正执政?】
【这年纪,是熬到他娘死了吧?】
【那圣宗还要庆幸他娘死的早,要是和宣太后、武则天那么长寿,也不知道圣宗还能不能亲政】
看着弹幕上的讨论,圣宗文殊奴只觉得苦涩:有个厉害亲娘可不就是这样吗?
“圣宗活了不到五十岁,然后传位给了辽兴宗,兴宗之后又传位给了辽道宗,道宗的名字大家也很熟悉,叫做耶律洪基。”
“如果不是武侠小说,我这辈子都不会记得辽国君王叫什么名字,我感觉大家也差不多,所以先帮大家捋一下。”
【主播你真的了解我】
【如果不是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我连辽国皇帝姓耶律都不知道】
“说完辽国历代皇帝,我们就开始说辽国的立法。”
【等等,耶律洪基不是最后一任皇帝吧?】
伍爱华看了眼,秉持着尊重历史但不能透露过多信息的原则(众人:你这都透露的差不多了!)说道:“耶律洪基不是最后一任皇帝,但是他是最后一任立法的皇帝,所以我们科普到他就可以了。”
伍爱华这么一说,耶律洪基就松了口气:还好还好。
此时的耶律洪基还不知道,他虽然不是,但是他下一任就是亡国皇帝了。
“因为契丹人在立国之前,是没有文字的,所以自然也没有成文法。”
伍爱华这么说的时候,不少人都很惊讶。
南北朝之前的人更是哀叹:“蛮夷之人,竟也立国为帝了?!”
“在建国之后,耶律阿保机发现了,现在的生产生活和当初在草原上截然不同,用原本的惯例已经没有办法处理现在的情况了?那怎么办呢!就立法吧!”
“因此,建国第六年,耶律阿保机就颁布了命令,让朝堂上的大臣们‘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
“在经过多年的艰苦工作后,大臣耶律突吕主持制定完成了辽国的第一本成文法典——《决狱法》。”
“至此,辽国人正式进入成文法时代。”
【不是说契丹人没有文字吗?他们怎么制定成文法的啊?】
【他们难道不能用汉字吗?】
【他们立法还用汉字?这有点离谱了吧?】
【本来肯定就要靠汉臣立法,用汉字也正常吧?我不信他们自己就能立法?】
【偏见了不是?再怎么说,他们的文明开化程度也比当时的西方高吧?】
西方潜伏在直播间的人员们:???这是什么新型的钓鱼方式吗?看谁会沉不住气跳出来反驳?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本《决狱法》只适用于治理辽国的契丹人,生活在辽国的汉人,当时依然使用唐律。”伍爱华紧跟着说道。
【啊???】
【这有点离谱了吧?】
【不是,它律法都制定了,还搞什么分类管理吗?】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一个国家,两种治理方式?】
【耶律阿保机这人确实是有点东西啊】
【有没有可能,纯粹是因为当时辽国的法律太过粗旷,在汉人们看来,约等于没有法律?】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辽兴宗时代,制定了《重熙条制》。”
【不是,他们让汉人遵守唐律遵守了一百年?!】
【一百多年谢谢,不要抹掉零头啊】
【咱就是说,我不理解啊!!!】
第123章
看到弹幕上的一百多年,耶律阿保机算了算,传承这么多代,总共才一百多来年?
这些娃儿们活得都不够久啊!
伍爱华这时候还在说着后面的内容:“《重熙条制》的全名是《重熙新定条制》,是辽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本法典,在之后,辽道宗在三十多年后又对《重熙条制》进行了修改,订立了《咸雍重修条制》。”
“道宗当时修改律法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契丹和汉人的风俗不同,所以法律也需要适应,但是在执行后发现《咸雍重修条制》的内容太过繁杂,容易被钻漏洞,于是二十多年后又废止了自己定立的律法,恢复了《重熙条制》。”
“虽然《咸雍重修条制》只存活了短短二十多年,但是法制史上普遍认为,这是辽国彻底汉化的象征。”
“当然,因为少数民族国家不那么注重法律文化的传承,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辽国这些法律的内容了,但是根据《辽史·刑法志》记载,辽国法律内容大致就是参考了唐宋的律法,所以大家倒回去看看唐律和宋刑统就大概能够想象了。”
【果然是天下立法一大抄啊】
【从古至今,立法创新的少、照抄的多】
【毕竟人家那些都经历过时间的检验,不用稳定的,难道一拍脑袋随便想吗?】
【所以变法的官员们才都会史书留名啊,就是因为这种勇士真的不多】
“如果说辽国法律有什么值得说的地方,还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契丹人用契丹法律,汉人用汉人法律。”
“在辽国立国之初,因为刚刚开始统治汉人,当时契丹人也并未汉化,所以民族矛盾是比较突出的。”
【这也很正常,毕竟现代国家都能因为宗教信仰不同一直发动战争】
【风俗习惯都不同,互相看不惯也正常】
“所以当时的辽国采用的办法就是我们定一本契丹人需要遵守的法律,至于汉人,就让他们继续遵守唐律。”
【合理怀疑是不是唐律的要求更高,契丹人不愿意遵守?】
【也不一定,有些民族特色的法律可能比唐律还要严格呢?】
现代人猜测着,伍爱华也继续说着:“为了治理好不同的民族,辽国当时的司法机关都分为了两部分,分别被称为北院和南院,北院审判契丹人,南院审判汉人。”
【那如果是契丹人和汉人共同犯罪呢?】
【当然是各判各的,我疑惑的是契丹人对汉人犯罪和汉人对契丹人犯罪,应该归哪个院呢?】
伍爱华看到这条弹幕之后,说道:“恰好,对于这一点,辽史正好有记载。”
“根据记载,辽国立国之初,成文法还没有颁布的时候,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依照契丹习惯法治理,而汉人和东北的渤海人依照唐律处理,而凡四姓相犯,皆用汉法。”
“当然,这都是辽国初年的事情呢,等到辽圣宗时期,他就推行了‘一等科之’,也就是同罪同罚。”
“但是没等辽国的民族彻底融合,它就被金国取代了,同罪同罚也没能达成律法的一致。”!耶律洪基没忍住看向天幕:等等!我已经开始推动法律修改,让律法统一了,结果你告诉我辽国这么快就被金国取代了,那岂不是没多少年了?
“金国的主体民族是女真族。”
【我记得清朝也是女真是吧?他们自己叫做满族】
【不是吧,清朝好像和金国的女真没什么关系?】
“完颜阿骨打称帝之后,金国先后灭了辽国和北宋。”
北宋和辽国的人闻言均心神一震,看向天幕。
宋真宗还在说着:“我们和辽国的檀渊之盟果然缔结地没错,辽国一直都是我们的兄弟国家,也是金国后来崛起,才让大宋遭遇兵戈。”
负责和宋真宗联系的非自然管理部门人员偷偷地翻了个白眼:是是是,您老人家保了大宋百年和平,大功臣,应该泰山封禅!
原本宋真宗应该是个平平无奇的帝王,他虽然没有作出什么功绩,虽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但是也没干什么昏君暴君的事情,早就应该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被提起来都没什么存在感的那种。
但是偏偏他这么普通,却又这么自信,自认为自己的功劳如此之大,能和秦皇汉武比肩,于是被嘲笑嫌弃了这么多年。
非自然部门的人一开始的时候都有点怜爱他了,但是和他接触之后,还是被他油腻自信的样子膈应到了。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女真在立国之前和契丹一样,也没有成文法。”
“当时的游牧民族采用的基本都是习惯法,就是一直以来怎么处理罪犯,就怎么处理。”
“而金国立法的时间比较慢,是金熙宗在位时才定立成文法。”
【因为金太/祖和金太宗都忙着灭辽国和北宋了是吗】
【人家忙着打地盘,没功夫搞成文法】
【当时北宋被劫掠去金国的民众也太惨了,连立法都没有,可想而知他们作为奴隶过的是什么生活】
【当时北宋的公主和妃嫔都和军妓差不多,平民百姓只有更惨】
短短一条弹幕刺痛了北宋臣民的心:公主和妃嫔和军妓差不多?!
“金人真乃蛮夷也?竟不知善待前朝皇室?”有老学究不可置信。
宋朝可是一直善待柴家后代的。
【公主和妃嫔,何至于和军妓相提并论?】
看到这些弹幕,现代人的叛逆心来了,居然还有人不承认?
【是是是,人家不是军妓,毕竟能去随便睡她们的都是军官和金朝皇族,献舞倒酒也都是替有身份的人干,不像平民女子接待普通士兵】
【按照草原部族的习惯,被俘虏的都是女奴,女奴能有什么好下场?最多因为妃嫔和公主都长得好看,所以享用她们的都是贵族罢了】
【不是军妓那是什么?公用妾室?皇室歌舞伎?】
现代人的嘴巴都和淬了毒一样,什么扎心说什么。
北宋人炸开了锅。
【何至于此?】
【何至于此!】
【这点就受不了了?你们皇帝还给人行牵羊礼呢】
牵羊礼是什么?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但是听也知道是侮辱性的礼节。
【如果说清朝的经验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那么宋朝的经验就是告诉我们,屯粮不屯枪,家里成粮仓,屯枪不屯粮,到处是粮仓】
【所以你看,软骨头们以为自己跪了、议和了,献出财富粮食女人就能永葆富贵了?现实告诉你,软骨头不配拥有财富!夺取起来这么容易的东西,为什么还要留一部分给你?】
宋廷大震。
第124章
后人所谓的经验,听在南宋初年的人心里,可谓是字字泣血。
宋朝的天幕之下,看着后世之人如此描述宋朝人,不少人被激地口吐鲜血。
只是有气节的人才会心口闷痛,寡廉鲜耻之人还在说着一定是之前给的不够多,或者惹怒了金人,才会惹来如此大祸。
他们如何不知道北宋被金灭亡的惨状?只不过没有骨头的人站不起来,只想着自己的富贵罢了。
也有人在弹幕上不断发着:【不要让赵佶继位!】
很难想象是对于皇帝多么大的不满,才会让他们发出这样的弹幕,要知道在古代,臣民是不能直接直呼皇帝的姓名的,但是如果不直接说出姓名,只说徽宗,之前的人又有谁知道赵佶就是徽宗呢?
冒着大不韪,鼓足了勇气,含着深切的仇恨,这些人才发出了这样的弹幕。
宋朝皇帝自然也理解这其中的含义:这代表着百姓对于赵佶已经是非常的不满了。
之前的君王愤怒:这是谁的继承人?!
看到这些弹幕,宋神宗和宋哲宗都露出难以描述的表情:所以,北宋的亡国之君,是自己的儿子/弟弟吗?
宋神宗更是没办法理解,自己怎么会把皇位传给赵佶,这不正常啊?
赵煦却有了预感,自己的身体近年来不怎么好,可能是没有皇嗣继承,于是太后和大臣选择了端王作为皇帝。
只是他们显然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
单看弹幕上这么多人说话,可想而知弟弟这个皇帝做的,不是暴君,也是昏君了。
赵煦又咳嗽了两声,心想就算自己这番又早逝,大臣们应该早有防备,不会选择赵佶了吧。
只是不选择赵佶,也不代表大宋的危机就解除了,毕竟金国是先灭辽再灭宋,实力一定不一般,要不然还是先派使臣去沟通一下辽国,把女真掐死在萌芽阶段?
或者留下一些辅政大臣,好歹别让继任皇帝败送了赵家的江山。
神宗不解、哲宗思考的时候,伍爱华依然继续着金国立法的科普。
“在金太/祖和金太宗时期,因为他们忙于征战,没有确立法制,所以当时的女真人是内部以自身习惯法为主,攻占的辽国、宋国土地以当地的法律为主,延续使用之前的律法治理。”
“在这一时期,金国多种法律并存。”
“金熙宗在位之时,颁布了金国第一部成文法《皇统制》。”伍爱华说着:“在那之后,又颁布了《续庠制书》等法规。”
“而后金章宗在位时,颁布了《泰和律义》,完成了金国法律的汉化。”
【主播你忘了科普金国皇帝了,熙宗和章宗我们都没听说过!】
看到这条弹幕,伍爱华立刻反应过来。
“金国皇帝首先是金太/祖,就是我们熟悉的完颜阿骨打,然后是金太宗、金熙宗、金世宗、金章宗,金章宗之后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我们就略去不提,这期间还有金国的王爷统治的时期。”
【金国王爷?谁的DNA动了】
【莫不是完颜康他爹?酷爱人妻的王爷?叫什么来着?】
【完颜洪烈,这都不记得,你还读什么金庸?】
古人都一脸懵逼的看着现代人在弹幕讨论:完颜洪烈是谁?他怎么了?
看到现代这些弹幕,伍爱华嘴角抽搐了一下,维持住表情继续说道:“根据记载,金国在立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保留了割耳朵、割鼻子、割舌头、断手足、剥皮等刑罚,直到《泰和律义》之后才全面使用汉族的五刑代替了原本的刑罚。”
【金国攻占之地的汉民究竟过的是什么生活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最可恨就是完颜狗,岳飞都要收回汉地了,他偏偏害怕他爹徽宗和他哥钦宗活着回来,死命召回了岳飞,以至于北伐无望!】
【从赵光义那里继承的骨子里的软弱,赵光义的后代确实是不行,我都怀疑是基因遗传,他后代有不错的皇帝,但是没有那种特别有血性的皇帝,后来赵构没孩子,皇位回到赵黑胖那一脉,皇帝们就有血性地多】
【宋末帝可是不哭不闹让大臣背着自己跳海的,一个小孩的骨气都高过赵佶父子三人!】
看着这些弹幕,赵匡胤看着弟弟露出了一声冷笑:没事,以后这个没骨头的不会有后代登上皇位了。
伍爱华这时候还在继续说着:“虽然金国的刑罚一直到章宗之前都比较野蛮,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对于赌博深恶痛绝。”
“根据金国的法律规定,官员但凡有赌博的,五十贯以下杖刑,五十贯以上的记载就没有查找到了,也不知道是免官还是死刑流放。”
说完,伍爱华还补充道:“其实我更倾向于是当时金国对于官场的正风肃纪运动,除了禁止官员赌博之外,金国还禁止官员说情、贪污受贿。”
“金世宗时期不仅制定了这一反赌博法,对于来找自己说情的公主,金世宗直接下令斥责,有官员说情,金世宗直接连坐了说情的官员。”
“金世宗同时也是反贪小分队的一员,大舅子贪污五百贯都被他免官,亲家贪污被追赃治罪,亲舅舅贪污都被降职,其他人则是株连子孙、严惩不贷。”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金世宗反贪还专门被提及,是因为金国律法没有规定吗?”
“实际上,是因为金国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存在严重的脱节。”
“这么说吧,金国的立法规定执行要向南走,实际上虽然没有南辕北辙,但是也是向东西走。”
“根据《金史》记载,金国立法规定按照汉人五刑执行后,依然有州县实行肉刑,完全不理法律的规定。”
【女真人,蛮夷也!】
【当时官府都违背法律,可想而知金国的治理也不怎么样啊】
【是不怎么样,就是对军队比宋朝对军队好罢了】
【啥啥都比不过,就是比除了岳家军之外的军队都能打罢了】
赵构看到这些弹幕,脸色一片铁青。
伍爱华此时已经开始说起了最后一个国家——西夏。
“当我们把目光放到西北,可以看到那里有一个国家,被称为西夏。”
【金庸迷狂喜,西夏公主和小和尚!】
【金庸这个情节是我最讨厌的之一,和小龙女那个一样讨厌!男人的脑子里都是这些黄色废料!金庸的和尚和道士都不是什么好人!】
【你看到的是黄色废料,我看到的是对包办婚姻和贞洁枷锁的反抗】
没理会又吵起来的弹幕,伍爱华继续说着西夏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金国把辽国和宋国都打得落花流水,但是没有灭掉西夏,西夏是一直撑到蒙古崛起,灭亡于成吉思汗之手。”
“从某种程度上说,西夏虽然有地形的便利,但是也确实是比辽国和北宋都能打。”
宋朝人:你以为你这么说,西夏人就会很开心吗?!
“如果说这是西夏赢过北宋和辽国的第一点,那么第二点一定能让宋朝所有君王都羡慕。”
“不仅宋朝,汉朝、魏晋、唐朝、清朝的皇帝也会很羡慕。”
“这一点就是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难道没有毁损?没有被盗墓?”汉武帝第一个反应过来,毕竟茂陵的惨状实在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由不得他不敏感。
“要知道西夏王陵历经多年,一直到1972年才开始被考古学家保护性挖掘,当年军阀和小本子到处盗墓的时候都没遭殃,前一个这么幸运的,还是秦始皇陵。”伍爱华语气骄傲。
听到伍爱华的话,西夏的君王们颇为无语:所以最后,你们这个朝代的人还是把我们的陵墓挖了?就这样你还觉得我们幸运?!你是不是有问题?啊?!
第125章
虽然王陵没有被盗墓是还不错,但是后人所谓的考古挖掘也不是什么让人愉快的事情。
你们就不能让我们安静地待在地底下吗?!西夏王族呐喊。
“说起西夏王陵,忽然想到之前岳飞的《满江红》里面写了‘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西夏王陵就在贺兰山附近,那里距离西夏的王都也很近,我之前一直以为岳飞要踏破的是金人的地盘,搞了半天他不仅要灭了金人,还打算踏破西夏人啊。”
【原来西夏王陵在贺兰山附近啊】
这条弹幕一处,西夏人都有了不妙的预感。
弹幕里怎么回事啊?!你怎么还透露起了人家陵墓的位置?!
岳飞听了伍爱华的话倒是忍不住笑了:“如有余力,自然是也要把西夏一起收拾了。”
只是想到天幕透露的官家为了皇位稳固不愿意收回旧山河,岳飞就不禁忧虑了起来。
说完西夏王陵的情况之后,伍爱华才开始说起了西夏的国家历史。
“西夏也是由当时的游牧民族建立的,主体民族是党项族。”
“其实西夏是中原宋朝对于党项人建立的王朝的称呼,党项人自己称呼自己的王国为大夏。”
“在宋仁宗当政期间,李元昊建立大夏,并且和宋朝、辽国发生了领地战争,因为李元昊打败了宋国和辽国,通过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西夏才得以一直存续下来。”
“这个时候的辽宋夏,有点像三国时期的魏吴蜀的局面,只是占据的地盘不同。”说着伍爱华放出了地图。
古人奋笔疾书,连忙将当时的地图画了下来。
“其实历史上的西夏,面积是很小的,大家可以看这张图,西夏的面积其实和大理差不多。”
【所以继承了西夏的虚竹和段誉的地位差不多?】
【等等,虚竹什么时候继承了西夏了?这又不是王宝钏和薛平贵?】
并不知道后人在聊什么故事的古人决定忽略他们的弹幕。
知道王宝钏故事的人还是没忍住,纠正道:【那是西凉!不是西夏!】
“但是就是这么小的西夏,虽然认了北宋当哥哥,但是北宋还是要给他们钱……”伍爱华说起来都觉得无语:“在花钱买平安这件事情上,你永远都可以相信北宋人的创造力。”
【非常不理解,宋朝人不会觉得自己是在资敌吗?】
【大概是驴车漂移打完了太宗一脉最后的心气?】
在此被拉出来嘲讽的赵光义涨红了脸。
“在金国崛起之后,西夏非常迅速地向金国称臣,当时金国的皇帝非常高兴,西夏也得以保存下来,但是金国人看西夏有多顺眼,蒙古人看西夏就有多不顺眼,在蒙古崛起之后,西夏成为了蒙古的练兵对象,没得比宋朝还要早。”
“另外西夏历史上值得一提的还有西夏的梁太后。”
“事实证明,孤儿寡母并不好欺负,特别是宋朝因为欺负孤儿寡母上位,可能遭了报应,周边国家的孤儿寡母,寡母是一个比一个还厉害。”
“和萧太后一样,梁太后也是因为夏惠宗登基的时候年纪太小,所以太后摄政。”
“不过梁太后十分喜欢掌握权力的感觉,所以一直不愿意放权,在夏惠宗清蒸之后,梁太后因为不满他的执政决定,直接幽禁了夏惠宗,并且镇压国境内的叛乱,并且将趁乱入侵的宋朝压在了兰州不得寸进。”
“本以为孤儿寡母闹起来自己能够捡便宜的宋朝再次做了无用功。”
听到伍爱华这话,宋朝的皇帝们只想以袖掩面。
“西夏时期,皇帝依次为夏景宗李元昊,夏毅宗、夏惠宗、夏崇宗、夏仁宗、夏桓宗、夏襄宗、夏神宗等等。”
“在全盛时期,西夏的领土包括了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陕西的大部分土地,总统存在了接近两百年。”
【为什么李元昊是夏景帝啊?】
【因为李元昊不是开国皇帝啊,就像顺治不是清太/祖一样】
“和辽国、金国不同,西夏在立国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法律。”
“经过分析,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因为党项人自从唐朝时期就已经归顺唐朝,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地盘。”
“在党项部族时期,党项人也是没有成文法的,但是等到李元昊建国,西夏的党项人已经在唐朝苟到了节度使,然后在五代和十国时期都苟过去了。”
“但是在建国之前,西夏只是效仿唐律,建国之后,夏崇宗时期,西夏制定了第一本综合性法典《律令》,夏仁宗时期,在《律令》的基础上制定了《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夏神宗时期,又制定了《光定猪年新法》。”
【哈哈哈光定猪年新法这个名字是认真的吗?】
【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猪年制定的法律了】
【笑什么啊,有什么好笑的,中原地区用天干地支制定法律,不是和猪年一样的意思吗?不好意思实在是忍不住了,让我先笑一下】
【这个法律的名字真的有点可可爱爱】
【人家明明叫做《亥年新法》,主播你干嘛非要说它的又名《光定猪年新法》啊!】
【我就说西夏也是个正经的国家,不至于哈哈哈】
因为法律的名字,西夏喜提了一大波弹幕。
特意说出这个名字的伍爱华看着弹幕,会心一笑,而后继续说道:“西夏法律和唐宋法律相比,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对于僧人有特别的优待,僧人犯罪的,可以减轻刑罚。”
【一看到这个我就会想是不是小乘佛教】
【中原皇帝多番灭佛,蛮夷君王虔诚信教】
【这就是西夏法制汉化地不够彻底了】
【我看金庸,西夏的僧人好想还不禁止娶妻纳妾?那岂不是谁都想要当僧人了?】
【有一种看到日本大地主娶妻生子世代继承寺庙土地的和尚的即视感】
【那时代的僧人和贵族是一个阶级,说起来是不是有很多贵族的孩子,不能继承草场的,会送去出家?】
【别的不知道,蒙古草原好像就是这样,还有什么黄帐之类的】
“除此之外,西夏的法律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特别注重财产方面的法律制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和宋朝之间频繁的贸易,让西夏人一开始吃了亏,所以后来要专门立法,保护自身利益。”
【笑死,宋朝进贡的都被凭本事赔给了宋朝商人吗?】
【西夏不是也科举取士了,他们就没找到一些经济学人才?】
【科举能找出什么人才,和整体教育水平、考官水平都息息相关的,你觉得西夏人读书能有多厉害?】
【举个例子,清朝科举分满汉,满人进士到了江南,估计就能考个举人】
“因为党项人笃信佛教,西夏虽然汉化,但是最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法律制度,并且这一制度对于后来藏区有比较大的影响。”伍爱华总结道。
“在西夏的司法当中,誓言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发誓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这也和宗教信仰息息相关。”
【忽然想到西方对耶稣发誓,话说人都敢犯罪伪证了,还会害怕举头三尺有神明吗?】
【犯罪的时候不怕神明处罚,发誓的时候难道会害怕?这个逻辑我真的不明白】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时候未到,人都死了,善恶还报什么?下辈子进畜生道?】
【畜生道什么的,万一投胎成为国一国二,那还受到保护呢!算什么吃苦啊!】
【呜呜呜我这辈子也没做什么好事没有什么功德,所以下辈子让我做一只大熊猫吧!】
第126章
看到这些弹幕,伍爱华自觉的会心一笑。
世上真的有神吗?
也许是古人碰到了什么高纬存在,于是将他们当作神明?
伍爱华有些怀疑无法解释的一些文明,例如玛雅,都是因为曾经遇见某个“神”而留下的。
只是伍爱华碰到的是个还有做作业的学渣罢了。
凭借伍爱华和高纬存在的接触,她可以很明白地说,这些高纬存在也有高兴和苦恼的情绪。
想一想也正常,这万千世界,怎么可能除了人类之外就没有另一个有情绪的种族了呢?
脑海中飘过这个想法,伍爱华继续说道:“既然说完了宋朝时期游牧民族国家的立法,我们就一起说一说元朝的立法吧?”
【今天的直播这么多干货?】
【元朝难道不配让主播单更一个视频?】
【从法制史上的地位来说,他们可能还真不配,毕竟他们的立法水平约等于辽金西夏……】
【也不至于吧?好歹元朝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蒙古帝国的铁骑之下,人都要分为四等】
【金人不也分了?汉人之下还有南人,汉人之上还有金人和其他游牧民族人】
看着这些弹幕,古人只觉警惕——未来被少数民族统治,竟要沦落到三等、四等民?
伍爱华也在这时候说起了元朝的法制史内容。
“我们都知道,元朝是有游牧民族蒙古族建立的。”伍爱华说着:“小朋友们都耳熟能详的唐宋元明清,可以想见,元朝是一个影响力并不弱于唐宋和明清的朝代。”
“目前公认对于元朝历史研究最中立的是日本学者对于蒙古帝国兴盛和消亡的研究,虽然也有人说日本中立的原因是因为当时蒙古没有统治他们。”
“其实在元朝灭亡之后,曾经颤抖在蒙古铁骑之下的国家确实做了很多抹黑,但是只看元朝的法制史,所谓的初夜权等奇葩的权力其实并没有成为帝国的共识。”
【初夜权好像西方一直有?】
【其实并不是领主拥有初夜,这只是个收税的借口罢了,你以为贵族老爷能看得上在田里劳作的劳动妇女?】
【记得小时候看到小故事,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就是因为百姓的长子不一定是自己的孩子】
【还有小故事说要摔死第一个孩子,因为不确定是自己的还是蒙古人的】
看到弹幕上的小故事,大部分的古人都惊讶地长大了嘴巴。
“摔死第一个孩子?!”唐宋元的人都觉得不可置信。
事实上,在元朝及之前,中原的贞操观念也没有那么严重。
虽然南宋因为靖康之耻等原因比较在乎女性贞洁,但是也远远不到明清的地步,所以孩子不是自己的这种事情,也时有发生。
但是孩子嘛,只要没有明显异族特征,不会让人觉得这孩子不是自己的,那么就是自己的孩子,哪里有嫌弃孩子多的?
之前那谁,不是还会把姬妾拿出来给宾客睡,然后自己拥有了上百个儿子,问就是各个都是亲生,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碰到一些基因好的,手下的儿子都能干很多呢。
不过会有这种老百姓摔死第一个孩子的留言,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科学的,因为蒙古的谣言基本都是元朝灭亡之后才被编出,元朝灭亡之后民间开始注重贞洁和血脉传承,所以才会编出这一类的小故事。
伍爱华只是提了一嘴,便开始说起了蒙古立法的背景。
“我们敬爱的主席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词,大家都背过,里面说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秦皇:???略输文采?
一生不输于人的秦始皇嬴政不服气了。
汉武:???朕的文采为什么要被后人评判?!
主打朕是世界中心的汉武帝刘彻想着:主席是谁?他配评价朕吗?
唐宗:???风骚,什么风骚?
唐太宗李世民有点怀疑是不是要魏晋那种赤足狂奔的发疯才是风骚。
宋祖:???难道是小白脸那种风骚?
宋太祖赵匡胤忍不住想着:别以为朕不知道你们叫朕赵黑胖子!朕这是真男人!
这里最生气的就是成吉思汗的儿子们。
父汗一代雄主,如何只识弯弓射大雕了?!
成吉思汗本人倒是非常冷静:“能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想来我的功绩千古流传了。”
几十年前的时空,金人这时候还在说:“这个成吉思汗究竟叫什么名字?!”
可惜,现在没有金庸爱好者们告诉他们成吉思汗叫做铁木真。
康熙留了个心眼,发弹幕问道:【博主贴个全词上来啊!咱们都不记得了,要对照着看才行】
其实康熙就是想要看看,这词里面会不会提到其他帝王的名字。
但是他注定失算了,伍爱华看了眼全词内容再确定了一下,就把《沁园春·雪》整首词都贴上了屏幕上,古人们在弹幕上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欲与天公试比高!好强的气魄啊!”有古人感慨。
“这所谓主席,难道是皇帝一般的职位?这是帝王词啊!”
“帝王词?这和李煜的截然不同,想来是汉太祖‘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般的开国气概了?”
“可不是,词里都说了要还看今朝了。”
“虽然咱们主席说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但事实上这是词牌需要导致的夸张对比,成吉思汗本人不一定文韬,但是一定武略,管理能力、政治斗争能力和军事能力都是世界一流。”
“首先,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这说明他的政治斗争能力很强,其次,成吉思汗能够管理好这些部族,管理能力也一定不弱,最后,成吉思汗先后灭了西辽、西夏、金国,本身军事实力绝对不弱。”
辽国人:等等,西辽?这还有我们的事情?
李元昊则是皱眉:西夏竟然是在金之前亡国的?
“蒙古灭掉西夏和金国都只花了几年的时间,但是元朝灭掉金国后,和南宋对峙了四十多年,才统一了中原大陆,所以成吉思汗自个儿并没有看到南宋纳入自己帝国的版图,还是忽必烈完成了对于南宋地盘的攻占。”
忽必烈这个名字,宋朝和金国、西夏的官员们都没有记载的欲望,毕竟和南宋对峙四十多年,这个忽必烈肯定是蒙古崛起之后才生出来,知道名字也没什么用处,最关键的是怎么搞死成吉思汗——宋金西夏等国人想着:这才是从根源解决问题啊。
第127章
在无数人问成吉思汗的真名之时,专家组的一名专家还是没忍住推了推自己的眼镜,问道:“让爱华透露这些内容,真的没有问题吗?”
另一名专家并没有近视,回答着同事,也是坚定自己的信念:“这天幕出现后,历史就会有拐点了,我们也注意着没有透露开国皇帝的原名,后续历史怎么走,已经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了。”
路过的专家闻言笑了笑,对着两人说道:“别说什么控制历史,就是现在提高法治程度,也是我们刷分刷出来的,日后如果没有足够的好处吊着,或者在那位作业完成之后不能继续和古代位面沟通,谁也不能保证法治进程会不会倒退。”
说起这话,三人都叹了口气。
伍爱华此时还在兢兢业业地按照计划直播。
“如果大家读金庸,那么一定知道襄阳之战。”
“其实襄阳之战时蒙宋之间非常重要的一次战争,在那之前,窝阔台和蒙哥两次作为大将攻打宋朝,都壮志未酬,直到忽必烈南征,通过襄阳之战奠定了自己胜利的基础,并获取了战略优势。”
“历史上襄阳之战足足打了6年,南宋兵将一直没有屈服,想想如果靖康年间皇室和朝堂能有这种坚韧和魄力,哪里还会有什么靖康之耻的存在?”
【万万没想到南宋居然这么牛,蒙古大军横扫欧洲是不是都没用到四十多年?】
【没用到!刚刚去查了,打到欧洲多瑙河和非洲埃及,一共用了四十年,三次西征】
【对不起,我承认我对宋朝是大声了点,你们还是很牛逼的】
【十万宋人投海自尽你们以为是开玩笑?咱就是说,不愧是黑胖的血脉,品德不一定多高,但是比光头义的血脉有种多了!】
看到弹幕这些夸赞,南宋艰难抵抗蒙古人的将士们都露出苦笑:所以最后还是败了吗?
“有人或许会说,南宋之所以能够撑那么久,是因为当时蒙古也在西征,双线甚至多线作战,南宋并不是他们当时的战略重点。”
“博主我不懂古代军事,但是我可以说,宋朝当时的组织能力、反抗力度、顽强程度,绝对是给了蒙古人一些小震撼的。”
“具体就体现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认为南宋的法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也许是因为对峙了四十多年,蒙古人从一开始习惯法,逐渐认可汉人法制的作用,于是也开始学习起了宋朝的法律,忽必烈将这件事情称为‘祖述变通’。”
“祖述变通中的祖述指的是蒙古的习惯法,忽必烈将其上升为律令条格,而变通指的是参照宋和辽金的法律制度立法。”
“当时元朝的君臣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治理国家,行汉法可长久,故国家当行汉法。”
【这么说来,当时欧亚非用的都是咱汉法?】
【这说明当时汉人的立法比欧亚其他国家的立法要高级地多!】
【别的不说,汉法的教化能力确实强,教出来一堆顺民,不像外国农民动不动就要起义】
【???前面那位你在说什么?是汉法教化能力强,才让中原人民不会轻易造反,不然人家西方造反都是让国外免税,砍了国王王后还会找出他们血缘最近的人登基,咱华国可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达成要用汉人法律治理国家的共识之后,元朝也吸纳了之前辽金的好经验:分而治之。”
“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种人用不同种的法律。”
“在元朝刚刚统一中原开始立法的时候,元人将人分为了汉人、北人、蒙古人,因为民族间文化差异极大,并且当时北人生活在原本金国和西夏的治下,和南宋汉人的风俗习惯已经有很大不同,所以分别治理也是一个尊重习俗的有效办法。”
【现在的南北差异也很大啊,但是因为大家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所以用的都是同一套法律】
【想想元朝这样做很正常,毕竟咱们连粽子吃甜的还是咸的都能吵起来】
【那如果这样的话,西亚、欧洲的人是不是也会用不同的法律】
“元朝建立的第一本成文法,叫做《至元新格》。”
“在《至元新格》之前,蒙古人用的法律被称为《大札撒》,是一种习惯法的汇编,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大札撒》才是蒙古的第一本成为法,是成吉思汗用来统一蒙古汗国法律的法典,但是因为《大札撒》已经不可考,所以现在也不能确定具体的内容。”
“好在《至元新格》资金依然有留存,我们在看其中的内容时,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本行政法和刑事法的规定,在忽必烈实用主义的思维之下,《至元新格》也是非常接地气的法典。”
“值得一提的是,在《至元新格》颁布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法令,就是禁止《泰和金律》。”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元朝成立了许久一直没有立法,所以忽必烈即位之后是让北方的汉人聚居区继续使用《泰和律义》。”
【所以当时的元朝人用的是金朝的法律?】
【这就是你的东西很fine,下一秒就是mine】
“在这之外,元朝还定立了《大元通制》和《元典章》。”
“综合元朝时期的立法,主要是参照唐宋之法,加入民族特色法律,修修补补而成。”
“在元世祖时期,也就是忽必烈当政时期,元朝已经开始仿照汉制设立官职,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宣政院。”
“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大家都很清楚了,这里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宣政院,宣政院主要是处理民族宗教事务,主管是国师。”
【我就说小说里那么多国师的戏份,在古代却没看到什么厉害的国师,原来是元朝的!】
【当时的少数民族确实有比较虔诚的宗教信仰,至于汉人,就已经是实用主义宗教信仰了】
【事实上汉人的“渎神”行为自古有之,典型的例如七仙女、西游记、鹊桥会、封神演义】
【元朝是不是唯一一个把国师这个职位固定下来的王朝?】
“在地方的划分上,元朝参照唐宋,划分为省、路、府、县,这种划分其实和现代已经很接近了。”
“在刑罚的设置上,突破现代人偏见的是,元朝的量刑几乎是唐宋元明清中最轻的。”
“很多人认为元朝作为异族,想当然的残暴,但是只要研究过元朝的法制,就知道他们的规定实际上是以轻刑为主。”
【真的吗?我不信】
【元朝居然会比唐宋明清量刑要轻微?】
【蛮夷之人,一向铁血手腕,如何会更轻?】
伍爱华看到弹幕,不由笑了笑:“这就是东西方携手给蒙古帝国创造出来的负面印象洗脑包了。”
说完,伍爱华不忘补充一句:“不信我们举个例子,大家都在掉,谋反是大罪,如果在明清谋反,那么你九族没了。”
【主播你忘了提一个情况,就是和皇族联姻的,也不会没了九族,特别是皇帝算在他九族里那种】
【笑死,能不能别说特殊情况啊?】
【怎么就特殊情况了?皇帝九族之内都是位高权重,这些才最容易谋反不是?比如说李家就是杨家的九族之内】
伍爱华看了眼弹幕,没有多说什么,继续说元朝的内容。
“但是根据元朝法律的规定,对于谋反罪的株连,父亲谋反的,儿子不在一个户口本上的都不连坐。”
【!!!】
【那可是亲儿子啊?!皇帝不怕子承父业吗】
【那要是他们谋反之前先分了家,岂不是就死几个人?】
看到这些不可置信的弹幕,伍爱华露出了笑容:“所以说,其实元朝是轻刑主义的。”
“当然,虽然元朝量刑较轻,但也有同罪异罚的规定,”伍爱华说道:“当时的蒙古人确实高人一等。”
“根据元朝法律的规定,如果蒙古人打死汉人,最轻只需要缴纳烧埋银就可以,而汉人打死蒙古人,则需要判死刑。”
“不过考虑到封建社会本身统治阶级就具有特殊的优待,之前朝代也有官当、八议等,其实元朝法律的严苛程度远远不及之前的朝代。”
“毕竟封建社会,不公平已经成为一种现实,汉人统治的王朝确实没有高汉人一等的民族,但是少数民族在汉王朝也受到欺压,像是朱家那种能生的,封地民不聊生的程度更甚于某些蒙古人的统治。”
“以我们现代的价值观来看,归根究底,封建社会人民的不幸不在于当时统治的民族,而在于家天下血脉传承的统治,总会出现不做人的统治者。”
“即使老朱农民起义出身,他的子孙也会被活不下去的农民起义推翻。”
“这才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的根本原因。”
伍爱华这话一说,天幕之下的人们都沉默了……
第128章
伍爱华的话说完,有反清复明的人在弹幕上质问。
【难道明朝就不值得复国吗?满清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竟也想坐稳这汉家江山?!】
没等伍爱华说话,就有古人说道:【古往今来,未曾听说过复国的国家】
【那就是你孤陋寡闻了,东汉不就是刘汉宗室复国?】
【当我祭出东汉,诸君要如何回答?】
伍爱华看了眼弹幕,没忍住一笑:确实啊!王莽的新朝已经总结了大汉王朝,之所以说东西汉,就是因为刘秀很快建立了东汉王朝,但是谁能说他不是复国呢?
因此,伍爱华回答的时候,心情反而很平和:“不是说早就屠杀的满清就值得皇位,而是说老朱家到末年,灭国已经是必然,事实上在主播我看来,满清和朱明都不是什么好统治者,君主立宪和资本主义也都Biss。”
【哈哈哈你们忘了主播她平等地仇视每个封建统治者吗?】
【问就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事实上,”伍爱华说起来的时候也想要叹息:“蒙古在征战初期,其实屠杀地并不比满清少,只是当时他们主要的敌人是金国、西夏和西方国家。”
“在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了屠杀的错误,制定了《条画五章》,规定‘出军不得妄杀’,后来蒙哥汗和忽必烈也都做出了不许杀人的规定,之所以我们对此感受不深,一来是已经是千年之前了,二来是对方屠杀的多半都是少数民族,等到和宋朝对战之时,已经有不许随意屠杀的规定约束了。”
【但是这完全是因为南宋还算能打,要不然我们也早早被屠城了】
【真的,我没想到蒙古征服整个西亚和欧洲北非就花了四十年,但是打南宋居然打了四十六年,我承认我之前对宋朝是大声了点】
【还好坚持了四十六年,蒙古人建国之后也开始要脸不搞屠杀了,才保存了我们汉家的血脉】
伍爱华说完屠杀的规定之后,没忍住感慨道:“其实我发现在古代,少数民族的立法,要么就特别残暴,要么就特别宽松。”
“对此,我更倾向于是他们的习惯法就是有的残暴、有的宽松,并且因为从奴隶制游牧部落一越成为封建国家,接收到当时汉民族更高等的社会组织形式带来的震撼,所以开始学习汉化,但是因为不是一个潜移默化而是一个突然接受的过程,所以在初期和中期汉化地也不够彻底,法制就显得这么不伦不类了。”
“虽然但是,元朝作为史书有名的大一统国家,立法水平也并不算低。”
“其中还有一条元朝新出现的立法,和我们现代的立法理念非常符合,就是禁止□□幼女罪。”
“其实宋朝的时候有类似的规定,但是没有专门的立法,也没有对□□幼女的进行更重的处罚,宋代《庆元条法事类》规定□□犯要流放三千里,配远恶州,其中如果女孩子在十岁以下,虽和亦同,也就是说没有强迫,也算做□□。”
“元朝对于□□的立法参考了宋朝,但是对于□□幼女的,罪加一等。”
“元律规定,‘诸□□人幼女者,处死;虽和同强,女不坐’,直接定为死刑。”(《元史》)
【定的好!这种人渣就该死刑!】
【建议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学习,提一下这个立法提案吧!】
【元朝和宋朝这个“虽和亦同”和“虽和同强”真的好棒!总有人渣骗女孩子!】
【现代□□罪只是三年以上我就很不服】
伍爱华看到弹幕之后说道:“对于幼女即使同意也认定为□□这种判决原则,宋元的想法和我们现代是一致的,现代也是这样设置的,只是我们将年龄提高到了十四周岁。”
“因为立法者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不懂事的女孩子的同意不算同意,她们很容易被哄骗,所以将这种也认定为□□。”
【大明律也规定了:□□女十二岁以下者,同强论,绞。】
【别说了,大明律把年纪提升上去了,大清律例又把搞下来了,换成了十岁,斩。】
【十一二的女孩子懂什么?她们难道就不配被保护吗?】
【说起来,也不知道古代有没有罗密欧朱丽叶条款】
【罗密欧朱丽叶条款是什么?】有古人问了。
看到弹幕中提及,伍爱华说明了一下:“罗密欧朱丽叶条款主要是西方的说法,就是两小无猜条款,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虽然没有法律的规定,但是在司法解释中对于这一类的情况有一个特殊宽大处理的规定。”
“之前说过,和十四周岁以下幼女发生关系,不管对方是否同意,都视为□□罪,而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犯□□罪也需要负担刑事责任。”
“但是在06年的一个司法解释中,有专门提及,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偶尔和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发生性行为,未出现强迫、胁迫等情形,幼女也是同意的情况下,情节轻微未造成伤害的,不认为是犯罪。当然,十四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负担刑事责任,自然就更不存在□□罪的情况。”
“在20年我们刑法修正案九已经把刑事责任年龄作出了调整,修改为12-14周岁也可能存在刑事责任,并且对□□不满十周岁幼女使用更重的刑罚,但是两小无猜的审判原则还是留了下来。”
“这么说吧,十五岁的男孩子和七八岁的女孩子发生关系,当然算犯罪,但是十五岁的男孩子和十四岁的女孩子两人是中学同学偷尝禁果,这种一般不会被认定为犯罪行为。”
伍爱华这么一解释,古人都明白了过来:原来这就是两小无猜条款啊!
听着伍爱华的解释,古人也觉得挺合理,毕竟他们那里十四五岁都是成婚的年纪了,少年人好奇发生关系,双方自愿的情况下,确实不应该被认定为□□。
但是虽然不会被认为□□,古代也有通奸罪。
【虽然不是□□,但也伤风败俗,应该处罚才是】
【男子当以通奸罪论,女子也应连坐!】
看到这条,伍爱华不得不专门提及:“我们现代已经没有通奸罪,我国境内应该只有台湾才有通奸这一罪名依然存在。”
“不过元朝的时候是有通奸这一罪名的,之前所说的‘虽和同强,女不坐’,就是立法者认为十岁以下的幼女不应被连坐。”
“其实我们国家古代一直以来有关于通奸的规定,就是因为要维护家庭关系,春秋之前就有关于通奸的记载,之前也提及了秦朝对于通奸罪的规定。”
“在汉朝,通奸也要被罚为城旦,并且西汉法律规定,官吏和人通奸的,按照□□定罪,主要是考虑到因为官吏的权柄导致人不得不同意发生性关系。”
【咱就是说,这条法律建议全国推广】
【感觉是一条有利于结婚率的法律呢】
“但是遭逢乱世时,通奸也不会被时人认为是大错,毕竟女子很多时候都需要活下来,不能对于她们过于苛责。”
“直至隋唐时期,民风开放,公主都可以公然养面首,通奸罪自然不会被重罚,宋朝也沿用了隋唐的法律,但是南宋时期,南方地区经常出现动私刑的情况,这时候就已经有浸猪笼的私刑出现了。”
“《元史·刑法志》记载,‘诸和奸者,杖七十七;有夫者,八十七。□□妇逃者,加一等,男女罪同,妇人去衣受刑。’而之前条款中所谓的女不坐,就是不用受通奸罪的刑罚。”
“因为程朱理学的流行,明清较元朝又有一定的加重,但是也有规定,通奸罪必须要当场抓获,否则就不能定罪。”
【这就是传说中的捉贼捉赃,捉奸在床?】
【这个当场抓获的难度是不是有点大?】
【我还以为通奸罪只有已婚的,原来未婚也有通奸罪?那我之前看到小说说婚前发生关系于是成婚的,是真还是假啊?】
看到这个提问,有现代人回答:【肯定是真的!西厢记不就是这样?】
【未婚难道不是直接成婚就好了?不会有人想要被打板子吧?这里妇人还是去衣打……】
【难怪说聘为妻奔为妾,就是怕被官府打板子,男人不愿意明媒正娶,就不得不委身成为妾室了吧?】
也有古人回答:【如果捉奸之人执意提告,双方未婚也会被定为通奸罪的】
【比如说未婚夫、未婚妻捉到了对方通奸?为了清清白白退婚于是闹上法庭?】
第129章
在现代人弹幕说的热闹的时候,古人也在评判他们。
“十四岁以下都是幼女,后代的成婚年龄果然很晚。”
“居然没有通奸罪?那岂不是民风败坏?”
“后世男女都同窗读书,还能指望什么民风贞洁?”
说是这么说,但是也没什么人发去天幕上,毕竟一发就会被嘲讽甚至要和网络“刁民”们吵架,吵架又吵不过,实在是自寻烦恼。
伍爱华则是等弹幕讨论了一两分钟之后,才继续自己的科普。
“除了刑事法律中确定的□□幼女等条款被后世继承之外,元朝民事法律中也有条款被后世所继承。”
“第一个就是刑事案件中的民事赔偿问题。”
“在元朝之前,例如唐宋,对于刑事犯罪的立法主要是刑罚,及对罪犯的用刑,而很少涉及对于被害人和被害人家庭的赔偿问题。”
“刚刚我们提到元朝同罪异罚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了烧埋银,也就是元朝将丧葬费确立进入了法律中。”
“除了丧葬费之外,元朝杀人和伤人还有另外的赔偿,例如‘养济之资’、‘养赡之资’、‘医药之资’等等,不夸张地说,给明清法律中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奠定了基础,夸张点说,深刻影响到了现代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制度。”
听到伍爱华这话,铁木真、忽必烈等元朝君王的眼中都露出了笑意,任凭谁知道自己影响了后世这么多年,都难免志得意满,并且希望主播能够多夸点。
“除了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外,主播我深刻地怀疑元朝的不动产买买制度对于西方的不动产买买法律有着深刻的影响。”
“众所周知,元朝的版图已经扩展到了欧洲,又有马可波罗等旅行者在元朝的时候去过元大都,留下的游记在西方影响力巨大,加上西方现在的不动产买卖制度和元朝如出一辙,所以很难排除元朝的影响。”
“元朝的不动产买卖是怎么立法的呢?”伍爱华自问自答道:“根据元典章里面的规定,要先向官府申报获得卖房凭据,然后先问亲戚和邻居,因为他们都有优先购买权,再签订合同,买主还需要经过邻居的同意,不允许卖给恶邻影响社区的安定,最后才是到官府备案并且交税,完成房屋买卖。”
“这一套制度,已经是非常完善的不动产买卖制度了,分析一下现代的制度,也就是在这基础上进行了简化。”
【此时此刻,元朝野蛮的印象在我脑海中已经抹去】
【不动产买卖已经这么接近现代了?】
【说起来元朝的婚姻家庭继承法又是如何的呢?总不会和唐宋明清一样吧?】
看到这条弹幕,伍爱华回答道:“元朝时候的婚姻家庭继承法和唐宋以及明清确实有所不同。”
“明朝和清朝我们日后再说,需要提及的也就是他们几乎剥夺了女性的人身权和财产继承权,但是元朝并没有这样。”
“我们之前有提及,游牧民族的收继婚是比较普遍的,当时皇太极的兄弟嫌弃他的贵妃不愿意娶,虽然借口年纪大,但是也有因为嫁妆不丰厚的原因,而嫁妆不丰厚的很大因素,是因为当时的蒙古林丹汗是被皇太极打败的,而不是未经历战争先死亡的。”
“因为在蒙古民族建立的国家,寡妇是可以继承丈夫的遗产的。”
“根据元朝法律的规定,无子的寡妇是可以继承丈夫所有的遗产,丈夫的兄弟亲戚都不可以分割,当然,如果寡妇改嫁,按律要归还丈夫的遗产,但是实践中,这就是看夫家和娘家谁更强势,毕竟财产这种东西,倒手几遍,丈夫的店铺赔了,自己嫁妆开设的店铺赚了,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如果放在明清,这种继承方式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丈夫的遗产自然是归属父亲或者兄弟,哪里有一个绝后的寡妇的份?不逼死你换一个减税的牌坊就已经是宅心仁厚了。”
“在明清,因为只有儿子可以继承,所以孤儿寡母家庭也是宗族势力中最危险的存在,毕竟以古代的幼童夭折率,随便就能害死一个小孩子,还不容易被确定为杀人,又能继承遗产,何乐而不为?”
听到伍爱华的话,明清之人纷纷驳斥:【人和畜生还是有区别的!】
【主播难道看不见那些丈夫过世家中无钱财,兄弟宗族帮扶孩子长大的情况?】
伍爱华撇了一眼,说道:“当然,这世上有好人也有坏人,只是在明清的制度之下,放大了坏人的坏而已。”
“毕竟在元朝,如果想要继承家产,只要逼着寡妇再嫁就好,但是在明清,如果不想让寡妇继续花费家中钱财,还需要伪装自杀让她们换来一个牌坊。”
【哈哈哈你们对主播的性格难道还有什么误解?她真的很仇视封建礼教啊!】
【主播也是个女孩子,你们还指望她为程朱理学说话?!】
“也许是因为这条规定,在元朝的时候,妇人改嫁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除了继承方面和唐宋有所不同之外,婚姻方面也很具备草原特色。”
“元朝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允许收继婚。”
“甚至可以说,蒙古一族盛行收继婚。”
“之前有提及,收继婚是父兄死后,无子的妻妾被子、弟继承,这是因为游牧民族的生存特色导致,所以在元朝的时候,对于汉人是禁止收继婚的,当然,汉人此时也经历过多年的儒家教化,本身对于这种婚姻习俗的接受程度就比较低。”
“虽然儒家思想在汉人群体中的影响依然很大,但是在蒙古这种重视宗教和民俗的国家,儒家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的抑制。”
“比如说婚姻家庭继承方面的赘婿文化。”
“赘婿自古有之,按照秦律,赘婿甚至和囚徒一样,要承担严苛的劳役。”
“但是在元朝,因为儒家思想受到抑制,赘婿的地位反而提高了,以至于民间入赘之人越来越多。”
【元朝竟然有那么多无子的人家?】
看到这条弹幕,伍爱华笑了笑,心想没有生育辅助的情况下,生不出来都正常,更别说只有女儿了:“元朝的入赘还细分成了几类。”
“一类是用于养老的赘婿,要终身在妻子家中过活,并为家中长辈养老送终,一类是规定了年限,做赘婿多少年之后带着一笔约定的财产离开,第三种是和妻子一起两口之家小家庭单独出门居住,第四种则是在年限满了、妻子过世、离异的情况下归宗。”
“反正主打的就是一个男女身份倒置。”
【忽然想起了之前很火的一个词,三代还宗】
【当男人处于女人的位置时,他们也就成了女人】
【韩剧最近不是有一部很火的,就是说豪门赘婿的?】
“说起离异,元朝法律也允许和离制度,不仅可以夫出妻妾,对于入赘的家庭,妻出夫也是受到保护的。”
“说起来就是有更高权力的一方可以休妻休夫。”
【看来从古至今,婚姻制度都是保护有产者】
【咱就不明白了,明明唐宋元的婚姻制度都这么开放,继承制度也都还算合理,为什么明朝就能变成那种样子?】
【这还不简单?不就是读程朱理学,搞八股文把脑子都搞坏了吗?】
【实际行动依然支持改嫁的朱熹要是知道自己因为这件事情被骂,不知道心里是和感受】
【说一套做一套,祸害了那么多女孩子,被骂还不应该?譬如班昭这种女贼就该千刀万剐!朱熹也应该被裹上小脚勒死再给她个牌坊!】
班昭:……
朱熹:……
第130章
承受了弹幕攻击的班昭和朱熹都不禁怀疑起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毕竟古人就是骂地再狠,也没有当面骂班昭女贼、让朱熹裹小脚的。
“只能说虽然法制汉化了,但是蒙古人并没有全盘接受儒家思想。”
“当然,关于孝道的一些方面有所继承。”
“很多游牧民族只有壮年人才能享受充足的食物,一般进食顺序是青壮年男性第一,少年和青壮年女性第二,老人和小孩排第三。”
“但是在元朝中后期的立法当中,也规定了必须要‘矜老恤幼’,开始向唐宋靠拢。”
“当然,即使开始汉化向唐宋靠拢,蒙古人对于汉人的警惕依然是一直存在的,这和清朝满族人并无不同。”
“毕竟以少数人口统治人口百倍千倍于自身的民族,这个民族又融合、统一、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很难不警惕。”
“在警惕之下,倒霉的又是咱们江南的同胞们。”
“在蒙古攻陷南宋都城之后,为了加强对于南宋京畿地区的统治,规定江南地区要实行宵禁,每天一更三点后就禁止行人出现在路上,五更三点之后大家才能出门,而且夜间不准点灯、不准锁门,这种高压政策一执行就是十八年。”
【为什么元清都如此警惕江南地区?】
【因为当时南宋都城附近的百姓生活的好、文化水平高,所以更有民族意识,反抗性更强?清朝就很简单了,主要是在江南屠杀了太多人,所以江南民众对清朝仇恨地厉害】
【有一种说法,说是江南在宋明时代一直文风很盛,要知道书读多了欲望就多了,在元清这种民族主义、少数民族凌驾于汉人之上的情况下,读书人就很容易不满、反动】
【明明是因为我们江南人更有风骨,誓死不降,才让蒙古人和女真人心生忌惮!】
【风骨这玩意儿,和地区真的没关系……这时候若我祭出钱谦益,诸君又要怎么说?】
钱谦益:不是,怎么又骂我?!
“十八年后,可能觉得江南地区已经被消化了、不可能惹出什么大的幺蛾子了,元朝才放松了对于江南汉人的管控。”
【说起来当时不可以锁门,治安怎么样啊?】
【不是说不许人晚上出行?那肯定有巡逻的吧?感觉治安可能反而还不错的样子】
【不准点灯这个,半夜饿了怎么办,点灶台有火光算犯罪吗?】
【笑死,人家日落而息,都睡觉了,谁还半夜爬起来做饭?】
【一更和五更是几点啊?】
【注意主播说了一更三点和五更三点,大概就是现代晚上九点到第二天五点之间】
【这个时间……其实还挺健康的?】
【关键不是是否健康,而是针对!是禁止!有权力不做是一回事,没权是另一回事】
“但是即使如此,”伍爱华这边还在继续说道:“元朝还是严令禁止民众习武。”
【!!!我就说看直播能够学到真东西!宋朝之前真的有武功啊!】
【肯定的!北宋天龙八部就是武学巅峰,南宋的射雕和神雕,那功夫多厉害!元末明初倚天也有武功,就是能打的大佬主要都是从西域学习的,肯定是因为中原禁止学武所以大家才变菜了,等到清朝鹿鼎时期,那武功水平都没眼看,放在射雕根本活不过一集】
【所以都是因为元朝,我的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棍法才没能传承下来?!】
【还有我的凌波微步、玉女心经!】
看到沙雕网友们果然不出所料的开始说武功,伍爱华还是没忍住嘴角抽搐了一下。
反而是古人们一脸懵逼:咱们竟然有这么厉害的武功吗?是哪些隐士高人?也不知道有没有拜师的机会?
元朝甚至有人在考虑,要不要去西域尝试一下学武……
伍爱华这时候不得不补充道:“根据元朝的规定,如果有人学习相扑、枪棒、角抵、攻刺的,都要杖刑。”
“这也是据说红巾军主要使用大刀的原因。”
没等弹幕发出疑问,伍爱华紧跟着解释道:“红巾军是我们现代的说法,人家管自己叫的是红军,但是为了和近现代历史上那只伟大的军队做区分,所以现代将元末那只军队叫做红巾军。”
“关于为什么主要武器是大刀,是因为在骑兵数量不够的时候,枪的杀伤力都远远比不上大刀,更不用说剑、戟,而且刀法学起来更速成。”
“元朝对于武器的管控其实是很严格的,整个元朝统治期间,都禁止汉人拥有一切形式的武器。”
“这种严格是严格到汉人家中有铁棍、铁柱、铁尺,都要入刑,而如果有全套甲盔,更是直接处死。”
“除了这些大型武器,为了防止汉人远程攻击,弓箭自然是被禁绝,就连弹弓都不允许拥有。”
“元朝法律规定,有私造、私藏弹弓的,杖刑。”
“在缺乏枪兵、骑兵、弓兵、盾兵的情况下,红巾军也只能靠着一把大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红巾军之前的军歌真的看得我热血沸腾】
【真的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起义和反抗】
“对于汉人全方位的防范,对于蒙古人自然也是全方位的优待。”
“在元朝统治时期,治下的民众按照等级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但是超出大家认知的是,汉人不仅仅是汉人,而南人才全都是汉人。”
“这么说吧,色目其实不是一个种族的名称,而是西域多个民族集合体的统称,包括了西夏、回回等民族,而汉人不仅代表汉人,代表的是辽金统治区域内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等等,只有南人才是南宋治下的汉人,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及的江南地区的汉人。”
“说完等级,我们继续说蒙古对于蒙古人的优待。”
“在元朝,重要官职只能由蒙古人担任,”伍爱华说着,“当然这也正常,汉人统治时期,重要的官职其实也是汉人担任,很少会让新征服的少数民族担任。”
“另外就是考试中,不同等级的人的录取比例不同。”伍爱华说道:“四个种族录取的名额是相同的,但是因为蒙古人和色目人考科举的很少,汉人考科举的很多,所以实际上是非常不公平的。”
【不知道怎么的,幻视了某国高校不同人种录取分数不同的现实情况】
【我刚想说这不就是少数民族加分?现在发现用美利坚高校类比更合适】
“而且根据历史记载,不同种族的试卷也是不一样的。”
【这就相当于全国卷有不同分数线,地方卷难度差距巨大了】
【这都是老操作了,别说元朝,就是明朝汉人江山,江南的卷子都比其他地方难,还分了南北榜呢!】
看到这些类比,伍爱华不为所动地继续说道:“而且汉人不能担任军械仓库的官吏,不能担任中书省丞相、不能担任御史台的御史大夫、不能担任枢密院和军机要务有关的任何官职,当然也就不能当枢密院老大。”
“在蒙古人这般严防死守之下,朝堂还是被汉人渗透甚至架空了……”
“就好比印度人发现冒充黑人能够获得美国大学更好的offer和更多的奖学金一样,汉人也发现冒充蒙古人和色目人是当官的捷径。”
“毕竟咱们都是东亚黄种人,不想印度高种姓和低种姓在外貌上就难以冒充,所以懂得都懂。”
伍爱华这话说完,蒙古人都炸锅了:啥玩意儿?汉人冒充蒙古人?!冒充色目人?
不对啊!色目人眼镜的颜色都不是棕黑色,要怎么冒充?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惊呆了。
元朝中期和末年的皇帝们倒是见怪不怪:打击了许久,甚至连朝廷都分不清,这些按照蒙古习惯生活的人到底是哪个民族?
反正多代混血,能分得清才奇了怪了。
【这是不是,来了就是深圳人?】
【我有我的计划,不愧是咱们擅长山寨的劳动人民!】
【别说,你还真别说,我蒙古舍友除了比我高点、毛发浓密点,完全看不出其他民族区别和特征】
【蒙古族是不是会比较大脸盘子?】
【那是央妈为了体现民族特征选取的最具有民族长相特色的人上镜!事实上能分清才有鬼!】
古人也忍不住提问:【那还有户籍问题呢!又不是穿上蒙古衣服、生活学蒙古的习惯就是蒙古人了】
【就蒙古那个户籍管理水平,能禁得住咱们胥吏的造假?元朝最大的错误就是没禁止汉人管钱账户籍】
【有钱能使鬼推磨啊!】
【立法如果不能公平公正,咱也不是不能高考(划掉)科举移民】
【笑死,还搞民族等级,傻了吧!】
还没吞并金国的蒙古人面面相觑:咱就是说,现在学着汉人立个族谱还来不来得及?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