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朱元璋地域歧视的问题也进入了伍爱华的眼帘,在这里伍爱华必须要给朱元璋正名:“他不是地域歧视,他是纯粹地歧视每一个可能威胁到皇权的人。”
朱元璋:……
伍爱华解释道:“朱元璋不仅规定了江浙苏松四个地方的人不能进入户部,也规定了后宫不得干政、宦官不得干政,同时女官反而主要从这四个地方选拔,你能说他是歧视吗?”
“其实与其说是歧视,不如说是防备。”
“明朝的江西、浙江、苏松等地在朱元璋还是个割据政权的时候,是被张士诚管理的。”
“大家都知道,张士诚和陈友谅是朱元璋称帝路上最大的两块绊脚石,但是通过与这些绊脚石的对战、攻伐,朱元璋不仅对他们领域的人记了仇,还发现了张士诚领地税收的实力。”
“所以建国之后,朱元璋对这四个地方的赋税规定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不让这四个地方的人当户部官员,就是害怕他们为了乡邻给四地减税。”
【???他这难道不是税收歧视?】
【江浙就活该交更多税赋?】
【干同样的苦力,江浙能守一百,其他地方只能收七十,就算收江浙四十的税其他地方二十的税,江浙人民过的也比其他地方好啊】
【税收本来就是国家调解贫富的手段,差异性税收也很正常吧,虽然确实不公平就是了】
【那南京扬州那些地方也很富足啊!怎么就不用?】
【那是他发源地,人家亲朋好友的亲朋好友都在,可不是要给优待吗?】
看着弹幕上那些话语,伍爱华明智地没有过多探讨这个话题,只是借着大家都偏题了的机会,直接开始了民商事的内容。
“其实明朝的赋税制度基本沿用了唐朝两税法的模式,分为夏季和秋季两个季节征收田赋,男子在十六岁到六十岁之间都要进行服役。”
“但同时,明朝也采用了他们认为元朝比较好的方面,就是对于户口和田地的管理,有隐户和隐田的,一旦发现,都要作为刑事犯罪进行量刑。”
“同时,明朝赋税负担不均一直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帝和永乐帝都屡次给江浙苏松四地降低税赋,但是整个大明,这四地的税赋压力依然是高于其他所有地区。”
“很多人可能还会疑惑,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地区文风盛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有生产力剩余,地区经济基础决定了整体受教育程度,为什么还说他们赋税重呢?”
“就是因为夏秋税其实是定额税收,当地如果发生天灾,只有皇帝免税,才能不交税。”
“而对于皇帝们来说,江南地区因为生活富足、存粮较多,而且人们不仅仅依靠种地生存,发生流民逃荒的概率很小,所以即使发生天灾,江南地区被免税的概率也是最小的。”
“当时江南地区的小地主和大地主,以及工商业主的生活可能确实还过得去,但是普通百姓平民就不一定了。”
“不过这些地区确实不经常发生逃荒,主要原因是在于他们充分利用了女性的劳动价值。”
“苏浙一地,纺织业格外发达,女性成为家庭经济支柱的比比皆是。”
【当时的人要是过得好,扬州瘦马是怎么来的,人家就想要卖女儿吗?】
【而且秦淮河那些女孩子不也是被卖出去的?】
【卖儿鬻女不仅仅是苏浙这四个地方的事情,全国都在卖,就是这些地方卖出去的更容易进烟花场所罢了,因为当时的人追捧瓜子脸鹅蛋脸细眉细眼的江南美女,不喜欢北方那种五官立体浓眉大眼大脸盘子】
“其实两税法经过差不多一千年的时间,已经不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呢,所以在明朝中后期,税收方面的弊病非常多,皇帝甚至采用宦官去坐镇监管各地税收。”
“皇帝知道宦官肯定会贪,但是他们贪了,收上来的也更多,而且宦官本身没有子孙,自己好享受,只要贪了就会显摆出来,不想用他们呢,抄家的时候完全没什么助力,不仅文臣武将叫好,其他想要顶替他们的宦官也比比皆是。”
“只是苦了当时的百姓,不仅要交税,还会被当地官员、宦官盘剥。”
“对于明朝这种税收弊病,张居正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一条鞭法。”
“很多朋友都听说过一条鞭法,但是一条鞭法具体是什么内容,大家可能就说不上来了。”伍爱华笑:“其实一条鞭法就是将徭役和田赋合并,取消按照户口和丁口摊牌徭役的方式,将徭役折算进入田赋当中,按照田亩数量统一征收银钱,再由官府雇人服役。”
【这办法不是很好吗?税赋很公平啊?】
【确实很好,但是他得罪了那些富人啊!】
【当官的,要么自己家里有钱,要么有宗族和富户支持,当上官之后也会置产吧?他一竿子得罪了所有同僚,大家能不恨他?】
“在一条鞭法的改革之后,没有田地的贫民如果不租用田地,就不需要进行徭役税赋的缴纳,减少了贫民的负担,同时也增长了税收。”
“在张居正改革之前,因为土地兼并严重,以及进士举人的天赋减免政策,国家的税收流失非常严重,只要一个人中了举人、进士,宗族中很多人的土地会挂在他名下,富户会带着田地投身他名下,越来越多的徭役和税赋只能分摊到平民身上。”
“这也就导致了国家越来越收不上税赋,毕竟收的太狠,人家也不是干等死的,农民起义四起。”
【跟着闯王不纳粮?】
【要不怎么说张居正和于谦一样,也给大明续命了呢?】
“一条鞭法在我国税收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象征着税收从人头向田地的转变、从实物劳动力向货币的转变,也简化了税收程序,具有非常高的评价。”
朱元璋听到伍爱华的科普,思考了起来:“这一条鞭法听起来确实是不错,田多的人钱也多,多交一点也不容易因为活不下去反叛……”
听着朱元璋的嘀咕,边上的小宦官不禁同情地看了远处大臣们一眼。
大臣们早就有心理准备,龙椅上坐的这位可谓非常恨当官的蛀虫,重典治吏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肯定会从这一条鞭法中早点东西加进现在的税收法律中。
但是在洪武老爷手底下当官,能活下命来就不错了,还指望发家致富?
大臣们想想那些挂在城墙头上的同僚,就是一个冷颤。
第142章
说完一条鞭法的税收制度,自然要一起说其他的经济制度。
“明朝的经济法律,除了税收之外,就是土地制度和市场制度了,”伍爱华说着还摇头:“基本拷贝了唐朝的立法,很难有宋朝那么多可以说的内容。”
“如果一定要说明朝土地制度的特点,无非是设置官田和民田,官田不允许自由买卖,且数量庞大。”
【该不会分给藩王的都是官田吧?那数量确实是庞大】
“除了官田之外,明朝还有皇庄、王庄。”
“皇庄是皇帝的私产,王庄是藩王的私产,明初的时候用的是闲置的土地,招募民众耕种,因为明朝下猪仔一样的生娃,中后期土地显然不够用,所以基本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抢夺的老百姓的土地。”
“在这种环境下,叠加勋贵、进士的土地,明朝末年百姓也是无立锥之地,和青少年时期的朱元璋一样要跪求地主施舍一块土地埋葬爹娘的人也比比皆是。”
朱元璋捏断了手中的毛笔。
总不能不让孩子生娃吧?生下来的子孙总不能不养吧?这事无解啊!朱元璋只觉得头疼。
头疼的朱元璋想要看看后世人有什么好办法。
后世非自然部门管理人员还真给了他一个办法:【只许娶妻不许纳妾,延迟一下成婚年龄,让他们年过二十学有所成才能娶妻,怎么不能控制子孙数量呢?】
一开始的时候,非自然部门的人建议是一夫一妻无妾制度,被朱元璋断然否决。
朱元璋给出的理由是,如果妻子不能生,岂不是要血脉断绝?
而后,非自然管理部门建议四十无子方可纳妾,朱元璋依然否决。
不过这次朱元璋的理由就很有说服力了:自家选的都是小户人家的女儿,如果夫妻感情不好或者淡了,还不能纳妾,不怕王妃被杀掉吗?
非自然管理部门提及郡王以下可以自由嫁娶门当户对的人员,朱元璋倒是没有反对,只是表示亲王和郡王都需要有自己的排场。
朱元璋虽然没有采纳,但是也明白了对方的意思,延迟成婚年龄,减少妻妾数量,确实能够控制子孙数量。
一把年纪才有了儿子的朱元璋叹气:没想到有一天咱也要担心孩子生的太多!
朱元璋转念一想,哪里又是自己家的问题,那些勋贵和文官,一个个的侵占老农民的利益,才是真的该管的人!
非自然管理部门的人咋舌:就朱元璋这种老板,还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考进士?
同事听了之后忍不住提醒:有没有可能,朱元璋的手下,官不好做,但是小百姓更不好做?
“除了这些被兼并的土地之外,明朝还有一个不同于元朝的地方,在于他保护先占。”
“朱元璋规定,如果有人开垦了因为战乱弃置的土地,那么就算原主拿着地契要求返还,官府也不支持,主打一个你元朝的地契,关我明朝什么事?”
“而且朱元璋还说了,对于遗失物,交给官府招人认领,有人认领的,一半归失主,一半归捡到的人,如果一个月内没有人认领,就全部给捡到遗失物的人。”
“但是这也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捡到的是私人的遗失物,不能是官府的遗失物。”
“在这种前提之下,操作空间那就很大了。”
“你怎么保证这是私人的呢?特别是一些值钱的玩意儿?”
【官员贪污六十两以上要杀头?】
【那要是藩王去认领,明明是私人的,非说是官家的呢?官员要不要给他一半?】
看到这条弹幕,朱元璋都无言以对,藩王的财产,要怎么区分私人和官家?官员要怎么判决?
朱元璋当即决定出个目录清单,清单外的都不算官物!
“在对于市场的管理方面,明朝也基本参照了唐朝的做法,除了统一市场的度量衡,也就是防止缺斤少两之外,就是管理中介,设置牙行,牙人都需要有官府的印信,杜绝私牙的存在。”
“说到这里,古代的私牙主要是什么,大家知道吗?”
【人贩子?】
【拐卖人口的那些?】
“其实一直以来,牙行都是经营货物介绍、房屋介绍和牲畜买卖为主。”
“试想,古代有多少人家买得起丫鬟和小厮?这本来就不是买卖的大头,又怎么会成为私牙的大头呢?”
“其实私牙,主要就是自己偷偷介绍生意但是不去官府备案纳税的那群人。”
“官牙和私牙的区别,就是始于明代。”
“在作出这些区分的同时,明朝的牙人也扩大了自身的业务,原本只是中间居间介绍,后来还会自己经营买卖、垫款、运输、水运等业务。”
“明清之时,牙行快速发展,但是商人们也不想让牙行赚取这笔金钱,于是他们成立了现今到处有遗址的会馆。”
有牙人敏锐地察觉:这会馆竟然会影响我们?
“有人可能会觉得,明朝的经济应该挺发达的,毕竟牙行都做大做强呢,那么在商事法律上肯定会有所进步?”
“事实上,在契约制度上,别说和宋朝相比,就是和朱元璋推崇的唐朝法制相比,明朝的契约也格外的简略。”
“明朝只规定了田宅需要进行契约并在官府备案,换取红契,对于民众之间私下的买卖没有任何约束。”
“当然,不约束归不约束,有人拿着私下的契约告上公堂,官府还是支持的。”
“说完这些法律,我们就来到了明朝骂声最厉害的婚姻家庭继承法了。”
“明朝的婚姻法,强化了夫为妻纲。”
“明朝法律的规定中,夫妻之间的关系更加的不平等。”
“举例而言,如果在唐宋,夫妻互殴,妻子承担的罪责比夫君稍重甚至说双方抵消,但是在明朝,就是妻子被判刑夫君无罪的节奏。”
“唐宋如果妻子殴打丈夫,徒刑一年,伤重的加三等,大明律却规定了,只要妻子殴打丈夫,不管有没有造成伤害,都要杖打一百,骨折以上的伤的还要加重刑罚,导致笃病残疾的直接绞刑,杀害丈夫的直接凌迟。”
“但是对于丈夫殴打妻子的,唐宋的规定都是减二等判刑,明律规定骨折以下,是丈夫行驶自身夫权,不是犯罪,骨折以上的伤,才减二等判刑,杀死妻子的,绞刑。”
【这算什么?支持家庭暴力法?】
【陈胜吴广没有教会他们吗?今伤亦死,杀夫亦死,拉个垫背可乎?】
【这道题我会!妻子杀夫凌迟,谋反也是凌迟,反正都要凌迟,干脆杀个有地位的拉着满门陪葬!】
“这后世女人,怎么能不驯至此?!”古人毫不怀疑发出这些弹幕的都是女性。
【可惜古代没有头孢,不然在丈夫喝酒后给他喂下,死得多轻松?】
【别的不行,静脉注射空气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
【那时候哪有密封的注射器?】
“这……这些毒妇!”古代男人感受到了一点小小的震撼。
【反正谁要是敢照着三顿饭打我,我高低要送他满门一起凌迟】
【明朝那么多蔑视皇权的罪名,随便挑几个犯罪不就好了?娘家人不错就挑个满门抄斩的罪,娘家人不行就挑个诛九族的罪】
【哎呀,生命如此美妙,大家不要暴躁,干嘛给他陪葬?不能给他偷偷绣个五爪金龙的龙袍,然后大义灭亲去举报吗?我记得大义灭亲是允许妻告夫还能离婚的】
朱元璋怒发冲冠:“这群蛮人!毒妇!”
非自然管理部门监视的人假装自己什么都没听见。
“明律还有规定,对于妻子殴打丈夫的,只要打了,丈夫都可以主张离婚,折伤以上直接义绝,但是如果是丈夫殴打妻子,只有折伤以上,妻子才能提出离婚,离婚的要求还必须要丈夫同意才能离。”
【这才叫没有离异,只有丧偶呢!】
【老朱自己搞殉葬,显然就没把妻妾当人看】
【绝了,我支持明朝女性搞死家暴男!】
“就算丈夫因为疾病或者意外过世,明朝的女性也还没有解脱。”伍爱华看着弹幕说道:“因为《大明令》鼓励女性守节,对于三十岁以前丈夫过世,守节到五十岁以后的,可以免除本家的劳役。”
【???】
【丧偶也没用?】
“因为这一规定,所以当时很多女性被迫守节,对于家里条件不好养不起一个青年女性或者女性本身非常不配合的,也可能直接被谋杀假装殉情,获取贞节牌坊免除劳役税赋。”
“当然,事情也有两面性,对于不想再嫁,本身也有孩子有产业的女性来说,这条规定就惠及她们的子孙了。”
【这种时候就不要谈什么两面性了】
【众所周知,服役的都是男人,说到底有好处的还是男人】
【明朝真是个巨大的爱丁堡】
【你们这么说也不对,人家母亲肯定也想要儿子过得好啊!】
【拒绝母职绑架!】
“根据流传下来的史料,据说是因为当初明朝官员觉得中原被元朝统治了百年,很多风俗已经少数民族化,所以需要对汉家旧俗进行恢复,净化民间不正风气,不仅大力倡导守节,对于小叔子娶寡嫂、大伯子娶寡居弟妹的,通通绞刑。”
【好家伙,进一步断绝了寡妇的生存空间】
【某些恶臭的想法我都能模拟出来了:看看这孤儿寡母,搞死侄子和他娘,兄弟的财产都归我,我家还不用负劳役,养着他们我又不能动,浪费粮食不是?】
【世间固然有仁人君子,但是法律本应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民众,才能防患于未然】
【前面的说的太文明了,都听我说:朱元璋我XX你老父!】
说了一堆让人肝疼的规定,伍爱华吸了口气,才继续说道:“当然,大明律也不是没有好的方面。”
“明朝时候规定禁止中表亲成婚,就是不允许娶自己姑姑、舅舅、姨妈家里的表姐妹。”
“如果娶了,要杖八十,并且判决双方离异。”
“对于中表亲结婚,唐律是不提倡不禁止,宋律是不赞同但是你们随便,明律是不仅要杖责而且强制离异。”
“虽然这是因为明朝开国团队知识储备不足造成的误以为‘净化’少数民族风俗,但是也实际上达到了优生优育,避免了许多遗传病的悲剧。”
“只可惜,他们好的不能贯彻,坏的发扬光大,贞节牌坊倒是全国闻名,中表成婚只要不被告发朝廷就不管。”
“也是离了大谱。”伍爱华把脏话憋回,憋屈地吐槽道。
第143章
要不是一群人虎视眈眈看着自己,自己一个人做视频的话,伍爱华早就骂出来了。
就朱元璋执政团队这种不把女人当人的架势,他被踢出千古一帝行列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深吸一口气,伍爱华才继续说道:“除了中表亲成婚不告不理之外,平民纳妾也是如此。”
“在明朝之前,各个朝代只有对官员贵族纳妾的数量限制,毕竟不限制的话他们确实是会纳非常多的妾,但是对于平民没有限制,毕竟财力在那里养不起,本身也没什么权力,不会有人倒贴也给他们当妾。”
“但是明朝是禁止平民纳妾的。”
“在一开始的直播当中,我就和大家说过,明朝时期,平民四十以上无子才可以纳妾,违反者会笞四十下。”
“但是实际中,平民被打之后,不会再有其他处罚,官府也不会强制平民和妾室离婚。”
【朱元璋你真的别太爱了】
【重男轻女到这个地步,我也是没想到的】
现代人表示不理解的同时,很多明朝人却在为这个处理说话。
【妾室都已经嫁人了,强令她离开夫家,反而才是对她生命不负责吧?】
【离开夫家,那些妾室又以何为生呢?】
现代人可不吃这一套:【所以还不是明朝强制守节?搁在唐宋元,再嫁就是了!】
“婚姻法律上很多律令明朝执行不严,但是继承法却执行地很严,可能是因为继承人都是男性,能够去主张自己的利益吧。”
“按照明朝的继承法,嫡长子、嫡长孙继承最大的份额,然后其他的儿子,不管是妻子生的嫡子,还是妾室、婢女生的庶子,都是均分,奸生子,也就是我们习惯说的外室子,分其他儿子一半的分量,没有儿子的,过继儿子继承,绝户的,亲生女儿继承,没有女儿的,官府继承。”
【奇怪,按照明律这样,那些宗族逼死孤儿寡母是怎么侵占他们的财产的?】
【法律是这样规定,但是古代,打点到位还不容易?】
【你看古代父亲死了有财产的女性,要么是夏金桂那种家里有钱的,要么是林黛玉那种不仅有钱父亲还是当官的,就算这样,她们的财产不是被夫家惦记,就是被外家惦记】
“说完明朝的继承法,我们来简单的说一下明朝的司法制度~”伍爱华说着:“正如弹幕中提到的,法律的制定是一回事,司法的执行又是另一回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任何一个正统王朝,在设计司法制度的时候,一定是要想尽办法避免徇私枉法的。”
“明朝的司法机构主要是三法司。”
“三法司分为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从这一方面来说,和之前的朝代没有什么区别,非常平平无奇的三者各管各事互相监督。”
“刑部还是管它的要案复核与司法行政,都察院还是管他的中央地方监察与参与审判,大理寺还是管它的复审,三个都要参加三司会审。”
“唯一值得一说的,就是在洪武年间大理寺被废了好几次,知道永乐年间才固定设立。”
“大家听到这里,可能想问,明朝司法机构就这么几句话就说完了?”伍爱华自问自答:“当然不,接下来我们就要说大明司法机构的重头戏:厂卫。”
【厂卫也算司法机构?】
【他们不应该是最不按照法律来的吗?】
【起猛了,我好像听到主播说厂卫是司法机构?】
“厂卫,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的统称。”
“之前我们也有大概和大家提到过一些,今天系统的讲一下!”
“按照设置的顺序,是锦衣卫设置在前,而后是东厂,继而是存在了十年的西厂,最后是内行厂。”
“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兵系统,也算是军户,世代承袭,长官为锦衣卫指挥使,下有千户、百户等职位,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主要就是用于监察百官平民,有侦查、缉捕、审讯、定案的权力。”
“东厂、西厂和内行厂都是太监统领的特务机构,也有千户、百户,首领是提督太监,工作性质和锦衣卫类似,其中的成员包括了太监和非太监,因为东厂的设立就源于皇帝对于锦衣卫的不满,所以在皇帝的抬高之下,东西厂的地位都是高于锦衣卫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统称厂卫而不是卫厂的原因。”
“厂卫抓人,一般是不需要证据的,只要怀疑你,就可以抓回去审问,刑讯酷烈,基本抓回去的,鲜少能被放出来。”
“虽然如此,在大明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厂卫,确实算是一个司法机构,毕竟他们可以查案可以判案,已经达到司法机构的标准。”
【就很离谱,司法机构最不讲究法律?】
【皇权直属,还需要讲道理?】
“司法机构就是这么多,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复审和会审制度和前朝差别不大,但是有朝审、热审和大审三项特殊制度。”
“朝审是会审已经被判决秋后处决的罪犯的制度,霜降之后开展,由朝廷最高级别的官员参加,相当于是一种死刑再复核的制度。”
“热审在夏季进行,会审审理在押未决囚犯,防止因为暑热等原因囚犯病逝。”
“大审几年一次,由司礼监太监主持,和热审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审理人员有所不同。”
“当然,这些案件仅针对地方判决的案件,以及三司判决的案件,如果是厂卫的案件,这些程序一概没有。”
听到伍爱华这话,李悝商鞅等法家学派人员就开始摇头:“没有监督没有复核,厂卫的冤假错案恐怕不少。”
崇尚性本恶的荀子也说道:“恐怕这厂卫就是用来排除异己的工具。”
“虽然审理制度制定的非常复杂,当时明朝官员的工作量应该是不大的,因为明代不支持百姓诉讼,认为百姓诉讼是一种教化不够的表现。”
“能够用道德约束的,明代人都不想动用法律。”
【等等,这想法反过来了吧?如果真的有道德,还会触犯法律不成?】
【难怪古代百姓吃亏也不愿意见官,不单单是官吏索贿,还因为人家根本不支持你诉讼啊!】
“为了不动用法律,明朝开启了具有强制性的官方调解制度。”
“明朝乡间采用了里甲制度,民商事纠纷和轻微刑事案件,需要先经过里中‘老人’决断,‘老人’则是明朝设立的一种乡间职位,主要由有公信力、乡望高的老年人担任。”
“在明朝,如果不经过老人决断就上告官府,会直接被打六十杖,退回老人决断。”
“但是因为这些老人的‘拉偏架’,在明朝中后期,很多人不得不越诉,以至于官府不得不重新出台规定,老人制度名存实亡。”
“老人这种官方指定的乡间职位不起效用之后,明朝又开始用乡村的里正、乡约、宗族等手段教化民众调解纷争,减少民众的起诉。”
“同时,明朝还规定,除了重案例如命案这种可以随时诉讼,其他案件只能在农闲时期诉讼,不允许因为这些争端耽误农时。”
“多管齐下之下,成功让小民怕见官变成一个现代的固定印象。”
【咱就是说,这真的是明朝想要教化,而不是当官的不想干活找出来的理由?】
【咱们国家配备那么多法官,法院据说还天天加班,明朝一个县令要管案件管税收管农桑管教育,干不过来也很正常,所以才会规定要先让老人决断吧?】
【那也没理由就明朝诉讼忙,唐朝就不忙吗?人家还只上半天班呢!】
一看到半天班,洪武时期被压榨的明朝官员就沉默了。
第144章
任凭明朝的谁听了,不说一句生不逢时呢?
你们唐朝的官员,日子真的是太舒服了!
不仅文官羡慕,武将也羡慕。
在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之前,武将们可都是很受帝王信任的存在,哪像现在?做官比打仗还要难。
知名如戚继光,打仗的本事肯定不差了吧?也要有张居正这个码头大佬支持才能抗倭。
伍爱华的直播到这里也差不多了,又到了例行的广告时间。
这次伍爱华播出的是合同契约漏洞,买卖违约注意要点,这还是因为明朝没有契约法律,所以才被专家组注意到的地方。
规范合同的订立,可以避免很多人被坑,怎么说都是提高法治的。
广告时间,又是非自然部门管理人员的发挥时间。
伍爱华眼看着没自己什么事情,放松地喝了口奶茶,却被高纬存在找上了门:“你的直播是不是快结束了?”
伍爱华闻言回答道:“还有清朝法制史,怎么了?”如果完成不了,伍爱华都要考虑是拿出清末民国的还是拿出外国的了。
高纬存在回答道:“就是我的作业还差一口气,最后一场直播你们要加油啊!只要峰值能够达到就行!”
“咱们作业是按照最高值来计算的吗?”伍爱华确认着问。
高纬存在肯定道:“那必须啊,不然过上一两百年法制程度又下降了,难道还找回我们吗?”
伍爱华听了,心里有了点数。
再次和高纬存在闲聊了几句,拍了拍马屁,伍爱华也重新回到播放完视频的直播间,忽略现代人吐槽自己拿视频混直播时长的弹幕,直接结束了这一次的直播。
直播结束之后,苦恼的就是专家组了。
“这次又有什么奇葩出现,让我看看吧。”
“这次还真没有,可能是之前那些蒂花之秀都冒出头了,现在除了原本那些,都是按部就班做事的。”
听闻这话,有专家遗憾地说:“听到这话,我还有点失落,也是被他们折腾出毛病了。”
“别说你,就是我也想看看他们能搞出什么事情来,一下子不搞事,我还有点不习惯了。”
“不习惯的话就赶紧看看前面那些怎么弥补吧?”路过的专家吐槽这两位闲不住的同事:“你们手上的都还没搞定呢!”
专家被提醒,看到自己手上还没结案的,痛苦抓头:“谁能知道嘉靖真的理化生修仙了,后面要怎么搞啊!”
“淡定淡定,直播结束之前他最多大概学一下初中的内容。”
“陆游被鼓动着想要弃笔从戎,会不会我们就此失去一个诗人和课本必背诗词?”
“他只要不死,肯定会写出新的必背诗词的。”
“这个和岳飞造谣说赵构不是赵家血脉,让他扶持赵匡胤后人登记的,后面圆回来了吗?”
“没圆回来也没关系,就是让赵构提前几十年退位而已。”
“秦始皇真的打算用女官这事……”
“没事,最多就是秦朝多几代才亡国,封建王朝的灭亡都是必然的。”
“刘邦也用了推恩令……”
“都是他子孙的,拿来用用也没事,最多就是没有刘景刘彻了呗?”
“不至于,刘景应该还是能出生的,刘彻就说不好了。”毕竟如果没有诛杀诸吕,刘恒原本的王妃和王妃生的孩子应该也不会死,刘景没有当皇帝的话,也不一定会娶王夫人。
“他也不怕再搞个叛乱出来?”
“总比乱世那些准备乱来的帝王们好吧?”
“咱也别替人头疼了,牢记这都是高纬的错,我们就是尽人事罢了。”
话虽这样说,但是看着这些资料,专家们真的觉得:头疼啊!
就这种烂摊子,你告诉我,要怎么给他们出主意提高法治进程啊?啊!!!
头疼的专家们在变秃之前交出了建议。
伍爱华拿着建议,开始了最后一次清朝法制史的直播。
“大家好,你们的主播老伍我又来了。”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清朝法制史的内容。”
伍爱华并没有急着宣布今天是最后一次直播,如果直播效果不好没有达到目标的话,后续还会开展其他直播。
如果达到目标的话,在高纬存在撤去天幕之前,国家也许也有别的安排。
所以伍爱华就平平淡淡地开始了今天的直播。
“首先,要了解清朝的制度,我们还是要介绍一下背景。”
“其实清朝在明朝末年就已经建立了国家,成为了北方的称霸政权,当时的国号是金,历史上将其称为后金。”
“他们一方面扩大领土,和南方的明朝、西方的蒙古对抗,另一方面和蒙古部分部落联姻,抓去汉人奴隶。”
“在明朝因为农民起义灭亡之后,清军伺机南下。”
“但是事实上,清朝只是趁着中原地区混乱,以铁骑达成对大城市的控制,在清初,南方起义四起,直到康熙中晚期,才达成对于中原地区的实际控制。”
【我杀吴三桂!】
【虽然说吴三桂也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但是我真的对他没好感】
【别辱红颜了好吗?他就是自己的利益诉求没被满足,找了个借口,没有陈圆圆,也会有陈高高陈扁扁!】
【就是!他根本不是因为女人,而是因为觉得李自成打了他的脸,没有尊重他,并且想到以后要是李自成的大顺王朝成为正统,他很难混上高位,反而把国家卖给清军,还能拿个平西王】
【平西王他也不满足啊!】
“在清朝初年,很多汉人百姓依然认为自己是明人,对于清廷十分憎恨,尤以读书识字率高的江南为甚,并且清廷在江南地区制造了多起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可以说当时的江南人民完全是把满人当作野蛮的入侵者、害死亲朋好友的仇人来看待的。”
伍爱华这话一说,扬州和嘉定地区的人都已经有点习惯了:毕竟不是第一次被预告之后有屠杀了。
但是吴三桂还是第一次大规模出现在弹幕中,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是不是没有吴三桂,我们就不会遭遇屠杀了?
“我们耳熟能详的天地会、红花会、白莲教等民间组织,当时的口号都是反清复明,不是人们多么想念明朝,毕竟明朝末年大家起义的时候也没客气,那么多路反王,最终其中一路闯王攻进了京城,之所以喊出反清复明的口号,是因为不愿意接受清朝的统治,依然认为自己是汉人正朔。”
“同时,清朝初年的高压政策也是百姓们想要造反的重要原因。”
“清初有规定要男性剃发,当时很出名的口号,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但是汉人接受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教导,是不愿意剃发的,特别是人元朝蒙古统治的时候都没有强求我们汉人留他们蒙古人那丑丑的发型,你们满人发型多丑你们心里没点数吗?还强迫别人都和你们一样丑?”
【真的,我以前以为半月头已经够丑了,直到我学了历史,才知道这是清朝中晚期改良的发型,清初可是金钱鼠尾!】
【那发型看着真不太行,稍微不注意人就猥琐了】
看着弹幕上对于发型的抨击,清初满人捏紧了拳头。
“除了剃发之外,清朝还要求百姓必须要易服。”
“古代先贤最悲惨的想象,就是披发左衽,清朝直接干出来一个剃发易服,可想而知百姓们有多不乐意了。”
“剃发易服的命令一出,多地百姓开展了起义抗争,嘉定、江阴等地血战满军,山东爆发了清朝最大规模的起义战争。”
【这些都是江南和山东地区,因为当地百姓受教化程度高,所以更难以接受?】有古人分析道。
【愚夫自然不知剃发易服为何要反抗,但是接受过教化的百姓知道】
“除了这种形式上的、心理上的伤害外,清朝还放纵满人大范围圈地,占据土地,抓捕失去土地的农民作为奴隶包衣,美其名曰‘投充’,别看我们后世说包衣世家就以为包衣生活的很好,事实上底层满人的生活都不怎么样,更别说底层包衣了。”
“虽然清朝有好几代帝王都是包衣妃嫔生下来的,但事实上,包衣女子要经历小选当宫女,服役到二十五岁之后才有机会出宫,本身就是一种对于奴隶的态度。”
【这就和元朝汉人大臣过的比底层蒙古人好一样的道理】
【虽然人家上限高(能当皇后抬旗),但是下限也低啊!】
【一想到不用小选去当宫女,我就觉得汉人比包衣好,一想到不用选秀被皇帝随便指婚,我就觉得汉人比满人好】
【想到清朝包衣和满人大臣自称奴才,汉人大臣自称臣,但是还是有好多人争着抢着去当奴才】
【这完全是一种倒退,中华用了两千多年进化成了封建王朝,女真人非要扯着拽着逼着大家回到奴隶制王朝,谁能不反抗?】
“因为清初这些政策,引起了民众极大的反感,所以百姓的抗争也是绵延不绝的,康熙时期,康熙多次下江南,就是因为江南不够稳定。”
【后来乾隆下江南就是去旅游了】
“这些造反屡禁不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都有出现,直到清朝末年,也依然有‘驱除鞑虏、复我中华’的口号出现。”
【就清末他们干出来那种丧权辱国的事情,这口号也没喊错】
【到清末满人也不觉得神州大地是他们家的啊,割地都一点也不心疼】
“也因为这些情况的出现,清朝在杜绝起义和散播反抗思想的法律制定方面格外的严厉,甚至不惜大兴文字狱。”
第145章
“最出名的两个文字狱,大家大概也都听过。”
“一个是考官出了科举题目,维止。”
【这题目这么奇怪?】
【题目就两个字吗?】
【清朝科举流行截搭题,就是从不同的地方找出来放一起让你破题】
“然后皇帝的年号是雍正,有人举报说维止就是去掉了雍正的头,于是出题人的头也被去掉了。”
“还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也被认为是讽刺清朝。”
【???】
【???】
【???】
古人也学会了现代人的一排问号。
李白看了都要牙疼:“还好大唐没这什么文字狱,不然我岂不是喝酒后都不敢写诗了?”
毕竟喝酒之后写出来的都是有感而发,语句没有特别思考过,谁知道有没有犯忌讳的地方?
文字狱的说法让古代文人对清朝的印象直接陷入谷底。
“另外,我们之前提到的满清十大酷刑,也是清朝刑罚严峻的一种体现。”
【因为反清义士悍不畏死,所以他们才想出来这么多酷刑对付大家】
看到弹幕上反清人士的发言,康雍乾等多代帝王都神色一冷。
顺治现在还在因为蒙古问题和亲娘抗争,没空关注这些小股反贼,毕竟这时候朱三太子据说还没死,民间到处都是反声,已经习惯了。
“虽然如此,清朝的法律却是集中国历代大成,形式和内容都有非常高的完成度,也是封建王朝高度立法能力的体现。”
“从一个没有什么成文法的国家到立法完备,清朝初年的几代帝王确实是文韬武略,用我朋友的话说,虽然小家子气了点,但是水平真的不错。”
【小家子气?】
【康熙一代明君,你竟敢侮辱人?】一看就是康熙朝的人发言的,伍爱华看到了,就是猜不到是康熙哪个儿子或者臣子?
【清朝皇帝却是小家子气,自以为统治中原就是天朝上国,不仅闭关锁国,而且明知道西方思潮还不允许国内的人学习西方的那些科学思想】
【跟着明朝学八股愚民那一套,人明朝搞出来八股是因为要促进科举公平,那时候穷人家没有那么多课外参考书,你清朝时代都不一样了,识字率也不一样了,怎么能这么干?】
【听说清朝所有的都是在拾人牙慧,用的都是明朝的东西?就连红衣大炮,用的也是明朝末年的技术,所以后来才被西方的大炮轰开国门】
【自作聪明地以为自己吸取了所有朝代灭亡的教训,实际上只是固步自封,没有睁眼看世界,最后没想到自己是被白皮肤彩色头发的异族灭亡了】
【前面的弹幕彩色头发是想要笑死我吗?】
彩色头发在清朝的民间引起了一番恐慌:“彩色头发,莫不是怪物吧?我们以后难道是被怪物灭国了?”
皇帝们倒是很淡定,毕竟他们也见过不少传教士,听人说过广州十三行外国人的情况,有黑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也有白皮肤红色黄色金色头发,绿色蓝色眼睛的人。
只是康熙等人怎么也想不通,堂堂大清,怎么就回这些寡国小民灭亡了呢?
研究过外国技术的康熙表示:他们的大炮,也就那样啊?
“要知道,在满族入关之前,他们还在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过渡时期。”伍爱华继续说道:“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才开始制定并且颁布一些成文法,但是那个时期基本是在汉族成文法的影响之下,对于自己民族已有的习惯法进行了整理。”
“皇太极时期,清朝开始‘参汉酌金’,决定从其中吸取适合满族的地方,制定自身的法律。”
“然后突然天降大病,满人捡了个大便宜,一下子就入主中原,于是这下子自己的法律不够用也不能用了,于是顺治元年,当时先行入关的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准依明律’,顺治入关登基后,小屁孩的亲娘、摄政王和满族的亲王高官们商议之后,决定‘详议明律’,参考大明的法律制定清朝律法。”
【据说康熙教太子政事,都是让他看明朝的奏折学习】
【清朝在康熙时期就已经全面汉化了,除了还要学满语、剃光头、不裹小脚,基本都和汉人没区别了】
【毕竟人家可都是吸取了历史教训的,历史证明,不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早早就回分崩离析,他们敢不汉化吗?】
【汉化本来就是低发展度文明向高发展度文明进化的一种过程,因为汉族的制度文化发展进度更快,所以汉化是必然的,以游牧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历史积淀,几乎是没办法倒转过来的】
【这么一说,忽然想起了中式英语,因为我们的表达比他们更先进,所以大家都喜欢用中式英语哈哈哈哈】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我们说的话,……大家一起来!】
【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不提国外那些间谍和情报人员看到这些弹幕有多生气,伍爱华看到弹幕后,差点把这首歌也顺嘴唱了出来。
“满人也知道自己作为少数民族,而且汉族一直以来都有同化各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所以立下规定,要保留一些入关之前的旧制度,这种作为被称为‘参以国制’。”
“也因为这份警惕,最后他们也确实保留了一些民族特色,例如金钱鼠尾头、旗头、旗袍、颁金节等。”
“但是吧,当时的立法人员基本都是汉臣,而且很多还是明朝旧臣,人家真的不知道你满族的旧有特色是什么,入关之后满人的汉化程度又很高,康熙和北魏要求全员学习汉语的孝文帝对于汉语的推广程度都差不多了,所以实际上清朝初年的立法,就是基本照抄大明律……”
【他们不会把那些支持家暴的法律也抄过去了吧?】
【看清朝的贞节牌坊,估计是抄了】
【不是,大请你们不能好的不学就学坏的啊!你们满族姑奶奶不是很有地位的吗?】
【我不理解,孝庄你可是摄政太后和摄政太皇太后啊!你就没有一点身为女性的身份认同吗?】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权力生物没有性别,权力生物也可以背叛性别】
【忽然想到美国大选,果然是屁股决定脑袋?】
“清朝的法律形式包括了律、例、注解、则例、会典等,基本法典就是《大清律例》了。”
“《大清律例》是仿照明朝《大明律集解附例》编著的,一开始叫做《大请律集解附例》,据说清朝初年,他们照抄的时候连‘允依《大诰》加减’之类的话语都保留了。”
【这算什么?抄作业把同桌王小明作文里面的“妈妈大喊:‘王小明你给我停下!’”都照抄进去了?】
【哈哈哈哈哈前面的弹幕实在是太生动形象了】
【大家别这么说,要是清朝也颁布了大诰呢?】
显然清朝没有颁布,所以清初的满汉大臣都一脸便秘。
“康熙雍正朝对于法典都进行了修改,最终在雍正五年颁布《大清律例》的成文版本,在乾隆期间进行了修订,最后定名为《大清律例》。”
“经历一百多年,大清终于完成了他们的立法。”
听到这句话,朱元璋不禁看不起:“这蛮夷就是不行!咱定法典都没用他们那么久!他们还是抄我们的法典!”
“毕竟是茹毛饮血之人,一时之间运气使然当了皇帝,也没有那份本事。”有前人鄙视道。
弹幕上也不少这番言论,直让清朝皇帝们气血上涌。
你们懂什么?是因为我们大清法典完备好不好?!
第146章
“大清律例编订了四十七卷,成文时有四百三十六条,附例一千零四十二条。”
“成文后,正文未再被修改,但是附例条纹有所增减。”
“清朝的立法成就还是很值得肯定的,特别是他们开创性地进行了少数民族地区立法,例如《蒙古律例》、《回疆律例》、《理藩院则例》,都是根据不同的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制定的规则。”
【忽然想起了含香,所以含香喜欢蒙丹,是不是因为蒙丹按照规则可以不剃头不是秃瓢?】
【前面的朋友你发现了华点】
“除了进行特别立法之外,清朝对于不同民族的刑罚也是不同的,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同罪异罚。”
“首先,肯定是确定自身的优势地位,对于满族人犯笞刑的,可以改为鞭刑,要刺面的,改为刺手臂,犯了斩立决罪行的,改为斩监候,给你一个等待大赦的机会。”
“其次,对于支持他的民族,也有不同的优待,例如蒙古族,蒙古族聚居地发生的刑事案件,可以用财产处罚代替刑罚。”
“清朝也承认蒙古、西藏等地部落首领和土司对于奴隶的实质权力,发生命案时也不认为需要作为谋杀处理。”
【其实就是不能达成实际统治,所以只要对方的头领表达臣服就给予一堆优待】
“清朝还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刑罚原则,就是对于自首的凡人的减免。”
“在我们现代,有自首情节的,从轻减轻判决,在以往朝代也有类似的制度,但是清朝特殊在,从嘉庆朝开始,犯人如果逃狱后又重新回来只手的,按照原本的罪名罪减一等。”
【等等,这不是鼓励越狱?】
【这样一搞,别管是不是真的想要越狱,都会越狱吧?】
【老实坐牢,牢底坐穿,一朝越狱,轻罪释放】
“除此之外,清朝的存留养亲制度也进行了限制,对于独生子,如果原本就到处招惹是非、不孝敬父母的,清朝认为即使留下他的命也不能达到养亲的目的,所以一律处死,并且对于故意杀人两人以上的,也不允许存留养亲,杜绝具有社会危害性的重刑犯因为这一政策受益。”
【这才正常,我之前就有想过推理案件中的交换杀人,如果犯人为了不死,和其他犯人交换杀死对方的兄弟怎么办?不是独生子,制造成独生子】
【可怕,忽然意识到,兄弟都死了,也是独子】
【这样稍微合理一点,其实最好的是官府对老人幼儿有扶养政策,该杀的人都杀了就是】
清朝之前的人看到“兄弟死了,也是独子”这话,不由心惊胆颤。
难道竟会有人为了钻留存养亲的漏洞,杀死兄弟子侄不成?
前面这些人讨论的只是不生儿子之类的话语,还没有这么血淋淋。
“对于清朝的刑法罪名而言,值得额外说的就是两项:违反伦理礼教的犯罪和吸食贩卖鸦片罪。”
【清朝也有吸毒罪和贩毒罪?】
【那不然?林则徐硝烟也是依照法律行事的好不好?】
【都知道不好,还那么多人跑去吸】
【不是取了个什么□□的名字吗?肯定误导了很多人,以为吸食可以添福添寿】
【是添了,把自己的福寿添给了人家外国人】
“为了达成对于汉族人的有效统治,清朝统治者对于伦理纲常的注重更有甚于之前所有的朝代。”
【这也正常,往往刚富了两三代的,格外在意家里的一些体面啊、联姻啊、学历啊,但是富了十几代的都不在乎】
【越是没有的,越是要做到位才能获得差不多的效果】
【正统汉人王朝不重视礼教,那是突破创造社会进步,异族王朝不注重礼教,那叫果然是蛮夷之人不懂礼仪】
【不是吧,正统的也会被骂的好吗】
“比如说骂尊亲属,按照唐律,妻子骂丈夫的父母、祖父母,只需要徒刑三年,但是按照清律,需要绞刑。”
“这一条甚至包括了已经离异的前妻。”
【也就是说,就算被人家欺负然后休弃了,你也不能骂前夫的长辈?】
【???这合理吗?】
【那要是长辈男盗女娼,甚至丈夫祖父母、父母害死娘家家人所以义绝,也不能骂他们?】
【难怪古人那么喜欢生孩子,这不是孩子,这是奴隶啊!而且女儿能换钱、儿子能娶奴隶回来的那种奴隶】
【难怪添丁进口是一大喜事】
现代人连连嘲讽。
“这条的例外是被休弃和义绝的,不存在不可以骂前公婆的情况。”
【这还差不多,勉强算合理】
“除了对于妻子的要求增高,对于丈夫的要求也增高了。”
“对于丈夫告妻子父母的,唐律规定无罪,但是清律规定要杖七十,当然,对于妻子告丈夫父母的,罚地更重,需要杖一百徒三年。”
【虽然促使丈夫也尊重岳父岳母了,但是男女也是真的不平等】
【因为当时制定法律的都是男人,还怎么指望能平等?】
“另外,对于亲属间□□罪的规定,清朝法律也非常严格,按照唐律,□□不在五服之类的亲属或者姻亲,按照一般□□罪判决,徒刑即可,但是按照清律,只要是你的亲属或者亲属的妻子,就是斩监候。”
【我反而觉得这样挺合理?唐朝女人被□□也不影响继续活下去,清朝女人被□□那是要他们的命!一命还一命不是应该的吗?】
【说起这个我就来气,纯纯的受害者有罪论,失贞的不愿意自杀就是□□,明清这都是什么逻辑!】
“除了卑亲属对于尊亲属辱骂、殴打、告诉额外加重,尊亲属对于卑亲属的各项行为也额外减轻了。”
“总而言之,就是真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君要臣死,臣拥兵三百,不得不死,臣拥兵三千,落草为寇,臣拥兵三万,裂土封侯,臣拥兵三十万,谁是君?谁是臣?】
【枪杆子里出政权,伟人诚不欺我】
【说到底都是权力的问题,老农民父亲难道真的能逼死大官儿子不成?】
“对于鸦片,其实在雍正年间就已经开始明令禁止。”
“西方向我国贩卖鸦片的时间是非常长的,因为他们发现清朝民众不需要西方的产品,但是西方很喜欢华夏的陶瓷、丝绸、茶叶,这就造成了贸易顺差。”
“为了扭转这一情况,西方人便开始向华夏贩卖鸦片,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清朝的统治者也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虽然不知道成瘾性这一些专业名词,但是也知道这会影响士兵的战斗力。”
“所以在雍正七年,国家就颁布了禁烟令,规定贩卖鸦片的,按照贩卖违禁物,枷号一个月,发配充军,开鸦片馆的,按照邪教罪判决斩监候、绞监候。”
【不愧是我喜欢的活人皇帝,有眼光】
【抵制毒品,人人有责】
【我觉得就应该给吸食的人也判刑,把他们收监到监狱里,接触不到鸦片,这样才能帮他们戒毒,防止复吸】
【古代徒刑是要做苦役的,可能是因为不想白养一群人?】
清朝不少人看到弹幕却觉得眼前一亮,鸦片这种毒,是可以戒掉的?只要接触不到鸦片就行?
“雍正之后,乾隆时期没有颁布额外的律法,但是嘉庆、道光都屡屡下达禁令,例如对吸食鸦片的百姓实行杖刑、流刑,种植罂粟和贩卖鸦片达到五百两的绞监候,不足的发配披甲人为奴。”
“对于开设烟馆的,绞立决,从犯发配披甲人为奴。”
“从这些律法,我们可以看出,在清朝还能对神州大陆实行有效统治的时候,对于鸦片是深恶痛绝、明令禁止的。”
【只是没有足够的武力值,这份禁止只能引来鸦片战争】
【神州陆沉、黎民多艰】
【鸦片战争后,一百年的屈辱,中华儿女谁不为之落泪?】
“在这里我们给大家解释一下,之前有提到封建社会的刑罚都是笞杖徒流死,为什么刚刚的罪名很多不一样的?”
“主要是清朝有很多附加刑、派生刑,并且刑罚的手段有所不同。”
“例如枷号,就是一种附加刑,主要是戴上大枷在衙门或者城门口示众,大概就是负重二十五到三十五斤。”
“充军和发配为奴则是一种派生刑,像是我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发配披甲人为奴,这里的披甲人说的就是士兵,因为他们要穿甲,发配披甲人为奴主要是将犯人送去边疆驻军所在地,给当地驻军当奴隶使用,常见的地方就是宁古塔这一类的边疆。”
“清朝的死刑也区分为斩刑和绞刑两种,实践中还有凌迟、枭首等等酷刑,但是不是常见刑罚,通常也需要皇帝下令或者法律专门规定才会采用。”
“因为刑罚的多样,所以大家看到的对于鸦片罪行的处罚才会有不一样的变化。”
第147章
“但不管怎么样,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刑罚,基本都是脱胎于笞杖徒流死五刑。”
“但是清朝在禁绝鸦片后,也迎来了西方国家的反扑,进入鸦片战争。”
“说到底,鸦片战争,不是为了鸦片,而是为了经济利益。”
“因为在清朝和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清王朝,早早发展出资本主义,商人具有议会地位能够左右国家决定的西方国家一看,这怎么行?我们也要从清王朝赚钱啊!”
“但是自给自足的清朝经济很难给与西方国家赚钱的空间,这也就导致了部分商人开始动歪脑筋,用鸦片来赚取利益。”
【阳的玩不过,玩阴的】
【不思怎么精进产品和服务,就想着不入流的手段】
【我说阿美莉卡试图制裁我们的企业的时候怎么那么流氓,原来是一以贯之、自古有之的“优良”传统啊!】
“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经济贸易战争。”
“这时候可能就要问了,到底是多大的贸易差,才让外国人这么坐不住?”
“我们首先提出一点反常识的常识,大家印象里,清朝闭关锁国更甚于明朝,但事实上,清朝对外贸易的活跃度远高于明朝,如果以海外贸易总量计算,和宋朝都可以一比,或者说超过了宋朝。”
【这确实有点反常识】
【这还是我认识的清朝吗】
“大家对于宋朝和清朝经济会有这么大的误解,主要在于宋朝算是民富,清朝贸易虽然发达,但是民众远远谈不上富裕,富裕的主要是贵族、官员和豪商。”
“对于清朝底层百姓来说,可能生活地确实不如宋朝京畿、江南、两湖、川蜀地区的百姓好。”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区别呢?”
伍爱华继续自问自答:“因为清朝采用了十三行制度。”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其实并不是不对外进行贸易。”
“清朝初年,清朝的贸易主要集中在满洲和俄国的边境贸易,康熙年间开始进行海外贸易,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口岸。”
“清朝所谓的海禁,是不允许平民下海,并不是不允许外国商船靠岸,也不是不允许官府的船只出海。”
“一开始的时候,清朝的海禁就是为了对抗郑氏海上势力。”
【郑成功举的也是反清复明的旗帜吧?】
【明朝海军实力基本只剩下郑家了?但是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海战一开始的时候确实比不过,所以一开始的海禁应该是战略性的政策】
【我听说郑成功是海盗出身啊?】
【怎么可能,人家可是国姓爷,赐姓朱的!】
“清朝初期,顺治帝下令,北到天津、南到广东的所有沿海地区禁止商人民众私自出海,违令者斩,在郑成功□□之后,顺治帝再次下令,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防止他们暗中支援郑氏家族。”
“当时的要求是寸板不能下海,就是为了杜绝各地百姓给郑氏提供援助,或者干脆投奔郑氏在台湾的据点。”
【这个我知道,我看过韦小宝】
【虽然……但是……】
【我替前面的说:虽然金庸大历史功底好,但是你也不能拿小说当正史看啊!】
【郑克塽的名字总是对的吧?他投降了清朝?】
【他那也是没办法,施琅都贡献澎湖列岛了,还硬挺不成?】
【而且当时他们争权夺利还挺厉害的,很多郑氏族人都不满郑克塽,背着他也有人勾勾搭搭,就是有的勾搭想要篡权,有的勾搭清朝】
【郑氏虽然投降了,但是朱三太子和他的后人不是一直都在吗[狗头]】
【真的,明朝造反:官逼民反,清朝造反:反清复明!】
“而后,随着郑氏家族的投降和没落,没有了心腹大患,清朝的海禁逐渐宽松,康熙先是废除了北方的海禁,而后□□,废除全国的海禁,并且设立了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大港口海关进行贸易。”
“而这些地方中,最出名的就是广州十三行。主要原因是乾隆年间,为了规范海防,乾隆规定各国商人只能在广州进行交易,虽然这个规定执行地并不严格,但是一口通商的格局也渐渐奠定下来。”
“《广东新语》中说:海禁甚严,人民不得通澳;而藩王左右阴与为市,利尽归之。”
“在通商的各项物资中,清朝皇帝最看重的就是粮食。”
“康熙时期,清朝的海关税收分为船税和货税,货税进口税16%,出口税4%,船税按照船只大小征收。”
“康熙晚年,为了防止粮食出口,甚至禁止中国商船去南洋贸易,直到雍正年间废除这项规定,并且对从东南亚地区进口粮食予以免税,并给予封赏。”
【粮食安全不管何时都是最重要的】
【饭都吃不饱,别的东西也没用】
【从这点而言,清朝皇帝们的脑子都很清醒】
“说起清朝的对外贸易,大家都知道《尼布楚条约》,事实上清朝的陆上对外贸易非常频繁,而只要俄国在边界不断生事,清朝就中断贸易来制裁俄国,据说效果很不错。”
“当时的北京设置了俄罗斯馆和东正教堂等机构,供俄国人居住礼拜,可见当时生活清朝的俄国人不算少数。”
“可以说,在对外贸易这方面,清朝开辟了‘丝绸之路’和‘茶叶之路’,与欧、亚、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贸易往来。”
【真的是出乎意料的先进啊】
【贸易那么多,怎么都不知道学习一下人家的科学技术呢?】
【主播不是引用了吗,当时贸易的都是藩王左右,那群混吃等死奢侈享受的纨绔子弟,有几个有眼光的?】
说完清朝对外贸易的格局之后,伍爱华才开始了进一步的解释。
“相比于明朝而言,清朝对于工商业的管理是更加宽松的。”
“在清朝初期顺治年间,就已经废除了工匠的户籍,将工匠和农民一样视为民户,允许普通农民日常兼职手工业,也允许手工业从业者置田耕种。”
“同时,清朝也保护商人的正常经营,雍正曾有规定,对于敢勒索商民的、组织贸易的、霸占关市的,判刑最重可以斩首。”
“而对于少收税和多收税的官吏,都从严处罚,并且康雍乾先后制定了《关税条例》、《各关征税则例》、《各省课税则例》,明文规定关税和商税,保障商人利益。”
“虽然上层设计如此,但是各地官员不收商人的孝敬?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此外,清朝对于牙行的管理也是非常规范的。”
“对于各种牙行的交易,要求要写明客商、姓名、路引、字号、货物、数目等信息,每个月报备官府,并且严厉打击各地光棍冒充的情况。”
【光棍?】
【古代光棍好像不是什么好词啊】
【这话说的,现代光棍就是什么好词吗?】
“清朝的光棍和我们现代的含义不一样,我们现代光棍的意思纯粹就是找不到对象,一直没有结婚的,被称为光棍。”
“古代时候光棍被称为恶棍可能更加合适。”
“清朝的律例当中有一项为‘光棍例’,就是专门打击‘恶棍设法诈索官民’的法律。”
【我记得小时候看电影,当时还管那种告状的人叫做诉棍】
【所以一直以来,棍就不是一个好名词?】
【终究是我们光棍扛下来所有】
【所以以后请叫我黄金剩斗士,不要叫我光棍谢谢】
看着耍宝的弹幕,伍爱华会心一笑。
但是很快伍爱华就笑不出来了。
【说起来,咱们主播也是光棍吧?】
【显然啊,你看她每天晚上无聊地给我们免费科普,就知道没有约会了】
【主播这兔子怎么不笑了,是天生不爱笑吗?】
伍爱华:你猜我为什么不笑?
不笑的伍爱华用面无表情这种合适的表情说着接下来沉重的内容。
“因为清朝初年的圈地、屠杀,对于各地的经济都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而后清朝的各项贸易也基本是官府、藩王、官员、豪商的经营内容,虽然收获丰厚,但是普通百姓难以为继。”
“后世有一个普遍的说法,说康乾盛世,其实是番薯和土豆这些高产良种造就的盛世,如果不是有这些外来物种传入,康熙乾隆年间饿死的百姓也不在少数。”
“有句能引发文字狱的俗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康熙康熙,吃糠喝稀。”
康熙只觉得自己的养气功夫在逐渐上升。
“为了维护统治,不要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赶下皇位,顺治时,清朝就取消了原本明朝的‘三饷’的收取摊派,也就是取消了辽饷、剿饷和练饷。”
“同时,清朝还对税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顺治初年,颁行《赋役全书》,规定根据各地登记的土地、人丁数量和等级,计定田赋丁银的应缴数额,由于土地、人丁数量不断变化,《赋役全书》也需要定期修订。”
“在康熙时,对这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原本按地亩人丁征税原则,改为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户口数为征收的固定标准数目,‘盛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一举动,减缓了阶级矛盾,并且促使流民回归,但是直到雍正时期,在一条鞭法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摊丁入亩制度颁布,人丁赋税问题才彻底告别历史。”
【摊丁入亩?这说法倒是比一条鞭法清晰多了】
不少改革家的DNA都动了。
第148章
“雍正推行的摊丁入亩,是‘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银)’,也就是将丁口的税赋平摊到土地亩数中,和田赋合并征收,减轻了无地平民的负担。”
“但是这一种税收方法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点,就是需要足够的白银。”
同一时刻,弹幕也发出了:【需要用白银纳税,而非粮食纳税】
【用粮食纳税,运输时候人员口粮消耗就会让偏远地区的百姓无法承受了】
“因为古代的制度是要求百姓自己运粮到交税点,并且道路不方便行走,所以距离远的百姓可能要准备和纳税的粮食一样多的口粮作为路途的消耗,原本有一部分可以用劳役抵消,现在国家统一花钱请人做劳役,需要缴纳的税赋变多了,就会造成偏远地区百姓非常大的负担。”
“相比之下,如果采用白银,体积小运输方便,单价高,才能让摊丁入亩称为一个真正的惠民政策。”
【但是地方大户也可能会囤积白银,在百姓需要交税的时候低价收购粮食,导致百姓实际需要纳税的负担比规定地重】
【这就是主播说需要足够的白银的原因?因为要国家调控?】
“确实是因为国家调控,只有足够的白银储量保证银价平稳,才能够保证农民的利益。”
“而清朝的得天独厚在于当时的人口、外贸白银流入,以及银钱基本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只要自己人不敢干这种事,基本上不会闹出大乱子。”
听到伍爱华这话,朱元璋忍不住说道:【大明宝钞不也可以吗?】
非自然管理部门对接朱元璋的人不由一拍脑袋:朱八八啊!你能不能别想着你的宝钞了啊?你的宝钞确实没人囤积居奇,但是它也不保值啊!
【大明宝钞显然不行,还是建议大明把日本打下来,你们就有上亿两的银矿了】
明朝以及唐朝的皇帝:还有这种好事?
忽必烈露出苦脸:那是我不想打日本吗?难道不是总有怪风害我的士兵军队?
不了解台风级的蒙古人按照经验在夏秋季节兵肥马壮的时候出征日本,自然是被台风制裁了。
伍爱华忽略了朱元璋的发言,继续说道:“在保证税赋公平这方面,清朝还做过其他的努力。”
“康熙时清朝政府还曾规定删除田赋尾数,也就是抹零,认为这样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将原本二联票制的□□改为三联,一联存放在州县衙门,一联交给差役,一联交给纳税人,避免官吏贪污税赋使得百姓多交税。”
这办法倒是很多朝代都可以使用,不少人都上了心。
就连朱元璋也不得不夸奖两句:“这清朝的皇帝还是挺聪明的,能想到这种办法。”
伍爱华这时候继续说道:“就像我们现在的发票,如果是普票的话,一般也是三联,专票会有5联,就是为了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并且留存凭证。”
“这些政策都是为了避免基层官吏找借口多收税,中饱私囊。”
“为了防止官吏中饱私囊,雍正时期还做了养廉银的改革,这些内容我们后面再详细说明,先说完我们的经济制度内容。”
【养廉?】
【和高薪养廉一个套路】
【廉洁是基本要求,居然还要高薪?】朱元璋不理解。
【都快饿死了,谁能保证自己不贪污一点口粮?】普通人也不理解朱元璋。
毕竟这年头道德修养高、宁愿饿死也不失节的人终究是少数,不然大家也不会歌颂那些圣人了。
“刚刚我们提到,清朝的赋税制度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脱胎于一条鞭法的摊丁入亩,由此可见,清朝的赋税还是有非常多建立在土地,也就是农税上。”
“但是事实上,清朝的土地大部分都不掌握在小农的手中。”
“我们提到过好几次,清朝在初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
“圈地,就是满人跑马,只要能跑一圈,那一圈里的土地都归他。”
“听起来确实很流氓,但是老朱家的皇庄和王庄采用的也是类似的做法,无非是明争暗夺的区别罢了,说到底,就是谁掌握了枪杆子,谁就有制定规则的权力。”
“这一规则,直到康熙朝才被禁止,在这期间,满洲贵族通过圈地,获取了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被认为是国家所有的土地。”
“根据分析统计,当时的京畿地区被圈地二十万顷。”
【多少?你说多少?】
【二十万平方米我都觉得离谱,二十万亩已经是我全部的想象,万万没想到,还有二十万顷这种说法!】
【难怪那些老百姓要反清复明了,搁我,人家把我们村,我们隔壁村,我家,我所有亲戚家的财产都抢了,我也要反清复明啊】
【毕竟万一造反成功,失去的还能回来】
“单有地没人种也不行,所以那时候八旗还会抓失地农民回去种地,早期这些人都成为了包衣,中晚期就是佃农。”
“因为土地矛盾,当时农民起义和各种暗中造反的团体并不在少数。”
“同时,满洲贵族进入北京城后就下令,要求北京内城的汉人居民一律迁往外城,内城由满洲八旗入住,一方面是抢占房产,另一方面是为了皇城安全。”
【意思是现在二环内住的原住民,其实都是满人】
【北京就是满族的聚居地?】
【我以为满族在盛京沈阳才比较多?当初应该跑了很多吧】
“除了满族八旗的土地之外,当时还有大量的土地掌握在宗族的手里。”
“很多大的宗族,都会有族产,族产田地被称为义田,红楼梦里,秦可卿叮嘱王熙凤,就是让她要多购买义田。”
【所以抄家的时候,族产真的不会被抄没吗?】
【你都说了是抄家了,那是宗族的,又不是他家的,要是诛九族,义田也没用】
“古代的义田一般是由族人捐献、义田产出再购买形成的,义田的孳息一般被用于奖励优秀的族人、开设族学、赡养族中没有后代的老人,抚育族中没有近亲的孤儿。”
“理想情况下,当时的宗族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个小民政部门。”
【理想情况下】
【宗族的风气差距真的很大,所以失去监管,就只能靠道德了】
【当时江南好像有不少族学的教学水平比书院还高】
【这种只要有一代出了个老鼠屎族老或者族长,风气就回不去了,劣币驱逐良币】
“在宗族之外,寺庙也担当了和宗族类似的责任。”
“当时的寺庙会施粥问药,扶助老人小孩和单身女性,并且会给老弱病残提供住宿和工作,这些功能和宗族非常相似。”
“而寺庙这些支出的来源,其实也是源自于土地。”
“因为满族自身喇嘛教的宗教信仰,当时的佛教寺庙并没有受到遏制,反而蓬勃发展,所以众多寺庙共同占据的土地也不是少数。”
“除了这些土地之外,才是普通民众和官员的私有土地。”
“这些土地一部分是垦荒获得的,封建王朝初期,大部分王朝都会鼓励垦荒,并且给予垦荒者土地,清朝也不例外,在顺治元年就颁布了垦荒令,因此部分农民获得了土地。”
“这些土地都是可以再次买卖,并且由子孙继承的。”
“而另外还有两种土地,是不能完全自由买卖条件的。”
“一种是从明朝贵族土地变为农民土地的田地,除了清朝贵族侵占的部分,剩下的田地都被清朝分配给了原本耕种的人,另一种招募人员在西北、东北地区开展屯垦,大家比较熟知的名词是民屯、军屯和商屯,这种屯田实际上归国家所有,农民需要同时缴纳赋税和租金,虽然清朝中后期逐渐不再收租金,田地也归耕种者所有,但是这两种情况实际中买卖还是受到了一定条件的限制……”
“即使如此,清朝土地受限最厉害的还是八旗子弟的土地。”
“雍正曾经下令,八旗民众分到的土地不允许典卖给汉人。”
“嘉庆时期更是下令,八旗的旗房也不许汉人买。”
“那时候,如果被发现偷偷卖房买地给汉人,双方都会被治罪。”
【其实就是单位分你房子,是因为这是单位福利,你可以卖给单位的人,但是给外人,咱们家属院大区就不纯粹了】
【听说那时候的八旗不会种地,不愿意上战场拼命,不擅长读书,也不被允许经商,所以每天都在混吃等死】
【是我羡慕的生活了】
“说到底,旗房和旗地一样,就是我们说的国家所有的土地,因为是旗人国家才给你用,是为了保障你的生活,不是送给你了,不代表你可以买卖,这才是治罪的原因。”
第149章
“清朝对于旗人的优待也体现在方方面面。”
【清朝皇帝这么干,不怕旗人生多了养不起吗】
【对啊,明朝的前车之鉴还在那里呢】
【清朝满汉不能通婚,底层旗民男性娶妻都难,应该很难和老朱家一样吧】
【满汉不能通婚?】
【不是说乾隆和康熙后宫都有汉女吗】
伍爱华正好看到了这些弹幕,于是直接回答道:“清朝其实并没有法律明文规定满汉不能通婚。”
“最初,清朝实行的是‘旗民不结亲’,这主要是基于满族八旗在满洲时期的制度,并不是律例的规定,执行也并不严格,事实上,民间满汉通婚的情况并不鲜见。”
“在光绪年间,慈禧更是废除了这一政策,允许满汉通婚。”
【慈禧?这称呼听起来是个女性】
【慈禧太后你都不知道?!你是华国人吗?】
【我怎么不是华国人了?我就是没怎么读书】
【小学生?】
【我怎么感觉是从小在外读书的留学生呢】
伍爱华看到弹幕,心里笑抽:什么小学生留学生,人家估计是国子监学生!
虽然满肚子笑意,但是伍爱华面上神色不变,也没有解释慈禧是谁,直接继续原本的内容。
清朝皇帝想知道慈禧干了什么,拿实际工作来换啊!
“清朝历史上也有一些著名的满汉通婚婚姻,例如努尔哈赤的孙女嫁给了汉人将领李永芳,康熙朝有公主嫁给了耿家,乾隆的女儿也嫁给了山东孔家,这些都是明媒正娶,所以皇帝后宫有几个改头换面的汉人小妾,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
“至于说担心供养旗人会造成老朱家的情况,只能说清朝皇帝以史为鉴,不会再搞出明朝这种事情来。”
【乾隆还把女儿嫁给了孔家?一时我也不知道该说跪的容易的孔家怎么配,还是该说乾隆怎么配】
【嘲讽乾隆已经成为了政治正确了吗】
【别的不说,我就很欣赏他的审美,多热闹啊!就你们高雅,整天就吹雍正的审美】
审美问题真的很私人,伍爱华一时之间也没办法给吵起来的弹幕断案,于是干脆无视他们。
“清朝的土地权力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永佃权。”
“永佃权,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永远租佃的意思,这是从明朝开始才出现的一种权力。”
“按明清的惯例,只要永佃关系确立,承租人按时交租金和税负,可以永久耕种租佃的土地,利用这片土地建造房屋,甚至将土地作为坟墓田地的主人都无权收回土地。”
【这就是古代版本的买卖不破租赁?】
【那时候租地不能约定不可以用作坟地吗】
【这种永佃,就好比旗人的田地一样了吧?】
“在清朝,永佃权发展之下,已经将一块土地区分为独立的田面和田底,田地实际的主人拥有对田底的所有权,租赁了田地的人享有对田面的永久使用权,甚至租赁者还可以转租、典当、出卖田面。”
【如果表面上的田都已经被使用了,那什么田底还有什么用处?】
【这题我会!面上给人种地,地底下自己开矿啊!】
【笑死,清朝人有这个技术吗】
【所以田面和田底的区分基本没有意义了吧】
“在这之外,清朝的契约和典当制度也没有需要特别说明强调的内容,基本都是拾人牙慧。”
“值得一说的,就是婚姻家庭继承制度了。”
“清朝有一种封建王朝首次立法的婚姻继承制度,被称为兼祧。”
【要说这个了吗?两头大!】
【两头大是商人的制度,和兼祧还是不一样的】
【感觉这制度只有男人爽了,两个妻子都好惨】
【男人也很惨啊,妻子只有一方作为公婆,男人有两对父母,夹心饼干啊这是】
“兼祧一词,是源自于宗祧,宗祧继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嫡长子继承制,而兼祧则是除了继承本身的宗祧,还兼并继承另一个宗祧。”
“这种情况,主要是出现在没有儿子继承的情况下。”
“需要注意的就是这种兼祧方式和过继是有所不同的。”
“过继是离开原本的家族,去往新的家族继承,可能还存在改姓的情况,原本的父母也不再是父母关系。”
“兼祧则不一样,大清律例是这么说的:‘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周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桃’。”
“也就是说,兼祧的前提是独生子,并且是同父周亲,实践中通常是侄子继承大伯叔叔的宗祧。”
“在大清律例的规定中,兼桃者于两边均娶妻生子,两边妻子的关系一般是作为妯娌,也就是嫂子、弟妹相称呼。”
【说实话,这真的不合理】
【忽然想到一个套娃,兼祧的本来就是家族生育能力不强,才会两家只生了一个儿子,那要是这个儿子又只生了一个呢?再次兼祧?】
不少人脸都青了:“她这是在诅咒!”说谁生不出儿子呢!
“当然,有人在乎后嗣继承,也有人不在乎。”
“如果‘户绝未立嗣’,那么财产是可以全部由亲生女儿继承的,我们读红楼梦,林黛玉和夏金桂就都是这种情况。”
【这就是现代人经常说的绝户?】
【林黛玉不就是绝户财吗,可给贾家吃到了】
【古代是真不把女人当人啊】
【现代不是也有很多想要找独生女的吗?就是为了吃绝户财】
【男方觉得自己吃了绝户财,女方觉得这个男的等同于入赘自己家,反正不孝敬岳父岳母就没钱,其实没差别】
【最怕恋爱脑】
眼看大家的话题要偏向现代择偶了,伍爱华正好说起了清朝的家长制度。
“清朝在家庭关系中,还设立了家长制度。”
“家长,就是一个户口本的户主,但是清朝的家长拥有非常大的权力。”
“清朝的家长,对于家庭所有的财产都具有处分权,甚至可以买卖妻子子女晚辈,对于偷藏私房钱的晚辈可以出发,对不听教令的晚辈可以有处罚权,哪怕导致晚辈死亡,也不会被追究。”
“同时,这一户中的嫁娶都要经过家长同意才算有效。”
“古代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实际上做主的可能是祖父、伯父、伯祖父。”
“这也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下,家长很可能就是长兄或者伯父。”
【所以如果爹不是老大,可能上头还有很多人管自己?】
【长兄如父啊,不是白说的,权利义务都和父亲一样】
“除了这些规定之外,清朝还放宽了同姓不婚的限制。”
“周礼规定同姓不婚,但是实践中,民间经常会出现同姓结婚的情况。”
“对于这种情况,清朝干脆就出台规定,认为同姓的关键点在于同宗,只要不是同宗结婚,不应该拘泥于文字规定,承认其法律效力。”
【这规定倒是和现代类似,关键看血缘,不看姓氏】
“但是对于中表婚,清朝又放开了,对于姑舅姨妈家通婚的,不予处罚,承认婚姻效力。”
【完了完了,大批遗传病即将展现】
【怎么不学点好的啊?问你们呢!顺恋爱脑康麻子脸!】
顺治和康熙咬牙。
“清朝还有一项规定,就是定了婚期的,必须要遵从,如果过了婚期还不结婚,主婚人要被笞打。”
【那年头,主婚也是个危险工作啊!】
【所以不熟悉的都不能随便答应主婚】
【那如果接连守孝呢】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人家说的肯定是无故拖延婚期】
【可是我看那些清末和民国人娶妻,很多都拖了很久啊】
【那时候清朝政府还能有什么统治力?】
【你也说了是民国了,至于清末,那时候会反抗包办婚姻的,都是“进步人士”,人家可都是有权有势有钱的】
【那大清律例肯定也不允许随便离婚,他们不还是离了?】
“清朝离婚依然是遵循七出、和离、义绝,另外对方如果犯罪,也可以申请离婚或者解除婚约。”伍爱华顺势解释。
“对于已经定下的婚约,还有一种情况可以解除,清律规定,如果男方拖延五年不结婚,或者男方逃亡消失了两三年,那么女方可以直接解除婚约另嫁。”
【清朝人都知道,拖了五年还不娶的,就是不想娶,恋爱脑们都醒醒吧!】
“同时,如果已经同意嫁女儿并且有婚书后来又反悔的,也会被笞打五十,当然不是笞打女儿,是许嫁的父母。”
【所以就是定下了不能反悔?】
【那要是对方长大了吃喝嫖赌五毒俱全怎么办?】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娃娃亲不靠谱!】
第150章
娃娃亲不靠谱这种事情,不用现代人说,古人也知道。
但是很多定娃娃亲的人,都是知根知底,或者是想要赌对方的前途。
【这种时候,就看是信义重要,还是女儿重要了,为了女儿的幸福,被笞打五十也不是不能忍】
看到现代人的发言,古人只觉得他们太天真。
【有没有可能,反悔的人既没有信义,也不疼爱女儿,只是为了更多聘金?】
【如果是因为疼爱女儿悔婚,其情可悯的情况下,古代官员判决也不会重罚的】
【什么算其情可悯呢】
【对方家庭返贫、男方重病肯定不是合理悔婚理由,估计是对方有恶习吧】
【就是朴素的道德判断呗】
【所以还是不婚不育保平安】
【古代那环境,特别是清朝这种,不婚不育也没办法保平安吧?】
“从某种方面来看,清朝是将婚约看做了一种契约制度。”
“在清朝,如果定契约之后反悔,也有官员判决刑罚的先例,当然一般只是笞刑,小惩大诫,主要起到教化作用,并无法律明文规定。”
“但是有一种契约是明确有刑罚的,就是超过借贷利息界限的高利贷契约。”
“清律是限制高利贷的,在我们现代,高利贷是超过规定界限的利息,法院不予支持,在清朝可没那么轻易放过。”
【这个我知道,王熙凤放高利贷,都要被抓去监狱里面】
【古代对高利贷的打击真的严厉啊,建议我们现代也学习一下】
【现代催债只是让人跟着你,给你的社会关系打电话,给房门泼油漆,连动手打人都不敢,古代高利贷是能够直接砍手砍脚,把你的妻子儿女拉去卖了的,这差别你倒是不说】
【那时候的高利贷和□□差不多,我们打黑除恶力度也很强的】
“清律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违者答四十,以余利计赃,重者坐赃论罪,止杖一百。”
“从这个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清朝本身不支持高利贷,最高利率只能为三分利,否则要被判刑。”
【三分利也非常高了】
【刚刚顺手查了一下,三分利是说每个月支付百分之三,也就是年利率36%!】
【差不多,我们国家利益也是年利率24%,司法实践超过36%的部分都不会支持】
【房贷年利率4%左右我都觉得很高了,不敢想象36%的利息,这还不是高利贷,那高利贷是有多高啊?】
【朋友,听说过九出十三归吗】
【把老九派出去,换十三回来?这是康熙干的还是雍正干的?】
康熙、雍正、胤禟、胤祥:不是,你多冒昧啊?!
【我一时不知道前面的人是真的傻,还是在搞笑】
【九出十三归的意思是借一万,到手九千,三个月后还款一万三】
【这年利率能有多少?】
【因为每个月到期后要计算复利,据说年化利率大概380%】
【???多少?你是不是多算了一个零?】
【没错,借一万,实际到手九千,一年后要还款4万3】
现代人感受到了一点高利贷的震撼。
【这种高利贷肯定不能支持啊,这要是支持了,大家都不用干活,都去放贷好了啊】
【我真傻,真的,我以前只觉得王熙凤可怜,但是380%啊!王熙凤她可怜个毛线啊!高利贷可真该死啊!】
“清律还做出了规定,对于欠债不还得人,会根据欠债的额度和时间笞刑或者杖刑,并且还要追回本钱利息给债主。”
“同时,为了减少官府的行政压力,清律规定债权人可以自行追讨欠债,哪怕债权人强夺了债务人的财务,只要没有超过本金利息的范围,都不追究,如果超过了本金利息,多余的部分就被算作赃款。”
“对于价格这一点,清律是按照估价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公允价值,不是按照实际转卖价格计算,杜绝了债权人与人合谋低价转卖的情况发生。”
【这样规定确实合理,但是不怕官府乱估价吗】
【对啊,清朝应该也有官方指导价和实际售价偏离的情况吧?】
【不仅有,而且应该很多,要不然怎么说官字两张口,有理无钱莫进来】
【都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但古代除了个别王朝初期还算清廉,大部分时候都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当时江南盐商炫富,一群人没事干跑到镇江的宝塔上扔带记号的金箔,只为了比试谁的金箔第一个飘到扬州】
【要是我浪里小白条在岸边,他们一个金箔都到不了扬州】
【质疑老朱、理解老朱、成为老朱,要是我也恨死这些贪官污吏了】
看到现代人的说法,古代皇帝官员都挺生气,但是这些都是事实,生气也没办法改变。
“除了这种借贷之外,古代的出典也是一种借贷,大家刚刚讨论的九出十三归就是出自典当行。”
“典当,实际上就是一种抵押质押换取金钱的借贷。”
“典当和买卖的区别就在于能否赎回典当物,对此清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防止双方争论。”
“雍正时候规定,只要所有契约都没有‘绝卖’字眼,就可以赎回,乾隆在此基础上增加规定,没有绝卖字眼的同时,还不能超过三十年,才能赎回,防止因为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契约发生争论。”
【爸爸的爸爸叫爷爷,那么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叫什么】
【高祖?】
【这么久了还能有人找?清朝都灭亡了吧?】
【按照古代十五六年繁殖一代人,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也就是九十一百年而已】
“对于典当物,如果发生损坏,清律也规定了双方责任。例如房产典当后损坏,双方都要负责,根据重建中出资情况区分不同,其他常见物品也都有规定。”
“总之,清朝的民事制度大致是公平完善的,但是因为行政监督不到位,法律没办法被准确执行,所以当时的吏治也颇为黑暗。”
“同时,因为法律和税收的复杂性,当时的地方官员至少要配备钱粮师爷、刑名师爷各一名,如果不是科举进士当的官,还要配备文书师爷,还要支付衙门中一些吏员的工资,还有所谓的冰敬和炭敬,当官的开销颇大,没有家底的话,靠俸禄实在是运行不了。”
“在这种大环境下,富有改革精神的雍正帝提出了‘火耗归公’的想法,这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养廉银。”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