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笔记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小君后 > 11、普天庆
    11


    宣政殿前,文武百官,尽皆俯首。


    众臣双手扶地、双膝跪地,低眉垂眼、不敢多看。


    不明就里的多数朝臣,就算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来,到底是怎么回事。


    太子太傅不是过世十年了吗?


    祭祀大典每年都办一次,城外的衣冠冢也每年修一次,陛下更是每日都要过去哭一哭。


    陛下又是从哪里找来一个太子太傅?


    究竟是太子太傅死而复生了,还是陛下走火入魔了?


    众臣心中惊疑不定,以致无人应答,殿前一片死寂。


    正当此时,宫人通报的声音再次传来——


    “太子太傅驾到!”


    下一刻,殿中几个中气十足的声音齐齐应道——


    “恭迎太子太傅!”


    是祝青臣的几个好友。


    昨日夜里,他们就见过了祝青臣。


    虽然尚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但他们已经确定,这位太子太傅,就是他们的好友祝青臣,这就足够了。


    而陛下的意思也很明显。


    陛下是为了祝青臣,才特意下旨,把三日后的大朝会改到今日。


    陛下一刻也等不及,他要堂堂正正、风风光光的,把祝青臣带到所有朝臣面前,告诉他们,这位就是太子太傅、是百官之首。


    只要是祝青臣,那就可以。


    只有祝青臣,那才可以。


    因此,在宫人第二次通报提醒的时候,他们全都反应过来,十分配合地高呼一声。


    祝青臣的好友们,如今在朝中,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有他们带头,旁的官员再也顾不上疑惑,赶忙收回心神,与他们一同,俯身行礼,齐声高呼——


    “太子太傅千岁千岁千千岁!”


    山呼海啸似的动静,把祝青臣吓了一大跳。


    祝青臣一激灵,下意识扭过头,看向李钺。


    不是说上朝吗?


    怎么弄得跟登基大典一样?


    他……他都没做好准备呢。


    祝青臣脚步一转,不自觉往李钺那边躲了躲。


    可李钺紧紧地握着他的手,不让他躲避,更不让他退后。


    两个人挨得很近,李钺低下头,低声问:“祝卿卿,你怕了?”


    “我才不……”祝青臣同样放轻声音,“才不怕,上朝而已。”


    祝青臣反握住李钺的手,与他十指相扣。


    两人携手并肩,走过殿前宫道,行过百官面前,一步一步登上石阶。


    两人同时抬脚,跨过门槛。


    大殿之上,众臣俯身恭候。


    正红的衣袍扫过,文官一列,尚书令沈竹见祝青臣来了,默默后撤一步,将文官之首的位置让出来。


    可正红衣角只是从他身边路过,却在他面前不曾停留。


    李钺牵着祝青臣,继续往前走。


    再往前走,就是……龙椅。


    陛下莫不是要……


    祝青臣的好友们不敢相信,壮着胆子,微微抬起头。


    只见陛下牵着祝青臣,直接登上殿上九级玉阶。


    玉阶之上,龙椅之右,摆了一张全新的木雕座椅。


    座椅雕龙绘凤,精美华丽,竟不输龙椅。


    椅子上铺着软垫,一整面狐毛绒毯,看着就软和舒适。


    祝青臣猜到这是自己的专属位置,也不推辞,安心坐下。


    李钺低下头,帮他整理好衣摆。


    随后两人相视一笑,李钺最后握了一下祝青臣的手,转过身,一掀衣袍,在帝王御座上落座。


    李钺端坐上首,语气肃穆:“平身。”


    “谢陛下。”


    文武百官齐声谢恩,正准备起身,只听陛下又道:“沈竹,宣旨。”


    “是。”


    宫人双手捧着木托盘,来到沈竹面前:“沈大人,请。”


    木托盘上,正是李钺昨日就拟好的圣旨。


    趁着祝青臣午睡,李钺用尽此生文采,写成这道圣旨。


    他没有和任何官员商议,更没有下发给尚书台,他独自写好圣旨,盖上玉玺,连祝青臣都不知道。


    沈竹双手接过圣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


    众臣再次恭敬俯首:“臣等接旨。”


    “‘祝氏青臣,凤翔祝氏文国公祝舜生之孙、敬文国公祝鸿君之子,太上仙皇之义孙、先皇之义子……朕之心肝手足。’”


    好家伙,这身份真够多的。


    况且……心肝手足,一可做“心腹”之意,可还有其他意思。


    李钺到底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


    祝青臣眨巴眨巴眼睛,看向李钺。


    李钺端坐上首,腰背挺直,面不改色。


    只听沈竹继续念道:“‘朕与青臣,自小相识,一同长成。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这话听着也怪怪的。


    “‘青臣自幼颇有仙缘——’”


    “‘方出世时,月满无缺,霞光满天,乌鹊缠枝。’”


    “‘及至满月,游方道士前来拜会,欲收之徒。朕嚎啕不舍,道士辄止。’”


    “‘至五岁,城外遇仙……’”


    沈竹每念一句,祝青臣的脸就皱起来一分。


    他念的这是什么?


    李钺写的这是什么?


    什么刚出生的彩霞漫天?什么刚满月就有道士要收他为徒?


    他怎么不知道?家里人没跟他提过啊。


    不知过了多久,沈竹终于念到正题。


    “‘及至青臣十八,中原战事焦灼,凤翔艰苦支撑。’”


    “‘青臣入山祈福,再得仙缘,南极仙翁欲收之徒。’”


    “‘然青臣心怀百姓、牵挂苍生,不愿成仙,惟愿入钟南山中,为朕、为凤翔百姓、为大周国运,祈福十年。’”


    祝青臣抿了抿唇角,有点不好意思。


    他分明是因为“满心满眼都是李钺”,结果被仙翁一掌拍出来的。


    不过祈福嘛,也不能说没有。


    他在山上十日,日日夜夜都惦记着李钺和百姓,也不算完全不对。


    沈竹继续念道:“‘今十年期满,青臣归来,容貌未变,年岁不改,朕实奇之,故如实相告。’”


    “‘朕感念于青臣一番情意,以礼待之,特昭告天下——’”


    “‘祝氏青臣,国之肱骨,大周重臣。许袭文国公爵,另许封号文定,册为文定国公;许职太子太傅,统领文臣。’”


    此话一出,在场众臣都陷入了沉思。


    这道圣旨,值得琢磨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天下人人都知道,陛下感念追思太子太傅,却不会轻易听信鬼神之说,从来都是慎之又慎。


    先前就有方士招摇撞骗,求见陛下,声称可以让陛下见到太子太傅。


    陛下试过几次,马上识破方士诡计,把人推出去砍了。


    可陛下如今,不仅信誓旦旦地宣称太子太傅就是有仙缘,还说太子太傅就是从神仙那边祈福回来的,信誓旦旦,不容置疑。


    可见事情果真如此。


    另外,国公之爵,是大周爵位至尊。


    大周立国以来,除了早些年追随太上仙皇、一同打天下的老人们被封了国公,其他功臣顶破了天,也只封了侯爵。


    结果,祝青臣一上来就封了国公。


    且大周封号,常以单字为尊,如荣国公、信国公。


    双字封号,如安乐、忠勇,则稍次一等。


    虽说祝青臣的封号也是双字,可这两个字,与寻常的封号又不相同。


    一个“文”字,一个“定”字。


    祝青臣的爷爷已经被追封了文国公,祝青臣的父亲同被追封国公,却只是在“文”字之前,加一个“敬”字,称为“敬文”。


    祝青臣的封号却是“文定”,在“文”字后面,加了个“定”字。


    大周有文国公,也有定国公,这像是把两个国公的封号揉在了一起。


    文以定国,这个“定”字,陛下给的实在是太大了。


    最后,圣旨通篇夸赞,就算让祝青臣袭爵封号,用的也是“许”字,而不是“赐”,更不是“赏”。


    很显然,这不是二十八岁的大周皇帝,对十八岁的祝青臣,高高在上的恩赐。


    而是许诺。


    是十八岁的李钺,越过十年光景,向十八岁的祝青臣,兑现他们年少时的许诺。


    最后,沈竹念道:“‘青臣与朕,实为一体。肝胆相照,心心相印,此生不弃。’”


    等一下,这两个成语,是一个意思吗?


    好像不太一样吧?


    但朝臣们来不及多想,祝青臣也来不及多想。


    朝臣们俯身磕头,朗声道——


    “恭迎太子太傅回宫!太子太傅千岁千岁千千岁!”


    “恭喜陛下寻回太子太傅!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祝青臣正准备起身行礼,却又一次被李钺握住了手。


    李钺站起身,走到祝青臣面前,与他十指相扣。


    两人立于阶上,接受百官恭贺。


    祝青臣站在李钺身边,偷闲朝他笑了一下,轻声道:“李钺,你的文采比之前好多了。”


    李钺也笑了笑,握着祝青臣的手,将他的手按在自己的心口上。


    这可是他草拟了几十遍、翻烂了十几本书,写出来的圣旨,文采能不好吗?


    当然了,他还是喜欢最后一句。


    或许在旁人看来,是读书不多的土匪皇帝用错了成语,但只有李钺自己知道,他没用错,他就要用这两个词。


    ——卿卿与我,肝胆相照,心心相印,此生不弃。


    *


    朝会之后,李钺安排两队禁军,拿着圣旨抄录本,骑着马,在城中宣读。


    一时间,凤翔城大街小巷,普天同庆!


    “祝大人没死!祝大人是被神仙收去做徒弟了!”


    “陛下把祝大人带回来了!昨日陛下带回来的那个小公子,就是祝大人!”


    年老耳背的老人家,听见动静,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出家门。


    老人家随手薅过一个路人,大声问:“怎么了?出什么事情了?是不是草原鞑子又打过来了?快登城楼御敌!祝大人在城楼留了弓弩……”


    路人按住老人家发抖的手,大声道:“不是鞑子来了!是祝大人回来了!”


    老人家不敢相信,侧耳过去:“谁?谁回来了?”


    路人扯着嗓子,解释道:“祝大人!祝大人是小神仙!回来了!”


    “祝大人回来了?”老人家颤抖着嘴唇,喃喃念了两遍,“祝大人回来了?!”


    “对,回来了!回来看我们了!”


    “那……那祝大人什么时候走?”


    “不走!留下和陛下一起治国,不走!”


    一眨眼,老人家就扛着拐杖,冲了出去。


    他用拐杖挨个儿敲邻居的窗子:“老许、老陈、老张,快出来!小祝大人回来了!”


    老人家呼朋唤友,不消片刻,就集结了好几个同样年老的伙伴。


    他们一个比一个老,脚步却飞快,朝宫门走去,想要再见小祝大人一面。


    他们到现在还记得,他们被朝廷欺辱,被草原人折磨的日子。


    朝廷横征暴敛,草原烧杀抢掠,他们多害怕自己的子子孙孙不断延续他们的苦难。


    是陛下和小祝大人打退草原人,安定西北。


    是小祝大人带领他们,扮成商队,去中原冒死带回粮食种子。


    是小祝大人参照古书古法,教他们选育适合西北种植的良种,教他们打井灌溉。


    可惜天不假年,竟让小祝大人先他们一步离去。


    如今听闻小祝大人回来了,他们自然激动,自然想再见小祝大人一面。


    可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世家子弟从他们身边经过。


    “也不知道在高兴什么,就一个十八岁毛头小子,太子都还没有,太子太傅倒是先有了……”


    话音未落,只听见“邦”的一声巨响。


    几个老人抡着拐杖就冲上去了。


图片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