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旧笔记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军户子科举逆袭为内阁首辅 > 150-160
    第151章 151.正历十二年

    第一批从京中到达豫州的商队是姜府、陆府的。

    在他们完成了特产采购后, 紧接着,朝廷各大臣相关的刘府、马府、晋府、周府……陆续也有安排的管事和人员前后抵达豫州。

    这些人初达豫州的时节,是恰逢黄河秋汛。原本他们还担忧自己会遇到兵荒马乱的境况, 平白要受此一难。

    结果,胆战心惊呆了两日, 整个豫州城内却依旧一片祥和,半点看不出来要乱起来的样子, 他们就匆匆采买,抓紧时间离开豫州。

    实际上, 幸有天公作美,此次秋汛确实算不上严重。秦朝宁利用部分朝廷的拨款,以疏导法来应对。

    在他看来,疏导现有河流水量, 开挖新河道分流, 是目前最高效应对的方法。

    豫州府衙在秦朝宁的指挥下,全体人员忙成了陀螺。

    待到秋汛过去,他们还会安排人手, 沿着黄河流域分段建设水库,起到调节谁能水量的作用。

    总体而言, 在他们的规划里, 黄河治理是一个从指标再到逐步治本的过程。

    这里面,可能需要几代人投入数十年的努力。秦朝宁和朱知府等人只能看到眼前几年,尽量为后人打好基础。

    等第一批来豫州采买的商队回到了京中,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批跋山涉水带回来的豫州特产, 销量皆是出奇的好!

    枣夹核桃、焦糖核桃、苹果干、苹果酒、梨子酒……据品尝过的人说,每一款特产都特别美味!

    这些特产尤其受京城内的世家女子们的喜爱, 是很适合她们休闲娱乐吃喝的零嘴。

    像果酒这种不易醉人的酒类,她们拿来聚餐赏花宴、各种诗会都很是得宜。

    待派出商队的几户人家,事后想起来拿些豫州特产送人,走亲戚做人情,那些铺子得管事无一例外向上汇报的都是:卖光了,真卖光了。大人们,家主们,趁着过年前尽快派人再跑一趟豫州,多带些特产回来,年前还能再卖一波呢!

    诸位原来只是顺手发善心的朝廷大员:“……”

    那就去吧!有银两看着不赚是傻蛋!一个府里开销用度那么多,有机会赚钱要紧紧抓住机会!!

    消息瞒住,让那些后知后觉的人眼红去吧!!!

    事实证明,先信者先挣钱,他们是对的。

    春节那一波送礼年货潮,豫州特产成为了特有面子的礼品。

    人人争相采买,无论是自己家中过年吃,亦或是送人,都甚合适,城内的铺子简直供不应求。

    而老秦家这个过年,就过得颇为冷清。

    先是长子秦朝阳主动请缨去了临聿府城,说是加入盐边县军营。他带着火械司制造的武器和一队人马,去前线实战。

    但是,他把媳妇留下来在京城安胎和待产,不让她随军。

    为此,黄瑾就留下来了府里,今年和她的爹娘、以及公婆一块过年。

    秦晚霞那边,是传出有了身孕,在陆府安胎,就没往秦家这边跑。秦石和秦柳氏上门给她送过一趟东西,叮嘱她好好养身子。

    秦朝宁就独自一人在豫州。

    秦石和秦柳氏都记挂着幺子,年前便托镖局给他送吃穿物什两大车过去。

    秦朝宁在豫州城过的这个年,倒没有他爹娘、大哥、二姐他们所想象的那般孤单和凄苦。

    过去几个月,整个豫州城内最受官吏和老百姓喜爱的人就属小秦大人!

    自从小秦大人来了豫州,今年整个豫州境内没有受灾!

    小秦大人的煤炭挖掘,让豫州城所有百姓都有了可选择的去处。只要能吃苦,挣着银钱帮补家计不是问题。

    而小秦大人的发展经济规划,让他们开垦荒地种植果树,大面积种牧草,畜养家畜……百姓们每天的日子都有奔头!!

    最让大家那颗心热起来,恨不能给秦朝宁立长生牌的是,豫州的特产方子,全部都是来自秦朝宁无私公开给全城百姓的!!

    看过方子不会做的百姓,府衙还有人在府衙前面的空地手把手包教会。

    而老百姓们做出来的特产,所有东西都可以卖给城里的商会。

    这些商会由府衙牵头对接外来商队,包销包运输。

    只要百姓们不偷奸摸滑,不以次充好,城内城外的大人小孩都能靠自己的一双手挣到铜板。

    豫州境内,百年来第一次,所有人都平等地有了生的希望,活着的尊严。

    最夸张的是,穷困如豫州,年底的时候整个城内外都找不出一个乞丐和流民来。

    在只要肯干就有饭吃的蓬勃经济发展期内,各种想要不劳而获的行为都会被百姓们唾弃。

    他们连半个馒头都不会施舍给那样的懒货。

    这使得豫州连民风都直线飙好。

    随着城中过年氛围渐浓,不仅是朱知府、曾知州、汤通判他们这些官吏都企图把秦朝宁“拐”回家过年。

    像城中的富户和世家,已经到了几乎是天天就去府衙蹲守秦朝宁的程度,换着花样哄着他过年可以去他们府上过。

    庄元洲每每见秦朝宁被大家的热情弄得手足无措,难以招架,总是忍不住在一旁偷着乐。

    小秦大人也长大啦!这架势堪称豫州最佳佳婿人选。

    最后,秦朝宁干脆在年十几开始就吃喝住行都呆府衙和府衙官署后面的屋子,两点一线,避开大家的热烈邀约。

    年前,他给韦先生、张山长、孙夫子、爹娘、有福叔等都送去了豫州的特产,还有他书信和祝福语,以及他亲自手写的春晖。

    这之后,他就又投入在公务中。

    年后要做的事情太多,他还需要整理的东西很多。

    这天下午,他见庄元洲闲下来,便给了他三百两银子,让他出去采买他和五军营各位将士,以及水部三位大人过年要用的物品。

    如果他们这些将士和同僚过年没有地方去,就都留在官署这边和他过年。

    见状,庄元洲高高兴兴替所有弟兄们谢过小秦大人。

    他们五军营的这一小分队就是为了保护秦朝宁才被派过来,哪里有地方去。

    至于水部的三位大人,大概也是没地方去的。

    难得小秦大人有那么多去处,都还是选择和他们一起过年,还要出钱让弟兄们过个好年,庄元洲哪有不应的!

    他笑得见牙不见眼,拍胸脯打包票,“都包小的身上!大人您尽管忙!弟兄们都不会叨扰您。”

    秦朝宁见他瞬间活跃了起来,不由得笑了笑,“好。”

    随后,他把那些他爹娘、二姐他们送过来的年礼也都让庄元洲给大伙分了。

    分不开的那些,就让他们都煮来吃了。

    朱知府他们见秦朝宁要和那些兵卒一块过年,便从府里给他安排了两个庖厨,两个侍从过来,帮他们减轻些杂事。

    他们怕自己不安排人手过来,小秦大人这个年都不知道有没有热乎的饱饭吃。

    见此,秦朝宁谢过几位大人的好意。

    在吃过年夜饭的晚上,他便私下给那两位庖厨和收拾东西的侍从发了红封,辛苦他们大过年的还来帮他们这群人的忙。

    庖厨们和侍从们激动地接过红封打赏,对秦朝宁的崇拜更甚。

    这可是小秦大人给他们的红封,他们要回家后供起来!!他们以后可是可以对外吹嘘,他们也是和小秦大人一起过过年的人!!!

    年后,朝廷公布天下,正历十二年,秋天开恩科。

    朝廷求才若渴,各地才子速来!

    盐边县那边,梁梓稳、柳三郎等人都准备今年下场乡试。而秦朝宁当初乡试的同科,廉侃、陶詹衡他们也齐齐上京赶考会试。

    秦朝宁忙碌着把豫州的事在开春前转起来,没怎么留意恩科一事。

    待到了正历十二年秋天,豫州里里外外都逐渐走上正轨。

    今年里,黄河春汛、秋汛,豫州都经得住了突发的河水水量暴发。

    于是,豫州所有官吏们正历十二年的政绩考核都得了吏部给的优。

    尽管如此,历帝也没有突然把秦朝宁召回去的意思。

    朝堂上的官吏们都在想,秦朝宁后续会被历帝放在什么位置。总感觉,这位小秦大人的功劳实在是太多了。

    不过,他们想得太多,也等不到结果了。因为历帝压根就没打算短期内召回秦朝宁。

    与此同时,京城里都在传恩科秋闱里面,一甲里面也有一位来自临聿府城、盐边县的学子,正是小秦大人的同乡。

    同样的来处,也都是寒门子弟,还都是一甲进士……除去年纪稍微大了些,其他所有信息都和小状元郎秦朝宁相似。

    这使得卢忠贤很快就融入了京城的各个圈子,混得如鱼得水。

    蹭着秦朝宁积累下来的好名声,卢忠贤甚至于在众多进士里面,是目前能中状元的呼声是最高的。

    有秦朝宁这么一个少年天才珠玉在前,不少官吏还尝试和他接触。

    毕竟,收买人心,那肯定是在对方还未发迹之前更有效果。

    在那些官吏心里想来,若是盐边县就是那般地杰人灵的地方,此子指不定也是个人才,提前拉到自己的阵营里,日后能起不少大作用的。

    兼者卢忠贤长得文质彬彬,相貌堂堂,又擅长交际,便也和那些官吏们处得也不错。

    双方俨然是伯乐和千里马似的。

    等到了恩科殿试,历帝显然也是听说了卢忠贤和秦朝宁一样来自盐边县的事,他不由得打量了卢忠贤一阵子,随后问了他许多关于盐边县的事。

    闻言,大殿上的卢忠贤挑着盐边县的事说了说,其中好几件事还是状似无意地和秦朝宁挂钩相关的,使得历帝听得很是认真。

    第152章 152.回京

    卢忠贤的表现让不少官吏都忍不住抬眸看了他一眼。

    众多官吏猜想, 这次恩科不会再来一个盐边县状元吧?

    瞧瞧,这个学子把历帝哄得也太开怀了。

    见状,无论是新科进士们, 亦或者是官吏们,所有人都心思各异, 多少有些不满。

    同一个地方要是出来两个状元郎,这件事不会让他们感到开心, 只会感到膈应。

    在他们看来,老乡情谊的关系, 比同年关系还要稳固。

    秦朝宁如今势头这般猛,保不住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为他在朝堂上的一分势力。

    他们知道秦朝宁功劳多。

    但是,这不代表他们愿意看到别人官途亨通,半点阻力皆无, 日后步步高升。

    在朝堂上, 有多少官员在一个坑里干了几十年,都没升过一官半职的!!

    然而,历帝在饶有兴趣地听过盐边县趣闻之后, 事后做出的殿试排名却并未如卢忠贤谋划的那般,亦未如朝臣们所想。

    卢忠贤在历帝眼里, 和那些假模假样的文官太像了。

    他最近和朝堂上的文官们总是意见不合, 但是文官们又拧成一团,团结得很,连他想纳个爱妃都天天弹劾。

    历帝心里憋着一口气, 都快呕死了。

    他都当皇帝了,普天下最贵重的一个人, 他抬举他自己心爱的人还没这个权利吗?!

    所以,他直接把卢忠贤的排名压后了。

    数日后, 待到了恩科放榜,卢忠贤的名次仅位列二甲。

    榜纸一贴出来,卢忠贤顿时大惊失色。

    他万般不得其解,讷讷道,“为何如此……不可能呀。”

    由于他过于震惊,使得他差点儿就在等待放榜的诸位学子间失了态。

    不过,他还是很快就稳住了,面上立即装作表现得对荣誉很是坦然。

    事已至此,他也没办法,指甲都快掐进掌心的肉里了。

    对于那些学子们这会儿的劝慰,他还要一一道谢,把面子功夫做全了。他这下,心里更梗塞了。

    但是周围的新科进士们见他这般宠辱不惊,面对失利还能维持如此风度,他们对他的个人感到更信服了。

    连恩科新科一甲的三人,都不由得为卢忠贤感到可惜。他们在庆幸自己高中之余,又有一丝愧对于他,当下便都均对卢忠贤释放善意。

    “卢兄您的前途定不会止步于科举的。”

    “是呀是呀。”

    ……

    “诸位仁兄真心善,在下谢过大家。”

    卢忠贤把他们三人的情绪和心思都看在眼里,态度即刻变得很是隐忍,强作坚强似的说道。

    然后,他反而还宽慰他们三人,并表示替他们高中感到开心。

    见他这般处事,让一甲三人的愧疚感更甚了。

    毕竟卢忠贤会试成绩比他们高,可见学问是实打实的。

    此时,又见他君子之风如斯,他们三人就更恨不能从此与他称兄道弟。

    自此,卢忠贤开始了他在京城往上爬的帷幕。

    另一边,远在豫州的秦朝宁对于京城的恩科结果就没关注。

    他和朱知府他们的精力,至今还是在黄河流域分段治理上面。

    直到正历十三年,秦朝宁在豫州的第三个年头,整个豫州的经济民生都比早些年有了很大的转变。

    豫州城内渐县繁华,半点没了正历十一年那般简陋。大街小巷里,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多了太多。

    这一年,豫州的特产经济在宣国全国内开始有了名气。

    干果、果酒那些的销处不仅仅是京城了,像冀州、兖州、 青州、 徐州、 扬州、 荆州、 梁州、 雍州、南州等地,也都有不少杂货铺子上架了豫州特产。

    豫州老百姓们的生活肉眼可见地在变好。

    朱知府他们在秦朝宁的建议下,还开始在豫州境内开设多个学堂。这些学堂都是由豫州府衙从煤炭的获益里面拨款,免费给所有贫困百姓家的孩子启蒙。

    尔后,他们又把孤独鳏寡群体的安置,通过开设德善堂救济,来展开全境内的针对性帮扶。

    这些支出也都是依赖煤炭的获利。

    这下,豫州的盛况出现了,全境内人人有活干,人人有活路,老人孩子都有所依……有种只要人活在豫州境内,都能有得穿有得吃,日子有滋有味。

    于是,豫州的各种消息飞快往外传。

    在其他州府讨生活的那些百姓,或是遇到天灾人祸的,或是有各种缘由难以维持生计的,听到豫州的情况后,都毫不犹豫开始往豫州迁徙。

    这使得豫州,历史以来第一次迎来了人口的爆发。

    又一年下来,兴文教、增人口、黄河得到初步治理、民生安稳无患,豫州上下的官吏不出所料在今年的政绩考核又是人人皆优!!

    正历十三年年底,朝廷嘉奖豫州官吏,从奖励纹银若干,到官位升迁,全豫州官吏全员皆有。

    圣上还在圣旨里赞扬他们,豫州官吏们堪当宣国官吏典范。

    于是乎,府衙上下全体官吏在接旨后,均鼓舞欢忻。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眉飞眼笑,乐得人都傻了。

    其中,朱知府高升京官正四品佥都御史。但是,圣旨里明言他需留任一年豫州,让豫州所有事务彻底交接到新任知府手里,才可以动身入京上任。

    而秦朝宁,圣旨里同样让他留任豫州一年,也是为了协助新任知府能够顺利接手豫州黄河治理事务,以及各项民生事务。

    至于他官位的后续安排,圣旨里就只字未提,只是让他明年年底返京后听候差遣。

    这就颇为神神秘秘的。

    豫州府衙的官吏们都摸不透,朱知府亦想不明白。

    按道理,豫州的今时今日,头功当属秦朝宁。

    秦朝宁倒无所谓,和同僚们乐呵呵地,一块去庆贺。

    正历十四年初夏,宣国突发迎来了二十年难得一遇的特大暴雨,全国各地的河道水量都是呈暴涨的态势。

    朝堂上下都慌了,人人心里都没底,只能盯着各州府会否出现突发水灾,再见招拆招。

    这里面,官吏们最多的目光是放到了豫州黄河一带。没法子,豫州依旧是宣国国境内水灾多发区。

    若是豫州传出灾情,那么那位小秦大人可就立马跌落神坛了!!要是生灵涂炭,好端端的一个少年状元郎,可能就人头落地了。

    刘旭、晋鹏他们私下都愁上了,还派人去豫州打探最新的消息。

    务必在突发问题发生时,保住秦朝宁!

    历帝同样焦急地等着,想看看豫州在面对此等降水量的情况下,究竟有没有扛住。

    国库空虚,倘若出现大型水灾,户部真没能力拨款救助了。全国上下,要费银子的地方太多了。

    直到大雨过后的十来天,才开始有奏折上报朝廷。最初传回来的消息,是南方出现小型水灾,是由湖水外溢,河水暴涨冲毁河堤这一类造成的。

    随着灾情上报,文武百官立即忙碌了起来。

    不过,最让他们牵挂的还是豫州那边,那个历年来水灾最多的片区。

    豫州一天没有奏折抵达京城,他们就一直悬着一颗心。

    七月初七,文武百官上朝期间,来自降麻官的一声“报!豫州急报!——”,大殿上的所有官员即刻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齐刷刷朝该降麻官看了过去。

    历帝连呼吸滞了须臾,急忙招呼该降麻官,“快拿来给朕看看。”

    他接过奏折的那一刻,手指都是僵硬的。

    一方面是宣国自正历十一年后,好不容易进入了短暂的休养生息阶段。过去三年的全国各地的民情,多多少少都有了些许改善。当真,经不起大型天灾的考验!!

    另一方面则是,秦朝宁所有行为的正确性,不仅仅是秦朝宁自己在为国为民做出贡献,更是证明了他这个天子的英明与能力。

    豫州黄河水患治理的意义,很重大。

    他此时此刻,发自内心非常害怕从奏折里面看到任何不好的消息。

    待他忐忑地看完奏折,他紧绷的肩膀才瞬间放松了下来,眉眼都舒展了。

    历帝缓缓把奏折合上,抬眸看向底下的文武百官,缓缓道,“豫州没有受灾,奏折上报迟了是因为上京沿途都遇到了不少小灾,耽误了时间。”

    闻言,众人瞬间倒吸一口气。

    成了?!黄河水患治理竟然扛住了这二十年一遇的大暴雨?!!小秦大人的能耐真到了这等程度了吗??!!天呐!!

    “恭喜陛下!喜得良才!”

    “天佑宣国!千秋万载!”

    ……

    顷刻间,文武百官夸啦啦地跪了一地,一堆好话不要钱地往历帝身上砸。

    只要无需救灾,无需拨款,今天就算秦朝宁本人在场,他们都会把人夸上天去!!他值得这些夸奖!!

    对于秦朝宁这个人,这下,朝廷上无论文武官,无论哪个派系,都想把他拉拢到自己的阵营。

    然而,这一切就只等他回京了!

    到了年底,远在豫州的秦朝宁与朱大人才准备齐齐动身启程,想在开春前往京中报到。

    说实话,这个时间点其实不太适合赶路,特别是朱大人那样拖家带口的。

    但是,豫州的各种事务忙到前不久才堪堪落地,他们也只能在冬日里出发了。

    豫州在立冬后,全境内时不时就会下雨夹雪。

    而秦朝宁他们启程的这天,却是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哪怕秦朝宁他们再三说了无需相送,府衙的所有官吏,包括新知府大人还是坚持都出来送他与朱大人一程。

    不仅如此,几乎是全城的百姓都纷纷走上街头,红着眼想把自家做的果干、果酒各种物什塞给秦朝宁和朱大人的手里,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不舍与感激。

    “小秦大人,他朝得了闲,可千万要回来豫州看看呀!”

    “咱们百姓都念着您的情!没有你就没有如今人人有饱饭吃的豫州!”

    “小秦大人,要么您干脆就别走了!一直呆在咱们豫州不行吗?”

    “小秦大人,咱们家给您供了长生牌,希望您长命百岁,一生无病无灾!好人有好报!”

    ……

    “小秦大人,这是咱们老百姓给您和朱知府做的万民伞,还望两位大人收下,从此官途亨通,实现抱负!”

    ……

    眼前的一幕幕,让秦朝宁和朱大人不由得也红了眼眶,心下百感交集地接过了万民伞,一一和围上来的百姓握手辞别。

    还是庄元洲提醒他们,百姓实在太多了,早些离去好些,他们才上了马车。

    随着他们上了马车,那些自发送行的百姓们径直下跪,朝着马车方向磕头。

    “小秦大人一路顺风!——”

    “小秦大人,百姓们都感谢您!——”

    “朱大人!记得常回来豫州看看呀!——”

    ……

    一眼看过去,成千上万的百姓一个个地磕头过去,使得豫州的新知府大人都动容了。

    他和底下的官吏们说,“瞧瞧,能让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这才是有能力的官吏呀!”

    “老百姓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不好,他们自己知道。一个官是不是好官,百姓们会用行动告诉你,半点不需要自己营造名声。”他心下感叹,对这位十四岁就独身来到豫州的小状元郎佩服极了。

    谁十四岁能够做出这么多大事呀!!

    反正他不行。

    他摸了摸自己的胡须,觉得自己真是抢到了个好地方。

    就豫州这个势头,日后多年都无需担心难做政绩!!

    “大人说的是!”豫州府衙的众位官吏们应道。

    他们之间有的人还悄悄擦了擦眼角,实在是太舍不得秦朝宁的离开。

    豫州的变化,对于他们这部分几代人的根都在豫州的人而言,感触真是太深了。

    这些变革,不仅是他们这一代人受惠,而是子孙后代都会受益!世世代代的命运从秦朝宁到来之后就都改变了!!

    到了正历十五年开春,秦朝宁一行人终于赶到了京城。

    离家几年,再次回来,他已经长成了十八岁的青年。

    “小秦大人,本官先去亲戚府里安顿下来。您离家多年,不必送本官了,早些归家去吧。”朱大人对秦朝宁慈爱地说道。

    他对秦朝宁这个后背真心喜爱得恨,私下多次想认个干亲,就是开不了口。

    “好,那么下官便先告辞了。”秦朝宁对朱大人行礼道。

    他确实也有些归家心切了。

    随即,他就对庄元洲以及五军营的众位将士道,“朝宁过去几年谢过诸位的保护!日后若有用得上朝宁的地方,可以随时来找我。”

    “不敢当不敢当,小秦大人客气了!”

    “小秦大人再会!”

    “小秦大人保重!”

    ……

    “小秦大人长命安康!”

    最后一位将领的话一出,大家都没忍住“噗嗤”一声笑了。

    不过十八岁的青年,正年轻着,但是他们和豫州的老百姓们一样,脱口而出就用给老一辈祝寿的好话,希望秦朝宁长命百岁!

    说实话,这样的好官,谁不希望他长命呀!!

    随后,他们一行人在入城后就分开,秦朝宁由老杨叔送回府里。

    而当秦石和秦柳氏打开院门,就看到幺子的时候,他们夫妻俩惊讶得愣在了原地,还以为自己做梦呢。

    “爹,娘,朝宁回来了。”秦朝宁在冷冰冰的寒风里手心微汗,看着爹娘头上多了不少的白发,莫名情怯。

    “朝宁……真是朝宁。”秦柳氏宽袖下的手颤了颤,难以置信地扶住了秦石的手臂,站稳了身子。

    等他们反应过来,眼前俊俏的青年确实是他们的幺子,夫妻俩眼眶瞬间都红了。

    他们上前抓住秦朝宁的手,下意识就把他上上下下打量一遍。

    待秦石夫妻俩确认了他整个人都没受什么伤,人还是好好的,才哽咽着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在豫州是不是很辛苦呀,我儿辛苦了。”

    “我儿长大了。”

    ……

    秦石和秦柳氏这会儿想说的话太多,恨不得把心窝里这几年的牵挂都掏出来。

    “朝宁一切还好,五军营的将领们、工部的三位大人还有老杨叔,都一直陪着朝宁呢。”秦朝宁抬手帮爹娘轻轻拍了拍后背,给他们顺顺气。

    “今晚爹娘给你做好吃的,你和老杨叔快去把行李安置一下。”秦柳氏抹了抹湿润的眼眶,叮嘱秦朝宁道。

    “嗯!”

    而听闻秦朝宁回来了,秦晚霞夫妻俩带上一堆礼,傍晚就赶过去了秦府。

    黄瑾带着孩子,以及她的爹娘,也都从隔壁院子过来了。

    这小子可算回来了!!

    除了秦朝阳因为还在南方姜卫指挥使营下任职,没能回京,现在秦府里面,大家都齐聚一堂了。

    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地吃过饭,相互之间都有说不完的话。

    陆杰修与秦朝宁多年不见,再见的时候,一个已经当了爹,孩子都三岁多了,一个脱去了稚气真长大了。

    俩人吃饱了饭,也喝了些许小酒,便一起到院子里散散酒气。

    “朝堂这几年的变化很多”,陆杰修看向秦朝宁说道。

    他们这几年书信往来很多,朝堂上的变动,他时常把信息都写进信里给秦朝宁寄过去。但是,文字远没有自己亲自经历得更让人深受影响。

    “朝宁谢过姐夫指点”,秦朝宁龇牙笑了笑。

    杰修兄给他时常同步朝堂上的信息,让他哪怕远离朝堂也对朝廷的动向半点不陌生。

    他知道,比起文官、武官,历帝现下对宦官们的信任会更多。

    而宦官们权利所在的东厂,现在的规模已经与正历十年那个初建的模样大不相同。

    东厂如今可是文武百官闻之色变之地。官吏们对其厌恶至极,又无法摆脱。

    在正经官员们的眼里,阉人身体残缺,人性也是扭曲和阴暗的,总是不干人事。

    为此,东厂的名声极差。

    第153章 153.六部

    翌日, 秦朝宁就去吏部报到了。

    他要给吏部这边归还敕牒和告身。这两样物件,分别是官吏们外放时,吏部发放的委任状和证明身份的文件。

    早些年, 告身外放的官吏回来后无需上缴的。

    自从前几年,有官吏丢失了告身被人捡去冒充朝廷官吏闹出贪污受贿的事来, 后面才变成了外放归来都得还给吏部,才算完成交接。

    韦之贯今年还是致仕的状态, 吏部这里没有了他的痕迹。

    吏部尚书如今还是曹明洋,此外就是杨乐上一年调入了户部, 任从六品吏部员外郎。

    秦朝宁来吏部交接敕牒和告身这会儿,刚好是杨乐给他办的手续。

    两人多年没见,相互浅浅一笑。

    双方顾忌着眼下在吏部里面,便没多说什么。

    个中深意, 他们两人心里都有数。

    在秦朝宁离开吏部时, 他迎面碰上了曹尚书。

    曹明洋喊住了他,“小秦大人,请留步。”

    “下官拜见曹大人。”秦朝宁行礼道。

    曹明洋带着秦朝宁走到吏部一侧的廊檐下。

    他仔细打量了一下出去历练了几年的秦朝宁, 见他如今这般沉稳模样,便单刀直入地问他, “不知小秦大人接下来有何打算?不知咱们吏部是否有幸能够得到小秦大人这样的英才。”

    闻言, 秦朝宁一脸实诚地不假思索应道,“下官亦是不知,全听陛下差遣。”

    简单的一句话里, 他把自己的立场交待完了的。

    接下来的何去何从,并不是他想去哪一部任职, 而是历帝需要他去哪里,做些什么。

    对于曹尚书这个人, 对方有着比他自己还要憨厚老实的面相,让他比之对上兵部的晋尚书、户部的周尚书等人时,还要下意识地提高了警惕性。

    曹明洋听到他的话后,就理解了他的意思。

    他端详秦朝宁憨憨,老实人似的的面相,心中暗自诽腹了一句,这小子就是个小狐狸!

    也有可能是俩人的对外路数确实有些相似,因此彼此似乎都没觉得对方真是如表面那般是个老实人。

    些许同类的磁场,他们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了。

    接着,两人便客气寒暄了两句就分开。

    第二天,秦朝宁是先回的翰林院戊字号房点卯。

    而戊字号房原有的编修们在看到他时,都讶然得一瞬间安静了。

    “秦大人……当真许久不见了!”

    “秦大人,您这是大变活人了呀!”

    “梁编修会不会说话,小秦大人这是长大了。”

    ……

    众人霎时炸开了锅一般,围着秦朝宁叽叽喳喳地,你一言我一语。

    他们不仅对秦朝宁的外放经历很好奇,对他接下来究竟会高升去哪里就更好奇了。

    不过,没等秦朝宁逐一解答他们的疑惑,就有内侍过来翰林院传召秦朝宁上朝。

    那位曾经带过秦朝宁的苏修苏大人,眼下看着内侍和秦朝宁离去的背影,心里面感慨万千。

    几年过去了,他自己还在翰林院修史。

    而那个当年才十三岁的状元郎,为官这几年累计做出来的丰功伟绩可真是太多了。

    瞧瞧,这孩子已经被磨砺成参天大树一般,通身气度都甚不凡,再回望他自己,而立之年,却仍旧在修史。

    人比人比死人!罢了罢了,人各有命。

    “苏修撰,您看小秦大人,接下来还会留在翰林院吗?”戊字号房的一位编修朝苏修问道。

    闻言,苏修面不咸不淡地瞥了对方一眼,“以小秦大人的能力,去哪里不是都能闯出一番天地来吗。”

    “既然去哪里都是好结果,那么去哪里又有何不同?”

    听罢,其余几位编修、修撰被他的话平白扎心了一瞬。

    他们像是打翻了百年老陈醋一般,酸了。

    “干活干活了,马阁老还赶着今年结束弘明年间朝政国史的编撰呢。”苏大人催促大家别再闲聊,赶紧忙活起来。

    而太和殿上,历帝和文武百官此时看上去都有微微的心不在焉。

    朝臣们陆续在启奏的内容,大多是无关紧要的事,那架势仿佛磨洋工一般。

    直到秦朝宁被带上殿来,历帝双眸立刻短暂地亮了一瞬。诸位百官也顷刻间来了精神,一扫刚才那无精打采的状态。

    “微臣秦朝宁,参见陛下!”

    “爱卿免礼。”历帝说道。

    他看着完全长开了的秦朝宁,心下觉得自己果然是英明神武,连钦点个状元郎都能点出这么个仪表堂堂的小子来。

    当下,百官最前排,站着的是杨首辅。

    今日,他看上去老态龙钟,精神气不是很好。见秦朝宁上朝了,他便缓缓抬眸看向他,目光有几分专注。

    而刘旭刘阁老,同样是在文官的第一排,此刻也是朝秦朝宁看了过去。

    从他的视线看过去,只见门生几年不见,如今已是身高八尺,面容俊俏。他的身上,早已没了当年半大孩童的影子。

    大殿中央的秦朝宁,此刻与他们的目光对视,挺直腰背,随时准备听候历帝发话。

    “秦爱卿这些年辛苦了。”历帝一句话就把秦朝宁的功劳定性了下来。

    能做事的人,他记着呢。

    这时,他先让秦朝宁给他以及文武百官讲讲在豫州那边的经历,重点讲一下黄河水患的治理为何能够有此成效。

    秦朝宁听命,便把治理水患相关的事项都一一解说。

    实际上,豫州的大小事务,朱大人和他在过去四年里面都时常往京中呈递奏折的。

    不管上位者是不是全然放权给他,作为下位者,事事请示的姿态,诸事汇报的及时沟通,还是很重要的。

    不过,奏折上的信息,终是不如秦朝宁亲自口述那般形象具体的。

    大殿上,他此时此刻给历帝以及官吏们讲述着豫州发展历程,详细又生动,让大家从言语中都能感受到了其中的艰辛,更好地理解了过去很多豫州政策颁布的用意。

    半晌后,等秦朝宁讲完,众人的思绪仍旧难以自抑地沉浸其中,还引发了许多思考。

    历帝的目光扫过底下大多数露出沉思状的官员们,问秦朝宁道,“秦爱卿,朕连日以来,都收到了六部的奏折,他们可都在请旨,希望你接下来的任职能够到他们手下呢。”

    “对此,你有何看法?”

    他的话一出,六部尚书都不经意地互相瞥了瞥。

    啧,几人心里对这几个同僚极度嫌弃,面上却一个比一个淡定。

    他们皆朝秦朝宁看了过去,心急地想看他如何作答。

    秦朝宁顿了顿,他应道,“禀告陛下,朝廷需要微臣去哪里,微臣便去哪里。”

    他的应答,让众人刹那间愣了愣。

    随后,他们又有种不出所料,理应如此的感觉。

    而历帝听完后,显然不买账。他冷哼一声,“小秦大人,你不打算说个实话?”

    从“爱卿”到“小秦大人”,诸位官员霎时为秦朝宁捏了一把汗。

    圣心难测,莫过于如此了。

    秦朝宁抬头看了看历帝,感觉对方并未生气,便深呼吸一口气道,“微臣想为陛下开海禁,让天底下的黄金、白银、高产粮种……源源不断地流入宣国。”

    “微臣想在有生之年里,看得到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

    “微臣想在有生之年里,看得到国富民安,百姓幼有所养、老有所依。”

    ……

    “微臣想通过开海禁,能为宣国的后世打下坚如磐石的根基。”

    随着他的话音落地,文武百官皆是瞪圆了眼:“!!!”

    圣上让你说实话,可没让你说出此等惊世骇俗的话呀!!

    海禁可是从弘明年间就一直延续至今的!!那可是太祖在位期间立下的政法!!

    你这小子年纪不大,口气倒是大得很!这话倒是太平盛世由你创造是吧???

    这话里话外还不忘拍圣上的马屁!

    河清海晏,国富民安,字字踩在陛下的心头上!算盘珠子都要崩我等官吏一脸了!

    历帝与秦朝宁对视着。在他凌厉的眼光看过去,秦朝宁半点不退缩,他的字字句句都带着坚定的意志,目光毫无犹豫。

    半刻后,历帝:“……”

    这小子,胆子恁大了。

    说实话,他是心动了的。

    秦朝宁表达出来的愿景,就是他想要达成的太平盛世。

    历帝的手指轻敲着龙椅的扶手,他问文武百官,“众位卿家,怎么看待此事?”

    “尔等不妨畅所欲言,让朕听听你们的想法。”

    顿时,大殿上就有御史出列,“陛下,臣有话说。此事万万不可呀!祖制不可废!”

    “这可是太祖定下的政法!”

    “小秦大人实乃不知天高地厚,贪功冒进!居心不良呀!”

    “陛下,臣也有话说。”另一位官吏出列,“微臣赞成小秦大人开海禁一事!我朝海事积弱,经年受倭贼所害,正是刮骨疗毒的时候呀!”

    “小秦大人多有巧思,不妨给小秦大人一个机会!”

    “哼,多有巧思?此等大事夸大海口,不是胆大妄为,不是罔顾社稷安稳,不是只求自己表现,是什么?!”

    “就是,海禁这事倘若一开,到时候岂不是全海岸线都裸露于外敌?!”

    ……

    众人原本还只是发表意见和想法,可是随着个别官吏逐渐言辞犀利,遂激得别的文武官员们都波及到,登时都加入进来这场辩论了。

    在文官与武官本来就水火不容的情况下,现下在开海禁一事上更是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没一会,太和殿上已经闹得不可开交,所有人皆口若悬河,吵得面红耳赤。

    眼瞧着文官们还有愤愤不平到挽起官服袖子的,发起提问的历帝:“……”

    底下的“始作俑者”的秦朝宁:“……”

    第154章 154.出具开海禁

    历帝直至下朝, 都没给众人一个明确的答复。

    至于秦朝宁,他让其接下来这几日都到太和殿参见朝会。

    在诸多官员们看来,这就是历帝默认了秦朝宁肯定会升迁。

    宣朝的惯例是, 五品以上官吏才需要上朝。

    而秦朝宁外放时的官职就已经是正五品的都水少监,接下来他的官职大概率只会比五品高。

    就是不知道, 这位小秦大人会高升到哪儿去。

    下午,在戊字号房准备编写些国史片段的秦朝宁, 被内阁的几位阁老喊了过去。

    杨首辅如今的精力大不如从前,他今年又再次向历帝请求致仕了好几次。

    历帝对他的诉求看在眼里, 言语间难得开始有所松动。

    今日在太和殿上,看着仍旧无畏向前的秦朝宁,杨誉良的思绪飘回了四年前,在杨府上和秦朝宁的会面。

    他还记得, 他曾允诺过秦朝宁, 只要他能够成功治理黄河水患归来,他不会亏待他。

    如今,这小子当真成功归来, 他却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触。

    杨首辅阖目沉思,坐在长案桌的首座里不发一语。

    其余几位阁老则互相, 针对海禁一事轻声议论着。他们比起说明自己的想法和立场, 更倾向于摸清楚内阁几位同僚的真实意图和主张是什么。

    秦朝宁时隔几年再次踏入内阁,恭恭敬敬地朝几位阁老行礼,便安静站在他们面前, 等候他们差遣。

    刘旭、马子生看向他,问他在朝堂上提出海禁一事, 是否已有可行性的计划?

    海禁一事,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了。

    首当其冲, 是会触及漕运的利益,同时会涉及部分南方地头蛇私自出海的官商们的切身利益。

    这些都不是秦朝宁这样一个贫寒子弟出身的官员能够处理的。若是单凭秦朝宁自己想开海禁,无异于犹如蝼蚁撼大象。

    几位阁老看问题比大多数官员看得长远,想得也会更多。

    对于太祖祖制禁海,他们没想象中那般固执坚守。至于秦朝宁是否离经叛道,在他们眼里也无关重要。

    对于一个政法是否决定要去推行,他们唯一衡量的标准是其对于宣国而言,是否有利。

    其次的话,就是这件事对他们这些人,有没有得益。

    像秦朝宁这样的小辈是不是拿海禁一事,企图野心勃勃往上爬这类,在内阁这些已经把官位坐到了天花板的人来说,真不是什么事。

    他们还没眼皮子浅到看不得后辈自强,看不得后来人有能耐。

    闻言,秦朝宁诚实应道,“禀告阁老们,下官确实有初步的规划思路。只是,现今计划仍然粗糙,还需逐步细化。”

    听罢,杨首辅和几位阁老都盯着他看了过去。

    秦朝宁对上一次对内阁提供相关计划思路的时候,是如何对付外邦朝贡一事。

    而那一波应对外邦诸国使臣团,朝廷当时可是狠狠出了一口气,并且震慑住了那些番邦使臣们。

    连这几年宣国难得的民生休养生息,也全赖那一次朝贡事件的余波威力。

    所以,他们这会儿是把秦朝宁的话上了心了的。

    无他,这小子这几年做过的事,每一件都是漂亮至极,靠谱万分的!!

    “小秦大人,你把相关计划做出来,递呈上来内阁先?”其中一位阁老建议道。

    “这里面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多,你花时间好好想想,不急着交奏折。”马阁老提醒道。

    甭管这事能不能推下去,单论秦朝宁究竟是打算怎么做的,他们这些老家伙是真的好奇。

    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

    秦朝宁以前做出来的件件大事,他们这些老人是真的做不出来。

    “下官领命!”秦朝宁应道。

    随后,历帝就在内阁这边的通报里得知了秦朝宁开始做开海禁一事的规划。

    他面上说秦朝宁还是太年轻了,有什么想法都一目了然。

    闻言,几位阁老纷纷说,这还不是小秦大人赤子之心,是陛下和朝廷的福气呐。

    陛下当年实在太有眼光了!阁老们接连说了好些褒义的话语,让历帝心里舒坦得不行。

    在阁老们看来,历帝哪里是真心觉得秦朝宁年轻藏不住事,纯粹是口嫌体正,惜才得很。

    所以,他们都很上道,在乾明殿这里一派君圣臣贤的模样。

    接着后面几天,秦朝宁就每日上朝旁听,等下朝后他就去文渊阁找资料来辅助写开海禁一事的规划书。

    礼部那边,作为同样是来自盐边县的官吏,卢忠贤自从秦朝宁回京后,就老是被同僚们拿他出来和秦朝宁作比较。

    那些官员还会经常调侃他,作为大红人小秦大人的老乡,卢大人是不是要去和小秦大人拉拉关系?

    对于这些声音,卢忠贤总是维持着温和待人、心胸开阔的人设来应付。

    实际上,他心里对于秦朝宁本人妒忌到都快生恨了。

    两人当初在盐边县和临聿府城就不对付,结果连会试、殿试的考运都能相差这么大。

    他并不觉得自己的才能比秦朝宁差许多。可是,这些年过去了,两人的官途确实相差十万八千里。

    秦朝宁当初十三岁的小状元郎一举成名天下知,而他还在临聿府城蹉跎岁月。

    等他好不容易碰上了朝廷开恩科,无需再等两年才能下场春闱,谁料他的京城经营的好名声、人脉,都落得一场空。

    待他熬过了二甲进士在翰林院的散馆考核,挤进了礼部,又好不容易升了官,结果秦朝宁外放就做出了轰动朝堂的政绩。

    对方一回京,等待他的就是别人求不来的升迁!

    他心里怄得很,觉得自己的人生仿佛被秦朝宁压制了一般,一直摆脱不了活在对方的阴影之下。

    只是,他如今压根没有能力与之比斗,也无什么机会与对方产生交集。

    于是,他当天放衙后,就去找了一趟当初他同年的一甲三人。

    毕竟,那三人在朝堂上,官途比他顺得多了,他们能做的事情也比他多。

    正历十五年三月底,秦朝宁终于把开海禁的计划写了出来,呈上给了内阁。

    杨首辅与几位阁老便特意安排了半天的时间来研究秦朝宁递上来的开海禁规划。

    他们几人对于开海禁一事的想法还未统一,大多还处于观望的态度居多。

    “建立我国的水兵兵营,重新建造海船,打造海上军事”,马阁老笑了笑,“年轻人果真还是敢想敢拼。”

    “朝廷以发放船引来吸引原始发展资金,然后沿海建立多个港口,定制海外船只靠岸后的税收明细制度,分明别类增加国库税收。”刘旭刘阁老也笑了。

    还当真是那小子的风格。

    每每遇到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的境地,秦朝宁就会想出些“空手套白狼”的法子来。

    真有他的!

    刘阁老对秦朝宁的满意溢于言表。

    杨首辅抬眸看了一眼刘旭,继续往下看秦朝宁的计划书。

    不得不说,秦朝宁在计划书里写的可行性步骤,开海禁后的数条好处,还给出一堆此事能够造福后代子孙数百年的依据,让他这样的老保守派看了都心动。

    “这份计划书,比当初应付外邦朝贡的做法,成熟了许多,很多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杨誉良喝了一口热茶,看向几位阁老说道,“本官觉得此事可行,尔等便各自表个态。”

    听罢,内阁几人都在纸条上写出了自己的想法。

    片刻后,内阁七位阁老,六票赞成通过,一票中立。经由内阁通过开海禁一事,杨首辅便把此份奏折呈给了历帝。

    这之后,所有人都在等历帝定夺。

    因为,推翻太祖的政法一事,历帝不能不孝,所以朝臣们也不能明面上直接地来。

    此事,还是需要历帝自己让钦天鉴那边来操作,或是找人来演出一出戏。

    杨誉良在此事过后的一天,就让管事的人把秦朝宁邀请了过府一趟。

    他从历帝的话里,得知自己致仕的一事,大概率下半年就能定下来。

    说起来奇怪,整个朝堂上的大小事他都已经不怎么在意了。唯独秦朝宁这里,他很想和对方聊一聊。

    秦朝宁被杨府的管事接走,带到了杨誉良的院子里。

    他再一次来到杨府,感觉如今的杨府明显不复当年的奢华,连下人都少了许多。

    杨誉良看到他的人后,就让他和自己一块晒书。

    为官几十载,又是一国首辅多年,他的藏书奇多。趁着春末的这天阳光整好,天气也暖和了很多,他便把一些老书都翻出来晒一晒。

    秦朝宁很听话,杨首辅让他做什么,他便做什么。

    主要是对方年纪大,秦朝宁本来对于老者、孩童、妇女本就更加宽容。再者,这点活没什么。

    他自小干的活可多了。

    前面四年在豫州,他连去黄河修筑河堤都干过,眼下晒点书,真是轻省事。

    “这些书,你要是有看上了的,可以带走。”杨誉良慢腾腾地翻着书,对秦朝宁叮嘱道。

    闻言,秦朝宁动作一顿,疑惑地眨了眨眼:“??”

    第155章 155.准备

    秦朝宁倒没趁着晒书, 就给自己选几本古籍。

    他做事惯常仔细,属于面上不吭不声,手上的活却不停的那种。

    等杨誉良带着他干完活之后, 两人就在院子里晒太阳,围着碳炉子, 烤着干果,喝热茶。

    “老夫今日给你讲点故事吧”, 杨誉良给自己剥了一颗桂圆,缓缓把他自己的经历拿出来给秦朝宁当故事讲了起来。

    这才做了这点儿事, 他就感到疲惫了,不服老都不行。

    回忆起自己的一生,他算得上是一帆风顺的人。老天爷待他不薄。

    从踏入科举到步步青云,他每次都凭脑子走对了方向, 站对了队伍。

    他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保命的关键, 是万事留一手,做人做事不做尽,对上位者足够忠诚。

    无论他有多贪图富贵, 他都记着这些都是圣上允许他拿的。在对方翻脸时,他也看得开。不过时也、命也而已。

    至于他的为官之道, 他秉持的是, 人人皆能为我所用。

    一个政法想要推行下去,只要下面的人都成为棋子,就没人会成为他向前的阻碍力。

    秦朝宁是个想法很多的官, 他身上有着大多数官吏想不到的巧思,也有着骨子里革新派的势头。

    当年的新派变法失败, 在杨誉良看来,就是根基太弱, 而反对派太强。

    为官为政,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推动自己的真实想法落地,当事人最先要明白的是,自己的对手盘是谁?

    是谁会成为自己前行的最大障碍?怎么解决这些障碍?铲除异己还是拿来为我所用?

    杨誉良把秦朝宁当成旁观者,纯粹地分享他为官多年遇到那些事是怎么处理的心路历程。

    至于秦朝宁会不会学他,以后秦朝宁究竟会怎么做,他都没想管。

    而秦朝宁安静地听着他的话,没打断,也没发表自己的意见。

    虽然不知道对方为何会把自己喊过来,把他生平的经历给他细讲,但是他在这里面感受到了善意,没有恶意。

    他倒是疑惑了一瞬,杨首辅对他,似乎一直以来都很青眼有加?

    哪怕他和杨斌当年闹成那样。

    秦朝宁给杨首辅的茶碗里倒上热茶,把烤好了的桂圆放过去对方面前。

    一整天下来,杨誉良把自己的经验总结糅杂在经历里面,给秦朝宁讲得七七八八。

    最后,待他的脸色都露出了倦色,他就让管家把几本古籍收拾出来,给秦朝宁带走。

    “走吧走吧,老夫累了。”杨誉良感觉自己腰都坐到受罪了,心里面更是迫不及待明日再去历帝面前哭一下自己精力不济,一心致仕颐养天年的想法。

    “朝宁谢过大人指点!”

    离开前,秦朝宁恭恭敬敬地朝对方行了个大礼。

    眼下,他有点理解对方的用意了。

    杨首辅的亲身经历中,不少官场如何运筹帷幄的手段,日后都可能是他会用得上的。

    “走吧走吧”,杨誉良摆摆手。

    他这会儿不想看到这小子了。他自己满腹经纶,满脑子计谋,怎么子嗣就没一个能够继承的呢,全便宜了这外姓臭小子。俩人还不是师生关系……

    翌日,朝堂上,对于秦朝宁的后续安排迟迟未下来,被御史弹劾了。

    在御史看来,这事不仅仅是秦朝宁恃宠生娇,也是陛下离经叛道,明明把人扔去六部其中一个地方就完事。

    不少官吏对此的看法不同,于是针对是否开海禁又拎出来,文官武官们在大殿上吵了一次。

    在文官们看来,开海禁劳民伤财,那些税收大饼都是秦朝宁放出来引诱大家跳坑的诱饵。更何况,要是连祖制都反抗,让读圣贤书的天下学子怎么看待“孝”道?

    而为何武官们这么积极支持秦朝宁,不过是为了建立海兵军营一事,他们能够获利。

    而在武官们看来,这些文官们是读书读傻了。

    既然小秦大人都说了开海禁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白银和黄金,解决国库空虚问题,能解决粮食问题,并且能够实质性增强国力,还会带来军事和民生质的飞跃,他们都不要!!只是为了“孝”道反对,不是脑子装的是豆腐是什么?

    至于秦朝宁所说的会不会成,武官们是毫无疑问全体坚信一定会成的!在他们眼里,只要秦朝宁说会成功的,就一定能行!!

    别问,问就是军事信仰。

    内阁的几位阁老老神在在,任由他们吵吵闹闹。

    历帝同样在上面看着,半点不在意。

    接着,次日钦天鉴那边就传出国师传太祖意志,新帝作为孝子贤孙,治理国家劳心劳力,许历帝推陈出新,无需事事依循祖制。

    听到了消息后的文武百官们:“……”

    嘚!懂的都懂!!下的好一手大棋!!!

    然后,果不其然,降麻官就在太和殿上宣旨,秦朝宁即日起任南州巡抚,兼管闽州,替天子行开海禁,建海军,立海防,全权分管诸事。

    圣旨一出,殿上的官吏们皆是倒吸一口气,“!!!”

    从正五品的都水少监,官升几级,直接升迁正二品大员!

    老天爷!十八岁的正二品大员吗!圣恩眷顾如斯吗?!不,也不完全是,实在是秦大人的功劳确实太多了!!

    诸位官吏这会儿感到既震撼,又狠狠地羡慕了。

    问就是,这样的官场路他们真心无法复刻呀!!

    等到下朝了,秦朝宁立马就被众位官员们围了上去。

    众人纷纷恭贺他开创了宣国最快的升迁史,并且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二品大员。

    除去为了和这位年纪轻轻就能够穿上紫色绣有锦鸡官府的小秦大人攀交情以外,更多的人是已经反应了过来,新帝是赞成开海禁的。

    所以,他们想看看秦朝宁接下来准备怎么做,此次开海禁需要带多少人手过去?他们能不能申请加入?

    大多数人回想起这几年,但凡秦朝宁想去做,哪怕史无前例的一系列做法,问题是他真的能成呀!!

    而跟着他干的,都吃到了肉,喝到了汤!!那些功劳都是实打实的!!!

    武官们后知后觉也反应了过来,即刻加入了文官们的一哄而上的队伍。

    “小秦大人,此番去南州、闽州,你看看我,下官就是出身闽州的,对那边的风俗地形民情可熟悉得很!”一位官吏积极自荐道。

    闻言,诸位官吏瞬间觉得此人阴险狡诈!他们瞬间也开始说起自己的优势来!

    “小秦大人,下官妻子外家都是南州的,下官对南州也是熟悉得很!”

    ……

    “小秦大人,下官身体健壮,吃得苦,不是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抬的文弱书生,跟着您外放绝不拖后腿!”

    这话音一落,诸位文官刹那间炸开了锅。

    哪个奸诈小人!自荐还带拉踩的!

    他们立即挽起了袖子,那架势像是要去证明自己身体好似的。

    武官们自荐的方式也很多花样,不局限在嘴皮子。有个胆子大的,单手就把秦朝宁抱了起来,满脸谄媚,“小秦大人,你看,有我在,我绝对能够护得住你!”

    众人:“……”

    *&%¥#臭不要脸!!!

    最终,他们的闹剧被内阁几位阁老的冷哼声给打断了。几位阁老冷淡问道,“怎么,诸位手里的活都太少了?”

    闻言,众人一愣:“……”

    顷刻间,诸位官吏们四散。

    只是他们飞快离开前,还不忘对秦朝宁弄眉挤眼,做最后一波暗示。

    秦朝宁失笑:“……”

    没等他回过神来,那位单手抱起过他的武官突然杀了个回马枪,跑回来把他一扛起就疾速离开太和殿。

    阁老们:“……”

    刚出太和殿的文官们:“……”

    站在太和殿的内侍们:“……”

    兵部尚书晋鹏见状,眼神都亮了。他“咳咳”一声,快速朝其他几位尚书告辞,然后头也不回地往兵部赶去。

    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其他几位尚书:“……”

    可恶!!这些大老粗狡猾得很!!

    尔后,听闻小秦大人来了兵部,兵部的大小将士都涌了过去兵部主厅大堂。

    五军营升官了的庄元洲一听秦朝宁了,那飞奔的速度更是跑出了影来。

    别的不说,要是秦朝宁外放,那必须带上他呀!!熟人!!

    兵部上上下下对秦朝宁实在太热情了。

    他的官服最后都皱巴巴的,脸蛋也笑僵了。

    等他好不容易从兵部脱身,返回翰林院,他才松一口气。

    可是,翰林们一改往常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姿态,同样都是纷纷围着秦朝宁,想在他这里在开海禁一事里面讨个活。

    说实话,清贵的翰林以往是真的不屑外放。可是,秦朝宁的升官之路,真的让他们羡慕到内心落泪呀!!

    他们在翰林院熬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够官至二品!

    就在秦朝宁真的无计可施时,内阁把他喊走了。

    他这才有种活了过来的感觉。

    然而,等他到了内阁,几位阁老就让他这几天就在内阁把开海禁的诸多安排都做出来,列明需要朝廷提供哪些协助。

    秦朝宁:“……”

    内阁这么重要的地方,他接下来这几天都在这里点卯的话,岂不是……阁老们都不需要对公务保密吗。

    仿佛看懂了他的神情,马阁老主动告诉他,“无妨,这几日内阁没什么大事。你在这里好好想,让我们这些老家伙也瞧瞧。”

    主要是想看到第一手的资料!

    秦朝宁:“……好。”

    按照杨首辅他们的意思是,秦朝宁最好在立夏之前就出发,这样能够在入秋前就在南州和闽州开展诸多事务。

    第156章 156.各方人马

    没多久, 秦朝宁就把自己南下所需的物资都列明,呈给了内阁和历帝。

    出乎出几位阁老们和历帝所料的是,秦朝宁并未提出带走京中的任何一名官吏。

    他的规划里, 写的是沿用南州以及闽州现有府衙的官吏们,各个军营的兵将们来应对开海禁的一应事务。

    如需额外人手, 会在当地公开募兵、募工。

    而他这样的安排的理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南方的本地百姓会比北方的人更容易适应于海上训练和海上相关的事情。

    为此,他还把晕船、浮水能力、饮食习惯拿来当说明依据。

    没几日,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很快也得知了秦朝宁的打算。

    但是,这并不影响各派系的人继续为自己争取开海禁一事中的一席之地。

    主要是,秦朝宁的品性在这几年里面,所有人都有目共睹。

    他真是一位高风亮节, 做实事不站队的好官。

    而且, 这位小秦大人对很多事情是不在意的,甚至还可以你给他拨什么人,他就能用好这些人。

    所以, 他们半点不怕自己这样做会得罪了秦朝宁,或者惹得他不快。

    现下, 除去文武百官继续争取外, 以东厂为首的宦官们同样也在历帝这边争取南下的机会。

    内侍他们的出发点很简单,立功扬名,以及替历帝监察文官武官们。

    东厂本来就是皇权牵制文武百官的一把刀。

    他们的立场有理有据。

    差不多花了一旬的时间, 南下开海禁的队伍终于挑选了出来。这一行人里头,各式人物都有。

    等到了农历三月二十七, 秦朝宁他们在吏部办好了外放手续,各自拿到自己的敕牒和告身后, 便即日内启程。

    这次南下的队伍很长,里面的人员有秦朝宁熟悉的五军营的庄元洲等人,也有六部派出来的官吏们,勋贵出身的武官们,还有东厂的宦官们。

    这次南下,老秦家一家子都跟随秦朝宁出发。

    一方面是,秦朝阳在临聿府城几年了都没回过家,而这次幺子也要南下。二是,他们一家子本来在南州城就有宅子,兼之几年没回去,连回盐边县祭祖的事都缺了好些年。

    这会儿,他们家的三辆马车跟着朝廷的队伍走官道。

    按照他们所设想的,这样安排的话,他们不仅一路上和幺子有个照应,在安全上面也更有保障。

    而南州城这边,钱有福和钱勤学父子俩自从收到了老秦家的来信,知道他们会回来,就开心得立马安排家里的从仆去隔壁院子给打扫干净,顺便把东西修整一番。

    由于钱勤学这几年都是在东皋书院任夫子一职,而他的师弟梁梓稳和柳三郎今年就在东皋书院求学,所以他把秦朝宁要回来的消息也告诉了他们。

    梁梓稳和柳三郎听罢后,别提多高兴了。

    对于秦朝宁这个玩伴,当真是一别多年了。

    至于张山长和梁夫子等人,也从钱勤学这里得知了秦朝宁回来的消息。他们便也产生了些许期待。

    这可是,东皋书院出去的第一个且最年轻的一个状元郎!如今还是宣国最年轻的正二品官员!

    待到了五月十五,秦朝宁他们一行人才抵达南州城。

    南州府衙全员官吏前去城门迎接的秦朝宁一行官吏们,把他们带到了府衙官署的院子安置。

    老秦家的三辆马车则是在城门就与秦朝宁他们的队伍分别,径直赶回家去。

    “小秦大人,您看看还需咱们准备些什么吗。”南州知府孟经义问秦朝宁道。

    他算是南州的新知府,到南州才第二年。因此,对于秦朝宁的事迹只是听说过,并不太熟。

    这次南下的人员,太多了。

    他粗略一看,文官、武官、加上宦官都上百人。

    实际上,全员是一百五十多号人。

    这阵仗,让孟经义不由得感到苦涩。

    这么多位“大老爷”的到来,都不知道他们府衙的官吏们是否能够接洽好。尤其是,这里面可是有天下人闻之色变的东厂公公们。

    秦朝宁见他颇有些为难和焦虑,便主动把各个官吏以及东厂这边的负责人都介绍给他。

    文官这边都是六部的“宝贝疙瘩”,过来吸取实践经验的。武官这边都是勋贵,性情虽傲些,但是胜在没多少弯弯肠子。

    而东厂那边,领头人算是秦朝宁的熟人,阮储,总管太监周伯通的那位干儿子,很讲理。

    双方介绍完后,他就让孟知府他们各自忙自己的事去。

    他们这行人自己安置收拾,有什么缺的也会自己解决。

    闻言,孟知府也看出来了,这位小秦大人自己是能够控得住他底下的这批人的。

    见此,他顿时放下心来,稍微热情地告诉秦朝宁,明晚南州府衙的官吏们再给他们接风。

    秦朝宁笑着应下。

    等府衙的人离开了,秦朝宁看着在场的四队人马,分别是六部文官们、勋贵武官们、以庄元洲为首的五军营将士们,以阮储为首的东厂公公们,他便让他们自己把这几个院子分一分,各自安顿下来。

    而他自己家里在南州城有院子,他就回家去住。

    鉴于他们一行人接下来估计得最少在南州呆几年,秦朝宁便叮嘱他们,分配住宿场所的时候要考虑一下这点,尽量合理分配,让大家各自都舒适些。

    今日,大家就好好歇歇,他明日再过来带他们和南州府衙的官吏们对接。

    等他把事情交待完,庄元洲带了几名将士就把他送回了老秦家。

    因为庄元洲和五军营的将士们是历帝分拨贴身保护秦朝宁的,按照常理他们应该一行人都寸步不离跟着秦朝宁才是。

    但是由于秦府的屋子有限,现在他们就只派了几个人跟着秦朝宁。

    这会儿,秦府那里,秦石一家子和钱有福一家子已经热热闹闹地操持出几大桌子的菜,就等着秦朝宁放衙回来吃饭。

    他们两家人许久未见,叙旧了一下午来着。

    秦石和钱有福都分别当了爷爷了,俩人唠嗑起来,话里话外内容都是回到当年在盐边县的日子,还有祥记吧啦吧啦,如今儿子们如何如何。

    而梁梓稳和柳三郎也被钱勤学带了回来。

    秦石夫妻俩看到他们两个很是热情,一个劲地嘱咐他们要是科举一事上有什么不明白的,记得问朝宁。

    梁梓稳和柳三郎毫不犹豫点头应下。

    那是必须的!!

    等到傍晚,秦朝宁回来了,钱有福他们大伙才终于见到他的人。

    谁能想到当日那个孩童模样的幺儿,如今已是八尺高的俊朗青年!这直把他们皆看愣了。

    一时间,没认出来。

    “好你个幺儿,竟然长得这般高!!”柳三郎惊呼道。

    不得不说,只有七尺,还圆滚滚稍显富态的他酸了。

    梁梓稳就没柳三郎那般反应大,还能笑着上前道,“朝宁,好久不见。”

    钱有福就直接很多,一把抱住秦朝宁,“叔这都几年没见过你了!!朝宁你在外面倒没瘦。”

    他这会就完全没法像当年那般把秦朝宁抱起来了的,一时间,颇为感慨岁月匆匆。

    而钱勤学站在一旁看着,目光和秦朝宁互相看了一眼,均是满脸笑意。

    俩人都为对方的安好感到欣喜。

    站在院子门前的庄元洲他们,这是第一次见到秦朝宁的家里人,以及他私下是何种模样的。

    他们不由得感到啧啧称奇,是真没想到过,会是这般平凡普通温馨的小家庭生活养出这般奇才的小秦大人。

    一会儿后,秦石他们才看见秦朝宁带回来几名将士。

    他们更是热情了,没丝毫见外,直接招呼他们同桌吃饭。

    闻言,庄元洲刚想拒绝,就被秦朝宁打断了,“都坐下吃饭吧,无需客气。”

    听到秦朝宁这么说,五军营的将士们才接受了他们的好意,纷纷落座。

    一顿饭下来,五军营的他们听到了太多小秦大人自小的事迹,对秦朝宁更是心生佩服。

    有大才的人,打小就会表现出来与寻常儿童不同的吗?!

    秦石和钱有福这晚上就都喝醉了。

    无他,过分高兴罢了。

    翌日,秦朝宁一大早吃过朝食,就先去东皋书院见了张山长他们。

    待见到张瑾瑜,他就关心地问对方这几年身子如何,精力如何,有没有遇到困难之处。

    随后,他也把自己的一些情况告诉对方,并告知接下来几年他都能呆在南州。

    说实话,张瑾瑜很高兴他这么快就过来探望自己。然而,他并没让他在东皋书院呆很长时间,简单叙旧后就让他赶紧去府衙忙自己的事。

    他对于秦朝宁主张开海禁一事有所耳闻,知道他忙得很。

    听罢,秦朝宁没有扭捏,起身辞别离开。

    当天,盐边县军营的姜卫指挥使等人,还有秦朝阳也都抵达了南州城府衙。

    盐边县军营也是开海禁一事中必不可少的一股力量。

    他们听从朝廷指派,也早早赶过来南州城,就等着听候秦朝宁的指挥和安排。

    眼看南州这边涉及开海禁一事的人员全部到齐,秦朝宁就在府衙内把大致计划的框架对着大家做了一次宣讲,目的是让所有人有个大概的理解。

    然后,他就只留下了核心的负责人员。至于其他人,他的原话是,这两天他们可以歇一歇,养精蓄锐静候安排。

    而留下来的人,分别是南州知府孟经义、南州知州池良、南州通判高宜春,盐边县军营卫指挥使姜子钧、盐边县军营卫镇抚柏虎、盐边县军营军师柏虎、盐边县军营火械分队指挥秦朝阳、来自六部的官吏各一人、东厂指挥阮储、五军营分队负责人庄元洲。

    秦朝宁把他们召集起来,开始给他们细讲开海禁的方向、接下来会涉及的方方面面。

    根据现有阶段,在南州这边最先做的是组建起来海上兵营、海上战船队伍。

    其次,摸清楚南州以及闽州一带,在海上贸易与漕运相关的一切事项。

    接着,因地制宜,与当地的富户、士族、官绅……达成利益共同体,鼓励他们自费出海探索,朝廷给予相关指导与关怀。

    最后,才是出具合理的税收制度,对于海外贸易进行一定的管制、以获得外循环的超额收益。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点是,海上以及沿海周边的治安问题。

    所以,清倭贼、海盗也会是很重要的一环。

    只有大环境足够安全,朝廷有充分的市场信誉,底下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富户、士族、官绅等群体,才会积极地投入到海外冒险与本土经商上面。

    总不能指望温饱不济,人身安全无保障的人,能产生内驱动力勤劳致富、以及进阶到大胆风险投资。

    第157章 157.回到临聿府城

    秦朝宁的想法和思路, 对于孟经义、池良、高宜春、姜子钧他们而言,是有一些理解上的难度的。

    不过,在他把要点掰开细讲之后, 大家大致上能够理解清楚各自的分工了。对于接下来他们具体分别要负责哪一块,最终要达到什么成效, 不再糊里糊涂,而是有了较为清晰的脉络。

    至于为了达成目标的过程中, 他们要做些什么,要怎么做, 而遇到问题需要解决等等,他们就还未深入研究。

    事到如今,摸着石头过河罢!

    等把方向定了调,秦朝宁便让他们各自回去好好想想具体如何实施, 再回来找他讨论。

    秦朝宁做事的方式是不会把事情大包特包地揽在身上的那种。

    他们各自想怎么做, 需要他们自己初定计划。

    而秦朝宁自己也会思考一下,分工给他们的内容,如果是他自己来负责, 他会怎么做,如何拆分任务一步步完成。

    这之后, 他再结合他们各自提交的计划来商讨, 取其中最优解,便可开展诸项任务了。

    倘若把开海禁的事务看成一艘即将航海的船,他要做的是把握好航行方向, 确定这些官吏们大事不出错就行。

    当天放衙后,秦朝宁是和秦朝阳一块回的家。

    兄弟俩人几年未见, 这会察觉对方如今长得这般高大均有些傻眼。

    “大哥!”秦朝宁憨憨一笑,“大哥这些年可好?”

    秦朝阳:“……你哥我一切安好, 你呢,在豫州有没有吃苦?”

    他晒得有些黝黑,但是容貌阳刚,体型高大健硕,让人看上去沉稳了许多。

    “朝宁亦安好”,秦朝宁笑道。

    见他如小时候那般憨傻的表情,秦朝阳不由得觉得牙酸。

    他外放几年多了些阅历在身,对于幺弟这类文官的“腹黑”本质有了不少了解,不再是像从前那般轻易被他们老实的外表所“欺骗”。

    秦朝阳一把搂过秦朝宁的肩膀,俩人肩并肩往外走,“回家吃饭!”

    他想念娘亲做的油渣腌菜拌米粉了!!

    “嗯!”秦朝宁抬头看了一眼夕阳,龇牙笑着应道。

    许是错过了对方成长的几年,俩人一路上有着说不完的话,那背影被落日的余晖拖得老长。

    当晚,秦家一家子团团圆圆地吃过饭,府里一派和乐融融。

    黄瑾和她的儿子,目光不时落在秦朝阳身上。秦朝阳不停给妻子和儿子夹菜,笑成个傻子似的。

    待秦石饭后在院子里消食时,他开口问长子和幺子,若是他和他们娘亲这几日出发回盐边县祭祖如何?

    他们想去柳家探望,以及去看看孙夫子。距离对上一次上门见他们,都好些年了。

    听罢,秦朝阳自然无不应的。

    外祖家还不知近年如何了,是该去探望了。想当年,外祖一家对他们家的补贴,可是帮他们一家子度过了好些艰难的日子。

    而秦朝宁亦觉得可以。

    实际上,秦朝宁也想回一趟盐边县。

    他有心想看看孙夫子怎样了,身子是否安康,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

    现在的他,已经达成了和孙夫子的诺言。他还想回去告诉孙夫子,他的教导很成功,夫子可以以他为荣。

    如此想罢,他顿了顿,让他爹过几日跟随他以及姜卫指挥使等人一同回临聿府城吧。

    他要看看自己能否抽空出来,随他爹回去盐边县一趟。

    闻言,秦石立即应了声“好”。

    “大哥和朝宁大概要在临聿府城呆一段时日的。”秦朝宁告诉他爹道。

    海兵军营的组建,海防的规划,海上战船的建造等,都是接下来要在临聿府城完成的任务。

    临聿府城有好几个小港口,是秦朝宁选定的开海禁的第一个试点。所以,他们这行人在临聿府城这边少则呆半年一载,长则呆两三年都有可能。

    “那爹和你们娘他们都跟随你们。”秦石没半分犹豫道。

    上了年纪后,他和秦柳氏都想尽量和孩子们住一起,或是能够时常见上面。

    闻言,秦朝阳和秦朝宁皆点头应下。

    几日后,秦朝宁与底下的官吏们在南州城府衙把开海禁一事都明确好了细节,把事情安排了下去。

    所有人即日起都忙碌了起来,只有少部分的人被秦朝宁点名一同前往临聿府城。

    次日,秦朝宁与盐边县军营的姜卫指挥使等人就启程回临聿府城。庄元洲他们如旧在队伍里当护卫。

    阮储作为东厂一行人的负责人,原本秦朝宁是建议他们留在南州城的。

    但是,南州城的众官吏们见东厂的这些公公,就像老鼠见到了猫似的,无一不惧怕且躲避的。

    秦朝宁便把阮储他们喊上了,让他们都去临聿府城帮忙干活。

    阮储他们见状,心下感激。

    那些官员对他们的嫌弃和疏离,他们哪里看不懂。秦朝宁给他们的尊重,他们很是领情。

    更何况,他们此次南下,就是为了在小秦大人身边好好做事,为了立功而来的!!

    小秦大人去到哪里,他们就去哪里,简直不能再好了!!

    而南州城的官员们同样对于秦朝宁心存感激。

    他们想的是,小秦大人竟然把那些可怕的东厂宦官带在身侧,不愧是宣国最年轻的二品大员!!这魄力,他们就没有!!

    实际上,秦朝宁倒没他们那般心思繁多。

    他只是觉得,既然你们双方处得尴尬,那就由他带去干活罢了。反正,临聿府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很多,他完全不怕会让他们有闲下来想东想西的机会。

    而临聿府城这边,那些有造船经验的工匠,经李知府、董通判、王知州等人努力,已经提前找好了,就等秦朝宁的到来后做出各种安排。

    正历十五年六月初,秦朝宁等人抵达了临聿府城。

    李知府他们听到衙役们的消息,立马就去城门处把秦朝宁他们接到了府衙。

    而秦石夫妻俩就在城门离开了秦朝宁他们的队伍。

    他们在城里要先去找个客栈投宿,然后再去找牙人帮忙看看府城这里有没有合适的院子可以买一个的。

    如果后续大儿子和幺子都是时常呆在临聿府城这边,他们就准备带着儿媳和孙子就住在府城这里了。

    府衙那边,李知府他们恭恭敬敬朝秦朝宁行礼后,才一一详细介绍自己。

    他们当年作为秦朝宁主考官的时候,秦朝宁才是个六岁的垂髫小童。如今再次相见,秦朝宁已是宣朝最年轻的二品大员,官阶比他们高不是一星半点。

    谁能想到,临聿府城这几年文教政绩能够这般好呀!

    先是秦朝宁一飞冲天,在他之后就是卢忠贤等人也陆续成为进士,入朝为官。这说是,这几年临聿府城文气兴盛也不为过也。

    面对李知府等人忐忑的神色,秦朝宁脸上笑着,温和说道,“诸位大人和本官乃故人了,无需多礼。”

    “秦大人这几年一直是临聿府城众官吏以及学子的榜样呢。下官等人对秦大人,是仰慕已久了。”李知府客气道。

    他此刻不敢把秦朝宁的话当真。毕竟,他们之间说不上来相熟。

    “李大人客气了”,秦朝宁扫了一眼府衙的诸位官吏,把自己从南州城带过来的官吏也简单介绍了一番。

    待双方的人员都互相认识了,随即,他就让大家都到府衙大堂里坐下。

    择日不如撞日,他打算今日把开海禁的一些安排同步信息给他们。

    听罢,众人即刻抬步前往。

    对于开海禁一事,他们还是糊里糊涂的,至今不确定是否是一份大机缘。

    李知府等人和姜卫指挥使他们眼下离走在最前方的秦朝宁有几步之遥的距离。

    由于大家是熟人了,双方这会儿见面,便简单地行了礼。

    李知府悄悄问了一句姜子钧,“不知小秦大人可有什么忌讳的没?”

    少年发迹,不知道性情是否乖张,李知府心里没底。

    如今的秦朝宁可是权利大到能够左右他们这些人的官途的,可是他才十八岁呀!李知府就怕他心性有问题,哪怕做事着调,但是折腾底下的人。

    要是他们不小心把人得罪了,就难了。李知府他们经历过当年的蒋兵马指挥、陈参将一事,现下对于京官多少有点抵触的。

    闻言,姜卫指挥使脚步一踉跄。

    待他稳住身形后,不由得“咳咳”一声。

    姜子钧抬手拍了拍李知府这个小老头的肩膀,宽慰他道,“好好跟着他干,指不定李大人升迁离开临聿府城的机会就在眼前呢。”

    想啥呢,秦朝宁这里哪有什么官场斗争!

    他说完后,一脸感慨万分。

    谁能懂,现在比他官位高的秦朝宁,当年他们初见时,就五岁!!

    跟着小秦大人干,政绩捞不完,根本捞不完!这些话,还是从朝堂上下的那些官吏们传出来的。

    李知府他就没发现,这次参与海禁的人员里面,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哪怕是宦官,都是各个官署里面的宝贝疙瘩吗。

    这些人,可都是抢破头才得到南下“镀金”的机会的!!这些人就没有一个背后没人的!!

    所以呀,姜子钧意味深长地朝一脸懵的李知府再次提醒道,“好好干,莫拖后腿,便万事皆成。”

    李知府心领神会:“……下官领教了。”

    姜卫指挥使的信息,他是信的。这下,他悬着的一颗心顿时完全放下来了。

    瞬间,姜子钧就看着这个小老头脚下生风,眨眼就跑到了最前头凑在秦朝宁身侧,笑得仿佛开花似的,热情地围着秦朝宁转。

    姜子钧:“……”

    旁观了他们对话的柏虎:“……”

    跟在他们身后的秦朝阳:“……”

    第158章 158.临聿府城造船厂

    朝廷对于开海禁一事的拨款不多, 总共拨款的二十万两白银对于现在的南州城以及临聿府城的诸多事务而言,都是杯水车薪。

    所以,此时此刻的秦朝宁看着底下临聿府城府衙的主要负责人李知府、董通判、王知州等人, 他先把临聿府城接下来要进行的几年计划大致说了说。

    然后,他让他们在这两日就帮他与临聿府城的富户们、士族们约一下, 安排一场饭局。

    实事求是,不够钱做事, 就去外部找钱进来。

    秦朝宁不排斥商户和地方豪强,只要能够和他的目标一致, 他都能吸收为己所用。

    闻言,李知府他们领命应下。

    随后,秦朝宁又逐一答疑了他们的提问,才起身准备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众人见状, 立马同样起身并且退后, 在大堂里让出一条道来。

    “工部的几位同僚,以及东厂的阮公公 ,麻烦协同本官前去与造船工匠们见个面吧。”秦朝宁吩咐道。

    今日, 临聿府城造船厂那边,部分还愿意为船厂做事的工匠们被找了回来。

    听罢, 工部的几位官吏立即应道, “好!”

    此次,海上战船的造船任务就是他们工部几人负责的。

    而阮储他们就愣了愣,讷讷跟着应道, “是!”

    他们完全不知道为何会带上他们东厂,但是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听小秦大人的安排。

    南下期间, 听话就没错了!

    秦朝宁并没有冷待他们,没有架空他们让他们闲着, 使得东厂的宦官们不由得心生些许感激之情。

    宦官本来在文武官里面就不受待见。

    他们原本还觉得自己这批内侍,在南下开海禁一事上面,是要靠抢活才能占些事来做的。

    哪能知道,小秦大人不仅在众官吏的几次正式开会里都没避着他们,此后还带上他们继续来到临聿府城。

    瞧瞧,小秦大人这会儿带工部的人出去,竟然喊上了他们!

    天呐!登时,阮储等一众公公们的脸上都是欢欢喜喜的。他们瞬间连走路都顿时昂首挺胸,脚步带风!

    小秦大人真是个好上峰!!

    而庄元洲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秦朝宁的人身安全,所以也是立即跟上了秦朝宁。

    此外在府衙里面的其他官吏,就各自离开府衙去做自己要做的事。

    见状,姜子钧他们也准备离开。

    他们要返回盐边县军营。

    回去后,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先进行内部的海兵的选拔,接着再做出海兵募兵计划等。

    想想就忙得很!

    另外,秦朝阳的火械小分队也会进行扩队。

    他们现在的队伍,人数实在太少了。

    按照秦朝宁的计划,后续的海上战船人员里,是需要配备火器士兵的。

    这些能够熟悉掌握火械使用的兵卒们,才是海上舰队的主要战斗力!有他们在,远战和近战都无惧!

    就这般,所有人都着手开始分别朝着自己的任务目标去努力。

    秦朝宁给他们规划的蓝图脉络已经足够清晰。

    半个时辰后,秦朝宁带着工部和东厂的人到了府城沿海东北角那一带的老造船厂船址。

    在这里,他们见到了临聿府城现有的造船工匠们。

    当下,这二十来个老工匠毕恭毕敬地朝他们一行人行礼。

    随后,他们谨小慎微地带着眼前这些大人物在简陋的造船厂参观了一圈。

    临聿府城的老造船厂,看上去荒废已有多年,乍眼一看,还有坍塌的危险。

    在厂内,现存木料没有能够用得上的,基本上腐坏了。铁钉等刚需性原料也几乎没有。

    在船厂外,边上的码头也荒废了,不仅杂草丛生,脚下的泥土还松松垮垮,在长时间的海水冲刷下失去了其该有的承重能力。

    秦朝宁看完这一切,神情有些许凛然。

    需要缝缝补补的地方太多了。

    跟在他身后的官吏和宦官们同样是不由自主地面露苦色。

    他们不禁怀疑,这样的配备,真能造出船来吗?那种能够抵御倭寇,能够在茫然大海上乘风破浪的船只,还能做得成??

    真当是,百废待兴!!

    这时,一位老工匠福伯头发斑白,脸上透露着希冀和小心翼翼,试探问道,“秦大人,临聿府城的造船厂好些年都没做过新船了的。咱们是真的被朝廷召回来,是要重新造船吗?”

    他把话说完后,紧张地搓了搓手,有些许不安。

    其他的老工匠们站在他的身后,目光皆露出是好奇、存疑、不安等各种情绪。

    秦朝宁吹着海风,闻言侧过了脑袋,与对方的目光直视。

    由于对方言语谦卑,使得他心软了几分,温和回话道,“福伯,是的,朝廷已经下令让临聿府城造船厂重新组建班子,要造出比倭寇舰船更好的战船。”

    他看着诸位工匠,保证道,“这一次,朝廷一定会让临聿府城造船厂恢复昔日的荣光!”

    听罢,福伯瞬间泪流满面,“好!好好好!想不到老身踏入棺材前还能有点用处!秦大人您接下来有何吩咐,老身和其余工匠,命都愿意给您!”

    “咱们终于可以重新造船了!”

    “我现在点墨线的手艺还在呢!”

    “没啥,老王你要是手抖就我来!不过那点墨斗的事~”

    “谁说我不行了!我还很老当益壮!”

    ……

    说着说着,十几名工匠均红了眼眶,“咱们一定会好好听大人您的吩咐的!您有任何安排,尽管使唤咱们!”

    “大人,只要朝廷能让咱们造船,咱们从今日起吃住都能呆船厂!”

    “大人,您有何章程,尽管派活给我们!”

    ……

    他们这会儿实在太激动,把工部和东厂的人霎时间挤到了一边去。

    众人争相上前,围着秦朝宁,激动得恨不能掏心掏肺!他们纷纷言语激烈地表忠心,真想把老骨头豁出去的架势。

    秦朝宁手忙脚乱地安抚他们,保证道,“本官定然是不会客气地给诸位安排活的,无需多礼,诸位叔公折煞本官了。”

    经历了弘明年间关闭船厂的这批老人,卑微言语间的那份赤忱之心,使得工部的人、东厂的人、五军营的兵卒们都看得胸腔里不由得澎湃万分。

    连带着他们骨子里带的报国之心,也破土而出,血涌奔腾。

    秦朝宁费了些功夫,才让大家稍稍冷静下来。

    随即,他组织工部的几人带着工匠们返回船厂内部,所有人根据现有造船工艺展开新式战船的设计和技术细节沟通。

    从船厂的翻新,港口的重建,木料的选材,船身设计,防水材料……人员组建等,都是目前需要集体先梳理清楚的。

    宣国以前的造船工艺,主要以沙船为主,民用居多,非海上作战用。海上作战用的战船与民用船,从设计到使用功能,差异巨大。

    船厂屋顶的瓦片稀稀疏疏,阳光洒落在大家清理出来的老旧长桌上。他们就围在长桌四周,对于造船厂的翻新和各种配备展开讨论。

    秦朝宁在他们之间只把握大方向,大多数决策他都是让工部和老工匠们共同商讨出结果。

    而东厂的阮储他们,他对于他们的定位就是监工。

    东厂在秦朝宁的眼里,是最合适在开海禁一事里面各个环节里面监工的。

    一是,东厂直属历帝,所有事务都是对历帝汇报,对历帝的指令负责。二是,他们自身的身份带有震慑力,能够对文武百官起到监督作用。

    三是,这是最适合他们做的事了。

    目前宫里的宦官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是东厂还没独霸一方,时常对上文武官会吃亏的很大一个原因。

    这些内侍们基本上都是穷苦出身,没上过私塾和书院,无论是心计还是计谋,比起文武官还是差不少。

    不过,阮储和其中一名叫小桂子的公公,秦朝宁觉得他们和其他宦官有所不同,假以时日不知道会不会快速成长起来。

    这两人都是那种放得下身段,不懂就问,能够为了搞明白一个事情,哪怕看别人脸色也无所谓的那一类。

    兼之,他们身上还有一股韧性,扛得住风吹雨打那种。

    秦朝宁在临聿府城造船厂这里呆到傍晚才离开。

    翌日,他先去府衙和李知府他们集合。

    因为要针对今日临聿府城府衙和当地以及周边富户、士族的掌权人接洽,他们相互间要提前通个气,让双方对于此次会面的心理预期到哪里达成一个共识。

    “秦大人,倘若他们压根不在乎虚名呢?”李知府问道。

    商人逐利,不是每个商户都在乎家中能否得到什么劳什子的牌匾。

    闻言,秦朝宁道,“那便名利同出。港口那一带的地,可以划分给他们作为商业街规划的一部分。”

    “无论将来他们仅仅只是想吃一口港口的红利,亦或者是想要购船出海去闯,朝廷都能给予一定的便利。”

    他的打算是,把实打实的利益摆到桌上,将所有人拉入局中。他相信富户和士族里面,一定会有不少对这片土地仍旧热爱的人。

    此外便是,共患难者,得富贵。

    开海禁一事,最终定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李知府他们听罢,心里定了定。

    第159章 159.海上战船

    正历十五年七月中旬, 秦朝宁与临聿府城府衙诸位官员,在对临聿府城以及周边的经商富户、士族们达成了针对临聿府城港口与开海禁一事的首批出海权的合作意向。

    富户们、士族们以出资集资的形式能够拥有港口未来放开后的部分土地使用权,以及第一波出海船引和入口关税减免特权。

    自此, 临聿府城修港口的银两有了,重建临聿府城造船厂的银两有了, 募集海兵一事的军资有了,火械的批量制造军费也有了。

    七月下旬, 秦朝宁与李知府等人共同拟出一份奏折,加上南下的文武官、东厂等人其中的代表人员共同在奏折上签字, 盖下各自的印章,把开海禁一事的进展,快马加鞭上报朝廷。

    与此同时,朝堂上, 杨誉良杨首辅请求致仕一事正式得到圣上的批准。

    君臣之间, 相互在太和殿里上演了一出道不尽的不舍,诉不尽的衷肠,挽留与辞别。

    历帝在这之后, 当着文武百官下旨批准了杨誉良的致仕,并且提拔刘旭刘阁老为最新一任的内阁首辅, 吏部尚书曹明洋升迁为内阁阁老之一。

    而秦朝宁, 待临聿府城的一应事务安排妥当,他就返回了盐边县一趟。

    他与他爹娘先是去拜访了柳家,见过年迈的柳老爷子, 柳老夫人后,就接着去了东篱书院拜访孙夫子。

    几位老人如今的身子大不如从前, 甚至还有些头脑不清醒了。秦石、秦柳氏夫妇俩触景生情,见过后都不由得感到伤怀。

    生老病死乃人间常情, 秦朝宁纵使同样伤感,仍是打起精神来好好陪了他们两天。

    期间,盐边县县衙的诸位官吏都来给他请安,秦朝宁以回来只是私人探望亲人,非公务婉拒了那些官员们的邀约与接风。

    他在盐边县能够逗留的时间不多,能够抽出来的时间,他用来给东篱书院的所有学子进行了两场讲课。

    在讲课的过程中,他针对他们学问上、科举上的疑惑进行解答和指点。

    这件事没小半日就在盐边县传开了,可把盐边县的其余几家书院的夫子们、学子们给羡慕妒忌狠了。

    要知道,秦朝宁可是宣国当年史上最年轻的状元郎呀!如今也是最年轻的二品大员!他的科举经验那是得多珍贵!!

    这不仅是学子们需要,而是那些还准备继续奋战乡试、会试的夫子们也是非常急需的指点!

    于是乎,他们都忍不住纷纷跑去东篱书院,硬是蹭进了书院,把偌大的书院挤得满满当当地伸长了脖颈去听秦朝宁的授课。

    对此,孙夫子倒是开心得气色都红润了许多,精神气也好了很多。

    他杵着拐杖,在东篱书院现任院长的掺扶下,乐呵呵地看着那个当年还不过稚童的学生,如今颇有风范和气势地对着底下百来名学子进行点拨。

    想当初,东篱书院常年总共也不过二十余名学子。

    自从秦朝宁在科举一途越走越远,东篱书院的名声大噪,无论是盐边县县内的百姓,亦或者是周边乡镇、村落的百姓们也都争相把自家孩子送到东篱书院启蒙,使得东篱书院愈发一席难求。

    不过,孙夫子和管事他们最后也仅仅是在县令大人他们的兴文教提议下,并且得到了县衙搭线的两名举人,三名秀才愿意落在东篱书院当任书院夫子,东篱书院这才扩建了。

    此后,东篱书院的规模就基本上只在一百名学子上下。

    这还是为了盐边县的重新定位与发展的考虑下所做出的配合。

    一方面是,让盐边县成为文教兴盛的县城,使得它焕发更多的相关民生的经济活力,让百姓们能够获得更多挣银两谋生的机会。

    譬如,盐边县上这几年入驻的书坊、商户就明显多了。这些外来的经商需求,给盐边县直观地增加了百姓们找活的各种机会。

    另一方面是,但凡下放在盐边县任职的官吏们,政绩都不会太差。

    这便使得盐边县成为一个很好的“镀金”地,是个香饽饽的地方。那么,每一任来到盐边县上任的官吏,对于这里的民生都不会太折腾人,还会给予呵护。

    这才是利于盐边县老百姓一代代的真正好处!

    等到了九月,朝廷按照秦朝宁所需的,把隶属于北都军器监火械司的道士们,北都军器监分署的少监丞卓昊等人下派到临聿府城,协助制作海上战船所需火炮等武器。

    秦朝宁这会儿已经抽出了部分人手,前往闽州一带。

    闽州需要做的事,与南州这边的无异。他带过去的官吏们,有了在南州以及临聿府城的经验,与闽州知府等人见过面,交接了上任书后,就开始有序展开诸项事务。

    在他十月末从闽州返回到临聿府城,白云观的道士们、少监丞卓昊等人也到了。

    秦朝宁半点没歇,就去府衙接见了他们。

    这些人对于火.药的运用,对于锻造工艺等,如今已经很是熟练。为了节省时间,秦朝宁没让他们进行自行摸索,而是点明制造方向,提供图纸与制造方法,让他们直接展开尝试。

    至于实验场地,临聿府城府衙在他出发闽州之前就吩咐下去,在周边偏僻的山头上开垦好了。

    一应火炮制造所需的物料,连冲天炉等,那边已经建造好了,只等少监丞卓昊带领北都军器监分署的工匠等人,以及北都军器监火械司的道士们前去。

    卓昊领命,带着众人当日傍晚就马不停蹄地前往实验场地。

    李知府他们则是立即安排府衙的衙役们把北都军器监外放的众人所需的吃穿用度随后就驱使马车送过去,以保证这些人做事的时候无后顾之忧。

    正历十六年春末,临聿府城造船厂第一艘海上战船建造完毕,正式尝试下水。

    造船厂厂外的小港口上,所有临聿府城府衙的官吏们,南下负责开海禁的所有文武官们,东厂的公公们,临聿府城造船厂的工匠们,全都在场。

    他们翘首以望,个个都看着海边那艘庄严威武的战船目不转睛,心神激荡!

    这艘战船船身长四十四丈,阔二十二丈,通身漆黑,船桅高十丈,船帆现在迎风飘扬,夸夸作响。

    “小秦大人,吉时已到了”,临聿府城造船厂的工匠之首,福伯说道。

    他激动得满脸涨红,直勾勾地看着秦朝宁,双眸里尽是亮光,那微弯的后背用尽全力挺直。

    秦朝宁鼻息间都是海浪的咸腥味,海风吹得他的衣衫曳曳。

    浪涛激烈地拍打着海岸,冲起半丈高的浪花。

    “战船上的全体海兵听令,海船,下水!——”他深呼吸一口气,朗声朝临聿府城海兵下令道。

    “盐边县军营隶属海兵兵营听令!——”众将士昂首挺胸,声音震彻天际!

    瞬间,他们齐刷刷地登船,快速收起艞板,起帆,吹响号角。

    随着“轰——!”地一声,宣朝第一艘海上战船起航!

    那一刻,岸上的官吏们下意识就惊呼出声来。

    庄元洲他们以及盐边县军营的将士们更是原地就跳了起来,手里的军旗用尽全力疯狂摇摆呐喊助威。

    所有人此时此刻的想法都是,他们有战船了!!

    他们从榫卯结构到每一块木板拼接,从设计到组装,从装备架构到武器……全部是自己制造的海上战船,终于要去航行了!!

    忽地,底下有个兵卒忍不住仰天长啸,“啊!——”地一声喊了出来。由他这一声落地,接二连三的士兵们都喊了出来。

    他们的声音响彻四方,远播海平面,似乎是要把胸腔中过往的悲愤、卑屈都发泄出来,又状似是自豪得无语伦次,只有用力嘶喊才能表达。

    秦朝宁的紫色官服宽袖底下,握紧的拳头悄悄放松了下来,自然垂落手掌。

    他面上仍旧是淡定如常的神色,像是看着底下互相感染欢呼的众人们,还能保持宠辱不惊。

    临聿府城造船厂的工匠们哭成一团。

    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早已白发苍苍,当初最小的学徒也年过不惑,这会儿放肆地放声大哭,恍若要把一生的悲与喜都哭出来。

    阮储他们这些公公眼眶早就红了。

    比起在宫里尔虞我诈,比起在东厂里面内部倾轧,南下的这些经历在他们的灵魂里烙下看深深的印记。

    生而为人,大家都只是来人间一趟,为何不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

    阮储在心里面对于秦朝宁给他讲的某野记中的“郑和公公”的事迹,顷刻间与眼前的这片大海融合,有了生动的形象,仿佛那一切如梦如幻的海上航行,为天子代行天威,都真实发生过一般。

    他不可自抑地萌生出一个想法,他也想去航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宣扬国威!去带回来高产粮种!去带回来金山银山!他也想名留青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死不悔!!

    眼下,他看着秦朝宁的背影,恨不能立即就找他表明心志,请求指路!

    第160章 160.开海禁

    随着战船在海上演习顺利, 短炮和长袍成功发射,开海禁一事最重要的一环正式打通。

    北都军器监火械司的道士们之中,有几人生出了加入盐边县军营隶属海兵营的心思。

    他们想上战船, 面对面去对战日后会出现这片海域的所有倭寇和海贼,血刃仇人!

    白云观的血海深仇, 这些年他们都没忘记过。

    他们的那些个师兄,当年才正值青年!最后却是尸骨无全……

    在那段记忆里, 白云观的老老少少,跪着烧了几天几夜的黄纸, 悲伤得肝肠寸断。

    白云观周边的村落,抬棺人日日夜夜进进出出。那些哭啼声,接连一旬都没断绝过。

    现在,他们看着汹涌澎湃的大海, 心中思绪愈发清晰了一些念头。

    那些压抑、潜藏在体内的悲愤和仇恨, 找到了它们的指引。

    这一日,秦朝宁和一众官吏在港口这里站了大半天。

    待他亲眼看完了战船多方面实践都确实毫无问题,才大手一挥, 宣布今晚犒劳所有人。

    他的话音一落,早就准备好了的临聿府城府衙的衙役们, 随即欢声雀跃地指挥那些到场的食肆庖厨与店小二等人忙活起来, 让他们把桌椅饭菜陆续沿着海岸线摆上。

    今夜,他们所有人将在港口这里大肆点燃篝火,集体庆贺战船一事获得大成功!

    众将士们与诸位官吏, 在今晚都撇开了个人身份,纷纷举杯相庆。

    平日里, 早就想上前与秦朝宁说上几句话的人就皆迫不及待拿着酒杯就上前围住了他。

    “小秦大人,下官心中敬仰您已久了!”

    “小秦大人, 小的是盐边县军户营区,二虎的大哥!您还记得小的吗!”

    “小秦大人,呜呜,小的敬您一杯!”

    “小秦大人,小的小的……干了!”

    ……

    秦朝宁被他们的热情弄得毫无招架之力,浑浊的黄酒灌了一杯又一杯,直至满脸通红,双目迷蒙。

    众将士和众多官吏们喝高了之后,都不分彼此,或是称兄道弟,或是又笑又哭,或是满嘴胡话仰天长啸,或者载歌载舞……

    翌日,所有人打起精神,开始新的一天。

    秦朝宁协同姜卫指挥使、李知府等人,今日要前往盐边县军营。

    战船那边自试水后就可以正式在临聿府城造船厂投产,后续的事情都交给造船厂的工匠们,工部的官吏们和东厂的监工公公们就行。

    他们这些人的注意力可以暂时转移到别的地方。

    对于秦朝宁他们而言,接下来的重点是,检阅盐边县军营的将士们,确保海兵营以及士卒普通营的战斗力都能得到综合性的提高,能够为了接下来的各项计划提供武力保障。

    作为盐边县军营的负责人姜卫指挥使等人,作为临聿府城府衙的负责人李知府等人,深知军事力量对于海防边防的重要性。

    他们在这件事上的重视程度是半点不敢松懈。

    经过这段时日的相处,他们这些人相互之间也是混得很熟了,他们之间的谈话便省去了那些表面客套,言简意赅地切入话题。

    “大人们,今日盐边县军营的阅兵,重点是陆地火械分队的演练,还是火械分队的演练,以及火炮的使用演练。”柏虎向姜子钧与秦朝宁等人汇报道。

    李知府他们站在一旁听得专注,但是不多嘴,不插手干预任何事情。

    术业有专攻!认清定位,不拖后腿!

    姜子钧回应道,“好,你们安排下去,并且传令众将士,今日阅兵表现最佳的总旗队伍、小旗队伍都会获得嘉奖!”

    “下官领命!——”柏虎与几位将领一同行礼应道。

    随即,他们就跑下了瞭望用的高台。

    而秦朝宁他们则走到高台的边沿处站着,抬眸看向底下两个营。

    盐边县军营现有共一万二千多名士卒,他们整齐划一,身着棉甲,手持各式兵器,皆是迅速归队列阵。

    随着场上的将领们各自带领手下的士兵展开演练,秦朝宁等人一天下来,对于现在的盐边县军营的武力、军备有了切实的认知。

    李知府他们还是生平首次亲眼见到火械的杀伤力,身上的官服几乎是被吓得湿了又干,风吹干了又汗湿了。

    那一片片炸出来的巨坑,有武器如斯,何愁海盗与倭寇!!

    他们最后几乎是久久不能言语,等到全场演练结束,才跟上秦朝宁,姜卫指挥使他们的步伐,去给将士们进行嘉奖和表彰。

    时年四月初,南州与闽州的三个港口正式开始建设。

    这是两个州近年来的大事,随着港口的开建,由两地府衙统筹银两募工,允许百姓在建设港口一带摆摊等举措,让两地的民生经济迸发出更多的活力。

    当地百姓们的感受是最真实的。

    开海禁一事的好处他们想象不到,但是单单港口建设这里,他们无论是去扛沙包做苦力,还是去摆摊卖煎饼,总有一个机会能够凭自己的双手挣到钱。

    在半年后,两地的港口都成功建完,分别由两边的府衙把此事上奏朝廷。

    与此同时,秦朝宁也给京中送去自己的奏折,请朝廷批复船引,批复关税诸项条例,批复开海禁一事具体吉日。

    他还在奏折里,诚挚邀请天子与内阁阁老们南下,参与开海禁的开幕仪式。

    之所以特意写上这个邀请,起因是近日刘旭与他的书信往来里面提及的,几个皇子与文武百官开始有所往来。

    朝堂的局面愈发复杂,不想站队的和想提前站队的,都大有人在,使得外廷内廷都乌烟瘴气。

    在秦朝宁看来,历帝正值壮年,身体亦无明显的健康的问题,后宫以及皇子们的步伐实属急进了。

    为了宣国的未来,他希望历帝和众官吏之首的大臣们可以趁此机会南下一趟,参与进来开海禁一事,把目光都看远一些。

    至于皇子们、后宫、东厂这些,目前其实都不成气候。

    直白点看,他们本质上还是得看历帝如何决策。历帝当下才是关系到整个国家未来走向的人。

    而京中朝堂上,针对来自南州与闽州呈上来的奏折,在刘旭与内阁的商议下,结合翰林院多位翰林,六部多位官吏的意见集合,修改出了三版开海禁与关税条约的详细文本,才递交给司礼监。

    历帝看过后,他在朝会上又让文武百官展开讨论,并且还让几位皇子也讲讲自己的看法。

    不过,后面的这些人能够给出来的有用信息已经不多。

    秦朝宁与刘旭他们,称得上是事无巨细地把能够想象到的细节与条例都添加上了的。

    因此,朝堂上争论得最激烈的是,历帝该不该南下,能不能南下。

    有御史站出来弹劾秦朝宁居心不良,天子哪能离开京城,倘若南下遇到不测之事,岂不是国之根本动摇?更何况,天下南巡,势必会劳民伤财!

    也有人是站出来支持天子南下的,他们觉得这几年国泰民安,开海禁一事是大事,天下趁此事南巡,是走进民生,了解真实的百姓过什么日子的机会。

    还有的人浑水摸鱼,借机提出立储一事。

    江山稳固离不开明确的继承人是谁,要是朝堂有太子坐镇,那么历帝南下一事,他们这些臣子反对的声音也会少些。

    看着底下闹哄哄的臣子们,历帝面不改色,只是说会让钦天鉴那边在测算开海禁的吉日的同时,帮忙测算南巡吉凶。

    闻言,底下的文武百官们:“……”

    那还不是由您说了算的意思么,合着他们说的话都是白说了。

    朝会散了后,历帝单独把刘旭、曹明洋、周知临、晋鹏等人喊了过去乾明殿。

    殿内,历帝一张嘴就是,“朕听闻近日有不少官吏与几位皇儿惺惺相惜,来往过密,不知几位大人作何感想?”

    刘旭、曹明洋、周知临、晋鹏:“……”

    这是敲打他们对底下的人管教不力,还是试探他们有无参与其中?

    刘旭刘阁老换了个角度答道,“几位皇子聪明机敏,圣上让他们这么早就参与朝事,不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学到更多,懂得更多吗。”

    人是你扔上来朝堂的,这下你倒怪他们和官吏走得近了?

    “几位皇子如陛下一般,不仅能力过人,脾性也讨喜,官员们容易与之亲近,也实属平常。”曹明洋笑了笑道。

    难不成大家还能对皇子们甩脸色不成?要是底下的人对你儿子不好,你能放过他们?

    周知临没有两位阁老想得多,简单扼要道,“下官愚钝,没有过多的感想。”

    户部不需要哪位皇子来锦上添花,头顶上的谁都不重要。谁能给他们户部当财神爷才重要!!这些皇子在他们户部的官吏们眼中,还不如小秦大人来得分量高。

    晋鹏见他们都说完了,便抬手摸了摸脑袋,“既然陛下有意锻炼几位皇子,不如把他们都带去南巡,涨涨见识?”

    他的话音一落,刘旭他们傻眼了:“……???”

    这压根不是同一件事!!!

图片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