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笔记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武周]问鼎 > 30-40
    第31章

    永徽六年的冬日来得比往年还略迟一些。

    武元庆和武元爽自并州入京之时, 北地的气候还算适宜。

    以至于当这两人与后头车队信马而至,甚至有几分时运在我的满足感。

    “谁能想到,才只几年的工夫, 那母女几个便转运了。”武元庆策马在车队之前,随口与武元爽说道。

    “谁说不是呢。”武元爽答道。

    他本是坐在车中的,但想着自己此番是以外戚身份来到长安的, 又觉得得挺起胸膛来办事,也得让人瞧瞧自己不是做不成事的人, 干脆也骑上了马。

    可这两人乃是武士彟与前妻相里氏所生,都已是四五十岁的年纪了, 又只在并州领着个闲差, 也就是个庸碌闲人罢了。

    便是真想装出个不乏本事、能文能武的样子,就卖相上来说也属实不成。

    但武元爽是不会这样以为的。

    这秋冬交际之时的风一吹,他还觉出几分潇洒来了。

    他又朝着武元庆说道:“你说说, 这都算是个什么人世无常。阿耶病逝之时你我谋夺分家产,把那杨氏给赶去了犄角旮旯地方, 哪想到这老妇还能仰仗着女儿翻身。”

    “皇后……二娘居然成了皇后,真是风光得没边了。”

    他咋了咋舌, “说起来,你不怕我俩到长安来,要被那两人下绊子?”

    出门前光顾着为升迁而狂喜,左右奔走相告了,到此时他才想起这么点烦心事。

    武元庆满不在乎地嗤笑了一声, “二弟, 你有没有真担心这事, 难道我这个做兄长的会看不出来吗?”

    他说话间扫了一眼后头跟上的马车。

    就算他未曾明言,做兄弟这么多年了, 武元爽也能看清对方到底在暗指什么。

    后头又有一匹快马赶了上来,坐在马背上的人却是将话挑明了,“担心此事作甚,做皇帝妃嫔的哪有不和外头亲戚同气连枝、彼此扶持的,更何况是做到皇后这个位置上。”

    这说话之人并非武士彟的儿子,而是他兄长的儿子武惟良。

    他虽名字里带了个“良”字,却真不是个有多良善之人。

    在他看来,武士彟这个叔叔后娶的夫人既没给他生下个儿子,便算不得是他们武家的人,正因为如此,欺压杨氏母女的事情也得算上他一份。

    可那又如何呢?

    反正他不在乎这个。

    “我们那位皇后殿下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吗?她若要在前朝培植党羽,也只能依靠于我们几个了。”武惟良比起那两人,说话还要放肆些,“也算她明白这个道理,一登上后位,就将我们拉扯到宗正少卿、少府少监、卫尉少卿的位置上。”

    封官的诏书还被妥帖地放在后头的车上,更是让他底气倍增。

    武元庆回笑道:“正是如此啦。如今外甥还被册封为了太子,我等前往长安,不过是想要为其保驾护航罢了。”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难道还要管这鸡犬平日里有没有咬过人吗?

    没这道理!

    “但到了长安城里还是先小心一些吧,”后头的车中传来了个声音,正是武惟良的弟弟武怀运,“面子上还是要让皇后殿下过得去的。”

    此番往长安来的诸人之中就数他的官职最低,让他不免有些担心,是不是其中还是有旧日恩怨的影响。

    偏偏前面那哥仨个个笃定于自己的判断,便让他怀疑只是自己多心了而已。

    但说白了他也没多将早年的那一出放在心上。

    当抵达长安这富贵之地后,眼见新的官邸新的身份,以及不两日就堆积起来的拜帖,他所剩无几的担忧直接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只要他们能在长安城中站稳脚跟,就算皇后和杨夫人跟他们之间有些纠葛摩擦,也绝不可能旧事重提的!

    皇后不会不知道,毫无外戚倚仗的皇后,就是个站在那儿的活靶子!

    连起先还有些谨慎心思的武惟良都是如此,武元爽和武元庆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甚至还觉得,自己和皇后的关系更为密切呢。

    正是怀揣着这样的念头,当冬至家宴,已被这富贵冲昏了头脑的武元爽在听到杨夫人提及当年旧怨,似有朝着他们炫耀女儿之意的时候,想都不想地回道:

    “我等为武德功臣之后,本也当随履历升迁,如今还要令人以为我等是依裙带关系入朝为官,以至声名有损,有何可喜的?”

    “您觉得这话好听,我等可不觉得。”

    然而他话音未落,一只酒杯已“啪”得一声砸在了他的面前。

    武元爽一抬头,就对上了杨氏毫不掩饰怒火的眼睛。

    他猛地一惊。

    屋中炭火正旺,暖气和酒意让人有些昏昏然。

    可在意识到他说了什么醉话之后,武元爽突然泛起了一阵冷意。

    但想到武媚娘确实还需要有他们这些兄弟帮扶,做不得孤家寡人,武元爽又和其余众兄弟一并强撑着脸面说道:“武氏家族也有荣耀在身,不是光靠着妇人光耀门楣的!”

    这话说得是挺心虚的,毕竟就连加封武德功臣,都好像是陛下为给妹妹抬升地位而折腾出来的。

    可话既已说出,便没有将其撤回来的道理。

    大不了就是真将杨氏又得罪了一次。

    反正……这等家族内部的矛盾难道会被摊牌到明面上吗?

    武媚娘那皇后的位置都还没坐多久呢,总不会做这么傻的事情。总得要点脸面的。

    但让这四兄弟没想到的是,她还真就有这么“傻”。

    自她成为皇后之后,杨夫人便因皇后生母的身份,被册封为代国夫人。

    且不说其在外命妇之中的地位卓著,便是再要进宫来见女儿,也比此前容易了数倍。

    所以这出夜宴之中遭到的奚落之言,就被杨夫人以最快的速度告知到了武媚娘的面前。

    没人知道这对母女之间究竟谈论了些什么,只知道,当杨夫人带着尤未散去的愠怒离开后,皇后所住的延嘉殿主殿中灯火亮了一整夜。

    到了第二日临近中午的时候,方才见皇后殿下用些饭食。

    傍晚李治闻讯赶来,就见武媚娘尤在伏案奋笔疾书。“媚娘?”

    她闻声抬头,神情中有几分憔悴,但眸光炯然,似是下定了什么决心。

    在见到是李治亲至的时候,又倏尔和缓了几分神情,“陛下怎么亲自过来了?”

    李治轻叹,“宫中有事发生,难道我会一点都没听闻吗?”

    他随即在武媚娘的身边坐下,见她袖边还蹭上了些墨迹,不似平日里诸事齐整,不由更觉感慨。

    “阿菟也说,你自代国夫人入宫后便未曾休息,连三个孩子都先让宫人带着了。弘儿与阿菟都聪慧,却也会在心中担忧的。”

    他顺手将案上的纸张拿到手中,便见到了其上最醒目的《外戚训》三个字。

    李治眸光一闪。

    这几个字,可不像是昨日才开始写的。

    倒是最新的两页上,墨迹都还未曾干透。

    那新旧对比的鲜明让人不难猜到,她应当是在早前就已有了书写这训诫之言的念头。

    但不知是出于何种想法,并没有继续写下去。

    可因为某个原因,将她继续写成此书的念头给彻底引爆了。

    想想这两日间的情况,大概也只有杨氏入宫一事了。

    但还没等李治看清上头具体写了些什么,就忽见武媚娘俯身行了一个重礼。

    一个更应当在正式场合出现的参拜礼节。

    虽已隐约猜到媚娘要做何事,还是做一件对他而言的好事,李治依然一惊,“媚娘这是作甚!”

    武媚娘咬了咬牙,沉声说道:“陛下容禀——”

    “我自忝居后位便心中忧虑,唯恐外戚势力为祸,再为陛下增添麻烦。那几位兄长是何种品性,我年幼之时已有了定论。”

    “若只因家父为李唐太原起兵功臣,我今位居皇后,便贸然令其青云直上,实属恶事。”

    “我本欲用《外戚诫》作为规章,框定其言行,以防其做出令武氏蒙羞之事,令先父在九泉之下不安,哪知道……”

    她面颊有一瞬的紧绷,无奈之意展露无疑,“就是这想要共聚天伦的想法,让此规章暂未完成,以至于这些无能之人张牙舞爪,骄狂得厉害。”

    “陛下,”她仰头看来,目光中实有确凿的苦痛,“昨夜之事,我也不瞒着您。”

    她紧跟着便将母亲杨氏与武元爽等人的对话一字一句地说出,不太意外地看到李治的脸色黑沉了些。

    李治心中暗骂,好一群不知所谓的玩意!

    以李治看来,要是拿武元爽等人的骄狂做派去跟长孙无忌比较,都得是对长孙无忌的侮辱。

    现在连长孙无忌都得暂时偃旗息鼓,这群人凭什么有胆子自视甚高,真觉得自己是个玩意了?

    若是面前有一本册子的话,李治只怕是要在顷刻间将他们给记下了。

    更别提,此时还有他自己选出的皇后在面前恳切言说:

    “陛下啊,今日他们可以用言辞羞辱我的母亲,明日便能倚仗着外戚的身份在长安城中做更多为非作歹之事,后日便想要尝试干涉陛下的决断了。”

    “不,或许会是以舅舅的身份接近于弘儿,影响他的想法。”

    李治的眼皮一跳,这一点显然更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媚娘,那么你是什么意思?”

    武媚娘坚定地回道:“说我是为了自己不被人抓到把柄也好,说我是为了陛下的颜面也罢,又或者是为了弘儿的安全,总之,这长安城是不能让他们待下去了。”

    再待下去,只会放任这群没本事的蠹虫平白给人添乱。

    李治颔首,认同这个判断。

    媚娘这话说得坦白,更让他有了同感。

    说这些人是没本事也当真一点不错。

    大唐官员的升迁固然不太容易,但若像是武元庆武元爽这些人这样,明明有些背景,却到了四五十岁还在七八品官位置打转的,必定是真没本事!

    像是李义府那等会寻机会出头的小人,早年间也是凭真本事做他晋王府下属的。

    那四人混不开到这个地步,纯属自己不行。

    确实没必要在长安城中留他们几个吃闲饭,往后还容易引发其他的问题。

    李治可不做这种亏本之事。

    武媚娘接着说道:“可若是贸然将他们自长安贬官驱逐,又显得其中有所隐情,难免引人非议。”

    不错,这确实也不是李治乐于看到的。

    废王立武的风波刚刚过去,他尚在整顿内政之时,若在此时忽然给人抓住了攻讦他和媚娘的把柄,对他的声望没什么好处。

    “我有一个建议不知陛下愿不愿意听听。”

    李治无奈,“媚娘都这样说了,应当是早有主意,何必先说那些不可行的路子,直接说来便是。你如今已是皇后,不必还这样事事小心。”

    武媚娘对此付以一笑,但是否真将那后半句话全然当真,她自己心中有一杆评估的秤。

    “陛下不如在年后,对那四人以外派之名放到其余各州任职去。您看,宗正少卿等官职为正四品,各州刺史则在从五品到从三品之间,正能平级调派。便说——”

    不需媚娘对此过多言语,李治已能自己顺着这话茬接了下去,“便说他们不适应长安城中生活,想去更自在的地方。”

    他这一出接话,和盖棺定论的拍板也没甚区别了。

    让他们走!让这群没事找事的武氏子弟都滚他的视线外面去!

    不过这样一来……

    他定定地看着面前之人,“媚娘,虽说用这等借口将人驱逐出京,在名头上好听一些,可总难免有人攻讦你这是在以权谋私,对异母兄长有所苛待。”

    “武氏族人远离京城之后,你与弘儿也到底少了几个可依靠之人。果真如此的话,你不会后悔吗?”

    武媚娘摇了摇头,“陛下既已见我执意速成这外戚诫一书,便应当知道我意坚决了。身为皇后,若不能以身作则为陛下分忧,那还何谈国母二字!”

    “至于弘儿是否会少几个可用之人,我却不那么担心。”

    “一来,陛下正当年富力强之时,弘儿的太子位置能否坐稳,除却看他是否有这等天赋外,没有任何东西比陛下对他的支持更为重要。”

    “二来,陛下必定会为子女择选良师益友在侧。这些人的作用,难道还不如那些将武德功臣、家族荣耀挂在嘴边,却一事无成的家伙吗?”

    李治闻言一笑。

    那前一句,将太子的命脉和他这位天子彻底联系在一处,正是李治最想看到的状态。

    而那后一句,也是李治近来所想。

    弘儿出生于永徽三年的秋季,到如今整三岁了,翻过年去,按照虚岁来算就是五岁。

    这个年纪,又是太子,已该当开始按照未来继承人的方式培养,直到二三十年后能接下李治的位置。

    对于上一任太子李忠,李治本就对其有所不满,自然不会考虑到这一层,可对李弘,李治还是寄予厚望的。

    既然都这样说了,李治确实不能让武氏族人影响到他,而是应当如媚娘所说,以有识之士对太子予以教导。

    “若如此的话,”李治想了想,说道,“朕本就有意在明年改元,以示朝堂有新气象,便趁机为那几人加官外派吧。至于要将其放往何地,媚娘也一并参谋一二好了。”

    他又不是听不出来,在媚娘、杨夫人以及那几个没点眼力见的兄弟之间,除了对方近来跋扈行径确实惹人不满外,还有些私仇要处理。

    这点无伤大雅的有仇必报,可不会让李治觉得她有何性情上的不妥。

    ——毕竟他自己也是这种性格。

    见媚娘已因回禀之事得到了解决,神色中的疲惫削减,李治也心情松快不少。

    他一面随手翻阅着那几页外戚诫,深觉媚娘此举为他起码在几十年内少了个心腹大患,一面与她均在案前坐下。

    武氏兄弟惹人厌烦,便不必在此时提起了。

    倒是方才既已提到弘儿即将进学之事,可以继续说道一二。

    谈论的是育儿,话题也更显家常一些。

    但他没想到的是,媚娘随后出口的一句话却是:“说到弘儿的进学,我是不担心的,有陛下照看着呢。若非要说的话,我更担心另一个孩子。”

    李治对于他觉得值得付出之人,还得算是慷慨。

    加上太子本就是天下间身份最尊贵的几人之一,李治更不会不舍得择选良师。

    所以比起弘儿,她之前答应阿菟的事情,才应当要单独提出。

    否则,李治就算明知女儿聪慧异常,大约也不会想到要给她破格待遇的培养。

    见李治有些讶异地朝她看来,武媚娘接着说道:“我是说阿菟。”

    “翻过年去,她也有三岁了,她说话又比寻常孩童要早,更是比她兄长还早一些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我思前想后,觉得不妨让她得到一番栽培。”

    “宫中的内文学馆没有这等教习幼儿经验,有些不合适。我本想着让阿菟去跟弘儿做个伴,也要培养培养他们兄妹的感情,或许还能督促弘儿履行学业,可再一想,又觉得有些不妥。”

    李治问道:“这又是为何?”

    他虽不指望女儿学出个什么经天纬地之才,但让她和太子一并读书也不错。

    武媚娘苦笑:“阿菟是如何聪明的您也见到了,她甚至能在大酺之时出外游玩中,和那位邓王府中的门客交谈自若。真要和弘儿一并上学,学得太快了可怎么办?到时候,您给弘儿选择的伴读是要听从谁的话行事?”

    李治:“……”

    好问题啊。

    他一面觉得这会不会有点多虑了,一面又觉得,以阿菟在大酺日出行前表现的本事,弘儿可能真的在聪明才智上比不过妹妹。

    他有心忽略掉这个有点残酷的事实,便顺着话问道:“那媚娘的意思是,单独再为阿菟延请一位老师?”

    “正是。”武媚娘回他,“陛下莫要嫌我多事,对阿菟这位老师该当是何许人,我还真有一点想法。不过——”

    “能否让其准允教授,还得看陛下的本事了。”

    这话李治就不爱听了。

    怎么就还得看他的本事了?

    除非是让三公位置上的重臣来教授阿菟念书,否则还不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何况媚娘才刚做了那样一件让他如此满意的事情,嘉奖太子反而显得不够诚意,倒是给阿菟点好处,既无损于政局,又显出他对皇后“大义灭亲”的赞许。

    他眉峰一蹙,“媚娘说来便是。”

    武媚娘低笑了一声,像是被李治此刻的表情给逗乐了,随即说道:“我想着,此人在言辞、见闻与人品上都务必有其过人之处。”

    言辞,自然是得说得过她那小女儿。

    见闻,便是要满足阿菟对于了解天下事的愿景。

    人品……总不能让李义府之流的人来教导女儿对吧?

    “此人最好也莫要在朝堂上的官职过高,以免因陛下这出特殊的委任而觉心中不快。但若太过年轻,又恐怕他不够沉稳,觉得教授一三岁幼童乃是荒诞不经之事。”

    李治:“那么不知媚娘选定的是何人?”

    武媚娘语气笃定地答道,“刘仁轨。”

    门下省给事中刘仁轨。

    这是一个此前绝不在李治预料之中的名字。

    可当他玩味地默念了一番这个名字后,又开口道:“媚娘这个人选,有点意思啊。”

    刘仁轨现年已有五十五岁了,但只担任着正五品给事中的官职。

    虽说此职位是位卑权重,那也足以看出,刘仁轨此人没什么身家背景。不仅如此,他还不爱站队抱团,活脱脱一个孤臣。

    但孤臣无妨,对于君王来说,这等喜欢直言上谏、又不跟着权臣瞎混的臣子,简直是个稀缺品种。

    自长孙无忌所属势力倒台一半后,李治一面担心着刘仁轨要跟新得势的许敬宗李义府等人合不来,一面又觉得,该当将这位的官职再往上升一升。

    他也正如媚娘所说,够有学问,够有见闻,够有人品,也足够……

    “等等,你觉得他够沉稳吗?”

    刘仁轨是怎么出头的?

    是因为他在担任陈仓县尉的时候,折冲都尉鲁宁屡屡犯事,陈仓的县官实在管不住他,反倒是刘仁轨有这个胆子,直接将人给打死了!

    这件事传到了当时还在世的李世民耳中,便将刘仁轨给喊到了面前问询,问完之后觉得此人真有刚毅正直之风,干脆给他升了官。

    要这都能叫沉稳的话,天下便没有冲动的人了。

    武媚娘却道:“难道陛下不觉得,只有这等脾气才能看得住阿菟吗?”

    别的老师或许会怕得罪权贵,刘仁轨他当年都敢劝阻先帝狩猎举动,现在可没什么不敢的。

    阿菟既要学学盛世的道理,那就得先见见这种硬骨头。

    她调侃道:“陛下,我总觉得,这会是一对很有意思的师徒。”

    第32章

    皇后都这样说了, 李治好像还真提不出什么反对的建议。

    若是媚娘在将武家众人丢出长安的同时,这样快便打算凭借给太子找老师一事,在朝堂上拉拢真正亲近于她的势力, 李治说不定还要觉得存有隐患,需要经过一番思量才能同意。

    但只是给女儿找个老师,便没那么大的问题了。

    刘仁轨也还远远不到重臣的行列。

    唯一的问题或许也就只是, 正如媚娘所说,跟一个会跟皇帝呛声的直谏之臣说, 让他去教一个三岁小孩儿,是应当要斟酌一下如何去说的。

    要不然, 很难不令人怀疑这是他在给人下绊子。

    李治抬眼便见, 媚娘已朝着他摆出了一副打趣且鼓励的眼神,仿佛在说,陛下, 奖励我已要了,如何做就看您的了。

    这可真是, 比起方才公事公办的时候更有压力了……

    嗯,幸好, 他还能看到另外一出好戏,权当调剂了。

    让他看看有些倒霉的外戚会被丢到什么地方去。

    ——————

    永徽七年春正月初一,李治下诏改元显庆。

    所以这也该当叫做显庆元年正月初一。

    改元所带来的大赦天下诏令下达之时,李清月正一边听着庭前以烧竹爆响驱逐邪祟的声音,一边吃着长寿面。

    虽然很是怀念现代的生日蛋糕, 但现在能有面点并寿面也不错。

    最重要的是, 当她满了两周岁后, 宫中正月大宴上的许多东西,她便不是光能看不能吃啦!

    当然, 其实早在去年冬至的朝贺宴上,她就没受到那么多限制了。

    “阿菟!”

    外头忽然响起了个熟悉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

    李清月刚好吃完了最后一口面,从桌边蹦跶了下去,出得门去就见一身新衣的李素筠正在外头向她招手。

    见她已有回应,李素筠飞快地自庭院之中窜了过来。

    “你当心一点!”李清月连忙提醒道。

    院中还有火星子呢。

    李素筠却显然不大在意这个,“都快烧完了怕什么,我阿姊说她看书看到杂谈里还有地方为驱恶鬼,把硝石往竹子里一并塞,这才需要担心担心会不会把人给炸了。”

    她抬了抬下巴,似乎对于自己借着姐姐所说,来妹妹面前显摆学问,很能助长一番脸面。

    却见这个被她拜访的小寿星没因她这话对她来上个刮目相看,而是在看向庭中竹筒残骸的时候,脸上闪过了一抹若有所思之色。

    硝石……

    对哦,往竹子里塞硝石还是这几年间演化出来的事。

    那从爆竹变成后世所说的爆竹,从炸炉到火药,已有一番进度了。

    “愣着做什么呀,”李素筠伸手在李清月的面前摆了摆,“我可是来给你送生辰礼物的。”

    她还有一只手藏在背后,在送礼这话说出口后,便将其显摆了出来。

    “走走走去偏殿给你看。”

    比起李清月这个假小孩,李素筠真是活泼稚嫩得多。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显庆改元,萧淑妃被准允回宫与女儿团聚几日,她的心情看起来更好了些。

    以至于当她随同李清月往偏殿走的时候,还絮絮叨叨,“我说你这个生辰时间选的真好,年礼和生辰礼都可以合并到一处来送了,不用我费两次脑子。”

    “……”李清月扯了扯嘴角,“我看你是想说这日子选的不好吧。”

    “我哪有这意思!”被揭穿的李素筠努力让自己的脸上没露出一点幸灾乐祸的表情。

    然而下一刻她便听李清月说道:“也对,你肯定没这个意思。元月初一和生辰在一处,那是提醒你想忘掉都不行,以你宣城公主的身份,想必也不差这个将礼物以二合一的财力对吧?”

    这次沉默的换成李素筠了。

    她连忙岔开了话题,“算了算了,看我给你带了个什么。”

    她将手中的木盒放在桌案上,小心地打开,就见其中摆着一尊极为精巧的银制盆景。

    银片被捶打到极薄的状态,塑造成花叶之形,以至于在被从木盒中拿到桌面上来的时候,上头的枝叶还有一瞬的颤动。

    竟像是真有柔软的叶片在随风而动。

    李清月眼前一亮。

    这是……锤揲技法所做的兰花啊。

    见小伙伴真被这礼物给吸引去了注意,李素筠解释起来的语气越发兴致高昂:“我找工匠定制的时候本想再让他用鎏金把花单独装饰一番,阿姊却说,那样就落于俗气了,而且未必赶得上时间。我想了想还是放弃了。”

    “现在这样便很好!”李清月连忙接道。

    要真用了鎏金技法,她收礼还得收出负罪感来了。①

    她朝着李素筠露出了个格外灿烂的笑容,“你有心啦!”

    李素筠是真一点没心眼,在将“盆景”塞回盒子里的时候还与她说道:“你喜欢就好,幸好有阿姊帮我把关,不然我原本想送个木雕小狗的。”

    “那其实也挺好的。”

    李清月刚嘀嘀咕咕了半句,忽见李素筠将目光转到了墙上,“哇,这是谁送的。”

    她顺着视线望去,答道:“我阿娘送的。”

    在墙上摆着的,是一张格外精细的地图,但不像是寻常地图一般画在纸上,而是雕刻在木板之上,上头还打了一层蜡。

    在墙下的桌案上李素筠瞧见了几支炭笔,对应的好像正是地图上隐约出现的痕迹。

    她端详了许久,这才有些好奇地问道,“为何这些标志都画在这么边远的地方啊?”

    李清月觉得这很难解释清楚。

    如果要解释的话,便先得解释一下,武氏宗族的那些人都是多么傻帽的玩意。

    还得说,阿娘为了继续站稳和陛下的利益一致立场,选择将武氏宗族之人驱逐出长安政治中心,将他们外派出去做刺史。

    这可不是好事。

    谁让三百六十州并非州州都是好去处。

    毕竟大唐疆土辽阔,到了边角旮旯的地方,当地之人对于刺史的服从可得大打折扣。

    到了更为野蛮的南北边境之地,便是将刺史当个吉祥物的也不在少数。

    要不然,李义府怎么会在听闻自己将被贬官壁州的时候,做出如此孤注一掷的反抗举动呢?

    当然,以武家兄弟几个的大言不惭,李清月觉得,他们还是可以去这种地方努力一把的。

    反正他们自己也说了,他们能做官,那凭借的是武德功臣后裔的名头以及他们自己的真本事,想来是不稀罕皇后为他们做靠山的。

    到了地方上,还更能给他们大展拳脚的机会对吧。

    就是可能去的地方条件艰苦了一点。

    但这无妨的!

    难道还能比他们五十岁时才当八品官的条件艰苦吗?

    在李治都准允武媚娘自行择选将武氏兄弟几个派遣出去做官的地点后,李清月更是努力地陪同母亲一起寻找送那几人去上岗的好地方。

    于是干脆直接在那张新打造完成的地图上做了标记。

    但这些话总不能直接和李素筠说。听起来也太不像样了一点。

    她想了想答道,“因为在书中瞧见这些地方,想着总有一日我也得去那里看看。”

    按说在方今这等交通不够便捷的时候,旅游这种事情起码和她们这些公主是没关系的。

    然而不仅李素筠自己是个活泼好动的性子,还有那一个敢说一个敢信的习惯,竟真让她被糊弄了过去。

    至多就是……

    李素筠在回到自家寝殿之后朝着李下玉问道:“阿姊,邕州有什么记载中的名胜地吗?”

    “雍州?”李下玉从面前书卷之中抬头,“关中古称便是雍州啊。”

    “不是不是,我知道这个,我是说那个邕。”李素筠试图比划了一番那个字的写法。

    李下玉明白了,“你说那个邕州啊……可那里是岭南道,大唐最南边的地方,哪有多少文书会记载那里的事情啊。”

    若说岭南道的东部番禺还因冼夫人的缘故经历过规范的统辖,虽距离冼夫人过世已有五十多年,仍不算太过混乱——

    岭南道的西部便真可谓是民风剽悍,各个部落间各自为战了。②

    这绝不是个适合于参拜古迹的地方。

    要是按照李清月能对照于现代地图的说法,邕州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广西南宁,放在如今,正是个瘴气横行之地。

    谁没事跑那儿去啊?

    李素筠挠了挠头,“那里原来不是好地方吗?”

    可阿菟分明对那里格外留意……

    并没等李素筠对此疑惑多久,朝廷新下达的一条政令便解释了她的疑惑。

    武皇后的异母兄长在其坐上皇后位置后,原本是一个做宗正少卿,一个做少府少监,都是清贵职务,不是有点关系门路的人还拿不到这样的位置。

    结果忽然之间多出了个职务调动:

    武元庆改任龙州刺史,武元爽改任邕州刺史。

    若论官职品级,这两人都是没降的,武元爽那个邕州刺史甚至还能算升官。

    可也不看看那龙州邕州都是什么地方!

    龙州虽比邕州好上一些,乃是在剑南道的北部,却怎么也得算是在蜀地境内。

    那么光是走马上任,就不是一件容易事。

    至于武惟良和武怀运,也没落得个好,一个在江南道的南边,一个在岭南道的东部。

    武媚娘显然也很清楚,将这些人丢到有作战交锋之地,反而会于国事有误,还不如尽往南蛮之地放。

    “其实南边挺好的,我听说气候比北方和暖不少呢。”

    武元庆朝着声音发出的方向看去,险些想要对其怒目而视。

    但看清了说话之人乃是深受陛下喜爱的安定公主后,他又被迫将视线收了回来。

    圣旨既下,皇后又摆明了是要对他们予以惩戒,绝不可能有变更的机会。

    甚至没等他们借着筹备上任之事在长安拖延几日,就被敦促起行了。

    唯独能算作是荣幸的,便是因武家男丁四人尽数外派做官,皇后与代国夫人行将与亲人分离,亲自前来为他们送行。

    可要武元庆等人看来,她们还不如不来!

    皇后亲临,便意味着这出明升实贬的行为,有着她的授意。

    她也显然并不在意于将家族龃龉摊开在外人面前。

    李义府等人因力挺皇后上位,表达对陛下的支持,得到了何其风光的待遇,自然也有人考虑要不要拿这几个弃子开刀,讨上位者欢心。

    他们要去上任的地方本就已是龙潭虎穴了,竟还有可能面临另外的一出打击。

    这可如何是好!

    武元爽只恨不能回到刚来长安的时候,倒回到他对着杨夫人说出那番话之前。

    他甚至有些阴谋论地在想,杨夫人在酒宴之上对着他们显摆女儿,是不是就是为了让武媚娘有将他们一并发落处置的机会。

    偏偏话是他们自己说的,又与旁人下套没什么关系。

    他本就体格虚胖,便是让他在从并州往长安去,也只是在临到了长安的时候才开始骑马,可现在却要路途颠簸,一直行到那岭南道去。

    光是想想,都要在这开春时候冷汗涔涔了。

    然而没等他再想出个弥补的法子,试试能不能让皇后心慈手软,将他们在半道上召回,武元爽便被随同皇后出行的侍从给架到了马车上,根本没给他重新套近乎的机会。

    在马车车门被合上的那一刻,他看到的最后画面是皇后身边的小公主,对着他比划了个招手告辞的手势。

    武元爽:“……”

    完了。

    这一下离开长安,名为外派,实为流放,真的完了。

    “他们这么走了真的不会有问题吗?”同在送行队列中的一人问道。

    李清月朝着说话之人看去,便瞧见了一张与母亲面貌相似,但更为柔和的脸。

    她不似身在宫中的后妃能好好保养自己的面貌,倒是气质不俗,填补了这份缺漏。

    她正是武媚娘的亲姐姐武顺。

    现如今因妹妹地位水涨船高的缘故,在抵达长安前便已收到了册封她为韩国夫人的诏书。

    李清月腹诽,她和阿娘看起来真是迥然不同的性格。

    比起母亲的恩怨分明,雷厉风行,武顺便有几分温吞脾性。

    但上头有位皇后妹妹庇护着,还不至于让她因此而吃亏。

    听她这样发问,李清月朗声答道:“姨母不用担心,升官肯定是好事。出去历练一番,还能让他们增长见闻,往后回来,便没人会觉得他们立足不正啦。”

    “而且这名字多吉利啊,又是龙又是邕的。”

    她这话说得格外理直气壮,毕竟在为那几人选取“流放”地的时候,她还出了不小的力,把那打击杨夫人的罪魁祸首丢去了更为遥远的地方。

    武媚娘也顺势挽着姐姐的手安抚道:“你看,连阿菟都这样说了,阿姊有何可担心的。”

    小孩子童言无忌,可不会说谎话的。

    往后回来,也确实不会有人觉得他们立身不正,依靠裙带关系,因为——

    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回来!

    只是,连武媚娘都没想到,他们这个回不来居然会应验得如此之快。

    也不知道该说武元庆武元爽这兄弟两个平日里疏于锻炼体质太差,还是该说,因外派委任他们连日担心受怕精神状态恶劣,又或者是因为赶着官员上任的时限以防延误期限,武元庆刚抵达龙州地界就病死了。

    武元爽则是在到了邕州之后小半月才染上了热病,随后一病不起。

    还未当场暴毙没错,大概也就只能稍稍拖延一些时日而已。

    这“噩耗”传到长安来的时候,距离他们二人动身出发,才只过了两个月而已。

    对此,皇后虽是喜闻乐见,还是该当做出一点表示的,好歹也得表露出一点忧心无奈的样子。

    同时,刚被说服担任小公主启蒙老师的刘仁轨收到了一条自宫中传来的消息。

    因舅舅病故,小公主心中沉痛,觉得与拜师时宜相冲,不如等三月之后,忧思尽过,正好全心投入到学业之中。

    刘仁轨:“……”

    他该说什么好呢?

    如果说,让他去教一个三岁小孩已经是一件很蹊跷的事情,那么作为完全能看明白皇后将兄长外派举动的人,刘仁轨对于这条推迟授课的消息就更想吐槽了。

    李治也在来到延嘉殿之时,大觉好笑地问道:“我什么时候错过了消息,你和你那糟心的舅舅也算有交情了?”

    李清月努力抓着手中的毛笔,一本正经地答道:“因为我发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严不严肃的李治不太清楚,他只瞧见女儿的脸上还沾着点墨迹。

    哦,他好像明白什么情况了。

    “我得先趁着正式进学前的时间,把字给练一练。”

    要是上来就在老师面前丢了个脸,那可不太妙。

    所以说——谢谢武元庆武元爽两兄弟,给她提供了个请假的好理由!

    第33章

    不过练字这种事情怎么说呢……

    李清月没指望自己能通过三个月的速成培训, 就成个书画名家。

    毕竟她在穿越之前就没这个条件好好学书法。

    她只是在想——

    她既有了这个见证武媚娘一步步成为武曌的机会,又在目睹大酺景象中见到了那等鲜明的两极分化,想要知道究竟何为盛世, 那么她就不能像是寻常孩童一样按部就班地学习。

    李治或许不能理解她一个已有封号的公主为何要有这种急迫的心情,李清月却心中有数。

    阿娘将刘仁轨争取来给她做老师,可不是让一个饱读诗书、见证官场与民事多年的长者, 只来教她《急就篇》与《千字文》的。

    但这些话,不适合由阿娘直接接触刘仁轨去说, 而应当由她自己的表现来争取。

    所以起码她在写出的字上不能太过缺胳膊断腿。

    这一手字,也得用在记录老师所教内容上。

    那这个学写字的准备, 就显得很重要了!

    所幸, 汉唐之间书法名家不在少数,又多有家族传承,令族中年幼孩童也需勤于书法。世家子弟启蒙更是个顶个的早。

    以至于适应于幼童所用的毛笔也应运而生。

    对于清月来说, 握笔习字或许费力,但也只是因为用笔种类和执笔姿势需要时间来适应罢了, 并不是她的小身板负担不起提笔的压力。①

    比起她来说,这三个月里还是别人的压力更大一点。

    首先便是分拨到她名下的那些宫女。

    早前澄心便被准允在闲暇之时抄录诗集作为习字渠道, 现在则有了更加必需的理由——她得陪着小公主进学啊。

    李素筠再次到访延嘉殿偏殿的时候,都差点以为自己进错了地方。

    她来的可能不是安定公主的住所,而是一处女子学堂。

    在发觉众人之中,虽然清月的手要稍微无力一点,可论起识字进度和字体端正程度反倒是她最领先后, 李素筠更是露出了有点微妙的表情。

    总觉得此地的情况, 像是其余众人在被一个三岁小孩儿追着跑。

    她当即决定, 绝不将这边的情况告知阿姊,以防她也被打包送到此地, 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另一个很有压力的,不是别人,正是卢照邻。

    在他给小公主做了一次向导之后,因接下来的十余日里都未听到什么特别的消息,他还以为是他那出关于逐食的解答触犯了什么禁忌。

    邓王那头又一度与他说,可能确实是他理解错了陛下的意思,让卢照邻继续安心在府中做这典签的职务就是。

    然而在显庆元年的三月里,他收到了一条来自宫中的聘请邀约。

    他依然可以继续在邓王李元裕府中做他的门客,只需每日抽出一个时辰的时间指导公主习字。

    卢照邻极是担心又从公主这里抛出一个不大容易回答的问题,好在他这种担心看起来是多余的。

    接连三个月中,设在皇宫外院书斋中的上课,还真就只是在书法上练习而已。

    至多便是在他每日授课后,公主会要求他讲一件长安城中的时兴话题。

    但对此话题,又不要求他做出任何评点,就好像只是在经由他这个并不身处朝堂之人收集长安城中资讯,以弥补她身处宫中消息滞后的缺陷。

    这时间一晃而过,便已是六月。

    自三月里传来武元庆的死讯到如今,正好是三个月了。

    安定公主拜师刘仁轨就读之事,也终于提上了台面。

    刘仁轨下朝之后,与三两相熟的朝堂官员道别后,便朝着弘文馆方向行去。

    长安已进夏日。

    今年比之去年雨水不盛,又不像永徽四年一般大旱,竟是个罕见的好年头。

    但刘仁轨的心情却没往年舒坦。

    他所担任的门下省给事中官职,有权力审议诏敕奏章,甚至将其驳回返还,这就必然要跟中书省打交道。

    偏偏显庆元年的元月刚过,担任中书侍郎的李义府便被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以参知政事。

    那是大唐的宰相位置!

    如此一来,骤然得势的李义府自然要以一封封奏章,来彰显自己刚刚到手的权力。

    可换了别人说不定还要对这位新贵趋炎附势,刘仁轨才懒得惯着他。

    元月至六月之间,二人之间意见相左次数,以一个巴掌反正是数不清的。

    这种局面之下,还不晓得他明日会不会遭到贬官打击。

    但刘仁轨并不在意自己去向何处,他单纯是在思量,陛下用人破局,又要何时将其收网呢?

    拖得太久,可就弊大于利了。

    这份情绪并未被他带到即将教授的学生面前。

    在踏足于弘文馆中那处单独收拾出的屋舍前,刘仁轨已是一副古井无波的沉稳架势。

    朝堂种种,和一个还不到三周岁的孩子可没什么关系。

    她才三岁啊……都还不如他的孙子年龄大。

    刘仁轨甚至在获知授课自今日开始前就在思考,自己究竟该当以何种方式开场。

    倒是陛下和皇后都先后派遣人来告知于他,他不必担心因为自己长得不太和气,就会将公主吓哭。

    安定公主会是个很特别的学生。

    总之见到她就一切都知道了。

    刘仁轨心道,陛下和武皇后能在与长孙无忌的博弈中占据上风,他们所说的话应当是可信的。

    但在瞧见那不过三尺来高的孩童之时,刘仁轨还是有种微妙的不真实感。

    当然,身着学子青衿服的李清月在看向进门的刘仁轨之时,眼中也有一点恍惚。

    自门外走入的老者虽看起来精神矍铄,但唐代的医学条件、刘仁轨早年的贫苦经历、以及他因不愿结党营私而难以长进的俸禄,都注定了他不会是能得到妥善保养的那一类。

    所以他的长相,看起来是符合他年龄的。

    那么谁能想到,这位长者居然能在贬官又海运失利差点被斩首的情况下,以六十多岁的高龄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指挥天分。

    当然,现在还没到时候,所以他看起来就是个正常来上课的文官。

    如果非要说的话,唯一一点特殊便是他那双眉毛放在清瘦的脸上有那么点不协调。

    这双眉毛过于浓重了,显出几分他性情里的执拗来。

    李清月收回打量的目光,朝着刘仁轨拱手做礼,“学生方授业于先生,敢请见。”

    她这句端端正正的话一出,刘仁轨立时从那恍惚中回过神来。

    李清月所行,正是皇子入国学授课之前的拜师之礼!

    不管这是由人所教,还是她主动效仿,足见她并没当这出进学是个玩闹之事。

    刘仁轨是个对人对事都较真的性格,一见此种情形反倒是多了几分对她的好感。

    而在安定公主的面前还摆着一张桌案,上头整整齐齐地摆着五匹束帛,放在了竹编筐子里,一只能装二斗酒水的酒壶,还有五条熏干的肉条。

    这份礼物并不贵重,却也是最标准的拜师束脩礼。

    刘仁轨从容回礼道:“某也不德,敢不从。”②

    这便算是师徒之间的头一次会面了。

    原本应当还有一个奉酒敬脩的过程,但刘仁轨开口劝阻了这个动作,便不必非要遵照全套的流程办事。

    那也太过拖沓了。

    反正……这个学生以此刻看来的表现,让人觉得并不难教。

    没必要死板按照规矩办事。

    在这出拜师礼行完后,束脩被人暂时拿去到一边,尽数放在筐中,到时可由刘仁轨带回家中,桌案上很快换成了笔墨纸砚。

    刘仁轨端详了一番李清月的样子,见她已在下方案几后头坐好,不似头一遭进书房读书的样子,脸上没表露出什么态度,捋胡须的速度却比平日里慢了几分。

    倘若有与他相熟之人在此,便能告诉旁人,这得算是他心情尚好的表现。

    他想了想,先开口问道:“公主往日看过哪些书?”

    这问题还是要先问清楚的,总不能一通乱教。

    听她说话表达流畅,应当有些早熟,刘仁轨估量着不需自一二三教起。

    但他万没想到的是,自己会从李清月这里得到一个这样的回复。

    “《千字文》与《急就篇》均已学完了,《太公家教》也念过一半,《诗经》与《论语》做过誊抄,未能尽数背下,《杂集时用要字》与《俗务要名林》都通读过。”

    “誊抄过的部分都在这里了。”

    李清月伸手指了指一边,刘仁轨这才留意到,同时身在此地的还有一位约莫二十岁的年轻人。

    在他的身边堆着厚厚的一沓纸张,按照纸张的褶皱程度来看,应当均是使用过的。

    刘仁轨起身走到这叠纸张旁边,便见其上尚有些稚嫩的墨字。

    从最上方的一张往下翻去,字样越发有了章法,不像是匆匆写成的。

    虽仍欠缺笔力,但能看得出,她所学书法里,有着名家指导的影子。

    而其中所写内容,正与李清月话中所说并无差别。

    这可真是让刘仁轨吓了一跳。

    谁见过三岁孩子折腾出这样多东西的?

    便是昔年先帝的徐贤妃,在四岁之时也就是通读论语与毛诗而已。

    再看这位小公主所念书籍,目的性也很明确。

    《千字文》与《急就篇》都是孩童启蒙读本,自然要先学完以确保识字。

    《杂集时用要字》与《俗务要名林》则是对前者在用字和词汇上的补充,所以只是通读而非背诵。

    《太公家教》念过一半,是因其中乃是做人道理,但未可尽信,可不全读。

    《诗经》《论语》在誊抄纸张中出现得最多,以刘仁轨猜测,她说是说的未能尽数背下,大抵还是往谦虚了说的。

    他抬眸朝着那守在一边的年轻男子看去,隐约记得自己此前在街头偶遇邓王的时候见过他。

    正是被邓王称作“文采斐然,我之相如”的卢照邻。

    这位……应当不是来为公主做伪证的,而更像是个陪读,也就让李清月所说的话更有了可信度。

    可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啊。

    刘仁轨在这一刻心中思绪百转,甚至生出了几分迷茫之感。

    但他到底如武媚娘所预料的那样“沉稳”,或者说心志坚定,已在转瞬间回过神来。

    在重新落座之后,他便朝着李清月问道:“多余的考校就不必了,想来公主也不会在此事上诓骗于我,那么公主是想学《礼记》还是《春秋》?”

    说句实话,不用从习字开始教起,对刘仁轨来说还舒坦不少。

    既然安定公主的习字准备都已妥当,那也不必非要按照什么“公主该学何物”的规矩了。

    刘仁轨在接下这任务前,因无甚可参考,干脆将皇子教习的章程给借了过来。

    他估摸着卢照邻此人既陪同公主誊抄论语诗经,总是已将其讲解过一些的。

    这样一来,按顺序便该是礼记与春秋之流的书籍了。

    卢照邻旁听着这句发问都觉得有点发懵,只觉自己隐约明白了几分被抓来教授的意图。

    却讶异地听到,安定公主居然未做出那二中选一的选项,而是回道:“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可否先请老师随我走一趟。”

    这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要求。

    但大约是她先前做出的表现就已极为出挑,让刘仁轨不能将她当做一个寻常孩童看待,以至于在听到这句回话后,他只是思忖了片刻,便答道:“如公主所愿。”

    于是一个很奇怪的组合就出现了。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还穿着官服,带着个身着学子服的三岁小童。

    虽长者为师,但因公主身份的缘故,二者还是并列而行。

    后头则跟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与一个已换上便装的宫女。

    好在李清月想去的地方也不是步行就能去的,需得先上马车才行,又让这样一行人不必直接走在大街上。

    李清月被澄心抱上马车坐定,朝着车夫吩咐道:“去晋昌坊。”

    卢照邻眼皮一跳。

    晋昌坊这地方,在长安城中的地位有些特殊,但并不是因此地有高官居住在此,而是因为——

    关中最出名的佛寺大慈恩寺就修建在这里。

    他近来和公主所说的外界消息里,与此地有关的也最多。

    谁让在五月末,此地就开始举办一场盛会。③

    那是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

    卢照邻和李清月说过,若将其只当做一场佛教的聚会是不对的,这背后有很深的联盟意味。

    贞观十九年,西行取经的玄奘归来长安,于贞观二十二年入住慈恩寺,出任此地的住持。

    去年,也便是永徽六年,因佛教门徒各持己见,在翻译《因明入正理论》之时,三家义疏各自矛盾。

    宫中尚乐奉御吕才抓住了这次机会,当即提出了数十条疑问,前往大慈恩寺与玄奘辨驳因明之说。

    虽说此次辩论最后以吕才辞屈告退落幕,但掀起的并不只是儒家与佛道之争,还有佛教内部的宗派斗法。

    于是就在今年,玄奘法师决意进一步获得天子的支持,在官方钦定的名号之下弘扬佛法,以便挽回影响力。

    这对于李治来说当然是一出互惠互利。

    要说李治笃信佛教是不可能的,毕竟他都给儿子取名叫李弘了。

    但既然玄奘所传佛教对他巩固政权有利,他也不妨给对方提供一些便利。

    二月之时,玄奘赶赴德业寺为数百名尼姑受菩萨戒,四月里,他上表请李治题写了一篇《慈恩寺碑文》。

    当碑文刻成送抵寺院后,除却理当向朝廷致谢外,他还在随后的五月里将迎碑大会与无遮大会合并举办。

    这场无遮大会因是位居中土筹办,注定不可能像是天竺那般持续七十五日,还在期间布施贫困者数十万人,直到戒日王将财宝尽数捐出方停止。

    玄奘没有这个财力,李治也不可能放任他以这等方式大揽民心,以至于逾越到皇权之上。

    但这场无遮大会的分量依然不容小觑。

    卢照邻甚至将其分作了几次告知于李清月,可比她从宫中获知的消息详尽得多。

    当李清月和刘仁轨自马车中走下,进入这座足有数十个院落的佛寺之时,这场对于大唐佛教来说的头号盛会依然未曾结束。

    因今日恰逢无遮斋会,内容是施舍民众,往来之人更是极多。

    所幸,李清月本就没打算往中央去凑。

    她只同刘仁轨一道朝着藏经塔(大雁塔)的方向走去,在通报了身份后继续攀登上塔,直到登临于高塔中段足以俯瞰下方景象的位置,她方才止步。

    身处此地,便不会与寺中往来人群相冲,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而自塔上俯瞰,长安城的一座座里坊尽入眼底,但最近也最是明显的,正是一千多间房屋之中居住的僧人,和此刻聚集在此地的长安民众。

    虽因高处瞭望的缘故,他们无法看清下方众人的面貌,却也不难瞧见这些人潮涌动的景象之中佛宗兴盛之态。

    刘仁轨想了想,还是开口问道:“公主现在可以说了,您为何要来此地?”

    李清月答道:“老师已见眼前景象,那么应当不介意听我说上两句。如其中有谬误,可随时指出。”

    刘仁轨颔首。

    “无遮大会之中,我阿耶亲自书写慈恩寺碑铭,又令左仆射于志宁、礼部尚书许敬宗、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侍郎李义府前来此地看阅经文,为其助长声势,所需为何?”

    “自永徽四年到永徽六年天灾影响,关中粮产不丰,阿耶需以佛教教义规范民众言行,令其事君尽忠,心中无怨。”

    “此为君王之所需。”

    这开头三句一出,已让刘仁轨下意识地握紧了面前的塔上栏杆。

    他侧过头来看着李清月同样投过来的目光,惊觉其中灵性惊人,根本不像是在陈述他人之言,而确实是她心中所想。

    但哪怕这是个经由人点拨也能说出的话,也依然非同凡响了。

    而她甚至还未说完。

    “玄奘法师要佛学新旧两派和大乘两宗暂时止歇内部争斗,先将佛经翻译完毕,在朝廷的支持之下传教,令其中经义广布民众之间。”

    “此为高僧之所需。”

    “至于一应与会之人,他们试图通过聆听佛经教义抚平心中苦痛,消弭仇恨,又或者他们根本不信这些说辞,只想借着此番施恩斋饭,节省一顿两顿的口粮。”

    “总之,此为民众之所需。”

    李清月的目光中有一瞬的闪烁,说到最后一句的时候,难免令她想到那日大酺之时所见。

    当日追逐斗酒、掷钱盈车的,与此时匍匐佛前的,大约是两种人。

    她定了定心神,方才继续开口说道:“天子有所需,高僧有所需,民众有所需——光是长安城中一处里坊便有如此种种心思。”

    “人心复杂,上下制衡,可见一斑。”

    “那么老师觉得,是学春秋还是礼记,能让我读懂长安之所需呢?”

    ……

    刘仁轨面色未变,心中却已涌起了惊涛骇浪。

    这个学生,恐怕不能随便教了。

    他此刻才知道,陛下和皇后都说的“见到安定公主后就明白了”,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34章

    但在自藏经塔一步步往下爬的时候, 刘仁轨还是免不了出声问道:“公主将这番话毫不避讳地告知于我,所图为何呢?”

    她确实是个平生罕见的天才人物,让人甚至有些担心到底能不能教好她。

    就像是一块在年幼之时就已会思考的璞玉, 不是一般的难能可贵。

    可问题来了,她图什么呢?

    她是公主而非皇子啊。

    李清月在其中一步台阶上停了下来,正因这上下台阶的错位, 恰好处在俯瞰对方的视角。

    当刘仁轨抬头回望之时,因后方塔外光线照入, 让这位小公主的脸处在了逆光的状态里,有些看不清对方的神情。

    倒是能听到她此刻的答话, “老师应当不知道近来宫中一事。”

    “我兄长同样也算年少聪慧, 比我大上一岁有余,自元月起,便由阿耶选定的老师教习文书。兄长在通读论语诗经之余, 也有专人为其将过往史书以故事形式讲授于他。”

    “六月之时,正好讲到楚子商臣之事。”

    刘仁轨都问她是学礼记还是春秋了, 当然不会不知道小公主所说的“楚子商臣”是什么事情。

    这一段说的是,楚成王原本准备立商臣为太子, 后来又改换了主意想要立王子职为太子。

    商臣听闻此流言又核实后,在下属的谋划下决定弑君篡位,也就是后来的楚穆王。

    若将春秋之中的故事以这等方式讲述给孩童听,是听得懂的。

    但只怕这其中还出了些问题。

    果然刘仁轨随即又听到李清月说道:“我兄长闻听这故事后便说,这弑父篡位之事令人不忍听闻, 为何圣人修春秋, 却要将其修编其中?”

    刘仁轨答道:“这自然是因为善恶刊载书中俱有其道理, 善者持褒奖之意,以勉励后人, 恶行昭彰于世,以向后人警戒。”

    李清月道:“我也是这样以为的,若不知史书兴替,不能明正得失,但我兄长却觉得,既为此等残忍之事,何能口述耳闻!”

    “以致郭瑜先生说,太子是天性仁善,孝顺父母,难以置信这世间居然会有人为权力所诱,到了弑君杀父的地步,往后便先只同他讲礼记,等到他的想法有所改变后再改也不迟。”①

    “可世间诸事,哪里是不看不听,就能真当其不存在的呢?”

    刘仁轨面色不由多出了几分肃然。

    公主所说是没错的,她虽然年幼得有些过分,但显然因其阅读誊抄的文书足够,已有了一番自己对世道的认知。

    太子这话便说得着实幼稚了些。

    以他这年龄,倒也能说得通,或许过两年就不是这个想法了,可总归是让人觉得,这等“天性”过于柔和乖顺了。

    又听李清月说道:“那么老师觉得,我可否承担起这个劝谏或者敦促太子的职责?”

    刘仁轨顿时了然。

    可以,当然可以!

    女子插手政务从旁劝谏敦促的情况并不少见。

    汉代之时有太后摄政临朝,以朕自称,其中还有和熹太后邓绥这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贤才,挽汉室于数十年天灾之中。

    魏晋南北朝之间则有北魏文明太后这等纵横捭阖、杀伐果决之辈。

    隋文帝的独孤皇后、先帝的长孙皇后、还有那位上呈《谏太宗息兵罢役疏》的徐贤妃,均在政务之中有所见地,从旁辅佐。

    不只是皇后太后,公主之中便有平阳昭公主这样的巾帼女将,为父兄基业助力。

    倘若太子仁善有余威严不足,偏偏这位比太子还年幼的公主窥见了这种征兆,她是否应当竭力去做出一点改变呢?

    可她到底还是年岁尚小,太子也还没在性情上有所定论,寻一良师让自己通晓事理才是正道。

    日后真出了岔子,她再来力挽狂澜也不迟。

    甚至比起皇后太后摄政,由公主相助于兄长,还要更加安全一些。

    刘仁轨想到这里,心中有些困惑已不复存在了,至多就是再为太子李弘感到几分担忧。

    哎……这脾性也不知像谁啊。

    陛下虽在仍是晋王之时颇有仁善孝悌之名,但外敌环伺,他还是能以雷厉风行之态还击的。

    就如发起西域用兵之事,陛下便做得很好。

    太子那一番话,却像是走了个极端。

    也不知道这情况能否随着年龄增长有所改变。

    大唐如今,多少还是有些内忧外患的,需要的其实是一位足够有眼力和魄力的君王统领局面。

    太过仁善了未必就好。

    好在,李治这位陛下也还没到三十岁呢,倒是并不急于将太子给培养出来。

    他朝着李清月回道:“既如此,我知晓公主之意了。”

    这份神异之处,既是事出有因,他也不必非要禀告于陛下。

    至于眼下嘛——

    刘仁轨转身挪步:“先回宫吧,今日讲课就不继续下去了。”

    公主所展现出来的种种都已经让他确认,他不能按照常理教导了,自然也得给他点时间,让他回去准备一番如何授课。

    但在压力之余,刘仁轨也不免有几分心绪沸腾。

    谁不愿意教一个天才呢?

    何况是一个有可能成为李唐栋梁的天才!

    当马车从大慈恩寺折返皇城的时候,卢照邻忍不住用隐晦的目光打量起了回来的两人。

    他觉得这应当不是自己的错觉。

    如果说在公主刚刚拜师的时候,刘仁轨对她的尊敬更像是因她的身份而起,那么现在就更像是因她本人所拿出的本事,将她放在了平等交流的状态。

    绝不再将她只当一个孩子!

    这种转变表现得很是明显。

    必定是因公主在藏经塔上和刘仁轨说了些什么。

    卢照邻也直觉,这不会是一出简单的对谈。

    偏偏这两人都没接着塔上的话往下说,而是谈起了长安城中的杂事,搞得他心中抓心挠肺得难受。

    大约是他这个想要得到解惑的表情摆得过于明显了,当束脩被重新交到刘仁轨手中,用同一辆马车将他送返回家的时候,小公主目送着老师远去,收回目光,便朝着卢照邻看了过来。

    “你想知道我上塔去之后和老师说了什么?”

    卢照邻连忙摇头。

    小公主愿意说也就算了,不愿意的话,他可不能有这等旺盛的求知欲。

    李清月却是从容开口,“其实告诉你也无妨。我就是按你提供的信息说的。”

    卢照邻沉默:“……?”

    他看起来是很好骗的样子吗?

    这种话说出去,至多就是让人觉得公主的记性不错而已,哪能引起刘仁轨这等“老江湖”的重视。

    但很显然,小公主已不愿再多说下去了。

    他怎么猜测的不重要,反正最后的结果,就只当他真在其中做了一份贡献吧。

    等一下!

    卢照邻突然警觉。

    这样一来,他是不是还能在刘仁轨授课之时,从中旁听一二?

    他早年间先后师从于曹宪、王义方等名师,但前者精通的是文字之学,后者长于五经。

    所以随着他在邓王府中做门客,遍览长安风物以来,他越发确认,光靠着这些本事,还远不能让他成为一个梦想中的政客。

    现在他是要因祸得福,由于那一出意外的向导职务,进而窥见一条出路了?

    听得分开之前安定公主说了句“明日复来”,卢照邻更是打消了一探究竟的念头。

    有些事情或许真是不知道更好。

    倒是另一头,入夜的烛光中,李清月窝在武媚娘身侧,将白日里和刘仁轨之间交谈的种种,都告知了母亲。

    武媚娘认真地听完后不由奇道:“你是怎么想到和他说这些的?”

    要以寥寥数句让刘仁轨相信她的能力,其实并不容易,总不免会让人觉得这是父母所教。

    但这等不按常理出牌的举动,却很容易打开局面。

    刘仁轨随后的表现就证明了这一点。

    李清月想了想答道:“因为合适吧。”

    说话的时机要合适,就像是她在告知于阿娘将有雨水成灾的时候,也选定了合适的时间。

    说话的内容也得合适,同样是在说明人人各有所需,她就不能用废王立武来做为案例。

    大慈恩寺的这场无遮大会,就来得恰到好处。

    武媚娘显然听懂了她的这个意思,在心中又暗赞了一声。

    但她沉吟片刻后又觉得,她不能放任女儿因此而骄傲,接道:“确实合适,不过……要我看来,你跟刘仁轨所说的话,其实还差了几分火候。”

    见女儿仰头看向自己,目光殷切,俨然在等着她继续说下去,武媚娘笑道:“在你话中,高僧所需与民众所需姑且不论,那君王所需却还未说透。”

    “起码,你阿耶支持于玄奘法师,还有另外两个理由。”

    “其一便是,你阿耶有意编纂《西域图志》,这份图志不止包括西域内容,还有印度、大食地界的相关讯息。”

    “昔年玄奘法师归国,编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呈递于先帝,但此书与你阿耶所要之物仍有些不同,还需整改重制。若由陛下麾下官员先给一提纲,随后填补内容,玄奘法师就是最好的助手。”

    “那么,既是要拜托他自翻译经文之余抽出空当来做事,自然要先将报酬给予对方。此为其一。”

    《西域图志》!

    李清月目光一亮。

    的确如此啊,玄奘法师沿途经由诸国,所见所闻又与寻常的丝路商人大不相同,是一笔很特殊的财富。

    或许对于玄奘本人来说,参与到这等文书的编纂中,是在耽误他翻译佛经的进度,但对于李治这种有心收拢西域各国、平定边陲的帝王来说,却是时势之所需了。

    所以对大慈恩寺施恩,还暗藏着一笔交易。

    她连忙追问,“其二呢?”

    武媚娘答道:“其二……你或许没深入了解过,那就是李唐帝王与佛教之间的拉锯极为微妙。”

    “自隋朝大力发展佛教以来,民间笃信此道之人不在少数,正因为如此,武德元年高祖称帝,便有意在朱雀大街上设立无遮大会,以图得到一部分人的拥趸。”

    “先帝则一度贬抑过佛教,直到玄奘归国后才放开限制。而与玄奘法师接触最多的还是陛下。”

    “可纵容和借力是一回事,让其发展依然归于掌控之下又是另一回事。有些话,以你那陪读的身份是没法知道的。”

    卢照邻所能知道的,是长安地界上民众之间能流通的消息。

    最多就是再加上他在邓王李元裕府中所得。

    可李元裕显然不是什么政治敏感的人物,这就让卢照邻所知的消息着实有限。

    但李清月本来也没指望他什么都清楚,只是需要从他这里打开一个时事阅读窗口罢了,此刻听母亲这么说,直接扬声卖乖道:“那就得阿娘给我解惑了。”

    武媚娘好笑地瞧着她此刻没那么成熟的表现,开口回道:“去年的时候,你阿耶其实颁布过一条诏令,名字叫做《道僧犯罪同俗法推勘敕》,是让官员在某些罪案之中,可以不管先帝在贞观年间推行的《道僧格》,直接用世俗律法定罪。若非要再往前说的话,永徽四年的时候,还有另外一条诏令,便是令道士僧侣不能为人看诊。”

    “从君王的角度来看,此举是有其必要性的。毕竟,僧侣不必履行丁役,难免吸引大量编户之人投靠,必须从中打压。可对佛教中人来说,陛下此举便是要同他们翻脸的意思了。”

    “自去年诏令颁布到如今,以玄奘法师为代表的上层僧侣便屡次向你阿耶上书,请求废止那条新规,可你知道吗,他何止不想废除这条,甚至想再增设一条,就是令僧侣不得接受父母跪拜,继续肃正礼法。”

    武媚娘顿了顿,继续说道:“不过既要用人,便不能一味打压,今年便算是个缓和期了。总得再将优待拉回来些,再谈往后的事情。这就是君王所需的另一重了。”

    就当今年是李治和佛教之间拉锯放松的状态吧。

    李清月听得有些发愣。

    她单知道佛教在唐朝有玄奘取经这一出,还在高宗武皇时期得到过长足发展,却没想到这其中还有这样多的门道。

    这些东西确实如母亲所说,因其中有帝王一步步试探宗教底线又予以示好的拉锯,在方今时代,除非诏令发起之人和佛宗支柱人物,否则是无法看明白的。

    而这又何尝不是君王所需的另一个部分呢。

    武媚娘感慨,“阿菟你看,这就是君王制衡之道啊。”

    所以她此前将武氏众人先踢出局外,除却把拖后腿的人给丢到眼不见为净的地方,有顺势给女儿争取利益的想法,又何尝不是看透了李治的心思,所以先将自己放在不败之地。

    连人都没了,便无从谈起制衡了。

    见女儿还有些恍惚,武媚娘点了点她的额头,“行啦,你今日的表现已够好了,这不是还要接着向刘仁轨学习吗?”

    就连她也还在成长学习之中呢,又怎么能希望女儿什么都懂呢。

    她能做到这一步,让刘仁轨既未觉得有必要上报天子,又不再当成一个寻常孩童教育,一手先声夺人着实漂亮。

    反倒是她的兄长李弘在此番成了个称职的挡箭牌,稍有些落在下风了。

    武媚娘也说不清在听到此事的时候自己究竟是何种心情,但现如今弘儿还是被她所寄予厚望的太子,或许也只是在有些表现上过于孩子气了些,总能将其掰扯过来的。

    也正如阿菟向刘仁轨所说,她应当会是确保弘儿地位的一方助力,先一步成长起来总没坏处的。

    ……有些屈才,也是没法子的事情。

    她又朝着李清月柔声说道:“先去睡吧,时候也不早了,我倒是很想知道,在你弄出了这样一出后,刘给事中得用什么法子来教你。”

    大概会挺有意思的。

    武媚娘也同时在心中盘算道,这样一来的话,刘仁轨和李义府的矛盾她就不能放手不管了,起码不能让阿菟还上着学,突然就把老师给丢了。

    她刚想到这里,忽觉袖子又被拉了拉,拽回了注意力。

    见女儿睁着一双黝黑的眼睛,眼巴巴地看过来,“我今日想同阿娘一起睡。”

    武媚娘失笑。

    方才运筹帷幄的到底是谁啊?

    “行,由着你。”

    李清月一声欢呼,翻身而起。

    母亲的一番鼓励,早让她在接受指导之余,重新振作起了精神。

    在前去洗漱的时候她便在心中思量:不错,她眼下确实还差了火候,可那又如何?她才开始学习呢!

    阿耶可以继续薅玄奘的羊毛,她就应该有样学样,把刘仁轨的本事给薅到手!

    就是有个问题……老师已有五十多岁高龄了,老让人家受到惊吓其实也不太好吧。

    李清月摸了摸下巴。

    要不,明天往尚药局和太史局都跑一趟,看看搞中医和搞风水的都有没有什么养生妙招?

    第35章

    李清月是个想做就做的性子。

    现在腿脚利索得能跑了, 更是本性展露无疑。

    加上她原本就有意去维系一下和太史局的关系,更让她的这趟行动有了理由。

    去!怎么不能去呢?

    想着第二日的授课时间在下午,她就在早上出了门。

    对于安定公主这个意外来客的到访, 太史令李淳风还真是吓了一跳。

    他看着面前的小公主,一边思量着她上来便抛出的问题,一边回问:“公主怎么想到寻我来问这个?”

    这孩子倒是怪有意思的, 在抵达了太史局的这座灵台后,比起他这个大活人, 她好像更在意那台浑天仪,活像是看到了什么格外稀奇的玩意。

    要不是还有一段距离相隔, 她恐怕还能上手去瞧瞧。

    按理来说, 她不应当明白此物是什么的才对。

    但李淳风听她方才开门见山地问询养生之道,说话说得格外通顺,还真说不准她真知道些东西。

    听李淳风发问, 李清月努力绷起了脸,让自己看起来像是说正事的, 这才开口回道:“阿娘说,您能按照事实说话, 不将一些东西当做笑话,是个可信赖之人。我年纪小,怕旁人当我说笑,您一定不会。”

    这话当然不是武媚娘说的,而是李清月见人说人话, 当场瞎编出来的。

    可她这句评价却是没错的。

    若不是李淳风对于洪灾预测报以用科学分析说话的态度, 甚至尝试着总结关中水患的规律, 光是靠着她向武媚娘示警的那一个“雨”,还远不能起到避祸的效果。

    那大概也不会有她这个安定公主的封号了。

    就这点上来说, 李淳风给她的印象极好。

    殊不知,李淳风也因这句话受到了几分震动。

    他也倏尔想起,彼时他自长安前往关中、行将向陛下汇报的时候,这位小公主其实也在现场,还将他那个有点倒霉的样子给看在了眼里。

    好在转念一想,当时才只有四五个月大的孩子应当记不得那场面,不必担心他有什么面子上挂不住的情况。

    顶多便是……

    当他正面瞧见这位小公主的时候,凭借着他那一手占卜相面的本事,李淳风惊觉,这位安定公主面貌端正大方,可能并不只是如李治让他所给出的批命一般身带祥瑞,更有一份非同一般的气运。

    他心中一凛。

    这样的人,绝非池中之物,或许真能有些不为人知的本事。

    他回道:“公主既是说正事,臣自然不会当您说的是个玩笑。”

    “那便太好了,”李清月面色一喜,“另一个前来寻您的理由,是我觉得您在官员之中看起来精神最好。”

    “之前我阿娘的封后典礼,来的官员不少,我一眼就在人群中瞧见您了,和旁人的气度看起来不大一样。不过我个子矮,太史令可能没瞧见我。”

    李淳风:“……”

    这等恭维话,和上一句比起来,更是闻所未闻。

    可若细究之下,这可能还是一句真话。

    大唐朝廷对于六品之上的官员,其实是没有退休年龄规定的,因为他们不需要在任职期满之后重新参加铨选,而后被更加年富力强的官员顶替下来。

    只要还有体力,那就可以继续干下去。

    谁让陛下不愿意看到合用的臣子辞官,臣子也不想放弃手中的权力。

    造成的结果便是,大唐高官之中的老龄化情况极为严重。

    这还是次要的。

    再看剩余众人里,患有头风、足病、背疮这几种疾病的官员起码占了一半,无外乎是跟用脑过度、少有走动,平日里饮食还多吃酒肉有关。

    这一对比之下,也难怪永徽五年弘化公主前来邀请李淳风的时候,觉得他固然在衣着上有些不够体面,依然能看出仙风道骨的样子。

    而此刻对上小孩子不加掩饰的热切目光,李淳风除了摸了摸自己的胡须以缓解尴尬,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做什么。

    又听安定公主说道:“这便是我找您的缘由了。”

    “不瞒太史令,近来因阿耶体谅我就学,新赐了个老师,昨日已与我见过,我很是喜欢。就是有一个问题,老师已五十多岁了。”

    “您想想,我若要学成,一二十年的时间总还是要的,到时候再来过问身体康健之事,恐怕就已经太迟了,这才想着早做准备,向您请教请教养生之法。”

    李淳风看着这位小公主滔滔不绝,很难不生出几分对其老师的羡慕情绪。

    但正事要紧。她话都已说到这个份上了,李淳风还真不能随便回答。

    他斟酌了一番后回道:“其实此事若由公主直接问询于陛下,稍费些周折也能得到答案的。不过公主问我,也算是问对了人。”

    李淳风话毕,朝着边角上的一处书架走去。

    李清月留意到,在此地放着的书籍和其他地方的稍有不同,不像是周遭存放史料与天文资料的制式,而更像是李淳风自己的笔记。

    他将其中的两本册子抽了出来,这才走回到了李清月的面前。

    若非方才李清月言辞着实讨人喜欢,他是不敢将这等东西摆在她面前的。

    小孩子翻动书籍难免搞破坏,到时候可没处找人说理。

    现在却让他安心了些。

    书册在前,他缓缓开口解释道:“我有一位同信道教的长辈名唤孙思邈,早年间太宗陛下也曾将其召入宫中问诊,请其在太医署中任职,但其志不在为官,以在民间行医能救助于更多人回绝了。”

    “因他本就是京兆人士,每隔上个四五年还是会回返长安小住一段的,太宗便没限制此等高人往来。倒是我有幸,还与他有书信往来。”

    他随即又将手中的那两本册子朝着李清月所在的方向推了推,“四年前他在完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后,又整理出了两卷书籍,名为《千金养生方》,分作上下两卷,这几日才寄送了一份抄本到我这里。与他早年间教我奉行的养生之道没甚区别,只是又经由了一番整理。”

    “以我看来,比起尚药局或者太医署的精心看护肯定是尤有不如,但若当做平日奉行的养生之道,却应当有奇效。”

    “若公主不嫌弃,便先用此书吧。”

    李清月的眼神,其实早在李淳风提到“孙思邈”三个字的时候,就已经彻底亮了起来。

    只是顾忌着以她这个年纪的孩子,其实不应当对孙思邈有这样大的反应,她又努力将自己的表情给压了下去。

    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啊!

    居然是他的著作!

    若论医术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孙思邈当仁不让。他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为名写下的千金方医书更是毋庸多言的医学巨著。

    尤其让李清月敬佩他的,便是他还倡导建立起妇科与儿科,并在千金方中有此门类,记载有对应的疾病。

    她是完全没料到,此番前来寻李淳风,本只是想从他这里问些寻常的修身养性功夫和食补方子,竟得了个如此意外的大收获。

    “您真愿意将此书借阅给我?”

    她小心地自李淳风处将书给接了过来,果见那《千金养生方》之上写有孙思邈三字。

    以李淳风的名头,应当也不至于在此事上诓骗于她。

    李淳风看着她这一副小大人做派,心中不免觉得有几分好笑,但还是端正着面色答道:“为何不能呢?孙老先生平生所奉行之道,便是让自己的医术帮扶到更多人,不会在乎我是不是将书借阅给了旁人。公主誊抄完毕后将其还回便是了。”

    李清月如获至宝,当即应道:“这是自然!此番算我欠着太史令一个人情,若往后有需要我帮忙之处,着人来延嘉殿告知于我便是。”

    李淳风倒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需要这位小公主帮忙的地方。

    毕竟,他在这太史局中做官到太史令,其实已是升无可升了,除却这个位置之外他又真没什么兴趣。

    而在这里又不必顾及朝堂风云,更不涉及人身安全,没什么麻烦可言。

    但能得这样一句不似作伪的承诺,总还是令人觉得心情舒畅的。

    他目送着小公主离去,这才后知后觉地想起他好像忘记问了——

    安定公主那位五十多岁的老师到底是谁啊?

    想想此事在宫中知道的人恐怕不在少数,李淳风又先将这份没必要的好奇给收了回去。

    反正对他来说,他只是在今日借阅出去了一本书而已。至于其他事情都不太要紧。

    见已无人继续打扰于他,他便重新投身到了手头的工作之中。

    太史令这个位置,说其是能者多劳可能都是往少了说的。

    李治看他已将《法象志》完工,还协助修编了晋书和五代史后,又在这两年间盯上了他的术算能力。

    以至于李治做出了个决定,让他负责编定和注释十部算经,以便用于国子监教材,其中就包括了《九章算术》《五经算术》《周髀算经》等算书。

    故而这接连几个月间,除了天文历法的相关工作外,李淳风几乎将其余时间都用在了上头。

    所幸这太史局中的千人里,可用之才不在少数,大多数的观测记录事宜,在他儿子李谚的带领下也能完成。

    要不然,在方才小公主夸他精神状态鹤立鸡群的时候,他可能就要不敢领受了。

    等等!

    李淳风的动作忽然停住了一瞬。

    刚才小公主过来探访的行为不会是陛下授意的吧,目的是来看看他是不是还有余暇干别的事情?

    “……”不不不,应该没有那么巧的事情。

    这一点也还真是他想多了。

    虽然小公主在离开他所在的灵台后,确实是朝着立政殿见陛下去了。

    听得外侍通传安定公主到访,李治自案台上抬起头来,也有几分讶异。

    在将人放进来后,他便好奇问道:“阿菟怎么想到来这儿了?”

    往日里都是他去见子女的多,还真没哪个像是阿菟这样直白跑到他面前来的。

    真是个新鲜体验了。

    见李治已将目光自奏表上挪开,李清月朗声答道:“昨日我同老师相谈甚欢,但想着我年纪小,麻烦事又多,万一老师为我所拖累,导致身体不好,那就是我的过错了,所以今日找太史令要来了一份孙思邈老先生的养生手稿。”

    “恰好我又自太史令处听闻,孙老先生的妇科医术也极为高明,便想到了阿娘。”

    “阿耶,”李清月眼含期许,“阿娘生下六郎的时候是在路途之中,虽然尚药局的医官都说未留下病患,我还是心中不安。倘若孙老先生下次回返长安,可否劳烦阿耶令人告知我一声?”

    李治闻言,神情一暖,“此事就算你不说我也会让人去做的。要不是孙思邈行踪难测,在一地医治病患后便很快转去了下一处,我还真想尽快将他请到宫中来。”

    可像是孙思邈这样的医者,就算是天子也总想着要同他打好些关系,以防一遇上宫中医官也束手无策的疾病,或许还能从他这里找到个出路。

    以至于从隋到唐的历任天子,都没有一人对他行胁迫之举。

    李治自然也不会破坏这个规矩。

    “阿菟也是有心了,不过现在是真找不见人。所幸宫中汇聚天下名医,若你阿娘有何不妥,早让人禀报到我这儿了。”

    李清月闻言,点了点头。

    李治刚才的注意力都先落在了女儿说的后半句话上,这会儿见回答完毕,方想到了那前半句上,又忽然笑了出来,“你刚才说——”

    “你担心刘仁轨会因为操劳你的学业而生病,所以想让他养生?”

    李清月茫然:“是这样没错,有什么问题吗?”

    这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吧?

    然而李治一手撑着桌案,一手摆了摆,依然没止住笑意。

    “你让我该说你们两个什么好呢,你可知道,我想着你们昨日刚见面,我总得过问一二,就在散朝后将刘仁轨给叫到了面前。”

    “他对你夸赞有加,但给我提了个建议。”

    李治抿了抿唇角,平复了面色,方才抬头看向女儿,“他说听闻太子仁善有余,烈性不足,公主勤练书法,唯恐久坐,都应当培养培养英武之气,以防慧极必伤,难有学识有成后大展拳脚的机会。建议我给你们在半年后增设一门锻炼体格的课程。”

    “另外他向我求了个恩典,因有些课程的需要,他会将你带出宫门去,让我准允他的逾越之举。”

    李清月轻“咦”了一声,又连忙忙问:“那阿耶答应了吗?”

    当听到李治说出原委之时,李清月便知道他究竟为何发笑了。

    她和刘仁轨竟各自出于不同的原因,都给对方折腾出了个提高体质的目标!

    可她上的明明应该是启蒙文学课,居然只是一天的工夫,就各自歪去了不知名的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缘分也是默契。

    而后半句话,李清月则极是怀疑,和刘仁轨昨日所说的授课准备有关。

    她相信这位老师不会让她失望的。

    李治答道:“我原本是不打算答应的。固然皇室子弟大多有骑射演武课程,但弘儿时常有疾病在身,阿菟你又年纪太小,并不适合参与进去。”

    “可刘仁轨说,只是让你们多跑动,打打五禽戏之类,以图谋将来,我又觉得没有拒绝的必要。”

    想到李弘的情况,李治忍不住蹙了蹙眉头。

    太过温吞仁善之人,可做不得天子啊……

    刘仁轨建议的以习武锻炼心性之说,其实有些道理。

    权看弘儿的身体能不能吃得消了。

    倒是阿菟这边,李治瞧着她方才跑跳进来的样子,再看看她还给刘仁轨去求了本养生方来,便知道应当是能适应的。

    眼见女儿眼巴巴地瞅着自己,等他做出个决定,李治含笑答道:“就按他说的做吧,包括那个出宫的决定我也批准了。但……你得先去选几个可用的侍卫随行。”

    出宫可不能随便出,尤其是像昨天那样。

    光靠着她那个陪读卢照邻,再加上个五十多岁的刘仁轨,真要在长安街头遇上点麻烦事……

    李治下意识地脑补了一番场面,很觉头疼。

    就这个组合,他们打得过谁啊?

    第36章

    李治是这么想的, 还真就下意识地问了出来。

    李清月:“……”

    李治轻咳了一声,看到女儿在原地盯着他没吱声,仿佛在对他进行无声的控诉, 也稍微有点心虚。

    连忙说道:“去吧去吧,去屯营兵里挑两个侍卫去,让我安心一些。你阿娘那里也能放心。”

    李治算是看出来了, 虽说阿菟对他也挺孝顺,毕竟当年都能画出那么一幅画, 可若有一杆秤将他和媚娘放在两边,称一称到底是谁在阿菟的心中分量更重, 大约不会得出第二个回答。

    还是拿媚娘用作说服她的理由妥当些。

    李清月没有抗拒李治给出的好意, 只是在临去之前又自门边探回了个脑袋:“阿耶,北门屯营兵给我当侍卫保护安全,那不是降职吗?”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 北门屯营的兵马,与南衙兵不同, 乃是李治的直属私兵。

    屯营主要负责的确实是宿卫出行任务,需攒够了资历或者在特殊情况下才有参战的机会, 但怎么说也比南衙十二卫更有机会得到天子青睐,忽然成了公主的随行侍从算怎么回事?

    李治好笑地看着那张面露忧色的年幼脸庞,“我与你一份敕令,你拿给薛将军看了就知道了。”

    李清月在立政殿侍从的带领下往玄武门方向去的时候,往敕令上看去。

    见李治在上头写着, 跟随公主与刘给事中外出的侍卫, 自“百骑”之中择选, 以三年为一任,与充当游幸随从待遇等同。

    “什么是百骑?”

    李清月在见到薛仁贵这个熟人后, 打了招呼便问道。

    薛仁贵自永徽五年洪灾中下山抢险后,又得了李治一番奖赏。

    除却宝马财物外,李治还向他承诺,倘若高丽等地兵祸再起,便将他派遣出去独立作战。

    凭借着他在贞观年间积攒下的当地作战经验,还算熟悉地况,专业对口了。

    眼下还继续在玄武门担任禁卫军统领,或者准确一点说,是屯营兵的总辖长官。

    听安定公主发问,薛仁贵虽有些讶异于她的表现,还是回道:“自贞观十二年后,屯营兵归于陛下亲卫,分作百骑与飞骑,百骑的选拔募兵规则要比飞骑容易些,正如陛下所说,担负的是游幸随从的职责。”

    就像陛下那次出行万年宫,除了拱卫安全的骑兵队外,一部分仪仗队伍就是由百骑组成的。

    这些人或是能力或是资历还有欠缺,被分在了次一等的行列。

    现如今既然陛下说了,跟着公主出行也算巡幸资历的积攒,那便和他们现在所做的熬时间任务没什么区别了。

    不过……

    “公主莫要觉得百骑屯营兵就是行将被淘汰的兵员,他们……”

    “我知道的,”李清月答道,“能有机会出现在御前,就已不简单了。”

    薛仁贵闻言颔首,虽没在脸上表现出什么异样来,心中却已对这位小公主多了几分好感。

    他自同行的副将手中接过了一本名册,放在了李清月的面前,“公主可从此名册中选出几个名字顺眼的来,我再将人带到您面前看看。”

    能入屯营兵的,形象都不会差到哪里去,或许区别只在于合不合眼缘罢了。

    李清月也没指望能从其中选出什么潜力股来,干脆随手选了几个名字好听的。

    当人都被带到她面前后,她挑挑拣拣地又只剩下了一个。

    就这一个,李清月还敏锐地意识到,薛仁贵脸上的神情有些怪异。

    “他的身份不对吗?”李清月好奇问道。

    都已在百骑营里了,应当不至于吧。

    “那倒不是……他也是通过正经选拔上来的。公主看他满意就行。但他的本事比较寻常,没什么出挑长处。”

    还有些话,薛仁贵觉得不太适合同李清月说。

    比如说这个名叫唐璿的“百骑”原本应当算是个文官,曾经是吴王李恪府中的典签,也就是卢照邻在邓王李元裕府中担任的官职。

    吴王李恪在高阳公主案中被处死后,他府中的门客自然也一并失业了。

    陛下或许是对这位兄长还怀有几分怜悯情绪,并未将他府中没涉案的人员一并处死,反倒是令他们去地方上担任户曹等职务。

    可也不知道是不是因唐璿先祖中担任高官的不少,让他颇有点不甘心就这样外放,便参与了北衙屯营的选拔,还真让他给通过了。

    但若算起他在其中的位次,恐怕得算是吊车尾的,估计会在下一次募兵之中被筛选下去,继续按照原本的路子走。

    当然,要只是作为公主在长安城中走动时候的随从,唐璿也算绰绰有余。

    薛仁贵刚想到这里,忽听小公主没纠结于此人身份,却问出了另一个奇怪的问题,“说起来……有女侍卫吗?”

    “啊?”薛仁贵张了张口,没料到突然被问到这样一个知识盲区。

    左右屯营坐镇玄武门,负责的是陛下的安全,依照历来募兵的规则,自然是不可能有女侍卫的。

    可想想公主才这么点大的年纪,会问出这种话来又好像不奇怪。

    李清月又补充了一句,“老师让我开始强身健体,若有女侍卫从旁指导,应当会少走些歪路?”

    这听起来是有些道理。

    但历来至多是因公主喜好武艺,令身边的婢女一并习练,在这正经编制之中,有女侍卫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起码屯营之中就真没有。

    薛仁贵刚要回复,却忽听身边的副将抢答道:“公主真要女侍卫一并出行?”

    “道真。”薛仁贵轻斥了一声,似乎是对他此时不按规矩说话有些不满。

    偏偏他这个副将来头不小,自己又是个毫无心眼的脾性,竟没管上官的斥责,又说了一句,“若公主想要的话,这里还真能有一个。”

    李清月循声朝着这个副将看去,见对方面容深刻,颇有异域风情,显然不是中原人。以她早前所见到的朝廷官员,出自突厥的可能性最大。

    “我又没说错,”这被称为道真的副将迎上了薛仁贵的目光:“我妹妹便能胜任这个位置,只是还需圣人准允罢了。”

    薛仁贵听得有点头疼。

    道真的全名是阿史那道真,身份也不大寻常。只因他父亲阿史那社尔乃是投降于唐朝后又为大唐屡立战功的存在,在先帝去世之时还提请殉葬昭陵。

    在被拒绝后便继续在朝中任职,直到在去年去世,被陛下追赠了辅国大将军官职,谥号一个元字。

    阿史那道真作为他的儿子,自然很得陛下看重。

    虽还未曾正式上战场,但也已在陛下亲卫之中担任了个高官位置,迟早是要得到重用的。

    若他真去向陛下请求让自己的妹妹担任小公主的亲卫,还真有可能。

    以阿史那道真这个没心没肺的性格,平日里早就将他妹妹的底细在闲谈中抖落了个干净。薛仁贵就听过。

    道真说她有突厥将领习气,虽早定居在了长安城中,依然喜好打熬武力,他都未必是妹妹的对手。

    可惜没这个上战场的机会,让人很是惆怅。

    若是给阿史那道真募兵的权力,他说不定就将人给放进来了。

    薛仁贵不难猜到阿史那道真此刻所想。

    既然走寻常的兵员招募制度,肯定是没法走通了,倒不如试试让她来做公主的侍从。以公主乃是皇后所出,又很得陛下看重的情况,难保不是一条出路。

    更让薛仁贵沉默的是,阿史那道真和安定公主好似一拍即合。

    在听闻还真能募招到一个女侍从后,李清月喜出望外,当即回道:“阿耶那头由我来说!”

    她原本就觉得,自北衙之中招收两名侍从,多少有些误人前途。

    何况比起临时从父亲这里借人,她其实更想趁此机会捞两个能听她话的。

    这才是为何她在选出了名字好听的后,又只在其中找了那个看起来最不会来事,或者说憨厚老实的。

    这人一看就在禁军中没有升迁希望,还不如来给她当个帮手。

    最好能对刘仁轨的教学方式保持缄默,对她往后要做的事情也安分照办。

    而若是有女侍从就更好不过了。一来,正如她和薛仁贵所说,刘仁轨想着让她锻炼锻炼体格,那有一位女武者的指点总要更妥当一些,以免系统所赋予的好体格也有失灵的时候。二来,便是女侍从能与她培养起更为亲密的主从关系。

    这可再合适也没有了。

    “只要这两人就够了?”听完李清月选完人后朝着他汇报的结果,李治的表情有一刹的古怪。

    也不能怪他如此。

    阿史那道真的妹妹阿史那卓云还未经准允,自然不会入宫来,那么出现在他面前的,就只是头一个被挑出的唐璿。

    李治对他没太大的印象,在知道他已年近三十后,原本还看起来的卖相不错也成了金玉其外。

    然而女儿撑在他的桌案前头,语气笃定,“就要这两个。”

    李治琢磨了一番,觉得这两人起码要比刘仁轨和卢照邻适合于保卫安全,又暂且将想要换人的话给吞咽了回去。“那就这样吧,若是有何不妥,到时再换便是。”

    他又朝着唐璿厉声叮嘱道:“照看好安定公主,否则唯你是问。”

    唐璿认真地应了个“是”。

    他生了张端庄方正的脸,身量也高,甚至是明经及第出身,偏偏在气质上就有些短缺,正如李清月打量他时所见,怎么看都像是个老实人。

    自立政殿走出后,李清月朝他问道:“我如何称呼你为好?”

    大唐彼此称呼多是姓氏加官职,但唐璿担任着她的侍从,不算正经官职,北衙屯营守军中他也算底层,那这称呼就有些难办了。

    唐璿答道,“我表字休璟,公主称名或表字均可。”

    李清月反应过来了。

    哦对,他是个读书人,还能按照文化人的叫法。

    不过,唐璿唐休璟,这个名字怎么听起来有点耳熟啊……

    李清月的脚步忽然一顿,又担心被人看出她此刻的愕然来,快速平复了面色继续往前走去,口中回道:“那我便称你为休璟吧。”

    别看她表面平静,在继续往前走的时候,她的脑子里一瞬间闪过了无数个和唐休璟有关的词。

    比如五十拜将,七十为相,六战吐蕃,四朝宰相……

    要不是觉得自己好歹是未来女皇的女儿,没必要把一个还没到崛起之时的侍卫看得如此之重,她自己也还只是个不到三周岁的孩子,她是真想试试能不能和唐休璟来个促膝长谈,问他是怎么把自己混到平平无奇的份上。

    这份残存的愕然,让她在看到自己的另一位侍从之时顿时变成了欢喜。

    前有老当益壮、痛击倭寇与百济的刘仁轨,后有大器晚成、连战吐蕃的唐休璟,边上还有个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让她看着这位没甚名号和头衔的突厥姑娘都多了几分亲切感。

    她终于见到一个普通人了!

    啊不对,比起寻常的大唐姑娘,她又好像没那么普通。

    或许是因习武的缘故,她的肤色被晒得有些黑,以至于当她笑起来的时候,牙齿便显得格外的白。

    让李清月尤为喜欢的,是在她身上有一种宫中少见的野性。

    因得了陛下准允的缘故,她也先得了一套宫中侍卫的制服。

    她身量不低,竟也能撑得住,想来比起宫女衣着适合她太多。

    额外显示出她并非汉人的,便是她腰间挂着的那把弯刀。在弯刀的刀柄之上,镶嵌着数枚宝石,昭示着造价不菲。

    见李清月看向她,她可不管什么小公主年幼不年幼的,只知能给她这个武官任职的机会便是个好上司,朗声说道:“我叫阿史那卓云,公主喊我卓云便好。”

    ——————

    当卢照邻和刘仁轨先后抵达的时候,阿史那卓云这个自来熟的姑娘,都快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在李清月面前抖落个干净了。

    刘仁轨进来,正听见李清月极有求知欲地朝着对方问道:“边地送来长安买卖的马匹真有这样多吗?”

    她自己还有一匹由弘化公主上贡而来的小马驹,但顾念着她人还小的缘故,一直都是由宫官养着,没给她亲自去看一看的机会。

    听阿史那卓云说起西域前来长安的马匹贩子,她未曾见过,便对此很是好奇。

    但还没等卓云答话,刘仁轨已先一步说道:“是不是真有这样多,公主亲自看看便知道了。”

    “诶?”李清月好奇回头朝着刘仁轨看去。

    就听他接着说道:“昨日我问公主,打算先学春秋还是礼记,今日不急着决定此事,我们先去宫外做一件事。”

    卢照邻本以为自己是来旁听上课的,却万没料到刘仁轨会说:“我们先去一趟长安西市。”

    这听起来和授课没有什么关系。

    长安西市,顾名思义,便是位处长安西面的那座大市,和靠近权贵居住之地的长安东市不同,这里不是奢侈品的集散地,而更像是一座拥挤、品类繁多的平民市场。

    又因为此地格外靠近长安的西门,经由丝绸之路抵达长安的胡人大多居住在附近的鸿胪寺那块,西域商人的货物也都带到长安西市来售卖,让此地多少有几分混乱。

    若是要去买卖东西,此地是个好去处。

    可若是要来这里上课,听起来便有些怪异了。

    卢照邻的这份担忧甚至明白地写在了脸上,被刘仁轨看了个清清楚楚。

    “你觉得去长安西市,不是授课之道?”

    被刘仁轨盯着,卢照邻不敢说谎,以至于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刘仁轨眉头一挑,“你这想法便错了。唐人胡人,贵胄黔首,均在这一坊之地,为何不能自此地有所收获?”

    “今日不谈四书五经,我想先请公主看一件事。”

    第37章

    去长安西市啊……

    李清月原本觉得, 她们应当是身着平民衣着,自长安西市的某一处入口慢慢地走进去,哪知道, 是坐在马车之上由西市的北面第一条街驶入,又转入了这一排酒肆之后的暗巷。

    马车停下的时候,她掀开帘子跳出, 就见这条用于运载货物的后道尽端,通往前头一间酒肆的小门已打开了, 正有一个身着皂色短衣的小厮候在门外。

    那小厮一见刘仁轨便迎了上来,“东家已为您将沿街的厢房开好了, 您要的东西也已在其中。”

    自酒肆后头的楼梯上去, 不两步便到了那隔断的单间之中。

    现如今的酒肆可不如后世一般规模庞大,西市的整体占地也只有横纵千米罢了,当厢门合上之时, 甚至感觉有些逼仄,比起单独以酒肆营生作门面的里坊可说差了不少。

    但布置得还算整洁清雅, 让人看着舒服。

    “老师与此地东家相熟?”李清月一边问,一边示意阿史那卓云帮她推开面前的窗扇。

    不, 甚至不需要将其推开,这长安西市的热闹之声已朝人耳膜之中灌注了进来。

    这里是长安人流量最大的市场,毋庸置疑!

    沿街窗扇打开的那一刻,这些声音再不经由阻隔,连带着喧腾的场面一并扑到人眼前。

    自午时开始经营的商铺与沿街叫卖的小贩, 自四条大道涌入的顾客与酒徒, 为整座西市铺开了一片嘈杂的底音。

    而此地恰逢酒肆食肆与布帛绢布行当的两方交界之处, “衣”与“食”的拉锯交锋此消彼长。

    仿佛哪一方的叫卖声音低了一些,便会让行客在对面花光了钱财, 再不往自己这头来了。

    比起长安大酺游街景象,这份白日里的繁华,更令人彻底意识到,自己正身在大唐市肆之中。

    李清月刚望着面前景象愣了一下神,就听得刘仁轨在后头说道:“人活到五十多岁上总还是要认得几个朋友的。”

    所以他会和这里的酒肆老板做朋友。

    他又道:“对了,我今日要你看的,是这个人。不过当心一些,现在先不要让他发现你在看他。”

    李清月顺着刘仁轨伸手指向的方向看去,瞧见了个人。

    这个方向恰好避开了此地行人往来最多的地方,并不会认错。

    那是一个站在檐下抱臂而立的男人,穿着一身赭黄色的内衫,外头披着一件对襟的宽松大襦。

    或许是因正处夏日的缘故,这两件都看起来面料轻薄,但在款式上都不是中原习俗。

    而那顶胡帽下头是一张浓眉高鼻的脸,确实不是个唐人。

    只是不知道是……

    她还没思量出个所以然,就听刘仁轨解释道,“那是一个回纥人。”

    隋唐之间,回纥摆脱了突厥的控制,随后转投唐朝,时常接受唐朝的武装雇佣,就比如在贞观末年配合唐军讨伐薛延陀。自此之后,回纥人前往长安贸易的人数便日益增多了。

    在西市的胡人之中,回纥人所占的比例不小,那人显然不是唯一一个。

    除了他在看向周遭的时候目含几分算计,看起来很有市侩商人的做派,李清月看不出他有什么地方需要被着重留意。

    但刘仁轨有意将其选做第一课的观察对象,应当不是随便选的。

    他伸手将窗扇虚掩起来了几分,让此地开窗张望的人再难被下头留意到,这才朝着李清月继续说道:“我想请公主看他的三个反应。”

    他又指了指随同跟来的两位“保镖”,“我能指派他们做一件事吗?”

    李清月点头。

    他便接着说道:“烦请二位往下面那条街上正常地走过去,一直走到尽头出西市,不必停留,脚步只比平时慢上一点就好。”

    唐璿与卓云都不太明白刘仁轨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既是公主的授业老师吩咐,公主也已准允,他们二人照做就是。

    但走出了包厢门他们才恍然意识到,在他们身上还穿着一身屯营百骑的侍卫着装呢。

    “这应当就是给事中想要的?”唐璿低声与卓云说道,话中还有几分不大确定。

    这份突如其来的差事,让唐璿比彼时初当向导的卢照邻还要茫然。

    但他到底遭逢过吴王府惊变,比起卢照邻还多一份沉着。小公主的看重也让他暂时不必被淘汰,去边地营州上任,那么事情就不算太糟糕。

    硬着头皮去做好了。

    当他握紧了腰侧佩刀行在长街人群之中的时候,这股紧绷感已稍稍削减了些,在继续提步往前时,更是暂时被压制在了心中。

    因他面貌端肃,乍看起来还像是个巡街的老油条。

    倒是与他同行的阿史那卓云头一次以北衙侍卫服走在街头,虽已不是头一次来长安西市,却还觉有些新鲜感。

    唐璿敏锐地瞧见,当卓云的目光正好扫到回纥商人的时候,那人的身形忽然有点僵硬。原本还稍显慵懒的站姿,也已变成了直挺挺的样子。

    他似乎有一瞬的迟疑,但还是主动朝着两人走了过来,将人拦下来后开口问道:“劳驾向二位贵人打听一下,今日官署巡街是否提前了?”

    “你问此事作甚?”唐璿目光冷然地朝着对方扫去。

    这回纥商人活像是被把刀给扎中了,讪笑了一声往后退了两步,“便是好奇,好奇问问罢了。正好与一位巡街贵人有旧,想寻他问个事。”

    他小声嘀咕道;“我这人奉公守法的,哪在乎什么巡街提前不提前的,就是……有点好奇。”

    然而突然之间,他又意识到了什么一般,猛地朝着阿史那卓云的方向看去,用只有自己听到的声音喃喃,“不对啊,无论是平准署还是市署都没有女官,这是哪家贵人的仆从出行买办了?”

    想到这里,他忽然大松了一口气。

    因唐璿和阿史那卓云已朝着前头走去,就留下他这一个还傻站在街道中央,怎么看都有点蠢。

    他连忙环顾了一圈,见街头众人都已各自将注意力落回到了眼前,这才故作无事地返回了他原本站着的位置。

    他一拍脑门,嘟囔道:“都怪那蠢货又把交易时间延后了,搞得我现在瞧见点风吹草动都得惊一跳。”

    “也是我多虑了,平准署的人也应当不管这个。”

    永徽五年和六年的接连水患,让李治不得不在西市地界上设置了常平仓,以确保虽然出现了灾年的情况,西市的粮食价格也不会出现特别大的变动。

    盐铁交易也始终在官方的把控之下。

    但布匹马匹这些东西,却不是大唐官方能处处盯梢得到的东西。

    何况,他只是想要将回纥淘汰的马炒作出个高价,换到更多的绢,也不算违背了西市的交易法。

    他刚走回到铺子门前,就见一年轻人似有要往里看看买卖物品的念头,连忙迎了上去,“都是上好的毛皮,您进去瞧瞧?”

    他说话之间打量了一眼这年轻人的衣着。

    以他的眼力看来,对方的年纪是有些小,若论衣着体面,也远不到达官贵人的地步。但他通身的气派非同一般,不像是寻常人家里能教得出来的,腰间隐约可见的白玉佩,也不像是寻常物件。

    这是个潜在的大买主啊……

    却哪里知道这位大买主还有点犯愁。

    卢照邻无奈地想了想下来之前刘仁轨对他的叮嘱,面对着这回纥商人堆起笑容的脸,点头回道:“进去看看。”

    在走进去瞧见满铺子的精制皮毛时,他更是有点担心自己的月俸承担不起开销。

    但让他有点意外的是,在他买下那张确实对他有用的羊皮袄时,花费的价格居然比起寻常的市场价还要低上一些。

    “您很奇怪吗?”那回纥商人自卢照邻手中收取钱财的时候脸上笑意不减,“这是因为去年和今年的突厥战事。”

    “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苏将军的麾下有我们回纥兵马,作为交换,原本被阿史那贺鲁占据的几座草场换给了我们。今年送到长安的毛皮比起寻常时候多,价格自然就低了。”

    卢照邻诧异:“这种行军进程,你们也是清楚的?”

    回纥商人大笑,“这种消息要是把握不住,做买卖可是要吃大亏的。我就做些诚实的小本生意,可得计较这个,否则别人的价格降了我却没有,那往后还有谁来我这里买东西呢。”

    卢照邻闻言若有所思。

    他起先和公主以及刘仁轨站在那酒肆之上,远远瞧见对方面对官差之时的特殊反应,还当他在干什么不法交易。

    可等他亲自下来问的时候,又发觉并非如此。

    这商人还挺有做生意的头脑,知道要培养诚信度。

    有点意思。

    他抱着那件羊皮袄子慢吞吞地走回了酒肆之上,却赫然惊觉,就是他离开的这一会儿工夫,包厢之中已没了小公主和刘仁轨的身影。

    卢照邻眼见这空空的包厢,险些惊呼出声。

    糟糕!

    陛下为小公主配备了两名护卫,本是要护持她安全的,可那两人自西边的其中一个门离开了此地,是否转道而回还是未知数。

    若是其间小公主出了什么岔子,他不仅没法交代,可能还要连累到邓王身上。

    他当即便想转身下楼去寻人,又想到自己此刻所在的位置正在酒肆之上,居高临下的视角应当更容易用来找人,便匆匆推开了窗扇。

    然后他就瞧见了对他来说难以置信的一幕。

    在西市的长街之上,正如此前李清月推窗之时所见,有着不少沿街小贩。

    毕竟,在这个占地一千六百亩的西市地界上,光是胡人就有数千名,唐人更是过万之数,哪能个个商贩都有铺面。

    因这条街上一面是酒肆米行,一面是布帛绢纱之物,所以一头是叫卖小吃的摊贩,另一头则是民间的纺织者兜售自己成本低廉的布匹。

    现在那些卖布之人的中间,赫然多出了两个卢照邻熟悉的面容。

    面容清瘦的长者已不是身着长衫,而是换成了短打,正在手脚麻利地支起售卖布匹的摊位。

    他身上那当官之人的气场早已看不大出来了,就只像个稍体面一些的百姓。

    与之相称,摆在摊位之上的绝大多数都是麻布,只有那么三四匹绢布。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卢照邻视力好得很,清清楚楚地看到,在摊位的一旁还支着个凳子,在上头端端正正坐着个身着粗布衣服的小姑娘。

    见刘仁轨已将绢布都在面前罗列摆开,那漂亮至极的小姑娘张口便是一句,“卖布啦——”

    卢照邻眼前一黑,好悬没有一个踉跄摔出去。

    那可是安定公主啊!刘老先生您到底在做什么!

    就算安定公主平日里多居深宫,认识她的人并不多,当街协助老师卖布这种事情,应当是传不出去的。但卢照邻光是想想此事被陛下获知后的结果,就觉得自己的脖子有点发凉。

    偏偏下头的两位好像浑然不觉自己搞出了什么动静,很有扮演角色入戏的样子。

    卢照邻深吸了一口气,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在此时打破刘仁轨的教学计划,还是继续在楼上战战兢兢等个结果为好。

    好在,这种折磨应当不会经受多久的。

    这街上干着售卖行当的人不少,却哪见过这样年幼的小姑娘帮着爷爷一并卖布,不知觉间就吸引到了不少人的注意力。

    那小姑娘竟也毫不怯场地继续叫卖,甚至将其中一匹布给抱在了怀中,衬着她的脸色,让这布都看起来贵气了不少。

    众人这才将目光从人转向了布,也在与“摊主”的交流中得知了摊上货物的价格。

    虽说布料整体的质量一般,只是长安城中最寻常百姓能穿得起的那种,但价格也很是公道,光是冲着小姑娘一声嘴甜的道谢将其买去也不亏。

    不到小半个时辰,摊子上的布已被尽数卖光了。

    李清月自凳子上爬下来,转头便对上了刘仁轨有点微妙且敬佩的目光。

    他说是说的让小公主随同他再完成最后一出戏的前奏,却也没想到她真能如此毫无公主架子地做到这一步。

    不过此时就不多夸赞了。

    他掂量了一番手中装满了铜币的钱袋,“我们去见一个人。”

    见的还是那个回纥商人!

    事实上,那回纥商人也早留意到此地的情况了。

    作为一个称职的商人,他当然会看清楚,其他会赚钱的角色都拿出了何种花招。可惜在发觉这对爷孙的竞争力在何处后,他便已打消了从中效仿的想法。

    这太需要那小孩子的配合了。

    他却没想到,那老者收摊了之后会朝着他这边走来。

    而更让他讶异的是,在对方掀帘而入后,目光逡巡了一圈,见此刻并无其他客人造访,张口便道:“我听说你这里可借贷?”

    回纥商人眯着眼睛端详了他一会儿。

    这老者方才卖布之时很有和气生财的样子,现在却目光锐利,一看就知道,他必定是拿过刀见过血的。就算他此刻年迈,估量着也有几分刚硬手段。

    回纥商人舔了舔下唇,“呵,懂规矩的人。”

    “不过你既然知道我这里的情况,那也同样知道,我不做赔本买卖,不将钱借给陌生人,你又凭什么觉得我会将钱借给你呢?”

    他留意到,当他目光上下打量之时,这老者下意识地捏紧了钱袋,仿佛近来正是缺钱的时候。

    反倒是他身边的那个小姑娘从后头探出了个脑袋,兴致勃勃地打量着他和店里的一切,好像完全不知道他们在交谈着什么。有这份胆大,难怪有刚才的表现。

    刘仁轨佯装沉思了片刻,这才郑重其事地答道:“就凭我能将货物售卖出去。”

    是他能,还是他和他的“孙女”一起能做到这一点并不重要,反正这对于那位回纥商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事情。

    回纥商人琢磨了一番这家伙的意思,心中大略有数了。

    他是觉得,今日他只是叫卖的麻布绢布,能收到的钱有限,但若是改换成其他的货物就不一定了。

    而通过这种途径兜售所获得的钱财,足以填补从他这里借钱产生的利息。

    他权衡了一番,答道:“不,我还是信不过你这个新到此地的人。这样吧,我等着看你三天的表现,如果还能与今天这样,我会同你做这笔买卖,抵押筹码也可以看在你的本事上让你满意。但你最好别忘了——”

    他一改方才做生意时候的和气,压低了眉峰,似有几分威胁之气,“我这里的利息是很高的。”

    “我当然知道这个道理。”刘仁轨果断答道。

    回纥商人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这老头的表现可真是让人有点好奇,他早前到底是什么行当的。

    透过半开的帘子,回纥商人瞧见对方在离开了他的店铺后,便带着孙女朝着街对面的摊贩走去,在摊位前数出了几枚铜板,买了一杯梅子饮,而后走到了另外的一处摊子上买了两碗槐叶冷淘面,这才走回到原本的位置。

    在将东西全部收拾妥当后,他与孙女一道在远处一个没开门的铺面外坐下,正坐在屋檐的凉荫之中。

    回纥商人摸了摸下巴,暗道,虽然觉得今日遇到的三种另类角色有点巧合,但又各自能说得通,不像是有什么问题。

    大约只是他多想了。

    赶巧便有个熟人进了店铺,朝着他说道:“买家来了。”

    他哪还顾得上那对爷孙,当即应道:“走!”

    他得先去赚他的大钱。

    不过,他大概不会再看到这对行事奇怪的爷孙了。

    刘仁轨又没真打算找他借钱。

    坐在他身边的李清月用筷子卷起了碗中的冷面,往嘴里送了一口,竟有点找回了现代吃路边摊的感觉。

    槐叶冷淘之中的冷面是用槐树叶子汁水浸泡过的,冷面便发了绿色,在街边的热浪中更显出其清爽的味道来。

    这等街头小吃,为了更好兜售,自然是不放肉的,只洒了点盐巴和腌豇豆,若是放在宫中,大概是贵人们看都不看一眼的玩意,在这长安西市却是紧俏货色。

    方才刘仁轨跟摊主都说道了好一会儿,才让他准许他们两人将其带到这边来。

    旁边没人,只有前头路上往来的人群,还真是个说话的好地方。

    也是个用餐的好地方。

    忙碌了那么久,她这小身板早就饿了,这会儿吃什么都是美味佳肴,更何况是这等特色小吃。

    刘仁轨不免又打量了李清月一眼,用只有两人能听得见的声音说道:“公主又一次令人……意想不到。”

    李清月摆了摆手,示意他在此地就不必客套这么多了,直接切入正题就好。

    刘仁轨也没多纠结,旋即问道:“公主觉得,那个回纥商人是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刘仁轨不怕她回答不上来,毕竟先前已有大慈恩寺中的一番交谈了。

    以他看来,安定公主在评判人事上,有着一种远超年龄的眼力。

    李清月思忖了一番三批人到他面前后他给出的反应,答道:“若以西市管理者看来,此人有单独的铺面,在面对巡街人之时举止恭敬,倒是个好管控的人物。但他有些意外的警戒,有可能被发觉异常之处。”

    “如您所说,他是在伙同其余回纥商贩抬高马价,进而在长安换取到足够的绢帛,回返回纥后再进购马匹,形成往复的利润。虽然这一点我还无从证实,但我想您应该不会在此事上骗我。”

    “而对于寻常的买家来说,如果卢升之看到的情况跟老师告知于我的相差不多,那这回纥商人就是个明码标价、且掌握了一定消息渠道的精明商贾。”

    “可依照老师带着我所见——”

    李清月的眉头忍不住拧了起来,“他竟在长安西市放贷?”

    放的还可能不是一般的贷,而是古代版的高利贷!

    他真是好大的胆子!

    大唐经由贞观之治,在经济贸易上的条件确实要比早年强上了许多倍,但这等索要利息格外可怕的放贷,还是由胡人发起的,不是在助长贸易,而是在破坏平衡和治安。

    “不错,利息还远比钱庄高得多。”刘仁轨肯定了李清月的总结。

    “这并不奇怪,回纥这个势力,他们的首领虽然自称可汗,但一直在大唐官府的管辖之下,还时常对其分而化之,以防其变成北方的又一麻烦。这就让这些回纥商人明白,与其去维系住一个十分稳定的交易网,还不如在其中先捞快钱。”

    “他们自己都是不一定有未来的。”

    “所以公主你看,昨日你指着藏经塔下往来僧侣信徒,说及帝王、高僧与民众所需,但还说得不够完整。俯瞰视角所见并非全貌,就像这一位西市之中的回纥商人,从市署守军、往来买家与特定群体所见,都各有区别。”

    “公主问我如何去看明白长安之所需,那么这是我给出的第一个答案。”

    他没有和武媚娘一样提及李清月话中的缺漏,却用另一种方式提醒了她。

    刘仁轨说到这里,语气里也有几分长辈的宽和,“您还年幼,若有闲暇的话,不如多换换身份来看长安,会听到更多有意思的消息。”

    “但往后,不会是如今日这般由我指导着您如何去看,而是我选定其中一角,让您思考如何切入,这也将会是其中的一项授课内容,公主觉得如何?”

    李清月重重地点了点头。

    这实践课可太有意思了!

    她也相信,刘仁轨不会随便给她指定课题的。这种与人打交道,与大唐打交道的经历,正是她立足此间,能与阿娘并肩共进所需要的东西。

    “请老师按照此法教导便是。”

    刘仁轨又道:“至于另外的一项课业提出之前,我想问公主一个问题——您是什么人?又将对于这个回纥商人如何处置?”

    李清月抿了口从旁边端起的梅子饮,让微凉的温度驱散了些夏日的暑气,也让她能更加静下心来思考。

    她是什么人?

    起码她不是一个寻常的巡街小卒,也不是卢照邻方才去扮演的买家。

    而她的目标,打从她和刘仁轨的那段对话中就已经明确了。

    不论她此时是否还需要拿着李弘做挡箭牌,她都是一个上位者!

    “我猜老师不会希望我回答,作为长安城中的决策人,直接将这个回纥商人从西市中驱逐出去,或者规定法令严格禁止这种行为。”

    若如刘仁轨所说,回纥商人的所作所为,和他们的聚落形态是符合的,那么驱逐走这一个回纥商人,还会有下一个同样有本事的。

    至于禁令这种东西,或许管的住唐人,却当真难以管住百无禁忌的胡人。

    除非……

    除非大唐已将西域彻底平定,不会有什么阿史那贺鲁这样的人,因为李唐皇帝更替之事就予以反叛。也不会有什么吐蕃一边励精图治变革内政,一边意图对着大唐亮出屠刀。

    她好像隐约能猜到刘仁轨想要的那个答案了。

    但想想今日她的表现也已够了,再又多说反而过犹不及,她便回道:“我想听听您的想法。”

    刘仁轨望着面前的热闹场面,语气却正经得像是真在朝堂之上,“倘若大唐的马匹始终不会受到回纥的节制,那么这些人再如何尝试提高马匹价格,也始终不会超过陛下能容忍的那个限度。相反,他们所攥取到的利益,会让更多的回纥人愿意前来此间贸易,让大唐的西市更为繁茂。”

    “若是大唐威震西陲,彻底剪除了种种麻烦,这回纥商人绝不敢手握唐人债务,试图凭借着精干之才,在此地翻身做主。”

    “这既是天下之所需,也是长安之所需。”

    “公主要想看清长安所需,也需时刻记住,您是什么身份的人。所思所行,都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这是我给出的第二个答案。”

    刘仁轨给出了结论:“这样一来,第二项授课的内容应当没什么疑问了,我会向公主讲授传世的种种史书刊载,教您政事上的思辨,令您能自兴替之中明辨得失与自身立场。”

    “当然,还有我与陛下交代过的,”刘仁轨说到这里的时候,已是难得地露出了一点笑意,“让您练好体魄,做个文武兼备之人。”

    这或许不是一位公主的评判标准。

    但既然李清月已在话中没将自己放在一个安逸度日的身份上,又找上了他这样一位老师,严格要求一些,是不为过的。

    这对小公主来说是个挑战,对他来说或许也是。

    他心中微微叹了口气,不免思考自己是不是找了个太大的麻烦,但在重新转回到安定公主身上,见着那双澄明的眼睛之时,他还是说道:“公主若是还有什么多余的话想问,可以现在说出来。”

    教聪明学生多费点心思还是没错的,万一真把人带到了邪路上,便是他的责任了。

    “问题……确实有个问题。”

    然而下一刻,他并没听到什么质疑的言辞,只看到面前的小公主眸光一转,理直气壮地递出了面前的空碗。

    “可以再来一碗吗?”

    老师让她看清自己是什么身份,那没问题呀。

    她现在的身份——不是街边卖布老头的孙女吗?

    回宫之后就没这么自在了,让她再享受一下长安西市的夏日街市吧。

    可恶,这份槐叶冷淘怎么这么少!

    刘仁轨无奈扶额:“……”

    公主啊,活学活用可以不用那么快!

    ——————

    另一头,卢照邻看着下方的画面同样陷入了沉默。

    他回头朝着唐璿和阿史那卓云幽幽叹道:“我总觉得,那两位是把我们给忘了……是吧?”

    第38章

    不过卢照邻的担忧其实有点多余。

    刘仁轨只是要一个单独授课的环境而已, 又不是真将派出去的两拨工具人都给抛在脑后了。

    在婉拒了公主再要一碗凉面的请求后,他便将人重新带回了酒肆之上,将原本体面的衣着给换了回来。随后, 他将装有兜售布料所得进项的钱袋取了出来。

    他为人处世自有一番必须遵照的规则,就算是在授课之中也不例外。

    钱袋之中本是麻布绢布进货所用的钱款被他数了出来,剩下的则装入另外一个袋子里, 交到了李清月的手中。

    开口说道:“这是公主今日所得,长安西市并不只此一隅, 日落闭市之前您大可再在其中赏玩。”

    李清月目光一亮。

    她现在算是知道,老师刚才为什么要拒绝了。

    这长安西市之地, 还有那样多家沿街小吃铺子呢!

    比起再来一碗槐叶冷淘, 不如尝尝别的东西。

    公主千金之躯,若是在其他地方进食,可能还要担心一下吃坏肚子的问题, 但长安西市管控严格,能位列其中的大多经由过核查, 只要没到了冷热混合不知节制的地步,又或者是一口气吃了过量, 应当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不过饶是如此,刘仁轨还是又对着两名侍从认真叮嘱了一番,这才折返回去继续处理公事。

    “不能去吃生鱼脍……”

    在西市的东边有一条永安渠,将城中的水运走通到此地,正方便了将新从渭水沪水昆明池中打捞上来的鱼送到此地。此时也已不是官方律令规定不可打鱼的正月到五月, 恰逢鱼市最为热闹的光景。

    依照长安的风俗, 不乏有人在此地杀鱼活吃, 就为了尝到生鱼脍一口鲜甜。

    可刘仁轨觉得,这是绝不能让公主贪吃的。

    这一条李清月打算严格遵从。如果她没记错的话, 在唐朝之前因为吃生河鱼把自己搞出问题来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怎么还有人不长记性。

    她才不犯这个傻。

    “不能去吃酥山……”

    她在宫中就不被允许吃,现在也不例外。

    不过反正这年头能造得起凌阴贮藏冬季寒冰,一直留到夏季的,本来也没多少人,据说在长安西市里能经营这行当的只有一家。她就权当没看到那个呗。

    “也不要去同那些收宝胡商打交道……”

    相比其他的胡人店铺,那种宣扬自己店铺中有宝贝可淘的,大半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偏偏这伙人和市署关系极好,就将铺子开在常平仓的后头,又时常也让人赚一些,没到人人喊打的地步,竟是稳稳当当地驻扎在了那里。

    行了,其余的地方就随便她逛了。

    李清月倒不担心被人认出她就是方才在那儿卖布的小孩。

    且不说她身后还跟着两个威风凛凛的护卫,让人不敢直视,就说现在,她头上还顶着个帷帽,让她看起来和方才更不一样。

    至于帷帽是哪里来的——

    在拿到了那笔卖布所得的辛苦费后,李清月便盘算着,她这趟出宫,怎么也得给阿娘带一件小礼物,就当做这次出行的纪念品。

    可惜麻布的利润就这么点儿,除非添补上她自己的私房钱,否则绝不可能考虑那些贵重精巧的首饰。

    这么一权衡性价比,头一个被她考虑的,就是那帷帽了。

    早年间的时候,贵族、百官家眷和宫人出行佩戴的,都是能够全身遮蔽的幂篱,到了永徽年间,轻纱分作两侧、浅露面容的帷帽才逐渐取代幂篱,变成了时兴风尚。①

    李清月光是看着挂在帽行里的帷帽,都觉得配合上宫装,必定是一番衣冠风流的姿态。

    买两顶还能亲子装!

    所以现在一顶在她的头上,一顶在卓云手上的竹编盒子里。

    因礼物在手而心满意足的小公主走出了几步,总算适应了这风动飘飞的帷帽,就闻到空气中除了散播开来的酒香外,还有胡麻饼的香气,连忙指派着唐璿去带上两个回来。

    李清月吩咐完,想再看看还有没有别家店铺吸引人,转头就见卢照邻正朝着另一个方向看去,而在那里,有一个打着卜筮招牌的老者正在飞速奔跑。

    “这是怎么了?”

    卢照邻憋笑,“他看到您的两位侍从,被吓跑了。”

    西市这里的卜卦,或许有些是有真本事的,但也有不少就是个占卜相术的爱好者。

    据说她有个叫武攸绪的表弟就在长大后跑到长安来给人算卦,拿到了钱就换了地方算卦。

    可见这里的卜卦人来源有多么广泛。

    谈话之间,唐璿已将胡麻饼和毕罗带了回来。

    比起宫中所做的胡麻饼,长安西市的放油少一些,但也还是面脆油香,就算忽略掉原材料上的欠缺,在这长安街头的烟火气里也显得自有一番滋味。

    毕罗就更有意思了,宫中近来常有的,是樱桃毕罗,甚至被阿耶分发给大臣作为朝会的廊下食,而这长安街上的,竟是蟹黄毕罗。

    “你去买东西,没有因为这一身压价吧?”李清月啃了半块毕罗,满嘴蟹黄滋味后,终于想起来问道。

    唐璿:“……没有。边上都有价格牌匾的。”

    那她就放心了。

    她伸手一指,“再来一杯蔗糖水。”

    ——————

    幸好长安城中够大,在长安西市闲逛填饱了肚子后,还能先散步走过几个街坊,再坐上回程的马车。

    但宫中的晚膳,她是真吃不下了。

    听着李清月一件件絮叨自己在街头品尝到的风味,顺带聊到和宫中大厨所做的区别,武媚娘很是怀疑她今日出门到底是去做什么的。

    总不能刘仁轨为她所上的第一课,竟是长安西市美食风俗大赏吧?

    这听起来多少也有点不像话。

    但还没等她将这话问出来,就见李清月捧着个盒子端到了她的面前。

    “阿娘你再看这个,我用今天和老师一起卖布挣来的钱买的,你戴着好不好看。”

    卖布?

    卖什么布?

    这份疑问当即浮现在了在场众人的面前。

    但眼看女儿兴致勃勃地打开了盒子,将其中的帷帽取了出来,武媚娘又先将这份疑惑给压了下去。

    她坐在妆台前的凳上看着女儿动作,忽然发觉,当阿菟将这顶外出见闻所得的帷帽戴在她头上的时候,比起去年封后大典时候她已又长高了不少,握住手中事物的力道也要稳健了太多。

    这份变化在每日相处之中或许还不大明显,但在这样一个动作里却显露无疑。

    这次她也没伸手去扶女儿的手,而是在清月将帷帽戴稳了之后转头朝着镜中看去。“好看吗?”

    “好看,当然好看。”李清月回答得很是果断。

    这话若是换个人来回答,应当也不会有第二个答案的。

    都说权力也能充当美容养颜之物,或许武媚娘自己没有察觉到,但李清月看得明白。

    登临皇后宝座后执掌六宫事务,对于武媚娘来说绝不是一件负担,反而是一件对她来说得心应手的事情,也让她日趋神采奕奕。

    帷幕吹动之间露出那张盛极雍容的脸,真是一种说不出的视觉享受。

    她刚想到这里,肩膀上便多了阿娘揽过来的手,“阿菟确实好眼光,那么现在可以说给我听听了,那卖布又是怎么回事?”

    “就是……”

    她将自己抵达长安西市以来的经历,都用尽可能详细的词句给重新描述了一番。

    说到对那位回纥商人的评价和刘仁轨的结论时,她更是尽可能地将彼时的对话复述了出来。

    唯独省略的大概只是卖布时候的广告词了。

    武媚娘听着女儿的叙述,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应当感慨她有这等融入市井的觉悟,还是应该说……

    她心中真有一瞬的震动。

    比起上一次阿菟向着刘仁轨坦言自己的特殊,这次势均力敌的回应甚至让武媚娘这个居处宫中之人也有所得。

    她还陡然意识到,她随同李治看到的政局风云,和女儿跟着老师一步步学习的东西,其实恰恰是一种互补。

    更难得的是,她的女儿真能有这样的本事,不仅在随同刘仁轨行走于长安中的时候学习长进,又将其在回宫后条理清晰地复述到了她的面前!

    将武家众人丢出长安然后换来的这个老师,真是请对了!

    她又思量了一番女儿话中的内容,忽而问道:“这样说的话……阿菟,你有没有兴趣收那个胡人为己用?”

    这回纥商人的处事手腕确实还多有不足之处,若非如此,也不会被刘仁轨接连抓住他的两个把柄,成了阿菟上课学习之中的案例。

    但比起这长安城中依托于西市谋生的其余数万人,这人既有胆大性情,还有通权达变的经营本事,显然已能算是个中翘楚。

    早在登临皇后位置的这条路上武媚娘就已经意识到,很多细枝末节处的消息是很重要的,所以她需要那些宫人作为耳目,那么,宫外的消息重不重要呢?

    以她目前的地位来说,或许不那么重要,但多一条消息渠道总没有坏处的。

    而这回纥商人所知道的东西,和澄心跟随监察御史走南闯北所见,以及卢照邻寄居邓王府时常走动于长安之中所得,都是是完全不同的。

    恰好阿菟与他打起了交道,有没有兴趣将人收归己用呢?

    李清月眨了眨眼睛。

    不得不说,阿娘提出的这个可能性,听起来还怪有诱惑力的。

    她脑补了一下那个画面,都觉得很有意思。

    想想看吧,昨天还是跟着“爷爷”前来长安西市卖布的小女娃,家中可能还刚遭逢过惊变,正处在缺钱的时候,以至于要铤而走险地向着回纥商人借取高利贷,现在却突然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对方的店门,丢出一句——

    昨天我是钓鱼执法,没想到吧?

    哦不对,现在还没有钓鱼执法这个词。

    武媚娘看着女儿的表情在一瞬间变过了好几种,活像是下一刻就要演上了,着实不知道她这小脑袋瓜到底在想些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

    她忍不住含笑又问了一句:“有这个想法吗?”

    李清月连忙收回自己脑袋里上演的大戏。

    这个建议听起来真的很有诱惑力,可她仔细地斟酌了一番,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老师说让我做出决定之前时刻谨记自己是什么人,我觉得这话说的没错。不是说我的身份不允许我去和这样的胡商打交道,而是现在不适合。”

    “他如果要走,我没有对应将其强留下来的手段。我抓住了他的把柄,要对他进行处置,也只有告状到阿耶那里,这个威慑力不够直接。再加上,我若要将其收服为己用,也没有对应能给出的利益。”

    真要将那人收编的话,她是绝不可能让他继续以这等方式放贷牟利的,但这部分的进项,她能依靠着什么给对方填平呢?

    总不能是她那甚至还没拿到手的食邑实封。

    “阿娘,”李清月继续掰着手指盘算,“在前面三个理由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时机没有到。”

    “什么时机?”

    “若是平定西突厥战事能顺利落幕,回纥人亲眼看到唐军强盛,那才是真要遵照我们大唐的规则办事了。”

    这个回纥商人同卢照邻说,苏定方麾下有回纥兵力,所以让今年送到长安来的毛皮变多,这话没有说错。

    西突厥战事的作战方针自永徽五年的万年宫议事就已敲定,但一步步推进总需要时间,这两年间只是陆续清除通道上的障碍,将兵力补给线给尽数建立起来,到了现在才是两面合围的决战之时!

    阿史那贺鲁没能拦阻住唐军的推进,已经注定了败亡的结局。

    等到这西突厥叛逆贼子彻底伏诛之时,消息传回长安,势必能引起一番惊动。

    对于那些身居长安的胡商来说,这才是天朝上国发号施令的底气!

    所以,现在的时机没有到。

    若是她贸然找上那胡商,反倒显得她这个安定公主有些行事轻浮了。

    武媚娘听着她的解释,唇边的笑意愈盛,“你说的不错,此事本就不能着急,但先列在待做之事的名目上总是没错的。不过——”

    “阿菟对于西突厥之战真有这样大的信心?”

    李清月朗声答道:“这是当然!”

    这并不仅仅是因她知道这场战役的结果。

    看到长安驻兵后也完全能推断出来。

    在大唐“盛世”名号之下确实还有着诸多不为史书刊载的阴影,为戍防军队提供衣料已经是一笔越来越难以负担的支出,府兵制也已渐渐显露出其弊端,不再是逢战必克的胜因之一。

    但这都不会让一场稳步推进的围堵出现什么岔子。

    事实证明,这也确实是一场对大唐来说绝不会脱手的胜利。

    或许,还因为波斯和大食的交替,让征战西域的这些将领都有了更为旺盛的战意。

    他们只能赢不能输,否则便要被外敌看笑话了!

    显庆二年的春日,新一条消息抵达了长安。

    阿史那忠与程知节等人,会同被敕封为流沙安抚大使的阿史那弥射,招揽了大批西突厥旧部,继续往北推进。

    伊丽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与契苾何力等将领绕道后方,从北方南下。

    这一南一北的推进,行将会师于双河。

    那里,也正是阿史那贺鲁的牙帐所在。

    这是“围猎”!

    李治近来的心情不是一般的好。

    对于大唐天子来说,中原政事上的成就是他能坐稳皇位的其中一项凭据,对外战事的胜利更是一项能用来表彰宣扬的大事。

    这出西突厥战事已经持续了数年的时间,虽然早有拉拢回纥以及西突厥其余部落的成果在手,但只有最终的胜利到手,才能让他彻底安心。

    也同样是在这显庆二年的元月,已经满了三周岁的李清月终于能够开始习武锻炼了。

    去年刘仁轨敲定了这个文武并修的计划之时,她毕竟还是年纪太小,所以直到今年才正式执行起来。

    负责教她如何打好根基的,正是被她聘为出宫随行侍从的阿史那卓云。

    但卓云所要教导的学生,可不只是李清月一个。

    同在此地的李素筠叹了口气,“所以说,我到底为什么也要跟你一起练?”

    她是怎么被诓骗过来的……

    第39章

    说这是一出“诓骗”还真不能算错。

    九岁的李素筠遗传了李唐皇室身量颇高的特质, 加之宫中饮食多食肉蛋和鲜奶,若说她已有十一二岁,也没人会怀疑。

    李清月便琢磨着, 那既是自己的小伙伴,不拉上一并训练,真是可惜了。

    她早已打定了主意要在阿娘建立武周的一路上提供帮扶支持, 也让自己所见到的缺粮逐食再不是民间习以为常之事,那么除了让自己按部就班地跟着刘仁轨学习知识之外, 就还得多找到几个同路之人。

    萧淑妃经过她的提醒,及时自废王立武的斗争之中抽身而退, 现如今以萧昭容的身份跟随在周国夫人身边进学, 越发像个隐形人,那么她的两个女儿其实已渐渐转移到了母亲的手底下教养。

    此外,改封许王的李素节被遣送至封地过日子, 既是令其边缘化,也是对他的保护。

    没有相处之时的隔阂矛盾, 用起人来也更……坦荡了!

    李素筠哪听过那一套一套的啊。

    什么她若不想像是那几位长公主一般,还只守着三百多户的实封, 就得在父皇在位期间争取到足够的地盘,那她总得有一项是出挑的。

    可比起李下玉饱读诗书,李清月少而聪慧,在“文”方面,她显然是不用多想了, 那不如试试在“武”上发展一二?

    仲冬季节的田猎早成大唐军礼之一, 简直是个再合适不过的展示场合。若能在几年后的某次田猎中, 当着这样多双眼睛猎取到一个足够有分量的猎物,她必定能够颖脱而出。

    至于说, 田猎之事不仅看个人的本事还很讲究配合?

    那好办呀,她们两人合作不就行了。

    李清月信誓旦旦,“弘化姑母所送的青海骢,等咱们都长大的时候其实也将近战马服役的末期了,用来做早期训练之用还好,再往后肯定不成。那便用它再培养出下一代来,到时候你一匹我一匹,你看如何?”

    李素筠有心想说,妹妹是不是刚才用长公主封地数目内涵了一下阿耶,又觉得她说的真有道理。

    再说了,还有个被她已用了几次的理由——阿娘说的,听妹妹的话。

    既已被拉过来了,练就练吧。

    但李素筠很快发现,事情没有她想的这么美好。

    她本以为,自己的年纪怎么都要比阿菟更大,卓云制定的训练计划又是按照阿菟的年纪来的,对她来说也应当容易。

    她哪知道,这训练竟是这样的!

    在阿史那卓云制定起来的计划里,年幼的小公主还不需要真去学什么打斗工夫,但已需累积体力、柔韧性还有腰背臂膀的力量。

    目的便是让这出循序渐进的训练,为往后的骑射服务。

    然后,她先找了尚食局的人确认了一番小公主平日饮食,便按照“自己”早年间摸爬滚打的经验划定了训练的时间和强度。

    这样一来,按说是没什么问题了。

    就连李清月和李素筠也是这样说的,“你别看卓云在与人相处之时坦诚得极没心眼,但那是因为辅国大将军自投靠我大唐以来便备受信赖,从无胡人唐人之分,她兄长也正处天子御前,很得重用,但真在这等看家本事上,她是分毫必较的。若非如此我还不放心呢。”

    万一因为锻炼过量,把自己搞出个好歹来,她上哪儿哭去。

    所以她当然是对卓云提出的计划做过把关的。

    可话是这样说不错,李素筠还是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腿。

    因为方才那一刻钟的抡臂仆步拍地的动作,她腿酸!

    她鼓起了腮帮子,怒道:“她真的不是按照突厥人的体质考虑的计划吗?”

    话一出口,她就见李清月极是震惊地瞪大了眼睛,“你竟觉得突厥比我大唐更强吗?而且你看,我都坚持下来了。”

    李素筠:“……”

    这话没法接。

    她努力拍了拍自己的脸,让方才还有点扭曲的表情恢复了正常,见李清月也并非全无反应,起码在额上多出了一层汗水,又觉自己可能只是因为养尊处优的宫中生活而筋骨僵硬了,反而是阿菟这等年少之人更容易拉伸开来。

    李清月继续给她画饼,“你看,下一个动作是俯腰和晃腰,不像是方才那个动作难做了。若要纵马驰骋,当先要练好的就是腰胯部支撑。”

    “据说早前的时代还没有高桥马鞍与马镫这样的东西,骑马之人要完全依靠着自己的力量夹紧马腹,让自己坐稳在马背上。我们现在已有捷径可走,这个训练的强度也要小多了。不难的!”

    李素筠认真地端详了一番卓云跑去找了尚药局后才画出来的示意图,觉得这确实不难。

    可当天晚上她就垮塌在床上了。

    她那同胞姐姐李下玉端详了她的表现许久,方才确认,她只是吃不消那番训练,而非遭到了什么虐待。

    但还不等她发问,就见李素筠已一骨碌翻身坐起,努力让自己摆出一副从容无事的样子。

    “你……真不用我去请医官来看看?”李下玉试探问道。

    李素筠闷声,“不用!”

    那听起来多丢人。

    今日的那番训练之后,阿菟甚至还跟着刘仁轨上课去了,若她这个早早回来的竟在叫苦叫累,那往后如何能在田猎之中与阿菟配合?

    她在妹妹面前也要抬不起头了。

    她连忙试图找点东西岔开话题,就见姐姐手里拿着一本她未曾见过的新书。

    名字是……《乙巳占》?

    “这是什么书,占卜的吗?”

    李下玉摇了摇头,“不,这是星象、天文与风的著作。”

    李素筠有点不太明白,姐姐平日里所读的书已日渐晦涩了,怎么到如今更是往玄学方向去了。

    李下玉却没有继续跟她解释的意思,只将寝殿之中医治跌打损伤的药膏都帮她翻了出来,搁置在床头,“行了,你继续歇着吧,我只是将书借阅来看看罢了。”

    这也还是一本并未尽数完成的书。

    显庆元年之末,李淳风协助修编的十部算经推行进了国子监与弘文馆中。李下玉在术算课程上的表现格外优异,也便顺理成章地见到了教材的编写之人。

    彼时,能者多劳的李淳风总算能闲下心来忙一些自己的事情,其中一项就是编书。

    因上一本《法象志》记载的是浑天仪,他下一本写的便是占星之道。

    但占星也非孤立的存在,在归并盘点了一番历史上的占星学知识之余,他也将其余天文气象的所思所得罗列其中。

    这就是这本《乙巳占》中所刊载的东西。

    李下玉在得到了李淳风的准允后翻阅了几页,已是沉浸到了这从未接触过的学问之中,当即提出了借阅的希望。

    按说太史局中的东西大多只流传在内部,就连进学的名额都是“世袭”,是不大容易借到此物的。但李淳风的情况不同,他巴不得有更多人对此道感兴趣,以便协助于他完成种种校订和观测任务,当即拍板做出了决定。

    不过事涉公主教育一事,在将书出借后,他还是将其汇报到了陛下的面前,也因皇后正在此地伴驾,便也同样知晓了此事。

    又在随同女儿的闲聊之中告知了她。

    “阿耶会介意于女儿从事天文行当吗?”李清月好奇发问。

    她问出这话的时候,武媚娘正将手自她还有些湿润的头发间穿过,趁着女儿赖在她膝头的动作里,将她的头发以绢帕再擦干些。

    或许是因阿菟发质并不细软的缘故,明明才只三周岁多些,头发已看起来有些厚实了。

    养儿子和养女儿的感觉是不同的,再加上李弘和李贤都远不能如阿菟这般和她探讨深入的话题,实在不怪武媚娘偏心于女儿,在把玩着她头发的时候,已在心中思量起了种种编发的方式,又想着她开始强身健体后辛苦,得吃些什么进补。

    听女儿发问,她回道:“你阿耶怎会介意于此事?”

    “对他来说,女儿做什么都好,只要……不威胁到他的位置,不影响大唐体面就好了。”

    所以是从文也好从武也罢,又或者是如义阳公主近日所为的一样,对于占星观气产生了兴趣,李治最多就是让李淳风留心一些,别让公主在观摩操纵浑天仪的时候闹出什么乱子。

    不会做出什么拦阻举动的。

    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李清月敏锐地察觉,当母亲说话间停顿的那一刻,她手中的动作其实也有刹那的停滞。

    这出停顿不由让人心中一凛。

    母亲所说的后半句话,可能也并不只是指代着义阳公主而已。

    李治对公主的要求是如此,对并非是继承人的皇子是如此,对于先帝和高祖留下的那些儿子是如此,对于其他人呢?

    这份天子与旁人有别的天堑,只怕并不会因所谓真情而消弭。

    而以李清月所记得的历史,李治在世之时,母亲其实就已在努力争取权柄,以确保自己说出的话同样需要被人郑重以待,而非只被当做李治的附庸,那么,她真的会这样的“无所谓”而无动于衷吗?

    李清月无法确认这一点,因为武媚娘已转移了话题。

    “义阳打算如何做你先不必管了,倒是另一件事,你得在近日告知于谏议大夫。”

    “要告诉老师什么?”李清月扭头发问。

    刘仁轨和李义府之间的矛盾,怎么说呢,固然因为前者担任了安定公主的老师而暂时沉寂下去,但去年的时候武媚娘便觉得,以李义府的心性,若是有机会能将刘仁轨给丢出长安去,他是不会吝惜于这样做的。

    反正在他看来,公主的老师由谁来担任都可以。

    但在听闻了女儿和刘仁轨的上课计划后,武媚娘还是向李治建议,给这个做老师的升一升官,也好让他再多一份安全。

    虽然只是从原本的给事中升到了谏议大夫的位置,提升了一级而已,对外界展示出的信号却已很明显了——

    这是陛下要保的人。

    饶是李义府已升迁为中书令,拿下了当年柳奭的位置,也没让他再敢将矛头指向这硬骨头。

    正因为如此,李清月才格外奇怪,为何阿娘会有事通知于刘仁轨。

    莫非他又得罪什么人了?

    “你这小脑袋瓜里都在想些什么。”武媚娘见她神情如此调侃了一句,又道:“这件事也不止与谏议大夫有关,而是与这长安城都有关系。”

    “陛下有意在三月巡幸洛阳宫,届时文武百官随驾,此去所用的时间绝不会太短,你也自然要一起去的。我是让你提醒谏议大夫,改一改授课的计划。”

    “去洛阳?”李清月差点想跳起来,又想到头发还在阿娘的手里呢,努力压制下了这个冲动,只轻声问道:“这两年天时不是还好吗?”

    为何忽然要前往洛阳了……

    虽说她也已经自“逐食”一词中知道,关中粮食的负载力不足,反倒是洛阳还能因水运的缘故得到充足的补给。这样一来,倘若天子移驾洛阳,连带着宫人百官一并前去,正能极大缓解长安的压力。

    但等闲情况下,本着李唐基业正在关中的缘故,天子是不会做这件事的。

    李治此前就从来没做过前往洛阳的举动!

    寻常迁移的前提,正是灾祸。

    然而以李清月这半年间跟随刘仁轨在长安城中所见,永徽年间的灾害影响已日渐平息了下去,显庆元年各自上报的灾难里,也不是大范围天时影响的那种。

    武媚娘像是看出了她的担忧,柔声解释道:“天时确实还好,去年冬日也有今年顺遂的征兆,只是西域决战在即,陛下意在让此战的胜利更为卓著,便打算将关中粮仓的剩余存粮调拨往西域。前两年消耗在平抑粮价上的粮食其实也不少。这两项开支拿出去,关中就供给紧张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安怕是不能待了,不如往洛阳去。

    总不能闹出个西域作战粮食充足,天子饿死长安的笑话。

    当然,李治是不可能饿死的,只会让百姓再往外州觅食一次罢了,可名头上依然不好听。

    听到这里,李清月刚悬起的心这才放了下来。“我会将此事告知于老师的,但这应当要由阿耶在朝堂上直接说出,现在就告知老师无妨吗?”

    武媚娘摇了摇头,“再过几日,便会在朝堂上宣布了。”

    这并不算逾越。

    彻底粉碎外敌的野心,在目前乃是重中之重,所以这项巡幸洛阳的决定,必定是“宣布”而不是讨论。根本不会因为提前泄露出去而让人有机会予以反对。

    又因李治此举乃是将整个朝堂都暂时搬迁过去,他甚至不必将什么人留在长安监国,没有什么人员分配之说。

    就连那正在翻译佛经的玄奘法师,竟然都被李治一并算在了打包上路的份上。

    李清月简直要惊呆了。

    这出行的阵仗,远不是出行万年宫可比。

    哪怕没有明言提及要在洛阳滞留的时间,可考虑到往返之间的人力财力消耗,谁都不会觉得此行将短于半年。

    否则他何必连高僧都要带上啊……

    总不能只是因为李弘再次生病的缘故。

    去年他一度病弱到需要延请高僧开光,但玄奘自己的病症还曾得尚药局医官看诊,能否凭借着佛教普渡之力痊愈,是谁都明白的事情。

    这只能等着药力抗衡过病症了。

    ——————

    “阿娘不必担心于我,自有宫人在旁照看。”

    三月出行之日到来时,李弘在开春季节感染的风寒还未结束,不得不在车厢中多放置了几床软被,斜靠在一侧。自被中探出的脸还有几分苍白。

    他看了看将他送上车来的母亲,又看了看同在此地的妹妹,眼中隐晦地露出了些羡慕。

    他早听闻妹妹已在外走动多时,现在又开始练习基本功夫,比起上一次和她打照面,她又看起来长大了不少,还是尤为康健的那种。

    可他也知道,自己是父母寄予了厚望的存在,本不该有这样的羡慕情绪。

    他便又问道:“六郎那头的情况如何了?”

    “他吵着要见阿耶,我让人将他抱过去了。”武媚娘没错过长子眼中再次浮现的一缕艳羡,安慰道:“若是半道上车中不适,一定令人前来告知于我。”

    李弘点了点头,送走了母亲和妹妹。

    但武媚娘和李清月并未能够直接回返到车驾之中,而是被人在半道上拦了下来。

    或许准确的说那也不能叫拦,只是遇上了个不打招呼就显得不够礼貌的人。

    “看长孙太尉的样子是有话要指教?”武媚娘朝着面前之人看去。

    她言语神情中虽不失对这位当朝重臣的尊敬,但早在她被确立为皇后的时候两人便都已清楚——

    这份尊敬之下心照不宣的立场,已注定了他们没可能和睦交流。

    既然如此,也不必强求字字体恤对方的年纪。

    事实上,长孙无忌也确实不是来同她和好的。

    他稍稍往外走出的两步,让人不难看出,他是有话要说,而不是因为所乘坐的马车就在旁边。“老夫也仅有一句话想问罢了。”

    自永徽五年到显庆二年的短短三年之间,长孙无忌的亲信党羽随着李治掌权日盛而损失惨重。哪怕最重的一刀始终未曾落到他本人的身上,就像是李治一直在顾忌舅甥情谊,他看起来也衰老了太多。

    这也让他出口的话里中气不足。

    可他的下一句话,又分明有着锐利刀锋直指面前,“力挺皇后有德之人,为何不能令陛下安居帝都呢?”

    骤听此言,武媚娘眸光一冷。

    为何在今年暂时迁居洛阳,以长孙无忌的政治才能,不可能看不明白。

    但他依然发出了这句质问。

    以长孙无忌此刻的神情推断,若将这句话传到陛下的耳中,他也是毫不担心的,因为他这话中并没有只言片语在对陛下问责。

    他问的是被抬上宰相位置的许敬宗李义府等人。

    问的是她这个取代了王皇后位置的武皇后。

    问他们为何会让李治破天荒地巡幸于洛阳!

    她凝视了长孙无忌一刹,唇角冷意更盛,但还没等她开口,便忽然听到身边的女儿问道:“可洛阳宫,不是祖父所建吗?”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正式营建洛阳宫,留下了“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朕故修营,意在便于百姓”这样一段话。①

    在刘仁轨获知出行计划的时候还专门向着李清月科普过此事,也还没将其忘掉。

    以至于她拿着这句话回敬长孙无忌,说得一点不带含糊。

    她话中之意不言而喻。若长孙无忌觉得李治前往洛阳乃是不能安居帝都,又把李世民放在哪里!

    这话要是由武媚娘来说,多少有点不妥。由一个三岁孩童说出来,便无妨了。

    长孙无忌的神情都僵在了当场。

    偏偏武媚娘还在此时从容地又补上了一句,“阿菟童言无忌,不过……长孙太尉乃是长辈,还是谨言慎行一些的好。”

    话毕她就没继续同这位太尉纠缠,而是拉着女儿迈步走回了车中。

    可在车驾启程往前之时,自李清月所在的位置往她的脸上看去,分明还有几分蛰伏的炽焰。

    这种情绪并未因长孙无忌暂时被回怼过去,就有所消退。

    武媚娘指尖轻叩,心中思量。

    自她和李治联手开始,她便做好了心理准备,绝不会发怵于这等问责,但主动权在谁手里,还是有区别的。

    为免长孙无忌真将今日所问之言,变成另一出朝堂风云的引子,她此刻应当再做一件事!

    “阿菟,”她忽然抬眸朝着女儿看去,问道:“你怕不怕骑马?阿娘载着你的那种。”

    李清月听得出这话中的锋芒毕露之意,几乎想都不想地答道:“不怕。”

    “那好!”武媚娘朝外吩咐道,“取我马来,再将……将阿菟送的那只帷帽也拿来!”

    当李治听到车外由远及近传来一阵突兀的马蹄声,朝着窗外看去的时候,竟见身着朱红骑装的丽人牢牢揽着怀中的小公主纵马而来。

    丽人头戴帷帽,轻纱在暖风之中吹拂开来,露出日光所眷的面容,正有一种张扬而大气的美感。

    而她怀中的那个孩子明明还远不到骑马的年纪,被以这种方式揽在马前,也丝毫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反而冲着他,也冲着同样探到了窗边的李贤挥了挥手,当真好一番活泼喜人。

    骏马疾驰,不过是几个呼吸之间便已抵达了天子乘舆旁边。

    也就是在马速减缓的那一刻,武媚娘漫不经心地将帷帽侧面轻纱彻底拨拢到了一边,朝着李治露出了一抹极为自信耀眼的笑容。

    这其中好像潜藏着攻击性,又好像只是母女相携来到那对父子的面前。

    最后随着天子车舆暂歇,变成了一副静止相对的画面。

    李治无法否认,在这样的策马而来中,他的心脏都漏跳了半拍。

    但周遭还有无数双眼睛看着此地的情况,他还是问出了疑惑,“皇后这是?”

    为何忽然不在车中坐着,而是来到了此地。

    武媚娘应道:“陛下乃是东游洛阳,妾自当应景而为。”

    既是“游”而不是“就食”,正该拿出潇洒豁达的样子,怎能令人看轻!

    尤其是——

    不能让那些觉得陛下选错了的人看轻了!

    第40章

    李治的目光无法从面前之人身上挪开。

    这一句“东游”说得好生轻描淡写。

    随同她此刻恣意飞扬的举动在一出, 令人只觉确有其事。倘有弓箭在手,便是说出什么逐猎于洛阳,或许也有人会相信。

    但在做出这个暂时迁居洛阳的决策之时, 李治到底是打着何种算盘,身为皇后的武媚娘不会不知,也就让她的表现更显难能可贵。

    事实上, 长孙无忌方才朝着媚娘发出的那句质问,以天子的消息渠道灵便, 早已有人汇报到了他的耳中,但以李治看来, 既是相互之间打了个平手, 他便不必做出何种干预。

    反正,当圣驾迁移至洛阳之时,除却洛阳周遭的含嘉仓、洛口仓、黎阳仓都可供给于朝堂百官用度外, 自有关东势力前来面见天子,以进一步压制关陇势力的气焰。

    长孙无忌所属朋党也早已渐渐衰落, 谁都知道,那个被打开的口子不会被填补上, 只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继续陷落。

    可他未曾料到,皇后本就有一番常人所不能及的气性,并不愿意等到这漫长的迁移过程结束,才让自己重新找回高坐明堂的优势。

    这份气性……

    不在他的计划之中,却也未尝不是在以他的切身利益发声!

    他也无法忽略掉, 在目睹这番策马而来的场面后, 他心中随之而来的心绪沸腾。

    那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感知。

    媚娘的这一出疾奔, 或许不符合皇后应当端庄静姝的固有印象,却像是一记重锤打在他的心中, 告知于他——

    天子之道,本就不在处处沉潜隐忍!

    若是已有人敢将那等“不得安居帝都”的话宣之于口,便意味着其实还有更多人在心中有着这样的一番揣测。

    或许他更应当做的,不是在洛阳等候下一份捷报,而是打从有那等苗头开始的那一刻,便将其压制下去。

    他“确实”是东游洛阳!

    “阿耶!”李清月忽然又朝着他挥了挥手,“你看,今天的风是暖的。”

    李治霍然回过神来。

    是啊,三月春意正盛,选择在此时迁居洛阳,本就有时令缘故。

    这也是个该当踏花赏景的时节。

    那他此番车马连缀成行,往洛阳前去,沿途崤函道正当草木茂盛之时,难道要走出个逃难之感来吗?

    他朝着一旁的近侍吩咐道:“去取御马来。”

    他当同行!

    早前巡游万年宫的时候,李治的坐骑还被搁置在随行的仪仗之中,并未真派上用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能骑马。他近来又逢体魄安泰之时,活动活动也好。

    李贤眼巴巴地朝着李治看了一眼,却只得了父亲一句“你坐在车中”。

    而后他便看见父亲已翻身上马,随同母亲和姐姐所骑乘的那匹并驾而走,真是好一番行动如风的样子,很快就已将他甩在了后头。

    武媚娘又策马行出了数步,方才调侃道:“陛下为何不带上贤儿?”

    李治无奈,“他这个年纪,还是太活跃了一点。”

    相比较早慧的女儿和身体欠佳的李弘,李贤更像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孩儿。也就意味着,当他正处在两岁这个年纪的时候,固然听得懂大人的话,却着实不太安分。

    李治自忖自己的马术不差,也不敢随意将幼子给带在马上。

    若是真在半道上栽了下去,反而有违他走陆路往洛阳去图个安全的初衷。

    他朝着身侧之人望去,目光已再度一亮。

    方才身在车中他便已觉媚娘和阿菟这对母女的气质极像,此刻并驾相伴,这等相似也就更为明显。

    阿菟这等天不怕地不怕的做派,好似还比媚娘更上一层。

    他转向女儿问道:“不觉得坐在马上危险吗?”

    “有阿娘保护着,怎么会危险呢。”李清月毫不犹豫地答道,“再说了,我练过的!”

    她拍了拍自己那尚且没多长的腿,以示自己在被带于马上坐着的时候能坐稳在这里。

    但这话听在李治的耳中,却同小孩子宣扬自己有本事打架没多大区别。

    咳……行吧,练过三月也算练过。不能打击她此刻的自信心。

    反正再多骑上一会儿,她大约也不会觉得这样好玩了,还是在车中舒服。

    他又忽听李清月朗声说道,“而且,阿娘的这顶帷帽还是我买的,坐这儿多有成就感。”

    “你买的?”李治哑然失笑。

    他就说为什么他此前从未见过媚娘戴起这样一顶帷帽,以这顶帷帽的制式与材质,也绝不像是宫中手笔。

    瞧着也太像是个便宜货了。

    也就是因媚娘气质容色绝佳,又配合着那骑装在身的飒爽,才将这顶帷帽给戴出了上等货色的效果。

    可若真去计较它的品类,只怕是绝不会放在贵人面前的。

    大约也只有小孩子才能说出这样的骄傲语气来,“当然是我买的,还是我自己在长安挣到了钱买的。”

    武媚娘有点担心阿菟下一刻便要说出一句,这是我同老师一起当街卖布赚来的钱。若是这话落在李治的耳中,刘仁轨这位做老师的只怕要吃个挂落。

    但显然她这份担心是多余的,在李治问起她是如何挣到钱时,阿菟却只是眨了眨眼睛,以示此事需要保密。

    “他倒是教了你不少奇怪的东西。”李治不免因此想到媚娘彼时所说的那句“这对师徒有意思”,现在看来,是有些奇怪的相处模式在。

    “也不全是奇怪的东西。”李清月认真答道,“老师教我做人要沉稳大方,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我便送了阿娘这顶帷帽,带着宣城一并锻炼体魄。老师也教我要以史为镜,明辨得失,所以我们如今先自祖父所建丰功伟业学起,就如洛阳宫乃是祖父所倡议重建,也是这里学的。”

    而她活学活用,用这一句驳倒了长孙无忌。

    “老师还教我要身居中央,当知枢纽之变,所以我们此前在长安城中走动,先自长安西市走起,正巧看见阿耶设立的常平仓与平准署是在此地如何运作的,方才知道,原来灾害之中还需天子在粮价上尽心。”

    李清月仰头显摆,“阿耶你看,我学了不少呢。”

    李治被这一连串的话给砸了个正着,尤其是那关于常平仓的恭维话,自孩童的口中说出,显然更有一番令人信服的效力。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他此刻正骑于马上,竟觉很有几分飘飘然。

    不过话是这样说没错,该问的话还是要问的。“可你为何只送礼给你阿娘,却不送给我呢?”

    这场面总有点似曾相识。

    但彼时的清月还没法开口说话,现在却可以同他掰扯了,“一来,此物配不上阿耶的身价,总得再挑个重礼才好,二来嘛……”

    她目光炯炯,任谁都得觉得她随后说出的那句话,必然是一句天大的实话,“阿娘戴着好看。”

    李治:“……”

    这话没法接了。

    ——————

    “陛下何必同她一个孩子计较。”武媚娘跟随李治重新坐于马车之中的时候,便忍不住笑道。

    说是要以东游洛阳的姿态起行,但路途遥远,也不可能真就完全靠着骑马直抵那儿。

    向百官呈现出君王态度就足够了。

    李治在车中坐定,正见媚娘将那等帷帽小心地搁置在一边。因方才头顶此物,又有骑行间春风吹拂的缘故,令她鬓边有几缕头发散碎在那儿。

    但宫人并未在侧,反而将车中的李贤也给先暂时抱走了,便也无从妥帖打理,故而她只随意将其挽在耳后,却自有一番慵懒之美。

    他这才后知后觉地想到,难怪自前几年间开始,长安城中就少有佩戴幂篱出行之人,反倒是帷帽占据了上风。但以今日所见,若着幂篱,便委实少了潇洒气度。

    他温声回道:“我哪是在同阿菟计较,我是在想另一件事罢了。”

    “媚娘你所行之举确有其用处,但我思量一番后又觉得,若只靠着这个,应当还不足以令人信服。”

    武媚娘颔首,“我也是这般以为的,但方才那件事是我当做的,剩下的便是陛下的分内职责了。”

    李治笑了笑,转而自车中箱柜里取出了洛阳地图。

    这幅地图绘制于洛阳宫修缮完成之时,除却那也可称作紫微宫的洛阳宫,便是经由洛阳皇城前流过的洛水,以及分布在洛河南岸与皇城以东的两片民居街坊。

    他目光凝视着这张图幅之上的线条,忽然幽幽开口,“我听阿菟说,谏议大夫教导她,居处中央,当知枢纽之变……”

    “确实如此。”

    “这话说的有些道理。”李治若有所思,“那么你说,我等自长安转道洛阳,若要先定中枢,一击即中,又该当选在何处呢?”

    他不能只在沿途之中给人看到他这位天子的精气面貌,还应当在抵达洛阳后,先做一件一锤定音之事!

    此为上策。

    但别看他说话之间似有问询的意思,同在车中的武媚娘已察觉到,李治本就在执政之事上聪慧异常,不会抓不住这个最为关键的地方。

    就像此刻,他的目光已落到了地图的中央。

    乍看起来,他好像还只在洞察地图全局,早已随同他思绪斟酌的武媚娘却知道,他在看的,应当是位居中央的那座天津桥。

    在隋朝之时,它还是一条由铁链联结船只而形成的浮桥,但因洛河涨水次数频频,动辄将其毁去,因此,到了贞观十四年,李世民下令,让石工以方石作为桥墩,减弱涨水对桥体的冲击。

    毕竟,这座横跨在洛水之上的天津桥,正是连接洛阳南北民居的要害枢纽。

    若是此桥被毁去,也就意味着百姓要想探访于南北对岸,便需以渡船行路,怎么看都觉得会让这座被切分开的城市少了几分威严。

    可即便如此,洛河涨水依然屡次带给这座桥梁以毁灭性的打击。

    就比如说……一年多前的永徽六年九月,洛州就发生过水灾情况,将天津桥给冲毁了,只剩下了还留在河中岛上的日月表胜四座门楼,安静地伫立在流水之中、宫城之前。①

    又倘若武媚娘没有记错的话,这次灾害上报到京城,因关中水患的盘查刚刚落下帷幕,李治也无力再对洛河做出什么整饬举动,所以对此给出的批复是,先将那座浮桥给重新接起来,石脚就先不必修建了。

    反正洛阳不是长安,没必要在此事上多花工夫。

    这个决议对于彼时来说是正确的,毕竟要先将钱给花费在刀刃上,但在这一年半后,却好像正可以作为天子福泽洛阳百姓的手段。

    果然,武媚娘随即就听李治说道:“修天津桥吧。”

    宫城之前显示皇家体面的天津桥,正是这个“枢纽”所在。

    如此一来情况就很明确了。

    倘若天子驾临洛阳,并非上来就是与民争食,而是先将南北通道进一步稳固,好让百姓往来便捷,谁又会觉得,他这出迁居里有狼狈姿态呢?

    便是关东世家抵达洛阳,自宫城之前的天津桥上走过,也当更觉他这位天子的威严。

    这无疑是一出对人方便也对己方便的举措。

    只是还剩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座桥要由何人来修建。

    李治沉吟之中,也下意识地将这个问题给问了出来。

    让洛阳百姓来修必定是不妥的,否则便看起来像是他这位天子发起了洛阳劳役,只为图自己度假之时门前气派。

    让关东势力自发出钱来修建同样不妥。且不说他们有没有这等投诚上的觉悟,也难免令他们怀疑,让他们先做事,正是卸磨杀驴之举的前兆。

    至于关陇那些,就更不必说了。

    好像为今之计,还是自国库出钱,让随行的将士在此事上出力。

    然而李治刚想到这里,便忽听武媚娘开口问道:“陛下是身在局中糊涂了,修缮此桥之人,不就在随行队伍之中吗?还是由陛下亲自将其指派带上的。”

    李治抬眸间有一瞬的恍神。

    可当他将随行众人的身份一一自脑海中盘算过去的时候,他倏尔目光一定,“媚娘是说,跟随玄奘法师一并前来的数百名佛教教徒?”

    他这话刚刚问出,并不需等到对方回答,心中就已在顷刻间有了答案。

    显庆元年的时候,他需显示出自己对佛教的仁善,便令玄奘法师为弘儿祈福,以庇佑其安全。作为回报,他将《道僧犯罪同俗法推勘敕》给废止了,重新启用贞观年间的道僧格律令。

    然而到了今年,刚翻过年来,他就重新颁布了《僧尼不得受父母尊者礼拜诏》,在诏书中提及“父母之亲,乃是人伦之极”,以人伦限制宗教的发展。

    偏偏在三月移居洛阳之时,他又显示出了对于玄奘法师和众多大慈恩寺中僧侣的器重,将他们一并带在了随行的车驾之中,伴随天子御前,让人无从揣度他对于那些佛教僧侣到底抱有何种想法。

    是恩吗?或许吧。

    毕竟,路途之中光是粮食都是一笔巨大的消耗,更别说,随后居住在洛阳中的开销,也都是李治这位陛下一力承担的。

    但更准确的说,李治从未忘记思量施恩提拔与宣诏打压的分寸,正差一个手段进一步试探佛教所能接受的控制底线。

    如今他们跟着队伍离开关中前往洛阳,实是个试探的好机会!

    洛水天津桥全长不过百来步,以随行僧侣加上少许士卒的人数,足够了!

    李治想通了这一点,当即拍板,“就让他们修桥。至于他们愿不愿意做这件事……”

    武媚娘托腮笑道,“他们当然愿意,佛经教典里可都说了,能行一善则去一恶,一恶既去则息一刑,若能令天津桥重修,恰是一出将佛教善念传递于洛阳的壮举。”

    除了那些真有本事翻译佛经的,剩余人里,也不知有多少是为逃避赋税劳役才加入的。

    陛下恐怕早就想让他们做点实在事了!

    这也确实是李治所想。

    他垂眸之间,心中不知闪过了多少感慨,最后只变成了一句:“还是媚娘知我心意。”

    下一刻,车外之人便听陛下吩咐道:“速让玄奘法师前来见我。”

图片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