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壮年的汉武帝刘彻觉得主父偃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对国家功不可没,但死得很可惜。
虽然是他下的令。
【我们知道,西汉的卫青、霍去病与三国时期的关羽、张飞都配享武庙。
关羽对士兵很好,但对士大夫不屑;张飞和关羽是反过来的,对士大夫极为尊敬,但对士兵不好。
卫青对士大夫尊敬,对士兵也很好。
军队安营扎寨,凿井取水。卫青等士兵们都喝上了水,自己才开始喝。打仗的时候身先士卒,回程的时候断后,得到的赏赐也都分给手下的部将。】
“关羽?张飞?”汉朝之前的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后世果真是人才辈出。
配享武庙可是极高的荣誉。
被天幕提到的关羽和张飞有了期待,不知道他们能不能上名将系列盘点?在他们看来,对待士大夫和士兵的态度问题只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
但是接下来他们就被打脸了。
【关羽因为没有和士大夫处好关系,在进攻襄阳,打得曹操想要迁都之时,被士大夫背刺丢了荆州,死于昔日盟友江东孙吴之手。
张飞因为对士兵残暴,时常鞭打,在睡梦中死于军中小卒之手。
关羽和张飞是我们下期将要盘点的名将,这里就不再多提。
卫青和士大夫、士兵相处都十分的融洽,颇得人心。有卫青在,没有人敢构陷太子刘据。可惜和霍去病一样英年早逝,染病而亡。】
天幕下的众人感到可惜。
固守荆州的关羽:“???”他为什么会去进攻襄阳?是谁背刺他?天幕给出的信息太少,不知道该如何预防。
如果让他知道背刺他的小人是谁,他一定不会放过。
正想要鞭打士兵的张飞:“……”
原本是想看完天幕盘点再收拾那些士兵,现在看来还是作罢。
他们十分期待下一期的名将盘点。
【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霍去病仅仅只率领五万骑兵,深入漠北,乘胜追杀匈奴左贤王的部众到狼居胥山,斩敌军首级七万多,自身的军队损伤仅有十之二三。】
卫青十分高兴,他的外甥好样的。
霍去病并不因此感到骄傲,可惜未能全军而还,比起舅舅卫青来还是差了亿点,要向舅舅看齐。
不损一兵一将而大破敌军是他的目标。
匈奴单于拒绝向汉称臣,他就打到匈奴单于服气,再敢不服就直接灭了匈奴。
他有点期待明年的出征了。
皇帝姨夫已经为这一战准备许久了,许诺他明年依然是由他领兵,抗击匈奴。
他将再次和舅舅合作,对匈奴作战。
【“孤军深入必败?汉人打不过从小长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未战先唱衰,上战场必定不战而降的怂包们睁开眼看看,你们以为的不可能,少年霍去病做到了。
不止是霍去病,历朝历代都不乏能够战胜游牧民族的将领。
战国时期的李牧,秦国的蒙恬,汉朝最出名的卫青与霍去病,唐朝的薛仁贵,就连重文轻武的宋朝也出了岳飞。】
秦始皇嬴政看到蒙恬被天幕提及,与有荣焉,不知道名将系列有没有蒙恬的一席之位?
扶苏听到天幕夸奖蒙恬也很高兴。
“有名将还得有明主,这样名将才能有用武之地。宋朝空有岳飞,而无明主,有个屁用。”汉高祖刘邦得意洋洋地讽刺宋朝。
论领兵打仗,他胜少败多。
但他胜在有识人之明,能够用人,让有才之士帮他打天下。单论才华,他比不过随他一起征战的开国功臣,但他却成为了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有点委屈。
天幕怎么提名随他出征的薛仁贵,而不是提名他?唐朝最能打的是他吧?为什么称“天可汗”?因为他打遍天下无敌手,把游牧民族揍了个遍。
宋朝的君臣们再次绷不住了。
天幕提起岳飞,他们就难免想到赵佶、赵桓、赵构父子三人都上了“十大败家皇帝”榜,关键岳飞还是被赵构给杀的,真是令他们脸上无光。
明朝的君臣们:“……”他们明朝没有人上榜的吗??
洪武大帝朱元璋很不服气。
他打败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建立明朝,手下将领常遇春戎马十五年未有败绩,怎么没有被天幕提及?
历史上都是由北向南进行统一。
他不光是从南打到北取得的胜利,打的还是游牧民族。
常遇春没被提及,很难理解。
明成祖朱棣:“……”虽然他打的没有霍去病远,但是天幕怎么能不提他明朝不提他?让他在先皇面前秀一秀战绩啊。
这天幕盘点历朝历代都能看见。
也不知道洪武大帝当朝,还只是个燕王的他会是怎样凄惨的下场。
这不得拉点好感?
清朝的君臣们:“……”虽胜尤败,难怪天幕不提他们清朝。康熙帝在大获全胜之后,和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割让了大片土地。
虽然那只是块不毛之地。
等等,他们清朝本来就是游牧民族来着?那没事了。
入关日久,都把这个给忘了。
八旗……算了,不提了,当年的熊虎之师,如今都成了酒囊饭袋。
【卫青七次领兵反击匈奴,全部取得胜利;霍去病六次领兵反击匈奴,也全部取得胜利。
甥舅两人从无败绩,可以说是常胜将军。
卫青收复河套地区的功劳很大,比起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也不遑多让,但是霍去病相比卫青要更为出名。
最主要的是霍去病在十分年轻的年龄就取得了不菲的战功,也在十分年轻的年龄就病故,是众人心中的意难平。
在卫青和霍去病接连病故后,汉朝再也没有能征善战的将领,和匈奴的对战中胜少败多。
汉武帝也落得一个穷兵黩武的骂名,不顾国内农民起义不断,从各地征集军粮支撑与匈奴的对战,却没有取得战绩。
假使卫青和霍去病能够长寿,汉朝有望彻底消灭匈奴,太子刘据也能够顺利即位。
汉武帝若是对李广的孙子李陵好好培养,也许李陵能够再现“帝国双璧”的辉煌战绩。
可惜历史没有假如。
作者菌插播一则预告,明天下午将盘点志存高远,不愿当运粮兵的李陵。】
准备再次派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的汉武帝刘彻:“???”
摩拳擦掌准备第二年出征的霍去病:“??”
大将军卫青准备回去就给二姐说,注意霍去病的饮食起居,发现异常就请太医诊治,防患于未然。
他也得监督霍去病和他一起练五禽戏,强身健体。
【有传言霍去病是喝了不干净的水,染上了瘟疫死的。匈奴人将染了瘟疫的战马和牲畜丢进水里,污染水源。追击匈奴人到了狼居胥山的霍去病喝了被污染的水,染上瘟疫而死。
这种说法被普遍认同,但是正史上提及霍去病的死因,只有简短的两个字“病死”。】
汉武帝刘彻想到霍去病才二十出头,心中哀叹道:天妒英才,也不知道现在让霍去病注意身体还来得及不?
战事可以延后,先养身体要紧。
天幕提点,自霍去病和卫青病逝后,再无能.打胜仗的将才,霍去病的命一定要保住。
李陵也有十五岁了,可以放到军中历练历练。
霍去病:“……”离谱,真当他不读兵法就没有读过书?还是说他没有一点生活常识?
孟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漠北那一战是发生在春日,正是漠北严寒的时候,要喝水肯定是喝热的。没有谁会傻到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饮用冷水,或者说是冰水更为恰当。
就算那水被污染了,煮一煮也是能喝的。
【卫青对付骑兵很有一套,设计出的战法攻守兼备,身为主将,能够统御全局。】
天幕上出现了卫青对战匈奴骑兵时的阵法。
天幕下的武将们看得十分认真,卫青的这个阵法可以学以致用,用来对付敌军。
【但是也间接造成了老将军李广的悲剧。
先前说道,龙城之战时,汉武帝是派了四路大军出发,只有卫青这一支军队获胜,其他两支队伍要么小败,要么根本就没遇到敌人,唯有李广这一支惨败。
李广有心报国,数次向汉武帝请求领兵出战。
汉武帝觉得李广有衰神附体,屡次拒绝李广的请求,实在觉得烦了才答应让李广出征,也只是以卫青为主帅,让李广跟着卫青,还千叮咛万嘱咐卫青一定要把李广给支开,不能让李广和匈奴单于对上,传染了霉运,坏了生擒匈奴单于的大事。
卫青牢记汉武帝的叮嘱,又想带上曾经救他性命的公孙敖,让公孙敖跟着他混个军功,就把李广给支开了。
在漠北之战,卫青命李广带兵从右翼包抄匈奴军。
预料之中的,李广迷路了。
此战过后,李广因为错失了心心念念的,与匈奴单于军队交战的机会,想不开自杀了。李广的少子李敢将父亲自杀归咎于卫青,打伤了卫青。
卫青确实是故意的,既是因公也是因私,对李敢的行为不计较。但是霍去病不能容忍李敢的这一行为,将李敢射杀了。
说起来,李广和李敢的死,汉武帝也是有一点责任的。】
汉武帝刘彻:“……”他怎么能预料到李广的心理那么脆弱?也没想到李敢还是真是什么都敢,敢打顶头上司的舅舅。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汉武帝刘彻不知道明天清晨天幕会盘点什么,所以更为期待的是明天下午的盘点。
第62章
秦始皇嬴政观看了卫青对战时的阵法,觉得有秦军可以学习的地方,感慨卫青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
战场上的变化瞬息万变。
多一种应对的方法,也是多一层保障,不至于在面临突发情况的时候慌了阵脚。
当然,主将最需要的还是灵机应变的能力。
汉高祖刘邦看了天幕上卫青和霍去病对战匈奴的方式,摩拳擦掌地准备大干一场,想要一雪前耻,询问道:“诸位将军,可有愿意率军出击匈奴的?”
周勃等老将面面相觑:“……”
刘邦见没有人出来主动请命,说道:“天幕展示了‘帝国双璧’对付匈奴的战略和战术,我们只要复刻出来,获胜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他看向周勃,想要直接点名。
有人弱弱地说了一句:“卫青和霍去病战胜匈奴用的是骑兵和步兵、战车相配合的方式。陛下出行连四匹毛色相同的马都配不齐,以当前的国情,要训练出大量的骑兵十分有困难。”
刘邦:“……”扎心了老铁。
看来他还是得先哄着匈奴换取和平,努力发展经济进行战后恢复才是头等大事。
好想天降横财。
他期待着天幕盘点一下国内的矿产资源分布,想去挖金子充盈国库,从邻国购买马匹和粮草再去打匈奴。
这天还没有黑,让他白日做做梦。
兴许做的梦多了,天幕异像就听到了他的心声告诉他在哪里可以挖到金子呢?
铸多了铜钱会贬值,后患无穷。
用这样的方法等于是饮鸩止渴,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用这种方式敛财。
但金银的价值很稳,尤其是金子。
第二天清晨,历朝历代的皇帝和官员们都在期待天幕的盘点,猜测今天的天幕盘点会给大家带来怎样的惊喜?
汉高祖刘邦期待梦想能够成真。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快到点时,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十大败家皇帝》。
秦始皇嬴政想到了宋朝的三父子。
虽然他大秦就只传了两世,胡亥上榜后再也不用担心秦朝还会有人上榜,但是随着天幕盘点的败家皇帝越来越气人,他观看这个系列的盘点时心情都很沉重。
其他系列的盘点没有明确的排序。
他算是明白了,十大败家皇帝系列的盘点越是在后面出场的,越是重量级选手,败家中的翘楚。
扶苏莫名心疼起了败家皇帝治下的百姓。
天幕下的众人都很紧张,又是牵动人心的时刻到了,默默祈祷千万不要是本朝代的君主上这种榜。
天幕上出现了“十大败家皇帝”六个大字。
本朝已有一人上榜的君臣们想到了宋朝,意识到十大败家皇帝系列的盘点不是一个朝代只盘点一个,在不知道天幕会盘点谁的情况下也悬着颗心。
宋朝的君臣们:“……”
原以为有两个败家皇帝上榜就已经是极限了,结果天幕已经盘点了三个。
他们宋朝还有败家皇帝上榜?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话不多说,咱们今天就来盘点十大败家皇帝第八位——叫门天子。】
“叫门天子”朱祁镇,天幕之前提过一嘴。
天幕下的众人一时想不起来天幕之前提过的人物,俱都疑惑不解,什么是叫门天子?就连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帝们也不知道叫门天子是哪位。
记性好的,很快就想到了之前天幕提及的朱祁镇,葬送了二十万精锐军队的“大明战神”。
损失了二十万精锐,汉高祖刘邦听了都觉得心痛。
唐太宗李世民:“……”既然不会打仗就不要逞强,这朱祁镇怎么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想法一致:朱祁镇在打了大败仗,损失了二十万精锐的情况下,还能够亲自叫门,可见勇气可嘉,不像他们宋朝的三个软脚虾。
明朝的君臣们哀叹:该来的还是来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想到葬送二十万精锐的败家子孙朱祁镇,气得不轻,狠狠地盯着老四朱棣。
朱棣用目光向自家大哥求救。
他能从牢里出来,多亏了大哥向爹爹求情,希望大哥能再保他这一次。
朱标摇了摇头。
二十万精锐啊,他现在凑上去宽慰爹爹会起到反效果,还是等天幕盘点结束吧。
怕四弟绝望,他给了四弟一个安抚的眼神:四弟挺住,只要能在爹爹的盛怒之下留的一条命在,大哥保证能再捞你出来。
朱棣:“……”看来他今日是凶多吉少了。
“高瞻祁见祐”按照他这一支的字辈,即将被天幕盘点的败家皇帝朱祁镇是他的曾孙子。
他生了个好孙子啊,养出这么个败家玩意。
永乐大帝朱棣看向身旁的皇太孙朱瞻基,十分不满地道:“你是怎么教育儿子的?你爹身体不好,我将你带在身边教养。这么多年了,还没让你学会教育儿子?有样学样不会吗?”
二十万精锐啊,想起来就心痛。
太子朱高炽仿佛感觉自己也被骂了,抬不起头来。
他的孙子真的给列祖列宗丢人了。
还没有儿子的朱瞻基低眉顺眼地道:“爷爷教训的是,孙儿一定好好管教未来的儿子。”
没有教好儿子,他确实有责任。
明宣宗朱瞻基想到还只有三岁的朱祁镇就是一阵头疼,太小了不好管教。
天幕上出现了一段视频:
[朱祁镇身穿龙袍,亲自领着瓦剌军来到了大明的城门下,高声吼叫:“城楼上的守将听着,朕是大明的皇帝,快开城门,迎朕进去。”
一旁的也先说道:“我送你们的皇帝回来了,快开城门。”
守将郭登和众将合计了一番。
也先见城门开了,正要进去,却发现守将不出城门迎接,而是只待在月城内,顿时起了疑心,小心翼翼地来到了城门附近,敏锐地发现有隐藏的士兵,顿时打马返回,走时还不忘带上朱祁镇。
朱祁镇:“……”就差一点,他就进城了!
也先逃脱的时候心有余悸,好险,差点就被明军瓮中捉鳖包了饺子,在这阴沟里翻船。]
天幕下的众人:“!!!”好家伙!
他们对比瓦剌军的服饰和守城明军的服饰,以及听了郭登和众将的合计,明白了“叫门天子”是个怎么叫门法,真的是大开眼界。
这真的比宋高宗赵构还要过分。
洪武大帝朱元璋提着剑就要去砍朱棣,无人敢拦。
这回就连朱标也不敢拦。
暴怒中的朱元璋追着朱棣砍了几剑,总算是发泄了一部分怒气,指着朱棣说道:“把他关起来。”
有侍卫将朱棣给押下去了。
朱棣被押走的时候还在想,还好自己跑的快,没有被爹爹的剑砍着,不然当场就被朱祁镇给坑死了。
还是在牢里看天幕盘点比较安全。
也不知道是他哪个儿子或是孙子夺了大哥子孙的皇位,竟然将皇位传给了朱祁镇这个兔崽子,真是气死他了。
当然,最冤的还是身在牢中的他。
永乐大帝朱棣万万没有想到朱祁镇竟然是这样的叫门法,怒火攻心,差点气晕过去。
太子朱高炽瞪了儿子朱瞻基一眼。
皇太孙朱瞻基:“……”这种儿子还是不要出生的好,趁现在还没有生出儿子来,挥刀自宫还来得及吗?
正好郑和数次下西洋也累了,换成他去吧。
这不是杞人忧天,爷爷还真可能废了他的皇太孙之位,把他打发的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
原本铁定能继位,如今悬了。
若是有幸能够继位,不知道他未来的其他儿子是什么样,如果都不行,就从宗室里过继一个吧。给敌军带路攻打自己的国家,从根上就烂了。
他没有自信能够将这种人教育好,弥补基因上的缺陷。
【有人说正史上没有明确记载朱祁镇叫门,以此洗白朱祁镇。真的没有记载吗?我们来看《明史》。
《明史》中记载:“也先传帝命趣开门。”这个“趣”不是通假字啊,是催促的意思。传帝命,是假传皇帝的命令还是朱祁镇真的命令了呢?
朱祁镇人就在也先身边,也先需要假传帝命?如果朱祁镇拒不配合也先,也先会怎么对待战俘不用多说了吧?
《明史》中记载:“也先复令帝为书遗洪。”这个“复”字用的妙啊。如果说前一句有歧义,那么这个复字,可以盖章先前是朱祁镇叫门了。
说朱祁镇有骨气,拒不为也先卖命就有点说不通了,毕竟写信这事毫无歧义,是真的写了。
朱祁镇在也先面前乖的很。】
天幕上出现了一段视频:
[朱祁镇和也先路过宣府,也先觉得皇帝的命令总该管用,让朱祁镇去叫开城门。
朱祁镇照做。
城门的守卫说道:“主将杨洪不在,天晚了,我们不敢开门。”
也先:“……”
也先泄气地带着朱祁镇回去后,又想利用朱祁镇,让朱祁镇写书信给杨洪。
杨洪回信说:“书信是伪造的。”]
天幕下的众人都被朱祁镇的行为给惊呆了,包括宋朝被天幕盘点过的三个败家皇帝在内都自愧不如,论卖国还是朱祁镇更为直接。
明朝的君臣们都觉得脸上无光。
众人感叹:宋高宗赵构和明英宗朱祁镇在卖国这方面真是棋逢对手,不相上下。
只是,朱祁镇是怎么被俘虏的?
明朝之前的君臣们以为朱祁镇是在有外敌入侵,国家危难之时御驾亲征,由于实力不行打了败仗,损失了二十万精锐,从而被俘,倒也不是一无是处。
然而天幕接下来的盘点打脸了。
第63章
【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贵族绰罗斯·也先俘虏后,朱祁镇的亲生母亲孙太后和妻子钱皇后积极救援,筹措赎金想要用钱把朱祁镇给赎回来,给瓦剌送去了不少珍宝。
但是这一举动如同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瓦剌收了钱,不放人。
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先皇并不是只有一个儿子。群臣请求孙太后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代表人物就是兵部侍郎于谦。
朱祁钰不是孙太后亲生的。
孙太后先是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也就是她的亲孙子当储君,然后再让朱祁钰当皇帝。
这位太后在大事上不糊涂,但难免也有私心。
朱祁镇奉也先之命写信给镇守宣府的将领杨洪时,朱祁钰已经是皇帝了。上头叮嘱杨洪,一定要守好城池,如果有朱祁镇的信件,一律当成假信处理。】
天幕下的众人看到明朝另立新帝,还能稳住江山,顿时明白了在往期视频中盘点明英宗朱祁镇“千里送人头”的含义。
先前是他们误解了,朱祁镇御驾亲征,打的不是京师保卫战,而是远征。
皇帝被俘,并不代表国之将亡。
如果朱祁镇没有皇帝这层身份,瓦剌军俘虏的不过是一个普通将领而已,而且是一个打了大败仗,按军法处置要以死谢罪的那种。
明朝的城池还在,国力尚存。
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脑子没有转过弯来,十分疑惑明英宗朱祁镇是怎么被俘虏的?而且怎么就只有朱祁镇被俘?
老娘、妻子、兄弟都好端端的。
他们想到了自身被俘后的惨状,疑惑瓦剌的也先怎么不把明朝的宗亲给一窝端了,单单只俘虏个皇帝?
明朝的君臣们不愿意面对这样的历史。
清朝的皇帝们:“……”这个朱见深怎么就没有被朱祁钰杀了呢?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的时候,朱见深不过是个三岁的幼儿,最容易夭折了。
放任朱见深长大,差点将他们的祖宗灭族。
【也先俘虏了朱祁镇,起先以为是奇货可居,带着朱祁镇到处跑,骗钱骗物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骗得守城的将领打开城门,迎也先的瓦剌军进城则是难如登天。
明朝已经有新的皇帝了,文武百官都遵从新皇帝的旨意,不把朱祁镇的旨意当回事。
也先觉得无利可图,就把朱祁镇给送了回去。
结果这无心插柳的一个举动,使得明朝损失惨重。也先无法搞垮大明,他生前无法办到的事情,在他死后三年,被他放回国的朱祁镇做到了,也算是弥补了也先生前的遗憾吧。
想不到吧,被也先抛弃的朱祁镇回国后居然有大作为,在搞垮大明上不余遗力,足以遗臭万年。】
天幕上出现了两个卡通小人,一个穿着粉红色的衣服,代表的是宋高宗赵构;一个穿着水蓝色的衣服,代表的是明英宗朱祁镇。
赵构VS朱祁镇
[赵构:“都说我是完颜构,金国的走狗。这话太难听了,我本就向金国奉表称臣,忠于金国无可指摘。”
朱祁镇:“巧了,晚辈朱祁镇,人称绰罗斯·祁镇,在瓦剌留学一年,得到了瓦剌首领绰罗斯·也先的热情款待,亲领瓦剌军叫门高吼,回国后念念不忘这段传奇经历,给也先立了庙。”
赵构:“金国兵围大宋京师,我不去救,目送父兄被金军俘虏北上。”
朱祁镇:“瓦剌进攻大明京城,守将死战不让我随瓦剌军进城,眼看着城中朝臣拥立弟弟为帝。”
赵构:“岳飞快要收复旧都了,打得金国恐惧颤抖,感叹‘撼山易,憾岳家军难’。我用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处死岳飞,为金国分忧,功不可没。”
朱祁镇:“于谦抵挡住了也先的进攻,守住了大明京城,被称作‘救时宰相’。我回国后便给他安了一个谋反的罪名,处死于谦,以告慰也先的在天之灵。”
赵构:“我知道岳飞无罪,但是非杀他不可。真让他迎回二帝,我皇位不保。”
朱祁镇:“我也知道于谦无罪,也是非杀他不可。不杀他,我复位名不正言不顺。”
赵构:“我父亲宋徽宗和兄长宋钦宗都是主和派,我力主议和是家风深厚。”
朱祁镇:“我太爷爷明成祖和父亲明宣宗都曾御驾亲征,建下不世功业。我御驾亲征是家学渊源。”
赵构:“大宋历经‘徽、钦二朝’,民不聊生,国力衰退。金人南侵,山河破碎。群臣都想收复故土,还于旧都,主战派势大,唯有秦桧知我心意,力主求和。大众却说秦桧是奸臣。”
朱祁镇:“我太爷爷到我父亲,三代明君,大明传至我手中国力雄厚,区区瓦剌也敢犯我大明边境。群臣都主张固守为主,唯有王振知我心意,鼓励我御驾亲征。大众却说王振是奸宦。”
赵构:“我被评定为昏君,遗臭万年。”
朱祁镇:“我也是。”
赵构:“我养子赵昚是明君。”
朱祁镇:“我亲子朱见深是明君。”]
天幕上,赵构说的话是用粉红色的字幕显示,朱祁镇说的话是用水蓝色的字幕显示。
秦始皇嬴政想起了胡亥。
没有想到胡亥作为第一个被天幕盘点的败家皇帝,居然不是最败家的一个。
这算是安慰吗?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气的一口气上不来,又面临病危的情况。
上榜的败家子孙距离他们太远。
他们就是想要教训后辈,也教育不了,没有一个宣泄的点,全都堵在心里能不出事吗?
宋太.祖赵匡胤的情况要好点。
相比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可以揍弟弟呀,就是母亲都厚不起脸皮相护的那种狠揍。
赵光义受到伤害的世界达成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痛骂朱祁镇被瓦剌军俘虏时怎么不自杀,反倒领着敌军攻打自己的国家,还给敌国首领立庙。
仅凭这一点,就不配做他朱家的子孙。
如果说朱祁镇被俘虏时替瓦剌效劳是被胁迫,那朱祁镇回国之后给也先立庙总无人胁迫?
真是气死他了。
朱元璋在看到“三代明君”时算了一下辈分,朱祁镇的太爷爷可不就是朱棣?朱棣夺了朱标的皇位?这怎么可能?
老四能有这么大的能耐?
他的标儿是他精心培养的太子,监国时间长达十余年,政务处理的非常出色,又有史上最强阵容辅佐,怎么会守不住皇位?
很可能是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
太子朱标:“果真是他的继承人太废物了,看来得考虑换一个。”
在牢里看天幕盘点的朱棣很庆幸。
还好他被爹爹关进牢里了,若是还在大殿外,爹爹就不只是虚砍几剑了,而是真刀真枪的砍在他的身上,怕是会当场被砍死。
不知道爹爹看在“三代明君”的份上,会不会饶他一命?
大哥还会捞他出去吗?
天幕下的众人看到这种对话形式,怎么感觉似曾相识?想起来了,天幕曾把杨广和胡亥放在一起对比过。
相比杨广和胡亥,赵构和朱祁镇这一对的匹配度那叫一个高。
还有两个败家皇帝没有出场。
嘶——这两人居然还不是最败家的,不知道压轴出场的会是什么样的货色?
清朝的君臣们都慌了。
果然,长达百年耻辱无人能出其右,肯定是压轴盘点的那一个。
就是不知下一个要盘点的是谁?
宋朝有三个败家皇帝上榜,可见不是一个朝代只盘点一个败家皇帝。也有可能天幕后续将要盘点的两个败家皇帝都是清朝的。
嘶——
【可怜明宣宗朱瞻基死的早,若是知道朱祁镇长大后会是这个鬼样子,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吧?】
明成祖朱棣:“???”
他知道他的儿子身体不好,不能御驾亲征,所以每次御驾亲征的时候都让太子监国,带上皇太孙去。
没有想到他的孙子身体也不好?
皇太孙朱瞻基得知自己生出了朱祁镇这么个玩意,还以为爷爷会怪罪他,没有想到得到的会是爷爷关爱的眼神。爹爹则是用震惊又带有一丝心痛的目光看着他。
朱瞻基有点摸不着头脑。
朱棣宽慰道:“天幕上说,你驾崩的时候朱祁镇年龄还小,所以没有教育好朱祁镇的责任不在你身上,无需过于自责。”
他就说,他看中的好圣孙怎么会教子无方?
朱高炽也说道:“是啊,我儿放宽心就好。不要因为朱祁镇的事气坏了身体,不值当。”
朱瞻基:“!”合着是在心疼他会早亡!!
危机感拉满,看来五禽戏要练起来,平素里也要注意饮食和休息,从现在开始,他真的应该注重保养身体了。
明宣宗朱瞻基:“……”这就掀了棺材板。
难以想象小时候乖巧懂事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这种鬼样子,用面目全非来形容都不为过,太令他失望了。
天幕说他死的早,怕是已经没几年好活了。
教育孩子是来不及了,直接废太子吧,改立朱祁钰为太子。他相信朱祁钰就是再不济,也不会像朱祁镇那样为敌军效劳,荒唐到给敌国首领立庙。
就是皇后那里不好交代。
他不想废皇后,但皇后生的儿子是真的不行……
【朱祁镇出生于宣德二年,也就是公元1427年,两次在位,是明朝第六位也算是第八位皇帝。他在1435年第一次登基,在1457年第二次登基。】
第64章
天幕下的众人听了这么久的天幕盘点,已经知道了阿拉伯数字所代表的意思。明清时期阿拉伯数字已经传入了华夏,更没有理由看不懂。
推算了一下,明英宗朱祁镇第一次继承皇位时年仅九岁。
不得不说,明宣宗死的是真早。
【明英宗朱祁镇不通兵法,不懂打仗,视打仗为儿戏,仗着身份胡乱指挥大军,葬送了二十万精锐,坑死名将张辅,被敌军俘虏后奴颜婢膝替敌国卖命攻打祖国。
这种人被放回国之后还能复位,大概是有个好妈。
孙太后死的太晚了。
朱祁镇被放回国的时候她还活着还是太后。明代宗朱祁钰的这个皇位,是在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之后,群臣请求孙太后给立的。总不能当了一年皇帝,朱祁镇才刚被放回来,朱祁钰就当着孙太后的面把孙太后的亲儿子给杀了吧?
有孙太后在,朱祁钰就杀不得朱祁镇。
权臣废立皇帝是他们一生的污点,但是太后废立皇帝,那跟玩一样,名正言顺。
一个“孝”字压死人。
朱祁钰敢杀朱祁镇,孙太后就能废了朱祁钰,立奶娃娃朱见深为皇帝当太皇太后,群臣也不会反对。】
诚孝张皇后:“……”太子妃明明是胡氏,看来不能由着朱瞻基的性子胡来。
瞧瞧孙氏生的儿子是什么鬼东西?
就这种玩意孙氏还当成宝贝护着,早就该在朱祁镇投敌叛国带领也先叫门的时候下令守城将士将朱祁镇乱箭射死,以保名节。
明宣宗朱瞻基听到天幕咒孙皇后早死,有点受不住。
孙氏的爱子之心可以理解。
天幕已经预知了后事,灾难是可以避免的。他现在就把王振那个老太监处死,严令朱祁镇终身不得御驾亲征。
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可以一刀切。
王振是永乐年间入宫当太监的,年龄都一大把了。当初是他瞎了眼,被王振蒙蔽,才让王振去服侍朱祁镇,给了这奸佞小人败坏朝纲的机会。
朱祁镇怎么也会宠信王振这个老太监?
在他看来,长子朱祁镇一直都很乖巧。或许,朱祁镇是看在王振是他指派的,才会对王振依赖、信任。
主要也是王振善于察言观色,讨好主人。
明英宗朱祁镇看到这里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天幕胆大包天说他是昏君,拿他和赵构那个怂货相比,都比不上他此时的愤怒。
是谁在妖言惑众,搞出这天幕异像?他要将背后之人诛九族。
明代宗朱祁钰看到这里也皱眉头。
这天幕还真是什么都敢说啊,直接抱怨孙太后死的太晚。
这种心思,他是万万不敢有的。
这皇位,本也不是他想当的,可既然当了,解除了国家的危机,就没有再还回去的道理。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不也没有按照约定将皇位还给宋太.祖赵匡胤那一脉?
朝臣也是支持他软禁朱祁镇的,所以是什么原因导致朱祁镇复位?
他想提前掐灭这个苗头。
清朝的皇帝们期待着,天幕会说就多说点,若不是孙太后活得太长,朱祁镇想要复辟可以说是难如登天。朱祁钰和朱见济父子,指不定就是复辟党给害死的。
这天幕异像,历朝历代的君臣可都在看着,说不定能给朱祁钰提个醒。
仿佛朱祁钰对付不了女真似的。
【历史上曾经两次登基的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唐中宗李显、明英宗朱祁镇都是昏君,唐睿宗李旦、唐昭宗李晔十分平庸。
唐中宗李显更是当过两个国家的太子。
李显的身份从皇子成为了太子,以太子的身份登基为帝,被废后又成了皇子,接着是太子,再以太子的身份登基为帝。
发生在李显身上的事古往今来,绝无仅有。】
唐太宗李世民:“???”两个国家的太子?这是怎么回事?唐中宗李显认敌作父了?还是说成了敌国的女婿?
猛然间,他想到了武则天。
之前的“感谢篇”提过武则天是女皇。这个李显很可能就是武则天生的儿子,所以被废之后还能是皇子,甚至再度成为太子。
唐高宗李治:“???”李显怎么会是太子?
他和媚娘都是属意李弘继承皇位的,不可能废掉李弘的太子之位。以李弘和李贤的品性,也绝不会像他们的伯父李承乾和李泰那样手足相残。
李显是怎么捡漏的?
大周开国皇帝武则天:“……”显儿当皇帝确实荒唐,就是不知道登上十大败家皇帝榜的时候,是以唐朝皇帝的身份,还是她周朝皇帝的身份。
可别给她的大周丢人。
此时的武则天才刚立李显为太子不久,预测不到几年之后会有政变,她的儿子李显继承的不是她大周的皇位,而是复辟了李唐。
宋高宗赵构:“???”他也是两次登基的皇帝,天幕怎么不提?
【咳,扯的有点远了,我们回归正题。
朱祁镇年幼时即位,有太皇太后张氏摄政,把国家治理的还行。张氏死后,朱祁镇亲政,立马就飘了,宠信宦官王振。
这个王振可不是什么好人,结党营私、贪污受贿、走私军火、通敌卖国等等,劣迹斑斑。
朱祁镇不是一个好皇帝,不经让人感叹:明朝的太皇太后张氏若是能向西汉的窦太后学习就好了。
窦太后有两个亲生儿子,一个是汉景帝,一个是梁王。汉景帝驾崩,窦太后是想立梁王为帝的。
张氏也不止朱瞻基这一个亲生儿子,还有其他的儿子尚在人世。明宣宗驾崩时,是张氏力保年幼的朱祁镇登基称帝。
张氏如果知道后事,估计悔的肠子都青了吧?
被她推上皇帝宝座的孙子如此的不中用,还不如顺水推舟让小儿子登基称帝呢。】
窦太后绷不住了。
她千辛万苦都办不成的事,张氏可以轻而易举地办到,却不稀罕,不扶持幼子登基,却力保孙子继位。
力排众议扶持赵佶登基的向太后感同身受。
她否定了宰相立哲宗同母弟为皇帝的提议,选了个什么鬼东西当皇帝?明英宗的儿子起码还是个明君,赵佶父子三人都上了十大败家皇帝榜,丢死人了。
太皇太后张氏气愤不已,光是把王振叫过来训斥是没有用的,应该杀掉。
可是皇帝朱祁镇是个昏君。
杀了一个王振还会有赵振、张振、童振,不换皇帝就是治标不治本。
她不像孙氏只有朱祁镇这一个亲儿子,舍不得杀。朱祁镇和朱祁钰可都是朱瞻基的儿子,她的亲孙子,不会厚此薄彼。
天幕说的好,太皇太后换个皇帝跟玩一样。
【说起来,瓦剌的崛起和朱祁镇的全军覆没,明宣宗朱瞻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天幕上出现了一首翻唱的歌。
随着歌声响起,画面也随之跳转,是贴近歌声所描述的场景。
[放弃啦
不打啦
卫所啥的不要啦
累死累活打了这么多仗
你还不服气
漠北啊
安南呀
彻底放弃不打啦
你们相互征伐厮杀
我尽情玩蛐蛐哇
……
不管啦
随你吧
毕竟领土那么大
就算丢弃点觉得可惜也不要紧的吧
……
东胜卫
开平卫
大宁奴儿干交趾
再见了喂~]
【明宣宗朱瞻基放弃边防的疆土,硬生生地将防线内移,把京师给变成了国门,成就了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元朝被明朝推翻后,元朝的皇室成员逃到漠北,被称作“北元”。
朱瞻基不管漠北,放任北元各部落厮杀,结果杀出了一雄主,“瓦剌帝国”崛起。王振以及边镇和官吏,为了私利,走私军火给瓦剌。瓦剌使臣以及郭敬等内奸给也先提供情报。
瓦剌用大明的火铳,攻打大明。】
天幕下的众人:“???”
洪武大帝朱元璋还以为大明的京师是应天府,这要成了国门,朱瞻基是放弃了多少疆土啊?
等等,只是弃了北方的卫所?
朱标看到朱元璋的脸色不好,连忙说道:“爹爹,以四弟的才智,必然是将都城迁移到了北方。”
朱元璋点头,应当是如此。
他也有打算将都城北迁,只是尚在考察当中没有行动。
北迁都城是必须的。
明成祖朱棣气到晕厥,这回是被他看中的好圣孙给气的。
他五次远征漠北,十次讨伐安南。
千辛万苦才得来的战果,他的好圣孙倒好,大笔一挥不要了,不要了!!
他这些年岂不是白白消耗了国力?
明宣宗朱瞻基:“……”他也不想的,还不是因为穷?
既没钱,也没有人口。
守边的将士要吃饭还得自己开垦荒地种田,防守也就弱了。
天幕提到郭敬是内奸。
好啊,他这就把瓦剌使臣以及郭敬等内奸关进诏狱拷问。
【瓦剌侵犯明朝的边境大同,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带着京师的精兵御驾亲征。到了战场,又听从王振的话,要挥师去王振的家乡看看。
也先本就在明朝有内应,得知明军的动向后笑疯了。
瓦剌大军在土木堡歼灭了朱祁镇的二十万京师精锐,杀死了随军出征的明朝名将和许多后起之秀的将领,俘虏了朱祁镇。
王振则是被愤怒的明朝名将杀死。
也先带着朱祁镇辗转大同、宣城,叫不开城门之后恼羞成怒转而攻打京师,结果打不下来,用明朝送来赎人的珍宝只养了朱祁镇一年就把朱祁镇给放回去了。
不得不说,朱祁镇在瓦剌留学的费用挺多。】
天幕下的众人都窒息了。
明宣宗朱瞻基看到朱祁镇这样打仗,大骂朱祁镇荒唐。
他怎么会生出这种儿子?
【朱祁镇回国后被软禁在南宫,等待了七年,等到朱祁钰病重卧床不起时,在奸臣和奸宦的拥护下复位。
朱祁镇复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掉于谦以泄私愤。
凡是于谦举荐过的官员都被波及,就连有从龙之功、一心想杀死于谦的徐有贞都没有放过。
于谦举荐过徐有贞。
徐有贞虽然品性不佳,但却是治水能臣。水患难以解决时,于谦不计前嫌,举荐徐有贞前往灾区治水。
朱祁镇甚至把卧病在床的朱祁钰都给忘了,在杀了于谦之后才想起来朱祁钰还是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朱祁镇临终之前,废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复兴的殉葬制度,算是终于干了一件人事。】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汉武帝刘彻十分期待下午的盘点,他大汉又要出一位战神了。
第65章
这天下午,历朝历代的君臣们都在等着天幕异像的再度出现。由于提前知道了将要盘点的是谁,众人都十分的轻松,没有紧张的情绪。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
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不愿当运粮兵的李陵》。
还没开始盘点,人们就议论开了。
在李陵投降事件发生之前的君臣想要知道李陵是如何的出色,在李陵身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悲剧?
什么叫历史没有假如?
东汉时期的官员低声和同僚交谈:“李陵不如李广心胸宽广。李广一个老将,甘心听从卫青的命令,屈居卫青之下。李陵一个没有打过仗的后辈,却不愿意当老将军李广利的部下。”
其同僚说道:“可不是,让他运粮他还不乐意了。”
另一人插嘴嘲讽道:“本事不见得有多少,却心高气傲,不肯服从命令,狂妄自大想学霍去病立奇功。武帝给了他机会,他没有把握住,几乎是全军覆没,知道没脸回去,非但不以死谢罪,还投降了匈奴。”
李陵失节,众人都以他祸及家族为耻。
有人叹息道:“可怜那五千步卒,因为李陵想立功而不得不跟着李陵以卵击石枉送了性命。成了,功劳在李陵;败了,死的是他们。”
有人附和道:“是啊,五千人只剩下了几百人逃回去了。”
更有人义愤填膺地道:“李陵投降匈奴后在匈奴过得可滋润了,迎娶匈奴王的女儿,软香玉在怀的时候有想过当初随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士卒吗?”
有人说道:“李陵应该战死沙场。”
这话得到了众人的赞同:“李陵自己贪生怕死投降匈奴当了叛徒,居然还有脸抱怨武帝杀他族人,甚至说出没有什么对不起汉朝的这种无君无父的话来,都投降匈奴了还没有对不起汉朝吗?”
隋唐时期的官员们纷纷为李陵感到可惜。
有人说道:“李陵以五千步卒对战敌人八万骑兵,还能杀敌万余人,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良将了。投降匈奴也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无奈了。”
旁人纷纷点头:“若是有援军到来,李陵成功获救,将来的成就非同小可。”
有人觉得李陵倒也不是那么需要援军:“千防万防,小人难防。本来匈奴误以为李陵的部队是诱兵,都要退兵了。结果李陵的军中出了小人,逃到匈奴向敌军透露了李陵军中的真实情况,导致李陵惨败。”
这话引来众怒:“这种小人还挺多的。”
有人咬牙切齿地道:“公孙敖污蔑李陵帮匈奴练兵对付汉朝,害死了李陵的族人,逼反了李陵。”
……
明清时期的官员们虽然很想相互交流讨论,但是不敢吭声,自由讨论有违礼制。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李广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
天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率领三万骑兵攻打匈奴的右贤王。这个贰师将军不是说李广利很二,而是指李广利曾奉命到大宛国的贰师城要马,所以就得了个“贰师将军”的称号,含金量低到没有。
李广利和李广也没有亲戚关系。
李广利的打仗水平比不上李广,只能说是一般般,也就比不会打仗的公孙敖强点。不过,李广利的方向感很不错,在远征方面是李广比不了的。】
天幕下的众人想到李广迷路后自杀,纷纷表示赞同。
李广利的远征军确实不容易。
行军路线是一望无际的荒漠,也没有靠谱的地图和向导,要从中辨别方向着实不容易,更何况还是率领大军深入。
在方向感上李广确实要逊色一些。
【汉武帝为什么要派李广利当主帅去攻打匈奴呢?
其实也就是矮个里挑高个,自打霍去病和卫青先后病逝,汉朝基本上没有能打仗的将领了,加上李广利有个妹妹给汉武帝生了个儿子,这主帅自然也就落到了李广利头上。
而且李广利也争气,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李广利沾了妹妹的光,领兵作战时都是豪华阵容,率领的骑兵和步兵都非常多,后勤也有保障,所以能不负众望取得战绩,但往往都是以大量的损兵折将的代价取胜,可见李广利的作战水平是真的不行。
不过,若是换成公孙敖,也绝对达不到李广利的成就。
李广领兵作战时带的兵少,都是低配版本,自己又有“衰神附体”的buff,又没有卫青、霍去病的能力,也就导致在战绩上难以胜过李广利,难以封侯。
李陵拿的也是低配版本。
公元前99年的这一战,李广利的配置若是给李陵,哪怕被祖传的“衰神附体”的buff抵消掉一部分,也会有比李广利更高的战绩。】
天幕上随着讲解,出现了对应的画面。
从李陵呱呱坠地,到李广少年从军,以杀敌挣得军功,再到李广利因裙带关系领兵作战……画面跳转的很快。
天幕下的众人联系上下文,连蒙带猜的理解了buff的意思。
也确实,李陵败在敌我悬殊过大。
汉武帝刘彻气愤不已,他不反对天幕夸李广、夸李陵,但反感拉踩李广利。李广利领兵打仗的功劳可不小,并没有天幕说的这么不堪。
太史令司马迁连连点头,天幕说的不错。
宋太.祖赵匡胤同情李陵的遭遇,对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十分不赞同。卫青、霍去病已经把匈奴给打怕了,不敢再南下劫掠汉朝边境。
前期是反击匈奴,后期就是主动挑事了。
在卫、霍二位战神逝世,国内没有良将的情况下,也该适可而止了,可汉武帝不懂什么叫做见好就收的道理,白白浪费了人力和国力,消耗了有生力量。
后期的战争规模大,但得不偿失。
【汉武帝派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攻打匈奴的右贤王,让李陵为李广利运送辎重。
辎重包括粮草、衣物、被褥、车辆、武器装备等生活物资和军用物资。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知道,古代行军作战,辎重是很重要的。宋代的兵书《武经总要》中记载:二万人的军队,其中六千人是运送辎重的后勤兵。】
天幕上出现了《武经总要》的节选,天幕提及的文字划了红线。
红线部分是唐朝李靖的兵法。
【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只配备五千人运送辎重,在人数上是远远不足的。可见汉武帝原本给李陵配备的运粮兵远远不止五千人,而且也不是李陵手下的屯边精兵。
运送辎重的一般都是战斗力不足的老弱病残,辅兵和杂役。
精兵运粮,也实属少见。】
天幕下的众人点头赞同,前线的战士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精兵,而运输辎重的部队在后方,相对安全,辅兵就可以了。
精兵运粮确实是大材小用。
虽然辎重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人手不足,只能派小部分的精兵护送运输辎重的后勤兵,以防止敌人截断粮草。
这样部署能够做到利益最大化。
【《史记》中的记载是汉武帝命令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射手,和李广利兵分两路,分散匈奴的兵力,辅助李广利作战。
《汉书》中记载的更为详细。
汉武帝一开始是打算让李陵给李广利运送辎重的,没有记载运送辎重的士兵有多少人。李陵自告奋勇,说自己率领的屯边士兵是荆楚的勇士,力能搏虎,箭无虚发,请命独立成军,分散匈奴的兵力,辅助李广利作战。
汉武帝以为李陵是不想当李广利的下属,委婉拒绝,告诉李陵他派出去的兵多,没有骑兵给李陵。
为什么说是委婉拒绝呢?
因为在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97年,李广利率领六万骑兵,七万步兵出征。而在公元前99年,汉武帝只给了李广利三万骑兵,就说没有骑兵给李陵了,骗鬼呢?】
卫青、霍去病:“……!”好家伙!六万骑兵,七万步兵!!他们这辈子都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此刻他们终于见识到了李广利的豪华阵容。
【李陵立功心切,听不出汉武帝话中的拒绝之意,放下狠话,说他不要骑兵,愿以少胜多,用五千步兵拿下单于王庭。
汉武帝被李陵的豪言壮语给激励到了,想要李陵再现当年霍去病的辉煌,就答应了李陵的请求,并令曾跟随过霍去病作战的老将军路博德给李陵当后卫。】
【路博德也不愿给李陵打下手,于是就上书汉武帝,说是现在刚刚入秋,正是匈奴马壮善战的时候,不宜进攻匈奴,等到第二年春天,愿意与李陵各率五千骑兵进攻匈奴,则能大获全胜。
这话令汉武帝十分生气。
汉武帝正做着李陵像霍去病那样以少数人击败匈奴,建立不世功业的美梦,结果路博德告诉他不打了,而且拖到明年打还要一万骑兵,和之前的五千步卒差距太大,心态顿时就崩了。
汉武帝怀疑李陵临阵退缩,所以授意路博德这样上书。
汉武帝诏令路博德:“我本想给李陵骑兵,是李陵自己说的想要以少胜多。如今匈奴兵进入了西河,你就去阻挡敌军吧。”
然后呢,汉武帝又严令李陵必须立即马上按原计划出兵。】
天幕下的众人:“……”汉武帝这就仗着自己是皇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啊。明明是他不肯给李陵骑兵,结果却成了他想给骑兵,是李陵自己不要骑兵的。
不过,李陵确实也是放出了大话。
【李陵只有五千人,还都是步兵、射手,没有骑兵。在很多人看来,这一支军队必败,是李陵狂妄自大,汉武帝盲目的相信李陵,双方都有错。
其实不然,李陵的这支军队,并不是一支毫无胜算的军队。
首先,李陵在领军出征之前,曾经深入匈奴的地盘两千多里地,侦查过居延海那边的地形。对那边的情况不说是了然于胸,至少不是两眼墨黑。
而汉武帝正是派李陵出兵到居延海以北一千多里的地方,在李陵当初侦查的范围之内。
李陵敢放话,说明居延海那边的地形不利于骑兵作战,而步兵克制骑兵,可以利用地形的优势给与匈奴重创。
有利于骑兵作战的地形是平原。
据《汉书》记载,李陵的军队被匈奴三万骑兵包围的时候,是在两座大山之间。
其次,李陵所率领的军队是屯边的精兵,如李陵所说是荆楚的勇士,力能搏虎,箭无虚发。而且李陵与他们相处也有很多年了,士兵们都肯听从李陵的号令。
在装备上,李陵的军队装备比匈奴军的优良。
天时地利人和,李陵占了地利、人和。由于李陵有祖传的“衰神附体”的buff,天时就别想了。】
天幕上出现了李陵应对匈奴骑兵时的战术。
李陵用大车为营,出营排兵布阵,最前面是执戟的士兵和盾牌兵,后面是弓弩手。
万箭齐发,射杀了不少匈奴兵。
天幕下的众人看到李陵对战匈奴的场景直呼精彩,感叹那些士卒果真个个都是神箭手。
一想到这些精兵几乎全军覆没,感到惋惜。
【李陵有祖传的“衰神附体”的buff,遇到的匈奴骑兵并不止三万人。匈奴单于见久攻不下,将骑兵的人数增加到了八万。
敌军只有三万人的时候,李陵还能主动追击敌军。当敌军增加到了八万人,李陵且战且退,退居到谷中时,杀敌万余人,己方还有三千余人,可见己方的伤亡不大。
这个时候匈奴单于已经想退兵了,但是李陵军中出了叛徒。
叛徒逃到了匈奴军的营帐,将李陵军中的真实情况透露给了匈奴单于。原本想退兵的匈奴单于得知李陵的军队并不是什么诱敌深入的军队,而只是一支孤军,而且就只剩下三千余人了,所剩的箭矢也不多了,且并没有援军,顿时十分的高兴,想要歼灭李陵的这支部队。
有叛徒向匈奴透露军情以及李陵的战术,李陵的军队伤亡惨重。由于叛徒的出卖,李陵的军队这才陷入绝境。
这大概就是大家痛恨汉奸的原因,打败自己的不是敌人,而是叛变的队友。】
天幕下的众人都十分的遗憾。
在被叛徒出卖之前,李陵手中尚有三千余人,损失没有过半却杀敌万余人,而且完全可以把匈奴单于的退兵说成是击退匈奴单于,以少胜多,回去足以光宗耀祖了。
明明,匈奴单于都想退兵了。
但被叛徒出卖之后,匈奴单于知晓了李陵的战术,打消了退兵的想法对李陵发起了猛攻。李陵手下就只剩下了几百人,几乎是全军覆没,加上之前夸过的海口,确实是没有脸回去了。
更可惜的是,死战到最后的李陵也成了叛徒。
【《汉书》中提到,李陵的军队并不是一开始就作战勇猛。李陵怀疑军中藏有女人,于是把女人们搜出来杀了,这才提升了士兵们的战斗力。
这一点,作者菌十分不喜,仿佛女人只会影响男人射箭的速度。
没有女人的时候,士兵们需要慰.安.妇;有女人的时候,又嫌弃女人碍事,要将女人杀了。
男人怎么就不从自身找原因呢?
介于《汉书》曾被班昭续写,很难不怀疑这里有班昭的润色。】
汉和帝刘肇的皇后,以“女君”之名亲政的邓太后十分不喜班昭。
天幕之前所说的不错,班昭不把女性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是当成男人的附庸,所著的《女戒》可批判之处过多,里面的言论实在是令人窒息。
亏得班昭还是个读书人,真的是有负她的期望。
她只是将班昭母子徙往长垣,变相的流放,还是看在往日的情分以及班昭的功绩上,给了班昭一点薄面,没有做的太绝。
第66章
【《汉书》中记载,李陵被叛徒出卖,陷入绝境时,曾在黄昏过后,换上便衣,独自一人出营,阻止左右跟随,说是要独自一人取匈奴单于的狗命。
过了许久,李陵回来了,垂头丧气地说:“这一仗败了,要死了。”
于千军万马中取敌将首级并不是痴心妄想,但古往今来能做到的也不多,南宋词人辛弃疾就曾率五十骑冲进敌军大营生擒敌将。
但李陵是单枪匹马,可能还没有骑马,是走路去的。
结合李陵回来时说的话,李陵出营时应该没有和部下说实话,不是去杀匈奴单于而是出去探查敌情了,看看有没有突围的可能。】
天幕下的众人以为李陵已经够厉害了,没想到还有更厉害的人。
词人辛弃疾可了不得,仅率五十骑就敢冲进敌营,真是悍不畏死,更不可思议的是还生擒了敌将。
众人想到了写出“满江红”的岳飞,感叹宋朝的名将文武双全。
明清时期的官员们想到,可不得文武双全,也不看看宋朝的皇帝都是什么德行,重文轻武,不会写诗写词还想领兵打仗,做梦去吧。
辛弃疾是用写词当领兵的敲门砖。
【接下来《汉书》的记载就很令人心痛,李陵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还想着立功杀敌,想着突围,想着报效朝廷,汉武帝却巴不得李陵战死沙场。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已经五十八岁了。
李陵也是年过三十,和汉武帝打交道少说也有十多年了,对汉武帝应当有所了解,大概是知道,此战自己若是不能大胜而归,回去之后铁定会被问罪,大概率难逃一死。
因为他出征前夸下了海口,但是天不遂人愿,军队中出了叛徒。】
接下来是一段视频:
[李陵出营转了一圈,回来之后颓丧欲死时,有军吏劝解,举了浞野侯赵破奴被匈奴俘虏后又逃回来的例子。
“将军以五千步兵杀敌万余人,如果不是军中出了叛徒,绝对可以凯旋而归。
浞野侯率领两万骑兵攻打匈奴,被匈奴左贤王的八万骑兵包围,全军覆没,自己也被匈奴生擒,三年之后逃回来了,天子非但没有责怪,反而以宾客之礼相待。
咱就只有五千步兵,就算全军覆没,损失也没有浞野侯的大。浞野侯逃回来都能被天子以礼相待,更何况是将军呢?”
李陵:“……”赵破奴出征之前没有像他这样夸下海口啊,不能相提并论。
军吏还待再劝,李陵制止道:“执意要领军出征的是我,如今兵败,我不死不像样。”
李陵下令将所有的旌旗斩断,其中包括号令军士的旗帜以及身为军人的尊严。带不走的珍宝埋于地下,不能便宜了匈奴人。
军中已经没有了箭矢。
李陵叹息道:“若是能再有许多支箭,也足可以逃出生天。今晚已经没有箭矢作战了,等到天亮,敌人再次进攻时就是坐以待毙,不如各自做鸟兽散,兴许还有成功逃脱回去给天子报信的人。”
军士们分到了物资,约定击鼓为号,突围前往居延边塞。
但是呢,鼓声并没有响起。
其实也可以理解,晚上突围还击鼓,这不就是在告诉敌人被围住的猎物要跑了,赶紧过来追吗?
李陵和成安侯韩延年骑马,带着十余人突围,被数千匈奴兵追击。
成安侯不幸战死。
李陵看到成安侯战死,心态崩了:“没脸回去见陛下。”
于是下马投降。
这也很好理解,当初夸下海口要以五千步兵直捣匈奴单于王庭,结果被逼入了绝境,跟随他作战的成安侯战死,就这样逃回去太窝囊了。
正如司马迁所说,先假投降,再伺机立功报国才有脸回去。
只可惜,李陵让司马迁失望了。
李陵投降了,手下的残兵成功逃回居延边塞的有四百余人。汉武帝得知这一消息后,希望李陵能够死战到底,战死沙场。]
天幕下的众人唏嘘不已。
虽然战死沙场保全了名声,但是汉武帝这样想也太绝情了一些。正常来说,不是应该希望李陵能够顺利突围逃回来吗?
李陵虽然败了,但却是以四千五百人的伤亡杀敌万余人啊!
估摸着李陵让汉武帝大失所望,所以汉武帝要李陵死。尽管李陵的功大于过,也还是难以容得下李陵。
【李陵非但没有战死沙场,反而投降了匈奴的消息传了回来。
汉武帝大怒,责问陈步乐。
这个陈步乐就是之前因为李陵而升官的人。当初李陵画下了所经之地的地形图,让陈步乐回去禀告陛下,把汉武帝哄得开开心心的,当即就给陈步乐升官。
李陵投降匈奴,陈步乐被牵连自杀。
朝臣懂得揣摩上意,见汉武帝因为李陵投降匈奴的事情这么生气,都跟着骂李陵。
这些人中出现了一股清流。】
天幕下的众人都猜到了——司马迁。
生活在汉武帝之前的人有天幕的提示,也能猜到是司马迁,因为天幕提到,司马迁认为李陵是假投降。
所以,司马迁就是这股清流。
【在众人见风使舵都在骂李陵的时候,唯有司马迁站出来替李陵说话。
司马迁先是说李陵的为人好,品行端正,富有爱国精神,有国士之风。
然后就开启了群嘲模式,将责备李陵的人批评了一顿,作了一手好死。
接着夸奖李陵的功劳,以五千步卒杀敌万余人是大功一件,在穷途末路之下还与敌人殊死搏斗,胜过古代的名将。虽然失败,但是战绩斐然,足够大肆炫耀。
最后说李陵投降是假投降。】
莫名躺枪的古代名将们:“……”夸李陵就夸李陵,为啥还要拉踩他们呢?
【司马迁的长篇大论,汉武帝是越听越气,认为司马迁是在讽刺李广利不如李陵会打仗,功绩不如李陵,气得要处死司马迁。
死罪是可以用钱赎的。
司马迁拿不出足够的钱来,又想活命,除了汉武帝格外开恩,就只有接受宫刑。
司马迁的蛋蛋就因为口嗨没了。
咱就说,司马迁少说几句,不说那一长串得罪人的话,只说最后一句关键的,“李陵是假投降”,估计都不会引来杀身之祸,可以保住自己的蛋蛋。
为汉奸说话不对,但是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队友说话是应该的。】
以五万人战胜四十万秦军,又以三万人击败刘邦五十六万大军的项羽笑而不语,暗道:活该司马迁没有蛋蛋。
壮年的汉武帝刘彻:“???”未来的他有那么糊涂吗?
在他看来,李陵无过,而是有功。
正想反驳时,猛然间想到了害死太子刘据的巫蛊事件,说不出话了。
年老的他,一切不可能皆有可能。
大将军卫青认真地看了李陵的战术,十分的认可,其中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如果不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军队中出了叛徒,李陵不会惨败。
总的来说,李陵的战术没问题,就是太倒霉了点。
不光是卫青,就连霍去病看到这里也觉得李陵多少是有点“衰神附体”buff在身上的,估计去了匈奴那边也会弄巧成拙。
反向间谍可不好当。
东汉的群臣们:“……”司马迁为什么能替李陵作保,认为李陵一定是假投降?身为史官,主观性也太强了吧?像司马迁这样的人不适合写史书。
写史书应该客观的记录,而不是主观臆断。
南北朝以及隋唐以后的群臣们认为李陵是个悲剧人物,为李陵说话而惨遭噶蛋的司马迁太冤了。
这一想法成了主流。
【李陵投降匈奴的事情过去了很久之后,汉武帝才开始后悔,后悔支走了原本接应李陵的路博德,又没有另派人去接应李陵,以至于李陵全军覆没。
于是他赏赐了之前逃回来的那四百余人,并且派公孙敖去接李陵回来。
公孙敖这个人是没有本事的,不会打仗,让他去接人也没有办好,非但人没有接回来,还传回来了一个假消息,说是李陵在给匈奴人练兵对付汉朝。
汉武帝一听,杀了李陵全家。
经年之后,有汉朝的使者来到匈奴。李陵在得知家人都被杀的噩耗之后,彻底归顺了匈奴,帮着匈奴人劝苏武投降。】
汉武帝刘彻忍不住一拍脑门,叹息不已。
霍去病:“……”果真被他说中了,看来李陵这祖传的“衰神附体”buff是真的厉害。
特意派人去接都能出事。
【有人说李陵投降匈奴后一年多没有什么对付匈奴的行动,也没有传信回汉朝说明情况,足以见得李陵是真投降,并非司马迁所说的假投降。
这就有点何不食肉糜了,光凭这个还不足以推测李陵是真投降。
赵破奴被俘后,在匈奴居住了十年才逃回来;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抓住关了十年才趁机逃脱;苏武在匈奴放了十九年的羊才得以归汉。
李陵在匈奴才一年有余,能干啥?帮匈奴练兵吗?帮匈奴练兵的人是李绪,而非李陵。】
天幕下的众人疑惑不解。
既然李陵是被汉武帝逼反的,天幕之前又为何说李陵让司马迁失望了?
【但是,李陵他虽然没有帮匈奴练兵,却也没有假投降。
我们知道,徐庶并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而是在曹营兢兢业业。李陵应该是和徐庶一样的,一开始就是真投降。
所以,他能够指使手下杀掉李绪而不被匈奴单于怪罪,甚至是得到匈奴单于的袒护。
所以,李陵刚投降时才会羞于见一直不肯投降匈奴的苏武,几年后在劝降苏武之时才会说:“我刚投降时,恍恍忽忽,产生了迷茫,常因为背叛汉朝内心自责不已。”
如果他是像司马迁说的那样假投降,那么他就有着搞垮匈奴的坚定信念,忍辱负重并不是背叛汉朝,迷茫什么?又自责什么?
他和苏武是一个阵营的,有什么不敢见的?】
李陵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将领。
天幕下的众人都无法接受,李陵是真的投降了匈奴,而不是被汉武帝杀了全家被逼反的。
退而求其次,在走投无路下投降也能接受。
李陵以五千步卒对战匈奴骑兵,杀敌万余人,在有叛徒向匈奴透露军情的情况下才开始兵败如山倒,死战到了最后一刻,掩护四百余人成功逃脱,也是极为难得,为大汉朝尽了全力了。
若是有援军及时赶来支援,李陵也不可能会投降。
但很可惜,并没有援军。
第67章
【《史记》中记载的是匈奴单于将女儿嫁给李陵,汉武帝得知此事后,杀了李陵在汉朝的母亲和妻子儿女。
《汉书》中将李陵的死归咎于李绪为匈奴练兵对付汉朝,汉武帝误以为是李陵,所以杀李陵全家。将匈奴单于将女儿嫁给李陵的记载放在李绪事件之后。
当然,也不能说二者有一个是错的。
《史记》中对于李陵的记载非常简短,《汉书》中则十分的详尽,是《史记》的补充。
就比如《汉书》中记载的李陵和苏武的对话,苏武回到汉朝的时候,已经是汉昭帝在位的时候了。这个时候《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已经挂了,无从得知。
这对司马迁来说或许是一件幸事。
司马迁写的帝王本纪里到汉武帝为止,如果活到了汉昭帝时期,那么他在汉武帝本纪中则会提到“太子即位”这样的字眼,就像孝景本纪中那样。】
李陵和苏武的对话证实了李陵一开始就是真投降,而非忍辱负重。
天幕下的众人有点同情司马迁,至死都不知道他心目中的英雄并不是那么的伟岸,不知道他的蛋蛋丢的有多冤。
不过伤害已经造成,对于司马迁来说,还是不知道真相为好。
得知真相的司马迁:“……”
正值壮年的汉武帝刘彻见司马迁脸色不好,好心地宽慰道:“子长啊,天幕预警,往后要注意谨言慎行,尤其你是太史令,职责所在,更要注意这一点。”
司马迁恭敬地应声。
倘若历史重演,他仍然会站出来为李陵说一句公道话。李陵在面临绝境的时候投降绝对是权宜之计,心还是向着大汉朝的,有机会一定会回来对付匈奴。
天子能容得下赵破奴,为何就容不下李陵呢?
刘彻想到现在卫、霍二位将军还健在,李陵还只是一个少年,一切都没有发生,还有补救的机会。
好好培养李陵,会是难得的将才。
前提是努力过后仍未保住卫、霍二位将军的性命。
他有“帝国双璧”,要什么李陵?
【李陵兵败是败在投降了匈奴,败在没能逃回汉朝。
胜败是如何判定的呢?
作为守城的将军,城中只有一万守城士兵,尽管杀敌数十万,最后城破,依然是败了。攻城的将领即便损失了数十万士兵,但是把城池攻下来了,也是胜利。
作为守城的将军,城中有数十万守城的士兵,尽管被敌军杀的只剩下了一千人,但是城池守住了,依然是胜利的一方。
在野外,杀敌一千,自损一万,但是杀了敌方的重要人物,破坏了敌人的作战计划,缴获了敌人大量的物资,尽管损失很大,也是打了胜仗。
李陵和匈奴单于打的是遭遇战,而且是在居延塞外。
李陵被敌军包围逼上绝路时,埋藏了珍宝,没有让敌人获得物资;作战地点是在塞外,没有让敌方侵占土地;以四千五百人的伤亡杀敌万余人,如果不是天公不作美便可顺利地退回居延。
总体上来说,李陵没有败,如果李陵出征前没有说大话的话。】
天幕下的众人看了李陵作战时的详细记载,一部分觉得李陵并没有说大话。
李陵面对匈奴三万骑兵的包围,应付的游刃有余;在面对匈奴八万骑兵的包围时且战且退,杀敌万余人而己方伤亡人数仅有千余人,就算是去匈奴王庭打个转应该也是可行的。
另一部分觉得李陵过于自信了。
以五千步兵、弓手,直捣匈奴王庭,就算是弓兵克制骑兵,有着兵种相克的优势,在敌我双方差距悬殊的状况下也是难以取胜。
【汉昭帝时期,汉朝派使者来接李陵和苏武回汉朝。
李陵直言自己以投降匈奴为耻,曾经是想要和赵破奴一样伺机逃回汉朝抗击匈奴的,但是汉武帝杀了他全家,刻薄寡恩,回去也只是再次蒙受耻辱。
如果汉武帝没有杀李陵全家,汉朝的使者绝对可以接回李陵。
当然,李陵回去也没有好果子吃。
汉武帝重用的不是李广这种靠军功晋升的人,而是像卫青、霍去病、李广利这样的外戚,瞎猫碰着死耗子正好卫青和霍去病会打仗,李广利也不是一无是处。
李陵若是想要得到汉武帝重用,光是会打仗可不行,还得有个姐妹或者是女儿嫁给汉武帝才行。
或者像公孙敖一样,和外戚搞好关系。
至于汉昭帝时期,已经和匈奴停战了,李陵就更别想发挥所长了。】
汉武帝刘彻一开始很不服气,像李广、程不识这样的将领都只适合守城,真派他们领兵出征匈奴,发挥不出最大的作用。
李广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而李陵的军事才能也只是体现在防守上。
在想到公孙敖、公孙贺等人时,无话可说了。
魏王曹操觉得兵权应该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够安心,如果是他,何必重用外戚,直接御驾亲征。
于禁想到了自己的遭遇,感叹自己比李陵还惨。
李陵好歹在匈奴受到了礼遇,而他在东吴饱受精神上的摧残,好不容易得以回归曹魏,受到的侮辱比在东吴时期更甚。
也怪他时运不济,刚投降关羽,关羽就兵败被杀。
若是关羽能争点气,打赢东吴,他就待在蜀汉好好干了,不愁没有一番作为,名声也不会那么差。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飞将军李广早就关注了作者,在给视频点赞、投币之后,熬到当值结束,迫不及待地回家揍孙子。
前一日刚挨过揍的李敢看到父亲气势汹汹的样子,吓得一哆嗦。
这是又在宫中听到了什么预言?
昨日,父亲看到天幕预言,说他会以下犯上,对大将军卫青不敬,不由分说地将他揍了一顿,屁股到现在还疼呢。
这回又是怎么了?
李广斜看了李敢一眼,并未理会,而是径直前往孙子李陵的房间,想要把人揪出来揍一顿。
他李广没有这种贪生怕死的孙子。
天幕预言后事,几年后他难得有机会随卫青反击匈奴,本以为是个机会,能跟着卫青立功封侯,结果卫青奉陛下之命把他支开,命他绕远路,他又偏偏迷了路。
迷路贻误了战机,按律当斩。
昔日张骞就是因为迷路,大军晚到了几日,从而被治罪,花钱买命。
天幕说他因迷路自杀。
他想了想,依照自己的性子,确实是自己会做出来的事情。
这事赖不上卫青。
他回家后就把将来会因为盲目替他报仇而丧命的幼子李敢给揍了一顿,三令五申不得冲动行事。
今天说什么都得把李陵给揍一顿。
若日后依然是面临被匈奴包围,难以脱困的局面,不要求李陵自尽,哪怕是被俘,也绝对不能投降匈奴。
像张骞和苏武那样就挺好。
李广推开房门,并没有看到李陵的身影,转身对鬼鬼祟祟跟着他的李敢说道:“李陵呢,哪去了?”
李敢答道:“在后院练习射箭。”
李广来到后院,便听到箭矢命中箭靶的声音,忍不住赞叹李陵确实是他子孙中最像他的,虽然射箭的技术还欠火候,但是这样的年纪比他其他的儿孙强多了。
才十一二岁的李陵看到李广过来,开心地打招呼:“爷爷,我的箭术有进步了。”
李广面色凝重地道:“你跟我来。”
投降匈奴这事不比李敢为父报仇,不能放到明面上说,还是关起门来教育比较好。
他教李陵箭术,不是让李陵去教匈奴人的。
李敢远远地看见大侄子被父亲带到了房里,好奇地蹲守了一会儿,不知道祖孙俩在房间里说了些什么,接着就传来大侄子的哭喊声,感觉圆满了。
不光是他一个人挨揍,还有人和他一样倒霉地被天幕预言给坑了。
房间里,李陵被狠揍了一顿,不服气地说道:“就算我不投降,被匈奴俘虏了去,在敌营忍辱负重也没有用啊。那个李绪的锅还是会落在我的身上,老母和妻儿也是性命不保。”
说着,有点好奇未来的妻子是谁。
李广气得给了李陵一个脑瓜崩,说道:“你就不能想点好的,尽量打胜仗,避免吃败仗?”
天幕都预警了,还能再败?
李陵叹息道:“我有祖传的‘衰神附体’buff加持,未来那种情况怕是难以避免。”
李广:“……”
骂了骂了,打也打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将来的悲剧发生。
他虽然不信鬼神,但是敬畏鬼神。
或许真的是他命不好,连累了子孙命也不好,“衰神附体”buff不得不防。
李广思虑再三,说道:“孩子,你改姓木吧,今后就叫木陵了。”为了避祸而改名换姓的事情很常见,只要能保命就行。换个姓,说不定就换了风水,摆脱了“衰神附体”buff呢?
李陵:“……”
李广见李陵不说话,拍板道:“就这么定了,今后你就叫木陵。什么时候封侯了,什么时候改回李姓。”
他就不信李绪还能改名叫木续。
他们李家不能封侯似乎也是一种诅咒,是他一日杀尽八百余羌人降兵的报应。
有人封侯,这个诅咒应该就破了。
李陵,现在叫木陵,感觉改了姓还是悬,到时候恐怕会有一个姓木的将军教匈奴人练兵,赖在他头上。
第68章
第二天清晨,历朝历代的皇帝和官员们和往常一样,都在期待天幕异像给他们带来的惊喜或者说是惊吓。
天幕盘点在早朝之后。
平常没有朝会的时候还好,有朝会的时候大家都无心上朝了,心里想着天幕异像,这就难免在朝会上出错。
这种事情可大可小。
一些开明的君主为了大家能够安心地上朝,直接把早朝的时间定在了天幕异像结束之后,看完了天幕异像,再上朝。
早朝不那么早了,睡眠的时间足了,人也精神了不少。
不少大臣感谢这一改动,能让他们睡个好觉,不用再冒着掉进河中的风险抹黑前来上朝了,而且关注了作者就可以在家中观看天幕异像。
这样又推迟了去上朝的时间。
只是每次天幕异像出现的时间都比较短,拖延不了多久。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快到点时,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皇帝系列》。
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想上这个榜。
第一个盘点的是秦始皇嬴政,不知道这第二个盘点的皇帝会是谁?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今天是盘点“六大皇帝系列”,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四个大字:“金屋藏娇”。
随着这四个大字的消失,天幕上出现了两个卡通版的孩童,孩童旁边有一列小字标注了他们的名字,代表着幼年的刘彻和十岁左右的陈阿娇。
此时的刘彻已经穿上了皇太子才能穿的服饰。
小小年纪的刘彻捧着一座小金屋送给陈阿娇,说道:“我人小,先送你一座小的金屋。等我长大了,送你一座大金屋,让你住在里面。”
小阿娇欣喜地接过了刘彻送的小金屋。
【“金屋藏娇”出自民间作者写的小说《汉武故事》,流传了两千年。为什么说作者来自民间呢?因为小说中连最起码的汉武帝登基时间都和正史记载有很大不同。
我们现在查史料非常方便,而在古代只有特定的人群才能观看史书。
可见作者是接触不到史料的。
正史上并未记载陈皇后的名字,陈阿娇这个名字来自《汉武故事》,普遍被人们接受,就像汉末三国时期的貂蝉和孙尚香一样,名字不见于正史,但是又很出名,得有个名字才好称呼她们。
刘彻原名刘彘,也就是刘猪猪的记载也是出自《汉武故事》,说是成为太子之后才改名叫刘彻。】
汉景帝刘启琢磨着“彘”代表着聪明,给彻儿当小名也挺不错的。
汉武帝刘彻终于明白他的外号是怎么来的了,比起祖龙、二凤以及不明觉厉的大魔导师、上市公司总裁,猪猪的逼格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低了太多。
刘彻:“……”不开心。
【汉景帝刘启有十四个儿子,每个儿子都封了王。
刘彻非嫡非长,齿序在中间,原本是无缘皇位的,好在母亲给力,为他争取到了太子之位。
公元前155年,汉景帝给儿子们批量封王,除庶长子外,给老二到老七都封了王。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54年,汉景帝给老八和老九封王。又一年后,汉景帝立庶长子刘荣为太子,同时给老十,也就是未来的汉武帝刘彻封王。
刘彻被封为胶东王的时候,年仅三岁,虚岁四岁。
四岁就被封王,可见刘彻自幼聪明伶俐,得汉景帝喜爱。这种说法完全是瞎扯,刘彻能被封王,仅仅是因为他是皇子,和个人能力没有半点关系。
正史中并未记载汉武帝幼时聪慧。
要拿年龄说事,汉高祖刘邦封虚岁年仅三岁的刘长为淮南王,岂不是说明刘长聪明伶俐更胜四岁被封王的刘彻,刘邦喜爱刘长?然而刘邦喜欢的儿子是刘如意。】
汉高祖刘邦内心处在挣扎当中。
他喜爱十分像他的刘如意,又割舍不下给大汉扬眉吐气的汉武帝刘彻。若是传位给刘如意,刘如意的子孙不争气怎么办?
刘恒那一脉是十分优秀的,而刘如意的子孙都是未知数。
他再怎么养生,能看到儿子长大成人就很不错了,想要看到曾孙长大,简直就是奢望。
想开点,他只要管好儿子就够了。
【汉景帝的原配妻子不受宠,没有生育,死后被废。刘荣是庶长子,顺理成章的成为太子,原本是可以继承皇位的,但是他有一个拖后腿的亲妈栗姬。
栗姬的长子被立为太子,但是她并没有成为皇后。
汉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刘嫖想要将女儿许配给太子刘荣为妃,被栗姬给拒绝了。刘嫖气不过,在汉景帝面前诋毁栗姬。
栗姬也不会做人。
汉景帝有一次身体不适,担心自己会挂,想要交代临终遗言,希望栗姬能够善待他的其他儿子,其实已经是存了立栗姬为后的心思,但是被栗姬拒绝了。
栗姬过于诚实了,连抄作业都不会抄。
吕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栗姬不懂哄好了汉景帝,等汉景帝一挂,自己的儿子登基,汉景帝的儿子想杀多少杀多少。】
汉高祖刘邦想到自己百年之后,刘如意母子的下场,对吕雉恨得牙痒痒。
不杀吕雉,他无法向朝臣们交代。
天幕没有公开盘点吕雉的所作所为还好,公开了,吕雉就没有活路了。
“秘不发丧,诛杀功臣。”虽然只是有这个想法,并未付诸行动,但是被朝臣们知道了吕雉有这个心思,是会被记恨的。
吕雉再想把持朝政将会困难重重。
汉文帝刘恒想到了已故的代王妃和死去的四个儿子,感叹朝臣对吕氏是深恨,包括有吕后血脉的刘盈的儿子们也恨上了,可以说代王妃不死,他也当不上皇帝。
诛吕的行动他没有参与,倒是白捡了皇位。
【刘彻的母亲王夫人加了一把火,暗中催促大臣上书立栗姬为皇后。汉景帝恼怒之下,把太子刘荣给废了,改封临江王。
太子刘荣被废,是长公主刘嫖和王夫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论功劳,王夫人更胜一筹。】
汉景帝刘启补充一点,是栗姬太过分了,但凡栗姬能够大度一点,他都不会废太子刘荣。
刘荣是庶长子,他也是庶长子。
也幸好他废了刘荣的太子之位,立了刘彻为太子,这才有了能和秦始皇齐名的“千古一帝”汉武帝,打败匈奴,一雪前耻。
说起嬴政,他是耻于与之齐名的。
嬴政的名声不好,没想到在后世能得到那么高的赞誉。
【长公主刘嫖想和栗姬结亲不成,心生怨怼,在汉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发泄对栗姬的不满。
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前三个儿子都是栗姬生的。
刘嫖想要自己的女儿嫁给太子,就是希望将来太子登基,自己的女儿能够成为皇后。栗姬不愿意结亲,她也就不希望太子刘荣顺利地继承皇位。
刘嫖选中刘彻当女婿也是别无选择。
老大、老二、老三都是栗姬所出,别想了。老四、老五、老八是一母同胞,老四有口吃肯定不行,老五和老八就不能考虑了。
老六生母卑贱,不做考虑。
老七和老九是一母同胞,老七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了妻妾,肯定不行。
刘嫖一路看下来,就刘彻合适。
关键王夫人也很有政治头脑,答应了和刘嫖做儿女亲家。不光答应了儿子娶刘嫖的女儿,还答应了女儿嫁给刘嫖的儿子。
刘嫖想让刘彻当太子,就天天在刘启面前说刘彻的好话,聪慧什么的。
不得不说,还是很有作用的。
太子刘荣被废之后,年仅七岁的刘彻被封为了太子。】
汉景帝刘启想着也是刘彻自己争气,不然刘嫖就是夸出花来也没有用。
老四可不止是口吃的问题。
刘荣是太子的时候,老四也有十八九岁了,品性已经能够看出来了,喜欢声色犬马,不是作为储君的合适人选。
老五是被老四给拖累了。
和老四一母同胞,如果立他们的母亲为后,老五就不是嫡长子。
老七也不行。
刘荣刚被立为太子的时候,老七才十三岁,已经有了宠爱的姬妾。
【刘彻能够当上太子,少不了对手母亲栗姬的蠢笨,刘嫖的帮助和王夫人的谋划,以及自己争气。
俗话说:“七八岁狗都嫌。”
刘彻小时候应该不是熊孩子,没有很明显的缺点。
王夫人也不全依赖长公主刘嫖的帮助,还有给力的娘家兄弟王信,帮着讨好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
窦太后是刘嫖的母亲。
王信知道窦太后十分宠爱幼子梁王,于是在梁王犯事时,巧妙地劝说汉景帝对梁王不予追究,帮助王夫人在窦太后那边赢得了好感。】
【《史记》中记载,卫子夫受宠怀孕时,长公主刘嫖十分生气,说刘彻没有她就当不了皇帝,而刘彻当上皇帝后就抛弃了她的女儿,骂刘彻忘记了本分。
刘嫖把刘彻能够当上皇帝归功于自己,其实她起到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
刘嫖做的只是在汉景帝面前嚼舌根,栗姬但凡聪明一点,能把汉景帝哄住,都不会让刘嫖得逞。
而王夫人对付栗姬用的是谋略。】
汉景帝刘启点头,姐姐确实是仗着有母亲的宠爱为所欲为。
汉武帝刘彻也赞同。
有其母必有其女,陈皇后把长公主的性子学了个十成十,还真以为自己嫁谁,谁才能当皇帝了,对他没有半点敬畏之心,娇纵跋扈。
第69章
魏王曹操有点同情汉武帝。
官渡之战时,许攸献计,烧掉了袁绍的粮草,这才得以大获全胜。于是许攸就飘了,口无遮拦,常常说没有他许攸,他曹阿瞒就得不到冀州。
如今想来,这许攸和长公主刘嫖是一丘之貉。
他能杀许攸,汉武帝却不能杀长公主刘嫖,更何况刘嫖相比许攸,功劳还没有许攸那么大,汉武帝要天天忍受刘嫖的念叨,心中的憋屈可想而知。
哦,忘了还有陈皇后,汉武帝拥有双倍的“快乐”。
【前面我们讲解了汉武帝刘彻是如何当上太子的,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汉武帝顺利继承皇位之后的为政举措。
第一点,汉武帝唯才是举,不看重出身,提拔寒门子弟。
在当时,当官的途径主要还是沿袭的秦朝的模式,主要通过军功授予爵位,有了爵位才能当上大官。要么,就是有姐妹嫁入皇家,以外戚的身份当官。
汉武帝做出这个改变,是顺应需求。】
魏王曹操想到了自己,想要早一点统一全国,嫌弃手下的人才太少,前前后后发布了三次求贤令,强调“唯才是举”,在全国范围内寻求贤才,只可惜收效甚微。
新求得的人才没有一个能够超越老人的。
荀彧、荀攸、程昱、戏志才、郭嘉、乐进、于禁、李典、许褚、典韦、满宠、钟繇、陈群、司马懿、华歆、王朗、崔琰、刘放、文聘、王粲等等都是他在第一次发布求贤令之前就拥有的人才。
随便拎出一个来,都是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独当一面的。
想要找到能够超越他们的新人难。
【汉武帝十六岁即位,即位之初说是地狱开局也不为过。
窦太后成了太皇太后,左右朝政,直接罢免了汉景帝留给刘彻的辅政大臣卫绾和王臧。
太皇太后健在,刘彻可以说是傀儡皇帝。
刘彻要将朝政之事向太皇太后汇报,听从太皇太后的命令,不能违背。终于,刘彻韬光养晦,在登基六年后以年龄的优势,熬死了太皇太后,这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亲政。
至于皇太后则是向着刘彻的,基本上不与刘彻作对。
刘彻得以展开拳脚。
虽然一开始任用舅舅田蚡为丞相,但是也提拔了不少出身不好的人,有任免官员的自由,不像太皇太后还在的时候,刘彻提拔的人,都在太皇太后的要求下丢到牢狱里去了。
刘彻要扶植自己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民间寻找有才之士。】
汉文帝刘恒并没有对皇后起杀心。
不管怎么说,窦氏并没有像吕后那样大封自己娘家人为王,没有得罪满朝文武,不像吕后那样强势,而且又是一个瞎子。
留着吧,毕竟是启儿的亲生母亲。
汉景帝刘启:“……”没有想到他的母亲能强势到这种地步。
他在位时,虽然母亲也有干预朝政,但他不是母亲的傀儡,最起码的官员任免权还是有的,可以拒绝任用母亲推荐的官员,自己任用的官员也不会被母亲罢免。
他的彻儿受苦了。
这还得多亏了刘武死的早,不然太子刘彻能不能顺利登基都很难说。
真就得看刘嫖的本事了。
【刘彻为了寻求有识之士,完善了刘邦的察举制,从民间选拔人才,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举孝廉制度这样的选官制度,或直接征召有才之士入朝为官。
在这之前,想当官得先立军功,或者是有人脉关系,又或者是先成为外戚。】
秦始皇嬴政点头,察举制已经在秦朝推行了,张良就被推举为孝廉,只是张良并不买账,现在就看扶苏的本事了。
算算日子,扶苏出发有好些天了。
在驿站歇脚,准备听完天幕盘点再赶路的扶苏想到了不愿当官的张良。
如果顺利,明天傍晚就能到下邳。
【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颁布削藩令,引起了各诸侯国的强烈不满,“七国之乱”爆发。
汉景帝废了一番功夫才平定叛乱。
刘彻提拔出身寒门的主父偃,采用了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彻底解决了诸侯王势大从而造反的问题。
那么“推恩令”具体是什么呢?为何会有此奇效呢?
在“推恩令”颁布之前,诸侯王的世袭制度是只有世子才能袭爵,其他儿子没有份。“推恩令”一出,除了世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也可以混个侯爷当当。
但是呢,封地大小没变,分一杯羹的人多了,这就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这是阳谋。
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基本上都很爱自己的孩子,现在不仅是世子,其他儿子也能有爵位,是很开心的事情,即便是阳谋也认了。】
汉高祖刘邦一拍大腿,连呼妙啊!
推恩令打着为子孙后代们好的旗帜,兵不血刃的解决了争端。
还别说,不光是那些诸侯王们欢天喜地地接受“推恩令”这一阳谋,就连他对“推恩令”也是十分的欣赏。
汉景帝刘启看到这里忍不住赞叹。
这个推恩令妙啊,他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当即驳回晁错早朝时建议的削藩令。
但是开展推恩令还有待商榷。
天幕预警,推行削藩令会引起七国之乱,肯定是不能再进行的,要削藩还得另想办法。
或者是等天幕盘点是哪七国会作乱,最好是详细的盘点,让他知道反贼的部署,有所防备,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损失平定叛乱,亦或是提前下手。
天幕提到了“七国之乱”,应该之后会详细说的吧?
“推恩令”乍一听挺好,但是要他实施起来很有困难,最主要的是不符合当下的国情。推恩令要有效果,得等到老的国王故去,王太子即位才行。
现在各诸侯王势大,直接就反了,他又能怎么样?
再等等,等天幕多说点。
为了让彻儿能够顺利地推行推恩令,他必须先削弱推恩令颁布之时的第一代各诸侯王,为彻儿扫平障碍。
反叛的七国,他可以猜到几个。
【我们知道,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多,受“推恩令”的影响,到了刘备那一代,就成了织席贩履之辈了。
刘备是汉室宗亲,但是以卖草鞋为生。
如果不是恰逢乱世,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凭借老师卢植的人脉,顶多只能当个小官,没有当皇帝的机会。】
天幕下的众人点头,乱世出英雄。
洪武大帝朱元璋想到,论起草根出身最后还当上皇帝的,还是他最正宗,没有显赫的家世,祖上十八代都是贫苦的农民。
刘邦的爷爷是县令,刘备的父亲是小吏。
他的父亲、爷爷、曾祖、高祖连个像样点的名字都没有,以数字命名,比家世完全比不了。
他的存在,印证了贫农也能翻身。
【刘彻提拔寒门子弟倪宽参与编定《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当中,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到现在依然是播种、收获农作物的时间表。】
天幕上出现了二十四节气。
秦始皇嬴政看向天幕,二十四节气本就是人们顺应农时而归纳总结出来的,纳入历法中似乎真的很有必要,能够指导农民进行农事生产。
这个主意不错,他大秦用了。
汉高祖刘邦、执政的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都觉得这个好,也将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当中。
这是一眼就能看出有利于农业的好事,没什么可犹豫的。
汉惠帝刘盈躺平,这种事根本不用他说。有个虽然强势但是在治国方面能令他放心的亲妈,他可省心多了。
虽然他想干预朝政也挺难的。
【刘彻重用擅长心算的商人之子桑弘羊,负责推行盐铁官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前面提到,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将盐铁重新归为官营,缓解了蜀汉的财政危机,可见这一行是暴利。】
秦始皇嬴政:“……”
在他的大秦,自商鞅变法开始,盐铁一直都是官营。
汉朝是怎么回事?
汉高祖刘邦感觉错亿,让盐铁私营流失了好多钱。
汉景帝刘启觉得在当朝推行盐铁官营也不错,最主要的是把各封地的盐铁经营收归国有。虽然他并不缺钱,但是可以减少各诸侯王的财政收入。
俗话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不直接削藩,但是斩断藩王的经济命脉。没有钱,看那些藩王还拿什么造反?
这事也先不急,再等等天幕盘点。
【刘彻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
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大月氏习惯了和平的日子,早已经忘记了当年被匈奴驱逐到苦寒之地生活的仇恨,拒绝出兵。
张骞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各国认识到了汉朝的强大,起了归附的心思。
西域各国开始频繁地与汉朝往来。
公元前60年,也就是汉宣帝刘询在位期间,西域正式被纳入汉朝的版图。】
天幕上出现了一张通往西域的地图,上面标注了山川河流,以及各个关隘,十分的详尽,甚至包括了张骞出使西域时,匈奴的据点所在。
这样的地图足以让秦汉的君臣为之疯狂。
接着,天幕上又出现了汉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到中原的葡萄、核桃等各种食物以及良种马。
秦始皇嬴政琢磨着,匈奴人已经被他打跑了,路上应该比张骞那时候要安全,可以派人顺着地图前往西域,兴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汉武帝之前的皇帝们也是这么想的。
第70章
【刘彻接受大司农郑当时的建议,整治漕运,治理黄河水患,卓有成效。
我们是农业大国,水利工程是重中之重,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百姓们的吃饭问题。 】
天幕下的众人点头。
汉武帝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正是一种爱民的体现。
天幕上出现了汉武帝时期的漕渠修筑路线,以及黄河决口时的治理措施。
这个比较专业,外行还真的难以看懂。
不过,这对秦朝和汉初时的治粟内史以及汉景帝时期的大农令来说通俗易懂,看到这个像是捡到宝一样兴奋不已,没有想到这天幕异像对他们也能有所裨益。
天幕讲解的很详细,他们可以依葫芦画瓢。
汉高祖刘邦想到了隋炀帝杨广的教训,觉得建国之初还是少用点民力为好,挖渠的事就留给子孙后代去做,他有水车和先进的农具这种无需耗费太多人力的利民工具就够了。
汉文帝和汉景帝就完全没有汉高祖的顾虑。
【汉武帝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治理国家,提拔了董仲舒、东方朔、桑弘羊、汲黯、张汤等人,改革了官制、币制、历法,设立了学校,发展了农业等等,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
秦始皇嬴政对刘彻比较欣赏。
起初他还以为汉武帝只会打仗,原来在治国方面也是能手,“察举制”和“推恩令”非常不错。
察举制他用了,推恩令他用不着。
【都说汉武帝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不然。
汉武帝虽然推行儒学,但还是给别派学说留有余地的,以法治国。真正地贯彻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汉宣帝刘询的好大儿——刘奭。
刘询曾悲痛地评价:“太子是个败家子。”
太子也不负所望的当了个昏君,使得西汉由盛转衰,直到灭亡也没有再出一位明君。】
汉高祖刘邦气不顺,想到西汉之后还有东汉,对东汉十分的好奇。
东汉出了几位明君?
汉宣帝刘询看到这里终于下定了决心废太子,有天幕预警,这废太子的理由足够充足吧?
难保这最后两个败家皇帝里就有刘奭。
况且,天幕都这么说了,他就是不想废太子,朝臣们也不会答应,不会同意让一个未来是昏君的人来继承皇位,败坏朝纲。
至于教导太子?得了吧,太子不把他气死就不错了。
【第二点,汉武帝击败了匈奴,灭亡了卫氏朝鲜,收复了南越。
作者菌的往期视频讲过卫青和霍去病把匈奴给打残了,这里就不再多说。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天幕上出现了盘点之人的个人专栏,所有发布的视频都在里面,分门别类的十分整齐。
天幕下的众人十分惊奇。
有人好奇地点了点往期的视频,但是没有任何反应。
众人:“……”
还以为可以重复多次的观看,不用担心天幕出现重要信息时,书吏记录不赢了。
结果是空欢喜一场。
个人专栏的画面停留了一会儿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秦汉时期的版图。
这是随着年份变化的动态图。
秦始皇嬴政没想到汉武帝刘彻除了打匈奴,还有其他的战绩,对刘彻更为欣赏了。
这就是别人家的子孙啊。
瞧瞧他生的胡亥是什么鬼?把大秦搞得二世而亡。
现在就希望扶苏能给他争口气。
【卫氏朝鲜的领土放到现在来看,是整个朝鲜国和韩国北部大部分领土。
也就是说早在汉武帝时期,对整个朝鲜国和韩国北部这块地方进行了统治,一直维持到了西晋时期,长达四百年,也难怪韩国能偷到华夏的文化。
西汉末年,虽然出现了高句丽,但是影响范围很小,可以忽略。】
太子扶苏看到了天幕上的地图,心痒难耐,想要像汉武帝那样扩张领土,前提是国家能像汉武帝初年那样富有。
那可是人家祖上四代人的积累。
他现在就希望已经投入使用的水车能够派上用场,缓解旱情,增产增收。最好是天幕异像能够多显现一些后世的先进技术,改善当前的国情。
先解决了钱粮问题,才好进行扩张版图。
唐高宗李治在心中默默地补充道:“西晋之后国家就开始四分五裂,高句丽开始壮大,不过最后被他给灭了哈哈哈。”
突然,他的笑声止住了。
看天幕上的地图,高句丽包含了朝鲜在内,和韩国没什么关系。
他没能收复整个卫氏朝鲜的地盘。
【秦始皇将百越之地纳入版图,其中就包括了南越。
说到南越,严格来说刘邦就没有真正统治过这块地方,到了吕后执政的时候,南越王正式独立称帝,割据一方,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重新纳入华夏版图。】
天幕上出现了汉武帝时期的版图。
汉高祖刘邦看到这里十分高兴,他的曾孙子出息啊,开拓了大片的疆土,同时对吕雉的不满也更深了,好好的藩属国都给弄丢了。
汉文帝刘恒看到这里也十分高兴。
他废尽心思,也只是让南越国的国王赵佗重新对汉称臣,还是孙子刘彻给力,直接灭了南越国,将南越国并入版图。
汉景帝刘启就不用说了,有个出色的儿子是他的骄傲。
【刘彻像秦始皇一样,巡视各地,体察民情,当然求仙也学了个十成十,甚至比秦始皇还要荒诞。】
汉高祖刘邦看到这里,笑容僵在了脸上,有预感接下来的是他不想听的。
接下来是一段视频:
[方士公孙卿指着鸡爪印说:“这是神仙的脚印,说明神仙来过。只要有诚心,在此恭候神灵,神灵就会来临。”
言下之意,神灵不来就是心不诚。
刘彻看着地上的鸡爪印,怎么看都不像是仙人的脚印,问道:“你不是在骗我吧?”
公孙卿说道:“怎么可能呢?”就是在骗你,傻子。]
汉武帝刘彻心中抱有神仙来临的幻想,但是天幕显现的公孙卿的心声看懂了,原来公孙卿还真是个骗子。
天幕又出现了一段视频:
[李少君自称有长生不老之术,说自己活了几百年。
刘彻信以为真,对李少君很尊敬。
李少君教刘彻长生不老之术:“首先要祭祀灶神,把神灵召唤出来将丹砂变成黄金,再用这样得来的黄金打造饮食的器具,使用这样的器具来延长寿命,接着去蓬莱求见仙人,举行封禅大典,然后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刘彻听信了李少君的话,亲自祭祀灶神,同时让人准备丹砂,等丹砂化为黄金。
李少君见刘彻真信了,抹了一把虚汗。
他最后一句话说错了,还好没有被天子发现,前面那些条件平头百姓也能做到,但是举行封禅大典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情了。
他可是自称长生不老的人,肯定是把最后一步封禅也给完成了。
问题是,以他的身份,不能封禅。
刘彻对李少君深信不疑,结果丹砂没有化为黄金,李少君先病死了。
刘彻不愿接受这一事实,自我洗脑道:“李少君肯定是成仙得道了,他说的长生不老的方法不可能是假的。”
李少君死了,灶神还是接着拜。]
秦始皇嬴政:“……”没想到他欣赏的后生,在求仙问道方面比他还要傻。待到看完天幕盘点,他得练练五禽戏压压惊。
天幕上出现了小孔成像的原理。
【有个叫少翁的人,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自称能够沟通鬼神,让刘彻能够看到已经故去的爱妾,给刘彻看了一场皮影戏。】
天幕上出现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介绍。
【世上没有神仙,也没有鬼神,只有科技与狠活。
至于人死后灵魂能够存在多久,那就有无数种可能了,也许是消散于天地之间,也有可能是遨游于外太空,反正是不能够干涉现实中的人间的。
少翁利用科学,谎称是鬼神之术欺骗汉武帝,终有露馅的一天。
瞧瞧公孙卿和李少君,满嘴跑火车,啥事都没有。少翁搞科学发明这一套,一旦黔驴技穷,就game over了,死的多冤啊。
像少翁这么蠢的人还有少翁的师弟栾大。
栾大同样也是利用科学,用吸铁石制作棋子,欺骗汉武帝,真不愧是和少翁一个师父教出来的。
汉武帝被骗到什么程度呢?把嫡女嫁给了欺骗他的方士栾大。
最后栾大也黔驴技穷了,被腰斩。
神仙本就是虚幻的,所以装神弄鬼这种骗局,越是虚无缥缈越好,紧紧抓住人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想,才好行骗,一旦骗局中掺杂了科学,就有被识破的一天。】
天幕上出现了吸铁石相互吸引和互相排斥的原理。
秦始皇嬴政有点好奇少翁和栾大的师父是谁,能教出这两个徒弟,可见是有真本事的,倒不是说真是仙人,而是肯定有过人之处。
扶苏琢磨着,要不要临时加戏,给张良看一场皮影戏,用已故韩王的口吻劝张良效忠秦朝?
就是不知道张良信不信鬼神。
他想到了天幕盘点过的《史记》中有关张良为自己的兵法贴金的记载,打消了在张良面前装神弄鬼的想法。
张良自己就是个装神弄鬼的祖宗。
【自卫青和霍去病两位战神病故之后,汉武帝不知适可而止,派出去的士兵比以前多得多,但是领兵的将领不给力,损失也是多得多,对外战争胜少败多。
常年征战,可以说是穷兵黩武了,激起了民怨,起义不断。
汉武帝晚年又十分的迷信,“巫蛊之祸”牵连甚广,数十万人因此丧命。
好在太子刘据的血唤醒了汉武帝,没有再昏庸下去,不再打仗了,而是与民生息,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汉朝。】
汉高祖刘邦:“……”
在他看来,刘彻是想把烂摊子留给刘据收拾,结果刘据被嚯嚯没了,其他儿子又没有一个有出息的,只能自己收拾烂摊子,不然就等着天下大乱吧。
可怜刘据,摊上了这么个爹。
汉武帝刘彻长舒一口气,好险,差点就要像唐玄宗李隆基一样上“十大败家皇帝”榜了。
只是,这世上真的没有神仙吗?
若是没有神仙护佑大汉朝,又怎么会出现天幕异像预警?
他有点向往两千多年以后的世界。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这天下午,历朝历代的君臣们都期待天幕能够再次出现异像。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