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最主要的一点,邓绥有执政能力,且为百姓们着想。
在邓绥还是皇后的时候,汉和帝刘肇见邓绥有才能,便让她参与朝政,将朝堂的事情说与她知晓。
唐高宗李治也是利用武则天的政治才能,和皇后共同处理政务。
汉和帝刘肇驾崩后,邓绥以“女君”的名义亲政,自称为“朕”,顾名思义是女性君主,只是没有像武则天一样改朝换代罢了。
我们说武则天是第一位女皇帝,其实是因为她创建了周朝,被史学家承认。不被承认的女帝,先后有东汉邓太后、北魏殇帝、唐朝的农民起义领袖。】
秦始皇嬴政琢磨着,也是时候立扶苏的母亲为皇后了。
他大秦也该有皇后了。
不说帮着处理朝政,至少能给扶苏一个嫡长子的身份。
汉和帝刘肇以他的皇后邓绥为荣。
唐太宗李世民脸色不好,李治现在还只是一个幼童,就是想教训儿子也没有理由。相反,他还要格外注意李治,别被人给弄得夭折了。
唐高宗李治很想知道武则天为什么能当皇帝?
【邓太后执政之初,水灾泛滥,百姓流离失所。邓绥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稳定物价,还将公田赐给贫困的百姓。
伴随着天灾而来的是人祸。
南匈奴见东汉的百姓受灾,趁机发兵攻打汉朝,被邓太后派去的大将打败。
如果说卫青、霍去病的功劳是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功绩,那么邓太后同样也享有抵御外敌入侵,征服乌桓、鲜卑、南匈奴等外敌,平定羌人叛乱,剿灭海盗,使西域重归汉朝统治,将夜郎国收入版图等开疆拓土的功绩。
乌桓、鲜卑、南匈奴等国被打服后都派人入质汉朝,归降依附。】
天幕下的众人惊叹:好家伙,这说成是汉武帝第二也不为过。如果说夜郎只是个小国,那么收复西域的功劳就大了,那么广阔的土地啊。
汉高祖刘邦想起吕雉就来气。
邓太后执政期间开疆拓土,吕后执政期间丢失国土。
虽然,吕后丢的只是个附属国。
严格来说,南越应该是秦朝末年,他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丢的。他如果能多活几年,必定要收复南越。
匈奴打不过,还打不过南越?
想到自己出行连同色的马匹都凑不齐,又偃旗息鼓了。农业大国,先把农业搞起来才是头等大事。
有了水车和先进农具可真好啊。
汉光武帝刘秀得意洋洋,西汉有汉武帝开疆拓土,他东汉也有邓太后开疆拓土。
【邓太后广纳贤才,重视教育。
她创办男女同校的学堂,鼓励女性读书,参与朝政。并不只是贵族子女,身份低下的宫女也能够进入学堂读书。
邓太后邀请班昭参与政事。
班昭能有机会加入《后汉书》的编纂,离不开邓太后的支持。结果班昭享受了福利之后自裹小脑,写下《女诫》,不顾念邓太后提拔她的恩情,认为女子应该回归家庭,也难怪会令邓太后失望。
邓太后却念着班昭曾经教导过她如何处理朝政的情分,没有对班昭怎么样。
可想而知建立女子学校,帮助贫困家庭的女生入学,给她们一个能够自立自强的美好未来的校长,在得知自己教出来的学生最后还是成了家庭主妇,得有多么的心痛。
她的遭遇和邓太后何其相似?
难得出一个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全心全意帮助女性,解放女性的人,结果教出来的学生让她失望了,还舞到她面前,没有被打都是客气了。】
邓太后想到班昭,真的是气不打一处来。
在她看来,班昭真的是老糊涂了,一部《女诫》,使得她为女子做出的努力都白费了。古代那么多典籍都遗失了,班昭的《女诫》却传承千年,真是令人叹息。
宋朝以前的君臣们认可天幕的说辞,觉得女性也是独立的人。
汉高祖刘邦回想自己一个泥腿子出身,在争夺天下时,得到了妻家的大力支持,吕雉更是杀了不少功臣,为他除去威胁,心道确实是不能小瞧了女人。
汉光武帝刘秀心里有点不安。
他为了得到妻家的大力支持,不得已取了自己不喜欢的女人,无法与真爱成为夫妻,在得到天下后扶持真爱上位,连太子也换成了真爱所生的儿子。
这样做会不会太不厚道了?
唐高宗李治有武则天帮助处理政务,那是十分的惬意,觉得女性掌权后如果是祸乱朝纲,大多是因为本就是靠脸上位,文化素养低,没有他的媚娘有才干。
看来对宫女的教育不能只是识字就行的。
万一就有后代子孙当皇帝后看中了宫女,又传位给宫女所生的皇子,还早逝,使得宫女成了太后掌权了呢?
他想了个应对的法子,太后想临朝称制必须通过时政考试,持证上岗。
不然还是乖乖听从顾命大臣的吧。
宋朝以后的君臣们都皱紧了眉头,觉得这一期的天幕盘点不听也罢。
在他们看来,女子难登大雅之堂。
【可以肯定的是,宋朝时平民百姓的女儿可以入学堂和男子一起读书,也能光明正大的参加科举,金榜题名。
即便是在古代,进入学堂读书也不是男人的专利,不需要女扮男装。
只是宋朝以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受教育的权力受到种种限制,连科举都不能参加了。明清时期更是盛行给女性缠足,把女性当成取悦男人的玩物,给女子套上贞洁的枷锁。】
天幕下的众人不敢想象明清时期的女子有多惨,他们也想象不出来。
明清时期的君臣:“……”
【《薛平贵和王宝钏》讲述的明明是唐朝的爱情故事,但表达的思想观念却是明清时期的。其中有一个情节:薛平贵自西凉回来时,责备王宝钏得知他的死讯后为何不自杀?
这是想让王宝钏给他殉葬。
商纣王穷兵黩武,为了留下有生力量去为他打仗,用动物代替活人殉葬。秦始皇虽然说是动不动就夷三族的暴君,但用等比例的手办代替了活人殉葬,可是架不住他儿子秦二世胡亥残暴,还是用了活人给他殉葬。
汉高祖刘邦反对殉葬制度,延续到了宋朝。
我们知道,武则天曾是唐太宗的才人,在唐太宗死后非但活得好好的,更是嫁给了唐高宗。可见唐朝是没有殉葬制度的,也不强求女子一生只能嫁一夫。
到了明朝,朱元璋又恢复了殉葬制度。
朱祁镇废除殉葬制度废了个寂寞,只是保住了人们的□□,但是没有解放人们的思想。很不幸,《薛平贵和王宝钏》的作者是明朝人,被这种思想毒害了。改编这一故事的人是明清之后的人,也深受其害,认为出生在唐朝的王宝钏给薛平贵殉葬是理所应当的,丝毫没有考虑到唐朝的实际情况,唐朝女子的真实处境。
在作者菌出生的一百年前,还处在清朝,和旧社会相隔并没有多远。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明清时期小说盛行,但是他们在小说中所表达的思想,都是当代人的思想,小说中的朝代是汉朝也好、唐朝也罢,都让女子把贞洁看的比命还重要,寡妇不能再嫁,失去贞洁就自杀,荼毒当代的女性。
可悲的是,现代人写小说,故事背景在古代,架空也好,真实朝代背景也好,套用的思想大多数依旧是明清时期的,荼毒当代的女性。
古代背景下,作者对女性宽容一点,在读者看来都是失真,过于现代。
再比如年代剧,女性未婚生育会被街坊邻居指指点点。但是这在汉朝多正常啊,卫青和霍去病的母亲生他们的时候可都是未婚,也没见平阳侯府拿她们怎么样,孩子也不以此为耻。
今人不如古人思想开放。】
随着天幕的盘点,天幕上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画面和场景。
秦始皇嬴政看到天幕上胡亥将他的妃子拉去殉葬,气不打一处来,觉得这事有必要对扶苏耳提面命,将来可不能像胡亥这样。
扶苏:“……”他以前怎么就没有看出来胡亥是这种人?
之前看文字记载还没有什么概念,此刻真真切切地看到殉葬之人死亡时的惨状,只觉得毛骨悚然。
殉葬制度确实应该废除。
张良疑惑不解,始皇帝立的太子是扶苏,怎么会是胡亥当上了秦二世?难道是因为扶苏英年早逝?
想来也是,若是扶苏顺利登基,他想推翻秦朝复辟韩国可太难了。
好在他现在有了一个帮手。
张良想到自己刚收不久的徒弟赵荷华,那是满心欢喜,和他一样看不惯始皇帝的暴政,说不定会想和他一起反秦,伺机刺杀始皇帝。
只是秦国太子似乎对百姓挺好的,再看看。
洪武大帝朱元璋气得不轻,朱祁镇就没有干过一件好事,葬送精兵良将不说,还对他的祖训熟视无睹,不,可能根本就没有看过他写的祖训。
朱元璋想杀朱棣的心又蠢蠢欲动。
太子朱标看到朱元璋的脸色,心想朱祁镇难得办了件好事,只是惹得爹爹又不开心了。
得儿,到头来还是得他来劝。
永乐大帝朱棣琢磨着,天幕上曾说这是朱祁镇难得的功绩,要不就从他这里开始废除妃嫔的殉葬制度?身为帝王,谁会嫌功绩多呢?
【咳咳,扯远了,我们回归正题。
邓太后执政期间,革新察举制,使得有特长的人有机会做官。比如,擅长天文、算数、医药、科技等方面的人才,造就了三圣同朝的盛况。
纸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制造纸张的成本大大降低,纸张得以普及。】
天幕上出现了蔡伦纸的制作方法。
秦朝和西汉时期的君臣们惊喜不已,有了这制造方法,他们就能制作出便宜的纸张了。东汉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与他们所处的朝代相近,完全可以照着方法将蔡伦纸制作出来。
扶苏期待天幕多多透露后世的科技。
东汉以后的人则对这个不感兴趣,知道造纸术很厉害,但是看不懂,也不稀罕。蔡伦纸他们有能工巧匠生产,还能生产出比这更好成本更低的纸张。
张仲景想到,他和华佗都能被选上孝廉,得好好的感谢邓太后。不过对于一心只想治病救人的他们来说,倒是没有适合他们的官职。
当个太守,给百姓治病也太不方便了。
【科圣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能够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位。只是地动仪具体的制作方法已经失传了,现代人也复刻不出张衡所造的地动仪。
现有的地动仪只是个摆件。
1976年和2008年发生的大地震,所造成的伤亡十分惨烈。希望有朝一日,能有真正有效的地动仪问世,在地震将要发生时,为人们提前预警。
目前就只能在防震材料上下功夫了,把房子造的坚不可摧。
也有可能,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只是在地震发生之后才能做出反应。毕竟古代交通不发达,传递信息慢,救灾也就不能够及时。有了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朝廷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灾情,安排救灾工作。
这样看来,也是项伟大的发明了。
毕竟张衡能够当官,靠的是他的科技发明。若是发明的东西一点用处都没有,那他这官也就做到头了,不会被称作科圣。】
天幕下的众人心生疑惑,千年之后的人,都能弄出天幕异像了,居然预测不了地震的吗?
这还真是意想不到啊。
【字圣许慎,咳,并不是说他写的字特别漂亮是位书法大家,而是指他对字体有研究,著有《说文解字》,对字形进行分析。
真正的书法家是书圣王羲之,晋朝人。】
晋武帝司马炎:“……”这王羲之莫非就是“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氏一族?
【这三位都有一技之长,是邓太后提拔的人才。
我们来看这三位官做的怎么样?
张衡不图功名利禄,担任掌管天文历算的太史令,一心搞科技发明;蔡伦是宦官,身为中常侍,却是做了谏大夫的事情,匡正君主,谏诤得失;许慎勤于政事,为官清廉,教授宫女和太监们读书。
简而言之,都是好官啊。】
天幕下的众人点头,邓太后在执政期间任用贤良,确实值得称道。
宋徽宗赵佶脸红不已。
他也是任用有一技之长的人为官,怎么他提拔的官员都不是什么好官呢?这应该是社会风气的问题,不是他的问题。
第82章
【我们知道秦始皇时期,嬴政在短短十年时间里,灭了六国。这是从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结束。
在我们看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丰功伟绩。
而对当时原六国的臣民来说,秦始皇是灭亡他们国家的仇人。秦国暗藏着反秦的势力。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东郡有人在陨石上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查不出是谁干的。秦始皇诛杀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人。秦始皇还“焚书坑儒”,以高压的手段控制臣民。久压之下,秦始皇一死,秦朝便遭到了反弹。
一直到吕后执政时期,才废除夷三族的罪名、废除妖言惑众的罪名、废除挟书律。
邓太后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废除了言论罪,允许平民百姓为朝廷建言,反对一人犯罪全族连坐。
只可惜,清朝大兴文字狱,倒退千余年。】
秦始皇嬴政看了直皱眉,妖言惑众之人若是不处以极刑,难道要看着他们煽动群众反秦?不把领头的杀掉震慑住众人,不等秦二世上位,他就得焦头烂额地平叛,搞不好他的大秦一世就得玩完。
回想起来,他也是因为此事,气得让扶苏去边疆当监军。
身处下邳的扶苏转头询问张良:“始皇帝的高压政策不可取,老师可有良策?”他不赞同父亲一味地用杀戮来解决问题。
希望能用更温和有效的方法。
一旁的蒙毅:“……”不愧是敢直言进谏的大公子,否定始皇帝的话都敢到处说。
张良还真有,见徒弟是站在他这一边的,毫不藏私地说与徒弟听。
蒙毅在一旁也听到了张良的良策,心中佩服,夸赞张良不愧是能够成为帝师的大才。
这一趟来对了。
女君邓太后:“……!”合着她颁布的利国利民的政策都被后来的统治者推翻了啊,生气!
【前面我们说道,邓绥当了皇后之后也是小心谨慎,不为自己的兄弟谋福利,甚至谢绝刘肈要给她兄弟升官加爵的好意。在她当了皇太后之后,也是始终如一。
严格约束外戚,不包庇族中作奸犯科之人,告诫他们一定要好好读书。】
汉高祖刘邦想到吕雉大批量地给娘家人封王封侯,对邓绥十分赞叹,不愧是大家族出身,从小读书识礼,不像吕雉。
唐高宗李治倒是觉得邓太后做的有些过了。
举贤不避亲,若是族中有优秀的子弟,还是应该提拔的。就比如汉武帝刘彻提拔了卫青、霍去病。
也有可能,邓太后的娘家人都没什么出息,不值得帮扶。
【我们知道,“龙凤猪”三位千古一帝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怕死的很,追求长生不老之术。秦始皇派徐福去“仙岛”求仙,汉武帝将女儿嫁给江湖骗子,唐太宗到了晚年也开始捣鼓丹药。
邓太后不信巫蛊,生病时不求神灵,严惩在宫中宣扬迷信的人。】
汉武帝刘彻十分不满,又说他是猪!还在李二凤后面提到,明明他所在的朝代是在中间。
不过龙凤念起来确实是顺口些。
医圣张仲景十分赞赏邓太后能有这种觉悟,生病了就应该寻医问药,祈求神灵不过是心理安慰罢了。
如果是心理上的疾病,身体上没有别的不适症状,祈求神灵或许会有效果。患者有了信仰,对疾病还是能够有所帮助的。
他就曾经另辟蹊径,不用药物治愈了患有心理疾病的病人。
唐太宗李世民:“……”秦皇汉武寻仙问道简直是到了疯魔的程度,他还曾嘲笑过汉武帝来着,结果没有想到自己也……
【随着小皇帝的年龄渐长,朝臣要求邓太后还政。有多名大臣因为这样的谏言获罪。比较出名的是杜根,被邓太后下令用袋子套着,在大殿上打杀。
杜根心眼挺多,装死逃过一劫。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狱中题壁》。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这两句诗相信大家都能够背。但是前面这两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就比较冷门了。
其中“忍死须臾待杜根”这句诗说的就是邓太后下令打杀杜根,杜根装死逃过一劫的典故。
谭嗣同用邓太后来影射慈禧太后,着实辱邓太后了。
邓太后不是慈禧太后能够碰瓷的。
邓太后执政期间,挽救了东汉,使得天灾人祸不断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转危为安。慈禧太后掌权期间,祸国殃民,罪孽罄竹难书。
可惜邓太后即便是做的再好,挽救国家于水火当中,也因为没有还政而遭受谴责。】
人到暮年的邓太后感动不已,难得有替她说话的。
随着小皇帝的长大,朝臣们请求她还政,甚至是她的娘家人也不支持她继续临朝听政。她不肯,就说她是贪念权柄。她贪的是权柄吗?她是不放心刘祜能够把国家治理好,觉得刘祜不成器。
唐高宗李治更疑惑了,他有优秀的太子,而且是武则天的亲儿子,年齿也不小,皇位是怎么落到武则天手中的?
想到“六大悲催太子”系列,他心中有了一个不好的预感。
莫非是李弘早亡?武则天辅佐年幼的孙子,临朝称制,然后再自己当皇帝?
这个可能性很大。
宋徽宗赵佶巴不得向太后贪恋权柄,但是人家不傻,不肯吃这份苦。
明宪宗朱见深觉得不光是邓太后得此污名,就说天幕提到的蜀汉的诸葛丞相、明朝的首辅张居正,治理国家做的好吧,都是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却都被指责过贪恋权柄。
如果说他们是臣子,被这样指责应该的。
那他的亲叔叔代宗朱祁钰呢?一个挽救国家于危难的君主,也被指责贪恋权柄。
好一个“贪恋权柄”。
在他看来,真正贪恋权柄的是那些德不配位,又迟迟不肯退位的庸才。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邓太后给视频投了两个币,恨不能把所有的币都投给这个视频。
张良有点意犹未尽。
他就是中途给徒弟讲解了一下如何不用杀戮来解决秦国目前困境的方法,怎么一眨眼的功夫眼前的屏幕就消失了?
后面到底说了啥?
扶苏和蒙毅就没有张良的苦恼了,天幕异像都有专门的人来记录,错过了只要看文字记载就行。
两人住进了张良的家后,就承包了进城采买的活。
扶苏在馆驿内将张良讲授的良策默写下来,着人送往咸阳。虽然邀请张良入朝为官的事情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和张良说,但是他已经拜了张良为师,也算是成功了一半了。
这种情况虽然没有预想中的好,但是也不算有多糟糕。
蒙毅有点等不及了,问道:“太子殿下,我们还要在这下邳住多久?”最为关键的是,请张良入朝为官的事情,太子提都没有提。
太子不会是打算在这里把张良的本事都学到手吧?
这根本不现实。
扶苏对请张良出山很有信心,笑道:“短则几天,长则半月。”
蒙毅没想到扶苏会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且给出了期限,问道:“这是有什么根据吗?”
他们初来时,张良并没有出现在城中,混入那些感谢太子的百姓们当中,可见张良在心底还是不认可太子的,理智的止住了从众的心理。
那些百姓有一大半是发自内心,也有一小半是他们动员的。
家家户户都出动了,各自放下了手中的活计,就连小孩子也被自己大人或是牵着或是抱着带去了城中,偏偏张良就能够在家里坐的住。
就算不想感谢太子,连去凑个热闹的想法都没有。
他理解太子一开始不表露身份的想法,是担心张良排斥他们,甚至是刺杀他们,弄得不好收场。
人多不好下手,太子自己送上门正好下手。
但是这都过了两天了,要等到什么时候,才是向张良透露真实身份,劝张良报效朝廷的时机呢?
整个下邳的百姓,就只有张良和项伯不认识太子。
扶苏说道:“张子房有心结,要等他自己转过弯来。有天幕异像助攻,相信要不了几天,张良就能够自己想通了。”
等张良想当官了,他再表明身份请张良入朝。
蒙毅想到频繁出现的天幕异像,那信息量大的惊人,兴许还真的能够在预警后事中,改变张良对秦国灭亡六国的看法。
这时,负责采买的人送菜来了。
扶苏对蒙毅说道:“走吧,我们该回去了。”
蒙毅提上了菜篮子。
路过郊外的田地时,百姓们都热情地向扶苏打招呼:“赵先生。”俱都听话地没有再称呼扶苏为太子殿下。
他们都希望太子能够如愿请出那位贤才。
扶苏十分的平易近人,对待百姓们也是热情地回应。蒙毅作为赵荷华的小跟班,则是提着菜篮子默默地跟在扶苏身后。
今天的菜有羊肉、鸡蛋和蔬菜。
回到张良的住处后,项伯熟练地接过菜篮子,麻利地去处理食材了。
张良则是和扶苏商谈政事。
蒙毅作为一个小跟班,则是负责端茶倒水的活,未免被人怀疑身份,基本不参与讨论政事。但是因为他和蒙武过于相似的面貌,又时常跟在始皇帝身边,还是引起了项伯的怀疑。
秦始皇出巡是坐在车里。
项伯没有见过始皇帝嬴政,但却是见过蒙毅的父亲蒙武。
第83章
早上会固定出现天幕异像,人们已经习惯了,但是下午的天幕异像可不是每天都有。这天下午,同一时间,天幕异像终于又出现了,给了人们惊喜。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是所有关注了作者的人最希望看到的提示。
最主要的还是,没有可替代的。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上期视频,作者菌盘点了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和张飞。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东晋名将谢安和谢玄。】
汉朝的君臣们:“……”这是双倍的扎心啊。
他们可没有忘记之前天幕说的,魏蜀吴三家归晋。蜀汉,兴复汉室最后的希望也灭亡了。
晋武帝司马炎看到天幕盘点他晋朝的名将,有点得意。
他晋朝也不是没有忠臣良将,而且还能脱颖而出,上了“六大名将”系列的排行榜,终于有值得骄傲的了。
在他死后,他建立的晋朝成了什么样,他很清楚,能有人上榜,很不容易啊。
【说起谢安,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风流江左的丞相。其实呢,著名的淝水之战,谢安是总指挥。】
天幕上出现了淝水之战的情景。
晋朝的谢玄、谢石等人以少胜多,前秦的符坚和苻融看到远处山上的野草和树木都以为是敌兵。
天幕下的众人看到了符坚和苻融误把山上的野草和树木当成敌军,以为敌军人数众多,惊惧不已,动摇了军心。再看到苻融战死,符坚逃跑时以为听到的风声是追来的敌军。
齐王曹芳位面
司马懿想到了自己,曾被死去的诸葛亮吓得退兵。
这天幕异像有点坑啊。
他正要策划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天幕异像横空出世,让曹爽这个憨批对他有了警惕,差点就坏了他的大事。
还好曹爽足够废物。
若是这天幕异像能够早一点出现,让他得知了诸葛亮的死期,肯定会早做准备。司马懿突然想到诸葛亮关注了作者菌,自己能够看到天幕异像,诸葛亮也能看到……
【我们简要说说淝水之战。】
蒙恬、周勃父子、卫青、霍去病、李广、皇甫嵩、关羽、张飞等名将们对这个很感兴趣。
其他人姑且愿意听一听。
【谢安的对手,是统一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苻坚派苻融率大军南下想要一举消灭东晋,完成统一,但是碰到了硬茬。
敌人大举来犯,别人都很慌张,谢安表现得胸有成竹。
谢安开始做军事安排,提拔弟弟谢石、侄子谢玄为大将,命谢玄组建北府兵,一大早去观察敌情,晚上回来后从容地排兵布阵,指挥各将帅各司其职,然后坐镇老家和人下棋,等待捷报传来。
苻坚当时的国力怎么样呢?相当于灭亡了蜀汉之后的曹魏国力,东晋就相当于三国时期的东吴。这个时候王、谢、桓三家人还是明面上的好兄弟。在大敌当前,那是一致对外。
在淝水之战后桓玄才割据一方,东晋能够实际控制的地方也就剩江左那么点地盘。
尽管如此,苻坚亲率百余万士兵攻打东晋,那也是优势在我啊。
但是呢,古代的交通不发达,在平原还好,经过山地的时候,就不能同时经过那么多人,这就造成了淝水之战都打响了,后面的部队还在老家等待出发。
百万雄师,实际参与作战的也就只有将近三十万人,和谢玄等人的部队隔着淝水对峙。】
天幕上出现了一段视频:
[苻融截获了东晋将领的求援信件,得知东晋的兵力少,给苻坚写信:“好哥哥,东晋兵少,快来白捡功劳。”
苻坚带着骑兵赶来,看到对面黑压压的,把草木看成了敌兵,说道:“蠢弟弟,对面那可是劲敌啊。”本以为是优势在我,结果是忧逝在我???
苻融不解:“劲敌???”在哪呢?]
【苻坚自己吓破了胆,看到对面山上的草木都以为是敌军,就派了个使者过去劝降。关键他派的这个人呢,名叫朱序,本是东晋的降将,到了谢玄、谢石军中就干脆回归东晋了,将苻坚军中的情报都透露给了东晋。
谢玄与谢石谋划,写信和苻融商量:你们向后退一点,我们好渡河过去,到陆地上交战。
苻融一听就乐了,对方人少,我们人多,等对方过来我们一举歼灭多好啊,于是就答应了。苻坚也赞同后退一点,但是想要在对方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发起攻击。
“半渡击之”是符合作战常识的,没有错误,错在不切合实际,忽略了先决条件。
朱序一看到苻坚退军了,就在军中散布谣言,说是前面打了败仗,后退逃命呢。这下子军心大乱,真的全面溃败。
这一战,谢安叔侄挽救了东晋,名声大噪。
前秦经此一役元气大伤,统一之战打给成了自身的灭国之战。十六年后,前秦亡了。】
卫青、霍去病:“……”这苻坚之前是怎么统一北方的?就这水平?
他们想看看苻坚之前的战绩。
【谢安,字安石,父亲是九卿之首,堂兄是镇西将军。
谢安由于言谈举止不俗,年少时亲戚长辈都对他寄予厚望,评价很高,也就导致他年少成名,但是隐居山野,不入朝做官,和王羲之是好友。
这个王羲之就是出生于“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家。王羲之的父亲,就是拥护司马睿建立东晋的功臣。
王谢两家是当时掌权的世家大族。
我们背的《兰亭集序》就是谢安和王羲之等一众好友,在一风景好的地方喝酒赋诗,所作的诗篇装订成册,为兰亭集,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序。
值得一提的是,在书法造诣上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的王献之也参与了这次宴饮。当时他才十岁,没有作出诗来,罚酒三杯。
小小年纪就被允许喝酒,很不可思议。】
天幕上出现了《兰亭集序》以及《兰亭集》收录的众人的诗篇。
魏王曹操看了眼这些诗,感叹整篇的诗集都不如序言写的好,也难怪《兰亭集序》能上后世的课本。
丞相谢安:“……”怎么把他的黑历史给放出来了?
流觞曲酒,玩的就是刺激,要在短时间内作出诗来,又如何去保证诗篇的质量呢?不是人人都是曹子建。
这诗集能流传后世,还是多亏了王羲之作的序吧?
但是他没想到,黑历史还在后面。
【江左风流一般来说指的是诗文风流,但是对于谢安来说,还是用男女间的放荡来解释比较合适。据《晋书》中记载,谢安每次游玩时必带□□同游。
或许是怕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做语文卷子时,见到谢安的文言文题干,都删减了相关记载。
无删减的史书还是能够找到的。】
丞相谢安面子上有点挂不住,这种私事都被载入史册了吗?《晋书》的作者是谁?他要和人好好谈谈。
此刻,他十分希望作者菌能够开放评论区。
【谢安和陶渊明一样寄情于山水之间,但是比陶渊明适合当官。在谢安四十多岁时,弟弟谢万兵败被免职,谢安这才不得已出来做官。
陶渊明是迫于生计,做官时想的是攒够隐居的钱就辞职。
谢安是为了保家族长盛不衰,在族人被贬后选择出山,做官时兢兢业业,升任了丞相,也就是中书监。
或许是古代迷信的人太多了。
谢安重病将死时,和身边的人说自己曾了做了一个梦,这个梦预示着自己只能执政十六年,到如今刚好是十六年,于是请辞。
有没有做梦只有谢安自己知道,全凭他一张嘴说。
这就像张良为了给自己的著作贴金,谎称是有老者授书一样,没有旁人佐证,利用人们的迷信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扶苏目光灼灼地看着张良。
张良不知为何自己被编排,见徒弟看向自己,无奈地道:“我确实有一卷兵书,待看完这期视频再传授于你。”他可是吸取教训了,这个视频可不等人的。
扶苏面露喜色,乖巧地应道:“好。”
蒙毅在一旁听了着急,在这下邳学习张良的兵法?这要学到什么时候去,还回不回咸阳了?
【接着来简要介绍一下谢玄。
谢玄的父亲是豫州刺史谢奕,亲叔叔是中书监谢安,亲姐姐是著名的才女谢道韫。谢玄自己也很出色,组建了一支在当时战力最强的部队——北府兵。
这支军队是由北方流民组成的。
我们知道,晋武帝司马炎看中了“好圣孙”,选了一个傻子当皇帝,间接引发了八王之乱,在国家动荡的时候被少数民族偷袭,西晋灭亡了。
皇室宗亲南逃,在世家的支持下建立了东晋。
这个北方流民不是因为天灾而流离失所的普通农民,而是指在北方与少数民族作战的武装力量,战斗力可想而知的强。
谢玄出动这支军队,抵御苻坚的入侵,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魏王曹操想起五胡乱华就气得想再杀司马懿一次。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也是这么想的。
曹叡想到司马懿灭辽东的时候,几乎把辽东的男人都给杀空了,省事是省事了,但是这对抵御胡人入侵很不利啊。
卫氏朝鲜脱离掌控,和这事也有很大的关系。
齐王曹芳位面
司马懿想到大孙子司马炎就来气,千叮咛万嘱咐次子司马昭一定要更改继承人,那个过继给司马师的次子司马攸就是个不错的人选。
司马昭也是再三说道:“请父亲放心。”
司马师也很满意父亲和弟弟这样安排,在礼法上,司马攸既然是过继给他了,那就是比他亲儿子更有继承权。
虽然他没有亲儿子。
【谢玄受其叔父谢安的教导,可以说是将谢安的本领学了个十成十,但是和谢安一样拒不出仕,除非是叔父谢安举荐。
谢安擅长平衡之术,在人员调度上十分英明,使得别人对他生不出怨气。
这有利于朝局的稳定。
谢玄学的很好,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淝水之战的出色表现,盛极一时。
只可惜,谢安病逝后,谢玄在朝中没了靠山,而朝廷又被奸臣和昏君把持着。谢玄数次向朝廷的谏言都不被采纳,就连病重时想要辞职安心养病的愿望都无法达成,含恨九泉。】
晋武帝司马炎看到这里稀奇了。
他原以为东晋的皇帝是被世家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傀儡皇帝,原来还掌有实权?
【东晋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世家大族的傀儡,在世家大族中难得出了忠心耿耿的权臣,让君主掌握了实权,可惜却是个沉迷于酒色的昏君。
这就不得不骂一句晋孝武帝司马曜和曾与谢安共同执政的司马道子不是东西了。
司马曜和司马道子兄弟两本有机会成为中兴之主,可惜狼狈为奸,祸国殃民。】
晋武帝司马炎:“……”子孙不争气,家门不幸啊。
曾看好司马道子的谢安:“???”是他看走眼了。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张良想给视频投币,但是提示他余额不足,无法投币,于是询问扶苏:“这个怎么充值?”
扶苏也不知道,说道:“好像是不能充值的,每天会送一个币,想给视频投币目前来看,只能省着点花。”
张良只好遗憾作罢。
扶苏提醒道:“老师,快给我讲讲你所著的兵书。”
张良应道:“好。”
第84章
第二天早上,天幕异像准时出现。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皇帝系列》。
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想上这个榜,尤其是明君们。
古往今来,昏君有很多,但是明君也不少,竞争这六个名额十分的激烈。这好比“六大诗人系列”,只选出六个来很难让大家服气。
这个排名应该是按朝代顺序来的。
汉高祖刘邦感叹:天幕跳过他盘点了刘彻,说明他不会再入选了。
他推翻暴秦,建立汉朝,到底是输在哪了呢?
想到嬴政和刘彻都打得匈奴哭爹喊娘,而他只能被迫与匈奴和亲来维持和平,也就服气了。
后面上榜的,应该都是把匈奴压着打的吧?
汉武帝刘彻希望自己的孙子和曾孙能够上榜,好歹开创了“昭宣之治”,但是他有预感天幕将要盘点的会是李二凤。
“龙凤猪”当中的凤。
扶苏、蒙毅、张良在看天幕盘点的时候,项伯在和附近的农民闲聊。虽然他现在还是个通缉犯,但是由于城墙上的画像过于抽象,和他闲聊的农民愣是没有认出他来。
项伯聊着聊着突然问道:“你那天进城见到太子了吗?”
农民毫无防备:“见着了。”
项伯没有想到普通的百姓还真的能够见到太子殿下,问道:“他长什么样?”
农民说道:“长得可好看了。”
项伯对比了一下赵荷华,说不上有多好看,也就一般般吧。
也许是他多想了。
不过,他还是得找机会和张良提个醒,赵荷华身边的赵蒙很可疑。
他怀疑赵荷华并不是赵国贵族。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今天终于又到了盘点“六大皇帝系列”,惊不惊喜?意不意外?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皇城的大门。
伴随着朱红色的大门打开,映入眼帘的是“大唐盛世,万国来朝”的壮观景象。负手而立的李世民旁边有一列小字“天可汗”。
【说到“天可汗”,一般代指唐太宗李世民。
但“天可汗”是唐朝时期,少数民族对唐朝皇帝的尊称,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独有的荣誉。唐高宗李治、大周皇帝武则天、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也曾得此殊荣。
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这两傀儡皇帝能被称作“天可汗”,估计是沾了武则天的光。】
秦始皇嬴政微笑,“龙凤猪”齐了。
汉武帝刘彻:“……”好个李世民,有大唐杰克苏李二凤的称号,现在又多了一个什么“天可汗”的称号。
他都没有呢。
不行,得让卫青和霍去病打到匈奴可汗称他为天可汗。
这攀比心也是很强了。
唐高宗李治:“???”怎么是显儿和旦儿当了皇帝?傀儡??
【我们知道,唐朝的正史有《旧唐书》和《新唐书》,有关唐太宗李世民的年龄,二者记载不同。
《旧唐书》记载李世民出生于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也就是公元599年1月23日,农历是公元598年十二月。
《新唐书》没有明确记载李世民的出生年月,但是提到“雁门之战”的时候,李世民十六岁。
雁门之战发生在公元615年的八月,李世民按《旧唐书》记载的出生日期来算,是周岁十六,虚岁十八。
这个虚岁十八是怎么来的呢?
古人计算年龄,出生算一岁,过年又算一岁。比如我爸是1967年的除夕出生的,公历生日是1968年1月29日,出生才一天就过年了,虚岁就两岁了,比实际年龄大两岁。比我爸小一天的人是1968年大年初一出生的,公历生日是1968年1月30日,虚岁是一岁,比实际年龄大一岁。】
天幕下的众人糊涂了,什么是公历?什么是农历?
【古人一般记载年龄都是说虚岁,如果《新唐书》说的是虚岁,李世民应该出生在公元600年或者是公元601年(农历600年十二月)。
那有没有可能《新唐书》记载的是周岁呢?这很有可能。
《旧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为太原留守的时候,李世民十八岁。这个十八岁很可能也是指周岁,也只有周岁才说得通。
因为李世民卒于贞观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49年,只能是农历598年十二月出生才有可能享年五十二岁。
《新唐书》记载李世民享年五十三岁,那李世民就得是在农历597年出生,那么在公元615年至少都有17周岁了,自相矛盾。
李渊拜太原留守是在大业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17年,《旧唐书》记载的李世民年龄和《新唐书》对上了。《新唐书》记载“雁门之战”的时候,也就是公元615年李世民周岁十六岁;《旧唐书》记载李渊拜太原留守的时候是在大业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17年李世民周岁十八岁。】
唐太宗李世民:“……”后世之人研究这个,真是闲得慌。
等等,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二三岁?
看来现在就要开始养生了,不能嫌麻烦,五禽戏得练起来。
总不能到晚年依赖丹药吧?
【有人觉得李世民和李玄霸是双胞胎。
我们再来看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的出生年龄。
《新唐书》记载,“雁门之战”的时候,也就是公元615年,李世民十六岁。大业十年,也就是公元614年,李玄霸死亡,年仅十六岁。
李世民明确是李渊的次子,比李玄霸要大。
也就是说,《新唐书》在记载死人年龄的时候,用的是虚岁,记载活人年龄的时候,用的是周岁。
李玄霸有没有可能和李世民同一天出生呢?几乎是没有这种可能。
李世民出生于农历598年十二月,公历599年1月。在614年,按周岁论是十五岁,按虚岁论是十七岁。
李玄霸死亡时虚岁十六,只能是599年下半年出生。
十月怀胎,李世民的母亲在生下李世民之后,还能再歇一两个月怀李玄霸。这概率,比李玄霸死于大业十年十二月,也就是农历614年十二月,公历615年1月23日以后,李世民年满十六周岁之后的概率要大的多。】
天幕下的众人一想也是,李世民是年底出生,就差那么几天就过年了。
李玄霸和李世民若是双胞胎,得赶在十二月底过完十六岁生日之后,春节来临之前死亡,这才能对得上大业十年周岁十六岁死亡。
若是过了春节再死,就是大业十一年了。
唐太宗李世民:“……”看前面啰嗦了一堆,他就知道后世之人很闲,没想到还能这么闲。这盘点的啥玩意,他的丰功伟绩怎么还没有开始说?
突然他有点担心,不会抛开他打天下的功绩不提,专门提玄武门之变吧?
【上期视频我们提到了“草木皆兵”,苻坚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了敌军,自己吓唬自己。
这给予了后人启示。
公元615年,“雁门之战”的时候,隋炀帝杨广在雁门关被突厥军包围。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率兵前去营救,或许就是受到了“草木皆兵”的启发,命令士兵携带大量的旌旗和战鼓来虚张声势,让突厥误以为李世民带了很多人来救援。
这一举动成功地把突厥军给吓跑了,解了雁门关之围。
所以啊,这就是读书的重要性。
盘点邓太后的时候,邓绥六岁读《史记》,十二岁精通诗书,可见史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修课,能够从中获益。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
他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天幕下的众人:“……”好家伙,唐太宗李世民这是把史书当兵书看了啊。不得不说还是要有一定的军事天赋的,才能成功的化用“草木皆兵”用于破敌。
【新旧唐书都有记载,隋朝大业十三年,李渊为太原留守。
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太原这一带的农民起义军攻打太原,李渊陷入了起义军的包围。李世民率轻骑部队营救,将李渊给救了出来。
说起来,李世民对李渊也是有救命之恩的。
仅凭救父这一点,李世民就胜过了李建成。太子李建成的悲剧在于有个这么出色的弟弟,从而错失了皇位。】
天幕下的众人:“……”救命之恩可不能这么算啊。李世民救李渊那是职责所在,哪里有什么恩情?只能说是尽忠职守。
【如果说李世民解雁门关之围时,只是吓跑敌人,只能突显智谋,而不能突显武力。那么李世民救李渊就是实打实的与敌人激战了,不说武艺高强,至少是弓马娴熟。
这就不得不提到,李世民是“飞将军”李广的后裔,也算是家学渊源了。
李广的骑射是很出色的。】
秦始皇嬴政点头,李世民确实是一员合格的武将。
汉武帝刘彻惊讶了,后世的“千古一帝”居然是李广的后裔。
李广看到这里也惊呆了,旋即欣喜若狂,就连不能封侯的苦闷都淡化了不少。他的后世子孙可是“千古一帝”啊。
之前还羡慕杨震,现在一点都不羡慕了。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天幕在夸他,十分的开心。他大唐总算是能给祖宗们长脸了,就保持这个风格,接着夸。
不提玄武门之变,他就投两个币。
第85章
【明君之所以是明君,在于能够选贤任能,爱护百姓。李世民能和秦始皇、汉武帝一样成为“千古一帝”的前提,要是一位明君。
李世民提拔的人才有许多,简要说几个。
我们之前提到过刘文静这个人,唯一被李渊冤杀的开国功臣,后来李世民为他平反了。
刘文静是因为李世民才跟着李渊造反。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隆中对提出了三分天下;李世民前往狱中会见刘文静,谈论天下时局。
刘文静为什么会在狱中呢?
这就和鼎鼎有名的“瓦岗寨”有关,热爱追剧的朋友对隋朝末年的瓦岗寨起义绝对是非常熟悉,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和刘文静有姻亲关系的李密是瓦岗寨的骨干,所以刘文静也就被李密连累,关押在太原的监狱中。
这个李密是隋末唐初的人,不是晋朝那个写《陈情表》的李密。】
正和扶苏一起观看天幕盘点的张良:“??”这个秦始皇指的是始皇帝吧?明君??
张良陷入了思考当中。
被天幕提及,“晋朝那个写《陈情表》”的李密:“……”所以,是他这篇文章上了后世学子的课本吗?
所以他才会被贴上这样的标签。
唐高祖李渊看了往期的天幕盘点,知道李世民会替刘文静平反,正犹豫要不要杀了刘文静。天幕说刘文静是冤枉的,可是刘文静口出怨言是实,真的是冤枉的吗?
他觉得李世民替刘文静平反是因为私交。
天幕都说了,刘文静愿意跟着他反隋是因为李世民。这么说来李世民徇私,替刘文静平反的这种可能性很大啊。
身在牢中的刘文静:“……”巧了,他现在也在狱中呢。
一个多月前他还和一众大臣一起在殿外仰头观看天幕盘点,谁曾想就因为口不择言被关进了监狱。
早在西汉的邓太后都允许言论自由呢。
天幕都说他是冤枉的了,陛下还不放了他,可不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真实写照?
天幕居然还说是他不配。
唐太宗李世民觉得刘文静早就有反隋之心,而他父亲刚巧当时正是太原留守,倒不全是因为他。
可以说,谁是太原留守且愿意反隋,刘文静就跟谁造反。
【当时刘文静只是一阶下囚,被关在太原郡的监狱中。而李世民是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的儿子。
太原留守是整个太原郡的最高军政长官。
这个地方最大的官的儿子,到监狱里去见一个囚犯,与其谈论天下时局,就说刘文静的排面大不大吧?李世民的礼贤下士到了什么程度?
监狱都拦不住他。
李世民读史书,读到“草木皆兵”时,灵活运用,解了雁门关之围。李世民礼贤下士到狱中与刘文静谈论天下时局,同样也可以给予小说作者启发。
打个比方:
主角入狱,本该被狱卒欺辱,结果皇帝亲自到狱中探望主角,就问主角的排面大不大?会不会让狱卒惊掉下巴?会不会让满朝文武惊掉下巴?
刘备三顾茅庐都能让诸葛亮感恩戴德,鞠躬尽瘁以死相报。
刘文静一阶下囚,得李世民入狱中相请,不说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也是肝脑涂地了。
刘文静对李世民的评价非常高,甚至因此和好友裴寂争吵。】
秦始皇嬴政想起了扶苏派人送来的信件,上面有张良的治国良策,提到了扶苏已经成功拜了“帝师”张良为师,正跟在张良身边学习。
只是张良还不知道扶苏的身份,挺让他为此发愁的。
刘备请出诸葛亮,那是三顾茅庐;李世民请出刘文静,是去狱中相见。扶苏请张良出手治理国家,确实是亲自去了,却是用假名字假身份骗来的。
不敢想象张良得知真相后会气成什么样?
张良看到这里,想到了进城时得知的消息,来下邳求贤的太子还没有走。不知道太子会以怎样的方式求贤,能不能做到像刘备、李世民这样?
哎,他想这些干嘛,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唐高祖李渊看到这里,有点相信刘文静是真的冤枉了。刘文静是李世民从狱中请出的人才,这份恩情不是一般的重。
除了知遇之恩,还有救命之恩。
他觉得李世民为刘文静求情,将来更是为刘文静平反是徇私。
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徇私呢?
刘文静的功劳和裴寂相当,因为他与裴寂的关系好,所以给了裴寂更高的职位。这就引来刘文静的不满,而他却又因为刘文静想杀裴寂,认定刘文静是想谋反。
人心是偏的。
这事要解决,要么将错就错以谋反罪杀了刘文静,要么给刘文静升官,解决刘文静和裴寂之间的矛盾。
真是愁死他了。
刘文静回想起过往,感慨万千,李世民对他是真的好的没话说。
【刘文静说李世民有天纵之才,可以媲美汉高祖刘邦和魏武帝曹操。这裴寂呢,就不认同刘文静的观点,结果被事实打脸了。
李世民辅佐李渊打下了天下。
后来,刘文静因为自己的功劳不比裴寂少,官职却不如裴寂高,扬言要杀裴寂。裴寂也不是好惹的,在刘文静入狱后,落井下石诬陷刘文静谋反。
说刘文静死的冤是因为刘文静确实没有谋反之心,却是以谋反罪论处。】
天幕下的众人觉得刘文静死的冤枉,裴寂也没什么错。
大众认为裴寂诬陷刘文静谋反并没有什么坏心思,只是为了自保罢了。毕竟刘文静都当众宣布要杀裴寂了,裴寂还把刘文静救出来不是犯傻吗?
孔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唐太宗李世民挺开心的,没想到刘文静对他的评价这么高,将他比作创立汉朝基业的刘邦和奠定曹魏基业的曹操。
这话刘文静应该当面和他说,和裴寂说个什么劲啊?
【再来说说之前提到过的魏征,一开始是李建成的人,在李建成死后归顺了李世民。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中学的课文,不记得是不是要背的了,反正作者菌读高中的时候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连《琵琶行》这种不需要背诵的大长篇都能背,到了大学再问起高中的知识那是一问三不知,就只会干饭了。
读书的时候了解过魏征,毫无疑问,魏征是有才学的,且是个好官。
魏征辅佐李建成的时候,也是尽心尽力,曾出主意让李建成去平定叛乱挣军功。李建成也是一个能够虚心纳谏的,不像项羽一样,身边就一个范增还刚愎自用;也不像吕布一样,得了陈宫,却不听陈宫的计策。
魏征献计,李建成成功平叛,两人的智商和水平都在线。
但是呢,魏征劝李建成早做打算除掉李世民的时候,李建成或许是顾念兄弟之情,也或许是觉得自己当太子占据礼法是理所应当,又得父亲的偏爱,所以有恃无恐,没有听魏征的。
春秋时期的公子小白在即位后非但没有杀掉管仲,反而是重用。
李世民在与李建成的皇位争夺中胜出之后,意识到魏征是个人才,并没有杀掉昔日与他作对的魏征,而是对魏征加以重用。
魏征也不含糊,便以《谏太宗十思疏》回报李世民。
“太宗”是庙号,一般是在皇帝死后才有的,这个《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总结魏征的谏言,做的归类整理。】
天幕在讲解的时候,出现了《谏太宗十思疏》全文。
天幕下的众人一边听着天幕盘点,一边观看魏征的这篇文章。不得不说,写的是真好。这个魏征确实是有才华,而且言辞恳切,看得出是真心归顺了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感叹,想不到李建成手下还有这样的人才。
为了预防玄武门之变再度发生,他十分不舍地废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甚至想不久之后就退位给李世民。
希望这样做能够保住两个嫡子的性命,而且是两个出色的嫡子。
虽然李建成也不差,但是要他在明君和千古一帝里面选择,他选择了最后会是“千古一帝”的李世民。
如今李建成已经是废太子了,魏征再跟着李建成就是明珠蒙尘,也是给李建成招来祸患。
是应该让魏征离开李建成了。
唐太宗李世民想起魏征,那是气得牙痒痒,但是又不能拿魏征怎么样。
毕竟,魏征说的也没错啊。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李世民的名言。李世民把魏征当成镜子。在李世民的纵容下,魏征直言进谏了很多次,而李世民也都采纳了魏征的意见。
这可忙坏了史官,光是记录魏征的谏言,就有数十万字。
比如说,李世民想娶郑女为妃,都已经册命了。魏征听说郑女与人有婚约,直言进谏。李世民觉得魏征说的对,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放弃了娶郑女为妃。
不光是政治、经济、民生方面,魏征只要是发现了李世民做得不对的地方,就会直言进谏,不管这是不是李世民的家事。
李世民也乐于询问魏征,并能听取魏征的谏言。】
天幕下的众人点头,如果说了对方不听,以后就不会再谏言了。
已经是废太子的李建成想到李世民被魏征盯着纠错的场景,“噗”的一声笑了出来,随后实在是忍不住哈哈大笑,“李世民也有今天。”
笑完之后他沉默了,说到底,他还是没有李世民心狠,对兄弟下死手。
第86章
【齐桓公公子小白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唐太宗李世民也不遑多让,魏征也曾当过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丞相。
说到唐太宗时期的丞相,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并且误以为唐太宗时期就只有这两个人当丞相。
其实不然,唐太宗时期有二十多个丞相,只是这两个很出名。
作者菌小时候看《西游记》的时候,里面提到丞相殷开山是唐三藏的外公,当时还以为这殷开山是吴承恩杜撰的,唐太宗时期的丞相明明是房玄龄。
长大后才知道,这殷开山还真是唐太宗时期的丞相。
这就不得不提到唐朝的“群相”制度了,能在同一时间存在十余位丞相,可谓是史无前例后无效仿。
在我们的认知中,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大员。
但是在唐朝,丞相是三品官。
为什么呢,因为李世民曾经当过唐高祖时期的丞相,属于二品官。
尽管如此,丞相的职权还是很大的,品级比丞相高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等一看就是虚职。】
只有左右两个丞相的秦始皇嬴政:“……”
从《出师表》里艰难寻找人名当丞相的蜀汉后主刘禅:“……”他倒是想设这么多的丞相,问题是谁来担任?
唐高祖李渊满脑袋问号,殷开山死的时候李世民还不是太子呢,宰相?
殷·杜撰·开山:“……”他是宰相?他自己怎么不知道?而且他连女儿都没有,哪来的外孙?
唐太宗李世民:“……”殷开山这个宰相是他追赠的。
明朝
吴承恩不记得有没有写过,翻看自己写的《西游记》,查找殷开山的字眼,眼睛都找花了。
他记得他在文中写的唐朝宰相是魏征啊。
不对,殷开山在唐太宗登基前就已经亡故了,怎么可能会是唐三藏的外公?他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他还去翻前文,真是傻兮兮的。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卖给唐太宗宝贝袈裟,走的是丞相萧瑀的路子。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
李世民上位后,逐步将李渊时期的宰相都排挤走了,换上了自己的人。
这个萧瑀,虽然也是唐高祖时期的宰相,但是因为支持李世民夺位,所以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依然是宰相,不过十分波折,六次被罢相。
明朝的夏言都只是三次被罢相,唐朝的萧瑀却是六次被罢相。】
唐高祖李渊:“……”他的好大儿!
他给李世民留的宰相不好吗?不好吗??居然全给换了,显得自己人才多是吧?能有这么多的替补。
这么一想,好像也确实是人才挺多的。
明朝万历年间
内阁首辅叶向高、赵志皋、李廷机等人羡慕哭了,好想被罢相,这样就不用自己苦哈哈地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请辞职了。
几人若是在一起交流担任宰相心得,绝对是如何快速高效地离职,而且是离职后不被起复。
万历朝的首辅,谁爱当谁当!
吴承恩:“……”又提他的《西游记》,他才没有写萧瑀是丞相,他写的是魏征!然而刚吐槽完,他就在《西游记》的手稿上看到了萧瑀的名字。
吴承恩:“……行吧。”
他承认萧瑀是他写的,但是殷开山绝对不是他写的。
【萧瑀曾经也是位皇子,父亲是梁明帝,高祖父是梁武帝萧衍。
萧瑀身为前前朝的皇子,前朝皇后之弟,能够在唐朝担任丞相,主要是因为他的才华和刚正不阿的品质。
当然,萧瑀也是李世民的表姑父,这个是最主要的。
萧瑀第一次被罢相,是因为在朝堂上与人争吵,李世民劝都劝不住。没过几天,李世民听说萧瑀被他气哭,就恢复了萧瑀的官职。
萧瑀第二次被罢相,是因为被人告发和前朝皇后暗通书信。结果调查发现,这个前朝皇后是萧瑀的亲姐姐,也就恢复了萧瑀的官职。
萧瑀第三次被罢相,是因为弹劾李靖。
……
萧瑀每次被罢相,没过多久又重新出任宰相,反反复复。
李世民也曾因为魏征举荐的人造反了,气得推倒魏征的墓碑。没过多久又想起魏征的好,重新给魏征立碑。
可见李世民也有孩子气的一面。】
汉高祖刘邦:“……”萧何的后人可以啊。他老刘家的子孙有没有在后世王朝当宰相的?
唐太宗李世民:“???”他会推倒魏征的墓碑?
魏征看了李·孩子气·世民一眼。
李世民急忙说道:“魏爱卿,你听朕给你解释……”说着,卡壳了。他好像也没什么可解释的,天幕说的是未来的事情。
他现在怎么知道是怎么回事?造反?是谁造反了??
还未曾向李世民举荐人物的魏征现在也答不出来。两人就希望天幕能说的清楚一些,究竟是谁造反了?
不过,天幕似乎并没有听到他们的心声。
但这并不妨碍魏征对李世民直言进谏,身为帝王,怎么能还有这种“孩子气”呢?
李世民:“……”天幕坑他!
这也就是仗着有文吏记录天幕异像,即便是错过了没有听到的地方还可以看记录,所以魏征才敢这么及时地对他谏言,不怕错过天幕异像。
唉,他还想听天幕后面是怎么夸他的呢。
【李世民设弘文馆,任用魏征、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比较出名的贤相,足以见其选贤任能。
那么他对百姓好不好呢?
出现天灾的时候,李世民积极赈灾,并且帮助赎回饥民卖掉的孩子,轻徭薄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在重视农业的同时促进商业的发展。
李世民注重法治,国家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百姓们安居乐业,可以夜不闭户。】
秦始皇嬴政抓住了关键词,“轻徭薄赋”,难怪他的风评不好,光是这一点就被比下去了。好在太子监国,颁布了“三十税一”,为秦朝挽回了名声。
想到监国的太子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十分的想念。
他当初派扶苏去监军,只是觉得畅快,一两年不见都不怎么想念。现在只是派扶苏去请贤才出山,才数日不见就有点想念了。
果然还是懂事的孩子讨人欢心。
【唐太宗李世民选贤任能,勤政爱民,足以见得是一位明君。
接下来说说李世民的战绩。
李世民亲自领兵,在隋末唐初,平定了陇西割据军阀薛仁杲、令李渊畏惧的割据势力刘武周、虎踞河北的窦建德、僭位为帝的王世充、自封为王的刘黑闼。
这个刘黑闼享受到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两的混合双打。
刘黑闼一开始是被李世民打败,投降了,复又反叛,被想要争军功的李建成给平定了。】
天幕下的众人想起了天幕之前的盘点,这个刘黑闼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二人的经验包。
没有上过战场的汉武帝刘彻感叹,李世民确实是一员猛将,且能文能武。
【唐朝的建国,李世民功不可没。
唐高祖李渊曾感叹李世民的功劳太大,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于是特意为李世民设立了“天策上将”一职,职位在三公之上。
虽然唐朝不怎么杀开国功臣,但是太优秀了难免还是会引来猜忌。
李世民如果不是李渊的嫡子,那就是“功高震主”了,妥妥的会落得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李世民光是李渊的儿子还不行,得是嫡子才能免除杀身之祸。
古代对嫡子是十分看重的,远不是庶子能够比拟的。就拿李世民的儿子造反来说,庶子造反和嫡子造反那是截然不同的结局。
父爱都给到嫡子那里去了。
李渊知道李世民功劳太大,会威胁到太子的地位,最后也只是想把李世民支走,让李世民到封地当个土皇帝,舍不得为了嫡长子杀了嫡次子。
当然,李世民的势力已经十分壮大了,要杀也得掂量掂量。】
魏王曹操想起了英年早逝的郭嘉。
当年初见郭嘉时,他与郭嘉谈论天下大事,喜爱郭嘉的才华,特意为郭嘉设立了“军师祭酒”这一职位。
看到后面,他觉得李世民如果不是李渊的嫡子,不会有成长起来“功高震主”的机会。
以他的一贯作风,兵权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是小小地放权,那也得是曹氏或夏侯氏这样的宗室领兵。
不知道李渊是不是和他一样?
【太子李建成认为李世民对他有威胁,给李世民下毒,想让李世民退出皇位之争。
李渊见两个儿子不和,想到“远香近臭”的定律,便想把李世民给支走,让李世民到地方上当个土皇帝。李世民听到李渊这么说,意思到自己是无缘皇位了,十分的伤心。
李建成害怕李世民当了土皇帝后更不好对付,力劝父亲改变主意,留下李世民,放到身边看着。
李世民被这样的“朝令夕改”惹怒了,意识到李建成不死,他就当不了太子,于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射杀了李建成。
李世民打下了江山,却要靠弑兄逼父才能得到皇位。】
全程没有被天幕提及的李元吉十分不满,怎么把他当成隐形人了?
【唐太宗李世民在平定内部后,就开始扫平外患,灭了东突厥和薛延陀汗国,平定高昌国、龟兹国和鲜卑慕容的吐谷浑,差一点灭掉高句丽。
说起高句丽,那是隋炀帝杨广的痛。
杨广三征高句丽都以失败告终,而李世民攻打高句丽,连战连捷,攻城掠地。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唐朝再次发兵高句丽,高句丽灭亡。
隋炀帝杨广可以瞑目了,表侄孙把高句丽给灭了。】
鲜卑族人独孤信觉得自己才是人生赢家,两个外孙都当了皇帝。隋朝虽然灭亡了,但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他的外孙。
外孙杨广被高句丽完虐,但是曾外孙李世民找回了场子,玄外孙李治更是把高句丽给灭了。
【作者菌个人认为,明君的标准是能够做到勤政爱民,选贤任能。“千古一帝”的标准是在明君的基础上,建立不世功业,富国强兵,比如:驱逐鞑虏、开疆拓土。当然,得是大一统王朝的皇帝。】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点赞、关注、投币的图标并没有停留多久,便消失了。
李世民这会儿还在应付魏征……
第87章
扶苏想到萧瑀身为前前朝的皇子,前朝皇后之弟,能够在唐朝担任丞相,最主要的原因是萧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姑父,也就是和当朝皇帝是亲戚。
或许,他可以把张良变成亲戚?
“老师,怎么不见师娘?”扶苏见张良的年龄与他父亲一般大,想到自己有位姑姑守寡,正好可以撮合撮合。
张良:“……为师尚未娶妻。”
他年少时丧父,拉扯幼弟长大不易,把婚事给耽搁了。等到想要娶妻的时候,国家灭亡了。再之后,好不容易拉扯大的幼弟人没了。他散尽家财,雇了一个壮士刺杀始皇帝,孤注一掷结果失败了。
现在躲在这下邳,连名字都是假的,还娶什么妻啊?
扶苏听到了意料之中的回答。
看之前的天幕盘点,张良的次子应该是生在公元前203年左右。张良的长子有可能和他一般大,也很有可能生在公元前205年左右。
一个能做出“弟死不葬”这种事情的人,也很有可能做出“秦未灭,不娶妻”这种事情。
他猜测张良很可能是在秦朝灭亡之后才娶妻生子。
看来把张良变成亲戚的计策可行。
扶苏趁机说道:“我有一姑姑,早年丧夫,独自将孩子养大,表弟已经到了束发的年纪。”
张良问道:“你想要我也收你表弟为徒?”
扶苏见张良误会了,连忙说道:“不是,我姑姑今年才三十二岁,在姑父去世后就一直没有再嫁。我想撮合你们。”
严格说起来,是他的堂姑。
他提表弟,是想告诉张良,他姑姑能生孩子,而不是想把表弟变成师弟。他姑姑这么好的条件,打着灯笼都不好找啊。
张良生的貌美,虽然大了十余岁,也是良配。
蒙毅在一旁听得一愣一愣的,心道好家伙,太子殿下连自己姑姑的婚事都开始操心上了。
这事要操心,也该是陛下操心啊。
张良没有想到徒弟是这个意思,脸红地推拒:“她年龄太小了。我今年已然是知天命的年纪,老牛吃嫩草像什么样?”
扶苏惊讶了。
他知道张良年纪大,没有想到张良的年纪这么大,比他父亲还要大上一岁。
好在,他不止一个守寡的姑姑。
扶苏接着介绍:“我还有一个姑姑,四十一岁,也是守寡,儿子和我一般大。”这回是他亲姑姑。
张良:“?”他这徒弟到底有多少个姑姑?
扶苏见张良似乎对这个也不满意,想要再介绍一个合适的,才刚开口就被张良给阻止了。张良说道:“我没有家业留给子孙继承,就不祸害女人了。”
妻子娶回来,跟着他也是受苦。
扶苏:“……”看来想把张良变成亲戚的前提是让张良功成名就。
他可以歇歇了。
这天早上,项伯趁扶苏和蒙毅进城买菜的时机,和张良说道:“子房啊,我怀疑赵荷华不是赵国贵族。”
张良问道:“这话怎么说?”
他徒弟对赵国的事情可熟悉了,曾外公是赵国的豪门。
项伯说道:“始皇帝出巡时,我曾见到赵毅就在队伍中,骑着高头大马。而且他和蒙武长得很像。”
张良反应过来了:“这么重要的事情,你怎么不早说呢?”
项伯:“……”他被重礼收买了。
当时他提着礼物,自我洗脑是他想多了,后来越想越是起疑。
一只信鸽从屋檐后飞走。
项伯和张良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谈话都被暗卫听了去。
城中,扶苏在给父亲写信。
他画了一幅张良的肖像,准备和信件一起着人送给父亲,看看京中的贵女有谁看中张良,等到张良愿意为国效力时就完婚。
萧何的后人显赫。
与萧何同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封万户侯,显赫一时,可是张良的后人默默无闻。张良的后人不争气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得不到上位者的照拂。
扶苏琢磨着给张良找个身份高的妻子。
这时,他收到了暗卫传来的信息,上面写到张良和项伯已经开始怀疑他们的身份了。
蒙毅问道:“现在是向张良坦白的时机吗?”
张良和项伯现在还只是怀疑,等到真的确认他们身份的时候,再坦白可就晚了。
扶苏摇头:“还不是时候。”
他还不知道张良对萧瑀是怎么看的,身为前前朝的皇子,前朝皇后的弟弟,结果却当了唐朝的丞相。
张良想不想当秦朝的丞相呢?
二人回去的时候,蒙毅主动提起张良博浪沙刺杀皇帝的事情,那是表现的相当的佩服,能够再行刺之后还能活命,刺客界的天花板了。
而且,张良的失败不是本身计划不可行,纯粹是运气不好。
蒙毅说道:“高渐离为了给荆轲报仇,为始皇帝击筑,在获得始皇帝信任之后伺机行刺。”他说这话的本意,是想让张良和项伯误以为他和高渐离是一类人,从而打消对他的怀疑。
张良说道:“高渐离是为自己报仇。”
在他看来,高渐离原本生活的好好的,并没有行刺的想法。就因为始皇帝听说高渐离擅长击筑,就把高渐离召进宫,又害怕高渐离会趁机行刺,熏瞎了高渐离的眼睛。
这对高渐离来说分明是无妄之灾。
行刺的是荆轲,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有什么关系?
连坐制度害死人。
蒙毅没有想到张良会这样说,一时愣住了,不知道如何回话。
扶苏:“……”看来要改变张良对他父亲的看法,要等到张良与他说的治国之策开始实施的时候了。
不过,这一关算是过了。
这天下午,天幕又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和往常一样的时间,天幕异像再度出现。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才女系列》。
众人纷纷猜测这次上榜的会是谁?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视频开始前先感谢各位观众,上期视频点赞和投币都超出了预期,作者菌非常开心。
这期视频,我们接着盘点古代的才女。】
接下来是一段视频:
[冬日雪景,谢安问一众子侄:“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安三哥的儿子谢朗说道:“散盐空中差可拟。”
谢安听到这个回答不太满意。
谢安二哥的女儿谢道韫说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的回答让谢安眼前一亮,认为这个侄女很有才华,十分高兴。]
【有“咏絮之才”的谢道韫是谢玄的亲姐姐,谢灵运的亲姑姑。
谢安是个大家长,养了一堆的侄子侄女,同时也操心侄女的婚事。一开始,他为谢道韫选的夫婿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王徽之,结果听说王徽之放荡不羁,就打消了这个念头,选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王徽之出生于公元338年,可见谢道韫出生在公元339年以后。
谢安如果知道王凝之在兵临城下时,不设防备,不出兵迎战,想靠求神拜道用鬼兵来破敌,估计不会将侄女谢道韫许配给王凝之。】
丞相谢安:“!!!”
正和谢安在一起喝下午茶的王羲之:“……”
谢安越想越是觉得对不起侄女,正好王羲之也在这里,说道:“逸少,谢道韫才刚嫁过去不久,现在让她改嫁还来得及。”
前几日,谢道韫回门的时候,就曾说王凝之蠢笨如猪。
他还以为是自己侄女太聪明了,看不上那王凝之,没想到王凝之是真的蠢,蠢到了这种程度。
他现在就希望王羲之能答应。
亏得两家的长辈是好友,换做别的家庭,可就不好办了。
王羲之生出了这么个儿子,脸上无光,也不好再由着逆子祸害谢家侄女,说道:“那是,王凝之做出这种事情,我也没什么好说的。”
开玩笑,谢安是什么人?以少胜多大破敌军,挽救晋朝于危难的奇才。
王凝之这是舞到刀刃上了。
别说谢安不能够容忍,他也被王凝之气得够呛啊。
【谢道韫的才华不仅仅只是咏絮而已,据正史记载,谢道韫常常讥讽谢玄的学问没有长进,为了帮助丈夫的弟弟王献之舌战群儒。
谢玄是什么人?淝水之战的主要将领。
谢道韫的才华很有可能在谢玄之上,而她的武力值恐怕也不输于谢玄。
只可惜,她没有机会领兵上战场杀敌。
到了晚年,在王凝之装神弄鬼的“抵抗”下,反贼攻破了会稽城。谢道韫一人一剑,杀敌数人,以高风亮节救下了外孙。
插播一则预告:正所谓“巾帼不让须眉”,作者菌即将推出新的系列,“六大女将系列”,这一系列暂定在下午发布。】
天幕下的众人想象了一下年近六旬的老奶奶,手杀数个士兵的场面,倒吸一口凉气。
王羲之:“……”得了,王献之也被谢家侄女给比下去了。
看来和谢家这亲家是结不成了。他有那么多的儿子,怎么就没有一个中用的?
谢家子侄个个出色,真让人羡慕。
谢安实在是不想错失王羲之这个亲家,提议道:“我们两家的孩子换着教吧,你教我子侄书法,我教令郎兵法。”
王羲之眼前一亮,说道:“这主意好。”
他几个儿子的年龄都不小了,在书法上也已经有了成就,欠缺的就是兵法了。而谢家子侄的兵法是没的说,正好学学书法,放松放松。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粉红色图标。
众人纷纷点赞、关注、投币。
第88章
第二天一早,天幕异像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诗人系列》。
唐朝的诗人们想着,这回总该轮到他们唐朝了吧?
就是不知道谁会上榜?
宋朝的君臣们一点都不紧张,他们已经摸清了规律,这一系列是按照朝代顺序来盘点的,真要品个优劣,六个诗人的名额毫无疑问都会被唐朝的诗人们给包圆了,没有其他朝代啥事。
唐朝的诗人还没有盘点呢,轮不到苏轼。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这期视频来盘点“六大诗人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的是香醇的美酒。
这酒都落在了一人的下巴里,这人抱着酒坛子喝饱了酒才开始作诗。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天幕上出现了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全篇。紧接着画面一转,喝酒的人从李白变成了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天幕上出现了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全篇。
【韩愈名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期视频将要盘点的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唐朝的诗人多如牛毛,写出足以流传千古的诗篇的诗人比比皆是。这两位的诗篇入选中小学课本的数量,都达到了两位数之多。】
天幕上出现了李白和杜甫入选课本的诗篇。
唐朝之前的君臣在之前的感谢篇中听说过李白和杜甫,这天还是第一次比较直观地看到李白和杜甫的作品,体验了一场诗文盛宴。
众人都发出了赞叹之声。
天幕上所展示的诗文俱都精妙绝伦,篇篇都是上等佳作,难怪入选了学生的课文,确实是写的好,不输于古人。
诗篇停留的时间不长不短,刚好够人们看完。
之前上过天幕盘点的曹操、曹植、陶渊明等诗人在看了李白和杜甫两人的诗作后,也忍不住夸赞,后生可畏。
总共只盘点六大诗人,唐朝就占了两。
唐朝的其他诗人们:“……”懂了,他们没能上榜是因为知名度不够,作品入选课本的数量被比下去了,并不是不如李白和杜甫。
所以,他们写的优秀诗篇也不少,怎么就没有选入课本呢?
李白和杜甫此刻正在一起,看到自己和好友都上榜了,十分高兴。李白感叹道:“这回你应该能有官当了。”
杜甫笑道:“但愿吧。”
天幕上出现他的名字不止一回了,但是始终没有得到帝王的重视,他还是无缘官场。
希望这次,能借这天幕盘点走上从政的道路。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如果出现在了课本里,基本上都是要背的,大家肯定比我还要熟悉,就不班门弄斧了。
这期视频,主要介绍一下两人的生平。】
唐朝之前的君臣们:“……”不,他们一点都不熟悉。
唐朝之后的君臣们想起了背这二位诗作的艰苦岁月,对这二位的诗可太熟了。尤其是清朝的官员们,考科举的时候可辛苦了,要背的诗词可多了。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全篇八百多字,背下来可太难了。
【李白,字太白,大概出生于公元701年,祖籍陇西成纪,也就是甘肃,是西凉王朝开国皇帝李暠的九世孙。
《新唐书》记载,李白是李暠的九世孙。
这个身份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好比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一样,谁敢冒认皇亲啊?但是《旧唐书》压根没有提这一茬,所以,李白的身份存疑。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是李暠的七世孙。
按照《新唐书》的记载,李白比李隆基小了十多岁,但论辈分是李隆基的爷爷辈,和唐太宗李世民同辈。
李暠有十个儿子,次子李歆为第二任西凉王,是李渊的直系祖宗。
李白的祖上不一定是李歆。
如果是李歆,那么大概率就不会说是“兴圣皇帝九世孙”,而是说凉公歆八世孙。就是攀关系,也能和李唐皇族更近不是?】
李广没有想到自己的后人里,不光出了皇帝,还出了诗仙。
好啊,后世子孙太给他长脸了。
唐太宗李世民:“……”又开始了,研究这玩意可真够闲的。
【唐朝时的做官途径,除了科举,还沿袭了秦汉魏晋以来的制度——名士推荐。
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而是用自己的诗文当敲门砖,一生写了很多首“干谒诗”,向达官贵人自荐。
但是呢,李白这个人很狂。
比如他的《上李邕》,开头“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自比大鹏,有经天纬地之才,结尾“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意思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正是由于他的狂,以至于……
青年时期的李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中年时期的李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中年穷。”
老年时期的李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老年穷。”
晚年时期的李白得从叔收留。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也成了骂人的话:这么能,你咋不上天?】
唐朝之前的君臣们难以置信:“!”
能写出如此诗文的李白,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不会吧?
唐朝之后的君臣们点头,确实是这样,有“诗仙”之名的大才子李白仕途不顺,没能做出政绩来,只有诗名传世。
李白:“……”
杜甫:“……”
【李白年轻的时候,写了“干谒诗”无数,娶了宰相的孙女许氏为妻,却还是无缘做官。
许氏是宰相的孙女不假,但这个宰相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她嫁给李白的时候,祖父已经去世多年,父亲名不见经传,自然也就无法给予李白多少帮助。
李白中年时和道士吴筠一起进京。
《新唐书》记载,李白到了京城之后去拜访了贺知章。
贺知章比李白大了四十多岁,通过科举考中了状元,官至秘书监,从二品大员。对于他,我们也很熟悉,都背过他写的《回乡偶书》。】
天幕上出现了《回乡偶书》全诗。
【李白见到贺知章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而这个时候贺知章已经八十多岁了。
贺知章看了李白写的《蜀道难》,惊为天人,夸李白是谪仙,不吝推荐李白。李白在贺知章的推荐下才终于当了官。
正史记载,天宝初年,也就是公元742年至公元744年之间,唐玄宗下诏书任命李白供奉翰林。
供奉翰林,翰林供奉,调了个顺序,有着天壤之别。
翰林供奉这个官职,在唐玄宗时期直接听命于皇帝,为皇帝亲信,属于丞相预备役,在开元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738年,被唐玄宗改为了翰林学士。
也就是说,李白是不可能在天宝年间成为翰林供奉的。
“供奉”有另一层意思,唐朝有一技之长的人以自身的技艺跟随皇帝左右侍奉,包括但不限于文人墨客。
李白这个供奉翰林,就是这种。】
【《旧唐书》记载,唐玄宗下诏让道士吴筠进京。李白和吴筠是好友,跟着一起进京。吴筠见到了皇帝之后,就向皇帝推荐了李白,于是李白就和吴筠一起待诏翰林。
吴筠是什么人?出名的道士。
李白是和吴筠一起待诏翰林,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李白告别亲友进京时那是非常的开心,以为自己能够施展抱负,在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然而事实是,他高兴的太早了。】
众人十分同情李白,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年间是盛世明君,但是在天宝年间,已然迈入了昏君的行列。李白如果不能和奸臣打好关系,就注定得不到重用。
吴筠:“……”总觉得有哪里不对,有种被贬低的感觉。
【在《旧唐书》的记载中,李白直接被唐玄宗李隆基划归成了和吴筠一类的人,让李白写诗助兴。好比汉文帝刘恒召见贾谊,半夜长谈,却是如李商隐诗中所写:“不问苍生问鬼神”。
《新唐书》记载,唐玄宗曾和李白讨论过国事。
这应该是参考了李白的从叔李阳冰为李白作的《草堂集序》,里面提到唐玄宗李隆基向李白请教治国方略,并让李白草拟诏书,私底下让李白干着翰林供奉的活,且李隆基亲自为李白调羹,足见礼遇。
这么说来,李白的境遇要比贾谊好的多,有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最后怎么就“赐金放还”了呢?】
汉文帝刘恒被天幕点名道姓的批评,脸上有点挂不住。
或许,他真的低估了贾谊的才能。
【有句话说的好,“与人为善,就是于己为善。”李白输在了做人上,说他是“狂生”也不为过。
新旧唐书都有记载,李白常常醉卧在大殿上,醉酒时曾经伸脚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高力士虽然是一个宦官,但却是一个有着从龙之功的人,为三品官,权倾朝野。
我们知道,唐朝的丞相也只是三品官。
李白的品级肯定是比高力士要低的,而且低的多,却是把高力士当成佣人来使唤。
这就引起了高力士的不满。
或许这只是李白醉酒之后的无心之失,但却是断送了自己的仕途。】
第89章
秦始皇嬴政不明白后世为何如此折辱宦官,宦官得是有学识的人担任,其中出色的可为皇子的老师。
扶苏想到了“下邳拾履”的典故。
张良给黄石公穿鞋,得到了《太公兵法》;李白让高力士脱靴,能拿出什么作为回敬?
哦,李白丢官了。
汉高祖刘邦映像中的宦官大多是战俘或获罪之人,对这一群体没有什么好感。
李白这是得罪了小人啊。
有人觉得:才子嘛,多少有点恃才傲物,而且高力士的官职再高也只是个宦官,皇帝的狗,给李白脱靴怎么了?怎么就不与人为善了?
天幕下的众人大多为李白感到惋惜。
曹·宦官之后·操嗤笑: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李白曾有幸跟在皇帝身边参与政事,却是蹉跎一生,看来只不过是会吟诗作对的腐儒。
虽说李隆基在天宝年间已然昏庸,但和汉灵帝相比还是强点吧?
大汉垂危之际,皇甫嵩本可以力挽狂澜,却被灵帝贬谪,比李隆基临阵换将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己没本事,怪皇帝昏庸?
看李白诗文,还是个崇拜曹植的,这就难怪了,和曹植一样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才。
诗文辞赋再出色除了讨上位者欢心,又有什么用呢?
想到曹植也是嗜酒如命,喝酒误事,曹操顿时觉得糟心,看来还是要加以管束,饮酒应该适量。
别人的儿子管不了,自己的儿子还是该管一管。
【高力士本姓冯,名门之后,是“上柱国”冯盎的曾孙,父亲被当时的酷吏诬陷入狱,致使家门败落。高力士阴差阳错之下进宫当了太监,认了一位姓高的太监当干爹,更名高力士。
前面说到,高力士有着从龙之功,为三品官,权倾朝野。
三品官在唐朝是什么概念?拥有实权的最高品级,像李林甫、杨国忠等宰相都是高力士极力引荐的,安禄山也是因高力士的引荐升官发财。
咳咳,不光是奸臣,高力士还引荐了杨慎矜、高仙芝等还算能看的人才。
李白有志报国,想要当官,不与高力士搞好关系,反倒折辱高力士,也是一股清流了,值得敬佩。
正如陶渊明所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天幕这么说,等于是将李白和李林甫、杨国忠等为了升官讨好宦官的这类人划分开来。
【高力士是好人吗?从他引荐了一大堆奸臣来看,怎么都说不上是好人,更何况他还家财万贯,坐拥京都一半的房产,财力堪比清朝著名的贪官和珅。
只能说他忠心,忠于皇帝。
既然不是好人,没有高尚的情操,那就不会放过得罪他的李白。
李白能在得罪了高力士之后还留有命在,盖因其过人的才华实在是让李隆基欣赏,有傲气的资本。
高力士并不是专门引荐奸臣的。
试想一下,李白若是和高力士的关系好,得高力士引荐,不说像李林甫、杨国忠那样当上宰相,至少也该是一方刺史,官途顺畅,不至于落得个赐金放还的结局。】
李白:“……”让他讨好高力士?这官不当也罢。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李白的朋友是高适、孟浩然、杜甫、王昌龄、贺知章等饱学之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
天幕上依次出现了高适、孟浩然、杜甫、王昌龄、贺知章等人的诗文名句。
天幕下的众人再次大饱眼福。
唐朝之后李白的狂热粉自惭形秽,想和李白结交,先问问自己,诗词歌赋写的怎么样?能不能入李白的眼?
或者,像吴筠那样成为知名道士。
【高力士还真入不了李白的眼,让李白折节下交是不可能的。
唐朝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当官的途径主要还是靠有权有势的人引荐,考试的成绩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唐朝,进士是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学子,而不是我们熟知的经过府试、乡试、会试层层选拔的有功名之人。
进士科考试是在中央。
想参加这样的考试,就得得到地方的推荐,举送入京。被举送的人称为举人,举人参加进士科考试就叫进士,参加秀才科考试就叫秀才。以此类推,参加明经科考试的可能就叫明经吧。
而想要高中,过人的才学都是其次,主要是靠当时的名人向主考官推荐、夸赞,才能有希望。
隋唐的科举制并非是靠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可以说是九品中正制到真正用成绩说话的科举制的过渡。
如此说来,也就能够理解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而是写那么多的“干谒诗”。李白是宰相的孙婿不假,但这个宰相是个过气的宰相,不能左右当朝的科举。
他的诗,要得到当朝有名声的人推荐、赞誉,才有希望及第。
看《上李邕》,李白写的“干谒诗”够狂,结局自然是自荐失败,得不到名人的推荐,即便是参加了科举,也是落榜的结果。】
天幕上出现了李白的另一首干谒诗《与韩荆州书》,文辞和《上李邕》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句题外话,唐朝的科举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科目。
秀才科要求高,明经科是考四书五经,进士科主要是考诗赋,现代人如果参加唐朝的科举,大概选择明算才有希望录取,还得是数学成绩好,高数高分通过的学霸才行。
算盘东汉时期就有,了解过就知道算盘不光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还能开方程解函数,如果只有中学的数学水平,即便是考明算,也铁定落榜。】
天幕下的众人:“高数?”
【有一种说法,李白不是不想参加科举,而是因为出身商户,不能参加科举。
我们来看唐朝科考的生源:一类是在州学、县学读书,成绩优异的人被推举入京;另一类是州县的社会考生,以自荐的形式参加考试,成绩优异的人被推举入京。
这两类都有一个前提,得是士农工商中的士农子弟、三代内家世清白且不在守孝期间、未在衙门担任小吏的人。
李白出身商户没有明确的史料作为依据,只是为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猜测。
这种猜测合理又不合理。
科举的目的是什么?是选拔官员。科举将商户排除在外,那么其他的当官途径,会把商户收纳在内吗?
与其说李白因为家世的原因不能参加科举,不如说他连科举前的 “行卷”这一环节都没有顺利通过。
什么?李白如果参加科举必然高中?看看诗词歌赋不输于李白的杜甫吧,参加科举次次落榜。进士科主要是考杜甫擅长的诗赋,策论只是次要的。杜甫的落榜,就很能说明当时的社会问题了。】
隋唐之前的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的受教育水平不足以支撑起科举,只能干瞪眼。
天幕什么时候讲讲后世的科技?
而隋唐的皇帝们:“……”不是他们不想改革科举,而是有困难。
阻扰改革的是世家大族。
晋朝之后的南北朝是对世家大族的一次冲击,唐朝之后的五胡十六国又送走了一波世家大族。到了宋朝,才真正意义上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写出这两句的汪洙也正是宋朝人。
宋太宗赵光义点头,所以他废除了举荐制,推广了武则天的糊名法,不至于让朝廷因为官员的私心,从而错失了人才。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山河破碎。
唐玄宗李隆基逃往蜀中,太子李亨在朔方登基。李隆基在蜀中莫名成了太上皇,不顾劝阻开始分封诸子为节度使。
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不满太子登基,存了鼓动其他儿子造反的意思;一种是想给诸子兵权,帮助皇帝平叛,期望早日收复国都。
李隆基怎么想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儿孙怎么想。
唐肃宗李亨认为永王也就是他的异母弟分到了江南这块肥美之地,经不住诱惑,起了反心,还拉李白入伙,于是在永王擅自出兵时进行血腥镇压。
李亨的儿子唐代宗刚即位,就给永王平反昭雪,认为永王起兵是为了平叛,为了平定安史之乱收复失地,连带死讯还没有传到长安的李白也洗白白,只可惜任用李白为官的诏书晚了一步,已经咽气的李白看不到了。】
【李白的风评因为卷入了永王的事情,急转直下。
唐代宗给永王平反,平了个寂寞。后世依然坚定地认为永王有谋反之心,连带着评价李白也是识人不明,稀里糊涂地跟着永王造反。
苏轼评价李白:“啊,我可怜的李白,好端端的在江陵避难,被永王胁迫上了贼船,真是无妄之灾。”
苏辙评价李白:“李白的眼神有问题,居然看不出永王想造反,跑去依附,最后落得个流放至死的结局。”
这兄弟两的言论都是建立在永王造反的前提下的,各有各的依据。】
苏轼:“话中的意思是他所想,可天幕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他有种想吐的感觉……”
苏辙:“……他可没说这样的粗鄙之语。”
【李白成为永王的入幕之宾时,作《永王东巡歌》,抒发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宏伟目标。
然而永王起兵短短三个月就兵败,李白想得到唐肃宗任用,作《为宋中丞自荐表》,表明自己是被胁迫的。】
第90章
天幕下的众人各有各的见解。
一部分人认为:李白作《永王东巡歌》时已然在永王帐下,这首诗肯定也是被胁迫下写的。在永王伏诛后,李白终于有了澄清的机会,作《为宋中丞自荐表》为自己辩白。
另一部分人认为:李白没有察觉到永王的野心,稀里糊涂地跟着永王造反了。
少部分人认为:永王是冤枉的,擅自出兵只是因为报国心切,想要收复失地。李白意气风发想要跟着永王大干一场,没想到永王被冤杀,自己也入狱。
【真相如何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了,我们只能从李白的诗词中猜测一二。
值得一提的是岑夫子、丹丘生、汪伦等人没有诗文存世,却也在教科书上有姓名,概因李白入选课本的诗中提到了这几人。
所以,成不了牛逼的人,就尽量结交牛逼的人,有很大的益处。】
天幕下的众人:“……”能够结识牛……牛逼的人,自己也得有过人之处吧?
天幕上出现了《与韩荆州书》的节选:“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伴随着AI朗诵的这段文字,出现了少年李白舞剑的身影,青年时期的李白斗酒挥毫作诗的豪迈。
好一句:“心雄万夫!”
【永王兵败,李白入狱,被宋若思等一众官员相救,总算出了牢狱,在宋若思那当幕僚。
这个宋若思就是宋中丞,他的父亲和李白有交情。
李白认为自己有大才,不满足于一个小小的幕僚,想要报效朝廷,于是作《为宋中丞自荐表》,结果却是弄巧成拙。
唐肃宗一看,这还有个漏网之鱼,管你是不是被胁迫的,于是将李白给流放了。】
李隆基:“……”哪有抓着一件事罚两次的道理?
如果他没有记错,李亨这个太子之位也是高力士一句“推长而立”推荐的,这推荐了个什么玩意儿?
如今想想,还不如立李瑁为太子。
倒是李白,他不知道该不该将已经赐金放还的李白再召回朝廷。
天幕说的不错,高力士有从龙之功,又对他忠心,身边的老仆给李白脱靴,不光高力士委屈,他心里也不痛快啊。
真的要把李白召回来添堵吗?
【李白流放一年后,遇到大赦,从流放之地返回,生活窘迫,虽然靠亲戚朋友接济生存,但文采依旧。
怀疑李白出身商户所以有钱游历,为何不能是李白自己赚的钱呢?别的不说,唐玄宗赐金放还可是实打实的金子。
李白是李暠的九世孙,和李世民同辈的皇亲,家里应该不缺钱。
长大后的李白,钱财应该都是自己赚的,所以才有底气写出“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诗句。以他的诗才,随便给哪位公主写首诗也饿不着啊。
咳,当然李白给玉真公主写诗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走王维的老路,期望得到玉真公主的推荐。
但是玉真公主也不傻,被王维骗了第一回,还能再被李白骗第二回?
王维写诗夸赞玉真公主,得玉真公主向主考官推荐,年纪轻轻高中状元了,转头就去娶小青梅,压根没有当驸马的意思。
李白走玉真公主这条路行不通了。
王维认识玉真公主的时候是翩翩少年,玉真公主或许想嫁;但李白认识玉真公主的时候都三十好几了,玉真公主也是半老徐娘。
两人也不可能有什么暧昧。
因为被流放,李白晚年也落魄过,但才华尚在,随便写首诗就有亲朋收留,可以说一生未尝穷困之苦。
就比如一篇《献从叔当涂宰阳冰》,得到从叔李阳冰的热情挽留。李阳冰为李白的诗集作序,两人互相吹捧。】
天幕上出现了李白流放之后写下的诗篇。
紧接着,又出现了李白早期春风得意时与得到大赦,从封地返回时所作的诗篇。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天幕下的众人将这句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作对比,感叹李白还是那个李白,并没有因为自身的遭遇而消沉,萎靡不振。
这样的大才子就是应该傲气,而不是奴颜婢膝地讨好宦官奸臣以求得官职。
才子的这份傲气值得尊重。
曹操看完李白的诗篇,对李白有了改观,有种英才未逢明主的伤感。
或许,他该再给曹植一次机会。
年少时写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样的诗句,应该是向往在战场杀敌的吧。
可以让其在军营中历练一番。
一旁的曹植感觉凉飕飕的,好似将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他放浪形骸,还没有让人放心吗?
【像李白这样矢志报国却卷入谋反案的倒霉蛋,还有一位,那就是霉星高照的唐伯虎。在盘点六大诗人中会盘点他,这里就不多提,接下来简单盘点一下“诗圣”杜甫。】
杜甫听到天幕提到了自己,竖起了耳朵,一旁的李白也认真听了起来。
唐伯虎悲从中来,天幕说他霉星高照是捡好听的说。后世人肯定会说他克父克母克妻克子克妹,是天煞孤星。
卷入谋反案还是要小心堤防。
眼下正是他刚中解元,春风得意的时候,来年科举,便是他金榜题名时。
他会因为卷入谋反案获罪罢官?
【杜甫的远祖是汉武帝的时期的酷吏杜周,名气仅次于张汤,等于没有名气,毕竟汉武帝时期的酷吏就只有张汤广为人知。
杜周为人不怎么样,后世子孙引以为耻。
杜甫对杜周也不感冒,只承认魏晋时期的杜预、杜恕是自己远祖,关键这两人的祖宗都是西汉时期的杜周。
杜甫的曾外祖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孙子,这层关系算下来,唐玄宗李隆基是杜甫的爷爷辈。
远的不说,杜甫的高祖父是县令,曾祖父是县令,到了他祖父杜审言这一辈祖坟冒青烟了,当了个从六品官员——膳部员外郎。】
天幕上出现了注解,字体小一号:“膳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在明朝的时候是从五品京官。”
【杜审言文采斐然,和苏轼的祖宗苏味道齐名。
杜甫引以为傲,介绍出身的时候得意洋洋地说是京兆杜氏,杜审言的孙子,虽然杜审言在杜甫出生之前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杜甫的父亲杜闲也是个县令,后擢升为朝议大夫、兖州司马。
世代为官,杜甫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
天幕上再次出现了注解:“擢这个字,指的是特别提拔。”
“飞将军”李广心情舒畅,除却李唐王朝,“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都和他有血缘关系,可以说都是他的直系后代。
不能封侯是他的遗憾,好在后世子孙争气。
天幕盘点到这里,他李广才是最大的赢家啊,后世名人,上到帝王将相,下到人间才子,都是他的直系子孙。
李广脸上的笑意遮挡不住。
【杜甫,字子美。古人的字不是乱取的,要和名有密切的关联。“甫”这个字有一层意思是对男子的美称,取字子美可以说是十分贴切了。】
【少年时期的杜甫,家境优渥,到处游历,第一次参加科考是在二十四岁的时候,虚岁二十五,参加进士科考试,结果落榜。
杜甫的这次科考未被载入史册,而是从杜甫的诗句中得知的。
当然,在前一年,他顺利通过“乡贡”,也就是州县的选拔考试,成为举子,得以在京城参加进士科考试。
是杜甫的才能不足吗?】
天幕上出现了杜甫年轻时写下的诗——《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玄宗李隆基对这句诗大为赞叹,没想到写出这样绝妙诗句的杜甫居然落榜了。
看来科举确实需要改革了,再难也要试一试。
【《望岳》这首诗虽然是杜甫落榜之后写下的,但是时间并没有间隔多久,水平也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突飞猛进。
也就是说,杜甫参加科举时的水平等同于写下《望岳》时的水平。
这样的水平,落榜了。
这一年是公元736年,张九龄罢相,唐玄宗由明君转昏君的一年。】
唐玄宗李隆基:“……!”够了啊。
【考不上就考不上吧,杜甫第二年并没有接着考,并没有把这次落榜当回事,依然是四处游历。在游历途中,杜甫结识了李白、高适、王之涣等著名诗人。
就是这种对科考无所谓的态度,错过了他的仕途。】
天幕上再次出现了注解:“在唐朝,科举是一年一次,到了宋朝以后才改为了三年一次。”
杜甫不解,这话从何说起啊?
【我们知道,唐朝的科举,不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的,而是以“投卷”、“行卷”和名人推荐为主。
我们来看杜甫的爷爷杜审言,考中进士后吏部待选仅一年就有官当,而且一开始就是从八品县尉。再来看杜甫,靠献赋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在集贤院等候当官,这一等就等了四年,等到的也只是一个从九品下最末一等的小官——河西尉,也是个县尉,只是县小官职品级也就小。
不排除皇帝是否昏庸的原因,但主要的还是杜甫在集贤院的时候,当官的爹已经过世许久了。
在一个皇帝昏庸,凭真才实学无法出人头地的时代,拼的就是人脉关系,人情世故。身为正儿八经的官二代,不趁老爹还活着的时候进入仕途,还在等什么?
还有杜闲,生前没有为儿子谋个一官半职就那么撒手去了。】
天幕下的众人听出了一股恨铁不成钢的味道。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