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结束,开始
河南郡。
此处并非后世之河南, 而是所谓“河南地”,也就是河套地区,曾经为白羊、楼烦等部落游牧之所。
被秦纳入疆域后, 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历史上一力引入移民不一样, 嬴政这回不止移民, 更注重改变此地游牧民的生活习惯, 务使他们融入秦国,不复脱离。
以这十多年的发展, 想改游牧为定居还是难了点。不过河南郡本就资源丰富, 所以建立几座城市, 吸纳这些部落的子民入城做工居住, 开垦土地耕种合适的作物,让这些部落与城市血肉相连密不可分,总还是行的。
胡放就是白羊王以下一个小族群的族长, 或者说小首领。他年纪大了, 把部落交给了儿子, 自己搬到了美丽的白云城居住。
杨拓是另一个族群的首领, 两个小部落世代生活在这片草原上, 有过婚姻来往,也有过争夺牧场,偷盗牛羊马匹的争端。如今两人老了,都定居在了白云城, 改了秦人的姓名, 倒是平和了起来,常约了一起吃饭, 甚至还学秦人贵族饮茶消闲。
其实还是爱喝奶茶,不过他们都不说, 就硬喝。
不过今天他们约着出来喝茶并不完全是消闲,也是有点正事的。
两人的族群都不大,现在有大事,他们商量着,要说服主事的儿子联合起来争取。
胡放耳朵有点聋,声音特别大:“要赶紧定,这几年生孩子死得少,再这么下去牧场根本不够。西域怎么了,听说那里也有草场,正好叫我们去。”
杨拓嫌弃地往后让了让,泼他的冷水,“怎么就非得叫我们。你听说没有,北边丁零都有人过来,死不要脸地蹲在太守门前哭,愿意全族迁过去替大秦守边。”
“哈哈哈哈哈哈。”胡放笑声能把房梁上的灰给震下来,但这事实在是好笑,“那些丁零野人当别人都是傻子?他们那鬼地方,给他们去水草富饶的地方去守边,他们当然愿意全族都去。”
“你说人是傻子,可他们真可能全族迁去。”
杨拓一句话,成功地让胡放不笑了。
是啊。丁零是叫人看不起的穷鬼野人,但是他们善战,而且他们生活的地方确实太穷了,以至于秦国从他们身上得不到好处。
放到新收之地就不一样了。他们善战?那再好不过了,去跟那些仍然心怀不服的原住民争斗去。
一群穷鬼去了膏腴之地,秦国也能从他们那里收到羊毛了。
不笑了的胡放恨恨地拍着桌子,“好处不能叫他们都占了。我们给大秦放过羊,我们给大秦修过路,我们才是大秦的子民!”
“所以我们得合起来向太守陈情。我听说我们这边还好,北边已经有部落械斗,被太守处置了。再这样下去,我怕我们这边也压不住火气。”
大秦新得之地农耕与游牧并存。秦人更偏向于农耕定居,而游牧民本身就非常难于管理,新入主的秦国就更难了。
所以咸阳的诏令传遍了草原,要调取忠诚于帝国的匈奴部族前往,替帝国镇住那些不驯的化外之民。
原本河南地水草丰茂,不至于让人想离开。但这十多年,就算是定居在白云城的老人都发现了,新生儿活下来的数量实在太多了,成长过程中夭折的孩子也少了许多。老人的寿命增加不算太多,但也看得出来每个部落的老人都多了些。
现在还不显,但再过二十年三十年,部落不断地繁衍,成年的儿子们带着牛羊分家离开,不知道哪一年就会没有草场可以分了。
草原上游牧的汉子们可能还想不到这个问题,单纯为部落的兴盛而高兴。但居住在城里的人不一样,嬴政自己舍不得人口外流太多,早就打上他们的主意了。
边郡的太守年年都在宣传,还有草场的地图和部落的分落,叫这些当过首领现在愿意在城里居住享福的老人看得心惊胆战,深深为部落的未来忧虑。
其实他们真被唬了,就现在的人口数量,草原还承担得起,二三十年之内都不用担心的。
可惜他们不懂,数据和图纸看着可太真实了。而且牧民对草场的渴望原也发自内心,当他们得知西边有一片广阔的牧场时,就算对人口并不关心的部落也起了争夺之心。
为此,争斗不在少数。所以,也有胡放杨拓这样的人,想联合起来向上陈情,能让他们的部族分出人来往西迁移。
秦人的农夫害怕远离故土,他们这些游牧民族却是不怕的——
远在塞琉西的韩信跟项羽都有一鼓作气彻底灭其国的想法,但是刘弃疾亲自骑马追到前线,把咸阳的电报拍到他们面前,劝他们停手。
“打下来也是白打,咸阳已经抽不出人来接手了。”
项羽显然不太听得进去,刘弃疾也不管他,私下找韩信过来严肃地问他:“你是什么打算?”
“什么打算?”韩信迷惑,“陛下不让打,是有点可惜,我想发电报回去说……”
“你什么也别说,更不要听项羽的。现在拿下来,大秦根本没有办法真正掌控,还要花钱维持,有害无利。”刘弃疾叹了口气,又问韩信,“你和项羽的封赏还没下来,你有想法么?”
说到这个韩信就精神了,比照着王翦的封地憧憬着:“虽然没有全灭其国,但封地总有武城侯一半大小吧。”
刘弃疾松了口气,轻松地笑道:“那不能少,要少了,我都得闹。”
也是,他心说韩信就是在秦始皇眼皮子底下长起来的,习惯秦国的那一套了,比照着王翦的话,有封侯,封地够大就行了。
没多久,封赏的诏书就过来了,这样正式的封赏不走电报,是千里迢迢由使节送过来的。不过让他们都诧异的是,这不是封侯的诏书,而是封王的诏书。
随之同来的还有很多人,比如王翦的后人,王离的一个兄弟。
早先王氏族里商议,究竟是保留在秦国的富饶的封地,做个无实权享食邑的侯爵,还是到新得之地来,做一个侯国之主。
他们一开始做出决定还比较容易,因为王翦和王贲给王氏挣到了两个爵位,最后决定留王离这一支在国内,另一支远赴西域前来就国。而就在他们做出决定后不久,天子却下了诏书,王氏远赴西域就国的一支可以封王。
这是出于平衡的考虑,总不能败走身毒的六国之君可以封王,大秦的军功贵族却不能封王。
被王翦打败的将领可以在身毒封王,败其军灭其国的王翦后人却没有封王。
以前还好说,身毒毕竟远在域外,可现在同样是赴域外就国,再不封王就说不过去了。
王爵之位,王氏哪个肯舍,但王离还要在大秦为将,那是不能离开的。最后商量下来,由王离之弟继承国内的爵位,但先到这边来替王离管理。王离大概是不会离开秦国的,等他长子稍大一点,会过来就国。
他就效西周时那些在王都为卿士的诸侯之例好了。历史悠久就是有这样的好处,就算是秦始皇时代,当时人依然能翻书,欣喜地指出:古人就这样说过,古人就这样做过,古人就有诸侯王留在王都做卿士的!
所以我们照着古人的做法去做就可以了。再说西周的制度,本来就是中央朝廷难以管理过于分散和广大的地域,才适应着时代创立出来的,现在广义上的大秦不也正是如此么。
而吕不韦的家族就更不用犹豫了,他家没有封王,仍是侯爵,也没有两个爵位让他们挑选。
吕不韦活着的时候因得了嬴政宽恕,保住了文信侯的爵位,不过封地已经被削得快没了。好在后来为国经商,总算让子孙能不太受影响的进入秦国官场。
现在有机会重新得到封地,并且虽只是侯爵之位,但封国之内就是一国之主,与春秋时诸侯无异。那这还要选吗?
其他各家都有自己的考量,最终组成了一支不算庞大的队伍,只带了少量亲信便过来就国了。陛下是真的不让他们再带人口过来了。
还有咸阳城里最不缺的秦国闲散宗室们,太久远的自然没戏,但三代之内的宗室,光是秦庄襄王嬴子楚的同胞兄弟就有二十多个,到现在死了一些,但又生了一堆儿子。
他们也叫倒霉,大父活得太久,父亲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就死了,连兄弟庄襄王也没几年。到嬴政登基,他们作为国君之子、国君兄弟的时间也太短了,风光没两年就迅速成了咸阳的边缘人。
再到他们的子辈、孙辈,已经没什么人理会了。
再没想到,天上会掉下这样的馅饼,他们完全没有纠结,哪怕少数几个门客都是来混饭吃的,手下没有可用的人才,他们还是兴冲冲地过来就国了。
这就是大唐与大秦时代不同,人们思想上不一样的地方了。哪怕有数百年的分裂,一旦统一,唐人就迅速习惯于天子的威权,视远离皇城之地为流放,又视异姓王为畏途。
对于李世民的亲信来说,去什么封地为王,哪里比得上皇帝身边亲信大臣更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更有权力。
此外,虽然说他们相信自己的陛下是有诚意的,可是异姓王的前例都不是什么正面的。严格说起来,也不是没人有过想法,但想想贞观天子一旦晏驾,后续君王是不是还容得下异姓王,再想一想异姓王们的下场——罢了罢了,还是算了吧。
秦人就不一样了,封诸侯分治地方才是理所当然的,陛下他原来给功臣们封侯却不给诸侯国的权力,连儿子都不能为诸侯王,那才是逆潮流而动嘛。
虽说不是所有人都有上进心愿意吃开拓的苦,但是愿意的人也很多。不像李世民,劝来劝去,除了自己同姓本来就为郡王的堂兄弟们,就没劝动几个人。
现在秦国这里新封的诸侯,韩信所封之国自然是最大的,不过因为军威之盛,他就国没什么麻烦,有张良与陈平在,还有刘弃疾和李承康这两个私下里受着父亲帝王教育的太子或准太子帮忙,不出一个月就将上下理顺,国内恢复了生产。
韩信还跟刘弃疾讨主意,能不能从国内要个人替他管理封国,他也回咸阳做卿士去。
刘弃疾大感诧异:“你不留在这里治理你自己的封地?”
“我才不想留在这里,我想回咸阳,陛下还要我给他带兵呢。”
这是李世民不在,李世民要在,必然大呼,大秦新一代年青人终于有了他大唐人的影子,看哪都不如国都好,有封国都不想要,就想留在京城。
还差一点,就是韩信仍然是想要封国的,他就是不想自己留在这。
李承康不止一次听父亲吐槽他的功臣们不愿意去开拓封国的事,忍不住笑了,道:“国内又没有战事,陛下不缺你给他带兵。”
“怎么不缺我,我八岁就入宫读书了,陛下一直等我成年呢。现在火炮、火枪都是改变战争方式的武器,就算国内没有战事,陛下也需要我为大秦练兵。不然靠谁,靠通武侯吗?”
别说刘弃疾,连李承康都想啧啧了。这什么个性啊,人的禀性真就是天生的吗,人生轨迹偏离了人生目标变化了,这也不会变?
王离现在可是火器部队第一人呢,韩信虽然如今也开疆拓土,在这边却没有机会用火器,仍然是传统的冷兵器作战。
他倒好,已经看不上王离了。
若说这个话的是别人,刘李二人说不得就要出于好心劝一劝朋友,不要这么狂嘛,如此骄傲对你不是好事。
但说这个话的是韩信,李承康只想说:好的,你说的对,但是注意一点别得罪人了。而且他们认识多年,平时确实听韩信说过很多他的推想,知道他确实对火器部队的运用很有想法,已经将火炮和火枪放在一起作为整体去考虑了。
而他们更是听自己的父亲提到过,始皇帝也确实打算等韩信游历过之后,就让他进入军中,领一支火枪军呢。
其实他们挺羡慕的,他们的身份,能有现在的经历已经满足了,是注定不会亲自带兵上战场的了。
刘弃疾已经不是缠着霍去病要去西域的年纪了,虽然想想蛮失落的,但不会再强求,这次引着大家往西边来而不去身毒,已经算是达成了愿望,也看到了韩信与项羽的用兵,心愿足矣。
此时他便岔开话题,哈哈大笑:“你不想留,你就算现生个儿子都来不及了。再说你儿子以后也不想留怎么办?”
“那还由他!”韩信理直气壮地说,“周公留朝,鲁公受封,替父就封这是应该的。”
“哟哟哟,你还自比周公了。”
“我哪里自比周公了,我这是以鲁公代父受封的事说明有前例!”
“就是自比周公了,你问承康是不是,你就是自比周公了。”
“没有,没有!”
“自比周公,你自比周公。”
正嬉闹时,新消息传来,同一批得封的项羽悍然出兵,自己去打塞琉西了。
韩信愕然:“他在干嘛?”
刘弃疾一点也不奇怪,那可是楚霸王。
“别管他干嘛了,你听你们陛下的就行。”
他跟李承康都能猜出来原因,项羽必然不服气自己虽然得封,但因为项氏已经有了项国,所以只封到一个侯爵之位。尽管封地挺大的,但侯爵哪过得上王爵?
封的地方也没有韩信的封地大。他肯定是觉得天高皇帝远,秦国连人口都不愿意迁过来,只让他们自己治理,八成是不会劳师远征的。
他要自己给自己封王!。
原本刘弃疾和李承康已经收到电报,刘彻和李世民都通过咸阳转达了让他们回去的电报,他们自己也要坐船回转,到时在咸阳会合,也好回到自己的时代了。
但就为了看看项羽到底能不能立足,秦始皇会怎么处理项羽的事,两人硬是赖着不走了,成功地又拖了两年。
最后的结果也不太出乎意料。
项羽果然给自己封王了,而秦始皇显然不是会惯着他的性子。
秦军不会劳师远征,但这边不是现放着个韩信吗?还有刚到达就国的诸侯们。
韩信受诏,整军出征,当世两个名留后世的军事天才仿佛宿命般的再度决战于沙场。
项羽败北,率残部突围至海边。刘弃疾跟李承康还忒缺德的打赌,赌他是自尽还是渡海。李承康赌会自尽,因为心高气傲的天才军事家受不得败军于人的耻辱;刘弃疾却赌会渡海,因为现在项羽也知道天下这么大,不止一处富饶之地,远不是山穷水尽的时候,他还有前路可走。
而且他的兵都是拼凑拉出来的塞琉西的国人,项羽那性子,压根还没把他们真当自己人看,死了就死了,完全没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心思。
前途未绝,又无故土父老之愧,他干嘛要自尽。
最后,刘弃疾赢了李承康从大唐带过来的小玉印,或者说不算赢,因为他也把自己的两个私人小印分给了韩信和李承康。离别在即,分属不同的时代,以后若是父亲不再穿越,他们或许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而项羽雄心未灭,果然渡海至埃及。本来就混乱的埃及形势更是提都没法提了。韩信原本要追,咸阳的电报阻止了他。
秦国实在管不来这么多地方,埃及那片就让项羽去搅和吧。
刘彻跟李世民回咸阳后,详细跟嬴政说了埃及的战事。所以说他就知道刘彻之前是在一本正经的胡扯。
埃及的战事起因跟李世民关系不大,而是因为他们在收到通过身毒中转而来的电报前,就知道韩信和项羽在与塞琉西作战的缘故。
此时罗马正在与迦太基作战,李世民出于军事上的兴趣其实很想介入,但从政治上考虑这实在没什么好处。反正不管哪国赢,都要买秦国的奢侈品。介入反而不好,会成为被警惕的势力,而不是做生意的中立方。
后来到了埃及,埃及刚刚结束与塞琉西的战事没多久,得知世仇塞琉西受到东方国度的凶猛攻击,托勒密四世再度起心与塞琉西争锋,国内已经可以看到调度了。
他们一看这哪行啊,虽然我们不是大秦人,但我们也不能看着让外人捡便宜啊。正好这现任法老也不是什么善人,国内也因战争不堪重负,先前才有过一次从士兵起义开始,后有农民加入的暴动。就他们的所见所闻,下一场暴动估计也已经在路上了。
刘彻跟李世民策划了一场起义,提前引爆了埃及的社会矛盾,用刘彻不好在嬴政面前讲的话来说,就是“没成功的大泽乡埃及版”。
引入罗马和塞琉西的势力,稳固住一部分地盘,建立了体制之后,蠃政的电报中转过来了,表示实在没人了,再提人就要动摇国内的根基了,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他们当然也不是想占领埃及,所以很快把权力移交给追随他们的本地起义者领袖,帮他建立了与秦国的电报联系,然后就回来了。
至于项羽,嬴政倒是很欢迎他到埃及去,称王也没关系。他是实在腾不出手了。
被项羽屠过一遍的塞琉西残地,大秦也没法消化了,找了几个本地投靠的贵族封为诸侯,暂且先管理起来。
嬴政这辈子都没想过,他居然还有到手的国土不想要,生生被塞撑了要吐的时候。偏生刘彻回来还跟他提要求:“我们这趟没白来吧?你不打算回报一下?”
他的意思很简单。大汉与匈奴的战争颇为伤筋动骨,虽说现在发展工业,财富聚积的速度快得多,但汉人仍然需要休养生息,不宜再开大战。
霍去病去经营西域了,但卫青和霍去病就是刘彻在军事上的两根定海神针,卫青已经身体衰弱不能再出征于外了,霍去病那场大病也着实叫刘彻惊心。
他想要开疆拓土,但更要倚重霍去病,不能让他的冠军侯损耗在域外之地。
以前是没办法,现在这不是有办法么。
让嬴政带着韩信走一遭呗。要是再带几个,比如章邯、王离什么的,张良、陈平什么的,他也不嫌弃。
就是嬴政估计不愿意,毕竟秦在前而汉在后,去了之后很难避免他们知道后事,到时候会引起什么样的人心浮动就不好说了。
所以刘彻只打了韩信的主意,另外李世民自己跃跃欲试,准备不带孩子自己去一趟。他登基之后都没得仗打了,非常想去!
嬴政只想拿镇纸给他来一下。不过他渐渐老去,原本坚定的念头也发生了动摇。
原只想老死前去往后世再过一回。但现在看着自己这个年纪,刘彻与李世民却年轻许多,他才觉得不应该。
每次国家有了发展,玉玺才会有新功能出现,显然是为了酬功。有拉长人生的机会,也算是变相的延长寿命了,他为什么不去。
不能久待,但也要好好放松游玩一段时间才好。
不过带去的人选,正如刘彻所料,还真只能是韩信。让韩信知道秦汉之事也没什么,大概只会让他更坚定地忠于秦国——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工业的发展总是越来越快的。不过三位君主都清楚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的问题,他们这本就是从农业封建社会强行跨越,地基恐怕不是很牢固。
弄不好的话,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一起爆发出来,那才叫大笑话。
所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宫里的藏书就不再开放,少府这样的朝廷机构也不能再照着书本抄技术,真正需要自己研发了。
李世民这一世活得久,不过他选择在六十岁的时候禅位给太子,升格为太后的妻子已然带病,只能在京中静养了,他带着几个孙辈出海寻找新大陆去了。
这不止是防止自己活得太久活成糊涂老皇帝,也是怕太子当得太久心理变态。另外他也是有个想法,如果他的太子登上帝位做不好这个天可汗,那自己还活着,还能看见,也还能纠正。
至于禅位已久还有没有那个能力纠正,他可没担心过。哪怕军中将领都投向了新帝,他策马往军营振臂一呼,也能把队伍拉出来。这就是独属于李世民的自信。
他的小兕子身体也有些弱,一直养在京城,而他的伯劳鸟却像他,也像她的姑母,在他的悉心培养下果然有将帅之才。
知道他要出海,已经年纪不小的小伯劳放下兵权,离开丈夫子女,一定要与他同行。
李世民笑说:“你阿耶身体比你大哥还好,不用你陪着,你做你自己的事去。你大哥新登基,你不要帮他镇守关中吗?”
李丽质却说:“大哥如果还要我镇守关中才坐得稳,那父亲还是别传位给他了。至于我,自小父亲就说我能做女王,结果又舍不得我走太远,我在南海开拓一个岛,父亲至少要发数十封电报问我起居饮食。我以前是孝顺阿耶才回到阿耶身边,现在是要阿耶兑现承诺才要与阿耶同行。耶耶,你莫不是要毁约吧?”
李世民大笑,当然还是带上了她——
三位君主死亡时间不一,却是在同一时间于千年后睁开了眼。
李世民看了看手机上的微信消息,笑了笑。老年的暮气消失了,他回到这个时代,就好像身体的年轻带回了心态的飞扬,让他有了开玩笑的冲动。
不过他还是忍住了,有的事看破不说破嘛。
微信消息里飘在上面的李潇,当年高铁上相遇,后来给他补过课,还经常被他问些工业设计问题的研究生,应该早已不是自己认识的那个了。
还有他招飞时的政审,估计也有问题。早先他们对手机这东西也不了解,真是什么事都敢在上面聊。其实他们的来历骗骗当地人还行,真有事让上面一审,处处都是破绽,再调他们的聊天记录,估计什么都知道了。
人家不说破,还招他做飞行员,估计也是稳住他们,想研究研究吧。
没事,他也愿意,能研究出时空通道就最好了,他可以报名当试验的志愿者,最好送他去大唐安史之乱前,他去教训一下李隆基。
嗯……只希望这事不会影响他以后做宇航员,他想登月的心一直没变呢。
臂上的玉玺印记已经消失了,而数天后,李世民在网上看到了热搜。
#传国玉玺现世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