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笔记小说网 > 百合耽美 > 人家 (种田) > 15、第十五章 赚钱
    第十五章


    二月初十,是县试开考的日子。


    虽然考过县试后并无任何名号,连童生都不算,但县试是科举的第一关,是漫漫征程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


    县试是对考生心理、生理、学识、状态的多重考核,是读书人征战仕途的起点。


    有些人或许会读书,但不会考试。


    每年县试总有人开考没多久就被抬着出来,不是被吓懵了迟迟不动笔,就是两眼一黑直接晕倒在地。


    总之,县试虽然是科举中最初级的考试。但这一关,也不是那么容易过的。


    ***


    县试每三年考两次,一般是秋闱年和秋闱前一年开考。


    县试由县衙组织,县令主考。总共五场,每场考一天。但每场考完会休息一天,再加上单场发榜日,等于说是考一天休两天。


    因此,一场县试的战线要拉十几天,在二月廿五才会揭最终的总榜。


    丰柏村隶属于中周县,因此,陈书恒要到中周县应考。


    丰柏村到中周县有一条山路,狭窄崎岖,走着要两个时辰,驾骡车也并不好走,至少要一个半时辰。


    此外,还可以从丰柏村到易会镇后,再走官道前往中周县。这条路线走着要两个多时辰,但驾骡车好走多了,只需一个时辰出头。


    因此,丑时三刻,陈盛义就驾着借来的骡车先载着陈书恒到易会镇,再走官道往中周县赶。


    因为丰柏村到中周县还不算太远,驾着骡车送考再当天往返也很方便,并且每场考完都可以歇两天。因此,也不必要到县城里住客栈。


    所以,考一场县试的花费不算多,也就三五百文的报名费和保费,最多加上借骡子的十几文钱和一些路上、考场用的干粮。


    因此,陈家才能供陈盛学连着考了三次县试。如今,陈书恒说要下场试一试,陈鸣进和吕氏也是一口答应。


    毕竟,花费不算大。


    但要是过了县试后,再一次次的考府试、院试,对于陈家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


    因为府试、院试都是要到府城考的,一路上的花销那就海了去了。


    ***


    县试开考时,棉种的撒播也已进入尾声,意味着春耕中最重要的棉花播种已经基本完成。


    但农家无闲人,农家少闲月。


    棉田播种前后,也是麦田除草补水的时节。此外,家家户户的菜地也基本要开园了,种下第一批菜种,多为韭菜、菠菜之类的。


    像陈青叶这样的半大姑娘,初春时则几乎每天都要在村里跑来跑去的挖野菜。


    陈青叶边掐着鲜嫩的香椿芽,边在思考着如何在分家前为三房攒下一些家底。


    首先,赚钱的地点要选在中周县城。


    陈青叶之所以不考虑到距丰柏村更近的易会镇做买卖,一是因为县里比镇里人多,来往的客商多,潜在市场大;二是农户人家一般很少到县城去,这样不易碰到熟人,三房偷攒私房的事也不易暴露。


    大乾朝是有“镇”存在的,但这种镇不是行政区划,反而更像是一种商业集聚区。


    “镇”一般规模不大,没有城墙和城门,只有一些商铺和民宅相邻而立,形成三五街道,聚成一小片城区。


    镇里并无任何行政机构,但县衙会派下一支巡检队驻扎在镇里,和镇里的里长、里老一起,共同维护一个小镇的秩序与稳定。


    同时,这些巡检队员还负责监管镇里的市集与交易,进行日常的治安巡逻,并定期与县衙联络通报。


    镇上的店铺不算多,但必需的杂货铺、布庄、铁匠铺、木匠铺、粮油铺基本上都有,定期也有市集可供农户进行交易。


    因此,对于普通农户来说,一般镇上就能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


    而且,由于易会镇位于中周县的西部边界,而中周县则位于仪梁府的最西部,再往西去,就到雒阳府了。


    因此,易会镇也正好在仪梁府和雒阳府的交界地带。


    雒阳府——多朝古都,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虽说如今早已远离政治中心,但雒阳府在河安省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如果说河安省还有百年世家存在,那一定是在雒阳府。


    而通往雒阳府,易会镇是必经之地。因此,易会镇虽说不比中周县交通便利、商贸发达,但也算是一个重要城镇。


    所以,丰柏村和其周边的农户需要买卖物品时,都首选易会镇。农闲时节,一般到易会镇上,就能找到几份短工,赚上百来铜板补贴家用。


    但陈盛信不同。


    王木匠在家逢巨变之前手艺极好,为人也忠厚大气,和县里以及周边几个镇上的木匠铺、家具铺都有合作。后来,他也把这些人脉都介绍给了陈盛信。


    因此,陈盛信平常不仅会到易会镇上做工,偶尔也会去中周县和周边其他几个镇做工。


    所以,他才有机会避开陈家和丰柏村的目光,到县里或稍远点儿的镇上卖点自己编的筐篓和雕的小耍货,偷偷为三房攒私钱。


    陈青叶考虑过后,也想借他爹出去做工的机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赚上几笔。


    其次就是赚钱的方式,陈青叶还是想以售卖她爹做的一些小工艺品为主。


    她不是没有更新颖、更稀奇的赚钱点子,但一来考虑到他们现在人微言轻、毫无根基,不宜过分夺人眼球;二是她现在被困在丰柏村,不能出去长见识,也不能亲自实践赚钱点子,交给她爹,又害怕他招架不过来。


    因此,想了又想,陈青叶还是决定做些稳妥点的买卖。


    最终,她决定向前世的商家学习,走一波节日经济。抓住什么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重阳节,利用过节时的超强人流和节日溢价,大赚一笔。


    她爹手艺好,再加上她的美术功底,辅以现代的商业理念,肯定能做出有节日特色的手工艺品,在过节期间的灯会、庙会上摆个摊子,应该不愁卖。


    现如今已经是二月十二,离得最近的节日是清明节,今年的清明节在二月廿三。


    清明节一是要踏青,二是要祭祖。陈家氏族当天是要开祠堂的,所有男丁都要去参加祭祀活动。因此,清明节就不用考虑了。


    除却清明节,最近的就是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陈青叶决定拿这个节日试试水。不过,她对上巳节不太了解。


    在现代时,已经很少有人过这个节了。印象中,似乎只有一些少数民族比较看重。


    在古代,记忆里,丰柏村的农户们似乎也不是多么重视上巳节。在这天,人们除了会沐浴更衣外好像也并无多么特别的习俗。


    不过,她记得她在现代时看的很多古代小说中都会写到三月三上巳节。


    这一天好像是踏青的好时节,很多人会到河岸边游玩。文人会趁此曲水流觞,年轻男女也多会在这一天互诉衷肠。


    总之,这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时节,也离不开风雅与暧昧。


    上巳节的节日限定,也应该是和春意、文雅、爱意相关。


    但她不确定中周县在上巳节这天具体有何习俗,因此,对于要做的商品,还没有确切的想法。


    好在,陈盛信刚得了信:中周县的一个家具铺子正要赶一批货,让他去帮个忙,做两天短工。


    陈青叶这次特意交代了她爹。让他到县里打听打听人家都是怎么过上巳节的,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活动。


    陈盛信虽然有些奇怪,但也没多想,只当是闺女好奇,满口答应下来,说到时会帮她好好问问。


    ***


    陈盛信是二月十五出发前往中周县做工的。


    那时,陈书恒已经考完了县试第二场,第一场的名次也已张榜公布。


    中周县每次县试取五十人,因此,每一单场考完,也只张榜前五十名。


    陈书恒第一场榜上无名。


    结果一出,陈鸣进夫妇和大房都显而易见的失落,但也不敢在面上表露太多。


    因为,后面还有四场没考。虽说第一场榜上无名就基本意味着这次县试结果不妙了,但也不是毫无希望。


    他们都期盼着陈书恒后面四场好好考,最终得以通过。


    二月十六,陈盛信做完两天工从中周县回来。正好,县试第二场的结果也张榜公布。


    很遗憾,陈书恒依然榜上无名。


    两场落榜,后面三场即使都上榜,最终也很难榜上有名,陈书恒的这次县试显然要以失败告终了。


    陈鸣进和吕氏面色难看,陈盛义和张氏也难掩失望。


    陈书恒今年十六岁,从开蒙至今,也读了有近十年书了,学堂的夫子都说他敏而好学,这次县试是有机会的。


    他们也都对陈书恒抱有很大希望,期待他一举得中,从而让陈鸣进这一支在整个陈家、甚至丰柏村扬眉吐气。


    为什么说是扬眉吐气呢?


    这其中大有渊源。


    距离易会镇不远曾有一处旧朝皇陵。据说,这皇陵里里外外种满了丰裕的柏树,形成特殊的风水阵,是皇室请大师专门测算布置的,为保皇朝百年基业,绵延不绝。


    曾经的旧朝皇室为保柏树长青,风水不破,请了专人照料皇陵的柏树。这些人被称为“守柏人”,皇家特为他们赐姓“丰”,取“丰裕”之意,也带有对天下风调雨顺、皇朝长青的期望。


    也不知这柏树和风水阵有没有用,反正这一旧朝虽也绵延百年,但最终皇朝基业却被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无情踏破。从此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为后来中原和北方近百年的混乱埋下祸端。


    旧朝灭亡后,曾经的皇陵也几经战火,逐渐七零八落。而那些守柏人,藏的藏、跑的跑,亡的亡。


    侥幸存活下来的零散几个丰姓守柏人依然守着皇陵,苟活了数十年。


    但百年前,中周县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龙翻身,后又接连遭遇暴雨、洪水、瘟疫......


    一时间,满目疮痍,死尸遍地,伤亡惨重。


    旧朝皇陵也在这一灾祸中彻底面目全非。所剩无几的几个守柏人后裔最终离开皇陵,在附近找了片山坳定居,从此开荒种田,生儿育女,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户。


    那些守柏人定居的地方,也就是如今的丰柏村。


    这些守柏人虽不再护柏守陵,但也不敢忘记祖宗基业,几乎把皇陵艰难存活下来的柏树都陆陆续续移栽到了他们定居的小山坳。


    渐渐的,又形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柏树林。


    也因此,这片小山坳渐渐成了丰柏村,以纪念那片柏林和那些守柏人。


    五十多年前,陈贵山三兄弟带着一部分陈氏族人定居丰柏村。


    当年,丰柏村只有七八户人家,全部姓丰,就是那些守柏人的后代。


图片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