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笔记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庶女拿了嫡子剧本后 > 第128章 第128章
    没有了搅屎棍胡旦在史馆后,沈霁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除了偶尔会在散值后与同僚去小聚,大多数时候都会绕道西华门跟李云杳一块儿回家,有时候遇到卖杂货的货郎在吆喝叫卖,她们便会停下来给开冬和刘子春卖些玩具回去。


    有沈亿陆在,朝中涌动的暗流暂时未能将沈霁卷进来,不过她也不打算一直躲在沈亿陆的羽翼之下,除了参与修书和撰写日历之外,她还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赵老大上次召见沈霁的时候便已经透露了要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意思,所以接下来必须要储备军事人才。


    只是军事人才不像那些饱读诗书的读书人那么容易选拔和储备,基本上将帅之才都出自武将世家,比如曹炳的儿子们,父亲为大宋最高级别的武将,儿子们也都纷纷从武,但目前为止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的只有长子曹璨。


    而且为了防止这些武将拥兵自重,赵老大也不可能让所有将领都出自武将世家,所以将才必须从寒门中挑选。


    可寒门没有多少接受武学教育的条件,那些中低层将领也多数是从士卒里面挑选杰出的几个来任命为将。很多士卒目不识丁,因此赵老大才天天念叨让武将们多读书。


    开宝元年的时候,赵老大准备征伐当时的刘汉政权,为了找到合适的军事人才,他便下令举办武举。从各州府推荐过来的人才经过层层选拔,最后没有一个人是能令赵老大满意的,可见从没有家学渊源的寒门中挑选武学人才实在是不容易。


    基于这种种限制,此后只要没有战事,武举便一直形同虚设。


    再说武举的公平性不比科举,因为很多项目的可操作空间比较大,这也导致了很多人会为了赚一个官职而贿赂考官,考官在考试的过程中放水或对舞弊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旁人也看不出来,因此武举的地位太过尴尬。


    沈霁在代州历事三年,见识广了,想法也变多了。她天马行空地想完后,便开始思考自己的想法的可行性及利弊,然后再找朋友们一起收集资料,准备给赵老大提建议。


    这不,跟李云杳商量、筹谋了数个月后,她终于写出了一份策划书。这事她不再准备单干,所以她把策划书先给了沈亿陆过目。


    “为大宋崛起而习武?这是什么口号?”沈亿陆看着策划书上面大写的口号,皱了皱眉,“这要是让有心之人看见了,定要拿来做文章,说什么大宋如今正迈向繁荣昌盛,本就已经崛起,你这是认为大宋还处于弱势?你到时候要如何辩驳?”


    沈霁:“……”


    虽然这有挑刺的行为,可文人的笔杆子确实能杀人,沈霁干脆提笔刷刷几下,把口号改成了“为大宋的繁荣昌盛可持续发展而读书习武”。


    沈亿陆:“……”


    所以“他”这是跟口号杠上了吗?


    “为什么非得要一个口号?”


    “响亮啊!爹不觉得很励志吗?”


    撇过口号,沈亿陆继续往下看。


    沈霁的策划其实就是兴办武学,既然参加科举的人首先会经过书院、州学的教育,那参加武举的人为何无需经过系统的学习?这是当初前来应举的人成千上万,最后却没有一个人令赵老大满意的原因!


    所以在参加武举之前,必须先经过文武两方面的学习,这才能使得应举的武人提高中举的几率。


    而为了不让武学跟武举像从前那样胎死腹中,相应的制度便得跟上,——李云杳觉得沈霁需要面对一个现实:就算武举能跟科举一样两三年便举办一次,但又有多少人会来应举呢?


    首先武举之后,起官职的升迁制度还有待官一样从低级的武官开始任命。这对很多武将世家的子弟而言,并没有什么吸引力,毕竟官职太低了,他们靠门荫就能获得中高级武职,那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地去习武、参加武举呢?


    对行伍出身的士卒也是一样,他们靠军功和资历就能往上升,去参加武举还得懂军事谋略,他们连书都没读过,哪里懂什么兵法?


    其次,朝廷愿意花这么多心血和钱财去培养军事人才吗?在州学上面,朝廷已经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再来一个武学,三司那边肯定会哭穷。


    对此,沈霁的想法是,让武学如州学一样在各州府开花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效仿国子监,设一个国家层面的武学学校,让各地举荐一些符合基础条件的人到这儿进学,一方面学习兵法谋略,另一方面学习武艺,习满三年,要么参加武举,要么去军队里担任武职历事、积攒经验。


    而为了鼓励大家参加武学,就得许以好处,比如原本武职是五年一磨勘的,但是武举出身的可以三年一磨勘,这样一来,必然能让大家意识到武举跟科举一样,其出身远比通过别的途径入仕的官员更清要。


    诸如此类的填补漏洞的建议与主张还有很多,沈亿陆看得出这份策划书的考虑已经越发周到,大概率能通过。不过他还是提了提,这事只靠沈霁是不行的,最好还是要取得武官那方面的一些支持。


    沈霁道:“我早就说服曹璨他们,让他们一起上书啦!”


    沈霁的交际圈可不只是文人,曹璨与杨延昭这些武将世家的世家子便不提了,通过窦説和燕国长公主的关系,她说服了长公主的驸马高怀勇。这位驸马虽然没有多少兵权了,可他的威望和人脉还在,有他这个皇帝的妹夫出面,阻力会少很多。


    沈亿陆:“……”


    真不愧是他“儿子”,这交际能力真不是盖的!


    沈亿陆虽然没有什么意见,但还是谨慎地让人先去试探一下朝中的风向。大抵是大宋近来跟契丹、西夏等政权的交锋变多了,大家也预料到未来必然会有大战,所以有人提议恢复武举之后,竟没什么人反对。


    然而恢复武举只是沈霁计划中的其中一环,她想要改革的是大宋的军事制度。


    在一次朝会上,枢密使提出了恢复武举,沈霁便趁此机会上书,提出恢复武举但是若没有符合条件的人应举该如何是好?所以应该开办武学,朝廷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再让这些人才前来应举,如此便能选拔出令赵老大满意,让朝廷放心的武将之才。


    这提议一出,朝堂顿时如菜市场那般热闹了起来,百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沈亿陆已经事先跟赵老大通过气了,因此后者并不意外。


    赵老大道:“这小沈卿对办学还真是热切啊!”


    沈霁道:“西汉戴圣于《礼记》中《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又说,‘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所以教化百姓,培养一种良好的风俗,必须从治学入手,而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在臣看来,不管是文学还是武学,都应予以引导培养。文能治国,武能平天下,文武缺一不可。”


    哪个皇帝不想留下文治武功的美名?赵老大也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文学、重用文人,另一方面又想以武力平天下,结束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的乱象。沈霁的提议虽然需要改革官制,但却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赵老大没有明着支持沈霁,只让底下的人去讨论。


    当然,这事的反对声音颇大,因为沈霁提议通过武举出身的武官能三年一磨勘,这会导致很多尚在行伍的武将感到不满:凭什么他们辛辛苦苦地在前线奋勇杀敌,通过军功换取功劳,却只能五年一磨勘,而这些只在武学学习了三年的人入伍后就能三年一磨勘?


    一个两个人不满,还能无视他们,可太多人都有这样的不满,就很容易引发动|乱。


    众人在争议中想出了三个解决办法:要么维持原样,原来的武举是怎么样的还是怎么样,况且创办武学的话,好歹能培养一些符合赵老大要求的武举人才,没必要去改革官制;


    要么是通过武举之后,所封的官职等级高一些;


    最后一种自然是坚持武举出身的武官三年一磨勘,以示区别。


    而许多人向来擅长中庸之道,于是这些争议的结果慢慢地变成了选择第二种解决方法的人多了起来。


    最终,赵老大准许了办武学和重开武举,这两件事将由枢密院与兵部牵头去办。当然,最初提出这个建议的沈霁从著作郎升任兵部员外郎,虽然兵部的职能十不存一,这个员外郎也只是阶官,可沈霁有协助枢密院和兵部将武学和武举的举措落实的职责。


    众人想起胡旦前头还笑话沈霁升官速度不如他这位状元,眼下他已经被打发去了商州,沈霁却连升两级,也不知道他的脸疼不疼。


    作者有话说:


    沈小鸡:我的官运亨通吧!


    李姐:其实你这升官速度还不是最快的,你那个朋友吕蒙正还记得吧?他从中状元到当宰相只用了11年。


    吕蒙正:过奖了。


    沈小鸡:……


    ——


    题外话:


    港真的,吕蒙正属实是牛人一个,虽然没有什么作品留存,但他这升官的速度是真快。原本胡旦同样都是状元,他前期的官职跟升职路线是跟吕蒙正一模一样的,因为他比吕蒙正晚了一届,吕蒙正之前干过啥官职,他就是干同样的官职。结果因为这张得罪人的嘴巴,在史馆干活时,上书跟赵光义说赵普、卢多逊的坏话,被赵光义被贬了。要是他的情商有吕蒙正这么高,说不准也能平步青云。


    ps.北宋赵老大期间的宰相就不说了,赵光义在位之后的宰相,还真的属吕蒙正升得最快,都是同一届和差一届的进士,王旦26年为宰相,寇准23年,张齐贤20年,向敏中21年,李沆18年……


    ——


    感谢在2022-07-2602:57:502022-07-2621:23:1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昵吗滴瞄鱼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洛篱20瓶;rty15瓶;海绵、斯无邪l10瓶;盗小黑5瓶;盐树2瓶;火山啊火山、不是这个就是那个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图片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