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笔记小说网 > 百合耽美 > 科举养家 > 4、往事
    大历二十三年,周大有和老王氏相继驾鹤西去。


    古人寿命都不长,他们夫妻俩能活到七十多岁也算是长寿了,这是喜丧,村里人都说这是周大有和老王氏两人多年积德行善修来的福分。


    公婆离世后,王氏颇有种翻身当家做主的感觉。


    自己虽和婆婆是姑侄女关系,可她自小就怕这个姑姑。


    要不是当初她姑姑拗不过爷奶的要求,她也嫁不进周家来。


    王氏兄弟姊妹众多,小时家境委实说不上好,过惯了黜衣缩食日子的她,对钱财一向看的比较重。


    这些年她虽面上不显,实则心里早已不满公婆花银子送二儿子去私塾念书的事了。


    虽这老二也是她生的,可王氏认为这好钢得用在刀刃上,读书也得要看孩子天资的。


    哪能好的坏的都一股脑的往学堂里塞。


    如今家中每年交给先生的束修和购买笔墨纸砚上的花销就得要三四十两,这还没算上学堂里的饭钱呢。


    照如此下去,就算家里有再多的银钱也经不起花啊。


    周富贵爱躲清闲,公婆过世后,家中的银钱自然都交到了王氏手上。


    王氏顿觉肩上担子重了许多,一心想着该如何把这个家好好当起来。


    话说当时周富贵打开银钱匣子时,王氏心里着实震惊了一下。


    虽然她对公婆手中的银钱数目作过大胆的猜测,也尽量往多了去想。


    可看到眼前这白花花的银子还是让她激动万分。


    夫妻俩把银子倒出来数了数,乖乖,算上银票居然有六千多两。


    这让王氏对公公当年挣银子的能力又有了新的认知。


    有了这么多银子,自己一家人就是啥活都不干也可以不愁吃喝的过上一辈子了。


    况且家中还有几百亩良田,每年地里的收成刨去自家吃的,余下的粮食也能卖上个一百多两。


    要知道一般庄户人家一年忙碌下来能存下个二、三两银子就已经阿弥陀佛了,她家有这样的进项,别说在晓金村,就是周边的几个村落也找不出一户能与她家相比的人家。


    想到这里,王氏心里莫名的多了一丝优越感。


    王氏有三个儿子,这是她一直引以为傲的事情,觉得自己就是老周家的大功臣。


    孩子多了,做爹娘的难免会有些偏颇。


    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


    可手背的肉总归不如手心来的亲香,父母对子女真正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的又有几个。


    王氏也一样,虽然都是从自个儿肚子里爬出来的,可亲疏远近总是不一样的。


    三个儿子中,老大周青云一向最得她器重。


    在王氏眼里周青云是家中长子,以后自己和周富贵可是要跟着大儿子他们一起过活的,她自然要事事以老大为先。


    所以家中拿出银钱给大儿子念书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她还指望着老大将来能光耀门楣呢。


    小儿子周青水当年还未足月就出生了,身子骨比起两个哥哥来要瘦弱许多,王氏最是疼惜他。


    且几个孩子当中老三最是聪慧。


    夫子也说老三在读书方面最有天赋,将来考个秀才是肯定没啥问题的。


    只有周青林。


    想到这个二儿子,王氏不禁皱起了眉。


    老二最不让人省心了。


    上了这么多年的学堂,却连个三字经都背不全,写出来的字歪七扭八的不说,还时不时的在课堂上捣捣乱。


    常常气的夫子肝疼,戒尺都不知挨了多少回。


    好几次夫子都让周富贵把老二领回家去,说这孩子性子浮躁先缓个几年再说。


    可公婆却是不肯。


    在二老眼里,他们这个乖孙子可好着呢。


    要王氏说,二儿子就是被公婆给惯坏了。


    当年王氏生周青林时不太顺利,很是吃了一番苦头。


    婆婆为了让她调养好身子,也就没让王氏亲自喂养老二,而是把孩子抱到自己身边养着。


    她公公还特地央了族中一位刚生产过的妇人帮着喂奶。


    可以说老二就是公婆一手带大的。


    因为没养在自己身边,王氏对二儿子一直亲近不起来。


    加上公婆两个过分溺爱的缘故,周青林就养成了人嫌狗厌的霸王性子。


    整个家中除了他爷奶的话,其他人说的他都置之不理,十足一个小痞子模样。


    每回王氏要教训他时,公婆就会上前拦着,她常常是人没打到,反倒先挨上了公婆的好一顿训斥。


    这样的次数多了,王氏也就更不喜这个儿子了。


    都说三岁看到老,如今老二这都满十二了,可还是没有进长半分,怕是日后也难出息到哪里去。


    王氏觉的,与其让老二在学堂里昏头搭脑的浪费银子,还不如让他早早的跟着他爹学着打理家中的事务。


    反正日后自己和周富贵年岁大了,这些活计总还是要有人接手的。


    周富贵一向不爱操心家里的事,自然妻子说啥就是啥。


    等王氏把心里的打算和他一说,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王氏也防备着周青林跟她闹,是以在和他提起这事时就故意说的含糊了些。


    所以当王氏和周青林说以后家中的那几百亩田地都是给他的时。


    周青林想都没想就相信了。


    他本就不喜念书,每天对着那些知乎者也就心烦,要不是爷奶强压着,他老早就甩本子走人了。


    现在这样就挺好的,就像他娘说的,让大哥和小弟继续念书,等以后他们考了功名当上大官之后还能帮扶他一把,而他自己手头有了这么好几百亩的田地,做个大地主肯定也惬意。


    于是十二岁的周青林,在爷奶过世后不足百天就开开心心地离开了学堂,跟着他爹开始打理田间事务了。


    忙碌中时间总是过的飞快,一晃二十多年过去。


    期间周青云兄弟三人都相继娶妻生子。


    而王氏居然老蚌生珠,在四十三岁那年又生下了一个闺女,取名宝珠。


    周富贵和王氏两口子对这个老来女宠爱非常,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着。


    在这些年里,老三周青水先是过了童生试,后又考中了秀才,也算是成绩斐然。


    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与妻子高氏共育有三子二女。


    老大周青云在学业上一直没有建树,学了这么多年银子花了不少,却连个童生都未捞到。


    在无数次的屡考屡败之后,周青云终于放弃,心灰之余渐渐开始把希望寄托在了他的大儿子身上了。


    周青云娶了姨表妹乔氏为妻,生了二子二女。


    和周青云这个当爹的不同,大儿子周耀祖简直就是为科举而生的。


    他五岁开蒙,八岁就能作诗咏句,十三岁考中秀才,到了十七岁就已是举人老爷了,云河镇上的人都称其为“周小神童”。


    四年前,十九岁的周耀祖参加了春闱,且得了二甲第八名的好成绩。


    喜报送来之时,周富贵一家都被这天降的大喜饼给砸的晕乎乎的,连带着整个晓金村都热闹了好一阵子。


    朝考结束之后,皇帝许了这些新科进士们一个月的假。


    周耀祖回到晓金村也没多做停留,焚香祭祖,宴请乡邻,之后便又匆忙赴京上任去了,一同前去的还有周青云夫妇和另三个儿女。


    出门时,王氏偷偷塞给他们三千两银票,说是让他们在京城置办个宅子,这样老大一家也能尽快在京城安顿下来。


    儿孙出息,家中进项又翻番,王氏这几年过的可谓是春分得意,觉得自己这么多年付出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


    最最让她高兴的是,小儿子今年终于考中了乡试。


    中举之后,周青水没有了接着往上考的打算,他已不再年轻,此番乡试虽得中但名次吊尾,往后能中进士的希望渺茫,倒不如干脆步入仕途,好早些有番作为。


    在大历朝,举人是可以择优放官的,只是所得官阶并不高,且等着派官的举人众多,如没有门路的话那就有的等了。


    王氏给大孙子去了信,让他帮他小叔想想法子,看看能不能在京城谋个差事。


    周耀祖在前两年已从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升级为从六品的修撰。


    这年头想谋个官缺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何况在京城,他自己哪里有这些门路,接到王氏书信后,周耀祖去找了他的岳父—礼部员外郎陈友忠。


    在中进士的第二年,周耀祖就娶了陈友忠之女为妻。


    岳父虽官职不高,但他在官场经营多年,比起他来,门路和人脉肯定会多些。


    前几天岳父终于递了准信过来,说是给小叔寻了个国子监助教的差事,吏部派官文书已经快下来了,让他知会家里一声。


    周耀祖急忙写了书信,让家中的仆役快马加鞭送往晓金村去。


    而周青云和乔氏两人则也坐上了回乡的车马。


    夫妻俩这次回去是准备接了周富贵和王氏一起到京城来居住的。


    且乔氏肚子里还存着另一番心思呢。


    相公不善经营,平时家中也没有进项,夫妻俩这几年只能死守着王氏给的那些银子过活。


    眼看小儿子耀宗马上就要说亲,小闺女也快及笄了,可到现在聘礼和嫁妆都还没个影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乔氏也是没了法子。


    如今她只得跑来求助公婆。


    只盼着他们能早些搬去京城。


    乔氏知道公婆手里还有不少的银钱,定能解家中的燃眉之急。


图片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