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撑竿跳选手的习惯都是不一样的。


    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的撑竿跳运动员持竿助跑一般是十八步到二十步。年轻的小运动员在开始训练的时候,往往也会依照这个范围来寻找自己最舒服的助跑步数。


    事实上,这个“十八步到二十步”的研究也并非绝对,只是说大致有一个范围,但并不是所有顶级撑竿跳运动员助跑步数都在这个范围内。像是罗斯托,他其实就习惯跑二十二步。


    而除了助跑步数以外,其他像是起跑的方式,什么时候开始加速,插竿起跳前的最后几步要怎么处理……也都是在训练生涯中慢慢形成的。


    包括持竿方式也同样如此。这种都是一旦自己的习惯、轻易就不会改变太多的个人技术特点。可能持竿高度会随着自身水平的提升也逐渐上移,但这类技术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沈应习惯跑十八步。


    他的起跑方式比较中规中矩。


    有些选手喜欢通过小碎步加速起跑。成名已久的撑竿跳运动员中,意大利的卡萨林用的就是这种起跑方法。年轻选手里,法国的莱菲布勒,还有今天没有来大阪参加世界田径挑战赛的英国运动员乔·梅尔维尔,在起跑时也或多或少会先用小碎步预热一下。


    除了小碎步之外,也还有其他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起跑方式。比如说,起跑前像立定跳远那样先预摆两到三次……当然,双脚并不是和立定跳远一样并拢齐平、稍微分开,而是一前一后、呈现出一种近弓步的姿势。


    沈应就很普通了。他起跑的方式,除了手上多了一根撑竿,基本上和小学就会的站立式起跑没什么两样。


    起跑后,前三步沈应一般不会做什么处理。他习惯从第四步开始加速——非常缓慢的加速,步伐略微加大一些,频率也小小的往上提一提。


    经过一段不太剧烈的加速后,使身体基本完成从起跑时的“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这样以后,在第九步开始冲刺。到第十四步的时候,速度达到最快,撑竿前端也已经下压到一个恰当合适的位置……


    然后就是第十八步。将撑竿插入海绵垫前方地面下凹的穴斗中,起跳。


    这是沈应习惯的,或者也可以说,是他最喜欢的助跑方式。但是话又说回来,并不是每一次助跑都能这么“恰到好处”。


    就像跑步项目的运动员,他们都每一次成绩也都是不一样的。这不仅和比赛当天的环境因素——比如说风速,温湿度等等——有关,也和运动员本人的发挥有关。


    因为人毕竟不是机器嘛!


    幸运的是,沈应这一跳——5米78的最后一跳的助跑,发挥得相当不错。


    他没有刻意去控制,必须要在这一步开始冲刺,或者到那一步速度一定得达到最快……沈应想恐怕没有哪个撑竿跳运动员会助跑的时候这样精准地自我控制。再说一次,人毕竟不是机器。


    通常沈应都是在感觉合适的时候——感觉身体已经完成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的时候——开始加速。在感觉合适的时候——预速度已经足够的时候——开始冲刺。在感觉合适的时候——位置差不多的时候——插竿入穴。


    也不会说在第几步的时候要把撑竿具体下压到哪个高度……要是助跑途中脑子里还在严密的计算这些东西、时刻关注各种细节问题的话,别人不清楚,反正沈应觉得他自己是不行的,整个节奏都会乱套的。


    不过这一跳,尽管没有刻意控制,但沈应能够感觉得出来,从起跑,到加速,到冲刺,再到最后的插竿起跳……


    助跑阶段的所有一切都很顺利。沈应在一个自己很舒服的位置插竿起跳。不仅位置舒服,起跳的方向也很好——向着前上方,小角度,沈应感觉这一跳的起跳腾起角度说不定都控制在了20度以内。


    好得不能再好了。5米78第一次试跳的助跑、起跳,绝对没有这么好的发挥。但反过来说,这一跳在有了如此良好的开局之下,最终的结果必然会比5米78的第一跳好。而既然5米78的第一跳只是“差了一点点”,那么这次——


    理应是可以跳过的。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沈应逐渐兴奋起来。


    我能跳过去……我能行!


    像是喝了四杯特浓咖啡,又像是酒后微醺,沈应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但他感觉棒极了。


    在起跳之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团身转体。


    沈应肩部肌肉收缩,身体轴心从“手”转移到“肩”,重心自下而上,完成了一次又快又好的摆体。他先是进行一次“兜回”式长摆,当身体与地面差不多呈现四十五度夹角时,再屈起髋部、双腿收起,将“长摆”变为“短摆”。


    当然,这也是看感觉的。


    在这样极快极短的跳跃过程中甚少有余力观察自身与地面的夹角、或是其他什么,沈应基本上都是完成长摆后紧跟着就接上短摆。至于说两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在什么时候结束长摆转为短摆,这些都是需要在日常训练中不断打磨精进的。


    俗话说,“熟能生巧”。这种技巧类的东西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不排除存在那些对撑竿和横杆都拥有很优秀的体感的天才,然而沈应觉得自己并不具有这样的天赋。


    他可能在撑竿跳所需要的各方面身体素质都不错——他短跑速度很快,拥有较好的跳跃能力,上肢和核心力量也都不错。这些都是想成为优秀的撑竿跳运动员所必须要具备的。


    但如果说对于撑竿的感觉,沈应感觉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天赋。想要达到像贝兹鲁科夫先是那种“人竿合一”的境界,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


    虽然这样讲,沈应这一跳的团身摆体完成得非常不错。长摆与短摆的转换衔接非常流畅。他感觉很好。似乎又进入到了之间那种专注的、好像整个世界只剩下自己与撑竿跳的奇妙状态。


    而这种奇妙的状态也使得沈应接下来的一切动作都完成的十分顺利。


    折体后翻,将双脚压向头顶,身体伸展,直至成为一条直线、基本与地面垂直。这一个阶段也完成得很好。那么马上就……


    就在沈应准备引体推竿、开始过杆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了一件事——虽然他本人是基本垂直于地面了,但他手中的撑竿还没有。


    糟糕!


    沈应意识到情况似乎有些不妙。不,不应该说是“有些”,是很不妙。


    他的身体先撑竿一步完成了从起跳到准备过杆之间的所有动作。团身摆体也好、伸展向上也好,都完成得很好。这很不错。然而糟糕的是,撑竿却还没有到达最高点、没有到达过杆前的那个“点”。


    这意味着人与竿出现了不同步的情况,而“不同步”背后所代表的东西很恐怖。


    转身引体的时机不对。太早了,整个节奏都和撑竿脱节了。这样一来,就浪费了很大一部分撑竿回弹的力量,导致最后的高度不够——是的,沈应发现了,在非常成功的起跳后,尽管他完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团身摆体,但在开始的时机上出现了大到可怕的失误。


    是因为太过兴奋,还是紧张与压力呢?原因已经无暇顾及了。在出现这么大的失误后,这一跳基本上已经可以判断为是失败的一跳了。


    如果是在训练中,沈应当然不会无法接受这样因为失误而造成的失败。他会坦然的放任自己撞到横杆再落下摔到海绵垫上。但现在是在比赛,而且还是这一高度的最后一次试跳机会。


    即使出现了这样大的失误,即使已经意识到可能会失败。但是——不甘心!无法接受就这样放任自己失败!


    沈应紧紧抿着嘴唇。


    团身摆体已经完成了,伸展转体也完成了。“整体”的身体已经走完了“过杆”前的所有步骤,既然如此——


    他核心收紧,通过腹部肌肉发力,硬生生在空中将自己往后带了带,顺着撑竿回弹的力又拔高了一截。


    伴随着核心施加的这份力量,撑竿终于完成了从插入插斗时的小角度到基本垂直于地面的转变。


    成功了!


    沈应松了一口气。


    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这口气松早了。


    尽管通过核心发力解决了撑竿没有到位和跳跃高度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刚刚“向后”的发力方向也使得他整个人的距离和横杆太近了。这样一来,过杆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会撞到横杆——结果还是会失败。


    可明明都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刚刚的失误也努力弥补过来,那么,现在也一定能够——必须要——


    沈应反向施力,用力推动撑竿,将自己推远。


    这个动作其实很别扭。一边身体要准备向后过杆,另一边手臂却要把自己往前推,相当于同时要兼顾两个相反方向的力量,一不小心可能就会两边都出错。


    好在沈应还是做到了。


    他成功地将自己推开了一些,过杆的动作也完全没有问题。


    最终沈应没有撞上横杆,也没有出现过杆失误。虽然他仍然无法避免的胸部略微蹭到了横杆一点,但已经比预想中好得多了。


    横杆在三角架上上下抖动着——幅度不大。


    沈应的身体不断下落,目光却始终盯着横杆。


    别掉下来……


    别掉下来!


    他落在海绵垫上。


    而横杆的持续几秒的上下晃动也终于迎来了结局。


    它像是要追随着沈应一般,在短暂的留恋后,最终没有停留在三角架上。


    沈应闭上了眼睛。


图片    www.jiubiji.com 旧笔记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