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笔记小说网 > 百合耽美 > 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 第248章 后世番外四
    话虽这么说,但是连说这话的黄教授在内,心里其实都没谱,只是事已如此,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有赶紧收拾好心情,好好完成剩下的清理发掘工作。


    不过作为历史学界的教授,尤其还是专业研究大安史的顶尖专家,这次的考古发掘工作结束不久,连黄教授在内的几人,就被官方派人请去翻译那本已确认为正宁帝手札的书册。


    虽然已经做好可以从中发现大秘密,解开某些历史谜团的思想准备。


    但是真正看到正宁帝手札中所记载的内容时,还是让黄教授等人大吃一惊。


    他们能看到的虽然不是原版,却是由官方提供的复印版,逐页拍摄复印的那种,内容完整。


    这份正宁帝手札的书写日期,并非是从其登基后,才开始书写,而是从承华帝出生之前的那段时间,就已开始记起。


    即便每段内容都不长,也能从中可以看得出来,在承华帝出生前的那段时间里,因其父英宗因忌惮自己手下最贤能的儿子瑞王,在京中掀起一翻腥风血雨,给正宁帝带来极大压力。


    这种担忧与恐慌情绪,在安英宗为对外展示自己虽因‘不得已’重罚了瑞王等儿孙,实则还是一位关爱儿孙的慈父,当众关心他的子嗣问题时,达到姐姐。


    让正宁帝十分担心他的父皇会因他已近而立之年,却还没有儿子,让为对方认为他不争气、让其丢脸,从而顺手罚他。


    再加上经济压力等方面的因素,正宁帝在自己的第三个嫡女出生时,毅然决定将其充作儿子养。


    当然,手札上没有直接写他将嫡女充作嫡子的事,只是黄教授等人结合后来公开的真相,不难从中看出这一路的心路历程。


    有了‘儿子’之后,消息上报到宫里,得了赏赐,表达出对他的满意态度,正宁帝才觉压力减轻许多。


    后来的时间里,正宁帝一家都过着深居浅出,或者说是非必要,便坚持不出门的生活。


    为了避免沾惹是非,尽量闭门不出的日子里,正宁帝留在家中亲自养名义上的唯一一个儿子。


    正宁帝手札中所写的内容虽然不多,有些仅是只言片语,却能让人清楚的从中看出正宁帝在当时的心态变化。


    这段内容可以充分证明,正宁帝并非像后世某些史学家们所猜测的那样,是位心机深沉,十分擅长隐忍,为夺皇位,在私下里做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谋划的野心之辈。


    与此同时,还为后世人解答出另一个谜团,就是正宁帝为何会在承华帝出生后,就将其充作儿子养,仿佛提前知道自己肯定能继位般的疑问。


    只能说,这一切都不过是机缘巧合而已,后面的打札内容,也更加证明了这些。


    最让黄教授等人感到震惊的,则是正宁帝在其亲自养‘儿’的那段时间里,所记录的他与婴幼儿时期的承华帝相处的内容。


    那些内容的着默相对较多一点,打个比方,就是之前记录某一天的所遇之事时,会随笔写上两三句,多则三五句。


    后来却慢慢多了起来,从几句增加到一大段,有十几一十句之多,使得手札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有趣起来。


    而这些内容,可谓是栩栩如生的向所有读者,都展现出一个生来不凡的孩子,打小就展露出的成长历程与天才表现。


    例如年仅半岁的承华帝在可以坐起、翻身后,就开始展现出的强大记忆力、反应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等。


    这是正宁帝首次亲自养孩子,孩子的表现让他无比欣喜,在这个女儿还不会走路时,就开始为她读书,教她认字与写字。


    于是父女一人一个敢教,一个敢学,都适应得非常良好。


    除了这些教学日常,还有就是承华帝从小就表现出极有主见,能识忠奸的一面,对身边照顾她的人赏罚有度。


    正宁帝对这个充作儿子养的女儿的信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与日俱增。


    刚学会走路的承华帝,在看到自己的几位姐姐因养的宠物兔子丢了,就听信身边人的怂恿,差点打死负责养兔子的女使后,救下女使,回头就让正宁帝给姐姐们上了一桌全兔宴的事,正宁帝也有如实记录下来。


    在不懂心理学的正宁帝看来,这是承华帝关爱姐姐之举,十分支持承华帝,丝毫不知此举会给他那几位大女儿带来的心理阴影。


    看着正宁帝写下的那些夸赞之语中,所透露出的毫不掩饰的欣慰与期待,黄教授等人都很无语,只能暗自感慨,正宁帝对女儿的滤镜实在太厚了些。


    在承华帝成长到彻底学会说话的阶段后,手札中出现的父女对话越来越多。


    虽然并不详实,而是隔三差五地才写一回,并不连续,在不知前因后果的情况下,看着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但是黄教授等人都能从中看得出来,当正宁帝自以为是在教‘儿’时,小小年龄的承华帝已经在不动声色地反向点拨她爹。


    从府中收入支出花销等方面的事,到正宁帝奉召入宫时的应对等方面,都已表现出这个事实,只有正宁帝自己毫无所觉,还以为是自己想到的。


    曾一度压得他差点精神崩溃的那些压力,也在养‘儿’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消失。


    谁都看得出来,当时尚在潜邸中,非必要,不与旁人往来的正宁帝,就是一位只想当闲散宗室,在宫中内外都无权势的郡王。


    英宗在其驾崩前的两三个月中,将自己的一些皇孙接入宫中教养。


    时人眼中年仅三岁,实则不满三周岁的承华帝也被一起接入宫中,一两个月后,正宁帝毫无预兆地突然被封为太子,谁也不知道这期间到底了发生了什么。


    再后来,就是即将过年之际,英宗突然驾崩,正宁帝这位太子仓促继位一事。


    许是因为接连出现的变故,使得正宁帝应接不暇,心慌意乱之下,他只偶尔在手札上随便记下某日发生某事,并没有记下其中的详细过程,让黄教授等人看着都觉得有些遗憾。


    因英宗驾崩的时间点,正值年末,正宁元年到来后,正宁帝才正式举行登基大典。


    毫无准备地当上皇帝后,一边忙着为大行皇帝办丧事,一边清理家当时,正宁帝才发现英宗为他留下的不仅是一座空空如也的国库,还负债累累。


    看到正宁帝在手札上记下的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赤字,让黄教授等研究大安史的专家,都感到不敢置信。


    因为这个数据远比大安对百姓公开,被记录在正史上的数据还要差得多,但是专家们都知道,这份手札中记载的这一切,才是最可信的。


    迫不及待的继续往下看,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当时已被英宗在遗诏中钦定为皇太子的承华帝,在知道这一情况后,当机立断,派出英宗为他们父女留下的暗卫,将英宗为自己修建的那座超级奢华的皇陵中,所有可以变现的金银器具和建筑,都给弄了出来。


    将还未送入皇陵中的金银材质的陪葬品,都替换成镀金、镀银的那种。


    最终赶在大行皇帝的棺椁被送入皇陵前,成功抠出一大笔钱,以正宁帝私产的名义,充入国库中,解决当时的燃眉之急,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


    能在朝廷穷得一贫如洗之际,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极大了缓解了当时的朝廷困局,也成功让正宁帝初步坐稳皇位。


    即便是在时隔千百年后,专家们也能从中看得出来,正宁帝绝对是怀着万分复杂的心情,记下这么一段不光彩的事件。


    此举完全相当于是在英宗的棺椁还没入土前,先被其儿孙给‘盗’了一遍。


    在当年那个最为推崇忠孝的时代里,这种操作绝对堪称是大不孝之举,只是正宁帝父女在忠孝面前,毅然选择要忠于国家与百姓。


    在承华帝的帮助下,成功渡过这道难关后,从手札中不难看出,正宁帝变得对承华帝更加信任,甚至可以说是依赖。


    而承华帝虽然年纪小,却在当时就已意识到自己一家只能进,绝对不能后退,退一步便是万丈深渊的处境。


    从手札中记录的内容后,承华帝在后来,不仅时常找机会向其父母姐姐们灌输这一思想,言行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强势。


    正宁帝则在经历过一段思想斗争后,才态度坚定地选择听从承华帝的建议,彻底放弃抬举外戚、宦官,让他们与朝臣形三足鼎立,相互制约的朝堂局势的打算。


    只是正宁帝的这个选择无论在何时看来,都会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黄教授等专家在看到手札之前,同样会感到难以置信,可是他们看到手札中的记载,知道前因后,又因身为后世人,本就知道后果,就变得特别能理解这一切的发生。


    只是当他们看到正宁帝在这段时所产生的犹豫和挣扎时,感同身受之余,即便自身还拥有上帝视角,也忍不住对此感到提心吊胆。


    毕竟当时的正宁帝所做的决定,可谓是直接影响华国后世千百年的发展大势。


    对黄教授等专家而言,这本手札完全相当于是一本爽文,能为他们解惑,还逻辑满分的爽文,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最后,却又不舍漏掉其中的哪怕一个字。


    怀着激动的心情废寝忘食的看完手札后,黄教授等人才在手札的最后,看到正宁帝留给后辈的一段话。


    在这段话中,正宁帝讲述了自己几经犹豫,最终还是决定将手札留给后人,任由某些本来可以被尘封在岁月中的真相,在后世被公开的心路历程。


    他早早退位,不仅活得久,还在晚年混迹于民间,深知民姓对他的感激与尊崇,可他对此一直深感惭愧。


    毕竟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他在位期间所取得的那些政绩,实施的那些惠民政策,都来自他的女儿承华帝。


    因自身的无能,让女儿小小年纪就开始为国操劳也就罢了,还这般将女儿的功绩据为己有,让正宁帝深感惭愧。


    哪怕何殊自己并不在意,曾一再安抚他,让他不必介怀这些得失,更不要因此而感到有压力,告诉他,就凭他所提供的全心信任与全力支持,他就值得那一切。


    可是正宁帝虽因这些劝慰不再纠结于那些,但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终于还是选择留下这本记录着一切真相的手札。


    就算里面的内容不易公开,也希望后辈可以从中汲取一些经验与教诲,就算大安终究会走向灭亡,也不要出现那种让大安国力衰落,让百姓民不聊生的昏君。


    看完手札中的内容,尤其是最后一段内容,黄教授的心情十分复杂。


    “即便现在知道了这些历史真相,我也坚持认为,正宁帝不负圣皇之位。”


    就算这位圣皇本身并不具备当皇帝的能力素养,但是他的英明果断,执行力强,敢于相信自己年仅三岁的女儿,就足以弥补他的所有缺陷。


    另一位也已看完手札内容的专家深有同感地点头,“是啊,正宁帝的执政能力虽然不足,但是仅凭他能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为大安选择一条康庄大道的功绩,就算得上是功德无量。”


    在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中,不是所有人都能有魄力在接手一个烂摊子后,敢听信自己年仅三岁的女儿提出的建议,对自己亲爹的陵墓与陪葬品下手,从而摆脱已无路可走的困局。


    从后面的内容中,也不难看出,负责出谋划策的承华帝,是位头脑灵活、极具创新精神与意识,思想与格局都很开阔的人。


    正宁帝则是一位对新想法、新事物接受度极高,思想极具包容性的人,正因如此,父女一人才能在那么多年里,一直配合默契,从无纷争。


    “哎呀,看完这些,我更佩服这对父女了,能在接手那样一个烂摊子后,合力将其打造成前所未有的盛世,真是太厉害了。”


    古往今来,都不缺认为后世太过高估三圣功绩的人,说什么三圣的历史地位虚高,是后来的政/客为讨好百姓,才会这么推崇三圣,三圣若真那么有能力,大安也不至于灭朝,


    而事实上,纵有三圣这等成功将一个朝代发展到鼎盛,后来由盛转衰,才是正常的历史发展规律。


    根据手札透露出的历史真相看,若没有承华大帝的出现,大安根本坚持不了多少年,甚至极有可能会直接亡于正宁朝或是其下一代。


    因为在正宁朝之前的历朝历代,都是朝廷一没钱,就加想方设法的加征赋税,将朝廷的压力转嫁到地方百姓身上。


    再遇上各种天灾人祸,加重这种恶循环,使得百姓在失去活路后,跟着揭竿而起,从而导致一个王朝彻底走向覆灭。


    可是正宁帝没有通过加赋税的奏议,而是选择听信承华帝的建议,不惜做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通过克扣他亲爹的陪葬品来渡过难关,由此就能看出正宁帝的大爱。


    几人就此讨论了一会儿后,才说起正事。


    “来前还真以为是让我们帮忙翻译,来后才知道,上面是让我们帮忙整理出可公开的部分,这……也太难了些,依我个人之见,是最好封存起来,设定机密等级,只允许拥有相应权限的人查阅。”


    听到这个建议,在场众人顿时面面相觑,武教授面带犹豫地回道。


    “许教授的建议很有道理,可是正宁帝手札出土的消息,现已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若不公开,恐怕难以服众,我们还是好好想想,该怎么整理原稿内容吧。”


    许教授一脸不满地回道,“不是说,所有参与赵慎言大墓考古发掘事宜的人,都签了保密协议吗?为什么消息还是外泄了?”


    对于自己没能参与到这次考古工作的事,许教授本就有意见,他这也算是借题发挥。


    之前还给对方留面子的武教授闻言,立刻皱眉回道。


    “发掘出赵慎言大墓的消息,早在挖出封土时,就已外泄,官后媒体又在后来当众证实了这一消息,再结合军方大费周章地保护现场之举,轮不到我们泄露,外面猜也能猜得出来,这世上可不缺聪明人。”


    这明显是某些极其关注相关消息的人,没有要机会接触到相关信息,便引导舆论倒逼官方公开此次的发掘收获之谋。


    黄教授也直言道,“武教授说得是,与正宁帝手札相关的讨论从不曾停止,只是这次引起的议论声更大而已,我个人持可以直接公开的态度。”


    “毕竟这里面所记载的内容,可以说是人类最具智慧的思想结晶,它从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现出一位圣皇身上堪称完美的人性光辉,理该让我们后世所有人都有机会共享。”


    听到他的话,武教授的脸色大变,直接反对道。


    “这怎么行?从我们的角度看,一位圣皇为解朝廷的困局,选择对英宗的陵墓与陪葬品下手,固然是大义之举,可是以一位圣皇所处的时代看,这绝对是他们身上的污点,万万不可直接公开。”


    许教授也迅速抛开自己的那点私怨,赶紧附和道。


    “对、对,武教授说得对,绝对不能直接公开,对我们而言,这是人性的光辉,可是在那些黑子口中,这绝对是一位圣皇身上最大的污点,他们可不会考虑此举背后的重大意义与影响。”


    在场几位专家顿时就此展开激烈讨论,眼看各持己的双方谁也说不服谁,最后只能在正式的研讨会上,当众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做最终决定。


    最终的表决结果,还是采取半公开的方式,有选择地挑出部分内容公开。


    不过官方最终还是选择听取专家们的意见,放弃本来只打算公开部分经美化后的译文的计划,而是采取用原文结合译文的方式,汇编成书。


    面对这个研讨结果,黄教授虽觉有些遗憾,但在总体上,还算满意,毕竟在他与同伴们的极力争取下,公开的内容多达八成多。


    在官方公开证实传说中的正宁帝手札已经出土的消息的同时,出版社也同步放出这本被起名为《圣皇语录》的新书预售。


    得到消息的众网友可谓是瞬间秒光预售,并对此议论纷纷,大多数网友都认为,官方放出来的肯定是经过篡改的内容,不会放出原文。


    直到以超高效率出稿并刊印出成友们才发现,这是一本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良心之作的好书。


    书中不仅有网友们预料中的译文,还直接复印出正宁帝手札的原文,没有半点水分,丝毫不存在网友们所猜测的隐瞒、粉饰与美化加工。


    网上各大平台也在短时间内,被这些看到书中内容的网友屠版,哪怕他们还只看到一部分内容。


    “天啊,所以说,我们这是有幸见证了一代圣皇承华大帝的成长录吗?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聪明的人,这是过奈何桥的时候,忘了喝孟婆吧?”


    “虽说从古至令出的神童不少,但是能神到像承华大帝这般的,应该是举世独一份吧,这也太让人难以置信了,这基因若能传下去,大安说不定能传承万代!”


    “只有我很好奇,承华大帝的脑子是怎么长的吗?怎么可以反应这么快,这么聪明睿智……让我词穷!”


    ……


    随着收到《圣皇语录》的人越来越多,与之相关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并由此诞生出一个热梗,就是‘皇儿怎么看?’。


    在这本《圣皇语录》中,总在问‘皇儿怎么看?’的正宁帝,不仅没有因为相关真相的公开,被所有人批其无能,不配圣皇之位,反而获得更多的尊崇与认可。


    毕竟这世上永远是普通人占绝大多数,像承华大帝那种完美到不似凡人的人,只适合供到神坛上膜拜,反倒是正宁帝的形象,因此而变得更为饱满,有亲近感。


    正宁帝手札末尾的那段心理独白,更让所有人都能从中认识到正宁帝淡泊名利,坦诚而洒脱大方的一面,令人发自内心地感到钦佩。


    即便少不了会有人提出质疑,既然正宁朝的那些惠政都是出自承华大帝,正宁帝的圣皇之位水分太大,也被无数网人群起而攻之。


    无数人众口一词地表示,就凭正宁帝生养出承华帝这个女儿,能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大环境中,无条件信任并支持女儿的一切决定,亲手将其扶到自己的皇位上,就足以配得上圣皇之位。,.


图片    www.jiubiji.com 旧笔记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