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笔记小说网 > 百合耽美 > 珠玉在握 > 13、恩师
    李瑶娘就这么噎在了那儿。


    她半晌才反应过来。


    ……什么跟什么!


    她的意思是请谢无寄去给她求,哪里就让她自己去了,还一路顺风!


    她不由恼起来,谢无寄是真听不懂吗?往日读书时先生总说他有宿慧,怎么连这样的话也不明白?


    李瑶娘的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站在门边好半天,也没听见里面还有别的动静。


    她的手,渐渐抠得更紧。


    谢无寄正在揽卷阅读。手边,放着那瓶伤药。


    他手上的伤已经好些了,血痕都覆上了一层薄薄细细的痂,绕着手背骨骼脉络,一大片还是有些惊人。一双如竹节般修长的手,因得不到好的护养,被描上了这样恐怖脏污的一截。


    犹如青蝇点玉,白璧生瑕。


    他自己并不以为意。


    直到李瑶娘在门外叫了第二次:“……表哥。”


    “请讲。”


    “府城太远,我是女孩儿家,不便出门……大哥和小弟肯定不愿意带我去,他们嫌我麻烦。”李瑶娘低头紧扣着门,原本是想对他说些好话。


    可说着说着,多年来的习惯又让她无法低下这个头,语气下意识地生硬起来:“你去帮我求一个。”


    半晌,房内的谢无寄终于慢慢抬起眼来。


    看上去,好像困惑了一下。


    他只当是李家姊妹又想了什么招数折腾自己,也没甚想说的,垂眼下去看书,说:“好。”


    李瑶娘抓着门框。半晌过去,迟迟地咬住了下唇。


    谢无寄这趟出门,却没受到任何阻拦。


    他去向李家父母禀明,李夫人只哆嗦了一下,最后将手扣住,缓缓问:“今日,便去吗?”


    “寅初启程。”谢无寄眼也不抬,也没有什么一眼可见的情绪,看着还是那样冷淡而恭敬,“去府城两个时辰,正好赶上庙会。”


    李夫人匆匆点点头,松口气,又问:“可有人接应你?”


    谢无寄抬眼,对李夫人一反常态的反应也有些困惑。


    而后,他展平眉心,和顺说:“并无。”


    李夫人别开眼去,这才道:“好,好……那你早些休息。”


    谢无寄告辞离开后,李老爷才从内室负手出来。


    他沉下脸,半晌说:“珍娘刚走,只说让我们日后待他好些,不要再一犯再犯了,你怎么想?”


    “我们这么些年对他所做……”李夫人颤颤巍巍,两眼仿佛失了魂,慢慢说,“哪里是及时收手,就能相抵的?”


    李老爷沉默。


    半晌,问:“大人今日的来信,你看了吗?”


    “看了。”李夫人面色发白,“正是因为看了……才知道,咱们如今是不得不……”


    李老爷一闭眼,想起自己那个远房堂妹的嘱托,还有那笔改变了自己后半生的金银。


    最后,想到这位大人多年的“关照”。


    他长叹一口气,闭眼道:“堂妹,无寄,不能怪我无情。只是我还有儿女,如何能为你的孩子,便不顾我的孩子呢?”


    须臾,他睁眼问:“信使还在吗?我即刻修书一封。”


    ……


    这一夜,注定是个无眠深夜。


    到了寅初,谢无寄已经起身,吱呀关上了房门。


    檐牙上栖着一轮晓月,洒下淡淡的光辉,使瓦片上犹如覆霜。


    淡蓝夜幕下,独行的长影像墙际惊动的寒鸦。


    随着他离开的声响,整个李府里,许多人都慢慢睁开了眼,听着外面远远传来的啼晓之声。


    鸦声阵阵,这样不吉。


    谢无寄不知道,他这一离开,就再也没能回来。


    元苏苏在宅子里待得也是烦心,索性趁着这天逢五的庙会,乘轿去方寸寺上香。


    时逢深秋,杏道上早已黄叶凋零。日前才下过雨,路并不好走。


    她是从留阳县的侯府去的,正好把自己的行李家当也一并带去了府城。南阳侯一家人碍眼,除了留下几个人时刻盯着他们动向,元苏苏是半分也不想和他们同处一方水土。


    近日来南阳侯世子韩祖恩倒是一直听话地被父母关着,连房门也不能出一步,说是一定要关到元小姐原谅才能放出来。


    听说这厮在房里日日咒骂哀嚎,说了好些难听的话。


    元苏苏听完还笑,叫人把他的咒骂之语记录下来,等到韩祖恩睡了,便让人以新鲜狗血涂写在他房中墙上,叫韩祖恩醒来时骇得险些失禁。


    去府城的路上,素采把这事当笑话给她讲:“那韩世子终于打算动作了,咱们派去的人今日回禀,他找人去吩咐了一番,不知道做下了什么大计谋。”


    元苏苏也听笑了,只说:“让他来。”


    轿子在寺外的巷口停下。


    这一条街大约有几里长,沿着两边,摆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摊子。


    叫卖首饰珠花的,古董字画的,吃喝小食、果干蜜饯,乃至文房四宝、猫狗禽鸟,算命摇签,应有尽有。再往里些,还搭了戏棚子,容下许多百姓看杂耍热闹。*


    每逢庙会,整个江淮府里的百姓都往此处涌来,万人空巷。


    元苏苏坐在轿上,看了一会儿。


    她生在京都,向来不去参与集会灯节盛事,去过最热闹的地方,便是年年除夕的宫宴。


    那时陛下会在宫道上效仿民间集市,命宫人扮作商贩、百姓,携众皇室勋贵及亲近大臣游玩赏乐。


    元苏苏曾经以为那就是民间的繁华。


    后来才知,并不是人人都如宫人们扮出来的百姓一样,布衣整洁、样貌干净,精神饱满又脸上有肉,甚至牙齿也是完好的。


    她后来见过许多,在贵族们眼里也许都不算是“人”的人。


    离民间远了,对“人”的定义,就会极其的狭隘有限,高高在上。


    可是那又能怎样呢?


    君王高坐庙堂,歌功颂德之声环绕,能接受的劝谏不过效仿唐时房杜,意思意思地优待些宫人勋贵,稍改几道旨意,为民间天灾人祸而涕下罪己。


    如此,就已经是宠臣们口中高呼的“一代仁君”。


    元苏苏微哂。


    她想起这些时也会觉得自己有些虚伪,身为贵族,哪里的优待不是来自陛下所赐。她如今的优容均是陛下恩宠,装模作样地想一想,难道就可以显得她比其他人更仁善吗?


    一个人不能看她说什么,想什么,须得看她做什么。


    元苏苏自认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也不爱行沽名钓誉的事,遇上了能帮一帮是她尽力,普天之下这样多人,却不是她能救的。


    素采看着热闹景象有些激动,低声说:“小姐,婢子有许多年没见过这样的庙会了。”


    元苏苏抬手让她带上春野去。


    素采愣了愣,旋即喜出望外地屈膝道谢。


    她和春野自小进府,一直服侍在小姐身边,从不曾再接触民间。


    公府巍峨,京都繁华自然是好;可这自小所见的场景,却是一种难解的乡愁。


    元苏苏又撑着头,静静看了会儿,才说:“去上香吧。”


    林护卫闻声点头,吩咐起轿。


    她身边的人多,常用的却只有这三人。


    素采和春野不在,便是林护卫顶了这“贴身侍女”的活儿。


    一乘轿子静静地上了山。


    元苏苏历来上香,都是要清了场、围了路,让大相国寺拒待香客,空出一天来迎接的。


    在江淮府,却不必用那么大的排场。毕竟现在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她的轿子便如寻常高官家眷一般进了寺中。


    请了香,磕了头,她也不和寺里的师父谈论些因果佛法,便头戴着幂篱去了后殿。


    知客僧本来还欲与她交谈,却见这位气度格外高调的官家千金我行我素地走了过去。


    他脚步停下来,对林护卫彼此笑了一下。


    方寸寺之后,有一座五层钟楼。


    元苏苏前世是这里的常客,熟门熟路地便走了上去。


    五层的建筑,在整个江淮府已经是凤毛麟角,更何况还在方寸寺所在的山上。从楼上望去,山下的府城巷坊,星罗棋布;行人如织,黎民生活,尽收眼底。


    江淮临内海。府城内有河穿城而过,绕经山下,将一座城劈作两半,映带其中。


    再远处的山下县一过,便是入海口。


    历来许多文人墨客登高望远,见高山远阔、江河入海,胸怀激荡,在楼上留下辞赋。有好的,便被僧人临摹篆刻,留置楼上;不出名的,大抵也进了香炉,化作佛前一缕虔诚清气,供了佛祖。


    途径江淮府的文人还只玩笑说,别处的佛祖以香烛供奉,此处的佛祖以诗文供奉,称为“墨水佛”。这楼,也就渐渐讹传为“供墨楼”。


    以致还有文人路过时听其大名,以为寺庙仁善,为穷儒供笔墨纸砚等物。来来回回,折腾出了一出典故,更助长其名气。


    元苏苏常去五层看景,一向畅通无阻。


    而此次,却没由来地受了阻拦。


    “女施主累请留步,五层如今是占着,暂且不能上的。”一位知客僧慈眉善目地向她道,“若要观景,只在四层便好。”


    元苏苏本提着裙子要上楼,闻言,停了下来。


    她看看知客僧,又看看楼上,隔着幂篱问:“是有什么事?”


    女声如山风莺语般悦耳,听着年纪还小。知客僧不免更和善些,道:“是一位居士前来供墨楼布讲,暂居此处。”


    元苏苏点头,也没有硬要上去的欲望,只转身去了栏边。


    她看了不久,身后的楼梯处传来声响,有人扶栏下来,笑道:“真个神仙所在,我在这楼上小憩,如升云雾,如至天宫。”


    知客僧便笑他:“既去了天宫,如何又回来?”


    那人哈哈大笑:“我在天宫揽得一镜,见人间世情百态,众生尚苦。便向玉帝禀明,我且去了。留我一人在世,砥砺可救万民!”


    他在背后笑得张狂,此时还年轻的灵山居士,竟是在这样的场景下说出的这句话。


    元苏苏早已定住。


    她对这话太熟悉了。


    此人现在寄居山寺,以游学布讲为生,却知识极杂、见解极深,交友遍野,耳闻八方。


    更是一手超尘绝俗的画技,后来,画下了广为流传的《黎明万事图》。


    那幅画呈到了天子的案上。


    当真,成就了他一人可救万民的志向。


    他是谢无寄的恩师,灵山居士窦崇光。


图片    www.jiubiji.com 旧笔记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