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好头很重要。
朱元璋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这点。
那本《皇明祖训》烧得及时,是把他过往的极度保守给焚毁成灰。
“咕咕说得好。大明之亡,多于天灾,是从开头就错了。”
当下,朱元璋主动表态,是为给今日的观影者们壮壮胆。
他以前杀的臣子太多了,如今朝臣失了敢于针砭时弊的胆气,但锐意改革最需要正是逆流而行。
“朕老了,没几年能活了,这是事实。”
朱元璋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让大明从一开头就走上敢于创新变革的路,是朕死之前的最后心愿。愿诸位协理帮扶,助朕达成心愿。我们先看评论。”
评论区总能冒出一些奇思妙想或有价值的建议。
『评论:
△吃货力量大:我来补充一下,美洲三兄弟被哥伦布带回欧洲后的待遇,其实一开始也没好到哪里去。
番薯,欧洲从头到尾都没把它当做主流食物。一方面因为气温,欧洲多地的气温偏低,而番薯喜温怕寒。
真不是地图炮,欧洲和我们比,真是缺少了一些种植技能在身上的。我国清朝解决番薯越冬困难,欧洲没去解决问题。
后来饿得实在有需要了,退了一步大面积种土豆,因为它好种。
再说番薯的口感不符合欧洲人的喜好。其实欧洲在某些方面很保守,以前一直吃的是小麦,没有食用块根类食物的习惯。不合胃口就不吃,这种理由哪里都适用。
类推到土豆,它一开始也被狠狠歧视,叫它“恶魔的植物”。
虽然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产生于欧洲,但那里也是迷信思潮狂涌的地方。
因为土豆长在地下,看不清生长过程,与传统的蔬菜生长方式不一样,它就被打上邪恶有毒的标签。被扣上恶魔的帽子有多惨,参考猎巫事件就更懂土豆在食材界的地位了。
有时候觉得真的很讽刺,欧洲贵族们一边说土豆邪恶不能吃,但另一边喜欢土豆开的花。马铃薯花风靡许久,是珍贵观赏类花卉。
土豆上餐桌还要到十七世纪,农民发现它长得快且很管饱,同时还能逃过官方征税。当时,大灾荒与战乱反反复复出现。穷人实在饿狠了,哪管食物邪恶不邪恶,先吃了再说。
等到十八世纪,普鲁士(德国前身)国王腓特烈二世是欧洲第一个主动推广土豆的君主,上流社会才开始正眼看土豆。
当时在打七年战争。
法国的药剂师帕门蒂尔所属军队被普鲁士俘虏,他在监牢里被关了三年。吃的牢饭是大杂烩汤,食材包括土豆,发现它很管饱。等被放回法国后,他就开始推广种植土豆。
那个时候,路易十六放开粮价,不让政府管控了。面粉价格飙涨,多地发生大骚乱。帕门蒂尔抓住机会,游说用高产土豆补足小麦短缺以而结束骚乱。
为了快速打消人们对土豆的迷信厌恶,搞了一出越禁越爱。
让路易十六在巴黎近郊划出试验田,且立牌子说这是皇家作物,偷盗者将被严惩。
越禁越偷,附近居民好奇去偷尝。皇家实验与民间风起,土豆就在法国渐渐推广开来。
然后,人们发现土豆可以有很多种烹饪方式,吃它的方法不少,慢慢地成了欧洲主食之一。
至于玉米,不像土豆故事那样先抑后扬。
十六世纪进入欧洲就开始种植,但一直都没有登上主流餐桌。发展到今天,只有意大利北部与罗马尼亚将玉米粉做成主食吃。
欧洲人曾经给玉米起绰号,叫它“土耳其小麦/玉米”,就知道它的二级谷物地位了。
说这些不是比烂,就是摆出些实例,当年欧洲各国没比大明聪慧开明多少。船小好掉头,船大好顶浪。两边体制不一样,改革时大有大的难处。
布偶猫神保佑:十九世纪中期的爱尔兰大/饥/荒,死了一百万人,大家知道吗?
1801年,爱尔兰是并入过英国的。1845年开始,爱尔兰餐桌上的主食土豆暴发了传染病,全境陷入粮食危机。
先说英国搅屎棍一直不做人。不仅没给爱尔兰救灾物资,而且还把爱尔兰境内的其他谷物口粮都出口到英格兰,完全不给人活路。两边的血仇就这样结下了。
再说土豆种植,爱尔兰在种土豆的规划上很有问题。品种太单一,整个农耕生态系统很脆弱,致病疫霉一来就全线崩溃。
如果多个品种土豆种植,或者与其他植物轮作换茬,防抗病性就会变强。
我觉得咱们老祖宗在这方面很有智慧,农耕轮作体系一代代更新下来,无意识间搞得很科学。
杠精小号:所以说中国人有种田血脉天赋真不是吹的。把月球土壤带回来后,很多人下意识问能不能种菜。
(回复88)』
镜前,众人正速记着土豆等种植注意事项,被后一句“月球土壤”给惊到了。飞天登月,居然真的不再是神话传说,这发展速度难以想象。
下一段评论又让他们怀疑人生了。不只是未来难测,对过去也了解不充分。
『△怀念羊肉泡馍的第n天:魔鬼在细节中,你们都在说作物三兄弟,谁注意到了咕咕画的哥伦布航线图?里面有个奇怪点。
再买皮肤就砍手:发现了,土澳大陆板块上不只画了袋鼠、考拉、巨型虫蛇,而且还有一个标识——[汪?]
这是不是指土澳沦为英美走狗在汪汪叫?说错了,不是沦为,它从一开始就是英国犯人的流放地。
我的精神还正常:看法不一样,如果是狗吠应该是[汪!],而不是跟着[?]。
这个“汪”,指的可能是“汪大渊”。元朝的民间航海家,坐商船去过很多地方,写了《岛夷志略》。途径印度洋各国、北非、阿拉伯地区、地中海、红海等等地区。
有学者认为他也去过澳大利亚。
严谨点说是南方大陆,土澳的名称是很后来才有的。在书里,他称呼这块地方为罗娑斯,而且把如今的达尔文港区域叫做麻那里。
有关汪大渊是不是土澳最早发现者,这点没得到东西学界共识认同,所以咕咕才在“汪”字后面加了一个问号。
从地理位置上,澳洲离亚洲近,被元朝先发现很合逻辑。之所以没有详细记录,可能澳洲地形相关。
从东南亚去澳洲,先会到达它的北部。北部是大面积干旱与沙漠地区,没啥好看的,当时也找不到经济效益。
澳洲适宜居住地域多在东南角。
欧洲搞地理发现,是从美洲出发渡过太平洋,登陆澳洲的地点在东岸。那里是适宜居住的地方,也就有了深入殖民。
地理环境的先天影响在这里体现得很充分。
(回复43)』
元朝时期真有人发现南方大陆了吗?
朱元璋忍住此问,先把最后一段评论看完。
『△吐槽专用马甲:司马迁说得对,“天与弗取,反受其咎”。这话过了一千六百多年,放在明朝身上也非常合适。
养猪大户:请咕咕多说些食物相关内容。美食大国的食物历史肯定有不少趣闻。
再加班就回去继承王位:美洲作物不只流量最高的三兄弟,还有很多其他作物。食辣星人提名讲一讲辣椒。
(回复99+)』
至此评论结束,水镜显出了保存视频的可选择清单界面。
这次,朱元璋仍旧没有选择保存。
尽管本集出现了世界地图,但那张图太简略了。如今总觉得下一集视频的内容会更好,更值得反复观影。
何况现在有暂停功能,可以让一群人赶来观影进行辅助记录,他也就不着急选择保存哪集视频。
等水镜消散后,向众人先抛出一问。
“朕没听过汪大渊。老四,你呢?”
朱元璋先点名朱棣。在获知永乐帝下西洋之举后,老四想必会行动起来做点什么。
“儿臣略闻一二。”
朱棣获知历史进程后,确实有了一番调查。
如今,郑和下西洋还没发生,不代表无从了解相关情况。
假设朝廷要派船队出航,不可能一拍脑袋就走,必是要做前期准备,从宋元时期的航海文献里找参考资料。
朱棣以此为切入点派人搞起了相关搜索,《岛夷志略》进入他的视野范围内,还对此书作者汪大渊做了相关调查。
“汪大渊生于八十二年前的元武宗至大四年,江西南昌人,家在赣江与抚河交汇的施尧村。自唐代以来,因地处水路网上,施尧村一带是有名的造船基地,商贾云集。
汪大渊在此环境中长大,而元朝汉人要入仕参政不易。汪家小有余财,汪大渊不满二十岁就去了当时最大最繁华的港口泉州港。随着民间商船开始了第一次远航路。”
为什么说“当时”?
因为从洪武初年封了太仓市舶司后,朱元璋在洪武七年把泉州、明州、广州三市舶司也给关了。如今沿海的全部市舶司都已经关闭,港口上再也没有合法的民间商船。
朱棣显然不认同父皇此举。
这会看似就事论事地叙述,实则是暗暗扎一下朱元璋,开港一事也要尽快提上日程。
他继续说:“汪大渊第一次出航走了五年。回来休息两三年,第二次出航又走了两年。儿臣尚未来得及读全《岛夷志略》,只翻了一两章,还没看到描写南方大陆的篇章,无从推断汪大渊发现澳洲是真是假。
不过,儿臣能肯定这书写得不错。对海外诸国的地貌物产、风土人情与航线风险等都有涉及,是吾等出海的必备参考。遗憾的是汪大渊已经不在人世,其后人暂未表现出相似的航海热情或喜好。”
「暂未」,这个词就很微妙。
汪大渊成为民间航海家,是元朝的环境给了他可能性。
如今,他的后人没有去闯荡大海的梦想,因为过去几十年的明朝环境没给其出海的可能性。
一旦大环境变化,说不定就会有后辈血脉觉醒,效仿先祖了。
朱元璋深深瞧了朱棣一眼。反正大伙很快就要过上加班加点的好日子了。又问其他人,“你们呢?对今日影像有何感想?”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