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农业大学之旅(五)
如果说这天底下的农人,有谁在看了这期之后丝毫没有兴奋,有的只是麻木。
那就是生活在盐碱地上的农人。
高产水稻,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他们这里连水都没有,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白土。之前看到白土被陈设在社稷坛的时候,他们的心里就是说不出的滋味。
这白土,谁种谁知道。
就算是后世那些啥高产杂交水稻,种在他们这里,都能一千斤给你变成一百斤。
更何况他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稻种,他们的收成……
算了,不说也罢!
盐碱地上的农人,沉默、隐忍、麻木。
直到他们听到了这句“耐盐碱的水稻”!
居然还能有可以种在盐碱地上的水稻?
他们被疲惫填充的眼眸之中第一次出现一点光亮。
仙画中出现了大片的荒芜的田野,上面别说庄稼,就连野草都是长得稀稀拉拉的。
暴雨落下,又立刻转睛,土地的表面开始凝结出一层白色的粉末结晶,有点像是不那么纯粹干净的盐花。
一阵风吹过,将这些白色的沙士卷起到半空。
【画面中的土地就是盐碱地。它被称为“土地的绝症”,因为盐碱地根本就种不了什么庄稼,即使种了收成也会不好。可能很多人一听到这个词就觉得盐碱地应该只会集中在沿海盐分高的地区,其实不是的。我国的盐碱地分布范围非常广,而且很大一部分在内陆地区。从黄河中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一直到皖北苏北、华南华南沿海地区,遍布十七个省份!占地面积高达15亿亩。当然了,这里面有荒地也有耕地,耕地占据了整体耕地面积的6%,但包括有耕种潜力的荒地的话就占到了10%!整整1.5亿亩!】①
西北的荒漠,一望无际,但也荒凉至极。
这里的土壤是铁灰色泛着白,有的板结在一起形成了土坷垃。
这里看不到庄稼也看不到人烟,甚至连草都看不到几根,只有偶尔路过的几只黄羊还在努力的寻觅着可以入口的野草,但最终他们也只能失望的奔向远方。
镜头一转,出现了种植着小麦和玉米的田野。
但看上去稀稀拉拉的,远不像别处那样的茂盛。
裹着
毛巾的老衣俯下身去用手抓了一把土地碾了碾,发现里面混杂着的白色小颗粒越来越多:“这里的田,盐碱化是越来越严重咯。”
他蹲在田埂上,吧吧的抽着烟斗,无奈的叹了口气。
今年的收成估计是又指望不上了。
盐碱地的农人握紧了拳头。
就是这样!
原本他们的田地也是好好的耕地,虽然不说有多么的肥沃,但也算是正常。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有一天,耕地就变得越来越白。
土地开始结出白霜,然后一亩地的收成从一百多斤变成几十斤,甚至种什么死什么。
有人看到这一幕,想到了自己,眼中已经泛起了泪花。
难道这并不是老天的惩罚,这样的状况居然是可以被人力所改变的吗?
【是不是觉得这个占比数字其实也不高?但是对于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来说,就是百分百。而且咱们国家的农业学家们尤其是老一辈,见过饿肚子的农民,根本看不得一亩地被浪费!更何况这可是整整1.5亿亩!】
【我国针对盐碱地的改善分了两个部分,一个是治理土地,一个就是改良育种。治理土地主要是投放化学改良剂、然后兴建水利措施,引入淡水灌溉,洗刷掉土地里的盐分,同时降低用阳边地下水的水位,因为它的核心问题就是地下水中所含的盐碱成分太高了,所以最好是不要地下水接触到地表的土壤。秦汉时期,他们已经会比较系统的引黄河水浸灌的方法来改善那边的盐碱地,也有一定的效果。】②
一块刻着“郑国渠”三个红色大字的巨石出现在天幕上。
还有一座高高立着的拿着铲子的民夫雕像。
然后是碧绿色的从悬崖峭壁之间穿过的宽广河渠,雄伟壮观,也可见当时开凿的惊险与艰难。
镜头一转,一块黑色的石碑出现了,上面镌刻着金色的楷体龙首渠井渠遗址。③
在它之后,缓缓的水渠流入山腹之中。
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渠,穿过商颏山的山腹足足有五公里。这也是世界水利史上一个伟大的创造。
咸阳言中的士卿们,甚至是大秦天下的百姓们,认出了那几个字的,几乎都异口同声的喊了出来:
“
是郑国渠!”
“是咱们大秦的郑国渠啊!”
看到自己时代的东西居然还能在后世留存下来,不知道为什么,心里的骄傲感止也止不住。
赢政心情激荡,这是继长城之后,他在仙画上看到的第二样大秦的东西。
他攥紧的拳头,因为过于用力,关节都有些发白。
赢政在巡视天下的时候曾经见过郑国渠,但今天也是第一次从这样整体的高处看到郑国渠,如同一条碧绿色的巨龙在险壁之中穿过。
这是他登基之后发布的第一个大工程,于他有重要的意义!
郑国渠,并不是由郑国建造的,而是他的主事者名为郑国。
郑国并不是秦国人,而是韩国人。他从韩国来劝说大秦在渭河以北的泾河和落水之间修建一条水渠,这样可以更好的灌溉大秦的农田,为大秦统一天下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
但他本意其实是想用这个来拖垮秦国,最不济拖延秦国攻打韩国的时机。
赢政自然清楚。
但是他却对郑国提出来的这个建议非常心动。因为关中一带的确需要更多的水源灌溉,农人们的耕田才能收上更多的粮食。
所以他应允了郑国的要求,并且派他主事。
那时候,他刚登基,十几岁的年纪,胸膛里的鲜血都是热的。
除了自己一统天下的雄才伟略,或许还有一些些想法是留给全天下的农人,真心希望他们能够在自己的统治下,日子过得更好一点,粮食多收那么一点。
赢政回忆起往事,竟然有些怔忡。
而在民间。
有农人嚎啕大哭:“这就是我当年去修的郑国渠啊!”
小孙子好奇的问:“大父,这就是你之前对我说的开出来的水渠?好漂亮。大父,你哭什么?”
头发花白的农人擦去眼泪:因为太苦了。
太苦了!
当年和他一起服役的,十个人里面就有三四个永远的埋葬在了那里。他是运气好。
但是,若让能让他自己选择是否要去,或许他依然会选择去。
因为只有这条水渠开出来了,他们家的田地,邻居家的田地,才
有了现在的水源,才能产出粮食。
而且,郑国渠居然几千年之后依然存在,老农人有些骄傲的挺起胸膛。
这是他修的啊!
汉朝。
汉武帝看着龙首渠的遗址,脸都黑了:……
凭什么连秦朝的郑国渠都留下来了,但他们大汉的龙首渠却只剩下个遗址?
刘彻的脑袋上简直要飘出一行问号。
我那么大的龙首渠呢?
还有,路小染,你不是要讲盐碱稻吗?讲什么龙首渠?!
生气!
【这叫让土地适应种子,但到了现代,农业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为什么不让种子来适应土地呢?我们完全可以培育出可以适应盐碱地的种子啊!】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农业学家们的努力,如今的盐碱地已经成为了一片沃士。既有着耐盐碱的高产水稻,还有着其他丰富多彩的农业品种。】
黄河三角洲。
“这里原本是一片盐碱地,但经过多年的治理和中国农科院多年的育种之后呢,这里如今已经成为了塞外江南。”
随着记者的镜头,一派欣欣向荣的场景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这一块是用作饲料的偃麦草,同样是新开发出来的耐盐碱的品种。”
一大片青青的牧草随着风摆动。
“那一边是豆田,我们新开发的大豆品种,打出来的豆浆没有腥味,口感也要更绵密。”
“还有这里,你吃一下,这是我们的耐盐碱西红柿。”科研人员摘了一个西红柿给记者,看上去鲜艳欲滴,颜色十分漂亮,记者也毫不犹豫的送入口中。
“感觉味道很浓,比平时超市里买到的要好吃。”
对!这个品种的番茄红素比普通品种高了20%。科研人员得意的笑起来,她看了看周围的盐碱地,“其实盐碱地很适合积累农作物的风味,逆境条件下,风味物质产生得越多,口感也就更好。我们这里的品种在试验完成之后也会向周边的老百姓推广出去。”④
记者和科研人员走到了一片水稻田的附近。
此时正在收割水稻。
金黄色的水稻田里,收割机所到之处,水稻齐齐
的倒下。
“这里就是袁老团队的试验田,主要种的就是耐盐碱海水稻,它的颜色和普通的水稻不一样,因为富含硒,颜色要更红,颗粒也要更大。它的营养价值比普通水稻是要更高的。
“那它的产量是多少呢?”
“那边正在进行产量测定,我们可以去看一下。”
一组数字出现在了记者面前。
538公斤!
盐碱地的百姓们满含热泪,看着后世长满了水稻和各种瓜果的盐碱地。
原来,这真的是人力可以做到的!
他们梦中的场景。
有农人转身就往屋子里走。
“你干啥去?”
那农人闷闷的拿了锄头出来:“挖渠去!”
没听到仙画说吗,引入灌溉是可以控制盐碱地的。虽然他们没有这些神仙一样的农学家为他们带来高产的种子,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一双手。
有人嗤笑:“你又能挖多长时间?等你挖完的时候,估计也死了吧。”
“那就我的儿子再接着挖。”农人认真的解释,“我的孙子再接着挖。就算是我看不到那一天,我的子孙们也能看到那一天。”
他指了指仙画上的场景。
那人沉默了,叹了口气:“我和你一起。”
试试吧,说不定真能看到那一天呢?
【这种耐盐碱的高产水稻正是袁老后期的主力攻克项目,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20年的时候,由他的海水稻研发团队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种植的耐盐碱海水稻,产量测试已经达到了一干多斤!同时,他受到迪拜邀请,在那边的热带沙漠中也开展了海水稻种植的项目,经过五个月的生长,水稻已经成熟。项目组邀请了不同国家的专家前来做产量测定,评估其产量在800-1000斤左右!】
一直连接到天边的沙丘连绵起伏,在太阳底下泛着金黄的光泽。
一只小蜥蜴偷偷的冒出头来。
这里是沙漠,除了本地的几种原生植物,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农作物在这里能够生长。
它是人类的禁区。
旧早错头一块 左梦区田
但是德大一转,在宗区
里,如今却生长有一人下生机打打印同卒小陷。
一转眼,水稻成熟了,它们有着和沙漠同样的金黄颜色,但是代表的意义却完全不同,是生的希望。
无数外国的专家看着机器在收割水稻,眼中满怀激动。
一位高鼻深目的专家对着记者说道:“预估产量能有四百公斤,在沙漠中种植耐盐碱的海水稻,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作为南征北战的马上皇帝,李世民是见过沙漠的。
他从来没有想过,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居然能够看到沙漠里长出了水稻,虽然只是仙画上所见。
他深吸了一口气。
沙漠!1.5亿亩盐碱地!
要是这些地方都种满了水稻,那产量可以多养活多少人呐。
估计好几个大唐了!
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吗?
不,这是人类进入了神明的领地。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首位发现海水稻的是广东的农科学家陈日胜。他的研究方向是海水稻的抗性,而袁老的研究方向是海水稻的高产。陈日胜也说袁老是他的伯乐,没有他的关注,海水稻项目的推广就没有现在这么顺利。】⑤
【耐盐碱高产海水稻也是袁老去世前一直在主持的项目。】
【2021年5月22日,袁老因病去世,享年91岁。】
【他被安葬在自己工作过一生的地方,长沙。国旗覆棺,是国葬的规格。他遗像后面的石头上,刻上了他的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葬礼的这一天,长沙市的市民们和从各地赶到长沙市的人们自发走上街头为袁老送行,十里空巷,万车齐鸣。】
【袁老自然不是什么帝王将相,也没有官位在身,但老百姓心里自然有杆秤,他们知道是谁让自己吃上了饱饭,不用再受饥饿之苦。】
缓慢又悲沉的音乐响起。
灵车的队伍缓缓的驶出医院,向殡仪馆开去。
天空中飘起了毛毛细雨,路边的人已经越来越多,站满了长街十里,但大家都没有撑伞,只是安静的站在路边,没有逾越一步。
有的人举着白色的花,有的人举着黑白的纪念横幅,双目含泪的注视着灵车远去。
不知道是谁率
先喊了一声:“袁爷爷,一路走好。”
所有人都跟着喊了起来:
“袁爷爷,一路走好!”
路边的车子也都慢慢的停了下来,摁响了自己车上的喇叭,响声在城中回荡。
哀悼会的那天,无数的老百姓撑着黑伞去给袁老献花,孙子扶着爷爷,父母带着孩子,一代人又一代人,队伍绵延几里,但没有人离去。
有车队免费接送前来长沙悼念的民众,有人在现场免费的派发鲜花,有外送员每送一束花就捐帽鞠躬。
堆满了鲜花和稻谷的雕像前,还有无数张手写的小卡片。
“袁爷爷,谢谢你让我们吃饱了饭。”
“此刻,我是一名有神论者,虔诚地愿您,化为了稻神,乘万家炊烟而去!”⑥
天上飘起了毛毛细雨,有人拿起袖子挡着头,有人将举在肩上的小孩放了下来。
但没有一个人离开,都在看着仙画上的这一幕。
仙画中的沉痛与哀伤似乎也顺着天幕传递到了各个朝代。
贴身内侍们想要劝帝王回到殿内,但看他们的表情都不敢说话,最终撑开了大伞,为他们遮雨。
这雨,好像也在悼念着仙画中离去的这一位。
赢政怔怔的想,自己贵为九五之尊,统一天下的始皇帝。待自己去世之时,肯定是全大秦都要为自己服丧。但是,百姓们的心中是怎么想的,那可就不好说了。
竟然有些羡慕。
各个朝代的帝王和王侯将相们也都默然了。
不得不说,这一幕带来的冲击并不逊色于之前看到火箭上天,潜艇入海,反倒更加直击心灵层面。
他们自负权势在手,所到之处,天下万民跪拜。
但扪心自问,谁能真的保证,自己死的时候,天地会为之同哭,万民会为之同悲呢?
这时候,一道和蔼的声音响了起来。
“我有两个梦,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⑦
【这也是袁老曾经说过的话。禾下乘凉梦如今已经快要成为现实。在长沙县的隆平稻作公园里,栽种下了他
们团队最新研究出来的巨型稻,有两米二那么高!】
【不知道袁老在天上有没有看到。】
【我们怀念您。】
长得比人高的水稻正在和风之中随风摇摆。
漂亮的姑娘小伙儿在水稻下嬉戏拍照,时不时伸出胳膊到头顶比一比这水稻比自己高多少。
这一幕成为定格,化为一张照片。
和蔼的老者抱着怀里长满了谷穗的稻子,在高高的水稻下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有一位扎着双丫譬的小姑娘问自己的奶奶:“这个老爷爷怎么了?”
她奶奶温柔的回答:这个老爷爷回天上做神仙去了。
小姑娘恍然大悟:原来老爷爷是神仙啊。
老妇人点点头,眼中也带着朦胧的泪光。
她心想,或许这位袁老真的就是稻神呢,不然这世间怎么可能出现这么高产的水稻,还能长在沙漠里,还能长得比人还高?!
不行,她得在自己家里给稻神立一块牌位,让他也保佑自己家来年风调雨顺,稻谷满仓。
【从散尽家财只为了研究水稻的丁老,再到一生在和矮杆水稻打交道的黄老,再到90岁依然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袁老,还有在北方研究寒地水稻,被称之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徐一戎徐老,等等等等。无数的农科人奋斗在保障白妊根食安全的第一线。这些者一辈的农科人们往往为信息仰奔走,为信仰奋斗,为信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我愿称之为,理想主义者照耀中国!】
无数的声音响起,一张张的照片出现在天幕上。
植物病理学先驱邹秉文教授拿着祖国邀请他回国的信件,义无反顾的道:“祖国需要我,我要回国。”③
家畜生态学科创始人汤逸人教授在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泪流满面的对自己的妻子说:“我们海外孤儿的生活结束了,回国吧。”⑨
丁颖院士:“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
黄耀祥院士:“人人都有饭吃,这才是我想要的。”
八十岁的徐一戎专家:气温这么高,我要去田里看一看。
无数张农学家的照片和画像出现
在天幕上。
而位于他们头顶的,是一颗一直在闪耀着光芒的红色五角星!
世间多英才。
刘彻和李世民都是知人善用的帝王,也从来不惧怕手下的人才过多,只希望越来越好。
但此时看到这一张张的头像,心里的羡慕挡也挡不住。
这还仅仅只是农业方面的人才而已!
而且这些人才都能如此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后世的教育机制真的这么优秀吗?还是那颗闪闪的红星有着什么特殊的魔力。
红星依然在散发着光芒。
但不知为何,在感到震撼之余,这颗红星也让帝王们内心竟生出一丝惧怕。
【看完了水稻之后,展览的后半段是麦子。和在宋朝时才成为最重要主粮的水稻相比,小麦从秦汉时期开始就已经在我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区广泛被种植。】
【但小麦得到普及最重要的节点是汉朝之后。它的推广得益于一件工具。】
一个看上去很笨拙的用石头制成的圆形工具出现在了天幕上。
它被端放在石桌上,有长长的铁轴从中间伸出来。
有人出现了,握着铁轴,这工具的上半部分随着他的走动也开始转动起来。
“我认识,这是石磨!”
从刚刚的沉痛之中走出来之后,古人们惊讶的发现雨停了。
然后听到接下来讲的是麦子,兴趣更浓了。
相比于只在南方地区种植的水稻,现在腹地大多在中原的王朝们,种得最多的其实是粟和麦。
【对,没错,就是石磨。石磨据说是由鲁班发明的,最初的时候叫做磋,汉代才叫做磨。秦汉,或者是大秦的时候,石磨没有被普及,那时候的人怎么吃小麦呢?粗粗的去一遍壳,然后将麦子像稻谷一样蒸熟来吃,这就是麦饭。豆子也是这样吃,叫做豆饭。吃过粗粮饭的人都知道不好吃,而且古代的去壳肯定也没有现代的精细,所以就更不好吃了,喇嗓子。】
【可是,麦子不是这样吃的呀!面粉才是麦子的精髓!】
一勺去了壳的麦子被倒入到石磨的腔中,石磨开始转动。
很快,从另一边的槽道里,细腻的粉末洋洋洒洒的流入到了早已经备好的
木桶里。
【各种用小麦面粉制成的面条、包子、馒头、面包才是麦子成为全世界被种植最广,也最受欢迎的主食的原因呀!】
一份面粉上倒入鸡蛋,一双手迅速的搅动挤压,面粉变成了软乎乎的面团。面团被不停的摔打,又变得光滑无比,最后被分成小份,放入到竹制的屉笼中蒸。
屉笼被打开,又白又胖的白面馒头正在腾腾的向上冒着热气;
又早这双神奇的手将面团扯成长长的
左半衣巾攸来花土
状E打成V细V的面条
又是这双伸奇的手,将面团体或长长的,在干空十芯米汤去,然后切成又细文长的面条。
面条被烫好,淋入热汤,又加上一勺红油辣子,吃得人嘶哈嘶哈;
面团被分成圆形的小薄片,包上被剁碎的肉馅,捏成元宝形状的饺子;面团分成小块,在上面刷了一层蛋液,卷成一层一层,用木盘盖着放入到石头制成的烤炉,拿出来之后就是颜色金黄泛着油脂光泽的面包。
又来了,又来了!
路小染带着她的美食又走过来了!
已经吃过了晚饭的古人们不由得痛苦的口口一声,捂住了自己的胃部。
可恶!虽然吃了晚饭,但看着这些后世的美食依然想要流口水!
唐宋及之后的朝代,已经逐渐有了美食的雏形,尤其是宋朝,面条和包子馒头这些早已不再鲜见,甚至大宋百姓们还能吃上灌汤包。有人曾经数过,《清明上河图》里面的一百多栋楼,经营餐饮行业的就有四十五家!可见其餐饮之发达。
所以他们也就是对着那烤出来的羊角包感兴趣:“这东西看着还不错,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下。”
但是对于秦汉的人来说,他们恍恍惚惚的沉浸在小麦所带来的各样美食里面。
你和我说,这些是麦子做的?
那个煮起麦饭来又粗又喇嗓子的麦?
原来,小麦的正确吃法应该是这样的么?!
第42章 农业大学之旅(六)
刘邦和萧何在泗水亭边的小山坡上看仙画,一起跟过来的还有和刘邦交好的樊哙。
几人看到这么多用小麦面粉做的美食出现在天幕上,都不约而同的咽下了口水。
樊哙揉了揉肚子,觉得自己又饿了。
他是屠夫,平时吃得已经比普通人家要好很多了,有的时候偶尔能吃三顿,有的时候还能吃上点肉。在之前吕太公的宴席上,他一人就啃了一个大猪蹄子。
可以说,肉食是他的最爱。
至于麦和粟,樊哙是不得不吃。
麦饭就不说了,难吃。麦饼也不咋地,捣烂一下隔水蒸出来和麦饭的感觉也差不多多少,为了便于保存还要做得更干一点。
看了路小柒的介绍后,他才知道原来麦子不是不好吃,而是他们一直没找对方法来吃。
“刘季,你别折腾你那什么水车了,赶紧去搞个石磨来。”他用手肘撞了撞刘邦。
刘邦倒下来:“石磨在郡城里面就有,不过好像样式有点区别。”
他拿树枝在地上随便画了起来,将仙画里的样式记好,然后叹口气:做一个也是做,做两个也是做,等我把水车做出来再来做石磨。
他现在觉得简直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干,像之前那样每天喝喝酒不好吗?
真是闲得!
【汉朝的时候石磨逐渐被推广,而到了晋代,有一位无名人士发明了水磨,即用水力推动的石磨,民间开始有了磨坊,从此才可以大批量的将麦子呀豆子呀之类的主粮磨成粉。看到没,没有水车的发明也就没有水磨,这就说明只有科学和不断涌现出来的科学发明才能改变世界!】
一座木头房子坐落在河边。
大大的水车在屋外转动,带动了屋内连着的轴承,以及底下的石磨。
有人将一筐筐的麦子往入口处倒,麦子进入到石磨里,迅速被水力带动的石磨碾压成粉末,从出口的槽泄落下来。
任谁都能看出来,这样的水磨坑比家里的小石磨能一次处理更多的粮食,而且还完全不需要人力和牲畜来转动,只需要用水就行。
扶苏立刻出列:“父皇,儿臣以为应该广召工匠,命宫中尚方研制此物,然后推广至民间。”
之前看到水车的时候他就
想上疏,但是宫中尚方如今任务繁重,制纸、制农具,忙得不可开交,他就想要放一放,稍后再议。但现在看到水磨坊,扶苏以为这也同样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李斯却有着不同的意见:“现在的麦,产量远不如粟米,若是在民间推广此物,恐更多的人会种植麦,而放弃粟,影响到大秦的赋税和军粮。微臣以为此事可以稍后再议。”
扶苏摇头道:“相国此言差矣。民众并非愚笨之人,自然能清楚自家每年要交的税赋,再加以秦吏引导,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且水磨坊既然可以磨麦,自然也可以磨粟和菽等物,更何况水车对灌溉很有效果,儿臣还是觉得应该让宫中先行研制。
李斯语塞。
他和扶苏向来政见不是很合,刚刚也是习惯性的就想要出来反驳,却没想到对方这次在理。
他看了一眼扶苏,在心中叹气。
想让陛下改立太子,想来是不可能的。现今之计,唯有让自己适应扶苏。不过呢,也不能和扶苏走得太近,毕竟陛下还正逢壮年,想必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臣子和继承人走太近。
李斯在一瞬间心里转过了八百个心眼。
哎,想要永远位极人臣,可真是难呐。
赢政这次对扶苏颇为满意,言之有物,没有被资历更深的臣子牵着鼻子走,很好。
他允了扶苏的建议。
几期仙画下来,大秦境内的工匠竟然成为了最抢手的人才。
有工匠愁苦不堪,生怕自己是被抓了徭役。
但也有工匠抱着或许一朝发达的心思,迅速的当地吏目这里挂上了名。
【可以说,一座磨坊就是一座粮食加工厂。还有一个说法是水磨起源于唐朝,因为最早的文献记载就是唐朝的甘肃水磨。唐朝的时候磨坊已经被发展成为了一个生意,你们想想,长安城鼎盛时期人口上百万,每天需要消耗多少粮食?这个粮食加工的生意是稳赚不赔的,很多大户和权贵们都喜欢投资磨坊。还因为水源的问题经常和农民起冲突。】
【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不细说。我们继续回到麦子上来。正是因为有了水力磨坊的出现,麦子才一跃成为了最重要的主粮之一。“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的这首诗就可以说明在唐朝的时候,关中地区已经普遍种植小麦。但小麦取代粟,要到宋朝,
那时候小麦的产量已经上升到了一亩地150-200斤左右。】
长安城郊。
一群农民拿着锄头气势汹汹的来到一座占地极广的水磨坊面前。
“你们挖了渠把河里的水敌了道往这边走,那我们的田怎么办?”
“没水灌溉了今年要绝收了!”
一个管事模样的男人站了出来,厉声喝道:“在这儿闹什么闹,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吗?”
“我们管你这是什么地方,赶紧把你们挖的渠给填了!不然我们就去官府告你们。”
管事怒极反笑,双手环胸:去告吧,也不打听打听这座磨坊的主人是谁?那可是天子身边的红人,高力士高大人!你们快去告啊!
农人们不敢置信又沮丧之极的走了。
管事往地上啐了一口,不屑的道:一群刁民!
李世民脸色黑如锅底,手在案几上重重的拍了一下。
“这高力士是何许人物,居然如此嚣张!”
他一直都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今更明白了百姓能迸发的力量,在这些事上更是十分看重。此时若高力士就在他面前,一定会立刻将他下狱严惩!
“陛下,长安城郊这段时间的确是出现了不少的水磨坊。”魏征皱眉道,“不知这其中可有此等与百姓抢占水源的事情。”
农乃立国之本,岂能因为自己的私利而抢走百姓的灌溉水源?
“查!给朕速查!若有此事,绝不姑息!”
有的臣子目光闪烁,决定回家后赶紧提醒一下家人,若有这样的事情赶紧把水渠的道给改回去,可别撞在陛下的枪口上。
“陛下,臣以为水磨坊与民生关系重大,应该由工部在各州城池兴建官营厅,以免地方大户和豪强们坐地起价。房玄龄道,另,若有人想要兴建私人磨坊,需向当地的官府报备留档,不能想怎么建就怎么建。”
李世民颔首:“房卿家言之有理,就这么办!”
直接写在唐律中,这样即使后世有人动了小心思,也有律法作为最后的底线。
西汉。
桑弘羊却从这里面受到了启发。
现在他正愁着怎么为打匈奴而筹措军费。盐和铁这种高利润的行当他已经伸过手了,想要再找到一个稳赚不赔的行当太难了。
或许这水磨坊可以试一试。
陛下,微臣建议这水磨坊收归为朝廷经营,既可以遏制恶意的价格哄抬,也可以贴补国库!
其余刚动了心思的臣子和权贵们向他投去死亡的注视。
桑弘羊追然不动。
民间能开得起水磨坊的家庭肯定是地方豪强和大户,与他们争利他心安理得。
刘彻眼睛一亮,这可真是瞌睡就遇上了人送枕头,大手一挥:“准了,此事交给桑爱卿一并统管!”
由此,西汉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兴建水磨坊的风潮。
第43章 农业大学之旅(七)
【宋朝的这个亩产一直持续到了咱们建国时期,不仅没有增长,甚至还下降了,我看过一些资料,说那时候山东的小麦产量才41公斤,也就是100都不到!你们现在能想象,辛辛苦苦种一亩地,结果收成只有几十斤的样子么?你会觉得这简直就是个地狱笑话。】
【但在那个时候,就是切实发生的事情。】
“吃饭了!”
昏暗的室内,小小的桌子上摆着主人家今天的饭食,没有白米饭也没有什么下饭的菜,只有几个饼子。
男人吃了一口,艰难的吞下去,忍不住抱怨道:又是吃糠,哎。
老太太白他一眼:抱怨啥?咱们家有糠吃已经不错了,隔壁家都已经要去挖观音土吃了。
男人叹口气:“辛辛苦苦忙上一年,到头来连口饱饭都吃不上,你说这是图啥啊?”
观看天幕的古代农民们看着他们的吃食却发出了羡慕的声音,嘟嚷道:能有糠吃已经不错了,还挑。”
对他们来说只有不错的年景,才能吃上糖。
辛苦忙上一年,结果到头来吃不饱饭,这难道不是常态吗?
若是遇到什么天灾,饥荒来临的时候,地上的野草和树上的树皮都能被扒光。
至于观音土,也不是没有吃过。
观音士好啊,长得像面粉,闭上眼睛,可以假装自己是在吃面粉,可惜就是吃多了容易腹胀,吃这东西胀死的人也不在少数。
而此时,正在家中大宴宾客的权贵们,面前的案几上摆满了精致的面食和肉食,还有各式点心。
糠是什么?那不是喂牲口的饲料吗?居然也能吃?
从小锦衣玉食的小孩子带着天真不知世事的表情看着天幕,问大人:“他们吃麦子吃不饱的话,为什么不吃肉呢?我最喜欢吃肉粥了。”
【60年代的时候,咱们还有过一个现在听来很有趣但想一想又很心酸的事情。那就是由首都市政府牵头的“小麦大会战”!这次会战的战略目标是要将首都百万亩水浇地小麦的亩产提高到300斤!因为之前首都的地都是旱地,但那会的水利工程竣工后,引入了灌溉水源,于是旱地就变成了水浇地。那种地的方式也该变一变了。】
慷慨激昂的音乐响起来了。
大大的会堂里挂着各种标语。
“首都市种麦养猪会议!”
“百万亩小麦亩产300斤科技大攻关!”
出席的专家们和科研人员虽然穿着并不光鲜,是那个年代独有的藏蓝和灰,毫无色彩感。但是阳光照在他们脸上,饱满的情绪和坚定的决心却能通过天幕传递给所有的观众。
这个画面在各朝代的官僚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首都市政府,很好理解。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京兆尹衙门、长安府衙……
堂堂一个府衙不做别的事情,却牵头组织了一个什么养猪种麦大会!
简直是…简直是荒唐!
如此粗鄙之事,将他们这些士卿大夫的脸面置于何地?
真是……毫无体统!
而站得更高的帝王反倒情绪平和,能够看出来这里面传递出来的一些讯息。
李世民感慨: 将民生之事放在首要位置,这样的朝廷,难怪这路小柒的语气中传递出的往往是自豪之情。”
不知道他的大唐子民们在提起自己的国度时,是否也是如此自豪?
他原以为自己在历代皇帝里,算是勤政爱民的,但扪心自问,也做不到如此。
而赢政想到的却是另一层,他若有所思: 看来这种地一事,就像是其他事务一样,想要形成大规模的效应,也需要由朝廷出面才行。
这后世的朝廷,还真是什么都管,而且管得那么细。
他们哪来这么多的吏目?
难不成真如之前说的,人人都识字,人人都需要接受学校教育,所以才能发展到这一步吗?
【政府找了很多专家,划出了73块样板田,先在样板田里面按照科学的田间管理方式来种小麦,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浇几次都有严格的标准。因为当时的农民很抗拒新事物的,他们都觉得自己种了几十年地了,怎么可能不如你这些读书人呢?种地的事情书上怎么会教?而且,万一减产了怎么办?一开始完全不听指导。所以,样板田就变得很重要,只有样板田实现了增产,他们才能接受这种更加科学的种地方法。】
身穿藏蓝色棉袄的农民在浇完水之后,打开自
己随身携带的本子。
本子上写着《北京地区小麦生产技术管理历程表》。
他翻到最新的一页,在第一次浇水的表格里打了一个勾。
点亮了灯光的楼房里,桌上摆了好几道菜,这可是这个年代难能见到的景象,也只有今天才如此特殊。
你爸怎么还没回?今天可是除夕。
一家人等了许久后,依然不见男主人的身影。
“我去找找去。”年轻的男生出了门,熟门熟路的去了样板田,最后果然在田里面发现了自己父亲的身影。
“我刚带着学生给麦子浇完水。”戴着眼镜的男人呵呵笑道,一拍脑袋: “我还真忘了,今天是除夕夜啊。”
【这场大会战历时三年,三年后,首都百万亩小麦的亩产真的增加到了三百斤!】
【于是,在全国范围内,首都又成了更大的样板。】
几张陈旧的手稿出现在天幕上。
手稿里这样写着: 1949年,首都市小麦不到百万亩,亩产只有62斤;1962年,首都市小麦亩产124斤;1965年,首都市小麦亩产226斤,百万亩水浇地实现小麦亩产300斤目标……①
从亩产62斤到124斤,用了13年,而从124斤到226斤,仅仅用了3年!
亩产300斤也成为了报纸的头条,飞向了祖国各地。
“我们也要去向首都取经,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不少地方政府和农人们都心动了,纷纷启程前往首都。
“这个法子好!”刘彻拍手叫好,兴奋的记下来。
他打算等那赵过来了长安,就给他在长安周边分个几百亩地当成试验田。
若是长安的经验成功了之后,再推向天下。
而在匆忙赶路的赵过,心里也在想这件事情,到时候可以先找陛下要块地来试验一下自己的代田法,然后他经过仙画启迪后,最近这段时间又有了很多的新的想法,也都可以试一试。
哎,若是陛下能够像后世那样全力支持农学就好了。
不得不说,这一刻,他和他的新直属上司想到了一起。
而他的新直属上司兴奋过后,发现自己又陷入到了新的困境。
造火药、造纸、造雕版、造农具、造水车和磨坊、造试验田……这些事情接踵而至,而且刘彻可以预料,仙画若是再放个几期,要做的事情肯定更多。
他的人手快要不够用了!
【当然,小麦的增产,也离不开优秀的种子。】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杂交小麦小偃6号。】
一颗小麦的种子被珍之重之的包裹在水晶亚力克中,看上去神圣无比。
【小僵6号是李振声院士的研究成果。有个说法是南袁北李,如果是杂交水稻的代表人物是袁老,那杂交小麦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老。】
李世民听到这里精神一振,此人也姓李,和朕同宗啊!
咱们老李家果然是人才辈出。
让朕来看看,你又要来介绍哪一位让朕得不到的人才,哼!
【李老的人生也蛮传奇的。当时他高中辍学,不知道要干点什么才好,结果在街上的时候就看到山东农学院的招生简章,说可以免费提供食宿。他一想这可以啊,那就去考考呗。没想到,还真被他给考上了!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首都去研究牧草,并不是一开始就研究小麦的。几年后,他又被调到了陕西的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正巧刚调过去就遇到了当地的小麦生起了大规模流行性疾病。这个病对小麦的生产有着毁灭性的影响,大流行时期甚至可以导致小麦绝收。】
“怎么了?这段时间见你们这么匆忙?”青年李振声问行色匆匆的同事。
“哎,别提了,有老乡的小麦起锈病了,我们这段时间都在田里面查看情况呢。”
“我也和你们去看看,我农学院时候可是研究小麦的。”
行。
到了田间,大片的麦子正是刚出完苗的时候,原本它们应该茁壮成长,但是现在那青翠的叶片上却出现了一大片一大片的黄色斑块,就像是生了锈一样。
“是条锈病。”青年李振声一眼就认出来了。
“可不是吗?而且现在情况已经严重了,恐怕用药也很难控制得住了。今年的收成,难咯!”他的同事愁眉苦脸,抱着头蹲在田埂上, 你说,这天底下要是有一种完全不怕条锈病的小麦品种就好了。哎!”
这句话说到了
青年李振声的心里。
回到自己的实验室里,他看着显微镜下面自己正在研究的牧草基因,心里忽然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董仲舒对这些农学的东西不太感兴趣,但是他依然看得很认真,并且试图从这里面找出些后世教育的蛛丝马迹。
这是他感兴趣的地方。
他已经隐隐的看出来了,后世的教育更注重“实用技术”,而且往往一门技术被研究得很深入。
董仲舒对此一开始是抗拒的。
但是当他看到这些读过书的,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在后续发挥出了这么大的效果,他们研究出来的种子增产动辄都是以亿为单位之后,他动摇了。
谁能说这些人不是大贤呢?
此时,他看到青年李振声在街上收到一个传单,上面写着欢迎报考农学院,食宿全包,既能上大学,又能有饭吃”之后,更是深受震撼。
后世对于推广教化还真是不遗余力!
他曾经见过有学子天资聪颖但因为家贫最终放弃学业,若是大汉的太学和各路言学也可以提供食宿,那必定也能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君子耻于谈钱。
但此刻的董仲舒,却无比清楚的意识到了钱的重要性。
【李老是经历过42年山东大旱的人,明白绝收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他又是研究牧草的嘛,于是心里就生出了一个念头,可不可以将一些牧草的里的抗病基因引入到小麦里,培育出一种新的不怕病害的杂交小麦? 】
【这个想法是极其大胆的。水稻的杂交只是引入了不同品种,但大家还都是水稻,但小麦和牧草虽然带有那么一点点的亲戚关系,但实际上算是不同的物种了。小麦和牧草杂交得到的新品种,约等于马和驴□□后生出了骡子。】
【还真让李老成功了!】
【当然,过程肯定没有up主现在说的那么轻松,在研究了整整20年之后,李老拿出了小偃6号,这个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抗病能力强,据说做出来的面食也很劲道。80年代的时候,小便6号按照每年一千万亩的面积进行推广,到了80年代末,它就已经累计为我国增产60亿斤!甚至一度超过了水稻的产量。】
一群农民蹲在田埂上,吧吧的抽着烟斗,对前来讲解推广小偃系列种子的李振声和
农科所研究人员投去了怀疑的眼神。
“你说你这种子,是麦子和野草杂交,能行吗?”
“就是,这听上去就不靠谱。”
李振声丝毫不气馁:你们想啊,这麦子种了这么多年,精心打理,却还是经常这病那病的,反倒是田里的野草不打理还能长得那么茂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基因里的抗病性强啊。我们这小偃6号就是这个道理。”
在经过农业研究人员的百般推广下,小便6号终于被一批胆子大愿意尝试的农民们种到了土里。
到了小麦收获的季节,他们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708斤!”
亩产的数字出来后,农民们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嘴巴都合不拢了,伸出了大拇指:“要吃面,种小偃!”
“啧啧,”有农人瞠目结舌,“这读书人的脑袋瓜就是灵活。他是怎么想到要把牧草和麦子弄到一起的?”
这完全就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的两种东西啊!
之前对汉武帝解释过牧草的不同的卫青,也在心里啧啧称奇,原来牧草还能这样用!
神奇。
“看来,还真是要有专门研究草的人啊。”刘彻笑道,“不过,这马和驴能生出骡子?”
卫青:“……这……微臣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他想了想自己养过的那些马和见过的那些驴,长得好像是有那么一点点的相同,或许,还真的能行?
先记下。刘彻秉承着仙画说的就是好的理念,先让笔吏记下,打算到时候找马丞来问一问。
【李老后来还研究出了更多的优良小麦品种,同时还在黄准海地区治理中低产的耕地。】
【大家还记得之前说过的漂亮国人布朗发表的那篇文章吗?《谁来养活中国》。布朗的这篇文章真的是刺痛了我们这些农学家先辈们的心。不仅是研究水稻的黄老袁老他们记着,研究小麦的李老也记着呢。2005年,在海南博鳌的亚洲论坛上,李老作为代表发言,将他收集了15年的数据都甩了出来。】
精神矍铄的老者站在会场的讲台上,对与会的每一个人铿锵有力的说道:
“我们认为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
此,将来我们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②
【李老现在90多岁了,身体还很健朗,据说还经常出现在育种中心的田间地头。】
“乖乖,这些人果然是神仙降世吧,一个个都活到了90多。”有人感叹。
“说不定是神仙见他们功劳大,所以照拂他们呢。”
也不怪古人大惊小怪,在古代的时候,活到90岁的老人实属稀罕。普通人能活到四十岁往上就已经是很不错了。
所以才有这么多的皇帝想要寻仙问药,祈望长生。
赢政就在心里琢磨,这位李老和之前的袁口口同点就是下地干活,很勤劳。难道要下地干活才能活得那么久?但他见过下地的农人,他们的寿命远没有士卿来得久远。
难道,真是的因为大功德?
赢政在迷茫中,不知不觉的走上了另外一条求长生的路。
【除了这位李老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李老,那就是研究玉米的李竞雄院士。】
【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主粮,小麦、水稻、玉米。只有水稻是我们国家原产的,小麦是由西亚传入的,玉米的传入时间最晚,是在明朝嘉靖年间。】
和小麦以及水稻不同,成片的玉米田给人的感觉很有气势,因为它们比人还高,密密麻麻的种在-起的时候,硕果累累的感觉扑面而来。
一根根成熟后的金色玉米被收割下来,然后成串的被挂在屋檐下和房梁上。
高高的玉米杆则被拖去了柴火房,充当生火的柴禾和牲畜的口粮。
“此为何物?”走过很多地方来收集不同农作物的贾思勰面带疑惑。
长成这个样子的他从来没见过。
但是看这长势就知道这肯定是好东西,沉甸甸的,颗粒也大,肯定容易饱腹。
而明朝的某位大户家主忽然想起来:这和咱们花园里种着的珍珠粟是不是有点像啊?
这珍珠粟是某位南方的海商送来的礼物,说是中原大地上没有的,虽然长得不是很好看,但重在稀罕,所以他非常郑重的让园丁把它种在了花园里。
没想到,居然是可以吃的粮食?
【这个还是和之前说过的欧洲大航海时代有关系。哥伦布的船队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然后将美洲的玉米带回了欧洲。大概五十多年后,玉米就从欧洲来到了大明。但是那会儿还只是个稀罕物,还叫做“珍珠粟”和“番麦”,并没怎么传播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面写“种者亦罕”。一直到了清朝中期,进入到华夏两百多年之后,玉米才有了爆发式的增长。】
【那时候人口出现了爆发性增长,于是朝廷引导百姓向山区开垦,而水稻和麦子这样的农作物都不是很适合山区的地貌,对水源的要求也比较高。于是,有三种来自于美洲的农作物大放异彩——玉米、番薯和土豆!】
三种不同的植物出现在天幕上。
大部分的古人们一脸茫然,确定这三种农作物的确都是自己没见过的。
【为什么是玉米呢?因为它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好养活,适应能力非常强,不怎么挑地,而且也不怕干旱,基本上可以说见土就长,即使是在山地里,撤把种子也能长。要知道,咱们国家除了几大平原之外,山地和丘陵占了43%的面积,可想而知,玉米有多重要!】
镜头掠过一片山地。
这是华夏最贫瘠的地方,因为地形和土壤的原因,很少能有大片的田地用于栽种。
而在一个才只有几分地大小的山坳里,高高的玉米杆依然直立着,带着勃勃的生机。那玉米棒子长得十分茁壮。
即使是不会种地的人,也都知道,像这样山坳里狭小的地是没有办法种水稻和麦子的。这也是为什么居住在深山里的人往往过得很贫穷的原因之一。
因为根本没有一块好地来给他们种粮食。
只是没想到这玉米居然如此的好养活。
没有玉米的朝代,农人们只能望洋兴叹,而更多的人,尤其是宋明后期已经拥有了远航能力的海商们则在蠢蠢欲动。
美洲!
不知道这新大陆美洲到底在哪里?如果他们的船只可以提前发现这片新大陆,将这些种子带回来,那岂不是发达了?
至于风险?
瞎,这在海上跑船岂有不危险的?
收益有的时候是和风险成正比的。
所有的帝王们都在心中发出惊叹,不由得想起来之前提到指南针的时候路小柒的感慨。
果然任何一块土地上都能生长出
好东西。
这美洲听起来,可真是个好地方呐!
第44章 农业大学之旅(八)
【建国初期的玉米,产量大概是一百多斤,比麦子略好,和水稻齐平。和我们想象中的玉米亩产动辄七八百斤的印象完全不同。】
【玉米的育种栽培史上,有两个人至关重要。一个是漂亮国人华菜士,是个农民,另外一个是我国的李登海,也是个农民。李登海就是看到了报纸上关于华莱士研发出高产玉米的报道,大受震撼,才决心自己也要研究玉米。】
“快看看报纸,说是有个叫做华菜士的美国人,发明出了一种高产的玉米,说是每亩能够达到1250 公斤!
青年李登海将报纸抢过来:“我看看。”
看完之后,他喃喃道: 咱们现在的玉米也就才一百多公斤,这差了十倍啊!
又沉默了半晌,青年李登海忽然抬起头:“你说,咱们也搞个高产玉米咋样?”
同伴嗤之以鼻,以为他疯了:“你搞?我搞?就凭咱们这几个农民?醒醒吧!”
“那华菜士不也就是个美国的农民吗?”有着倔脾气的李登海不服气,“这美国农民能办到的事情,中国农民怎么就办不到了?我还真就要搞个高产玉米出来给他们看看!
霍去病停下了自己挥舞的银枪。
汗水滴在地面上。
“好,有志气!”他忍不住赞扬道。
别人能办到的事情,自己怎么就办不到了?
匈奴人能够在马背上征战,他大汉的男儿怎么就不行?
就是怀抱着这样的不服气和不甘心,他才日复一日的精炼武艺和骑术。
就是为了有朝一日一定要让人看到,不只是匈奴有天兵天将一样的骑兵,他大汉也有!
【李登海只有初中学历,在家务农,进入了当地的农科队。可以说他和之前说的袁老李老他们的起点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李登海心里明白,只有学习才能让自己进步。他向书本学习,向有经验的内行人学习,向实践学习。后来,他终于得到了去莱阳农学院深造的机会,并且用一年的时间哨完了四年的课程!也是个狠人。】
青年李登海买了大量的书籍。既然自己没文化,那就多学习。
别人种地结束在田埂上唠嗑,他在抓紧时间看书。
别人晚上回来偷闲打牌,他还在
努力的看书,一直到后半夜。有一次甚至因为太过疲累而差点让煤油灯引起了火灾。
《遗传育种》、《土壤肥料》……这些大部头的专业书籍,就凭着他这样自学竟然也一点一点的啃了下来。
为了加快育种步伐,他和同伴坐了八天八夜的火车赶往海南。
在那里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自己砍树枝建窝棚,自己找土地,在40度的高温下进行玉米的试验播种。
条件异常艰辛。
看到这么多的书,将这间看上去就很简陋的房屋堆满了一半。
就连最迂腐的书生都不能说,这不算读书人!
如果博览群书是读书渊博的标准的话,那他绝对算得上是学富五车。
也因此让更多的古人认识到,农业真的是一门学问,是要读书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李登海在海南先后培育出掖单2号、掖单8号、“掖单6号”等高产品种,其中掖单2号的亩产量达到了903.6公斤!创下了我国春玉米的最高产量,为我国累计增产42.4亿公斤。后来,他研发的出的直玉米,亩产量更是达到了962公斤。05年的时候,他所研发出来的玉米新品种亩产达到了1400多公斤,刷新了世界纪录!】①
海南那小小的育种基地,终于慢慢的扩大成为了一整片。
它崭新、整洁、现代。
在这里的试验田里,玉米被栽种得密密麻麻,尽情享受着阳光雨露,在风里面舒展着自己的枝叶。
【李登海还有一个称号,那就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
【因为他创办的种子公司上市了,为他带来了几十亿的财富。】
一张榜单出现在天幕上,上书《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
镜头从第一名一直迅速的往下拉,将李登海的名字放大。
显示家族财富43亿元,排位第668。
43亿!
刘彻惊到要一掌击到自己的椅背上。
虽然不知道后世的钱用的是什么计量单位。
姑且就算他43亿铢钱吧。
那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即使他贵为皇帝,也要为之咋舌。
而这也的数字在后世竟然只能排在快七百位!
后世的商人究竟多有钱?
而桑弘羊想到的是,后世的商业究竟有多发达,才能造就这么多豪富?
他是商人之子,最明白商人在如今所受的限制甚至是所承受的鄙视。
说不羡慕是假的。
只是,不能说出来。
【有人可能说,他居然还靠这个赚钱?为什么不像袁老一样把种子全都无偿的贡献出来呢?这样才能更好的造福天下不是吗? UP主只想说,行了,你们可别玩道德绑架这一套了。只要是正规合法的经营,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赚钱,丢人吗?】
【不丢人!这就是人家该得的!】
【袁老在世的时候,去参加一个车展,在一辆豪华跑车上摸了摸,喷子们就开始喷,说他生活腐化。他有一栋别墅,还是国家奖励给他的,就被人攻击他生活豪奢,德不配位。】
一张老者站在一辆豪华跑车旁,带着些好奇的伸手摸了摸。
他问了一下价格之后就带着家人走开了。
但摸车的这一幕被有心人给拍了下来。
第二天的社交媒体上, 耸人听闻的发言比比皆是。
“科学家也要沉醉于纸醉金迷了吗?”
“真是腐败!”
大量恶评充斥在评论区,触目惊心,不堪入目。②
【在这些喷子的眼里,似乎科学家只能甘于清贫,只要稍微过得好一点就是道德有瑕,而商人明星们日进斗金反倒正常得不得了,一大堆舔狗跟在后面叫爸爸。】
【脑子进水了吧?要不要脸呐你们!】
古人们都见过的黑底大白字“不要脸”又出现了。
这一次路小染还给它做了一个闪烁效果,十分突出。
古代的农人们道德观还是很朴素的。
在他们的观念里,有人能给他们增产,那让他们给他立生祠,每日烧香都可以。如果问可以种得的粮食分一点给那人,或者是说要去那人那里买种子。
也都只会点头,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么?
更何况,仙画中人都说他们是合法合规的经营,尤其是那袁老,之前无私的
将种子给分享了出来。
这可是大善人之举。
现在居然还有人骂他们?骂袁老?
有人在地上啐了一口:“白眼狼!”
“的确是不要脸!”
就连对钱不屑一顾的士绅们也都在心中暗自摇头。
是,他们是不屑于谈钱,却也知道生活中断断不能没有钱。没有钱,怎么让人给你干活?怎么有人愿意干活?
就像是他们,如果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有多少人还愿意读书?
一个道理嘛!
这些后世之人也未免太过于胡搅蛮缠了些。
【科学家不配开豪车住豪宅吗?非得啃窝窝头住老宿舍有人才觉得满意?可去你们的吧!】
【UP主衷心的希望这种为百姓做出了大贡献的科学家们都能够开上豪车,住上豪宅!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有动力来参与这个行业,这也行业才能更快的向前发展。】
【展览的后半段呢,是一些其他的主粮和主要经济作物。】-
些同样被包裹在亚克力水晶里的种子被闪过。
农人们认真细看,但因为速度过快,并没有看太清。
只有人惊喜的叫出来:“我认出了,是菽!”
菽,他们也种的。
一般就是拿来做菽饭。
他们的那待勿然就被掉了起来他们的期付您然就被提了她
之前的发布相,他回回都告诉了人家很多新的心态和田园,不太道
菽会不会也是如此。
没有让他们失望,仙画首先提到的作物就是菽——
【比如大豆,大豆是除了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外的第四大农作物。它的原产地就是咱们国家,种了五千多年了,古代的时候叫寂。大豆是个好东西呵,它的营养价值仅次于肉蛋奶,蛋白质含量高达40%,以前的人尤其是古人吃不起肉但能吃以点大豆的话也能维持一些身体必需的营养需求。】
秦汉时期的农人们议论纷纷。
“这大豆居然这么好?”
他们很快就接受了大豆的这个说法,而把菽字扔在了一边。
“我今天晚上还吃了豆饭哩,怎么
没觉得这么好?”
“我也不爱吃豆饭,又粗又涩口,不如粟米饭软和。”
可能后世的豆子不是咱们这个吃法吧?就像是麦一样。
像是为了验证她的这个说法,路小染的声音很快就响起来了———
【大豆的推广要感谢一个人。秦汉的时候没有炒菜这个概念,大豆和粟以及麦一样都是蒸熟作为豆饭豆饼之类的来吃,不太好消化也不好被人体吸收。有一次,汉武帝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在炼丹的时候无意中将石膏粉撒入豆子磨成的汁之中,结果发现豆汁竟然凝结了起来,得到了豆腐之后,而豆腐居然还很好吃之后,这东西就传开了。在民间迅速延伸出了豆浆、豆腐脑、豆腐皮、豆腐干等不同的美食豆制品,大家都爱吃,而且穷苦百姓也吃得起。】
【这虽然是刘安为了炼丹的无心之举,但是也能算他的一件功德。】
今日的丹药炼得如何了?伶人扮演的淮南王刘安手上端着豆浆走到丹房,看着方士炼丹。
方士略微欠身:“王爷稍候,很快便好。”
刘安点点头,喝了一口豆浆,结果手一抖,不一小心就将豆浆洒到了丹炉旁边用小碗盖放着的石膏上面。
旁边的仆人赶紧上前来为刘安整理服饰。
须臾,却听方士忽然疑惑的“噢”了一声,原本小碗里的石膏居然不见了,而那液体的豆浆也不见了,小碗里现在只有一小块白嫩嫩的物件。
淮南王刘安正在自己的王府里边躺在榻上边观看仙画。
他是刘彻的叔叔,和刘彻关系一向不错,颇受厚待,此时身后有侍女打扇,手边摆着小茶点,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惬意。
看着看着他就呛到了。
怎么忽然就提到自己了呢?
而且豆腐是什么?他发明的?他怎么不知道?
看完了后世伶人的演绎后,刘安这才恍然大悟。
别说,自己还真有炼丹的习惯——虽然仙画上次说了后他经过几番犹豫之后已经不炼了还将府中的方士送去了长安——而且他早上的确还很喜欢喝珍珠泉水磨出来的豆浆,所以这误打误撞发现豆浆还真不是没可能啊!
难道自己被名载青史居然是因为自己发明了豆腐!
刘安瞬间觉得啼笑皆非。
竟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片刻后,他笑着摇头,脸上还带着些释然:行吧,这样就挺好。
说起来,这些年他的心里也不是没有浮动的。
自己是高祖之孙,当今陛下的叔叔,陛下的太子年岁还那么小,那假如陛下死了……不就只剩下自己了吗?
结果这段时间,仙画来了。
仙画不仅说服丹有害身体,而且还说如今的陛下可以活到很长,还武功赫然!
刘安顿时就怂了,还吓得一段时间都不敢出府,窝在家里瑟瑟发抖。
既然这样自己还反个屁啊,老老实实的待着享福吧。
等这会儿知道自己名留青史居然靠的是豆腐,更是没什么争霸天下的心气了。
得!还是老老实实的待在淮南研究豆腐,著著书吧!
另有武帝之前聪明的百姓已经看出来了这段就是之前曾经出现过的磨豆浆做豆腐的补充。
原来是这样!原来是石膏啊,我说之前的豆浆怎么煮都煮不成豆腐呢。
“那明天我们就拿石膏试试?”
我看行,这仙画不也说了嘛,多吃豆子对身体好。
【到了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用大豆来榨油的举动。到了宋朝的时候,豆油开始被频繁提起。油脂,可是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的东西,也是高利润的商品。而且榨油之后剩下的豆粕还可以作为畜牧业的饲料,一点也不浪费。这就更将大豆的价值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古法榨油。
两个光着上身的汉子推动又大又粗的圆木向前撞去。
用压榨法取出大豆内的油脂。
工业化榨油。
无数看不懂的机械设备组合在一起,全自动化操作。
只能看到透明澄亮的油汁流入到银白色的金属大桶内。
这豆子果然是个好东西。
刘彻的小本本上又多记了一样东西。
榨油。
隋唐都能做到古法榨油。
他们大汉应该也可以的!
【30年代之前呢,我国的大
豆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甚至还出口到了欧洲。但那边主要是拿来榨油的,并且极为追捧。二十年代的时候,美国人到东北寻找大豆的种子,并且学来了咱们的种植技术,开始了美国的种豆狂潮,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把咱们的第一夺走了。】
【而咱们国家的大豆产量一直都不温不火,在近代的时候,还因为大豆很狠的翻了一次车,那一次也被称之为“大豆战争”。】
【当时是这么个情况,咱们国家虽然种了这么多年大豆,但是一直都没有实现像漂亮国那样的集中式现代农业运作,人家那大平原,特别适合规模化作业,产量特别高。所以咱们就需要从他们那里进口大豆。大家知道ABCD四大粮商吧?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简称ABC D四大粮商,这四大粮商牛气得很,控制着全世界80%的粮食交易量,大发战争财。他们从大豆出口里尝到了甜头,想要完全的把咱们国家的大豆市场侵吞下来。于是就勾结在了一起。】
在北美宽阔无垠看不到尽头的大平原上,同样种着看不到尽头的大豆。
这里采用全机械化的作业。
大型的收货机缓慢的开过去,所到之处,豆杆被收割,豆子进入到了货斗内。
天上的无人机飞过,自动喷洒出农药。
而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无数运送粮食的巨轮正在向各处的海岸线和港口驶去。
它们的船上满载着集装箱,船首漆着大大的英文公司名,正是世界闻名的ABCD四大粮商。
虽然之前已经见过从海里面冒出来的潜艇以及在海面上飞速行驶的军舰。
但这种货运巨轮还是第一次见到。
天幕的尺寸又放大了这种巨大感,更显得震撼。
赢政再一次的感受到了全球海运的发达给自己带来的冲击,船上都是粮食?而且全球粮食80%都掌控在他们手里?
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觉得自己富有四海,独占天下的始皇帝了,知道了这世界有多么的大。
对这个认识也就更为深刻。
真是惊人啊。后世的商人居然都能做到这个程度?
而明朝正在给自己儿子办丧事的朱元璋也不禁在心里面感叹。
海运!
被自己忌惮的海运居然能做到
这个程度。
他几乎是第一时间就下决心,一定要全力的发展海运!
造船,造大船。
自己儿子能办到的事情,老子肯定也能办到。
还有之前说的美洲,也去找一找,把那玉米还有那什么番薯土豆给找出来。
一时之间,各位帝王们既忌惮于后世商人或者说资本所表现出来的威力,又对海运燃起了能能的野心。
【04年的时候,美国农业部忽然发出通知说,今年美国遭受到了自然灾害,大豆会减产。是的,你没有看错,是国家农业部出来打头阵,毕竟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惯例了么。听到这个消息,那些国内的豆油企业们就慌了,大豆减产了他们拿什么来榨油啊?于是他们大肆收购国内的大豆,大豆的价格也就被炒到了一个极高的价位。】
一块巨大的屏幕上飘着无数的数字。
有英文、阿拉伯数字和中文。
这些数字不停的变动,位置也跟着上下浮动,不停的变幻。
无数的期货从业者和相关产业人员都站在屏幕前以及通过电脑查看这些数据。
又涨了!现在大豆都已经涨到了4000块一吨了!
“咱们还是得买一点啊,不然等之后下手就更贵了!”
“4400—吨了!”
原本还在犹豫的人瞬间下定了决心:买,再多围一点!
……
古代的大商人们嗅到了让自己熟悉的气息。
这操作……有点眼熟呐。
秦朝,巴寡妇清正待在自己巴郡的家中。
仙画给她虽然带来了后世的很多见闻,但也带来了不少坏消息。比如丹药有毒。而她经营的就是朱砂水银生意。
虽然还有人执迷不悟的炼丹,但是巴寡妇清的生意还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但她还是愿意看仙画。
看到后世的人可以自由自在,看到后世那些奇思妙想的神奇物件,让她觉得精神上能够放松不少。
而且说不定她还能从仙画中找到新的生意。
当她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由得嗤笑起来: 抬价这一招可不新鲜。&#
34;
当她想要给自己的水银和朱砂涨涨价的话,一般也会对外面放话说今年的产量不行诸如此类的话。
不过,后世女子是说他们想抢占市场。
巴寡妇清在脑海中寻思片刻,忽然灵光一现,对周围的心腹侍女笑道: 我猜,这菽……大豆的价格后面会跌下来,而且还会跌得很惨。”
【结果,一个月之后,美国农业部忽然又出来说,你们别担心,我们今年的大豆会增产,不仅不减产,而且产量还会比之前要高。至于什么自然灾害,什么?我说过吗?不好意思,忘记了。】
【这个消息一出,早就知道了内幕的国际炒家们在之前就疯狂的高价抛售出了自己手上的大豆,大豆的价格一夜之间跌回了冰点。国内豆油企业们手中抢到的大豆一下子就砸到了自己手里,纷纷宣布破产。美国的资本这时候就趁虚而入,收购了我们国家很多的豆油企业,整个国内市场超过一半都落入到了他们的手中。】
“什么,你说大豆又跌回到两干一吨了!”
“还在跌!”
“近日,因国际大豆价格浮动过大,多家以大豆为原料的榨油企业申请破产。”
“你们之前不是想要收购我们企业吗?谈谈吧。”
“明智的选择,不过现在可就没有之前的价格了。”
“购鹿计!”扶苏脱口而出,惊讶的道:“这是购鹿计!”
仙画看多了,连他们说话都白了很多。
满朝的士卿们恍然大悟:“我说怎么越看越眼熟。”
“还是太子聪慧。”
扶苏郝然,不过面色还是有着应有的淡定,让赢政十分满意。
购鹿计是齐国管仲很出名的一个计谋。
当时他所在的齐国想要攻打楚国。但楚国国力也很强盛,要是硬碰硬的开仗,齐国估计也讨不到什么便宜。管仲就给齐桓公献上了一计。
他让齐国装作很喜欢梅花鹿的样子,大量的从楚国高价购买楚国特产梅花鹿。只要你们有鹿,敢卖我们就敢收。因此,把梅花鹿的价格抬得非常的高。同时,齐国还偷偷的向周边收购粮食。
楚国人发现卖鹿比种地好使啊,于是大家都不种地了,纷纷去养鹿,好卖给齐国人赚大钱。结
果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齐国宣布不买鹿了,我们不要了,不仅如此,我们还打算和你们打一仗。
当时正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楚国人因为很多不耕地没有粮食,周边的粮食也都被齐国收购得差不多了,一下子就陷入了窘境。在很多地方,齐国用粮食稍作诱惑,楚国的百姓和军队就直接投降了。
这就是很出名的购鹿计。
之后的每一个帝王几乎都要接受这个历史故事的教育,告诫他们粮食的重要性。
扶苏自然记得非常清楚。
蒙毅出列,面带担忧: 陛下,由此可见粮食的重要。我大秦一定要以农为本,把粮食握在手上才行。”
秦始皇颔首,表示朕知道了。
他也好奇,后世的朝廷会如何应对这个局面?
还是说,他们那边的商业已经自由到完全不受朝廷管束了?
【大豆战争等于咱们惨败。后来这事儿是怎么平息的呢?】
【国家队下场了。后面好些年,国家建立了多个储存大豆的基地,生生的用自己的存量把大豆的价格打了下来,然后以此来压低油价。美国资本看到赚不到什么钱,最后就放弃走人。】
【大豆战争之后,他们还想用同样的招数来开启玉米战争、小麦战争。同样也是被国家队下场,靠着储备粮将他们抬高的粮食价格给打了下来,这才没有形成他们想要的粮食危机。】
一座座巨大的灰白色粮仓出现了。
粮仓内,一包包真空包装的粮食被紧密的堆叠在一起,从地面一直到屋顶。
人站在其中,只能感受到自身的渺小。
在一座刚放满粮的高科技平房仓内,无数的大豆被直接倾倒在内,工人们正在平整粮面。
而中间的走道上刷着硕大的两个字:“丰收”!
下面还有一行小小的字:中储粮。
“那么多粮食!能吃多少年呐!”天幕下有古人艳羡的感叹道。
这么多粮食,看上去就很有安全感。
太极言中,房玄龄却忍不住问了出来: “他们的豆子就这样储藏吗?”
房玄龄是户部尚书,粮仓就属于他的管辖范围。
像天下第一仓的含嘉仓,储量的数量可以达到全天下官粮储存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房玄龄是亲眼见过含嘉仓的。
含嘉仓和仙画中显示的后世粮仓完全不同,它是地窖,设计了非常多层的隔板,能防潮防火又能防鼠防盗。堆放粮食也很讲究,分层摆放,如果其中一粒粮坏了不会影响到其他层。
所以房玄龄对于后世的粮仓很是惊奇。
豆子就这样倒进去?
长孙无忌呵呵笑道:后世既然敢这样做,肯定就是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倒不用替他们操心。
李世民颔首:“说不定和他们一直说的科学有关。”
魏征失笑摇头:“微臣竟然不知该如何描述这科学。听路小染所说,农业算是科学,而之前的四大发明也算是科学的一种。那它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领域?
房玄龄抚须道: 它似乎与万物都有关系,似乎又只是一种思维方式。
长孙无忌补充:但不管是什么,都十分的重要。
最终还是李世民总结:看这仙画能放到什么时候,到最后总能得出一个定论。
【ABCD的这一套不单单只是用在我们国家,还用在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为了赚取利润甚至不惜游说政府挑起战争,看财报就知道他们在最近的俄乌战争也赚了不少。一方面他们用低价收购粮食,围货然后等到危机时高价卖出,一方面他们掌握了种子和化肥,农民们不得不依靠着他们。就像是之前说的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他在成立种子公司的时候,就坚决拒绝了美国企业要求控股的条件,坚持要咱们自己占到控股的绝对权,就是为了防止这一天的到来。】
【中国人的粮食,必须握在自己的手里!】
第45章 农业大学之旅(九)
【如果说咱们国家成功的挡住了这些资本大鳄和秃鹫们的攻击,那海地就是个站在失败面的悲惨典型。94的时候,漂亮国在海地扶持了一位新的总统,新的总统上台后立刻就把自己国家的粮食市场给卖了。他将进口粮食的关税降低到了3%,于是漂亮国的粮食大量的涌入这个小国家,并且价格非常的便宜。海地人当时估计还挺高兴的,但海地的农民们却迅速破产,不得不离开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自己国家的粮食供给,那粮价还不是让别人说了算?后续在三年的时间里,粮食的价格翻了整整五倍!】
【海地现在陷入了饥饿危机,400多万人吃不饱饭。他们国家的人口也不过就一千来万而已。饥饿又引起了战乱,而这就发生在现代文明昌盛的今天。】
路小柒放了一段记者跟着联合国粮食署的工作人员前往海地采访当地居民的镜头。
到了贫民居住的棚户区里。
记者看到有妇女倒了一杯水,然后在杯子里又洒了一点盐。问:“这是为了杀菌吗?”
妇女带点嘲弄的回答道:“女士,这是我们今天的晚餐。”
就是饥荒嘛,天幕下的各朝代百姓们带一点麻木又带一点恐惧的想道。饥饿对他们来说是常态,但饥荒照样让他们闻之色变。它就像是幽灵一样盘旋在这片土地上,或几十年或上百年就卷土重来一次。
原来在他们无比向往的后世,居然也有饥荒吗?
此时,古代的老百姓们虽然看黑皮肤的人觉得奇怪和惊讶,甚至还有些惧怕,但心里都不约而同的生出了同情。
而在朝堂上立着的文武群臣们,却义愤填膺。
哼!如此豺狼行事,倒行逆施,四处挑起战乱,毫无礼义廉耻可言!
“果真是教化未开的蛮夷!纵然是学会了穿衣,学会了吃饭,学会了那所谓的科学,但骨子里依然是蛮夷!
无论是酸腐还是真正的儒生,抑或是反儒人士,此刻都站在了统一战线。
说实在的,在他们眼里,海地亦是蛮夷,他们愤慨的是这漂亮国——再蠢笨的人到了现在也知道漂亮国其实就是美国了——居然想要对后世的华夏动手!
虽然不是自己的朝代了,但那也是自己的后世子孙们。经过仙画这几期的熏陶,华夏的这个概念更加的深入人心了。
【说回咱们。大豆战争之后,咱们国家也大力发展大豆的育种工作,虽然现在亩产还赶不上漂亮国,但也位居世界前列。不过,大豆的需求实在太大了,你想想咱们十四亿人,又要吃又要榨油,每年得需要多少豆子啊。所以我们国家的大豆自给率到现在都只有15%左右,进口占到了85%。希望科学家们能够尽快的研发出超级大豆,把自给率给提上来!】
【除了大豆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棉花。】
一颗黑不溜秋的种子包裹在水晶里。
很多农人都没有见过这样的种子,看上起其貌不扬。
但当这颗黑色的种子被种进土里,在特效的作用下迅速的抽芽长叶长高,最后却开出了如云朵一般洁白的蓬松的花朵。
【棉花的重要性相信不用up主多说,如果没有棉花,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会没有衣服穿,更是很难度过寒冷的冬天。它是纺织业中最重要的一种作物。】
洁白的蓬松的棉花在农民们的巧手中被采摘下来,送进了纺织工厂的车间。
经过一系列的处理之后,成为了各式各样的棉布。
有柔软顺滑的,也有扎实坚韧的,有白色的,还有各种彩色的……
而这些棉布到了另外的车间,又在缝纫工人们和机械的处理下变成了一件件样式不同的男女服饰。
有的衣服里面甚至直接塞进了棉花,变成了棉衣。另外的棉花则被送进了被褥厂。
它们被拆成棉团,然后铺在了宽大的桌子上,有工人拿着长长的像是弓一样的工具对它们进行处理,像是弹琴一样。
原本松软的棉花在这些长弓下变得似乎更有秩序起来,紧密的排列在了一块。
缝上褥面,就是一套在大冬天让人舒适得不想起床的棉被。
古代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棉花,只是它们生长在西南边疆和海南等地。中原地区是少有的。
所以在元以前的大部分的老百姓是没有见过棉花这样的植物的。怎么能有一种植物看上去就能那么暖和呢?
有心灵手巧的主妇们在看到生长在地里的棉朵时就眼睛一亮:“如果这东西能够填充到衣服里或者是被褥里就好了。
她家贫,没什么余钱,填充在被子里的是
晒干的茅草和一些芦花柳絮。遇到寒冷天气的时候,简直觉得处处漏风。她知道城里的有钱人家,用的是一种丝绵和蚕丝,甚至动物皮毛。
她刚说完,仙画里就出现了做棉袄和棉被的情形。
“真是个好东西啊。”女人感叹,眼里流露出渴望。
“棉花当然是个好东西。”金陵皇宫里,朱元璋嘟嚷一声。
不然他能特意下令让全大明的百姓都种棉花吗?每户人家若有五到十亩的田地,就需要拿出半亩来种棉花,若地更多,则要种更多的棉花。
就是为了让百姓们不再受他当年寒冬里瑟瑟发抖只能埋在草堆里的苦。北宋。
赵匡胤看了看自己身上穿着的叠布衣裳,笑了起来:“这可不巧了吗?”
他身上的衣服就来自于崖州上贡的叠布,用吉贝,也就是仙画所说的棉花制成,比丝绸粗糙但并不扎手,而且保暖性要更好。只是崖州白叠布的出产不多,似乎很少能在民间见到。
赵匡胤陷入沉思,要不要跟着后世的脚步,在民间大力推广棉花?再往上到唐朝。
李世民看着宫人从御花园里剪下来的棉花,再示意其传给众老臣们观看。
原来棉花就是吉贝。高昌那边的确是用吉贝……棉花来织布,织出来的细線柔软非常。
但这细蝶只作为贡品,民间是很少见的。而且彩色极少,白色居多,因此也被称之为白叠布,完全没有后世那么多的花样。
李世民略有惭愧:这棉花朕是知道的,在御花园中久有栽种,只是从未想过要向民间推广。
司农寺卿李玮立刻弯腰道:“陛下若如此说,臣等亦有罪。”
这可是他们的管辖范围。
于是,殿中又上演了贞观朝常见的君臣相惜之景,最后李世民对李玮和众臣道:“朕有意在司农寺中设一农学院,众卿以为如何?
司农寺主管农桑一事,将农学院设在这里也不是设在太学,就说明陛下有意先将此与传统的读书育人一事隔开。
是为了减少异见攻击还是以后就各部专职其事?比如工部也可以设个工学院……众臣们心思翻飞,却不约而同的躬身:“臣附议。”李世民欣慰的点头。
还是仙画的威力大,只
要不是忽然一下子迈出特别大的步子,一般没人反对。而秦汉。
始皇帝嬴政和汉武帝刘彻还在各自拉着武将们商议,咱们是不是得早点把南边给打下来?顺便再
往南一点点。
这海南还真是宝地呀!
【漂亮国人之前攻击我们就选择从棉花入手,因为他们特别知道棉花的重要性,他们当年国内的南北战争,本质是为了解放黑奴吗?不是,别听他们往自己脸上贴金,那只是顺带的产物,本质就是为了棉花。当时美国北部是以工业为主,南部都是种棉花的大庄园。林肯认为要以发展工业为主,要提高关税,贴补工业,那南方的大庄园主们就不乐意了,你要提高关税,那势必别的国家也会提高关税,那我们的棉花出口还咋搞?你这是要牺牲我们的利益啊!于是,他们就要求要独立,于是,南北战争就开始了,最终以掌握了工业和军事力量的北方获胜。】
【由此可见,棉花的经济利益有多大,可以直接挑起人类战争。】
【棉花由南北朝时期从印度传入到华夏,因为喜强光,一开始只是在新疆和西南边疆等地大量种植,到了元代的时候,棉花才推广到了江南地区。】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松江那时候的棉纺织业冠绝天下。】①
在阳光下,洁白的棉花连成片。
无数的农人在紧张的采摘棉花,而穿着长衫的商人就在田埂旁等着看刚被摘下的棉花,着急立刻运走。
长势好的棉花田边甚至围了好几个商人,形成了哄抢之势。
松江城中,每个人都行色匆匆。
随便在路边推开一户人家的门,就能看到家中的女性正在纺着棉纱。从六七十岁的老妪到六七岁的小丫头,没有一个人闲着。
明朝徐光启在京城看着仙画,心思却飞到了自己的松江老家。松江的棉布闻名天下。
若是现在自己此刻在松江,晚上都还能听到周边四邻隐约传来的机杼声,尤其是收棉的季节,都得趁夜纺布。
这也是松江一带百姓富庶的原因。
不过,他想起家乡传颂的一首歌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
松江能有今日之成就,都得感谢一位老妪。像是洞悉了他心中所想,仙画也同时提到——【提
到棉花,提到纺织,有一位不能不提到的人,那就是黄道婆。】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的松江人,从小因为家贫被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被人欺压还经常被人毒打,日子过得非常的苦。她也是一位很有觉醒和抗争意识的女性,日子一久,她觉得没法过了,就偷偷的逃了,最后来到了海南。刚刚up主也说了,棉花当时就是在海南有大范围的种植,所以那边的纺织技术也更先进。在海南,黄道婆就居住在黎族和临高人周围,学习了他们用棉花织布的技巧。】
3
大概只有十几岁的小丫头,一身都是伤,脸上更是青红交加。她悄悄的推开门,见四处都无人,蹑手蹑脚的走了出去。
一开始为了动静小,步子还比较缓慢,但到了后面,越走越快,越走越快,像是黑夜中的飞鸟,粗布还带着补丁的裙摆又像是一道燃烧起的火焰,带着一往无前的决绝姿态。
她走到一所道观,里面有过几面之缘的道姑收留了她。
第二天,道姑一行就离开了,往南方走去,这一走,就直接走到了整个王朝的最南端,海南。
几十年之后,看着天上往北飞的大雁,已经换上了道姑打扮的黄道婆得到了故乡的消息,知道折磨自己的恶人已死。
于是,她也想要落叶归根了。
大雁北飞,如今,我也要归家了。
【年老之后,黄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松江,见到松江也开始种棉花了,但是纺织技术还很落后,她就把自己从海南那边学习到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大家。另外还发明了一种全新的织布机!】
【她发明的织布机比西方发明的‘珍妮机'要早了四百多年!除此之外,她不仅改良了给棉花去籽和弹棉花的工具,让纺织的流程,从轧棉到纺纱,效率直接提升了好几倍,还开发了新的配色和挈花的织造技术。松江也因此一跃成为天下的衣被中心。】
黄道婆回到松江后,靠着自己的纺织技术在当地立足了。
因为一直都有人来拜师学技术,她索性在自己家里的厅堂设了小作坊,带着周围的人一起干。
“你们呐,这样用手去棉籽太慢了。她看着大家的动作,摇摇头道,“还是要有工具,才能做得更好。
黄道婆找了工匠,让他按照自己的
想法做出来了一个手摇的脚踏式轧棉机。
“真的快多了,而且很省力。”有妇人试过之后惊喜的道。
要知道,给棉花去籽是一项很繁重又琐碎的工作。
黄道婆微笑的点点头。有了这一次成功的尝试,她忽然觉得自己或许可以琢磨一下是不是能把织布的工具也给做出来。
和工匠在一起折腾了很多遍,花了很长的时间,黄道婆的织布机终于做出来了。
周边无数的农人赶过来看着这个占地略大,但是织布速度却极快的木制机器。而当他们试用过之后,整个松江都轰动了。
“黄婆婆,这个机子我们可以用的不?”
对,我们也做一个可以吧?
黄道婆和蔼的道:“做吧做吧,我做出来本来也就是想让大家织布能更快一点,尽管去做吧!”
黄婆婆,这上面说的是你吗?八九岁的小丫头扬起脸来,一脸惊讶又崇拜的看着自己眼前的老妇。
“应该是吧。”老妇笑呵呵的。
这些事情都能对得上,只不过她构想中的织布机如今还在完善阶段。
她和仙画上那个尚能看出美貌的“黄道婆”完全不像,早些年颠沛流离遭受到的苦难和风霜都刻在了她的脸上。但她的神情却异常平和,并不愤世嫉俗。
她也是松江乌泥泾镇人都知道的黄婆婆。
黄婆婆想起自己逃出去的那个夜晚,眼里面闪耀着愉悦的光芒。哪里有仙画上那么的轻松呢?简直要丢掉了大半条命,但至今想起来都觉得畅快非常。
如果没有那个忽然就心一横的晚上,就没有现在的她。
她蹲下来,对着前来求助的小丫头正色说道:“今天晚上不要回去,留在我这儿。你要是回去了,你爹娘一定会把你送到王癞子家当童养媳。
她不想看到这个经常来学织布的聪明小丫头也沦落和自己早年一样的命运。
小丫头有些犹豫,带着些哭音:“可是,这样不会拖累您吧?”
“原本我还有些没把握的。”黄婆婆笑了起来,毕竟是别人家的家事,她本来想,以自己在镇上的威望应该只有一小半的把握可以救下这小丫头,但现在,她却毫无担忧。
仙画出现的时机实在是太妙了。
你就说是我的学生,放心,今晚过后,你爹娘绝对不敢在我家硬来!黄婆婆愉快的笑了起来,对着天幕默默的弯了弯腰。天幕忽然闪烁了一下,像是对她的回应——
【黄道婆不过是古代最普通最平凡的农家妇女,但是凭借着她的才智却能创造出如此大的功绩,让后人为她立祠。但讽刺的是,因为男尊女卑的思想,正史之中却从来没有提到过她。好在,正史里面提到的那些人,大部分都已经烟消云散,成为历史的尘埃,而黄道婆,却依然被无数后人纪念,她的墓地也被列为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最终会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人。】天幕上出现了白墙黑瓦的黄道婆纪念馆。
一进门,最先看到的就是银钩铁画的四字牌匾——衣被天下!
然后左右一对对联:
上联,纬地经天棉植见慈恩一方衣被,下联,梯山航海机声垂教泽千载馨香。④浓缩几十字,将她一生的功绩诉说。
一个女人居然也能被立祠?民众们议论纷纷,觉得新鲜极了。之前仙画也讲过一些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女人,比如冯太后。但那是皇室女性,代表着的是权力。
可黄道婆,却只是一个普通的道姑,甚至还是童养媳出身,就像是路边卑贱的野草一样,随处可见。
这样的女人居然能被立祠?还被后世赞颂?酸言酸语自然是少不了的。
不过是运气好,正好逃到了海南。要是我,说不定也能干出一番成就。
人们不会去嫉妒远方的豪富,却会嫉妒身边的人。
不过,还是有更多的人思维正常。
当下就有一个大娘子将那说酸言酸语的给怼了回去:“这都晚上了,白日梦也该醒醒了。还‘要是我'呢?在家都干不出什么成就,还指望去海南能行?就你那怂样,我看你没到海南估计就得屁滚尿流的哭着喊着要回家了。
周围人哄堂大笑。
那人缩了缩脖子,嘟囔着:“圣人果然说得对,女人都是小人。”
那大娘子不理他,对抱着自己怀里的女娃说:“看到了吧?这仙画里的黄婆婆,学会了一样本事,走到哪儿都不怕,即
使是那么多年后的人都能记得她。你可别听信那些人说的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放狗屁!
女娃认真的点点头。
反倒是皇城中坐着的人,知道黄道婆弄出来的纺织机能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对这个结果虽然偶尔觉得别扭却也觉得实至名归。
她值得!
也有些思维开放的朝臣,默然发现被他们忽视的女性,原来也能迸发出这样的能量。刘彻问笔吏:“画下来了没有?”
笔吏有些战战兢兢:“去棉籽的记下来了,但那纺织机结构过于复杂,只记下了大概。”刘彻倒是没有发怒,那纺织机出现的时间的确有些短。
他叹一声:“那等工匠慢慢调试吧。”
反正现在也没棉花,他不急。
心酸。
【现在我国的棉花产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纺织品出口也大增,所以漂亮国坐不住了,才有了之前那次限制新疆棉的举动,一切为了生意而已。】
【展览里面育种的部分还提到了可以用来制糖的甘蔗,可以用来榨油的芝麻和花生等等,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不再—一详细介绍。】
不同的种子被包裹在水晶里。
有红色的花生、黑色小粒的芝麻,甚至还有很多路小柒如果不看介绍的话完全不知道是什么的种子。
【看完后up主感慨万千。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但他后面还有一句是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⑤
【好在我们何其有幸拥有这么多愿意为了农业奉献一生的育种专家,才能够掌握自身的粮食安全,不再受人挟制。】
【向这些从古至今,老一辈以及新一辈的农学家们致敬!】
嬴政喃喃重复: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全世界。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虽然白,但是很深刻。
不过,石油为何物?居然能和粮食的重要性相提并论?他转向扶苏:“记住这句话。”扶苏忙道:“儿臣记住了。”
“朕再问你,对那美国,你有何想法?”
扶苏的脸上浮现起浓浓的厌恶:“毫无仁义可言的豺狼之国!”它在仙画中出现的频率可并不低,每次都完美的充当了反面
角色。
嬴政淡淡的点头,又问:“那你觉得,为什么每次它的计谋都成功了?”
它说想让谁来当那海地的总统,谁就真的当成了。它说大豆即将减产,后面却又当成无事发生,但却无人敢怒。
扶苏怔住了,他还没有想到这一层。嬴政袖袍一挥,将自己的佩剑拔了出来。剑锋在牛油巨烛的灯光下闪烁出冷厉的光芒。
因为这个。他对着扶苏意味深长的道。
“管仲对楚国实行购鹿计,若没有后面的齐国大兵压境,楚国尚有一争之力,不会毫无抵抗之力。
若那美国没有强盛的兵力,恐怕多少阴谋诡计都无法让人轻易低头。扶苏心神巨震,站在原地怔怔的出神。
良久他才想明白。
恩威并重,就像是他所推崇的“仁善”与秦律所代表的“秩序”相结合,才是他的王道!他深深的朝嬴政一拜:儿臣多谢父皇教诲!
【从展览馆里面出来,接下来up主要带你们去逛一逛农大里面的商店。】
【哇,农业大学里还有牛,也太可爱了吧。天呐!刚那位学弟牵着的是什么?是两头猪吗?我猜这猪肯定是他的毕业论文,这就是农大学生的日常吗?好有趣,羡慕羡慕。而且据说农大研究出来的酸奶也特别好喝,在市面上也卖得很不错。】
在农大的校园里,一群牛优哉悠哉的走在路上。
有学生好奇的去摸了摸,它们丝毫不怕人,就这样大喇喇的在校园广场的草地上吃着草。路小柒刚大着胆子想要去摸的时候,一阵大呼小叫从身后传来。
两头小猪从她的身边窜了过去,然后一个男生在后面狂奔:“大家快帮我抓住它!我的毕业论文就全靠它们了!啊啊啊啊!
路小柒:
“哇,来一趟农大还真是长见识呀。希望他能够成功的找回自己的猪。”仙画的画风忽然一下子变得轻松滑稽起来。
【咱们继续去找商店,不过,今天可不是带你们去买酸奶的,而是逛一个很特别的你们绝对想不到的商店。】
“铛铛铛铛!校园化肥店!”
一块简单的十分接地气的招牌出现在了所有人面前。
这块招牌如果出现在农村或者小镇上那完全不突兀,但此刻出现在大学校园里却让人觉得有那么一点点的惊奇。
可是看到里面进出的学生,忽然之间又觉得还挺和谐的。【是的,农大里面竟然还有卖化肥的,是不是很神奇?!】
【这也就到了主题的第三点,从亩产百斤到亩产千斤,我们做对了什么。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肥料的使用与推广!】
第46章 农业大学之旅(完)
【咱们评价一块土地,往往也会用肥不肥来形容。肥沃,是对土地的最高礼赞。】
【但种过地的人都知道,土地并不是能一直这样肥下去的,当一块土地被耕作太久,它的肥力就会渐渐的消失,变得越来越贫瘠。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或者是采取休耕的方式,让土地得到休息,继续积攒肥力。或者是轮耕,比如这块地今年种大豆明年就种小麦后年再种玉米,或者是上半年种油菜下半年就种水稻。因为每一种植物需要的微量元素都是不同的,这样同样起到了让土地休息的作用。】
农科站的技术员们正在指导农民们种地。
他捻了捻土地,对守候在一边的农民说:“你这块田现在没肥力了,你是不是一直都种麦子呢?种同一种作物太久,容易在土壤里积累病菌,而且也消耗地力。下半年最好是换一种作物种一种。
能行么?老农将信将疑。你试试,保管比你之前好。
开始讲肥料的时候,这所有的农民们就已经睁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
上一次仙画就提到过一点堆肥的方法,有的人也尝试着做了。虽然现在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但是大家都很有信心。
不知道这次,后世女子会讲什么好的堆肥方法?
第一段出来,就有人惊讶的出声:“的确如此!我家的田,原本应该是上等的肥田,但种了五六年之后,现在的肥力已经大不如前。
原来是不能连续的种同一种作物么?
汉朝的孙小羊对自己的兄长说:“咱们家有十几亩地都是这样的!竟是因为这个原因?”
孙大牛虽然不爱动脑子,但庄稼活儿上是一把好手,这次反应得也很快:“那咱们这次就将粟、麦子和大豆的地换一下来种?
休耕是做不到的,不然交了税赋后一家人恐怕只能去当乞丐讨米吃了。只能试试换着种。
“我看行。”孙小羊点点头。
【但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大家知道“马尔萨斯陷阱”吗?就是19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来的一个理论,他研究了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很多年的社会情况后发现,人口的增长往往是呈现几何形增长,而生存资源的增长比如粮食却只是算术级
的增长。up主简单的理解,就是前者是乘法,后者是加法。那势必,生存资源到后面就会变得不够,多增加的人口就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比如战争、比如饥荒等等。】①
【这就像是人类社会绕不开的陷阱。】
天幕的左边出现了一个卡通小人,右边则出现了一穗麦子。
当小人逐渐增多已经占据了整个天幕的时候,麦子才增多了一排不到。非常易懂的道理。
宫中的帝王和群臣们都沉默了。
他们站得高也看得远。
刚开始的时候只觉得这英国人的名字听上去很别扭很拗口,这理论听上去也很新鲜。但细想一下,却不由得“嘶”了一口气——从自己往上数的历朝历代,可不就是这样的么?
每一次当天下逐渐稳定,人口暴增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战乱、天灾等等。
烈火烹油之后,往往就盛极而衰了。
好像老天爷就见不得这天下有这么多人似的。
站在高处的人看到天幕远处积聚起的乌云,感受到渐起的微风,不禁悚然。尤其是朱元璋。
他自己就是贫民出身,对于粮食和饥饿的理解要更深。
如果当时能吃饱饭,也就不会寻思着要造反了。他坐在儿子的灵堂前,回顾自己的前半生,“这破理论倒也能说得通。”
而且,即使是依然有战乱有天灾,但若是粮食的增长能够比得上人口的增长,那这两者的毁灭性都不会有如此之大和如此之惨烈!
后世,是否已经成功的绕开了这陷阱?
【它也被称之为马尔萨斯停滞。】
【英国打破停滞,用的是向外拓展殖民地掠夺资源的方法,而让全世界大范围内打破这种停滞的却是化肥。】
几乎是所有的皇帝都瞬间明白了过来。
汉武帝刘彻轻哼一声:“用其他国家的钱粮来养自己国家的人,岂不是和匈奴一个德行?”匈奴为什么屡次侵犯大汉,来边境城市打草谷?
他们原本也是由小部落成长起来的,人越来越多就成为了大部落,然后草原上苦寒,根本没办法养活那些越来越多的族人,只能把心思动到了更加富饶的汉地上来。
【1843年,世界上第一种化学肥料
过磷酸钙在英国诞生。十几年后,德国开始开采钾盐矿生产钾肥。】
白色的结晶体在实验室里被析出,人们欣喜若狂。
迅速的,各种矿石被开采,送到了用现代仪器和工业支撑起来的工厂里。这些含有丰富微量元素的矿石就是化肥的原料。成吨成吨的化肥被生产了出来。
【这些化肥的出现让粮食的增长也变成了乘法!】
【之前up主说过,70年代之后,咱们国家的粮食开始有了爆发性的增长。一方面原因呢是水稻的杂交技术出现,其余的作物杂交也出现了突破,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70年代的时候,咱们的化肥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么说吧,有科学家做过实验,使用同样的种子,种在相同的土地上,在用足了化肥和没用化肥的情况下,产量可以相差到一半!也就是说,化肥的贡献达到了接近50%。】②
孙小羊沮丧的叹口气。
本来还想要继续从后世的经验里偷学几招的,但当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后世物件出现后,他就知道自己的这个希望落空了。
完全学不来!
别说学,根本听不懂这化肥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从何而来。但看到实验室和工厂也能猜出不是现在自己这个时代所能企盼的东西。
【建国时期,咱们的化肥生产总量才6000吨,而其他发达国家动辄都是上百万吨,差距巨大!没办法,咱们五六十年代只能在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积肥运动,提倡“家肥出门、矿肥出土、山肥下山、水肥上岸”,各种招数都想了个遍。效果还不错,但想要成倍的增产很难很难。】③
漫山遍野的农民从河里面挖来了河泥,从水塘里挖来了塘泥;甚至还有人从深山老林里挖来了落叶堆积的腐殖层;
有小朋友拿着火钳,提着小篮子,没事的时候就在村里面捡各种牲畜的粪便,捡到了就有奖励;靠海的也没闲着,从海里面捞起了大量的海草和海泥,甚至还有海胆和蛤蜊上岸,用作肥料。
“这个倒是可以学!”处在不同时空的汜胜之和赵过不约而同的道。化肥的提炼他们也看不懂,犹如看天书。但这一段,他们看懂了。
汜胜之在自己这么多年和农民们打交道以及自己种田的经验里早就知道了肥料的重要性。
他在书中写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
早获
之前他还见过有几个地区的农人,喜欢将蚕的粪便直接拌在稻种里面一起栽种下去,取得的效果还不错,便也记在了自己的书里。
但看后世之人,似乎更喜欢把多种肥料拌在一起,可能是他们发现这样的效果更好?他摇摇头,提笔记下。
心里也不是没有惆怅,若是能习得这制化肥之法,就更好了!
哎,不管了,还是先好好的写书吧。自从上次仙画提到过自己之后,就有朝廷和一些地方世家豪族找到自己,希望能将他的书誉抄下来,多多发给民间的农人。
这可是大好事!
【70年代的时候就提出来一个“四三方案”,就是计划在3-5年的时间里从国外引进十三套价值43亿元的化肥生产设备,兴建大型的化肥加工厂。这个钱在当时真的算是天价,但没办法,必须得给。谁让那会儿咱们的工业落后呢?一直到了八九十年代,咱们国家的化肥产量都不够自己用的,还需要进口。那时候的化肥可是紧俏物资,运到了村里面是需要抢还不一定能买到的东西。】
几辆载满了化肥的大卡车开进了供销社的大院子里。
“来了,来了!”在外面守候已久的农民们原本在墙根下打盹,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子就清醒了。“是化肥!”
呼啦啦的几百个人围了上来,待大门一开就涌了上去,还有年轻的农民直接从围墙上翻了过去。不等供销社的工作人员通知,他们直接爬上了卡车把一袋袋化肥往下面卸。
不要抢!不要抢!供销社的工作人员拿着喇叭喊,额头上都冒汗了。
有人高声回道:“不抢咋搞?这每年的化肥就这么多,哪儿够分啊!”
而没有抢到化肥的农民也在一直往前面挤。
一时之间,大院内剑拔弩张,有人护着自己抢到的化肥,有人蠢蠢欲动的想要上前抢,氛围十分的紧张。
【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不早一点建?小笨蛋,当然是因为之前没有那么多外汇,那时候都穷成啥样了啊,而且之前的国际环境也不好,没人卖给咱们呀!后来,咱们用这十三套生产设备建了十三个大型的化肥厂!有几套生产线到现在都还在用。】
【八九十年代的中大型化肥厂大到什么程度呢?它们都有自己的专用铁路和火车,甚至还有码头!】
带有时代特色的欢快热情的音乐声响了起来。
热烈庆祝渭河化肥厂铁路专线通车!
周围的人欢欣鼓舞。
时间加快.…
用钢铁和混凝体建成的化肥厂成片成片的耸立起来。
一袋袋化肥在生产线被卸下来之后,立刻搬到了卡车上,然后驶向了全国各地。有的甚至是驶向了港口,即将装上巨轮出口到其他国家。
【在这样的重视下,咱们的化肥产量迅速的增加。90年代,咱们国家的氮肥成为了世界第一。05
年,钾肥也站在了第一的位置。到了现在,咱们已经成为了化肥生产大国,甚至还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出口国之一。农民们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田里面用不上化肥。】
“这化肥能遭到如此哄抢,一定是效果斐然。”桑弘羊悠然神往。主父偃不着痕迹的横他一眼,这话说得,不是好东西谁抢啊。
他和桑弘羊同为刘彻的心腹,关系尚可,但偶尔主父偃也会有点小嫉妒,觉得桑弘羊不过一商人之子,何德何能。
桑弘羊没注意他的小眼神,全副心思都放在了刚才所见的生产线上面。
不见工人,却只见那化肥被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顺着那带子就往前走,似乎是有无形的神鬼在一旁帮忙。即使不是第一次看到后世的工厂,但他依然觉得震撼。
算了算成本和产量,就更震撼了。
尤其是那化肥如此好用,桑弘羊恨不得自己也能赶紧给大汉开几个化肥厂,肯定很赚钱,自己就再也不用愁军费了。
可惜的是,完全看不懂。
桑弘羊简直痛心疾首。
而卫青满脑子想的是,这些如同怪兽一般的房子里可以生产纸、生产化肥、生产布,不知道可不可以生产兵器、生产甲胄?
说实话,秦汉的百姓和群臣们对于自己生产不了化肥的事情还并不是那么的遗憾。
因为他们的起点实在是太低了。
亩产才一百多斤的时候,不用盯着化肥,单单是一些优秀的耕种法、一些优秀的天然肥和良种就足以让他们折腾很长时间了。他们也不需要一下子将亩产提到五六百斤,只要能增长五十斤,一百斤,就已经可以多养活很
多人,多做很多事情!
但像是宋明这样的朝代,却是一片哀叹。
赵匡胤哀怨的看了一眼天幕,在心中埋怨,你说你,这种不能抄作业的东西放出来干嘛?看了又得不到。
闹心!
【化肥的专业知识比较深奥,就讲到这里吧。等到了化学卷的时候,倒是可以细说一下。】
【现在,跟着up主去食堂吃饭去,据说农大的食堂饭菜好吃又便宜。我是不会承认,其实今天的这期视频,主要原因就是我想要来这里蹭饭吃。】
画风又变得欢快起来。
路小柒一路往食堂走,观众们跟着她的视角能够看到她走进了一个很大的建筑。
一进去,厅堂极大,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几百套桌椅,已经有学生陆续的端了饭菜坐下。
在干净无尘的玻璃窗后面,一排排用长方形不锈钢盆盛着的菜肴就放在那里,还热气腾腾的,而穿着白大褂戴着帽子的打菜阿姨正熟练的在给学生们的饭盘子里打菜。
一勺满满当当。
吃饭,美食,是普天下百姓最痛并快乐着的环节。谁都喜欢看美食,但当这美食吃不到的时候就有些痛苦了。
也没事,下次吃饭的时候我心里想着今天看到的,就当是自己也吃到了。这么多菜!这么多肉!
“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去吃的吗?”
应该不能吧,肯定只有权贵子弟才能去吃。
“瞎,我去城里面做工的时候,东家都吃得没这好呢。”
“吃得如此好,难怪我见后世之人都长得高大威猛,能和草原上那些只知道吃肉的部落相媲美了。
路小柒找了一个安静的位置坐下,准备享用自己的佳肴。不过她是个话痨,看着这些菜又忍不住想要叨叨几句——
【三个菜,一共十五块钱,个人觉得还不错。我还要了一份切片西瓜。红烧排骨,番茄炒蛋,还有辣子鸡,三个都是荤菜,不好意思,up主是个食肉动物。】
【正好就以聊一下这几个菜作为今天视频的结尾吧。】
【咱们现在的人都爱吃排骨,但是古代人是很少吃猪肉的,有钱人和贵族吃牛羊肉,认为这是上等肉,而猪肉腥臊,是下等肉。只有没什么钱的平民才会吃猪肉。但实际上,这是多大的误区啊!】
路小柒的语气都变得痛心疾首了起来。
镜头停留在她点的红烧排骨上。
不得不说农大的厨师的确还可以,这份红烧排骨看上去色香味俱全,还放了土豆和小鹌鹑蛋来烧。
她还点评了一下:“排骨炖得很软烂了,非常香。土豆几乎是入口即化,小鹌鹑蛋也好吃。十五块钱真的是超级划算。大学食堂好像是有国家补贴的吧,我记得。
【猪肉是多好吃的东西啊!红烧肉、小炒肉、糖醋排骨………啧啧。到了宋朝后期的时候,猪肉才渐渐的成为主流。可能是因为他们当时已经掌握了公猪的阉割法,猪肉变得不那么腥臊了,所以才流行
开。而咱们现在养殖的猪,品种繁多,也要感谢一直以来都在进行研究的畜牧业专家,给大家带来了这么好吃的猪肉。】④
她提到的这些菜品都出现在了天幕上。
…
这下不仅是百姓们,就连权贵和帝王也都嫉妒了。
嬴政面无表情。
呵,这后世的食堂之大堪比宫殿,而这后世平民吃的食物比他吃得还好!其余几位皇帝同样是这种感受。
不说别的,就她手上那一小碟看上去瓜瓤红彤彤的,却一颗子都找不到的西瓜,他们就没吃过!李世民倒是记得正事儿。
他问司农寺卿李玮:“这养猪可是比养羊还要更好?”
仙画不会无缘无故的提到一样事情。
李玮语塞:.…陛下,臣只管农桑之事,对畜牧却也是不熟的啊!倒是大明的朱元璋,对这些事颇熟。
他点点头,表示认同:“猪是杂食,养起来便利,肉也多。养羊的话可麻烦了,冬天还得去给它找草料。若是农户家中能养几头猪,生活会好过很多。
马皇后被他提起往事,又看了看身后朱标的灵堂,红了眼圈。纵然现在已是荣华富贵,天下在手,却也避免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拍拍她的手,叹一声:“这也是命……老四他们这两天就到了。”
【还有鸡。鸡也是好东西,不仅是因为它好吃,更是因为它能下蛋。鸡蛋,是从古至今咱们老百姓的主要营养来源之一,现在都还讲究
每天一个鸡蛋呢。华夏养鸡的历史非常的长,连甲骨文当中都有“鸡”字。诗经里面也有写,“鸡栖于树”,将鸡养在了墙洞里。不过那时候的鸡,产蛋应该不多。up主的长辈以前也养鸡,每天的鸡蛋都吃不完,小秘诀就是喂一点黄豆粉,母鸡群里面要加一只公鸡,然后笼养比散养要产蛋多还好管理。】
在宽敞通风的鸡舍里,许多只鸡被关在特制的笼子里。
在它们的顶上,还有洒水喷头偶尔喷出柔和的水雾,给鸡舍降温。这就是现代化的养鸡场。
【吃到了西瓜。我最爱的水果,让我们感谢吴明珠院士,给我们培育出了这么多好吃的西瓜!】镜头在红瓤无籽的西瓜上停留了片刻。
然后,陡然黑屏。
路小柒选择用更庄重的文字来结束这一期的视频,几行小字用不停输入的形式出现在了天幕上。
【民生多艰。而中国的农民从古至今都是承受苦难最重负担也最重的群体。】
【2006年1月1日,是个被值得记住的日子。在这一天,国家终于正式取消了农业税。而这一古老的税种,已经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延续了2600年。】
【取消农业税,以工业来扶持贴补农业的做法,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终于获得了些许轻松,得以将自己的起点往前面提一提。】
【虽然现在依然还有着许多的不足,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希望全天下的农民都可以如其他人一般,舒坦、自信的生活在阳光下。每年都有个好收成!】
路小柒的声音响了起来。
【好了,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期会介绍古代的一些医学成就。下期见。】天幕消失。
取消了农业税的消息却宛若重锤一般砸下,让天下识字之人无不惊骇。时间长河里的各朝代,不约而同的陷入到极度安静中。
第47章 秦汉的后续影响
维持一个国家能够正常运行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是赋税。
大到军事、教育、医疗等等方面的支出,小到各种工事项目的费用,还有吏目们的工资,这些都是要从赋税里面出的。假如没有了赋税,即使皇帝还在,这个朝廷也会迅速的成为一盘散沙。
所以后世才会有,在漂亮国,惹谁都别惹国税局的说法,人家是有专门的武装部队的,那战斗力杠杠的。
而在华夏古代,最大的群体就是农民,那农业税也就成了整个国家赋税最大的来源。
所以当听到后世居然取消了农业税之后,皇帝们和朝臣们先是一惊,然后是觉得荒唐又荒谬,最后才陷入到了茫然之中。
未央宫中。
刘彻百思不得其解:“农民不用交税,那后世的税赋从哪儿来?”他有点想象不出那个场景。
主父偃听得仔细,回道:“微臣记得,有一句是用工业来扶持和贴补农业。可能税赋都是从那工业里出?
桑弘羊补充:“臣观后世商业发达,赋税也有可能来源于此。”刘彻默然。
工业的税收和商业的税收竟然可以完全覆盖农业的赋税产出?他很难想象这个场面。
但他知道,后世之人又不是傻子,如果不能的话肯定也不会贸然的取消农业税。而且看仙画,那后世即使是区区平民,生活条件也是极好的。所以他们并不是在打肿脸来充胖子,也并不是装腔作势。
那些巨大的、冷峻的、几可遮天蔽日的建筑以及有着无数细密结构的钢铁仪器在刘彻的脑海里浮现出来。
这是让人忍不住战栗的一幕。
刘彻过了许久脸色才恢复正常。或许,这工业真的能有如此威能…
长安府尹颤颤巍巍的走出来:“陛下,恐民心生变呐!”刘彻冷脸:“传令各郡守,加紧防备。有异动者,迅速拿下!”之前已经来过一遭了,也不在乎再多来这么一遭了。
夜深了。
各朝宫殿里的烛火终于渐渐的熄了下去,启明星在东方也渐渐放出光华。太极宫中。
长孙皇后听到自己的枕边人翻身下了床,等了许久却没看到回来,忍不住披衣下床。她挥挥手让贴身宫女在内殿等候,自己提着灯笼走
了出去。
就看到李世民正坐在台阶之上,怔怔的看着天幕。
陛下,霜寒露重,还是回去吧。
李世民见她似乎也要坐下,连忙站了起来,却没有回内殿的意思,负手而立。
“我在思索,大唐要何时才能和后世一样,真正的去掉在农民们头上的负担。真正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他喟叹一声,“只是这工业化,思索来思索去,毫无头绪,实在是太难了!”
哪一个有抱负的帝王不希望在自己的治理下,天下海晏河清,安居乐业呢?但此时,他却有一种不知道该往哪儿下手的感觉。
这后世的景象与现在相比,简直是毫无相同之处,方方面面,从整体到细节,让人眼花缭乱。光是这几期仙画所透露出来的,就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社会治理、不同的外交模式,不同的思想模式
难道真要折腾个天翻地覆才能达成所愿?
“二哥刚刚提议在司农寺设立农学院一事不就挺好的么?长孙后不觉得这个问题很大,“要入手自然是从咱们可以轻松做到的开始。
李世民看她一眼,喟叹道:“可这样要何时才能达到后世的水平,甚至是一半的水平?”长孙后这才知道他原来烦恼的是这个。
她笑起来:“二哥还想着一蹴而就不成?这可就有点贪心了。臣妾看仙画中,变革先是从那欧洲起,经过了两三百年后再影响到了我华夏,然后又过了几十年上百年才变成了后世的样子。
李世民有些幽怨。
他的确是贪心。
见到了后世的场景,久违的雄心和野心就在胸腔里熊熊燃烧了起来。
他也想看一看啊!
长孙后道:二哥,咱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趁着仙画之威,好好的给孩子们开个好头。
以前想要改动点什么有多难啊,朝中赞同的和反对的能拉拉扯扯上几个月。但现在,天幕就挂在每个人的头上,仙画说的,自然不会有差。于是新的诏令和举措推行起来变得无比容易,简直让人惊叹。
李世民点头:“梓潼说得对!”
长孙后板起脸:“不过,陛下,你若是还像今晚这样在外面吹冷风,那大唐往后的景象,你恐怕是真的
很难看到了。还不快回内殿?
也不知道爱惜一下自己的身体。
长孙后想着后面讲医学的那期,她一定要好好听一听,看看里面有没有如何养生的内容。
且不说帝王们是如何的辗转难眠,甚至日夜不歇的处理政事。
就是民间,这半个多月来也似乎变了面貌,出现了很多新鲜事儿。
秦朝。
静静从沛县辖内流淌而过的泗水旁,站了一圈人,都是从附近十里八乡围过来看热闹的。有老有少,有男有女,甚至连小孩子都有。
秦律禁娱乐,这样热闹的景象在此时可是难见得很。但最近这段时间,吏目们不约而同的无视了这样的现象,似乎是默许了大家看热闹的行为。
春江水暖鸭先知。
于是,当知道泗水亭这一块有新鲜事发生的时候,这周边的人就纷纷涌过来了,甚至还有赶了快十里路过来看热闹的。
什么热闹呢?
据说是泗水亭的亭长刘季将仙画中所说的水车给做出来了!
“哟呵!哟呵!”
光着膀子的民夫喊着号子,拉着绳,一点一点的往前走,将躺倒在河边的水车给拉着慢慢的立了起来。
又喊了一阵儿,水车哐地一声,终于归位了。众人欢呼道:立起来了!立起来了!
刘邦面上依然是吊儿郎当的浪荡模样,但实则心里紧张得要命,也不知道这次能不能行?
在大家的屏息静气下,水流冲刷而来,带动了接触到的第一个翻板,水的力量将翻板带起来,倾泻而下流入到其下的水斗之中,水斗逐渐向上升起。
然后是第二块翻板
动起来了!小孩子拍掌高兴的喊道。
人群这才轰的一声响了起来,热烈的议论,甚至有人想要下河去摸一摸这水车,被守在水车旁的樊哙给阻止了。
真的动了!
“动了动了!”
在河边守着的上百人就看着水流被水车带起来,一直运送到顶部,然后通过渡槽流入到了旁边农田开的一条小沟渠中。他们这才发现,这附近的几十亩田地,周边已经挖出了一条小渠。
这渠是什么时候挖的?
这渠好啊,我之前还想要这水车要如何才能够灌到田里,原来是这样。亭长果然是聪明人!以后这灌溉可就省力多了。
刘邦对着乡亲们知无不言:“这小渠并不用挖得多深,无需太多功夫。”他一指不远处的田地,“那边也还在挖,你等可以去看看。”
一群人又呼啦啦的跑去看挖渠。
这可不是上头命令下来的徭役,而是和自家的收成有关系的,自然得要上心。
刘邦总算是闲了下来,对着站在一旁的吕太公拱了拱手:“吕公,幸不辱命呐!”
吕太公笑得嘴都合不拢了:“今日不如就去我家用膳?我请客!”
于是正午时分,刘邦、萧何和樊哙一行人跑到了吕家吃饭,一边用餐一边聊着最近发生的新鲜事。
萧大人,据说你们抓了一个在乡里招摇撞骗说自己手上有新良种的骗子?吕太公好奇的问。萧何苦笑:的确是,因其是沛县出的第一例,已押送至上郡,后续说不得还要押送到咸阳。刘邦嗤笑:“那是要被处以极刑的。”
樊哙一边啃着猪蹄,一边点评:“也是活该!”借着仙画招摇撞骗,农人们攒点钱可不容易!
萧何是这里官职最高的,抚须道:“咸阳的诏令应该很快就会到了,估计也会命我们严查严抓,自然是要杀鸡给猴看。
“陛下圣明。”
始皇在此时还是极有威望的,尤其之前他免去阿房宫徭役一事更是在民间流传开了,一桌人对着咸阳拱了拱手。
刘季,你的水车我已报于上郡。萧何道。
刘邦喝了一口酒,斜眼也他:萧大人,你就知道今天能成?
萧何呵呵一笑,这水车可是他看着建起来的,自然知道这次的把握是十之八九。吕太公心思一动,向刘邦拱手道:“恭喜亭长立此大功!”
刘邦意思意思的谦让了一下,办了这么一件大事,心中得意,因此显得有些敷衍。正笑谈间,仆人端来新的食物,细细的,长长的,盘在碗中热气腾腾,看上去颇有食欲。
这
是?
好像是仙画之中出现过的,只是配料没那么丰富。
轮到吕太公得意了:“之前仙画提到磨,小老头就找了工匠对照着做了石磨,那石磨果真好用,可以将麦磨成细粉。又将麦粉用水和鸡子调和变成饼,切成细丝,就成了如此模样。暂且叫它汤饼罢!
一行人大为惊奇,迫不及待的尝试这汤饼。
吕家是大户,用的是今年的新麦磨的粉,做出来的面条劲道有嚼头,只需要稍微煮一煮就好吃得很。于是一时之间,大家竟顾不上说话,光只听见吃面的呼噜呼噜声。
“好吃!”无肉不欢的樊哙给出评价:这麦子居然比肉还好吃!“确实好吃!”
“我看后世之人还加一种红红的酱,不知道是什么?”“可能也是某种不知道的菜。”
吃完汤饼,一行人又去看吕家的新石磨,然后商议是否要在水车旁建磨坊,又担忧麦如此好吃,天下农人会竞相种麦而舍弃粟。
最后刘邦一锤定音:担忧啥,自有陛下定夺。他又不是皇帝,操那心思作甚!
汉朝的长安近郊,同样在上演一出看热闹的戏码。
主角就是孙小羊、孙大牛和他们一起做农具的几个小伙伴,还有王木匠等人,除此之外,还有一头牛。
是的,一头牛。
半个多月前什长就带来消息购牛有官府的无息贷款,他们什居然大部分都购买了。因着靠近长安都城的缘故,不过二十来天孙家就收到了自己赊欠官府钱款买到的牛。
与牛培养了几天感情之后,立刻火急火燎的准备来试试之前做好的农具。
先试的是曲辕犁,将绳子套在牛身上,牛在前面拉着走,人在后面跟着推。不一会儿的功夫,一亩地就被耕得差不多了。
怎么样?田边围着的农人们迫不及待的问。
下田的是孙大牛,此时笑得嘴都合不拢了:“很好用!耕起来一点都不费力气,而且很好转弯。
就是要和牛再熟悉一下。
孙小羊大概估算了一下,耕完这亩地的时间和之前相比,差不多节省了一大半!而且看上去兄长的脸色就像是没事发生一样,十分的轻松。
照这样看的话,以后他们家田里的活儿可以省下好多时间,就可以想办法去干干别的了!
田边一个体弱的年轻人扎起了裤腿:“我能试试不?”
孙小羊看过去,是他们乡里面一个出了名的病秧子,没啥力气,平时干农活他家都顾着他,不怎么让他干重活。
“去吧。”他也想看看病秧子能不能独立耕完一亩地。
结果,效果非常的不错。虽然他和自家的牛还不是很有默契,略有些浪费时间和力气,但一亩地也耕完了。
病秧子上来之后,脸颊发红,不是累的,而是兴奋的:“这牛配上犁好使!我觉得我还可以再耕几亩!
不行,他得立刻回家想办法打一套农具去。不然等王木匠这边找的人多了,怕是不知道要等多久。
周围人议论纷纷。
这东西好!但的确是要有牛配合。
“哎,之前说可以买牛的时候我没有报名!这可咋整?”有人悔不当初。
旁边的人七嘴八舌的给他出主意。
“那你赶紧去问问什长,看看还能不能把你名字加上去。”
什长来了!
“还有里长!”
一群人这才发现,什长和里正竟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了当场,和他们在一起的还有一位看着憔悴的中年人。
那中年人正在饶有兴致的看着孙小羊他们做出来的工具。
好使不?
“那能不好使吗?”孙小羊有些得意的回答。
中年人见他们又要试耦犁,随口道:“这东西你们就别试了,不如曲辕犁好使。”和孙家兄弟一起的农人不悦的道:这是赵过赵先生发明的耦犁,怎么就不好使了?
“听我的。”中年人看着那耦犁,眉头皱得更紧了,喃喃自语:“现在看来,的确是还需要改进一下。
农人瞪他一眼,什么人呐,神神叨叨的。
然后就听到旁边的里正重重的咳了一声:“放肆!这就是陛下新任命的治粟都尉,赵过赵大人!
第48章 汉唐的后续影响
赵过被人从穷乡僻壤的偏远之地找出来,一直走了十几天才走到了长安。到了长安后匆忙洗漱一下甚至还来不及休息就进了宫去觐见陛下。
刘彻和他彻夜长谈,最后依然封他为治粟都尉。这让赵过诚惶诚恐,毕竟现在的他还没做出什么成绩来呢。
刘彻不以为意的大笑道:“赵卿,几十年后你默默无闻,朕照样封你做了治粟都尉,如今你名满天下,朕难道还能不放心吗?
满朝文武群臣对这个任命的确没什么看法。
赵过可是仙画上点名了的人,治粟都尉本来也是他的官职,只是提前一点当上了,又有什么要紧?
刘彻又对赵过推心置腹,让他在这个职位上尽管放开手脚去做,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只要农桑一事有所起色,高官厚禄也不在话下云云。
赵过对高官厚禄其实并不太感兴趣,他更偏好后世专职研究的那种活儿,但依然为君主的鼎力信任感动了。当下便提出要在长安城附近划一试验田,他立刻就可以开始干活了。刘彻本想将试验田设在禁苑之内,但赵过觉得只有真实的土地和真实的农人才能得到更真实的反馈,因此刘彻便让他自己在长安城郊自己找合适的地。
赵过这几天都在长安城郊奔波,既考察地,也考察人。这也是他会忽然出现在孙小羊他们这一什的原因——早上的时候,他乘着驴车带着朝廷给他划拉过来的小吏与侍卫,急匆匆的就往城外走去。
赵过从来没来过长安,十分有新鲜感,竟不愿坐在车内,而是在车辕处和侍卫同坐,看看长安城中的景象。
在街市上,看到已有食肆开门待客,还有小贩和货郎早早的挑了担子来准备摆摊,还有酒铺、鱼铺等等,十分的热闹,和自己一直待着的郡县小城不可同日而语。
正看得出神的时候,就听到有小贩叫卖:卖豆腐咯,卖豆腐咯!早上才新做的豆腐!
不一会儿,那小贩身前就呼啦啦的围了一圈人。
“今日怎么来得这么晚?”
给我两块。
“我要一块。”
生意竟然非常好。
赵过好奇,也下了车挤过去一看,却是木板上铺着白色略带一点点黄的豆腐,看上去如育脂一般,光滑细腻,颇为好看。有人
要一块,小贩就持一把锋利的铁刃切了一块四四方方的送到那人的竹篮子里,又用叶子盖着。
他忍不住问:这可是仙画中所提到的豆腐?
“自然是。”小贩笑道:“客官可是刚到长安?虽仙画说这是淮南王的发明,但仙画第二日,长安城中就已经做出来了。可要尝一尝?
赵过要出城,自然不会买两块嫩生生的豆腐看着,于是拱了拱手后便挤出了人群。后来他才发现,就在这一块的小小街市里,卖豆腐的竟然就有四五家,而且个个生意都还不错。
陪同他的小吏却是长安本地人,笑着对他解释:“那仙画说穷苦人家吃不起肉,能吃上些大豆也是很好的。而且这豆腐滋味的确不错,大家买了一次都会惦记着第二次。还有的卖碎豆腐,加一点豆酱,直接当成早食往外卖,也受欢迎得很哩。
小吏特意绕过去,在一位妇人那儿买了一份碎豆腐给赵过。赵过也不嫌弃,站着当街就吃完了。
的确是很不错的味道。碎豆腐入口即化,豆酱加入了一点咸味儿,配上温热的口感,让人口齿生津。
妇人笑吟吟的道:“这可要感谢仙画,提了那么些好东西。我家小子才一岁,正愁着不知道该吃什么,这豆腐豆浆啊正好适合他。
又说了几句,赵过这才继续往城外走。
城外有农民挑了自家种的菜来卖,也隐隐的形成了小市集。小吏介绍,原本也有附近的农人这样做,但也是仙画后这才慢慢的变多了起来。
赵过听了后只觉得神清气爽。
当看到竟然有农民自己做出了那仙画上出现的农具后,他更觉欣喜异常。
既主动又快速,这可是难得的聪明人!
尤其是和孙小羊交谈了几句之后,赵过更确定自己的这个想法。他便问孙小羊,愿不愿意将自家的田地拿出来,成为他的试验田?
“田还是你们家的田,只是要跟着我一起试验代田之法和其他耕作法。若在试验田中有了好效果,才能推广到整个天下。赵过向孙小羊解释道,“而且,成为试验田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首先赋税就可以减掉一大半,负责试验田的农人可以免去其他杂役,一心种田,如果试验田丰产,那还会有额外的奖励。
如果你们答应的话,试验田就定在你们什。
孙小羊和孙大牛还有另外几个青年互望几眼,大喜过望:“愿意愿意,自然愿意!”
他们本来就是打算自己摸索怎么像仙画里面一样种田,如今能有赵过带着,而且以后还不用担心风险的问题,岂有不愿意之理?
就这样,大汉的第一号试验田项目就此诞生!
大唐贞观。
在洛阳近郊住着的书生崔好问早上起来的时候,发现自家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吃食。看上去如同小船一般,鼓鼓襄襄的。
这是什么?他好奇的问。
崔母笑呵呵的道:这是饺子。你前几日在乡学,所以不晓得,现在这仙画里出现的吃食,有好几样都已经被人做出来了。徽娘心灵手巧,也做了这饺子来,你尝尝。
崔好问尝了一个,里面居然是羊肉馅儿,咬上去劲道弹牙,而且肉汁鲜美。
“好吃!”他眼睛一亮,吃了好几只方才作罢。
徽娘正从外回来,他含情脉脉的看向自己的娘子,但徽娘却没留意,兴奋的走了进来。
“阿娘,那水磨坊今天闭门了,然后张贴了告示出来,说会把之前占了的水渠给让出来!”崔母和崔好问都极惊喜:此事为真?那可是驸马都尉府上建的。
真正的皇亲国戚呢。
真!我亲自去看了。徽徽娘坐下,将自己的见闻说出,听说陛下之前悄悄派人到各处去巡查水磨坊侵占水源一事,这里也没有漏下。这处水磨坊只是驸马府的下人所建,驸马并不知情,受到了陛下斥责后就赶紧改建了,还派了官家特地来说明情况呢。
崔好问轻哼一声:怎么可能不知道?况且,若下人都无法约束,那也是治家不严。
少说两句,少说两句。”崔母无奈的看向自己这个儿子,又笑眯眯的对自己的儿媳妇,“不管咋样,改了就好。
徽娘心有戚戚焉:“可不是。而且听里正说,以后朝廷也会建官营的水磨坊,到时候都是平价。
“那可真是太好了!”崔母一拍大腿,“还是咱们这位陛下体恤百姓。”她待会儿可得给自己供奉着的那盏长明灯再加点油,乞求陛下长命百岁才行。吃完早饭后,崔好问动身准备去洛阳:“希望这次能够在洛阳寻到一官半职吧。”徽娘叹一句:“咱们没人举荐,这想要入仕实在太难了,我看那乡学就挺好。”
我知道,也就是去洛阳打听打听情况,若是这次再无好消息,以后我便老实的在乡学待着。崔好问向娘子承诺。
他在几年前就考取了秀才科,而且是上上等。只不过这唐朝的科举和后世还不一样,考上了也不一定能做官,除非你能找到位高权重的人举荐才能谋得个一官半职,或者是你本身是出身世家大族。而大多数的官吏都是门荫出身,也就是父辈就是当官的。
崔好问家境尚可,但是却也找不到什么太硬的背景,于是也就勉强在乡学里当了个教席。
只不过,教书育人非他所愿,他还是更想要做一点事情的。
“去吧去吧。”徽娘朝他挥挥手,也忙得很,“我找木匠做了箱笼,正好试验一下仙画中用笼养鸡的法子,看看是否能多得一些鸡子。
崔好问到了洛阳之后,熟门熟路的入住了自己常住的客栈,这也是很多书生们的聚会之所。
洛阳是东都,深受重视,因此洛阳城里面权贵云集,而且消息非常的迅捷。长安城里面的消息,几日后就可以达到洛阳。而这些消息,就在各种各样的聚会中被传递着。
而如今最大的也最受书生们重视的消息,就是陛下日前在司农寺中设下农学院,让司农寺卿李玮兼任祭酒,正在挑选生员。据说,只要是通过了科举,身上无官职的书生都可以去报名,研读三年后,便可去往各地担任新设的农官,主管农桑事宜。甚至,若有多年的耕地经验,只要会读书认字,都能进入到农学院中就读。
此时在崔好问参加的读书人聚会中。
有人一闻言就大斥荒唐:“如此说来,岂非连老农都可以进入那农学院?咱们从小就苦读诗书,经历几十载寒暑才走到今天的位置,何以沦落为和农人为伍?!
他的话一落,立刻就有人反驳:“如此说来,你是觉得仙画有错?那后世学子,同样是苦读十几年才考上农大,并且专研种地。这才有了后世的农桑盛世。可见即使是种田,也是需要我等读书人出力的。依我所见,
这才是符合天道的明智之举。陛下圣明!
刚才那人辩称:“我不是说仙画有错……”
谁敢说仙画有错呢?
他这句话一出来,整个人的气势就弱了几分。
一时之间,两派人士唇枪舌剑,这也是自从仙画出来之后,在读书人圈子里常见的景象。有人是仙画的狂热支持者,觉得后世的都是好的都是对的,有人觉得不可一概而论,即使是后世验证过的措施也不一定适合现在的朝廷和社会,还有人纯粹因着自身利益受到了损害,觉得仙画简直是在妖言惑众。
而崔好问,代表的是第四类人,不参与争执,只是默默看热闹。当然,心中也只有倾向。当下,争执以仙画支持者全方位获胜。
大部分的人都认可了现下的确该学着后世,在每个州县之地广设农官,以后世的方式来管理农田——有人还幻想着说不定这样也能后世一样改良种子,获得翻倍的增产。那农学院的设置就势在必行,既可以培养人才,又可以集中天底下的优秀农人,试验各种耕种之法。
而且,设立农学院总比上来就改官制要好。
更何况在座的读书人们有一半是考上了科举但是因为没有背景而无法出仕的,此时早就心动不已,觉得农学院也是一条路子。
只是没有想到,先开口表示自己要去农学院的竟然是一位家世优秀,原本可以按照门荫谋求一份更好职位的杨姓书生。
他洒脱一笑:“说来惭愧,诸位也知我家境尚可,从小不说锦衣玉食,却也衣食无忧。因此,之前只在书中明白农桑一事的重要,但内心却颇有些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种地而已,有什么难的?但此前看过仙画之后,才明白种地里面亦有学问,看那后世之人,明明可以高官厚禄却依然选择农学一
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为了天下百姓可以吃饱。此等心胸,我不及也!
杨姓书生原本浑浑噩噩,只待父辈为自己谋一官职,不说封侯拜相,但或许就能平稳的度过余生。但是他看了仙画后却颇受触动,觉得那才是真正的无愧于天地,无愧于来人间走这一遭。
他打算追寻着这些后人的足迹,也踏上农学一路,真正的做出一番成绩!
杨姓书生坦诚的剖白心迹,让在座的众人沉默无言,和刚刚浮躁热闹的氛围不同,如
今沉静下来,但底下却仿佛在酝酿着什么。
直到崔好问实在没忍住,站起来高声叫好:“好!杨兄此举让人心生佩服!我与杨兄想法相同,愿与杨兄一道前往长安,去司农寺报名!
他这句话一下子就将现场的氛围给点燃了。“我也愿一同前往。”
“我也去!”
或是真心想要为农桑做点事情,或是想寻找出仕的机会,在场的竟然有将近一半的人都表示想去长安司农寺报名入读农学院。
有人提醒:“那咱们可得尽早动身,我猜这全天下愿去的估计多着呢。”
不错不错,不若明天就走?
一行人匆匆的定下了去长安的时间。
而此时的长安里,司农寺门口早已热闹非凡。
除了有长安城中前来报名的士子,却还有一列是来自于西市的胡商。
贞观年间的西市虽然不如武周和天宝年间那样的繁华,但同样有着极多的异域商人们在这里开着各种各样的商铺,卖酒、卖香料、卖金银首饰等等。
几位胡商在司农寺门口撞上了,还顺便聊了聊,这才发现原来都是来贡献种子和新植物的。
原来司农寺最近有个新规定,向民间的商队征求异域的一些植物种子,不管是见还是没见过的,皆有赏赐。如果后续证明是可食用的,那更是可得千金。
以往这样的行为大多限于民间自发,比如有人去了西域,见到那边种植一些特殊的作物,就带回来自己种一下看看能不能活下来。李世民和朝臣讨论过之后,觉得还是官方出面会更快更有效。于是他们做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是派遣使者往西走,不仅看看西边诸国现在的发展,同时也负责搜罗这些东西。还有一件事就是发动民间的力量,尤其是让西市这些经常往返东西方的商队们紧密留心,有好东西就赶紧献上来,重重有赏。
然后这些种子和秧苗之类的,会在农学院划出来的试验田里面种下,等确认真的没问题然后再行推广事宜。
这一招是有用的。
眼下,全长安一半的胡商都跑过来了。
一位胡商摸了摸自己的大胡子,道出打算:“我欲组织商队前往天竺一带,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好东西献给大唐的天可汗陛下。
长途商队虽然风险大,但是收获也高,而且说不定还能在大唐混个一官半职来当当。
另外一位胡商也道出自己的见闻,说是在南方扬州和泉州一带活跃的自己的同行们,正打算组建一支船队,去东瀛去交趾和更南的地方看一看。
旁人惊叹:海船的风险可太大了!
“但是收获也多。”那人的眼中闪过亮光,是渴望也是贪婪,“若海外之地真如仙画所说,那可是流金淌银之地!
那倒是,众胡商心下道,富贵险中求。海上风险那么大却还一直都有源源不断的人成为海商,不就是因为它风险高吗?
“而且,据说大唐的朝廷也正在南边筹措此事。”那人指了指皇城的方向,故作神秘的道。这些商人们却并无怀疑。
如果仙画已经都透露成这样了,朝廷还无动静,那就不是英明伟大的天可汗陛下了。
“说起来,有胡商悄声问道:“众位可有曾想过,回到自己的国家,将仙画一事禀告上去?说不得也能混个官职来当一当。
这仙画也出现过很多期了,从新来长安的一些胡商那里可以知道,它的投放范围大概只在大唐境内。
有人明显被说中了心事,讪讪一笑。
有人却是嗤笑一声:“说了又能如何?是能像大唐一样,摒弃门第之见,招贤纳士?还是能像大唐一样,能够打造船队出海寻宝?
不错,大唐如今有神相助,占了先机。不若直接留在这里,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或许唾手可得。
在他们看来,华夏就像是忽然有了神助一般,天选之国。
这些胡商有的来自大国,有的来自西域小国,自己母国的国力本就不是很强盛,就算是回去告诉了他们仙画里的内容又能如何呢?不过是徒增了一番烦恼而已。
而且,回家的路途遥远,少不得耗上个几年。等到自己回来之后,恐怕能做的事情都会被别人给抢了,他们才没有那么傻!
不得不说,商人逐利这句话还真没说错。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而像大唐一样,民间在几月间发生无数变化,甚至有点可称翻天覆地的,还有大宋。
这段时间在酒楼中被讨论得最多的两处消息就是:一,官家要迁都于长安;二,晋王赵光义被贬为了庶人,囚禁于府中,估计这辈子都难出来了。
汴梁城中的人对于前者的讨论度还要超过后者,毕竟迁都一事和自己息息相关。
到底要不要跟着朝廷一起去长安呢?稍有资产的人家都在反复的思量着这件事情的利弊。而大多数的平民老百姓却是只能留在汴梁了。
酒楼中,有人愤愤不平。
迁都一事实在是太过仓促,这朝中众臣们怎么就没人劝劝官家?
“就是,这汴梁城好好的,怎么就忽然要迁都了?”
这时有一老者却道:“诸位,迁都一事虽影响你我的生活,但从长远看来对于大宋却是利多于弊的。
他将长安的军事优势和汴梁周边全无天险的地理劣势列了出来,然后感叹一声,“大家也都记得,那一期仙画所说吧?金兵长驱直入,占领了东京,连咱们都皇帝都被抓了去,还让大宋登上了历史八大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连皇家都那样了,就更勿论你我这样的平民了。所以迁都一事对小老儿虽有影响,但我还是赞成。
很多老人对于宋之前的乱世心有余悸,叹一声道:“刘公说得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呐。
“都怪赵光义这个奸贼!”又有人将赵光义骂上了,“若不是他篡位,子孙后代如此不堪,大宋岂会陷入那般境地?!贬为庶人都是便宜他了!
酒楼中群情激奋:“就是!”
官家还是太仁慈了。
此时,店小二从后厨出来,像是唱大戏一般的将手中盘子放在那刘公的面前:“麦粉面包一份,客官请用~~~!
酒楼里的喧嚣就停了一瞬,然后自然而然的将讨论的话题转到了刘公所点的新食物面包上来——这还是他们从仙画里学来的新名词呢。
只见这面包圆圆一个,但看上去比馒头还要更大,而且看上去色泽金黄,香气诱人,似乎卖相还
挺不错的样子。
刘公,好吃否?有人咽了口水,问道。
第49章 宋明的后续影响
刘公将面包吞下去,略带矜持的道:“尚可。若是换换口味,那还是可以试一试的。”
众人问了价格,有些心疼: 这怎么比肉包子还贵?
小二出来赔笑解释:“这面包做起来可麻烦,我们东家还为了这个特地在后面用石头给砌了个炉呢,也试验了好多天才把面包给做出来。而且,现在整个东京城有这面包的,可也还没几家呢。
这倒也是。
“那给我也上一份,我也尝尝这面包的滋味。”“我也要一份。”
立朝这么些年,汴梁城中的居民虽然还没到后世“笼袖骄民”的地步,但能上酒楼来吃饭的人吃个面包还是吃得起的。于是,小二一会儿就收到了好几个点名要吃面包的单子,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还有人问小二: 你们家可研发出上次仙画里吃的那红烧排骨了?他这一问,大家都忍不住嘶溜了一声。那红烧排骨还有仙画上飘过的其他几样菜看上去可太诱人了。
小二叹一句: “试过了,不过现在的猪肉做出来还是有腥臊气。我东家已经托人去乡下找猪研究那阉割之法了,据说现在那边都在试着做哩,不过还需要点时间。说不定等诸位客官下次来,就能吃到好吃的猪肉了。
那敢情好,我们等着。
小二家就是乡下的,自然知道这猪的肉可比什么鸡呀羊呀多多了,要真是猪肉也能成为一道美食,那他也得让家里多养两头,猪是杂食动物,什么都吃,只要勤劳点多去割割草来喂就好了。
他颠颠的跑回后厨交代大家的新点单去了。
别说,自从仙画出现后,就觉得这日子,有奔头呀!
汴梁城里的市民们忙着讨论国家大事,品尝新出的美食,愉悦里还带着那么一点点的焦心。而远在江南松江府的老百姓们,却是兴奋偏多了。
因为官府开始发放棉花种子了,据说朝廷打算在这里大力推广种棉花。
现在松江鲜少见到棉花,只是偶尔那么一两家从过路的商人那里得来了种子,随手就往地里面那么一洒,一点不成气候。
村民们都聚集在里正的家里领种子,充满了喜悦。
咱们这儿是不是也
要发展成仙画上所说的‘衣被天下’了?
想想都激动。
里正叮嘱道: 所以大家把这棉花种子领回去之后,可得好好种。这争着要种棉花的可不止咱们松江,别到时候衣被天下的名头被别的地儿给抢走咯!要不是仙画上特意提了咱们松江,那还轮不到咱们呢。
当下就有妇人道:“里正放心,就算是天上下刀子我都得护着这棉花。”
里正: ……那倒也不用。
他又讲了一下朝廷颁下来的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比如种了棉花的人家有赋税上的减免,然后到时候还会从岭南一带请有经验的农人来传授经验。
“看来官家这次是打算好好的让咱们种这棉花了。”
以前官府哪儿会管得那么细?只管来收税就好了,还是现在好。不仅给送种子居然还让人来指导,
活了这么久的老农们简直是觉得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还是仙画好啊。
“可不是!”
有人看了看自己手上的种子,嘟囔道: “可惜了,看仙画上,棉花种得最好的是在西州回鹘那一带,要是咱们的疆域也像汉唐时那样广就好了。
这人估计是汉唐粉,还读了几年书。里正没好气的挥挥手: “你快闭嘴吧你,这等话也是你我能说的?”
怎么就说不得了?这后世不仅说了,还放在天幕上让全天下的人都看呢。这人是个倔脖子,不让说非要说,最后让里正挥起烟斗赶了好几圈,这才悻悻作罢。
听说官家想要迁都长安,估计是也想要摆脱噩梦罢,或许还能收回幽云十六州咧。
官家圣明。
事实证明,不管是哪儿的老百姓都愿意谈论点国家大事。尤其松江这边文风昌盛,读书人多,即使是这种乡下的庄稼汉也能叨叨几句大事八卦。不过幽云十六州虽然是北宋朝廷的心中执念,但对于远在江南的百姓们来说还是太远了点儿,于是话题立刻就转移了。
之前不是说镇上面正在做那黄道婆纺织机吗?做出来了没有?
这事儿里正知道:
“还在让工匠研造,哎,当时那画面停留的时间太短了,都没太记清。不过,咱们松江的府衙已经打算把黄道婆的祠堂建在咱镇上了,镇里面好多大户人家都出了钱呢。
真的?有农人一拍大腿,兴奋的道:“就该建在咱们乌泥泾镇,这可是黄道婆的祖籍。”里正很想纠正他,这会儿黄道婆都还没出世呢,哪来的祖籍?要是建起来了,我可得向黄婆婆要去上柱香。
虽然知道黄道婆是后世的人,但还是忍不住和仙画一样叫她“黄婆婆”。在场的妇女们都纷纷点头。
如果这棉花真的能种出来,织布机也能做出来,那黄婆婆的功德可就太大了!
而且她们心中也在想,在纺织一事上,明显就是她们女性的贡献大!仙画说得对,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以后可一定要告诫自己家里的那些小姑娘们,要像黄婆婆一样,好好的学一门手艺。有一技在身,即使是背井离乡,从松江走到海南都不怕!
里正也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祠堂建在这里的。
他想得更多一点——现在纺织机的构造被仙画公开了,大宋所有有工匠的地方据说都在加紧研造,这要是被他们先造出来了然后又把祠堂给立了,这黄道婆不就成了他们的了?
那不行!
这可是他们乌泥泾镇人的荣耀,必须得要留住。所以,这祠堂必须要建,还得赶紧建!建得越大越好!
·
明朝。
朱标死了之后,朱元璋悲痛欲绝,但是因为仙画的出现,让他不至于变得像历史上那样的癫狂。最起码,可能是因为心里有事,他并没有下令让人为朱标殉葬。
就好像,心里面一下子有了顾虑,行事也不敢太偏。
毕竟,明朝在仙画的口中,似乎也是贬居多。这要是自己再做了点啥,说不定以后还会被仙画骂,当着全天下的人骂,这可太丢人了!
另一方面,因为朱标快死的时候执意让朱元璋不要立朱允蚊为皇太孙,所以半个朝堂的人也保住了性命——原本时空里的朱元璋为了给自己的孙子扫清障碍,怕功高碍主,也怕孙子压不住,他可是直接清洗掉了半个朝堂的臣子,包括很多跟着他打天下的开国功臣!
就也不知道这脑回路是怎么长的。
而此次,朱元
璋只是发作了几个自己早就看不顺眼的臣子,死了几十个人而已,和原时空相比,根本算不上什么。
还让朝臣们关注的是,燕王朱棣和其他几位前来奔丧的儿子被他逐个叫去御书房,彻夜长谈。据说出来的时候,燕王虽然平静,但眼角眉梢可看得出略带喜色,其他几位出来后颇有懊恼但也没说什么,整体都很平稳,没闹出什么幺蛾子。
而且,虽然没有传出来到底立了谁为太子,但紧接着,朱允蚊被封了王,搬离了宫城。
群臣们几可断定,朱允蚊和皇位应该是无缘了。
也是,都被仙画剧透了,怎么可能还会一意孤行的立朱允蚊呢?除非朱元璋老糊涂到为了给孙子铺路把几个儿子都给杀了。
围绕在大明皇宫之上的诡谲风云暂时告一段落。
在太子丧事之后的第一个朝会上,先谈论的一个话题是农业税。
当然,别想多,并不是大明打算自寻死路的取消农业税——不然他们上哪儿收税去——而是怕后世取消农业税给现在的百姓们造成冲击,引起社会动乱。
讨论之后发现除了零星几例的大糊涂真的打算造反之外,百姓们的反应还算是平静。
好在当时仙画使用文字的形式传递的这条,”内阁大学士总结道, 乡人们不识字,看不懂,所以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传播。即使后面传播开,可能也觉得是编造杜撰,而能识字的读书人也知道这一条的实施在当今来说完全是天方夜谭,所以也没有形成舆论。
当然,私下底惊叹后世的富强,揣测后世的赋税制度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些小事情就不必要提了。朱元璋淡淡的点头: “嗯。”这比他想象的情况要好多了。等到臣子们议论得差不多了,朱元璋宣布了几条诏令,都与仙画有关。
第一条就是他要修建宝船,组建一支船队前往海外,扬大明国威,然后寻找一些矿产资源和在大明找不到的东西。
群臣们一时之间氛围火热。
海外好啊!
陛下,一定要找到美洲,将那玉米、番薯和土豆带回来!还有金银矿!
只有几个朝臣,颤颤巍巍的提出来: 陛下,那之前颁布的海禁一事还作数吗?
朱元
璋揉了揉太阳穴,心里重重的哼了一声。海禁都被后世给骂了个半死,就差说他是华夏民族的罪人了,还能咋搞?
当然是开啊!
但让他承认自己之前做错了,那还是有点抹不开面子的。
于是他只能对那几名臣子实行了死亡瞪视,看他们的脸变得越来越苍白,这才不爽的开口: “自然是开!而且民间若有人发现了新的作物,献种者必定给予厚厚嘉奖!只是,一定要沿海诸地防范乱军和海盗!
朝臣们在私底下交换眼色。
开海禁好啊,海运最赚钱了。
还有另外一件事就是,朱元璋打算在各州县兴建新式的官学,教导科学思维,招五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小少年,学堂里还可提供免费的食宿。
这个主意一出,就像是在油锅里滴入了一滴水,一下子就炸开锅了。
现在的大明,程朱理学还没有占主流,但总体还是以儒学为主的。这还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
有朝臣出列,苦着脸: “陛下,这科学思维为何物?到底如何教导?尚未形成定论,又如何教导?
这不是免不免费要花多少钱的问题!是关乎于天下“道统”的问题!
一下子被皇帝这样抛了出来,朝臣们表示有点慌,他们还没想好。
朱元璋不在意的摆摆手: “又不是让你们明天就建出来,急甚?”
按照他们办事的这个节奏,今天提出来的东西,在第二年可以实现就不错了,他还得夸奖一句神速。
他继续接着说: “况且,仙画里面不是给出了一部分答案了吗?!各种技术和工具的发明、农业大学……光是这里就可以有两个科目了!你们天天晚上看是看到狗肚子里去了吗?!朕要你们有何用?
“哼,别以为朕不知道你们在心里想些什么!不就是怕被别人动了你们这些读书人碗里的饭菜吗?肚子里那些弯弯绕绕以为朕不知道?成天和老鸦子一样只只知道叽叽喳喳,还是说你们还真想让我老朱家变得和仙画里说的那样,后世子孙只能吊死在歪脖子树上?
朕告诉你们,要是这样,那大家都别想要好好的吃饭了!
不让他好好吃饭,老子一把就把桌子给掀了,看谁能吃成?朱元璋破
口大骂,骂了整整一刻钟才停下来。
待到他骂完,双眼一瞪: “还有谁有意见?掌了朝廷的食禄,不寻思着好好干活的,趁早给我滚回家去!
朝臣们被骂得狗血淋头,脸色也有些颇为难看。不过知道皇帝刚经历丧子之痛,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来惹恼他,只能在心中腹诽,这位陛下独断专行,发明诏令就是自己一宣布了事,废除了左右丞相,取消了中书省,一个人干了整个内阁的活儿,从此之后朝堂上就是他的一言堂,他也从来不管朝臣们是否反对。
难怪之前有臣子骂他是“独夫”!
不过,这个独夫可不是只敢骂,手段也暴烈得很。他是真敢杀啊!
他还干出过“剥皮填草”这样的事啊!甚至, “皮场庙”这样的地儿还不止一处!想起来都忍不住要两股战战、瑟瑟发抖。
不过,这骂也不是白挨的,在这会儿功夫里,有识之士觉得改革的确迫在眉睫,陛下虽然急了点但是趁着仙画之威快刀斩乱麻也可以。而聪明人在也想通了,学堂建起来之后他们可以往里面加一点私货嘛,比如让那些小童一定要学习一下圣贤言论什么的,这样一想似乎也不是那么的难以让人接受。
何必现在冒出来反对?
于是到了最后,大部分的朝臣们都通过了这项决议,并且表示会继续细化,到时候再把文书呈上来。
朱元璋的脸色好看了点,鼻子里喷气:等到下一期仙画结束后,在场的都给朕交一份观后的心得文书上来。朕倒要你看看,你们都从里面看出了什么道道。
被布置了家庭作业的朝臣: …臣等遵旨!能怎么办呢?写呗。
通过了这项大事,其余的诸如设立试验田,搜罗全天下会种田的人来当农官什么的都已经算是小事了,连一点波澜都引不起。
还有大臣启奏: “陛下,按照仙画的纪年法,如今的欧洲正好是处于变革之中,大明也该派遣使者前往西方,探究一二。
建立邦交什么先放一边,但却不能当个睁眼瞎。知道了世界这么大而且外国在之后还会影响华夏之后,怎么也该出去看一看的。
朱元璋沉吟一下,随即道: 准奏。
这些朝廷的新令在民间尤其是士林中引
发的风暴其实并不算大,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天翻地覆。现在士林中分为两派,改革派和守旧派,或者说是激进派和温和派。
是的,大部分人其实都是改革派,只是“鸽”和“鹰”的区别——
如果说仙画对这些大明的精英冲击最大的是什么,除了后期儒家的变异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天朝上国”的心态被粉碎一空。因为怎么算,欧洲发生变革然后迎头赶上的时间点就发生在他们大明!
也就是说,大明竟然是华夏的半个罪人!
这怎么可以?
现在才明初,士子们还是有着一腔热忱的,不像明中后期那样的畸形扭曲,所以在经历过一开始的大辩论之后,民间的士林已经形成共识,必须要变。
可以说,如果朱元璋或者是朝堂不对仙画做出反应的话,等到太子的丧事一过,各地的官学和太学生们就要联合上疏了。
有贫苦的百姓人家原本想要咬紧牙关送自己家的聪慧小童去私塾拜师,但听到新式学堂即将营建的消息后却打消了这个主意。
还是等等看吧,那边可包食宿呢。
“到时候哪还有我们的份?肯定被那些上头有人的给抢走了。”
有聪明人指点他们: 不如再等等看,说不定到时候学堂开得多,也有机会呢?而且过几年之后,科举是什么样子还说不准,是喜欢旧的那些还是喜欢新的这些,那可不好说。如果要学,不妨先送去认认字就好。
那人一思索: 的确是这么个理。新学来势汹汹,未来会变成什么样还难说呢。
只能说,如今海禁一开,各种新消息一传,虽然是在沉闷的太子丧期,但整个大明的民间却像是吹进了一股新鲜的风,似乎有什么东西都变得不一样了。
原本在浙江、福建和岭南一带就偷偷活跃着的海商,一下子就扬眉吐气了,立刻把在外岛藏着的海船都给叫了回来。无数的热钱也都从全国各地涌到了各个港口。
渔民们涕泪四流的在海滩上对着天幕朝拜。
如果不开海禁,以他们的收成是完全没办法生存下去的,或许到时候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心一横去外岛当海盗了。
也有商人反其道而行,组织了商队打算往西边走。
听说那欧洲就在西边,那么多国家,总能卖出货去吧?
可是往西边走,哪年哪月能走得到欧洲?路途遥远,未免太过于危险。做生意哪有不危险的?何况那些传教士们不是也都走到了大明?有人犹豫观望,但却也有壮志满怀的士子读书人想要跟着商队一起前往欧洲。
“我想去看一看,这时候的欧洲是不是像仙画上说的那般强大?看看他们是凭着什么才能在后世压在我泱泱华夏头上的!
“哎,羡慕兄台。其实我也想去,但家中母亲年纪已大,不敢擅自远游。只望兄台好好保重自己,早日回到大明和我们讲述一下欧洲那边的情况。
只能说,仙画种下了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在经历了几个月之后终于动了一动,准备开出属于自己的嫩芽。
这嫩芽是会被风雨给吹折还是会在风雨里茁壮成长,还没有定数,但未来可期。
当然了,作为半个始作俑者的路小柒是不知道这些东西的。
她在把几个视频放上去之后就狠狠的休息了好几天,直到自己的手机上响起了银行发来的短信,甲方给她打款了——按照之前的合同,先给定金,然后上传一期之后结一期的钱。
路小柒打开手机银行看到自己银行卡里多出来的数字,多少有些傻眼。
这数额,要是再做几期,怕不是能在自己的这个四五线小城市里面全款买个小房子了。她诚惶诚恐的给甲方发邮件,大意是你们的财务是不是搞错情况了?确定没有转错账吧?
甲方的回复来得很快: “路小姐不要担心,因为视频的效果很好,所以我们才在一开始的基础加码上加了一些。
效果好么?路小柒看看自己后台的数据,陷入到了迷茫之中。
感觉也不算特别的好啊.…
算了,不想了,或许甲方有自己的播放渠道呢?只要不是打错了就好。路小柒缓了缓神,又变得兴高采烈起来。
谁会嫌弃自己卡上的钱多啊!
这样的甲方烦请多来几个好么!
于是,在翘首期盼了一个月之后,各个朝代的老百姓们终于又听到天幕上传来了熟悉的声音——
好久不见呀,大家。我是你们的up主路小柒,今天我们这一期视频的主题是探讨一下华夏古代的医学成就,从盘点古代十大名医开始。
第50章 盘点十大名医,长寿的秘诀(一)
十大名医!
天幕前的帝王将相和普通百姓中都泛起了窃窃私语,尤为关注是否有本朝的医士上榜。
嬴政虽未言语,但负手站立的姿态显示了信心:秦医名满天下,总能有一两个登上这十大名医的名单吧?
他看向自己身边的夏无且,无且就很不错的么。
李世民也极有信心,对大臣们说道: 孙思邈孙先生当列一席。可找到了孙老?“回陛下,还未。”
继续找,找到之后不可怠慢。
明朝的一家医馆内,两位老者正在灯下弈棋。
一老者笑呵呵的道: “华夏大医何其多,只评选出十大名医实在是太少了!”
另一位清耀老者列数了几位从古至今都广为流传的大医,比如医圣张仲景和孙思邈等等,又道:不知道本朝是否有大医登榜?
这可会是莫大的荣耀。
坐他对面的老者,指了指桌子上装订好还泛着墨香的册子: 有这本书,东璧必然名列其中。
这名叫东璧的老者连忙道: 不敢,不敢。
桌上的册子上赫然的写着:《本草纲目》。
而在另一时空的明朝洪武年间,刚给太子办完丧事的朱元璋听到本期仙画的主题后就不由得想起自己病逝的儿子,心如刀绞。
这历朝历代,真正的名医难寻,剩下的不过都是些沽名钓誉的庸医罢了!不然怎么连他儿子那样的小病都治不好!
…
【华夏的医学源远流长,从先秦至今,已经有快三千年的历史。】
【为什么用秦来做为时间上的分界线呢?因为在秦以前,巫和医是不分的,巫也就是医。大家生了病,上到天子贵族,下到贩夫走卒,没有专门的医生,都是去找巫师巫祝来治病,让他灌点草药水,或者是让他用桃枝什么的来跳个大神给自己驱驱邪就完事儿。至于能不能活下来,看命。】
大巫头上戴着用羽毛装饰的帽子,脸上涂着油彩。他左右握着一根桃枝,右手持着一根缠绕着布条和铃铛的棍子。
火堆被燃起,用白布盖着的病人躺在一侧,大巫围绕着火堆和病
人不停的跳动转圈,铃铛声在空旷处响起,显得神秘非常。
这就是后世影视剧里标准的跳大神场景。
说实在的,这可比真的先秦和秦汉时期跳大神的巫师巫祝们看着要高端多了。
百姓们发出惊叹声,觉得这巫祝肯定法力高强。
我也觉得这几日身子不大爽利,需要找巫给我驱驱邪。有老汉道。他儿子无奈的道:“早就和您说了,要看病还是得找医工。”
老汉哼哼两声: 这巫治病,千百年来如此。再说了,这仙画不也都提巫医不分了吗?然后接下来,他就听到了路小柒的这一句——
【当然,到了后期,已经有人隐隐意识到这是不对的,巫并不能救人,只有正儿八经的医术才能救人。】
他儿子得意的看着他,老汉不说话了。
这种来自于天幕碾压式的“神仙之力”让老汉对巫的信任立刻化为了灰烬。巫能够在天上挂个幕布让他们隔三差五的看上仙画吗?那肯定办不到。所以,还是仙画厉害,仙画说了算!
于是,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就让秦汉乃至于古代其他朝喜欢求巫不求医的人转变了观念,此乃后话。
【我们要讲的古代十大名医之中的第一位,就是生活在先秦时代,也是第一位上了正史被司马迁记载在了《史记》之中的医生,他叫做扁鹊。】
【之前咱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韩非子写的,叫做《扁鹊见蔡桓公》。】①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得益于惨痛的全文背诵经历,这句话到现在up主都还记得。】
古朴的宫殿外,穿着麻衣的扁鹊遇到了蔡桓公,看了一眼后者的面色之后,扁鹊忽然道: “君有病,现在病还只在肌肤,如果不及时治疗,这病就要加深了。
蔡桓公笑了笑: 寡人没有什么病。
十天后,两人又在殿前相遇。
蔡桓公重重的哼了一声,拂袖而去,然后对身边的人说: “这扁鹊也只是一个追名逐利之人,想要借着给寡人治病的名头来扬名天下而已。
结果又过了十天,扁鹊见到蔡桓公之后却不再出言相劝,只是摇了摇头,叹口气就走了。
【朋友们,去看病最担心啥?不是医生态度不好,而是医生态度好得不得了,还默默的对你摇头叹气啊!果然,扁鹊摇头之后,半个月的功夫,蔡桓公就一命呜呼了。】
· …
咸阳宫中,李斯陷入到了深深的嫉妒之中。
听得后世之人也用“韩非子”来称呼韩非,李斯心里的小人都开始流着泪在咬手帕。他和韩非是同学,一起拜在荀子门下,后来又不约而同的转为法家。他嫉妒韩非的出身,也嫉妒韩非的才能。
但李斯也知道韩非之能,曾经和始皇帝说过,稷下学宫学子无数,但无人能及公子非。是他将韩非引荐给了陛下。
于是这份嫉妒在想起韩非的死时,也化为了惆怅。嬴政也有点惆怅。
他想起自己第一次看到韩非所写的《孤愤》《五蠹》之后,脱口而出的话: “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只是,当韩非来到秦国之后,却死在了监狱里。②
怎么死的,他已经不想再提。只能说,那时候的他在政事上面还不够圆融,如果是现在的他,或许能做得更好。或许,韩非也不用死。
其他在咸阳宫中陪嬴政一起观看仙画的士卿们都知道韩非的这段公案,不敢开口说话。
殿内开始陷入凝滞。
最后,王翦哈哈道: “这蔡桓公是谁?我怎么没有听过?且,这扁鹊怎么日日能遇到蔡桓公?蔡桓公身边都没有守卫的吗?
李斯不屑的瞥他一眼,哼,武夫!扶苏小声向王翦解释: 将军,这只是韩非子在借人喻事而已。
【看一眼就知道你这人得了病,再不治就要死了,这得是多大的本事呀!】
【扁鹊真不愧是神医。】
【但这是真的吗?】
【不是!】
【因为历史上并没有蔡桓公,只有春秋时代有位蔡桓侯,而扁鹊最早出现是战国时期,他们之
间相差了两百多年,肯定是不可能见到面的。韩非子写这篇文章呢,其实就是杜撰了这么个小故事,劝
谏君王不要讳疾忌医,国家有病了你得治,拖着装没听见是没用的。】
…
王翦了然的哦了一声,原来如此。还是仙画解释得通透。
赢政还没从刚才想到韩非的情绪中走出来,面无表情,却在心中叹息。公子非,的确是有才之大能!
可惜了!
唐朝,太极宫内。
李世民对身后站立的李治谆谆教导: “雉奴,虽仙画说得直接,但道理是对的。记住,为君者切勿讳疾忌医。
李治点头: “我记住下了,父皇。”
长孙后横了李世民一眼: 你先自己做到再说,今天太医院来诊脉,你是不是又推说忙。
李世民眨眨眼: .…我是真的忙。
…
【而给扁鹊写传记的西汉司马迁呢,同样也是怀着树立“上医医国”观念的小心思,给扁鹊安上了很多玄乎其玄的本事。比如说: “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说是扁鹊吃了一种神药,吃了之后就可以看到病人的五脏六腑,然后他用诊脉来掩饰自己的这种本事。】③
【我去,这就是天生的X光眼呐,就问你服不服?!】
【这是在写神话呢?】
没想到忽然提到了自己名字的司马迁一时没握住笔,好大一个墨点滴在了缣帛之上,让他手忙脚乱了好一阵。
他一脸懵逼,自己什么时候给扁鹊写过传记?
不过,懵逼过后,司马迁旋即反应过来,估计是自己之后写的。上医医国,说得没错。
意志坚定的司马迁认为自己这样写肯定有自己的理由和用意。而在未央宫内,刘彻正在问: “司马迁是何人?”
能被仙画提起的,肯定不是历史上默默无闻的人,刘彻正值用人之际,巴不得把全天下的英才都叫来长安,这个时候当然不能错过。
这时候,太史令司马谈出列: 陛下,司马迁可能是犬子。写史的,姓司马,应该找不到第二家了。
【现在咱们看着一眼假,但是古人却当真呐。这些史料里安在扁鹊头上的小故事还有诸如,他要为鲁公扈和赵齐婴看病,说是鲁公扈精气神好但是身体弱,赵齐婴呢精气神差但是身体却很强健,于是扁鹊就要给他俩换心,说是这样就能取得完美的平衡。而且这换心手术最后还成功了!】
一个普普通通平平无奇的中年男人出现在屏幕上。
不知道为啥,虽然他没有说话,但是所有人都能从他的表情里看出一句话——“我不懂但是我大受震撼!”
嬴政是听过这个小故事的,摇摇头: 世上岂有如此奇术?如果有神仙的话,那可能能做到吧。但以他所知道的扁鹊而言,肯定不是神仙。
其余朝的人也不由得哂笑,这件事的确是假得可以,怎么可能有人能做到换心呢?李时珍和自己的同行也都摇头失笑:换心一事的确过于荒谬。
然,胸膛都被打开了,哪还能活下来?若咱们这些大夫可以做到换心,岂不是天下再也没有了治不好的病了?
然后下一句,仙画就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都不用配型的么?!】
【世界上真正的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实在1967年的南非实现的。经过几十年发展后,心脏移植手术已经成熟,但依然是高精尖的大手术,要做的话需要准备很长时间,光是等待合格的供体就要等几个月甚至几年,非常的麻烦,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的。所以啊,这种故事也只是某种神话小传说,听听就算了。】
在将手术台照得全无死角的无影灯下。
穿着白大褂、戴着医用手套和口罩,全副武装的医生正手拿着手术刀,在等待什么。不一会儿,另外一组同样是浑身上下全副武装的医务人员打开了手术室的门。他们将一个蓝色的带着红色十字的药箱送了进来。刚拿到的供体。
手术医生顿时长舒了口气,对着手术台上躺着的自己的病人说道: “你还算幸运,等到了合适的心脏。
他庄重的对旁边等候着的麻醉医生道:“我们开始吧。”
换心术!
李时珍和同行倏地站了起来,袍袖将桌子上的棋子带到了地上,哐当洒了一地。
但没人留意。
他们的眼睛死死的盯在天幕上,半晌才如神游一般:这真的是换心?!而且听仙画所言,这样的“手术”在他们那儿似乎不是只有一例。
孙思邈和张仲景等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医都为之动容: “后世的医术竟然到了如此出神入化的地步了吗?!
李世民和长孙后怔怔的看着天幕,脸上忽然浮现出哀伤。
李治知道父母应该是想到了自己早夭的妹妹,晋阳公主。
李世民眼中浮起泪光: 兕子自小心气弱,若是现在的医术也能做到这样,就好了.…长孙后垂泪。
朱元璋砸了手里的杯盏,想发脾气却不知道从何发起,只能又颓唐坐下,整个人仿佛苍老了十岁。
【也基于这样的原因,《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这几年被移出了咱们的语文课本。就是因为他的一些历史故事听上去实在是太不靠谱了。】
【吐槽了这么多,好像up主今天不是来介绍古代十大名医的,而是来打假的。其实不然,我们去除掉那些被后人赋在他身上的神仙光环,扁鹊这个人,或者说扁鹊这个群体,依然是值得说道说道的。】
【12年成都市在修建地铁3号线的时候,发现了一座汉墓,汉墓里面有九部医书,这些医书涵盖了不同的方面,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扁鹊医书》。于是,史学家们就犯嘀咕了,这不像是一个人,更像是一个学派。他们经过考据,得出了扁鹊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医学团体的结论。】
一排排或完整或破旧的竹简出现在天幕上。
这上面有的字迹非常清晰,甚至还能看到诸如《六十病方》、《病源》、《诸病症侯》等字。而有的,已经模糊成了一团。
透过这些竹简,仿佛能看到有老者正在替床上躺着的病人诊脉;也有年轻的医者正弯下腰来哄着生病的小朋友张开嘴;还有其貌不扬的医者正在给病患扎针。
而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背着药箱。这就是扁鹊。他们都是扁鹊。
【比如,有关扁鹊的出场记载,从最早到最晚,这中间差不多就有两百多年,而一个人不可能活到两百多岁。另外,经常有扁鹊同时在两个地方出现的记录,一个人也不可能有分身术。且根据案例来看,扁鹊会的东西囊括了儿科、妇
科、内科、外壳、针灸等等,这也太全面了。】
【所以,史学家提出,扁鹊应该只是一种对于当时行医之人的称号。第一代扁鹊呢应该叫秦越人,他住在蓬鹊山,山上有一种鸟叫扁鹊,于是百姓们就开始以扁鹊这个称号来称呼他,后来他又收了很多弟子,这些弟子在外行医的时候打着师傅的招牌,经过民间的口耳相传,就这样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造成了这个美丽的误会。】
床榻之上,贵人悠悠的睁开了眼睛。
旁边的侍从们惊喜的喊了出来: 醒了,主人醒了!也有贵人的子女对床边的医师行礼。
翌日,贵人听闻是一位叫扁鹊的医士救了自己,便召见了他,并道: “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就将蓬鹊山四万亩山地送予先生罢。
【历史上的扁鹊们虽然不可能给别人换心,也没那么多神乎其神的本事,但作为可能是华夏史上
第一个医学团体,他们就像是当时医生们的代名词。他们不仅为达官贵人治病,还为妇女治病,为小孩子治病,所以才有这么多的记载,才有那么多人将他们视之为神,甚至立祠供奉。】
【所以,将扁鹊列为华夏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实至名归!】
扁鹊原来是一群人的称号吗?
扶苏转向李斯,他与民间的接触还是不多,宫中也自然有医侍。而李丞相却是从民间走出来的。李斯对自己未来的上司和颜悦色: 扁鹊的确是一群人,臣就曾见过两位扁鹊。
原来如此。
而民间正在行医的一位扁鹊,却莫名的眼睛微红。这是来自后世的承认。
小童好奇的问: “这上面说的是您吗?”
扁鹊笑眯眯的道:“说的是我,也是大家。啊~~张开嘴让我看看。”他心下立誓,一定要继续好好钻研医术,不给扁鹊这个名头丢脸。唐朝。
孙思邈隐居在山中,摇着蒲扇: 虽然如此,扁鹊之名列榜首,的确是实至名归。他们是开拓了道路的先辈,当得“十大名医”的这个称谓。
【韩非子在《扁鹊见蔡桓公》写蔡桓公死后,扁鹊逃到了秦国。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秦国好武势大,其他国家不敢惹,并且位置靠近中原的边缘地带,所以被当时
的六国视为蛮夷,是个逃难的好地方。】
【但这样的秦国,却第一个建立了医疗制度,在这方面非常的先进。秦王在宫廷之中设立了太医令、太医丞等官职,专门管理国内的医师。秦医在当时是很有名的,甚至连其他六国的君主生了病,都要找秦医去治。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外交?】
寺人形色匆匆的赶到殿内。
大王,晋侯病重,已派使者前来秦国求医。在殿上的大王颔首: “那就派医和前往晋国,为晋侯医治。”
嬴政哼了一声。
什么叫做逃难的好地方?不就是说秦国是边陲地带吗?
那又怎样?
他照样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看以后谁在说关陇地区是边陲偏僻之所!咸阳就是天下之都!而且,有本事你们别来求医呀。
…
【大家也知道,现在要研究秦,离不开1975年的时候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也简称为云梦秦简。这些竹简里记录了600多条秦律和一些当时的诏令等等。】
比刚刚还多的竹简出现了。
上千枚,被考古人员戴着手套小心的从墓穴中捧出,再拿小刷子刷去上面的尘土。秦律也得以出现在几千年后的世人眼里。
刘彻皱眉,恨得牙痒痒: 这后世之人怎么专做盗墓一事?
真是岂有此理!
他们就不怕天理轮回吗?甚至还如此的,如此的,堂而皇之!
主父偃倒是有点不一样的想法: “臣以为,他们似乎对这些竹简和文字书籍之物颇为看重。后世能够对咱们知晓得如此清楚,或许也和他们官方如此行事有关。而且,他们似乎已不在意身后事,所以才这般的淡然。
刘彻想了想: 那朕的陵寝中到时候也多放点竹简书籍……话刚说完,他就觉得不对,晦气!这不是说他的皇陵日后也可能保不住吗?
呸呸呸!
【云梦秦简里记载了两条关于医疗的律令。】
【第一条律令规定,如果诸侯国有车来访,那要用火来熏他们车上的衡轭。这就是古代最早版本的消杀!秦人认为车辕上附有很多小
虫子,容易引起疾病,那就用火都来熏一遍。】
【那会儿的古人肯定不懂寄生虫什么的,但高温消杀,误打误撞,在当时的条件下还真的是很管用的一招。】
数十辆驴车组成的车队从迢迢远方行驶而来。
商队里的人脸色疲惫,当他们看到远处的城池之后,终于喜上眉梢。
“到秦国了。”
可没想到,当他们办好手续想要驱车进城却被守城的卫兵给拦了下来: “秦律有令,凡从秦国之
外来的车辆,都要用火熏一下衡轭方能进城。你们在这儿先等着吧。
【第二条律令是针对传染病的小故事。说是有一个人怀疑自己的邻居得了传染病,当时叫“毒言”,应该是现在的麻风病,于是就将他送到了官府。官府召来医工检查,认为其没有得传染病,就给放了。】
【如果得了的话怎么办呢?那就会被扭送到“迁疠所”,传染疫情的人视同罪犯, 定杀之或“生埋”,或“杀水中”。】
有秦人在士兵的拖拽下走向了迁疠所。
他大声的叫,涕泪泗流: 我没有病,我不要去迁疠所!放了我吧。
士兵充耳不闻。
旁边跟着的医工叹道: 你头部和手脚都起了疮疡,鼻子完全坏掉了,这就是疠呀!
旁边的人闻言,一下子弹开了半丈远。
【后面这种处置方式肯定是不当的,且不提人道主义的问题,这几种方式还可能让病毒通过水源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播。但从这些律令里可以知道,在那时候秦朝就已经有了传染病隔离制度和场所,而医工,应该就是基层的医生。】
夏无且带着药箱,随侍在嬴政身边。
他深受赢政信任。当时荆轲刺秦,是夏无且先将自己手中的药箱扔了过去,阻挡了荆轲的来势汹汹,这才让嬴政有时间反应。
这之后,嬴政捧着他的手说:“无且爱我!”,赐下黄金两百两。从此,夏无且就成了嬴政最看重也最信任的太医。
他惊呼道:“陛下,若仙画所说为真,针对染疠之人的处置必须得改!”不能再土埋也不能再灭于水中了!
他痛心疾首,本来这些处置都是为了
让疠气不再传播,没想到却起到了反效果。不知后世是如何处理这些染疠之人的?
嬴政颔首,他听仙画好不容易夸大秦一次,听得嘴角都默默的向上弯了一弯,此时情绪正好,因此并没有怎么生气,只是道: 疠之一事,事关重大。你稍后与太医丞商议,拿个章程出来。
他心中忽然有了不好的预感,之前几次仙画看下来,平添了无数事,想必这次也会一样?
【可见大秦已经有了大规模的基层医疗体制,而且颇有一些后世现代医学的雏形,甚至比之后的几个朝代都还要先进一些。当时的医和巫是分开管理的,实际上已经可称得上是巫医分离。】
【到了西汉,司马迁写的“扁鹊六不治”,当然也有可能是他自己借扁鹊之口说的,里面就有一条,信巫者不治。你要是相信巫术,那你就别来找我看病。当时巫医分离的概念俨然已经完全成型。】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