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笔记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风起麒麟 > 29、浪尖
    七月骄阳似火,魏宫太极殿同样热火朝天。


    除了征西之事,群臣议论焦点还集中在雍凉都督人选上。


    魏国军备防线主要包括西线、南线、东线、北线几条防线。其中,西线作为魏、蜀作战前线,主要集中于雍凉、陇右一带,地形奇险,环境最苦,尤为重中之重。


    两国数年间屡次交锋,对手前有诸葛亮、后有姜维,战事多年连绵不断。


    以前,主掌西线的雍凉都督均为曹魏宗亲。文帝曹丕时期,曹真、夏侯楙曾经先后督雍凉诸军事。到了明帝曹叡时期,因宗亲中无人可用,启用司马懿到西线驻守,对抗诸葛亮,长达七八年之久。


    司马懿也正是在抗蜀北伐中,在关陇培植了郭淮等一批亲信,在军中积累了些资本和威望。


    小皇帝曹芳继位后,由魏室四朝元老赵俨任征西将军,督雍凉二州军事至今。赵俨在雍凉四年,平息流寇兼调和诸将,诸多辛劳。自去年开始,他因年纪老迈,兼积劳成疾,感到精力难继,连上几道表奏,请求告老返京。


    雍凉历来为魏国西线屏障,位置举足轻重。何人可代赵俨?


    众臣推举人选主要有几人:曹羲、夏侯玄、郭淮。


    曹家老一辈中有不少能征惯战的老将,只是如今老人多半故去,新人又青黄不接。论才干,又有带兵经验者,较优者唯曹羲、夏侯玄几人而已。


    曹羲是曹爽二弟,在曹爽诸兄弟中,算是勇武兼有才干的一位,掌管中领军也算尽力。而且曹羲为人憨厚,颇讲孝悌。往年他们父亲曹真在世时,家风甚好,一派父严子孝兄友弟恭。曹真逝后,曹羲一直视兄如父。近年曹爽有些骄纵奢侈,曹羲也常规劝兄长。只是,他虽在一些小事上常劝戒曹爽,但在大事上却绝对服从大哥,唯其兄长马首是瞻。


    问题是,中领军将军和征西将军属于平级,若是曹羲调任,中领军便要再重新考虑人选,这么一来,要动的人可就多了。


    而且中领军对曹爽很特殊,是曹爽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张王牌。哪有比亲兄弟更可靠的?曹爽自然不肯轻易放他出去。


    不仅曹爽不愿意,司马懿的亲信郭淮等人又岂甘坐视曹爽兄弟染指关陇?


    早些年,司马懿在西线抗蜀北伐,辛苦经营多年,后来虽然离开西线,他当年培植的那些军中骨干却大多还在,他在西线的影响犹存,自然不肯将经营多年的地盘拱手让人。


    除去曹羲,还剩下夏侯玄、郭淮。


    郭淮是太傅司马懿一力举荐的。


    司马懿一改往日的低调做派,在朝堂议论征西时,极力主张用临阵经验丰富的郭淮主持西线大局。


    他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架势,为其据理力争。认为郭淮一直是西线老将,经验丰富,而且长期呆在西线,曾多年驻守关右,如今任雍州刺史。其长年在雍凉一带任职,相当熟悉雍凉当地人情地形风俗,更适合当征西将军。


    何况,这几年,赵俨都督雍凉期间,由于年纪和身体原因,西线的不少军务实际上都是由郭淮代为打理。


    司马懿说的这些,倒也所言非虚。


    司马懿和郭淮认识已有数年,郭淮是司马懿的心腹之将,他二人一直关系匪浅。


    但是,正因为和司马懿的这层交情,曹爽及其幕僚必不放心重用郭淮此人。也正因为此,自从曹爽掌握大权以来,郭淮在西线虽然不少辛苦,在安抚羌胡、镇压叛乱上也多有战功,却未再升迁。


    这对一名既有功劳又有苦劳的老将而言,于情于理,有些说不过去。


    司马懿极力推荐郭淮,旁人都不感到意外。惟蒋济听得有些一头雾水。


    明明前几日在蒋府办满月宴之时,司马懿曾拜访蒋济,并表示支持夏侯玄任雍凉都督,他则意在护军兵权。怎么如今又抛出个郭淮?


    看司马懿的样子,还争论得挺带劲儿,煞有其事跟真的一样。又打什么算盘呢这是?


    蒋济有些不懂了——用脚趾头想想也该明白,曹爽等人怎能同意郭淮主掌西线?


    蒋济原打算举荐已故同僚旧友原司空陈群之子,现任并州刺史陈泰。此子有勇有谋,又行事低调。若是举荐陈泰,既避免了朝堂纷争,也成全了故人之谊,两全其美。


    不过,看今日这热闹情形,他又将话咽了下去。暂且观望几日,看情况再提吧。


    围绕着用谁,是否擢用郭淮,两位辅政大臣意见相左,相持不下。


    众僚也是你一言我一语,各有各的理,议论纷纷。身处漩涡中心的夏侯玄却始终未曾发声。


    听各派在朝堂唇枪舌剑,他不由眉头深蹙。若是由他调任都督雍凉,于他而言不外乎辛苦些,倒没什么。


    只是,朝中最初议事时,征西和雍凉都督人选是两码事,分开讨论的。怎么议着议着,风向渐变。话题中心也似乎变了味——似乎两个问题合二为一了,意即都督雍凉必先要率兵伐蜀?


    这是他不希望看到,也是一直反对的。


    既然两派议论激烈,意见相左不可调和,争议颇多,为何不换个思路,另择一人?


    思及此,他出列启奏道,“启禀陛下,若是定要征西,臣荐举一人,毌丘俭如何?……臣执掌京城护军几年,虽在守城之道上略有心得,但若论驰骋疆场征伐天下,我远不及他。”


    “毌丘俭?”


    “毌丘俭的确骁勇善战。景初年间,老臣曾同其一起征讨辽东公孙渊,收复辽东。此人颇有大将之风,可独当一面。只是他远在辽东,且辽东形势未定,高句丽东川王又贼心不死,意图觊觎,需此人镇守一方,暂时无人可代。”司马懿出列禀奏。


    “臣赞同太傅之言,毌丘将军虽然勇猛无敌,但眼下辽东未定,临阵换将似是不妥。”曹爽也附和道。


    两位辅政大臣难得在此事上同声同气,步调一致。


    各方比较来比较去,剩下唯一合适的人选,似乎就是中护军将军夏侯玄。


    夏侯玄在明帝曹叡一朝备受天子挤兑,只担了些冗官。他的功绩主要在小皇帝曹芳登基以后,从主掌护军以来。


    中护军与中领军同属魏室中军系统,不仅是把守皇城门户的重职,并且掌管武官拔举大权,因此历来一直是众武将眼中的“肥差”,最能浑水摸鱼捞油水。


    夏侯玄接管中护军之前,护军中盛行卖官鬻爵之风,而且颇是“生意兴隆”。


    往年,每到开春之时,中护军进行武官拔举之前,是武官买卖的“黄金月”。护军衙门外的巷子里,一派热闹非凡的怪异景象。


    “哎,瞧一瞧看一看!开卖了开卖了,又卖了!”


    “牙门,千匹帛;百人督,五百匹!……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啊!”


    “百人督什么价来着?”


    “五百匹!”


    “四百五怎样?”


    “一口价!保证货真价实,一手交银一手交物,银钱一交,当官在望!”


    “来来,小哥瞧瞧这边,良心卖家,信誉保证!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


    中护军衙门前整日里一片人声鼎沸,供需两旺。


    不仅有各色二道贩牵线人在衙门前大声吆喝叫卖,更有那些想谋个一官半职的武夫们在巷子里转悠找机会。老百姓们都看呆了!!


    夏侯玄之前,护军将军是“哈哈候”蒋济。这位精滑世故的四朝资深元老,愣是厚颜无耻地把武官拔举做成了人尽皆知的买卖。


    当时,护军买官卖官明码标价,明目张胆堂而皇之!


    虽说种种怪诞乱像,也未必就是由蒋济主事中护军之时开始,但其对此置之不理,甚至一味放任纵容,致使买官卖官之风在中护军日趋恶化,人尽鄙弃,却是无从否认之事实。


    所以,在正始之初,夏侯玄接管中护军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着力肃整军纪,遏制买官鬻爵之风。


    鉴于以前的情形,买官卖官双方先由中间人牵线,经手的几道中间人都拿了银两,收了好处,再看银子下菜,将人“荐举”安排到各营。若要杜绝此风,便要追根溯源,从武官拔举制抓起。


    夏侯玄主事后,先是禀奏朝廷,摒弃武官荐举制,改为“审官择人”新制。按照护军各营武官职位之需缺,定期举行考试,再从中择优甄选人才。夏侯玄亲自任主考官,考校武官武艺、品行等。


    新制实行之后,选拔的武官大都为人称赞,堪称一时俊杰之材。


    经一番整顿后,中护军果然一扫积弊,军心大振!


    乌烟瘴气多年的京城护军,终于变得井然有序,焕然一新。


    朝中有目共睹,自夏侯玄主掌中护军以来,几年来兴利除弊,兢兢业业常备不懈,去除旧制种种弊端,各方无不赞服。


    各派权衡利弊,几经拉锯,比照甄选,夏侯玄似乎成了最佳的征西将军之选。


    此次征西,原是由邓飏、李胜等人极力撺掇曹爽促成。此时见众人推举,更是不遗余力,要将老朋友拉到征西这条船上。


    “众望所归”的夏侯玄,就这么被推于风口浪尖!


图片    www.jiubiji.com 旧笔记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