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笔记小说网 > 百合耽美 > 跃龙门(科举) > 第52章 团聚了
    “奶奶!”


    秋收刚结束,钱氏手腕上挽着个篮子,正准备去地里捡稻穗,突然听见熟悉的喊声,她惊喜不已,差点以为自己看错了。


    “玉寿,长林,你们可算是回来了!”


    钱氏快步走近,拉着两个孩子的手,将人从头到脚看了好几遍,见他俩长高了,也长壮实了,说明在景安城过的很不错,她才安心。


    “爹和娘呢?”


    “都在家呢,走,先回家去。”钱氏笑眯眯的回答道。


    他们是在村口遇见的,离家里还有十几丈远,这短短的一截路,遇见了不少村里的熟人。


    沈长林沈玉寿按照辈分称呼他们,笑着打招呼。


    “哟,回来啦。”


    “好久没见着了,模样还是那个模样,但若要在街上遇见,都快认不出来咯。”


    “对嘛,哪里像咱们村里的娃娃,简直是城里小少爷的模样了。”


    “长林,玉寿,这次回来,你们还去景安读书吗?”


    “那景安城是个啥模样,我们都没去过,你给咱们讲讲城里的事情呗?”


    村人七嘴八舌的,对沈长林沈玉寿这一年多的见闻境况很是好奇。


    可一路奔波辛苦,两个孩子的眼底还有红血丝呢,钱氏哪里舍得他俩此刻在外头和村人闲话,忙道:“晚些时候再说,俩孩子累着了,得先回去歇歇。”


    说罢,拉着孩子们的手,快步回了自家。


    院门推开,眼前场景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房子的格局,以及屋后绵延的青山,陌生之处,则是院里多搭了几个小木屋,里面养着兔子、鸡鸭、猪等牲畜,新收的粮还没来得及收入仓库,正摊在地上晾晒,能闻见一股扑鼻的青草香。


    沈如康和罗氏正在屋后翻晒稻谷,闻声绕到前院来,见到两个孩子均是一愣,沈如康到底沉稳一些:“回来啦,回来就好。”


    罗氏则忍不住抹起泪来,但又怕婆婆说自己乱哭不吉利,胡乱的擦干净眼泪,上前去接他俩背上的书箱:“这一年多,娘经常梦见你们……”


    说着,眼泪又要往下掉了,咬着嘴唇才勉强憋住。


    一家人进了堂屋,坐下说话,沈长林和沈玉寿这才将二人考中秀才的事情告诉了家人。


    “又中了?”钱氏瞪大眼睛,双书的料,咱们沈家往上数一百年两百年,也没出过一个读书人呢,现在一下出了一双,真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罗氏一激动,又高兴的抹起眼泪来,沈如康轻拍妻子的肩膀表示安慰。


    一家人欢喜了一阵,沈长林和沈玉寿说起接他们一起去景安城的事。


    在这个时代,人口是无法自由迁徙的,并且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如果不是遇见战争、饥荒、瘟疫等特殊情况,不会轻易的离开故土,在异乡另谋生路。


    另外,就算百姓想要迁居,也非易事,投亲靠友均有严苛规定,像秦俊茂他们一家迁去景安城,除了当地有族亲之外,也颇费一番波折心血。


    而像沈长林他们这样中了秀才的,便算有了功名,可以巡游全国求学,同时,其妻小家眷也可随行。


    “奶奶,爹娘,我们这次回来,就是来接你们的。”


    钱氏点头:“你们是孝顺孩子,奶奶知道……”


    但是真要离开故土,这个决定并不轻松,生这此,长于厮,一时难以割舍。


    沈长林了然:“奶奶,不着急,您慢慢想。”


    他和沈玉寿想一家团圆,归根结底是希望家人平安幸福,过得快乐,如果家人不愿去景安,他们不强求。


    沈如康和罗氏夜间私话时,偶尔会讨论到此事,夫妻俩一致认为,只要一家人能够待在一块,去哪里生活都没有关系,但这个家一向是钱氏做主,他们习惯了,彼此交换一个眼神,到底什么都没说。


    让娘好好想一想,再做主吧。


    “光顾着说话了,忘记把柜子里的被褥拿出来晒了,晒软和了,你们晚上睡着才舒服。”


    罗氏说着就要去院里晒棉被,门刚推开,就隐约听见一阵锣鼓声,紧接着,里正刘行和县里几个小官吏和衙差敲锣打鼓的出现了,到沈家家门口之时,还点了一卦长鞭炮,在一阵噼里啪啦的热闹劲儿中,他们高声贺喜。


    “贺喜了贺喜了,恭贺府上沈长林小公子三元连中,得了秀才功名,从此食廪受俸,吃官家粮啦,再贺府上沈玉寿大公子连过三试,本次院试第二十七名,也有了秀才功名!”


    “一门双星,可喜可贺,乃我永清县之福!”


    按理,报喜的人应该要比沈长林沈玉寿他们早到才对,但传喜讯的信被耽搁了两日,反落于沈长林他们后头。


    县令大人知道后,立即派人来咸水村报喜讯。


    自然了,沈长林得了院案首,庆功宴是少不了的,并且秀才不同于童生,是正经功名,等于一脚踏入士人阶层,要比前回的庆贺更隆重。


    其中一位报喜的衙差冲钱氏挤挤眉毛:“老太太,快给赏钱呀。”


    钱氏偶然见过大户人家打赏的场面,长哦一声,赶紧回屋将钱袋子拿出来,给报喜的几位一人抓一把,口道同喜同喜。


    出了这样大的动静,村人们自然注意到了,都围拢过来瞧,赏钱自然讲究个见者有份,但钱氏的一袋子铜钱根本不够分,她灵机一动,直接抓起一把向人群中撒去:“这是喜钱,大家都沾沾喜气咯。”


    大家一边捡喜钱,一边议论,闹哄哄间终于弄清楚,原来是沈长林又得了个第一,沈玉寿得了第二十七,至于什么府试院试的含义他们搞不懂,只明白兄弟俩这回都成了秀才。


    那不是比大岩村的李童生还厉害?全县也没几个秀才呐。


    “长林,那你俩可以去县里开书馆了?”


    “玉寿,你家的田地是不是不用交税了?”


    “……”


    村民们有问不完的话,沈长林和沈玉寿站在人群中,听着五花八门的问题,根本不知该先答哪个,答不过来,索性先闭嘴。


    因喜讯来的突然,县里还没准备好庆功宴的东西,便将日期定在后日,今明二天也好叫沈长林沈玉寿二人好好休息,养精蓄锐。


    于是,里正与县衙的人高高兴兴的来,又爽利的走了,倒是村民们围在小院里,久久不愿离开。


    钱氏把手一叉,想要轰人的当口,沈长林低声道:“奶奶,我们现在睡不着,不如让乡亲们坐下来,我们聊聊天吧。”


    沈玉寿也点头:“是呀,夜里早些睡就是了。”


    他们考上秀才的轰动可比去年考上童生的大多了,毕竟童生只是一个名号,而秀才功名是有实打实的好处!


    村民们想问的可就太多了,从景安城的衣食住行,到路上的所见所闻,还有科举读书究竟怎么回事,五花八门,方方面面。


    沈长林沈玉寿搬一张长凳坐下,请乡亲们一个个问,他们能答得上来的,全部都一一解惑。


    永清县之外的山水和风土人情,还有科举上的事情,对于村民们来讲,都是稀奇新鲜而又遥远的东西,好奇心人皆有之,虽然村民们基本一辈子都活在小小的山村里,但并不妨碍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和新鲜事物有热切的渴望。


    “长林,你见识真多,难怪能考上秀才。”


    “那当然啦,出去见过世面就是不一样……”


    这场谈话直到夜幕降临时才散去。


    人都走光了,沈长林才注意到沈玉堂也一直在人堆里,他刚刚一直在听,只不过没有问问题。


    见沈长林发现了自己,沈玉堂有些慌乱的站起来,然后对沈长林微微颔首,转身跑远了。


    -


    夜里,沈长林沈玉寿早早洗漱妥当上床睡觉,这一觉睡的很足,直到日上三竿才醒来。


    而这时,钱氏已托人分别去小竹村、大岩村传了喜讯,这次庆功宴,亲朋好友都能参加,县衙里的人说了,人越多越热闹呢。


    “醒了?起来吃饭吧。”钱氏笑着道。


    灶上温着两碗粥,还有一大碗鸡蛋羹,全是他们在景安挂念却吃不着的滋味。


    昨夜钱氏一夜未眠,想了很多,她家的两个孩子,和别人家的不同,说是天上飞下来的文曲星也不为过,他们是山窝窝里的金凤凰,迟早是要飞出农门一展拳脚的。


    孩子们有出息,她不能做两个孩子前程路上的绊脚石,若不去景安,恐他二人不能静心读书,再说,昨日听长林讲起景安的种种,她也想去瞧瞧看看。


    “那景安城,也不是去了就不准回了,等我老的走不动了,牙齿掉光了,我还要回咸水村的。”


    回来落叶归根。


    沈长林和沈玉寿很高兴,他们没想到奶奶这么快就想通了。


    既然举家要走,而且不知归期,那么家里的田地牲畜和生活物资,自然要好好归置一番,找个可靠之人托付。


    不过,第二日便是庆功宴,他们没时间考虑这些,欢欢喜喜从县衙回来之后,一家人才坐下,好好盘了盘家中资产。


    以前卖掉的田地都赎买回来了,钱氏去年还雇人开了几亩荒地,目前家里田地一共有四十多亩,鸡鸭鹅加起来有六十多只,还有二十来只兔子,四头猪加两头驴,一头牛,还有新收的稻谷上千斤,菜园子里种满了小菜。


    这些都是带不走的东西,要找人照看,要论可靠,钱氏自然更信任娘家人,但他们毕竟隔了两个村子,且不姓沈,家业不好托付在他们手上。


    思来想去,只有沈大郎一家子是可靠的,这些年相处下来亦十分厚道,家里的田地可以托他们照看,而那些牲畜和粮食,还是全部卖了换成现银的好。


    正好,这日得了消息的钱壮同上司告假,从恭州赶了回来,钱氏便请他还有里正村长等人做见证,和沈大郎一家说好田地的事情。


    “我家的地,以后都给你们种了,种什么我不管,但要给我三成粮做租子,不过我不要粮,全给我换成钱吧。”


    三成租子不算多,况且沈长林沈玉寿有了秀才功名,他家的田地现在不需要缴税,怎么看,这都是互惠的好事。


    钱氏做事非常麻利,将这一切打点好,也不过三五日,她明白,孩子们还要赶回景安去读书呢,耽误不起时间。


    -


    处理完事情后,钱壮才有空好好看两个小外甥,他握拳轻抵沈长林和沈玉寿的胸膛,笑问道:“教你俩的拳法没落下吧?”


    “不仅没落下,还精进了。”沈长林自豪的说,并顺势锁住了钱壮的手腕。


    这一下出其不意,钱壮失力往前踏了半步,惊讶的瞪大眼睛:“有两下子,但这不是我教你的那些招啊?”


    沈玉寿在一旁补充:“我和长林拜了景安巡检司的王指挥学武艺,已经学了快一年啦。”


    “好啊,竟然背着我另拜山头。”


    钱壮说着,将手挣脱出来,并反手一边钳制一个。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技巧只是毛毛雨,沈长林沈玉寿被小舅舅摁在怀中,动也动不得。


    哎,看来学武之路漫长,还有待进步呀。


    “小舅舅,手有点疼。”


    “下次拜师,我们一定先告诉你。”


    钱壮只是和小外甥闹着玩的,说话间就松开了。


    “多学点本事也好,能防身。”


    -


    处理完家务事后,沈长林和沈玉寿又结伴去李童生家里正式拜访了一回。


    李童生今年七十三,已经很老了,去年和他道别的时候,老人家思维还很清晰,但今年经开始犯糊涂,听他儿媳王氏说,李童生经常连儿子孙子都认不清楚。


    大岩村私塾,也从去年冬天开始停办。


    “李先生,我们来向您告别啦,我们要去景安念书,下次回来再来看您。”


    二人齐声,一边说一边鞠躬。


    李童生浑浊的目光里,忽有了几丝神采,他拄着拐杖,捋着白花花的小胡子,慈祥的应道。


    “哦,好好,去吧去吧,好好读书,好好做人,要好好的。”


    沈长林望着眼前糊涂清明掺半的启蒙老师,心里涌起淡淡的感伤,但日升月落,本就是自然规律,倒也不必过分伤怀。


    于是他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大声回答道:“学生明白。”


    除了李童生家,沈长林他们还去拜访了同窗、亲戚、族亲,并祭拜了亲人。


    -


    与此同时,钱氏也收拾好了行李,虽然已精简再精简,仍有满满两车的东西。


    除了银两外,不过是被褥、衣裳、锅碗瓢盆等日常用具,看似不值钱,但若到景安一一新置办,则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因此,钱氏选择尽可能的带走。


    这么多的东西,靠他们是不能拿的动了,需同行商队帮着一块拿,自然要出运费。


    但钱壮有些不放心,拖家带口,一看身上便小有财宝,害怕他们遇见危险,便和上司禀明了情况,想去送一送外甥一家。


    恭州巡检司的几个头儿,有一半从景安调任来的,不仅认识王指挥和顾北安,也早就听说了沈长林他俩。


    人情是一张网,这是亘古不变之理,不知何时便会有求于人,因此,几个头儿也乐得卖下属一个面子,不仅准了假,还让钱壮多带几个人,防患于未然。


    临出发的前一天,钱氏正在最后一次打点行装,院门嘎吱一声被推开了,周氏讪讪的探身进来。


    “嫂子,我能进来和你说说话吗?”


    钱氏瞥她一眼:“谁是你嫂子?我们闹掰八百年了!现在认我是你嫂子了?还有,你装啥文啊,还能不能进来,我没搭腔呢你都快走到我面前了!”


    周氏腆着脸发笑,闻言不好意思再往前走:“那我……先退回去?”


    现在装的像只鹌鹑,真当自己是个老实人了,钱氏翻了个白眼:“进来吧。”


    反正明日就要出发了,往后再见不知何年何月。


    “嫂子,你们要去景安城了?”周氏局促的问道。


    “嗯。”钱氏把包袱捆扎好,“你想问啥?”


    难道是觊觎她家的东西,想沾一沾光?但钱氏还是低估了周氏,周氏嘿嘿笑了几声,说的是。


    “嫂子,要不你把我和玉堂一块带去景安城吧,听说景安的现实更有学问,玉堂这两年都没考过,一定是县里的先生不中用,我跟过去,帮你们洗衣做饭,缝缝补补……哎呦……嫂子,你怎么打人!”


    周氏话没说完,就被钱氏顺手拿起手边的扫帚打了出去。


    “你失心疯了吧!给我滚滚滚!带你们家人一起去景安,你真是疯的不轻!”


    周氏灰溜溜的回来了,沈玉堂将奶奶和大奶奶的吵架声听得一清二楚,他死死咬住下唇,半晌道。


    “奶奶,明天秋收假就结束了,我今晚就回县学,明年我一定考上,以后,我带您去景安城,我们不求任何人,只靠自己。”


    -


    一个清晨,带着薄薄的雾,他们出发了。


    沈长林坐在车上,最后看了一眼咸水村,他知道,此去一别经年,再次回来,或许是五年,十年,甚至很多年很多年以后了。


    虽然他不是原主,但这也是他的故乡,是他所爱之人最惦念的地方,咸水村对他而言,是梦开始的地方。


    “走吧,别耽误时辰了,小壮在县城等我们呢。”


    沈长林点点头,安慰一般的捏了捏奶奶粗糙的手。


    走了,再会咸水村。


    辰时四刻,他们到达县城,和等在此处的钱壮汇合了。


图片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