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姑娘可知道,每年朝廷拨给定城的军需里,照明防城器械是多少吗?”
“一共是一十四万两千条的蜡烛,松明四万一千六十二斤。”张辅抬头看着李小寒半带苦笑半带调侃道,“今年还减了半,定王府衙快要改蜡用油灯照明办公了。”
“额。”李小寒有点反应不过来,想象了一下这个画面,哦,原来这个时候,官府办公,还得是用蜡烛的。那十几万支的蜡烛,到底够不够烧?不够烧的话怎么办?
张辅看李小寒皱眉苦恼的样子,刚刚那谈笑间举重若轻就把白蜡做出来,聪明得不像此间人的形象便破了,“没关系,我们后来采购了不少蜡烛,起码明面上是够了。”
李小寒有点不明白,涨粮价而平蜡烛价?明显粮食比蜡烛更刚需吧?李小寒这样想,便这么问了出来。
张辅认真解释道,“在初期,粮价可以涨,影响最大的是平民。有点产业的人自有囤粮,他们有各种消息渠道,可以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推断出定王有意囤粮。但是一旦他们意识到是定王在主动,他们反而安心了,因为他们决定局面再控制之内。”
“然而蜡烛这种必需但又有点贵价的商品,却不能轻易浮动,因为用蜡烛的都是那有产业的富裕人家,这些人家一旦感觉到不稳定的气息,他们便可能人心浮动、快速转移财产、开始逃离定城。平民不安,只能不安等待,不会造成太大的动乱;但是这些人不安,他们有能力,便会迅速行动,然后带起平民的更大不安和冲撞,这个时候要维持稳定,需要加倍的付出。”
哦,李小寒明白了,同是必需品,粮价影响的人和蜡烛价影响的人不一样,因此在初期,需要安抚的目标群体也不一样,政治上维持稳定的需要。
不过李小寒还是有点理解不能,“一支蜡烛这么重要?”毕竟她上辈子没有研究文史,而是在荒山野岭种药材,这辈子又没有太多的条件去了解这个朝代的发展。
“《西京杂记》载:‘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一百枚。’,那时候,蜜烛是蜀国上贡的贡品;《唐六典》记载,山南道的贡品里就有蜜蜡和蜡烛;前朝初期有赐烛归院之说,就是在夜晚皇帝与臣子交谈完之后,派遣身边的内侍手持烛火将臣子们送回去。这是一种极高的规格礼仪,能享受的臣子都是心腹之臣。”
“我看民间也有蜡烛,好像并不稀罕。”这么看来,历史是在前朝拐了一个弯,然后本朝发展就更不一样了。
“制烛技术还是有进步的,再说民间蜡烛多为油脂制蜡烛,烧久了油烟大、气味呛人,官府所制的蜡烛多用蜂蜡,还有其他烛方,用起来油烟小气味芬芳,价格自不相同。”
“不过制烛技术再进步,最好的蜡是蜜蜡,那是蜜蜂酿蜜所得,天然的产量不高。因此真正好的蜡烛,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简陋的厨房中,那一条烛火还在幽幽燃烧,张辅坐在一个简陋的木凳上,越说越放松,也许他也缺一个人诉说。
又或许,这是聪明人之间无言的交流与交换,毕竟他们现在都算手握对方的秘密,一个满身未解之谜,一个悬崖上走钢丝。
彼此不一定说全部,但能说出来的,都是真话。所以不问以往为何,只论今后如何。
“我看你这个蜡烛,色泽洁白,油烟轻少,虽然比不上宫中秘制,但是也是为上等好蜡,能买个好价钱。”
“你准备高价卖出?”李小寒皱眉问道。
“嗯,卖往江南去。那边人有钱,喜欢这些玩意,换粮食回来。”张辅坦白,神色理所当然。
“不用维持稳定了?”
“人心就是如此,你没有,你需要装有,才能维持稳定;等你真有了,你只要亮一亮相,你不必管,任它价格升得多高,都会一直稳。李姑娘这么聪明,自然能明白这个道理。”
“江南那边能换粮?”
“能。这几年风调雨顺,江南那边是粮仓,家家户户粮食囤满仓。”张辅脸上带上了羡慕之色,定城毕竟是西北之地,产粮不丰。
他虽然说粮价可涨,但那是在初期维持稳定时,真正到动乱的时候,粮食才是致命的,没有粮食,军队都稳不了。
既然是换粮食,李小寒抿抿嘴,略沉思了一会,开口道,“其实我现在用的是熬煮法制蜡,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叫蒸汽制蜡法,出来的白蜡品质更好。”
听到李小寒这样说,张辅的眼睛更亮了,不过李小寒无情打断他的幻想,“现在条件不够,我得回家准备,需要花费些许时间。但这些是小节,应该注意的是,十月了,快要入冬了,风雪一来,这挂在树上的蜡花可就存不住了。得趁冬雪来之前把蜡花采了。”
李小寒停一停,继续说道,“蜡花最好清晨采摘下,当天加工,不然容易发臭、变色,影响品质。实在无法当天处理,要摊成薄层晾晒,尽量维持品质。”
“出门之后,我马上组织人手,只是那蒸汽制蜡法需要准备什么,还得李姑娘跟我说。这段时间,需要麻烦李姑娘了。”张辅脸色认真,那的确是要跟老天抢时间了。
李小寒看着张辅,沉默片刻,为难道:“我家里,还有那番椒酒需要泡制,还有番椒底料需要炒制。”
一时之间,两人陷入了沉默,面面相觑,恨不得李小寒分身有术。
“或许,李姑娘有可以信任的人手来帮忙?”张辅尝试说道。
“成,我回去想一想。”她也在有意识的培养人手,比如李荷花、李大壮等,不过如今想来,应该加快脚步了。
两人说话间,外边庄头带着人,又采摘了一批的蜡花。
“先装起来,我们带回去吧,如今这时间,来不及了。”
煮过一批,确定是能燃烧的白蜡就成了,其他的,今天肯定试验不完的。尤其那个蒸汽制蜡法,之前她只听自己室友说过,真正的实验她还没有做过呢,不知道能不能成。
“嗯,”张辅看一眼天时,“先把你送回去。”然后叫来下人,吩咐架起马车准备回城,还不忘提到要带走那一麻袋的蜡花。
李小寒坐上马车,眼尖的看到,跟着张辅过来的一个中年男人,留了下来。
张辅看李小寒的目光扫过,解释说,“我让他留下来,调派人手,还有相关的准备功夫提前做好。我怀疑今年冷得早,如果没有其他方法,那就用你刚刚那个熬煮法,先把今年这批蜡做出来。”
“嗯,提前做好准备也好。你给我一支笔,我想想要做些什么准备。”李小寒坐在马车里,想了一想说道。看电视剧里马车有很多东西,张家这驾马车也挺大的,应该有纸笔吧。
“在马车里,马车左手边的暗里,有纸笔。”张辅说道,指着马车说。
“哪里?在哪里?”李小寒一边摸着马车壁,一边问道。
她是真不懂这些古代人,一个抽屉而已,搞个拉环不就成了吗?干嘛还雕花花草,这么古典精巧,她不知如何下手啊。摸着哪里都像,结果哪里都不是。她高看了自己,低瞧了这些古人的奢侈。
“李姑娘,失礼了。”张辅见李小寒久摸不到,出声致歉,然后掀开马车帘子,走了进来,找到其中一个圆环,轻轻一拉,一转,然而拉开了抽屉。
天可怜见,李小寒一直以为那是雕的一个小孩带手镯。
再见张辅三两下的,把这抽屉翻折起来,然后成了一个小桌子,摆上砚台,手快的从另一个抽屉里摸出墨条来研墨,墨磨好之后,还摊开了宣纸,然后给李小寒递上了毛笔。
李小寒停了停,她想起来了,她融会贯通两世记忆之后,基本能看懂这古代的字,但是,她不会用毛笔,也不会写。本来用惯了电脑的人,提笔忘字就很正常,现代文字都很悬,何况古代。
“张公子坐下来吧,我来说,你来写。”
“那……李姑娘稍等。”张辅放下笔,把车门帘挽起来,挂在车门边的挂钩上,然后两边的车窗帘也如此处理,现在整个马车是一个三面可见的状态了,最后才叮嘱马车夫,“走稳点。”
做完这些他才坐回桌子前,手执毛笔,对李小寒说道,“李姑娘,请说。”
“嗯,我想一想。蒸汽制蜡法的原理,其实就是将烧火加热的蒸汽输到融蜡桶里,蜡花遇到高温熔化,蜡液经过细筛子的过滤,流出来,冷却后就是上好的白蜡了。”
“所以我需要一口尽可能大的铁锅,上面架起蜡桶,蜡桶底部周边应该有一个口子,方便蜡液流出,蜡桶上还要有两层过滤网,过滤蒸蜡的残渣,最上面才是摆放蜡花的地方……”
随着李小寒的说话,一个蒸蜡设备图在张辅笔下缓缓成形,旁边还配上漂亮的文字说明。
张辅的字,类似潇洒飘逸的行草,肆意又圆融,跟他这个人一点都不像。他这个人体,无可挑剔,当然也非常官方。
不过看古人写字,真的是一种享受啊。如果写字的人是一个正宗的古代公子,那就是双重的视觉享受了。幸亏自己这鸡爪一样的毛笔字没有拿出来,李小寒不敢想象这场面。
“其实有一个问题,我之前也想过。这蜡烛的烛芯,时时要剪断,我想,能不能试着把这灯芯分为两股绳或者三股绳这样子,那烛心烧着烧着自己散开了,就不用时时剪烛心了。”
事实上,后世的烛心就是三根棉线缠绕而成,一边烧一边散开,根本不用剪烛心这么麻烦。
“还有,如果你要往江南那么铺开,是不是可以玩一点花样呢?比如,在蜡烛里面加一点香料、花露,做一个燃烧的时候会散发出香味的蜡烛?”
“或者,把蜡烛捏成各种形状?刚刚你看到,蜡液在开始慢慢凝固的过程中,其实是很软的。”
【旧笔记小说网】JIUBIJI.COM